CN202283365U - 空气调节机和离子产生单元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机和离子产生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283365U
CN202283365U CN201120220948XU CN201120220948U CN202283365U CN 202283365 U CN202283365 U CN 202283365U CN 201120220948X U CN201120220948X U CN 201120220948XU CN 201120220948 U CN201120220948 U CN 201120220948U CN 202283365 U CN202283365 U CN 2022833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on generation
air
generation portion
fan
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22094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沢透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2833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28336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7/00Ion beam tubes
    • H01J27/02Ion sources; Ion gu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16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physical phenomena
    • A61L9/22Ionis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92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by electrical means, e.g. by applying electrostatic fields or high volta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3/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e.g. into the atmosphe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9/00Aspects relating to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2209/10Apparatus features
    • A61L2209/16Connections to a HVAC un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3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ionis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37/00Fluid handling
    • Y10T137/8593Systems
    • Y10T137/87571Multiple inlet with single outl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空气调节机和离子产生单元。作为空气调节机的离子产生器包括:箱体(21),形成有空气的流动通道;以及离子产生单元(50),设置成相对于箱体(21)能够装拆,用于向空气中吹出离子。离子产生单元(50)包括: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相互隔开距离配置;以及连接用盖部(61),连接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之间。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的一端(51p)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的一端(56p)相互隔开间隔地定位于流动通道内。利用连接用盖部(61)连接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的另一端(51q)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的另一端(56q)。按照这种结构,可以提供把离子产生装置设置成能够装拆的单元、且能够有效地送出离子的空气调节机和离子产生单元。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机和离子产生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机和离子产生单元,特别是涉及与空气一起送出离子的空气调节机和设置成相对于这种空气调节机能够装拆的离子产生单元。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空气调节机,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29497号(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有离子产生功能的电气设备,该电气设备即使因风量使风的流动方向发生变化,也能够有效地将产生的离子向空气中吹出。专利文献1公开的具有离子产生功能的电气设备,在作为电气设备的空气净化机中安装有离子产生装置。 
通常,如果很多人长时间停留在密闭的房间、办公室或会议室等内,则由于与呼吸一起排出的二氧化碳、香烟的烟雾、尘埃等,使室内的污染微粒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对人体有害的有害物质飞散在空气中,所以利用离子产生器来抑制这种有害物质的浓度。利用从离子产生器向室内送出的离子(正离子、负离子),可以除去漂浮在空气中的细菌或使病毒失去活性。 
此时,通过提高向室内送出的离子的浓度,增强了对细菌或病毒的除菌效果。因此,近年来希望从离子产生器与空气一起送出更高浓度的离子。 
离子产生器包括:送风机,用于向室内送出空气;以及离子产生装置,设置在由送风机送出的空气的流动通道上,用于向流经该流动通道的空气中吹出离子。为了提高向室内送出的离子的浓度,可以考虑提高由离子产生装置产生的离子的个数。因此,需要提高离子产生装置的放电强度、增加放电次数或者提高离子产生效率。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持续向用于产生放电的电极施加高电压。 因此,电极随时间的增加而劣化,难以将向室内送出的离子的浓度保持为高浓度。因而需要把离子产生装置设置成相对于离子产生器能够装拆的单元,并且定期更换该单元。 
另一方面,作为提高向室内送出的离子的浓度的方法,可以考虑增加安装在离子产生装置上的离子产生部的个数。此时,如果离子的个数达到一定量以上则成为饱和状态,难以显著提高离子浓度。因此,具有如下方法:将多个离子产生部相互隔开距离相对配置,以使从离子产生装置吹出的离子扩散到空气的整个流动通道内。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将离子产生装置设置成能够装拆的单元,所以需要使用连接部以使多个离子产生部一体化。但是,连接部的设置形态可能会对流动通道内的空气流动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不能有效地向室内送出离子。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把离子产生装置设置成能够装拆的单元、且能够有效地送出离子的空气调节机和离子产生单元。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调节机,其包括:主体部,形成有空气的流动通道;以及离子产生单元,用于向流经流动通道的空气中吹出离子。离子产生单元设置成相对于主体部能够装拆。离子产生单元包括:第一离子产生部和第二离子产生部,相互隔开距离配置,用于产生离子;以及连接部,连接第一离子产生部和第二离子产生部之间。第一离子产生部和第二离子产生部分别包括一端和另一端。第一离子产生部的一端和第二离子产生部的一端相互隔开间隔地定位于流动通道内。通过连接部连接第一离子产生部的另一端和第二离子产生部的另一端。 
按照这种结构的空气调节机,由于通过连接部连接第一离子产生部和第二离子产生部的另一端,所以可以把具有多个离子产生部的离子产生装置设置成能够装拆的单元。此外,由于第一离子产生部和第二离子产生部的一端相互隔开间隔地定位于流动通道内,所以上述一端的空气流动不会被连接部妨碍。由此,可以有效地送出从离子产生单元吹出的 离子。 
此外,优选的是,主体部具有划定流动通道的内壁。在主体部上形成有凹部,该凹部从内壁凹陷,用于收容连接部。按照这种结构的空气调节机,在第一离子产生部和第二离子产生部的另一端,可以防止连接部妨碍空气流动。 
此外,优选的是,连接部具有表面,该表面与内壁相连并沿该内壁延伸。按照这种结构的空气调节机,在第一离子产生部和第二离子产生部的另一端,可以进一步有效地防止连接部妨碍空气流动。 
此外,优选的是,空气调节机还具有收容在主体部内的风扇。风扇转动时从内周一侧向外周一侧送出空气,并且使空气在流动通道内流动。主体部具有涡旋面。在从风扇的转动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涡旋面沿风扇的外周弯曲延伸,并且沿周向引导从风扇送出的空气。凹部配置在风扇转动方向上的涡旋面的延长线上。 
按照这种结构的空气调节机,由于利用涡旋面沿周向引导空气,空气沿风扇的转动方向逐渐加速,所以在该涡旋面的延长线的壁边缘上风速变快。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连接部收容在配置于上述位置上的凹部内,可以有效地防止连接部妨碍空气流动。 
此外,优选的是,在连接部内收容有布线,该布线在第一离子产生部和第二离子产生部之间延伸。按照这种结构的空气调节机,可以利用连接第一离子产生部和第二离子产生部的连接部,并且使布线通过两者之间。 
此外,优选的是,空气调节机还具有收容在主体部内的风扇。风扇转动时从内周一侧向外周一侧送出空气,并且使空气在流动通道内流动。在第一离子产生部和第二离子产生部之间形成有空间,该空间用于使从风扇送出的空气流动,并向该空气中送出离子。在风扇的转动轴方向上,形成该空间的范围包含在设置风扇的范围内。按照这种结构的空气调节机,可以有效地向送出离子的空间内送入从风扇送出的空气。 
此外,优选的是,空气调节机还具有收容在主体部内的风扇。风扇转动时从内周一侧向外周一侧送出空气,并且使空气在流动通道内流动。 在从风扇的转动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一离子产生部的一端和第二离子产生部的一端配置在与风扇外周边缘相切的切线的延长线上。 
按照这种结构的空气调节机,伴随风扇的转动,沿风扇外周边缘的切线方向送出空气。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将相互隔开间隔地定位的第一离子产生部和第二离子产生部的一端,配置在与风扇外周边缘相切的切线的延长线上,所以可以使从风扇送出的空气流顺畅地流动。 
此外,优选的是,空气调节机还具有收容在主体部内的风扇。风扇转动时从内周一侧向外周一侧送出空气,并且使空气在流动通道内流动。在主体部上形成有吹出口,该吹出口将离子与空气一起向室内送出。主体部包括:涡旋面;以及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在从风扇的转动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涡旋面沿风扇的外周弯曲延伸,并且沿周向引导从风扇送出的空气。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从涡旋面的两端分别向吹出口延伸,向吹出口引导空气。离子产生单元配置在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之间宽度最小的位置上。 
按照这种结构的空气调节机,由于从风扇的转动轴方向观察,离子产生单元配置在流动通道最窄的位置上,所以能够以扩散到空气的整个流动通道内的方式吹出离子。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离子产生单元,该离子产生单元设置成相对于空气调节机能够装拆,用于向空气调节机送出的空气中吹出离子。离子产生单元包括:第一离子产生部和第二离子产生部,它们相互隔开距离配置,都用于产生离子;以及连接部,连接第一离子产生部和第二离子产生部之间。第一离子产生部和第二离子产生部包括:一端,相互隔开间隔设置;以及另一端,通过连接部相互连接。 
按照这种结构的离子产生单元,可以把具有多个离子产生部的离子产生装置设置成能够装拆的单元。此外,在安装有离子产生单元的空气调节机的内部,可以防止连接部妨碍空气流动。 
如上所述,按照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把离子产生装置设置成能够装拆的单元、且能够有效地送出离子的空气调节机和离子产生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离子产生器在更换离子产生单元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沿图1中的III-III线的离子产生器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沿图1中的IV-IV线的离子产生器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安装在图1中的离子产生器上的离子产生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沿图5中的VI-VI线的离子产生单元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沿图1中的VII-VII线的离子产生器的剖视图。 
图8是放大表示图3中的双点划线VIII所包围的范围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从图1中的箭头IX所示方向观察的离子产生器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沿图1中的X-X线的离子产生器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图5中的离子产生单元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离子产生器        21箱体 
22箱体盖            23主体箱体 
24涡旋面            24p一端 
24q另一端           25、27导向面 
26吹出口            28部 
29单元插入部        31西洛克风扇 
32风扇叶片          36吸入部 
40送风机            41流动通道 
42涡旋部            43吹出部 
46电动机            47电动机支承部 
50离子产生单元      51前面侧离子产生部 
51p、56p一端        51q、56q另一端 
52、57等离子放电部  53、58盖部 
53a、58a  对置面        54、59  离子送出孔 
55、55m、55n、60、60m、60n  感应电极 
56  背面侧离子产生部    61  连接用盖部 
61a  侧面               64  中空部 
66  基板                67  单元连接部 
68  主体连接部          69  取出用把手部 
71、72  空间            76、77  导向壁 
91  第一部分            92  第二部分 
101  中心轴             110  切线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所参照的附图中,相同或相应的构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中的离子产生器在更换离子产生单元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沿图1中的III-III线的离子产生器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沿图1中的IV-IV线的离子产生器的剖视图。另外,图中省略了呈现离子产生器外观的封装盖。此外,在图1、2、4中,图中左侧为背面一侧,图中右侧为前面一侧。 
参照图1至图4,离子产生器10向室内送出正离子H+(H2O)n(n是包含0的任意整数)和负离子O2 -(H2O)m(m是包含0的任意整数),并且利用这些离子使空气中的病毒失去活性或将它们杀灭。 
首先,对离子产生器10的结构进行说明,离子产生器10包括箱体21、西洛克风扇31和离子产生单元50。 
箱体21由主体箱体23和箱体盖22构成。主体箱体23配置在离子产生器10的前面一侧,箱体盖22配置在离子产生器10的背面一侧。箱体盖22设置成从离子产生器10的背面一侧封闭主体箱体23的开口部。 
在箱体21上形成有吹出口26和单元插入部29。吹出口26朝向竖直上侧开口。吹出口26具有矩形的开口面。由西洛克风扇31送出的空气通过吹出口26向室内送出。如图2所示,单元插入部29朝向箱体21 的背面一侧开口。如图1所示,离子产生单元50被插入到单元插入部29中。 
箱体21形成空气的流动通道41。流动通道41使西洛克风扇31送出的空气朝向吹出口26流动。吹出口26为流动通道41的终止端。由相互组合在一起的主体箱体23和箱体盖22来划分形成流动通道41。 
西洛克风扇31收容在箱体21内。西洛克风扇31吸入室内的空气,并将吸入的空气向流动通道41送出。 
西洛克风扇31具有多个风扇叶片32。整个西洛克风扇31的外观为大体圆筒形,多个风扇叶片32配置在西洛克风扇31的大体圆筒形的圆周面上。西洛克风扇31以图中所示的虚拟中心轴101为中心,沿箭头102所示的方向转动。以中心轴101为中心,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风扇叶片32。西洛克风扇31配置成中心轴101沿连接离子产生器10的背面一侧和前面一侧的方向延伸。西洛克风扇31配置在吹出口26的竖直下侧。西洛克风扇31配置成在竖直方向上其中心轴101与吹出口26重合。 
离子产生器10具有电动机46和电动机支承部47。电动机46通过电动机支承部47安装在箱体21的前面一侧。电动机46的输出轴与西洛克风扇31连接。电动机46驱动西洛克风扇31转动。由电动机46、电动机支承部47和西洛克风扇31构成送风机40(参照图4),该送风机40用于在流动通道41内形成空气流。另外,送风机40也可以具有横流(贯流)风扇,来代替西洛克风扇31。 
参照图3,在西洛克风扇31的内周一侧、即周向排列的多个风扇叶片32的内侧,形成有吸入部36。在西洛克风扇31的外周一侧、即周向排列的多个风扇叶片32的外侧,形成有涡旋部42。伴随西洛克风扇31的转动,将空气从室内吸入到吸入部36,再将吸入的空气向涡旋部42送出。 
箱体21具有涡旋面24。在从中心轴101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涡旋面24沿西洛克风扇31的外周弯曲延伸。涡旋面24以中心轴101为中心具有半径R。涡旋面24的半径R沿西洛克风扇31的转动方向逐渐变大。 
涡旋面24具有一端24p和另一端24q。一端24p配置在西洛克风扇31转动方向的涡旋面24的端部上。另一端24q配置在西洛克风扇31反转方向的涡旋面24的端部上。涡旋面24以绕中心轴101小于360度的角度形成在一端24p和另一端24q之间。 
箱体21具有导向面25和导向面27。导向面25和导向面27相对配置。导向面25、27在涡旋面24和吹出口26之间延伸。导向面25从涡旋面24的一端24p朝向吹出口26延伸。导向面27从涡旋面24的另一端24q朝向吹出口26延伸。 
流动通道41由涡旋部42和吹出部43构成。涡旋部42配置在流动通道41的相对上游,吹出部43配置在流动通道41的相对下游。从中心轴101的轴向观察,涡旋部42形成在西洛克风扇31和涡旋面24之间。在从中心轴101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吹出部43形成在导向面25和导向面27之间。吹出部43在吹出口26向室内敞开。 
参照图1、图2,离子产生单元50设置成相对于箱体21能够装拆。如图2所示,通过将离子产生单元50插入到单元插入部29内,来将其安装在箱体21上。将离子产生单元50沿中心轴101的轴向插入到单元插入部29内。 
图5是表示安装在图1中的离子产生器上的离子产生单元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沿图5中的VI-VI线的离子产生单元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沿图1中的VII-VII线的离子产生器的剖视图。 
参照图3至图7,离子产生单元50包括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和连接用盖部61。 
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相互隔开距离配置。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相对配置。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配置在流动通道41内。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配置在离子产生器10的前面一侧,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配置在离子产生器10的背面一侧。在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之间形成有空间71。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配置成使该空间71占据流动通道41的一部分。 
连接用盖部61使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相互连接。利用连接用盖部61,使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一体化。 
参照图5、图6,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由等离子放电部52和盖部53构成。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由等离子放电部57和盖部58构成。 
盖部53和盖部58分别覆盖等离子放电部52和等离子放电部57。盖部53具有对置面53a。盖部58具有与对置面53a相对配置的对置面58a。在对置面53a和对置面58a之间形成空间71。在对置面53a上形成有两个离子送出孔54,在对置面58a上形成有两个离子送出孔59。对置面53a为矩形,该矩形的长边沿两个离子送出孔54的排列方向延伸。对置面58a为矩形,该矩形的长边沿两个离子送出孔59的排列方向延伸。 
等离子放电部52具有用于产生正离子的感应电极55m和用于产生负离子的感应电极55n(当不需要特别区分两者时称为感应电极55)。感应电极55由呈尖锐状的放电电极和围绕该放电电极的对置电极构成,省略了图示。感应电极55与离子送出孔54邻接设置。通过向感应电极55施加高电压来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经离子送出孔54向空间71送出上述正离子和负离子。 
等离子放电部57具有用于产生正离子的感应电极60m和用于产生负离子的感应电极60n(当不需要特别区分两者时称为感应电极60)。感应电极60具有与上述感应电极55相同的结构。通过向感应电极60施加高电压来形成正离子和负离子,经离子送出孔59向空间71送出上述正离子和负离子。 
在本实施方式中,感应电极55m和感应电极60n配置成在对置面53a和对置面58a彼此面对的方向上彼此相对,感应电极55n和感应电极60m配置成在对置面53a和对置面58a彼此面对的方向上彼此相对。 
另外,离子产生单元50并不限定于上述方式,例如也可以将感应电极55m和感应电极60m配置成在对置面53a和对置面58a彼此面对的方向上彼此相对,将感应电极55n和感应电极60n配置成在对置面53a和对置面58a彼此面对的方向上彼此相对。此外,也可以将感应电极55和 感应电极60配置成在对置面53a和对置面58a彼此面对的方向上彼此位置偏移。 
在盖部53内收容有基板66。基板66相对于等离子放电部52配置在与等离子放电部57相反的一侧。在基板66上安装有开关元件等电气元件,用于向感应电极55、60施加高电压。通过未图示的布线将基板66分别与等离子放电部52和等离子放电部57连接。 
在基板66上设置有单元连接部67。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箱体21一侧设置有主体连接部68,该主体连接部68能够与单元连接部67连接。 
在将离子产生单元50安装在箱体21上的状态下,通过使单元连接部67与主体连接部68连接,来电连接离子产生器10的主体一侧和离子产生单元50。 
在盖部58上形成有取出用把手部69,该取出用把手部69用于在从单元插入部29取出离子产生单元50时握住离子产生单元50。 
图8是放大表示图3中的双点划线VIII所包围的范围的剖视图。参照图3至图8,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具有一端51p和另一端51q。一端51p和另一端51q分别配置在对置面53a长边的两端。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具有一端56p和另一端56q。一端56p和另一端56q分别配置在对置面58a长边的两端。一端51p和一端56p配置成在对置面53a和对置面58a彼此面对的方向上彼此相对,另一端51q和另一端56q配置成在对置面53a和对置面58a彼此面对的方向上彼此相对。 
连接用盖部61连接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的另一端51q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的另一端56q。更具体地说,连接用盖部61在另一端51q和另一端56q之间,使盖部53和盖部58彼此相连。连接用盖部61沿对置面53a和对置面58a彼此面对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 
在连接用盖部61内形成有中空部64,该中空部64连通盖部53的内部和盖部58的内部。未图示的布线通过中空部64内,该布线使基板66和等离子放电部57相连。 
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的一端51p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的一端56p 以相互隔开间隔的状态,配置在流动通道41内。在从西洛克风扇31的转动轴方向、即中心轴101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的一端51p、56p配置在与西洛克风扇31外周边缘相切的切线110的延长线上(参照图3)。 
在箱体21上形成有凹部28。凹部28从划定流动通道41的箱体21的内壁凹陷。更具体地说,凹部28从划定吹出部43的导向面25凹陷。凹部28为槽状,从开设有单元插入部29的箱体21的背面一侧沿离子产生单元50的插入方向延伸。 
连接用盖部61配置在凹部28内。连接用盖部61具有作为表面的侧面61a。侧面61a与对置面53a和对置面58a一起划定空间71。在连接用盖部61被收容在凹部28内的状态下,侧面61a与划定流动通道41的箱体21的内壁(导向面25)相连并沿该箱体21的内壁延伸。 
参照图7,箱体21具有导向壁76和导向壁77。导向壁76和导向壁77在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分别与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相邻。导向壁76和导向壁77从箱体21的壁面朝向流动通道41突出。导向壁76在箱体21的壁面和对置面53a之间倾斜延伸。导向壁77在箱体21的壁面和对置面58a之间倾斜延伸。 
接着,对图1中的离子产生器10的动作进行说明。 
通过使送风机40工作,西洛克风扇31以中心轴101为中心转动。伴随该西洛克风扇31的转动,将室内的空气导入到吸入部36内,并向涡旋部42送出。被送到涡旋部42的空气,一边利用涡旋面24改变方向,一边沿西洛克风扇31的转动方向逐渐加速,并且从涡旋部42流向吹出部43。此时,向流过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之间的空间71的空气中吹出正离子和负离子,上述正离子和负离子从等离子放电部52、57通过离子送出孔54、59送出。通过吹出口26向室内送出含有离子的空气。 
在本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器10中,为了提高在空气中含有的离子浓度,相对配置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设置连接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的连接 用盖部61,可以把离子产生单元50作为能够装拆的更换单元来使用。 
此时,由于连接用盖部61仅设置在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的另一端51q、56q上,所以在配置于流动通道41内的一端51p、56p一侧,可以使空气流动不会被连接用盖部61妨碍。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的一端51p、56p配置在与西洛克风扇31外周边缘相切的切线110的延长线上。伴随西洛克风扇31的转动,将空气沿西洛克风扇31外周边缘的切线方向送出。因此,通过将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的一端51p、56p配置成相互隔开间隔地定位于切线110的延长线上,可以使沿切线110的直线方向送出的空气顺畅地流动。此外,由于在上述位置上不存在妨碍空气流动的构件,所以还可以降低离子产生器10工作时的噪音。 
此外,连接用盖部61配置在凹部28内,该凹部28形成在箱体21上。此外,面对流动通道41一侧的连接用盖部61的侧面61a与箱体21的导向面25相连并沿该导向面25延伸。因此,可以避免连接用盖部61阻挡流经流动通道41的空气流,从而可以将空气顺畅地向室内送出。特别是由于形成有凹部28的导向面25沿空气的流动方向,配置在涡旋面24的延长线上,所以在导向面25的壁边缘上提高了空气的流速。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上述位置上以不会妨碍空气流动的方式设置连接用盖部61,所以可以将离子产生器10的送风能力保持为较高状态。 
接着,进一步对图1中的离子产生器1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从图1中的箭头IX所示方向观察的离子产生器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沿图1中的X-X线的离子产生器的剖视图。 
参照图9,在俯视离子产生器10的情况下(从正面观察吹出口26的情况下),西洛克风扇31与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局部重合。本实施方式中,在西洛克风扇31的转动轴方向、即中心轴101的轴向上,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之间的空间71所形成的范围H1包含在设置有西洛克风扇31的范围H2内。按照这种结构,由于从西洛克风扇31送出空气的宽度是范围H2,所以可以有 效地向送出离子的空间71内送入空气。 
参照图3、图10,导向面25和导向面27之间的宽度沿流经流动通道41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变化。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子产生单元50配置在导向面25和导向面27之间宽度为最小值Bmin的位置上。按照这种结构,由于在流动通道41为最窄的位置上配置离子产生单元50,所以能够以离子扩散到整个流动通道41的方式吹出离子。 
图10表示沿与空气的流动方向垂直的平面切断设置有离子产生单元50的位置时的断面。该断面处的流动通道41为T形,该T形由空间71和空间72构成,该空间71形成在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之间,该空间72形成在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的一端51p、56p以及导向面27之间。在导向面27和导向面25彼此面对的方向上,空间71的宽度为B1,空间72的宽度为B2(B2<B1、B1+B2=Bmin)。 
如果假设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的一端51p、56p以及另一端51q、56q都被连接,则不仅另一端51q、56q一侧、而且一端51p、56p一侧也需要将连接用盖部安装在导向面27内。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离子产生单元50的宽度由导向面25和导向面27之间的距离来确定,所以导致离子产生单元50的宽度比图5中所示离子产生单元50大。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用盖部61仅设置在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的另一端51q、56q上。因此,离子产生单元50的形状和尺寸不受流动通道41的断面形状限制,能够使离子产生单元50小型化。 
对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器10的结构进行概括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为空气调节机的离子产生器10包括:作为主体部的箱体21,形成空气的流动通道41;以及离子产生单元50,用于向流经流动通道41的空气中送出离子。离子产生单元50设置成相对于箱体21能够装拆。离子产生单元50包括:作为第一离子产生部的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作为第二离子产生部的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上述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相互隔开距离配置,用于产生离子;以及作为连接部的连接用盖部61,连接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 子产生部56之间。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包括一端51p和另一端51q,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包括一端56p和另一端56q。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的一端51p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的一端56p相互隔开间隔地定位于流动通道41内。利用连接用盖部61连接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的另一端51q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的另一端56q。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单元50是如下所述的离子产生单元,即,该离子产生单元设置成相对于作为空气调节机的离子产生器10能够装拆,用于向从离子产生器10送出的空气中吹出离子。离子产生单元50包括: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相互隔开距离配置,用于产生离子;以及连接用盖部61,连接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之间。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包括一端51p和另一端51q,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包括一端56p和另一端56q。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的一端51p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的一端56p相互隔开间隔设置。利用连接用盖部61连接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的另一端51q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的另一端56q。 
按照这种结构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器10和离子产生单元50,通过设置连接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的连接用盖部61,可以把离子产生单元50作为能够装拆的更换单元来使用。此外,由于连接用盖部61仅设置在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的另一端51q、56q上,所以可以使空气在配置于流动通道41内的一端51p、56p一侧顺畅地流动。因此,有效地把向空间71吹出的离子与空气一起向室内送出,从而可以提高向室内提供的离子的浓度。 
此外,由于连接用盖部61仅设置在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的另一端51q、56q上,所以离子产生单元50的形状和尺寸不受流动通道41的断面形状限制。因此,可以使离子产生单元50小型化,并且可以节省离子产生器10的内部空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离子产生器10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除湿机、加湿器、空气调节装置、空气净化机等用于调整、调节空气状态的各种设备中。 
接着,对图5中的离子产生单元50的各种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图5中的离子产生单元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参照图11,在本变形例中,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配置成彼此不相对,沿两个离子送出孔54(离子送出孔59)的排列方向位置偏移。一端51p和一端56p配置成在对置面53a和对置面58a彼此面对的方向上相互位置偏移,另一端51q和另一端56q配置成在对置面53a和对置面58a彼此面对的方向上相互位置偏移。 
连接用盖部61连接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的另一端51q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的另一端56q。连接用盖部61为L形,由第一部分91和第二部分92组合而成。第一部分91从另一端51q沿对置面53a和对置面58a彼此面对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第二部分92从第一部分91弯折并朝向另一端56q延伸。 
在将本变形例的离子产生单元50应用于离子产生器10的情况下,也可以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此外,离子产生单元50也可以具有三个以上的离子产生部。例如,也可以在图5中的离子产生单元50上沿空气的流动方向层叠多个离子产生部,还可以在前面侧离子产生部51和背面侧离子产生部56的一端51p、56p一侧,同时设置另外的离子产生部。 
上述公开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所有内容均为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由以上说明的内容来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来表示,并包含与权利要求等同的内容和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主要应用于离子产生器、除湿机、加湿器、空气调节装置或空气净化机等电气设备。 

Claims (9)

1.一种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部(21),形成有空气的流动通道(41);以及
离子产生单元(50),设置成相对于所述主体部(21)能够装拆,用于向流经所述流动通道(41)的空气中吹出离子,
所述离子产生单元(50)包括:第一离子产生部(51)和第二离子产生部(56),它们相互隔开距离配置,都用于产生离子;以及连接部(61),连接所述第一离子产生部(51)和所述第二离子产生部(56)之间,
所述第一离子产生部(51)和所述第二离子产生部(56)分别包括一端(51p、56p)和另一端(51q、56q),所述第一离子产生部(51)的所述一端(51p)和所述第二离子产生部(56)的所述一端(56p)相互隔开间隔地定位于所述流动通道(41)内,所述第一离子产生部(51)的所述另一端(51q)和所述第二离子产生部(56)的所述另一端(56q)通过所述连接部(61)相互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21)具有划定所述流动通道(41)的内壁(25),
在所述主体部(21)上形成有凹部(28),所述凹部(28)从所述内壁(25)凹陷,用于收容所述连接部(6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61)具有表面(61a),所述表面(61a)与所述内壁(25)相连并沿所述内壁(25)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调节机还具有风扇(31),所述风扇(31)收容在所述主体部(21)内,转动时从内周一侧向外周一侧送出空气,并且使空气在所述流动通道(41)内流动,
所述主体部(21)具有涡旋面(24),在从所述风扇(31)的转动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涡旋面(24)沿所述风扇(31)的外周弯曲延伸,并且沿周向引导从所述风扇(31)送出的空气,
所述凹部(28)配置在所述风扇(31)转动方向上的所述涡旋面(24)的延长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部(61)内收容有布线,所述布线在所述第一离子产生部(51)和所述第二离子产生部(56)之间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调节机还具有风扇(31),所述风扇(31)收容在所述主体部(21)内,转动时从内周一侧向外周一侧送出空气,并且使空气在所述流动通道(41)内流动,
在所述第一离子产生部(51)和所述第二离子产生部(56)之间形成有空间(71),所述空间(71)用于使从所述风扇(31)送出的空气流动,并向所述空气中送出离子,
在所述风扇(31)的转动轴方向上,形成所述空间(71)的范围包含在设置所述风扇(31)的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调节机还具有风扇(31),所述风扇(31)收容在所述主体部(21)内,转动时从内周一侧向外周一侧送出空气,并且使空气在所述流动通道(41)内流动,
在从所述风扇(31)的转动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离子产生部(51)的所述一端(51p)和所述第二离子产生部(56)的所述一端(56p)配置在与所述风扇(31)外周边缘相切的切线(110)的延长线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调节机还具有风扇(31),所述风扇(31)收容在所述主体部(21)内,转动时从内周一侧向外周一侧送出空气,并且使空气在所述流动通道(41)内流动,
在所述主体部(21)上形成有吹出口(26),所述吹出口(26)将离子与空气一起向室内送出,
所述主体部(21)包括:涡旋面(24),在从所述风扇(31)的转动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涡旋面(24)沿所述风扇(31)的外周弯曲延伸,并且沿周向引导从所述风扇(31)送出的空气;以及第一导向面(25)和第二导向面(27),分别从所述涡旋面(24)的两端朝向所述吹出口(26)延伸,向所述吹出口(26)引导空气,
所述离子产生单元(50)配置在所述第一导向面(25)和所述第二导向面(27)之间宽度最小的位置上。
9.一种离子产生单元,设置成相对于空气调节机(10)能够装拆,用于向空气调节机(10)送出的空气中吹出离子,
所述离子产生单元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离子产生部(51)和第二离子产生部(56),它们相互隔开距离配置,都用于产生离子;以及
连接部(61),连接所述第一离子产生部(51)和所述第二离子产生部(56)之间,
所述第一离子产生部(51)和所述第二离子产生部(56)包括:一端(51p、56p),相互隔开间隔设置;以及另一端(51q、56q),通过所述连接部(61)相互连接。
CN201120220948XU 2010-07-13 2011-06-24 空气调节机和离子产生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28336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58622A JP4920776B2 (ja) 2010-07-13 2010-07-13 空気調和機
JP2010-158622 2010-07-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283365U true CN202283365U (zh) 2012-06-27

Family

ID=45469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220948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283365U (zh) 2010-07-13 2011-06-24 空气调节机和离子产生单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112299A1 (zh)
JP (1) JP4920776B2 (zh)
CN (1) CN202283365U (zh)
WO (1) WO201200820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4185A (zh) * 2018-08-10 2021-03-16 夏普株式会社 离子产生装置、支撑部件以及安装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50006A (zh) * 2012-04-03 2016-06-08 夏普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离子送出装置、电气设备以及遥控器保持结构
JP5981198B2 (ja) * 2012-04-03 2016-08-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送出装置
JP5916114B2 (ja) * 2012-05-24 2016-05-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JP6026178B2 (ja) * 2012-08-24 2016-11-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調機
JP6041595B2 (ja) * 2012-09-18 2016-12-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US9345982B2 (en) 2014-09-01 2016-05-24 Joseph Farco Building block universal joint system
WO2019038948A1 (ja) * 2017-08-22 2019-02-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放電装置
CN209405334U (zh) * 2018-08-15 2019-09-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负离子发生器组件和空气调节器
JP7378226B2 (ja) * 2019-05-21 2023-11-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風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54562A (ja) * 1999-08-20 2001-02-27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清浄機
JP3888043B2 (ja) * 2000-07-18 2007-02-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JP2002253662A (ja) * 2001-03-05 2002-09-10 Koji Tanaka 車両用空気清浄器
JP2003187945A (ja) * 2001-12-13 2003-07-04 Nippon Gureen Kenkyusho:Kk 空気イオン発生器および空気イオンの供給方法
JP4343749B2 (ja) * 2004-03-31 2009-10-14 山岡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イオン風を利用したカーテン装置
JP2007021100A (ja) * 2005-07-21 2007-02-01 Sharp Corp 空気清浄機
JP4864442B2 (ja) * 2005-12-08 2012-02-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及び空気清浄方法
JP2007335092A (ja) * 2006-06-12 2007-12-27 Sharp Corp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整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4185A (zh) * 2018-08-10 2021-03-16 夏普株式会社 离子产生装置、支撑部件以及安装部
CN112514185B (zh) * 2018-08-10 2022-08-02 夏普株式会社 离子产生装置、支撑部件以及安装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21683A (ja) 2012-02-02
US20130112299A1 (en) 2013-05-09
WO2012008200A1 (ja) 2012-01-19
JP4920776B2 (ja) 2012-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283365U (zh) 空气调节机和离子产生单元
EP3040627B1 (en) Air conditioner
CN105987427B (zh) 空气调节器
KR101948005B1 (ko) 공기청정기
CN103038961B (zh) 离子发生器
KR101500506B1 (ko) 공기조화기
EP3009752A1 (en) Air conditioner
KR102193872B1 (ko) 제습기
KR102023563B1 (ko) 공기청정기용 송풍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청정기
WO2017078354A1 (ko) 제습기
CN102753897A (zh) 风扇、循环器、微粒扩散装置及空气循环方法
KR101916887B1 (ko) 풍향조절 가능한 공기청정기
CN103968457B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104374066B (zh) 空调器及该空调器的送风方法
CN104220760A (zh) 送风装置、离子送出装置、电气设备以及遥控器保持结构
WO2022070468A1 (ja) 空気清浄機
CN101658688B (zh) 微粒扩散装置
EP2821717B1 (en) Wind direction controller and air conditioner with the same
KR20160044998A (ko) 원심팬 및 그를 갖는 공기조화기
CN203476811U (zh) 双离心风扇用风道及空调
CN101351673B (zh) 空调机
CN202811430U (zh) 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
JP4368409B1 (ja) イオン拡散装置
CN202555096U (zh) 小型空气净化器
JP5851796B2 (ja) イオン発生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27

Termination date: 2017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