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14185B - 离子产生装置、支撑部件以及安装部 - Google Patents

离子产生装置、支撑部件以及安装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14185B
CN112514185B CN201980044605.1A CN201980044605A CN112514185B CN 112514185 B CN112514185 B CN 112514185B CN 201980044605 A CN201980044605 A CN 201980044605A CN 112514185 B CN112514185 B CN 1125141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upport member
wall
ion generating
moun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460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14185A (zh
Inventor
高笠原稔久
山下裕康
漆崎正人
铃木康昌
佐佐木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514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141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141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141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3Ventil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air clean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16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physical phenomena
    • A61L9/22Ion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3/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e.g. into the atmosphe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净化装置(100)具备离子产生器(72)、管道(60)、支撑部件(71)以及安装部件(3)。离子产生器(72)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管道(60)将包含正离子和负离子的空气送出到空气净化装置(100)的外部。支撑部件(71)以离子产生器(72)朝向管道(60)的中央部突出的方式装卸自如地支撑离子产生器(72)。安装部件(3)构成为支撑部件(71)在第一方向(DR1)上装卸自如。安装部件(3)沿着管道(60)的壁面(第1壁部件(61)的壁面)配置。第1方向(DR1)表示与方向(D)大致正交且与管道(60)的壁面(第1壁部件(61)的壁面)平行的方向。

Description

离子产生装置、支撑部件以及安装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离子产生装置、支撑部件以及安装部。
背景技术
向室内的空气供给离子的离子产生装置得到普及。另外,在离子产生装置中,公开了高效地向室内的空气供给离子的各种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离子产生装置具备送风机构、管道以及电极块。送风机构朝向管道送出空气。管道构成由送风机构送出的空气流通的流路。另外,管道在侧壁具有开口。电极块构成为相对于管道装卸自如。电极块具有离子产生部。离子产生部具有被施加正电压或负电压的针状的放电电极和与该放电电极对置的感应电极。在电极块安装于管道的状态下,成为以下的状态。即,离子产生部插通开口,放电电极和感应电极在流路内位于相互相对的位置。另外,开口被电极块闭塞。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4-69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离子产生装置中,由于电极块构成为相对于管道装卸自如,因此,当离子产生部劣化时,可以更换离子产生部。但是,上述离子产生装置在增加空气中含有的离子量的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增加空气中含有的离子量的离子产生装置、支撑部件以及安装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具备放电器、送风通道、支撑部件以及安装部件。所述离子产生器产生放电因子。所述送风通道向离子产生装置的外部送出包含所述放电因子的空气。所述支撑部件装卸自如地支撑所述放电器,使得所述放电器朝向所述送风通道的中央部突出。所述安装部件构成为所述支撑部件在第一方向上装卸自如。所述安装部件沿所述送风通道的壁面配置。所述第一方向表示与所述空气的送出方向大致正交、且与所述送风通道的壁面平行的方向。所述放电因子包含正离子和负离子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所涉及的支撑部件支撑产生放电因子的放电器。所述支撑部件装卸自如地支撑所述放电器,使得所述放电器向送风通道的中央部突出。所述送风通道向所述送风通道的外部送出含有所述放电因子的空气。所述放电因子包含正离子和负离子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所涉及的安装部构成为支撑部件在第一方向上装卸自如。所述支撑部件支撑产生放电因子的放电器。所述安装部沿着送风通道的壁面配置。所述送风通道向所述送风通道的外部送出含有所述放电因子的空气。所述第一方向表示与所述空气的送出方向大致正交、且与所述送风通道的壁面平行的方向。所述放电因子包含正离子和负离子中的至少一种。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离子产生装置、支撑部件以及安装部,能够增加空气中含有的离子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装部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单元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单元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产生部和安装部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产生部和安装部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产生部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产生部的背面侧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撑部件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产生器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图1~图10)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图中,对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记,而不重复说明。
首先,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净化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空气净化装置100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如图1所示,空气净化装置100具备第1单元100A和第2单元100B。空气净化装置100相当于“离子产生装置”的一个例子。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在图中,示出相互正交的X轴、Y轴以及Z轴。Z轴与垂直方向平行,X轴及Y轴与水平方向平行。X轴的正方向表示空气净化装置100的前面侧。
第一单元100A配置在空气净化装置100的X轴的负方向侧。即,第1单元100A配置在空气净化装置100的背面侧。第二单元100B配置在空气净化装置100的X轴的正方向侧。即,第二单元100B配置在空气净化装置100的前面侧。
空气净化装置100具备框体1。框体1具有主框体11和前盖12。主框体11覆盖空气净化装置100的背面和空气净化装置100的侧面的一部分。前盖12覆盖空气净化装置100的前面和空气净化装置100的侧面的另一部分。前盖12构成为相对于主框体11装卸自如。
第二单元100B具有过滤器。过滤器具有除臭过滤器、甲醛吸附过滤器及集尘过滤器。除臭过滤器、甲醛吸附过滤器及集尘过滤器各自形成为平板状。
除臭过滤器、甲醛吸附过滤器及集尘过滤器从前面侧开始依次在X轴方向上层叠而配置。除臭过滤器对空气进行除臭。甲醛吸附过滤器吸附空气中的甲醛。集尘过滤器吸附空气中的尘埃。
主框体11具有侧盖111。侧盖111覆盖安装部。安装部构成为离子产生部可自由装卸。离子产生部产生离子。关于安装部,参照图2~图6进行详细说明。
接着,参照图1~图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净化装置100的构成进行进一步说明。
图2是表示安装部3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如图2所示,第一单元100A具备安装部3。安装部3具有开口31。离子产生部插入开口31。具体而言,离子产生部朝向Y轴的正方向插入开口31,离子产生部安装于安装部3。
图3是表示第一单元100A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第一单元100A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如图3及图4所示,第1单元100A除了安装部3外,还具备马达4、风扇5、流路形成部件6以及离子产生部7。
马达4对风扇5进行旋转驱动。马达4配置于第一单元100A的下部。
风扇5产生空气的流动。风扇5配置在第一单元100A的下部。具体而言,风扇5如方向D所示,经由流路形成部件6从排出口64向空气净化装置100的外部排出空气。方向D表示空气的流动方向。
流路形成部件6具备管道60、第一壁部件61、第二壁部件62、第三壁部件63以及排出口64。流路形成部件6引导由风扇5排出的空气,使其经由管道60朝向排出口64。
管道60使由风扇5排出的空气向排出口64流动。管道60配置于风扇5的上方。管道60相当于“送风通道”的一个例子。
第一壁部件61、第二壁部件62以及第三壁部件63构成管道60。具体而言,第一壁部件61在管道60中构成X轴的负方向侧的壁。第一壁部件61与Y-Z平面平行地形成。第二壁部件62在管道60中构成Y轴的负方向侧的壁。第二壁部件62直立设置于第一壁部件61。第2壁部件62与X-Z平面平行地形成。第3壁部件63在管道60中构成Y轴的正方向侧的壁。第三壁部件63直立设置于第一壁部件61。第3壁部件63与X-Z平面平行地形成。
另外,在管道60中,在X轴的正方向侧配置有未图示的第四壁部件。第4壁部件被固定于第2壁部件62的X轴的正方向侧的端部和第3壁部件63的X轴的正方向侧的端部上。第4壁部件在管道60中构成X轴的正方向侧的壁。第四壁部件与X-Z平面平行地形成。
排出口64形成于空气净化装置100的上部。排出口64将由风扇5排出的空气排出到空气净化装置100的外部。
离子产生部7构成为可在第一方向DR1上自由装卸于安装部3。第一方向DR1与方向D大致正交。第一方向DR1表示与Y轴平行的方向。安装部3固定于管道60的第1壁部件61。离子产生部7具备支撑部件71和离子产生器72。
支撑部件71装卸自如地支撑离子产生器72。具体而言,支撑部件71以离子产生器72朝向管道60的中央部突出的方式支撑离子产生器72。“管道60的中央部”表示管道60的X轴方向的中央部且管道60的Y轴方向的中央部。关于支撑部件71,将在后面参照图7~图9进行详细说明。
离子产生器72具备第一电极721和第二电极722。第一电极721和第二电极722沿第一方向DR1排列。具体而言,第一电极721配置于Y轴的正方向侧,第二电极722配置于Y轴的负方向侧。第一电极721例如产生正离子。第二电极722例如产生负离子。关于离子产生器72,将在后面参照图10详细地说明。离子产生器72相当于“放电器”的一个例子。
安装部3沿着管道60的第一壁部件61的壁面而配置。另外,安装部3还具备第1倾斜部件32。第一倾斜部件32相对于支撑部件71配置在方向D的上游侧。
第一倾斜部件32的第一方向DR1的宽度W1比第一壁部件61的第一方向DR1的宽度W2以及宽度W3更窄。宽度W1表示第一倾斜部件32的第一方向DR1的宽度。宽度W2表示第一倾斜部件32的方向D的上游端处的第一壁部件61的第一方向DR1的宽度。宽度W3表示第一倾斜部件32的方向D的下游端处的第一壁部件61的第一方向DR1的宽度。第一壁部件61的壁面相当于“配置第一倾斜部件的送风通道的壁面”的一个例子。第一壁部件61的第一方向DR1的宽度W2以及宽度W3分别与第二壁部件62与第三壁部件63之间的距离一致。关于第1倾斜部件32,将在后面参照图5进行进一步说明。
接下来,对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风扇5如方向D所示那样从空气净化装置100的外部吸入空气。从外部吸入的空气经由配置于第二单元100B的过滤器流入到风扇5。另外,由风扇5排出的空气如方向D所示那样,经由管道60从排出口64排出到空气净化装置100的外部。
以上,如参照图1~图4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支撑部件71构成为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安装部3。另外,安装部3沿着管道60的壁面(第一壁部件61的壁面)而配置。由此,能够抑制支撑部件71及安装部3分别妨碍管道60中的空气的流动。因此,能够增加空气中含有的离子量。
另外,第一电极721和第二电极722沿第一方向DR1排列。因此,含有正离子的空气和含有负离子的空气被送出到空气净化装置100的外部。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空气中含有的离子量。
另外,第一倾斜部件32的第一方向DR1的宽度W1比第一壁部件61的第一方向DR1的宽度W2以及宽度W3更窄。由此,能够抑制第一倾斜部件32阻碍管道60中的空气的流动。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空气中含有的离子量。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安装部3沿着管道60的第一壁部件61的壁面而配置,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安装部3沿着管道60的壁面配置即可。例如,安装部3也可以沿着管道60的第2壁部件62的壁面而配置。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离子产生器72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但离子产生器72产生放电因子即可。放电因子包含正离子和负离子中的至少一方。即,离子产生器72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中的至少一种即可。
接着,参照图1~图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产生部7及安装部3进行进一步说明。图5和图6是表示离子产生部7和安装部3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在图6中,离子产生部7向Y轴的负方向被拉出,这一点与图5所示的离子产生部7不同。
如图5及图6所示,离子产生部7构成为在第一方向DR1上相对于安装部3装卸自如。第一方向DR1表示与Y轴平行的方向。具体而言,通过使离子产生部7向Y轴的负方向移动,将离子产生部7从安装部3取出。通过使离子产生部7向Y轴的正方向移动,将离子产生部7安装于安装部3。
更具体而言,通过将离子产生部7(支撑部件71)的前端部插入图2所示的开口31,使离子产生部7向Y轴的正方向移动,从而将离子产生部7安装于安装部3。离子产生部7的前端部表示在离子产生部7的长度方向上配置有第一电极721的一侧的端部。离子产生部7的长度方向表示与Y轴平行的方向。
安装部3的第一倾斜部件32形成为三角柱状。另外,第1倾斜部件32与第1壁部件61形成为一体。第一壁部件61的壁面相当于“送风通道的壁面”的一个例子。
安装部3还具备第二倾斜部件33、多个平板状部件34以及框部件35。
框部件35引导支撑部件71。框部件35在支撑部件71中引导与第一壁部件61分离的一侧的面。框部件35沿第一方向DR1延伸。具体而言,框部件35在将离子产生部7(支撑部件71)安装于安装部3时,以使支撑部件71沿着第一壁部件61安装的方式对支撑部件71中与第一壁部件61分离的一侧的面进行引导。支撑部件71中与第一壁部件61分离一侧的面表示在支撑部件71中X轴的正方向侧的面。
第一倾斜部件32具有倾斜面321。倾斜面321表示第一倾斜部件32的与第一壁部件61分离的一侧的面。第一壁部件61具有第一面611。第一面611表示相对于支撑部件71,位于方向D的上游侧的第一壁部件61的壁面。第一壁部件61的壁面相当于“送风通道的壁面”的一个例子。框部件35具有第二面351。第二面351表示框部件35(安装部3)的与第一壁部件61分离的一侧的面。倾斜面321形成为从第一面611朝向第二面351倾斜。倾斜面321形成为平面状。
第二倾斜部件33相对于支撑部件71配置在方向D的下游侧。第2倾斜部件33形成为三角柱状。另外,第2倾斜部件33与第1壁部件61形成为一体。第一壁部件61的壁面相当于“送风通道的壁面”的一个例子。
第二倾斜部件33具有倾斜面331。倾斜面331表示第2倾斜部件33的与第1壁部件61分离的一侧的面。框部件35具有第三面352。第三面352表示框部件35(安装部3)的与第一壁部件61分离的一侧的面。第一壁部件61具有第四面612。第四面612表示相对于支撑部件71,在方向D的下游侧的第一壁部件61的壁面。第一壁部件61的壁面相当于“送风通道的壁面”的一个例子。倾斜面331形成为从第三面352朝向第四面612倾斜。倾斜面331形成为平面状。
多个平板状部件34相对于支撑部件71配置在方向D的上游侧。具体而言,多个平板状部件34配置在第一倾斜部件32与第二壁部件62之间。多个平板状部件34在将离子产生部7(支撑部件71)安装于安装部3时,以支撑部件71的前端插入第一倾斜部件32与第二倾斜部件33之间的方式,引导支撑部件71中的方向D的上游侧的面。
多个平板状部件34各自沿方向D配置。即,多个平板状部件34各自的主面与方向D平行地配置。多个平板状部件34沿Y轴方向排列。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平板状部件34的张数为4张。从图3及图4所示的风扇5排出的空气经由多个平板状部件34中的彼此相邻的平板状部件34之间的开口,朝第二倾斜部件33在方向D上流动。
如图6所示,安装部3还具备第一引导部件36和第二引导部件37。第一引导部件36以及第二引导部件37分别固定于第一壁部件61。第一引导部件36在第一方向DR1上延伸。第一引导部件36引导支撑部件71。具体而言,第一引导部件36在将离子产生部7(支撑部件71)安装于安装部3时,引导支撑部件71的第一壁部件61侧的面,以使支撑部件71沿着第一壁部件61安装。
第二引导部件37在第一方向DR1上延伸。第二引导部件37相对于第一引导部件36配置于方向D的上游侧。第二引导部件37引导支撑部件71。具体而言,第二引导部件37在将离子产生部7(支撑部件71)安装于安装部3时,引导支撑部件71的第一壁部件61侧的面,以使支撑部件71沿着第一壁部件61安装。
第一引导部件36具有电力供给端子361。电力供给端子361向离子产生器72供给电力。关于电力供给端子361,将在后面参照图8进一步说明。
以上,如参照图1~图6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部件32的倾斜面321从第一面611向第二面351倾斜。第一面611表示相对于支撑部件71位于方向D的上游侧的第一壁部件61的壁面。第二面351表示在框部件35(安装部3)中与第一壁部件61分离的一侧的面。因此,空气从第一面611朝向第二面351在管道60内流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支撑部件71妨碍管道60内的空气的流动。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增加空气中含有的离子量。
另外,第一倾斜部件32形成为三角柱状。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形成第一倾斜部件32。另外,第1倾斜部件32与第1壁部件61形成为一体。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支撑部件71妨碍管道60内的空气的流动。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空气中含有的离子量。
另外,第二倾斜部件33的倾斜面331从第三面352朝向第四面612倾斜。第三面352表示在框部件35(安装部3)中与第一壁部件61分离的一侧的面。第四面612表示相对于支撑部件71位于方向D的下游侧的第一壁部件61的壁面。因此,空气从第三面352朝向第四面612在管道60内流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支撑部件71妨碍管道60内的空气的流动。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增加空气中含有的离子量。
另外,第二倾斜部件33形成为三角柱状。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形成第2倾斜部件33。另外,第2倾斜部件33与第1壁部件61形成为一体。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支撑部件71妨碍管道60内的空气的流动。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空气中含有的离子量。
另外,从风扇5排出的空气经由多个平板状部件34中的彼此相邻的平板状部件34之间的开口,朝第二倾斜部件33在方向D上流动。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支撑部件71妨碍管道60内的空气的流动。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空气中含有的离子量。
另外,多个平板状部件34、框部件35、第一引导部件36和第二引导部件37以支撑部件71被安装到安装部3的方式进行引导。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支撑部件71安装于安装部3。
接着,参照图3~图8,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产生部7的构成进行进一步说明。图7是表示离子产生部7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离子产生部7的背面侧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如图7所示,离子产生部7的支撑部件71具备容纳部710、倾斜部件711、第一限制部件712、第二限制部件713、把持部件714以及主体部件715。离子产生器72还具备电源电路单元723和保护部件724。
电源电路单元723在第一电极721和第二电极722之间施加电压。第一电极721及第二电极722分别直立设置于电源电路单元723。电源电路单元723形成为长方体状。
保护部件724保护第一电极721和第二电极722。具体而言,保护部件724在将离子产生器72装卸于支撑部件71时,保护第一电极721及第二电极722,以使用户(或其他部件)不接触第一电极721或第二电极722。
收纳部710以装卸自如的方式收纳电源电路单元723。收纳部710配置于支撑部件71的前端部。支撑部件71的前端部表示与第2限制部件713分离的一侧的端部。关于收纳部710,将在后面参照图9进行详细说明。
倾斜部件711配置在主体部件715的近前侧。具体而言,倾斜部件711配置在收纳部710与第一限制部件712之间。倾斜部件711从近前侧向里侧(主体部件715侧)倾斜。具体而言,倾斜部件711以支撑部件71的近前侧的高度低于里侧的高度的方式倾斜地形成。
经由图5所示的多个平板状部件34中的彼此相邻的平板状部件34之间的开口而流入到安装部3内部的空气依次经由倾斜部件711和主体部件715,向图5所示的第二倾斜部件33流动。
第一限制部件712配置于倾斜部件711的基端部。主体部件715的基端部表示倾斜部件711中远离收纳部710的一侧的端部。第一限制部件712与倾斜部件711及主体部件715一体地形成。第一限制部件712限制空气从管道60流出到管道60的外部。具体而言,第一限制部件712限制管道60内的空气经由图2所示的开口31流出到管道60的外部。换言之,在将离子产生部7安装于安装部3的情况下,以第一限制部件712堵塞开口31的方式配置第一限制部件712。第一限制部件712形成为阶梯状。第一限制部件712构成“限制部件”的一部分。
第二限制部件713配置于主体部件715的基端部。主体部件715的基端部在主体部件715中表示与收纳部710分离的一侧的端部。第二限制部件713为平板状部件。第二限制部件713配置成第二限制部件713的主面与主体部件715正交。第2限制部件713限制管道60内的空气经由图2所示的开口31流出到管道60的外部。换言之,在将离子产生部7安装于安装部3的情况下,以第二限制部件713覆盖第一限制部件712与开口31之间的间隙的方式配置第二限制部件713。第二限制部件713构成“限制部件”的一部分。
把持部件714是直立设置于第二限制部件713的板状部件。在将离子产生部7安装于安装部3的情况下或将离子产生部7从安装部3拉出的情况下,把持部件714被用户把持。
主体部件715配置于支撑部件71的长度方向(图7中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主体部件715与收纳部710、倾斜部件711、第一限制部件712以及第二限制部件713形成为一体。
如图8所示,收纳部710具有电极开口716。电极开口716形成于收纳部710的前端侧。收纳部710的前端侧表示在收纳部710中与第二限制部件713分离的一侧。另外,电极开口716形成于离子产生器72的背面侧。离子产生器72的背面侧表示在离子产生器72中与第一电极721和第二电极722分离的一侧。电极开口716是朝向收纳部710的前端侧前端扩展的形状。前端扩展形状表示越朝向收纳部710的前端侧,电极开口716的尺寸越大。
在将支撑部件71安装于图6所示的安装部3时,图6所示的电力供给端子361穿过电极开口716。并且,电力供给端子361经由电极开口716与电源电路单元723连接。电极开口716相当于“开口”的一个例子。
以上,如参照图3至图8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支撑部件71具备装卸自如地收纳电源电路单元723的收纳部710。因此,通过将电源电路单元723安装于收纳部710,能够容易地将离子产生器72安装于支撑部件71。
另外,在将支撑部件71安装于安装部3后,电力供给端子361与电源电路单元723连接。因此,在将支撑部件71装配于装配部3后,能够向电源电路单元723供给电力。
另外,电极开口716是朝向收纳部710的前端侧前端扩展的形状。因此,在将支撑部件71安装于安装部3时,电力供给端子361嵌入电极开口716。因此,电力供给端子361能够可靠地向电源电路单元723供给电力。
另外,第一限制部件712及第二限制部件713分别限制空气从管道60的内部流出到管道60的外部。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空气中含有的离子量。
另外,经由多个平板状部件34中的彼此相邻的平板状部件34之间的开口而流入的空气依次经由倾斜部件711及主体部件715,朝向第二倾斜部件33流动。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支撑部件71妨碍管道60内的空气的流动。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空气中含有的离子量。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支撑部件71具备第一限制部件712和第二限制部件713,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支撑部件71可以具备第1限制部件712及第2限制部件713中的至少一方。
接着,参照图7~图9,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撑部件71的结构。图9是表示支撑部件71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在图9所示的支撑部件71上,在未安装有离子产生器72这一点上,与图7所示的支撑部件71不同。
如图9所示,容纳部710形成为箱状。容纳部710的上表面开放。收纳部710的上表面表示与电极开口716分离的一侧的面。
接着,参照图7~图10,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产生器72的结构进一步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离子产生器72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如图10所示,离子产生器72的电源电路单元723形成为长方体状。
以上,如参照图7~图10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收纳部710形成为箱状,电源电路单元723形成为长方体状。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离子产生器72安装于收纳部710。
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电源电路单元723被收纳在收纳部710中,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电源电路单元723与收纳部710卡止即可。例如,电源电路单元723可以装卸自如地固定于收纳部710。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电源电路单元723形成为长方体状,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电源电路单元723只要是能够容易地收纳于收纳部710的形状即可。例如,电源电路单元723可以形成为立方体状,电源电路单元723也可以形成为圆板状。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例如,下述(1)~(2))。另外,通过适当组合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能够形成各种发明。例如,也可以从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构成要素中删除几个构成要素。此外,也可以适当地组合不同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为了易于理解,附图以各个构成要素为主体示意性地示出,图示的各构成要素的厚度、长度、个数、间隔等从制图的观点出发有时也与实际不同。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各构成要素的材质、形状、尺寸等为一个例子,没有特别地限定,能够在实质上不脱离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1)如参照图1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离子产生装置是空气净化装置100,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离子产生装置只要是配置有离子产生器72的装置即可。例如,离子产生装置也可以是空气调节装置。
(2)参照图1~图6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空气净化装置100具备第1倾斜部件32和第2倾斜部件33,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空气净化装置100具备第1倾斜部件32和第2倾斜部件33中的至少一方即可。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提供能够增加空气中含有的离子量的离子产生装置、支撑部件以及安装部,具有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附图标记说明
100 空气净化装置(离子产生装置)
1 框体
11 主框体
111 侧盖
12 前盖
100A 第一单元
3 安装部
31 开口
32 第一倾斜部件
321 倾斜面
33 第二倾斜部件
331 倾斜面
34 平板状部件
35 框部件
351 第二面
353 第三面
36 第一引导部件
361 电力供给端子;
37 第二引导部件
4 马达
5 风扇
6 流路形成部件
60 管道(送风通道)
61 第一壁部件
611 第一面
612 第四面
62 第二壁部件
63 第三壁部件
64 排出口
7 离子产生部(放电器)
71 支撑部件
710 收纳部
711 倾斜部件
712 第一限制部件(限制部件的一部分)
713 第二限制部件(限制部件的一部分)
714 把持部件
715 主体部件
716 电极开口(开口)
72 离子产生器
721 第一电极
722 第二电极
723 电源电路单元
724 保护部件
100B 第二单元
D 方向
DR1 第一方向
W1、W2、W3 宽度

Claims (4)

1.一种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产生放电因子的放电器;
送风通道,将包含所述放电因子的空气送出到离子产生装置的外部;
支撑部件,装卸自如地支撑所述放电器,以使所述放电器朝向所述送风通道的中央部突出;
安装部,其构成为所述支撑部件在第一方向上装卸自如;以及
侧盖,其覆盖所述安装部,
所述安装部沿所述送风通道的壁面配置,
所述第一方向表示与所述空气的送出方向大致正交、且与所述送风通道的第一面平行的方向,
所述第一面表示所述送风通道的背面侧的壁面中的、相对于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空气的送出方向的上游侧的壁面,
所述放电因子包括正离子和负离子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安装部还包括第二倾斜部件,其相对于所述支撑部件在所述空气的送出方向的下游侧配置于所述背面侧的所述壁面,
所述第二倾斜部件的与所述背面侧的所述壁面分离的一侧的面从第三面朝第四面倾斜,
所述第三面表示所述安装部中与所述背面侧的所述壁面分离的一侧的面,
所述第四面表示所述背面侧的所述壁面中的、相对于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空气的送出方向的下游侧的壁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器具备:
第一电极,其产生所述正离子;
第二电极,其产生所述负离子;以及
电源电路单元,其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
所述支撑部件具备装卸自如地收纳所述电源电路单元的收纳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进一步具备第一倾斜部件,其相对于所述支撑部件在所述空气的送出方向的上游侧配置于所述背面侧的所述壁面;
所述第一倾斜部件的与所述背面侧的所述壁面分离的一侧的面从第一面朝第二面倾斜;
所述第二面表示所述安装部的与所述背面侧的所述壁面分离的一侧的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倾斜部件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相比配置所述第一倾斜部件的所述背面侧的所述壁面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更窄。
CN201980044605.1A 2018-08-10 2019-08-05 离子产生装置、支撑部件以及安装部 Active CN1125141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51688 2018-08-10
JP2018-151688 2018-08-10
PCT/JP2019/030742 WO2020031965A1 (ja) 2018-08-10 2019-08-05 イオン発生装置、支持部材、および、装着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14185A CN112514185A (zh) 2021-03-16
CN112514185B true CN112514185B (zh) 2022-08-02

Family

ID=69414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4605.1A Active CN112514185B (zh) 2018-08-10 2019-08-05 离子产生装置、支撑部件以及安装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304864B2 (zh)
CN (1) CN112514185B (zh)
TW (1) TW202010204A (zh)
WO (1) WO2020031965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283365U (zh) * 2010-07-13 2012-06-27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和离子产生单元
JP2014006974A (ja) * 2012-06-21 2014-01-16 Sharp Corp イオン発生装置
CN105407929A (zh) * 2013-08-20 2016-03-16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和离子发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69402B2 (ja) * 1996-12-18 2004-09-22 東陶機器株式会社 オゾン発生装置
JP2013218852A (ja) * 2012-04-06 2013-10-24 Sharp Corp 帯電粒子発生装置
JP2014202421A (ja) * 2013-04-05 2014-10-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6411139B2 (ja) * 2014-09-04 2018-10-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283365U (zh) * 2010-07-13 2012-06-27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和离子产生单元
JP2014006974A (ja) * 2012-06-21 2014-01-16 Sharp Corp イオン発生装置
CN105407929A (zh) * 2013-08-20 2016-03-16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和离子发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04864B2 (ja) 2023-07-07
JPWO2020031965A1 (ja) 2021-08-26
CN112514185A (zh) 2021-03-16
WO2020031965A1 (ja) 2020-02-13
TW202010204A (zh) 2020-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3151037A1 (ja) 送風装置、イオン送出装置、電気機器及びリモコン保持構造
CN112514185B (zh) 离子产生装置、支撑部件以及安装部
CN111033131B (zh) 送风装置
EP1212571B1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CN110506373B (zh) 放电装置以及电气设备
CN215765438U (zh) 空调的室内机
JPH0392423A (ja) 車載用空気清浄器
JP3360582B2 (ja) 空気清浄装置の集塵エレメント
JP4904969B2 (ja) 空気調和機の放電ユニット
US20210080130A1 (en) Air purifier
JP7258030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
KR102393481B1 (ko) 모듈형 공기 청정기
US20230190986A1 (en) Discharge device
JP2017133829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7311285A (ja) 空気清浄装置
JP2008030000A (ja) 空気調和機
KR20160028633A (ko) 융합집진기
CN213911584U (zh) 消毒腔结构及图书消毒柜
JP2019212380A (ja) 放電装置、放電装置の設置構造、及び放電装置の設置方法
KR101166204B1 (ko) 공기청정기
CN215148914U (zh) 玻璃光罩存放装置
CN115210507B (zh) 空气净化器
US20210080125A1 (en) Air purifier
KR20100056207A (ko) 정화유닛 어셈블리
JP2011015880A (ja) 電気掃除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