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75290A - 具有碳化二亚胺树脂层的复合粒子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有碳化二亚胺树脂层的复合粒子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75290A
CN1675290A CNA038191458A CN03819145A CN1675290A CN 1675290 A CN1675290 A CN 1675290A CN A038191458 A CNA038191458 A CN A038191458A CN 03819145 A CN03819145 A CN 03819145A CN 1675290 A CN1675290 A CN 16752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cle
carbodiimide
composite particles
resin
methy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81914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41612C (zh
Inventor
桥场俊文
早川和寿
工藤里美
佐藤香
佑藤贵哉
吉田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hinbo Holdings Inc
Original Assignee
Nisshinbo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hinbo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Nisshinbo Industr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6752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752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4161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4161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G12/00 - C08G71/00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3/00Processes of treating or compound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3/005Processes for mixing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3/00Processes of treating or compound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3/12Powdering or granula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79/00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only,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L61/00 - C08L77/00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79/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only,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J2361/00 - C08J2377/00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9Coated or structually defined flake, particle, cell, strand, strand portion, rod, filament, macroscopic fiber or mass thereof
    • Y10T428/2982Particulate matter [e.g., sphere, flake,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9Coated or structually defined flake, particle, cell, strand, strand portion, rod, filament, macroscopic fiber or mass thereof
    • Y10T428/2982Particulate matter [e.g., sphere, flake, etc.]
    • Y10T428/2991Coat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9Coated or structually defined flake, particle, cell, strand, strand portion, rod, filament, macroscopic fiber or mass thereof
    • Y10T428/2982Particulate matter [e.g., sphere, flake, etc.]
    • Y10T428/2991Coated
    • Y10T428/2998Coated including synthetic resin or polymer

Abstract

一种复合粒子,使用碳化二亚胺树脂,在不对热塑性树脂等的母体粒子的形状变形的情况下,可容易地将粒子变化成固化粒子或者半固化粒子,进而可以活用碳化二亚胺基的本来的性能,是机械性和功能性优良的复合粒子,该复合粒子由具有可与碳化二亚胺基反应的官能团的母体粒子(A)和碳化二亚胺树脂(B)构成,其特征是母体粒子(A)的官能团和碳化二亚胺树脂(B)的碳化二亚胺基结合的同时,形成下述数学式[1]表示的平均厚度直径(L)在0.01~20μm范围内的由碳化二亚胺树脂(B)构成的外壳层。L=(L2-L1)/2[1]式中,L1表示母体粒子的平均粒径,L2表示复合粒子的平均粒径。

Description

具有碳化二亚胺树脂层的复合粒子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为碳化二亚胺树脂层的外壳层的复合粒子及其制造方法,更详细地是涉及由具有官能团的母体粒子(A)和碳化二亚胺树脂(B)构成,通过母体粒子(A)的官能团和碳化二亚胺树脂(B)的碳化二亚胺基的结合,形成由碳化二亚胺树脂构成的外壳层包覆母体粒子(A)表面的复合粒子,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具有-N=C=N-结构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或碳化二亚胺树脂),利用碳化二亚胺基的高反应性,广泛地使用在含有酯基的化合物的耐水解稳定剂和、具有可与碳化二亚胺基反应的羧基的树脂的交联剂,例如,甲基丙烯酸树脂的交联剂。
另外,作为其碳化二亚胺树脂的应用,也在涂料、粘结剂、涂覆剂等的各种领域被实际使用着(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10-60272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0-30024号公报等)。
可是,在使用这些含有碳化二亚胺组合物进行交联时,其大部分的被交联树脂是熔融树脂溶液,或者膏状树脂,或者乳化树脂,将粒子本身固化是非常费事、困难的。
如日本特开平2000-155441号公报所示,也进行了用熔融混炼机等通过与碳化二亚胺化合物的反应制作具有交联结构的聚烯烃系树脂粒子的研究,但是还没有发现在满足耐热性、耐药性,可活用碳化二亚胺树脂本来反应性能的合适粒子。
一般,制造聚合物粒子时,大致分为2种方法,即(I)将由公知的本体聚合法或溶液聚合法等得到的树脂通过粉碎,分级而得到目的粒子,或者(II)如悬浮聚合法、乳液聚合法、分散聚合法、滴液法,以这些为基础的种子聚合法等,在聚合阶段得到适度的(球状)粒子。
特别是为了得到固化粒子,两者几乎都是通过添加交联性乙烯系单体及聚合物提高耐热性、耐药性,或者,使用环氧树脂等的乙烯系以外的交联性单体及聚合物来提高耐热性及耐溶剂性。
此时,满足耐热性、耐溶剂性的有许多种,被实用在液晶用隔片或增强剂、改性剂等,但是使用碳化二亚胺树脂满足耐热性、耐溶剂性的粒子还没有。
进而,其中,应用种子聚合法等,也发现具有羧基、羟基、氨基等的反应性基的粒子,但是如(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等那样的,由于对方的反应基有很多的羧基、羟基、氨基等的反应基,所以简单地与这些树脂的反应不充分,到目前具有充分活用反应性能的粒子及具有机械的、功能特性的粒子还没有实用化。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粒子,其中,作为粒子的固化剂使用碳化二亚胺树脂,热塑性树脂等的母体粒子的形状不变形地而容易地将粒子变化成固化粒子或半固化粒子,进而,活用碳化二亚胺基本来具有的反应性能,而且是机械的、功能的特性优良的复合粒子。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说的固化是指通过交联等固化树脂、及降低热塑性,使性质成为稳定的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者们为了克服上述以往技术的问题进行了锐意地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将含有可与碳化二亚胺基反应的基(例如羟基、氨基、羧基、巯基等)的热塑性树脂等的母体粒子,在对其母体粒子是非溶剂但是对碳化二亚胺树脂是溶剂的水或有机溶剂的存在下,与碳化二亚胺树脂混合、反应得到的复合粒子在母体粒子表面形成碳化二亚胺树脂层,母体粒子和碳化二亚胺树脂层结合,得到具有机械的、功能特性的复合粒子。本发明就是基于这些见解而完成的。
按照本发明的第1发明,提供一种复合粒子,是由具有可与碳化二亚胺基反应的官能团的母体粒子(A)和碳化二亚胺树脂(B)构成的复合粒子,其特征是母体粒子(A)的官能团和碳化二亚胺树脂(B)的碳化二亚胺基结合的同时,形成由下述数学式[1]表示的平均厚度直径(L)在0.01~20μm范围内的碳化二亚胺树脂(B)构成的外壳层,
L=(L2-L1)/2    [1]
(式中,L1表示母体粒子的平均粒径,L2表示复合粒子的平均粒径。)
按照本发明的第2个发明所提供的复合粒子,其特征是在第1个发明中上述母体粒子(A)的形状为球状或基本为球状。
进而,按照本发明的第3个发明所提供的复合粒子,其特征是在第2个发明中上述碳化二亚胺树脂(B)的分子链中的至少1个碳化二亚胺基与母体粒子(A)的官能团结合形成外壳层。
按照本发明的第4个发明所提供的复合粒子,其特征是在第1个发明中上述母体粒子(A)的官能团和碳化二亚胺树脂(B)的碳化二亚胺基的键是由氨基甲酰酰胺键、异脲键、胍键或硫脲键中选出的至少1种。
按照本发明的第5个发明所提供的复合粒子,其特征是在第1个发明中上述其特征是上述母体粒子(A)的官能团是由羟基、羧基、氨基或巯基中出的至少1种的活性氢基。
按照本发明的第6个发明所提供的复合粒子,其特征是在第1个发明中上述母体粒子(A)是热塑性树脂。
按照本发明的第7个发明所提供的复合粒子,其特征是在第1个发明中上述碳化二亚胺树脂(B)是用以下的化学式(1)表示的碳化二亚胺树脂,
R1-Y-(R2-N=C=N)n-R2-Y-R3    (1)
(式中,R1及R3表示从具有可与异氰酸酯基反应的官能团的化合物除去该官能团的氢或碳数1~40的有机残基,R1及R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2表示从二异氰酸酯除去异氰酸酯基的有机残基,该二异氰酸酯也可以是不同的种类;Y表示用上述异氰酸酯基和与上述异氰酸酯反应得到的官能团形成的键,n是平均聚合度,在1~100的范围;另外,R1-Y及Y-R3也可以是直接表示碳化二亚胺化过程中的异氰酸酯基。)
另外,按照本发明的第8发明,提供复合粒子,其特征是在第7发明中,上述碳化二亚胺树脂(B)具有至少1种亲水性链段,而且是水溶性。
另一方面,按照本发明的第9发明,提供第1~8中任何1个发明的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两个工序,即第1工序,在该第1工序中将具有可与碳化二亚胺基反应的官能团的母体粒子(A)和碳化二亚胺树脂(B),在对前者是非溶剂而对后者是溶剂的有机溶剂或水选出的至少1种的溶剂存在下,进行混合或浸渍,使得后者以充分的程度含浸在前者的表层部;第2工序,紧接着在该第2工序中通过前者的官能团和后者的碳化二亚胺基的反应,在母体粒子(A)的表面上形成由碳化二亚胺树脂(B)构成的外壳层包覆母体粒子(A)。
另外,按照本发明的第10发明,提供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在第9发明中,上述母体粒子(A)是预先通过悬浮聚合、乳液聚合、分散聚合或种子聚合法得到的粒子。
进而,按照本发明的第11发明,提供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在第9发明的第1工序中,在将碳化二亚胺树脂(B)溶解在从有机溶剂或水中选出至少1种溶剂而得到的溶液中,浸渍母体粒子(A)。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复合粒子,由具有可与碳化二亚胺基反应的官能团的母体粒子(A)和碳化二亚胺树脂(B)构成,其特征是母体粒子(A)的官能团和碳化二亚胺树脂(B)的碳化二亚胺基结合的同时,形成平均厚度直径(L)在0.01~20μm的范围内的由碳化二亚胺树脂(B)构成的外壳层,以及其制造方法,但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是包含如下的内容。
(1)在第1发明中的复合粒子,其特征是,具有芯/壳结构。
(2)在第1发明中的复合粒子,其特征是,上述母体粒子(A)的平均粒径是0.01~10,000μm。
(3)在第1发明中的复合粒子,其特征是,上述母体粒子(A)具有30~2000当量的官能团。
(4)在第1发明中的复合粒子,其特征是,复合粒子是固化型反应性粒子或半固化粒子。
(5)在第1发明中的复合粒子,其特征是,在上述碳化二亚胺树脂(B)的分子链上具有从氨基甲酸酯键、硫尿烷键、尿素键、酰胺键或碳化二亚胺键中选出的至少1种的键基。
(6)在第1发明中的复合粒子,其特征是,具有从耐热性、耐溶剂性、耐药性、密合性、粘结性、接合性或溶液分散性中选出的至少1种特性。
(7)在第6发明中的复合粒子,其特征是,上述热塑性树脂是苯乙烯系聚合物、(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其他的乙烯系聚合物的加成聚合的共聚物、氢转移聚合的聚合物、聚缩合的聚合物或加成缩合的聚合物中的任何1种。
(8)在第7发明中的复合粒子,其特征是,上述碳化二亚胺树脂(B)具有50~1000当量的碳化二亚胺(-NCN-)基。
(9)在第7发明中的复合粒子,其特征是,上述碳化二亚胺树脂(B)的平均分子量是200~100,000。
(10)在第8发明中的复合粒子,其特征是,上述亲水性链段是在上述化学式(1)中,R1或R3是用以下的化学式(2)~(5)表示的残基的至少1种。
(i)R5-SO3-R4-OH            (2)
(式中,R4表示1~10的亚烷基、R5表示碱金属)表示的至少具有1个反应性羟基的烷基磺酸盐的残基
(ii)(R6)2-NR’-R7-OH       (3)
(式中,R6表示碳数1~4的低级烷基、R7表示碳数1~10的亚烷基或氧基亚烷基、R’表示来自季化剂的基)表示的二烷基氨基醇的残基的季盐
(iii)(R6)2-NR’-R7-NH2     (4)
(式中,R6、R7及R’表示与上述化学式(3)相同的基)表示的二烷基氨基烷基胺的残基季盐
(iv)R8-(O-CHR9-CH2)m-OH    (5)
(式中,R8表示碳数1~4的低级烷基、R9表示氢原子或甲基、m表示2~30的范围)表示的至少具有1个反应性羟基的烷氧基封端的聚(亚烷基氧化物)的残基
(11)在第9发明中的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上述母体粒子(A)的形状是球状或基本为球状。
(12)在第9发明中的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上述母体粒子(A)是热塑性树脂。
(13)在上述(12)的发明中的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上述热塑性树脂是苯乙烯系聚合物、(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其他的乙烯系聚合物的加成聚合的共聚物、氢转移聚合的聚合物、聚缩合的聚合物或加成缩合的聚合物中的任何1种。
(14)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在第9发明中,上述母体粒子(A)和碳化二亚胺树脂(B)的混合比是,相对于母体粒子(A)的官能团1当量,碳化二亚胺树脂(B)的碳化二亚胺基是0.1~20当量。
(15)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在第9发明中,上述母体粒子(A)的官能团是从羟基、羧基、氨基或巯基中选出的至少1个活性氢基。
(16)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在第9发明中,上述碳化二亚胺树脂(B)的平均分子量是200~100,000。
(17)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在第9发明中,上述碳化二亚胺树脂(B)具有至少1种亲水性链段,而且是水溶性。
(18)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在上述(1 7)发明中,亲水性链段是在上述化学式(1)中,R1或R3是用上述化学式(2)~(5)表示的残基的至少1种。
(19)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在第9发明中,上述溶剂是水、水-低级醇混合物或甲苯中的任何1种。
(20)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在第9发明中,上述溶剂是从二甲基甲酰胺(DMF)、四氢呋喃(THF)、甲基乙基酮(MEK)、甲基异丁基酮(MIBK)、丙酮、N-甲基-2-吡咯烷酮(NMP)、二氯甲烷或者四氯乙烷中选出的至少1种的有机溶剂或水和、与从二甲基甲酰胺(DMF)、四氢呋喃(THF)、丙酮或者N-甲基-2-吡咯烷酮(NMP)中选出的至少1种的亲水性溶剂的混合物。
(21)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在第9发明的第1工序中,除了母体粒子(A)和碳化二亚胺树脂(B)之外,进而添加从分散剂、抗氧化剂、稳定剂或乳化剂中选出的至少1种的化合物。
(22)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在第9发明的第2工序中,反应温度是10~200℃。
(23)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在第9发明的第2工序中,反应时间是1~24小时。
(24)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在第11发明中,碳化二亚胺树脂(B)的溶液浓度,若用以下计算式计算时是5~60重量%。
溶液浓度(重量%)=100×(总溶液-溶剂)/总溶液
(25)交联剂、耐水解稳定剂、热塑性树脂固化剂、接合剂、涂覆剂或者涂料或液晶用隔片,其使用第1~8的任一项发明的复合粒子。
附图说明
图1是复合粒子的模式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以下,每个项目地详细说明本发明。
1.复合粒子
本发明的复合粒子是由具有可与碳化二亚胺基反应的官能团的母体粒子(A)和在其表层部形成由碳化二亚胺树脂(B)组成的外壳层的复合粒子,其特征是母体粒子(A)和碳化二亚胺树脂(B),前者的官能团(即反应基)和后者的碳化二亚胺基的一部分结合的同时,在母体粒子(A)表面上形成由碳化二亚胺树脂(B)构成的外壳层包覆母体粒子(A)的,此时,用下述数学式[1]表示的外壳层的平均厚度直径(L)在0.01~20μm的范围。
L=(L2-L1)/2    [1]
(式中,L1表示母体粒子的平均粒径、L2表示复合粒子的平均粒径。)
该复合粒子用概念的结构表示时,是如图1所示的结构。
在图1中,虚线内部是来自母体粒子(A)的芯粒子,表层部是由碳化二亚胺树脂(B)组成的外壳层。即为具有芯/壳结构的非球状或球状的粒子。
形成作为该碳化二亚胺树脂(B)层的外壳层的碳化二亚胺树脂(B)的碳化二亚胺基的一部分通过与母体粒子(A)的反应基反应而结合。在此,若1个分子中的碳化二亚胺基的至少1个与芯粒子的内部或表面结合,可进而提高所述的耐热性、耐溶剂性、密合性的功能。
另外,若母体粒子(A)是热塑性树脂的粒子时,可根据碳化二亚胺树脂的种类,在表面上残留由碳化二亚胺树脂组成的外壳层的同时,固化内部,另外,也可仅固化母体粒子(A)的表面。
进而,根据碳化二亚胺树脂的种类,在母体粒子(A)的表面可适宜多加成碳化二亚胺基,也可自由地控制外壳层的厚度。
另外,复合粒子可以是固化了的反应粒子,也可以是半固化状态的反应粒子,即半固化反应粒子。
2.碳化二亚胺树脂(B)
本发明的上述复合粒子的碳化二亚胺树脂(B),可使用用下述的化学式(1)表示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或聚碳化二亚胺树脂)。
R1-Y-(R2-N=C=N)n-R2-Y-R3    (1)
式中,R1及R3表示从具有可与异氰酸酯基反应的官能团的化合物除去该官能团的氢或碳数1~40的有机残基,R1及R3可以相同或也可以不同,R2表示从二异氰酸酯除去异氰酸酯基的有机残基,该二异氰酸酯也可以是不同的种类。Y是表示用上述异氰酸酯基和可与上述异氰酸酯反应的官能团形成的键。n是平均聚合度,是1~100的范围。另外,R1-Y及Y-R3也可以直接为碳化二亚胺化过程中的异氰酸酯基。
进而,若进行说明,在上述化学式(1)中,R1或R3是由具有与异氰酸酯基反应的官能团或键的化合物表示的残基构成的一种以上的链段。
具有与其异氰酸酯基反应的官能团或键的代表例子,可举出如下:
(a)羟基-OH(包括H2O)
(b)巯基-SH
(c)氨基-NH2
(d)羧基-COOH
(e)异氰酸酯基-NCO
(f)氨基甲酸酯键-NHCOO-
(g)尿素键-NHCONH-
(h)酰胺键-NHCO-
(i)碳化二亚胺键-NCN-
(j)异氰酸酯二聚体键等。
进而,仅具体地举出与异氰酸酯基反应的代表的化合物:
(a)对于含有羟(-OH)基化合物,可举出(i)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正丁醇、仲丁醇、叔丁醇等的1元醇类;(ii)乙二醇、丙二醇、三羟甲基丙烷、季戊四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新戊二醇、戊二醇、己二醇、辛二醇、1,4-丁二醇、二甘醇、三甘醇、一缩二丙二醇等的饱和或者不饱和的二醇类;(iii)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丁基溶纤剂等的溶纤剂类;(iv)2-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2-羟丙基(甲基)丙烯酸酯、3-羟丙基(甲基)丙烯酸酯、4-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等的(甲基)丙烯酸系单体;(v)聚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等的聚亚烷基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系化合物类;(vi)羟乙基乙烯基醚、羟丁基乙烯基醚等的各种羟烷基乙烯基醚类;(vii)烯丙醇、2-羟乙基烯丙基醚等的各种烯丙基化合物类;(viii)正丁基缩水甘油基醚、2-乙基己基缩水甘油基醚等的烷基缩水甘油基醚类;(ix)聚乙二醇、聚丙二醇等的含有羟基高分子类。这些可单独使用,也可2种以上并用。
(b)对于含有巯基化合物,可举出(i)甲硫醇、乙硫醇、正-及异-丙硫醇、正-及异-丁硫醇、戊硫醇、己硫醇、庚硫醇、辛硫醇、壬硫醇、癸硫醇、环己硫醇等的脂肪族烷基单官能硫醇类;(ii)1,4-二硫杂-2-硫醇、2-(1-巯基甲基)-1,4-二噻烷、2-(1-巯基乙基)-1,4-二噻烷、2-(1-巯基丙基)-1,4-二噻烷、2-(巯基丁基)-1,4-二噻烷、四氢噻吩-2-硫醇、四氢噻吩-3-硫醇、吡咯烷-2-硫醇、吡咯烷-3-硫醇、四氢呋喃-2-硫醇、四氢呋喃-3-硫醇、哌啶-2-硫醇、哌啶-3-硫醇、哌啶-4-硫醇等的具有杂环的脂肪族硫醇类;(iii)2-巯基乙醇、3-巯基丙醇、硫代丙三醇等的具有羟基的脂肪族硫醇类;(iv)(甲基)丙烯酸2-巯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巯基-1-羧基乙酯、N-(2-巯基乙基)丙烯酰胺、N-(2-巯基-1-羧基乙基)丙烯酰胺、N-(2-巯基乙基)甲基丙烯酰胺、N-(4-巯基苯基)丙烯酰胺、N-(7-巯基萘基)丙烯酰胺、马来酸单2-巯基乙基酰胺等的具有不饱和双键的化合物;(v)1,2-乙烷二硫醇、1,3-丙烷二硫醇、1,4-丁烷二硫醇、1,6-己烷二硫醇、1,8-辛烷二硫醇、1,2-环己烷二硫醇、乙二醇双硫乙醇酸酯、乙二醇双硫丙酸酯、丁二醇双硫乙醇酸酯、丁二醇双硫丙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硫乙醇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硫丙酸酯、季戊四醇四硫代乙醇酸酯、季戊四醇四硫丙酸酯、三(2-巯基乙基)异氰酸酯、三(3-巯基丙基)异氰酸酯等的脂肪族二硫醇类;(vi)1,2-苯二硫醇、1,4-苯二硫醇、4-甲基-1,2-苯二硫醇、4-丁基-1,2-苯二硫醇、4-氯-1,2-苯二硫醇等的芳香族二硫醇类;(vii)另外,含有具有巯基的聚乙烯醇改性体等的巯基的高分子类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c)对于含有氨基化合物,可举出(i)氨、甲胺、乙胺、正丙胺、异丙胺、一乙醇胺、正丙醇胺、异丙醇胺、苯胺、环己胺、正丁胺、正戊胺、正己胺、正庚胺、正辛胺、正壬胺、正癸胺、正十一胺、正十二胺、正十三胺、正十四胺、正十五胺、正十六胺、正十七胺、正十八胺、正二十胺、氨基甲基三甲基硅烷、氨基甲基三乙基硅烷、氨基甲基三丙基硅烷、氨基乙基三甲基硅烷、氨基乙基三乙基硅烷、氨基乙基三丙基硅烷、氨基丙基三甲基硅烷、氨基丙基三乙基硅烷、氨基丙基三丙基硅烷、氨基甲基三甲氧基硅烷、氨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氨基甲基三丙氧基硅烷、氨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氨基甲基甲氧基二甲基硅烷、氨基甲基二乙氧基甲基硅烷、氨基甲基乙氧基二甲基硅烷、氨基甲基二甲氧基乙基硅烷、氨基甲基甲氧基二乙基硅烷、氨基甲基二乙氧基乙基硅烷、氨基甲基乙氧基二乙基硅烷、氨基乙基二甲氧基甲基硅烷、氨基乙基甲氧基二甲基硅烷、氨基乙基二乙氧基甲基硅烷、氨基乙基乙氧基二甲基硅烷、氨基乙基二甲氧基乙基硅烷、氨基乙基甲氧基二乙基硅烷、氨基乙基二乙氧基乙基硅烷、氨基乙基乙氧基二乙基硅烷、氨基丙基二甲氧基甲基硅烷、氨基丙基甲氧基二甲基硅烷、氨基丙基二乙氧基甲基硅烷、氨基丙基乙氧基二甲基硅烷、氨基丙基二甲氧基乙基硅烷、氨基丙基甲氧基二乙基硅烷、氨基丙基二乙氧基乙基硅烷、氨基丙基乙氧基二乙基硅烷、氨基甲基苯基二甲基硅烷、二乙胺、二乙醇胺、二正丙醇胺、二异丙醇胺、N-甲基乙醇胺、N-乙基乙醇胺等的含有脂肪族或芳香族胺化合物;(ii)二甲基氨基乙基丙烯酸酯、二乙基氨基乙基丙烯酸酯、二甲基氨基甲基丙烯酸酯、二乙基氨基甲基丙烯酸酯、二丙烯酸酯和二乙胺的加成物、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和二乙胺的加成物等的烷基氨基丙烯酸酯类;(iii)(甲基)丙烯酰胺、α-乙基(甲基)丙烯酰胺、N-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丁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酰胺、二丙酮(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N-二乙基(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p-苯乙烯磺酰胺、N,N-二甲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N,N-二乙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N,N-二甲基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N,N-二乙基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N-[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哌啶、N-[2-(甲基)丙烯酰基氧亚乙基]哌啶、N-[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吗啉、4-(N,N-二甲基氨基)苯乙烯、4-(N,N-二乙基氨基)苯乙烯、4-乙烯基吡啶、2-二甲基氨基乙基乙烯基醚、2-二乙基氨基乙基乙烯基醚、4-二甲基氨基丁基乙烯基醚、4-二乙基氨基丁基乙烯基醚及6-二甲基氨基己基乙烯基醚等的烷基氨基烷基乙烯基醚类等。另外,也可举出(iv)含有氨基的高分子类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d)对于含有羧基化合物,可举出(i)甲酸、乙酸、丙酸、异戊酸、己酸等的饱和脂肪族一元羧酸类;(ii)草酸、丙二酸酸、琥珀酸等的饱和脂肪族二元羧酸类;(iii)2-丙烯酰氧基乙基琥珀酸、3-丙烯酰氧基丙基邻苯二酸等的具有酯基的有机羧酸类;(iv)苯甲酸、甲苯酸、水杨酸等的碳环羧酸类;(v)呋喃羧酸、噻吩羧酸、吡啶羧酸等杂环羧酸类;(vi)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巴豆酸、衣康酸、马来酸、富马酸、衣康酸单丁酯、马来酸单丁酯等各种的不饱和单乃至二羧酸类或不饱和二羟基酸类;(vii)醋酸酐、琥珀酸酐等的来自羧酸的酸酐类;(viii)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等的高分子羧酸类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e)对于含有异氰酸酯基化合物,可举出(i)环己基异氰酸酯、正癸基异氰酸酯、正十一烷基异氰酸酯、正十二烷基异氰酸酯、正十三烷基异氰酸酯、正十四烷基异氰酸酯、正十五烷基异氰酸酯、正十六烷基异氰酸酯、正十七烷基异氰酸酯、正十八烷基异氰酸酯、正二十烷基异氰酸酯、苯基异氰酸酯、萘基异氰酸酯等。另外,(ii)具有2个以上用于碳化二亚胺化树脂类的异氰酸酯基的异氰酸酯化合物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另外,(f)~(j)的具有与异氰酸酯基反应的代表的键基的化合物可加热由上述(a)~(e)所述的化合物和各种异氰酸酯化合物(或催化剂存在下加热)进行聚合反应而得到。
另外,与异氰酸酯基反应的代表的化合物不限于上述(a)~(j)所述的,只要是具有与异氰酸酯基反应的官能团或键的化合物(例如具有酸酐类和具有不饱和双键的化合物)就没有特别限制,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另外,在上述化学式(1)中,R1或R3只要是由具有上述(a)~(j)的官能团或键的化合物表示的残基,Y的键可举出如下:
(a’)氨基甲酰键-NHCOO-
(b’)硫尿烷键-NHCSO-
(c’)尿素键-NHCONH-
(d’)酰胺键-NHCO-
(e’)碳化二亚胺键-NCN-(催化剂下)
异氰酸酯二聚体键
Figure A0381914500181
(f’)脲基甲酸酯键
Figure A0381914500182
(g’)缩二脲键
Figure A0381914500183
(h’)酰基尿素键
(i’)脲酮亚胺键
Figure A0381914500185
(j’)异氰酸酯三聚体键等,
Figure A0381914500191
用上述化学式(1)表示的碳化二亚胺树脂的平均分子量是200~100,000、优选的是500~50,000、更优选的是600~10,000、最优选的是1000~5000。
另外,一个碳化二亚胺树脂分子中的碳化二亚胺基数是1~100个、优选的是2~80个、更优选的是3~50个,最优选的是4~30个。
另外,作为制造本发明的上述碳化二亚胺化合物(碳化二亚胺树脂)的原料的异氰酸酯,可举出具有至少2个异氰酸酯基的异氰酸酯,优选的是从二官能的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简称为HDI)、加氢苯撑二甲基二异氰酸酯(H6XDI)、苯撑二甲基二异氰酸酯(XDI)、2,2,4-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TMHDI)、1,12-二异氰酸酯十二烷(DDI)、降冰片烷二异氰酸酯(NBDI)、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MDI)、四甲基苯撑二甲基二异氰酸酯(TMXDI)、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2,4,6-三异丙基苯基二异氰酸酯(TIDI)、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苄撑二异氰酸酯(TDI)、加氢苄撑二异氰酸酯(HTDI)等选出的1种或2种以上的异氰酸酯。
进而,为了制造本发明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碳化二亚胺树脂),首先,在碳化二亚胺化催化剂的存在下加热上述的异氰酸酯而制造。
作为该碳化二亚胺化催化剂,只要是可以碳化二亚胺化的催化剂就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的是有机磷系化合物、特别是在活性方面,优选的是磷氧化物类。
具体地可举出3-甲基-1-苯基-2-磷-1-氧化物、3-甲基-1-乙基-2-磷-1-氧化物、1,3-二甲基-2-磷-1-氧化物、1-苯基-2-磷-1-氧化物、1-乙基-2-磷-1-氧化物、1-甲基-2-磷-1-氧化物及这些的双键异构体,其中,优选的是工业上可得到的3-甲基-1-苯基-2-磷-1-氧化物。另外,碳化二亚胺化催化剂的添加时间,对于加热前、加热中、加热后等没有特别指定,但从安全观点看,优选的是比较低温时添加。
另外,如上所述,在制造本发明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碳化二亚胺树脂)时,首先,在碳化二亚胺化催化剂的存在下通过加热制造上述的异氰酸酯。此时,可在无催化剂下进行合成,也可在溶剂下进行。另外,在反应中途也可添加溶剂。此时,可以根据使用用途适宜选择。
作为其具体溶剂,可举出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等的酮类;醋酸乙酯、醋酸丁酯、丙酸乙酯、乙酸溶纤剂等的酯类;戊烷、2-甲基丁烷、正己烷、环己烷、2-甲基戊烷、2,2-二甲基丁烷、2,3-二甲基丁烷、庚烷、正辛烷、异辛烷、2,2,3-三甲基戊烷、癸烷、壬烷、环戊烷、甲基环戊烷、甲基环己烷、乙基环己烷、p-萜烷、苯、甲苯、二甲苯、乙基苯等的脂肪族或芳香族烃类;四氯化碳、三氯乙烯、氯苯、四溴乙烷等的卤代烃类;乙醚、二甲基醚、三噁烷、四氢呋喃等的醚类;甲缩醛、二乙基缩醛等的缩醛类;硝基丙烯、硝基苯、吡啶、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乙腈等的含硫、氮有机化合物类等。在合成时,只要对于异氰酸酯基及碳化二亚胺基无妨碍就没有特别限制,可选择适合聚合方法用途的溶剂。另外,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进而,合成终了后,若用下述的水溶性链段等封止碳化二亚胺树脂末端时,也可使用以下的稀释剂作为稀释剂,除了上述溶剂之外,也可使用水、甲醇、乙醇、1-丙醇、2-丙醇、1-丁醇、2-丁醇、异丁醇、叔丁醇、1-戊醇、2-戊醇、3-戊醇、2-甲基-1-丁醇、异戊醇、叔戊醇、1-己醇、2-甲基-1-戊醇、4-甲基-2-戊醇、2-乙基丁醇、1-庚醇、2-庚醇、3-庚醇、2-辛醇、2-乙基-1-己醇、苄醇、环己醇等的醇类;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异丙基溶纤剂、丁基溶纤剂、二甘醇单丁基醚等的醚醇类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但是,在稀释时,由于碳化二亚胺基的反应性高,优选的是在比较低温下进行。
另一方面,近年,从环境考虑,对于本发明的碳化二亚胺化合物(碳化二亚胺树脂),优选地也使用水溶性的碳化二亚胺。
这样的水溶性的碳化二亚胺,在上述化学式(1)中,例如,R1或R3,作为亲水性链段使用以下表示的残基的至少1种。
(i)R5-SO3-R4-OH        (2)
(式中,R4表示1~10的亚烷基、R5表示碱金属)所表示的至少具有1个反应性羟基的烷基磺酸盐的残基。
作为该烷基磺酸盐,例如可举出羟基乙磺酸钠和羟基丙磺酸钠等,优选的是羟基丙磺酸钠。
(ii)(R6)2-NR’-R7-OH   (3)
(式中,R6表示碳数1~4的低级烷基、R7表示碳数1~10的亚烷基或氧基亚烷基、R’表示来自季化剂的基)所表示的二烷基氨基醇的残基的季盐。
作为该二烷基氨基醇,例如可举出2-二甲基氨基乙醇、2-二乙基氨基乙醇、3-二甲基氨基-1-丙醇、3-二乙基氨基-1-丙醇、3-二乙基氨基-2-丙醇、5-二乙基氨基-2-丙醇、2-(二正丁基氨基)乙醇等,优选的是2-二甲基氨基乙醇。
另外,作为季化剂,可举出二甲基硫酸或p-甲苯磺酸甲酯等。
(iii)(R6)2-NR’-R7-NH2    (4)
(式中,R6及R7及R’表示与上述化学式(3)相同的基)所表示的二烷基氨基烷基胺的残基的季盐。
作为该二烷基氨基烷基胺,可举出3-二甲基氨基-正丙胺、3-二乙基氨基-正丙胺、2(二乙基氨基)乙胺等,特别优选的是3-二甲基氨基-正丙胺。
另外,作为季化剂,可举出二甲基硫酸和p-甲苯磺酸甲酯等。
(iv)R8-(O-CHR9-CH2)m-OH   (5)
(式中,R8表示碳数1~4的低级烷基、R9表示氢原子或甲基、m表示2~30的范围)所表示的、具有至少1个反应性羟基的烷氧基封端的聚(亚烷基氧化物)的残基。
作为该聚(亚烷基氧化物),例如可举出聚(环氧乙烷)单甲基醚、聚(环氧乙烷)单乙基醚、聚(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单甲基醚、聚(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单乙基醚等,优选的是聚(环氧乙烷)单甲基醚。
3.具有官能团的母体粒子(A)及其制作方法
本发明的具有官能团的、例如热塑性树脂的母体粒子(A)的制作方法,可举出具有可与碳化二亚胺基反应的官能团(具体地是羟基、羧基、氨基、硫醇基等的活性氢基等)的树脂及粒子的制作方法,例如可举出如下的方法:
(1)将由一般的本体聚合、溶液聚合得到的溶液树脂粉碎、分级而得到树脂及粒子的方法
(2)由上述聚合法滴液而得到树脂及粒子(包括球状粒子)的方法
(3)通过在水溶液中进行的乳液或者悬浮聚合而得到树脂及粒子(包括球状粒子)的方法
(4)使上述(3)和种子法等组合而得到树脂及粒子的方法
(5)通过在与非水溶剂中或水的混合溶剂中的分散聚合法得到树脂及粒子(主要是球状)的方法
(6)使上述(5)和种子法等组合而得到树脂及粒子的方法
(7)通过挤出成型机等得到颗粒状的树脂及粒子或薄膜状树脂的方法
(8)由注射成型机等得到的成型品等。
但没有特别限制,只要是满足母体粒子(A)的官能团的量、树脂及粒径、成型品厚度等条件的组合物及粒子用任何方法制造都可以。
另外,在制作具有官能团的母体粒子(A)的方法中,由上述聚合法得到的粒子,即使是预先具有交联结构的粒子也没有特别的关系,另外,只要是在粒子表面及内部具有可与碳化二亚胺基反应的官能团的,无论金属粒子、无机粒子都可以作为母体粒子(A)用于本发明的复合粒子的制造中。
本发明的母体粒子(A)是具有与碳化二亚胺基反应的官能团,具体地是具有羟(-OH)基、羧(-COOH)基、氨(-NH2)基、硫醇基(-SH)等的活性氢基的粒子。
上述的母体粒子,只要是热塑性树脂,其平均分子量,以重均计是1000~3,000,000左右,粒子只要是球状粒子,是3000~500,000左右就可以。但是,是固化性树脂时,其分子量分布不受此限制。
上述的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举出苯乙烯系聚合物、(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其他的乙烯系聚合物的加成聚合的共聚物、氢转移聚合的聚合物、聚缩合的聚合物、加成缩合的聚合物等。
作为其主成分的可共聚的原料单体,其具体代表例子可举出(i)苯乙烯、o-甲基苯乙烯、m-甲基苯乙烯、p-甲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p-乙基苯乙烯、2,4-二甲基苯乙烯、p-正丁基苯乙烯、p-叔丁基苯乙烯、p-正己基苯乙烯、p-正辛基苯乙烯、p-正壬基苯乙烯、p-正癸基苯乙烯、p-正十二烷基苯乙烯、p-甲氧基苯乙烯、p-苯基苯乙烯、p-氯苯乙烯、3,4-二氯苯乙烯等的苯乙烯类;(ii)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己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十二烷基酯、丙烯酸月桂酸酯、丙烯酸硬脂酸酯、丙烯酸2-氯乙基丙烯酸苯酯、α-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酸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酸酯类的(甲基)丙烯酸酯类;(iii)醋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苯甲酸乙烯酯、丁酸乙烯酯等的乙烯酯类;(iv)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的(甲基)丙烯酸衍生物;(v)乙烯基甲基醚、乙烯基乙基醚、乙烯基异丁基醚等的乙烯基醚类;(vi)乙烯基甲基酮、乙烯基己基酮、甲基异丙烯基酮等的乙烯基酮类;(vii)N-乙烯基吡咯、N-乙烯基咔唑、N-乙烯基吲哚、N-乙烯基吡咯烷酮等的N-乙烯基化合物;(viii)氟化乙烯、偏氟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乙烯,或丙烯酸三氟乙酯、丙烯酸四氟丙烯等的具有氟烷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类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作为具有可与碳化二亚胺基反应的官能团的、具有羧基的自由基聚合性单体或化合物,具体的代表例子可举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巴豆酸、衣康酸、马来酸、富马酸、衣康酸单丁酯、马来酸单丁酯等各种不饱和一乃至二元羧酸类或不饱和二羟基酸类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另外,作为具有可与碳化二亚胺基反应的官能团的羟基的自由基聚合性单体或化合物,具体的代表例子可举出2-羟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2-羟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3-羟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4-羟基丁基(甲基)丙烯酸酯等的(甲基)丙烯酸系单体、聚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等的聚亚烷基二醇(甲基)丙烯酸系化合物类、羟乙基乙烯基醚、羟丁基乙烯基醚等的各种羟基烷基乙烯基醚类、烯丙基醇、2-羟基乙基烯丙基醚等的各种烯丙基化合物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进而,作为具有羟基的聚合物,具体的代表例子可举出聚乙烯醇(PVA)等的完全皂化及部分皂化树脂、醋酸乙烯和其他的乙烯单体的共聚物组成的含有醋酸酯聚合物的皂化树脂等的含羟基的热塑性树脂,可以使用这些。
另外,作为具有可与碳化二亚胺基反应的官能团的氨基的自由基聚合性单体或化合物,具体的代表例子可举出(甲基)丙烯酰胺、α-乙基(甲基)丙烯酰胺、N-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丁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酰胺、双丙酮(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N-二乙基(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p-苯乙烯磺酰胺、N,N-二甲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N,N-二乙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N,N-二甲基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N,N-二乙基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N-[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哌啶、N-[2-(甲基)丙烯酰氧亚乙基]吡咯烷、N-[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吗啉、4-(N,N-二甲基氨基)苯乙烯、4-(N,N-二乙基氨基)苯乙烯、4-乙烯吡啶、2-二甲基氨基乙基乙烯基醚、2-二乙基氨基乙基乙烯基醚、4-二甲基氨基丁基乙烯基醚、4-二乙基氨基丁基乙烯基醚及6-二甲基氨基己基乙烯基醚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进而,作为具有可与碳化二亚胺基反应的官能团的硫醇(巯基)基的自由基聚合性单体或化合物,具体的代表例子可举出2-丙烯-1-硫醇、3-丁烯-1-硫醇、4-戊烯-1-硫醇、(甲基)丙烯酸2-巯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巯基-1-羧基乙酯、N-(2-巯基乙基)丙烯酰胺、N-(2-巯基-1-羧基乙基)丙烯酰胺、N-(2-巯基乙基)甲基丙烯酰胺、N-(4-巯基苯基)丙烯酰胺、N-(7-巯基萘基)丙烯酰胺、马来酸单2-巯基乙基酰胺等具有不饱和双键的含巯(硫醇)基单体或化合物、四亚甲基二硫醇、六亚甲基二硫醇、八亚甲基二硫醇、十亚甲基二硫醇等的具有2官能团以上的化合物和含有可与硫醇(巯基)基反应的反应基,与有-C=C-不饱和双键的单体有交联反应的化合物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另外,也可举出具有硫醇(巯基)基的聚乙烯醇改性体等的含有硫醇(巯基)基的热塑性树脂等。
另外,希望在共聚物中导入羧基或氢基或氨基或硫醇(巯基)基等的复合基时,也可通过并用含有上述各种反应基的单体作成多官能共聚物。进而,通过调整碳化二亚胺树脂的添加量或反应温度或条件可得到含有碳化二亚胺基的多官能树脂粒子。
另外,在制作交联性(固化型)的树脂或粒子时,根据使用的用途即使将具有多官能的不饱和双键的单体作为交联剂使用,也没有特别防碍。
具体的代表的例子可举出,二乙烯基苯、二乙烯基萘等的芳香族二乙烯基化合物;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3-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丙三醇丙烯氧二甲基丙烯酸酯、N,N-二乙烯基苯胺、二乙烯基醚、二乙烯基硫醚、二乙烯基磺化物等的化合物。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另一方面,作为用于本发明的树脂及粒子制造,进行自由基聚合时使用的聚合引发剂,可使用公知的自由基聚合引发剂。
具体的代表的例子可举出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氢异丙苯、叔丁基氢过氧化物、过硫酸钠、过硫酸钾、过硫酸铵等的过氧化物、偶氮二异丁腈、偶氮甲基丁腈、偶氮异戊腈等的偶氮系化合物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另外,在制作可与碳化二亚胺基反应的粒子时,可使用如上述的各种合成方法、聚合方法,但也可举出本体聚合等无溶剂的合成,在溶液聚合等类溶剂下的合成。
具体的聚合溶剂的代表例子可举出水、甲醇、乙醇、1-丙醇、2-丙醇、1-丁醇、2-丁醇、异丁醇、叔丁醇、1-戊醇、2-戊醇、3-戊醇、2-甲基-1-丁醇、异戊醇、叔戊醇、1-己醇、2-甲基-1-戊醇、4-甲基-2-戊醇、2-乙基丁醇、1-庚醇、2-庚醇、3-庚醇、2-辛醇、2-乙基-1-己醇、苄基醇、环己醇等的醇类;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异丙基溶纤剂、丁基溶纤剂、二甘醇单丁基醚等的醚醇类;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烷等的酮类;醋酸乙酯、醋酸丁酯、丙酸乙酯、溶纤剂乙酸酯等的酯类;戊烷、2-甲基丁烷、正己烷、环己烷、2-甲基戊烷、2,2-二甲基丁烷、2,3-二甲基丁烷、庚烷、正辛烷、异辛烷、2,2,3-三甲基戊烷、癸烷、壬烷、环戊烷、甲基环戊烷、甲基环己烷、乙基环己烷、p-萜烷、二环己基、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等的脂肪族或芳香族烃类;四氯化碳、三氯乙烯、氯苯、四溴乙烷等的卤代烃类;乙醚、二甲基醚、三噁烷、四氢呋喃等的醚类;甲醛缩二甲醇、二乙基缩醛等的缩醛类;甲酸、醋酸、丙酸等的脂肪酸类;硝基丙烯、硝基苯、二甲基胺、一乙醇胺、吡啶、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乙腈等的含硫、氮有机化合物类等。对此没有特别限制,可适宜选择适合聚合方法的用途的溶剂。另外,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进而,在制作粒子时,也可根据可使用的聚合方法适宜选择(高分子)分散剂、稳定剂、乳化剂及表面活性剂等。
关于这些,具体的代表的例子,作为分散剂或稳定剂可举出聚羟基苯乙烯、聚苯乙烯磺酸、乙烯基酚-(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酚(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等的聚苯乙烯衍生物;聚(甲基)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酰胺、聚丙烯腈、聚乙基(甲基)丙烯酸酯、聚丁基(甲基)丙烯酸酯等的聚(甲基)丙烯酸衍生物;聚甲基乙烯基醚、聚乙基乙烯基醚、聚丁基乙烯基醚、聚异丁基乙烯基醚等的聚乙烯基烷基醚衍生物;纤维素、甲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硝酸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等的纤维素衍生物;聚乙烯醇、聚乙烯丁缩醛、聚乙烯甲缩醛、聚醋酸乙烯等的聚醋酸乙烯衍生物;聚乙烯吡啶、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亚胺、聚-2-甲基-2-噁唑啉等的含氮聚合物衍生物;聚氯乙烯、聚偏氯乙烯等的聚卤化乙烯衍生物;聚二甲基硅氧烷等的聚硅氧烷衍生物等的各种疏水性或亲水性的分散剂、稳定剂。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另外,作为乳化剂(表面活性剂),可举出月桂基硫酸钠等的烷基硫酸酯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的烷基苯磺酸钠盐、烷基萘磺酸盐、脂肪酸盐、烷基磷酸盐、烷基磺基琥珀酸盐等的阴离子系乳化剂;烷基胺盐、季胺盐、烷基甜菜碱、氧化氨等的阳离子系乳化剂;聚氧化乙烯烷基醚、聚氧化乙烯烷基烯丙基醚、聚氧化乙烯烷基苯基醚、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甘油脂肪酸酯、聚氧化乙烯脂肪酸酯等的非离子系乳化剂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4.复合粒子的制作方法
作为本发明的复合粒子的制作方法,首先是制作含有可与碳化二亚胺基反应的官能团的树脂或粒子,在不溶解该树脂或粒子的溶剂下,向该溶剂添加可溶解碳化二亚胺树脂,加热、反应得到不使粒子形状变形,而具有与母体粒子结合的碳化二亚胺树脂组成的外壳层的复合粒子,换言之,其特征是包括2个工序,即第1工序是在对前者是非溶剂而对后者是溶剂的水或有机溶剂选出的至少1种溶剂存在下,将具有该官能团的母体粒子(A)和碳化二亚胺树脂(B)混合或浸渍,使得后者含浸到仅是前者的表层部或表层部和内部两区域的状态,接着进行第2工序,通过前者的母体粒子(A)的反应基和后者的碳化二亚胺树脂(B)的碳化二亚胺基的反应,在母体粒子(A)的表面形成可以包覆母体粒子(A)的由碳化二亚胺树脂(B)组成的外壳层。这样,可得到具有与母体粒子(A)的可反应的官能团结合的碳化二亚胺树脂组成的外壳层的复合粒子。
另外,在上述第1工序,除了母体粒子(A)和碳化二亚胺树脂(B)之外,根据需要,也可适宜选择分散剂、抗氧剂、稳定剂或乳化剂等添加到溶剂中。
若举出具体的代表例子,分散剂、稳定剂或乳化剂是与上述的相同的,另外,作为抗氧剂,可举出酚系抗氧剂、硫系抗氧剂、磷系抗氧剂、胺系抗氧剂、羟基酮系抗氧剂、羟基胺系抗氧剂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为了在母体粒子(A)的表面形成由碳化二亚胺树脂(B)组成的外壳层,必要的碳化二亚胺树脂(B)的碳化二亚胺基的含量,以碳化二亚胺当量表示是50~1000、优选的是80~800、更优选的是100~500、最优选的是200~400。
另外,为了在与母体粒子(A)结合的表面上形成外壳层,具有可与必要的碳化二亚胺基反应的官能团的母体粒子(A),其官能团以当量计算是满足30~2000、优选的是以当量计算是50~1000、更优选的是以当量计算是50~900、最优选的是100~500。若当量超过2000时,与碳化二亚胺基的结合量降低,外壳层的形成不充分,作为复合粒子的功能降低。
另外,作为具有官能团的粒子,只要是含有可与碳化二亚胺基反应的羟基、羧基、氨基、硫醇基、环氧基、异氰酸酯基、碳化二亚胺基的粒子就没有任何特别限制,但其中,由于具有作为活性氢基的羧基、羟基、氨基、硫醇基的粒子与碳化二亚胺基容易反应得到牢固的键基,所以是理想的。具体的键基的例子如下所示。
1)碳化二亚胺基和羟基时是异脲键
2)碳化二亚胺基和氨基时是胍键
Figure A0381914500311
3)碳化二亚胺基和羧基时是氨基甲酰胺键
4)碳化二亚胺基和硫醇基时是硫脲键
Figure A0381914500313
另外,根据结合基的种类、催化剂、高加热化、高压化等的条件的变化,重排反应后也可变化成更牢固的结合基(例如酰胺键、酰基脲键等)。
另外,母体粒子(A)由于是在粒子表面具有可与碳化二亚胺基反应的反应基,所以本发明的母体粒子(A),也包括金属粒子、无机粒子等的不具有可与碳化二亚胺基反应的反应基的粒子上进行表面处理,赋予可与碳化二亚胺基反应的反应基的粒子。
作为具有官能团的粒子的形状,优选的是球状或基本为球状,但也可以是异形粒子(非球状)。
另外,母体粒子(A)的粒径是0.01~10,000μm的粒子、优选是0.01~1,000μm、更优选是0.1~500μm、最优选是0.5~300μm的粒子。
另外,具有反应基的树脂,即使是薄膜状的组合物,只要其薄膜的厚度是上述粒径的范围可以固化,就可以形成由结合在组合物上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构成的外壳层。
碳化二亚胺树脂的添加量,取决于固化量和可形成的外壳层的厚度及必要的碳化二亚胺基残量,但对于1当量的母体粒子的官能团,以当量计算是1~20的标准,优选的是以当量计算是0.3~8,更优选的是以当量计算是0.5~5。
在母体粒子(A)的反应基和碳化二亚胺树脂(B)的碳化二亚胺基的反应中,优选的是控制反应温度。反应温度,只要是母体粒子的官能团和碳化二亚胺基可进行化学反应的最低温度以上就可以,取决于母体粒子的官能团的种类、碳化二亚胺树脂的种类、溶剂的种类等,但合适的是10~200℃的范围、优选的是15~150℃、更优选的是20~130℃、最优选的是30~110℃的范围。
另外,母体粒子(A)中的反应基和碳化二亚胺基结合所需要的时间,只要是目的的固化反应大致终了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以,很大程度取决于使用的碳化二亚胺树脂及添加量、树脂(粒子)内官能团种类、溶液的粘度及浓度等,例如在40℃是1~24小时、优选的是6~24小时左右。
不溶解树脂或粒子而溶解碳化二亚胺树脂的溶剂是从水或有机溶剂选出的至少1种的溶剂,也可考虑使用的碳化二亚胺树脂及添加量、树脂(粒子)的种类及含有的官能团的种类、使用用途等,适宜地选择。
作为其具体的溶剂是水、甲醇、乙醇、1-丙醇、2-丙醇、1-丁醇、2-丁醇、异丁醇、叔丁醇、1-戊醇、2-戊醇、3-戊醇、2-甲基-1-丁醇、异戊醇、叔戊醇、1-己醇、2-甲基-1-戊醇、4-甲基-2-戊醇、2-乙基丁醇、1-庚醇、2-庚醇、3-庚醇、2-辛醇、2-乙基-1-己醇、苄醇、环己醇等的醇类;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异丙基溶纤剂、丁基溶纤剂、二甘醇单丁醚等的醚醇类;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等的类;醋酸乙酯、醋酸丁酯、丙酸乙酯、乙酸溶纤剂等的酯类;戊烷、2-甲基丁烷、正己烷、环己烷、2-甲基戊烷、2,2-二甲基丁烷、2,3-二甲基丁烷、庚烷、正辛烷、异辛烷、2,2,3-三甲基戊烷、癸烷、壬烷、环戊烷、甲基环戊烷、甲基环己烷、乙基环己烷、p-萜烷、二环己基、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等的脂肪族或芳香族烃类;四氯化碳、三氯乙烯、氯苯、四溴乙烷等的卤化烃类;乙醚、二甲基醚、三噁烷、四氢呋喃等的醚类;甲缩醛、二乙基缩醛等的缩醛类;甲酸、乙酸、丙酸等的脂肪酸类;硝基丙烯、硝基苯、二甲基胺、一乙醇胺、吡啶、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乙腈等的含硫、氮有机化合物类等。优选的是水、甲醇或乙醇等的碳数1~5的低级醇、水和低级醇的混合物、甲苯、二甲基甲酰胺(DMF)、四氢呋喃(THF)、甲基乙基酮(MEK)、甲基异丁基酮(MIBK)、丙酮、N-甲基-2-吡咯烷酮(NMP)、二氯甲烷或者四氯乙烯,进而,更优选的是水、甲醇或乙醇等的低级醇、水和甲醇或乙醇等的低级醇的混合物、水和二甲基甲酰胺(DMF)、四氢呋喃(THF)、丙酮、与N-甲基-2-吡咯烷酮(NMP)等的亲水性溶剂的混合物、甲苯等。这些没有特别限制,可以适宜选择适合于使用用途的溶剂。另外,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当形成作为碳化二亚胺树脂层的外壳层时,固化反应时的溶液浓度,如下式所示,是1~60重量%、优选的是3~50重量%、更优选的是5~40重量%、最优选的是6~30重量%。
溶液浓度(重量%)=100×(总溶液-溶剂)/总溶液
用本发明的外壳层覆盖的复合粒子的外壳层的厚度,由碳化二亚胺树脂种类(原料异氰酸酯、分子量、末端改性等)及添加量、母体粒子的种类及添加量、合成条件等而决定,但可以作成0.01~20μm的、优选的是0.02~10μm的、更优选的是0.05~8μm的、最优选的是0.1~3μm的厚度的。
另外,根据用途可调整使用的碳化二亚胺树脂的种类、分子量、添加量、反应温度、使用的溶剂、具有由母体粒子含有的官能团量等得到的外壳层粒子的固化性能、外壳层的厚度等。
例如,在使用将芳香族系异氰酸酯作为原料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时,由于具有高反应性,在比较低温下可容易得到交联密度高的粒子,进而从得到的碳化二亚胺树脂层的外壳层对粒子表面可给予高的粘结性(反应性)。
另外,若加大使用的碳化二亚胺树脂的分子量,或将一个分子中的碳化二亚胺基的量加多,则可使得到的外壳层的厚度变大,也可提高得到的粒子密合性、粘结性。
进而,上述的本发明的复合粒子的碳化二亚胺树脂,可使用由以下的化学式(1)表示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或聚碳化二亚胺树脂),
R1-Y-(R2-N=C=N)n-R2-Y-R3    (1)
式中,也可根据用R2表示的有机残基的种类、碳化二亚胺基间中的分子长度改变反应性、交联密度等,通过适宜地选择可得到适合用途的复合粒子。
进而,根据用途使用的碳化二亚胺树脂可以是单一树脂,也可以将使用的异氰酸酯原料作成2种以上的复合碳化二亚胺树脂、混合2种以上单一碳化二亚胺树脂和复合碳化二亚胺树脂的混合碳化二亚胺树脂,也可得到复合粒子。
用本发明的外壳层覆盖的复合粒子的粒径分布,用下述式定义的粒径分布CV值(分散度)表示时,
CV(%)=(标准偏差/平均粒径)×100
母体粒子(A)的CV值[MCV]和用碳化二亚胺树脂层的外壳层覆盖的复合粒子的CV值[CCV]是0.5≤[CCV]/[MCV]≤1.4、优选的是0.6≤[CCV]/[MCV]≤1.3、更优选的是0.7≤[CCV]/[MCV]≤1.2、最优选的是0.8≤[CCV]/[MCV]≤1.1,是满足这些范围的粒径分布。换言之,即使形成外壳层,只要粒径分布的分散少,只要母体粒子径整齐,具有外壳层的复合粒子也不损坏母体粒子形状而成为整齐的粒子。
另外,母体粒子(A)是球状粒子时,用本发明的外壳层覆盖的复合粒子的形状是在球的投影二维图中,满足如下条件的球状粒子。
1≤长径/短径≤1.2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日立S-2150,以下称为SEM)以可测定的倍率(50~10,000倍)照相,对于1个粒子随机地测定15次,测定长径及短径。将其随机地重复测定n=100次,满足上述式的定义成球状粒子。
另外,测定粒径的方法是用SEM以可测定的倍率(50~10,000倍)照相,随机地测定n1=500个,测定平均粒径。
本发明的用外壳层包复的复合粒子,是通过将含有可与碳化二亚胺基反应的基(例如,羟基、氨基、羧基、硫醇基)的粒子,在对该粒子是非溶剂,但对碳化二亚胺树脂是溶剂的水或有机溶剂的存在下与碳化二亚胺树脂混合、加热反应而得到,对于该性能方面,作为固化粒子的耐热性和耐溶剂性得到提高,另外还可以得到作为含有碳化二亚胺粒子的结合性和密合性、粘结性优良的效果。
为此,也可将热塑性树脂变换成固化树脂,另外,不仅是粒子表面,在粒子内部也可加成碳化二亚胺基,可进一步提高作为复合粒子与其他的物质的耐热性、耐溶剂性、密合性、接合性、粘结性。
进而,若使用水溶性的聚碳化二亚胺时,粒子的分散性提高,通过将具有反应基染料或颜料与碳化二亚胺反应,可成为不掉色的着色。
由于保持这样的性能,复合粒子可在交联剂、耐水解稳定剂、热塑性树脂固化剂、弹性体的添加剂、互溶剂、粘结剂、涂层剂或者涂料、汽车领域或电气电子领域的加固材料或辅助材料或家具或建材等的广范围的各领域中使用。另外,也可应用于液晶用隔片等。
进而,对于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可在用乳液聚合、悬浮聚合、分散聚合等合成的球状粒子中直接、简单地加入碳化二亚胺树脂,也可作为芯/壳粒子的用途使用。另外,由于用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可使母体粒子表面形成碳化二亚胺树脂层,所以可多次再利用未反应的残存碳化二亚胺树脂,是经济上也是优良的制造方法。
实施例及比较例
使用碳化二亚胺树脂合成例、粒子合成例及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受这些的限制。在以下中没有特别的声明时,“份”表示“重量份”,“水”是指“蒸馏水”。
《碳化二亚胺树脂的合成》
[碳化二亚胺树脂合成例1]
将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1000g和苯基异氰酸酯238g和碳化二亚胺化催化剂(3-甲基-1-苯基-2-膦-1-氧化物[在以下合成例中相同])2.5g在甲苯1018g中混合,在70℃下反应5小时,得到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聚合度=5)(树脂浓度50重量%)。碳化二亚胺当量是204/NCN。
[碳化二亚胺树脂合成例2]
将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MDI)1200g和碳化二亚胺化催化剂6g在180℃下反应21小时,得到异氰酸酯末端4,4’-二环己基甲烷碳化二亚胺树脂(聚合度=6)。在其中加入甲苯1027.3g得到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树脂浓度50重量%)。碳化二亚胺当量是262/NCN。
[碳化二亚胺树脂合成例3]
将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MDI)1100.4g和二丁胺51.7g和碳化二亚胺化催化剂5.5g在180℃下反应36小时,得到二丁基末端碳化二亚胺树脂(聚合度=20)。在其中加入甲苯976.1g得到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树脂浓度50重量%)。碳化二亚胺当量是244/NCN。
[碳化二亚胺树脂合成例4]
将2,6-甲苯基二异氰酸酯(TDI)1000g和聚合度m=12的聚氧化乙烯单甲基醚402.3g在50℃下反应1小时后,加入碳化二亚胺化催化剂10g,在甲苯1165.2g中在85℃下反应6小时,得到甲基末端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聚合度=15)(树脂浓度50重量%)。碳化二亚胺当量是216/NCN。
[碳化二亚胺树脂合成例5]
将m-四甲基苯二甲基二异氰酸酯(TMXDI)800g和碳化二亚胺化催化剂16g,在180℃下反应20小时,得到异氰酸酯末端m-四甲基苯二甲基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聚合度=5)。接着,将得到的碳化二亚胺679.8g和羟基丙烷磺酸钠177.1g在100℃下反应24小时。在其中慢慢地加入蒸馏水571.3g得到黄褐色透明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树脂浓度60重量%)。碳化二亚胺当量是314/NCN。
[碳化二亚胺树脂合成例6]
将m-四甲基苯二甲基二异氰酸酯(TMXDI)800g和碳化二亚胺化催化剂16g,在180℃下反应26小时,得到异氰酸酯末端m-四甲基苯二甲基碳化二亚胺树脂(聚合度=10)。接着,将得到的碳化二亚胺668.9g和聚合度m=12的聚氧化乙烯单甲基醚333.9g在140℃下反应6小时。在其中慢慢地加入蒸馏水668.5g得到黄褐色透明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树脂浓度60重量%)。碳化二亚胺当量是336/NCN。
[碳化二亚胺树脂合成例7]
将2,6-甲苯基二异氰酸酯(TDI)800g和聚合度m=8的聚氧化乙烯单甲基醚441.4g在50℃下初期反应1小时后,加入碳化二亚胺化催化剂8g,在85℃下反应6小时,得到封端了的碳化二亚胺树脂(聚合度=7)。在其中慢慢地加入蒸馏水709.6g得到淡黄色透明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树脂浓度60重量%)。碳化二亚胺当量是265/NCN。
[碳化二亚胺树脂合成例8]
将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MDI)800g和碳化二亚胺化催化剂4g在180℃下反应45小时,得到异氰酸酯末端4,4’-二环己基甲烷碳化二亚胺树脂(聚合度=15)。接着,将得到的碳化二亚胺674.0g和聚合度m=15的聚氧化乙烯单甲基醚264.1g在140℃下反应6小时。在其中慢慢地加入蒸馏水625.4g得到淡黄色透明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树脂浓度60重量%)。碳化二亚胺当量是328/NCN。
表1表示了碳化二亚胺树脂的合成例1~8的归纳。
表1
  碳化二亚胺合成例   原料二异氰酸酯   碳化二亚胺聚合度   封端链段原料 NCN当量 溶剂
  合成例1   MDI   5   苯基异氰酸酯   204   甲苯
  合成例2   HMDI   6   无(异氰酸酯)   262   甲苯
  合成例3   HMDI   20   二丁胺   244   甲苯
  合成例4   TDI   15   聚氧化乙烯单甲基醚   216   甲苯
  合成例5   TMXDI   5   羟基丙烷磺酸钠   314   水
  合成例6   TMXDI   10   聚氧化乙烯单甲基醚   336   水
  合成例7   TDI   7   聚氧化乙烯单甲基醚   265   水
  合成例8   TMDI   15   聚氧化乙烯单甲基醚   328   水
《母体粒子的制作例》
[制作粒子例1](比较例1)
在5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70℃下加热约18小时。
苯乙烯                 60.0份
甲基丙烯酸             40.0份
甲醇                   100.0份
偶氮2-甲基丁腈(ABNE)   1.0份
然后,放冷,将反应树脂溶液取到不锈钢制的盘中。接着,放到60℃的干燥机中,干燥约24小时得到含有羧基树脂。使用公知的粉碎机、分级机得到母体粒子1。
在测定该粒子的粒度分布(日机装マイクロトラツク9320HRA)时,得到以体积分布的平均粒径是12.12μm。另外,用SEM(日立制S-2150)观察形状时,是异形粒子群。另外,将该粒子的一部分作为比较例1。
[制作粒子例2](比较例2)
在5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70℃下加热约18小时。
甲基丙烯酸甲酯       50.0份
丙烯酸               50.0份
甲醇                 100.0份
偶氮二异丁腈(AIBN)   4.0份
然后,放冷,将反应树脂溶液放到不锈钢制的盘中。接着,放到60℃的干燥机中,干燥约24小时得到含有羧基树脂。使用公知的粉碎机、分级机,得到母体粒子2。
在测定该粒子的粒度分布(日机装マイクロトラツク9320HRA)时,得到以体积分布的平均粒径是14.38μm。另外,用SEM(日立制S-2150)观察形状时,是异形粒子群。另外,将该粒子的一部分作为比较例2。
[制作粒子例3](比较例3)
使用公知的粉碎机、分级机,从聚乙烯醇(可乐丽制PVA-210部分皂化品)粗粒子得到母体粒子3。
在测定该粒子的粒度分布(日机装マイクロトラツク9320HRA)时,得到以体积分布的平均粒径是48.24μm。另外,用SEM(日立制S-2150)观察形状时,是异形粒子群。另外,将该粒子的一部分作为比较例3。
《球状粒子的制作例》
[制作粒子例4](比较例4)
在5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用氮气置换溶解氧后,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75℃下,加热约15小时,得到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粒子溶液。
苯乙烯                            48.2份
甲基丙烯酸                        20.6份
甲醇                              179.8份
乙醇                              29.9份
水                                59.8份
偶氮2-甲基丁腈(ABNE)              2.0份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系共聚树脂溶液   75.0份
(但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系共聚树脂溶液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2∶8的40重量%甲醇溶液。)
接着,将该粒子溶液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甲醇混合液(3∶7)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母体粒子4。用SEM(日立制S-2150)观察该粒子的形状,测定球状粒子指数时,是1.03的球状的粒子群。另外,测定粒径时,平均粒径是1.56μm。另外,将该粉体粒子的一部分作为比较例4。
[制作粒子例5](比较例5)
在5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用氮气置换溶解氧后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80℃下加热约15小时,得到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粒子溶液。
苯乙烯                           48.2份
甲基丙烯酸                       20.6份
甲醇                             220.8份
水                               55.2份
偶氮二异丁腈(AIBN)               1.6份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系共聚树脂溶液  62.8份
(但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系共聚树脂溶液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2∶8的40重量%甲醇溶液。)
接着,将该粒子溶液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甲醇混合液(3∶7)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母体粒子5。用SEM(日立制S-2150)观察该粒子的形状,测定球状粒子指数时,是1.05的球状粒子群。另外,测定粒径时,平均粒径是5.82μm。另外,将该粉体粒子的一部分作为比较例5。
[制作粒子例6](比较例6)
在5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用氮气置换溶解氧后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80℃下加热约15小时,得到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粒子溶液。
苯乙烯                           48.2份
丙烯酸                           20.6份
甲醇                             162.0份
乙醇                             54.0份
水                               54.0份
偶氮2-甲基丁腈(ABNE)             3.1份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系共聚树脂溶液  60.0份
(但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系共聚树脂溶液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2∶8的40重量%甲醇溶液。)
接着,将该粒子溶液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甲醇混合液(3∶7)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母体粒子6。用SEM(日立制S-2150)观察该粒子的形状,测定球状粒子指数时,是1.07的球状的粒子群。另外,测定粒径时,平均粒径是12.91μm。另外,将该粒子的一部分作为比较例6。
[制作粒子例7](比较例7)
在5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用氮气置换溶解氧后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62℃下加热约15小时,得到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粒子溶液。
苯乙烯                           61.9份
甲基丙烯酸                       6.9份
甲醇                             90.3份
偶氮二异丁腈(AIBN)               1.6份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系共聚树脂溶液  90.7份
(但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系共聚树脂溶液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2∶8的40重量%甲醇溶液。)
接着,将该粒子溶液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甲醇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母体粒子7。用SEM(日立制S-2150)观察该粒子的形状,测定球状粒子指数时,是1.03的球状粒子群。另外,测定粒径时,平均粒径是6.83μm。另外,将该粒子的一部分作为比较例7。
[制作粒子例8](比较例8)
在10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用氮气置换溶解氧后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70℃下加热约15小时,得到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粒子溶液。
苯乙烯                            133.4份
甲基丙烯酸                        4.2份
甲醇                              180.6份
偶氮二异丁腈(AIBN)                4.0份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系共聚树脂溶液   181.4份
(但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系共聚树脂溶液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2∶8的40重量%甲醇溶液。)
接着,将该粒子溶液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甲醇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母体粒子8。用SEM(日立制S-2150)观察该粒子的形状,测定球状粒子指数时,是1.02的球状粒子群。另外,测定粒径时,平均粒径是4.43μm。另外,将该粒子的一部分作为比较例8。
在表2中表示了这些制作粒子例1~8的归纳数据。
表2
 粒子含有官能团   官能团当量     使用原料
制作粒子例1     羧基   215/COOH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
制作粒子例2     羧基   144/COOH     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
制作粒子例3     羟基   56/OH     PVA
制作粒子例4     羧基   287/COOH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
制作粒子例5     羧基   287/COOH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
制作粒子例6     羧基   240/COOH     苯乙烯·丙烯酸
制作粒子例7     羧基   860/COOH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
制作粒子例8     羧基   2867/COOH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
《复合粒子的合成例》
[实施例1]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35℃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1                      8.0份
合成例1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60.0份
甲苯                           90.0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甲苯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实施例2]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55℃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                       18.0份
合成例2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78.0份
甲苯                           52.0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甲苯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实施例3]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50℃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1                      5.0份
合成例5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48.0份
水                             39.0份
甲醇                           58.0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甲醇混合溶液(3∶7)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实施例4]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40℃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                       28.0份
合成例1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46.0份
甲苯                           69.0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甲苯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实施例5]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50℃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2                      5.0份
合成例2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72.0份
甲苯                           48.0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甲苯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实施例6]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45℃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2                      5.0份
合成例7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62.0份
水                             61.0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实施例7]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90℃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3                      2.0份
合成例1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52.2份
甲苯                           78.3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甲苯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实施例8]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105℃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3                      2.0份
合成例2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112.0份
甲苯          75.0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甲苯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实施例9]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50℃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4                      6.0份
合成例5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54.7份
水                             43.7份
甲醇                           56.6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甲醇混合溶液(3∶7)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实施例10]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50℃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4                      8.0份
合成例6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56.9份
水                             45.6份
甲醇                           68.3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甲醇混合溶液(3∶7)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实施例11]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40℃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4                      6.0份
合成例7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69.3份
水                             55.3份
甲醇                           83.0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甲醇混合溶液(3∶7)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实施例12]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45℃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5                       6.0份
合成例5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43.8份
水                              35.0份
甲醇                            52.6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甲醇混合溶液(3∶7)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实施例13]
在300m1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45℃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5                      6.0份
合成例6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46.8份
水                             37.5份
甲醇                           56.2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甲醇混合溶液(3∶7)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实施例14]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35℃下加热约1 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5                        7.0份
合成例7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32.3份
水                               25.9份
甲醇                             38.8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甲醇混合溶液(3∶7)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实施例15]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45℃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6                      7.0份
合成例5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45.8份
水                             36.7份
甲醇                           55.0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甲醇混合溶液(3∶7)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实施例16]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50℃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6                     7.0份
合成例6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49.0份
水                            39.2份
甲醇                          58.8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甲醇混合溶液(3∶7)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实施例17]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40℃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6                     6.0份
合成例7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33.2份
水                            26.5份
甲醇                          39.8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甲醇混合溶液(3∶7)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实施例18]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45℃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1                      9.0份
合成例3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41.0份
甲苯                           61.5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甲苯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实施例19]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40℃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2                      8.0份
合成例4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48.0份
甲苯                           72.0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甲苯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实施例20]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50℃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4                      15.0份
合成例8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68.6份
水                             102.9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实施例21]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50℃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5                      12.0份
合成例8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54.8份
水                             109.6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实施例22]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45℃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6                     12.0份
合成例8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54.7份
水                            109.3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实施例23]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55℃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7                     12.0份
合成例5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29.3份
水                            38.2份
甲醇          49.9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甲醇混合溶液(3∶7)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实施例24]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50℃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7                      14.0份
合成例6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27.4份
水                             35.5份
甲醇                           46.5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甲醇混合溶液(3∶7)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实施例25]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40℃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7                     16.0份
合成例7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32.9份
水                            42.6份
甲醇                          55.8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甲醇混合溶液(3∶7)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实施例26]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50℃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7                      16.0份
合成例8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20.3份
水                             101.7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比较粒子的合成例》
[比较例9]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45℃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8                      12.0份
合成例5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9.2份
水                             48.5份
甲醇                           52.2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甲醇混合溶液(3∶7)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微量的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比较例10]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50℃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8                      12.0份
合成例6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7.0份
水                             37.1份
甲醇                           39.9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甲醇混合溶液(3∶7)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微量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比较例11]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35℃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8                      15.0份
合成例7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6.9份
水                             36.6份
甲醇                           39.4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甲醇混合溶液(3∶7)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微量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比较例12]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50℃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8                      15.0份
合成例8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5.7份
水                             62.9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微量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比较例13]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50℃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8                    10.0份
合成例8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7.6份
水                           83.8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微量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比较例14]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35℃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8                     10.0份
合成例7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9.2份
水                            49.0份
甲醇                          52.6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甲醇混合溶液(3∶7)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微量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比较例15]
在300ml的烧瓶中一次加入下述比例的混合物,在搅拌机中氮气流下油浴温度50℃下加热约15小时,制作含有碳化二亚胺复合粒子溶液。
母体粒子8                     10.0份
合成例6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溶液   9.8份
水                            51.7份
甲醇                          55.7份
接着,使用公知的吸引过滤设备用水-甲醇混合溶液(3∶7)重复洗涤-过滤3~5次左右真空干燥后得到复合粒子。另外,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制FT-IR8200PC)测定该粒子时,在波长2150(l/cm)前后得到微量碳化二亚胺基的吸收带峰。
归纳实施例1~26和比较例1~15如表3、4所示。
表3
实施例   碳化二亚胺化原料二异氰酸酯 碳化二亚胺化添加量(当量)(NCN/官能团) 反应温度(℃) 碳化二亚胺树脂溶剂
    1      MDI     4     35   甲苯
    2      HMDI     4     55   甲苯
    3      TMXDI     4     50   水-甲醇混合
    4      MDI     2     40   甲苯
    5      HMDI     4     50   甲苯
    6      TDI     4     45   水
    7      MDI     3     90   甲苯
    8      HMDI     6     105   甲苯
    9      TMXDI     5     50   水-甲醇混合
    10      TMXDI     5     50   水-甲醇混合
    11      TDI     5     40   水-甲醇混合
    12      TMXDI     4     45   水-甲醇混合
    13      TMXDI     4     45   水-甲醇混合
    14      TDI     3     35   水-甲醇混合
    15      TMXDI     3     45   水-甲醇混合
    16      TMXDI     3     50   水-甲醇混合
    17      TDI     3     40   水-甲醇混合
    18      HMDI     2     45   甲苯
    19      TMXDI     2     40   甲苯
    20      HMDI     2     50   水
    21      HMDI     2     50   水
    22      HMDI     2     45   水
    23      TMXDI     4     55   水-甲醇混合
    24      TMXDI     3     50   水-甲醇混合
    25      TDI     4     40   水-甲醇混合
    26      HMDI     2     50   水
表4
比较例 碳化二亚胺化原料二异氰酸酯  碳化二亚胺添加量(当量)(NCN/官能团) 反应温度(℃) 溶剂
    1 母体粒子 - -
    2
    3
    4
    5
    6
    7
    8
    9     TMXDI     4     45   水-甲醇混合
    10     TMXDI     3     50   水-甲醇混合
    11     TDI     3     35   水-甲醇混合
    12     HMDI     2     50   水
    13     HMDI     4     50   水
    14     TDI     6     35   水-甲醇混合
    15     TMXDI     6     50   水-甲醇混合
[评价试验1](粒子形状评价)
对于使用球状母体粒子的实施例粒子9~17、20~26,用SEM以可测定的倍率(50~10,000倍)照相,对于1个粒子随机地测定长径及短径15次,将其随机重复测定n=100次,求出球状粒子指数(长径/短径)的平均值,其算出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实施例   球状粒子指数(长径/短径)平均(母体粒子)  具有外壳层球状粒子指数(长径/短径)平均(实施例)   实施例球状化
   9     1.03     1.04     ○
   10     1.03     1.05     ○
   11     1.03     1.03     ○
   12     1.05     1.05     ○
   13     1.05     1.06     ○
   14     1.05     1.06     ○
   15     1.07     1.07     ○
   16     1.07     1.08     ○
   17     1.07     1.07     ○
   20     1.03     1.04     ○
   21     1.05     1.05     ○
   22     1.07     1.05     ○
   23     1.03     1.04     ○
   24     1.03     1.05     ○
   25     1.03     1.03     ○
   26     1.03     1.03     ○
从评价试验1(实施例粒子9~17、20~26)的结果,只要母体粒子是球状粒子,就可确认具有由键形成的碳化二亚胺树脂层的外壳层的粒子也是球状粒子。
[评价试验2](外壳层的平均厚度直径评价)
对于非球状粒子用粒径测定装置(日机装マイクロトラツク9320HRA)测定,求出平均粒径,对于球状粒子用SEM照相,随机地测定n1=500次,测定平均粒径。然后,从下述的计算式求出外壳层的平均厚度直径(L)。其算出结果如表6、7所示。
粒子表面的外壳层的平均厚度直径(L)的计算式:
L=(L2-L1)/2
式中,L1表示母体粒子(未添加碳化二亚胺树脂的粒子)的平均粒径、L2表示添加了碳化二亚胺树脂的含有碳化二亚胺的复合粒子的平均粒径。
表6
实施例  实施例粒子平均粒径(μm)  母体粒子平均粒径(μm)  外壳层平均厚度直径(μm)
    1     12.62     12.12     0.25
    2     14.64     12.12     1.26
    3     14.82     12.12     1.35
    4     14.80     14.38     0.21
    5     16.64     14.38     1.13
    6     14.94     14.38     0.28
    7     48.52     48.24     0.14
    8     49.78     48.24     0.77
    9     2.42     1.56     0.43
    10     2.8     1.56     0.62
    11     2.16     1.56     0.30
    12     6.86     5.82     0.52
    13     7.14     5.82     0.66
    14     6.32     5.82     0.25
    1 5     14.17     12.91     0.63
    16     14.39     12.91     0.74
    17     13.29     12.91     0.19
    18     14.94     12.12     1.41
    19     18.40     14.38     2.01
    20     3.22     1.56     0.83
    21     7.84     5.82     1.01
    22     15.35     12.91     1.22
    23     7.41     6.83     0.29
    24     7.67     6.83     0.42
    25     7.31     6.83     0.24
    26     7.93     6.83     0.55
表7
比较例 比较例粒子平均粒径(μm) 母体粒子平均粒径(μ m)  外壳层平均厚度直径(μm)
    1      -     12.12       -
    2      -     14.38       -
    3      -     48.24       -
    4      -     1.56       -
    5      -     5.82       -
    6      -     12.91       -
    7      -     6.83       -
    8      -     4.43       -
    9      4.431     4.43       0.001
    10      4.432     4.43       0.002
    11      4.434     4.43       0.004
    12      4.431     4.43       0.001
    13      4.432     4.43       0.002
    14      4.435     4.43       0.005
    15      4.436     4.43       0.003
从评价试验2(实施例粒子1~26、比较例粒子20~26)的结果可确认对于实施例粒子,形成由具有指定范围的厚度的碳化二亚胺树脂组成的外壳层,但对于比较例粒子,几乎不形成外壳层。
[评价试验3](粒径分布评价)
对于可进行比较试验的现状粒子,对于母体粒子和实施例9~17、20~26,用SEM照相,随机地测定n1=500次,测定粒径。然后,求出用下述式定义的粒径分布CV值(分散度)表示时的制作球状粒子(母体粒子)的CV值和实施例粒子的CV值。
CV(%)=(标准偏差/平均粒径)×100
另外,求出用下述式定义的、制作球状粒子(母体粒子)的CV值和实施例粒子的CV值的分散指数(D)。
分散指数(D)=实施例粒子的CV值/制作球状粒子(母体粒子)的CV值
其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实施例   母体粒子粒径分布CV值(%)   实施例粒子粒径分布CV值(%)   分散指数(D)实施例粒子CV值/母体粒子CV值
    9     4.62     4.10     0.89
    10     4.62     4.15     0.9
    11     4.62     4.12     0.89
    12     7.33     7.43     1.01
    13     7.33     7.43     1.01
    14     7.33     7.45     1.02
    15     14.11     14.91     1.06
    16     14.11     15.13     1.07
    17     14.11     14.99     1.06
    20     4.62     4.11     0.89
    21     7.33     7.40     1.01
    22     14.11     14.9     1.06
    23     5.7     5.44     0.95
    24     5.7     5.48     0.96
    25     5.7     5.41     0.95
    26     5.7     5.5     0.97
从评价试验3(实施例粒子9~17、20~26)的结果可确认,对于母体粒子的CV值和具有外壳层的实施例粒子的CV值,没有大的变化,可从分散指数(D)看出对相同或母体粒子以上尖锐地形成粒径分布。
[评价试验4](耐溶剂性、溶液分散性评价)
在300ml的烧瓶中加入实施例1~26及比较例1~15的粒子各1g和下述的水及有机溶剂100ml,在常温下搅拌30分钟后,用目视进行耐溶剂性、溶液分散性评价。另外,用SEM(日立制S-2150)确认形状。这些评价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Figure A0381914500661
○:分散  △:一部分散  ×:溶解
1:母体粒子的形状  0:没有母体粒子的形状
*:常温○1加温×0
从评价试验4(实施例粒子1~26、比较例粒子1~15)的结果可确认,本发明的复合粒子是由母体粒子和碳化二亚胺树脂组成的新的结合基构成,只要是固化粒子(实施例粒子1~17),耐溶剂性优良,即使是部分固化粒子(实施例18~26)也具有与比较例粒子相同以上的性能。另外,对于不溶解的水及有机溶剂,溶液分散性是优良的。
[评价试验5](耐热性评价)
将实施例1~26及比较例1~15的粒子各1g放入到铝盘中,在180℃的干燥机中固化1小时后,确认铝盘的残存物(粒子)。另外,用SEM(日立制S-2150)确认粒子状态。这些评价结果如表10所示。
表10
  试验5    目视   SEM   试验5   目视   SEM
  实施例1    ○   2   比较例1   △   1
  实施例2    ○   2   比较例2   ×   0
  实施例3    ○   2   比较例3   ○   2
  实施例4    ○   2   比较例4   ×   0
  实施例5    ○   2   比较例5   ×   0
  实施例6    ○   2   比较例6   ×   0
  实施例7    ○   2   比较例7   ×   0
  实施例8    ○   2   比较例8   ×   0
  实施例9    ○   2   比较例9   ×   0
  实施例10    ○   2   比较例10   ×   0
  实施例11    ○   2   比较例11   ×   0
  实施例12    ○   2   比较例12   ×   0
  实施例13    ○   2   比较例13   ×   0
  实施例14    ○   2   比较例14   ×   0
  实施例15    ○   2   比较例15   ×   0
  实施例16    ○   2
  实施例17    ○   2
  实施例18    △   1
  实施例19    △   1
  实施例20    △   1
  实施例21    △   1
  实施例22    △   1
  实施例23    ×   0
  实施例24    ×   0
  实施例25    ×   0
  实施例26    ×   0
○:粒子状  △:稍溶解  ×:溶解,板状
2:实施粒子的形状  1:变形粒子  0:没有粒子形状
从评价试验5(实施例粒子1~26、比较例粒子1~15)的结果可确认,本发明的复合粒子由母体粒子和碳化二亚胺树脂组成的新的结合基构成,只要是固化粒子(实施例粒子1~17),耐溶剂性优良,即使是部分固化粒子(实施例18~26)也具有与比较例粒子相同以上的性能。
[评价试验6](密合性、粘结性评价)
将由实施例1~26得到的粒子及比较例1~15得到的粒子各0.5g分散到水-甲醇(3∶7)9.5g溶液中,制作5重量%粒子溶液。接着,少量涂覆在滑动玻璃上,在80℃的干燥机中干燥1小时。然后,距滑动玻璃10cm吹入10秒钟空气(2.0kgf/cm2)观察表面,进行密合性、粘结性评价。这些评价结果如表11所示。
表11
  试验6    密合性/粒结性   试验6    密合性/粒结性
  实施例1    □   比较例1    ×
  实施例2    ○   比较例2    △
  实施例3    ○   比较例3    ×
  实施例4    □   比较例4    △
  实施例5    ○   比较例5    ×
  实施例6    □   比较例6    ×
  实施例7    □   比较例7    ×
  实施例8    ○   比较例8    ×
  实施例9    ○   比较例9    ×
  实施例10    ○   比较例10    △
  实施例11    □   比较例11    ×
  实施例12    ○   比较例12    ×
  实施例13    ○   比较例13    △
  实施例14    □   比较例14    ×
  实施例15    ○   比较例15    △
  实施例16    ○
  实施例17    □
  实施例18    ○
  实施例19    ○
  实施例20    ○
  实施例21    ○
  实施例22    ○
  实施例23    □
  实施例24    ○
  实施例25    □
  实施例26    ○
○:无剥离 □:部分剥离 △:一半以上剥离  ×:(几乎)剥离
从评价试验6(实施例粒子1~26、比较例粒子1~15)的结果可确认,对于实施例粒子1~26,密合性、粘结性优良,对于比较例粒子1~15,得不到充分的密合性、粘结性。特别是如实施例18~22、24、26那样,使用将碳化二亚胺基作成n=10以上的碳化二亚胺基的含量比较多、分子量也比较大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时,即使是含有官能团少的母体粒子,只要是指定的官能团的范围,也可形成提高密合性、粘结性的充分的碳化二亚胺树脂层外壳层。
[评价试验7](接合性、耐溶剂性评价)
将由实施例1~26得到的粒子及比较例1~15得到的粒子各0.5g分散到水-甲醇(3∶7)溶液9.5g中,制作5重量%粒子溶液。接着,少量涂覆在施以含有氨基硅烷偶合剂涂层的滑动玻璃(コ-ニング公司制)上,在150℃的干燥机中进行30分钟的热处理。然后,将进行热处理了的滑动玻璃浸渍在四氢呋喃(THF)浴槽(5L)中20分钟,然后,自然干燥观察滑动玻璃表面的状态,进行接合性的评价。另外,对于有附着物的用SEM再次确认形状。这些评价结果如表12所示。
表12
  试验7    目视附着物   SEM   试验7   目视附着物   SEM
  实施例1    ○   原形粒子   比较例1   ×   -
  实施例2    ○   原形粒子   比较例2   ×   -
  实施例3    ○   原形粒子   比较例3   ×   -
  实施例4    ○   原形粒子   比较例4   ×   -
  实施例5    ○   原形粒子   比较例5   ×   -
  实施例6    ○   原形粒子   比较例6   ×   -
  实施例7    ○   原形粒子   比较例7   ×   -
  实施例8    ○   原形粒子   比较例8   ×   -
  实施例9    ○   原形粒子   比较例9   ×   -
  实施例10    ○   原形粒子   比较例10   ×   -
  实施例11    ○   原形粒子   比较例11   △   变形物
  实施例12    ○   原形粒子   比较例12   ×   -
  实施例13    ○   原形粒子   比较例13   ×   -
  实施例14    ○   原形粒子   比较例14   △   变形物
  实施例15    ○   原形粒子   比较例15   ×   -
  实施例16    ○   原形粒子
  实施例17    ○   原形粒子
  实施例18    ○   变形物
  实施例19    ○   变形物
  实施例20    ○   变形物
  实施例21    ○   变形物
  实施例22    ○   变形物
  实施例23    ○   变形物
  实施例24    ○   变形物
  实施例25    ○   变形物
  实施例26    ○   变形物
目视附着物评价○:有附着物  △:有部分附着物  ×:没有(溶解或剥离)
从评价试验7(实施例粒子1~26、比较例粒子1~15)的结果可确认,对于实施例粒子1~26,接合性和耐溶剂性(耐药性)优良,对于比较例粒子1~15,得不到充分的接合性、耐溶剂性(耐药性)。
从上述评价试验1~7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结果表明,从本发明的实施例1~26,作为具有外壳层的复合(球状)粒子可得到交联性、耐热性、耐溶剂性、接合性、密合性、粘结性、溶液分散性中至少1种的效果。
另一方面,比较例1~15是没有粒子的耐热性、耐溶剂性的效果,另外,也得不到接合性、密合性、粘结性等的碳化二亚胺树脂本来的效果。
从这些结果表明,本发明的复合粒子是具有由母体粒子和碳化二亚胺树脂构成的新的结合基,可得到交联性、耐热性、耐溶剂性,而且具有新的碳化二亚胺树脂层即外壳层的粒子是可具有接合性、密合性、粘结性、溶液分散性的非常优良的复合粒子。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复合粒子是具有官能团的母体粒子(A)和在其表层形成由碳化二亚胺树脂(B)组成的外壳层的复合粒子,母体粒子(A)和碳化二亚胺树脂(B),由于通过前者的官能团和后者的碳化二亚胺基的反应,成为结合了的粒子,残留的碳化二亚胺树脂在粒子表面形成外壳层,所以可具有耐热性、耐溶剂性,进而也具有接合性、密合性、粘结性也优良的性能。
由于复合粒子具有这样优良的性能,所以可在交联剂、耐水解稳定剂、热塑性树脂固化剂、弹性体的添加剂、互溶剂、接合剂、涂覆剂或者涂料、汽车领域或电气电子领域或者家具或建材的加固材料或辅助材料或液晶用隔片等广泛范围的各领域中使用。

Claims (11)

1.一种复合粒子,由母体粒子(A)和碳化二亚胺树脂(B)构成,该母体粒子(A)具有可与碳化二亚胺基反应的官能团,其特征是母体粒子(A)的官能团和碳化二亚胺树脂(B)的碳化二亚胺基结合的同时,形成以下述数学式[1]表示的平均厚度直径(L)在0.01~20μm范围内的由碳化二亚胺树脂(B)构成的外壳层,
L=(L2-L1)/2    [1]
式中,L1表示母体粒子的平均粒径,L2表示复合粒子的平均粒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粒子,其特征是上述母体粒子(A)的形状为球状或基本为球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粒子,其特征是上述碳化二亚胺树脂(B)的分子链中的至少1个碳化二亚胺基与母体粒子(A)的官能团结合形成外壳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粒子,其特征是上述母体粒子(A)的官能团和碳化二亚胺树脂(B)的碳化二亚胺基的键是由氨基甲酰酰胺键、异脲键、胍键或硫脲键中选出的至少1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粒子,其特征是上述母体粒子(A)的官能团是由羟基、羧基、氨基或巯基中选择出的至少1种的活性氢基。
6.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粒子,其特征是上述母体粒子(A)是热塑性树脂。
7.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粒子,其特征是上述碳化二亚胺树脂(B)是用以下的化学式(1)表示的碳化二亚胺树脂,
R1-Y-(R2-N=C=N)n-R2-Y-R3    (1)
式中,R1及R3表示从具有可与异氰酸酯基反应的官能团的化合物中除去该官能团的氢或碳数1~40的有机残基,R1及R3可以相同也可不同,R2表示从二异氰酸酯中除去异氰酸酯基的有机残基,该二异氰酸酯可以是不同的种类;Y表示由上述异氰酸酯基和可与上述异氰酸酯反应的官能团形成的键,n表示平均聚合度,其范围在1~100;另外,R1-Y及Y-R3也可以是直接表示碳化二亚胺化过程中的异氰酸酯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粒子,其特征是上述碳化二亚胺树脂(B)至少具有一种亲水性的链段,而且是水溶性。
9.一种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包括第1工序,在该第1工序中将具有可与碳化二亚胺基反应的官能团的母体粒子(A)和碳化二亚胺树脂(B)在从对前者是非溶剂而对后者是溶剂的有机溶剂或者水中选出的至少一种溶剂的存在下进行混合或者浸渍,使得后者以充分的程度含浸在前者的表层部;第2工序,紧接着在第2工序中通过前者的官能团和后者的碳化二亚胺基的反应,在母体粒子(A)的表面上形成由碳化二亚胺树脂(B)构成的外壳层包覆母体粒子(A)。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上述母体粒子(A)是预先通过悬浮聚合、乳液聚合、分散聚合或者种子聚合法得到的粒子。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在第1工序中,在将碳化二亚胺树脂(B)溶解在从有机溶剂或者水中选出的至少一种溶剂得到的溶液中,浸渍母体粒子(A)。
CNB038191458A 2002-08-09 2003-08-07 具有碳化二亚胺树脂层的复合粒子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161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33635/2002 2002-08-09
JP2002233635A JP4206235B2 (ja) 2002-08-09 2002-08-09 カルボジイミド樹脂層を有する複合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75290A true CN1675290A (zh) 2005-09-28
CN100441612C CN100441612C (zh) 2008-12-10

Family

ID=317118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1914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1612C (zh) 2002-08-09 2003-08-07 具有碳化二亚胺树脂层的复合粒子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7258921B2 (zh)
EP (1) EP1528077A4 (zh)
JP (1) JP4206235B2 (zh)
KR (1) KR20050030970A (zh)
CN (1) CN100441612C (zh)
AU (1) AU2003254856A1 (zh)
TW (1) TW200404863A (zh)
WO (1) WO200401498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3211B (zh) * 2008-10-29 2013-12-18 巴斯夫欧洲公司 支撑剂
CN103608316A (zh) * 2011-05-05 2014-02-26 巴斯夫欧洲公司 包封颗粒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62339B1 (en) * 1999-05-21 2004-07-1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Hydrophilic polypropylene fibers having antimicrobial activity
KR20050057380A (ko) * 2002-09-19 2005-06-16 닛씬보 인더스트리즈 아이엔씨 편평입자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US8192813B2 (en) 2003-08-12 2012-06-05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Crosslinked polyethylene articles and processes to produce same
JP5182460B2 (ja) * 2004-05-24 2013-04-17 日清紡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凹凸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745526B2 (en) 2004-11-05 2010-06-29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Transparent polyolefin compositions
JP4711721B2 (ja) * 2005-04-12 2011-06-29 ソニーケミカル&インフォメーション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潜在性硬化剤の製造方法
KR100938321B1 (ko) 2005-04-14 2010-01-22 엑손모빌 케미칼 패턴츠 인코포레이티드 투명 폴리올레핀 조성물
EP1893703B1 (en) * 2005-06-02 2009-12-30 SurModics, Inc. Hydrophilic polymeric coatings for medical articles
US20100222477A1 (en) * 2005-06-21 2010-09-02 Nisshinbo Industries, Inc. Filler for substrate and composition for use as material for inorganic/organic composite substrate formation
WO2008016518A2 (en) 2006-08-02 2008-02-07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Propylene-based polymer article
EP2083046A1 (en) 2008-01-25 2009-07-29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compositions
US8765832B2 (en) 2011-10-14 2014-07-01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Polyolefin-based crosslinked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m
US7867433B2 (en) 2008-05-30 2011-01-11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Polyolefin-based crosslinked articles
US9714378B2 (en) * 2008-10-29 2017-07-25 Basf Se Proppant
US8981005B2 (en) * 2009-02-12 2015-03-17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Coating compositions that include onium salt group containing polycarbodiimides
US9631045B2 (en) * 2009-02-12 2017-04-25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Polycarbodiimides having onium salt groups
US8258202B2 (en) * 2009-02-12 2012-09-04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Antimicrobial coating compositions, related coatings and coated substrates
JP5731475B2 (ja) * 2009-03-27 2015-06-10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親水性ポリプロピレン融体添加剤
US8975334B2 (en) 2009-07-23 2015-03-10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Crosslinkable propylene-based copolymers, methods for preparing the same, and articles made therefrom
US8742019B2 (en) 2009-10-02 2014-06-03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Crosslinked polyolefin polymer blends
HUE046102T2 (hu) 2011-08-30 2020-01-28 Basf Se Nagy molekulatömegû polikarbodiimid és eljárás elõállítására
CN106164123B (zh) 2014-02-14 2019-04-16 巴斯夫欧洲公司 制备聚碳二酰亚胺聚合物的方法以及所制备的聚碳二酰亚胺聚合物
US10428210B2 (en) 2014-10-29 2019-10-01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Polyolefin adhesive compositions for elastic applications
US10058502B2 (en) 2015-12-31 2018-08-28 L'oreal Nail polish compositions
JP7237928B2 (ja) * 2018-03-12 2023-03-13 日清紡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カルボジイミド化合物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056202A (en) * 1964-05-18 1967-01-25 Goodrich Co B F Polymers
JPH074243B2 (ja) * 1986-11-04 1995-01-2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再分散性生理活性物質固定化用担体粒子
JPH028272A (ja) 1988-06-27 1990-01-11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光ファイバー用コーティング組成物
JPH0421637A (ja) * 1990-05-11 1992-01-24 Soken Kagaku Kk キチン誘導体又はキトサンを表面に修飾した高分子微粒子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JPH07179613A (ja) 1993-12-24 1995-07-18 Kao Corp 改質吸水性樹脂の製造方法
JP3438957B2 (ja) * 1994-08-11 2003-08-18 日清紡績株式会社 補強材用の水性表面処理剤、該水性表面処理剤で処理された補強材及び補強材により強化された複合材
JP3312857B2 (ja) 1996-04-30 2002-08-12 大日精化工業株式会社 架橋剤、接着剤用及び被覆用樹脂組成物及び物品の処理方法
JPH1060272A (ja) 1996-08-16 1998-03-03 Nippon Polyurethane Ind Co Ltd カルボキシル基含有樹脂用ポリカルボジイミド硬化剤組成物、これを用いた接着剤及び塗料
JP3630527B2 (ja) 1997-05-16 2005-03-16 日清紡績株式会社 カルボジイミド系架橋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コーティング材
JP2000119539A (ja) * 1998-08-10 2000-04-25 Toyo Ink Mfg Co Ltd カルボジイミド基を有する化合物を含む重合体の水性分散体の製造方法、及びカルボジイミド基を有する重合体の水性分散体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ぞれの製造方法によって得られる重合体の水性分散体の利用
JP2000155441A (ja) 1998-11-19 2000-06-06 Tomoegawa Paper Co Ltd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JP2001066304A (ja) * 1999-06-21 2001-03-16 Nisshinbo Ind Inc 核酸固定化基板
US6376618B1 (en) 1999-09-07 2002-04-23 Basf Aktiengesellschaft Surface-treated superabsorbent polymer particles
US6391451B1 (en) 1999-09-07 2002-05-21 Basf Aktiengesellschaft Surface-treated superabsorbent polymer particles
KR100622792B1 (ko) 2000-03-21 2006-09-13 세키스이가세이힝코교가부시키가이샤 수지입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4628519B2 (ja) 2000-05-30 2011-02-09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複合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201286A (ja) * 2000-10-26 2002-07-19 Nitto Denko Corp ポリカルボジイミド被覆ポリマー粒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多孔性成形体
JP4117140B2 (ja) * 2002-03-13 2008-07-16 日清紡績株式会社 カルボジイミド含有硬化型反応性粒子、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用途
KR20050057380A (ko) * 2002-09-19 2005-06-16 닛씬보 인더스트리즈 아이엔씨 편평입자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3211B (zh) * 2008-10-29 2013-12-18 巴斯夫欧洲公司 支撑剂
CN103608316A (zh) * 2011-05-05 2014-02-26 巴斯夫欧洲公司 包封颗粒
CN103608317A (zh) * 2011-05-05 2014-02-26 巴斯夫欧洲公司 抑尘聚集体
US9085495B2 (en) 2011-05-05 2015-07-21 Basf Se Encapsulated particle
CN103608317B (zh) * 2011-05-05 2016-03-30 巴斯夫欧洲公司 抑尘聚集体
US9353020B2 (en) 2011-05-05 2016-05-31 Basf Se Dust suppressing aggregat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528077A1 (en) 2005-05-04
US20050271875A1 (en) 2005-12-08
KR20050030970A (ko) 2005-03-31
EP1528077A4 (en) 2005-08-31
WO2004014988A1 (ja) 2004-02-19
JP4206235B2 (ja) 2009-01-07
US7258921B2 (en) 2007-08-21
AU2003254856A1 (en) 2004-02-25
TW200404863A (en) 2004-04-01
CN100441612C (zh) 2008-12-10
JP2004075710A (ja) 2004-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75290A (zh) 具有碳化二亚胺树脂层的复合粒子及其制造方法
CN1343230A (zh) 二醇胶乳组合物和改性缩合聚合物
CN1092689C (zh)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CN1131876C (zh) 水性反应性腻子(ⅰ)
CN1068337A (zh) 制备可再分散的核-壳聚合物粉末的方法
CN1027170C (zh) 含多叶状物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8768C (zh) 橡胶组合物
CN1089621A (zh) 大粒度乳液聚合物颗粒的制备方法、聚合物产品及其用途
CN1095084A (zh) 乳液聚合物共混物
CN1072433A (zh) 用于弹性涂层,嵌缝胶和密封胶的多级粘合剂
CN1174057C (zh) 防污的水性涂料组合物
CN1211654A (zh) 矿物材料的含水悬浮液及其用途
CN1434844A (zh) 丙烯酸类聚合物组合物、丙烯酸类压敏胶粘带及其制备方法
CN1246884A (zh) 防污染涂料组合物
CN1611533A (zh) 抗静电性树脂组成物
CN1178546A (zh) 水基涂料用固化性树脂组合物
CN1957024A (zh) 凹凸粒子及其制造方法
CN1057548C (zh)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CN1144843C (zh) 含有硅橡胶颗粒的水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517400A (zh) 丙烯酸类聚合物粉末、丙烯酸溶胶以及成形物
CN1476460A (zh) 易与油墨接收层粘合的聚酯薄膜
CN1087361A (zh) 含有复合聚合物颗粒的涂料组合物
CN1030600A (zh) 涂料
CN1807524A (zh) 一种热固油墨
CN1127283A (zh) 在喷涂的透明含水热固性组合物中减少微泡数量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10

Termination date: 2009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