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01011A - 变矩器及其运行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变矩器及其运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01011A
CN1501011A CNA200310116385A CN200310116385A CN1501011A CN 1501011 A CN1501011 A CN 1501011A CN A200310116385 A CNA200310116385 A CN A200310116385A CN 200310116385 A CN200310116385 A CN 200310116385A CN 1501011 A CN1501011 A CN 15010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rque
converters
worm gear
lamination
bridging clu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3101163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贡纳尔・巴克
贡纳尔·巴克
・赫内曼
鲁道夫·赫内曼
・马延沙因
斯特凡·马延沙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GmbH
Original Assignee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GmbH filed Critical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GmbH
Publication of CN15010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010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5/00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 F16H45/02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with mechanical clutches for bridging a fluid gearing of the hydrokinetic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5/00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 F16H45/02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with mechanical clutches for bridging a fluid gearing of the hydrokinetic type
    • F16H2045/021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with mechanical clutches for bridging a fluid gearing of the hydrokinetic type three chamber system, i.e. comprising a separated, closed chamb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actuating a lock-up clutc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5/00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 F16H45/02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with mechanical clutches for bridging a fluid gearing of the hydrokinetic type
    • F16H2045/0215Details of oil circu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5/00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 F16H45/02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with mechanical clutches for bridging a fluid gearing of the hydrokinetic type
    • F16H2045/0221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with mechanical clutches for bridging a fluid gearing of the hydrokinetic type with damping means
    • F16H2045/0247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with mechanical clutches for bridging a fluid gearing of the hydrokinetic type with damping means having a turbine with hydrodynamic damp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5/00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 F16H45/02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with mechanical clutches for bridging a fluid gearing of the hydrokinetic type
    • F16H2045/0273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with mechanical clutches for bridging a fluid gearing of the hydrokinetic typ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the friction surface of the lock-up clutch
    • F16H2045/0284Multiple disk type lock-up clutch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改善-最好在汽车中的-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油通过量的方法及装置。在第一方案中,油流在变矩器的确定区域中被这样地阻碍,即油增强地流过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摩擦衬。在第二方案中,减小通过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流动阻力。这里两个方案也可相互组合。

Description

变矩器及其运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矩器及运行它的方法,它尤其是用于汽车。
背景技术
这种变矩器构成汽车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的连接机构。为了改善变矩器的效率,变矩器通常设有一个变矩器跨接离合器。当蜗轮转速相对泵转速的转速比约为0,8至0,85时该变矩器跨接离合器闭合。在变矩器跨接离合器闭合后,变矩器的效率几乎为100%。为了使变矩器工作,变矩器必需基本上完全注满油。因为油可被加热或污染,故需要油在一个持续的循环回路中循环,在其中使油清洁和/或冷却。
具有各种变矩器的结构形式,因为变矩器跨接离合器也用油流转换及供给。它譬如以这样的形式进行:在变矩器的泵及蜗轮之间流出的油流压在一个轴向可移动的同心盘上。一个设在盘上的摩擦衬位于盘的侧面,其中盘通过油流移动,该摩擦衬通过与变矩器壳体内表面的接触产生摩擦连接。然后发动机转矩通过变矩器壳体导入变速器输入轴。当油流减小或当油流反向时(视变矩器结构形式而定)变矩器跨接离合器又被打开。
但也具有一些变矩器,其中借助所谓第三通道使变矩器跨接离合器闭合。如果减小该第三通道中的油压,则(通过第一及第二通道供给的)循环油流通过其油压使变矩器跨接离合器再打开。如果使用第三通道,则变矩器跨接离合器总是具有带摩擦衬的多个盘;其摩擦锁合力借助一个叠片组传递。
为了避免汽车的传动系中的扭转振动,将这样部分地操作变矩器跨接离合器,以使它以确定的方式在负载下打开。这时出现的反向振动-至少在传动系的一部分中-将导致整个传动系扭转振动的总体减小。
离合器这样实现的打开(必要时带有摩擦对、即摩擦衬在金属上或摩擦衬在摩擦衬上的明显相对运动)也被称为打滑运行。但通过该打滑运行使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摩擦衬及摩擦面以及油加热。通过摩擦衬的变热在摩擦衬油供应不足时可导致摩擦衬的损坏。此外也可至少部分地使油分解。摩擦衬的磨损及分解部分及油的废品部分对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功能及可靠性带来附加的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在于,对于具有带跨接离合器的变矩器的汽车提供一种方法及装置,由此可提高使用性能。
根据本发明,在泵轮、蜗轮及导轮以外但在变矩器以内-即蜗轮外侧与变矩器内侧之间-的油流的自由流动将通过措施被这样地阻碍,即强制油流以增强的量通过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至少一个摩擦面流动。在一个等效的方法中,通过减小经过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油流的流动阻力来使得通过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摩擦面的油流增强。
通过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油流是总油流的一分油流。通常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操作也通过总油流来实现。在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一个特殊构型中,它借助一个单独且同时为静压的油流来打开或闭合。是否通过附加油流使变矩器跨接离合器闭合或打开,仅取决于变矩器跨接离合器及变矩器的运动学结构。
在通常情况下通过变矩器的油流首先流到泵中。然后油从泵与蜗轮之间的间隙中流出及达到蜗轮外表面与变矩器内表面之间的空间中。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也可以使油流首先通过变矩器内侧及蜗轮外侧之间的区域,及然后才流入泵或变矩器的蜗轮中。
当根据本发明通过措施使油流在变矩器中的一定区域中受阻碍时,这意味着在变矩器壳体中普遍的压力提高。因此在恒定作用的阻碍措施的情况下,至少当离合器打开时是有利的,这时一部分油流可注入到一个压紧部件(该压紧部件例如在变矩器跨接离合器闭合时压在叠片和/或摩擦衬上)与外叠片的外表面之间。由此引起很大程度上无阻碍的油循环,这使油压降低及由此节省驱动功率。
在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实施例中,该单独的油流-即闭合跨接离合器的油流-的压力受到控制。通过该控制不仅使油压升高到一个值上,及以后又使它降低到一个低值上,而且油压可根据所需的曲线在时间上被控制。
在本发明的另一构型中,该油流的压力受到调节。对此在该单独的静压油流中设有一个传感器,它譬如测量当前压力。根据一个确定位置上的实际测量压力,然后可用有效的方式调节到一个确定的所需离合特性上。但传感器也可作为温度传感器构成。由此可避免由于温度增高时油流增加的油过热。但也可设置这样的调节,即将油温度保持在一个高的仍允许的值上,以便在最小油流、最大油温的情况下输出。
如果现在油流被引导通过变矩器跨接离合器,则根据总油流及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油流阻力,在离合器的流入与流出侧之间得到一个压力差-即径向压力差。该压力差可有利地在3至0,1巴(bar)之间,但最好为1至0,2巴。同时通过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油流强度为10至0,1升/分钟(1/min),最好为1至0,2升/分钟。通过离合器的油流愈大,摩擦衬上的散热愈好。但油流愈大,需要的驱动功率愈大。
在本发明的一个构型中,变矩器跨接离合器被有意地不完全闭合。由此形成摩擦衬相对相应配合材料的相对运动。这种使用情况也称为打滑运行。
如果现在该单独的静压油流脉动地工作,则在此情况下变矩器跨接离合器被脉动地打开或关闭。这形成离合器轻微打开的阶段,以致仍有脉动油流流过摩擦衬。通过该技术可合乎目的地影响离合器的传递扭矩,由此可实现譬如传递扭矩的一个正弦时间曲线。这样在传动系中可合乎目的地实现扭转振动,该振动然后叠加在传动系的整个振动系统上。通过该有意附加的振动的合乎目的地控制或调节,可实现传动系中扭转振动的最小化。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增大通过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油流-或恒定或脉动地,也可实现离合器冷却的增强。被油吸收的热量然后在一个油散热器中散发-如它在自动变速器中理所当然的那样。在本发明的意义上,“自动变速器”应理解为:无牵引力中断地,与至少一个行星齿轮装置结合地实现变速比的变速器。但本发明也可与所谓的CVT变速器相结合地使用,因为CVT变速器通常在发动机输出轴与其可无级调节的变速器之间设有一个变矩器。
具有两个用于实施该方法的途径。在第一解决途径中,在变矩器壳体内侧与蜗轮外侧之间-即也是变矩器跨接离合器所在的空间中,还设置至少一个用于油流的附加阻力单元。该空间中的第一阻力单元是变矩器跨接离合器本身。通过该附加的阻力单元可使该空间中的油流不是无干扰地从变矩器跨接离合器旁边流过,而是它通过附加的油流阻力被强制增强地通过离合器叠片与相应的摩擦面之间的至少一个间隙流动。由此引起一个增强的油流流过变矩器跨接离合器。
在第二解决途径中,至少一个离合器叠片设有一个附加通道,由此油流易于通过变矩器跨接离合器流动。通常叠片在其外或内圆周区域具有一个带齿部分的边缘。借助该带齿部分的边缘叠片配合在以相同方式形成的内或外叠片支架中。通过该齿部分,在叠片与叠片支架之间的间隙将这样地窄,以致油仅可以不足的方式通过摩擦衬流动。
在本发明的范围中,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改进的或增强的油通过量既可用附加的阻力单元也可用至少一个附加通道,或用这两个解决途径来实现。
在本发明的另一有利构型中,变矩器设有一个蜗轮阻尼器。在变矩器跨接离合器闭合的情况下,能量流从变矩器壳体通过变矩器跨接离合器到达蜗轮阻尼器的输入部件。能量流通过至少一个阻尼器弹簧及蜗轮阻尼器的法兰到达蜗轮轴(通常它同时为变速器的输入轴)。蜗轮阻尼器提高了变矩器的舒适性,因为来自发动机的扭转振动被削弱。通过变矩器跨接离合器中合乎目的地打滑调节,与增高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油通过量相关地,还可进一步提高变矩器的舒适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构型中,阻力单元通过两个彼此紧密相隔的盘状部件构成。内叠片支架具有用于连接相邻部件的一个盘状边缘。同样,蜗轮阻尼器的输入部件及法兰在其径向延伸的宽区域中构成一个盘。并且蜗轮壳体的部件也构成盘状。如果现在两个这样的盘状部件-根据现有技术它们具有彼此间的大距离,被油径向流过,则它们体现为对于循环油微不足道的阻力。
从现有技术已经公知的、由两个盘状部件构成的阻力单元由内叠片支架的盘状边缘及蜗轮阻尼器的第一相邻输入部件组成。这些部件通常彼此铆接。根据本发明这两个部件被这样地铆接,以使得铆钉头不突出或仅很少地突出盘状部件的表面,它相对另一盘状部件紧密地相邻。它将以这样的形式实现,即例如使铆钉头埋入。
如果盘状部件彼此焊接,则焊缝这样地设置,以使得焊缝不或仅很少地突出盘表面的平面。通过该高的加工精度可使盘状部件彼此紧密地靠近,以使得彼此之间构成一个窄的间隙及由此仅很少的油可通过该间隙流出,因此在变矩器中的油压总体地提高并由此使流过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摩擦衬的油流增强。
为了用盘状部件来构成本发明的阻力单元,需要使相邻的盘状部件紧密地靠近。因此在盘状部件为冲压的情况下有利的是,它们被这样地冲压,以使得盘的毛边或弯曲的或切断的部分面-背离一个随后相邻的盘。而对于切削加工技术制造的盘状部件则重要和有利的是,使可能有的毛边背离一个随后相邻的盘。
为了从制造技术来说不被固定在一个加工方向上-例如冲压方向-上,有利的是,通过简单的精加工-例如端面车削或磨削-使盘状部件的表面作得这样精确,以使得通过这些表面能构成窄的间隙。
如果彼此紧密地相邻的盘状部件在径向上譬如被油流过,则对于油流阻力有意义的不仅是盘的距离,而且还有油必需经过的径向距离。单位时间通过变矩器跨接离合器摩擦衬的油量取决于压力、盘状部件的轴向距离及其径向路径。为了根据本发明使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通过量增强,要求间隙具有2至0,1毫米的轴向距离及30至1毫米的径向延伸,但最好具有0,5至0,1毫米的轴向距离及10至1毫米的径向延伸。
在阻力单元的另一构型中,阻力单元构成为单独的附加部件。在一个构型中,该阻力单元体现为一个密封环。在另一构型中,该阻力单元为一个盘形弹簧,它被设置在两个距离相对远的盘状部件之间。这里盘形弹簧的两个圆形边缘很靠近其它的盘状部件。
附图说明
以下将借助附图来详细地描述本发明。附图为:
图1:一个具有跨接离合器的变矩器的部分截面图;
图2:图1的变矩器,它带有打开的跨接离合器;
图3:一个变矩器-跨接离合器,该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内叠片上仅部分地覆盖;
图4:一个变矩器-跨接离合器,其内叠片的内径附近由一个环覆盖;
图5a:一个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轴向视图中的一部分;
图5b:一个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轴向视图中的一部分;
图6:一个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轴向视图中的一部分;
图7:具有彼此隔开距离小的盘状部件的一个变矩器区段;
图8:具有彼此隔开距离小的盘状部件及一个在蜗轮阻尼器的输入与输出部件之间的平面摩擦位置的一个变矩器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4中涉及基本上旋转对称的部分的剖视图。在一个具体的技术图纸中对此会有多个环绕的线。因为这些线会影响图的清楚明显性,故在此省略了它们。
在图1中可看到一个变矩器1的横截面的部分视图。该变矩器1借助一个连接部分15譬如与一个内燃机的飞轮盘相连接。该变矩器1及未示出的飞轮盘绕一个共同的旋转轴线16旋转。该变矩器1的在流体技术上重要的部件为一个泵(图1中未示出;它应在分断线的右面),一个蜗轮5及一个导轮6。该导轮6借助一个多齿的轮廓47与导轮轴50无相对转动地连接。为了改善泵与蜗轮5之间小转速差时的效率,导轮6具有一个空转轮20,它在泵的旋转方向上自由转动。蜗轮5具有一个毂状支承35。该毂状支承35不能简单地被称为“轮毂”,因为支承35不直接地位于一个轴上。在图1至4中该毂状支承35支承在一个蜗轮阻尼器30的法兰34上。该法兰34借助一个多齿轮廓46与蜗轮轴49无相对转动地连接。
该变矩器1的泵与其壳体刚性地连接。在泵与导轮6、导轮6与毂状支承35、蜗轮阻尼器30的法兰34与一个部件24(在对附图的继续描述中,它被称为导向部件)之间可引起相对运动,这些相对运动是在强的轴向力下发生的。因此在所述的部位上设置了滚针轴承21及22。
因为泵与蜗轮5稍微相互间隔开及由于旋转的变矩器1中的离心力使油从该间隙中流出,油流7注入变矩器内表面4与蜗轮外表面3之间的空间中。通过第一通道(图1中分断线的右面)油连续地供给到具有泵、蜗轮5及导轮6的该空间中。通过第二通道19油可流回到一个循环泵。在循环泵的区域中也可进行油的处理。油的处理可涉及油的冷却和/或净化。
在变矩器内表面4与蜗轮外表面3之间的空间中设有一个变矩器跨接离合器2,它与一个或多个蜗轮阻尼器30相耦合。变矩器跨接离合器2的一个外叠片支架13借助一个焊缝33与变矩器1形成抗扭转的连接。在外叠片支架13与一个内叠片支架14之间设有多个叠片10。对于叠片10应区分为外叠片及内叠片。外叠片10a通过外圆周轮廓部分支承在也设有轮廓部分的外叠片支架13的内面上。内叠片10b也具有圆周的轮廓部分,但它位于内部,因此内叠片10b可支承在也设有轮廓部分的内叠片支架14上。外叠片10a与外叠片支架13同步地转动及内叠片10b与内叠片支架14同步地转动。如果变矩器跨接离合器2未闭合或未完全闭合,则外叠片10a相对内叠片10b具有相对转动,叠片10上的摩擦衬被这样设置,即不会出现两个无摩擦衬的叠片平面相互研磨。
在外叠片支架13上例如设有一个圆周压板27以抵抗叠片10的轴向移动。该压板27例如通过一个环28(它可构造成挡圈)来固定。为了闭合变矩器跨接离合器2必需使叠片10相互压紧。该相互压紧将借助一个压紧部件11来实现。一个单独的油流8通过第三通道18被压到变矩器内表面4与压紧部件11之间。因为压紧部件11在一个导向件24上被轴向地导向及借助密封件17密封,通过油流8将使压紧部件11向叠片10移动。为了防止压紧部件11与叠片10之间的摩擦和/或为了防止密封件17上的摩擦,压紧部件11借助一个齿部分23在导向件24上无相对转动地导行。该导向件24本身既在轴向上也在径向上相对变矩器1的壳体被固定。
如果压紧部件11压着叠片10运动,则叠片10被压在一起,它们因为压板27及环28而不能再向右移动。由于油流7用其压力作用在压紧部件11的对面侧上,该单独的油流8必需具有一个更高的压力,以便超过油流7的压力。
外叠片支架13及内叠片支架14各具有至少一个径向孔(图1中未示出)。但通常在叠片支架13及14的圆周上设有多个孔。通过这些孔可使主油流7的分油流9流经叠片10的衬。这里通过叠片10的流动方向由油流7的流动方向决定。如这里所示地,例如当一个油流7来自泵、蜗轮及导轮时,该油流基本上径向上由外向内地流过变矩器一跨接离合器2。除纯径向的流动外,还可有一个首先轴向的油流通过入流侧29。该入流侧29被设置在外叠片支架13与外叠片10a之间。
图1至4中所示的蜗轮阻尼器30具有一个任务,即在变矩器跨接离合器2闭合或几乎闭合的情况下减小来自发动机的扭转振动。蜗轮阻尼器30的各侧由一个左及一个右输入部件36构成。两个输入部件36在它们的圆周上的多个位置上借助铆钉31彼此连接。左输入部件36还与一个盘状件51-即内叠片支架14的边缘-相铆接。每个输入部件36具有多个分布在圆周上的弹簧窗口39,这些弹簧窗口在其径向外边缘上各设有一个弹簧窗翼板45。在这些弹簧窗口39中设有弹簧40,41。在该图示实施例中这些弹簧根据相互嵌套弹簧的结构原则定位。
输入部件36的弹簧窗口39中的支承面作用在这些弹簧40,41的一个端部上,而法兰34的支承面作用在弹簧40,41的另一端部上。法兰34通过多齿轮廓46与蜗轮轴49无相对转动地连接。因为法兰34由一个简单冲压部件构成,而多齿轮廓46是一个成本高的精密部件,故有利的是:两个部分先分开制造及而后才彼此连接。这里该连接是借助焊缝33来实现的。为了使输入部件36相对法兰34的相对转动受到限制,在蜗轮阻尼器30上设置了一个转角止挡42。该转角止挡42例如通过止挡凸块构成,它们位于法兰34上及位于至少一个输入部件36上,当负载情况下它们朝着彼此移动。
如果变矩器-跨接离合器2未闭合,则能量流从曲轴-或飞轮质量-经过变矩器壳体到泵。通过变矩器的液力实现蜗轮5的驱动。泵与蜗轮5之间的间隙起到扭转振动的第一次阻尼的作用。因为蜗轮5借助其毂状支承35上的齿部分与右输入部件36相连接,故能量流(Kraftfluss)-及叠加了振动的扭矩-被引导到蜗轮阻尼器30。该蜗轮阻尼器30作为弹簧-质量系统起到进一步阻尼扭转振动的作用。在蜗轮阻尼器30的后面能量流到达蜗轮轴49。
如果变矩器-跨接离合器2闭合,则能量流从变矩器壳体通过变矩器-跨接离合器2到达蜗轮阻尼器30的左输入部件36。蜗轮阻尼器30的右部件没有将扭矩导入蜗轮阻尼器30,因为在变矩器跨接离合器2闭合的情况下泵及蜗轮5以相同的转速转动及由此在那里不传递扭矩。在这里能量流经过蜗轮阻尼器30后也是被导入蜗轮轴49。
在图1中蜗轮5不是直接与蜗轮轴49相连接。它支承在蜗轮阻尼器30的法兰34上。由此原因,提起蜗轮5的毂状支承35。为了轴向固定毂状支承35,将由一个轴向挡圈25来固定它。为了使油流7可流回到第二通道19,在法兰34中设有一个流道48a及毂状支承35中设有一个流道48b。因为流道48b在该图上位于剖面以外,因此它的形状用虚线表示。可以清楚地看出,挡圈25具有微不足道的流通阻力,因此油流7可流回到第二通道19。
为了实施本发明的构思,在图1中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方面,经过叠片10的内下端旁边的油路径借助一个膜片26来封闭。对于部件26选用“膜片”的名称是因为:膜片26是一个薄的弹性片,它的外部由于其自应力和/或预应力总是自动地接触在支座上。由此油的“短路”、即在离合器旁通过变得很难。当油流过变矩器-跨接离合器2时,油必需从上方流过叠片10。膜片26靠在环28上,该环构成一个挡圈及由此部分地插入到外叠片支架13的圆周内齿部分中。在环28与外叠片支架13之间具有油进入的可能性。
为了使油不能有其它的绕道路径,必需排除另外的“短路”。蜗轮外表面3与变矩器内表面4之间的空间(径向内区域)设有多个盘状部件51,在这里流回的油仅可流到盘之间。左输入部件36与内叠片支架14的右边缘的连接为两个盘状部件的连接,该连接基本上不用膜片26也不会透过油。通过左输入部件36及内叠片支架14的右边缘的盘状基本结构可使盘状膜片26的设置在结构上变得容易。
此外,左输入部件36与法兰34之间的间隙以及法兰34与毂状蜗轮支承35之间的间隙是:油能以微不足道的阻力可以流出的部位。在这些部位上放置盘形弹簧37,其中盘形弹簧37的一个边缘靠在一个部件的附近及另一边缘靠置于另一部件上。由此油很难流过这些边缘。如果这些盘形弹簧37相对盘状部件的距离这样地定尺寸,以使得盘形弹簧37的边缘以压力接触,这样得到更好的密封及这些盘形弹簧37还可用作摩擦部件,以便进一步阻尼扭转振动。
与图1不同地,图2中的变矩器-跨接离合器2是打开的。单独油流8的压力被降低。因为在压紧部件11的右侧作用有油流9的油压,当油流8的压力降低时压紧部件11向左移动。由此在压紧部件11的环形突出部分与左叠片之间的间隙张开。沿着外叠片支架13与叠片10之间的间隙流过的油在变矩器跨接离合器2打开的情况下必然不再在叠片的摩擦面上流动。因为当离合器打开时也不再需要有油流经过叠片10(用于冷却或润滑),油在其旁边流过可节约能量。
图3表示膜片26的构型。这里该膜片具有比图1及2中大大小的直径。当变矩器跨接离合器2闭合时,由膜片26两侧的油压差及其小直径将有利地在膜片上引起小的压力。因此具有小直径的膜片26相对机械负荷来说不要太坚固。
当变矩器跨接离合器2打开时将引起外叠片支架相对内叠片支架的相对转动。因为这里压板27被固定在外叠片支架上,但膜片26则与内叠片支架14同步地转动,由此膜片在压板27上研磨。由于仍存在的油压差-即使当变矩器跨接离合器2打开时它也是大大地小-及小的膜片直径,则作用在压板上的压力小及由此研磨作用小。
在图4上表示出另外的阻力部件。这里不使用膜片26(如图3中的例子),在内叠片支架14、压板27内部与右外叠片10之间的区域基本上用环28密封。为了使该环28很好地密封,该环将适配于内叠片支架14的圆周轮廓。为了很好地密封,该环28也可类似于一个挡圈,被卡在一个环绕的槽中。此外,该环也可由一个至少部分有弹性的质量组成,它通过油压接触在密封位置上。
这里在蜗轮的毂状支承35与法兰34之间的径向很外侧的间隙构造得比图1至3更小些。由此仅这一项就得到超过现有技术的阻力部件。此外,在该间隙中还将一个密封件38置入毂状支承35中。借助该小间隙及密封件38就可以不需要图1至3中所示的盘形弹簧37。该密封件38可作成所谓的O型环,方形环,毡环或类似件。
图5a及5b表示外叠片支架13及一个外叠片10a的轴向部分视图。外叠片支架13具有一个内圆周的梯形轮廓部分。外叠片10a具有基本上互补的外圆周轮廓。通过梯形的轮廓在外叠片10a上得到齿底部分43及齿顶部分44。内叠片10b及内叠片支架14也可设置相似的轮廓。为了增加油流9的油通过量或减小外叠片支架13的内表面与叠片10之间的流动阻力,在外叠片10a中设置了轴向通道12。这些通道在图5a中作为槽构成及在图5b中作为孔构成。因为内叠片10b不伸入到齿顶44的区域中,油流9仅要克服齿顶44的阻力。而根据本发明每个齿顶具有至少一个通道12,油流9可首先方便地在轴向流动,而后在径向上从外向内经过叠片10的摩擦衬流动。
图6表示通道12的另一构型。为更清楚起见,外叠片支架13与外叠片10a的圆周轮廓的距离被夸大地表示。环28-这里为挡圈-被保持在设在外叠片支架13中的分段槽中。环28的外径的尺寸这样确定,即它未覆盖外叠片10a的齿顶44。通道12现在被这样地构成,即齿顶44的外径被作得小于外叠片支架13的内轮廓的最大内径。在图6中还可清楚地看出,从外叠片10a向下看到的内叠片10b相对内叠片支架14很好地密封。由此这里不会出现油的“短路”。
图7也表示基本上可从图1至4中看到的一部分。但第一个区别在于,内叠片支架14与这里未示出的蜗轮阻尼器30的左输入部件36的铆接。铆钉31构造有铆钉头32,它被作成埋头的。该铆钉32从左输入部件36的右表面不伸出或仅是很少地伸出。铆钉头与输入部件的表面的齐平可这样达到,即通过适当的精加工、例如端面车削或平面磨削使铆钉头32变平。通过在变矩器跨接离合器中该技术结合铆钉连接将允许在左输入部件36与法兰34之间的间隙减小,由此形成了对油的一个阻力单元。
如果铆钉头32位于左输入部件36的右盘状表面之下,则与法兰34的左平表面相联系仍可构成一个阻力单元。
与图1至4的第二个区别在于,左输入部件36下端(或内端,因为实际为旋转对称形状)的背离弯角52。通过该背离法兰34的弯角52使左输入部件36可紧密地靠近法兰34。该弯角的方向可通过确定的加工程序与选择加工方向(冲压方向)相结合来实现。通过该背离弯角52可转变成盘状部件51的紧密靠近。
第三个区别在于,在V形焊缝33区域中法兰34与毂状支承35之间的间隙。因为法兰34的向着支承35的表面被精加工,它可以紧密地靠近支承35。
在图8中,内叠片支架14及蜗轮阻尼器的左输入部件36借助焊缝33-这里为激光焊缝-彼此相焊接。法兰34在焊缝33的下面具有一个扩宽部分,这是出于能量流或为了使材料应力集中均匀化的原因。为此左输入部件36设有一个弯头(由于旋转对称的结构,或者说该部件36设有凸台),由此左输入部件36的下端与法兰34的上区域构成一个平面摩擦位置53。该摩擦面53与环状摩擦部位相比-例如两个在图8右边缘与盘形弹簧37相关的摩擦位置-是有利的,因为这里通过面摩擦可减小磨损。此外,该摩擦面53也作为两个盘状部件51之间的阻力单元。

Claims (43)

1.用于配量通过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至少一个叠片的至少一个摩擦面的油流的方法,其中经过泵、蜗轮及导轮的油流将通过措施在蜗轮外侧与变矩器内侧之间的空间中被阻碍,使得通过所述至少一个摩擦面的油流被增强。
2.用于配量通过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至少一个叠片的摩擦面的油流的方法,其中经过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油流的流动阻力通过措施来减小,以使得通过所述至少一个摩擦面的油流被增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一个单独且同时为静压的油流使变矩器-跨接离合器打开或闭合。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油流首先通过泵、蜗轮及导轮,及然后流到变矩器内侧与蜗轮外侧之间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油流首先流入变矩器内侧与蜗轮外侧之间的区域,及然后流过泵、蜗轮及导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离合器打开时油流附加地流过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压紧部件与向着压紧部件的叠片侧面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单独的油流的压力或温度受到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单独的油流的压力或温度受到调节。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油流受到3至0,1巴(bar)的压力降,最好为1至0,2巴的压力降。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变矩器跨接离合器的油流为10至0,1升/分钟,最好为1至0,2升/分钟。
11.根据权利要求3至10中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该单独油流有意地使变矩器跨接离合器不完全闭合,以使得摩擦衬相对相邻摩擦面的相对运动-即打滑运行-成为可能。
12.根据权利要求3至11中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单独的油流脉动及由此使变矩器跨接离合器脉动地打开或关闭,其中在变矩器跨接离合器轻微打开的阶段中仍有脉动油流流过摩擦衬。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打滑运行被用来减小传动系中的扭转振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用于冷却离合器。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应用于自动变速器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应用于所谓的CVT变速器-一种可无级调节的变速器-中。
17.用于实施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一项的方法的变矩器,其特征在于:在变矩器内侧与蜗轮外侧之间,对于变矩器跨接离合器附加地设置至少一个用于油流的附加阻力单元。
18.用于实施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一项的方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变矩器跨接离合器中设置至少一个用于油流的附加通道。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变矩器壳体与变速器输入轴之间的内部能量流路径中设有一个蜗轮阻尼器。
20.根据权利要求17至19中一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相邻的、紧密相隔的盘状部件构成该附加阻力单元。
21.根据权利要求20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这些盘状部件彼此这样地铆接,以使得铆钉头基本上不突出盘的表面。
22.根据权利要求20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这些盘状部件彼此这样地焊接,以使得焊缝不-或仅很少地-突出盘侧的表面。
23.根据权利要求20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状部件被这样地冲压,以使得盘的毛边-或弯曲的部分面-背离一个随后相邻的盘。
24.根据权利要求20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盘状部件通过切削加工技术被这样地加工,以使得毛边背离一个随后相邻的盘。
25.根据权利要求20至24中一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盘状部件的向着随后一个相邻的盘的表面受到精加工,例如端面车削或磨削。
26.根据权利要求20至25中一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盘状部件之间的间隙由2至0,1毫米的轴向距离及30至1毫米的径向延伸构成,最好由0,5至0,1毫米的轴向距离及10至1毫米的径向延伸构成。
27.根据权利要求20至26中一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个盘状部件由一个内叠片支架的边缘构成。
28.根据权利要求20至26中一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个盘状部件由蜗轮阻尼器的一个输入部件构成。
29.根据权利要求20至26中一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个盘状部件由蜗轮阻尼器的一个法兰构成。
30.根据权利要求20至26中一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个盘状部件由蜗轮的轮毂或蜗轮的毂状支承构成。
31.根据权利要求17至30中一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阻力单元被构造成密封环。
32.根据权利要求3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阻力单元被构造成盘形弹簧。
33.根据权利要求3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阻力单元被构造成膜片,它被设置在内叠片支架的盘状边缘上及接触在外叠片支架中的一个挡圈上。
34.根据权利要求3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阻力单元被构造成膜片,它被设置在内叠片支架的盘状边缘上及接触在内叠片的内侧或一个压板上。
35.根据权利要求33或34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膜片被铆接在内叠片支架的盘状边缘与蜗轮阻尼器的输入部件之间。
36.根据权利要求18至35中一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阻力单元被构造成环及接触在内叠片支架和内叠片上。
37.根据权利要求36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环-类似于挡圈-被构造成可卡入内叠片支架中。
38.根据权利要求31或32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蜗轮阻尼器的输入部件与法兰之间设有密封件或盘形弹簧。
39.根据权利要求31或32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蜗轮阻尼器的法兰与蜗轮的毂状支承之间设有密封件或盘形弹簧。
40.根据权利要求31或32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蜗轮阻尼器的法兰与蜗轮轮毂之间设有密封件或盘形弹簧。
41.根据权利要求40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叠片-是与外叠片支架或与内叠片支架通过齿形轮廓连接的叠片-在油流入侧设有至少一个轴向孔或轴向冲压槽。
42.根据权利要求17至41中一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叠片在其圆周上相对其相关的叠片支架这样地隔开,以使得在一个齿底与一个齿顶之间形成一个间隙,由此就形成用于油轴向流入的孔。
43.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之一的方法被运行的及根据权利要求17至42之一构成的变矩器的汽车。
CNA200310116385A 2002-11-16 2003-11-17 变矩器及其运行方法 Pending CN150101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53475.6 2002-11-16
DE10253475 2002-11-16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968005A Division CN101187423A (zh) 2002-11-16 2003-11-17 变矩器及其运行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01011A true CN1501011A (zh) 2004-06-02

Family

ID=3218575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310116385A Pending CN1501011A (zh) 2002-11-16 2003-11-17 变矩器及其运行方法
CNA2007101968005A Pending CN101187423A (zh) 2002-11-16 2003-11-17 变矩器及其运行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968005A Pending CN101187423A (zh) 2002-11-16 2003-11-17 变矩器及其运行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7036643B2 (zh)
CN (2) CN1501011A (zh)
DE (1) DE10350935B4 (zh)
FR (1) FR2847323B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56389B (zh) * 2006-01-12 2011-08-31 舍弗勒技术两合公司 具有强制油引导装置的变换器
CN102575755A (zh) * 2009-07-16 2012-07-11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转矩传递装置
CN107084235A (zh) * 2016-02-16 2017-08-22 加特可株式会社 油路构造
CN108713114A (zh) * 2016-04-07 2018-10-26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驱动轮装置和制造驱动轮装置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74723B2 (en) * 2001-07-19 2009-08-11 Macrovision Corporation Home media network
FR2843433B1 (fr) * 2002-08-06 2005-04-01 Valeo Embrayages Appareil d'accouplement hydrocinetique, notamment pour un vehicule automobile
DE10347782B4 (de) * 2003-10-15 2016-03-03 Zf Friedrichshafen Ag Hydrodynamischer Drehmomentwandler
DE102004024004B4 (de) * 2004-05-14 2017-01-26 Daimler Ag Hydrodynamischer Drehmomentwandler
DE102005051739B4 (de) * 2005-10-28 2017-01-12 Daimler Ag Hydrodynamischer Drehmomentwandler mit einer Überbrückungskupplung
DE502006005429D1 (de) 2006-01-12 2009-12-31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Wandler mit zwangs-ölführung
WO2007079714A1 (de) 2006-01-12 2007-07-19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Drehmomentwandler mit überbrückungskupplung zwischen zwei dämpfern
DE102006042441B4 (de) * 2006-09-09 2017-05-24 Daimler Ag Hydrodynamischer Drehmomentwandler mit einer Überbrückungskupplung
WO2007098872A1 (de) * 2006-02-24 2007-09-07 Daimler Ag Hydrodynamischer drehmomentwandler mit einer überbrückungskupplung
DE102006009967B4 (de) * 2006-03-03 2020-08-13 Zf Friedrichshafen Ag Hydrodynamische Kopplungsvorrichtung
DE102006009987A1 (de) * 2006-03-03 2007-09-06 Zf Friedrichshafen Ag Hydrodynamische Kopplungsvorrichtung
US7693635B2 (en) * 2006-03-22 2010-04-0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Method for learning the flow rate of hydraulic fluid in a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DE102007005999A1 (de) * 2006-04-07 2007-10-11 Zf Friedrichshafen Ag Fluidbefüllte Kopplungsanordnung
DE102006035649B4 (de) 2006-07-31 2022-03-10 Zf Friedrichshafen Ag Kupplungsanordnung für ein Fahrzeug
DE102007039856B4 (de) 2006-09-28 2018-12-2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Kraft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WO2008043331A1 (de) * 2006-10-09 2008-04-17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Kraft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WO2008055457A2 (de) 2006-11-06 2008-05-15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Kupplungsanordnung und kraft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mit einer kupplungsanordnung
US8919509B2 (en) 2006-12-18 2014-12-3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Torque transfer device
DE102007055145B4 (de) * 2006-12-18 2017-03-02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Drehmoment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JP4944624B2 (ja) * 2007-01-22 2012-06-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伝動装置
DE102008020674A1 (de) * 2007-05-09 2008-11-13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Drehmomentwandler mit Strömungsanordnung für ein Kühlfluid und mit Anordnung zur Drehmomentübertragung auf einen Dämpfer
DE102008035775A1 (de) * 2007-08-29 2009-03-05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Drehmomentwandler mit Freilauf mit Statorwelle
DE102007048472A1 (de) 2007-10-09 2009-04-16 Daimler Ag Drehmomentwandler
DE102008057657A1 (de) * 2007-12-10 2009-06-18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Kraftübertragungsvorrichtung
DE102007061949A1 (de) * 2007-12-21 2009-06-25 Zf Friedrichshafen Ag Kopplungsanordnung
DE102009006647B4 (de) * 2008-02-04 2019-01-3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Doppelkupplungsanordnung
DE102008010277A1 (de) 2008-02-21 2009-08-27 Zf Friedrichshafen Ag Hydrodynamische Kopplungseinrichtung, insbesondere Drehmomentwandler
DE102008010276A1 (de) 2008-02-21 2009-08-27 Zf Friedrichshafen Ag Hydrodynamische Kopplungseinrichtung, insbesondere Drehmomentwandler
DE102009024744B4 (de) 2008-06-26 2023-02-1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Kraftübertragungsvorrichtung
DE102008033985B4 (de) * 2008-07-21 2018-03-22 Zf Friedrichshafen Ag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anordnung, insbesondere für eine hydrodynamische Kopplungsanordnung oder eine nasslaufende Kopplungsanordnung
DE102009042826B4 (de) * 2008-10-27 2016-12-0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asskupplung mit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DE102009051723A1 (de) 2008-11-10 2010-05-12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Hydrodynamischer Drehmomentwandler mit Überbrückungskupplung
DE112009002706A5 (de) 2008-11-10 2013-06-13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asskupplung
KR101094437B1 (ko) * 2009-07-27 2011-12-15 한국파워트레인 주식회사 차량용 클러치 장치
KR101105409B1 (ko) * 2009-07-27 2012-01-17 한국파워트레인 주식회사 차량용 클러치 장치
KR101129668B1 (ko) * 2009-10-28 2012-03-28 한국파워트레인 주식회사 차량용 클러치 장치
US8939860B2 (en) * 2010-05-25 2015-01-27 Zf Friedrichshafen Ag Hydrodynamic coupling device, in particular a torque converter
EP2614268B1 (de) * 2010-09-09 2016-10-12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Verspannanordnung für einen antriebsstrang eines kraftfahrzeugs
US8499912B2 (en) * 2010-12-15 2013-08-0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Torque converter with lock-up clutch
US8727086B2 (en) * 2010-12-22 2014-05-2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Three-stage hysteresis for series damper
US9581210B2 (en) * 2012-01-31 2017-02-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odular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rotor hub
JP5832472B2 (ja) * 2013-04-01 2015-12-16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トルクダンパ装置
DE102014202458A1 (de) 2014-02-11 2015-08-13 Zf Friedrichshafen Ag Hydrodynamische Kopplungsanordnung
DE102016014672A1 (de) * 2016-12-09 2018-06-14 Daimler Ag Hybrid-Triebkopf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7203637A1 (de) 2017-03-07 2018-09-13 Zf Friedrichshafen Ag Lamellenschaltelement
US10697500B2 (en) * 2017-11-03 2020-06-3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Two path sealed clutch
US10451158B2 (en) * 2017-11-06 2019-10-22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Torque converter configured for cross-flow to pressure chambers
JP7184906B2 (ja) * 2018-09-03 2022-12-06 ユニプレス株式会社 トルクコンバータ用ロックアップクラッチ
JP7181737B2 (ja) * 2018-09-05 2022-12-01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トルクコンバータのロックアップ装置
DE102019109014A1 (de) * 2019-04-05 2020-10-0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Hydrodynamischer Drehmomentwandler und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für diesen
DE102019122483A1 (de) * 2019-08-21 2021-02-25 Knorr-Bremse Systeme für Nutzfahrzeuge GmbH Kupplungsscheibe bzw. Reibscheibe sowie System aus Kupplungsscheibe bzw. Reibscheibe und Kupplungsglocke zum Bewirken einer reduzierten Schleppleistung
DE102020210871A1 (de) 2020-08-28 2022-03-03 Zf Friedrichshafen Ag Nasslaufende Lamellenkupplung und Kraftfahrzeug-Getriebe
DE102020214926A1 (de) 2020-11-27 2022-06-02 Zf Friedrichshafen Ag Hydrodynamischer Drehmomentwandler mit einer Überbrückungskupplung
US11635128B2 (en) * 2021-03-18 2023-04-25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Torque converter with rivet connected stacked plates for a lock-up clutc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543013A1 (de) * 1985-12-05 1987-06-11 Fichtel & Sachs Ag Hydrodynamischer drehmomentwandler mit ueberbrueckungskupplung
JPH03239850A (ja) * 1990-02-14 1991-10-25 Toyota Motor Corp ロックアップクラッチ付トルクコンバータ
US5377746A (en) 1993-04-26 1995-01-03 Fintube Limited Partnership Texturized fin
US5782327A (en) 1993-07-09 1998-07-21 Luk Getriebe-Systeme Gmbh Hydrokinetic torque converter and lockup clutch therefor
DE19546293B4 (de) 1994-12-15 2009-11-26 Luk Gs Verwaltungs Kg Antriebseinheit mit einem stufenlos einstellbaren Kegelscheibenumschlingungsgetriebe
DE19722151C2 (de) 1996-05-29 2001-09-13 Exedy Corp Drehmomentwandler mit Überbrückungskupplung
JP3854661B2 (ja) * 1996-05-29 2006-12-06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ロックアップ装置付きトルクコンバータ
DE19720575C1 (de) * 1997-05-16 1998-09-03 Mannesmann Sachs Ag Hydrodynamischer Drehmomentwandler mit Vertiefungen im Erstreckungsbereich der Reibbeläge
DE19881219B4 (de) * 1997-08-26 2011-12-0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Hydrodynamischer Drehmomentwandler
US6244401B1 (en) * 1998-05-06 2001-06-12 Luk Getriebe-Systeme Gmbh Force transmitting apparatus
JP3625162B2 (ja) * 1999-10-19 2005-03-02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多板式ロックアップクラッチ付きトルクコンバータ
DE10104346A1 (de) * 2001-02-01 2002-08-08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Hydrodynamischer Drehmomentwandler
DE10109494A1 (de) * 2001-02-28 2002-08-29 Zf Sachs Ag Hydrodynamische Kopplungseinrichtung
DE10238122B4 (de) * 2002-08-21 2012-03-29 Zf Sachs Ag Hydrodynamische Kopplungseinrichtung, insbesondere hydrodynamischer Drehmomentwandler
US7077253B2 (en) * 2002-11-16 2006-07-18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Torque converter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56389B (zh) * 2006-01-12 2011-08-31 舍弗勒技术两合公司 具有强制油引导装置的变换器
CN102575755A (zh) * 2009-07-16 2012-07-11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转矩传递装置
CN102575755B (zh) * 2009-07-16 2015-07-22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转矩传递装置
CN107084235A (zh) * 2016-02-16 2017-08-22 加特可株式会社 油路构造
CN107084235B (zh) * 2016-02-16 2019-08-02 加特可株式会社 油路构造
CN108713114A (zh) * 2016-04-07 2018-10-26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驱动轮装置和制造驱动轮装置的方法
CN108713114B (zh) * 2016-04-07 2020-11-06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驱动轮装置和制造驱动轮装置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350935B4 (de) 2019-02-21
US20040144607A1 (en) 2004-07-29
DE10350935A1 (de) 2004-05-27
US7036643B2 (en) 2006-05-02
US7225908B2 (en) 2007-06-05
US20060266606A1 (en) 2006-11-30
FR2847323A1 (fr) 2004-05-21
FR2847323B1 (fr) 2011-04-15
CN101187423A (zh) 2008-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501011A (zh) 变矩器及其运行方法
CN1501010A (zh) 变矩器
US5669474A (en) Hydrodynamic torque converter with lock-up clutch
CN1159536C (zh) 液力变矩器
US6217476B1 (en) Torque-trans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starting a prime mover unit
JP4573055B2 (ja) 流体トルクコンバータ
US6047806A (en) Hydrodynamic torque converter with depressions in the extension area of the friction linings
EP2778460A1 (en) Drive force transmission device
CN1724900A (zh) 具有锁止离合器的流体传动装置
DE19881263B4 (de) Hydrodynamischer Drehmomentwandler
CN104220783A (zh) 具有改进的转矩能力的锁止离合器组件
JP2004508949A (ja) 潤滑剤を有する室と該室の圧力補償装置とを備えた工作機械
AU2013237977A1 (en) Lock-up clutch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torque capacity
CN1530564A (zh) 具有钢与油的最大接触表面积的多部段式摩擦片
KR100599242B1 (ko) 이중 플라이휠 진동 댐퍼
AU730271B2 (en) Functionally enhanced hydrokinetic device having clutch assembly operable at low engine speeds
KR101405448B1 (ko) 차량용 토크 컨버터
KR100301266B1 (ko) 자동차용토션댐퍼
CN1401922A (zh) 带有锁闭离合器的液体传送装置
US20130079182A1 (en) Pulley system for outdoor power equipment
US20080121484A1 (en) Torque transfer device
KR101648109B1 (ko) 세탁물 용량의 공간 확보 및 소음 개선용 세탁기
DE2254653A1 (de) Kupplung, insbesondere schlupfkupplung zur drehzahlbegrenzung
CN103765029B (zh) 用于摩擦离合器的定子
KR20060016119A (ko) 차량용 유체 동역학적 커플링 장치 및 이러한 장치를 위한마찰 라이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6658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40602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06658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