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05241A - 场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场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05241A
CN1905241A CNA2006101057746A CN200610105774A CN1905241A CN 1905241 A CN1905241 A CN 1905241A CN A2006101057746 A CNA2006101057746 A CN A2006101057746A CN 200610105774 A CN200610105774 A CN 200610105774A CN 1905241 A CN1905241 A CN 19052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electrode
medial surface
liquid
forming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0577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44066C (zh
Inventor
丰田直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052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052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4406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44066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40Thermal treatment, e.g. annealing in the presence of a solvent vapou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场致发光装置,其具备:具有透光性的管状的第一电极;设置于该第一电极的内侧面上的场致发光层;和设置于该场致发光层的内侧面上的第二电极,该装置经以下工序而制造:对第一电极的内侧面赋予对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亲液性的工序;在第一电极的内侧导入及导出场致发光层形成液,在被赋予了对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亲液性的第一电极的内侧面上形成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液态膜的工序;通过干燥形成于第一电极的内侧面上的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液态膜,形成场致发光层的工序。该情况下,容易变更场致发光装置的尺寸或形状,从而提高场致发光装置的生产率。

Description

场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场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棒状的发光装置中已知有:利用密封于玻璃管内的稀有气体等的放电现象的荧光灯或霓虹灯等。但是,这些利用放电现象的发光装置存在其小型化或低耗电困难的问题。因此,近年,作为可解决小型化与低耗电化二者的棒状的发光装置,在棒状构件的外周面具有场致发光(以下简称“EL”。)元件的棒状的场致发光装置(以下简称“EL装置”。)受到关注。
在这种EL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已知有:在挠性的薄片基板上依次层叠第一电极(阳极)、有机层、第二电极(阴极),将该薄片基板卷绕到支撑棒上的卷绕法;或在棒状的阴极上依次蒸镀有机层、阴极、密封层的蒸镀法(例如,特开平11-265785号公报及特开2005-108643号公报)。
但是,在特开平11-265785号公报所记载的卷绕法中,弯曲形成于薄片基板上的EL元件卷绕到支撑棒的外周面上。因此,支撑棒被小型化,剩余的压缩应力或伸张应力将施加到卷绕的EL元件的各层中。其结果,导致各层的电气特性的劣化,进而存在损害EL装置的生产率的问题。
另外,在特开2005-108643号公报所记载的蒸镀法中,通过指向性强的蒸镀依次层叠各层。因此,对于EL装置的尺寸的大型化或形状的复杂化的要求,难以形成均匀的膜厚的有机层或第二电极,存在明显降低其生产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变更尺寸或形状,从而提高了生产率的场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提供制造场致发光装置的方法。场致发光装置具备:第一电极,其具有透光性,且呈管状;场致发光层,其设置于该第一电极的内侧面;和第二电极,其设置于该场致发光层的内侧面。该方法包括:对所述第一电极的内侧面赋予相对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亲液性的工序;将场致发光层形成液在所述第一电极的内侧导入及导出,在被赋予了相对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亲液性的第一电极的内侧面形成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液态膜的工序;通过将形成于第一电极的内侧面的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液态膜干燥,形成场致发光层的工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体化本发明的场致发光装置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相同的场致发光装置的概略剖面图。
图3~图8是说明相同的场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8说明具体化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场致发光装置(以下简称“EL装置”。)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图1的A-A线剖面图。
如图1所示,EL装置10具有作为管状构件的管11。管11是由透光性的绝缘材料构成的截面圆形状的管,例如由各种玻璃材料等无机材料、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聚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树脂材料形成。本实施方式的管11形成为,内径约5mm、长度约200mm,但并非限定于此,只要是其内周面11b上可形成后述的各种液态膜的尺寸即可。
管11的外周面11a上,如图1及图2的以双点划线所示,形成有覆盖管11的整体的密封层12。密封层12是具有阻气性的透光性的无机或有机高分子膜,可阻隔水分或氧等进入到管11内。
管11的内侧面(内周面11b)上形成有作为第一电极的阳极层13。阳极层13是在管11的整个内周面11b内以均匀的膜厚形成的透光性的阳极。阳极层13由功函数大的导电性材料(阳极层形成材料:例如,ITO(Indium-Tin-Oxide)、SnO2、含Sb的SnO2、含Al的ZnO等无机氧化物,或者聚噻吩或聚吡咯等透明导电树脂等)形成。并且,阳极层13电连接于供给用于驱动EL装置10的驱动电源的电源装置G的一端,向后述的空穴输送层14注入空穴。
本实施方式的阳极层13在作为后述的作为第一电极形成工序的阳极层形成工序中,通过干燥·烧成作为第一电极形成液的阳极层形成液13L(参照图4)而形成。即,阳极层13,通过在管11内导入·导出将上述的阳极层形成材料的“ITO”的纳米微粒分散到亲水性的有机类分散剂中的阳极层形成液13L,并干燥形成于管11的内周面11b上的阳极层液态膜13F(参照图4)而形成。
阳极层13的内侧面(内周面13a)上形成有构成场致发光层(以下简称“EL层”。)的空穴输送层14。空穴输送层14是在所述阳极层13的整个内周面13a内以均匀的膜厚形成的有机层。本实施方式的空穴输送层14未特别限定其膜厚,但若空穴输送层14的厚度过薄,则可能产生小孔(pinhole),另一方面,若空穴输送层14过厚,则空穴输送层14的透射率劣化,后述的发光层15的发光色的色度(色调)有可能变化。因此,优选为10~150nm左右,更优选为50~100nm左右。构成空穴输送层14的空穴输送层材料由共轭类的有机化合物形成,在根据其电子云扩散的性质上,具有将从阳极层13注入的空穴输送到后述的发光层15的功能。
本实施方式的空穴输送层材料是聚(3、4-亚乙基二氧基噻吩)(以下简称“PEDOT”。),但并非限定于此,可利用如以下所示的各种低分子的空穴输送层材料或各种高分子的空穴输送层材料,还可组合这些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而利用。
作为低分子的空穴输送层材料,例如可利用例如对二氨基联苯(benzidine)衍生物、三苯基甲烷衍生物、苯二胺(phenylenediamine)衍生物、苯乙烯基胺(styrylamine)衍生物、腙(hydrazone)衍生物、吡唑啉(pyrazoline)衍生物、咔唑(carbazole)衍生物、卟啉(porphyrin)化合物等。
作为高分子的空穴输送层材料,例如可利用一部分中包括上述低分子构造的(作为主链或侧链)的高分子化合物、或聚苯胺(polyaniline)、聚噻吩亚乙基(polythiophenevinylene)、聚噻吩、α-萘基苯基二胺(α-naphtylphenyldiamine)、“PEDOT”与聚苯乙烯磺酸的混合物(Baytron P,バイェル公司商标)、以三苯胺或乙二胺为分子核的各种树枝状聚合物(dendrimer)等。
使用上述的低分子的空穴输送材料时,在空穴输送层材料中,根据需要,可添加粘合剂(高分子粘合剂)。作为粘合剂,优选使用不极度阻碍电荷输送且可见光的吸收率低的粘合剂,具体为,可组合聚环氧乙烷(polyethylene oxide)、聚偏二乙烯(polyvinylidene)、聚碳酸酯、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硅氧烷(polysiloxane)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而使用。另外,也可在该粘合剂中使用上述的高分子类的空穴输送材料。
本实施方式的空穴输送层14,在构成场致发光层形成工序的空穴输送层形成工序中,通过干燥构成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空穴输送层形成液14L(参照图6)而形成。即,空穴输送层14,通过在管11内导入·导出将上述的空穴输送层材料的“PEDOT”溶解到水系溶剂(例如,水、甲醇等低级醇、乙氧基乙醇等纤维素溶剂等)中的空穴输送层形成液14L,并干燥形成于阳极层13的内周面13a上的空穴输送层液态膜14F(参照图6)而形成。
在空穴输送层14的内侧面(内周面14a)上形成有构成EL层的发光层15。发光层15是在所述空穴输送层14的整个内周面14a内以均匀的膜厚形成的有机层。发光层15的膜厚并未特别限定,但优选为10~150nm左右,更优选为50~100nm左右。通过使发光层15的厚度在所述范围内,可改善空穴与电子的再结合的效率,并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光层15的发光效率。构成发光层15的发光层材料是在所述阳极层13与后述的阴极层16之间施加电压时,能够注入来自阳极层13侧的空穴与来自后述的阴极层16的电子的材料。并且,发光层15通过在空穴与电子再结合时释放的能量而生成激子(exciton),并通过该激子返回基底状态的能量释放而发出荧光或磷光(发光)。
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层材料是芴-二噻吩共聚物(以下简称“F8T2”),但并非限定于此,可利用如以下所示的公知的各种低分子的发光层材料或各种高分子的发光层材料,还可组合这些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而利用。
作为低分子的发光层材料,例如可利用例如环戊二烯衍生物、四苯基丁二烯、三苯胺衍生物、噁二唑衍生物、二苯乙烯苯、噻吩环化合物、吡啶环化合物、吡啶环衍生物、紫环酮(perynone)衍生物、二萘嵌苯衍生物、香豆素(coumarin)衍生物、铝喹啉配位化合物、苯喹啉铍配位化合物、苯并噁唑锌配位化合物、苯并噻唑锌配位化合物、偶氮甲基锌配位化合物、卟啉锌配位化合物、铕配位化合物等金属配位化合物等。
作为高分子的发光层材料,例如可利用对苯撑乙烯衍生物、聚对苯衍生物、聚硅烷衍生物、聚乙炔衍生物、聚噻吩衍生物、聚乙烯基咔唑、聚芴酮(polyfluorenone)衍生物、聚喹喔啉(polyquinoxaline)衍生物、聚亚乙烯基苯乙烯(polyvinylene styrene)衍生物、及它们的共聚物、以三苯胺或乙二胺等为分子核的各种树枝状聚合物等。
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层15,在构成场致发光层形成工序的发光层形成工序中,通过干燥发光层形成液15L(参照图7)而形成。即,发光层15,通过在管11内导入·导出将上述的发光层材料的“F8T2”溶解到无机性有机溶剂(例如,苯、甲苯、二甲苯、环己基苯、二氢苯并呋喃、三甲基苯、四甲基苯等)中的发光层形成液15L,并干燥形成于空穴输送层14的内周面14a上的发光层液态膜15F(参照图7)而形成。还有,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层形成液15L构成为:相对于所述空穴输送层14的内周面14a的后退接触角θ3(参照图7)在45°以下。
发光层15的内侧面(内周面15a)上形成有作为第二电极的阴极层16。阴极层16是在所述发光层15的整个内周面15a内以均匀的膜厚形成的阴极。阴极层16由功函数低的导电性材料(例如,Li、Mg、Ca、Sr、La、Ce、Er、Eu、Sc、Y、Yb、Ag、Cu、Al、Cs、Rb的金属元素单体等)形成,电连接于所述电源装置G的另一端,并向发光层15注入电子。
还有,阴极层材料,为了提高其稳定性,可使用包含这些的两种成分、三种成分的合金类。特别是,使用合金时,优选使用包含Ag、Al、Cu等稳定的金属元素的合金,具体为,优选使用MgAg、AlLi、CuLi等合金。通过使用这种合金,能够实现提高阴极层16的电子注入效率及稳定性。
本实施方式的阴极层16,在后述的阴极层形成工序中,通过干燥阴极层形成液16L(参照图8)而形成。即,阴极层16,通过在管11内导入·导出将上述的阴极层形成材料的银的纳米微粒分散到有机类分散剂中的阴极层形成液16L,并干燥形成于发光层15的内周面15a上的阴极层液态膜16F(参照图8)而形成。还有,本实施方式的阴极层形成液16L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发光层15的内周面15a的后退接触角θ4在45°以下。
并且,若驱动电源装置G在阳极层13与阴极层16之间施加电压,则来自阳极层13的空穴经由空穴输送层14移动到发光层15,来自阴极层16的电子移动到发光层15,在发光层15中,空穴与电子再结合。若空穴与电子再结合,则发光层15通过在再结合时释放的能量而生成激子(exciton),并通过激子向基底状态的迁移而发光。
下面,根据图3~图8,对上述的EL装置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3所示,沿箭头方向向管11中导入构成亲液化流体的管亲液层形成液20T,对整个内周面11b供给管亲液层形成液20T。
本实施方式的管亲液层形成液20T是由硫酸与过氧化氢水的混合液构成的清洗液,为了易于形成所述阳极层液态膜13F,是相对于所述阳极层形成液13L的内周面11b的后退接触角θ1在45°以下的液体。还有,管亲液层形成液20T并非限定于此,还可以是硝酸与过氧化氢水的混合液、盐酸与过氧化氢水的混合液、浓硝酸、臭氧水、溶解了臭氧气体的硫酸、溶解了臭氧气体的硝酸、溶解了臭氧气体的盐酸、氢氧化钠水溶液、氢氧化钾水溶液、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氢氧化钾的乙醇溶液中的至少任一种。
并且,若将导入到管11内的管亲液层形成液20T导出,则附着在管11的内周面11b上的污染物被清洗,对内周面11b的表层导入羟基等极性基从而赋予相对所述阳极层形成液13L亲液的亲液性。即,在管11的内周面11b上设置管亲液层11W。
若上述亲液处理工序(第二亲液处理工序)结束,则进行在内周面11b(管亲液层11W)上形成阳极层13的阳极层形成工序。即,如图4所示,以充满管11内的方式沿箭头方向导入所述阳极层形成液13L,将导入的阳极层形成液13L的一部分从管11导出。并且,在管11的整个内周面11b(管亲液层11W)上形成由阳极层形成液13L构成的阳极层液态膜13F。此时,由于阳极层形成液13L的所述后退接触角θ1通过管亲液层11W调整为45°以下,因此阳极层液态膜13F以均匀的膜厚形成在大致整个内周面11b上。
若形成阳极层液态膜13F,则将管11送入干燥·烧成炉中,依次升温至对应于阳极层形成液13L的规定的干燥温度及烧成温度,干燥·烧成(干燥)阳极层液态膜13F。由此,能够在整个内周面11b上形成应对管11的内径或长度、形状的变更的均匀的膜厚的阳极层13。
还有,在通过上述的阳极层形成液13L的导入·导出及干燥·烧成而形成的阳极层13的膜厚小于规定的膜厚时,可采用:通过延长所述亲液处理工序的处理时间或增加处理温度,减小所述后退接触角θ1,从而对阳极层液态膜13F进行厚膜化的结构。反之,在通过上述的阳极层形成液13L的导入·导出及干燥·烧成而形成的阳极层13的膜厚超过规定的膜厚时,可采用:通过缩短所述亲液处理工序的处理时间,增加所述后退接触角θ1,从而对阳极层液态膜13F进行薄膜化的结构。
若阳极层形成工序结束,则进行对阳极层13的内周面13a赋予亲液性的亲液处理工序(第一亲液处理工序)。即,如图5所示,在管11中沿箭头方向导入构成亲液化流体的阳极亲液层形成液20A,对整个阳极层13的内周面13a供给阳极亲液层形成液20A。
本实施方式的阳极亲液层形成液20A是作为在超纯水中溶解有臭氧气体的清洗液的臭氧水,为了易于形成所述空穴输送层液态膜14F,是所述空穴输送层液态膜14F相对于所述阳极层13的内周面13a的后退接触角θ2在45°以下的液体。还有,阳极亲液层形成液20A并非限定于此,可以是硝酸与过氧化氢水的混合液、盐酸与过氧化氢水的混合液、浓硝酸、臭氧水、溶解了臭氧气体的硫酸、溶解了臭氧气体的硝酸、溶解了臭氧气体的盐酸、氢氧化钠水溶液、氢氧化钾水溶液、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氢氧化钾的乙醇溶液中的至少任一种。
并且,若将导入到管11内的阳极亲液层形成液20A导出,则阳极层13的内周面13a被清洗,对内周面13a的表层导入羟基等极性基从而赋予相对所述空穴输送层形成液14L亲液的亲液性。即,在阳极层13的内周面13a上设置阳极亲液层13W。
若上述亲液处理工序结束,则进行在阳极层13的内周面13a(阳极亲液层13W)上形成空穴输送层14的空穴输送层形成工序。即,如图6所示,以充满管11内的方式沿箭头方向导入所述空穴输送层形成液14L,将导入的空穴输送层形成液14L的一部分从管11导出。并且,在阳极层13的整个内周面13a(阳极亲液层13W)上形成由空穴输送层形成液14L构成的空穴输送层液态膜14F。此时,由于空穴输送层形成液14L的所述后退接触角θ2通过阳极亲液层13W调整为45°以下,因此空穴输送层液态膜14F将以均匀的膜厚形成在阳极层13的大致整个内周面13a上。
若形成空穴输送层液态膜14F,则将管11送入干燥炉中,依次升温至对应于空穴输送层形成液14L的规定的干燥温度,将空穴输送层液态膜14F干燥。由此,能够在阳极层13的整个内周面13a上形成应对管11的内径或长度、形状的变更的均匀的膜厚的空穴输送层14。
还有,在通过上述的空穴输送层形成液14L的导入·导出及干燥而形成的空穴输送层14的膜厚小于规定的膜厚时,可采用:通过延长所述亲液处理工序的处理时间或增加处理温度,减小所述后退接触角θ2,从而对空穴输送层液态膜14F进行厚膜化的结构。反之,在通过上述的空穴输送层形成液14L的导入·导出及干燥而形成的空穴输送层14的膜厚超过规定的膜厚时,可采用:通过缩短所述亲液处理工序的处理时间,增加所述后退接触角θ2,从而对空穴输送层液态膜14F薄膜化的结构。
若空穴输送层形成工序结束,则进行在空穴输送层14的内周面14a上形成发光层15的发光层形成工序。即,如图7所示,以充满管11内的方式沿箭头方向导入所述发光层形成液15L,将导入的发光层形成液15L的一部分从管11导出。并且,在所述空穴输送层14的整个内周面14a上形成由发光层形成液15L构成的发光层液态膜15F。此时,发光层液态膜15F的膜厚被所述后退接触角θ3控制,以均匀的膜厚形成在大致整个内周面14a上。
若形成发光层液态膜15F,则将管11送入干燥炉中,依次升温至对应于发光层形成液15L的规定的干燥温度,将发光层液态膜15F干燥。由此,能够在空穴输送层14的整个内周面14a上形成应对管11的内径或长度、形状的变更的均匀的膜厚的发光层15。
若发光层形成工序结束,则进行在发光层15的内周面15a上形成阴极层16的阴极层形成工序。即,如图8所示,以充满管11内的方式沿箭头方向导入所述阴极层形成液16L,将导入的阴极层形成液16L的一部分从管11导出。并且,在所述发光层15的整个内周面15a上形成由阴极层形成液16L构成的阴极层液态膜16F。此时,阴极层液态膜16F的膜厚被所述后退接触角θ4控制,以均匀的膜厚形成在大致整个内周面15a上。
若形成阴极层液态膜16F,则将管11送入干燥炉中,依次升温至对应于阴极层形成液16L的规定的干燥温度,干燥阴极层液态膜16F。由此,能够应对管11的内径或长度、形状的变更,在发光层15的整个内周面15a上形成均匀的膜厚的阴极层16。
若阴极层形成工序结束,则在管11的整体上涂布形成由具有阻气性的无机或有机高分子膜构成的密封层12。还有,此时,对所述阳极层13及所述阴极层16的一部分实施掩模,在所述阳极层13及所述阴极层16上分别形成用于与电源装置G连接的未图示的连接区域。
由此,能够应对管11的内径或长度、形状的变更,在管11的整个内周面11b上形成均匀的膜厚的阳极层13、空穴输送层14、发光层15、阴极层16。
接着,以下记述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1)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对具有阳极层13的管11内供给阳极亲液层形成液20A,从而在阳极层13的整个内周面13a上形成使空穴输送层形成液14L的后退接触角θ2在45°以下的阳极亲液层13W。并且,在具有阳极亲液层13W的管11内导入·导出空穴输送层形成液14L,干燥形成于阳极层13的整个内周面13a上的空穴输送层液态膜14F,从而形成空穴输送层14。
因此,能够仅在形成有阳极亲液层13W的部分形成符合管11的内径或长度、形状的均匀的膜厚的空穴输送层14。其结果,能够均匀地形成以空穴输送层14为基底层的发光层15及阴极层16,并能够应对管11的尺寸或形状的变更,从而能够提高EL装置10的生产率。
(2)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对管11内供给亲液层形成液20T,从而在管11的整个内周面11b上形成使阳极层形成液13L的后退接触角θ1在45°以下的管亲液层11W。并且,在具有管亲液层11W的管11内导入·导出阳极层形成液13L,干燥形成于管11的整个内周面11b上的阳极层液态膜13F,从而形成阳极层13。
因此,可仅在形成有管亲液层11W的部分形成符合管11的内径或长度、形状的均匀的膜厚的阳极层13。其结果,能够均匀地形成以阳极层13为基底层的空穴输送层、发光层15及阴极层16,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EL装置10的生产率。
(3)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导出供给到管11内的管亲液层形成液20T及阳极亲液层形成液20A,分别形成管亲液层11W及阳极亲液层13W。其结果,形成管亲液层11W及阳极亲液层13W时,能够清洗附着于管11的内周面11b及阳极层13的内周面13a上的有机类的污染物,从而能够形成更均匀的阳极层13及空穴输送层14。
还有,上述实施方式可进行如下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管亲液层形成液20T的导入·导出而具体化管11的亲液处理工序。并非限定于此,例如,也可采用:在导入·导出管亲液层形成液20T之后,导入·导出作为清洗液的稀氨水或氢氧化铵与过氧化氢水的混合液等的构成。据此,能够清洗附着于管11的内周面11b上的金属等污染物,从而能够更均匀地形成阳极层1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管亲液层形成液20T及阳极亲液层形成液20A具体化亲液化流体。并非限定于此,亲液化流体也可以是臭氧气体或水蒸气与臭氧气体的混合气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管亲液层形成液20T及阳极亲液层形成液20A的导入·导出,具体化了第一及第二亲液处理工序。并非限定于此,例如,也可采用:在包含氧的气氛下装载管11,对管11的内周面11b或阳极13的内周面13a照射紫外线,通过生成的臭氧气体进行亲液处理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管11的截面及外形分别具体化为截面是圆形状、外形是棒状。并非限定于此,截面也可以是椭圆形状或矩形状,外形也可以是弯曲成螺旋形的形状。换而言之,管11只要是其内侧可导入管亲液层形成液20T及阳极亲液层形成液20A等流体的管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透光性的绝缘材料构成管11,但并非限定于此,也可由透光性的导电性材料、即阳极层形成材料构成管11。据此,不必在管11的内周面11b上另外形成阳极层13,可省略阳极层形成工序,从而能够提高EL装置10的生产率。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在管11的内周面11b上形成透光性的阳极层13,然后依次形成空穴输送层14、发光层15及阴极层16的结构。并非限定于此,也可采用在管11的内周面11b上形成透光性的阴极层16,然后依次形成发光层15、空穴输送层14及阳极层13的结构。此时,阳极层13可使用金、铂、钯、镍等金属、或硅、镓磷、无定形碳化硅等功函数的值大的半导体。或也可组合这些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而使用,进而还可使用聚噻吩、聚吡咯等导电性树脂材料。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管11内导入·导出阳极层及阴极层形成液13L、16L,形成阳极层13及阴极层16的结构。并非限定于此,例如,还可采用在管11内导入阳极层形成材料及阴极层形成材料的气体,分别形成阳极层13及阴极层16的结构,只要是可在大致整个内周面11b、15a上形成阳极层13及阴极层16的方法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有机类高分子或有机类低分子构成发光层材料。并非限定于此,例如,也可由ZnS/CuCl、ZnS/CuBr、ZnCdS/CuBr等无机分子构成发光层材料。此时,优选将该发光层材料分散于有机粘合剂中形成发光层形成液15L的结构。还有,有机粘合剂可例举氰乙基纤维素、氰乙基淀粉、氰乙基普鲁兰(Pullulan)等多糖类的氰乙基化物、氰乙基羟乙基纤维素、氰乙基丙三醇基普鲁兰等多糖类衍生物的氰乙基化物、氰乙基聚乙烯醇等多羟基化合物类的氰乙基化物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在管11的内周面11b上仅形成一层发光层15的结构。并非限定于此,例如,也可采用在阳极层13与阴极层16之间层叠有多层由发光层15与电荷产生层构成的单元的、所谓的多光子的构造。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阳极层13的内周面13a上形成空穴输送层14的结构。并非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省略空穴输送层14的结构,或还可以是在阳极层13与空穴输送层14之间,形成用于提高空穴对发光层15的注入效率的空穴注入层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空穴输送层14的内周面14a上形成发光层15的结构。并非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空穴输送层14与发光层15之间形成抑制电子的移动的电子阻挡层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发光层15的内周面15a上形成阴极层16的结构。并非限定于此,例如,也可采用在发光层15与阴极层16之间形成将从阴极层16注入的电子输送到发光层15的电子输送层的结构。或者,还可采用在发光层15与电子输送层之间形成抑制空穴的移动的空穴阻挡层的结构。

Claims (10)

1.一种制造场致发光装置的方法,所述场致发光装置具备:第一电极,其具有透光性,且呈管状;场致发光层,其设置于该第一电极的内侧面;和第二电极,其设置于该场致发光层的内侧面,其中,
所述方法包括:
对所述第一电极的内侧面赋予相对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亲液性的工序;
将场致发光层形成液在所述第一电极的内侧导入及导出,在被赋予了相对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亲液性的第一电极的内侧面形成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液态膜的工序;
通过将形成于第一电极的内侧面的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液态膜干燥,形成场致发光层的工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对所述第一电极的内侧面赋予相对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亲液性的工序包括:将亲液化流体在第一电极的内侧导入及导出,由此使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相对第一电极的内侧面的后退接触角小于等于45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亲液化流体是清洗第一电极的内侧面的清洗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清洗液为臭氧水、溶解了臭氧气体的硫酸、溶解了臭氧气体的硝酸、溶解了臭氧气体的盐酸、硫酸与过氧化氢水的混合液、硝酸与过氧化氢水的混合液、盐酸与过氧化氢水的混合液、浓硝酸、氢氧化钠水溶液、氢氧化钾水溶液、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氢氧化钾的乙醇溶液中的至少任一种溶液。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还包括:
对具有透光性的管状构件的内侧面赋予相对第一电极形成液的亲液性的工序;
将第一电极形成液在所述管状构件的内侧导入及导出,在被赋予了相对第一电极形成液的亲液性的管状构件的内侧面形成第一电极形成液的液态膜的工序;
通过将形成于管状构件的内侧面的第一电极形成液的液态膜干燥,形成第一电极的工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
对管状构件的内侧面赋予相对第一电极形成液的亲液性的工序包括:将亲液化流体在管状构件的内侧导入及导出,由此使第一电极形成液相对于管状构件的内侧面的后退接触角小于等于45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亲液化流体是清洗管状构件的内侧面的清洗液。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清洗液为臭氧水、溶解了臭氧气体的硫酸、溶解了臭氧气体的硝酸、溶解了臭氧气体的盐酸、硫酸与过氧化氢水的混合液、硝酸与过氧化氢水的混合液、盐酸与过氧化氢水的混合液、浓硝酸、氢氧化钠水溶液、氢氧化钾水溶液、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氢氧化钾的乙醇溶液中的至少任一种溶液。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场致发光层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的内侧面的空穴输送层、和设置于该空穴输送层的内侧面的发光层,
形成场致发光层的工序包括:
将空穴输送层形成液导入及导出在所述第一电极的内侧,在被赋予了相对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亲液性的第一电极的内侧面形成空穴输送层形成液的液态膜的工序;
通过将形成于第一电极的内侧面的空穴输送层形成液的液态膜干燥,形成空穴输送层的工序;
将发光层形成液在制得的空穴输送层的内侧导入及导出,由此在空穴输送层的内侧面形成发光层形成液的液态膜的工序;
通过将形成于空穴输送层的内侧面的发光层形成液的液态膜干燥,形成发光层的工序。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场致发光层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的内侧面的发光层、和设置于该发光层的内侧面的空穴输送层,
形成场致发光层的工序包括:
将发光层形成液在所述第一电极的内侧导入及导出,在被赋予了相对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亲液性的第一电极的内侧面形成发光层形成液的液态膜的工序;
通过将形成于第一电极的内侧面的发光层形成液的液态膜干燥,形成发光层的工序;
将空穴输送层形成液在制得的发光层的内侧导入及导出,由此在发光层的内侧面形成空穴输送层形成液的液态膜的工序;
通过将形成于发光层的内侧面的空穴输送层形成液的液态膜干燥,形成空穴输送层的工序。
CNB2006101057746A 2005-07-26 2006-07-26 场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406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16343 2005-07-26
JP2005216343A JP4404027B2 (ja) 2005-07-26 2005-07-26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05241A true CN1905241A (zh) 2007-01-31
CN100544066C CN100544066C (zh) 2009-09-23

Family

ID=37674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0577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4066C (zh) 2005-07-26 2006-07-26 场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744948B2 (zh)
JP (1) JP4404027B2 (zh)
KR (1) KR100766515B1 (zh)
CN (1) CN100544066C (zh)
TW (1) TWI33099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5958A (zh) * 2011-03-14 2012-09-19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形成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52786B2 (ja) 2007-02-15 2011-08-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マルチキャスト配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マルチキャスト配信方法
DE102008048829A1 (de) * 2008-09-25 2010-04-01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Organisches optoelektronisches Bauteil
US10956899B2 (en) 2012-02-14 2021-03-23 Mastercard International Incorporated Mechanism to allow the use of disposable cards on a system designed to accept cards conforming to the standards of the global payments industry
WO2013121580A1 (ja) * 2012-02-17 2013-08-2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直管形発光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05185A (ja) 1989-10-16 1991-09-06 Ricoh Co Ltd 記録装置
DE69529512T2 (de) * 1994-09-06 2003-11-13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Elektrolumineszente Vorrichtung mit einer Poly-3,4-Ethylen-Dioxythiophen-Schicht
JPH11265785A (ja) 1998-03-17 1999-09-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照光ユニット
JP2000357671A (ja) * 1999-04-13 2000-12-26 Sharp Corp 金属配線の製造方法
US6593690B1 (en) * 1999-09-03 2003-07-1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arge area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s having conducting polymer buffer layer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US6538375B1 (en) * 2000-08-17 2003-03-2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Oled fiber light source
WO2002047112A1 (fr) 2000-12-08 2002-06-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Lampe fluorescente, procede permettant de la produire et systeme d'affichage d'informations utilisant ladite lampe
JP2002343244A (ja) 2001-05-18 2002-11-29 West Electric Co Ltd 蛍光被膜塗付方法、冷陰極放電管及び照明装置
JP2003142252A (ja) 2001-11-01 2003-05-16 Harison Toshiba Lighting Corp 管状発光装置
JP3895202B2 (ja) 2002-03-22 2007-03-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細管内面への塗膜形成方法およびその形成装置
JP2004047349A (ja) 2002-07-15 2004-02-12 West Electric Co Ltd 蛍光液の塗布装置および塗布方法
JP4260508B2 (ja) 2002-07-18 2009-04-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有機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314557B2 (ja) 2002-09-12 2009-08-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成膜方法、光学素子、半導体素子および電子機器、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カラーフィルターの製造方法
JP2004186090A (ja) 2002-12-05 2004-07-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陰極蛍光ランプ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291252A (ja) 2003-03-25 2004-10-21 Ricoh Co Ltd 親液処理装置
JP2005108643A (ja) 2003-09-30 2005-04-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有機el棒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268485B2 (en) * 2003-10-07 2007-09-11 Eastman Kodak Company White-emitting microcavity OLED device
JP2006114292A (ja) 2004-10-13 2006-04-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ランプ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5958A (zh) * 2011-03-14 2012-09-19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404027B2 (ja) 2010-01-27
KR100766515B1 (ko) 2007-10-12
TWI330996B (en) 2010-09-21
CN100544066C (zh) 2009-09-23
US7744948B2 (en) 2010-06-29
KR20070014040A (ko) 2007-01-31
JP2007035422A (ja) 2007-02-08
TW200721888A (en) 2007-06-01
US20070026139A1 (en) 2007-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07918B (zh) 一种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CN109378392B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显示装置
JP2002184580A (ja) Oled繊維光源
CN1801502A (zh) 电致发光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40724B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0544066C (zh) 场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1030624A (zh) 具有混合发光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1009364A (zh) 用于电子传输层的组合物、其制造的电子传输层、及包括该电子传输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9671855A (zh) 基于超薄介电间隔层的钙钛矿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0479227C (zh) 场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518132A (zh) 降低外界光线反射的有机发光二极体及其制程
JP2013089501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CN1564641A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780510A (zh)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CN1976085B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905242A (zh) 场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JP2007059098A (ja)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0718642A (zh) 一种基于共混发光层的o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KR100581634B1 (ko) 고분자 나노 절연막을 함유한 고효율 고분자 전기발광 소자
CN1409412A (zh) 采用有机量子阱结构作空穴传输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JP5216623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Xuan et al. Near infrared light-emitting diodes based on composites of near infrared dye, CdSe/CdS quantum dots and polymer
WO2012137400A1 (ja) 有機薄膜及びこれを発光層に含む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CN113387972A (zh) 一种延迟荧光材料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CN101038954A (zh) 一种性能改进的有机发光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23

Termination date: 201607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