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37538A - 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37538A
CN1437538A CN01811504A CN01811504A CN1437538A CN 1437538 A CN1437538 A CN 1437538A CN 01811504 A CN01811504 A CN 01811504A CN 01811504 A CN01811504 A CN 01811504A CN 1437538 A CN1437538 A CN 14375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safety air
mentioned
knee
post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18115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90728C (zh
Inventor
泷本正博
小山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375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375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9072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9072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 B60R21/206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in the lower part of dashboards, e.g. for protecting the kne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60R21/216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comprising tether means for limitation of cover motion during deploy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46Soft diffus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6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e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16Inner seams, e.g. creating separate compartments or used as tether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24Inner walls crating separate compartments, e.g. communicating with v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2Internal tether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6External tether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60R21/216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characterised by a tear line for defining a deployment ope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 B60R21/2171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ongated cylindrical or bottle-like inflators with a symmetry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main direction of bag deployment, e.g. extruded reaction canis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M1)的安全气囊(26)覆盖朝驾驶者侧凸出的柱罩(9)的实质的下面(9a)。为此,安全气囊可不降低驾驶者的膝的保护地极力减小容积。这样,可缩短完成展开膨胀所需的时间。另外,安全气囊将膨胀完毕形状形成为可覆盖柱罩的至少下面侧的大体板形。为此,即使在驾驶者踏下制动踏板的状态等使驾驶者的膝接近柱罩,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也可不与驾驶者干涉地顺利配置到驾驶者的膝与柱罩下面的狭小空间。因此,在本发明的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中,可在狭小的柱罩与驾驶者的膝的狭小空间迅速地使安全气囊展开膨胀,可确实地保护驾驶者的膝。

Description

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由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对驾驶者的膝进行保护的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过去,作为保护驾驶者的膝的装置,已知有日本特开平6-32195号公报、欧洲专利公开公报0684167A1、欧洲专利公开公报0818360A1等。即,在现有装置中,将作动时对驾驶者的膝进行推压地凸出的安全垫配置到方向盘下方的柱罩附近。或者,在现有装置中,配置作动时可保扩驾驶者的膝地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
然而,在现有的保护膝用装置中,尽管作动后的安全垫或安全气囊覆盖较宽的区域,但为了确实地保护驾驶者的膝,仍存在改善的余地。
即,在驾驶者的膝的周围部分地配置有钥匙圆筒、停车制动器释放杆、或伸缩机构操作杆等坚硬的部件。另外,在现有装置中,对这些硬质部位和从这些部位离开的不坚硬的非硬质部分都均匀地覆盖地配置安全垫或安全气囊。
另外,在装置作动时,驾驶者踏下制动踏板的场合较多。在这样的场合,柱罩与驾驶者的膝之间的空间较窄。为此,有时难以顺利地将安全垫或安全气囊配置到柱罩与驾驶者的膝之间,在确实地保护驾驶者的膝这一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确实地保护驾驶者的膝的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
本发明的第1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的用于保护驾驶者的膝的安全气囊折叠收容于转向柱的下方。该安全气囊的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形状形成为可仅覆盖对转向柱进行覆盖的柱罩的实质的下面侧的大体板形。
在本发明的第1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中,安全气囊仅覆盖凸出到驾驶者侧的柱罩的实质的下面侧地构成。为此,安全气囊可不降低驾驶者的膝保护地极力减少容积。这样,可缩短到展开膨胀完毕时的时间。
另外,安全气囊的膨胀完毕状态形成为可仅覆盖柱罩的至少下面侧的大体板形。为此,即使在驾驶者踏下制动踏板的状态等使驾驶者的膝接近柱罩,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也可不与驾驶者干涉地顺利配置到驾驶者的膝与柱罩下面的狭小空间中。
因此,在本发明的第1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中,可在狭小的柱罩与驾驶者的膝的狭小空间迅速地使安全气囊展开膨胀,可确实地保护驾驶者的膝。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中,由于可极力减少安全气囊的容积,所以,可使包含将膨胀用气体供给到安全气囊的充气机等的安全气囊装置紧凑化。这样,安全气囊装置即使收容到柱罩的下部内和柱罩下方的仪表板的下板内,也可不与周围的部件干涉、容易地搭载到车辆。
在本发明的第1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中,当在柱罩的下面侧形成硬质部时,安全气囊最好构成为在展开膨胀完毕时覆盖硬质部。在这样的构成中,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安全气囊覆盖柱罩的硬质部。为此,在这样的构成中,驾驶者的膝即使存在与硬质部干涉的倾向,也可由安全气囊约束,确实地保护驾驶者的膝。
上述那样的硬质部由配置到柱罩侧面的钥匙圆筒等形成。
另外,最好上述那样的安全气囊将覆盖硬质部的部位的厚度尺寸设定得比其它一般部大地构成。在这样的构成中,安全气囊不沿整个区域增大厚度尺寸。即,安全气囊仅使覆盖硬质部的部位设定得比其它一般部厚。换言之,可极力减小其它一般部的厚度。为此,安全气囊可极力减小膨胀完毕时的容积而紧凑化,缩短从作动开始到膨胀完毕的时间。另外,安全气囊可使收容时的形状也紧凑化。当然,可极力减小安全气囊的容积,所以,可容易地使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配置到作为狭小空间的柱罩与膝之间。
另外,在第1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中,安全气囊的厚度尺寸最好是通过将厚度方向上相对的周壁部分地相互连接设定。在这样的构成中,由周壁相互的部分的连接,可容易地将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形成为板形。另外,在这样的构成中,可简便地在安全气囊上设置使厚度尺寸不相同的部位,另外,安全气囊的增厚的部位的配置设定也容易。
在这样相互连接周壁的场合,如将连接部位配置到安全气囊多个部位,则可更容易地将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整体形成为板形。
在本发明的第2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中,可保护驾驶者的膝的安全气囊的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形状大体形成为板形。安全气囊可覆盖柱罩的下面侧和柱罩近旁的至少硬质部位地被构成。
在该第2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中,安全气囊在宽范围覆盖包含柱罩近旁的柱罩下面侧。为此,安全气囊可扩大保护范围,有效地保护驾驶者的膝。展开膨胀完毕的安全气囊由于覆盖柱罩近旁的硬质部分,所以,驾驶者的膝即使与硬质部分干涉,也可由安全气囊约束,安全气囊可确实地保护驾驶者的膝。当然,安全气囊的膨胀完毕形状大体形成为板形。为此,即使在驾驶者踏下制动踏板的状态等使驾驶者的膝接近柱罩,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也可顺利地配置到驾驶者的膝与柱罩下面的狭小空间中。
作为上述硬质部分可例示出钥匙圆筒的配置部位。
对于第2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最好安全气囊也将覆盖硬质部分的部位的厚度尺寸设定得比其它一般部大地构成。在这样的构成中,安全气囊不沿整个区域增大厚度尺寸,而是仅使覆盖硬质部分的部位比其它一般部厚。即,可极力减小其它一般部的厚度。为此,安全气囊可有效地保护驾驶者的膝不受硬质部分伤害。另外,安全气囊可极力减小膨胀完毕时的容积而紧凑化,可缩短从作动开始到展开膨胀完毕的时间。另外,安全气囊的收容时的形状也可变得紧凑。当然,在这样的构成中,由于可极力减少安全气囊的容积,所以,在狭小的空间的柱罩与膝之间也可容易地配置展开膨胀了的安全气囊。
另外,对于第2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最好安全气囊的厚度尺寸也通过将厚度方向上相对的周壁部分地相互连接来设定。在这样的构成中,由周壁的部分相互连接,可容易地将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形成为板形,另外,可简便地在安全气囊中设置使厚度尺寸不相同的部位,另外,安全气囊的增厚的部位的配置设定也容易。
当然,在这样相互连接周壁的场合,如将连接部位配置到安全气囊的多个部位,则可更容易地将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整体形成为板形。
在本发明的第3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中,可保护驾驶者的膝的安全气囊的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形状形成为可覆盖对转向柱进行覆盖的柱罩的至少下面侧的形状。另外,安全气囊的覆盖硬质区域的部位的厚度尺寸设定得比其它一般部大。
在该第3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中,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安全气囊至少覆盖柱罩的下面侧,并由将厚度尺寸设定得较大的部位覆盖硬质区域。为此,驾驶者的膝即使存在与硬质区域干涉的倾向,也可由缓冲作用大的安全气囊的较厚的部位约束,确实地保护驾驶者的膝。当然,安全气囊由于覆盖凸出到驾驶者侧的柱罩的至少下面侧,所以,可保护驾驶者的膝不受柱罩伤害。
另外,安全气囊不沿整个区域增大厚度尺寸,仅使覆盖硬质区域的部位比其它一般部厚地构成,为此,可极力减小膨胀完毕时的容积而紧凑化,缩短从作动开始到展开膨胀完毕的时间。另外,安全气囊可使收容时的形状也紧凑化。当然,在这样的构成中,可极力减小安全气囊的容积,所以,也可容易地使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配置到为狭小的空间的柱罩与膝之间。
作为上述硬质区域可例示出柱罩或柱罩近旁的钥匙圆筒的配置部位。
第3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最好也大体形成为板形,而且安全气囊的厚度尺寸通过将厚度方向上相对的周壁部分地相互连接来设定。在这样的构成中,安全气囊的膨胀完毕形状大体为板形。为此,即使在驾驶者踏下制动踏板的状态等使驾驶者的膝接近柱罩,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也可顺利地配置到驾驶者的膝与柱罩下面的狭小空间中。另外,由周壁的部分相互连接,可容易地形成安全气囊的板形。另外,由周壁的部分相互连接可简便地在安全气囊设置使厚度尺寸不相同的部位,另外,安全气囊的增厚的部位的配置设定也容易。
当然,在这样相互连接周壁的场合,如将连接部位配置到安全气囊的多个部位,则可更容易地将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整体形成为板形。
由相对的柱罩侧的壁部与驾驶者侧的壁部构成周壁,利用带状的系片将相对的柱罩侧壁部与驾驶者侧壁部相互连接,在该场合,最好如以下那样构成。即,系片的与驾驶者侧壁部的连接部位配置到比系片与柱罩侧壁部的连接部的安全气囊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的驾驶者侧壁部一侧的位置更从覆盖硬质区域的部位离开的位置,连接柱罩侧壁部与驾驶者侧壁部。在这样的构成中,在膨胀的覆盖硬质区域的部位,驾驶者侧的壁部比柱罩侧的壁部更易于凸出。这样,即使在覆盖硬质区域的部位配置系片,也可容易地增大覆盖该硬质区域的部位的容积,可增大覆盖硬质区域的部位。
另外,覆盖硬质区域的部位最好配置到比一般部更靠膨胀用气体下游侧。在这样的构成中,覆盖硬质区域的部位在膨胀完毕时即使比一般部更厚,在展开膨胀途中,膨胀用气体向覆盖硬质区域的部位的注入量也较少。为此,在展开膨胀完毕之前,可将覆盖硬质区域的部位顺利地配置到驾驶者的膝与硬质区域之间地膨胀。
在第4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中,可保护驾驶者的膝的安全气囊折叠收容到转向柱的下方侧,展开膨胀时,覆盖对转向柱进行覆盖的柱罩的至少下面侧地展开。展开膨胀了的安全气囊包括从安全气囊的收容部位朝上方展开的上部和从安全气囊的收容部位朝下方展开的下部。
在本发明的第4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中,安全气囊的上部可覆盖从驾驶者的膝的上部到大腿部附近的部位,安全气囊的下部可覆盖从驾驶者的膝的下部到小腿附近的部位。为此,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可在整个宽范围中确实地保护驾驶者的膝。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第1实施形式的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的断面图。
图2为第1实施形式的柱罩附近的正面图。
图3为示出第1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的展开膨胀时的图。
图4为图3的IV-IV部位的断面图。
图5为图3的V-V部位的断面图。
图6为在第1实施形式下使用的安全气囊的平面图。
图7为图6的VII-VII部位的断面图。
图8为示出安全气囊的变型例的断面图。
图9为示出安全气囊的其它变型例的平面图。
图10为示出安全气囊的再另一变型例的透视图。
图11为示出再另一变形例的安全气囊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2为图11的XII-XII部位的断面图。
图13为示出安全气囊的再另一变型例的平面图。
图14为图13的XIV-XIV部位的断面图。
图15为为示出安全气囊的再另一变型例的平面图。
图16为图15的XVI-XVI部位的断面图。
图17为示出安全气囊的再另一变型例的断面图。
图18为示出安全气囊的再另一变型例的立体图。
图19为示出第2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的断面图。
图20为第2实施形式的柱罩附近的正面图。
图21为示出第2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膨胀时的图。
图22为示出第2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变型例的断面图。
图23为示出第3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的断面图。
图24为第3实施形式的柱罩附近的正面图。
图25为示出第4实施形式的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的断面图,为从转向柱的左方侧观看到的断面图。
图26为示出第4实施形式的使用状态的断面图,为从转向柱的右方侧观看到的断面图。
图27为第4实施形式的柱罩附近的正面图。
图28为示出第4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的展开膨胀完毕时的示意断面图,与图25的XXXIII-XXXIII部分对应。
图29为在第4实施形式中使用的安全气囊的平面图。
图30为图29的XXX-XXX部位的断面图。
图31为图29的XXXI-XXXI部位的断面图。
图32为示出第5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的断面图。
图33为第5实施形式的柱罩附近的正面图。
图34为示出第5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的展开膨胀完毕时的示意断面图,与图32的XXVIV-XXVIV部分对应。
图35为示出第6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的断面图。
图36为第6实施形式的柱罩附近的正面图。
图37为在第6实施形式中使用的安全气囊的平面图。
图38为图37的XXXVIII-XXXVIII部位的断面图。
图39为示出第6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的折叠的示意图。
图40为示出第6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膨胀完毕时的示意图。
图41为示出第7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的断面图。
图42为第7实施形式的柱罩附近的正面图。
图43为示出第8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的断面图。
图44为第8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装置的放大断面图。
图45为第8实施形式的柱罩附近的正面图。
图46为在第8实施形式中使用的安全气囊的平面图。
图47为图46的XXXXVII-XXXXVII部位的断面图。
图48为示出第8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的折叠的示意图。
图49为用于说明第8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的展开膨胀时的图。
图50为用于说明第8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展开膨胀时的图,示出图49之后的状态。
图51为示出第8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膨胀完毕状态的示意图。
图52为示出第8实施形式的变型例的断面图。
图53为示出第8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的变型例的平面图。
图54为图53的XXXXXIV-XXXXXIV部位的断面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式。本发明不限定于实施形式。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所有变更或与其必要条件有关的等同物包含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第1实施形式的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M1如图1、2所示那样,配置到柱罩9的下面9a侧的柱罩9的下方,包含安全气囊26、充气机21、及外壳19。安全气囊26折叠后收容到转向柱3的下方。充气机21用于向安全气囊26供给膨胀用气体。外壳19收容安全气囊26和充气机21。
柱罩9是大体方筒形的合成树脂制,覆盖方向盘1下方的转向柱3。柱罩9沿转向柱3的轴向配置。即,柱罩9朝后上方倾斜地配置,将车辆前方侧配置到下方,将车辆后方侧配置到上方。另外,柱罩9的下面9a大体形成为长方形,在车辆前后方向形成为朝后上升的曲面状。
在转向柱3作为附属部件配置使方向盘1的转向锁定的钥匙圆筒7a、倾斜机构操作部(操作杆)7c、及伸缩机构操作部(操作杆)7d。这些部件7a、7c、7d从柱罩9露出或凸出地配置,形成柱罩9的硬质部7。特别是钥匙圆筒7a由金属块形成,所以很硬。另外,钥匙圆筒7a配置到柱罩9的右侧面,在柱罩9上覆盖其部位地凸设大体半圆锥台形状的罩部9c。另外,倾斜操作杆7c配置到柱罩9的左侧面,伸缩机构操作杆7d从柱罩下面9a的左缘侧的穿插孔9b凸出地配置。
转向柱3由连接于方向盘1的主轴4和覆盖主轴4周围的立柱管5构成。在主轴4与立柱管5之间配置图中未示出的倾斜机构和伸缩机构等。倾斜机构用于调整方向盘1的环面P的角度。另外,伸缩机构用于使方向盘1朝主轴4的轴向移动后停止。
外壳19由板金制成,由大体方筒形的周壁部19a和封闭周壁部19a底部的大体长方形的底壁部19b构成。外壳19在转向柱3的立柱管5的不移动的部位利用托架6连接固定。外壳19在车辆后方侧配置由周壁部19a围住的开口19c。外壳19使周壁部19a的轴向沿柱罩下面9a(沿转向柱3的轴向)配置。这是因为,该配置形式在收容的安全气囊26从外壳19凸出时容易沿柱罩9的下面9a凸出。
充气机21如图1、6所示那样,由本体22和2个托架部23构成。本体22形成为可通过使电气信号输入从而排出膨胀用气体地构成的缸型。本体22具有使膨胀用气体排出的气体排出口22a(参照图6)。在实施形式的场合,充气机21从规定的控制装置输入电信号而作动。当该充气机21作动时,搭载于方向盘1的图中未示出的安全气囊也从规定的控制装置输入电信号,与充气机21同时作动。托架部23具有保护环23a和螺栓23b。保护环23a作为板金制品,可缩径地产生塑性变形而夹持本体22。螺栓23b从保护环23a凸出。充气机21在本体22安装托架部23,由安全气囊26包住。充气机21通过将从安全气囊26凸出的螺栓23b穿插外壳19并使用螺母24而连接到托架6上。这样,充气机21与安全气囊26和外壳19一起安装固定到托架6。
折叠收容于外壳19内的安全气囊26收容于仪表板11下部侧的下板13的内部。仪表板11覆盖柱罩9的周围。在下板13的柱罩下面9a侧配置大体半四方筒形的周缘部14。周缘部14在与柱罩下面9a周缘之间空出间隙S。在周缘部14的车辆前方侧的内部配置平板状的门部16。门部16覆盖折叠收容的安全气囊26的后方侧地即覆盖周壁部19a的车辆后方侧的开口19c。在门部16的下缘侧的与下板13的边界部位配置由整体铰链构成的铰链部17。
该门部16在安全气囊26展开膨胀时被门部16推压,以铰链部17为回转中心,使上缘16a朝车辆后方侧的下方回转而打开。即门部16朝下方打开。该门部16使铰链部17沿周缘部14弯曲地形成。为此,门部16不朝车辆后方侧全开,而是以较浅的角度打开。门部16起到导向板部的作用,使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26易于沿柱罩下面9a地进行导向。柱罩9的上面侧由仪表板11的上板12覆盖。
安全气囊26由具有柔性的聚酯和聚酰胺等织物形成。安全气囊26的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形状形成为可覆盖柱罩9的实质的下面9a侧的大体长方形的大体板形。在实施形式的场合,安全气囊26如图6、7所示那样,周壁由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上面侧的上侧布27和下面侧的下侧布28构成。上侧布27构成柱罩9侧的壁部27,下侧布28构成驾驶者侧的壁部28。
在安全气囊26膨胀完毕时的右缘26d的后端部位配置罩部26e。罩部26e可覆盖柱罩下面9a侧的作为硬质部7的钥匙圆筒7a的部位9c。实施形式的罩部26e如图4、5所示那样,当展开膨胀时,不仅覆盖柱罩9的罩部9c的下面9a和右侧面而且覆盖钥匙圆筒7a的后面7b地构成(参照图2)。另外,该安全气囊26具有当展开膨胀时可覆盖包含伸缩操作杆7d下方的柱罩下面9a的中央附近的本体部26g。另外,安全气囊26在左缘侧具有罩部26f,该罩部26f没有罩部26e那样大。罩部26f可覆盖倾斜机构操作杆7c侧的下方。倾斜机构操作杆7c以转向柱3为中心轴配置到与钥匙圆筒7a对称的位置。
另外,安全气囊26如图6、7所示那样,配置多个(在实施例中为2个)将柱罩侧壁部27和驾驶者侧壁部28相互连接的作为连接装置的系片29。系片29使安全气囊26的厚度尺寸t大体为一定,可维持安全气囊26的大体板形。即,系片29具有作为安全气囊26的厚度限制装置的功能。另外,柱罩侧壁部27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的系片29间的前后方向的膜长尺寸LU设定得比对应的下侧布28的前后方向的膜长尺寸LD短。按照这样的构成,展开膨胀时的安全气囊26的柱罩侧壁部27易于紧密接触地沿着柱罩下面9a的朝后上方的曲面。另外,在安全气囊26的前端(下端)26b侧的柱罩侧壁部27形成穿插孔27a。在这些穿插孔27a穿插充气机21的各螺栓23b。
下面说明安全气囊装置M1向车辆的搭载。首先,在内装充气机21的状态下折叠安全气囊26。充气机21的各螺栓23b从穿插孔27a凸出。另外,从充气机本体22延伸的作动信号输入用的图中未示出的导线从安全气囊26的规定的图中未示出的穿插孔引出。
折叠安全气囊26后,由可断裂的图中未示出的封装薄膜将安全气囊26包住,经过封装薄膜从外壳19使各螺栓23b凸出。在凸出的各螺栓23b上安装薄板状的图中未示出的弹簧螺母,将折叠的安全气囊26和充气机21收容到外壳19内。这样,形成安全气囊组装体SA。
安全气囊26的折叠首先从重叠柱罩侧壁部27和驾驶者侧壁部28地展平的状态,在柱罩侧壁部27侧接近中央侧地折返左右两缘26c、26d。然后,如图1所示那样,将安全气囊26的后端(上端)26a侧朝作为上面侧的柱罩侧壁部27侧卷成筒状地折叠。如这样卷成筒状,则当安全气囊26展开膨胀时即使与驾驶者的膝的上面侧接触,也易于一边将卷筒打开一边使后端26a侧沿柱罩下面9a展开膨胀。当卷起状态的折叠部分通过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解除折叠时,折叠部分在解除卷起状态的同时解除折叠。即,解除了折叠的部分在折叠的未解除部位的回转的惯性力作用下,不被朝驾驶者侧壁部28侧拉扯,而是朝卷起侧的柱罩侧壁部27侧拉扯。在该状态下,折叠部分解除折叠。为此,在折成筒状的折叠部位,当解除折叠时,朝柱罩侧壁部27侧弯曲地解除折叠。这样,在折叠的部位,沿柱罩下面9a平滑地展开膨胀。
当然,如不考虑这一点,也可将后端26a侧朝作为下面侧的驾驶者侧壁部28侧卷成筒地折叠。或者安全气囊26也可按使后端26a侧依次进入到安全气囊26内地接近前端26b侧的那样的仙人掌折叠进行折叠。另外,安全气囊26也可由皱纹折叠等使后端26a侧接近前端26b侧地折叠。
另外,从充气机本体22延伸的图中未示出的导线从封装薄膜引出,同时,从外壳19的图中未示出的穿插孔引出。
利用螺母24将在外壳19中收容安全气囊26和充气机21的安全气囊组装体SA(安全气囊装置M1)固定于托架6,另外,将图中未示出的导线连接到控制电路,如将仪表板11安装到车辆,则可将安全气囊装置M1搭载到车辆。
将安全气囊装置M1搭载到车辆后,如将规定的电信号输入到充气机本体22,则从气体排出口22a排出膨胀用气体。为此,安全气囊26膨胀,使图中未示出的封装薄膜断裂,同时,推开下板13的门部16。安全气囊26沿柱罩下面9a一边上升一边展开膨胀。安全气囊26在结束展开膨胀时,将后端26a配置到柱罩下面9a的后端9d的附近。
然后,在第1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装置M1中,安全气囊26只覆盖凸出到驾驶者侧的柱罩9的实质的下面9a侧地构成。为此,安全气囊26可在不降低使驾驶者的膝的保护的状态下极力减少容积。结果,安全气囊26可缩短到完成展开膨胀时所需的时间。
另外,安全气囊26的膨胀完毕形状形成为可至少覆盖9的柱罩下面9a侧的大体板形。为此,即使在驾驶者踏下制动踏板的状态等使驾驶者的膝接近柱罩9,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26也可不与驾驶者的膝干涉地顺利配置到驾驶者的膝与柱罩下面9a的狭窄空间。特别是展开膨胀时,安全气囊26沿柱罩下面9a上升,所以,可更容易地顺利进入到驾驶者的膝与柱罩下面之间。
因此,在第1实施形式的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M1中,可迅速地使安全气囊26展开膨胀到狭窄的柱罩9与驾驶者的膝的狭窄空间中,可确实地保护驾驶者的膝。
另外,在第1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装置M1中,可极力地减小安全气囊26的容积,所以,可使包含向安全气囊26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21的安全气囊装置M1紧凑化。这样,安全气囊装置M1收容在转向柱3下方的仪表板11的下板13内,也可不与周围的部件干涉地容易地搭载到车辆。
在第1实施形式的场合,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安全气囊26具有罩部26e,覆盖柱罩下面9a侧的罩部9c的钥匙圆筒7a地构成。为此,如图4所示那样,即使驾驶者的膝K在夹着罩部9c的状态下与从柱罩9凸出的作为硬质部7的钥匙圆筒7a干涉,也可确实地由安全气囊罩部26e保护驾驶者的膝K。特别是在实施形式的场合,展开膨胀的罩部26e如图3、5所示那样,也覆盖钥匙圆筒7a的后面7b侧地构成。为此,罩部26e可进一步防止由金属块形成的那样的作为硬质部7的钥匙圆筒7a与膝K的干涉。
另外,在第1实施形式的场合,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安全气囊26由本体部26g和罩部26f不仅覆盖钥匙圆筒7a而且覆盖配置到转向柱3的倾斜机构操作杆7c和伸缩机构操作杆7d等硬质部7的下面侧地构成。为此,即使驾驶者的膝K与这些操作杆7c、7d干涉,也可由安全气囊26的本体部26g和罩部26f确实地保护驾驶者的膝K。
另外,安全气囊26如实施形式那样,不限于从柱罩9露出或凸出的硬质部7a、7c、7d,也可对完全由柱罩9覆盖的具有刚性的附属部件等的部位进行覆盖地构成。即,安全气囊26也可不仅覆盖可从外部观看到的硬质部7,而且可覆盖包含配置于柱罩9内的硬质部位的硬质区域地构成。
另外,在第1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26中,利用系片29部分地连接在安全气囊26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的周壁之间即柱罩侧壁部27和驾驶者侧壁部28之间。为此,膨胀完毕状态的安全气囊26易于维持大体板形。这样,安全气囊26容易配置到为狭窄空间的柱罩下面9a与驾驶者的膝K之间。
另外,在安全气囊26中,由多个系片29将相互连接周壁的连接部位配置到多个部位,所以,可更容易地将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26的全体形成为板形。
当然,如不考虑这一点,则也可如图8所示那样,不设置系片29等连接装置,而是相互连接柱罩侧壁部27和驾驶者侧壁部28的外周缘间,构成安全气囊26。
系片29在第1实施形式中朝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成带状地配置。然而,也可如图9的安全气囊26A那样朝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成带状地配置系片29。系片29的配置数可为1个或多个适当地设定。
但是,在如第1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26那样将配置到车辆的左右方向的系片29D(参照图6)配置在充气机21的近旁的场合,可获得以下那样的作用和效果。即,该系片29D起到作为气体流动限制构件的作用。系片29D划分安全气囊26内,将系片29D的充气机21侧的部分(下部)作为膨胀用气体的膨胀用气体的上游侧部位31,将安全气囊26内的系片29D的后端(上端)26a侧的部分(上部)作为膨胀用气体的下游侧部位32。膨胀用气体在上游侧部位31朝左右方向流动,经过气体流通孔33、33,流到下游侧部位32。为此,系片29D在朝左右方向扩展的状态下沿柱罩下面9a在展开膨胀时的安全气囊26内上升。气体流通孔33为配置于系片29D的左右两端与安全气囊26的左右的缘26c、26d之间的间隙。
另外,为了确保安全气囊的大体板形,作为使在安全气囊的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周壁局部相互连接的连接装置,也可利用由缝合和粘接等将周壁相互连接的系片。另外,也可如图10所示的安全气囊36那样,使周壁自身相互粘接地形成将柱罩侧壁部37和驾驶者侧壁部38部分粘接等的接合部39,将这些接合部39作为连接装置构成。另外,连接装置也可通过袋状织形成安全气囊、使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周壁部分地相互接合而由其接合部位构成。
另外,在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26中,将在安全气囊26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上方侧的上侧布27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LU设定得比在厚度方向相对的下方侧的下侧布28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LD短。为此,展开膨胀时的安全气囊26成为使其上端(后端)26a侧朝上方弯曲的状态,易于紧密接触地沿着柱罩下面9a侧。这样,安全气囊26可更顺利地进入到为狭小空间的柱罩下面9a与驾驶者的膝之间。
为了使展开膨胀时的安全气囊紧密接触地沿着柱罩下面9a,如将在厚度方向相对的上方侧的周壁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设定得比在厚度方向相对的下方侧的周壁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短,则也可如图11、12所示安全气囊46那样构成。该安全气囊46使用缝合线30将相同形状的柱罩侧壁部47和驾驶者侧壁部48的周缘相互缝合后,使用缝合线30将折缝部49设置到柱罩侧壁部47的一部分。折缝部49的多余部49a可设置到安全气囊46的内周侧,也可如括弧内所示那样露出到安全气囊46的外周侧。折缝部49的配置数量不限于1个,也可如图13、14所示安全气囊56那样沿前后方向配置2个。另外,折缝部49也可形成为配置3个以上的构成。如这样增加折缝部49的配置数,则可容易地相对下方侧的周壁(下侧布,即驾驶者侧壁部)48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使膨胀完毕时的上方侧的周壁(上侧布,即柱罩侧壁部)47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短。另外,如沿前后方向使折缝部49配置多个,则可平衡良好地缩短上方侧的周壁47的长度尺寸。
另外,也可如图15、16所示的安全气囊66那样构成。该安全气囊66将壁部67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缩短地使用缝合线30等将长度尺寸调整布69的前后端部接合到柱罩侧壁部67的外周侧。为此,安全气囊66在膨胀完毕时由调整布69拉扯壁部67,使壁部67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比驾驶者侧壁部68短。在这样的安全气囊66中,与配置多个上述折缝部49的安全气囊56相比,可容易地缩短柱罩侧壁部67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
另外,也可如图17所示的安全气囊76那样构成。该安全气囊76由袋织形成,织成时的纱线(经纱和纬纱)的打入根数在柱罩侧壁部77比在驾驶者侧壁部68多。对于该安全气囊76,展开膨胀时柱罩侧壁部77难以伸长。为此,安全气囊76在膨胀完毕时的柱罩侧壁部77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比驾驶者侧壁部78短。在该安全气囊76上配置使周壁相互接合的接合部79。该接合部79在织成安全气囊76时与安全气囊76一体形成。
另外,在第1实施形式中,示出展平状态的柱罩侧壁部27和驾驶者侧壁部28缝合后获得的那样的平面状安全气囊26。然而,也可如图18所示的安全气囊86那样,将对应于膨胀完毕形状立体地裁断的规定片数的安全气囊材料接合,将安全气囊86形成为立体状。在图例的场合,包括形成柱罩侧壁部87的安全气囊材料86a、形成驾驶者侧壁部88的安全气囊材料86b、形成相互连接壁部87、88周缘的带状连接壁部89的安全气囊材料86c、及3片安全气囊材料86a、86b、86c。安全气囊86通过适当缝合、粘接、熔接这些安全气囊材料86a、86b、86c而制造。在这样的安全气囊86中,可沿柱罩下面9a立体地形成膨胀完毕形状。为此,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安全气囊86确实地紧密接触到柱罩9的下面9a。当然,最好在该安全气囊86也配置作为连接柱罩侧壁部87和驾驶者侧壁部88的连接装置的系片等。
另外,在第1实施形式中,示出将安全气囊26展开膨胀时打开的门部16配置到仪表板11的下板13的内部侧的场合。然而,也可如图19-21所示第2实施形式的用安全气囊装置M2那样构成。在该安全气囊装置M2中,将门部16A设置到折叠收容安全气囊26后方的下板13的后端侧。该门部16A具有配置到下缘侧的铰链部17A和断裂预定部15。铰链部17A配置成大体半圆弧状,由整体铰链构成。断裂预定部15作为可断裂的薄壁从铰链部17A的左右两端以直线状朝上方延伸。该门部16A在安全气囊26展开膨胀时由安全气囊26推压而使断裂预定部15、15断裂,以铰链部17A为回转中心使上缘16a朝车辆后方侧回转而打开。该门部16A将铰链部17A形成为大体半圆弧状。为此,门部16A不朝车辆后方侧全开地以浅角度打开。即,门部16A易于使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26沿着柱罩下面9a导向地起到导向板部的作用。
另外,该安全气囊装置M2,作为硬质部7的倾斜机构和伸缩机构兼用的操作部(操作杆)7e配置到柱罩9的左侧面,虽然这一点不同,但其它构件与第1实施形式相同,对这些构件采用相同符号,省略说明。
另外,在该安全气囊装置M2中,如安全气囊26展开膨胀,则安全气囊26推开门部16A,从柱罩9下方的下部侧沿柱罩下面9a上升同时进行展开膨胀。安全气囊26的膨胀完毕形状形成为可覆盖柱罩9的实质的下面9a侧的大体长方形板。为此,作为驾驶者踏下制动踏板的状态,即使驾驶者的膝接近柱罩9,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26也顺利地进入到驾驶者的膝与柱罩下面9a之间。结果,安全气囊26与第1实施形式同样,可使得驾驶者的膝不与柱罩9干涉地确实保护膝。
另外,在第2实施形式中,覆盖折叠的安全气囊26的门部16A朝下打开,打开时的铰链部17A配置到门部16A的下端侧。在这样的构成中,当门部16A由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26推压而打开时,从上缘16a侧打开。为此,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26在门部16A打开当初,从门部16A打开的开口区域OA的上部侧出。即,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26易于朝上方凸出。结果,安全气囊26沿柱罩下面9a侧上升,顺利地展开膨胀。
另外,在第1、2实施形式的门部16、16A,起到使展开膨胀时的安全气囊26沿柱罩下面9a地导向的作为导向板部的作用地构成。然而,也可如图22所示那样,在外壳19A的周壁部19a的车辆后方侧的开口19c的下缘侧周缘设置使展开膨胀时的安全气囊26沿着柱罩下面9a地导向的导向板部20。另外,也可使得从充气机本体22排出的膨胀用气体的流动沿着柱罩下面9a地在充气机本体22的近旁设置对膨胀用气体的流动进行限制的扩散器25(参照图3、21的2点划线)。
另外,在第1、2实施形式中,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26只覆盖柱罩9的实质的下面9a侧地构成。然而,也如第3实施形式的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M3那样构成。
该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M3如图23、24所示那样,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26B覆盖柱罩下面9a侧和柱罩9近旁的仪表板11地构成。在由安全气囊26B覆盖的仪表板11的上板12A的部位配置钥匙圆筒61,该钥匙圆筒61配置到柱罩9的右方。另外,在由安全气囊26B覆盖的仪表板11的下板13A的部位配置停车制动释放杆62,该停车制动释放杆62配置到柱罩9的左方。这些部位形成仪表板11的硬质部分60。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26B与安全气囊26同样,具有本体部26g和罩部26e、26f。本体部26g覆盖柱罩9的下面9a侧。罩部26e从钥匙圆筒61的下面侧覆盖到后面侧附近。罩部26f从释放杆62的下面侧覆盖到后面侧附近。该钥匙圆筒61也由于用金属块形成,所以较硬。
安全气囊26B在内部配置与第1实施形式同样的多个系片29,与第1实施形式同样,大体构成为长方形板状。另外,上板12A或下板13A的其它部分或外壳19、充气机21的构成与第1实施形式同样。为此,在这些部位采用与第1实施形式相同的符号,省略这些部位的说明。另外,在柱罩9的左侧面作为转向柱3的附属部件配置形成硬质部7的倾斜机构和伸缩机构的兼用的操作部(操作杆)7e。另外,该安全气囊装置M3向车辆的搭载工序与第1实施形式同样。
在该第3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装置M3中,如安全气囊26B展开膨胀,则从柱罩9下方的下部侧沿柱罩下面9a上升到后端9d附近地展开膨胀。
展开膨胀完毕了的安全气囊26B不仅覆盖柱罩下面9a,而且覆盖柱罩9近旁的仪表板11的一部分。即,安全气囊26B在宽范围内覆盖柱罩下面9a侧。为此,安全气囊26B与安全气囊26相比,可扩大保护范围。即,安全气囊26B可在宽范围内有效地保护驾驶者的膝。特别是在第3实施形式中,将成为硬质部分60的钥匙圆筒61和释放杆62配置到上板12A和下板13A,也由罩部26e、26f覆盖这些硬质部分60。为此,安全气囊26B可确实地保护驾驶者的膝不受形成硬质部分60的构件61、62的伤害。
另外,安全气囊26B的膨胀完毕形状形成为可覆盖柱罩9的下面9a侧的大体长方形板状。为此,作为驾驶者踏下制动踏板的状态,即使驾驶者的膝接近柱罩9,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26B也顺利地进入到驾驶者的膝与柱罩下面9a之间。完成了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26B可使得驾驶者的膝不与柱罩9干涉地确实保护膝。
当然,该安全气囊26B也利用系片29将安全气囊26的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周壁相互部分连接。为此,膨胀完毕状态的安全气囊26B易于维持大体板形,可容易地配置到狭小空间的柱罩下面9a与驾驶者的膝之间。另外,在该安全气囊26B,也在多个部位配置由多个系片29相互连接周壁的连接部位。为此,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26B的全体更容易形成板形。
在该安全气囊26B,不仅覆盖钥匙圆筒61和释放杆62,不限于从仪表板11露出或凸出的硬质部分60,配置到柱罩9近旁的仪表板11内的具有刚性的部件配置的部位也可覆盖。即,安全气囊26B也可构成为不仅覆盖可从外部看到的柱罩9的硬质部7和仪表板11的硬质部分60,而也覆盖配置到柱罩9内和仪表板11内的包含硬质部位的硬质区域。
另外,在该安全气囊26B中,也可易于沿着柱罩下面9a地利用接合部39、79、折缝部49、长度尺寸调整布69接合立体地裁断的材料而构成。
下面,说明图25-27所示第4实施形式的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M4。该安全气囊装置M4在转向柱3的下方配置到柱罩108的下面108a侧的下方。该安全气囊装置M4具有折叠的安全气囊136、向安全气囊136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131、收容安全气囊136和充气机131的外壳129。
柱罩108是大体方筒形的合成树脂制,覆盖方向盘1下方的转向柱3。另外,柱罩108沿转向柱3的轴向配置。柱罩108也与第1-3实施形式的柱罩9同样将下面108a侧的上端108b配置到车辆后方侧,将下面108a侧的下端108c配置到车辆前方侧,朝后上方倾斜地配置。另外,柱罩108的下面108a也与柱罩下面9a同样地大体形成为方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形成为朝后上方的曲面状。
在转向柱3作为附属部件配置锁定方向盘1的转向的钥匙圆筒118、倾斜机构操作部(操作杆)119、及伸缩机构操作部(操作杆)120。这些部件118、119、120从柱罩108露出或稍凸出地配置。由金属块构成的钥匙圆筒118配置到柱罩108的右侧面。在柱罩108覆盖钥匙圆筒118的部位地凸设大体半圆锥台形的罩部108e。另外,倾斜机构操作杆119从柱罩108的左侧面凸出地配置,伸缩机构操作杆120从柱罩下面108a的左缘侧的穿插孔108d凸出地配置。
在第4实施形式的场合,这些钥匙圆筒118、倾斜机构操作杆119、及伸缩机构操作杆120构成柱罩108侧的硬质部7。硬质部7由安全气囊136厚厚地覆盖。硬质部7以外的其它柱罩108自身的部位构成非硬质部25。非硬质部25与硬质部7相比,由安全气囊136的一般部141薄薄地覆盖。
转向柱3与第1-3实施形式同样,由与方向盘1连接的主轴4和覆盖主轴4周围的立柱管5构成。
另外,外壳129也与第1-第3实施形式的外壳19、19A一样,由板金制成,具有大体方筒形的周壁部129a和闭塞周壁部129a的底部的大体长方形的底壁部129b。与各实施形式同样,外壳129也可利用托架6连接固定到立柱管5的不移动的部位,另外,使周壁部129a的轴向沿着柱罩下面108a地(沿转向柱3的轴向地)配置。
充气机131由缸型的本体132和2个托架部133构成。本体132具有使膨胀用气体排出的气体排出口132a(参照图26)。另外,本体132与各实施形式同样,与方向盘用安全气囊装置同时地输入规定的来自控制装置的电信号而作动。托架部133与第1实施形式的托架部23同样由可夹持本体132的板金制的保持环133a和从保持环133a凸出的螺栓133b构成。该充气机131在本体132安装托架部133,由安全气囊136包住。将从安全气囊136凸出的螺栓133b穿插外壳129,利用螺母134连接到托架6,从而将充气机131与安全气囊136和外壳129一起安装固定到托架6。
收容于外壳129的安全气囊136在转向柱3的下方收容于下板112的内部。下板112配置到覆盖柱罩108周围的仪表板110的下部侧。在下板112的柱罩下面108a侧配置大体为半方筒形的周缘部113。在周缘部113与柱罩下面108a周缘之间设置间隙S。在周缘部113的车辆前方侧的内部覆盖折叠收容的安全气囊136的后方侧地配置平板状的门部114。在门部114的下缘侧与下板112的边界部位配置由整体铰链构成的铰链部115。
该门部114也与第1实施形式的门部16同样,在安全气囊136展开膨胀时被安全气囊136推压,以铰链部115为回转中心,使上缘114a侧朝车辆后方侧回转而打开。铰链部115沿周缘部113弯曲地形成。为此,该门部114也不向车辆后方侧全开,而是以浅高度打开。这样,该门部114也使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6易于沿着柱罩下面108a地对安全气囊136进行导向,起到导向板部的作用。柱罩108的上面侧由仪表板110的仪表板11覆盖。
安全气囊136由具有柔性的聚酯和聚酰胺等织物形成,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形状形成为可覆盖柱罩108的下面108a侧的大体长方形的大体板形。在实施形式的场合,安全气囊136如图29~31所示那样,周壁由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上面侧的柱罩侧壁部137和下面侧的驾驶者侧壁部138构成。
在安全气囊136膨胀完毕时,如图27所示那样,覆盖从包含穿插孔108d的部位的上端108b到下端108c的实质上的柱罩下面108a侧的大体全部区域。安全气囊136在比柱罩108自身宽的范围覆盖上端108b侧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地形成。安全气囊1 36从作为硬质部7的钥匙圆筒118的部位108e覆盖到作为硬质部7的倾斜机构操作杆119的下方地构成。
另外,在安全气囊136中,如图27-31所示那样,覆盖柱罩108侧的作为硬质部7的钥匙圆筒118、倾斜机构操作杆119、伸缩机构操作杆120的部位143(厚壁部143a、143b、143c)增大厚度尺寸。即,厚壁部143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尺寸t1(参照图31)比覆盖其它非硬质部25的一般部141的厚度尺寸t0大。
该厚度尺寸的设定在实施形式的场合由多个(在实施形式中为3个)系片139(139a、139b、139c)进行,系片139(139a、139b、139c)利用缝合线140部分地相互连接柱罩侧壁部137和驾驶者侧壁部138。这些系片139(139a、139b、139c)在安全气囊136上积极地设置到减小厚度尺寸的较薄的部位。相反,系片139(139a、139b、139c)在安全气囊136上留下增大厚度尺寸的部位地设置厚壁部143。系片139a、139b直列地配置到安全气囊1 36的左右方向中央的柱罩108的靠右侧面的车辆前后方向。系片139c在柱罩108的靠左侧面的下端108c侧配置到车辆前后方向。由这些系片139将覆盖钥匙圆筒118的部位的厚壁部143a设置到安全气囊136的后端136a侧的右缘136d侧,另外,覆盖倾斜机构操作杆119的部位的厚壁部143b设置到安全气囊136的后端136a侧的左缘136c,另外,覆盖伸缩机构操作杆120的部位的厚壁部143c设置到前后端136b、136a的中间附近的靠左的位置。
在第4实施形式中的安全气囊136中,与第1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26同样,柱罩侧壁部137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的前后方向的膜长尺寸设定得比对应的驾驶者侧壁部138的前后方向的膜长尺寸短。按照该构成,展开膨胀时的安全气囊136的柱罩侧壁部137紧密接触地沿着柱罩下面108a的朝后上的曲面。另外,在安全气囊136的前端(下端)136b侧的柱罩侧壁部137形成用于穿插充气机131的各螺栓133b的穿插孔137a。
下面说明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M4向车辆的搭载。与第1实施形式同样,首先,在内装充气机131的状态下折叠安全气囊136。充气机131的各螺栓133b从穿插孔137a凸出。另外,从充气机本体132延伸的作动信号输入用的图中未示出的导线从安全气囊136的规定的图中未示出的穿插孔出来。
折叠安全气囊136后,由可断裂的图中未示出的封装薄膜包住安全气囊136,经过封装薄膜使各螺栓133b从外壳129凸出。在凸出的各螺栓133b上组装薄板状的图中未示出的弹簧螺母,将折叠的安全气囊136和充气机131收容到外壳129内。
安全气囊136的折叠与第1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26同样。即,从重叠柱罩侧壁部137和驾驶者侧壁部138地展平的状态,在柱罩侧壁部137侧使左右两缘136c、136d朝中央侧折返,接着,如图25所示那样,将安全气囊136的后端(上端)136a朝作为上面侧的柱罩侧壁部137侧卷成筒状地折叠。
另外,从充气机本体132延伸的图中未示出的导线从封装薄膜伸出,同时,从外壳的图中未示出的穿插孔引出。
收容于外壳129的安全气囊装置M4利用螺母134固定于托架6,将图中未示出的导线连接到控制电路,如将仪表板110安装到车辆,则可将安全气囊装置M4搭载到车辆。
将安全气囊装置M4搭载到车辆后,如将规定的电信号输入到充气机本体132,则从气体排出口132a排出膨胀用气体,安全气囊136膨胀,使图中未示出的封装薄膜断裂,同时,推开下板112的门部114,沿柱罩下面108a一边上升一边展开膨胀。
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安全气囊136如图27、28所示那样,大体形成为板形,至少覆盖实质的柱罩下面108a侧。为此,与第1实施形式同样,安全气囊136不使驾驶者的膝K的保护降低即可减少容积,缩短到展开膨胀完毕所需的时间。另外,安全气囊136的膨胀完毕形状形成为可覆盖柱罩108的至少实质的柱罩下面108a的大体板形,所以,可顺利地配置到驾驶者的膝K与柱罩下面108a的狭小空间。另外,由于可极力减小安全气囊136的容积,所以,可使包含用于将膨胀用气体供给到安全气囊136的充气机131等的安全气囊装置M4紧凑化,可不与周围的部件干涉地容易地搭载到车辆。
另外,在第4实施形式中,安全气囊136由将厚度尺寸设定较大的厚壁部143(143a、143b、143c)的部位覆盖钥匙圆筒118、倾斜机构操作杆119、及伸缩机构操作杆120。为此,包含驾驶者的下肢L的膝K即使要与硬质部7(118、119、120)干涉,也可由缓冲作用高的安全气囊136的厚壁部143(143a、143b、143c)约束,确实地保护驾驶者的膝K。
特别是安全气囊136不是沿整个区域将厚度尺寸设定得较厚,而是仅使覆盖硬质部7的厚壁部143设定得比覆盖非硬质部25的另外的一般部141厚。换言之,可极力减薄其它的一般部141。为此,安全气囊136可极力地使膨胀完毕时的容积小而紧凑,缩短从作动开始到展开膨胀完毕的时间。另外,安全气囊136可使收容时的形状也紧凑化。当然,由于紧凑,安全气囊136在为狭小空间的柱罩108与膝K之间也可容易展开膨胀地配置。
在第4实施形式中,由将在厚度方向相对的周壁的柱罩侧壁部137和驾驶者侧壁部138相互连接的系片139调整安全气囊136的厚度尺寸的设定。在这样的构成中,由柱罩侧壁部137与驾驶者侧壁部138的相互的部分的连接,可简便地将厚度尺寸不同的部位141、143设置到安全气囊136。另外,在这样的构成中,安全气囊136的增厚的部位143的配置设定也容易。
在相互连接这样的周壁的场合,如将连接部位以多个部位配置到安全气囊136,则可更容易地将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136全体形成为板形,而且,易于将厚壁部143设置到规定部位。
安全气囊136不限于如实施形式那样较厚地覆盖从柱罩108露出或凸出的硬质部7(118、119、120)的场合。即,当在柱罩108的部位配置由柱罩108自身完全覆盖、硬而且具有刚性的附属部件(例如用于电动倾斜机构的倾斜马达等)等时,也可将其配置部位与硬质部7一起作为硬质区域,由安全气囊136的厚壁部143覆盖该硬质区域。
另外,在第4实施形式中,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136覆盖柱罩108的实质的下面108a侧的硬质部7(118、120、119)的下方侧地构成。然而,也可如图32-34所示那样,如第5实施形式的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M5那样构成。
该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M5由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136A覆盖配置到柱罩108A近旁的仪表板110的硬质部分117地构成。在由安全气囊136A覆盖的仪表板110的上板111A的部位配置作为硬质部分117的钥匙圆筒118A。钥匙圆筒118A配置到柱罩108A右方的上板111A的部位。在由安全气囊136A覆盖的仪表板110的上板111A与下板112A的边界部位配置作为硬质部分117的停车制动释放杆122。停车制动释放杆122配置到柱罩108A的左方。另外,在柱罩108A的左侧面配置作为硬质部7的电动倾斜·伸缩机构的操作杆121。
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136A由本体部136e和罩部136f、136g构成。本体部136e覆盖柱罩108A的下面108a。罩部136f从钥匙圆筒118A的下面侧覆盖到后面侧。罩部136g从释放杆122的下面侧覆盖到后面侧。覆盖本体部136e的操作杆121的部位和罩部136f、136g构成为厚壁部143。即,厚壁部143与其它的一般部141相比厚度尺寸增大。
该安全气囊136A与第4实施形式同样,大体构成为长方形板状,在内部配置使柱罩侧壁部137与驾驶者侧壁部138相互部分连接的多个系片139。厚壁部143由这些系片139形成。另外,上板111A和下板112A的其它部位或外壳129、充气机131的构成与第4实施形式同样,在这些部位采用与第4实施形式相同的符号,省略这些部位的说明。另外,该安全气囊装置M5向车辆的搭载工序也与第4实施形式相同。
在该第5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装置M5中,作动时,安全气囊136A从柱罩108A的下方的下部侧沿柱罩下面108a一边上升一边展开膨胀。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安全气囊136A与第3实施形式同样,不仅覆盖柱罩下面108a,而且覆盖柱罩108近旁的仪表板110的一部分。即,安全气囊136A在较宽大的范围覆盖柱罩下面108a。为此,安全气囊136A与安全气囊136相比可扩大保护范围。即,安全气囊136A可在宽范围内有效地保护驾驶者的膝。另外,在第5实施形式中,即使在上板111A和下板112A上配置成为硬质部分117的钥匙圆筒118A和释放杆122,罩部136f、136g也覆盖这些硬质部分117。为此,安全气囊136A可确实地保护驾驶者的膝不受形成硬质部分117的钥匙圆筒118A、释放杆122的伤害。
另外,安全气囊136A也与第3、4实施形式同样,将膨胀完毕形状形成为可覆盖柱罩108A的下面108a侧的大体长方形板状。为此,作为驾驶者踏下制动踏板的状态,即使驾驶者的膝接近柱罩108A,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136A也顺利地进入到驾驶者的膝与柱罩下面108a之间。完成了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136A可使得驾驶者的膝不与柱罩108A干涉地确实保护膝。
当然,该安全气囊136A也利用系片139在安全气囊136的厚度方向上的相对周壁相互部分地连接。为此,膨胀完毕状态的安全气囊136A易于维持大致板形,可容易地配置到为狭小空间的柱罩下面108a与驾驶者的膝之间。另外,在该安全气囊136A中,也由多个系片139在多个部位配置相互连接周壁的连接部位。为此,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136A的全体更容易形成板形。
特别是在第5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136A,与第3实施形式不同,由将安全气囊136A的厚度尺寸设定较大的厚壁部143覆盖配置于柱罩108A的硬质部7(121)和配置于仪表板110的硬质部分117(118A、122)。为此,包含驾驶者的下肢L的膝K即使要与硬质部117和硬质部7干涉,也可由缓冲作用高的安全气囊136A的厚部位143约束,确实地保护驾驶者的膝K。
当然,安全气囊136A也与第4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136同样,不是沿整个区域将厚度尺寸设定得较厚,而是仅使覆盖硬质部分117的厚壁部143设定得比覆盖非硬质部分25的其它一般部141厚。换言之,可极力减薄其它的一般部141。为此,安全气囊136A也可极力地使膨胀完毕时的容积小而紧凑,缩短从作动开始到展开膨胀完毕的时间。另外,安全气囊136A可使收容时的形状也紧凑化。当然,由于紧凑,安全气囊136A在狭小的空间的柱罩108与膝K之间也可容易地展开膨胀地配置。
该安全气囊136A,不仅覆盖钥匙圆筒118A和停车制动释放杆122,另外,不限于从仪表板110露出或凸出的硬质部分117,而且配置到柱罩108A近旁的仪表板11内的具有刚性的部件的部位也可由厚壁部143覆盖。即,安全气囊136A也可由厚壁部覆盖可从外部看到的柱罩108A的硬质部7和仪表板110的硬质部分117及不能从外部看到的包含配置到柱罩108A内和仪表板110内的硬质的部位的硬质区域。
在第4、5实施形式中,将用于设置厚壁部143的系片139朝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成带状地配置,但考虑到膨胀用气体的流动等,也可朝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成带状地配置。另外,如可形成厚壁部143,系片139的配置数可为1个或多个,适当地设定。
另外,在第4、5实施形式中,为了在安全气囊136、136A设置厚壁部143,作为部分地将周壁相互连接的连接装置,例示出由缝合和粘接等连接的系片139。然而,作为连接装置,也可利用相互粘接安全气囊136、136A自身的周壁自身地部分连接柱罩侧壁部137、驾驶者侧壁部138的连接部。另外,也可通过袋织形成安全气囊136、136A,将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周壁部分相互接合。
另外,在第4、5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136、136A中,也可易于沿柱罩下面108a地利用图10-17所示那样的接合部35、79、折缝部49、调整布69接合立体地裁断的材料地形成。
下面,说明图35、36所示第6实施形式的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M6。该安全气囊装置M6与在下板内配置安全气囊装置的第1-5实施形式不同,它配置到转向柱3下方的柱罩9A内。在该安全气囊装置M6中,包括安全气囊226、充气机221、收容安全气囊226和充气机221的外壳219、及安全气囊罩212。
安全气囊罩212在柱罩9A的下端侧与柱罩9A一体地形成。在安全气囊罩212中配置门部214。门部214从车内侧观看,将呈倒U字状的断裂预定部215配置到周围,将下端侧形成为由整体铰链构成的铰链部216。为此,该门部214在由安全气囊226推开时,使断裂预定部215断裂,使上端214a朝下方回转地朝下打开。
外壳219与第1-5实施形式同样,利用托架6、充气机221的螺栓223b、及螺母224连接固定到转向柱3的立柱管5的不移动的部位。
外壳219作为板金制品,具有大体四方筒形的周壁部219a和封闭周壁部219a的车辆上前方侧的大体长方形的底壁部219b。另外,周壁部219a的车辆的下后方向侧形成为开口219c。
充气机221与各实施形式一样,如图35、37、38所示,具有缸型的本体222和2个托架部223、223。本体222具有使膨胀用气体排出的气体排出口222a。本体222与搭载于方向盘1的图中未示出的安全气囊装置同时作动。各托架部223由可夹持本体222的板金制的保持环223a和从保持环223a凸出的螺栓223b构成。充气机221将托架部223、223安装到本体222,由安全气囊226包住,收容到外壳219。在从外壳219凸出的各螺栓223上连接螺母224,充气机221安装固定到外壳219上。另外,在本体222上连接图中未示出的导线。
安全气囊226由具有柔性的聚酯和聚酰胺等织物形成。安全气囊226的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形状如图35-38所示那样形成为可覆盖柱罩9A的下面9a侧的大体长方形板状。另外,该安全气囊226朝柱罩9A的左右两侧延伸,对从上板12A的下部附近到下板13A的区域的下面侧也进行覆盖地构成。
在该安全气囊226中,上部侧作为覆盖硬质区域HA的厚壁部232,厚度尺寸形成得比其它一般部231大。在硬质区域HA配置有具有较硬的部件·部分的钥匙圆筒118A、倾斜、伸缩兼用操作杆121、及停车制动释放杆122。操作杆121配置到柱罩9A的左侧面。钥匙圆筒118A配置到位于柱罩9A的右方的上板12A与下板13A的边界附近,释放杆122配置在柱罩9A左方的上板12A与下板13A的边界附近。
另外,安全气囊226的周壁具有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上面侧的柱罩侧壁部227和下面侧的驾驶者侧壁部228。在柱罩侧壁部227的下端226b侧形成穿插充气机221的各螺栓223b的穿插孔227a。
另外,安全气囊226如图38所示那样,使厚度尺寸大体为一定,可维持大体板形地配置多个(在实施形式中为2个)相互连接柱罩侧壁部227和驾驶者侧壁部228的作为连接装置的系片229。系片229(229U、229D)形成为朝安全气囊226的厚度方向在宽度方向配置的带状,由与安全气囊226同样地具有柔性的材料形成。这些系片229U、229D与车辆左右方向大体平行地沿上下配置。
上部侧(车辆后方侧)的系片229U的与驾驶者侧壁部228的连接部位Ud如图38所示那样,配置到厚壁部232的下部侧。该系片229U与驾驶者侧壁部228的连接部位Ud连接到系片229U的与柱罩侧壁部227的连接部位Uc的下方侧(膨胀用气体G的上游侧,即接近充气机221的一侧)。即,连接部位Ud如图38所示那样,配置到比连接部位Uc处的安全气囊226的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驾驶者侧壁部228侧的位置Ue更从厚壁部232离开的充气机221侧的位置。
为此,当安全气囊226展开膨胀时,配置到系片229U的上方侧的厚壁部232尽可能比一般部231厚地设定(参照图40)。在实施形式的场合,一般部231作为系片229U下方的部位。一般部231在实施形式的场合由安全气囊226的系片229U、229D之间的部位和安全气囊226的系片229D下方的充气机221侧的部位构成。即,在实施形式的场合,一般部231作为比厚壁部232的更膨胀用气体G的上游侧的部位。
对于厚壁部232的膨胀时的容积为如下的容积,在实施形式的场合,即使成为厚壁部232进入到凹部2的状态,在与膝K干涉之前,也可不产生凹凸地将厚壁部232的驾驶者侧壁部228从下方侧配置成平滑的曲面。凹部2为从柱罩下面9a的后端9d附近到方向盘1的中央的下罩1a的朝上方凹的部位。
另外,下方侧的系片229D的配置位置如图40所示那样,在安全气囊226内,配设到展开膨胀时从安全气囊收容部位(外壳219)朝车内侧的自由空间脱离的位置的其收容部位近旁的位置。
系片229D也起到作为气体流动限制构件的作用。即,系片229D的端部229a、229b从安全气囊226的左右两缘226c、226d离开地配置。为此,在端部229a、229b与边缘226c、226d之间分别配置气体流通孔233、233。膨胀用气体G由系片229D限制,朝左右方向两侧流动,此后,经过气体流通孔233、233朝上部侧流动。
下面说明第6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装置M6向车辆的搭载。首先,在内装充气机221的状态下,折叠安全气囊226。充气机221的各螺栓223b从穿插孔227a凸出。另外,从充气机本体222延伸的图中未示出的导线从安全气囊226的规定的图中未示出的穿插孔引出。
安全气囊226的折叠与各实施形式同样,由后述的纵折工序和纵折工序后的横折工序进行。纵折工序首先如图39A所示那样,重合柱罩侧壁部227与驾驶者侧壁部228并展平。如图39B、C所示,将左右两缘226c、226d朝柱罩侧壁部227侧以皱纹状折叠。此后,如图39D所示那样,将折叠部位载置到车辆后方侧的驾驶者侧壁部228上,与外壳219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体相同宽度地折叠。这样,纵折工序完成。
横折工序如图39E所示那样,可从上端226a在柱罩侧壁部227侧卷成筒状地折叠。这样,完成横折工序。
折叠后,安全气囊226由可断裂的图中未示出的封装薄膜包住,使各螺栓223b从封装薄膜凸出。将安全气囊226和充气机221收容到外壳219内,同时,使各螺栓223b从外壳219凸出,在凸出的各螺栓223b上安装图中未示出的弹簧螺母。这样,安全气囊226、充气机221、及外壳219组装为一体,形成安装气囊组装体SA。
从本体222延伸的图中未示出的导线从封装薄膜引出,同时,从外壳219的图中未示出的穿插口引出。
如将气囊组装体SA利用螺母224连接到托架6,则可搭载到车辆。图中未示出的导线连接到控制电路。另外,如将柱罩9A安装到车辆,则可将安全气囊装置M6搭载到车辆。
将安全气囊装置M6搭载到车辆后,如将规定的电信号输入到充气机本体222,则从气体排出口222a排出膨胀用气体。于是,安全气囊226膨胀,使图中未示出的封装薄膜断裂,同时,将安全气囊罩212的门部214推开,沿柱罩下面9a一边上升一边展开膨胀。如图40所示,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226保护驾驶者D的膝K不受硬质区域HA的伤害。
在该第6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装置M6中,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安全气囊226至少覆盖柱罩9A的下面9a侧,由厚壁部232覆盖硬质区域HA。为此,驾驶者D的膝K即使要与硬质区域HA干涉,也可由缓冲作用高的安全气囊226的厚壁部232约束,安全气囊226可确实地保护驾驶者D的膝K。当然,安全气囊226由于覆盖凸出到驾驶者D侧的柱罩9A的至少下面9a侧,所以,驾驶者D的膝K相对于柱罩9的保护也可实现。
另外,安全气囊226由于不是沿整个区域将厚度尺寸设定得较厚,而是仅将覆盖硬质区域HA的厚壁部232设定得比其它一般部231厚。为此,可极力地使安全气囊226膨胀完毕时的容积小而紧凑,缩短从作动开始到展开膨胀完毕的时间。另外,安全气囊226可使收容时的形状也紧凑化。当然,由这样的构成,由于可极力减少安全气囊226的容积,所以,在狭小空间的柱罩9A与膝K之间也可容易地配置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226。
另外,该安全气囊226也将膨胀完毕形状形成为大体板形。为此,即使在驾驶者D踏下制动踏板的状态等使驾驶者D的膝K接近柱罩9A,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226也使可顺利地配置到驾驶者D的膝K与柱罩下面9a的狭窄空间。另外该安全气囊226也将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柱罩侧壁部227、驾驶者侧壁部228相互部分连接。为此,安全气囊226可容易地确保膨胀完毕时的大体板形,另外,可简便地设置使厚度尺寸不同的部件231、232,厚壁部232的配置设定也容易。
当然,对于该安全气囊226,由多个系片229在多个部位连接壁部227、228,所以,可容易地确保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安全气囊226的全体的大体板形。
另外,在第6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262中,厚壁部232近旁的系片229U的与驾驶者侧壁部228的连接部位Ud配置到比与驾驶者侧壁部228的连接部位Uc的安全气囊262的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驾驶者侧壁部228的一侧的位置Ue更从厚壁部232离开的位置。为此,在膨胀的厚壁部232,驾驶者的壁部228比柱罩侧的壁部227更易于凸起。结果,在该安全气囊226中,即使在厚壁部232的近旁配置系片229U,也可容易地增大厚壁部232的容积,增大厚壁部232的厚度。
另外,在该安全气囊226中,厚壁部232配置到一般部231的膨胀用气体G下游侧的上端226a侧。为此,厚壁部232在膨胀完毕时比一般部231更厚,在展开膨胀途中,膨胀用气体G向厚壁部232的流入量少。为此,在该安全气囊226中,在展开膨胀完毕之前,可使厚壁部232顺利地配置到驾驶者D的膝K与硬质区域HA之间地膨胀。
在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安全气囊226中,配置到驾驶者D的膝下方的小腿L的前方侧的一般部231通过配置系片229U、229D而限制厚度。为此,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安全气囊226不会不必要地压迫小腿L。
另外,在第6实施形式下,外壳219的周壁部219a的向开口219c侧的轴向朝后下的斜下方向,不沿着转向柱3和柱罩下面9a。为此,在安全气囊226的展开膨胀的初期阶段,折成筒状的部位从车辆后方侧的大体水平方向朝斜下方向,易于从外壳219凸出。
然而,安全气囊罩212的门部214朝下打开,当被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226推开时,从上端214a侧打开。为此,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226在门部214打开当初,从门部214的打开的开口区域OA的上部侧(车辆后方侧)凸出。即,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226易于朝上方凸出。另外,安全气囊226自身在横折工序将上端226a朝柱罩侧壁部227一侧卷起地折成筒状。为此,安全气囊226在此后的展开膨胀过程中,如解除折成筒状的折叠,则顺利地沿柱罩下面9a上升。结果,在此后的展开膨胀过程中,安全气囊226顺利地进入到驾驶者D的膝K与柱罩下面9a之间的狭小空间。
在第6实施形式中,示出将安全气囊装置M6配置到柱罩9A内部的场合。然而,如图41、42所示的安全气囊装置M7那样,也可配置到下板13B内。
在第7实施形式的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M7中,以下之点与第6实施形式不同。首先,外壳219A的配置到开口219c的周缘的凸缘部219d朝左右方向延伸地形成。凸缘部219d利用螺栓固定到车架部FC、FR。车架部FC、FR配置到转向柱3的左右两侧。
另外,在该安全气囊装置M7中,覆盖外壳开口219c的安全气囊罩212形成到下板13B自身。
另外,在该安全气囊装置M7中,硬质区域HA配置到柱罩9的上部侧。即,在该场合的硬质区域HA中,配置具有较硬的部件和构件的钥匙圆筒118和倾斜、伸缩机构兼用操作杆121。钥匙圆筒118配置到柱罩9的右侧面,操作杆121配置到柱罩9的左侧面。
在该安全气囊装置M7中,仅以上点不同,其它部件和构造与第6实施形式相同,在相同部位采用相同符号。该安全气囊装置M7在作动时与第6实施形式进行同样的作动,所以,可获得与第6实施形式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在第7实施形式中,也可使用缩短了安全气囊226的左右方向的尺寸的安全气囊226A(参照图42的三点划线)。该安全气囊226A仅缩短安全气囊226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在内部与安全气囊226同样地配置系片229U、229D。该安全气囊226A可由厚壁部232覆盖仅配置到柱罩9的硬质区域HA,而且,仅覆盖柱罩下面9a侧。当然,这样的安全气囊226A的第6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装置M6可在配置到图42所示那样的柱罩9的内部的场合使用。相反,第7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装置M7也可搭载到将钥匙圆筒118A等配置到图36所示的仪表板11的车辆。
下面,说明图43-45所示第8实施形式的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M8。该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M8保持到配置于柱罩9下方的作为保持构件的板状的保持板317。安全气囊装置M8由收容到转向柱3下方的安全气囊326、将膨胀用气体供给到安全气囊326的充气机21、收容安全气囊326和充气机21的外壳319。安全气囊装置M8将外壳319配置到保持板317的车辆前方侧地安装到保持板317。
外壳319为板金制品,具有大体方筒状的周壁部319a、封闭周壁部319a的车辆前方侧的大体长方形的底壁部319b。外壳319利用螺栓等将形成于周壁部319a的开口319c周缘的凸缘部319d安装固定到保持板317。
保持板317为板金制品,如图45所示那样,配置到柱罩9的下方。保持板317分别利用螺栓固定到配置于左右的车辆的车架部FC、FR。保持板317为板金制品,如图43-45所示那样,配置到覆盖柱罩9的周围的仪表板11的下部侧。保持板317由仪表板11的下部侧的下板13C覆盖车内侧。下板13C也起到安全气囊罩312的作用。在保持板317上与外壳319的开口319c连通地形成开口317a。
在安全气囊罩312上形成由展开膨胀时的安全气囊326推压而朝车内侧打开的大体长方形板状的门部314(314A、314B)。这些门部314与安全气囊罩312一体形成,如图44、45所示那样,在周围配置薄壁的断裂预定部313。断裂预定部313从车内侧观看时大体形成为H字形。各门部314的车辆上方侧的门部314A将铰链部315配置到上缘侧,车辆下方侧的门部314B将铰链部315配置到下缘侧。各门部314A、314B分别朝车辆上下方向打开地设定。在实施形式中,虽然门部314A、314B朝上下方向打开地设定,但也可朝左右方向打开地构成。另外,门部也可在从车内侧观看时将断裂预定部315配置成倒U字形,由1片构成。
安全气囊326由具有柔性的聚酯和聚酰胺等织物形成。该安全气囊326如图46、47所示那样,具有立柱侧罩壁部331和驾驶者侧罩壁部332,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形状形成为朝上下方向延伸的大体长方形板状。在柱罩侧壁部331的下部侧配置用于收容安装充气机21的安装部330。安装部330在安全气囊326展开膨胀时余留在外壳319内。安全气囊326的安装部330以外的本体部327在安全气囊326展开膨胀时从收容部位的外壳319凸出。在安装部330形成用于穿插充气机31的螺栓23b的穿插孔330a。
该本体部327在第8实施形式的场合具有上部328和下部329。上部328从作为收容部位的外壳319覆盖柱罩9的下面9a侧地朝上方展开,可保护从驾驶者D的膝上部到大腿部附近的范围。下部329从作为收容部位的外壳319覆盖安全气囊罩312的车内侧地朝下方展开,可从驾驶者D的膝的下部保护到小腿附近。安全气囊326的上部328在展开膨胀完毕时,从保持板317的开口317a的周缘覆盖柱罩9的下面9a的上端(后端)9d。另外,上部328还覆盖配置到柱罩9的左侧面的作为硬质部7的倾斜·伸缩机构兼用操作杆7e的下方侧。另外,安全气囊326的上端328a附近的左右的部位覆盖配置到仪表板11的作为硬质部分60的钥匙圆筒61和停车制动释放杆62的下方附近。该安全气囊326如图43、44所示那样,分别将上部328和下部329折叠成筒状收容到外壳319内。
在上部328如图46、47所示那样,使展开膨胀时的厚度尺寸为一定地配置多个相互连接立柱侧罩壁部331和驾驶者侧罩壁部332的作为连接装置的系片333。在实施形式的场合,安全气囊326配置2个系片333D、333U。这些系片333D、333U用于使上部328展开膨胀时的厚度尺寸为一定,使展开膨胀的上部328顺利地侵入到驾驶者D的膝K与柱罩下面9a之间。系片333U沿车辆的上下方向配置到从上部328的中央到上端328a附近的左右方向的大体中心。
系片333D在上部328的安装部330近旁与车辆左右方向大体平行配置。该系片333D起到将安全气囊326的本体部327内划分成膨胀用气体G上游侧的部位327c和下游侧部位327d的作用。即,系片333D将本体部327划分成下部侧的上游侧部位327c与上部侧的下游侧部位327d。另外,系片333D还起到作为气体流动限制构件的作用。即,系片333D的左右两端部333a、333b从本体部327的左右两缘327a、327b离开地配置。为此,在端部333a、333b与边缘327a、327b之间分别配置气体流通孔327e、327e。膨胀用气体G由系片333D限制,在上游侧部位327c内朝左右方向两侧流动,之后,经过气体流通孔327e、327e流到下游侧部位327d。另外,系片333D的配置位置在安全气囊326的本体部327内当展开膨胀时配置到从安全气囊收容部位(外壳319)朝车内侧的自由空间脱离的位置且位于其收容部位近旁的位置。
下面说明安全气囊装置M8向车辆的搭载。首先,在内装充气机21的状态下,折叠安全气囊326。充气机21的各螺栓23b分别从穿插孔330a凸出。另外,从本体22延伸的图中未示出的导线从安全气囊326的规定的图中未示出的穿插孔引出。
安全气囊326的折叠由纵折工序和纵折工序后的横折工序进行。纵折工序首先如图48A所示那样,重合立柱侧罩壁部331与驾驶者侧罩壁部332并展平。如图48B所示,将使本体部327的左右两边缘327a、327b朝向立柱侧罩壁部331侧地卷起,折成筒状。此后,如图48C所示那样,将折成筒状的部位载置到车辆后方侧的驾驶者侧罩壁部332上,与外壳319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体相同的宽度地折叠。这样,完成纵折工序。
横折工序如图48D所示那样,从上端328a在立柱侧罩壁部331侧卷成筒状地折叠上部328,另外,使下部329从下端329a在立柱侧罩壁部331侧卷成筒状地折叠。这样,横折工序结束。
安全气囊326折叠后,由可断裂的图中未示出的封装薄膜包住,使各螺栓23b经过封装薄膜从外壳319凸出。然后,将螺母24连接到凸出的各螺栓23b,将折叠后的安全气囊326和充气机21收容到外壳319内,组装气囊组装体SA。从本体22延伸的图中未示出的导线从封装薄膜引出,同时,从外壳319的图中未示出的穿插孔引出。
利用凸缘部319d将安装气囊组装体SA固定到保持板317。此后,利用螺栓分别将保持板317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固定到配置于左右的车架部FC、FR上。然后,将图中未出的导线连接到控制电路,将仪表板11的上板12A和下板13C(安全气囊罩312)安装到车辆,则如图43所示那样,可将安全气囊装置M8搭载到车辆。
将安全气囊装置M8搭载到车辆后,如向充气相本体22输入规定的电信号,则从气体排出口22a排出膨胀用气体G。这样,安全气囊326膨胀,如图49、50所示那样,使图中未示出的封装薄膜断裂,同时,推开安全气囊罩312的门部314(314A、314B),上部328和下部329沿柱罩下面9a和安全气囊罩312表面地分别朝上下展开膨胀。
在该第8实施形式中,如安全气囊326展开膨胀,则安全气囊326的上部328从作为收容部位的外壳319朝上方展开地配置,另外,下部329从作为收容部位的外壳319朝下方展开地配置。为此,如图51所示那样,展开膨胀完毕时,安全气囊326的上部328相对柱罩9的柱罩下面9a和操作杆7e、钥匙圆筒61、释放杆62附近的下方侧从驾驶者D的膝K的上部覆盖大腿部T附近,安全气囊326的下部329相对下板13C和柱罩下面9a从驾驶者D的膝K的下部覆盖到小腿L附近。这样,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326可沿宽范围确实地保护驾驶者D的膝K。
展开膨胀时,安全气囊326的处于本体部327的上部328与下部的边界部位附近一时朝车辆后方侧凸出。然而,上部328和下部329分别卷成筒状地折叠。为此,展开膨胀时,如图49、50所示那样,在解除卷成筒状的卷的过程中,上部328的上端328a侧沿柱罩下面9a上升,结束展开膨胀,另外,下部329的下端329a侧也一边沿安全气囊罩312表面下降一边结束展开膨胀。这样,安全气囊326可抑制朝膝K方向的凸出,可减小向驾驶者D的膝K的推压力。另外,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326即使接触到驾驶者D的膝K,也可解开卷起地顺利展开。
另外,第8实施形式的安全气囊326的本体部327的左右两缘327a、327b朝车辆前方侧卷成筒状。为此,展开膨胀时,上部328和下部329还朝左右方向解除卷成筒状的卷起,同时朝左右方向扩展地展开。
另外,在第8实施形式中,在上部328的安装部330近旁与车辆左右方向大体平行地配置系片333D。另外,在上部328从系片333D的左右两端333a、333b附近的气体流通孔327e流入膨胀用气体G。为此,上部328在膨胀初期朝左右方向扩展地膨胀而展开。这样,在第8实施形式中,可进一步抑制安全气囊326朝膝K方向的凸出。
另外,在第8实施形式中,使外壳319固定的板金制的保持板317将左右方向的两端固定到配置于左右的车架部FC、FR。为此,安全气囊装置M8稳定地保持于车架部FC、FR。另外,完成了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326也由保持板317稳定地支承。如不考虑这些点,也可形成为不配置保持板317的构成。即,也可如图52的2点划线所示那样,利用托架6将外壳319连接固定到转向柱3的立柱管5的不移动的部位。当然,也可形成将外壳319固定到托架6和保持板317双方的构成。按照这样的构成,在托架6和保持板317这样2个部位固定外壳319。为此,安全气囊装置M8进一步稳定地保持。
另外,在第8实施形式中,外壳319的周壁部319a的轴向O大体与转向柱3的轴向平行。为此,当沿柱罩下面9a使安全气囊326朝车辆后方侧凸出时,可顺利地使安全气囊326(特别是上部328)侵入到柱罩9与驾驶者D的膝K之间。这样,安全气囊326可更确实地保护驾驶者D的膝K的上部附近。
另外,作为安全气囊,也可使用图53、54所示的安全气囊336。该安全气囊336与已经说明的安全气囊326同样,具有本体部327和安装部340,同时,本体部337具有上部338和下部339。在安装部340形成用于穿插充气机21的螺栓23b的穿插孔340a。在安全气囊336内,配置作为气体流动限制构件的整流布344。整流布344覆盖充气机21的外周地大体形成为圆筒状。在整流布344上将开口344a、344a配置到车辆左右方向两侧。在该安全气囊336,膨胀用气体G的上游侧部位345处于整流布344附近,膨胀用气体G的下游侧部位346配置到上部338的整流布344的上方侧的部位和下部339的整流布344的下方侧的部位这样2个部位。
另外,在上部338和下部339分别各在1个部位配置相互连接柱罩侧壁部341和驾驶者侧壁部342的系片343(343D、343U)。各系片343沿车辆上下方向配置到左右方向的中央。
该安全气囊336也与安全气囊326同样地折叠收容于外壳319。展开膨胀时,在该安全气囊336中,从充气机21排出的膨胀用气体G如图53所示那样从整流布344的开口344a、344a朝左右方向两侧流出。为此,可防止从充气机21排出的膨胀用气体G直接流入到上部338和下部339。膨胀用气体G从本体部337的左右两缘337a、337b侧流到上部338的上端338a侧和下部339的下端339a侧。这样,本体部337a的整流布344附近在朝左右方向扩展的状态下展开膨胀上下部338、339。即,上部338和下部339可在膨胀初期抑制朝驾驶者D侧的凸出,确实地扩大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地展开膨胀,确实地保护驾驶者D的大腿部T、膝K、及小腿L。

Claims (18)

1.一种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可保护驾驶者的膝;其特征在于:上述安全气囊将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形状形成为可仅覆盖对转向柱进行覆盖的柱罩的实质的下面侧的大体板形,并折叠收容到上述转向柱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柱罩的下面侧形成硬质部,展开膨胀完毕时的上述安全气囊构成为覆盖上述硬质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硬质部由配置到上述柱罩侧面的钥匙圆筒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安全气囊的覆盖上述硬质部的部位的厚度尺寸设定得比其它一般部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安全气囊的厚度尺寸通过将厚度方向上相对的周壁部分地相互连接而被设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部位配置到上述安全气囊的多个部位。
7.一种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可保护驾驶者的膝;其特征在于:上述安全气囊的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形状大致形成为板形,构成为可覆盖柱罩的下面侧和该柱罩近旁的至少硬质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硬质部分为钥匙圆筒的配置部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安全气囊的覆盖上述硬质部分的部位的厚度尺寸设定得比其它一般部大。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安全气囊的厚度尺寸通过将厚度方向上相对的周壁部分地相互连接而被设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部位配置到上述安全气囊的多个部位。
12.一种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可保护驾驶者的膝;其特征在于:上述安全气囊的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形状形成为可覆盖对转向柱进行覆盖的柱罩的至少下面侧的形状,覆盖上述硬质区域的部位的厚度尺寸设定得比其它一般部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硬质区域至少为上述柱罩或上述柱罩近旁的钥匙圆筒的配置部位。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安全气囊大体形成为板形,上述安全气囊的厚度尺寸通过将厚度方向上相对的周壁部分地相互连接而被设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部位配置到上述安全气囊的多个部位。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周壁由相互相对的柱罩侧的壁部和驾驶者侧的壁部构成;上述连接部位通过将带状的系片连接到相对的上述柱罩侧壁部与上述驾驶者侧壁部而形成;上述系片的与上述驾驶者侧壁部的连接部位配置到比与上述柱罩侧壁部的连接部的上述安全气囊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上述驾驶者侧壁部一侧的位置更从覆盖上述硬质区域的部位离开的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覆盖上述硬质区域的部位配置到比上述一般部更上述膨胀用气体下游侧。
18.一种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展开膨胀的安全气囊可保护驾驶者的膝;其特征在于:上述安全气囊折叠收容到上述转向柱的下方侧,展开膨胀时,对覆盖上述转向柱的柱罩的至少下面侧进行覆盖地展开,包括从上述安全气囊的收容部位朝上方展开的上部和从上述安全气囊的收容部位朝下方展开的下部。
CNB018115047A 2000-07-07 2001-07-05 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129072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0207289 2000-07-07
JP207289/2000 2000-07-07
JP207289/00 2000-07-07
JP267177/00 2000-09-04
JP267177/2000 2000-09-04
JP2000267177 2000-09-04
JP379371/2000 2000-12-13
JP379371/00 2000-12-13
JP2000379371 2000-12-13
JP2000384096 2000-12-18
JP384096/00 2000-12-18
JP384096/2000 2000-12-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37538A true CN1437538A (zh) 2003-08-20
CN1290728C CN1290728C (zh) 2006-12-20

Family

ID=27481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8115047A Expired - Lifetime CN1290728C (zh) 2000-07-07 2001-07-05 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6942245B2 (zh)
EP (1) EP1300299B1 (zh)
JP (1) JP3858821B2 (zh)
CN (1) CN1290728C (zh)
AU (1) AU2001269454A1 (zh)
DE (1) DE60124550T2 (zh)
WO (1) WO2002004261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45135C (zh) * 2004-05-28 2008-12-24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具有膝盖气囊的汽车
CN100450835C (zh) * 2003-11-25 2009-01-14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气囊装置和车辆
CN100460251C (zh) * 2005-05-18 2009-02-11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101553383B (zh) * 2006-10-31 2011-06-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护膝安全气囊装置
CN102245442A (zh) * 2008-03-28 2011-11-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搭载膝部安全气囊装置及电动转向驱动电机的结构
CN103068638A (zh) * 2010-06-17 2013-04-24 诺伯特.斯坦普 用于汽车的膝盖安全气囊装置
CN105189215A (zh) * 2013-04-19 2015-12-23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膝部气囊装置及其气囊的折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04262A1 (fr) * 2000-07-07 2002-01-17 Toyoda Gosei Co., Ltd. Systeme d'airbag pour la protection des genoux
US6945557B2 (en) 2001-11-09 2005-09-20 Toyoda Gosei Co., Ltd. Knee 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US6752417B2 (en) 2001-05-21 2004-06-22 Toyoda Gosei Co., Ltd. Knee 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US6715789B2 (en) 2001-05-21 2004-04-06 Toyoda Gosei Co., Ltd. Knee 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US7055851B2 (en) 2001-11-22 2006-06-06 Toyoda Gosei Co., Ltd. Knee 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JP3743360B2 (ja) 2001-12-06 2006-02-0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エアバッグの収納方法
KR100482057B1 (ko) 2001-12-19 2005-04-1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운전자의 무릎보호용 에어백장치
DE60302804T2 (de) 2002-01-11 2006-07-20 Toyoda Gosei Co., Ltd. Knieschutz-Airbagvorrichtung
JP4270794B2 (ja) * 2002-02-18 2009-06-03 タカタ株式会社 乗員脚部保護装置
US7055858B2 (en) 2002-04-01 2006-06-06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device
US7090245B2 (en) * 2002-12-16 2006-08-15 Takata Corporation Leg protection system and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DE10360509B4 (de) * 2002-12-27 2012-04-26 Toyoda Gosei Co., Ltd. Knieschützende Airbagvorrichtung
JP2004284416A (ja) 2003-03-19 2004-10-14 Toyoda Gosei Co Ltd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854759B2 (en) * 2003-04-09 2005-02-15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pparatus including an inflatable knee bag
JP4063712B2 (ja) 2003-05-22 2008-03-1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350801B2 (en) 2003-07-11 2008-04-01 Toyoda Gosei Co., Ltd. Knee-protecting airbag
US20050023802A1 (en) * 2003-07-31 2005-02-03 Enders Mark L. Adapter unit for a knee airbag
JP2005082025A (ja) * 2003-09-09 2005-03-31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アッセンブリ
DE10355764B3 (de) * 2003-11-26 2005-05-04 Autoliv Development Ab Kraftfahrzeug mit wenigstens einem Knieairbag und Knieairba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2005178607A (ja) * 2003-12-19 2005-07-07 Takata Corp ニーバッグ及び乗員脚部保護装置
US20050151351A1 (en) * 2004-01-12 2005-07-14 Enders Mark L. Fabric knee airbag for high internal pressures
US7377541B2 (en) * 2004-01-14 2008-05-27 Takata Corporation Leg-protection device for vehicle occupant
GB2410925A (en) * 2004-02-16 2005-08-17 Autoliv Dev Air bag with central tethers
WO2005113299A1 (de) * 2004-05-07 2005-12-0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knie-gassack und knie-gassack zum einbau in ein kraftfahrzeug
JP4595455B2 (ja) * 2004-09-09 2010-12-0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および乗員保護方法
JP4155261B2 (ja) * 2004-11-22 2008-09-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下肢保護装置
US20060197324A1 (en) * 2005-03-07 2006-09-07 Takata Restraint Systems, Inc. Advanced protection driver area bag
JP4665669B2 (ja) * 2005-08-30 2011-04-06 タカタ株式会社 乗員脚部拘束装置
DE102005043308B4 (de) * 2005-09-07 2010-09-23 Takata-Petri Ag Gassack, insbesondere zum Schutz des Kniebereichs eines Fahrzeuginsassen
JP2007161107A (ja) * 2005-12-14 2007-06-28 Toyota Motor Corp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452002B2 (en) * 2006-03-27 2008-11-18 Key Safety Systems, Inc. Inflatable knee bolster airbag with internal tether
JP4379433B2 (ja) * 2006-05-15 2009-12-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818845B2 (ja) * 2006-08-09 2011-11-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379463B2 (ja) * 2006-10-31 2009-12-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235221B2 (ja) * 2006-11-02 2009-03-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235222B2 (ja) * 2006-11-02 2009-03-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235224B2 (ja) * 2006-11-09 2009-03-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80116669A1 (en) * 2006-11-14 2008-05-22 Toyoda Gosei Co., Ltd. Knee-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JP2008222111A (ja) * 2007-03-14 2008-09-25 Toyoda Gosei Co Ltd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231520B2 (ja) * 2006-11-24 2009-03-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231519B2 (ja) 2006-11-24 2009-03-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488007B2 (ja) * 2007-01-15 2010-06-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210700B2 (ja) * 2007-01-18 2009-01-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07005304B4 (de) 2007-02-02 2010-11-1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Gassack
JP4332183B2 (ja) * 2007-03-09 2009-09-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車両への組付方法
JP4758390B2 (ja) * 2007-05-09 2011-08-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その組付方法
JP4877280B2 (ja) * 2008-06-09 2012-02-1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保護エアバッグ
DE102008060858B4 (de) 2008-12-09 2012-03-0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Kniegassack
US8043541B2 (en) 2009-01-14 2011-10-25 Ykk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installing hook fastener elements in a mold assembly
KR20120115241A (ko) * 2009-11-10 2012-10-17 도요다 고세이 가부시키가이샤 랩 어라운드형 에어백 장치
US8500161B2 (en) * 2010-03-31 2013-08-06 Tk Holdings Inc. Knee airbag
JP5855510B2 (ja) * 2012-03-30 2016-02-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WO2014033820A1 (ja) 2012-08-27 2014-03-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3003239B4 (de) 2013-02-27 2019-03-2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Knieairbag
KR101614496B1 (ko) * 2013-04-08 2016-05-02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무릎 에어백 장치의 에어백
US9809190B2 (en) * 2013-08-28 2017-11-07 Autoliv Development Ab Method of packaging an air-bag
JP6582872B2 (ja) 2015-10-28 2019-10-02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乗員脚部拘束装置
DE102016005020B4 (de) * 2016-04-26 2019-08-14 Dalphi Metal Espana, S.A. Gassackeinheit und Fahrzeuginsassensicherheitssystem mit einer solchen Gassackeinheit sowie Herstellungsverfahren
KR101776506B1 (ko) * 2016-06-08 2017-09-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커튼에어백
JP7053301B2 (ja) * 2018-02-16 2022-04-12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EP3594070B1 (en) * 2018-07-13 2021-01-13 Volvo Car Corporation Knee airbag arrangement comprising external tether
JP7087814B2 (ja) * 2018-08-10 2022-06-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室前部構造
JP7114672B2 (ja) * 2020-11-02 2022-08-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操舵装置および車両
CN114834385A (zh) * 2021-02-02 2022-08-02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18978A (en) * 1970-05-11 1971-11-09 Gen Motors Corp Inflatable restraint for vehicle occupant
US3784223A (en) * 1971-06-10 1974-01-08 Eaton Corp Safety apparatus
US4543848A (en) * 1983-12-23 1985-10-01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Tilt steering column for vehicles
DE3623414A1 (de) * 1986-07-11 1988-01-14 Porsche Ag Haltevorrichtung fuer eine lenksaeule eines kraftfahrzeugs
DE4418628A1 (de) 1994-05-27 1995-11-30 Trw Repa Gmbh 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für die Fahrerseite in einem Fahrzeug
JP3431307B2 (ja) * 1994-09-12 2003-07-28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SE513029C2 (sv) * 1995-09-04 2000-06-19 Volvo Ab Anordning och förfarande för personskydd i fordon
JPH09123863A (ja) 1995-10-27 1997-05-13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脚部保護装置
DE29611869U1 (de) 1996-07-08 1996-11-07 Trw Repa Gmbh Knie-Rückhalteeinrichtung für Fahrzeuge
JP3760424B2 (ja) * 1996-08-30 2006-03-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798506B2 (ja) * 1997-05-15 2006-07-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9720588A1 (de) * 1997-05-16 1998-11-19 Porsche Ag Aufprallschutzeinrichtung für einen Insassen eins Fahrzeuges
JPH11240411A (ja) 1998-02-26 1999-09-07 Kansei Corp 車両用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DE29807424U1 (de) * 1998-04-23 1998-08-27 Trw Repa Gmbh Knieschutzeinrichtung für Fahrzeuginsassen
DE19900592A1 (de) 1999-01-11 2000-07-13 Takata Europ Gmbh Kniestützvorrichtung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50835C (zh) * 2003-11-25 2009-01-14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气囊装置和车辆
CN100445135C (zh) * 2004-05-28 2008-12-24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具有膝盖气囊的汽车
CN100460251C (zh) * 2005-05-18 2009-02-11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101553383B (zh) * 2006-10-31 2011-06-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护膝安全气囊装置
CN102245442A (zh) * 2008-03-28 2011-11-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搭载膝部安全气囊装置及电动转向驱动电机的结构
CN102245442B (zh) * 2008-03-28 2013-10-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搭载膝部安全气囊装置及电动转向驱动电机的结构
CN103068638A (zh) * 2010-06-17 2013-04-24 诺伯特.斯坦普 用于汽车的膝盖安全气囊装置
CN103068638B (zh) * 2010-06-17 2015-11-25 诺伯特.斯坦普 用于汽车的膝盖安全气囊装置
CN105189215A (zh) * 2013-04-19 2015-12-23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膝部气囊装置及其气囊的折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858821B2 (ja) 2006-12-20
EP1300299A4 (en) 2004-12-08
DE60124550T2 (de) 2007-07-05
US20030132617A1 (en) 2003-07-17
JPWO2002004261A1 (ja) 2004-01-08
EP1300299A1 (en) 2003-04-09
AU2001269454A1 (en) 2002-01-21
EP1300299B1 (en) 2006-11-15
WO2002004261A1 (fr) 2002-01-17
CN1290728C (zh) 2006-12-20
DE60124550D1 (de) 2006-12-28
US6942245B2 (en) 2005-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90728C (zh) 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
CN1226156C (zh) 保护膝用气囊装置
CN100336685C (zh) 步行者用气囊装置
CN1275807C (zh) 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
CN1192922C (zh) 侧气囊装置
CN100336684C (zh) 步行者用气囊装置
CN1076682C (zh) 有侧面冲击气袋装置的座椅结构
CN1651284A (zh) 副驾驶座用气囊装置
CN103112425B (zh) 具有内侧的侧气囊的交通工具座椅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615235A (zh) 侧气囊装置
RU2584325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боковой подушки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CN2863565Y (zh) 车辆乘员防护系统
CN1476399A (zh) 侧气囊装置
CN1903618A (zh) 气囊装置
CN1459394A (zh) 气囊
CN1903620A (zh) 气囊装置
CN1919660A (zh)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CN1665704A (zh) 车辆的仪表台面板结构
CN1903619A (zh) 气囊装置
CN101032950A (zh) 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
CN113459989A (zh) 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CN1482975A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JP4947761B2 (ja) エアバッグの折畳方法
CN106004773B (zh) 膝盖保护用安全气囊装置
CN1532093A (zh) 膨胀气体导入分配软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