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39778A - 乘员约束装置 - Google Patents

乘员约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39778A
CN1939778A CNA2006101389633A CN200610138963A CN1939778A CN 1939778 A CN1939778 A CN 1939778A CN A2006101389633 A CNA2006101389633 A CN A2006101389633A CN 200610138963 A CN200610138963 A CN 200610138963A CN 1939778 A CN1939778 A CN 19397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guide
restraint system
fastening
seat
passenger restra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3896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39778B (zh
Inventor
陶山洋士
小口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ka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ak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ta Corp filed Critical Tak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397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97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397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977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18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the inflatable member formed as a belt or harness or combined with a belt or harness arran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即使不使用大功率的充气机也可以使膨胀后的可膨胀部位于乘员头部侧方的高位置的乘员约束装置。在座椅靠背(3)的上侧设置了用于使肩带部(10)升高的提升装置(20),提升装置(20)一旦穿过导带器(21)和转动体(23)之间的肩带部(10)膨胀,则由该肩带部(10)的膨胀压力,转动体(23)被向上推压而向上方转动,杆部(24)随之向下方转动。向下方转动后的杆部(24)与抵接体(25)抵接。于是伴随着肩带部(10)膨胀的进行,杆部(24)继续转动,该杆部(24)承受来自抵接体(25)的反作用力,使导带器(21)升高,膨胀后的肩带部(10)升高。

Description

乘员约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可膨胀带对坐在车辆座椅上的乘员进行约束的乘员约束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由可膨胀带对坐在车辆座椅上的乘员进行约束的乘员约束装置,具有设置在座椅的车辆后方侧的肩部固定器、穿过该肩部固定器并拉回到乘员前面侧的乘员约束带,该乘员约束带中至少设置在乘员头部侧方的部分成为可膨胀部的乘员约束装置是公知的(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3-312439号公报)。
在上述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3-312439号公报的乘员约束装置(空气安全带装置)中,将肩部固定器设置在位于车辆座椅斜后方的车柱的上部上,穿过该肩部固定器的乘员约束带被拉回到坐在该座椅上的乘员的前面侧。
该乘员约束带包括从该肩部固定器经过乘员头部的侧方并倾斜地经过该乘员的上半身前面侧而拉回到与该肩部固定器相反侧的腰部附近的肩带部、与该肩带部下端相连并覆盖乘员腹部附近地沿左右方向被拉回的腰带部。在该公报中,肩带部由可膨胀的袋状带构成。该袋状带设置成上端侧位于乘员头部侧方。而且在该公报中,腰带部也由可膨胀的袋状带构成。
在车辆碰撞或侧翻等时,该肩带部和腰带部膨胀,对乘员进行约束。此时,该肩带部的上端侧在乘员头部的侧方也就是乘员头部和车室侧面之间膨胀。由此,可以防止乘员头部和车室侧面等直接接触。
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3-312439号公报
上述肩带部等可膨胀部最好尽可能地膨胀到最大程度,最好设置在乘员头部的重心位置的侧方或其附近。
因而,也可考虑使可膨胀部具有大体积,但是此时,作为充气机必须具有大的输出功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不使用大功率的充气机,也可以使膨胀后的可膨胀部位于乘员头部侧方的高位置的乘员约束装置。
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乘员约束装置是一种具有乘员约束带的乘员约束装置,该乘员约束带通过乘员头部的侧方而拉回到乘员前面侧,至少设置在乘员头部侧方的部分成为可膨胀部,其特征在于:用于对该可膨胀部进行提升的提升装置设置在座椅靠背的上部上。
技术方案2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提升装置包括设置在座椅靠背上面侧上的导带器、使该导带器升高的上升驱动装置。
技术方案3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2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上升驱动装置是由上述可膨胀部的膨胀压力使上述导带器升高的装置。
技术方案4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3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提升装置包括:导带器,设置在上述座椅靠背的上面侧上,且上述可膨胀部穿过其上侧;导向体,从该导带器向下方延伸并相对于上述座椅靠背可上升移动地被支承;转动体,设置在穿过该导带器上的可膨胀部的上侧,沿该可膨胀部长度方向的交叉方向延伸,其延伸方向一端侧可向上方转动,延伸方向的另一端侧可转动地安装在该导带器上;杆部,从该转动体的另一端侧突设在其延伸方向的延长方向上且在该转动体的上述一端侧向上方转动时向下方转动;以及抵接体,设置在上述座椅靠背的上部,与向下方转动后的杆部抵接,在该杆部向下转动时,该杆部与该抵接体抵接,然后由该杆部转动,提升上述导带器。
技术方案5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2~4之一中,其特征在于:设置了阻止被升高后的导带器下降的下降阻止装置。
技术方案6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2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上升驱动装置包括向上方对上述导带器进行施力的施力装置;对抗着上述施力装置的施力而阻止该导带器上升的导带器卡定装置;解除该导带器卡定装置的卡定而使导带器开始升高的卡定解除装置。
技术方案7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6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卡定解除装置,由上述可膨胀部的膨胀,在乘员约束带上产生张力,由该张力,向下方推压移动该导带器,由此,使上述导带器卡定装置向卡定解除位置移动。
技术方案8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6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乘员约束装置包括设置在车辆座椅上的气囊装置,上述卡定解除装置在该气囊装置的气囊膨胀时,向该气囊牵拉上述导带器卡定装置,使其移动到卡定解除位置。
技术方案9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6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乘员约束装置包括设置在车辆座椅上的气囊装置,上述卡定解除装置在该气囊装置的充气机产生气体时,由该充气机的气压,牵拉导带器卡定装置,使其移动到卡定解除位置。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乘员约束装置中,由于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上部上设置了用于对乘员约束带的可膨胀部进行提升的提升装置,因而,通过由该提升装置对可膨胀部进行提升,即使不使用大功率的充气机,也可以使膨胀后的可膨胀部位于乘员头部的侧方高位置上。
象技术方案2那样的结构中,将导带器设置在座椅靠背的上面侧上,乘员约束带通过该导带器,在通过上升驱动装置使该导带器升高而升高可膨胀部时,防止乘员约束装置的位置偏移,能够可靠地使可膨胀部位于规定位置。
此时,象技术方案3那样,通过将该上升驱动装置构成为由可膨胀部的膨胀压力使导带器升高,无需设置其它的上升驱动装置,能够简化结构并降低成本。
在技术方案4中,在穿过导带器和转动体之间的可膨胀部膨胀时,由该可膨胀部的膨胀压力,转动体被升高而向上方转动,杆部随之向下方转动。向下方转动的杆部与抵接体抵接。于是通过伴随可膨胀部的膨胀而杆部继续向下方转动,导带器升高。因而可膨胀部由导带器提升,位于乘员头部侧方的高位置上。
象技术方案5那样阻止上升后的导带器下降,能够将膨胀后的乘员约束带保持在高位置上。
在技术方案6的乘员约束装置中,一旦由导带器卡定装置的卡定被解除,则由施力装置升高导带器。
在技术方案7的乘员约束装置中,一旦可膨胀部膨胀,则可膨胀部要缩短,在乘员约束带上产生张力,由该张力,将导带器压下。
导带器一旦上述那样被压下,导带器卡定装置移动到卡定解除位置。由此,由施力装置的施力,向上方提升导带器。
象技术方案8那样,当侧气囊等气囊膨胀时,该气囊牵拉导带器卡定装置,由此,导带器卡定装置移动到卡定解除位置。
象技术方案8那样,侧气囊装置等的充气机产生气体时,由气压,牵拉导带器卡定装置,由此,导带器卡定装置移动到卡定解除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乘员约束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图1的乘员约束装置的提升装置的透视图;
图3是图1的乘员约束装置的提升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显示图1的乘员约束装置的可膨胀部提升时的提升装置的主视图;
图5是图1的乘员约束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其它实施例的乘员约束装置的提升装置的主视图;
图7是其它实施例的乘员约束装置的透视图;
图8是图7的乘员约束装置的工作图;
图9是图7的乘员约束装置的可膨胀部提升时的剖视图;
图10是不同实施例的乘员约束装置的透视图;
图11是不同实施例的乘员约束装置的透视图;
图12是配置了图11的乘员约束装置的座椅的整体视图;
图13是配置了图11的乘员约束装置的其它座椅的整体视图;
图14是显示其它实施例的乘员约束装置的可膨胀部提升前状态的提升装置的剖视图;
图15是显示图14的乘员约束装置的可膨胀部提升时的提升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介绍。
图1是实施例的乘员约束装置的透视图,图2是该乘员约束装置的肩带部提升装置的透视图,图3是该提升装置的主视图,图4(a)和(b)分别是显示该提升装置在肩带部提升中途和提升结束时的主视图,图5是该乘员约束装置的侧视图。而且图5显示肩带部膨胀后的状态。
车辆座椅1,包括乘员就座的座椅座垫2、构成靠背的座椅靠背3、设置在座椅靠背3上部的头枕4。该座椅座垫2是将尿烷等缓冲材料安装在设置于车辆地板上的底架(未图示)上而构成。而且座椅靠背3是将尿烷等缓冲材料安装在从该底架的后端通过倾斜装置(未图示)而立设的座椅靠背架3a(图2~4)上而构成。
在该实施例中,乘员约束装置包括通过坐在该座椅1上的乘员的头部侧方且倾斜地(在该实施例中,从左上至右下)拉回到该乘员上半身的前面侧的作为可膨胀部的肩带部10、与该肩带部10相连的织带10a、沿左右方向拉回到该乘员腰部附近上侧的腰带部11、与该座椅1侧方(在该实施例中右侧)邻接设置的带扣装置12、在佩戴带时插入卡合在带扣装置12内的舌片13、对织带10a进行导向的肩部固定器14、设置在座椅靠背3上部(在该实施例中,座椅靠背3的左肩部)上并用于对肩带部10进行提升的提升装置20等。
在该实施例中,由肩带部10、织带10a和腰带部11构成乘员约束带。该肩带部10是可膨胀部。该肩带部10从乘员头部侧方朝向乘员上半身前面侧膨胀。
肩带部10是对宽幅带状的袋进行折叠而变成窄幅带状并由罩覆盖的部件,通常时保持为带状。织带10a的前端由缝合等连接在该肩带部10的上端侧上,将舌片13连接在其下端侧上。
织带10a由与一般的非膨胀式安全带相同的普通带组成,可自由滑动地被导向地穿过肩部固定器14。将织带10a的端部可卷取地连接到设置在车体上且附带紧急情况用锁定机构的安全带卷收器(ELR)15上。
在该实施例中,腰带部11也由非膨胀式普通带构成,其一端与舌片13相连,同时另一端可卷取地连接到设置在与座椅1的带扣装置12相反侧的安全带卷收器(ELR)16上。
在该实施例中,将充气机17连接在带扣装置12上,充气机17在车辆碰撞时等紧急情况下工作并产生高压气体。在舌片13上设置了用于将来自该充气机17的气体引导到肩带部10内的通路(未图示)。
在该实施例中,上述提升装置20包括导带器21、从该导带器21向下方延伸并相对于座椅靠背3可上升移动地被支承的导向体22、转动体23、杆部24和抵接体25。导带器21设置在座椅靠背3左肩部上面侧上,肩带部10穿过其上侧。转动体23设置在导带器21上的肩带部10的上侧,沿肩带部10长度方向的交叉方向延伸,其延伸方向一端侧(前端侧)可向上方转动,延伸方向的另一端侧(基端侧)可转动地安装在导带器21上。杆部24从转动体23的基端侧突出设置在沿转动体23的延伸方向的延长方向上,在该转动体23的前端侧向上方转动时,向下方转动。抵接体25设置在座椅靠背3的左肩部上面,在杆部24向下方转动时与其抵接。
在该实施例中,导带器21是沿着座椅靠背3的左肩部上面在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方形板状件。在该导带器21长度方向的一端侧(远离头枕4侧)上立设了可转动地保持转动体23基端侧的一对保持片21a、21a,在另一端侧(头枕4侧)上立设了对转动体23的前端侧进行支撑的支撑片21b。肩带部10通过所述保持片21a和支撑片21b之间,从座椅靠背3的后侧拉回到前侧。
在该实施例中,转动体23将其延伸方向作为与导带器21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而设置在导带器21的上侧上,远离头枕4侧的端部通过转动轴21c可转动地保持在保持片21a、21a上。如图2和3所示,在肩带部10不膨胀时,转动体23的前端侧与支撑片21b接触,由这些导带器21和转动体23,构成整个周面封闭的框架状的带导向件。
在该实施例中,杆部24在转动体23的前端侧与支撑片21b接触的状态下,从该转动体23的基端部沿着座椅靠背3的上面向远离头枕4的方向延伸。
导向体22在该实施例中是杆状(棒状)件,分别从导带器21长度方向的一半侧和另一半侧的下面分别向下方延伸。
在座椅靠背3的左肩部上设置了分别能上升移动地对导向体22、22进行保持的保持体26、26。各个保持体26是具有内孔(通孔)26a的近似筒状件,以内孔26a的轴心线方向为上下方向地将其固定在经过座椅靠背3的左肩部的框架3a上。各个保持体26的内孔26a上端侧在座椅靠背3的左肩部上面开口。通过分别将导向体22插入保持体26的内孔26a内,导带器21可上升移动地安装在座椅靠背3上。
各个保持体26上端侧从座椅靠背3的上面稍微突出,法兰(省略了附图标记)从各个保持体26的上端侧沿着座椅靠背3的上面放射状地伸出。
在该实施例中,将远离头枕4侧的保持体26的法兰向远离头枕4的方向延伸而形成上述抵接体25。该抵接体25从下方与杆部24相对。
在该实施例中,在抵接体25的上面形成了止动槽25a,杆部24向下方转动而与抵接体25接触后,继续转动至规定高度,在导带器21变成被升高状态时,杆部24的前端侧与该止动槽25a卡合。由杆部24的前端侧与该止动槽25a卡合,能够遏制杆部24向相反方向转动,也就是能够阻止导带器21下降。
在这种结构的乘员约束装置中,乘员约束带与普通安全带相同地使用。在佩戴该乘员约束带时等,提升装置20的导带器21和转动体23发挥带导向功能。在车辆碰撞或侧翻时等,一旦充气机17工作,则将气体引导到肩带部10内,如图4和5所示,肩带部10膨胀使厚度(直径)增大。
此时,如图4(a)至(b)所示,转动体23由穿过导带器21和转动体23之间肩带部10的膨胀压力而被升高,并向上方转动,杆部24随之向下方转动。向下方转动的杆部24与抵接体25抵接。于是伴随着肩带部10膨胀的进行,由杆部24继续转动,杆部24承受来自抵接体25的反作用力,使导带器21升高。
因而,肩带部10由该导带器21而被升高,如图5所示,该膨胀后的肩带部10位于乘员头部侧方的高位置上。
然后,一旦杆部24向下方转动规定角度,则嵌入到止动槽25a内,阻止杆部24向相反方向转动。由此,阻止膨胀后的肩带部10下降。
因而在该乘员约束装置中,由于由设置在座椅靠背3上面侧的提升装置20,使肩带部10升高,即使不使用大功率的充气机,也可以使膨胀后的肩带部10位于乘员头部的侧方高位置上。
在上述实施例中采用下述结构,即由杆部24转动到规定角度时与抵接体25上面的止动槽25a卡合,阻止杆部24向相反方向转动,保持膨胀后的肩带部10(导带器21)处于升高后状态,但是将膨胀后的肩带部10保持在升高后状态的机构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即当导向体升高移动后,通过阻止该导向体向下方退动,而保持膨胀后的肩带部10(导带器21)处于升高后状态。图6是显示这种结构的提升装置20A的可膨胀部升高时的主视图。
在图6的提升装置20A中,在可上升移动地保持导带器21的一个导向体22A的保持体26A中,设置了用于阻止上升移动后的导向体22A向下方退动的棘爪机构30。
该棘爪机构30包括由弹簧(省略了附图标记)的弹力而从该保持体26A的内孔26a中突出的爪31,在导向体22A的侧面上设置了与该爪31卡合的槽32。在导向体22A的延伸方向(上下方向)位置不同地设置了多个槽32。该棘爪机构30构成为在导向体22A上升移动时,爪31从槽32内退动,允许导向体22A上升移动,当导向体22A向下方移动时,爪31不从槽32内退动,阻止导向体22A向下方移动。
而且在该实施例中,在抵接体25的上面不设置与杆部24卡合的止动槽。
该提升装置20A的其它结构与上述图1~5的提升装置20相同,在图6中与图1~5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在该提升装置20A中,由于一旦导向体22A上升移动,则由棘爪机构30阻止该导向体22A向下方移动,因而膨胀后的肩带部10和对其进行支承的导带器21保持在上升到乘员头部侧方的高位置的状态。
下文将参考图7~12对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进行介绍。
图7~9显示技术方案6和7的实施例的乘员约束装置的提升装置,图7显示导带器处于稳定状态,图8显示导带器处于被降低后的状态,图9显示导带器处于被升高后的状态。
在该实施例中,作为可膨胀部的肩带部10,与上述实施例一样,是对宽幅带状的袋进行折叠而变成窄幅带状并由罩覆盖的部件,通常时保持为带状。
如图7所示,上述提升装置40包括导带器41、顶罩43、从导带器41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导向体44、可上升移动地对该导向体44进行支承的保持体45、作为朝向上方对导向体44进行施力的施力装置的螺旋弹簧46、作为阻止该导向体44上升的卡定装置的锁销47。导带器41设置在座椅靠背3的左肩部上面侧上,肩带部10穿过其上面侧。顶罩43通过支轴42可转动地安装在导带器41上。
导带器41是向上朝向的コ字形,顶罩43横跨导带器41地设置在肩带部10的上侧。顶罩43在肩带部10膨胀时,被向上压而沿起立方向转动。而且,也可以由磁铁或弹簧沿倒伏方向对顶罩43进行施力。
导向体44是有底圆筒状,从上方同轴地插入筒轴心方向为上下方向的有底圆筒状的保持体45内。弹簧46以蓄力状态保持在保持体45的底面和导向体44的底面之间。
从导向体44的下端部和比其稍微靠上的2个位置突设了向外的法兰状下缘部44b和上缘部44a。
在保持体45的侧周部上沿周向保持间隔地设置了多个锁销47的支撑孔45h,锁销47可进退地插入该支撑孔45h内。锁销47的前端侧从保持体45的内周面突出,插入上缘部44a和下缘部44b之间。锁销47前端侧的上面变为朝向前端形成向下坡度的斜面47a。而且,上缘部44a的外周端位于斜面47a的上方位置。锁销47的下表面变得大致水平。
在保持体45的上端设置了向内突出状的止动部45s。
在设置了该提升装置40的乘员约束装置中,当处于肩带部10没有膨胀的稳定状态时,如图7所示,锁销47插入上缘部44a和下缘部44b之间,下缘部44b与该锁销47卡定,阻止导带器41上升。
如图8所示,一旦肩带部10开始膨胀,伴随着该膨胀,肩带部10的长度方向长度缩短,在肩带部10上产生张力,由该张力,导带器41和导向体44被向下压下。
向下移动时,上缘部44a和锁销47的斜面47a抵接,锁销47向保持体45的外方移动。变成锁销47不与下缘部44b卡定的状态。然后,由弹簧46的弹力,导带器41和导向体44升高。此时由于锁销47退动,因而下缘部44b不与锁销47接触,如图9所示,导带器41升高至上缘部44a与止动部45s接触为止,并维持该状态。由此,膨胀后的肩带部10保持在乘员头部侧方的高位置上。
而且在该图7和8的实施例中,在保持体45上设置了锁销47,但是锁销47也可以设置在导向体44上。图10(a)显示了该实施例的提升装置40A,显示了与图7相同位置的纵剖视图。
在该实施例中,在保持体45的内周面上分为上下两段地设置了上缘部45a和下缘部45b,在导向体44上设置了锁销47的支撑孔44h。锁销47可自由滑动地插入该支撑孔44h内,其前端侧插入上缘部45a和下缘部45b之间。在该实施例中,锁销47的前端侧下面成为越向前变得越高的向上倾斜的斜面47a。下缘部45b的内周端位于该斜面47a的下方。锁销47从下侧与上缘部45a抵接。
而且在导向体44上设置了上缘部44a,但是不设置下缘部44b。该上缘部44a设置在距保持体45的上缘部45a规定距离的上方。其它结构与图7相同,由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部分。
在该实施例中,一旦肩带部10开始膨胀,则在肩带部10上产生张力,导带器41和导向体44被压下。此时,锁销47的斜面47a与下缘部45b接触,锁销47进入导向体44的内部。由此,解除由锁销47引起的卡定。如图9(b)所示,由弹簧46的弹力,导带器41和导向体44上升直至上缘部44a与止动部45s接触为止,并将肩带部10维持在高位置上。
在上述实施例中,由膨胀后的肩带部10的张力,将导带器41和导向体44稍微压下,由此,使锁销47退动,但是也可以象图11~13那样,利用侧气囊装置,解除由提升装置40的锁销47引起的卡定。其中,图11是附带了钢丝的提升装置40的结构视图,图12是座椅的整体结构图,图13是将促动器安装在侧气囊上的座椅的整体结构图。
在图11和12中,将侧气囊装置50设置在座椅靠背3上。该侧气囊装置50包括设置在座椅靠背3侧面部上的壳体51、收容在该壳体51内的侧气囊52、用于使该侧气囊52如图所示向乘员侧方膨胀的充气机53等。
在该实施例中,侧气囊52膨胀方向的前端侧52a与上述锁销47通过钢丝55相连。附图标记56表示对该钢丝进行导向的工具。
在该乘员约束装置中,在车辆侧碰撞时,肩带部10和从气囊52膨胀。当充气机53工作而侧气囊52膨胀时,钢丝55被侧气囊52膨胀方向的前端侧52a牵拉,锁销47退动。由此,解除了锁销47和下缘部44b的结合,导带器41和导向体44上升直至上缘部44a与止动部45s接触为止,并将膨胀状态的肩带部10维持在高位置上。
在图13中,侧气囊装置50上设置了由充气机53的产生气体气压而牵拉钢丝55的气缸类型的促动器60。该促动器60包括一端与壳体51相连且向内部导入充气机53的气体的缸体61、设置在缸体61内的活塞62。将钢丝55的前端连接到该活塞62上。
在车辆侧碰撞时,一旦充气机53工作而产生气体,活塞62向图11的下方移动,钢丝55被牵拉,则活塞47退动。由此,导向体44和导带器41由弹簧46而升高。
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示例,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图示结构。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乘员约束带构成为仅肩带部10膨胀,但是腰带部11也可以构成为膨胀。或乘员约束带也可以构成为仅在乘员头部侧方膨胀。向该乘员约束带的可膨胀部供给气体的系统或带非佩戴时的卷取系统、带向舌片或通过固定器的穿过结构等也可以采用图示以外的结构。
而且在图7~13中,由弹簧46向上推高导向体44和导带器41,但是也可以由压缩气体(例如空气)向上提升。图14和15显示该结构提升装置的一个示例。而且,图14显示这种结构的提升装置的可膨胀部提升前的状态,图15显示可膨胀部提升时状态。
该实施例的提升装置40B具有下述结构,即在上述图7~9的提升装置40中,替代弹簧46,将压缩空气G填充在导向体44的底面(下缘部44b)和保持体45的底面之间的空室内。标号44p表示位于导向体44下端的下缘部44b的侧周面和保持体45的内周面之间的密封件。
而且在该实施例中,作为压缩空气G使用空气,但是也可以使用空气之外的气体。
该提升装置40B的其他结构与图7~9的提升装置40的结构相同,在图14和15中,使用与图7~9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该提升装置40B的工作方式(例如锁销47的锁定解除动作)与图7~9实施例的相同,省略说明。
在该提升装置40B中,一旦肩带部10膨胀并解除由锁销47对导向体44(下缘部44b)的锁定,则如图14和15所示,导向体44由保持体45内的压缩气体G的压力P而升高,使膨胀后的肩带部10升高。
而且在该实施例中,将预先压缩气体G填充到保持体45内,但是此外,也可以例如将充气机(气体发生器)设置在该保持体45内,一旦解除由锁销47引起的锁定,则充气机喷出气体,由该气压,导向体44升高。

Claims (9)

1.一种具有乘员约束带的乘员约束装置,该乘员约束带通过乘员头部的侧方并拉回到乘员前面侧,至少设置在乘员头部侧方的部分成为可膨胀部,其特征在于:用于提升该可膨胀部的提升装置设置在座椅靠背的上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装置包括设置在座椅靠背上面侧上的导带器、和使该导带器上升的上升驱动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升驱动装置是由所述可膨胀部的膨胀压力使所述导带器上升的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提升装置,包括:
导带器,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上面侧上,且所述可膨胀部穿过其上侧;
导向体,从该导带器向下方延伸设置,并且可上升移动地支承在座椅靠背上;
转动体,设置在穿过该导带器上的所述可膨胀部的上侧,沿该可膨胀部长度方向的交叉方向延伸,延伸方向的另一端侧可转动地安装在该导带器上,以使延伸方向的一端侧可向上方转动;
杆部,从该转动体的另一端侧突设在其延伸方向的延长方向上,在该转动体的所述一端侧向上方转动时,向下方转动;和
抵接体,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上部,与向下方转动后的杆部抵接,
在该杆部向下转动时,该杆部与该抵接体抵接,然后由该杆部继续转动,提升所述导带器。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阻止被提升的导带器下降的下降阻止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升驱动装置,包括:
向上方对所述导带器进行施力的施力装置;
对抗着所述施力装置的施力而阻止该导带器上升的导带器卡定装置;和
解除该导带器卡定装置的卡定而使导带器开始上升的卡定解除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定解除装置,由所述可膨胀部的膨胀,在乘员约束带上产生张力,由该张力,向下方推压移动该导带器,由此,使所述导带器卡定装置向卡定解除位置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约束装置包括设置在车辆座椅上的气囊装置,
所述卡定解除装置在该气囊装置的气囊膨胀时,向该气囊牵拉所述导带器卡定装置,使其移动到卡定解除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约束装置包括设置在车辆座椅上的气囊装置,
所述卡定解除装置在该气囊装置的充气机工作而产生气体时,由该充气机的气压,牵拉导带器卡定装置,使其移动到卡定解除位置。
CN2006101389633A 2005-09-26 2006-09-20 乘员约束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397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78172 2005-09-26
JP2005278172 2005-09-26
JP2005278172 2005-09-26
JP2006050537 2006-02-27
JP2006050537A JP4775032B2 (ja) 2005-09-26 2006-02-27 乗員拘束装置
JP2006-050537 2006-0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9778A true CN1939778A (zh) 2007-04-04
CN1939778B CN1939778B (zh) 2013-01-02

Family

ID=37892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3896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39778B (zh) 2005-09-26 2006-09-20 乘员约束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584990B2 (zh)
JP (1) JP4775032B2 (zh)
CN (1) CN193977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43389A (zh) * 2015-04-07 2016-11-23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气囊连接件以及包含所述气囊连接件的车辆气囊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81942B2 (ja) * 2005-09-26 2010-11-17 タカタ株式会社 乗員拘束装置
JP4174514B2 (ja) * 2006-02-09 2008-11-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ベルト装置
JP2007210433A (ja) * 2006-02-09 2007-08-23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エアベルト装置
JP4569684B2 (ja) 2008-08-01 2010-10-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JP4380778B1 (ja) 2008-11-11 2009-12-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DE102009024558B4 (de) * 2009-06-08 2023-02-02 Mercedes-Benz Group AG Verfahren zum Schützen eines Fahrzeuginsassen in einem Fahrzeugsitz eines Fahrzeugs
DE102009030834A1 (de) * 2009-06-26 2010-12-3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Führungselement für einen Sicherheitsgurt
US8408599B2 (en) * 2009-09-16 2013-04-0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Guide loops for a seat belt system
JP5066163B2 (ja) * 2009-12-04 2012-11-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ベルトのガイド構造
JP5747927B2 (ja) * 2013-02-12 2015-07-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6030536A (ja) * 2014-07-29 2016-03-07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US9302645B1 (en) * 2015-02-02 2016-04-0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ntegrated slide adjustable pivoting seat belt webbing guide
US10196033B2 (en) 2016-07-18 2019-02-0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 mounted adjustable seat belt webbing guide
US10384570B2 (en) * 2017-04-18 2019-08-2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hild-seat restraint system
US10336278B2 (en) 2017-07-14 2019-07-02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airbag harness assemblies
US10144387B1 (en) * 2017-10-12 2018-12-0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belt webbing guide
US10179529B1 (en) * 2017-11-14 2019-01-1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back with a seatbelt webbing retaining member with a releasably coupled end to allow the insertion of and to retain a webbing section of a seatbelt assembly
US11639153B2 (en) * 2021-08-24 2023-05-0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belt assembly including resilient material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44001A (en) * 1969-02-20 1974-10-29 Holmberg Gote Eskil Yngve Lock for a three-point safety belt for motor vehicles
JPS494177B1 (zh) * 1970-11-30 1974-01-30
JPS5345568B2 (zh) * 1973-01-12 1978-12-07
DE4218792A1 (de) 1992-06-06 1993-12-09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Dreipunktsicherheitsgurtsystem für Kraftfahrzeuge
JP3113081B2 (ja) * 1992-08-18 2000-11-27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インフレータブル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US5839753A (en) * 1997-03-31 1998-11-24 Simula Inc. Inflatable tubular torso restraint system
US5851055A (en) * 1997-03-13 1998-12-22 Universal Propulsion Company, Inc. Inflatable passenger-size adjustable torso belt system including enclosure mount and method of passenger restraint
US6336656B1 (en) * 1997-03-31 2002-01-08 Simula, Inc. Inflatable tubular torso restraint system with pivoting upper anchor point attachment
US5897169A (en) * 1997-08-15 1999-04-27 Chrysler Corporation Seat belt webbing guide
US5829841A (en) * 1997-12-16 1998-11-03 General Motors Coporation Inflatable seat belt tensioner
AU1360699A (en) 1998-10-09 2000-05-01 Simula Inc. Inflatable tubular seat restraint system
US6145881A (en) * 1999-01-15 2000-11-14 Breed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c. Seatback mounted seat belt tensioner
DE19950951A1 (de) * 1999-10-22 2001-04-26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Aufblasbarer Sicherheitsgurt
JP4458387B2 (ja) 2000-02-28 2010-04-28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インフレータブル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US6547273B2 (en) * 2000-10-05 2003-04-15 Simula, Inc. Inflatable seat restraint system using an inflation integrated inertia reel
EP1203700B1 (en) * 2000-11-06 2006-07-0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system
JP2002249021A (ja) * 2001-02-23 2002-09-03 Johnson Controls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3点ベルトマウントシート
JP2002249020A (ja) * 2001-02-23 2002-09-03 Johnson Controls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3点ベルトマウントシート
JP3911189B2 (ja) 2002-04-23 2007-05-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ベルト装置
US7004547B1 (en) * 2004-08-30 2006-02-28 Sheng-Hsiung Cheng Safety belt positioning device
US7226131B2 (en) * 2004-09-17 2007-06-05 B/E Aerospace, Inc. Adjustable seat belt guide assembly
JP4581942B2 (ja) * 2005-09-26 2010-11-17 タカタ株式会社 乗員拘束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43389A (zh) * 2015-04-07 2016-11-23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气囊连接件以及包含所述气囊连接件的车辆气囊系统
CN106143389B (zh) * 2015-04-07 2020-10-27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气囊连接件以及包含所述气囊连接件的车辆气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775032B2 (ja) 2011-09-21
CN1939778B (zh) 2013-01-02
US20070069510A1 (en) 2007-03-29
JP2007112415A (ja) 2007-05-10
US7584990B2 (en) 2009-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39778A (zh) 乘员约束装置
JP5780265B2 (ja) クッションエアバック装置を内蔵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CN2871313Y (zh) 车辆乘员防护系统
US20200114858A1 (en) Air bag device and vehicle seat provided with an air bag device
KR101272933B1 (ko) 높이조절장치를 구비한 차량용 시트의 안전장치
CN101016041B (zh) 车辆用空气安全带装置
CN1903620A (zh) 气囊装置
CN1626383A (zh) 乘员约束保护系统
CN1853988A (zh) 气囊装置、乘员保护系统、车辆
CN1312194A (zh) 侧气囊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CN1254312A (zh) 车辆用旋转座椅
KR20120058023A (ko) 내장 에어백 장치
JP2008110660A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923566A (zh) 儿童座椅
CN205463841U (zh) 安全气囊扩散器管体的水平旋转切边模具
US11752966B2 (en) Side airbag device
CN1903619A (zh) 气囊装置
EP1767396A4 (en) AIR CUSHION DEVICE FOR IMMOBILIZING SIZE AND SEAT CUSHION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785719A (zh) 乘员保护装置
EP1772327A3 (en) Airbag system
JP2007276600A5 (zh)
CN100349767C (zh) 乘员保护装置
CN104627039A (zh) 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
CN111762122A (zh) 乘员保护装置
JP2005088675A (ja) 乗員拘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02

Termination date: 201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