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06103A - 建筑机械 - Google Patents
建筑机械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06103A CN1806103A CN200480016697.6A CN200480016697A CN1806103A CN 1806103 A CN1806103 A CN 1806103A CN 200480016697 A CN200480016697 A CN 200480016697A CN 1806103 A CN1806103 A CN 18061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mentioned
- opening portion
- breathing opening
- heat exchang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2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39000011358 absorb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73 a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584 silenc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830 Polyurethane Foa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5 absorb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1 dimensional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99 gro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73 mas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96 polyurethane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44 propag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23 w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08—Superstructures; Supports for superstructures
- E02F9/0858—Arrangement of component parts installed on superstruc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electric components, fenders, air-conditioning units
- E02F9/0866—Engine compartment, e.g. heat exchangers, exhaust filters, cooling devices, silencers, mufflers, position of hydraulic pumps in the engine compart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8—Air inlets for cooling; Shutters or blinds therefor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12—Filtering, cooling, or silencing cooling-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00—Air cooling
- F01P2001/005—Cooling engine roo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Component Parts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为在建筑机械中,冷却性能不会降低,且可以一边抑制主体盖的高度,一边有效地降低发动机噪音。作为其解决方案,在上部旋转体(1)的主体盖(8)上设置吸气开口部(10)及排气开口部(11),通过驱动由主体盖(8)覆盖的发动机舱内的冷却风扇(5),从吸气开口部(10)取入冷却风以冷却主体盖(8)的热交换器(7),然后从排气开口部(11)排出。吸气开口部(10)从与热交换器(7)的通气面对置的位置向横向偏移。或者,分散地设置多个吸气开口部,并且,作为该吸气开口部,包括从上述热交换器(7)通气面偏移的偏移开口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压挖掘机或起重机等建筑机械,更具体的说,本发明涉及降低了发动机噪音的低噪音型的建筑机械。
背景技术
以往,在作为建筑机械的液压挖掘机中,利用发动机来驱动向作业附件等的液压驱动系统供给压力油的液压泵,为了冷却该发动机而备有散热器。散热器通过邻接配置于其下游侧的冷却风扇而被冷却,对于发动机以外的放热设备、例如液压泵,通过接触冷却了散热器后的冷却风而被空冷,对于工作油,则通过与散热器串联配置的油冷却器而被冷却。
对上述散热器、油冷却器等热交换器进行冷却的冷却风,通常从设于发动机罩侧面的吸气用开口部被取入,进行了热交换后的排出风从设于发动机罩上表面的排气用开口部向外部放出。
在这样的冷却结构中,通常使吸气用开口部与热交换器对置地配置,所以包括冷却风扇的噪音的发动机噪音从其吸气用开口部直接释放到外部而成为噪音。
因此,为了降低泄漏到外部的发动机噪音,提出了一种防噪音装置,其在散热器开口部上紧贴地设置了分割消音装置(例如,参照特开平6-144022号公报(专利文献1)的第3~4页、以及图4、图6)。
该分割消音装置在由推出式冷却风扇从散热器排出、并从发动机罩的排气用开口部排出的排出风的通路上安装管道状的箱型部件,将该箱型部件内部分隔为多个排风室,通过在各排风室内壁上粘贴吸音材料来谋求噪音的降低。
另一方面,作为使吸气用开口部与散热器非对置的配置,也提出了以下方案:使连接在吸气用开口部与散热器之间的管道弯折成L形,吸气用开口部朝向机体中心地配置(例如,参照特开平8-218869号公报(专利文献2)的第2页、以及图1)。
发明内容
可是,尽管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关于散热器的排风口的消音办法,但是没有公开如何降低从用于将空气取入到机体内的吸气开口部泄漏到外部的发动机噪音的方法。此外,根据该专利文献1所述的结构,为了谋求发动机噪音的降低,在将散热器配置在比发动机高一层的位置的基础上,将排风口相对于该散热器的推出冷却风扇错开地配置于下侧,但是根据这样的配置,上述散热器与上述排风口错开,则散热器必须相应地配置在比通常更靠上侧的位置上,与之相伴则产生了必须使主体盖的上表面变高的问题。这样的主体盖上表面的高度尺寸的显著增大成为妨碍从驾驶室向后方观察时的视野的主要原因,所以希望该尺寸增大得到抑制。
另一方面,根据上述专利文献2所述的防噪音结构,风扇横向配置,且吸气用开口部配置在主体盖的上表面,连接这些风扇与吸气用开口部的管道成为在狭小的区域内较大地弯曲成90°或90°以上的形状,所以不仅通气阻力变大,而且噪音集中在机体中心部而向上方反射,由于朝上而产生较大的噪音,或者,集中的噪音在舱室内传播而使舱室内的噪音变大。
本发明考虑到以上的以往的防噪音结构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机械,其冷却性能不会降低,且可以一边抑制主体盖的高度,一边有效地降低发动机噪音。
即、本发明是一种建筑机械,上部旋转体旋转自如地搭载在下部行进体上,在该上部旋转体上备有由主体盖覆盖的发动机舱,通过该发动机舱内的冷却风扇的驱动,从设于上述主体盖的吸气开口部取入冷却风,进行收纳于主体盖内的热交换器的冷却,进行了热交换的排出风从设于上述主体盖的排气开口部排出,其中,作为上述吸气开口部,包括下述偏移开口部,其相对于上述热交换器的通气面沿横向偏移配置,使得在从相对于设有该吸气开口部的主体盖的面正交的方向穿过该吸气开口部观察主体盖内部时,该吸气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不与该通气面重合。
在本发明中,若驱动冷却风扇,则从相对于热交换器倾斜地横向配置的吸气开口部将冷却风取入到机体内,在通过热交换器之际进行热交换,进行了热交换器的冷却风从排气开口部排出到机外。在此,上述吸气开口部是以下的偏移开口部:相对于上述热交换器的通气面沿横向偏移地配置,使得在从相对于设有该吸气开口部的主体盖的面正交的方向穿过该吸气开口部观察主体盖内部时,该吸气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不与该通气面重合,所以热交换器的正面被与吸气开口部相连的主体盖局部或全部地遮蔽,发动机噪音直接泄漏到外部这一问题得到抑制,发动机噪音也相应地降低。而且,因为上述偏移开口部的偏移方向为横向,所以可以一边抑制主体盖的高度尺寸一边谋求上述发动机噪音的降低。
更具体地说,在上述上部旋转体的后部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有上述发动机和热交换器,上述吸气开口部相对于该热交换器的通气面偏移地配置在上部旋转体的前侧,根据上述构成,不使主体盖特别大型化就可确保向上部旋转体的前侧较大地偏移的偏移量。
在该结构中,上述热交换器与覆盖上述上部旋转体的后端部的主体盖邻接地配置,通过该主体盖构成将从上述吸气开口部取入的冷却风导引到上述热交换器中的导引面,或者,在上述上部旋转体上设有比上述发动机及上述热交换器更靠前方的舱室,在该舱室与上述热交换器的通气面之间的位置上设置有上述吸气开口部,并且在该吸气开口部与上述舱室之间设有发动机罩,通过该发动机罩构成将从上述吸气开口部取入的冷却风导引到上述热交换器中的导引面,由此可以一边使上述热交换器的通气面与吸气开口部偏移,一边以简单的结构谋求吸气的平滑化。
此外,本发明是一种建筑机械,上部旋转体旋转自如地搭载在下部行进体上,在该上部旋转体上备有由主体盖覆盖的发动机舱,通过该发动机舱内的冷却风扇的驱动,从设于上述主体盖的吸气开口部取入冷却风,进行收纳于主体盖内的热交换器的冷却,进行了热交换的排出风从设于上述主体盖的排气开口部排出,其中,上述吸气开口部分散地设置在多个部位上,并且,该吸气开口部包括下述偏移开口部,其相对于上述热交换器的通气面偏移配置,使得在从相对于设有该吸气开口部的主体盖的面正交的方向穿过该吸气开口部观察主体盖内部时,该吸气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不与该通气面重合。
在该构成中,热交换器的正面也被与吸气开口部相连的主体盖局部或全部地遮蔽,发动机噪音直接泄漏到外部这一问题得到抑制,发动机噪音也相应地降低。而且,因为分散地配置多个吸气开口部,所以与设置单一的吸气开口部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上述吸气开口部所含的偏移开口部的偏移量(从上述通气面向外侧超出的尺寸),因此,可以较大地确保吸气开口部的总开口面积,且,可以一边抑制主体盖的高度尺寸,一边谋求发动机噪音的降低。
进而,多个吸气开口部是上述偏移开口部,这些偏移开口部相对于上述热交换器的通气面朝相互不同的方向偏移配置,根据该构成,可以使偏移开口部的偏移量不偏向特定朝向而是使其分散,可以相应地抑制主体盖的大型化。
更具体地说,在上述偏移开口部中包括相对于上述热交换器的通气面沿上下方向偏移配置的偏移开口部、和相对于上述热交换器的通气面沿横向偏移配置的偏移开口部,根据读构成,可不使各偏移开口部向一个方向偏置而平衡良好地配置。
此外,通过将所有的吸气开口部作成上述偏移开口部,可以谋求发动机噪音的更有效的降低。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中,上述吸气开口部也可以包括:上述偏移开口部以外的非偏移开口部、或者偏移配置成其开口区域的一部分与上述热交换器的通气面重合的局部偏移开口部。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些非偏移开口部、局部偏移开口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吸气开口部的里侧,加装有将该吸气开口部与上述热交换器的通气面之间遮蔽的遮蔽部件,通过作成该构成,对于该非偏移开口部或者局部偏移开口部来说也可实现发动机噪音降低的效果。因此,可以一边将吸气开口部从上述通气面偏移的量抑制得较小以将所有吸气开口部的占用区域抑制得较小,一边谋求发动机噪音的有效降低。
在设置上述遮蔽部件的情况下,在上述遮蔽部件的至少一侧面上设有吸音材料,根据该构成,发动机噪音降低的效果进一步增高。
在本发明中,吸气开口部的偏移量(位移量)越大则消音效果越高。另外,偏移量的上限值根据上部旋转体内的布局或空间决定即可,但更优选地是,上述偏移开口部包括以下的偏移开口部,其相对于上述通气面偏移配置到下述程度,即、使得从与上述通气面正交的方向穿过该偏移开口部观察该通气面时,该通气面的可观察到的比例为该偏移开口部的整个开口面积的50%以下。
进而,将所有的吸气开口部作成以下的吸气开口部,其相对于上述通气面偏移配置到下述程度,即、使得从与上述通气面正交的方向穿过该偏移开口部观察该通气面时,该通气面的可观察到的比例为该偏移开口部的整个开口面积的50%以下,由此可以得到更高的发动机噪音降低效果。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设有将从上述吸气开口部取入的冷却风导引到热交换器中的导引机构。
在该情况下,作为上述导引机构,设置连接通气面与吸气开口部的管道是有效的。
此外,通过在上述导引机构上粘贴吸音材料、或者在上述管道中内置分割形或蜂窝形消音器、或者在上述管道中设置将从吸气开口部取入的冷却风导引到热交换器侧的导风板并在其上粘贴吸音材料,可以得到更高的发动机噪音降低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建筑机械的防噪音结构的液压挖掘机上部旋转体的俯视图。
图2是放大地表示图1所示的管道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A向主视图。
图4(a)~(c)是用于解析本发明的防噪音效果的模型图。
图5是表示频率分析结果的图表。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12(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图12(b)是侧剖视图。
图13(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图13(b)是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应用于液压挖掘机,表示俯视观察其上部旋转体1所得的图。
在该图中,在上部旋转体1的大致中央处前后延伸地配置有主机架2a、2b,在其主机架2a的左侧配置有舱室3。
在该舱室3的后方设有发动机罩9。进而在其后方,发动机4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在上部旋转体1的后部,收容在被主体盖8覆盖的发动机舱内。在该发动机舱内,在上述发动机4的左侧备有冷却风扇5,在右侧设有液压泵6。上述冷却风扇5为吸入方式的风扇,在其上游侧配置有散热器(热交换器)7。
在上述主体盖8的舱室侧侧壁上设置用于取入冷却风的吸气开口部10,在主体盖8的与液压泵6对置的部位上设有排气开口部11,其用于将取入的冷却风排出到机体外部。
在该构成中,若驱动冷却风扇5,则从设于机体左侧的吸气开口部10使冷却风被取入到机体内(参照图中的空心箭头),在机体内朝右侧流动,在通过散热器7时与其传热管内流动的发动机冷却水进行热交换,进行了热交换的冷却风从排气开口部11排出到机外。
接着,参照图2和图3,对本发明的特征部分即低噪音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从吸气开口部10侧观察低噪音结构所得的图。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图1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标记,省略其说明。
在图2中,在吸气开口部10与散热器7之间设有管道(引导机构)12。
该管道12斜向地连接吸气开口部10与散热器7。具体地说,如后详细所述,上述吸气开口部10比散热器7更靠近上部旋转体1的前侧、即、位于向上部旋转体1的前侧偏移的位置,设定管道12的形状,使其在大致水平方向上连接这些吸气开口部10与散热器7。
上述管道12呈由后壁12a、前壁12b、上壁12c以及下壁12d包围的筒状。其中,上述后壁12a如上所述呈圆弧状,由覆盖上部旋转体1的后端部的主体盖8的一部分构成,上述前壁12b由发动机罩9的一部分构成,上述上壁12c和上述下壁12d由前后地连接上述前壁12b和上述后壁12a的板构成。另外,管道12的高度h设定为与散热器7的高度大致相同。
即、构成上述管道12的后壁12b的主体盖8的部分、以及构成该管道12的前壁12a的发动机罩9的部分构成了将从上述吸气开口部10取入的冷却风导引到上述散热器7中的导引面。
另外,在该图所示的主体盖8的位置上设有平衡重时,也可以将该平衡重的内壁用作管道后面即上述导引面。
此外,管道12的前壁12b包括:沿着左右方向配置的纵板部12b1、从该纵板部12b1的右缘向散热器7侧即后侧弯曲而成的斜向纵板部12b2。通过这样地将前壁12b弯曲为く字状,可以一边从上述吸气开口部10较多地取入冷却风,一边将该取入的冷却风平滑地导入到散热器7中。
在此,若吸气开口部10如以往那样地设置在主体盖8的上表面,则用于联接设于主体盖8的上表面的吸气侧开口、与散热器的管道突出到上部旋转体1的左侧后端,但是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将吸气开口部10配置在散热器7的斜前方,从俯视看去管道12构成为菱形,则可以由呈圆弧状的主体盖8构成管道12的一部分,所以具有可以紧凑地构成吸气通路的优点。
图3是表示从正交于散热器7的通气面7a的方向(图2中的箭头A方向)、即、从车体侧方观察上述管道12所得的图。
在该图中,L1表示散热器7的通气面7a的横向宽度,L2表示吸气开口部10的横向宽度,L3表示吸气开口部10与散热器7的重合量,L4表示L2与L3的差(=L2-L3)、即吸气开口部10从散热器7错开的量。在该情况下,可以从上述箭头A方向穿过吸气开口部10直接观察到散热器7的范围仅是相当于上述重合量L3的范围。
这样,吸气开口部10相对于散热器7的通气面7a位移(偏移),所以发动机噪音在管道12内反复反射,噪音几乎不会直接泄漏到外部。进而,如图所示,若作成在管道12的内壁上粘贴吸音材料15的构成,则由管道12反射的噪音被该吸音材料15所吸收,噪音大幅降低。
接着,对于本实施方式的低噪音结构得到的噪音降低效果的解析结果进行说明。
解析是根据由边界元法的二维解析码作成的、图4的模型而实施的。
图4(a)表示基本模型,将作为吸气开口部的开口配置成从热交换器的正面位置完全错开,吸气开口部的端部配置成,使得与作为后述的励振端的热交换器的右端B相距距离L′=250mm,所述距离L′与吸气侧开口宽度L=250mm相同。因此,热交换器与开口处于100%偏移的状态。
图4(b)表示使偏移量L′/L在25%~125%之间变化的情况。
具体地说,在以热交换器的右端B为轴而向右侧偏移时,对偏移量L′/L变化为125%、75%、50%、25%的情况下的减音量进行测定。
另外,在图4的模型中将通气面的面积设定为与吸气开口部大致相同,例如L′/L为50%是指通气面的面积的50%被遮蔽。
此外,图4(c)是为了比较而表示的以往的模型,偏移量为0%。
此外,在管道的内壁上,粘贴厚度t为15mm和50mm的软质聚氨酯泡沫的片材来作为吸音材料,基于该吸音材料的实测吸音特性来设定吸音边界条件。各吸音材料在图中用t15、t50的斜线部表示。另一方面,将热交换器附近的实际噪音特性、即与把通过散热器传播声音的冷却风扇作为振动的声源时的励振频率特性相同的励振频率特性,用作励振端。
解析结果如下面的表1所示。
表1
L′/L | S | 强度dB | 减音量(dB) |
0% | 100% | 147.2 | |
25% | 75% | 146.2 | 1.1 |
50% | 50% | 144.1 | 3.2 |
75% | 25% | 140.2 | 7.0 |
100% | 0% | 138.9 | 8.3 |
125% | 0% | 137.5 | 9.7 |
在该表1中,S表示:在从正交于热交换器的通气面的方向穿过吸气开口部观察到通气面时,可以看到的通气面的比例。
如表1所示,在使偏移量变化的情况下,分别求取吸气开口部处的声强度的整体值与减音量,其结果,在使偏移量L′/L为50%(S=50%)的情况下,可以确认存在可以称之为有意义的差值的3dB的减音量。此外,在使偏移量L′/L为100%(S=0%)的情况下,即、在基本模型的情况下,得到8.3dB的较大的减音量。
根据以上的解析结果确认,若使热交换器与吸气开口部的偏移量为至少50%以上,可以谋求有效的噪音降低,进而,若使上述偏移量为100%以上(即、作成不能通过吸气开口部而看到通气面的配置),则可以得到非常高的消音效果。
接着,将本发明的低噪音结构应用于12t级的液压挖掘机,在吸气开口部的正面1m的位置测定噪声电平。
在与散热器对置地设置吸气侧开口的以往构成中,噪声电平为88dBA,而如果应用本发明的低噪音结构的基本模型,则噪声电平的计测结果变为79dBA,可以降低9dB的发动机噪音。
图5是表示该测定中的频率分析结果的图表。
在该图表中,横轴表示频率(Hz)、纵轴表示噪声电平(dBA),特性S1是以往的噪声电平,特性S2是应用了本发明的低噪音结构的实际的噪声电平。
如该图表所示,在本发明的低噪音结构中,在63~4000Hz的频带中噪声电平整体降低,若比较整体值,则以往的噪声电平88dBA降低到79dBA。特别是,若比较噪声电平的峰值(500Hz),则以往特性S1的峰值S1p为85dBA,与之相对,可知本发明结构的特性S2的峰值降低到73dBA。
另外,也在同样条件下进行风量的测定,偏移量为0%的情况下的风量为111.3m3/min,与之相对,上述基本模型的风量为109m3/min,得到大致相等的风量。即、可确保冷却所需的风量。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低噪音结构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共用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记,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图6所示的防噪音结构中,在管道12内,在上述吸气开口部10附近的位置设有分割形的消音器16。该分割形消音器16作为以往消音器的一种是公知的,在该实施方式中,备有将管道12内分隔开的隔板16a、16b,这些隔板16a、16b在与上述发动机罩9平行的方向(相对于车体前后方向倾斜的方向)上配置。在这些隔板16a、16b上分别内贴吸音材料,通过该吸音材料对在管道12内行进的声波的声能进行吸收而消音。
这样在管道12内设置分割形的消音器16时,因为可以增加吸音面积,所以可以增高管道12的消音效率。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吸气开口部10附近设置分割形的消音器16,而不配置在散热器7附近,所以具有散热器7的维护容易,且不会增高通气阻力的优点。
另外,在本发明中使用消音器的情况下,其具体种类没有限定,可在不较大地增加通气阻力的范围内适当选定。例如,也可以设置以下消音器:比上述分割形更细分地将截面分隔成蜂窝状并分别内贴吸音材料。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低噪音结构的第3实施方式的图。
该图所示的低噪音结构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吸气开口部10设置在机体的侧面,且该吸气开口部10设置在从散热器7向斜前方偏移的位置上。
此外,由管道12连接吸气开口部10和散热器7,构成管道12的前表面的发动机罩17的一部分形成为圆弧状。
沿着该发动机罩17的圆弧形状配置有多个导风板18。
若这样地在管道12中的吸气开口部10附近设置导风板18,则可以极其平滑地将冷却风取入到机体内,此外,可以将取入的冷却风在被该导风板18整流了的状态下导入散热器7中。由此,即使在散热器7的正面不设置吸气侧开口,也可抑制管道12内的通气阻力增加并将冷却风平滑地导入到散热器7中。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低噪音结构的第4实施方式的图。
在该图所示的低噪音结构中,多个导风板19设置在管道12内,且,位于散热器7上游侧且位于其附近。
此外,各导风板19沿着主体盖8形成为圆弧状,以使从吸气开口部10取入的冷却风平滑地导入到散热器7中。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低噪音结构的第5实施方式的图。
该图所示的低噪音结构是将图7所示的导风板18和图8所示的导风板19一体地连接而作成导风隔板20,将冷却风从管道吸气侧开口10引导到散热器7。
如上所述,若在管道12内设置导风板18、19或导风隔板20,则即使吸气开口部10与散热器7不对置,也可将冷却风高效地导入到散热器7中。
此外,若在导风板18、19或导风隔板20的表面、和管道12的内壁上分别粘贴吸音材料,则可以进一步降低噪音。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管道12连接吸气开口部10和散热器7,但是只要通过图1所示的主体盖8和发动机罩9至少前后地设置分隔件,即可以作为本发明的导引机构起作用而得到低噪音效果。
图10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建筑机械具备单一的吸气开口部10,但在该第6实施方式的建筑机械中,2个吸气开口部10A、10B配置在分别相对于散热器7的通气面偏移到上侧及下侧的位置上。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将吸气开口部上下地分割,可以一边确保较大的总开口面积,一边抑制各个吸气开口部10A、10B的开口面积。因此,也可以抑制各吸气开口部10A、10B超出散热器7的通气面的超出量,其结果,不会增大主体盖8的高度尺寸,通过使各吸气开口部10A、10B偏移而可实现发动机噪音的降低。
例如,在使单一的吸气开口部相对于散热器7的通气面偏移到上侧的情况下,必须相应地增大主体盖8的上表面高度,但是如图10所示,将吸气开口部10分割为上下的吸气开口部10A、10B并使这些吸气开口部10A、10B向上下偏移,可使各吸气开口部10A、10B的超出量分散到上下,由此几乎不变更散热器7的高度位置或主体盖8的上表面高度位置就可实现吸气开口部10A、10B的偏移配置,其结果,可以一边抑制主体盖8的上表面高度一边谋求噪音的降低。
进而,作为第7实施方式,如图11所示,2个吸气开口部10C、10D相对于散热器7的通气面分为向上下方向(在图中为上侧)偏移和横向(在图中为左侧,上部旋转体1的前侧)偏移,这样可一边将各方向的偏移量抑制得较小,一边确保必要开口面积和必要偏移量。即、可以实现各个方向得到平衡了的吸气开口部的配置。
此外,如果将2个吸气开口部分别向上部旋转体1的前侧及后侧偏移,则可以进一步将主体盖8的上表面高度抑制得较低。
在本发明中,在具备多个吸气开口部时,也可以不使全部的吸气开口部相对于散热器7的通气面偏移100%。例如,在上述吸气开口部中也可包括非偏移开口部或者以下的局部吸气开口部:偏移配置成其开口区域的一部分与上述热交换器的通气面重合的程度。
在该情况下,在这些非偏移开口部、局部偏移开口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吸气开口部的里侧,通过加装将该吸气开口部与上述热交换器的通气面之间遮蔽的遮蔽材料,即使是该非偏移开口部或局部偏移开口部也可得到发动机噪音的降低效果。
该实施方式作为第8实施方式示于图12(a)、(b)中。在该图中,在主体盖8的上部分为上下两层地配置有横向较长的吸气开口部10E、10F。其中,上层的吸气开口部10E从散热器7的通气面完全偏移到上侧(即、偏移到与该通气面完全没有重合部分的程度),相反地,下层的吸气开口部10F与散热器7的通气面上部几乎完全重合而处于偏移量几乎为0的状态。在该吸气开口部10F与散热器7的通气面之间配置有将两者隔断的遮蔽板22。
该遮蔽板22如图所示,具有:从上述吸气开口部10F的上缘部向散热器7侧延伸的支承部22a、从该支承部22a的内侧端朝散热器7向斜下方延伸的遮蔽部22b,该遮蔽部22b加装在上述吸气开口部10F与散热器7之间。在该遮蔽部22b的至少一侧面(在图例中为吸气开口部10F侧的面即外侧面)以及主体盖8的顶板背面上粘贴有吸音材料15。另一方面,排气开口部11设置在主体盖8的顶板上。
在该结构中,从吸气开口部10E吸引到主体盖8内的空气,原样通过发动机4的上部或通过散热器7的通气面而从排气开口部11排出。另一方面,从吸气开口部10F吸引的空气通过遮蔽板22被导引到下方,通过散热器7的通气面,通过发动机4并从排气开口部11排出。
此时,吸气开口部10E从散热器通气面完全地偏移,此外,尽管吸气开口部10F相对于散热器通气面几乎不偏移,但因为在该吸气开口部10F与散热器7之间加装有遮蔽板22的遮蔽部22b,所以对于任一个吸气开口部10E、10F来说都可以有效地抑制发动机噪音穿过该开口部泄漏到盖外。特别是,因为吸音材料15粘贴在遮蔽板22上,所以发动机噪音的降低效果更加显著。
而且,在吸气开口部10E、10F中仅吸气开口部10E偏移到上侧,所以与单一的吸气开口部从散热器通气面完全地偏移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主体盖8的高度尺寸。
进而,若将吸气开口部的偏移方向设定为横向,则可以进一步将主体盖8的上表面高度抑制得较低。该实施方式作为第9实施方式示于图13(a)、(b)中。
在该图中,在车体侧部主体盖8上左右两列地配置有纵长的吸气开口部10G、10H。其中,左侧(上部旋转体1的前侧)的吸气开口部10G从散热器7的通气面完全偏移到左侧(即、偏移到与该通气面完全没有重合部分的程度),相反地,右侧(上部旋转体1的后侧)的吸气开口部10H与散热器7的通气面左侧部几乎完全重合而处于偏移量几乎为0的状态。在该吸气开口部10H与散热器7的通气面之间配置有将两者隔断的遮蔽板22。
该遮蔽板22,具有:从上述吸气开口部10H的左缘部向散热器7侧延伸的支承部22a、从该支承部22a的内侧端朝散热器7向斜右方延伸的遮蔽部22b,该遮蔽部22b加装在上述吸气开口部10H与散热器7之间。在该遮蔽部22b的至少一侧面(在图例中为吸气开口部10H侧的面即外侧面)以及发动机罩9的后侧面上粘贴有吸音材料15。另一方面,排气开口部11设置在主体盖8的顶板上。
在该结构中,从吸气开口部10G、10H吸引到主体盖8内的空气,通过散热器7的通气面以及发动机4而从图示省略的排气开口部排出。此时,吸气开口部10G从散热器通气面完全地偏移,此外,尽管吸气开口部10H相对于散热器通气面几乎不偏移,但因为在该吸气开口部10H与散热器7之间加装有遮蔽板22的遮蔽部22b,所以对于任一个吸气开口部10G、10H来说都可以有效地抑制发动机噪音穿过该开口部泄漏到盖外。特别是,因为吸音材料15粘贴在遮蔽板22上,所以发动机噪音的降低效果更加显著。
另外,设置有前述遮蔽板22的吸气开口部不限于相对于散热器通气面完全地偏移(即、100%以上)。例如,对于相对于散热器通气面偏移到与其部分重合的程度的吸气开口部来说,通过在该重合区域加装将该散热器通气面与吸气开口部之间遮蔽的遮蔽板22等遮蔽部件,也可以得到优异的发动机噪音降低效果。
此外,在本发明中,吸气开口部的具体个数没有限制。例如,可以相对于散热器通气面使4个吸气开口部分别偏移到其上下左右。
此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以液压挖掘机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应用于起重机等其它的建筑机械。
如上所述,本发明通过应用于液压挖掘机或起重机等的建筑机械,可以起到如下技术效果:冷却其发动机等的性能不会降低,且可以一边抑制主体盖的高度,一边有效地降低发动机噪音。
Claims (18)
1.一种建筑机械,上部旋转体旋转自如地搭载在下部行进体上,在该上部旋转体上备有由主体盖覆盖的发动机舱,通过该发动机舱内的冷却风扇的驱动,从设于上述主体盖的吸气开口部取入冷却风,进行收纳于主体盖内的热交换器的冷却,进行了热交换的排出风从设于上述主体盖的排气开口部排出,其特征在于,上述吸气开口部是相对于上述热交换器的通气面沿横向偏移地配置的偏移开口部,使得在从相对于设有该吸气开口部的主体盖的面正交的方向穿过该吸气开口部观察主体盖内部时,该吸气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不与该通气面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部旋转体的后部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有上述发动机和热交换器,上述吸气开口部相对于该热交换器的通气面偏移地配置在上部旋转体的前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热交换器与覆盖上述上部旋转体的后端部的主体盖邻接地配置,该主体盖构成将从上述吸气开口部取入的冷却风导引到上述热交换器中的导引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机械,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部旋转体上设有比上述发动机及上述热交换器更靠前方的舱室,在该舱室与上述热交换器的通气面之间的位置上设置有上述吸气开口部,并且在该吸气开口部与上述舱室之间设有发动机罩,该发动机罩构成将从上述吸气开口部取入的冷却风导引到上述热交换器中的导引面。
5.一种建筑机械,上部旋转体旋转自如地搭载在下部行进体上,在该上部旋转体上备有由主体盖覆盖的发动机舱,通过该发动机舱内的冷却风扇的驱动,从设于上述主体盖的吸气开口部取入冷却风,进行收纳于主体盖内的热交换器的冷却,进行了热交换的排出风从设于上述主体盖的排气开口部排出,其特征在于,上述吸气开口部分散地设置在多个部位上,并且,该吸气开口部包括下述偏移开口部,其相对于上述热交换器的通气面偏移配置,使得在从相对于设有该吸气开口部的主体盖的面正交的方向穿过该吸气开口部观察主体盖内部时,该吸气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不与该通气面重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机械,其特征在于,多个吸气开口部是上述偏移开口部,这些偏移开口部相对于上述热交换器的通气面朝相互不同的方向偏移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机械,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偏移开口部中包括相对于上述热交换器的通气面沿上下方向偏移配置的偏移开口部、和相对于上述热交换器的通气面沿横向偏移配置的偏移开口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机械,其特征在于,所有的吸气开口部是上述偏移开口部。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吸气开口部包括:上述偏移开口部以外的非偏移开口部、或者偏移配置成其开口区域的一部分与上述热交换器的通气面重合的局部偏移开口部,且,在这些非偏移开口部、局部偏移开口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吸气开口部的里侧,加装有将该吸气开口部与上述热交换器的通气面之间遮蔽的遮蔽部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建筑机械,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遮蔽部件的至少一侧面上设有吸音材料。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偏移开口部,包括以下的偏移开口部,其相对于上述通气面偏移配置到下述程度,即、使得从与上述通气面正交的方向穿过该偏移开口部观察该通气面时,该通气面的可观察到的比例为该偏移开口部的整个开口面积的50%以下。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建筑机械,其特征在于,所有的吸气开口部是以下的吸气开口部,其相对于上述通气面偏移配置到下述程度,即、使得从与上述通气面正交的方向穿过该吸气开口部观察该通气面时,该通气面的可观察到的比例为该偏移开口部的整个开口面积的50%以下。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其特征在于,设有将从上述吸气开口部取入的冷却风导引到上述热交换器中的导引机构。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建筑机械,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导引机构,设有连接上述通气面与上述吸气开口部的管道。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建筑机械,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管道中内置有分割形或蜂窝形消音器。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建筑机械,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管道中设有导风板,其将从上述吸气开口部取入的冷却风导引到上述热交换器侧。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建筑机械,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导风板上粘贴有吸音材料。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建筑机械,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导引机构上粘贴有吸音材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70532/2003 | 2003-06-16 | ||
JP2003170532 | 2003-06-16 | ||
PCT/JP2004/008680 WO2004111405A1 (ja) | 2003-06-16 | 2004-06-15 | 建設機械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06103A true CN1806103A (zh) | 2006-07-19 |
CN1806103B CN1806103B (zh) | 2011-06-15 |
Family
ID=335494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480016697.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06103B (zh) | 2003-06-16 | 2004-06-15 | 建筑机械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451843B2 (zh) |
EP (1) | EP1635049B1 (zh) |
CN (1) | CN1806103B (zh) |
WO (1) | WO2004111405A1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44180A (zh) * | 2008-07-22 | 2010-02-10 | 沃尔沃建造设备控股(瑞典)有限公司 | 用于施工设备的减噪器 |
CN101987573A (zh) * | 2009-07-29 | 2011-03-23 |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 防尘网的配设结构 |
CN102257329A (zh) * | 2008-12-22 | 2011-11-23 | 阿特拉斯·科普柯凿岩设备有限公司 | 用于冷却至少一路循环流体的冷却系统及包括该冷却系统的机器 |
CN102337958A (zh) * | 2011-09-09 | 2012-02-01 |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系统及起重机 |
CN102770603A (zh) * | 2011-02-01 | 2012-11-07 |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 建筑机械 |
CN104114775A (zh) * | 2013-02-15 | 2014-10-22 |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 液压挖掘机 |
CN111201349A (zh) * | 2018-09-20 | 2020-05-26 |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 建筑机械 |
CN111936341A (zh) * | 2018-03-30 | 2020-11-13 |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 用于调节机动车辆的进气口的气流的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894950B1 (ko) * | 2004-12-27 | 2009-04-27 | 코벨코 겐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건설 기계의 냉각 장치 |
US8006626B2 (en) * | 2007-05-07 | 2011-08-30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ling a battery |
WO2009001607A1 (ja) * | 2007-06-26 | 2008-12-31 |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 建設機械 |
DE202007017774U1 (de) * | 2007-12-20 | 2009-04-23 | Liebherr-Werk Bischofshofen Ges.M.B.H. | Arbeitsmaschine |
JP5172381B2 (ja) * | 2008-02-22 | 2013-03-27 |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 建設機械 |
JP2009209647A (ja) * | 2008-03-06 | 2009-09-17 |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 建設機械の熱交換装置 |
JP2009274651A (ja) * | 2008-05-16 | 2009-11-26 | Toyota Industries Corp | ハイブリッド産業車両 |
JP5699653B2 (ja) * | 2010-03-08 | 2015-04-15 |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 建設機械の冷却構造 |
FR2958329A1 (fr) * | 2010-04-06 | 2011-10-07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Procede de conception de la structure d'un circuit de refroidissement |
FR2958331B1 (fr) * | 2010-04-06 | 2015-08-21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Procede de definition de la mise en place d'un dispositif d'isolation d'un circuit de refroidissement |
JP5033226B2 (ja) * | 2010-08-02 | 2012-09-26 |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 作業車両 |
JP5160668B2 (ja) * | 2011-06-17 | 2013-03-13 |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 油圧ショベル |
JP5758338B2 (ja) * | 2012-03-29 | 2015-08-05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作業機 |
JP5944231B2 (ja) * | 2012-06-04 | 2016-07-05 |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 作業機械 |
US9150095B2 (en) * | 2012-09-14 | 2015-10-06 | Nissan Motor Co., Ltd. | Vibration suppression structure for front-end module |
CN103527301B (zh) * | 2013-10-31 | 2015-08-12 | 唐荣春 | 一种冷却水道边盖增压气流冷却器 |
JP5949730B2 (ja) * | 2013-11-07 | 2016-07-13 |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 建設機械の電装品配設構造 |
JP5962686B2 (ja) * | 2014-01-30 | 2016-08-03 |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 建設機械の電装品冷却構造 |
US9617951B2 (en) * | 2014-05-06 | 2017-04-11 | Champion Engine Technology, LLC | Air flow guide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CN105986591B (zh) * | 2015-03-20 | 2021-07-27 | 住友建机株式会社 | 小回转型挖土机 |
JP6229694B2 (ja) * | 2015-06-08 | 2017-11-15 |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 エンジンを備えた建設機械 |
JP6530977B2 (ja) * | 2015-06-24 | 2019-06-12 |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 建設機械の吸気構造 |
JP6385323B2 (ja) * | 2015-10-06 | 2018-09-05 |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 建設機械 |
CA2958965C (en) * | 2016-08-03 | 2019-01-08 | Komatsu Ltd. | Working vehicle |
CN106956587B (zh) * | 2017-01-20 | 2020-03-20 |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 车辆动力舱及具有其的工程车辆 |
US10813286B2 (en) * | 2017-11-15 | 2020-10-27 | Cnh Industrial America Ll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the flow orientation of an air flow exhausted from an agricultural harvester |
US11713663B2 (en) * | 2020-11-06 | 2023-08-01 | Yantai Jereh Petroleum Equipment & Technologies Co., Ltd. | Heat radiator and turbo fracturing unit comprising the same |
DE102021107409A1 (de) * | 2021-03-24 | 2022-09-29 | Weidemann GmbH | Mobile Arbeitsmaschine, insbesondere Radlader, mit einem elektrischen Antriebsmoto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122184Y2 (zh) * | 1971-06-28 | 1976-06-08 | ||
US3788418A (en) * | 1972-04-06 | 1974-01-29 | Caterpillar Tractor Co | System for cooling an hydraulic excavator |
JPS52687B2 (zh) | 1973-12-03 | 1977-01-10 | ||
JPH041626U (zh) * | 1990-04-16 | 1992-01-08 | ||
JPH041626A (ja) | 1990-04-18 | 1992-01-07 | Canon Inc | カメラ |
JP2946951B2 (ja) | 1992-08-03 | 1999-09-13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ショットキー型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 |
JPH06144022A (ja) * | 1992-11-06 | 1994-05-24 | Yanmar Diesel Engine Co Ltd | 走行作業車の防音装置 |
JP2543114Y2 (ja) * | 1993-01-06 | 1997-08-06 | 東洋運搬機株式会社 | 産業用車両の冷却空気排気装置 |
US5551505A (en) * | 1994-10-03 | 1996-09-03 | Ford Motor Company | Heat exchanger inlet duct with a center baffle |
JPH08218869A (ja) | 1995-02-17 | 1996-08-27 | Sumitomo Constr Mach Co Ltd | 建設機械の冷却空気吸入用ダクト |
JPH08268088A (ja) * | 1995-03-31 | 1996-10-15 |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 建設機械の冷却構造 |
JP3657649B2 (ja) | 1995-04-06 | 2005-06-08 |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 建設機械の冷却装置 |
JPH09195771A (ja) * | 1996-01-16 | 1997-07-29 | Sumitomo Constr Mach Co Ltd | エンジンの冷却風導入装置 |
JP3622316B2 (ja) * | 1996-01-24 | 2005-02-23 |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 建設機械の冷却装置 |
JPH1182055A (ja) * | 1997-09-10 | 1999-03-26 |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 建設機械のエンジンルームカバー |
CN1093609C (zh) * | 1997-09-19 | 2002-10-30 |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 建筑机械的冷却装置及建筑机械 |
US6688424B1 (en) * | 1997-10-24 | 2004-02-10 | Komatsu Ltd. | Noise absorbing device and device for taking air into engine room of a construction machine |
US6032620A (en) * | 1997-10-31 | 2000-03-07 | Kabushiki Kaisha Kobe Seiko Sho | Air intake structure in a construction machine |
JPH10210840A (ja) * | 1998-03-18 | 1998-08-11 |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 コンバイン |
CN1143962C (zh) * | 1998-06-17 | 2004-03-31 |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 风扇装置及其护罩 |
JP3659391B2 (ja) * | 1998-09-28 | 2005-06-15 |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 建設機械 |
US6302066B1 (en) * | 1999-04-30 | 2001-10-16 | Caterpillar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oling a work machine |
JP2001026944A (ja) * | 1999-07-16 | 2001-01-30 | Kobelco Contstruction Machinery Ltd | 建設機械の排気系構造 |
JP3399416B2 (ja) * | 1999-10-07 | 2003-04-21 |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 建設機械の冷却構造 |
JP4236229B2 (ja) * | 1999-10-08 | 2009-03-11 |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 作業車両の吸音ブレード取付構造 |
JP4450298B2 (ja) * | 2000-01-12 | 2010-04-14 |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 建設機械のエンジン冷却風路 |
US6431299B1 (en) * | 2000-04-05 | 2002-08-13 | Clark Equipment Company | Cooling air ducting for excavator |
JP2001348909A (ja) * | 2000-06-02 | 2001-12-21 | Shin Caterpillar Mitsubishi Ltd | 建設機械 |
JP2002021565A (ja) * | 2000-07-11 | 2002-01-23 | Komatsu Ltd | 建設車両のエンジン囲い |
JP2002146843A (ja) * | 2000-11-14 | 2002-05-22 | Shin Caterpillar Mitsubishi Ltd | 建設機械 |
CN1201055C (zh) * | 2000-12-01 | 2005-05-11 |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 建筑机械 |
JP3839280B2 (ja) * | 2001-06-27 | 2006-11-01 | 新キャタピラー三菱株式会社 | 建設機械のクーリングパッケージのカバー構造 |
ITTO20020727A1 (it) * | 2002-08-14 | 2004-02-15 | Fiat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Spa | Apparecchiatura di raffreddamento per un autoveicolo, in particolare per un escavatore. |
JP3952972B2 (ja) * | 2003-03-07 | 2007-08-01 |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 建設機械の冷却装置 |
JP4199584B2 (ja) * | 2003-04-10 | 2008-12-17 |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 作業機械のエンジンルームカバー |
JP4539133B2 (ja) * | 2004-03-01 | 2010-09-08 |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 建設機械の排気構造 |
-
2004
- 2004-06-15 WO PCT/JP2004/008680 patent/WO200411140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4-06-15 CN CN200480016697.6A patent/CN180610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6-15 EP EP04736882.4A patent/EP1635049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6-15 US US10/559,709 patent/US7451843B2/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44180A (zh) * | 2008-07-22 | 2010-02-10 | 沃尔沃建造设备控股(瑞典)有限公司 | 用于施工设备的减噪器 |
CN102257329A (zh) * | 2008-12-22 | 2011-11-23 | 阿特拉斯·科普柯凿岩设备有限公司 | 用于冷却至少一路循环流体的冷却系统及包括该冷却系统的机器 |
CN101987573A (zh) * | 2009-07-29 | 2011-03-23 |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 防尘网的配设结构 |
CN101987573B (zh) * | 2009-07-29 | 2015-07-22 |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 防尘网的配设结构 |
CN102770603A (zh) * | 2011-02-01 | 2012-11-07 |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 建筑机械 |
CN102770603B (zh) * | 2011-02-01 | 2014-05-07 |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 建筑机械 |
CN102337958A (zh) * | 2011-09-09 | 2012-02-01 |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系统及起重机 |
CN102337958B (zh) * | 2011-09-09 | 2013-07-24 |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系统及起重机 |
CN104114775A (zh) * | 2013-02-15 | 2014-10-22 |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 液压挖掘机 |
CN104114775B (zh) * | 2013-02-15 | 2016-01-27 |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 液压挖掘机 |
CN111936341A (zh) * | 2018-03-30 | 2020-11-13 |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 用于调节机动车辆的进气口的气流的装置 |
CN111201349A (zh) * | 2018-09-20 | 2020-05-26 |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 建筑机械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635049A4 (en) | 2012-01-11 |
EP1635049B1 (en) | 2013-06-12 |
CN1806103B (zh) | 2011-06-15 |
US20060144350A1 (en) | 2006-07-06 |
WO2004111405A1 (ja) | 2004-12-23 |
US7451843B2 (en) | 2008-11-18 |
EP1635049A1 (en) | 2006-03-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806103A (zh) | 建筑机械 | |
KR101923759B1 (ko) | 건설 기계 | |
CN1143093C (zh) | 具有高热交换能力的空调机的紧凑式室外装置 | |
CN1664255A (zh) | 建筑机械 | |
CN1192157C (zh) | 可通风的消音单元和可通风的消音装置 | |
CN1069735C (zh) | 发动机冷却装置及建筑机械 | |
CN101285488B (zh) | 风扇装置的降低噪音结构 | |
CN1806477A (zh) | 支架机柜 | |
CN1254645C (zh) | 空气调节机 | |
CN101048569A (zh) | 钻井单元 | |
CN1821671A (zh) | 通风系统 | |
CN1097198C (zh) | 空气调节器 | |
CN1704614A (zh) | 冷却风扇 | |
JP4729870B2 (ja) | 建設機械 | |
CN1740658A (zh) | 窗式空气调节器 | |
JP2007120789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 |
CN1537213A (zh) | 组合式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 |
CN101078557A (zh) | 空调器室内机的排水盘 | |
CN1888694A (zh) | 空调器室内机的排水底盘结构 | |
CN1692253A (zh) | 空调机的室内机和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组装方法 | |
JP4109593B2 (ja) | 防音型エンジン駆動作業機 | |
CN2694164Y (zh) | 空调装置 | |
CN1214214C (zh)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
CN101076635A (zh) | 回转式作业机械 | |
JP2018203177A (ja) | 建設機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