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38961A - 离子发生器 - Google Patents

离子发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38961A
CN103038961A CN2011800372687A CN201180037268A CN103038961A CN 103038961 A CN103038961 A CN 103038961A CN 2011800372687 A CN2011800372687 A CN 2011800372687A CN 201180037268 A CN201180037268 A CN 201180037268A CN 103038961 A CN103038961 A CN 1030389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lue
generating unit
ion
flow
ion gene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726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38961B (zh
Inventor
间宫利郎
漆崎正人
中林隆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389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89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389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896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3/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e.g. into the atmosphe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92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by electrical means, e.g. by applying electrostatic fields or high voltag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16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physical phenomena
    • A61L9/22Ionis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3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ionis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在位于上风侧的离子发生部与位于下风侧的离子发生部之间形成有隔离部,使得流经位于所述上风侧的离子发生部的气流的量相比于流经位于所述下风侧的离子发生部的气流的量而言将变得更多。

Description

离子发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有向空气中排放出正、负离子的离子发生装置的离子发生器。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在居住空间中创造舒适环境的方法,通常使用空调(airconditioner)来净化居住空间中的空气。这样的空调的例子包括一种将居住空间中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在舒适程度的空调,并且还存在有用于净化空气的带有过滤器等的空气净化器。如果这样的设备进一步包含向空气中排放出离子的离子发生装置,那么就能够让离子跟净化的空气或经过温度和湿度调节后的空气一起排放出去。特别地,负离子数量的增加有望带给人们放松的效果。
因此,如果含有空气净化装置的空调进一步设置有离子发生装置,那么就能够提供舒适的空气环境,且同时地,所排放出的负离子有望带给人们放松的效果。
此外,通过使离子发生装置排放出正离子及负离子,除了能够获得上述效果外,还能够获得通过例如杀灭、分解或消除的方式使细菌、霉菌、臭味等失去活性的效果。在这样的离子发生装置中,通过例如在空气中进行的电晕放电,排放出等量的H+(H2O)m(m为任意自然数)和O2 -(H2O)n(n为任意自然数)以分别作为正离子和负离子。所排放出的正、负离子粘附至并覆盖住漂浮在空气中的霉菌、细菌和病毒,并且由于羟基(·OH)(其是一种作为在那里发生的反应的结果而产生的基种类)的作用,能够使漂浮在空气中的霉菌和细菌等失去活性。在下面列出的专利文献1、2和3中已经公开了关于这样的离子发生装置的发明的示例。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2003-04765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2002-31947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2010-0559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根据专利文献1和2中公开的离子发生器,通过对被设置用来进行电晕放电的单电级部施加AC电压来交替地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相反地,在专利文献3公开的离子发生器中,设置有两个分离的电极部,一个专用于产生负离子,另一个专用于产生正离子。
在包含分离地产生正、负离子的离子发生器的传统离子发生器中,如专利文献3中所述,在与从吹风机送出的气流垂直的方向上布置有正离子发生部和负离子发生部。现在,将参照相关的附图来说明离子发生部的布置。
如图13中所示,离子发生装置100安装在离子发生器110内部,使得连接正离子发生部101和负离子发生部102二者的中心的直线的方向与布置在离子发生器110内部的吹风机(未示出)的送风方向A或B交叉(大体上正交)。
然而,采用这样的安装方法,离子发生器110主体的外壳在连接这两个离子发生部的直线的方向上的宽度至少需要大于离子发生装置100在纵向上的宽度。这将会限制能够放置离子发生器110的空间的宽度。例如,离子发生器110能毫无问题地放置在宽度大于离子发生器110的宽度的空间(间隙)内,但是它不能放置在宽度小于离子发生部之间的距离的空间内。这将会对离子发生器110能够放置在哪里造成限制,并且,为了解决这样的不便,期望提供一种甚至能够放置在狭窄空间内的薄型离子发生器。
如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图14所示,离子发生装置被布置为使得连接正离子发生部101和负离子发生部101的直线平行于从吹风机送出的气流进行延伸,那么离子发生器110在气流方向上的长度会增加,并且在垂直于该长度的方向上的宽度会减小。如图14所示,如果离子发生装置100被放置成使得连接正离子发生部101和负离子发生部102二者的中心的直线是沿着气流方向延伸的,那么离子发生器110的宽度变为大约是离子发生装置100的在短边方向上的宽度。
然而,不幸地是,采用这样的布置,在上风侧产生的正离子会受到在下风侧产生的负离子的影响,并且正离子会减少。也即是,在上风侧产生的正离子与在下风侧产生的负离子结合而被中和,并且损失了大量的所生成的离子。这使得难以让大量的正、负离子以平衡的方式从离子发生器110排放出来,而只能够排放出极少量的正、负离子。
本发明主要旨在提供一种能够被放置在狭窄空间内的离子发生器。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排放出所生成的正、负离子的离子发生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排放出所生成的正、负离子的薄型离子发生器。特别地,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尽可能地减少离子消失数量从而排放出许多正、负离子的离子发生器。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改善被排放至离子发生器外部的正、负离子之间的平衡。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离子发生器包括具有正离子发生部和负离子发生部的离子发生装置,所述离子发生装置被布置为使得所述正离子发生部和所述负离子发生部在气流方向上彼此分离地布置着,一个位于上风侧,另一个位于下风侧。
进一步,为了防止正、负离子相互结合,设置有隔离构件以将气流路径分隔为两个分开的空气通路,即正离子空气通路和负离子空气通路。
此外,在本发明的离子发生器中,被所述隔离构件分隔开的所述分开的空气通路被构造成使得流经布置于所述上风侧的离子发生部的气流的流量不同于流经布置于所述下风侧的离子发生部的气流的流量。
所述隔离构件被形成为这样的形状:使得流经布置于所述上风侧的离子发生部的气流的流量大于流经布置于所述下风侧的离子发生部的气流的流量。
流经布置于所述上风侧的离子发生部的气流的流量是流经布置于所述下风侧的离子发生部的气流的流量的大约2.5倍。
另外,在排放出正、负离子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比正离子更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负离子的减少,所述负离子发生部被布置成比所述正离子发生部更加靠近排出口。也即是,所述负离子发生部布置在所述下风侧。
发明的有益效果
在用于放置离子发生器或离子发生装置的空间的宽度有限,并且离子发生装置的正、负离子发生部因此不得不沿着与从吹风机送出的气流的方向平行的方向排列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正、负离子的均衡排放。这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杀灭漂浮的霉菌和细菌,使病毒和过敏原失活以及去除空间中和物体上的静电。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基本构造的离子发生器的内部结构的侧视示意性结构图,其中离子发生装置平行于从吹风机送出的气流而放置着;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基本构造的离子发生器的内部结构的俯视示意性结构图,其中离子发生装置平行于从吹风机送出的气流而放置着;
图3示出了根据上述基本构造的离子发生器的内部结构,以及由一个空气通路分出的各空气通路之间的流量比;
图4是示出了有离子扩散装置安装至离子发生器的排出口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了安装有离子扩散装置的离子发生装置的结构示例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6示出了用于测量离子发生器所产生的离子的浓度的空间的概况,还示出了离子发生器的布置;
图7示出了从用于进行图6中所示的离子浓度测量的空间的上方俯视时的离子发生器的布置;
图8是用于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的结构的俯视示意性结构图;
图9用来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两个空气通路间的流量差异;
图10是用于图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的结构的俯视示意性结构图;
图11是用于图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的结构的俯视示意性结构图;
图12是用于图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的结构的俯视示意性结构图;
图13示出了离子发生装置沿着与从吹风机送出的气流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布置的示例;以及
图14示出了离子发生装置沿着从吹风机送出的气流的方向布置的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中离子发生器的结构进行说明。
(离子发生器的基本构造)
图1至图3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基本构造的离子发生器的结构。图1是示出了离子发生器的内部结构的侧视示意图,图2示出了俯视看到的在空气流动的气流方向上的布置结构,并且图3示出了流量差异。
首先,参照图1,离子发生器10设置有离子发生装置1,离子发生装置1在用作离子发生器10的外壳的壳体11中分离地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在离子发生装置1的旁边,即在图1中的左侧,设置有用于将所产生的离子排出到离子发生器10外部的吹风机2。吹风机2具有例如如图2中所示的多叶片式风扇(sirocco fan)21,并且设置有用来驱动多叶片式风扇21的马达22。构成吹风机2的风扇不限于多叶片式风扇,而是可以采用任何结构的风扇,只要其被构建得用于吹风即可。
壳体11的形状例如是长方体,并且具有面对着构成吹风机2的多叶片式风扇21的吸入口12,并且外部的空气通过吸入口12被吸入壳体11内。相对于吸入口12,在与吸入口12被开口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表面侧形成有排出口13;通过多叶片式风扇21的运转而从外部吸入并转向离子发生装置1的空气通过排出口13被排出到离子发生器10外部。空气通路24设置在吹风机2下游并与吹风机2连通;离子发生装置1的正离子发生部4和负离子发生部3是沿着空气通路24放置的。空气通路24是连接吸入口12与排出口13的气流路径的一部分,并且吹风机2布置在该气流路径的上游。
吹风机2具有气流导件(air-flow guide)23,气流导件23被形成为与多叶片式风扇21之间隔着预定宽度的间隔且包围着多叶片式风扇21的外周。气流导件23与空气通路24的流入口26连接,使得被吸入的空气能够有效地经由离子发生装置1而通过排出口13送出。
离子发生装置1设置有分别单独地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的正离子发生部4和负离子发生部3。离子发生装置1被布置为使得正离子发生部4和负离子发生部3沿着空气通路24放置,并且它们的离子出射口面对着空气通路24。
离子发生装置1的正离子发生部4和负离子发生部3例如如图2中所示沿着相对于空气通路24倾斜的方向布置。也即是,正离子发生部4和负离子发生部3被布置为使得连接负离子发生部3与正离子发生部4二者的中心的直线相对于空气流过空气通路24的气流方向是倾斜的。在图2中,沿着空气通路24,负离子发生部3布置于上风侧,而正离子发生部4布置于下风侧。
空气通路24设置有隔离构件25,隔离构件25用于通过将空气通路24的从流入口26到排出口13的部分分隔为两部分来将空气通路24进行分隔。负离子发生部3位于第一空气通路24A这一边,第一空气通路24A是被隔离构件25分隔的空气通路24的两部分中的一部分;而正离子发生部4位于第二空气通路24B这一边,第二空气通路24B是被隔离构件25分隔的空气通路24的两部分中的另一部分。通过这样的布置,位于上风侧的负离子发生部3所产生的负离子由从吹风机2送出的气流运送而穿过第一空气通路24A并且通过排出口13排放出去,同时又防止了负离子由于与位于下风侧的正离子发生部4所产生的正离子结合而被中和。相反地,位于下风侧的正离子发生部4所产生的正离子没有在空气通路24中与负离子结合而是按原样通过排出口13排放出去。
因此,由离子发生装置1彼此分离地产生的正、负离子有效地通过排出口13排放出去。通过此种布置(其中,离子发生装置1的负离子发生部3和正离子发生部4沿着空气流过空气通路24的气流方向彼此分开地布置着),在垂直于气流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宽度)不会增大,因此能够提供具有尽可能小的宽度的离子发生器10。
此外,在离子发生器10中,通过排出口13排放出正、负离子,同时通过隔离构件25防止正、负离子在空气通路24内彼此结合,根据这样的离子发生器10,能够有效地将所产生的正、负离子运送到离子发生器10的外部。
因此,离子发生器10能被放置在狭窄的有限空间内,减少了对其放置空间的限制,从而能够借助所产生的离子来消除细菌,杀灭细菌并且去除臭味等。
接着,对通过使用根据上述基本构造的离子发生器来提高本发明的正、负离子产生效率进行验证。图1和其它附图中示出的离子发生器10都设置有隔离构件25以将正离子发生部4和负离子发生部3分隔开,从而得到了这样的离子发生器:该离子发生器能够尽可能减少例如由于正、负离子的相互结合而损失的离子的量,并且能够有效地排放出正、负离子以达到良好的离子平衡。
(基本构造的验证)
对于具有所述基本构造的离子发生器10,为了防止在下风侧产生的离子影响到在上风侧产生的离子,如上所述在正离子发生部4和负离子发生部3之间设置有隔离构件25来将它们彼此分隔。在离子发生装置1中的分隔是这样进行的:用隔离构件25将空气流经的空气通路24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即截面积也相等)。另外,离子发生装置1被放置为使得正离子发生部4和负离子发生部3沿着与从吹风机2送出的气流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布置。而且,正离子发生部4和负离子发生部3被放置为使得连接它们二者的中心的直线是倾斜的,从而使负离子发生部3和正离子发生部4分别与被隔离构件25分隔开的空气通路24A和24B对应。
以下将说明内部安装有离子发生装置1的离子发生器10的外壳的大小,即,离子发生器10的尺寸。
令从吹风机2吹出的气流的方向为前后方向,排出口13侧为前侧,与前侧相对的一侧为后侧。如图1中所示,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深度)被设定为140mm;在图1中,令离子发生装置1侧为上侧,空气通路24侧为下侧,上侧和下侧之间的高度被设定为93mm;并且从图2中的离子发生器10的排出口13侧看去时左右方向的宽度被设定为32mm。
设置有多叶片式风扇21作为吹风机2的风扇,且最大流量被设定为0.39m3/min。此时,负离子发生部3和正离子发生部4相对于从吹风机2送出的气流的方向分别布置于上风侧和下风侧。在这两个离子发生部3和4之间设置有隔离构件25,使得空气通路24(在该空气通路24中,气流经过这两个离子发生部3和4)被分隔为第一空气通路24A和第二空气通路24B,也即是,把空气通路24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事实上两个空气通路24A和24B具有一样的截面积,但是如同在排出口13处所测量的那样,第一空气通路24A中的流量与第二空气通路24B中的流量的比实际上是0.6:1。即,第二空气通路24B中的流量大于第一空气通路24A中的流量,前者大约是后者的两倍。这在一方面上是由多叶片式风扇21的特性导致的,并且也是由以下事实导致的:由于多叶片式风扇21的吹出口(在空气通路24的空气入口侧)和离子发生器10的排出口13之间的距离只有如图1所示的短短大约70mm,所以从多叶片式风扇21送出的气流不稳定。
对离子发生器10而言,在排出口13处安装有如图4中所示的离子扩散装置15。离子扩散装置15的排出口16形成于离子发生器10的排出口13之上,甚至形成于离子发生器10的不存在有与离子发生装置1对应的排出口13的部分之上。为了使空气甚至能够吹过面对着离子发生装置1的部分,离子扩散装置15的排出口16被形成为比排出口13的宽度更窄,且也延伸至离子发生装置1侧。此外,设置有偏转板(偏转构件)17,其从隔离构件25的边缘以倾斜的方式延伸,从而使得气流方向如图5中所示从离子扩散装置15的向前吹风方向向内倾斜大约3°。
准备了用来测量离子的空间来验证由安装有上述离子扩散装置15的离子发生器10产生的离子平衡的状态。如图6中所示,该空间是由各墙封闭而成的空间。在如图6所示的空间30内,布置有上述离子发生器10。
空间30是由如下的墙封闭而成的:安装有两个离子发生器10的前墙31和后墙32;离子发生器10左右两边的左墙34和右墙33;以及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面对的顶墙35和底墙(底面)36。
两个离子发生器10中的一者安装于前墙31,使得其排出口13面对着后墙32,而另一者安装于后墙32使得其排出口13面对前墙31。关于空间30的大小,即空间30的容积,如图6所示,离子发生器10所处的前墙与后墙之间的距离(深度)是2000mm(2m),上下方向上的顶墙35与底墙36之间的距离是2500mm(2.5m),并且作为该空间的侧面的侧墙33和34的两个侧面之间的宽度是1000mm(1m)。
离子发生器10安装在空间30的前、后表面上,使得它们的排出口16的中心分别距右墙或左墙的距离是100mm,并且都位于图6中的底面上方的1165mm处。另外,如图7所示,每个离子发生器10都配备有上述离子扩散装置15,该离子扩散装置被构造成使得空气以相对于侧墙33和34的表面向内大约3°的角度流入。
为了验证当上述配置的离子发生器10被驱动时所排放出的离子的数量,使用离子计数器(ion counter)进行离子浓度测量。离子计数器被放置为使得该离子计数器设置位置(即测量点P)位于底板(底墙)36上方的1200mm处,与侧墙33或34相距为500mm,并且与安装有离子发生器10之一的后墙相距为500mm。
下面在表1中示出了在图6和图7中所示的情况下进行离子浓度测量的结果。
表1
Figure BDA00002789971200101
根据上面表1中所示的结果,正离子的浓度高于负离子的浓度。这是因为产生于流量较大的下风侧的正离子影响了产生于上风侧的负离子。具体地,正离子浓度是32,600离子/cm3,而负离子浓度是11,000离子/cm3,下风侧的正离子的浓度大约是负离子的浓度的3倍。因此,通过采用隔离构件25简单地分隔出两个相等的与两个离子发生部3和4对应的空气通路,对离子平衡改善不大。
因此,在根据基本构造的离子发生器10中,通过设置用于将由正离子发生部4、负离子发生部3产生的正离子、负离子彼此分离开以防止正、负离子相互干扰的隔离构件25,并不能改善离子平衡。然而,负离子的浓度还是相对高的,因此,可以说用于将空气通路分隔为分别与两个离子发生部对应的空气通路的隔离构件25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
现在,将依次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这些结构相比于根据基本构造的离子发生器10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改善离子平衡。
(第一实施例)
图8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10。该图示出了离子发生器10的内部构造,并且特别是与在关于基本构造的说明中已经提及的如图2中所示的离子发生器10有关。为了方便说明,所有实施例中的离子发生器都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10。对于下述的离子发生器10,与基本构造中的对等部件和部分不同的部件和部分将使用不同的附图标记,且只对这些部件和部分的细节进行说明。即,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与基本构造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第一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10与上述基本构造的离子发生器10的不同之处在于隔离构件25。特别地,第一实施例中的隔离构件用如图8中的附图标记25A表示。
第一实施例中的隔离构件25A被形成为折线(dog-leg)状,使得隔离构件25A(其被设置作为用于将空气通路24分隔为第一空气通路24A和第二空气通路24B这两部分的隔离部)的从中心附近延伸至上风侧的部分弯向吸入口12。即,使第一空气通路24A的流入口26A的截面积大于第二空气通路24B的流入口26B的截面积。采用这样的形式,通过使第一空气通路24A的流入口26A的截面积大于第二空气通路24B的流入口26B的截面积来增加第一空气通路24A(沿着该第一空气通路24A,负离子发生部3布置于上风侧)的流量比,从而实现正、负离子之间平衡的改善。也即是,隔离构件25A将空气通路24分成第一空气通路24A和第二空气通路24B,使得第一空气通路24A中的流量与第二空气通路24B中的流量不同;特别地,第一空气通路24A中的流量大于第二空气通路24B中的流量。
这里,在第一空气通路24A和第二空气通路24B的流入口26A和26B处的截面积之比是3:1。以此结构,如图9中所示,第一空气通路24A和第二空气通路24B在排出口13处的流量比是2.5:1。
对于使用隔离构件25A的离子发生器10,像在基本构造中那样安装有面对着排出口13的离子扩散装置15,并且以与对基本构造进行验证时相同的方式在图6和图7中所示的空间30内进行离子浓度测量。测量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关于第一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10,正、负离子浓度分别是37,500离子/cm3和25,100离子/cm3。就正、负离子之间的离子平衡而言,正离子浓度大约是负离子浓度的1.5倍。因此,尽管上风侧的离子的流量是下风侧的离子的流量2.5倍大,但是上风侧的离子的数量小于下风侧的离子的数量。然而,离子平衡得到了改善并变得更好。
如上所述,离子发生器10(其中,用隔离构件25A将空气通路24划分成分别与负离子发生部3和正离子发生部4对应的第一空气通路24A和第二空气通路24B)被构造为使得位于吸入口12侧的第二空气通路24B中的流量小于第一空气通路24A中的流量。采用这样结构是为了改善正、负离子之间的平衡,并且对于改善离子平衡大有帮助。这使得能够增强由于正、负离子而获得的优点。
在第一实施例中,隔离构件25具有这样的形状:该形状用于将空气通路24划分开,使得为布置于上风侧的负离子发生部3设置的第一空气通路24A中的流量大于为布置于下风侧的正离子发生部4设置的第二空气通路24B中的流量。也即是,隔离构件25被形成为如下形状:其改变了空气通路24的在流入口26处的截面积。
(第二实施例)
图10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10的结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的离子发生器10彼此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实施例的离子发生装置1中的负离子发生部3和正离子发生部4的布置与第一实施例的离子发生装置1中的负离子发生部3和正离子发生部4的布置相反。
同样地,对于第二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10,在图6和图7中所示的空间内以与对第一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10进行的方式相同的方式来进行离子浓度测量。同样地,在第二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10中,如第一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10中那样,第一空气通路24A和第二空气通路24B之间的流量比等于图9中所示的流量比。
也即是,在第一空气通路24A和第二空气通路24B的流入口26A和流入口26B处的截面积之比为3:1。以此构造,第一空气通路24A和第二空气通路24B在离子发生器10的排出口13处的流量比为2.5:1。
第二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10安装有离子扩散装置15,并且在如图6和图7中所示的空间30内测量离子浓度。测量结果如下表3所示。
表3
Figure BDA00002789971200131
如表3所示,正、负离子浓度分别是30,700离子/cm3和32,600离子/cm3,因此该此情况下的离子平衡是最好的。与用第一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10获得的结果对比,负离子浓度高于正离子浓度;并且另外,相比于用第一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10获得的结果,正离子的减少比率大约是18%而负离子的增加比率大约是30%,也即是,正离子浓度的减少没有负离子浓度的增加那么多。这是因为:正离子比负离子更不易于消失,这从自然界中存在的正离子比负离子多的事实中就能够理解。
因此,通过使用隔离构件25A并且将正离子发生部4布置在上风侧以及将负离子发生部3布置在下风侧,甚至在使用如下所述的离子发生器10的情况下仍能够形成具有良好离子平衡的空间:在该离子发生器10中,使用的离子发生装置1与空气流动的气流方向大致平行地放置着。
如上所述,第二实施例中也设置有利用从离子发生器10吹出的空气形成空气幕(air curtain)的离子扩散装置15。除了适用于如同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的设置有具有形成空气幕功能的离子扩散装置15的离子发生器10这样的结构之外,本发明还适用于具有离子发生装置1并且向室内送出经过净化的空气的空气净化器,以及适用于使用这样的空气净化器来净化空气的方法。同样,也适用于下面的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
图11示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10的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10与第一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10的不同之处在于用与基本构造中使用的隔离构件25相似的隔离构件25将空气通路24分隔开。另外,第三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10与基本构造的离子发生器10的不同之处在于:为了控制通过第一空气通路24A和第二空气通路24B的流量使得这二个流量之比为例如如上所述的2.5:1,在流入口26B处设置了阻挡元件27,以限制第二空气通路24B中的流量。通过以这样的方式设置阻挡元件27,能够获得与通过使用隔离构件25A来减小流入口26B侧的截面积而获得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因此,通过设置阻挡元件27,限制了第二空气通路24B中的流量,从而将第一空气通路24A与第二空气通路24B的流量比调节为如上所述的2.5:1。
同样地,对于第三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10,在图6和图7中所示的空间内以与对第一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10进行的方式相同的方式进行离子浓度测量。同样,在第二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10中,像在第一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10中一样,第一空气通路24A与第二空气通路24B之间的流量比与上面的说明中那样被设置为相同。
第二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10安装有离子扩散装置15,并且在图6和图7中所示的空间30内测量离子浓度。测量结果如下表4所示。
表4
Figure BDA00002789971200141
因此,根据第三实施例,离子发生器10的结构与本发明基本构造的离子发生器10的结构相似,且离子发生装置1除了设置有阻挡元件27来将第一空气通路24A与第二空气通路24B的流量比调节为2.5:1之外,都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离子发生装置1。同样地,对于第三实施例,其获得的结果与第一实施例获得的结果相同。
此外,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10,阻挡元件27的设置使得能够调节第一空气通路24A与第二空气通路24B的流量比。特别地,能够形成直线状的隔离构件25,这有利于制造。
作为阻挡元件27,可以采用网状物(mesh),格状物(lattice)和多孔板(perforated plate)等。
(第四实施例)
图12示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10的结构。如图12中所示,第四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10被布置为使得连接负离子发生部3的中心与正离子发生部4的中心的直线沿着空气流过空气通路24的气流方向延伸。这里,形成了用于将空气通路24分隔为分别对应于流入口26A和流入口26B的第一空气通路24A和第二空气通路24B的隔离构件25B,使得流入口26A与流入口26B的截面积之比为3:1,也即是,流入口26A的截面积是流入口26B的截面积的3倍。
隔离构件25B还被形成为使得第一空气通路24A与第二空气通路24B在排出口13处的截面积之比与它们在流入口26A和流入口26B处的截面积之比相反。而且,隔离构件25B具有倾斜的中部,也即是,在空气通路24的中部处是倾斜地延伸,并这样将空气通路24分隔开。该倾斜部分可由弯曲部代替。
根据如上所述的第四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10的隔离构件25B,即使如果离子发生装置1的负离子发生部3和正离子发生部4是沿着气流方向成直线地对齐的,仍能够实现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所实现的相同程度的第一空气通路24A与第二空气通路24B的流量比。因此,在离子发生装置1中,通过将正离子发生部4布置在沿着第一空气通路24A的上风侧并且将负离子发生部3布置在沿着第二空气通路24B的下风侧,能够期望得到与第二实施例中所获得的相同的作用/工作效果。
此外,在离子发生装置1中,通过将负离子发生部3布置在沿着第一空气通路24A的上风侧并且将正离子发生部4布置在沿着第二空气通路24B的下风侧,能够期望得到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所获得的相同的作用/工作效果。
此外,根据第四实施例,离子发生装置1的正离子产生部4和负离子产生部3能够成直线状地布置在气流方向上,所以不需要例如倾斜地布置离子发生装置1,这使得能够进一步减少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上述所有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10的结构共有的特征如下。沿着空气通路24布置离子发生装置1的正离子产生部4和负离子产生部3,使得它们分别在空气流过空气通路24的气流方向上的上风侧和下风侧处彼此分隔开。这里,利用隔离构件25将空气流经正离子发生部4和负离子发生部3的空气通路分隔开,并且正离子发生部4和负离子发生部3被布置成与分开的空气通路一一对应。
被隔离构件25分隔开的空气通路不是具有相同的流量,而是具有不同的流量。特别地,在将离子发生装置1的一个离子发生部布置在沿着一个空气通路的上风侧处的情况下,该空气通路中的流量被设置为大于另一个空气通路(沿着该空气通路,另一个离子发生部设置于下风侧处)中的流量。这样的设置例如是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的:使上述一个空气通路在流入侧(空气通过该流入侧流入到上述一个空气通路中)的空气流入侧截面积大于另一个空气通路在流入侧的截面积。作为具体的示例,通过以调节截面积的形状形成隔离构件25来实现这样的设置。还能够在空气通路的流入侧设置阻挡元件等来限制空气通路中的流量。
此外,根据本发明,使与位于气流方向的上风侧的一个离子发生部对应的一个空气通路中的流量大于与位于下风侧的另一个离子发生部(上述另一个离子发生部与上述一个离子发生部相对)对应的另一个空气通路中的流量,从而能够获得改善的离子平衡。
另外,空气通路间的流量差异为:使得较大的流量是较小的流量的大约2.5倍。这使得能够获得良好的离子平衡。
此外,正离子发生部布置在沿着空气通路的上风侧。这使得能够进一步改善离子平衡。
在上述基本构造和各种实施例中的各个离子发生器10中,正离子发生部4和负离子发生部3被布置成彼此相对,第一空气通路24A被定义为与上风侧的离子发生部对应的空气通路,并且将第一空气通路24A中的流量设定为大于第二空气通路24B中的流量(例如大约2.5倍),第二空气通路24B已经被说明为是与下风侧的离子发生部对应的空气通路。因此,在第二空气通路24B被定义为与上风侧的离子发生部对应的空气通路的前提下,在将正离子发生部4和负离子发生部3布置成彼此相对的情况下,需要将第二空气通路24B中的流量设定为大于第一空气通路24A中的流量(例如大约2.5倍)。总之,需要将下列空气通路中的流量进行如上所述的设定:沿着该空气通路,在上风侧布置有离子发生部。
并且,在使用设置有其它类型的风扇的吹风机来代替设置有多叶片式风扇21的吹风机2并且设置有隔离构件25来分隔空气通路的情况下,需要通过设计一种合适的形状,来将一个空气通路(沿着这个空气通路,离子发生装置1的某个离子发生部布置于上风侧)中的流量设定为大于另一个空气通路中的流量(例如,大约2.5倍),隔离构件25应当被形成为上述合适的形状以分隔出空气通路。或者,可以在空气通路24的流入口26的一侧设置阻挡元件27。
在上面的说明中,重点放在了流过空气通路的空气的流量之比上;然而,因为只要两个空气通路的截面积是相同的,那么这两个空气通路的流量比就等同于它们之间的流速比,所以显而易见地,即使如果在上面的说明中用“流速”来代替“流量”,也不会改变所说明的意思。因此,能够基于流速比来实现根据上述各实施例的结构。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离子发生器10,能够减少其在宽度方向(即,当从前面观看排出口13时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并且还能够有效地将所产生的离子排放至外部。还能够改善此时的离子平衡。这有助于减少对离子发生器10的放置空间的限制,使得甚至在狭窄的空间里也能够放置离子发生器10。
例如,在游戏厅等场所中,在并排布置有大量游戏机的环境里,仅有有限的空间里来放置离子发生器10,那么即使在这样的狭窄空间中也能够放置离子发生器10。例如,在人们坐在游戏机前并享受着玩游戏机的乐趣的场所中,能够将离子发生器10放置在相邻的游戏机之间的狭窄空间内。通常,例如弹球机(pinball machines)、老虎机(slot machines)等诸如此类的游戏机是这样布置的:它们大量地彼此挨着布置,甚至在每个坐在游戏机前面的人的背后也是这样布置的。
如果也将离子发生器10设置在一行的前、后行中的相邻游戏机之间的间隔中,那么放置在一行中的相邻游戏机之间的间隔内以及该行的前、后行中的相邻游戏机之间的间隔内的离子发生器10一起形成如图6中所示的空间30。在此情况下,尽管事实上没有顶墙35,但是在被分隔开的空间区域中能够形成包含由离子发生器10产生的、相对高的正、负离子浓度的环境。
以这样的方式,能够重现这样的空间:其中,离子发生器10将相邻的游戏机彼此分隔开。因此,能够为享受玩游戏的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在此空间中能够对于来自此人邻座的人的烟味、以及此人周围的空间中的空气中含有的细菌、霉菌和病毒等起到去除、杀灭或失活的作用。
附图标记列表
1     离子发生装置
2     吹风机
3     负离子发生部
4     正离子发生部
10    离子发生器
11    壳体
12    吸入口
13    排出口
21    多叶片式风扇
22    马达
24    空气通路
24A   第一空气通路
24B   第二空气通路
25    隔离构件
25A   隔离构件
25B   隔离构件
26    流入口
26A   流入口(分开的流入口)
26B   流入口(分开的流入口)

Claims (6)

1.一种离子发生器,其包括:
吸入口,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空气;
排出口,通过所述排出口排出空气;
吹风机,所述吹风机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空气并且通过所述排出口排出空气;
空气通路,所述空气通路将所述吹风机的吹出口与所述排出口相连接;以及
离子发生装置,所述离子发生装置分离地设置有产生正离子的正离子发生部和产生负离子的负离子发生部,所述离子发生装置被布置为使得所述正离子发生部和所述负离子发生部面对着所述空气通路,且所述正离子和所述负离子经由所述排出口被排出,
其中,所述离子发生器设置有隔离构件,所述隔离构件用于将所述空气通路分隔成分开的空气通路,
所述正离子发生部和所述负离子发生部中的一者布置在沿着一个所述分开的空气通路的上风侧处,所述正离子发生部和所述负离子发生部中的另一者布置在沿着另一个所述分开的空气通路的下风侧处,使得所述正离子发生部与所述负离子发生部被布置成彼此相对,并且
在上述一个所述分开的空气通路中的流经所述正离子发生部和所述负离子发生部中的所述一者的气流的流量不同于在上述另一个所述分开的空气通路中的流经所述正离子发生部和所述负离子发生部中的所述另一者的气流的流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发生器,其中,
所述隔离构件将所述空气通路分隔成所述分开的空气通路,使得在上述一个所述分开的空气通路中的流经所述正离子发生部和所述负离子发生部中的所述一者的气流的流量大于在上述另一个所述分开的空气通路中的流经所述正离子发生部和所述负离子发生部中的所述另一者的气流的流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子发生器,其中,
通过所述隔离构件将所述空气通路分隔成使得上述一个所述分开的空气通路在流入口侧的截面积大于上述另一个所述分开的空气通路在所述流入口侧的截面积,使上述一个所述分开的空气通路中的流量不同于上述另一个所述分开的空气通路中的流量。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子发生器,其中,
通过在被所述隔离构件分隔出的上述另一个所述分开的空气通路的流入口侧设置阻挡元件,使上述一个所述分开的空气通路中的流量不同于上述另一个所述分开的空气通路中的流量。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子发生器,其中,
所述离子发生装置的所述正离子发生部布置在所述上风侧,并且所述离子发生装置的所述负离子发生部布置在所述下风侧。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子发生器,其中,
上述一个所述分开的空气通路中的流量是上述另一个所述分开的空气通路中的流量的大约2.5倍。
CN201180037268.7A 2010-07-30 2011-06-10 离子发生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389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71281 2010-07-30
JP2010171281A JP4890636B2 (ja) 2010-07-30 2010-07-30 イオン発生機
PCT/JP2011/063316 WO2012014577A1 (ja) 2010-07-30 2011-06-10 イオン発生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38961A true CN103038961A (zh) 2013-04-10
CN103038961B CN103038961B (zh) 2014-12-10

Family

ID=45529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726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38961B (zh) 2010-07-30 2011-06-10 离子发生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71040B2 (zh)
JP (1) JP4890636B2 (zh)
CN (1) CN103038961B (zh)
WO (1) WO201201457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17474A (zh) * 2017-11-15 2018-04-17 北京众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净化器以及室内空气净化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18501B2 (en) * 2009-05-29 2013-12-3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on generating device for duct
JP4890636B2 (ja) 2010-07-30 2012-03-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機
JP5111648B1 (ja) * 2011-08-31 2013-01-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機
JP5869914B2 (ja) * 2012-02-28 2016-02-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除電装置
JP2014051478A (ja) * 2012-09-10 2014-03-20 Panasonic Corp 機能性物質、生体活性用薬剤及び機能性物質の生体内への浸透方法、並びに機能性物質放散装置及び空気清浄装置
JP5988797B2 (ja) * 2012-09-18 2016-09-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用のスタンド
KR20150014820A (ko) * 2013-07-30 2015-02-09 서울바이오시스 주식회사 공기 정화 모듈을 구비하는 공조 장치
JP6215080B2 (ja) * 2014-02-07 2017-10-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除菌ケース
WO2021014207A2 (en) 2019-07-19 2021-01-28 Aquapass Ltd Fluid stimulatio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treating fluid overload
IL269021B2 (en) 2019-08-29 2023-05-01 Riskin Yefim Air disinfection method and disinfection device
US20220313863A1 (en) * 2021-04-06 2022-10-06 John Chris Karamanos Devices and systems for concentrated biogenic ionization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61494A (ja) * 2001-11-20 2003-06-06 Sharp Corp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728484A (zh) * 2004-07-27 2006-02-0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离子发生器
CN101175510A (zh) * 2005-04-04 2008-05-07 清水建设株式会社 空气离子输送装置及空气离子输送系统
CN101658689A (zh) * 2008-08-26 2010-03-03 夏普株式会社 净化室内的方法
JP2010080431A (ja) * 2008-09-26 2010-04-08 Jentorei:Kk イオン発生方法、イオン発生電極及びイオン発生モジュール
JP2010118351A (ja) * 2010-01-07 2010-05-27 Sharp Corp イオン発生カートリッジ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33123A (en) 1980-03-31 1982-06-01 Consan Pacific Incorporated Antistatic equipment employ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ion sources
JP3471511B2 (ja) * 1996-02-01 2003-12-02 横河電子機器株式会社 除電器のイオンバランス調整回路
US6221160B1 (en) 1999-02-03 2001-04-24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vironmental control in a process chamber
JP2001035686A (ja) * 1999-07-15 2001-02-09 Kasuga Electric Works Ltd 直流除電器
JP3460021B2 (ja) 2001-04-20 2003-10-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空調機器
JP3438054B2 (ja) 2001-08-07 2003-08-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素子
EP1788327A2 (en) 2005-11-17 2007-05-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Refrigerator having independent sterilization duct
JP5127347B2 (ja) 2007-07-31 2013-01-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368409B1 (ja) * 2008-08-26 2009-11-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拡散装置
WO2010023979A1 (ja) 2008-08-28 2010-03-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検出装置及びイオン発生装置
JP4404948B1 (ja) 2008-08-28 2010-01-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装置
JP4436877B2 (ja) 2008-08-28 2010-03-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装置
JP4628477B2 (ja) 2009-06-19 2011-02-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方法と、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JP2011033293A (ja) 2009-08-04 2011-02-17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5273733B2 (ja) 2009-09-14 2013-08-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JP5530790B2 (ja) 2010-04-15 2014-06-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吸入空気量制御装置
CN102946910B (zh) 2010-06-15 2015-04-29 夏普株式会社 离子产生装置和空气净化装置
JP4890636B2 (ja) 2010-07-30 2012-03-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61494A (ja) * 2001-11-20 2003-06-06 Sharp Corp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728484A (zh) * 2004-07-27 2006-02-0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离子发生器
CN101175510A (zh) * 2005-04-04 2008-05-07 清水建设株式会社 空气离子输送装置及空气离子输送系统
CN101658689A (zh) * 2008-08-26 2010-03-03 夏普株式会社 净化室内的方法
JP2010080431A (ja) * 2008-09-26 2010-04-08 Jentorei:Kk イオン発生方法、イオン発生電極及びイオン発生モジュール
JP2010118351A (ja) * 2010-01-07 2010-05-27 Sharp Corp イオン発生カートリッジ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17474A (zh) * 2017-11-15 2018-04-17 北京众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净化器以及室内空气净化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38961B (zh) 2014-12-10
JP4890636B2 (ja) 2012-03-07
US20130126749A1 (en) 2013-05-23
US9071040B2 (en) 2015-06-30
WO2012014577A1 (ja) 2012-02-02
JP2012033360A (ja) 2012-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38961B (zh) 离子发生器
CN102472511B (zh) 空气调节装置
KR101139981B1 (ko) 공기 청정기
CN202546994U (zh) 吊扇
CN103244386B (zh) 风扇
CN203240702U (zh) 送风装置和空气净化机
CN101623510A (zh) 空气净化器
JP4813614B1 (ja) 車両
CN101658688B (zh) 微粒扩散装置
CN102971587B (zh) 空气调节机
JP6284338B2 (ja) 送風装置
JP7001695B2 (ja) 送風装置
CN105518393B (zh) 空气调节机
JP2004347264A (ja) 送風装置、ルー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節装置
JP4468714B2 (ja) 分煙システム
CN202555096U (zh) 小型空气净化器
JP5337229B2 (ja) 遊技台間イオン発生機
CN104154598A (zh) 负离子空气净化器
JP6179471B2 (ja) 空気清浄機
KR20180047974A (ko) 가습청정기
CN203837212U (zh) 空气清洁器
KR20150033712A (ko) 공기 조화기
JP5015272B2 (ja) サーキュレータ及び微小粒子拡散装置
WO2013114668A1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
KR102458899B1 (ko) 가습기능이 구비된 자연식 공기 청정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

Termination date: 2016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