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05544A - 打孔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打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05544A
CN1705544A CNA2003801018197A CN200380101819A CN1705544A CN 1705544 A CN1705544 A CN 1705544A CN A2003801018197 A CNA2003801018197 A CN A2003801018197A CN 200380101819 A CN200380101819 A CN 200380101819A CN 1705544 A CN1705544 A CN 17055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ft
group
forth
movable range
straight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38010181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74261C (zh
Inventor
间岛利幸
西村和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do Kogy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do Kogy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do Kogyo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do Kogy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055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055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7426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7426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5/00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and controlling machines or devices for cutt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punching, perforating,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 B26D5/08Means for actuating the cutting member to effect the cut
    • B26D5/16Cam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F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 B26F1/00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Apparatus therefor
    • B26F1/02Perforating by punching, e.g. with relatively-reciprocating punch and bed
    • B26F1/04Perforating by punching, e.g. with relatively-reciprocating punch and bed with selectively-operable punch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F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 B26F1/00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Apparatus therefor
    • B26F1/32Hand-held perforating or punching apparatus, e.g. awls
    • B26F1/36Punching or perforating pli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83/00Cutting
    • Y10T83/869Means to drive or to guide tool
    • Y10T83/8727Plural tools selectively engageable with single driv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83/00Cutting
    • Y10T83/929Tool or tool with support
    • Y10T83/9411Cutting couple type
    • Y10T83/9423Punching tool
    • Y10T83/9428Shear-type male tool
    • Y10T83/943Multiple punching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erforating,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打孔装置,其多个冲头(52a至52c和53;或89a至89d)分成一具有一预定数目冲头的第一组和一包含所述第一组中任意一个冲头并且其冲头数较少的第二组,以便通过使一往复移动构件(35或75)在一第一可动范围内往复移动从而使第一组冲头通过与其相应的凸轮和从动件(62或25)进行垂直运动来产生一预定数目冲头的穿孔状态,以及通过使往复移动构件(35或75)在一第二可动范围内往复运动从而使第二组冲头通过与其相应的凸轮和从动件进行垂直运动来产生一较少数目冲头的穿孔状态。与现有技术的装置相比,这种布置可减少冲头和冲模的数目,并且该装置的结构通过较少数目的部件得到了简化。

Description

打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使冲头与相应的冲模相接合而在一片状构件上穿孔的打孔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最适于连接到一成像设备的主体部上或一印刷机上的打孔装置,所述成像设备例如是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以及具有这些设备的功能的多功能机。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已经知道的上述类型的打孔装置包括一种专门用来穿两个孔、三个孔或四个孔的专用打孔装置,以及一种能够在穿两个孔和三个孔时或在穿两个孔和四个孔时共用冲头的切换型打孔装置。就切换型打孔装置而言,已知存在一种滑动凸轮型打孔装置,其中凸轮的行程范围分为两个阶段,以便能在某一行程范围内穿两个孔而在另一行程范围内穿三个孔,如日本特开平No.2001-198889中所公开的那样。
发明内容
但是,这种滑动凸轮型打孔装置需要很多部件,因为这种打孔装置的冲头和冲模的数目都要等于待穿的孔的总数,例如,用于穿两个孔和三个孔的切换型打孔装置需要具有五个冲头和五个冲模。因此,希望实现这样一种打孔装置:该打孔装置的冲头和冲模较少,并且可通过使用较少数量的部件而使其结构得到简化,同时又能穿出不同数目的孔。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打孔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该打孔装置与现有技术中的打孔装置相比冲头和冲模数目较少,并且可通过使用较少数量的部件而使其结构得到简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打孔装置设有多个用于在一片状构件上穿孔的冲头和冲模、一能够在与冲头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往复移动的往复移动构件和多个凸轮(cam)以及与凸轮相结合的从动件,所述凸轮和从动件插置在所述往复移动构件和所述多个冲头之间,以用于将往复移动构件的往复移动转换成冲头在穿孔位置与非穿孔位置间的垂直运动;其中:
所述多个冲头分成一由一预定数目的冲头组成的第一组和一包括第一组中任意一个冲头并且其冲头数目比第一组中的预定冲头数少的第二组;和
通过使所述往复移动构件在一第一可动范围内往复移动从而使第一组冲头通过与其相对应的凸轮和从动件进行垂直移动可形成所述预定数目冲头的穿孔状态,通过使往复移动构件在一第二可动范围内往复移动从而使第二组冲头通过与其相对应的凸轮和从动件进行垂直移动可形成所述少于预定数目冲头的冲头的穿孔状态。
因此,由于打孔装置能够通过使往复移动构件在第一可动范围内往复移动从而使第一组冲头通过与其相对应的凸轮和从动件进行垂直移动来形成预定数目的孔的穿孔状态,而且由于打孔装置能够通过使往复移动构件在第二可动范围内往复移动从而使第二组冲头通过与其相对应的凸轮和从动件进行垂直移动来形成比预定数目少的孔的穿孔状态,还由于第一组中的任意一个冲头还被包括在第二组冲头中而第二组冲头的数目少于第一组,所以第一组和第二组中的每个冲头都可对应于往复移动构件的移动而被选择投入运行,从而能使不同穿孔过程中使用的冲头总数比第一组和第二组冲头的总数少,同时还具有可执行不同数目孔的穿孔处理的两个装置的功能。因此,冲头以及相应冲模的数目与现有技术的装置相比得到了减少。此外,可减少部件的数量,从而简化装置的结构,并降低装置的成本。因此,如果将该打孔装置安装到一成像设备例如在复印机上,该打孔装置可以使该设备具有多种功能。
优选地,第一可动范围为往复移动构件相对于主结构从一初始位置(home position)沿一个方向前进所达到的范围,而第二可动范围为往复移动构件从该初始位置沿另一个方向前进所达到的范围。
因此,仅通过使往复移动构件从初始位置沿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移动就可以容易并可靠地到达第一或第二可动范围,因此可简化控制。
优选地,分别在插置有初始位置的第一和第二可动范围内在该初始位置的相对侧设置第一和第二中立位置(neutral position);并且
往复移动构件分别在第一可动范围和第二可动范围内往复移动时,可使第一或第二组冲头垂直移动。
因此,可实现这样的机构:该机构仅通过使往复移动构件在第一或第二可动范围内往复移动就可使第一或第二组的多个冲头可靠地垂直运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组由三个以一预定间距排列的冲头组成,并且也可被第二组使用的共用冲头为所述第一组三个冲头中居中的冲头;并且
第二组由所述共用冲头和一专门用于穿第二个孔的冲头组成,该专门用于穿第二个孔的冲头设置在第一组三个冲头中位于一端的冲头和该共用冲头之间。
因此,由于这种布置形成了其中心为处于第一组中央的共用冲头的三孔穿孔状态和其中心在所述共用冲头和专门用于穿第二个孔的冲头中间的位置的两孔穿孔状态,所以仅通过四个冲头和四个冲模就能自由地在待穿孔构件上进行两孔穿孔和三孔穿孔操作,只要将根据相应操作将所述处在三孔冲头中央的也用于穿两个孔的共用冲头移动到相应中心即可。因此,能够容易地在待穿孔构件上将以某一间距进行的三孔穿孔转换为以不同间距进行的两孔穿孔。
优选地,与共用冲头相对应的凸轮设有通过一直线部分相连的一第一V形部分和一第二V形部分,该第一V形部分能够在往复移动构件沿一个方向移动时使该共用冲头从非穿孔位置移动到穿孔位置,该第二V形部分能够在往复移动构件沿另一个方向移动时使该共用冲头从非穿孔位置移动到穿孔位置。
因此,由于与共用冲头相对应的凸轮设有通过一直线部分相连的一能够在往复移动构件沿一个方向移动时移动该共用冲头的第一V形部分和一能够在往复移动构件沿另一个方向移动时移动该冲头的第二V形部分,所以可实现用于自由移动作为第一组冲头或第二组冲头的共用冲头的简单结构。
优选地,第一可动范围为往复移动构件相对于主结构从一初始位置沿一个方向前进一个阶段所达到的范围,第二可动范围为往复移动构件从第一可动范围沿一个方向再前进一个阶段所达到的范围。
因此,由于仅使往复移动构件从初始位置沿一个方向前进一个阶段或从第一可动范围沿一个方向再前进一个阶段就能容易并可靠地到达第一或第二可动范围,所以控制可被简化。
优选地,在从所述初始位置沿一个方向顺序设置的第一和第二可动范围中,从该初始位置依次设置第一中立位置和第二中立位置;并且
当往复移动构件分别在第一可动范围和第二可动范围内往复移动时,可使作为第一或第二组的多个冲头垂直移动。
因此,仅通过在第一或第二可动范围内使该往复移动构件往复移动就可能可靠地垂直移动第一组和第二组冲头。
优选地,第一组由三个或更多以一预定间距排列的冲头组成,第二组由所述第一组冲头中的至少两个冲头组成。
因此,由于第一组由四个或更多冲头—即偶数个冲头组成,而第二组由第一组中居中的两个冲头组成,所以可在片形件P上适当并自由地进行四孔穿孔和两孔穿孔,但又不必对应于各工序移动四孔穿孔状态和两孔穿孔状态各自的中心,该四孔穿孔状态的中心位于第一组四个冲头的中心部即冲头的中间位置,该两孔穿孔状态的中心位于第一组中两个居中的冲头的中间位置。
优选地,打孔装置还设有移动限制装置,以用于当在第一或第二可动范围内使用往复移动构件时限制该往复移动构件移动到相对侧的可动范围。
因此,通过仅利用该移动限制装置限制凸轮板向相对侧可动范围的移动这一非常简单的布置,就可减少用于检测凸轮板的移动的传感器。也就是说,如果将该打孔装置安装到复印机等的主体部,则可根据检测往复移动构件向相对侧的组的移动的传感器所检测的数据来进行控制,以便仅使用实际中常用的组。例如,当在系统故障例如停电之后再次供电而对控制进行重新设置时,通常根据传感器所检测的结果来控制往复移动构件,以使该往复移动构件移动到停电前使用的组。因此,尽管传感器是基本部件,但由于本发明通过移动限制装置限制往复移动构件向相对侧的移动,从而省略了传感器,所以本发明能够省略较昂贵的传感器,从而降低成本。
移动限制装置优选为一用于在一相对于主结构的预定位置阻止往复移动构件移动的止动件。
因此,由于用于在相对于主结构的预定位置阻止可移动构件移动的移动限制装置可设置为该止动件,所以移动限制装置可非常简单。
根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打孔装置部分剖开的正视图;
图2是图1中的打孔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图1所示打孔装置沿线A-A的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打孔装置沿线B-B的剖视图;
图5A至5C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打孔装置的操作过程的打孔装置剖视图,其中图5A示出用于通过第一组冲头穿三个孔的三孔穿孔状态,图5B示出初始状态,图5C示出用于通过第二组冲头穿两个孔的两孔穿孔状态;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打孔装置部分剖开的正视图;
图7是图6中的打孔装置的俯视图;
图8是图6中的打孔装置的仰视图;
图9是图6所示打孔装置从线E-E看去的侧视图;
图10是图6所示打孔装置从线F-F看去的侧面剖视图;
图11是图6所示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齿条等部分放大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下面参照附图解释本发明打孔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打孔装置部分剖开的正视图,图2是图1中所示打孔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打孔装置在图1中的线A-A上的剖视图,图4是打孔装置在图1中的线B-B上的剖视图,图5A至5C是解释本实施例中打孔装置操作过程的打孔装置剖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打孔装置30具有一矩形管状主结构31,一马达33通过一托架32设置在该主结构31上。马达33通过一减速齿轮机构34连接到一长凸轮板(往复移动构件)35上,并且作为使该凸轮板35沿图1中的横向移动的驱动源。打孔装置30还设有控制装置20,以用于在接收到来自马达33、冲头检测传感器92和93和后面要提到的凸轮板检测传感器55和56的检测信号来计算马达33的转数、旋转方向等,并且用于通过输出一相应的驱动信号来控制马达33。
如图1所示,减速齿轮机构34具有一固定在穿过托架32的马达33输出轴36上的主动齿轮37;形成一体并被托架32可转动地支承的一大的中间齿轮38和一小的中间齿轮39;一固定到由托架32可转动地支承的枢轴21上,并且其直径大于中间齿轮39的从动齿轮40;一在主结构31内固定到枢轴21边缘的小齿轮(副齿轮)41和一与小齿轮41相接合并沿凸轮板35的长度设置的齿条42。应注意,为方便起见图1中省略了在图中实际上位于齿条42前面的冲头53和52c的上部。
凸轮板35设置成当通过齿条42接收到小齿轮41的旋转力时,可以沿图1中主结构31的内表面横向往复移动。凸轮板35左端附近的上边缘稍微切去一部分,并在上边缘的左端形成有一凸起部43。该凸起部43减少了凸轮板35与主结构31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了滑动阻力并且凸轮板35滑动更平稳。
在凸轮板35左端附近的上边缘切去部中按预定间隔形成三个凹槽66、67和68,一弹性定位板65在切去部的上方设置于主结构31的内表面,同时被向下偏压。通过与定位板65接合,中间的凹槽67将凸轮板35锚定在中间的初始位置(见图5B)。同样,通过与定位板65接合,右边的凹槽66将凸轮板35锚定在左侧的末端位置,而左边的凹槽68将凸轮板35锚定在右侧的末端位置。定位板65与凹槽66、67和68组成凸轮板定位机构99。减速齿轮机构34等组成传动装置91,以用于将马达33的旋转力转变为使凸轮板35往复运动的线性往复移动力,从而使下面要说明的冲头52a、52b、53和52c进行垂直运动。
凸轮板35从图的左侧开始依次设有三个凸轮44、84和94。凸轮44和94在凸轮板35的垂直方向—即垂直于凸轮板纵向的方向上高度相同,并且都低于凸轮板35的中心。凸轮84的位置在垂直方向上高于凸轮板35的中心,并形成为使其第三直线部分87c与凸轮94的第一直线部分97a纵向交迭。
凸轮44、84和94分别形成,从而可以沿凸轮板35的纵向从其前面穿到后面。凸轮44具有一第一直线部分46a、一V形部分45和一第二直线部分46b,该第一直线部分46a在凸轮板35中心的高度上沿凸轮板35的纵向以一预定宽度延伸;该V形部分45从第一直线部分46a的右端以一预定角度逐渐下斜,然后从最低点(底部)以该预定角度逐渐上升;该第二直线部分46b在与第一直线部分46a相同的高度上从V形部分45的右端沿纵向以一预定宽度延伸。
凸轮84具有一第一直线部分87a、一V形部分85、一第二直线部分87b、一V形部分86和一第三直线部分87c,该第一直线部分87a在凸轮板35上较高的位置沿该凸轮板35的纵向以一预定宽度延伸;该V形部分85从第一直线部分87a的右端以一预定角度逐渐下斜,然后从底部以该预定角度逐渐上升;该第二直线部分87b在与第一直线部分87a相同的高度上从V形部分85的右端沿纵向以一预定宽度延伸;该V形部分86从第二直线部分87b右端以一预定角度逐渐下斜,然后从底部以该预定角度逐渐上升;该第三直线部分87c在与第一直线部分87a和第二直线部分87b相同的高度上从V形部分86右端沿纵向以一预定宽度延伸。
凸轮94具有一第一直线部分97a、一V形部分95、一第二直线部分97b、一V形部分96和一第三直线部分97c,该第一直线部分97a在凸轮板35中心的高度上沿纵向以一预定宽度延伸;该V形部分95从第一直线部分97a右端以一预定角度逐渐下斜,然后从底部以该预定角度逐渐上升;该第二直线部分97b在与第一直线部分97a相同的高度上从V形部分95右端沿纵向以一预定宽度延伸;该V形部分96从第二直线部分97b右端以一预定角度逐渐下斜,然后从底部以该预定角度逐渐上升;该第三直线部分97c在与第一直线部分97a和第二直线部分97b相同的高度上从V形部分96的右端沿纵向以一预定宽度延伸。
打孔装置30具有用于穿三个孔的冲头52a、52b和52c,所述三个冲头在主结构31(凸轮板35)的纵向方向上以一预定间距D1设置,并被支承以便可在垂直于纵向的方向上移动。打孔装置30还具有一专门在穿两个孔时使用的冲头53,该冲头在冲头52b和52c之间被支承以便可在垂直于纵向的方向上移动,并且该冲头与冲头52b隔开一小于间距D1的间距D2。如下文所述,在穿两个孔时也用到冲头52b。
这些冲头52a、52b、53和52c以及凸轮44、84和94设置成具有如下所述的预定位置关系。应注意,分别由冲头52a、52b、53和52c支承的销62可滑动地插入凸轮44、84和94。
也就是说,在如图1和5B所示的凸轮板35处于主结构31中间部分的初始状态下,冲头52a的销62位于靠近V形部分45的第一直线部分46a;冲头52b的销62位于第二直线部分87b的中间部分;冲头53的销62位于靠近V形部分95的第二直线部分97b;冲头52c的销62位于靠近V形部分96的第二直线部分97b。
此外,在如图5A所示的用于穿三个孔的三孔穿孔状态下,冲头52a的销62、冲头52b的销62和冲头52c的销62分别位于凸轮44的V形部分45、凸轮84的V形部分86和凸轮94的V形部分96,而专门用于两孔穿孔的冲头53的销62位于凸轮94的第二直线部分97b。
另外,在如图5C所示出用于穿两个孔的两孔穿孔状态下,冲头52b的销62和冲头53的销62分别位于凸轮84的V形部分85和凸轮94的V形部分95,而专门用于三孔穿孔的冲头52a和52c的销62分别位于凸轮44第一直线部分46a的左端和凸轮94的第二直线部分97b的中间部分。
为实现上述初始状态、三孔穿孔状态和两孔穿孔状态,凸轮44、84和94之间具有下述相互位置关系。
也就是说,如图1、2和5所示,三孔冲头52a、52b和52c的间距(D1)等于与这三个冲头相应的V形部分45、86和96的底部的间距。另外,凸轮44的第二直线部分46b,凸轮84的第一直线部分87a、第二直线部分87b和第三直线部分87c,凸轮94的第一直线部分97a和第三直线部分97c的长度都彼此相等,从而凸轮94的第一直线部分97a与凸轮84的第三直线部分87c相交迭。
再者,凸轮94的第二直线部分97b设置成稍长于冲头53和52c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在上述初始状态下使相邻的冲头53和52c都保持于最高位置(非穿孔位置);在三孔穿孔状态下使冲头52c进到V形部分96,而使冲头53保持在最高位置;在上述两孔穿孔状态下使冲头53进到V形部分95,而使冲头52c保持在最高位置。
凸轮44设置成使其第一直线部分46a的长度等于凸轮94的第二直线部分97b的长度,从而从图5B所示的初始状态到经过图5C所示的两孔穿孔状态为止可使冲头52a保持在最高位置。
同时,如图1、3和4所示,一支腿(leg)51通过一隔板50连接到主结构31的下表面31a。设置隔板50,以在下表面31a和支腿51上表面51a之间形成一允许片状件(待穿孔构件)穿过的缝隙S。如图3所示,在支腿51的角部形成有一用于将片状件P导入缝隙S的斜面51b。
如图1所示,主结构31共设有八个穿过主结构31上、下表面的冲头支承孔58。冲头52a、52b、53和52c分别可滑动地插入这些支承孔58。四个冲模54穿过支腿51的上表面51a而形成,以面对主结构31下表面上相应的冲头支承孔58。每个冲模54的内径都设置成几乎等于与各冲模接合的相应冲头52a、52b、53和52c的外径。
冲头52a、52b和52c以相等的间距(D1)排列,并组成用于在片状件P上穿三个孔的第一组。冲头53与也用于穿三个孔的冲头52b(共用冲头)一起组成用于在片状件P上穿两个孔的第二组。
然后,如图1和4所示,例如,冲头52b在垂直于其移动方向c(图中为垂直方向)的方向上设有一通孔63。通孔63支承上述销(从动件)62以使该销穿过孔63和第二直线部分87b,并且伸向主结构31的一导向长孔48。该导向长孔48穿过主结构31的一侧壁,并且其纵向与垂直方向一致。销62的两端都安装有可移除的止动环64,从而销62不会从冲头52b的通孔63掉出。
此外,冲头52b设有一将该冲头52b向相应冲模54偏压的弹簧47。弹簧47插在主结构31的上边缘和固定在冲头52b上的止动环98之间。虽然弹簧47将冲头52b向下偏压,但由于销62穿过凸轮84的第二直线部分87b并由该第二直线部分保持,所以冲头52b不会脱离主结构31。
应注意,图4中由实线表示的冲头52b示出该冲头处于最高位置的状态,由双点划线表示的冲头示出该冲头处于最低位置(穿孔位置)的状态。应注意,尽管只针对冲头52b对支承结构进行了说明,但用于支承其它冲头52a、53和52c的结构与该结构相同,在此将不再进行解释。
再有,如图1所示,用于检测凸轮板35是否已经达到左端或右端的凸轮板检测传感器55和56在主结构31内设置于该凸轮板35的可动范围两端。另外,在主结构31的上表面设置有一用于检测三孔冲头52a、52b和52c中冲头52b的上端的冲头检测传感器92,和一用于检测两孔冲头52b和53中冲头53的上端的冲头检测传感器93。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施例的打孔装置30中,当凸轮板35从初始位置即图5B所示的初始状态移动到图5A所示的左侧时,该凸轮板35所达到的范围被定义为第一可动范围R3;当凸轮板35从初始位置移动到图5C所示的右侧时,凸轮板35所达到的范围被定义为第二可动范围R2。
通过使凸轮板35在第一可动范围R3内往复移动可形成使用第一组的三孔冲头52a、52b和52c的三孔穿孔状态;通过使凸轮板35在第二可动范围R2内往复移动可形成使用第二组的两孔冲头52b和53的两孔穿孔状态。
如果用N2表示初始位置,而将初始位置之外的所有冲头都与冲模54相分离—从而形成非穿孔状态—的位置定义为中立位置,则在初始位置N2关于后述的一中间位置的相对侧分别存在一中立位置N1和一中立位置N3,所述中间位置为第一和第二可动范围R3和R2内产生穿孔状态的位置。即,就其间插置有初始位置N2的第一可动范围R3和第二可动范围R2而言,该状态可表示如下:
N1←→三孔穿孔状态(R3)←N2→两孔穿孔状态(R2)←→N3
(三孔穿孔操作)
如图1所示(即如图5B所示),在马达33停转的打孔装置30初始状态下,凸轮板定位机构99的定位板65与凹槽67相接合,从而将凸轮板35保持在主结构31的中心位置。此时,冲头52a的销62位于凸轮44的第一直线部分46a,冲头52b的销62位于凸轮84的第二直线部分87b,冲头53和52c的销62分别位于凸轮94的第二直线部分97b。也就是说,所有冲头都保持在最高位置。
当在该初始状态下通过一未示出的片状件传送装置将片状件P送入主结构31与支腿51之间的缝隙S中并定位在一预定位置时,一未示出的传感器检测断定:片状件P已被装入打孔装置30。然后,根据该检测结果,控制装置20启动打孔装置30。假设此前用户已经对三孔穿孔进行了设定。
接下来,控制装置20驱动马达33以使凸轮板35移动,从而使该凸轮板从图5B中的初始状态移动到图5A中的三孔穿孔状态。然后,由于凸轮板35开始向左移动,所以冲头52a的销62被从第一直线部分46a引导至V形部分45的底部;冲头52b的销62被从第二直线部分87b引导至V形部分86的底部;冲头52c的销62被从第二直线部分97b引导至V形部分96的底部。
因此,如图5A所示,在片状件P上穿孔后三孔冲头52a、52b和52c分别下降到最低位置从而与冲模54相接合。同时,当冲头检测传感器92检测到作为三孔冲头之一的冲头52b位于最低位置时,控制装置20判定:第一组冲头52a、52b和52c已经在片状件P上穿了三个孔。在该状态下,凸轮板35从初始位置N2移动后处在第一可动范围R3的中间位置。
接着,响应一来自控制装置20的信号,马达33旋转从而继续使凸轮板35向左移动,以使凸轮44、84和94将各自的销62引导到第二直线部分46b、第三直线部分87c和第三直线部分97c,从而将相应冲头52a、52b和52c抬起并保持在最高位置,同时通过凸轮94的第二直线部分97b将冲头53保持在最高位置。此时,凸轮板35移到最左端,凸轮板定位机构99的定位板65与凹槽66接合,从而将凸轮板35保持在该位置。即在这种状态下,凸轮板35定位在第一可动范围R3的最末端。
此时,将其上已经穿了三个孔的片状件P(见图3)从缝隙S中取出,并将一新的片状件P放入缝隙S。当马达33在这种状态下反转预定数目的转数,并且位于左端的凸轮板35向右移动—即从第一可动范围R3的末端移向中间位置时,三孔冲头52a、52b和52c在新的片状件P穿三个孔。当凸轮板35继续向右移动—即从第一可动范围R3的中间位置移到初始位置N2时,冲头52a、52b和52c的销62分别被引导到第一直线部分46a、第二直线部分87b和第二直线部分97b。然后,定位板65与凹槽67接合,凸轮板35返回图5B所示的初始状态。
因此,通过使凸轮板35在第一可动范围R3内往复移动,打孔装置30能够利用冲头52a、52b和52c重复进行三孔穿孔操作。
(两孔穿孔操作)
当片状件P在图5B所示的马达33停转的初始状态下被送入主结构31与支腿51之间的缝隙S并停在预定位置时,控制装置20根据未示出的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启动打孔装置30。假设此前用户已经对两孔穿孔进行了设定。
接下来,控制装置20驱动马达33以使凸轮板35移动,从而使该凸轮板35从图5B所示的初始状态移动到图5C所示的两孔穿孔状态。因此,当凸轮板35开始向右移动时,穿两个孔时不使用的冲头52a和52c的销62由在初始位置与其接合的第一直线部分46a和第二直线部分97b保持在最高位置。与此相反,在穿三个孔时也使用的冲头52b的销62被从第二直线部分87b引导至V形部分85的底部,而冲头53的销62被从第二直线部分97b引导至V形部分95的底部。
因此,如图5C所示,当在片状件P上穿孔后两孔冲头52b和53分别下降到最低位置从而与冲模54相接合。同时,当冲头检测传感器93检测到两孔冲头之一的冲头53位于最低位置时,控制装置20就判定:第二组冲头52b和53已经在片状件P上穿了两个孔。也就是说,凸轮板35从初始位置N2移动后处在第二可动范围R2的中间位置。
接着,响应来自控制装置20的信号,马达33旋转从而继续使凸轮板35向右移动,以使凸轮84和94将各自的销62引导到第一直线部分87a和第一直线部分97a,从而将相应的冲头52b和53抬起并保持在最高位置,同时通过将相应的销62保持在凸轮44的第一直线部分46a和凸轮94的第二直线部分97b而将冲头52a和52c保持在最高位置。此时,凸轮板35移到最右端,凸轮板定位机构99的定位板65与凹槽68相接合以将凸轮板35保持在该位置。即凸轮板35定位在第二可动范围R2的最末端。
此时,将其上已经穿了两个孔的片状件P(见图3)从缝隙S中取出,并将新的片状件P放入缝隙S。当马达33在这种状态下反转预定数目的转数,并且当位于右端的凸轮板35向左移动—从第二可动范围R2的末端移向中间位置N2时,两孔冲头52b和53就在新的片状件P上穿两个孔。当凸轮板35继续向左移动—即从第二可动范围R2的中间位置移到初始位置N2时,冲头52b和53的销62分别被引导到第二直线部分87b和第二直线部分97b。接着,定位板65与凹槽67接合,凸轮板35返回图5B中的初始状态。
因此,通过使凸轮板35在第二可动范围R2内往复移动,打孔装置30能够利用冲头52b和53重复进行两孔穿孔操作。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打孔装置30可通过将凸轮板35从中间位置移向左边而穿三个孔;并可通过将凸轮板35从中间位置移向右边而穿两个孔。即,可以通过一个装置在片状件P的不同位置穿不同数量的孔。
此时,由于一对应于冲头52b的位置的位置C1成为如图5A所示穿三个孔时的中心而一对应于冲头52b和53之间的位置的位置C2成为如图5C所示穿两个孔时的中心,因此希望当在相同尺寸的片状件P上穿两个孔和三个孔时采取以下方法:
例如,通过未示出的位置改变装置改变整个打孔装置30和一安装该打孔装置30的复印机等的装置安装部分的相对位置,从而使中心C2与中心C1一致。或者,在穿两个孔时和穿三个孔时,通过安装打孔装置30的复印机等中未示出的片状件输送装置改变将片状件送入打孔装置30的位置。适当采取这些方法,可在两孔穿孔和三孔穿孔过程中,平稳地进行穿孔操作而不会对错中心。
由于冲头52a、52b、53和52c分别设有用于将冲头向接近相应冲模的方向偏压的弹簧47,所述弹簧47当在片状件P上穿孔时为每个冲头增加了推力,而当冲头从相应冲模分离时又变成负载。所述弹簧使得施加在移动凸轮板35所必须的马达33上的负载几乎相同,并且使得连续在片状件P上穿孔的工序可以平稳地进行。
此外,尽管销62设置在冲头52a、52b、53和52c上,而凸轮44、84和94设置在凸轮板35上,但可以转变这种关系:将凸轮设置在冲头52a、52b、53和52c上,而将销设置在凸轮板35上。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打孔装置30可以通过使凸轮板35在第一可动范围R3内往复移动,以使第一组冲头52a、52b和52c通过相应的凸轮44、84和94和销(从动件)62垂直移动,从而产生三孔穿孔状态;而通过使凸轮板35在第二可动范围R2往复移动,以使第二组冲头52b和53垂直移动,从而产生待穿孔的数量少于第一组的两孔穿孔状态。另外,由于第二组包括同时还属于第一组的冲头53并且第二组冲头的数目少于第一组,所以,与对应于凸轮板35的移动来选择性地操作第一组和第二组各自的冲头(以进行穿孔操作)的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冲头总数(五个)相比,本实施例的可通过较少的冲头总数(四个)来进行不同穿孔工序,同时具有可穿不同数目的孔的两个装置的功能。因此,与现有技术的打孔装置相比,本打孔装置可以减少冲头及相应冲模的数量,从而可减少部件数量以简化装置结构。本打孔装置还可以降低成本,并且如果将它安装在诸如复印机等成像设备上,将有助于这类设备的多功能化。
另外,由于仅通过将凸轮板35从初始位置N2向左或向右移动就可以容易并稳定地移动到第一可动范围R3或者第二可动范围R2,所以该装置的控制得到了简化。再有,该装置仅通过使凸轮板35在第一可动范围R3或者第二可动范围R2内往复移动,就实现了使第一组或第二组的冲头52a、52b、53和52c可靠地垂直运动的结构。
由于打孔装置30以位于第一组中心的共用冲头52b为中心形成三孔穿孔状态,并以共用冲头52b和专门用于穿两孔的冲头53之间的中间位置为中心形成两孔穿孔状态,所以可自由地通过对应于各工序变换相应的中心来仅通过总共四个冲头(和冲模)在(待穿孔的)片状件P上适当地进行两孔穿孔和三孔穿孔工序,在所述四个冲头中位于三孔冲头中心的冲头52b在进行两孔穿孔时也被使用。即,能够可靠地在以某一间距对片状件P进行三孔穿孔工序和以不同间距进行两孔穿孔工序之间切换。
再者,因为对应于共用冲头52b的凸轮84设有通过第二直线部分87b相连的能在凸轮板35向左移动时操作该共用冲头52b的V形部分86和能在凸轮板35连续向右移动时操作该共用冲头52b的V形部分85,所以尽管结构如此简单,该结构也能允许共用冲头52b被自由地作为第一组或第二组进行操作。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参照图6至11介绍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打孔装置。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打孔装置部分剖开的正视图。图7是图6所示打孔装置的俯视图。图8是图6所示打孔装置的仰视图。图9是图6所示打孔装置从线E-E看去的侧视图。图10是图6所示打孔装置从线F-F看去的侧面剖视图。图11是图6中所示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齿条等部分放大的正视图。
如图6至11所示,本实施例的打孔装置60通过一托架71在一主结构70上设有一马达73。该马达73通过一减速齿轮机构74连接到一长凸轮板(往复移动构件)75上,从而作为使凸轮板75横向移动的动力源。打孔装置60具有一控制装置80,以用于根据接收自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6、77和78的检测信号来控制马达73。应注意,图6中的标号2可检测马达73的转数等。
同样如图6所示,减速齿轮机构74具有一固定在马达73的一穿过托架71的输出轴上的主动齿轮79,形成一体并被托架71可转动地支承的大齿轮81和小齿轮82,以及一连接到凸轮板75的左端部同时沿该凸轮板75的纵向延伸并与小齿轮82相接合的齿条83。
凸轮板75设置成当通过齿条83接收小齿轮82的旋转力时,可以沿主结构70的内表面—即图6的后侧—横向往复移动。减速齿轮机构74等组成传动装置90,以用于将马达73的旋转力转换为凸轮板75的线性往复移动力,从而使下面要说明的冲头89a、89b、89c和89d垂直运动。
凸轮板75设有四个凸轮,在图中从左至右依次为11、12、13和14。凸轮12和14在垂直于凸轮板75纵向的方向上—即图中的垂直方向上高度相同,都低于凸轮板75的中心。凸轮11和13在垂直于凸轮板75纵向的方向上定位于该凸轮板75的中心上方。
凸轮11至14沿凸轮板75的纵向从该凸轮板75的前侧穿到后侧。凸轮11具有一第一直线部分11a、一V形部分15和一第二直线部分11b,该第一直线部分11a在垂直于凸轮板75纵向的方向上较高的位置以一预定宽度沿该凸轮板75的纵向延伸;该V形部分15从第一直线部分11a的右端以一预定角度逐渐下斜,然后从最低点(底部)以该预定角度逐渐上升;该第二直线部分11b与第一直线部分11a相同的高度上从V形部分15的右端沿纵向以一预定宽度延伸。
凸轮12具有一第一直线部分12a、一V形部分16、一第二直线部分12b、一V形部分17和一第三直线部分12c,该第一直线部分12a在凸轮板75上较低的位置沿纵向以一预定宽度延伸,从而以一预定长度与凸轮11的第二直线部分11b相交迭;该V形部分16从第一直线部分12a的右端沿纵向以一预定角度逐渐下斜,然后从底部以该预定角度逐渐上升;该第二直线部分12b在与第一直线部分12a相同的高度上从V形部分16的右端沿纵向以一预定宽度延伸;该V形部分17从第二直线部分12b的右端以一预定角度逐渐下斜,然后从底部以该预定角度逐渐上升;该第三直线部分12c在与第一和第二直线部分12a和12b相同的高度上从V形部分17的右端沿纵向以一预定宽度延伸。
凸轮13具有一第一直线部分13a、一V形部分18、一第二直线部分13b、一V形部分19和一第三直线部分13c,该第一直线部分13a在凸轮板75上较高的位置沿纵向以一预定宽度延伸,从而以一预定长度与凸轮12的第三直线部分12c相交迭;该V形部分18从第一直线部分13a的右端以一预定角度逐渐下斜,然后从底部以该预定角度逐渐上升;该第二直线部分13b在与第一直线部分13a相同的高度上从V形部分18的右端沿纵向以一预定宽度延伸;该V形部分19从第二直线部分13b的右端以一预定角度逐渐下斜,然后从底部以该预定角度逐渐上升;该第三直线部分13c在与第一和第二直线部分13a和13b相同的高度上从V形部分19的右端沿纵向以一预定宽度延伸。
凸轮14具有一第一直线部分14a、一V形部分22和一第二直线部分14b,该第一直线部分14a在凸轮板75上较低的位置沿纵向以一预定宽度延伸,从而以一预定长度与凸轮13的第三直线部分13c相交迭;该V形部分22从第一直线部分14a的右端以一预定角度逐渐下斜,然后从底部以该预定角度逐渐上升;该第二直线部分14b在与第一直线部分14a相同的高度上从V形部分22的右端沿纵向以一预定宽度延伸。
打孔装置60还具有沿主结构70的纵向方向以一预定间距(预定间隔D3)依次设置同时在垂直于纵向的方向上被可移动地支承的冲头89a至89d。应注意,尽管没有示出,本实施例还设有一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凸轮板定位机构99相似的用于在一预定位置锚定凸轮板75的凸轮板定位机构。
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6包括一如图6和11所示的光投射元件和一相应的未在图中示出的光接收元件。当凸轮板75相对于主结构70在图中横向移动时,遮光部件5、6和7顺序遮挡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6的光。然后,传感器76将此时的检测结果传递到控制装置80。
如果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6的光被遮光部件5、6和7中的任何一个遮挡,则控制装置80根据该检测结果检测凸轮板75相对于主结构70移动的位置,并且判定:冲头89a至89d保持在最高位置(非穿孔位置)。如果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6的光没有被遮光部件5、6和7中的任何一个遮挡,则控制装置80根据该检测结果判定:冲头89a至89d处于最低位置(穿孔位置),即穿孔过程被执行。
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7包括隔开一预定间隙相对放置的一光投射元件77a和一光接收元件77b,而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8包括隔开一预定间隙相对放置的一光投射元件78a和一光接收元件78b。
当凸轮板75相对于主结构70在图中横向移动时,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7的光穿透过去或被一在光投射元件77a和光接收元件77b之间移动的遮光板9遮挡,而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7将此时检测的结果传送到控制装置80。控制装置80根据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7的检测结果来判断当凸轮板75即冲头89a至89d在停止于初始位置以外的位置后又开始移动时应移动到遮光部件5、6和7中的哪一个,所述初始位置以外的位置是指由于停电等原因,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6不面对遮光部件5、6和7中任何一个时的位置。
当凸轮板75相对于主结构70在图中横向移动时,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8的光穿透过去或被在光投射元件78a和光接收元件78b之间移动的遮光板9遮挡,而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8将此时检测的结果传送到控制装置80。然后,控制装置80根据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8的检测结果来判断凸轮板75即冲头89a至89d是定位于一第一可动范围R4还是定位于一第二可动范围R2。即使由于系统停机例如停电而使控制过程出现异常,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8也能在利用打孔装置60通过第一组冲头在第一可动范围R4中或通过第二组冲头在第二可动范围R2中穿四个孔或两个孔时防止凸轮板75移动到未使用的组的可动范围中。
在此,上述冲头89a至89d和凸轮11至14布置成具有下列预定的位置关系。应注意,如后述的由相应冲头89a至89d支承的销(从动件)25与相应的凸轮11至14可滑动地接合。
也就是说,在图6所示的凸轮板75位于主结构70左端的初始状态下,冲头89a的销25位于第二直线部分11b的右端;冲头89b的销25位于第三直线部分12c的右端;冲头89c的销25位于第三直线部分13c的右端;冲头89d的销25位于第二直线部分14b的右端。因此,所有冲头89a至89d都处于最高位置(非穿孔位置)。在这种状态下,控制装置80根据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6和77检测到的凸轮板75的位置判定:凸轮板75位于初始状态。
在四孔穿孔状态,冲头89a的销25位于V形部分15;冲头89b的销25位于V形部分17;冲头89c的销25位于V形部分19;冲头89d的销25位于V形部分22。即在四孔穿孔状态下,凸轮板75移动到第一可动范围R4,从而分别使凸轮11的V形部分15处的冲头89a、V形部分17处的冲头89b、V形部分19处的冲头89c和V形部分22处的冲头89d降到最低位置(穿孔位置)。在这种状态下,控制装置80根据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6和77的检测结果判定:该状态为四孔穿孔状态。
在两孔穿孔状态,冲头89a的销25位于第一直线部分11a;冲头89b的销25位于V形部分16;冲头89c的销25位于V形部分18;冲头89d的销25位于第一直线部分14a。即在两孔穿孔状态下,凸轮板75移动到第二可动范围R2从而分别使凸轮12的V形部分16处的冲头89b、V形部分18处的冲头89c下斜到最低位置(穿孔位置),而分别使凸轮11的第一直线部分11a处的冲头89a、第一直线部分14a处的冲头89d保持在最高位置。在这种状态下,控制装置80根据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6和77的检测结果判定:该状态为两孔穿孔状态。
为了实现上述初始状态、四孔穿孔状态和两孔穿孔状态,凸轮11至14具有下列相互位置关系。即四孔冲头89a、89b、89c和89d之间的间距(D3)几乎等于相应的V形部分15、17、19和22的底部之间的间距。
另外,凸轮11的第二直线部分11b、凸轮12的第三直线部分12c、凸轮13的第三直线部分13c和凸轮14的第二直线部分14b依次逐渐变长。此外,凸轮12的第二直线部分12b稍长于凸轮13的第二直线部分13b。这种布置可通过逐步偏移用于降低相应组的冲头的定时来减轻通过将第一组冲头89a至89d或者第二组冲头89b和89c移动以到达最低位置而进行穿孔时施加在马达73上的载荷。
所述凸轮设置成使凸轮11的第二直线部分11b与凸轮12的第一直线部分12a相交迭,凸轮12的第三直线部分12c与凸轮13的第一直线部分13a相交迭,凸轮13的第三直线部分13c与凸轮14的第一直线部分14a相交迭。
此外,如图6至10所示,一支腿(leg)27通过一未示出的隔板连接到主结构70的下表面。该隔板在主结构70的下表面和支腿27的上表面27a之间形成一可使一片形件P通过的缝隙S1。
如图10所示,主结构70共设有八个穿过主结构70上、下表面的上、下冲头支承孔28。冲头89a、89b、89c和89d分别可滑动并相互配合地插入这些冲头支承孔28中。支腿27的上表面27a上形成有四个冲模29,所述冲模与主结构70下表面的冲头支承孔28相对。冲头89a至89d等间距(D3)排列,从而构成用于穿四个孔的第一组和用于穿两个孔的第二组。
然后,例如,冲头89d设有一在垂直于其移动方向(图中为垂直方向)的方向上贯穿的通孔10。通孔10支承销25以使该销25穿过该孔10和凸轮板75的第二直线部分14b,并且伸向一沿主结构70的垂直方向形成的长引导孔26。长引导孔26贯穿主结构70的一侧壁,并且该引导孔的纵向沿所述垂直方向定向。在销25的两端都安装有未示出的可移除的止动环。
再有,冲头89d设有一未示出的弹簧,该弹簧将冲头89d朝向相应的冲模29偏压,并且该弹簧插在主结构70的上边缘和固定于冲头89d的止动环之间。因为销25穿过凸轮14的第二直线部分14b并且被保持在那里,所以尽管弹簧将冲头89d向下偏压,冲头89d也不会从主结构70掉出。应注意,尽管此处仅针对冲头89d说明了用于支承冲头的结构,但用于支承其它冲头89a至89c的结构与之相同并且此处不再进行说明。
图6中齿条83连接到凸轮板75的左端。将参照图11对此进行说明。上述沿凸轮板75的纵向(图中为横向)延伸的遮光板9连接到齿条83的后面(图中的纵深侧)。一连接板8通过一固定螺钉3连接到主结构70的左侧。上述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6、77、和78以预定的间距顺序设置在连接板8上。在本实施例中可设置一下面要说明的止动件23以取代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8。
一用于防止齿条83在移动时松开的滑动导向器4连接到主结构70的一在图中左侧延伸的延伸部70a。该滑动导向器4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而上述止动件(止动装置)23可设置在未示出的导向器的滑动槽的适当位置。
止动件23可使用相同的合成树脂材料与滑动导向器4形成一体,并与该滑动导向器4同时制造。例如,在凸轮板75沿图6中向右的方向在第二可动范围R2移动的状态下,该止动件23可位于与齿条83左端相对的位置。
此时,尽管凸轮板75能够在其左侧被止动件23限制的状态下在第二可动范围R2内往复移动,但因为止动件23可靠地阻止了凸轮板75的移动,所以即使由于系统故障例如停电而使标号2难以判断马达的旋转位置从而使凸轮板75试图沿向左的方向移到第一可动范围R4,该凸轮板75也不会在运行于第二可动范围R2时切换到第一可动范围R4。也就是说,利用这种止动件23进行所述简单布置就可省去上述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8。
如图11所示,上述遮光部件5、6和7连接到凸轮板75上靠近齿条83的位置,从而能够在凸轮板75移动时依次与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6相对。应注意,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6以及遮光部件5、6和7在深度方向上的位置不同于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7、78以及遮光板9。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孔装置60中,当凸轮板75从初始位置即图6的初始状态沿图中向右的方向移动一个阶段(step)时所达到的范围为第一可动范围R4,而当凸轮板75从中立位置即由第二直线部分12b和13b形成的中立位置再向右移动一个阶段时所达到的范围为第二可动范围R2。
使凸轮板75在第一可动范围R4往复移动可实现使用第一组的四孔冲头89a、89b、89c和89d的四孔穿孔状态,而使凸轮板75在第二可动范围R2往复移动可实现使用第二组两孔冲头89b和89c的两孔穿孔状态。
例如,如果用N1表示初始位置,而将初始位置之外的冲头与冲模29相分离—从而形成非穿孔状态—的位置定义为中立位置,则中立位置N2和N3从初始位置N1依次存在于从初始位置N1沿图6中向右的方向顺序设置的第一可动范围R4和第二可动范围R2中,并插置在形成相应穿孔状态的中间位置。就从初始位置N1沿一个方向设置的第一可动范围R4和第二可动范围R2而言,这种状态可表示如下:
N1←→四孔穿孔状态(R4)←→N2←→两孔穿孔状态(R2)←→N3
(四孔穿孔的操作)
在图6所示马达73停转的打孔装置60的初始状态(初始位置)中,冲头89a的销25位于凸轮11的第二直线部分11b,冲头89b的销25位于凸轮12的第三直线部分12c,冲头89c的销25位于凸轮13的第三直线部分13c,冲头89d的销25位于凸轮14的第二直线部分14b。即所有冲头都保持在最高位置。
当在该初始状态下将片形件P送入缝隙S1并定位在一预定位置时,与上述打孔装置30的情况相似,控制装置80启动打孔装置60。假设此时用户已经事先对穿四个孔进行了设定。
当马达73旋转以使凸轮板75从初始状态向四孔穿孔状态移动时,凸轮板75开始沿图6中向右的方向移动,从而分别将冲头89a至89d的各销25引导至凸轮11至14的相应V形部分15、17、19和22的底部。因此,第一组的所有冲头89a至89d都下降到最低位置,并当在片形件P上穿孔之后与冲模29相接合(见图10)。同时,控制装置80根据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6和77的检测结果判定:第一组冲头89a至89d已经在片形件P上穿了四个孔。
然后,由于马达73沿同一方向旋转并且凸轮板75在第一可动范围R4内继续向右移动,所有冲头89a至89d通过凸轮11至14相应的第一直线部分11a、第二直线部分12b、第二直线部分13b和第一直线部分14a升起并保持在最高位置。此时将已经穿了四个孔的片形件P从缝隙S1拉出,然后向该缝隙S1中送入一新的片形件P。
当马达73在这种状态下反转预定的转数从而凸轮板75沿图中向左的方向移动时,四孔冲头89a至89d就在新的片形件P上穿了四个孔。当凸轮板75继续向左移动时,冲头89a至89d的各销25分别被引至第二直线部分11b、第三直线部分12c、第三直线部分13c和第二直线部分14b,从而凸轮板75返回初始状态。
(两孔穿孔操作)
如果片形件P被送入缝隙S1并在这样的状态—即冲头89a至89d位于凸轮11至14相应的第一直线部分11a、第二直线部分12b、第二直线部分13b和第一直线部分14a从而被保持在最高位置—下停止于预定位置,并且马达73停转,则控制装置80启动打孔装置60。假设此时用户已经事先对穿两个孔进行了设定。
然后,当马达73旋转以使凸轮板75从上述状态向两孔穿孔状态移动时,凸轮板75开始沿图6中向右的方向移动,从而在穿两个孔时不使用的冲头89a和89d的销25由第一直线部分11a和第一直线部分14a保持在最高位置。与之相反,穿两个孔时要使用的冲头89b和89c的销25与穿四个孔时相似,分别被从第二直线部分12b引导至V形部分16的底部和从第二直线部分13b引导至V形部分18的底部。因此,两孔冲头89b和89c分别下降到最低位置(穿孔位置),并当在片形件P上穿孔之后与冲模29相接合。此时,控制装置80根据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7的检测结果判定:第二组冲头89b和89c已经在片形件P上穿了两个孔。
接着,马达73响应来自控制装置80的一信号而沿同一方向旋转,从而使凸轮板75在第二可动范围R2内继续右移,以使所有冲头89a至89d分别由凸轮11至14相应的第一直线部分11a、第一直线部分12a、第一直线部分13a和第一直线部分14a保持在最高位置。此时,将其上已经穿了两个孔的片形件P从缝隙S1中拉出,然后向缝隙S1中送入新的片形件P。当马达73在这种状态下反转预定的转数从而凸轮板75沿图中向左的方向移动时,两孔冲头89b和89c就在新的片形件P上穿两个孔。
如上所述,除了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的效果外,本实施例的打孔装置60还具有以下效果:
即打孔装置20使得仅通过使凸轮板75从初始位置N2沿一个方向前进一个阶段或者从第一可动范围R4沿同一方向再前进一个阶段,就能使该凸轮板75容易并可靠地到达第一可动范围R4或者第二可动范围R2。因此,控制可被简化。另外,该打孔装置能够仅通过使凸轮板75在第一可动范围R4和第二可动范围R2内往复移动而使第一或第二组冲头89a至89d可靠地垂直移动。
再有,因为第一组由四个即偶数个冲头组成而第二组由第一组冲头89a至89d中居中的两个冲头89b和89c组成,所以可在片形件P上(当然也可在该片形件上穿多于四个的偶数孔)适当并自由地进行四孔穿孔和两孔穿孔工序,但又不必对应于各工序移动四孔穿孔状态和两孔穿孔状态各自的中心,该四孔穿孔状态的中心位于第一组四个冲头89a至89d的中心部即冲头89b和89c的中间位置,该两孔穿孔状态的中心位于第一组中两个居中的冲头89b和89c的中间位置。
可通过仅由止动件23限制凸轮板75向相反的可动范围的移动这一非常简单的布置,而省去用于检测凸轮板75的移动的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8。也就是说,如果将打孔装置60安装到复印机等设备上,则可根据检测凸轮板75向相反组的移动的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8来进行控制,以便仅使用实际中常用的组。例如,当在系统故障例如停电之后再次供电而对控制进行重新设置时,通常根据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8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凸轮板75的移动,以使该凸轮板75移动到停电前使用的穿孔组。因此,尽管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8是基本部件,但止动件23也能限制凸轮板75向相反侧的移动,从而在本实施例中可省去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8。因而省去较昂贵的传感器78则可降低生产成本。即除了可节省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8本身的费用外,还能够削减用在未示出的控制装置80的控制板上的费用。在生产数万套产品时还能可观地压缩成本,因使用传感器而可能引起的麻烦也会避免,控制会减少,而且维修费用也会降低。
另外,通过将由合成树脂制成的止动件23挡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滑动导向器4的滑动槽的适当位置,就能可靠地在特定位置限制齿条83在图中向左的方向上的移动。或者,也可以限制齿条83从特定位置沿图中向右的方向的移动,通过将一由适当材料制成的构件例如金属螺钉固定到一对应于主结构70上的凸轮板75右端的适当位置也可获得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如果将止动件23形成在滑动导向器4的滑动槽中,则只需考虑用于校正滑动导向器4的冲模的费用,因此能够以非常低的成本进行处理而不会增加成本。
通过设置止动件23来省去可动范围检测传感器78的布置也适用于上述第一实施例。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打孔装置可安装在成像设备的主体部或印刷机上,所述成像设备例如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以及具有这些设备功能的多功能机,本打孔装置特别适用于需要通过减少部件来进行简化的设备。

Claims (10)

1.一种打孔装置,包括多个用于在一待穿孔的片型件上穿孔的冲头和冲模,一能够在垂直于所述冲头移动方向的方向上往复移动的往复移动构件以及多个凸轮和与所述凸轮相接合的从动件,所述凸轮和从动件插置在所述往复移动构件和所述多个冲头之间,以用于将所述往复移动构件的往复移动转换成所述冲头在穿孔位置与非穿孔位置之间的垂直运动,其中:
所述多个冲头分成一由一预定数目的冲头组成的第一组和一包含所述第一组中任意一个冲头并且其冲头数目少于所述第一组的预定冲头数的第二组;并且
通过使所述往复移动构件在一第一可动范围内往复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一组冲头通过与所述第一组冲头相对应的凸轮和从动件进行垂直移动而形成所述预定数目冲头的穿孔状态,通过使所述往复移动构件在一第二可动范围内往复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二组冲头通过与所述第二组冲头相对应的凸轮和从动件进行垂直移动而形成所述少于预定冲头数目的冲头的穿孔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动范围为所述往复移动构件相对于一主结构从一初始位置沿一个方向前进所达到的范围,所述第二可动范围为所述往复移动构件从该初始位置沿另一个方向前进所达到的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插置有所述初始位置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可动范围内分别在该初始位置的相对侧设置有第一和第二中立位置,并且
所述往复移动构件在所述第一或第二可动范围内往复移动时可使所述第一组或第二组冲头垂直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由三个以一预定间距排列的冲头组成,并且也可在所述第二组中被共同使用的所述第一组中的一个共用冲头为所述第一组三个冲头中居中的冲头;并且
所述第二组由所述共用冲头和一专门用于穿第二个孔的冲头组成,所述专门用于穿第二个孔的冲头设置在所述第一组三个冲头中位于一端的冲头和所述共用冲头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共用冲头相对应的凸轮设有通过一直线部分相连的一第一V形部分和一第二V形部分,该第一V形部分能够在所述往复移动构件沿一个方向移动时使所述共用冲头从非穿孔位置移动到穿孔位置,该第二V形部分能够在所述往复移动构件沿另一个方向移动时使所述共用冲头从非穿孔位置移动到穿孔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动范围为所述往复移动构件相对于一主结构从一初始位置沿一个方向前进一个阶段所达到的范围,所述第二可动范围为所述往复移动构件从所述第一可动范围沿一个方向再前进一个阶段所达到的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初始位置起沿所述一个方向顺序设置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可动范围中,从所述初始位置起依次设有第一中立位置和第二中立位置;并且
所述往复移动构件通过在所述第一或第二可动范围内往复移动而使作为所述第一组或所述第二组的多个冲头垂直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由三个或更多以一预定间距排列的冲头组成;所述第二组由所述第一组中的冲头中的至少两个冲头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移动限制装置,以用于当在所述第一或第二可动范围内使用所述往复移动构件时限制该往复移动构件移动到相对侧的可动范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限制装置是一用于在一相对于所述主结构的预定位置阻止所述往复移动构件移动的止动件。
CNB2003801018197A 2002-10-21 2003-10-21 打孔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426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306361 2002-10-21
JP306361/2002 2002-10-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05544A true CN1705544A (zh) 2005-12-07
CN100374261C CN100374261C (zh) 2008-03-12

Family

ID=32105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80101819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4261C (zh) 2002-10-21 2003-10-21 打孔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458505B2 (zh)
EP (1) EP1561552A4 (zh)
JP (2) JP4995421B2 (zh)
CN (1) CN100374261C (zh)
AU (1) AU2003301428A1 (zh)
WO (1) WO200403527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87463A (zh) * 2009-08-03 2011-03-23 大同工业株式会社 穿孔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12757B2 (ja) * 2000-03-21 2011-0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孔明け装置およびこの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AU2003301428A1 (en) * 2002-10-21 2004-05-04 Daido Kogyo Co., Ltd. Boring device
US8770079B2 (en) * 2006-03-31 2014-07-08 Seiko Ltd. Sheet hole punching device
US8770078B2 (en) * 2006-03-31 2014-07-08 Seiko Ltd. Sheet hole punching device
US7823494B2 (en) * 2006-03-31 2010-11-02 Seiko Ltd. Sheet hole punching apparatus and sheet hole punching method
US20080264226A1 (en) * 2007-04-24 2008-10-30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Punch unit
JP5334255B2 (ja) * 2009-04-13 2013-11-06 株式会社セーコウ 穿孔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後処理装置
JP5347775B2 (ja) * 2009-07-02 2013-11-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孔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1628B2 (ja) * 2009-11-10 2014-03-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穿孔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1104566A (ja) * 2009-11-20 2011-06-02 Hoya Corp 切り込み工具
JP5650912B2 (ja) * 2010-02-12 2015-01-07 大同工業株式会社 穿孔装置
JP5912257B2 (ja) * 2011-01-31 2016-04-27 株式会社セーコウ 紙葉穿孔装置
US8936189B2 (en) 2012-07-20 2015-01-20 Officemat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Switchable hole punch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434499A (en) * 1934-03-06 1935-09-03 Charles Wilfred Gregory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machines for producing records on statistical cards
US2185685A (en) * 1938-08-12 1940-01-02 Ibm Punching machine
US2458160A (en) * 1946-10-15 1949-01-04 Marcellin L Grappe Punch machine
US3334809A (en) * 1964-07-13 1967-08-08 Vyzk Ustav Matemat Stroju High-speed operated apparatus for punching recording tape
CH515566A (de) * 1969-07-11 1971-11-15 Ball Karlheinz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Herstellen bedruckter und kodierter Kleinlochkarten
DE3241046A1 (de) * 1982-11-06 1984-05-10 Trumpf GmbH & Co, 7257 Ditzingen Stanzmaschine, deren stanzstempel als mehrfachstempel ausgebildet ist
US4480782A (en) * 1982-12-30 1984-11-0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Punch press die assembly with punch selecting mechanism
NO153482C (no) * 1984-06-01 1986-04-02 Trioving As Anordning for stansing av hull i kort.
DK152266B (da) * 1985-07-01 1988-02-15 Gyproc Ab Fremgangsmaade og vaerktoej til hulning af gipsplader
JPH0276699A (ja) * 1988-09-12 1990-03-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穿孔機
JPH09109094A (ja) * 1995-10-06 1997-04-28 General Binding Corp パンチを選択できるパンチ・プレス
JP3196069B2 (ja) * 1996-10-25 2001-08-06 カール事務器株式会社 孔明け装置
KR100591138B1 (ko) * 1998-12-18 2006-06-19 히다찌긴조꾸가부시끼가이사 시트재 천공 장치
JP2000233396A (ja) 1998-12-18 2000-08-29 Hitachi Metals Ltd シート材穿孔装置
JP4762388B2 (ja) * 1999-06-25 2011-08-31 大同工業株式会社 孔明け装置
JP4767385B2 (ja) * 2000-01-19 2011-09-07 大同工業株式会社 孔明け装置
US6769600B1 (en) * 2000-06-16 2004-08-03 Dayton-Phoenix Group, Inc. Motor lamination notch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with selectively positionable punches
JP4553497B2 (ja) * 2001-01-26 2010-09-29 リコーエレ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用紙穿孔装置
JP3684166B2 (ja) * 2001-03-13 2005-08-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孔あけ装置とこの装置を備えた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80693B2 (ja) * 2001-06-22 2011-09-28 リコーエレ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ート穿孔装置
TW559576B (en) * 2002-03-20 2003-11-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control progressing tool
AU2003301428A1 (en) * 2002-10-21 2004-05-04 Daido Kogyo Co., Ltd. Boring device
US6786395B1 (en) * 2003-02-24 2004-09-07 Chau Lih Rong Enterprise Co., Ltd. Punch with punch elements in adjustable positions
US7032490B2 (en) * 2004-04-09 2006-04-25 Primax Electronics Ltd. Hole punc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87463A (zh) * 2009-08-03 2011-03-23 大同工业株式会社 穿孔装置
CN101987463B (zh) * 2009-08-03 2014-05-28 大同工业株式会社 穿孔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561552A4 (en) 2010-11-24
CN100374261C (zh) 2008-03-12
JP4995421B2 (ja) 2012-08-08
WO2004035274A1 (ja) 2004-04-29
US7458505B2 (en) 2008-12-02
JP2012152895A (ja) 2012-08-16
JPWO2004035274A1 (ja) 2006-02-09
JP5350512B2 (ja) 2013-11-27
EP1561552A1 (en) 2005-08-10
US20060151590A1 (en) 2006-07-13
AU2003301428A1 (en) 2004-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05544A (zh) 打孔装置
CN1080083C (zh) 用于表面安装装置头的工具
CN1186177C (zh) 打孔装置、具有该打孔装置的薄片处理器及成像设备
CN1280068C (zh) 机器人教示装置,使用它的机器人和机器人的操作方法
US20110197725A1 (en) Punching unit
CN1498071A (zh) 部件安装装置、控制该装置动作的程序及部件安装系统
CN1782317A (zh) 用于可滑动分隔元件的驱动设备、驱动组件以及分隔元件
CN1317855A (zh) 端子压折装置
CN1868695A (zh) 切削装置及片处理装置
CN101041927A (zh) 用于缝纫机的持针器
CN1185070C (zh) 用于断离工件的方法和装置
CN1722184A (zh) 媒体盘片自动售货机
CN1843758A (zh)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CN202861755U (zh) 一种锁附系统和使用本系统的锁附设备
CN1695960A (zh) 翻页信息处理机
CN1955356A (zh) 滚边缝纫机
CN1895862A (zh) 切削处理装置、切削处理装置的切削处理方法及程序
CN1147317A (zh) 电线处理装置
CN1722182A (zh) 媒体盘片自动售货机的输送夹持器模件及其控制方法
CN1325784A (zh) 穿孔装置
CN1046480A (zh) 冲压机
CN203900575U (zh) 医用离心机壳前盖侧孔打孔设备
JP2006205199A (ja) ピアスバーリング装置
KR101035030B1 (ko) 베어링캡소재용 절삭기
CN2502835Y (zh) 自动组装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312

Termination date: 201610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