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73876A - 图像承印材料、其使用方法和使用其的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承印材料、其使用方法和使用其的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73876A
CN1673876A CNA2004100858964A CN200410085896A CN1673876A CN 1673876 A CN1673876 A CN 1673876A CN A2004100858964 A CNA2004100858964 A CN A2004100858964A CN 200410085896 A CN200410085896 A CN 200410085896A CN 1673876 A CN1673876 A CN 16738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image
supporting material
color toner
image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8589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73876B (zh
Inventor
井出收
林繁
大门克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738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738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6738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7387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7/00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use in image-receiving members, i.e. for reversal by physical contact; Manufacture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5/00Recording members for original recording by exposure, e.g. to light, to heat, to electrons; Manufacture there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G03G5/02Charge-receiving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04Crystalli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5Printabil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802Discontinuous or differential coating, impregnation or bond [e.g., artwork, printing, retouched photograph,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802Discontinuous or differential coating, impregnation or bond [e.g., artwork, printing, retouched photograph, etc.]
    • Y10T428/24893Discontinuous or differential coating, impregnation or bond [e.g., artwork, printing, retouched photograph, etc.] including particulate materi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802Discontinuous or differential coating, impregnation or bond [e.g., artwork, printing, retouched photograph, etc.]
    • Y10T428/24893Discontinuous or differential coating, impregnation or bond [e.g., artwork, printing, retouched photograph, etc.] including particulate material
    • Y10T428/24901Discontinuous or differential coating, impregnation or bond [e.g., artwork, printing, retouched photograph, etc.] including particulate material including coloring matt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802Discontinuous or differential coating, impregnation or bond [e.g., artwork, printing, retouched photograph, etc.]
    • Y10T428/24934Discontinuous or differential coating, impregnation or bond [e.g., artwork, printing, retouched photograph, etc.] including paper lay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942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components having sam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in differing degre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942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components having sam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in differing degree
    • Y10T428/2495Thickness [relative or absolu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942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components having sam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in differing degree
    • Y10T428/2495Thickness [relative or absolute]
    • Y10T428/24959Thickness [relative or absolute] of adhesive lay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942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components having sam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in differing degree
    • Y10T428/2495Thickness [relative or absolute]
    • Y10T428/24967Absolute thicknesses specifi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942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components having sam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in differing degree
    • Y10T428/2495Thickness [relative or absolute]
    • Y10T428/24967Absolute thicknesses specified
    • Y10T428/24975No layer or component greater than 5 mils thick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5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including a second componen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part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6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the element or component having a specified physical dimens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6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the element or component having a specified physical dimension
    • Y10T428/263Coating layer not in excess of 5 mils thick or equival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6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the element or component having a specified physical dimension
    • Y10T428/263Coating layer not in excess of 5 mils thick or equivalent
    • Y10T428/264Up to 3 mi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6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the element or component having a specified physical dimension
    • Y10T428/263Coating layer not in excess of 5 mils thick or equivalent
    • Y10T428/264Up to 3 mils
    • Y10T428/2651 mil or le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7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the element or component having a specified weight per unit area [e.g., gms/sq cm, lbs/sq ft,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786Of polyester [e.g., alkyd,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786Of polyester [e.g., alkyd, etc.]
    • Y10T428/3179Next to cellulosi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786Of polyester [e.g., alkyd, etc.]
    • Y10T428/31797Next to addition polymer from unsaturated monom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以可定影方式承印彩色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承印材料,该材料包括基材、在基材上提供的包含白色颜料和热塑性树脂的光散射层、在光散射层上提供的包含至少一种热塑性树脂的彩色调色剂接受层,其中光散射层中的热塑性树脂由聚烯烃或聚烯烃类共聚物构成,使该热塑性树脂的粘度达到5×103Pa·s的温度,等于或高于100℃,所述彩色调色剂接受层中的热塑性树脂由通过熔融混合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得到的树脂构成,使该热塑性树脂的粘度达到103Pa·s的温度,在65℃~80℃的范围内。

Description

图像承印材料、其使用方法和使用其的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成像装置例如复印机或打印机的图像承印材料,更特别涉及适用于例如通过电子照相法形成彩色图像的图像承印材料、使用该承印材料的方法和对使用该承印材料的成像装置的改进。
背景技术
对于在现有的彩色成像装置中例如用电子照相法形成彩色图像,通常采用下列成像步骤。
用电子分色机将从照明源反射的光分色,并在图像处理装置中进行图像处理和色彩校正以得到多种颜色的图像信号,再将每种图像信号用例如半导体激光器转变为调制激光束。用该激光束依次以各种颜色照射带有作为电荷产生层的无机感光材料或有机感光材料的图像承印元件,以形成多个静电潜像,其中的无机感光材料为例如硒或非晶态硅,有机感光材料包括酞菁颜料或双偶氮颜料。用带电荷的4色调色剂Y(黄色)、K(品红色)、C(青色)和K(黑色)依次显影所述的多个静电潜像。利用无机或有机光电导材料将显影的调色剂图像从图像承印元件转印到图像承印材料上并在热压法定影装置中定影。由此在图像承印材料上得到彩色图像。
上述方法中使用的彩色调色剂由平均粒径为1~15um的颗粒构成,该颗粒的制备是通过在粘合剂树脂例如聚酯树脂、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或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中分散着色剂,在其上沉积平均粒径5~100nm的细颗粒,例如无机细颗粒如二氧化硅、二氧化钛或氧化铝,或有机细颗粒例如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PVDF(聚偏二氟乙烯)。
Y(黄色)色着色剂可以是例如联苯胺黄、喹啉黄或汉撒黄,K(品红色)色着色剂可以是若丹明B、玫瑰红或颜料红,C(青色)色着色剂可以是酞菁蓝、苯胺蓝或颜料蓝,K(黑色)色着色剂可以是碳黑、苯胺黑或彩色颜料的混合物。
至于上述的图像承印材料,可使用主要由浆粕构成的普通纸、用混有白色颜料等的树脂在普通纸上涂布而得到的涂布纸或由树脂例如混有白色颜料的聚酯构成的白色薄膜。
特别是为了形成具有相当于卤化银基相片的高光泽度的图像,已知优选使用的图像承印材料是其上具有一定厚度的热塑性树脂层的普通纸、涂布纸或白色薄膜,如JP-A-2000-010329、JP-A-2000-003060和JP-A-2000-091212中所述。
此外为了打印相片图像,通常优选较厚的图像承印材料。
上述的转印步骤中,已知的方法是将转印辊或转印带(例如由介电材料制备)与例如由感光性元件构成的图像承印元件相对设置,这使得图像承印材料预先粘附在转印辊或转印带上,并对转印辊施加偏压或在转印带后设置转印元件(例如转换电晕管、偏压转印辊或偏压转印刷),施加极性与来自转印辊或来自转印带背面的调色剂相反的电场,从而逐一将调色剂图像静电转印到图像承印材料上。
上述的转印步骤中,已知的方法是将中间转印元件例如带形中间转印元件(例如由介电材料制备)与例如由感光性元件构成的图像承印元件相对设置,用预定的第一转印元件(例如转换电晕管、偏压转印辊或偏压转印刷)施加极性与调色剂极性相反的电场,以逐一将图像承印元件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元件上,从而一次性在中间转印元件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并用预定的第二转印元件(例如转换电晕管、偏压转印辊或偏压转印刷)从基材背面施加极性与调色剂极性相反的电场,以便将彩色调色剂图像静电转印到基材上。
此外在上述定影步骤中,已知的热压定影法是,将热源例如白炽灯嵌入一对互相挤压的定影辊,使承印着经转印的彩色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承印材料通过这一对定影辊之间,借此使彩色调色剂热熔融并定影至图像承印材料;而冷却-剥离定影法是,用多个张力辊支撑承印着表面脱模层例如硅橡胶的定影带,在横跨定影带的上方设置一对彼此相对的定影辊,并将热源例如白炽灯嵌入这对定影辊内,其中用所述定影带叠置在承印着经转印的彩色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承印材料上,并使该承印材料通过这对定影辊之间,以便用热量和压力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将该彩色调色剂图像冷却后与定影带分离,由此实现彩色调色剂图像在基材上的定影。
后一定影方法已知特别优选用于形成具有相当于卤化银相片的高光泽度的图像。此外,通过结合后一定影方法和具有上述热塑性树脂层的基材可以得到不受图象密度影响的均匀的高光泽。
上述内容公开于JP-A-2000-010329、JP-A-2000-003060、JP-A-2000-091212和JP-A-2001-117259。
该成像装置中,如果采用具有上述热塑性树脂层的图像承印材料作为基材,尽管可以改善图像质量,但白色PET(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酯)薄膜或涂布纸将导致图像承印材料极其昂贵。另一方面,便宜的普通纸具有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图像质量的技术缺点。
此外当上述热塑性树脂主要由非晶态树脂例如聚酯、聚苯乙烯或聚丙烯酸树脂形成时,存在低温定影性能、耐热性和机械强度不能同时令人满意的技术缺陷。
更具体地说,为了降低成像中消耗的能量,低温定影性能是必要的,为此减少树脂分子量并降低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均为有效措施。
另一方面,在高温环境中例如夏天储藏在汽车中或仓库中或放置在船底进行运输时,当处于一图像的正面接触另一图像的正面或背面的状态,或其接触相册材料的状态下,具有光滑表面的图像例如相片中可能产生粘连现象(表面被粘住而无法分开,或即使分开已被损坏)。
在此情况下,为了改善其在高温下的耐久性即耐热性,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或分子量是有效的。
此外,图像的抗弯曲性即机械强度,也是一个重点。增加分子量是改善机械强度的有效措施。
因此改善机械强度和耐热性的措施与用于改善低温定影性能的措施相互矛盾。此外,特别是如果要制备类似于卤化银基相片的具有高光泽度的图像,必须采用更高的定影温度,因此要同时符合这三个要求变得更为困难。
此外JP-A-2001-117259提出使用由结晶聚酯树脂涂布的图像承印材料。在此情况下,可以改善低温定影性能和储藏性能,但是机械强度降低。此外,与卤化银基相片相比,该图像承印材料光泽和白度较差,在其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时,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照片质量。
因此,本发明人尝试使用以下图像承印材料,该图像承印材料在至少由纸浆材料构成的基重为150~200g/m2的基纸上具有光漫射层(相当于光散射层),所述光漫射层是通过在聚烯烃树脂如聚乙烯中分散约30重量%的白色颜料如氧化钛而形成。
该图像承印材料可以相对廉价地制得,并可以提供具有高白度的图像。
然而,在该情况下,因为在图像承印层表面的光漫射层在定影步骤具有高熔体粘度,所以存在的技术缺陷是不能在整个图像上获得具有均匀的高光泽度的优选表面结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如同卤化银基相片的在整个图像上显示出均匀的高光泽度的图像承印材料、其使用方法以及使用其的成像装置,该承印材料能容易地满足耐热性、机械强度和适用于低能耗的定影设备的低温定影性能方面的要求。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以可定影的方式承印包括至少一种热塑性树脂和着色剂的彩色调色剂图像4的图像承印材料,如图1所示,该材料包括,基材1a、在基材1a上设置的包含白色颜料和热塑性树脂的光散射层1b和在光散射层1b上设置的包含至少一种热塑性树脂的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c,其中光散射层1b中的热塑性树脂由聚烯烃或聚烯烃类共聚物构成,使该聚烯烃或聚烯烃类共聚物的粘度达到5×103Pa·s的温度Tb,等于或高于100℃;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c中的热塑性树脂由通过将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熔融混合而得到的树脂构成,使该树脂的粘度达到103Pa·s的温度T1,在65℃~80℃的范围内。
在该技术构成中,仅要求图像承印材料1在基材1a上具有至少光散射层1b和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c,如果需要当然可以包括其它层(例如明胶层或抗静电层等)。
基材1a可以是普通用于照相印刷纸的基纸,该基纸优选具有100~250gsm(g/m2)的基重,以提供手持时令人满意的触感。
对于光散射层1b,要求其中的热塑性树脂由满足以下粘度条件的聚烯烃或聚烯烃类共聚物构成:″使其粘度达到5×103Pa·s的温度Tb,等于或高于100℃″。
该粘度条件使得避免了光散射层1b的表面平滑度因基材1a在定影工序中产生的气泡而恶化的问题。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光散射层1b包含20~40重量%的白色颜料以防止图像透明并保证机械强度和平滑度,更优选它的厚度为20~50μm以有效地防止图像透明和开裂。
此外对于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c,要求其中的热塑性树脂由将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熔融混合而得到的树脂构成,而且该树脂满足以下粘度条件:″使其粘度达到103Pa·s的温度T1,在65℃~80℃的范围内″。
该粘度条件使得可通过如图1所示的定影,将彩色调色剂图像4完全嵌入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c中,从而得到平滑和高光泽的图像表面。
粘度达到103Pa·s的温度T1低于65℃时,将导致耐热性不足,从而使图像静置时出现粘连现象。另一方面,高于80℃的温度不能提供平滑和高光泽的图像表面。具体地说,该图像表面即使在定影后也会在高密度区域和低密度区域之间的边界处留下梯级差异。
优选的实施方案中,考虑到粘度和耐热性,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c包含混合比例大于等于70重量%的热塑性树脂。
此外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c优选厚度为5~20μm,以达到高光泽度并防止开裂。
此外,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c中,优选实施方案中的热塑性树脂具有的结晶聚酯树脂与非晶态树脂的混合重量比为35∶65~65∶35。
此外,在优选实施方案中,为了将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c中的热塑性树脂熔融混合,所述结晶聚酯树脂与非晶态树脂的熔融混合可以在温度T(℃)为T0至T0+20、时间t(分钟)为t0至10×t0的条件下进行,其中在温度T0(℃)用t0(分钟)时间将结晶聚酯树脂与非晶态树脂熔融混合,可提供在20μm薄膜中表观反射率Y为1.5%的树脂。
该实施方案中,考虑到耐热性和机械强度,更优选温度T(℃)在T0+5~T0+10之内,时间t(分钟)在t0~3×t0之内。
此外,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也包括共用的醇衍生组分或共用的酸衍生组分,以改善两种树脂的熔融混合性能。
在结晶聚酯树脂的醇衍生组分和酸衍生组分的优选实施方案中,考虑到低温定影性能、耐热性、熔融定影性能和机械强度,结晶聚酯树脂的醇衍生组分主要由具有2~12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族组分构成,其中直链脂肪族组分为全部醇衍生组分的85~100摩尔%,结晶聚酯树脂的酸衍生组分主要由具有4~12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族组分构成,其中芳香族组分为全部酸衍生组分的90摩尔%或大于90摩尔%。???
该实施方案中,结晶聚酯树脂优选包含摩尔比率为85%或大于85摩尔%的脂肪族单体,以获得低温定影性能和冷却后短的定影时间。
此外,考虑到低温定影性能,结晶聚酯树脂的酸衍生组分优选主要由具有4~12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族化合物构成。
此外,该实施方案中,非晶态树脂由苯乙烯-丙烯酸类树脂或聚酯树脂构成,但是优选为聚酯树脂以满足低温定影性能、耐热性、熔融混合性能等的要求。
在非晶态聚酯树脂的醇衍生组分和酸衍生组分的优选实施方案中,非晶态聚酯树脂的醇衍生组分包含一种直链脂肪族组分,该直链脂肪族组分与构成结晶聚酯树脂的醇衍生组分的主要组分即具有2~12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族组分相同,而且该直链脂肪族组分占全部醇衍生组分的10~30摩尔%,非晶态聚酯树脂的酸衍生组分包括芳香组分,例如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或萘二羧酸,它占全部酸衍生组分的90摩尔%或大于90摩尔%。
此外,在非晶态树脂使用苯乙烯-丙烯酸类树脂的实施方案中,考虑到低温定影性能和耐热性,优选其包含的苯乙烯类树脂和丙烯酸类树脂为80%或大于80%。
此外在结晶聚酯树脂包含芳香族组分,且该芳香族组分为醇衍生组分而作为第三组分的实施方案中,考虑到熔融混合性能、耐热性和低温定影性能,结晶聚酯树脂的醇衍生组分包括具有2~12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族组分和芳香族二醇衍生组分,其中,相对于全部醇衍生组分,直链脂肪族组分为85~98摩尔%,芳香族二醇衍生组分为2~15摩尔%;非晶态聚酯树脂的醇衍生组分包括与结晶聚酯树脂醇衍生组分的主要组分相同的直链脂肪族组分和芳香族二醇衍生组分,其中,相对于全部醇衍生组分,直链脂肪族组分为10~30摩尔%,芳香族二醇衍生组分为70~90摩尔%。
此外在结晶和非晶态聚酯树脂的优选实施方案中,考虑到低温定影性能和机械强度,结晶聚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17,000~30,000,非晶态聚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8,000~40,000。
此外,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c优选包含3~30重量%的无机细颗粒,以加速定影后树脂的凝固。
该无机细颗粒优选由粒径8~400nm的二氧化钛或二氧化硅构成。
此外为了有效防止在图像承印材料1上的传送失败或灰尘沉积,图像承印材料1优选在其正面和背面中的至少一面上具有抗静电层。
此外,为了提高图像光泽,图像承印材料1优选在光散射层1b和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c之间具有明胶层。
此外在使用图像承印材料1的优选方法中,为了有效防止气泡产生或图像缺陷(例如斑点状图像空白或图像密度饱和),彩色调色剂图像4的热塑性树脂主要由在等于或高于T1(℃)但是低于T1+20(℃)的温度T2(℃)下其粘度达到104Pa·s的聚酯树脂或苯乙烯-丙烯酸类树脂构成。
此外,彩色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优选包含至少一种结晶聚酯树脂和一种非晶态苯乙烯-丙烯酸类树脂。
本发明不仅涉及如上所述的图像承印材料1,而且涉及使用该图像承印材料1的成像装置。
在这点上,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成像装置包括,用于以可定影的方式承印包括至少一种热塑性树脂和着色剂的彩色调色剂图像4的图像承印材料1、用于在所述图像承印材料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4的成像单元2、用于定影由成像单元2在图像承印材料1上形成的彩色调色剂图像4的定影装置3,其中图像承印材料1包括基材1a、设置在基材1a上的包含白色颜料和热塑性树脂的光散射层1b和设置在光散射层1b上的包含至少一种热塑性树脂的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c,其中,光散射层1b中的热塑性树脂由聚烯烃或聚烯烃类共聚物构成,使该聚烯烃或聚烯烃类共聚物的粘度达到5×103Pa·s的温度Tb,等于或高于100℃;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c中的热塑性树脂由将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熔融混合而得到的树脂构成,使该树脂的粘度达到103Pa·s的温度T1,在65℃~80℃的范围内。至于所述非晶态树脂,可以使用例如聚酯树脂或苯乙烯-丙烯酸类树脂。
该成像装置中,定影装置3例如包括,如图1所示,横过图像承印材料1上的图像G上方并与该图像承印材料1接触的定影部件3a、对图像承印材料1上的彩色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和加压的热压装置3b、冷却并剥离来自定影部件3a的经热压的彩色调色剂图像4的冷却剥离装置3c。
该实施方案中,通过热压步骤后的冷却后剥离,定影部件3a的表面结构被直接转印至图像承印材料1上的图像表面上,使得当定影部件3a具有令人满意的表面结构时,可以获得优选图像结构。
本发明的图像承印材料在基材上设置了光散射层和彩色调色剂接受层,并通过在光散射层和彩色调色剂接受层中使用特定的热塑性树脂以及调节该热塑性树脂的粘度特性来改善图像定影性能,由此该图像承印材料在整个图像上具有类似卤化银基相片的均匀的高光泽度,并且可以容易地获得耐热性、机械强度和适用于低能耗的定影装置的低温定影性能。
此外,使用该图像承印材料的成像装置可以采用低能耗的定影装置,并可以低成本、容易地提供高质量图像。
附图说明
根据参照附图的下列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更加明显,其中:
图1是显示本发明图像承印材料和使用该承印材料的成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显示实施方案1的成像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3A是显示实施方案中采用的图像承印材料的剖视示意图,图3B是显示该图像承印材料的彩色调色剂接受层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显示表观反射率测量仪器的实例的示意图,表观反射率是表示实施方案中采用的图像承印材料中彩色调色剂接受层的熔融混合性能的指标;
图5A和5B是显示实施方案中不同图像承印材料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显示实施方案中图像定影工序的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方案1
图2显示了具体表现本发明的彩色成像装置的实施方案1。
图2显示的本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具有用于在图像承印材料11上形成图像的成像部件30、由例如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颜色组分形成的彩色调色剂图像12(参见图6)、用于定影由成像部件30在图像承印材料11上形成的彩色调色剂图像12的定影装置40、用于输送图像承印材料11至定影装置40的输送装置50。
本实施方案中,如图3A所示,图像承印材料11至少包括:在基重100~250gsm的基纸11a上、厚度为20~50μm且包含20~40重量%白色颜料的光散射层11b以及在该光散射层上的厚度为5~20μm且包含至少70重量%的至少一种热塑性树脂的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1c。
所述基纸11a选自通常用于照相纸的材料。更具体地说,它主要由针叶树或阔叶树的天然浆粕或合成浆形成,必要时可加入:填料,例如粘土、滑石、碳酸钙或细尿素树脂颗粒;施胶剂,例如松香、烷基烯酮的二聚物、高级脂肪酸、环氧酯化脂肪酰胺、石蜡或烯基琥珀酸;纸强度增强剂,例如淀粉、聚酰胺多胺、表氯醇或聚丙烯酰胺;定影剂,例如硫酸铝或阳离子聚合物等。
基纸11a的基重在100~250gsm之内。该范围之外的基重在手持基纸时产生不舒服的触感。该基纸11a优选在加热和施压下进行表面处理,例如使用纸机压光机或超级压光机,以赋予光滑度和平坦度。
此外在基纸11a上形成光散射层(光漫射层)11b时,优选对基纸11a的表面进行预处理例如辉光放电、电晕放电、火焰处理或增粘涂布(anchorcoating),以改善光散射层11b与基纸11a之间的粘附。
此外,作为光散射层11b中包含的白色颜料,可以采用已知的白色颜料细颗粒,例如氧化钛、碳酸钙或硫酸钡。为了改善白度,优选氧化钛用作主要成分。
光散射层11b至少包含20~40重量%的白色颜料。
少于20重量%的白色颜料量导致低白度和在背面上书写或印刷文字等时出现透明现象的缺陷。另一方面,超过40重量%的量导致光散射层11b的机械强度不足的缺陷以及难以形成具有平滑表面的层。
光散射层11b中包含的热塑性树脂由聚烯烃或聚烯烃类共聚物构成,例如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或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此外,光散射层11b中的热塑性树脂需要在其粘度达到5×103Pa·s时的温度Tb等于或高于100℃。该条件使得避免了以下缺陷:在定影过程从基材11a产生的气泡穿过光散射层11b而从图像表面放出,并由此损害其表面平滑度。本实施方案中光散射层11b优选厚度为20~50μm。小于20μm的厚度将导致低白度和在背面上书写或印刷文字等时出现透明现象的缺陷。另一方面,厚度超过50μm将导致光散射层11b在材料弯曲时发生开裂的缺陷。
此外光散射层11b优选加入吸收紫外线并产生荧光的荧光增白剂。该图像承印材料11可以由此显示高白度,并可以提供具有清晰颜色的图像。
树脂、白色颜料和其它构成光散射层11b的添加剂的混合方法不受特别限定,只要白色颜料和其它添加剂可以均匀地分散在树脂中即可。例如,可以采用已知的方法例如在通过熔融挤出形成光散射层11b时直接将其加入挤出捏和机的方法,或制备母料颗粒并将其加入熔融挤出机的方法。
此外,对用于光散射层11b的涂覆法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可以获得均匀和平滑的光散射层11b即可。
例如,可以使用基于熔体挤出法的装置,该装置可起到在树脂中均匀分散白色颜料和其它添加剂的作用。所述熔体挤出法包括:层压方法,其中,使通过宽缝模(所谓的T形模)而从加热的挤出机挤出的熔融树脂薄膜与基纸11a接触,并用压辊连续层压;以及在冷却辊上挤出熔融树脂并卷起成膜的方法。熔体挤出法可以容易地在基纸11a上形成均匀的由上述树脂、白色颜料和其它添加剂构成的薄膜。熔体挤出中采用的挤出机可以是单轴型或双轴型挤出机,但是要求具有能够在树脂中均匀混合白色颜料和其它添加剂的能力。
此外在形成光散射层11b时,优选对通过缝模(所谓的T形模)挤出的熔融树脂薄膜的单面或其双面进行例如火焰处理、电晕放电处理或等离子处理。该处理可以改善其与基纸11a和/或与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1c的粘附。
本实施方案中,图像承印材料11在光散射层11b上设置了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1c。
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1c中的热塑性树脂,如图3B所示,由聚酯树脂110构成,该聚酯树脂110通过熔融混合结晶聚酯树脂111和非晶态树脂例如非晶态聚酯树脂112形成。该结晶聚酯树脂可以是单一种类或多种不同的聚酯树脂的混合物。该非晶态树脂也可以是单一种类或多种不同的非晶态树脂的混合物。
本实施方案中,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1c的粘度达到103Pa·s时的温度T1在65℃~80℃的范围内。小于65℃的温度导致耐热性不足的缺陷,在高温储藏时会产生粘连现象。超过80℃的温度在定影中不能提供平滑和高光泽的图像表面。具体地说,存在的缺陷有,定影后的图像表面在高密度区域和低密度区域之间边界处显示出梯级差异。
本实施方案中,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1c的厚度为5~20μm。
小于5μm的厚度在温度超过100℃的定影中不能提供平滑和高光泽的图像表面。具体而言,存在的缺陷有,定影后的图像表面在高密度区域和低密度区域之间边界处显示出梯级差异。另一方面,超过20μm的厚度将导致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1c在弯曲时发生开裂的缺陷。
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1c中的热塑性树脂优选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的混合重量比为35∶65~65∶35。非晶态树脂相对于热塑性树脂总重量的重量比小于35%时有可能损害耐热性。超过63%的比例则损害机械强度和熔融混合性能,因此需要更高的熔融温度或更长的熔融时间,由此将损害生产率,也损害耐热性。
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的熔融混合优选在温度T(℃)为T0至T0+20之内且时间t(分钟)为t0至10×t0之内的条件下进行,其中,在温度T0(℃)用t0(分钟)时间将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熔融混合,提供了在20μm薄膜中表观反射率Y为1.5%的树脂。小于T0的T或小于t0的t使得混合不足,其可能导致机械强度或耐热性的恶化。超过T0+20的T或超过10×t0的t将产生树脂的增塑作用,其可能导致耐热性恶化。
考虑到耐热性和机械强度,更优选温度T(℃)为T0+5至T0+10,时间t(分钟)为t0至3×t0
本实施方案中,上述的表观反射率Y以例如图4中图解的方式测得。
参考图4,为了消除其顶面和背面上的散射组分,将要测量的树脂薄膜123(聚酯树脂薄膜)夹在显微镜观察用的盖玻片121、122之间,用图中未示出的折射率匹配液体(十四烷)填入盖玻片121、122与树脂薄膜123之间的间隙。将样品120(盖玻片121、122和树脂薄膜123)放置在光阱125上,用来自光源126的光线照射该样品,用符合0°/45°的几何色度分析条件的色度计127(例如X-Rite 968)进行反射测量。例如,通过在筒形构件131一端的开孔上设置支撑台132,并通过将筒形构件131的内部漆成例如黑色(但是可以合适地选择,只要可以捕获经样品120透射的光线即可)而将其作为光吸收部分133,从而构成光阱125。
由此在CIE XYZ彩色显示系统中测定的Y值相当于表观反射率Y。在测量的树脂薄膜123为透明的并且盖玻片121、122也是透明的情况下,Y值几乎变为零。换句话说,Y值对应的是树脂薄膜123中的散射组分。在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的熔融混合不充分的情况下,由该树脂形成的树脂薄膜123具有高散射强度而得到大Y值。另一方面,增强两种树脂的混合将减少散射,因此树脂薄膜123显示较小的Y值。因此,Y值成为熔融混合性能的指标。
测量的树脂薄膜123优选厚度为20μm,但是当树脂薄膜123的厚度不是正好为20μm时,Y值也可以经厚度转化而算得,因为当散射为2%或更小时Y值近似与薄膜厚度成比例。
对制备树脂薄膜123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只要可以得到具有均匀厚度的均匀薄膜即可。然而,涂布溶剂中的树脂溶液有可能无法提供均匀薄膜,因为树脂有可能分离。薄膜的获得可以通过:在加热板等上放置平滑的脱模基板,用Ericsen涂布机或刮棒涂布机在基板上涂布树脂溶液,再从基板上剥离该薄膜。超过熔融混合温度的加热板温度可能改变混合状态,因此必须设置加热板的温度比所述混合温度低至少约20℃。
此外Y值可以用样品120测量,样品120的制备是通过:在基板的薄膜(树脂薄膜123)上叠加透明薄膜例如PET薄膜,并且在加热和施压后,剥离基板以获得转移到透明薄膜上的薄膜。通过用该样品120的反射率Yt减去转移用薄膜本身的反射率Y0可以得到测量的树脂薄膜123的Y值。
在下文中,将说明构成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1c的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
(结晶聚酯树脂)
考虑到低温定影性能和机械强度,结晶聚酯树脂的熔点为65~90℃,优选70~80℃,重均分子量为15,000~40,000,更优选17,000~30,000。本实施方案中,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量聚酯树脂的熔点,并由测量中的热吸收峰值获得所述熔点,该测量是在室温至150℃、10℃/分钟的升温速度的条件下进行的。
本实施方案中,″结晶聚酯树脂″的″结晶性质″是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的测量中显示出不同于热吸收的阶梯式变化的明确热吸收峰。此外,在另一组分为少量并且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显示出清楚的热吸收峰的情况下,通过将另一组分共聚至上述结晶聚酯主链上而得到的聚合物也称为结晶聚酯树脂。
为了改善树脂的柔性,结晶聚酯树脂的醇衍生组分优选是具有2~14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族化合物。
构成该醇衍生组分的醇优选为脂肪族二醇。
脂肪族二醇的具体实例包括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7-庚二醇、1,8-辛二醇、1,9-壬二醇、1,10-癸二醇、1,11-十一烷二醇、1,12-十二烷二醇、1,13-十三烷二醇、1,14-十四烷二醇、1,18-十八烷二醇和1,20-二十烷二醇,但是这些例子是非限制性的。其中,考虑到定影性能和耐热性,优选2~12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族二醇,更优选具有9个碳原子的壬二醇。
考虑到熔融混合性能和低温定影性能,全部醇衍生组分中优选包含85~100摩尔%的具有2~12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族二醇。
构成酸衍生组分的酸可以是各种脂肪族二羧酸。
考虑到低温定影性能和机械强度,脂肪族二羧酸优选是草酸、丙二酸、琥珀酸、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1,9-壬烷二羧酸、1,10-癸烷二羧酸、1,11-十一烷二羧酸、1,12-十二烷二羧酸、1,13-十三烷二羧酸、1,14-十四烷二羧酸、1,16-十六烷二羧酸、1,18-十八烷二羧酸或它们的低级烷基酯或酸酐,但是为了保持令人满意的熔融混合性能,芳香族组分相对于全部酸衍生组分优选为大于等于90摩尔%。
此外为了改善熔融混合性能,优选共聚合2~12.5摩尔%的第三组分。第三组分比例如果降低将损害熔融混合性能,因此需要更高的熔融温度或更长的熔融时间,由此将损害生产率,也损害了耐热性。此外第三组分比例超出该范围时虽然改善了熔融混合性能,但是降低了结晶特性,因此损害了耐热性。损害的耐热性导致例如相纸储藏在相册中时或相片本身放置在高温下的仓库或汽车中时出现粘连或油墨沾污的缺陷。
为了改善熔融混合性能,第三组分优选是二醇组分,例如双酚A、双酚A/氧化乙烯加成物、双酚A/氧化丙烯加成物、氢化双酚A、双酚S;双酚S/氧化乙烯加成物或双酚S/氧化丙烯加成物。考虑到耐热性,所述醇衍生的第三组分相对于全部醇衍生组分优选为2~15摩尔%,更优选3~8摩尔%。
此外考虑到熔融混合性能,可以加入酸衍生组分作为第三组分。加入两种或更多种酸衍生组分降低了结晶特性,从而改善了熔融混合性能。此外为了避免由结晶特性降低引起的耐热性恶化,第三组分相对于全部酸衍生组分的比例优选为小于等于15%。
所述第三组分可以是芳族二羧酸,例如对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二甲酯、间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二甲酯、2,6-萘二羧酸或4,4’-联苯基二羧酸,其中优选对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二甲酯、间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二甲酯或2,6-萘二羧酸。
对所述结晶聚酯树脂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用使酸组分和醇组分反应的普通聚酯聚合方法来生产。更具体地说,该结晶聚酯树脂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制得:采用二元酸和二元醇的酯化反应或酯交换反应得到低聚物,随后在真空中进行缩聚反应。如JP-B No.53-37920中的描述,也可以通过聚酯的解聚反应得到。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制得:采用作为至少一种二元酸的二羧酸的烷基酯进行酯交换反应,随后进行缩聚反应,或通过采用二羧酸的直接酯化,随后进行缩聚反应。
例如,在180~200℃、常压下使二元酸和二元醇反应2~5小时,水或醇蒸馏完时终止酯交换反应。然后对反应体系应用1mmHg或更低的高真空,并在200~230℃加热1~3小时,以得到结晶聚酯树脂。
非晶态树脂
非晶态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45~80℃,优选55~65℃。
非晶态树脂优选是苯乙烯-丙烯酸类树脂或聚酯树脂。
非晶态树脂优选重均分子量为8,000~40,000,例如非晶态苯乙烯-丙烯酸类树脂优选重均分子量为20,000~40,000。此外非晶态聚酯树脂优选重均分子量为8,000~20,000。
此外考虑到低温定影性能和混合性能,可以共聚合第三组分。
在非晶态树脂是聚酯树脂的情况下,优选具有与结晶聚酯树脂共用的醇衍生组分或酸衍生组分,以改善熔融混合性能。特别是如果结晶聚酯树脂的醇衍生组分主要由直链脂肪醇衍生组分构成且该酸衍生组分包含芳香族组分时,存在占全部二醇的10~30摩尔%的同一直链脂肪醇衍生组分和占全部酸衍生组分的至少90摩尔%的同一芳香族酸衍生组分,则可满足低温定影性能的要求并改善熔融混合性能,从而提供可以在低温熔融混合并可以提供令人满意的耐热性的混合物。
此外在结晶聚酯树脂包括芳香醇衍生组分作为第三组分的情况下,考虑到熔融混合性能、耐热性和低温定影性能,优选包含占全部醇衍生组分的70~90摩尔%的同一芳香族组分,作为非晶态聚酯树脂的醇衍生组分的主要组分。
对于非晶态聚酯树脂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其方法类似于结晶聚酯树脂的制造方法,可以通过如上文所述的普通聚酯聚合方法生产。
对于所述酸衍生组分,可以类似地采用用于结晶聚酯树脂的多种芳香族和脂肪族二羧酸。作为所述醇衍生组分,可以使用各种二醇,并且,除了用于结晶聚酯的脂肪族二醇之外可以采用双酚A、双酚A/氧化乙烯加成物、双酚A/氧化丙烯加成物、氢化双酚A、双酚S;双酚S/氧化乙烯加成物或双酚S/氧化丙烯加成物。此外,非晶态聚酯树脂中,酸衍生组分和醇衍生组分均可包含多个组分。
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1c中,除热塑性树脂之外还优选加入蜡、无机细颗粒或有机细颗粒。
然而它优选由至少70重量%的热塑性树脂构成。这是因为小于70重量%的比例可能导致例如粘度增大或耐热性下降的缺陷。
特别优选加入3~30重量%的无机细颗粒。
对于该无机细颗粒没有特别限定,只要不损害白度,可以适当地选自已知的细颗粒。所述颗粒可以由例如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硫酸钡或碳酸钙制得。此外考虑到树脂中的分散性,可以对该无机细颗粒进行疏水性处理,例如用硅烷偶联剂或钛偶联剂。
所述无机细颗粒特别优选平均粒径为0.005~1μm。小于0.005μm的平均粒径可能导致之后与树脂混合时结块,从而不能显示出预期效果。另一方面,超过1μm的尺寸使其难于获得高光泽的图像。
小于3重量%的添加量几乎提供不了加速凝固的效果,而超过30重量%的添加量增加了定影温度下的粘度,从而不能在所需的定影温度形成极高光泽度的图像表面。
无机细颗粒进一步优选主要由粒径8~400nm的二氧化钛或二氧化硅构成。该无机细颗粒不损害白度,甚至在低添加量时也可以加快凝固。
也可以通过加入有机细颗粒加速树脂的凝固。
对于该有机细颗粒没有特别限定,只要不损害白度,可以适当地选自已知的细颗粒。所述颗粒可以由例如聚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滑石、高岭土、聚丙烯酸树脂、乙烯基聚合物、聚碳酸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环氧树脂、聚脲或氟化树脂。
有机细颗粒特别优选平均粒径为0.005~1μm。小于0.005μm的平均粒径可能导致之后与树脂混合时结块,从而不能显示出预期效果。另一方面,超过1μm的尺寸使其难于获得高光泽图像。
蜡在组成上没有特别限定,只要不防碍本实施方案的效果,可以适当地选自已知用作蜡的材料,例如由聚乙烯树脂或棕榈天然蜡形成。优选蜡的熔点为80~110℃,加入比例等于或大于0.2重量%但是小于8重量%。
对于树脂、无机细颗粒和其它构成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1c的添加剂的混合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只要可以在树脂中均匀地分散无机细颗粒和其它添加剂即可,并且可以是已知的混合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挤出捏和机将无机细颗粒和其它添加剂混入熔融树脂的方法,或将树脂、无机细颗粒、其它添加剂和表面活性剂放入水中并在高速搅拌下混合的方法。具体地说,为了在树脂中均匀分散无机细颗粒和其它添加剂,优选熔融混合。
此外用于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1c的涂布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只要可以得到均匀和光滑的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1c即可。
例如,可以使用基于熔体挤出法的装置,其也可起到在树脂中均匀分散白色颜料和其它添加剂的作用。
熔体挤出法包括:层压方法,其中,使通过宽缝模(所谓的T形模)从加热的挤出机挤出的熔融树脂薄膜与基纸11a上的光散射层11b接触,并用压辊连续层压;以及在冷却辊上挤出熔融树脂并卷起成膜然后用层压装置将其设置在光散射层11b上的方法。
熔体挤出法可容易地在基纸11a上的光散射层11b上形成均匀的薄膜,该薄膜由上述树脂、无机细颗粒和其它添加剂构成。
也可以在预定条件下熔融混合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并通过混合该树脂和其它添加剂用熔体挤出法形成薄膜。然而,在此情况下,必须确定熔体挤出的条件以避免出现以下状态,即,因过高的熔体熔融温度或过长时间过度地促进混合而得不到所需的特性。更具体地说,所述挤出必须以低于熔融混合温度在较短时间内完成。
在熔体挤出方法中,可以在预定条件下实现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的熔融混合。可以采用熔体挤出法,通过将树脂和添加剂放入已设定在可获得所需特性的熔融温度和挤出时间的装置中,从而得到具有所需特性的均匀薄膜。
通过熔体挤出法形成转印层时所用的挤出机可以是单轴型或双轴型,但是需要具有能够在树脂中均匀混合无机细颗粒和其它添加剂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已知的方法例如用辊涂机、刮棒涂布机或旋涂机来涂布在水中分散树脂、无机细颗粒和其它添加剂得到的水分散液。
虽然要求本实施方案的图像承印材料11具有基纸11a、光散射层11b和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1c,但是它也可以具有其他层。
例如,如图5A所示,图像承印材料11可以在基纸11a的背面上具有由聚乙烯树脂层构成的增强层11d,以及在其外侧的抗静电层11e。
本实施方案的该图像承印材料11具有的优点是,高白度、具有高光泽的平滑表面、甚至在背面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也不透明,还提供了具有清晰颜色和令人满意的颗粒度的平滑图像、图像承印材料11的令人满意的输送性能以及减少的积尘。
为了维持其背面的表面电阻在约106~1010Ω/cm2,设置了抗静电层11e,对于该抗静电层11e没有特别限定,只要可以实现该目的即可。
例如,可以采用通过涂布胶体氧化硅或胶体氧化铝而形成的层、通过涂布混合少量粘合剂树脂的二氧化硅或氧化铝颗粒而形成的层或通过涂布其中分散了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树脂而形成的层。
还优选图像承印材料11在光散射层11b和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1c之间具有如图5B所示的明胶层11f。
该实施方案具有改善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1c和光散射层11b之间的粘附的效果。明胶层11f在形成单色调色剂接受层11c中是有效的,在通过涂布组分材料的水分散液而形成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1c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上述的彩色调色剂是包含至少一种热塑性粘合剂树脂和一种着色剂的绝缘颗粒,其以黄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或黑色调色剂的形式形成。
所述粘合剂树脂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其可以是已知用作普通调色剂的树脂,例如聚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丙烯酸树脂、其他乙烯基聚合物、聚碳酸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环氧树脂、聚脲树脂或其共聚物。其中,为了得到调色剂特性例如低温定影性能、定影强度和储藏稳定性,优选聚酯树脂或由苯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形成的树脂。
此外为了同时得到低温定影性能、机械强度和耐热性,该粘合剂树脂优选由两种树脂构成,即由苯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或聚酯形成的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该结晶聚酯树脂可以与图像承印材料的调色剂接受层中采用的结晶聚酯树脂类似。此外考虑到表面光滑度,优选其组成类似于调色剂接受层中采用的结晶聚酯层的组成(分子量和组成比可适当改变)。使用该粘合剂树脂的彩色调色剂可以同时满足低温定影性能、机械强度和耐热性的要求,还可以防止定影步骤中彩色调色剂图像过度扩大(机械性点增益),并可以提供图像质量例如灰度级再现性(gradationalreproducibility)、分辨率或颗粒度良好的图像。
该粘合剂树脂优选重均分子量为5,000~40,000,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0~75℃。
通常用于制备彩色图像的色料可以用于上述着色剂。
可以采用颜料型着色剂或染料型着色剂,但是考虑到耐光性优选颜料型着色剂。Y(黄色)色着色剂可以是例如联苯胺黄、喹啉黄或汉撒黄,K(品红色)色着色剂可以若丹明B、玫瑰红或颜料红,C(青色)色着色剂可以是酞菁蓝、苯胺蓝或颜料蓝,K(黑色)色着色剂可以是碳黑、苯胺黑或彩色颜料的混合物。
为了拓宽彩色重现范围,重要的是抑制着色剂颜料与粘合剂之间的界面处的散射,合用由小粒径、高度分散的颜料形成的着色剂(如公开于JP-A No 4-242752)是有效的。
此外调色剂中着色剂的最佳量是变化的,因为随着色剂的类型不同,光谱吸收特性和显影颜色也有所不同。考虑到颜色重现范围,应该适当地将其用量确定在3~10重量%的普通范围之内。
还优选将蜡加入彩色调色剂。
所述蜡在组成上没有特别限定,只要不防碍本实施方案的效果,可以适当地选自已知用作蜡的材料,例如由聚乙烯树脂或棕榈天然蜡形成。优选蜡的熔点为80~110℃,其添加比例等于或大于2重量%但是小于8重量%。
对于彩色调色剂的粒径不需特别限定,但是优选为4~8μm,以获得颗粒度和灰度令人满意的图像。
为了获得颗粒度和灰度再现性令人满意的图像,有必要控制调色剂的流动性和带电性能。为此,优选将无机细颗粒和/或细树脂颗粒从外部加入或粘附至彩色调色剂的表面。
对于该无机细颗粒没有特别限定,只要不防碍本发明的效果,可以适当地选自公知用作外部添加剂的细颗粒。该颗粒可以由例如二氧化硅、二氧化钛、氧化锡或氧化钼形成。考虑到带电性能的稳定性等,可以用例如硅烷偶联剂或钛偶联剂对该无机细颗粒进行疏水性处理。
对于该有机细颗粒没有特别限定,只要不防碍本实施方案的效果,可以适当地选自公知用作外部添加剂的细颗粒。该颗粒可以由例如聚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丙烯酸树脂、乙烯基聚合物、聚碳酸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环氧树脂、聚脲树脂或氟化树脂形成。
无机细颗粒和有机细颗粒特别优选平均粒径为0.005~1μm。小于0.005μm的平均粒径可能在无机细颗粒和/或树脂细颗粒粘附至调色剂表面时引起结块,从而不能显示出所需效果。另一方面,超过1μm的尺寸使其难于获得高光泽的图像。
此外,所述彩色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优选在T2温度下粘度达到104Pa·s,所述T2温度是等于或高于T1(在该温度下,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1c的粘度为103Pa·s)但是低于T1+20(℃)的温度。此外,它优选主要由两种树脂形成的树脂构成,即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苯乙烯-丙烯酸或聚酯树脂。此外,考虑到定影图像的平滑度,优选其组成类似于调色剂接受层11c中的树脂的组成(分子量和组成比可适当改变)。
在粘度为104Pa·s的温度T2与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1c的粘度为103Pa·s的温度T1相比高出20℃以上的情况下,则在图像边缘部分的附近会产生气泡的缺陷,该图像的边缘部分位于显影后彩色调色剂的量较多的高密度实心图像区域与无调色剂图像的无图像区域的边界处。另一方面,在T2小于T1的情况下,彩色调色剂图像可能在中等密度区域内受到干扰而产生变粗的线条或不可分辨的字符。
通过结合适当选择的已知载体形成显影剂来使用上述彩色调色剂。也可以通过用显影辊套筒或充电部件的摩擦起电形成带电荷的调色剂,以作为单组分显影剂用于显影静电潜像。
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可以采用已知的电子照相法的调色剂成像装置作为成像单元30。
例如,可以采用一个实施方案,其包括感光部件、与该感光部件相对的充电装置、用于使该感光部件曝光的曝光装置、用于控制形成彩色图像的图像信号的图像信号形成装置、与该感光部件相对的显影装置以及用于将感光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图像承印材料11上的转印装置。
也可以采用具有中间转印部件的实施方案,其中,将该感光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性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上,然后经过第二转印装置从中间转印部件转印至图像承印材料11上。
对于所述感光部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可以是已知的感光部件,其可以是单层型或功能分离的多层型。可以用无机材料例如硒或非晶态硅或有机材料形成该感光部件。
所述充电装置可以使用已知的充电方式,例如,采用具有导电性或半导电性的辊、刷、薄膜或橡皮刮刀的接触充电,采用电晕放电法的电晕管充电或带冠状导线的电晕管(scorotron)充电。
所述曝光装置可以使用已知的包括扫描装置和光学系统或LED头的曝光方式例如激光扫描装置(ROS:光栅输出扫描仪)。在形成高分辨率曝光图像的优选实施方案中,优选使用ROS或LED头。
图像信号形成装置可以使用任何已知能够形成信号以便在图像承印材料11的所需位置显影调色剂图像的方式。为了获得具有令人满意的颗粒度的平滑灰度,优选双组分显影的显影装置。
转印装置(在中间转印法情况下为第一转印装置)可以使用已知的充电方式,例如在感光部件与图像承印材料11或中间转印部件之间用具有导电性或半导电性的辊、刷、薄膜或橡皮刮刀形成电场,从而转印由带电调色剂颗粒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的方式;或用电晕充电器或带冠状导线的电晕充电器利用电晕放电,对图像承印材料11的背面或中间转印部件的背面进行电晕充电,从而转印由带电调色剂颗粒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的方式。
中间转印部件可以由绝缘或半导电带或具有绝缘性或半导电性表面的鼓形部件形成。为了保持连续成像中的转印性并为了得到紧凑的装置,优选半导电带。对于该带,已知的是,由其中分散了导电性填料例如碳纤维的树脂类材料制得的带。例如,对于该树脂类材料优选聚酰亚胺树脂。
第二转印装置可以使用已知的充电方式,例如,在中间转印部件和图像承印材料11之间用导电性或半导电性的辊、刷、薄膜或橡皮刮刀形成电场,从而转印由带电调色剂颗粒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的方式;或用电晕充电器或带冠状导线的电晕充电器利用电晕放电,对中间转印部件的背面进行电晕充电,从而转印由带电调色剂颗粒形成的调色剂图像。
可以适当地选择定影装置40,但是优选其具有热压装置,该装置包括带状定影部件(定影带41),并用带状定影部件对图像承印材料11上的图像加热和施压,还包括在所述加热和加压后用于冷却和剥离材料的冷却剥离装置。
带状定影部件可以由树脂薄膜例如聚酰亚胺树脂薄膜、或金属薄膜例如不锈钢金属薄膜形成。因为需要高耐热性和令人满意的脱模性质,优选由层压有脱模层的耐热基材形成的部件。该基材优选由树脂薄膜例如聚酰亚胺树脂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树脂的薄膜、或金属带例如不锈钢带形成。此外脱模层优选由硅橡胶、氟化橡胶或氟化树脂形成。
为了保持稳定的脱模性质并减少沾染例如沾染灰尘,优选通过分散导电性添加剂例如导电性碳颗粒或导电聚合物来实现电阻控制。
带状定影部件可以为片状,但是优选为环形带状。此外考虑到平滑度,优选用75°光泽计测量时表面光泽度为60或更高。
所述热压装置可以由已知的装置形成。
例如,可以采用在恒速驱动的一对辊之间驱动带状定影部件和承载图像的图像承印材料11的装置。
该装置中,任一辊或双辊中具有热源,并加热至能够使彩色调色剂接受层的彩色调色剂和树脂熔融的温度,并且使两个辊互相挤压。优选任一辊或双辊具有硅橡胶或氟化橡胶的表面或表面层,以形成长度1~8mm的热压区域。
定影时优选对加热辊和压力辊在两个辊的接触区后端(在定影夹的出口端)的表面温度进行调节,以使得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1c的粘度为102~104Pa·s。
所述冷却剥离装置可以是以下类型:将由带状定影部件加热并加压的图像承印材料11冷却,并用剥离部件剥离图像承印材料11。
该情况下,可以通过自然冷却实现冷却,但是,考虑到装置的尺寸,优选用冷却部件例如散热器或热管加速冷却。此外对于该剥离,可以采用在带状定影部件和图像承印材料11之间插入剥离指的实施方案,或在剥离位置提供小曲率半径辊(剥离辊)的实施方案。
此外用于输送图像承印材料11至定影装置40的输送装置50可以由已知的输送装置构成。
因为优选输送速度恒定,所以可以采用在以恒速转动的一对旋转橡皮辊之间输送图像承印材料11的装置,或在一对辊(其中一个由马达以恒速驱动)之间支撑橡皮带等并在该橡皮带上以恒定速度输送图像承印材料11的装置。
特别是在形成未定影调色剂图像情况下,为了不干扰该调色剂图像,优选后一装置。
下文中,将更详细说明图2中显示的成像装置。
参考图2,设置在感光鼓31周围的成像单元30具有:图中未示出的充电器;曝光装置33,其用于扫描原图32并在感光鼓31上形成静电潜像;旋转显影设备34,其装有分别包含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调色剂的显影装置34a~34d;中间转印带35,其用于临时承印来自感光鼓31的图像;以及图中未示出的清洁装置,其用于除去感光鼓31上残余的调色剂。在与感光鼓31相对的中间转印带35内,设置第一转印装置(例如转印电晕管)36,并在中间转印带35处图像承印材料11通过的位置,设置第二转印装置37(本实施方案中由隔着中间转印带35和图像承印材料11设置的转印辊37a和支持辊37b形成)。
曝光装置33用来自照明灯331的光线照射原图32,然后将从原图32反射的光线在电子分色机332中进行分色并在图像处理装置333中进行图像处理,用光线照射感光鼓31的曝光点以通过激光二极管334和光学系统335记录静电潜像。
定影装置40具有:定影带41(例如表面涂布硅橡胶的带),其由适当数量(实施方案中3个)的张力辊42~44支撑;加热辊42,其包含定影带41入口侧的张力辊,并通过装配使其能够加热;剥离辊44,其包含定影带41出口侧的张力辊,并通过装配使其能够剥离图像承印材料11;压力辊46(如果需要可包含热源),其与加热辊42隔着定影带41相对设置并挤压着加热辊42;以及散热器47,其设置在定影带41内,并起到冷却部件的作用而使定影带41在从加热辊42到剥离辊44的过程中冷却。
在定影装置40和成像单元30的成像位置之间设置例如由输送带形成的输送装置50。
下文中,将说明本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功能。
在用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形成彩色副本的情况下,用来自照明灯331的光线照射要复制的原图32,将彩色调色剂的多个颜色的图像数据转变为来自激光二极管334的用于各种颜色的调制激光束,所述的图像数据是通过用电子分色机332将反射光分色并在图像处理装置333中进行色彩校正用的图像处理得到的。
用该激光束多次照射感光鼓31以形成多个静电潜像。依次用黄色显影装置34a、品红色显影装置34b、青色显影装置34c和黑色显影装置34d,使用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彩色调色剂显影该多个静电潜像。
依次转印经显影的彩色调色剂图像12(参见图6),即,通过第一转印装置(转印电晕管)36,从感光鼓31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5,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5四色的彩色调色剂图像12一起通过第二转印材料37转印到图像承印材料11上。
此后,如图6所示,承载着经转印的彩色调色剂图像12的图像承印材料11经过输送装置50输送至定影装置40。
在该状态中,被承载的彩色调色剂图像12所处的状态是,未定影颗粒聚积在图像承印材料11的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1c上。
下文中,将说明定影装置40的功能。预先将加热辊42和压力辊46加热至调色剂的熔融温度。此外例如在100kg的载荷下使辊42、46互相挤压。轮流驱动辊42、46,由此驱动定影带41。
定影带41在加热辊42和压力辊46之间的辊隙与承载着经转印的彩色调色剂图像12的图像承印材料11的表面接触,从而热熔化彩色调色剂图像12(热压步骤)。
该操作中,因为图像承印材料11中的光散射层11b和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1c以及彩色调色剂图像12具有选自优选范围内的熔融特性,所以彩色调色剂图像12完全嵌入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1c(如图6所示),定影带41的高度光滑的表面形状直接复制到了构成图像承印材料11的表面的彩色调色剂接受层11c上。
然后,以由熔融的调色剂层互相粘附的状态,将图像承印材料11和定影带41输送至剥离辊44,并且在该输送期间用散热器47冷却定影带41、彩色调色剂图像12和图像承印材料11(冷却步骤)。
因此,当图像承印材料11到达剥离辊44时,借助剥离辊44的曲率将彩色调色剂图像12和图像承印材料11从定影带41整体剥离(剥离步骤)。
由此在图像承印材料11上形成高光泽度的平滑彩色图像。
下列实施例将核实所述的这些性能。
实施例
下文中,将说明下列实施例1~5和对比例1~5中彩色调色剂接受层和彩色调色剂使用的结晶聚酯树脂A~G和非晶态树脂H~L。
结晶聚酯树脂的制备
结晶聚酯树脂A:癸二酸/ND/BPA=100/95/5(摩尔比):
其中ND代表壬二醇,BPA代表双酚A/氧化乙烯加成物。
在加热干燥的三颈烧瓶中,加入202重量份癸二酸、152重量份1,9-壬二醇、15.6重量份双酚A/氧化乙烯加成物和0.15重量份作为催化剂的氧化二丁锡,并在通过抽气和氮气置换将容器内部变为惰性气氛后,在180℃机械搅拌5小时。
然后在减压下逐渐加热混合物至250℃,搅拌2小时,并在达到粘性状态时,空气冷却以终止反应,从而得到结晶聚酯树脂A。
在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量分子量(转换成聚苯乙烯)时,得到的结晶聚酯树脂A显示出22,000的重均分子量(Mw)和11,000的数均分子量(Mn)。
此外,在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通过上述测量方法测量熔点(Tm)时,结晶聚酯树脂A显示出具有72℃的峰顶温度的清晰峰。
结晶聚酯树脂B:十二烷二酸/ND/BPS=100/95/5(摩尔比):
其中BPS代表双酚S/氧化乙烯加成物。
在加热干燥的3颈烧瓶中,加入230重量份十二烷二酸、152重量份1,9-壬二醇、16.9重量份双酚S/氧化乙烯加成物和0.15重量份作为催化剂的氧化二丁锡,并在通过抽气和氮气置换将容器内部变为惰性气氛后,在180℃机械搅拌5小时。
然后在减压下逐渐加热混合物至250℃,搅拌2小时,并在达到粘性状态时,空气冷却以终止反应,从而得到结晶聚酯树脂B。
在用凝胶渗透色谱法的分子量测量(转换成聚苯乙烯)中,得到的结晶聚酯树脂B显示出23,000的重均分子量(Mw)和12,000的数均分子量(Mn)。
此外,在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通过上述测量方法测量熔点(Tm)时,结晶聚酯树脂B显示出具有74℃的峰顶温度的清晰峰。
结晶聚酯树脂C:癸二酸/乙二醇/BPS=100/95/5(摩尔比):
在加热干燥的3颈烧瓶中,加入202重量份癸二酸、62重量份乙二醇、31.6重量份双酚S/氧化乙烯加成物和0.15重量份作为催化剂的氧化二丁锡,并在通过抽气和氮气置换将容器内部变为惰性气氛后,在180℃机械搅拌5小时。
然后在减压下逐渐加热混合物至250℃,搅拌2小时,并在达到粘性状态时,空气冷却以终止反应,从而得到结晶聚酯树脂C。
在用凝胶渗透色谱法的分子量测量(转换成聚苯乙烯)中,得到的结晶聚酯树脂C显示出22,000的重均分子量(Mw)和11,000的数均分子量(Mn)。
此外在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通过上述测量方法测量熔点(Tm)时,结晶聚酯树脂C显示出具有72℃的峰顶温度的清晰峰。
结晶聚酯树脂D:癸二酸/丁二醇=100/100(摩尔比):
在加热干燥的3颈烧瓶中,加入202重量份癸二酸、90重量份1,4-丁二醇和0.15重量份作为催化剂的氧化二丁锡,并在通过抽气和氮气置换将容器内部变为惰性气氛后,在180℃机械搅拌5小时。
然后在减压下逐渐加热混合物至250℃,搅拌2小时,并在达到粘性状态时,空气冷却以终止反应,从而得到结晶聚酯树脂D。
在用凝胶渗透色谱法的分子量测量(转换成聚苯乙烯)中,得到的结晶聚酯树脂D显示出24,000的重均分子量(Mw)和13,000的数均分子量(Mn)。
此外在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通过上述测量方法测量熔点(Tm)时,结晶聚酯树脂D显示出具有68℃的峰顶温度的清晰峰。
结晶聚酯树脂E:十二烷二酸/己二醇=100/100(摩尔比):
在加热干燥的3颈烧瓶中,加入230重量份十二烷二酸、90重量份1,6-己二醇、136重量份乙二醇和0.15重量份作为催化剂的氧化二丁锡,并在通过抽气和氮气置换将容器内部变为惰性气氛后,在180℃机械搅拌5小时。
在减压下蒸除反应中产生的甲醇和过量的乙二醇后,在减压下逐渐加热混合物至250℃,搅拌2小时,并在达到粘性状态时,空气冷却以终止反应,从而得到结晶聚酯树脂E。
在用凝胶渗透色谱法的分子量测量(转换成聚苯乙烯)中,得到的结晶聚酯树脂E显示出30,000的重均分子量(Mw)和14,000的数均分子量(Mn)。
此外在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通过上述测量方法测量熔点(Tm)时,结晶聚酯树脂E显示出具有75℃的峰顶温度的清晰峰。
结晶聚酯树脂F:琥珀酸/乙二醇=100/100(摩尔比):
在加热干燥的3颈烧瓶中,加入118重量份琥珀酸、62重量份乙二醇和0.15重量份作为催化剂的氧化二丁锡,并在通过抽气和氮气置换将容器内部变为惰性气氛后,在180℃机械搅拌5小时。
然后在减压下逐渐加热混合物至250℃,搅拌2小时,并在达到粘性状态时,空气冷却以终止反应,从而得到结晶聚酯树脂F。
在用凝胶渗透色谱法的分子量测量(转换成聚苯乙烯)中,得到的结晶聚酯树脂F显示出22,000的重均分子量(Mw)和10,900的数均分子量(Mn)。
此外在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通过上述测量方法测量熔点(Tm)时,结晶聚酯树脂F显示出具有102℃的峰顶温度的清晰峰。
结晶聚酯树脂G:己二酸/苯二甲醇=100/100(摩尔比):
在加热干燥的3颈烧瓶中,加入146重量份己二酸、138重量份苯二甲醇和0.15重量份作为催化剂的氧化二丁锡,并在通过抽气和氮气置换将容器内部变为惰性气氛后,在180℃机械搅拌5小时。
然后在减压下逐渐加热混合物至250℃,搅拌2小时,并在达到粘性状态时,空气冷却以终止反应,从而得到结晶聚酯树脂G。
在用凝胶渗透色谱法的分子量测量(转换成聚苯乙烯)中,得到的结晶聚酯树脂G显示出19,000的重均分子量(Mw)和9,000的数均分子量(Mn)。
此外在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通过上述测量方法测量熔点(Tm)时,结晶聚酯树脂G显示出具有86℃的峰顶温度的清晰峰。
制备的结晶聚酯树脂A~G列于表1中。
                  表1  结晶聚酯树脂A~G的性质
树脂     组成   组分摩尔比  Mw/Mn  Tm(℃)
  A 癸二酸/ND/BPA   100/95/5  22000/11000     72
  B 十二烷二酸/ND/BPS   100/95/5  23000/12000     74
  C 癸二酸/乙二醇/BPS   100/95/5  22000/11000     72
  D 癸二酸/丁二醇   100/100  24000/13000     68
  E 十二烷二酸/己二醇   100/100  30000/14000     75
  F 琥珀酸/乙二醇   100/100  22000/10900     102
  G 己二酸/苯二甲醇   100/100  19000/9000     86
非晶态树脂的制备
非晶态树脂H:TPA/ND/BPA=100/25/75(摩尔比):
其中TPA代表对苯二甲酸二甲酯。
在加热干燥的3颈烧瓶中,加入194重量份对苯二甲酸二甲酯、40重量份1,9-壬二醇、237重量份双酚A/氧化乙烯加成物和0.15重量份作为催化剂的氧化二丁锡,并在通过抽气和氮气置换将容器内部变为惰性气氛后,在180℃机械搅拌5小时。
然后在减压下逐渐加热混合物至230℃,搅拌2小时,并在达到粘性状态时,空气冷却以终止反应,从而得到非晶态聚酯树脂H。
在用凝胶渗透色谱法的分子量测量(转换成聚苯乙烯)中,得到的非晶态聚酯树脂H显示出13,000的重均分子量(Mw)和6,000的数均分子量(Mn)。
此外在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通过上述测量方法测量熔点(Tm)时,非晶态聚酯树脂H在热吸收中没有显示出清晰峰而是出现阶梯式变化。由阶梯式热吸收变化的中间点确定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是58℃。
非晶态树脂I:TPA/ND/BPA=100/15/85(摩尔比):
在加热干燥的3颈烧瓶中,加入194重量份对苯二甲酸二甲酯、47重量份1,9-壬二醇、136重量份双酚A/氧化乙烯加成物和0.15重量份作为催化剂的氧化二丁锡,并在通过抽气和氮气置换将容器内部变为惰性气氛后,在180℃机械搅拌5小时。
然后在减压下逐渐加热混合物至230℃,搅拌2小时,并在达到粘性状态时,空气冷却以终止反应,从而得到非晶态聚酯树脂I。
在用凝胶渗透色谱法的分子量测量(转换成聚苯乙烯)中,得到的非晶态聚酯树脂I显示出12,000的重均分子量(Mw)和5,600的数均分子量(Mn)。
此外在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通过上述测量方法测量熔点(Tm)时,非晶态聚酯树脂I在热吸收中没有显示出清晰峰而是出现阶梯式变化。由该阶梯式热吸收变化的中间点确定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是62℃。
非晶态树脂J:TPA/BPA=100/100(摩尔比):
在加热干燥的3颈烧瓶中,加入194重量份对苯二甲酸二甲酯、316重量份双酚A/氧化乙烯加成物和0.15重量份作为催化剂的氧化二丁锡,并在通过抽气和氮气置换将容器内部变为惰性气氛后,在180℃机械搅拌5小时。
然后在减压下逐渐加热混合物至230℃,搅拌2小时,并在达到粘性状态时,空气冷却以终止反应,从而得到非晶态聚酯树脂J。
在用凝胶渗透色谱法的分子量测量(转换成聚苯乙烯)中,得到的非晶态聚酯树脂J显示出13,000的重均分子量(Mw)和6,000的数均分子量(Mn)。
此外在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通过上述测量方法测量熔点(Tm)时,非晶态聚酯树脂J在热吸收中没有显示出清晰峰而是出现阶梯式变化。由该阶梯式热吸收变化的中间点确定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是82℃。
非晶态树脂K:TPA/BPA/CHDM=100/80/20(摩尔比):
其中CHDM代表环己烷二甲醇
在加热干燥的3颈烧瓶中,加入194重量份对苯二甲酸二甲酯、253重量份双酚A/氧化乙烯加成物、28.8重量份环己烷二甲醇和0.15重量份作为催化剂的氧化二丁锡,并在通过抽气和氮气置换将容器内部变为惰性气氛后,在180℃机械搅拌5小时。
然后在减压下逐渐加热混合物至230℃,搅拌2小时,并在达到粘性状态时,空气冷却以终止反应,从而得到非晶态聚酯树脂K。
在用凝胶渗透色谱法的分子量测量(转换成聚苯乙烯)中,得到的非晶态聚酯树脂K显示出10,000的重均分子量(Mw)和4,500的数均分子量(Mn)。
此外在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通过上述测量方法测量熔点(Tm)时,非晶态聚酯树脂K在热吸收中没有显示出清晰峰而是出现阶梯式变化。由该阶梯式热吸收变化的中间点确定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是62℃。
非晶态树脂L: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100/57/3(摩尔比):
将以下的溶液:
苯乙烯                   328重量份
丙烯酸正丁酯             72重量份
丙烯酸                   6重量份
十二烷二醇               6重量份
四溴化碳                 4重量份;
以及6重量份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onipol 400,由Sanyo ChemicalIndustries Ltd.生产),和10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Neogen R,由DaiichiChemical Industries Co生产)溶解在550重量份离子交换水中,装入烧瓶并进行分散乳化。在缓慢搅拌10分钟下,加入50重量份的离子交换水,该离子交换水中添加了4重量份的过硫酸铵。此后,在用足够的氮气置换烧瓶内部后,在油浴上于搅拌下加热该体系至70℃,并使其聚合5小时。
冷冻干燥所得的胶乳以得到非晶态树脂L。
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50,由Shimadzu Corp.生产)以10℃/秒的升温速度测量的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58℃,用分子量测量装置(HLC-8020,由Toso Co生产)在作为溶剂的THF中测量的重均分子量(转化为聚苯乙烯)为33,000。
制备的非晶态树脂H~L如表2所示。
                       表2.非晶态树脂H~L的性质
树脂  组成   组分摩尔比   Mw/Mn  Tm(℃)
  H  TPA/ND/BPA   100/25/75   13000/6000     58
  I  TPA/ND/BPA   100/15/85   12000/5600     62
  J  TPA/BPA   100/100   13000/6000     82
  K  TPA/BPA/CHDM   100/80/20   10000/4500     62
  L  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   100/57/3   30000/14000     58
彩色调色剂显影剂
彩色调色剂显影剂X:
混合100重量份从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双酚A-氧化乙烯加成物/环己烷二甲醇(摩尔比=5∶4∶1,Tg=62℃,Mn=4,500,Mw=10,000)得到的直链聚合物粘合剂树脂和5重量份用于黄色调色剂的联苯胺黄、4重量份用于品红色调色剂的颜料红、4重量份用于青色调色剂的酞菁蓝或5重量份用于黑色调色剂的碳黑的着色剂,在Bambury混合机中在加热下进行熔融混合,用喷磨机粉碎并在风力分级器中分级以获得d50=7μm的细颗粒。
在高速混合机中将下列无机细颗粒a和b沉积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细颗粒。
无机细颗粒a由SiO2(经硅烷偶联剂处理而具有疏水性表面,平均粒径:0.05μm,添加量:1.0重量份))构成,无机细颗粒b由TiO2构成(经硅烷偶联剂处理而具有疏水性表面,平均粒径:0.02μm,折射率:2.5,添加量:1.0重量份)。
调色剂的T2为105℃。
通过混合8重量份调色剂和100重量份与黑色显影剂A-color 635(由富士施乐生产)中相同的载体制备双组分显影剂。
彩色调色剂显影剂Y:
以下列方式预先制备树脂颗粒分散液、脱模剂颗粒分散液和颜料分散液。
树脂颗粒分散液(1)
将以下的溶液:
苯乙烯                   328重量份
丙烯酸正丁酯             72重量份
丙烯酸                   6重量份
十二烷二醇               6重量份
四溴化碳                 4重量份;
以及6重量份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onipol 400,由Sanyo ChemicalIndustries Ltd.生产),和10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Neogen R,由DaiichiPharmaceutical Co.生产)溶解在550重量份离子交换水中,装入烧瓶并进行分散乳化。在缓慢搅拌10分钟下,加入添加了4重量份的过硫酸铵的50重量份的离子交换水。此后,在用足够的氮气置换烧瓶内部后,在油浴上于搅拌下加热体系至70℃,并进行聚合5小时。
得到的胶乳在用激光衍射粒径测量装置(LA-700,由Horiba,Ltd.生产)的测量中显示出200nm的体积平均粒径(D50)、在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50,由Shimadzu Corp.生产)以10℃/秒的升温速度的测量中显示出58℃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而在用分子量测量装置(HLC-8020,由Toso Co.生产)以THF(四氢呋喃)为溶剂进行测量时,显示出33,000的重均分子量(转化成聚苯乙烯)。
脱模剂颗粒分散液(1)
将下列组分:
石蜡(HNP0190,熔点85℃,由Nippon Seiro Co.生产)    50重量份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Neogen R,由Daiichi Pharmaceutical Co.生产)       3重量份
离子交换水                                         150重量份
在匀化器(Ultratalux T50,由IKA Corp.生产)中于95℃加热下充分分散,并进一步在加压出料匀化器中分散以得到脱模剂分散液,其中脱模剂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D50)为200nm。
颜料分散液(1)
将下列组分:
铜酞菁颜料(由BASF Inc.生产)                       50重量份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Neogen R,由Daiichi Pharmaceutical Co.生产)      8重量份
离子交换水                                        150重量份
在超声波分散器(W-113,由Honda Co.生产)中分散20分钟以得到体积平均粒径(D50)为180nm的蓝色颜料分散液。
颜料分散液(2)
将下列组分:
颜料红122(由Daiichi Seika Co.生产)                 50重量份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Neogen R,由Daiichi Pharmaceutical Co生产)        8重量份
离子交换水                                         200重量份
用匀化器(Ultratalux T50,由IKA Corp.生产)分散10分钟,然后在超声波分散器(W-113,由Honda Co.生产)中分散30分钟,以得到体积平均粒径(D50)为150nm的红色颜料分散液。
颜料分散液(3)
将下列组分:
颜料黄180(由Clariant Inc.生产)                       50重量份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Neogen R,由Daiichi Pharmaceutical Co.生产)         8重量份
离子交换水                                           200重量份
在匀化器(Ultratalux T50,由IKA Corp.生产)中分散10分钟,然后在超声波分散器(W-113,由Honda Co.生产)中分散30分钟,以得到体积平均粒径(D50)为200nm的黄色颜料分散液。
颜料分散液(4)
将下列组分:
碳黑(Mogul L,由Cabot Inc.生产)                      50重量份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Neogen R,由Daiichi Pharmaceutical Co.生产)         6重量份
离子交换水                                           200重量份
在超声波分散器(W-113,由Honda Co.生产)中分散20分钟,以得到体积平均粒径(D50)为200nm的黑色颜料分散液。
聚结颗粒的制备
将下列组分:
树脂颗粒分散液(1)                               260重量份
脱模剂颗粒分散液(1)                             40重量份
任一颜料分散液(1)~(4)                          40重量份
聚氯化铝                                        3重量份装入圆形不锈钢烧瓶,用匀化器(Ultratalux T50,由IKA Corp.生产)充分混合并分散,然后在搅拌下于油浴上加热至50℃,进一步保持该温度达30分钟,通过提高油浴温度至52℃以保持温度,从而得到聚结的颗粒。在用Coulter counter(TAII,由Nikkaki Co.生产)测量时,聚结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D50)为5.0μm,体积平均粒径分布(GSDv)为1.24。
树脂颗粒的沉积
向该聚结颗粒分散液中逐渐加入70重量份树脂颗粒分散液(1),加热下搅拌30分钟以将树脂颗粒沉积至凝结颗粒表面。沉积后颗粒显示出的体积平均粒径(D50)为5.5μm,体积平均粒径分布(GSDv)为1.23。
熔化/结合
通过加入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节聚结颗粒分散液的pH值至5.0,以稳定颗粒分散液,然后加热至90℃以便通过加热实现熔化/结合。
碱处理
冷却熔化/结合的颗粒分散液至70℃,然后通过加入氢氧化钠调节pH值至10并加热1小时以除去表面活性剂。
用纯水进行第一次清洗
将碱处理后的熔化/结合颗粒分散液过滤以除去液体后,用6倍量的纯水清洗并过滤,将这些操作重复三次。在第三次操作中,滤液显示出78μS/cm的电导率。此外用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ESCA1ab-2220I-XL,由VG Inc.生产)测量干燥的调色剂颗粒时,其显示,相对于碳和氧的总量,颗粒表面上的钠含量为1.3%。
用酸溶液清洗
用纯水作第一次清洗后,再次分散颗粒于6倍量的水中,用硝酸调节pH值至5,进一步搅拌并过滤。
用纯水进行第二次清洗
通过将颗粒再次在6倍量的纯水中分散以进行清洗,并过滤。此后,干燥颗粒以得到彩色调色剂显影剂Y的四色调色剂颗粒。
在用Coulter counter(由Coulter Inc.生产)进行测量时,各种颜色的调色剂颗粒显示出5.4~5.6μm的体积平均粒径(D50)和1.23~1.25的体积平均粒径分布(GSDv),在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50,由Shimadzu Corp.生产)以10℃/秒的升温速度进行测量时,显示出57℃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
在高速混合机中将下列无机细颗粒a和b沉积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细颗粒。
无机细颗粒a由SiO2(经硅烷偶联剂处理而具有疏水性表面,平均粒径:0.05μm,添加量:1.5重量份)构成,无机细颗粒b由TiO2构成(经硅烷偶联剂处理而具有疏水性表面,平均粒径:0.02μm,折射率:2.5,添加量:1.5重量份)。
调色剂T2为100℃。
通过混合7重量份所述调色剂和100重量份与用于DocuCenter Color500的彩色显影剂(由富士施乐生产)中相同的载体来制备双组分显影剂。
彩色调色剂显影剂Z:
树脂颗粒分散液(1)的制备
将150重量份结晶聚酯树脂B加入850份蒸馏水中,在Clare Mix(由Organo Ltd.生产)中在140℃加热搅拌下混合,以得到树脂颗粒分散液(1)。
树脂颗粒分散液(2)的制备
将150重量份非晶态树脂H加入850份蒸馏水中,在Clare Mix(由Organo Ltd.生产)中在140℃加热搅拌下混合,以得到树脂颗粒分散液(2)。
着色剂分散液(1)的制备
用匀化器(Ultratalux T50,由IKA Corp.生产)混合并分散250份青色颜料(ECB-301,由Dainichi Seika Co.生产)、20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NeogenR,由Daiichi pharmaceutical Co.生产)和730份离子交换水,以得到青色颜料的着色剂分散液(1)。
着色剂分散液(2)的制备
用匀化器(Ultratalux T50,由IKA Corp.生产)混合并分散250份品红色颜料(ECR-186Y,由Dainichi Seika Co.生产)、20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Neogen R,由Daiichi pharmaceutical Co.生产)和730份离子交换水,以得到品红色颜料的着色剂分散液(2)。
着色剂分散液(3)的制备
以类似于着色剂分散液(1)的制备方式混合并分散250份黄色颜料(汉撒亮黄5GX03,由Clariant Japan Inc.生产)、20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NeogenR,由Daiichi pharmaceutical Co.生产)和730份离子交换水,以得到黄色颜料的着色剂分散液(3)。
着色剂分散液(4)的制备
以类似于着色剂分散液(1)的制备方式混合并分散250份碳黑(Regal330,由Cabot Inc.生产)、20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Neogen R,由DaiichiPharmaceutical Co.生产)和730份离子交换水,以得到碳黑的着色剂分散液(4)。
脱模剂分散液的制备
混合350份脱模剂(Rikemal B-200,由Riken Vitamin Co.生产,熔点:68℃)、15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Neogen R,由Daiichi Pharmaceutical Co.生产)和635份离子交换水,并用匀化器(Ultratalux T50,由IKA Corp.生产)在水浴上于90℃加热下分散以得到脱模剂分散液。
电子照相调色剂的制备
将800份树脂颗粒分散液(1)、800份树脂颗粒分散液(2)、52份着色剂分散液(1)~(4)中的任一种、66份脱模剂分散液、5份氯化钙(由和光纯药社生产)和100份离子交换水装入圆形不锈钢烧瓶,然后在调节pH值至4.0后,用匀化器(Ultratalux T50,由IKA Corp.生产)分散,并在油浴上加热至65℃。在65℃保持3小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证实形成了平均粒径约5.0μm的聚结颗粒。
在65℃进一步搅拌1小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证明形成了平均粒径约5.5μm的聚结颗粒。
聚结颗粒分散液的pH值为3.8。通过逐渐加入0.5重量%的碳酸钠水溶液(由和光纯药生产)调节pH值至5.0。在持续搅拌下加热聚结颗粒分散液至80℃,并在该温度保持30分钟,在光学显微镜下的观察证实了结合的球状颗粒。此后,在加入离子交换水下,以10℃/分钟的速度冷却至30℃以凝固颗粒。
此后,过滤反应产物,用离子交换水充分清洗,并用真空干燥器干燥以得到电子照相调色剂颗粒。
得到的调色剂颗粒在用Coulter counter TA-II(孔径:50μm,由Coulter Inc.生产)的测量中显示出5.5μm的体积平均粒径和4.6μm的数均粒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时为球形。
在该调色剂颗粒中加入0.8重量%的平均初级粒径为40nm的二氧化硅细颗粒和的1.0重量%平均初级粒径为20nm的偏钛酸酯化合物颗粒,在亨舍尔混合器中混合5分钟,所述二氧化硅细颗粒经过了表面疏水性处理(疏水性二氧化硅RX50,由Nippon Aerosil Co.生产),所述偏钛酸酯化合物颗粒为100重量份偏钛酸与40重量份异丁基三甲氧基硅烷和10重量份三氟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反应产物。此后用45μm的筛网分级颗粒以得到电子照相调色剂。
该调色剂T2为80℃,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45℃,Tm为75℃。
通过将7重量份的每种调色剂分别与100重量份的与用于DocuCenter Color 500的彩色调色剂(由富士施乐生产)中相同的载体混合,以制备青色、品红色、黄色和黑色的双组分显影剂。
制备的彩色调色剂显影剂X~Z的性质列于表3。
            表3.彩色调色剂显影剂X~Z的性质
显影剂 组成   树脂   Tg/Tm   T2
  X 非晶态PES   K   62/-   105
  Y St-BA共聚物   L   57/-   100
  Z 结晶PES/非晶态PES   B/H   45/75   80
表3中,PES代表聚酯,St-BA代表苯乙烯-丙烯酸正丁酯。
实施例1
彩色成像装置
作为成像装置,采用图2中显示的成像装置。除了定影工序之外,成像程序速度为160mm/秒。调节调色剂和载体的重量比、感光部件的充电电势、曝光量和显影偏压,以使得实心图像区域中彩色调色剂的显影量为0.5mg/cm2
彩色调色剂显影剂
采用彩色调色剂显影剂X。
图像承印材料
基纸
采用浆粕形成的厚度为150μm的基纸。
光散射层
将100重量份聚乙烯树脂与25重量份二氧化钛(KA-10,粒径:300~500nm,由Titan Kogyo Co.生产)混合,装入在200℃加热的熔融挤出机,从T形模出料并通过轧辊和冷却辊之间的辊隙层压至基纸上经火焰处理的表面,以得到厚度为30μm的光散射层。在电晕处理装置中对从T形模挤出后的薄膜的两面进行电晕放电处理。光散射层的Tb为130℃。
彩色调色剂接受层
在230℃加热的挤出捏和机中将50重量份结晶聚酯树脂A和50重量份非晶态聚酯树脂H熔融混合10分钟,将由此制备的颗粒装入在170℃加热的熔融挤出机中,从T形模出料并通过轧辊和冷却辊之间的辊隙层压至承载光散射层的基纸,以得到厚度为20μm的彩色调色剂接受层。在熔融混合树脂时,在t0=5分钟时T0=220℃。彩色调色剂接受层的T1为75℃。
底层的制备
将聚乙烯树脂装入在200℃加热的熔融挤出机,然后从T形模出料并通过轧辊和冷却辊之间的辊隙层压至基纸上经火焰处理的背面,以得到厚度为30μm的聚乙烯底层。然后用刮棒涂布机在其上涂布胶体二氧化硅作为抗静电剂以形成抗静电层。在电晕处理装置中对从T形模挤出后的薄膜的两面进行电晕放电处理。
带基材
带基材由厚度为80μm的聚酰亚胺薄膜构成,其中分散了导电性碳,并在其上涂布厚度为50μm的硅橡胶KE4895(由Shinetsu ChemicalIndustries Ltd.生产)。
两个加热辊均是由覆盖了厚度为2mm的硅橡胶层的铝芯材构成,并在中心具有卤素灯作为热源。各辊的表面温度在100~170℃的范围内变动。
选择30mm/秒作为定影速度。
在剥离位置基材温度为70℃。
在上述装置中输出了肖像相片。
以下列方式评估所用的调色剂材料。
用凝胶渗透色谱测量分子量,其以四氢呋喃为溶剂。
用Coulter counter(由Coulter Inc.生产)测量调色剂的平均粒径。并计算重均粒径d50。
用旋转台式流变仪(RDAII,由Rheometrics Inc.生产)以1弧度/秒的角速度测量树脂粘度。
以下列程序测量表观反射率Y(参见图4)。
将每个实施例和对比例中得到的用于形成彩色调色剂接受层的热塑性树脂以每个样品相同的厚度涂布在彩色OHP(高射投影仪)片(富士施乐生产)上,以得到透明的图像。
将透明图像夹在用于显微镜观察的盖玻片之间,图像和盖玻片之间的间隙用十四烷填充。
然后放置在光阱上用X-Rite 968测量Y′。
此外,将未涂布热塑性树脂的OHP片夹在用于显微镜观察的盖玻片之间,OHP片和盖玻片之间的间隙用十四烷填充,以相似方式测量Y0
计算Y′-Yo作为Y。
实施例2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彩色图像,不同的是以下列方式改变彩色调色剂接受层。
彩色调色剂接受层
在240℃加热的挤出捏和机中将40重量份结晶聚酯树脂B和60重量份非晶态聚酯树脂I熔融混合10分钟,将由此制备的颗粒装入在170℃加热的熔融挤出机中,从T形模出料并通过轧辊和冷却辊之间的辊隙层压至承载着光散射层的基纸上,以得到厚度为20μm的彩色调色剂接受层。在熔融混合树脂时,在t0=5分钟时T0=230℃。彩色调色剂接受层的T1为78℃。
实施例3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彩色图像,不同之处在于将彩色显影剂改为Y,并以下列方式改变彩色调色剂接受层。
彩色调色剂接受层
在250℃加热的挤出捏和机中将50重量份结晶聚酯树脂C和50重量份非晶态聚酯树脂H熔融混合10分钟,将由此制备的颗粒装入在170℃加热的熔融挤出机中,从T形模出料并通过轧辊和冷却辊之间的辊隙层压至承载着光散射层的基纸上,以得到厚度为20μm的彩色调色剂接受层。在熔融混合树脂时,t0=5分钟时T0=270℃。彩色调色剂接受层的T1为75℃。
实施例4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彩色图像,不同之处在于将彩色显影剂改为Y。
实施例5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彩色图像,不同之处在于将彩色显影剂改为Z。
实施例6
以与实施例5相同的方法制备彩色图像,不同的是以下列方式改变彩色调色剂接受层。
彩色调色剂接受层
在220℃加热的挤出捏和机中将50重量份结晶聚酯树脂B和50重量份非晶态聚酯树脂L熔融混合10分钟,将由此制备的颗粒装入在170℃加热的熔融挤出机中,从T形模出料并通过轧辊和冷却辊之间的辊隙层压至承载着光散射层的基纸上,以得到厚度为20μm的彩色调色剂接受层。在熔融混合树脂时,即使当t0=5分钟,温度升高至300℃,Y也没有变为等于或小于1.5。彩色调色剂接受层的T1为79℃。
实施例7
以与实施例5相同的方法制备彩色图像,不同的是以下列方式改变彩色调色剂接受层。
彩色调色剂接受层
在210℃加热的挤出捏和机中将50重量份结晶聚酯树脂E和50重量份非晶态聚酯树脂K熔融混合10分钟,将由此制备的颗粒装入在170℃加热的熔融挤出机中,从T形模出料并通过轧辊和冷却辊之间的辊隙层压至承载着光散射层的基纸上,以得到厚度为20μm的彩色调色剂接受层。在熔融混合树脂时,在t0=5分钟时T0=270℃。彩色调色剂接受层的T1为78℃。
实施例8
以与实施例5相同的方法制备彩色图像,不同的是以下列方式改变彩色调色剂接受层。
彩色调色剂接受层
在210℃加热的挤出捏和机中将50重量份结晶聚酯树脂B和50重量份非晶态聚酯树脂J熔融混合10分钟,将由此制备的颗粒装入在170℃加热的熔融挤出机中,从T形模出料并通过轧辊和冷却辊之间的辊隙层压至承载着光散射层的基纸,以得到厚度为20μm的彩色调色剂接受层。在熔融混合树脂时,在t0=5分钟时T0=280℃。彩色调色剂接受层的T1为80℃。
实施例1~8列于表4。
               表4.实施例
    显影剂     基体树脂     T1
实施例1     X     A/H     75
实施例2     X     B/I     78
实施例3     Y     C/H     75
实施例4     Y     B/H     76
实施例5     Z     B/H     76
实施例6     Z     B/L     79
实施例7     Z     E/K     78
实施例8     Z     B/J     80
对比例1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彩色图像,不同之处在于将图像承印材料改为Mirror-coat Gold paper(基重:210gsm,由Oji Paper Co.生产)。
对比例2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彩色图像,不同的是以下列方式改变彩色调色剂接受层。
彩色调色剂接受层
将非晶态聚酯树脂H装入在190℃加热的熔融挤出机中,然后从T形模出料并通过轧辊和冷却辊之间的辊隙层压至承载着光散射层的基纸上,以得到厚度为20μm的彩色调色剂接受层。彩色调色剂接受层的T1为115℃。
对比例3
以与实施例5相同的方法制备彩色图像,不同的是以下列方式改变彩色调色剂接受层。
彩色调色剂接受层
在220℃加热的挤出捏和机中将50重量份结晶聚酯树脂F和50重量份非晶态聚酯树脂J熔融混合10分钟,将由此制备的颗粒装入在210℃加热的熔融挤出机中,从T形模出料并通过轧辊和冷却辊之间的辊隙层压至承载着光散射层的基纸上,以得到厚度为20μm的彩色调色剂接受层。在熔融混合树脂时,在t0=5分钟时T0是290℃。彩色调色剂接受层的T1为105℃。
对比例4
以与实施例5相同的方法制备彩色图像,不同的是以下列方式改变彩色调色剂接受层。
彩色调色剂接受层
在220℃加热的挤出捏和机中将50重量份结晶聚酯树脂G和50重量份非晶态聚酯树脂J熔融混合10分钟,将由此制备的颗粒装入在220℃加热的熔融挤出机中,从T形模出料并通过轧辊和冷却辊之间的辊隙层压至承载着光散射层的基纸上,以得到厚度为20μm的彩色调色剂接受层。在熔融混合树脂时,在t0=5分钟时T0=250℃。彩色调色剂接受层的T1为90℃。
对比例5
以与实施例5相同的方法制备彩色图像,不同的是以下列方式改变彩色调色剂接受层。
彩色调色剂接受层
将非晶态聚酯树脂B装入在200℃加热的熔融挤出机中,然后从T形模出料,并通过轧辊和冷却辊之间的辊隙层压至承载着光散射层的基纸上,以得到厚度为20μm的彩色调色剂接受层。彩色调色剂接受层的T1为74℃。
对比例1~5列于表5中。
               表5.对比例
    显影剂   基体树脂     T1
对比例1     X     无     -
对比例2     X     H     115
对比例3     Z     F/J     105
对比例4     Z     G/J     90
对比例5     Z     B     74
图像评估
机械强度
将每个实施例和对比例中得到的图像承印材料围绕在半径不同的金属辊上,测定未产生开裂的最小半径。按照以下评估结果:
+:半径小于10mm
±:半径等于或大于10mm但是小于30mm
-:半径等于或大于30mm
耐热性
将每个实施例和对比例中得到的图像承印材料以其上表面之间接触的状态叠置,在30g/cm2负荷下放置在恒温的恒温室中,3天后冷却至约22℃的室温并将它们剥开。在不同温度下重复该试验。用导致图像表面损坏的温度评估结果,结果表示为:
+:等于或高于55℃
±:等于或高于45℃但是低于55℃
-:等于或低于45℃。
低温定影性能
光泽度的评估
对每个实施例和对比例中得到的图像用75°光泽计(由MurakamiShikisai Gijutu Kenkyusho生产)测量白色背景区域的光泽度。用提供90或更高的光泽度的定影温度来评估结果,结果表示为:
+:低于90℃
±:等于或高于90℃但是低于110℃
-:等于或高于110℃。
平滑度的评估
对每个实施例和对比例中得到的图像,目视评估平滑度。用在图像表面上不能观测到气泡的温度范围评估结果,结果表示为:
+:等于或高于30℃
±:等于或高于10℃但是低于30℃
-:等于或高于10℃。
凝固速度
以下列方式评估凝固速度:
+:从定影装置输出的图像完全凝固并用手接触时未留下指纹
±:从定影装置输出的图像未完全凝固,但是图像表面上显示无缺陷,并且叠置下一个输出图像时,未引起图像表面平滑度的缺陷
-:从定影装置输出的图像未凝固,显示出不平滑的图像表面、不均匀的光泽或通过剥离辊后与带粘附而无法剥离的图像。
总体图像品质
将在每个实施例和对比例中以140℃的定影温度得到的图像的总体品质分级为下列五类:
5:非常好
4:良好
3:一般
2:较差
1:很差
分级由10入进行,通过平均10人给出的点数来评估结果,按照:
+:等于或高于3.5点
±:等于或高于2.5但是低于3.5点
-:小于2.5点。
之前的图像评估结果列于表6中。
                                     表6.评估结果
 机械强度 耐热性 光泽度 平滑度   Y 凝固速度 总体图像品质
实施例1     +   ±   ±   ±   0.8     +     ±
实施例2     +   ±   ±   ±   1.0     ±     ±
实施例3     ±   ±   ±   ±   2.5     ±     +
实施例4     +   ±   ±   ±   0.8     +     +
实施例5     +   +   +   +   0.8     +     +
实施例6     ±   ±   ±   ±   2.5     ±     +
实施例7     ±   ±   +   +   2.2     ±     +
实施例8     ±   +   ±   ±   2.0     ±     +
对比例1     +   +   -   -   -     +     -
对比例2     -   +   -   -   0.5     +     -
对比例3     +   +   -   -   2.5     ±     -
对比例4     +   +   ±   -   2.0     ±     ±
对比例5     +   +   -   +   3.5     -     -
根据表6,实施例1~8提供了满足机械强度、耐热条件(要求)和低温定影性能的要求的图像。此外这些图像在总体图像品质上处于高等级,因而令人满意。
另一方面,对比例1~5的图像不能满足机械强度、耐热性和低温定影性能中的任一项的要求。

Claims (25)

1.一种图像承印材料,其用于以可定影的方式承印彩色调色剂图像,该彩色调色剂包含至少一种热塑性树脂和一种着色剂,该图像承印材料包含:
基材;
光散射层,其设置在所述基材上,并包含白色颜料和热塑性树脂;以及
彩色调色剂接受层,其设置在所述光散射层上,并包含至少一种热塑性树脂;
其中,所述光散射层中的热塑性树脂包含聚烯烃或聚烯烃类共聚物,使所述聚烯烃或聚烯烃类共聚物的粘度达到5×103Pa·s的温度Tb,等于或高于100℃;以及
所述彩色调色剂接受层中的热塑性树脂由通过将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熔融混合而得到的树脂构成,使该树脂的粘度达到103Pa·s的温度T1,在65℃~80℃的范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承印材料,其中,所述基材是基重100~250克/米2的基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承印材料,其中,所述光散射层包含20~40重量%白色颜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承印材料,其中,所述光散射层的厚度为20~50μ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承印材料,其中,所述彩色调色剂接受层包含70重量%或多于70重量%的热塑性树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承印材料,其中,所述彩色调色剂接受层的厚度为5~20μ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承印材料,其中,在所述彩色调色剂接受层的热塑性树脂中,所述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的重量比为35∶65~65∶35。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承印材料,其中,所述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的熔融混合在温度T(℃)为T0至T0+20且时间t(分钟)为t0至10×t0的条件下进行,其中,所述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在温度T0(℃)用t0(分钟)时间的熔融混合提供了在20μm的薄膜中表观反射率Y为1.5%的树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承印材料,其中,所述温度T(℃)为T0+5至T0+10,所述时间t(分钟)为t0至3×t0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承印材料,其中,所述非晶态树脂是聚酯树脂。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承印材料,其中,所述非晶态树脂包括80%或大于80%的苯乙烯类树脂和丙烯酸类树脂。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承印材料,其中,所述结晶聚酯树脂的醇衍生组分主要由具有2~12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族组分构成,其中所述直链脂肪族组分占全部醇衍生组分的85~100摩尔%;而且所述结晶聚酯树脂的酸衍生组分主要由具有4~12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族组分构成,其中芳香族组分占全部酸衍生组分的90摩尔%或大于90摩尔%。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承印材料,其中,所述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聚酯树脂包含共用的醇衍生组分或共用的酸衍生组分。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承印材料,其中,所述非晶态聚酯树脂的醇衍生组分包含直链脂肪族组分,该直链脂肪族组分与构成所述结晶聚酯树脂的醇衍生组分的主要组分且具有2~12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族组分相同,并且该直链脂肪族组分占全部醇衍生组分的10~30摩尔%;而且所述非晶态聚酯树脂的酸衍生组分包含芳香族组分,该组分占全部酸衍生组分的90摩尔%或大于90摩尔%。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承印材料,其中,构成所述非晶态聚酯树脂的酸衍生组分的芳香族组分与衍生自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或萘二羧酸的芳香族组分相同,所述芳香族组分是所述结晶聚酯树脂的酸衍生组分的主要组分。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承印材料,其中,所述结晶聚酯树脂的醇衍生组分包含具有2~12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族组分和芳香二醇衍生组分,其中,相对于全部醇衍生组分,所述直链脂肪族组分占85~98摩尔%,所述芳香二醇衍生组分占2~15摩尔%;而且所述非晶态聚酯树脂的醇衍生组分包含与所述结晶聚酯树脂的醇衍生组分的主要组分相同的直链脂肪族组分和芳香二醇衍生组分,其中,相对于全部醇衍生组分,所述直链脂肪族组分占10~30摩尔%,所述芳香二醇衍生组分占70~90摩尔%。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承印材料,其中,所述结晶聚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17,000~30,000,所述非晶态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8,000~40,000。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承印材料,其中,所述彩色调色剂接受层包含3~30重量%的无机细颗粒。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承印材料,其中,所述无机细颗粒包含粒径为8~400nm的二氧化钛或二氧化硅。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承印材料,其至少在正面或背面上包含抗静电层。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承印材料,其还包含在所述光散射层和所述彩色调色剂接受层之间的明胶层。
22.使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承印材料的方法,其中,所述彩色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主要包含聚酯树脂或苯乙烯-丙烯酸类树脂,而且,使所述聚酯树脂或苯乙烯-丙烯酸类树脂的粘度达到104Pa·s的温度T2,在等于或高于T1(℃)但是低于T1+20(℃)的范围内。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使用图像承印材料的方法,其中,所述彩色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至少包含一种结晶聚酯树脂和一种非晶态苯乙烯-丙烯酸类树脂。
24.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
图像承印材料,其用于以可定影的方式承印彩色调色剂图像,该彩色调色剂包含至少一种热塑性树脂和一种着色剂;
成像单元,其用于在所述图像承印材料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以及
定影装置,其用于使所述成像单元在所述图像承印材料上形成的彩色调色剂图像定影;其中,
所述图像承印材料包括:
基材;
光散射层,其设置在所述基材上,并包含白色颜料和热塑性树脂;以及
彩色调色剂接受层,其设置在所述光散射层上,并包含至少一种热塑性树脂;
其中,所述光散射层中的热塑性树脂包含聚烯烃或聚烯烃类共聚物,使该聚烯烃或聚烯烃类共聚物的粘度达到5×103Pa·s的温度Tb,等于或高于100℃;以及
所述彩色调色剂接受层中的热塑性树脂包含通过将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熔融混合而得到的树脂,使该树脂的粘度达到103Pa·s的温度T1,在65℃~80℃的范围内。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定影装置包括:
定影部件,该部件横跨图像承印材料上的图像的上方并与该图像承印材料接触;
热压装置,该装置对所述图像承印材料上的彩色调色剂图像加热并施加压力;以及
冷却剥离装置,其冷却并剥离来自定影部件的经热压的彩色调色剂图像。
CN2004100858964A 2004-03-26 2004-10-29 图像承印材料、其使用方法和使用其的成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6738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93498 2004-03-26
JP2004093498A JP4534550B2 (ja) 2004-03-26 2004-03-26 画像支持材及びその使用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JP2004093498 2004-03-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73876A true CN1673876A (zh) 2005-09-28
CN1673876B CN1673876B (zh) 2010-04-14

Family

ID=34990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41008589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673876B (zh) 2004-03-26 2004-10-29 图像承印材料、其使用方法和使用其的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267864B2 (zh)
JP (1) JP4534550B2 (zh)
KR (1) KR100630589B1 (zh)
CN (1) CN1673876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5659A (zh) * 2008-12-10 2011-11-16 花王株式会社 调色剂用结晶树脂
CN102402145A (zh) * 2010-09-15 2012-04-04 株式会社理光 调色剂、显影剂、成像方法及成像装置
CN101657762B (zh) * 2007-04-10 2012-07-1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电子照片用显像片及使用了其的图像形成方法
CN102804077A (zh) * 2010-03-18 2012-11-28 株式会社理光 调色剂、显影剂、处理盒、成像方法和成像设备
CN103019064A (zh) * 2011-09-22 2013-04-03 日本冲信息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单元、显影剂容纳体和显影剂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81516B2 (ja) * 2003-12-22 2008-04-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受像シート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534550B2 (ja) * 2004-03-26 2010-09-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支持材及びその使用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JP4593497B2 (ja) * 2006-03-10 2010-12-0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感熱転写受像シート
JP4819892B2 (ja) * 2006-06-23 2011-11-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画像表示方法、画像表示システム、画像データ送信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4902281B2 (ja) 2006-07-11 2012-03-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FR2911598B1 (fr) * 2007-01-22 2009-04-17 Soitec Silicon On Insulator Procede de rugosification de surface.
JP5273426B2 (ja) 2007-06-26 2013-08-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8288067B2 (en) * 2009-03-26 2012-10-16 Xerox Corporation Toner processes
US9977356B2 (en) * 2015-07-17 2018-05-22 Xerox Corporation Cold pressure fix toner compositions based on crystalline polyester and amorphous organic compound mixtur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55371A (en) * 1990-05-02 1991-10-08 Eastman Kodak Company Receiver sheet for toner images
JP3441270B2 (ja) * 1995-10-26 2003-08-25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写真印画紙用支持体の製造方法
JP2000003060A (ja) 1998-06-12 2000-01-0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電子写真用記録シート
JP3748493B2 (ja) 1998-06-22 2006-02-22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被転写紙
JP2000091212A (ja) 1998-09-16 2000-03-31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基板被膜の端縁部除去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001027819A (ja) * 1999-07-14 2001-01-3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カラー電子写真用受像材
JP2001117259A (ja) 1999-10-15 2001-04-2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
JP2001249482A (ja) * 2000-03-07 2001-09-1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カラー電子写真用受像材料
JP2002091046A (ja) * 2000-09-20 2002-03-27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写真用転写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57412A (ja) * 2002-11-07 2004-06-0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電子写真方式画像形成方法及び電子写真プリント
JP4072678B2 (ja) * 2003-02-07 2008-04-0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支持材及びその使用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081516B2 (ja) * 2003-12-22 2008-04-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受像シート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189916B2 (ja) * 2003-12-22 2008-12-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受像シート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534550B2 (ja) * 2004-03-26 2010-09-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支持材及びその使用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JP2006077583A (ja) * 2004-09-07 2006-03-23 Aisan Ind Co Ltd エンジンのエアバイパス構造
US7704663B2 (en) * 2005-08-23 2010-04-27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image-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57762B (zh) * 2007-04-10 2012-07-1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电子照片用显像片及使用了其的图像形成方法
CN102245659A (zh) * 2008-12-10 2011-11-16 花王株式会社 调色剂用结晶树脂
US8802342B2 (en) 2008-12-10 2014-08-12 Kao Corporation Crystalline resins for toners
CN102804077A (zh) * 2010-03-18 2012-11-28 株式会社理光 调色剂、显影剂、处理盒、成像方法和成像设备
CN102402145A (zh) * 2010-09-15 2012-04-04 株式会社理光 调色剂、显影剂、成像方法及成像装置
CN103019064A (zh) * 2011-09-22 2013-04-03 日本冲信息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单元、显影剂容纳体和显影剂
CN103019064B (zh) * 2011-09-22 2016-12-21 日本冲信息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单元、显影剂容纳体和显影剂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50095521A (ko) 2005-09-29
US20050214485A1 (en) 2005-09-29
KR100630589B1 (ko) 2006-10-04
JP2005283654A (ja) 2005-10-13
CN1673876B (zh) 2010-04-14
JP4534550B2 (ja) 2010-09-01
US7267864B2 (en) 2007-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73879A (zh) 透明调色剂、包括该调色剂的显影剂、上光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61659C (zh) 色调剂和成像方法
CN1456942A (zh) 电子照相调色剂、其外部添加剂、电子照相显影剂及成像设备
CN1734357A (zh) 彩色调色剂
CN1673876A (zh) 图像承印材料、其使用方法和使用其的成像装置
CN1181402C (zh) 用于静电图象显影以及热定位的调色剂
CN1107886C (zh) 用于静电影像显影的调色剂
CN1900830A (zh) 电子照相用图像转印片材和图像记录介质及其生产方法
CN1912774A (zh) 电子照相用图像转印片、使用该转印片制作图像记录介质的方法和图像记录介质
CN1532636A (zh) 带静电图象显影用调色剂和其制备方法以及成象方法、成象装置和调色剂盒
CN1527141A (zh) 调色剂和双组分显影剂
CN1099615C (zh) 静电影像显影用调色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359033A (zh) 电子照相显影剂与形成图像的方法
CN1472605A (zh) 调色剂盒、调色剂、图像形成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527144A (zh) 青调色剂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495548A (zh) 电子照相调色剂外加剂、调色剂、显影剂、成像法及装置
CN1107586A (zh) 静电影像显像用调色剂和显像剂制备它们的方法及成像方法
CN1892447A (zh) 电子照相用层压膜、使用该层压膜的信息记录介质以及该信息记录介质的制造方法
CN1420393A (zh) 单成分非磁性调色剂、其制造方法和使用该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749865A (zh) 影像记录材料支持体和影像记录材料
CN1834794A (zh)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其制备方法、静电潜像显影剂和成像方法
CN1577120A (zh) 非磁性调色剂
CN1530760A (zh) 图像形成方法及图像形成仪器,电子照相图像接收纸和电子照相印刷品
CN101035675A (zh) 图像记录材料用支撑体和图像记录材料以及图像记录方法
CN1577117A (zh) 调色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414

Termination date: 2019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