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09292A - 基板用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基板用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09292A CN1909292A CNA2006101092275A CN200610109227A CN1909292A CN 1909292 A CN1909292 A CN 1909292A CN A2006101092275 A CNA2006101092275 A CN A2006101092275A CN 200610109227 A CN200610109227 A CN 200610109227A CN 1909292 A CN1909292 A CN 19092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connector
- shell
- substrate
- ri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板用电连接器,其中第1连接器包括第1外壳,其具有基本呈较长尺寸的方形框状而突出的环状凸部、由该环状凸部围绕而形成的嵌合凹部,在嵌合凹部的纵向的内侧面成排地排列有第1接触件。第2连接器包括第2外壳,其具有上述环状凸部可插入的,基本呈较长尺寸的方形框状下凹的环状凹部、围绕该环状凹部而形成的嵌合凸部,在嵌合凸部的纵向的外侧面,成排地排列有上述第2接触件。在该第1外壳的环状凸部的4个角部中的至少2个角部,突设进入第2外壳的环状凹部的肋,并且在上述肋的旁边设置与上述嵌合凸部接触的导向槽。在第2外壳的环状凹部的4个角部中的至少2个角部,设置上述肋嵌合的避让孔。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所谓的板与板的连接器的基板用电连接器,该板与板的连接器是分别安装于相互不同的基板上,将这些基板相互连接的2个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广泛地采用将板状的印刷电路基板(在下面称为“PCB”)之间相互连接(所谓的板与板的连接)的基板用电连接器。该基板用电连接器包括安装于相互不同的基板上,相互嵌合的插座连接器和插塞连接器,通过将该插座连接器和插塞连接器嵌合,将PCB之间连接。插座连接器和插塞连接器分别包括多个接触件、按照规定间距排列有这些接触件的外壳。通常,排列于插座连接器的外壳上的接触件具有弹性,如果插座连接器和插塞连接器嵌合,则排列于相应的外壳中的接触件之间通过该弹性,按照规定的压力接触以实现电连接。
在该板与板的连接器中,具有下述的类型,其比如,由具有连接凸部的插塞连接器,以及具有连接凹部的插座连接器构成,通过将插塞连接器的连接凸部嵌合于插座连接器的连接凹部中,将相应的连接器的接触件(触点)相互连接,实现板与板的连接。
近年,伴随各种电气设备(个人计算机、液晶显示装置等的电子设备)的整体尺寸的减小,人们希望上述那样的板与板的连接器的小型化、薄型化。但是,为了减小上述这样的类型的板与板的连接器的厚度,必须降低连接凸部的高度,减小连接凹部的深度。在对分别安装于1对的配线基板的表面上的连接器(插塞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进行板与板的连接的场合,由于必须按照相互摩擦接合的方式将该1对连接器对位,故在降低连接凸部的高度、减小连接凹部的深度的场合,连接凹部和连接凸部的接触部分变小,难以对位。
于是,在JP特开2004-273277号文献中,人们提出有下述的方案,其中,在将沿一个方向具有较长尺寸的形状的连接器之间对位的场合,通过按照各连接器的横向的宽度以某种程度一致的方式,沿纵向相对地发生位移,将插塞连接器5的端部的突出片碰触插座连接器3的突出部的内侧面(限制面),以便特别是可容易实现纵向的对位。
发明内容
在将沿一个方向具有较长尺寸的形状的连接器之间对位的场合,可在进行横向的对位时,对沿纵向的较长的接触部分进行对位,对位较容易。但是,在进行纵向的对位时,由于沿纵向发生相对位移,故还具有沿横向的对位发生变化的情况。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背景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准确进行对位的基板用电连接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1项发明涉及一种基板用电连接器,其包括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在该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中分别排列有相互接触的多个第1接触件和多个第2接触件,该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分别安装于第1基板和第2基板上,通过将第1和第2连接器相互嵌合,将上述第1和第2基板相互连接,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连接器包括第1外壳,该第1外壳具有基本呈较长尺寸的方形框状而突出的环状凸部、由该环状凸部围绕而形成的嵌合凹部,在上述嵌合凹部的纵向的内侧面成排地排列有第1接触件,上述第2连接器包括第2外壳,该第2外壳具有上述环状凸部插入的基本呈较长尺寸的方形框状而下凹的环状凹部、被该环状凹部围绕而形成的嵌合凸部,在上述嵌合凸部的纵向的外侧面,成排地排列有上述第2接触件,在上述第1外壳的上述环状凸部的4个角部中的至少2个角部上,突设进入上述第2外壳的上述环状凹部的肋,在上述肋的旁边设置与上述嵌合凸部接触的导向部,在上述第2外壳的环状凹部的4个角部中的至少2个角部,设置上述肋嵌合的避让孔。
按照该方案,如果第1外壳的肋进入第2外壳的环状凹部中,第1外壳的导向部与第2外壳的嵌合凸部嵌合,则可进行两个外壳的横向的定位。在该状态,使第1外壳沿纵向移动,倾斜地压靠于第2外壳上。于是,第1外壳的环状凸部停止在与第2外壳的环状凹部嵌合的位置,与第2外壳的避让孔嵌合,实现第1外壳和第2外壳的纵向的对位。
第2项发明涉及第1项发明,其中,上述肋设置于上述第1外壳的2个角部,在夹持上述导向部的相反一侧的环状凸部上,形成在上述第1和第2连接器的逆嵌合时上述肋接触的接纳面。
按照该方案,在第1外壳和第2外壳实现逆嵌合的场合,在第1外壳的肋接触第2外壳的接纳面时,第1外壳相对第2外壳倾斜,马上判定为逆嵌合。
第3项方面涉及第1项发明,其中,上述肋设置于上述第1外壳的4个角部,夹持上述导向部的一对肋的长度按照相对纵向的中心轴处于非对称的方式而不同。
按照该方案,如果观看第1外壳的非对称的肋,则可正确地判断相对第2外壳的嵌合方向。
第4项发明涉及第1~3项中的任意项所述的发明,其中,上述肋的前端呈锥状。
按照该方案,第1外壳的肋容易进入第2外壳的环状凹部中,并且容易与第2外壳的避让孔嵌合。
第5项发明涉及第1~4项中的任意项所述的发明,其中,在上述第1外壳的纵向的两个端部,形成上述第2外壳的纵向两个端部接触的底座部。
按照该方案,第1外壳和第2外壳的嵌合时的状态稳定。
第6项发明涉及一种基板用电连接器,其包括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在该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中分别排列有相互接触的多个第1接触件和多个第2接触件,该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分别安装于第1基板和第2基板上,通过将上述第1和第2连接器相互嵌合,将上述第1基板和第2基板相互连接,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连接器包括第1外壳,该第1外壳具有上述第1接触件按照至少一排而排列的侧壁,上述第2连接器包括第2外壳,该第2外壳具有形成使上述侧壁被插入的槽的一对壁,沿上述壁中的至少一者的纵向,上述第2接触件成排地排列,在上述第1外壳的侧壁的纵向两个端部,突设进入上述第2外壳的槽的肋,并且在上述肋的旁边设置与上述壁接触的导向部,在上述第2外壳的槽的纵向两个端部,设置上述肋嵌合的避让孔。
按照该方案,如果第1外壳的肋进入第2外壳的槽中,第1外壳的导向部与第2外壳的壁接触,则可进行两个外壳的横向的定位。在该状态,使第1外壳沿纵向移动,倾斜地压靠于第2外壳上。于是,第1外壳的肋停止到与第2外壳的避让孔嵌合的位置,实现第1外壳和第2外壳的纵向的定位。
像上述描述的那样,按照本发明,在实现沿一个方向具有较长尺寸的形状的连接器之间的对位的场合,可容易进行横向的对位,并且即使在沿纵向发生相对位移的情况下,沿横向的对位仍未改变,纵向的对位也可容易实现。
另外,通过结合附图的同时阅读下面的说明,容易明白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a)、1(b)、1(c)分别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式的基板用电连接器中的插座连接器的俯视图、主视图、侧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插座连接器中的X-X剖视图;
图3(a)、3(b)、3(c)分别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式的基板用电连接器中的插塞连接器的俯视图、主视图、侧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的插塞连接器中的X-X剖视图;
图5为图3所示的插塞连接器中的Y-Y剖视图;
图6为图3所示的插塞连接器中的Z-Z剖视图;
图7为表示图1的插座连接器和图3的插塞连接器嵌合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a)-(d)为表示图1的插座连接器和图3的插塞连接器嵌合的步骤的图;
图9为表示图1的插座连接器和图3的插塞连接器逆嵌合时的嵌合状态用的侧视图;
图10(a)、10(b)、10(c)分别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基板用电连接器中的插座连接器的俯视图、主视图、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参照图1~图5,对本发明的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图1和图2表示基板用电连接器中的插座连接器20(本发明中所谓的第1连接器的一个实例),图3~图6表示基板用电连接器中的插塞连接器60(本发明中所谓的第2连接器的一个实例),图7表示该插座连接器20和插塞连接器60嵌合的状态的基板用电连接器10(在下面简称为“电连接器10”)的剖面。
作为板与板的连接器的电连接器10像图7所示的那样包括插塞连接器60,其具有作为连接凹部的嵌合凹部32的插座连接器20、作为与该嵌合凹部32相对应的形状的连接凸部的嵌合凸部72。各连接器20、60比如,从俯视看呈长方形状,分别按照通过焊接而安装于配线基板12、14的安装面上的方式被使用。如果将具有嵌合凹部3 2的插座连接器20与具有嵌合凸部72的插塞连接器60嵌合,则基板12、14在相互垂直的状态被连接。
在图1中,插座连接器20包括外壳30和接触件50(本发明中所谓的第1接触件的一个实例)。外壳30包括基本呈较长尺寸的方形框状而突出的环状凸部31;由该环状凸部31围绕而形成的嵌合凹部32;成一体设置于环状凸部31的纵向的两端的底座33。在该底座33上,设置有焊接于基板12的固定用焊盘上的固定件36。
外壳30的环状凸部31沿上述插座连接器20的纵向,呈较长尺寸的方形框状而延伸,其包括纵向的侧壁37与横向的侧壁38。
在该环状凸部31的四个角部中,位于其中一个的纵向侧壁37的两个端部的2个角部(两侧的横向侧壁38中的4个端部中,与其中一个纵向侧壁37接触的2个端部)上突设肋40。该肋40按照容易嵌入后述的避让孔80的方式,呈截头4棱锥状的顶端变细的锥状。另外,为了确保肋40的具有强度的尺寸,横向侧壁38的约一半的部分按照厚度沿纵向增加的方式形成。
另外,在纵向侧壁38中的,与上述肋40邻接的位置上设置作为导向部的导向槽45。该导向槽45的宽度w1与嵌合凹部32的横向的宽度基本相等。即,导向槽45的宽度w1为可在后述的插塞连接器60的嵌合凸部72的前端嵌合的状态,进行导向的宽度。导向槽45的深度h1为后述的插塞连接器60的嵌合凸部72的前端不脱开的程度的深度,形成为在邻接的肋40进入后述的插塞连接器60的环状凹部71时,未到达环状凹部71的底部的深度。另外,导向部最好采用导向槽45,但是,也可为h=0的导向面。在该导向面的场合,在肋40进入环状凹部71中,导向面与嵌合凸部72的前端接触,肋40进入的程度受到限制,通过进入嵌合凹部1中的肋40,进行横向的导向。
在沿构成上述的环状凸部31的内侧部分的嵌合凹部32的纵向的内侧面,即,在纵向侧壁37的内侧面,分别在嵌入状态设置多个(比如,每个面有20~160个)接触件50,该接触件50用于与插塞连接器60实现电连接。多个接触件50沿纵向以等间距(比如,0.3mm的间距)间隔开而设置。
各接触件50比如,通过金属板的冲压加工而制作。像图2那样,各接触件50包括基部51,该基部51嵌入纵向侧壁37中的狭缝371中而固定;触点部52,该触点部52从该基部51的端部朝向前端延伸,呈朝向嵌合凹部32,按照人字形折起的形状弯曲的形状,其前端构成相对插塞连接器5的触点;引线部53,该引线部53从基部51朝向横向的外方突出,用于将接触件50焊接于配线基板12的安装面上的焊接区上。触点部52可相对基部51呈悬臂状而弹性地变形。该触点部52的前端521卡扣于形成在外壳40的纵向侧壁37上的卡扣孔371的端部。
在本实施形式中,沿面对嵌合凹部32的纵向侧壁37的面内面侧而设置的多个接触件50左右对称地设置。如果将各接触件50的基部41从基板的安装侧,压入外壳30的纵向侧壁37的内侧形成的狭缝371,则基部51处于沿外壳30的侧面的状态,引线部53从外壳30的底部向外方突出。在将该插座连接器20安装于配线基板12上的场合,对从外壳30的底面突出的引线部53、配线基板12的安装面上的焊接区的接触部进行焊接,由此,该接触部的周围通过焊锡填料而覆盖,插座连接器20相对配线基板12而被固定。
另一方面,在图3中,插塞连接器60包括外壳70和接触件90(本发明中所谓的第2接触件的一个实例)。外壳70包括环状凹部71,该环状凹部71基本呈较长尺寸四边形框状而凹陷;嵌合凸部72,该嵌合凸部72被该环状凹部71围绕而形成。
外壳70中的环状凹部71包括尾部73;在该尾部73的周围,基本呈较长尺寸四边形框状而立设的侧壁74;作为立设于尾部73的中间的中间壁的嵌合凸部72。侧壁74由纵向侧壁75和横向侧壁76构成。在纵向侧壁75中的一个上,设置焊接于基板14的固定用焊盘上的固定件79。
在该环状凹部71的4个角部中的,位于其中一个纵向侧壁75的两个端部的2个角部(两侧的横向侧壁76的4个端部中,与其中一个纵向侧壁75接触的2个端部)上,设置避让孔80。该避让孔80按照前述的肋40容易嵌入的方式,呈截头4棱锥状的顶端变细的锥状(参照图5)。另外,在设置避让孔80、与上述2个角部面对的2个角部,横向侧壁76的厚度在纵向内侧增加,在其上形成接纳面85。该接纳面85像图6所示的那样,从横向观看设置于与避让孔80重合的位置,其包括形成与接纳相反的锥(角度α)的浅的斜面851、接触面852。该斜面851用于引入逆嵌合时的肋40的前端。接触面852为在逆嵌合时的肋40的端部被阻挡停止的面。
在上述嵌合凸部(中间壁)72的纵向的两外侧面上,多个(比如,每个面具有20~120个)接触件90分别面对环状凹部71的内方,该多个接触件90用于实现与插座连接器20的电连接。多个接触件90按照下述方式设置,该方式为:向嵌合凸部72上嵌合插座连接器20的嵌合凹部32时,从该嵌合凹部32,按照1对1的方式与面对外方的多个接触件50面对的方式,沿纵向按照等间距(比如,0.3mm的间距)间隔开地设置。
各接触件90比如,通过金属板的冲压加工而制作。像图4那样,各接触件90包括基部91,在该基部91上,外壳70的尾部73沿横向延伸;触点部92,该触点部92从该基部91沿嵌合凸部72而延伸,其前端构成插座连接器20的触点;引线部93,该引线部93从基部91向下方突出,用于将该接触件90焊接于配线基板14的安装面上的焊接区上;持握部94,该持握部94从基部91突出,用于将该接触件90保持在外壳70上。两排接触件90中的一排按照可从外壳70的尾部73的一侧压入的方式,压入开设于外壳70上的狭缝701中。两排接触件90中的另一排按照可从外壳70的中间壁72一侧压入的方式,压入设置于外壳70上的狭缝702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嵌合凸部72的两外侧面设置的多个接触件90包括适合可从外壳70的尾部73侧压入的场合的类型;适合可从外壳70的嵌合凸部72侧压入的场合的类型的共计2种,这2种接触件90分别在外壳70中的一个侧壁,固定于基板14上。在将该插塞连接器60安装于电路基板14上的场合,对从外壳70中的一个侧壁75突出的引线部93、电路基板14的安装面上的焊接区的接触部进行焊接,由此,该接触部的周围通过焊锡填料而覆盖,将插塞连接器60固定于电路基板14上。
图8为表示嵌合插座连接器20和插塞连接器60的步骤的图。
在连接作为该板与板的连接器的电连接器10的场合,作业者比如,通过一只手持握安装有插座连接器20的配线基板12,通过另一只手持握安装有插塞连接器60的配线基板14,从将各配线基板12,14的安装面相互交叉的状态,按照插塞连接器60的表面(与配线基板14相垂直的表面)与插座连接器20的表面(与配线基板12相反侧的表面)摩擦对合的方式,进行对位。
首先,通过在插座连接器20的环状凸部31中的其中一个纵向侧壁37的两端侧而突出的肋40,插座连接器20呈相对纵向的中心线的非对称形状(参照图1)。由此,可容易以视觉方式进行插座连接器20的方向性的判断。
另外,通过开设于插塞连接器60的环状凹部中的其中一个侧壁的两端侧的避让孔80、设置于插塞连接器60的环状凹部中的另一侧壁的两端侧的接纳面85,插塞连接器60呈相对纵向的中心线的非对称形状(参照图3)。由此,没有到通过肋40突出的插座连接器20而判断的程度,插塞连接器60的方向性也容易以视觉方式来判断。
在将该插座连接器20的位置与插塞连接器60对准的场合,首先,在插塞连接器60的环状凹部的一侧,使插座连接器20的环状凸部一侧对位。此时,插座连接器20和插塞连接器60的纵向对位错位也可以。插座连接器20中的其中一个肋40进入插塞连接器60的环状凹部71中(参照图8(a))。于是,在插座连接器20的导向槽45中嵌入插塞连接器60的嵌合凸部(中间壁)72,另外,肋40进入环状凹部71中,由此,可按照插座连接器20的横向与插塞连接器60的横向没有错动的方式导向(参照图8(b)。在该状态,如果朝向纵向,倾斜地按压插座连接器20,则插座连接器20的导向槽45沿插塞连接器60的嵌合凸部(中间壁)72,朝向纵向里侧移动。
如果插座连接器20的肋40与插塞连接器60的横向侧壁的内面接触,由于插座连接器20的肋40位于嵌入插塞连接器60的避让孔80中的位置,并且插座连接器20的嵌合凹部32处于与插塞连接器60的嵌合凸部72嵌合的状态,故在两个连接器处于倾斜的状态,插座连接器20的端部和插塞连接器60的端部处于部分地嵌合的状态(参照图8(c))。
在两个连接器60的端部部分嵌合的状态,如果以该端部为支点,按压插座连接器20的另一端侧,则插座连接器20和插塞连接器60处于完全嵌合的状态(参照图8(d))。
像这样,插座连接器20的肋40进入插塞连接器60的环状凹部71中,插座连接器20的导向槽45对插塞连接器60的嵌合凸部(中间壁)72进行导向。于是,插座连接器20和插塞连接器60沿横向定位。在沿该横向定位的状态,如果沿纵向,将插座连接器20滑向插塞连接器60的端部,移动到该端部处,实现压入,则可几乎自动地完成嵌合。
另外,在已嵌合的状态,在插座连接器20的底座33上,装载插塞连接器60的侧壁,可在不对两个连接器20、60作用强制的力的情况下,实现嵌合。
于是,即使在两连接器20、60的整体尺寸小,对位困难的情况下,仍可容易地实现纵向和横向的两个方向的对位。
下面,通过不同的逆嵌合时的状态通过图9对两插座连接器20和插塞连接器60中的肋40和避让孔80不对准的方向性进行描述。
即使在该逆嵌合的情况下,由于插座连接器20的肋40进入插塞连接器60中的环状凹部71中,插座连接器20中的导向槽45处于由插塞连接器60的嵌合凸部(中间壁)72导向的状态,故与图8(b)所示的相同的那样,可使插座连接器20沿插塞连接器60的纵向滑动。
但是,如果插座连接器20的肋40到达插塞连接器60的端部,则其越上插塞连接器60的接纳面85而停止。在该状态,如果将插座连接器20压入插塞连接器60,则将以肋40的前端越上接纳面85上的部位为支点,插座连接器20沿横向倾斜的图9的状态。于是,由于作业人员无法将其嵌合而使其倾斜,故会发现处于逆嵌合状态。
像这样,即使在插座连接器20相对插塞连接器60,在逆嵌合的状态对位的情况下,仍无法嵌合,通过与正常时不同的动作,马上注意到逆嵌合,可重新调到正确的朝向。
下面参照图10,对本发明的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在图1的第1实施方式中,在环状凸部31的4个角部中,位于其中一个纵向侧壁37的两个端部的2个角部(两侧的横向侧壁38的4个端部中,与其中一个纵向侧壁37接触的2个端部)突设有肋40。在第2实施方式中,还在环状凸部31的4个角部中,位于另一纵向侧壁37的两个端部的2个角部(两侧的横向侧壁38的4个端部中,与另一纵向侧壁37接触的2个端部)突设有肋41。此外,肋41的长度小于肋40的长度。即,设置于外壳30上的4个角部的肋40,41按照其长度不同,从而相对纵向的中心线保持非对称的方式设置。另外,该肋41按照容易嵌入后述的避让孔的方式,呈截头4棱锥状的顶端变细的锥状。另外,为了确保肋41中的具有强度的尺寸,纵向侧壁37侧按照增加厚度的方式形成。
另外,通过夹持中心线的方式,在肋40上设置肋41,由此,导向槽45的表观深度增加。另外,最好,作为导向部的导向槽40具有深度h1,但是,h1也可为0。
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图3中,在外壳70的环状凹部71的4个角部中,位于其中一个纵向侧壁75的两个端部的2个角部(两侧的横向侧壁76的4个端部中,与其中一个纵向侧壁75接触的2个端部),设置与肋40相对应的避让孔80。但是,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设置避让孔80且与上述2个角部面对的2个角部上,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接纳面85,而形成与肋41相对应的避让孔81。
在第2实施方式中,首先,根据在插座连接器20的环状凸部31中的其中一个纵向侧壁37的两端侧突出的肋40、41的长度不同的形状,插座连接器20呈相对纵向的中心线的非对称形状(参照图10)。由此,插座连接器20的方向也从视觉方面,更加容易判断。
此外,肋40、41进入插塞连接器的环状凹部的两侧的槽中,相对插塞连接器的嵌合凸部(中间壁)的导向槽46的导向更加准确。由此,如果相对插塞连接器,朝向纵向倾斜地推动插座连接器20,则插座连接器20的导向槽45沿插塞连接器60的嵌合凸部(中间壁)72,朝向纵向里侧顺利地移动。
另外,在逆嵌合时,与插座连接器20的肋40、41相对应的插塞连接器的避让孔的深度不一致,插座连接器20处于与插塞连接器的嵌合在中途停止的半嵌合状态,由此,判定处于半嵌合。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通过阅读并且理解本说明书,变形实例和应用实例就可以变明了的权利要求的范围所包含内容涉及的变形实例和应用实例、以及其等同物,均属本发明所包含的范围。
比如,也可像下述这样变更而实施。
首先,即使在插座连接器具有一个侧壁,插塞连接器形成该侧壁插入的一个槽的情况下,仍可采用本发明。
在此场合,第1连接器包括第1外壳,该第1外壳具有上述第1接触件按照至少1排而排列的侧壁。该侧壁形成嵌合凸部。第2连接器包括第2外壳,该第2外壳具有形成插入上述侧壁的槽的一对壁,沿上述壁中的至少一个的纵向,上述第2接触件成排地排列。还在一对壁的纵向的端部设置端壁,由这些壁围绕的槽形成嵌合凹部。在上述第1外壳的侧壁的纵向两个端部,突设有进入上述第2外壳的槽的肋,并且在上述肋的横向的旁边上,设置与上述壁接触的导向部。在上述第2外壳的槽的纵向两个端部,设置上述肋嵌合的避让孔。在上述第2外壳的两个端部,形成上述导向部嵌合的嵌合部。
在这样的结构的基板用电连接器中,如果第1外壳的肋进入第2外壳的槽中,第1外壳的导向部与第2外壳的壁接触,则可实现两个外壳的横向的定位。在该状态,使第1外壳沿纵向移动,以便倾斜地将其压靠于第2外壳上。于是,第1外壳的肋停止于与第2外壳的避让孔嵌合的位置,进行第1外壳和第2外壳的纵向的定位。如果进一步压入,则实现基于第1外壳的嵌合凸部和第2外壳的嵌合凹部的嵌合的正确嵌合。
另外,在第1实施例和第2实施例中,基板12、14沿相垂直的方向设置,但是,本发明还适用于两基板平行地设置的场合。
在此场合,可进行如下变更,插塞连接器中的相对基板的底座可设置于嵌合凸部的相反侧,与插座连接器相同,接触件相对中心线而对称地设置。
产业上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可广泛地应用于安装在相互不同的基板上,将这些基板相互连接的2个连接器,具有所谓的板与板的连接器的基板用电连接器。
Claims (6)
1.一种基板用电连接器,其包括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在该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中分别排列有相互接触的多个第1接触件和多个第2接触件,该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分别安装于第1基板和第2基板上,通过将第1和第2连接器相互嵌合,将上述第1和第2基板相互连接,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连接器包括第1外壳,该第1外壳具有基本呈较长尺寸的方形框状而突出的环状凸部、由该环状凸部围绕而形成的嵌合凹部,在上述嵌合凹部的纵向的内侧面成排地排列有第1接触件;
上述第2连接器包括第2外壳,该第2外壳具有可将上述环状凸部插入的基本呈较长尺寸的方形框状下凹的环状凹部、被该环状凹部围绕而形成的嵌合凸部,在上述嵌合凸部的纵向的外侧面,成排地排列有上述第2接触件;
在上述第1外壳的上述环状凸部的4个角部中的至少2个角部上,突设进入上述第2外壳的上述环状凹部的肋,并且在上述肋的旁边设置与上述嵌合凸部接触的导向部;
在上述第2外壳的环状凹部的4个角部中的至少2个角部,设置上述肋嵌合的避让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肋设置于上述第1外壳的2个角部,在夹持上述导向部的相反一侧的环状凸部上,形成在上述第1和第2连接器的逆嵌合时上述肋接触的接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肋设置于上述第1外壳的4个角部,夹持上述导向部的一对肋的长度,按照相对纵向的中心轴处于非对称的方式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肋的前端呈锥状。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外壳的纵向的两个端部,形成上述第2外壳的纵向两个端部接触的底座部。
6.一种基板用电连接器,其包括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在该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中分别排列有相互接触的多个第1接触件和多个第2接触件,该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分别安装于第1基板和第2基板上,通过将上述第1和第2连接器相互嵌合,将上述第1基板和第2基板相互连接,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连接器包括第1外壳,该第1外壳具有上述第1接触件按照至少一排而排列的侧壁;
上述第2连接器包括第2外壳,该第2外壳具有形成上述侧壁可插入的槽的一对壁,沿上述壁中的至少一者的纵向,上述第2接触件成排地排列;
在上述第1外壳的侧壁的纵向两个端部,突设进入上述第2外壳的槽的肋,并且在上述肋的旁边设置与上述壁接触的导向部;
在上述第2外壳的槽的纵向两个端部,设置上述肋嵌合的避让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226188 | 2005-08-04 | ||
JP2005226188A JP4723308B2 (ja) | 2005-08-04 | 2005-08-04 | 電気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09292A true CN1909292A (zh) | 2007-02-07 |
CN100536237C CN100536237C (zh) | 2009-09-02 |
Family
ID=37700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1092275A Active CN100536237C (zh) | 2005-08-04 | 2006-08-03 | 基板用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723308B2 (zh) |
KR (1) | KR101255371B1 (zh) |
CN (1) | CN100536237C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89556B (zh) * | 2009-01-22 | 2012-07-18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组件 |
CN103293429B (zh) * | 2012-02-24 | 2015-11-18 | 株式会社东芝 | 电气设备的组装方法和连接器嵌合状态的检查装置及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180705B2 (ja) | 2008-07-02 | 2013-04-10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
JP5342299B2 (ja) * | 2009-03-30 | 2013-11-13 |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
DE102009029434B4 (de) * | 2009-09-14 | 2011-07-07 | Wöhner GmbH & Co. KG Elektrotechnische Systeme, 96472 | Adapter zur Aufnahme elektrischer Installationsgeräte und zur Befestigung auf einem Stromschienensystem |
DE202010015046U1 (de) * | 2010-11-05 | 2011-02-17 | Erni Electronics Gmbh | Stecker |
CN113540899B (zh) * | 2020-04-15 | 2023-09-08 | 岱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13839141B (zh) * | 2021-09-23 | 2023-11-28 | 紫光展讯通信(惠州)有限公司 | 测试用电池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102789A (ja) * | 1988-10-11 | 1990-04-16 | Toosui Kk | 用水のオゾン処理装置 |
JPH02102789U (zh) * | 1989-02-01 | 1990-08-15 | ||
JPH0388289A (ja) * | 1989-08-31 | 1991-04-12 | Fujitsu Ltd | プリント配線板用コネクタ |
JPH0454173A (ja) * | 1990-06-20 | 1992-02-21 | Mitsubishi Kasei Corp | 光学活性なn―インダニルチアゾールカルボン酸アミド誘導体およびこれを有効成分とする農園芸用殺菌剤 |
JPH0741109Y2 (ja) * | 1990-09-17 | 1995-09-20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構造 |
JPH065152U (ja) * | 1992-06-22 | 1994-01-21 | 日本バーンデイ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2003123901A (ja) * | 2001-10-19 | 2003-04-25 | Hirose Electric Co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JP2004273270A (ja) * | 2003-03-07 | 2004-09-30 | Jst Mfg Co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JP4133464B2 (ja) * | 2003-03-07 | 2008-08-13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JP2006210206A (ja) * | 2005-01-31 | 2006-08-10 | Kyocera Elco Corp | コネクタ及び携帯端末 |
-
2005
- 2005-08-04 JP JP2005226188A patent/JP4723308B2/ja active Active
-
2006
- 2006-08-01 KR KR1020060072586A patent/KR10125537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6-08-03 CN CNB2006101092275A patent/CN100536237C/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89556B (zh) * | 2009-01-22 | 2012-07-18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组件 |
CN103293429B (zh) * | 2012-02-24 | 2015-11-18 | 株式会社东芝 | 电气设备的组装方法和连接器嵌合状态的检查装置及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0536237C (zh) | 2009-09-02 |
JP2007042468A (ja) | 2007-02-15 |
JP4723308B2 (ja) | 2011-07-13 |
KR101255371B1 (ko) | 2013-06-24 |
KR20070016978A (ko) | 2007-02-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09292A (zh) | 基板用电连接器 | |
CN1294678C (zh) | 电连接器 | |
CN1248367C (zh) | 由插入式插座和插头部件构成的插头连接器 | |
US8550849B2 (en) | Connector and connecting object | |
TWI505567B (zh) | 正交連接器系統 | |
US20100068900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low profile contacts | |
CN1716708A (zh) | 连接器 | |
US9356407B2 (en) | Connector having a terminal with a coupling portion coupling a first portion having a contact point with a second portion | |
CN1853316A (zh) | 夹层型电连接器 | |
CN103972696A (zh) | 连接器 | |
JP5530278B2 (ja) | コネクタ組立体 | |
JP2014212049A (ja) | 基板接続コネクタを使用した基板接続構造 | |
CN1976128A (zh) | 连接端子及电子部件的连接装置 | |
CN1815816A (zh) | 端子接头、设置有该端子接头的连接器及形成该端子接头的方法 | |
CN1716707A (zh) | 直接安装接头装配结构 | |
CN1532996A (zh) |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 | |
CN202503139U (zh) | 电连接器 | |
CN1893195A (zh) | 连接器 | |
CN1411111A (zh) | 连接器与电子装置及使用所述连接器的信息处理设备 | |
CN101071912B (zh)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681167A (zh) | 屏蔽型连接器 | |
US20210242616A1 (en) | Connector assembly | |
US20070238345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215935A (zh) | 联接器 | |
CN1202596C (zh) | 电子部件用插座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