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11430U - 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811430U
CN202811430U CN 201220516124 CN201220516124U CN202811430U CN 202811430 U CN202811430 U CN 202811430U CN 201220516124 CN201220516124 CN 201220516124 CN 201220516124 U CN201220516124 U CN 201220516124U CN 202811430 U CN202811430 U CN 2028114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on generating
air
ion
generating unit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51612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田全纪
漆崎正人
中林隆志
间宫利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8114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81143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其具有能均匀供给离子产生部产生的离子并使离子高效扩散的送风结构。该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M1A~M1C)包括:送风风扇;与送风风扇的出口连接的送风路径;以及设置在所述送风路径内的离子产生装置(5)。离子产生装置(5)具有离开规定间隔设置的多个离子产生部(51a、51b、52a、52b),多个所述离子产生部的排列方向为与送风路径的流通方向交叉的方向,并且设置有抑制流过离子产生部间的风量的风向变更装置(7c),通过减少无效流过离子产生装置的离子产生部间的空间的风量,可以增加直接通过离子产生部的风量。

Description

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备向空间释放离子的离子产生装置的送风装置,尤其涉及具有能使生成的离子高效扩散的送风结构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发现了可以利用空气中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杀灭浮游在空气中的细菌并使病毒失去活性,以净化空气,从而应用该技术的空气净化机等产品受到瞩目。
例如,研究并开发了利用大气中的电晕放电,在空气中等量产生并释放作为正离子的H(H2O)m(m为任意的自然数)和作为负离子的O2 -(H2O)n(n为任意的自然数),从而使两种离子包围并附着于空气中的浮游霉菌和病毒的周围,利用此时反应生成的作为活性基的羟基自由基(·OH)的作用,能使所述浮游霉菌等失去活性。
例如,本申请人已提出了能稳定地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的离子产生元件和离子产生装置等(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
在这种离子产生装置中,要求向室内均衡送出正负离子。因此,气流必须均衡地吹拂送风路径内设置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离子产生部,但是由于设备的设计原因和尺寸方面的限制,有时不能进行理想的配置。此时,通常在送风机下游的送风路径内设置气流导向件来引导气流。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47651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319472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55960号
可是众所周知,为了得到杀灭空气中浮游的细菌并使病毒失去活性的规定除菌效果,以及净化空气的规定效果,需要规定的离子浓度。因此,如果仅仅在送风通路内安装离子产生装置,以及仅仅使送风路径内的气流稳定,则难以向流过送风路径内的气流整体均匀稳定地供给规定浓度的离子,从而不能得到充分的除菌效果和空气净化效果。
此外,当使用正离子和负离子两种离子时,关键是同时以规定浓度供给各离子,因而优选将离子产生装置的离子产生面上产生的离子快速供给至大量的空气流,并且稳定输送,以使供给的两种离子之间不会因彼此碰撞及中和等而导致离子浓度降低。
特别是,在送风机下游设有流路断面大于送风机吹出口的送风路径的情况下,从送风机送出的气流不能在送风路径内充分扩展,会产生偏流现象。而且,在将离子产生装置设置在送风路径内、利用流通的气流将产生的离子送出机身外的离子产生机中,会出现离子产生部分产生的离子未充分送向机身外的问题。
因此优选的是,即使在送风机下游设置流路断面大于送风机吹出口的送风路径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流通的气流充分且均匀地包含有离子产生部分产生的正负两种离子,从而构成了具有能使产生的离子高效扩散的送风结构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其具有能使离子产生部产生的离子均匀供给并高效扩散的送风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包括送风风扇、与所述送风风扇的出口连接的送风路径、以及设置在所述送风路径内的离子产生装置,所述离子产生装置产生的离子由所述送风风扇从吹出口送出,所述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离子产生装置具有离开规定间隔设置的多个离子产生部,多个所述离子产生部的排列方向为与所述送风路径的流通方向交叉的方向,且设有用于抑制流经所述离子产生部之间的风量的风向变更装置。
按照所述结构,通过减少无效流过离子产生装置的离子产生部间的空间的风量,能增加直接通过离子产生部的风量,可以高效吸入产生的离子。也就是说,能够得到具有如下送风结构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即,使离子产生部产生的离子向流通的气流均匀供给并高效扩散。
此外,本实用新型在上述结构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的基础上,所述风向变更装置包括棱柱构件,所述棱柱构件设置在所述离子产生部之间的上风侧,底面呈多边形。根据所述结构,通过在离子产生部间的上游侧设置棱柱构件,可以抑制无效流过离子产生部间的风量,从而增加直接通过离子产生部的风量。
此外,本实用新型在上述结构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多边形为三角形,所述风向变更装置是底面为三角形的三棱柱形状,使底面三角形的顶点朝向上风侧,使底面三角形的底边朝向下风侧,且将所述底边设置在对应于所述离子产生部之间的部位上。根据所述结构,借助底面呈三角形的三棱柱状的风向变更装置,能有效抑制无效流过离子产生部间的风量。
此外,本实用新型在上述结构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的基础上,所述风向变更装置的垂直于流通方向的宽度基本为所述离子产生部之间的间隔。根据所述结构,能最大限度抑制无效流过离子产生部间的风量。
此外,本实用新型在上述结构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的基础上,所述风向变更装置包括多个所述棱柱构件,并且所述棱柱构件的垂直于流通方向的宽度基本为所述离子产生部之间的间隔的1/2。根据所述结构,即使离子产生装置具有多个离子产生部,通过对应于多个离子产生部之间分别配置用于抑制流经离子产生部间的风量的棱柱构件,能抑制无效流过多个离子产生部间的风量。
此外,本实用新型在上述结构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的基础上,多个所述棱柱构件设置在流通方向的前后相互不同的位置上。根据所述结构,通过将棱柱构件设置于相互不同的位置,能最大限度抑制流经送风路径的空气流的阻力,以确保规定的风量。
此外,本实用新型在上述结构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的基础上,所述送风风扇为西洛克风扇,所述送风路径在与流通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比所述西洛克风扇的吹出口的宽度扩大。根据所述结构,可以在比西洛克风扇的吹出口的宽度扩大的送风路径中高效送出正负离子。
按照本实用新型,通过减少无效流过送风路径后方设置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离子产生部间的空间的风量,可以增加直接通过离子产生部的风量,从而能高效吸入产生的正负离子。因此,可以得到具有能使离子产生部产生的离子均匀供给并高效扩散的送风结构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从而使从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的吹出口送出的离子浓度变高,能够使正负离子高效扩散到空间中。其结果,能够得到杀灭浮游霉菌和细菌、使病毒和变态反应原失去活性的效果,以及对空间和物品的除电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的送风装置所具备的离子产生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的送风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简要说明图。
图4是图3的A-A断面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的气流流通状态的简要说明图。
图6是表示图5所示风向变更装置的设置状态的简要说明图。
图7是表示未设置风向变更装置时的气流流通状态的简要说明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的气流流通状态的简要说明图。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简要说明图。
图10是图9的B-B断面图。
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的气流流通状态的简要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吸入口
2    吹出口
4    外壳
5    离子产生装置
51a、52a  正离子产生部
51b、52b  负离子产生部
6    西洛克风扇(送风风扇)
7、7a、7b    送风路径
7c、70c    风向变更装置
8    背面盖
M1、M1A~M1C    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
FL1、FL2    空气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此外,针对相同结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具体说明。首先利用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的一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图1的送风装置所具备的离子产生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M1包括外壳4、吸入口1和吹出口2,所述外壳4覆盖内置有送风风扇和离子产生装置5的装置整体。此外,在侧面部设有操作部3,并具有运转开关等开关和显示运转状态的显示部。
离子产生装置5形成相对于装置主体装拆自如的结构,从外壳4的切口部露出离子产生装置5表面的一部分。此外,如后所述,在主体的背面侧设有送风风扇和控制装置等的安装部以及背面盖8(参照图4),背面盖8形成有用于装拆离子产生装置5的导向件等。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5具有多个离子产生部,即正离子产生部51a、52a以及负离子产生部51b、52b,使产生的离子包含在从吸入口1吸入的空气中,并从吹出口2将正负离子释放到空间中。
离子产生装置5例如为生成等量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的离子产生装置,分别具有成为正离子产生部和负离子产生部的电极。在所述电极上施加交流波形或脉冲波形的电压。当电极施加的电压为正电压时,离子与空气中的水分结合后主要产生H(H2O)m组成的正离子。当电极施加的电压为负电压时,离子与空气中的水分结合后主要产生O2 -(H2O)n组成的负离子。此处,m、n是任意的自然数。H(H2O)m和O2 -(H2O)n凝聚在空气中的浮游菌和异味成分的表面并将它们包围。
并且,如公式(1)~(3)所示,因碰撞使作为活性基的[·OH](羟基自由基)和H2O2(过氧化氢)凝聚生成在微生物等的表面上后,破坏浮游菌和异味成分。此处,m'、n'为任意的自然数。因此,通过从喷出口喷出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可以对空间进行杀菌和除去异味。
H(H2O)m+O2 -(H2O)n→·OH+1/2O2+(m+n)H2O    …(1)
H(H2O)m+H(H2O)m'+O2 -(H2O)n+O2 -(H2O)n'→2·OH+O2+(m+m'+n+n')H2O                      …(2)
H(H2O)m+H(H2O)m'+O2 -(H2O)n+O2 -(H2O)n'→H2O2+O2+(m+m'+n+n')H2O                       …(3)
本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5包括:主体部50a,收纳高压产生电路等的控制部;离子产生部51a、51b、52a、52b,从控制电路施加高压电以产生正、负离子;保护件50b,保护这些离子产生部51a、51b、52a、52b不致受损,并防止用户等弄伤手指;以及端子部50c,向离子产生装置5供给电力,并与装置主体的控制装置交换动作信息和ID等信息数据。
离子产生部设置两处正离子产生部51a、52a和两处负离子产生部51b、52b,并分别产生大致等量的正离子或负离子。利用流经所述离子产生部的气流,将离子产生部产生的离子送出到机身外。因此,为了送出等量的正负离子,要求流过各离子产生部的气流也同等。
以下,利用图3、图4说明装置主体内部的气流状态。图3是表示送风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简要说明图,图4是图3的A-A断面图。此外,本实施方式中采用西洛克风扇6作为送风风扇。西洛克风扇6具有风扇6b,以及在风扇外侧引导气流的箱体6a。箱体6a设有:漩涡部60a、喉部60b、吹出口的一端60c、直线部60d和吹出口的另一端60e。
如图3所示,从西洛克风扇6送出的风借助扩宽的送风路径7a,向离子产生装置5的离子产生部供给。即,具有在垂直于西洛克风扇6的风扇6b的转动轴的面内扩宽的送风路径7a,以及被扩宽后的送风路径7b,所述扩宽后的送风路径7b中设有离子产生装置5,且离子产生装置5设置成在与气流的流通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设置多个离子产生部。
如图4所示,在离子产生装置5中,保护件50b设置成位于背面盖8一侧(处于与图2所示的离子产生装置5上下颠倒的状态),从配置在送风装置正面侧的吸入口1作为空气流FL1吸入的气流,经过离子产生装置5的主体部50a的表面与背面盖8之间形成的送风路径7a、7b,并通过离子产生部后,以包含正负离子的状态从正面侧设置的吹出口2作为空气流FL2送出。在此,图4的图面上侧为正面侧,图4的图面下侧为背面侧。
从离子产生装置5产生的离子包括正离子H(H2O)m(m为任意的自然数)、负离子O2 -(H2O)n(n为任意的自然数),通过向空气中送出两种离子,离子附着在空气中的浮游细菌和病毒上,利用此时发生的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OH),并利用其活性进行杀菌或使它们失去活性。
如图3所示,与离子产生装置5的离子产生部的排列方向的尺寸相比,西洛克风扇6的吹出口尺寸较小,需要将西洛克风扇6吹出的气流扩大到包括离子产生部51a、51b、52a、52b的宽度。
(第一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5和图6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M1A。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的气流流通状态的简要说明图,图6是表示图5所示风向变更装置的设置状态的简要说明图。
西洛克风扇6的箱体6a的喉部60b成为漩涡部60a的起始点部分,喉部60b与风扇6b的间隔最窄,喉部60b挡住沿风扇6b的圆周方向移动的气流,使其流向吹出口。漩涡部60a部分将风扇6b送来的空气集中后导向吹出口,漩涡部60a的半径逐渐扩大至与直线部60d连接。直线部60d将气流整流后吹出。
由于西洛克风扇6的特性是向风扇6b的切线方向送出气流,所以在吹出口的一端接近喉部60b的端部60c附近,在连接风扇6b和端部60c的切线方向送出气流。在吹出口的另一端接近直线部60d的端部60e上,送出与直线部60d大致平行的气流。
由于被漩涡部60a集中的气流因离心力大多处于外侧,被风扇6b吸入的空气大多沿漩涡部60a的内壁移动并被引导至直线部60d,并从吹出口朝向前方送出。由此可知,直线部60d越长,从吹出口送出的气流越能成为平行而带有方向性的气流。
以上说明的这种西洛克风扇的特性,在西洛克风扇6的吹出口上连接的送风路径7(7a、7b)的宽度与吹出口的宽度以同样程度形成时,以及送风路径7在垂直于风扇6b的轴的面上仅稍微扩展的情况下,由于从吹出口送出的气流扩展至整个送风路径的宽度而行进,所以不存在特别的问题,而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当送风路径的宽度相对于西洛克风扇6的吹出口的宽度大幅扩展时,气流难以在送风路径内良好扩展而行进,会产生气流的偏向。
特别是,由于接近直线部的吹出口60a部分上气流直线前进,因此会产生气流不能遍布到向图面下方扩大的送风路径部分的问题。这种状态下,在送风路径中设置离子产生装置5时,由于通过离子产生部的气流存在偏向,所以不能高效输送离子。特别是,同时产生极性不同的离子时,会成为两种极性的离子失去平衡的原因。
本实用新型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以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M1A的气流流通状态。
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M1A设置了风向变更装置7c,所述风向变更装置7c用于抑制离子产生部间流通的风量,通过减少无效流过离子产生装置的离子产生部间的空间的风量,来增加直接通过离子产生部的风量。
优选的是,风向变更装置7c设置在与离子产生装置5上风侧的离子产生部间对应的部位上,且具有底面呈多边形形状的棱柱构件(例如图示的三棱柱形状)。按照所述结构,通过在离子产生部间的上游侧设置棱柱构件,能抑制无效流过离子产生部间的风量,并增加了直接通过离子产生部的风量。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三棱柱形状的风向变更装置7c,但是如图6所示,将断面三角形的底边的长度L1设置成与离子产生部间的距離L2大致相同。此外,将所述底边部配置成垂直于气流的流通方向、且配置在送风路径7b的气流流通方向的大致中心线上。
所述三棱柱形状的风向变更装置7c的底面形状基本为等边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风向变更装置的顶点设置成位于扩大西洛克风扇吹出口的送风路径7a与扩大后的送风路径7b的连接部上。
送风路径7a与送风路径7b的连接部设置为:与离子产生装置5的主体部50a的端面一致,且扩大后的送风路径7b的宽度与离子产生装置5的主体部50a的长度一致。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风向变更装置7c是底面为三角形的三棱柱形状,底面三角形的顶点朝向上风侧,底面三角形的底边朝向下风侧,且该底边设置在与离子产生部间对应的部位上。按照所述结构,借助底面为三角形的三棱柱状的风向变更装置7c,能有效抑制无效流过离子产生部间的风量。
即,从风向变更装置7c的顶点附近向图中的上下分开的空气流,边沿底面三角形的上边的延长倾斜面70a前进,同时其一部分绕回到底边侧。此外,空气流边沿底面三角形的下边的延长倾斜面70b前进,同时其一部分绕回到底边侧。这种结构的实施方式1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M1A的气流流通状态如图5的气流A1~A4所示。
气流A1利用西洛克风扇的特性被朝向连接风扇6b和端部60c的切线方向送出,并向送风路径7b的一方的壁(图中的上方的壁)行进,沿壁面经离子产生部52a附近后从吹出口2送出。
气流A2比气流A1更靠内侧通过,并经风向变更装置7c的一端通过离子产生部52b附近。此外,气流A3与西洛克风扇6的箱体6a的直线部60d平行吹出,且被风向变更装置7c的另一端改变风向后,经离子产生部51b从吹出口2送出。
气流A4以平行于气流A3的状态、被与直线部60d平行地吹出,并被由风向变更装置7c的另一端改变方向后的气流A3推向外侧,经离子产生部51a从吹出口2送出。
如上所述,风向变更装置7c改变并分割气流的方向,由此,从西洛克风扇6送出的风在送风路径7内朝向图面的上下方向扩展,减少了在离子产生部51b和离子产生部52b之间行进的气流,增加了通过离子产生部51a、51b以及离子产生部52a、52b附近的风量。即,将送风路径7b在图中的上下分流,通过增加流经正离子产生部51a、52a和负离子产生部51b、52b附近的风量,能高效吸入离子产生装置5产生的正负离子。
因此,流向吹出口2的离子浓度增加,离子能从吹出口2向空间高效扩散。即,风向变更装置7c在改变气流方向的同时减少不必要部位的气流并增加必要部位的气流,从而起到增加通过离子产生部的风量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风向变更装置7c形成底面为等边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但不限于此。此外同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等边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底边设置为与送风路径的气流流通方向的中心线垂直相交,但也不限于此。通过配置为从形成底面的三角形的最上风侧的顶点观察时、其他两个顶点的间距与离子产生部51b、52b之间的间隔相同,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
因此,从形成底面的三角形的最上风侧的顶点至其他两顶点的边的长度即使不相等,只要一方在另一方的50%左右之内也能得到相同的效果。此外,底面的形状即使是四边形、五边形及其他多边形,只要将一个顶点设置在最上风侧,并在从该顶点观察时,直接相邻的其他两个顶点的距离与离子产生部51b、52b的间隔相同,则能够同样地使用。
接着,利用图7探讨不设置风向变更装置7c的比较例。
图7所示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M2与前述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M1A的不同点在于不具备风向变更装置7c,由于其他的结构相同,所以对相同结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中所示气流a1利用西洛克风扇的特性被朝向连接风扇6b和端部60c的切线方向送出,并向送风路径7b的一方的壁(图中的上方的壁)行进,沿壁面经过离子产生部52a附近从吹出口2送出。
气流a2比气流a1更靠内侧通过,受气流a1的影响被推向内侧而通过离子产生部52b附近。气流a3与西洛克风扇6的箱体6a的直线部60d平行吹出,并原状直线前进而通过离子产生部51b附近。此外,气流a4也与箱体6a的直线部60d平行吹出,在气流a3的外侧原状直线前进后通过离子产生部51b附近。
因此,离子产生部51a的附近成为几乎没有气流通过的状态。因此,对于离子产生部52a、52b,其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被气流送出,而对于离子产生部51a、51b,仅有离子产生部51b产生的负离子被气流送出,离子产生部51a产生的正离子基本没有被送出。即,整体考察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M2时,结果是在正离子和负离子的平衡被破坏的状态下工作。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图8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M1B。
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M1B不是将送风机偏向送出的气流在送风路径内平均扩展,而是通过将气流分配到必要的多个部位而增加必要部位的气流,结果使离子产生装置5产生的离子被气流高效输送。
因此,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M1B包括多个风向变更装置70c(例如三个风向变更装置70c(1)、70c(2)、70c(3))。其他的结构与前述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M1A相同,故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处不再具体说明。
所述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M1B所具有的风向变更装置70c(1)、70c(2)、70c(3)是底边长度为L3的等腰三角形。所述长度L3为前述L1的1/2。此外,等腰三角形其他两边的长度为L1,从底边到顶点的高度为L4。
风向变更装置70c(1)配置在离子产生部52a、52b之间,风向变更装置70c(2)配置在离子产生部52b、51b之间,风向变更装置70c(3)配置在离子产生部51b、51a之间。此外,各等腰三角形以顶点朝向上风侧的姿势配置,位于正中的风向变更装置70c(2)设置在最上风侧(长度L4部分)。即,由于风向变更装置70c(2)在三个风向变更装置中处于正中且位于最上风侧,所以称为主风向变更装置70c(2)。
下面,说明所述结构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M1B的气流状态。
图中所示气流A10利用西洛克风扇6的特性被朝向连接风扇6b和端部60c的切线方向送出,并从送风路径7a向送风路径7b的一方的壁(图中的上方的壁)行进,沿壁面经过离子产生部52a附近后从吹出口2送出。
此时,由于在离子产生部52a、52b之间的气流的中心线上存在顶点置于上风方向的风向变更装置70c(1),所以通过离子产生部52a、52b之间的空间的气流减少,且直接经过离子产生部52a、52b的气流增加。
同样,气流A20与气流A10大致平行送出,比气流A10更靠内侧通过,再经主风向变更装置70c(2)的一端并通过主风向变更装置70c(2)和风向变更装置70c(1)之间后,通过离子产生部52b。并且气流A30与西洛克风扇6的箱体6a的直线部60d平行吹出,利用主风向变更装置70c(2)的另一端改变风向并通过主风向变更装置70c(2)和风向变更装置70c(3)之间后,经离子产生部51b从吹出口2送出。
气流A40以平行于气流A30的状态、被与直线部60d平行地吹出,并且被由主风向变更装置70c(2)的另一端改变风向的气流A30推向外侧,进而由风向变更装置70c(3)改变风向后,经离子产生部51a从吹出口2送出。
即,风向变更装置70c(3)改变并分割气流40的风向,使一部分的气流通过离子产生部51b。这样,从送风风扇(西洛克风扇6)送出的风在送风路径7内利用风向变更装置在垂直于风扇6b的轴的面上(与图面平行的上下方向)扩展,由于离子产生部52a与52b之间的空间、离子产生部51b与52b之间的空间、以及离子产生部51a与51b之间的空间中气流减少,并且直接通过离子产生装置5的正离子产生部51a、52a和负离子产生部51b、52b附近的风量增加,所以离子产生装置5产生的正负离子能被高效吸入到气流中。因此,流向吹出口2的离子浓度增加,离子能从吹出口2向空间高效扩散。
如果将配置在主风向变更装置70c(2)下游侧的风向变更装置70c(1)和风向变更装置70c(3),设置在与主风向变更装置70c(2)相同的位置上,则气流A40直线前进而难以分割。为了良好地分割气流A40,优选主风向变更装置70c(2)与副风向变更装置70c(1)、70c(3)的位置为:间隔长度L4一半以上的距离,并在送风路径7b的长度以下即收容于扩宽后的送风路径7b内。
即,优选多个棱柱构件(风向变更装置)设置在流通方向的前后相互不同的位置上。按照所述结构,通过将棱柱构件(风向变更装置)前后相互不同设置,能够最大限度抑制流经送风路径的空气流的阻力,以确保规定的风量。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图9和图10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M1C。
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M1A相比,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M1C将送风风扇从西洛克风扇置换为螺旋桨式风扇P。由于其他结构相同,故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螺旋桨式风扇P设置在与外壳4的吸入口1对应的位置上,从送风装置正面侧吸入空气(空气流FL1),经背面侧设置的送风路径7a′、7b后,从正面侧设置的吹出口2作为空气流FL2送出。在此,图10的图面上侧为正面侧,图10的图面下侧为背面侧。
此外,在螺旋桨式风扇P的下部背面侧形成有送风路径7d,送风路径7d与扩大送风路径7a′相连。气流被吸入螺旋桨式风扇P后,被排出到送风路径7d并送至扩大送风路径7a′。气流边扩展边在送风路径7b中行进至离子产生装置5。在送风路径7b中配置有离子产生装置5,且离子产生装置5的离子产生部51a、51b、52a、52b设置在与气流流通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利用气流将产生的离子经吹出口2送出到机身外。
风向变更装置7c配置在送风路径7b的气流流通方向的中心线上,是底面的一个顶点位于扩大送风路径7a′与送风路径7b的连接部的三棱柱。即,是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M1A所采用的底面为等边三角形的风向变更装置7c,其底边长度如图6所示,设定为与离子产生部51b和离子产生部52b之间的间隔L2相同的长度L1。
利用图11说明这种设定下的气流流动。
图中所示气流a20是在送风路径7′的中心线附近(中心区域)流动的气流,在从扩大送风路径7a′向送风路径7b行进途中,被风向变更装置7c的一端从中心区域推向外侧后,经过离子产生部52b附近从吹出口2送出。
流过气流a20外侧的气流a10流经送风路径7b的图上侧的壁面和气流a20之间,并经离子产生部52a从吹出口2送出。同样,流过送风路径7′的中心线附近(中心区域)的气流a30,在从扩大送风路径7a′向送风路径7b行进途中,被风向变更装置7c的另一端从中心区域推向外侧后,经离子产生部51b附近从吹出口2送出。流过气流a30外侧的气流a40流经送风路径7b的图下侧的壁面和气流a30之间,并经离子产生部51a从吹出口2送出。
如上所述,按照第三实施方式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M1C,也能够使通过离子产生部51b和离子产生部52b之间的空间的气流减少,且使通过这些离子产生部51b、52b附近的气流增加。
即,本实施方式也可以使从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的吹出口送出的离子浓度变高,使正负离子高效扩散到空间中。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以各种变形方式实施本实用新型。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M1(M1A、M1B、M1C),通过在送风路径中设置风向变更装置7c、70c,来减少无效流过后方设置的离子产生装置5的离子产生部之间空间的风量,能够增加直接通过离子产生部51a、51b、52a、52b的风量,可以高效吸入产生的离子。因此,从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的吹出口2送出的离子浓度变高,离子可以高效扩散到空间中。
此外,如果离子产生装置是同时生成正离子和负离子的离子产生装置,则通过使正离子产生部和负离子产生部在与流通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离开规定距离,并减少无效流过正离子产生部和负离子产生部之间空间的风量,可以在抑制正离子和负离子双方刚刚生成后发生碰撞的状态下,进行稳定供给。即,能够生成含有高浓度正离子和负离子的送风气流并使其高效流通。
如上所述,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M1(M1A、M1B、M1C),可以使从吹出口送出的正负离子浓度变高,使正负离子向空间高效扩散,能够得到杀灭浮游霉菌和细菌、使病毒和变态反应原失去活性的效果,以及对空间和物品的除电效果。
(工业实用性)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可以良好地应用在要求杀灭细菌等、使病毒和变态反应原等失去活性、以及要求对空间和物品的除电效果等的空间和室内的送风装置上。

Claims (8)

1.一种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包括送风风扇、与所述送风风扇的出口连接的送风路径、以及设置在所述送风路径内的离子产生装置,所述离子产生装置产生的离子由所述送风风扇从吹出口送出,所述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离子产生装置具有离开规定间隔设置的多个离子产生部,多个所述离子产生部的排列方向为与所述送风路径的流通方向交叉的方向,且设有抑制流经所述离子产生部之间的风量的风向变更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向变更装置包括棱柱构件,所述棱柱构件设置在所述离子产生部之间的上风侧,底面呈多边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边形为三角形,所述风向变更装置是底面为三角形的三棱柱形状,使底面三角形的顶点朝向上风侧,使底面三角形的底边朝向下风侧,且将所述底边设置在对应于所述离子产生部之间的部位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向变更装置的垂直于流通方向的宽度基本为所述离子产生部之间的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向变更装置包括多个所述棱柱构件,并且所述棱柱构件的垂直于流通方向的宽度基本为所述离子产生部之间的间隔的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棱柱构件设置在流通方向的前后相互不同的位置上。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边形为三角形,所述风向变更装置是底面为三角形的三棱柱形状,使底面三角形的顶点朝向上风侧,使底面三角形的底边朝向下风侧,且将所述底边设置在对应于所述离子产生部之间的部位上,
所述风向变更装置的垂直于流通方向的宽度基本为所述离子产生部之间的间隔,
所述风向变更装置包括多个所述棱柱构件,并且所述棱柱构件的垂直于流通方向的宽度基本为所述离子产生部之间的间隔的1/2,
多个所述棱柱构件设置在流通方向的前后相互不同的位置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风扇为西洛克风扇,所述送风路径在与流通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比所述西洛克风扇的吹出口的宽度扩大。
CN 201220516124 2011-10-13 2012-10-09 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81143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25626 2011-10-13
JP2011225626A JP5809009B2 (ja) 2011-10-13 2011-10-13 イオン発生機能付き送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11430U true CN202811430U (zh) 2013-03-20

Family

ID=47870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516124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811430U (zh) 2011-10-13 2012-10-09 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09009B2 (zh)
CN (1) CN20281143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81244A (zh) * 2014-09-10 2016-09-28 夏普株式会社 离子发生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13144A1 (ja) * 2018-07-12 2020-01-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放電装置を装着可能な機器
JP7252616B2 (ja) * 2019-06-24 2023-04-05 テスコム電機株式会社 ヘアーアイロ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97995B2 (ja) * 2003-09-08 2006-07-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殺菌作用を呈する微小粒子を庫外に放出する冷蔵庫
JP2007029497A (ja) * 2005-07-28 2007-02-08 Sharp Corp イオン発生機能付電気機器
JP5191815B2 (ja) * 2008-06-16 2013-05-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車載用イオン発生装置
JP4503085B2 (ja) * 2008-07-07 2010-07-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JP4644744B2 (ja) * 2009-04-21 2011-03-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器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4728415B2 (ja) * 2009-06-09 2011-07-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81244A (zh) * 2014-09-10 2016-09-28 夏普株式会社 离子发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89295A (ja) 2013-05-13
JP5809009B2 (ja) 2015-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35794B1 (ko)
KR101709589B1 (ko) 팬 어셈블리
EP2999066A1 (en) Ion/ozone wind gene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KR101688443B1 (ko)
CN202811430U (zh) 带离子产生功能的送风装置
CN202283365U (zh) 空气调节机和离子产生单元
CN203240702U (zh) 送风装置和空气净化机
WO2013069391A1 (ja) ヘアケア装置
CN101970942B (zh) 空调机
CN103038961A (zh) 离子发生器
JP6133546B2 (ja) 送風装置
WO2013151037A1 (ja) 送風装置、イオン送出装置、電気機器及びリモコン保持構造
CN101658688B (zh) 微粒扩散装置
WO2017022692A1 (ja) 空気調和機
CN200990715Y (zh) 离子风扇
CN202937473U (zh) 送风装置和离子产生机
CN203823886U (zh) 具有多送风系统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JP2004347264A (ja) 送風装置、ルー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節装置
CN206183172U (zh) 除螨吸尘器及其排风格栅
JP2010051398A (ja) イオン拡散装置
JP2013231593A (ja) 電気機器
EP2682683B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20220313863A1 (en) Devices and systems for concentrated biogenic ionization
CN108785895A (zh) 便携式焊接烟尘净化装置
CN217526977U (zh) 一种等离子体大气治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0

Termination date: 20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