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03292A - 喷墨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墨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03292A
CN1403292A CN02127798A CN02127798A CN1403292A CN 1403292 A CN1403292 A CN 1403292A CN 02127798 A CN02127798 A CN 02127798A CN 02127798 A CN02127798 A CN 02127798A CN 1403292 A CN1403292 A CN 14032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mentioned
recording medium
record
usel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2127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30306C (zh
Inventor
枝村哲也
田鹿博司
今野裕司
浜崎雄司
川床德宏
小笠原隆行
增山充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4032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032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3030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3030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43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 B41J2/17546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electron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65Means for printing without leaving a margin on at least one edge of the copy material, e.g. edge-to-edge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B41J29/393Devices for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the entire machine ;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mechanical parameters involving printing of test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41J2002/17589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using ink level as input for printer mode selection or for prediction of remaining printing capacity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少进行端部无空白记录时产生的废墨水从墨水吸收体的溢出的喷墨记录装置。为此,本发明在每次进行无空白记录时累积地加上进行该无空白记录时产生的废墨水量,从而管理废墨水的总量。在这里,加上的废墨水量根据记录媒体的种类和记录模式的至少一方确定。

Description

喷墨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记录头排出墨水将图像记录到记录媒体的喷墨记录装置,特别是涉及可不在记录媒体的端部形成空白地进行记录的无空白记录(也被称为无边缘记录)的喷墨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在喷墨记录装置中,除了出于记录的目的而附着于记录媒体的墨水以外,还作为废墨水产生在主体内吸收和保持的墨水。该废墨水在以下说明的那样的预备排出、吸引等恢复动作的场合和不在记录媒体的端部设置空白地进行记录的场合(以下将该记录称为端部无空白记录)产生。
(预备排出)
对长时间不排出的喷嘴,由来自喷嘴前端的墨水成分的蒸发使墨水的物性变化,引起排出不良。为了避免这一点,将与记录无关的排出进行到设于记录区域外的预备排出接受器。预备排出接受器通常由吸收墨水的海绵等构成,连接到设于主体的废墨水吸收体。另外,在吸引恢复后,也按从喷嘴排出混色墨水的目的进行预备排出。
(吸引)
打印头在长期不使用地放置的场合,可能在打印头液室内聚集气泡。当发生大的气泡时,气泡覆盖喷嘴部,可能导致不能排出。为此,在喷墨打印机中,需要把握前一次吸引恢复动作经过的时间,每过规定时间进行吸引。该吸引的具体的动作为由与泵连通的盖密闭打印头喷嘴部并由泵驱动减压而从打印头喷嘴抽出墨水的动作。此时,通过提高减压的程度,顺利地抽出墨水,从而可在同时排出液室内的气泡。另外,抽出的墨水经由泵吸收和保持到设于主体的废墨水吸收体。
(端部无空白记录)
在进行端部没有空白记录(无边缘记录)的场合,使用相对比被记录的介质大的面积范围进行记录的记录数据,在超出记录媒体的那样的范围进行墨水的排出动作。因此,排出的墨水中的一部分的墨水不射到记录媒体上,而是射到位于记录媒体外侧的压纸卷轴。为此,在超出范围的墨水可能射中的压纸卷轴的规定范围设置用于回收上述超出范围的墨水的墨水吸收体(压纸卷轴吸收体),这样,采用防止超出范围的墨水导致的压纸卷轴污染的构造的场合很多。
这样进行端部无空白记录时,除预备排出和吸引等恢复处理时以外,在无空白记录时也产生废墨水。本发明人发现,如在这样当进行无空白记录时也产生废墨水而仍按现有技术那样仅管理随着恢复处理产生的废墨水量,则产生以下那样的问题。即,在仅管理恢复处理时的废墨水量的形式下,由于不能把握随着无空白记录产生的废墨水量,所以,不能抑制由该废墨水导致的从墨水吸收体的墨水溢出,从而使装置内部的污染概率变大。
具体地说,在对恢复处理时的废墨水进行回收的墨水吸收体(废墨水吸收体)和回收无空白记录时的废墨水的墨水吸收体(压纸卷轴吸收体)不连通的第1形式中,无空白记录时的所有废墨水都保持于压纸卷轴吸收体,所以,需要管理无空白记录时的废墨水量,以使打入到该压纸卷轴吸收体的墨水总量不超过压纸卷轴吸收体的吸收极限量。不进行这样的管理,就不能抑制墨水从压纸卷轴吸收体溢出,压纸卷轴的污染概率增大。
另一方面,在回收恢复处理时的废墨水的墨水吸收体(废墨水吸收体)和回收无空白记录时的废墨水的墨水吸收体(压纸卷轴吸收体)的第2实施形式中,无空白记录时的废墨水通过压纸卷轴吸收体到达废墨水吸收体,由该废墨水吸收体保持。即,无空白记录时的废墨水与恢复处理时的废墨水一起由废墨水吸收体保持。因此,在该第2形式的场合,为了不使保持于废墨水吸收体的墨水总量不超过废墨水吸收体的吸收极限量,除考虑恢复处理时的废墨水量外,还需要考虑无空白记录时的废墨水量,并管理废墨水吸收体的总废墨水量。这样,如不一起管理恢复处理时的废墨水量和无空白记录时的废墨水量,则不能抑制墨水从废墨水吸收体的溢出,装置内部的污染概率变高。
由以上说明可知,在可实施无空白记录的喷墨记录装置中,用于减少从墨水吸收体的墨水溢出和装置内部的污染概率的考虑,最好管理无空白记录时的废墨水量。另外,该无空白记录时的废墨水量的管理最好没有复杂控制处理地由极简单的构成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管理无空白记录产生的废墨水量并可减少墨水从墨水吸收体的溢出的喷墨记录装置。
本申请的第1发明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该喷墨记录装置在相对支承于压纸卷轴的记录媒体的端部进行无空白记录时,从记录头将墨水排出到超出上述记录媒体端部的外侧位置进行对上述记录媒体的端部的记录;其特征在于:具有接受排出到超出上述记录媒体端部的外侧位置的废墨水的墨水接受部和累积地加上排出到上述墨水接受部的废墨水量的废墨水量累计装置,上述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在相对1张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时,加上与相对该1张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产生的废墨水量相当的值。
本申请的第2发明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该喷墨记录装置在相对支承于压纸卷轴的记录媒体的端部进行无空白记录时,从记录头将墨水排出到超出上述记录媒体端部的外侧位置进行对上述记录媒体的端部的记录;其特征在于:具有墨水接受部和废墨水量累计装置;该墨水接受部接受排出到超出上述记录媒体端部的外侧位置的废墨水;该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在每次相对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时,累积地加上与随着对该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而排出到上述墨水接受部的废墨水量相当的值;上述废墨水量累计装置作为与上述废墨水量相当的值加上根据用于记录的记录媒体的种类、记录模式、及记录数据的尺寸中的至少1个决定的值。
本申请的第3发明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该喷墨记录装置在相对支承于压纸卷轴的记录媒体的端部进行无空白记录时,从记录头将墨水排出到超出上述记录媒体端部的外侧位置进行对上述记录媒体的端部的记录;其特征在于:具有墨水接受部和废墨水量累计装置;该墨水接受部接受排出到超出上述记录媒体端部的外侧位置的废墨水;该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在每次相对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时,累积地加上与随着对该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而排出到上述墨水接受部的废墨水量相当的值;上述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在用于记录的记录媒体的种类为第1记录媒体的场合,作为与上述废墨水量相当的值加上第1值,在用于记录的记录媒休的种类为与上述第1记录媒体不同的第2记录媒体的场合,作为与上述废墨水量相当的值,加上与上述第1值不同的第2值。
本申请的第4发明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该喷墨记录装置在相对支承于压纸卷轴的记录媒体的端部进行无空白记录时,从记录头将墨水排出到超出上述记录媒体端部的外侧位置进行对上述记录媒体的端部的记录;其特征在于:具有墨水接受部和废墨水量累计装置;该墨水接受部接受排出到超出上述记录媒体端部的外侧位置的废墨水;该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在每次相对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时,累积地加上与随着对该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而排出到上述墨水接受部的废墨水量相当的值;上述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在用于记录的记录模式为记录速度相对较快的第1模式的场合,作为与上述废墨水量相当的值加上第1值,在用于记录的记录模式为记录速度相对较慢的第2模式的场合,作为与上述废墨水量相当的值,加上与上述第1值不同的第2值。
本申请的第5发明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该喷墨记录装置在相对支承于压纸卷轴的记录媒体的端部进行无空白记录时,从记录头将墨水排出到超出上述记录媒体端部的外侧位置进行对上述记录媒体的端部的记录;其特征在于:具有墨水接受部和废墨水量累计装置;该墨水接受部接受排出到超出上述记录媒体端部的外侧位置的废墨水;该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在每次相对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时,累积地加上与随着对该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而排出到上述墨水接受部的废墨水量相当的值;上述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在用于记录的记录数据的尺寸为第1尺寸的场合,作为与上述废墨水量相当的值加上第1值,在用于记录的记录数据的尺寸为与上述第1尺寸不同的尺寸的场合,作为与上述废墨水量相当的值,加上与上述第1值不同的第2值。
在具有上述构成的本发明中,当进行无空白记录时,可减少超出记录媒体排出的墨水(废墨水)从墨水吸收体的溢出。
本发明的以上内容和其它目的、效果、特点、及优点通过以下实施形式的说明和所包括的附图,将变得更清楚。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的外观构成的透视图。
图2为示出图1所示打印机的拆下外装构件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3为示出组装用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打印机的记录头盒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4为示出图3所示记录头盒的分解透视图。
图5为示出从斜下方观看图4所示记录头的分解透视图。
图6A为示出可搭载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打印机以代替图3的记录头盒的扫描器盒的构成的透视图,示出该扫描器盒的上面侧。
图6B为示出可搭载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打印机以代替图3的记录头盒的扫描器盒的构成的透视图,示出该扫描器盒的底面侧。
图7为示意地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打印机的电路的整体构成的框图。
图8为示出图7所示电路中的主PCB的内部构成例的框图。
图9为示出图8所示主PCB中的ASIC的内部构成例的框图。
图10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打印机的基本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1A为示出本发明的特征构成的适用于实施形式的压纸卷轴的形状的局部透视图。
图11B为示出本发明的特征构成的适用于实施形式的压纸卷轴的形状的纵断部分侧面图。
图12A为用于说明图11A的端部无空白记录动作的说明纵断侧面图,示出记录媒体的前端到达肋间的槽的状态。
图12B为用于说明图11A的端部的无空白记录动作的说明纵断侧面图,示出墨水朝记录媒体的前端和墨水吸收体排出的状态。
图12C为用于说明图11A的端部无空白记录动作的说明纵断侧面图,示出墨水朝记录媒体的后端部和墨水吸收体排出的状态。
图13为示出本发明第1实施形式的废墨水管理动作的流程图。
图14为示出本发明第3实施形式的废墨水管理动作的流程图。
图15为示出本发明第4实施形式的废墨水管理动作的流程图。
图16为用于说明根据介质尺寸、超出宽度、排出量、打入率计算出加到计数器的规定值的计算方法的一例。
图17A、17B为用于设定记录模式的主计算机的驱动器显示画面。
图18A、18B、18C为超出量的调整功能的说明图。
图19为示出回收恢复处理时的废墨水的墨水吸收体(废墨水吸收体)和回收无空白记录时的废墨水的墨水吸收体(压纸卷轴吸收体)连通的形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本构成)
首先,根据图1-图1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式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基本构成。
在本说明书中,“打印”(也有称“记录”的场合)不仅指形成图形等有意的信息的场合,还广泛地指在打印媒体上形成图像、模样、图案等或进行媒体加工的场合,不管是否有意无意,或是否人在知觉上可感知地表面化。
在这里,“打印媒体”不仅指在一般的打印装置中使用的纸,也广泛地指布、塑料薄膜、金属板等、玻璃、陶瓷、木材、皮革等可接收墨水的物体。
另外,“墨水”(也有称“液体”的场合)与上述“打印”的定义同样应广义地进行解释,指用于可通过附着到打印媒体上而形成图像、模样、图案等或进行打印媒体加工或墨水处理(例如附着到打印媒体的墨水中的色材的凝固或不溶解化)的液体。
(装置主体)
图1和图2示出使用喷墨记录方式的打印机的示意构成。如图1所示,该实施形式的打印机的装置主体M1000的外廓由包含下壳M1001、上壳M1002、进出盖M1003、及排出盘M1004的外装构件和收容于该外装构件的机架M3019(参照图2)构成。
机架M3019由具有规定刚性的多个板状金属构件构成,呈记录装置的骨架,保持后述的各记录动作机构。
另外,上述下壳M1001形成装置主体M1000的外装的大体下半部,上壳M1002形成装置主体M1000的外装的大体上半部,由两壳的组合,构成在内部具有收容后述的各机构的收容空间的空心体构造。在装置主体M1000的上面部和前面部分别形成开口部。
另外,排出盘M1004可自由回转地将其一端部保持于下壳M1001,由其回转使得可开闭形成于下壳M1001前面部的上述开口部。为此,当实施记录动作时,通过使排出盘M1004朝前面侧回转,形成开口部,从这里可排出记录纸张,同时,可依次载置排出的记录纸张P。另外,在排纸盘M1004收容有2片辅助盘M1004a、M1004b,根据需要,朝前拉出各盘,从而以3级扩大和缩小用纸的支承面积。
进出盖M1003的一端部可自由回转地保持于上壳M1002,可开闭形成于上面的开口部,通过打开该进出盖M1003,可更换收容于主体内部的记录头盒H1000或墨水槽H1900等。在这里,虽未特别示出,但实际上当使进出盖M1003开闭时,形成于其背面的凸起使盖开闭杆回转,由微型开关等检测该杆的回转位置,从而可检测出进出盖的开闭状态。
另外,在上壳M1002的后部上面可压下地设置电源键E0018和重新开始键E0019,同时,设置有LED E0020,当按下电源键E0018时,LED E0020亮灯,通知操作者可进行记录这一状态。另外,LED E0020具有改变闪动方式或颜色,将打印机的故障等通知操作者的等各种显示功能。另外,也可形成蜂鸣器E0021(图7)。当解决了故障等的场合,通过按下重新开始键E0019,可重新开始记录。
(记录动作机构)
下面,说明在打印机的装置主体M1000中收容和保持的本实施形式的记录动作机构。
作为本实施形式的记录动作机构,由将记录纸张P自动地送到装置主体内的自动供给部M3022、将从自动供给部1张1张地送出的记录纸张P引导至规定的记录位置并从记录位置将记录纸张P引导至排出部M3030的输送部M3029、在输送到记录位置的记录纸张P进行所期望的记录的记录部、及相对上述记录部等进行恢复处理的恢复部。
(记录部)
在这里,为了说明记录部,其记录部由托架M4001和记录头盒H1000构成,该托架M4001由托架轴M4021可移动地支承,该记录头盒H1000可装拆地搭载于该托架M4001。
记录头盒
首先,根据图3-图5说明用于记录部的记录头盒。
该实施形式的记录头盒H1000如图3所示那样,具有存储墨水的墨水槽H1900和相应于记录信息从喷嘴排出该墨水槽H1900供给的墨水的记录头H1001。记录头H1001采用可相对后述的托架M4001装拆地搭载的所谓盒式。
在这里记录的记录头盒H1000中,为了可进行照片格调的高画质的彩色记录,作为墨水槽,例如准备黑、淡青、淡洋红、青、洋红、及黄各色独立的墨水槽H1900,如图4所示那样,分别可相对记录头H1001装拆。
记录头H1001如图5的分解透视图所示那样,由记录元件基板H1100、第1板H1200、电气配线基板H1300、第2板H1400、槽支架H1500、流路形成构件H1600、过滤器H1700、及密封橡胶H1800构成。
在记录元件基板H1100的Si基板的单面由成膜技术形成用于排出墨水的多个记录元件和将电力供给到各记录元件的Al等的电气配线,由光刻技术形成与该记录元件对应的多个墨水流路和多个排出口H1100T,同时,在背面开口地形成用于将墨水供给到多个墨水流路的墨水供给口。另外,记录元件基板H1100粘接固定于第1板H1200,在这里形成用于将墨水供给上述记录元件基板H1100的墨水供给口H1201。另外,在第1板H1200粘接固定具有开口部的第2板H1400,夹着该第2板H1400电连接于记录元件基板H1100地保持电气配线基板H1300。该电气配线基板H1300用于在记录元件基板H1100加上用于排出墨水的电信号,具有与记录元件基板H1100对应的电气配线和位于该电配线端部用于接受来自主体的电信号的外部信号输入端子H1301,外部信号输入端子H1301定位并固定于后述的槽支架H1500的背面侧。
另一方面,在可装拆地保持墨水槽H1900的槽支架H1500例如由超声波焊接固定流路形成构件H1600,形成从墨水槽H1900到第1板H1200的墨水流路H1501。另外,在与墨水槽H1900接合的墨水流路H1501的墨水槽侧端部设置过滤器H1700,可防止灰尘从外部的侵入。另外,在与墨水槽H1900的接合部安装密封橡胶H1800,可防止墨水从接合部的蒸发。
另外,通过如上述那样由粘接等接合槽支架部和记录元件部构成记录头H1001,该由槽支架部槽支架H1500、流路形成构件H1600、过滤器H1700、及密封橡胶1800构成,该记录元件部由上述记录元件基板H1100、第1板H1200、电气配线基板H1300、及第2板H1400构成。
托架
下面根据图2说明搭载记录头盒H1000的托架M4001。
如图2所示,在托架M4001设置托架罩M4002和记录头设置杆M4007;该托架罩M4002与托架M4001接合,用于将记录头H1001引导至托架M4001上的规定安装位置;该记录头设置杆M4007与记录头H1001的槽支架H1500接合,将记录头H1001设置到规定的安装位置地推压。
即,记录头设置杆M4007可相对记录头设置杆轴回转地设置于托架M4001的上部,同时,在与记录头H1001的接合部设置由弹簧施加弹性力的记录头设置板(未示出),由该弹簧力推压记录头H1001将其安装到托架M4001。
另外,在托架M4001的与记录头H1001的别的接合部设置接触柔性打印电缆(参照图7,以下称接触FPC)E0011,设于接触FPC E0011上的接触部和记录头H1001的接触部(外部信号输入端子)H1301进行电接触,可进行用于记录的各种信息的发收和对记录头H1001的电力供给等。
在接触FPC E0011的接触部与托架M4001之间设置未示出的橡胶等弹性构件,由该弹性构件的弹性力和记录头设置杆弹簧产生推压力使得接触部与托架M4001可确实地接触。另外,上述接触FPC E0011连接到搭载于托架M4001的背面的托架基板E0013。(参照图7)
(扫描器)
该实施形式的打印机也可通过将扫描器安装于托架M4001代替上述记录头盒H1000用作读取装置。
该扫描器与打印机侧的托架M4001一起朝主扫描方向移动,在朝该主扫描方向的移动的过程中读取作为记录媒体的替代送给的原稿图像,交替地进行该主扫描方向的读取动作和原稿的副扫描方向的送给动作,可读取1张的原稿图像信息。
图6为示出扫描器M6000的图,用于说明该扫描器M6000的示意构成,(a)为上面侧,(b)为底面侧。
如图所示,扫描器保持架M6001大体为箱型的形状,在其内部收容读取所需的光学系·处理电路等。另外,当将该扫描器M6000安装到托架M4001时,在与原稿面相向的部分设置读取部透镜M6006,由该读取部透镜M6006将来自原稿面的反向光聚焦到内部的读取部,读取原稿图像。另一方面,照明部透镜M6005在内部具有未示出的光源,从该光源发出的光通过照明部透镜M6005照射到原稿。
固定到扫描器保持架M6001底部的扫描器罩M6003遮住扫描器保持架M6001内部地配合,由设于侧面的百叶板状的把持部提高在托架M4001的装拆操作性。扫描器保持架M6001的外形形状为与记录头H1001大体相同形状,可由与记录头盒H1000相同的操作相对托架M4001进行装拆。
另外,在扫描器保持架M6001收容具有读取处理电路的基板,另外,连接到该基板的扫描接触PCB露出到外部地设置,当将扫描器M6000安装到托架M4001时,扫描接触PCB M6004接触到托架M4001侧的接触FPC E0011,通过托架M4001将基板电连接到主体侧的控制系。
(打印机的电路的构成)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式的电路构成。
图7为示意地示出该实施形式的电路的整体构成例的图。
该实施形式的电路主要由托架基板(CRPCB)E0013、主PCB(印刷电路板)E0014、及电源装置E0015等构成。
在这里,电源装置E0015与主PCB E0014连接,供给各种驱动电源。
另外,托架基板E0013为搭载于托架M4001(图2)的印刷电路板装置,除了通过接触FPC E0011进行与记录头的信号的发收的接口的功能外,随着托架M4001的移动,根据从编码器传感器E0004输出的脉冲信号检测编码器标尺E0005和编码器传感器E0004的位置关系变化,通过柔性带状电缆(CRFFC)E0012将其输出信号输出到主PCBE0014。
另外,主PCB E0014为进行本实施形式中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各部分的驱动控制的印刷电路板装置,在基板上具有相对纸端检测传感器(PE传感器)E0007、ASF(自动供纸装置)传感器E0009、盖传感器E0022、并行接口(并行I/F)E0016、串行接口(串行I/F)E0017、重新开始键E0019、LED E0020、电源键E0018、蜂鸣器E0021等的I/P端口。另外,除与构成使支架M1400进行主扫描的驱动源的马达(CR马达)E0001、构成用于输送记录媒体的驱动源的马达(LF马达)E0002、兼用于记录头的回转动作和记录媒体的供纸动作的马达(PG马达)E0003连接对其驱动进行控制外,还具有与墨水变空传感器E0006、GAP传感器E0008、PG传感器E0010、CRFFC E0012、及电源装置E0015连接的接口。
图8为示出主PCB E0014的内部构成的框图。在图中,E1001为CPU,该CPU E1001在内部具有连接到振荡电路E1005的时钟脉冲发生器(PCG)E1002,由该输出信号E1019产生系统时钟。另外,通过控制总线E1014连接到ROM E1004和ASIC(专用集成电路)E1006,根据存放于ROM中的程序进行ASIC E1006的控制和来自电源键的输入信息E1017、来自重新开始键的输入信号E1016、盖检测信号E1042、记录头检测信号(HSENS)E1013的状态的检测,另外,根据蜂鸣器信号(BUZ)E1018驱动蜂鸣器E0021,检测与内装的A/D转换器E1003连接的墨水变空检测信号(INKS)E1011和热敏电阻产生的温度检测信号(TH)E1012的状态,进行其它各种逻辑运算和条件判断等,控制喷墨记录装置的驱动。
记录头检测信号E1013为从记录头盒H1000通过柔性带状电缆E0012、托架基板E0013、及接触柔性打印电缆E0011输入的记录头搭载检测信号,墨水变空检测信号E1011为从墨水变空传感器E0006输出的模拟信号,温度检测信号E1012为来自设于托架基板E0013的热敏电阻(图中未示出)的模拟信号。
E1008为CR马达驱动器,将马达电源(VM)E1040作为驱动源,根据来自ASIC E1006的CR马达控制信号E1036生成CR马达驱动信号E1037,驱动CR马达E0001。E1009为LF/PG马达驱动器,将马达电源E1040作为驱动电源,根据来自ASIC E1006的脉冲马达控制信号(PM控制信号)E1033生成LF马达驱动信号E1035,由此驱动LF马达,同时,生成PG马达驱动信号E1034,驱动PG马达。
E1010为电源控制电路,根据来自ASIC E1006的电源控制信号E1024控制对具有发光元件的各传感器的电源供给。并行I/F E0016将来自ASIC E1006的并行I/F信号E1030传递到与外部连接的并行I/F电缆E1031,另外,将并行I/F电缆E1031的信号传递到ASICE1006。串行I/F E0017将来自ASIC E1006的串行I/F信号E1028传递到与外部连接的串行I/F电缆E1029,另外,将来自该电缆E1029的信号传递到ASIC E1006。
另一方面,从电源装置E0015供给记录头电源(VH)E1039和马达电源(VM)E1040、逻辑电源(VDD)E1041。另外,将来自ASICE1006的记录头电源接通信号(VHON)E1022和马达电源接通信号(VMOM)E1023输入到电源装置E0015,分别控制记录头电源E1039和马达电源E1040的开/关。从电源装置E0015供给的逻辑电源(VDD)E1041根据需要进行电压变换,而且,供给到主PCB E0014内外的各部。
另外,记录头电源E1039在由主PCB E0014平滑化后送出到柔性带状电缆E0011,用于记录头盒H1000的驱动。
E1007为复位电路,检测出逻辑电源电压E1041的下降,将复位信号(RESET)E1015供给到CPU E1001和ASIC E1006,进行初始化。
该ASIC E1006为1个芯片的半导体集成电路,通过控制总线E1014由CPU E1001进行控制,输出上述CR马达控制信号E1036、PM控制信号E1033、电源控制信号E1024、记录头电源接通信号E1022、及马达电源接通信号1023等,进行并行I/F E0016和串行I/FE0017的信号的发收,此外,检测来自PE传感器E0007的PE检测信号(PES)E1025、来自ASF传感器E0009的ASF检测信号(ASFS)E1026、来自用于检测记录头与记录媒体的间隙的传感器(GAP)传感器E0008的GAP检测信号(GAPS)E1027、来自PG传感器E0010的PG检测信号(PGS)E1032的状态,将表示其状态的数据通过控制总线E1014传递到CPU E1001,根据输入的数据,由CPU E1001控制LED驱动信号E1038的驱动,进行LEDE0020的闪动。
另外,检测编码器信号(ENC)E1020的状态,生成定时信号,由记录头控制信号E1021获得与记录头盒H1000的接口,控制记录动作。在这里,编码器信号(ENC)E1020为通过柔性带状电缆E0012输入的编码器传感器E0004的输出信号。另外,记录头控制信号E1021经过柔性带状电缆E0012、托架基板E0013、及接触FPC E0011供给到记录头盒H1000。
图9为示出ASIC E1006的内部的构成例的框图。
在该图中,对于各框间的连接,仅示出记录数据和马达控制数据等与记录头和各部机构部件的控制有关的数据流,关于内装于各框的寄存器的读写的控制信号和时钟、关于DMA控制的控制信号等为了避免图面上的记载的烦杂化而加以省略。
图中,E2002为PLL控制器,如图9所示那样,根据从CPU E1001输出的时钟信号(CLK)E2031和PLL控制信号(PLLON)E2033产生供给到ASIC E1006内的大部分的时钟(未图示)。
另外,E2001为CPU接口(CPUI/F),根据来自复位信号E1015、从CPU E1001输出的软件复位信号(PDWN)E2032、时钟信号(CLK)E2031、及来自控制总线E1014的控制信号,进行以下说明的那样的相对各框的寄存器读写等的控制、向一部分框的时钟供给、中断信号的受理等(都未在图中示出),相对CPU E1001输出中断信号(INT)E2034,通知在ASIC E1006内部的中断的发生。
另外,E2005为DRAM,作为记录用的数据缓冲器,具有接收缓冲器E2010、工作缓冲器E2011、打印缓冲器E2014、展开用数据缓冲器E2016等各区域,同时,具有用于马达控制用的马达控制缓冲器E2023,另外,作为扫描动作模式时使用的缓冲器,具有用来代替上述各记录用数据缓冲器的扫描取入缓冲器E2024、扫描数据缓冲器E2026、送出缓冲器E2028等区域。
另外,该DRAM E2005还用作CPU E1001的动作所需要的工作区域。即E2004为DRAM控制部,切换由控制总线形成的从CPUE1001到DRAM E2005的存取和从后述的DMA控制部E2003到DRAM E2005的存取,进行在DRAM E2005的读写动作。
在DMA控制部E2003中,受理来自各框的要求(图中未示出),将地址信号和控制信号(图中未示出)、写入动作的场合的写入数据E2038、E2041、E2044、E2055、E2057等输出到DRAM控制部E2004,进行DRAM存取。另外,在读出的场合,将来自DRAM控制部E2004的读出数据E2040、E2043、E2045、E2051、2054、E2056、E2058、E2059转移到发出要求的框。
另外,E2006为IEEE 1284I/F,由通过CPUI/F E2001的CPUE1001的控制,通过并行I/F E0016进行与图示之外的外部主机的双向通信接口,此外,记录时,由DMA处理将来自并行I/F E0016的接收数据(PIF接收数据E2036)转移到接收控制部E2008,在扫描读取时,由DMA处理将存放于DRAM E2005内的送出缓冲器E2028的数据(1284发送数据(RDPIF)E2059)发送到并行I/F。
E2007为通用串行总线(USB)I/F,由通过CPUI/F E2001的CPUE1 001的控制,通过串行I/F E0017,进行与图中未示出的外部主机的双向通信接口,此外,当印刷时,由DMA处理将来自串行I/F E0017的接收数据(USB接收数据E2037)转移到接收控制部E2008,当扫描读取时,由DMA处理将收容于DRAM E2005内的送出缓冲器E2028的数据(USB发送数据(RDUSB)E2058)发送到串行I/F E0017。接收控制部E2008将来自1284I/F E2006或USBI/F E2007中的受到选择的I/F的接收数据(WDIF)E2038)写入到接收缓冲器控制部E2039管理的接收缓冲器写入地址。
E2009为压缩和解压缩DMA控制器,由通过CPUI/F E2001的CPUE1001的控制从接收缓冲器控制部E2039管理的接收缓冲器读出地址读出收容于接收缓冲器E2010的接收数据(光栅数据),根据指定的模式压缩和解压缩该数据(RDWK)E2040,作为记录编码例(WDWK)E2041写入到工作缓冲区域。
E2013为记录缓冲器转送DMA控制器,由通过CPUI/F E2001的CPU E1007的控制读出工作缓冲器E2011上的记录编码(RDWP)E2043,将各记录编码重新排列地转送(WDWP E2044)到适合向记录头盒H1000的数据传送顺序那样的打印缓冲器E2014上的地址。另外,E2012为工作空白DMA控制器,由通过CPU/IF E2001的CPUE1001的控制相对由记录缓冲器转送DMA控制器E2013进行的转送结束了的工作缓冲器上的区域,反复写入指定的工作充填数据(WDWF)E2042。
E2015为记录数据展开DMA控制器,由通过CPUI/F E2001的CPU E1001的控制,将来自记录头控制部E2018的数据展开时刻信号E2050作为触发脉冲,读出重新排列地写入到打印缓冲器上的记录编码和写入到展开用数据缓冲器E2016上的展开用数据,将展开记录数据(RDHDG)E2045作为列缓冲器写入数据(WDHDG)E2047写入到列缓冲器E2017。列缓冲器E2017为一时存放送往记录头盒H1000的转送数据(展开记录数据)的SRAM,由记录数据展开DMA控制器E2015和记录头控制部E2018的同步交换信号(图中未示出)由两框进行共同管理。
E2018为记录头控制部,由通过CPUI/F E2001的CPU E1001的控制,通过记录头控制信号,进行与记录头盒H1000或扫描器的接口,根据来自编码器信号处理部E2019的记录头驱动时刻信号E2049,相对记录数据展开DMA控制器进行数据展开时刻信号E2050的输出。
另外,印刷时,根据上述记录头驱动时刻信号E2049,从列缓冲器读出展开记录数据(RDHD)E2049,将该数据作为记录头控制信号E1021输出到记录头盒H1000。
另外,在扫描读取模式下,将作为记录头控制信号E1021输出的取入数据(WDHD)E2053以DMA转送方式送到DRAM E2005上的扫描取入缓冲器E2024。E2025为扫描数据处理DMA控制器,由通过CPUI/F E2001的CPU E1001的控制,读出存储于扫描取入缓冲器E2024的取入缓冲器读出数据(RDAV)E2054,将进行了平均化等处理的处理完毕数据(WDAV)E2055写入到DRAM E2005上的扫描数据缓冲器E2026。
E2027为扫描数据压缩DMA控制器,由通过CPUI/F E2001的CPU E1001的控制读出扫描数据缓冲器E2026上的处理完毕数据(RDYC)E2056,进行数据压缩,将压缩数据(WDYC)E2057写入转送到送出缓冲器E2028。
E2019为编码器信号处理部,接受编码器信号(ENC),根据由CPU E1001的控制确定的模式输出记录头驱动时刻信号E2049,此外,在寄存器中存放关于从编码器信号E1020获得的托架M4001的位置和速度的信息,提供给CPU E1001。CPU E1001根据该信息,决定CR马达E0001的控制的各种参数。另外,E2020为CR马达控制部,由通过CPUI/F E2001的CPU E1001的控制输出CR马达控制信号E1036。
E2022为传感器信号处理部,接受从PG传感器E0010、PE传感器E0007、ASF传感器E0009、及GAP传感器E0008等输出的各检测信号E1033、E1025、E1026、E1027,根据按CPU E1001的控制确定的模式将这些传感器信息传递到CPU E1001,此外,相对LF/PG马达控制用DMA控制器E2021输出传感器检测信号E2052。
LF/PG马达控制用DMA控制器E2021由通过CPUI/F E2001的CPU E1001的控制,从DRAM E2005上的马达控制缓冲器E2023读出脉冲马达驱动表E2051,输出脉冲马达控制信号E1033,此外,根据动作模式将上述传感器检测信号作为控制触发脉冲输出脉冲马达控制信号E1033。
另外,E2030为LED控制部,由通过CPUI/F E2001的CPU E1001的控制输出LED驱动信号E1038。另外,E2029为端口控制部,由通过CPUI/F E2001的CPU E1001的控制,输出记录头电源接通信号E1022、马达电源接通信号E1023、及电源控制信号E1024。
(打印机的动作)
下面,根据图10的流程图说明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实施形式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动作。
当将装置主体1000连接到AC电源时,首先,在步骤S1进行装置的第1初期化处理。在该初始化处理中,进行本装置的ROM和RAM的检查等的电路系的检查,确认是否本装置可正常地电方面的动作。
下面,在步骤S2中,判断设于装置主体M1000的上壳M1002的电源键E0018是否接通,当按下电源键E0018时,转移到下步步骤S3,在这里,进行第2初始化处理。
在该第2初始化处理中,进行本发明的各种驱动机构和记录头的检查。即,当进行各种模式的初始化和记录头信息的读入时,确认装置是否可正常动作。
在步骤S4中,进行事件等待。即,相对本装置,监视来自外部I/V的指令事件、由使用者操作产生的操作板键事件、及内部控制事件等,当这些事件发生时,进行与该事件对应的处理。
例如,在步骤S4,当从外部I/F接收到印刷指令事件时,转移到步骤S5,在该步骤如发生由使用者操作产生的电源键事件时,转移到步骤S10,在该步骤,如发生其它事件,则转移到步骤S11。
在步骤S5,解析来自外部I/F的印刷指令,判断指定的纸类别、用纸尺寸、印刷等级、供纸方法等,将显示其判断结果的数据存储到本装置内的RAM E2005,前进到步骤S6。
然后,在步骤S6按由步骤S5指定的供纸方法开始供纸,将用纸送到记录开始位置,前进到步骤S7。
在步骤S7,进行记录动作。由该记录动作将从外部I/F送来的记录数据一时存储到记录缓冲器,然后驱动CR马达E0001,使托架M4001开始朝主扫描方向的移动,并将存放于打印缓冲器E2014的记录数据供给到记录头H1001,进行1行的记录,当1行记录数据的记录动作结束时,驱动LF马达E0002,使LF辊M3001回转,朝副扫描方向输送用纸。此后,反复进行上述动作,当来自外部I/F的1页量的记录数据的记录结束时,前进到步骤S8。
在步骤S8,驱动LF马达E0002,驱动排纸辊M2003,在判断用纸完全从本装置送出之前,反复进行送纸,在结束时刻,用纸成为完全排出到排纸盘M1004a上的状态。
接下来,在步骤S9中,判定应记录的所有页的记录动作是否结束,在残留应记录的页的场合,恢复到步骤S5,然后,反复进行上述步骤S5~S9的动作,在应记录的所有页的记录动作结束时,结束记录动作,之后,转移到步骤S4,等待下一事件。
另一方面,在步骤S10中,进行打印机结束处理,停止本装置的动作。即,为了切断各处马达和记录头等的电源,转移到可切断电源的状态后,切断电源,前进到步骤S4,等待下一事件。
另外,在步骤S11,进行上述以外的其它事件的处理。例如,进行与来自本装置的各种操作板键和来自外部I/F的恢复指令或内部产生的恢复事件等对应的处理。处理结束后,前进到步骤S4,等待下一事件。
本发明有效地应用的一形式为利用电热变换体产生的热能在液体产生膜沸腾形成气泡的形式。
(特征的构成)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式的特征构成。该实施形式的喷墨记录装置具有图1-图10所示的上述的基本构成。
图11为示出在该实施形式中使用的压纸卷轴的形状的图。如图11所示,在相对与托架M4001一起移动的记录头H1001大体水平设置的压纸卷轴10凸出形成朝上方凸出的肋11、12。为此,记录媒体P由各肋11、12的上面支承,同时,由输送辊(在这里未图示)朝图中Y方向(副扫描方向)输送。另外,在肋11与肋12之间存在用于接受当相对记录媒体的端部进行记录(无空白记录)时排出到超出记录媒体的端部外侧的位置的废墨水的槽14(也称墨水接受部),在该槽14的下部和各肋间的下部保持吸收墨水的墨水吸收体(也称压纸卷轴吸收体)13。
在具有上述那样的压纸卷轴10和其周边构造的该实施形式中,按图12所示那样的顺序相对记录媒体进行端部无空白记录。
即,该实施形式的喷墨记录装置如上述的基本构成所示那样,与记录头H1001的朝主扫描方向(X方向)的记录动作同步,间歇地进行记录媒体的朝副扫描方向的输送动作,刚开始记录动作时,由输送机构朝压纸卷轴10输送记录媒体P。此时,输送的记录媒体P的前端Pa在形成于压纸卷轴10上面的肋11与肋12间的槽14上停止(参照图12(a))。
然后,使搭载了记录头22的托架M4001沿主扫描方向X扫描,从记录头H1001朝记录媒体P排出墨水滴,相对记录媒体P的前端部Pa进行记录(参照图12(b))。此时使用的记录数据为比记录媒体P尺寸大的数据。为此,直到超过记录媒体P的前端Pa的位置,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墨水的排出,图像确实地形成到记录媒体P的前端Pa。但是,相对从记录媒体P的前端Pa离开的位置,也进行墨水的排出,排出到记录媒体P不存在的位置的墨水(废墨水)射到设于上述肋11与12间的墨水吸收体13(压纸卷轴吸收体),在这里进行吸收和保持。
另外,对于记录媒体的左右的端部,也与相对前端部的记录动作同样,供给比记录媒体大的尺寸的记录数据,所以,根据该数据在记录纸张P的左右两端部也确实地排出墨水,同时,对于从记录纸张P的左右两端部朝侧方离开的位置也进行墨水的排出。排出到朝该记录纸张P的侧方离开的位置的墨水(废墨水)也由设于压纸卷轴10的墨水吸收体13(压纸卷轴吸收体)吸收保持。
当结束1行记录动作时,从下一记录动作由设于输送机构的LF辊M3001的回转使记录媒体P朝输送方向Y移动,与此相应地实施记录动作。到达区纸卷轴P上的记录纸张P的后端部Pa在上述槽14上停止,在这里,进行相对记录媒体1的后端部的记录动作。在相对该后端部的记录动作中,由于也供给比记录媒体P尺寸大的记录数据,所以,根据该记录数据在后端Pb确实地排出墨水,同时,在从记录媒体P的后端Pb朝侧方离开的位置也进行墨水的排出。排出到从该记录媒体P的后端Pb离开的位置的墨水也由设于压纸卷轴P的墨水吸收体13(压纸卷轴吸收体)吸收和保持(参照图12(c))。
在该实施形式中,由于排出到从记录媒体P离开的位置的墨水(无空白记录时的废墨水)射到压纸卷轴吸收体,所以,上述废墨水附着到喷墨记录装置内部(例如压纸卷轴),不会污损装置主体内。另外,由于记录媒体P由肋11、12的上端面支承卷移动,所以,记录纸张P不会接触在位于下方的压纸卷轴吸收体,也不会弄脏记录媒体P的背面。
可是,在如上述那样进行端部无空白记录的场合,如排出到墨水吸收体13的墨水(废墨水)超过一定的规定量(吸收极限量),则存在墨水从墨水吸收体13溢出的危险。为了减少该墨水溢出,在该第1实施形式中,实行如下那样的废墨水管理。即,在该第1实施形式中,每次相对1张记录媒体进行空白无记录时,作为无空白记录产生的废墨水量将“预先设定的规定值”向计数器送出1次,该值在计数器累加(累计),这样进行累计的累积值(废墨水的总量)不超过上述规定量(吸收极限量)地管理排出到墨水吸收体13的废墨水总量。获得1次无空白记录所产生的废墨水量有关的信息(在这里为规定值)并将该信息送出到计数器的废墨水量信息获得装置和对由废墨水量信息获得装置送出的信息(规定值)累积地进行加法运算(累计)的计数器,合起来称为废墨水量累计装置。
在本实施形式中,每次相对1张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以下也称1次无空白记录)时在计数器中加上预先设定的一定的规定值。如考虑到超出记录媒体地排出的废墨水量随记录图像的不同而改变这一情况,则也可不是加上一定的规定值,而是每次进行无空白记录时计算出与记录图像相应的废墨水量并加上该计算值。然而,在本实施形式,将重点放在由简单的构成进行废墨水量的管理,将1次无空白记录所产生的墨水量定为“规定值”,加上该规定值。下面说明将废墨水量作为一定的“规定值”的理由。
在无空白记录的场合,存在打印到记录媒端部附近的墨水,但难以正确判断这些墨水射到记录媒体的端部和压纸卷轴吸收体中的哪一方。原因在于,随着记录动作输送的记录媒体不限于沿理想的输送路径正确地移动,根据场合的不同,也可能斜行等,通过与理想输送路径不同的输送路径,在该场合,超出记录媒体地排出的墨水的位置变化,与此相应,到达压纸卷轴吸收体的墨水量(废墨水量)与预定值不同。因此,难以严密地管理到达压纸卷轴吸收体的墨水量。如想要严密地管理到达压纸卷轴的墨水量,则需要严密地管理记录媒体的斜行量等的媒体输送状态,但为了严密管理媒体输送状态,需要检测媒体输送状态等的复杂的控制处理。另外,为了严密管理废墨水量,需要正确地对超出记录媒体地排出的墨水的数据数正确地计数,但这样的计数处理使废墨水量的管理处理复杂化,成为成本提高的因素。最好极力避免这样的复杂管理处理和成本提高。
在本实施形式中,不需要复杂的管理处理,为了管理废墨水量,预先将1次无空白记录的废墨水量作为“规定值”固定,加上这样的“规定值”。为了确实地防止墨水从压纸卷轴吸收体溢出,最好将在1次的无空白记录中可假定的最大废墨水量确定为“规定值”。按照这样的构成,不需要每次计算1次无空白记录的废墨水量的那样的麻烦,只需简单地加上预先确定的一定的规定值,所以,不需要复杂的管理处理,可把握无空白记录所产生的废墨水量。另外,每次实施相对1张的记录媒体的无空白记录时,仅加1次上述规定值,所以,与在上下左右端分别加上排出的废墨水量的构成相比,可实现废墨水量计算处理所需处理时间的缩短化和处理的简易化。另外,通过将在1次无空白记录中可假定的最大废墨水量作为上述规定值确定,可确实地防止废墨水总量超过上述一定的规定量(吸收极限量)。在该场合,不是仅停留在减少墨水溢出,而是可确实地防止墨水溢出。
对于预备排出和吸引等恢复处理产生的废墨水量,由于规定了由1次预备排出动作和吸引动作使用的废墨水量,所以,可较容易地管理。
图13为示出这样的第1实施形式的废墨水管理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13中,当从主计算机接收记录数据时,首先由供纸机构进行供纸动作。此时,与记录数据同时地从主计算机送出关于应实施的记录动作是否为端部无空白记录的信息(步骤1、2、3)。
接下来,在根据送来的信息判断记录数据不为端部无空白记录数据的场合(步骤4),进行通常记录动作后(HICB5),进行排纸动作(步骤6)。另外,在步骤4中,当判断记录数据为端部无空白记录数据的场合,废墨水量信息获得装置获得1次无空白记录所产生的废墨水量(在这里为规定值),将该规定值朝计数器1送出1次。在设于控制部的计数器(加法运算装置)进行1次该规定值的加法运算(步骤7)。
该计数器在每次相对1张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时累加上述规定值,即,累计1次无空白记录产生的废墨水量。因此,该计数器的累积值或累计值与废墨水总量相当,从而可由该计数器的累积值或累计值把握废墨水总量。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形式中,累计排出到压纸卷轴的废墨水量的废墨水量累计装置成为包含上述废墨水量信息获得装置和上述计数器的构成。
在该第1实施形式中,作为加到计数器的规定值(增加值),为了防止墨水从墨水吸收体13的溢出,最好设定为可考虑到的最多的废墨水量,为了该设定,例如按以下那样地使用参数。
·最大介质尺寸(M1×M2):A4(210mm×297mm)
·最大超出宽度(T):前端、后端、左端、右端、各3mm
·最大排出量(E):5ng
·最大打入率(D):240%
上述最大介质尺寸(M1×M2)指在记录装置可使用的记录媒体的最大尺寸,在这里,为A4尺寸。将使用该A4尺寸的记录媒体时的超出宽度规定为上述最大超出宽度(T)。另外,上述最大排出量(E)为可随着1次排出动作排出的墨水量的最大值。另外,上述最大打入率(D)为可在每单位面积可打入的最大点数。在该实施形式中,将记录析像度设为1200dpi,将1/1200英寸四方的单位面积定义为1个像素,在记录媒体上的所有1个像素都打入1点时,形成打入率100%。因此,打入率240%指相对所有像素打入平均2.4发的墨点的场合。最大打入率为相应于墨水浸透性和记录媒体的墨水吸收能力、要求的记录浓度等适当决定,在本装置定为240%。
根据这些参数,可计算出从记录媒体超出地排出的废墨水量的最大值(Vmax)。具体地说,首先,根据S=记录数据的尺寸(宽度×长度)-记录媒体的尺寸(宽度×长度)求出与图16的斜线部分相当的超出面积S(mm2)。即,超出面积S=((T+M1+T)×(T+M2+T)-(M1×M2))。
下面,相对上述超出面积S(mm2)求出可排出的最大墨水数X。在这里,析像度为1200dpi(点/英寸),1英寸为25.4m,最大打入率为D%,所以,最大墨水数X=S×(25.4/1200)2×(D/100)。
最后,在该最大墨水数X乘上每1滴的最大排出量(E),得到Vmax=X×E,计算出超出地排出的废墨水量的最大值(Vmax)。
因此,当归纳以上内容时,根据上述参数求出的最大废墨水量Vmax为
Vmax=((T+M+T)×(T+M2+T)-(M1×M2))×
(25.4/1200)2×(D/100)×E
=((3+210+3)×(3+297+3)-(210×297))
×(25.4/1200)2×(240/100)×5
=82441316(单位:ng)
=8.24×107(单位:ng)
将该值预先定为规定值,在每次相对1张的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时,将上述预定的规定值加到计数器。即,当进行无空白记录的场合,在直到前一次的无空白记录所产生的废墨水总量值加1次该规定值,求出直到本次的无空白记录时的废墨水量的累积值。用于该实施形式的墨水吸收体13可保持墨水的最大量(吸收极限量)为50g,该值预定为规定值。
这样,判断通过在直到前1次的无空白记录所产生的废墨水总量值加1次上述规定值Vmax而获得的累积值是否超过吸收极限量时的上述规定值(在这里为5×1010ng)。结果,当计数器的累积值超过上述规定值5×1010(ng)时,不相对该记录媒体进行记录动作地防止打印机的记录动作(步骤10),向使用者发出警告(步骤9)。结果,可确实地防止废墨水从墨水吸收体13溢出。而且,在计数器的累积值超过规定值的场合,最好进行催促更换墨水吸收体的通知。另一方面,在由步骤8判断计数器的累积值不超过规定值的场合,实施端部的无空白记录(步骤10),之后,进行排纸动作(步骤11)。
在该第1实施形式中,如图13的流程图所示那样,在实际地进行无空白记录(步骤10)之前,加上与1次的无空白记录所产生的废墨水量相当的“规定值”(步骤7),判断加法运算后的累积值是否超过上述规定量(步骤8)。按照该形式,可在实际进行无空白记录之前得知有无墨水从墨水吸收体溢出的可能性,而且,在墨水可能从墨水吸收体溢出的场合(即加法运算后累积值超过规定量的场合),不进行无空白记录地控制,所以,可确实地防止墨水溢出。
按照以上说明的第1实施形式,每次相对1张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时,在计数器加1次由该无空白记录产生的废墨水量(规定值),计算出废墨水总量,所以,与在上下左右端分别加上排出的废墨水量而计算出废墨水总量的构成相比,可实现缩短废墨水量的计算处理所需处理时间的缩短化和处理的简易化。另外,通过将在1次无空白记录中可假定的最大废墨水量作为与1次无空白记录产生的废墨水量相当的“规定值”,可确实地防止废墨水总量超过上述规定量(吸收极限量),确实地防止墨水溢出。
(第2实施形式)
在上述第1实施形式中,不论记录媒体的尺寸如何,使用一定值作为每次进行1次无空白记录时所加的“规定值”。具体地说,将在使用可由本装置使用的最大尺寸(A4尺寸)的记录媒体的场合可假定的最大废墨水墨没作规定值。在该形式的场合,具有可确实地防止废墨水从墨水吸收体溢出的优点。可是,在使用比最大尺寸(A4尺寸)小的尺寸(例如A5尺寸)的记录媒体的场合,如1次无空白记录产生的实际的废墨水量比上述规定值小,则作为废墨水量只要加上比上述规定值小的值即可,但在上述第1实施形式中,不论记录媒体的尺寸如何,都加上一定的规定值,所以,即使为不发生墨水溢出的程度的废墨水总量,也会判断成废墨水总量的累积值超过上述规定值(吸收极限量),由此不得不将记录动作停止。这样的形式从确实地防止墨水从墨水吸收体的溢出的观点来看较好,但反过来也使墨水吸收体的更换次数增加。如重视吸收体的更换次数的减少,则将废墨水总量打入到不超过上述规定值的极限附近的形式较理想。
因此,在该第2实施形式中,作为每进行1次空白记录时加上的增加值,不使用一定的规定值,而是使用与记录媒体的尺寸相应的多个不同的规定值。即,相应于记录媒体的尺寸使所加的规定值不同。具体地说,喷墨记录装置接收到在主计算机的驱动器显示画面由使用者选择的记录媒体的尺寸的信息后,根据该记录媒体的尺寸信息,参照记录媒体的尺寸与规定值相关的表(如下述表1那样的数据表),决定与记录媒体的尺寸对应的规定值,对所决定的规定值进行加法运算。
该第2实施形式的废墨水量管理流程图与上述说明的图13基本上相同,所以,省略其画面。作为不同点,在该第2实施形式中,在①图13的步骤1、2中,除了是否为记录数据和无空白记录的信息外,还接收与记录媒体的尺寸相关的信息,在②步骤4中,除了判断是否为无空白记录外,还进行记录媒体的尺寸判断,在③步骤7中,不是不论记录媒体的尺寸如何都加上一定的规定值,而是加上与记录媒体的尺寸相应的规定值。详细地说,废墨水量信息获得装置获得与记录媒体的尺寸对应的规定值。将与该记录媒体的尺寸对应的规定值向计数器送出1次。在计数器(加法运算装置)加1次该规定值。
与记录媒体的尺寸对应的规定值为如下述表1所示那样的值。即,作为与1次无空白记录所产生的废墨水量相当的“规定值”,设置对应于与不同尺寸而不同的值。在这里,当记录媒体的尺寸为大号、明信片、A5、A4时,随着这样增大,与各尺寸对应的规定值也变大,为X4、X3、X2、X1。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形式中,对应于记录媒体的尺寸使规定值不同,是因为与上述第1实施形式相比进行了精度更高的废墨水量管理。即,对应于记录媒体的尺寸,上述超出面积S不同。即,对应于记录媒体的尺寸,上述超出面积S不同,为此,与1次无空白记录产生的废墨水量相当的“规定值”也不同,所以可进行精度更高的废墨水量管理,与不考虑记录媒体的尺寸地加上一定规定值的场合相比,加上与记录媒体的尺寸对应的最佳规定值的场合更有优势。这些规定值的加法运算与上述第1实施形式同样,每次对1张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时仅进行1次。
(表1)
  记录媒体的尺寸(mm×mm)     规定值
    A4(210×297)    X1(>X2)
    A5(148×210)    X2(>X3)
    明信片(100×148)    X3(>X4)
    大号(89×127)    X4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按照该第2实施形式,作为每次对1张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时加上的“规定值”,设置与记录媒体的尺寸对应的多个不同的规定值,相应于使用的记录媒体的尺寸加上最佳的规定值,所以,比起与记录媒体的尺寸无关地加上相同的一定的规定值的形式,可进行废墨水量的精密管理。结果,可直到不超过墨水吸收体的吸收极限值(规定值)的极限附近打入废墨水总量,可获得减少墨水吸收体的更换次数的效果。
(第3实施形式)
在该第3实施形式中,其特征在于,每进行1次无空白记录时加上的值(增加值)根据记录媒体的种类(普通纸、光泽纸、铜板纸等)和记录模式(高速模式、标准模式、高画质模式等)的至少一方确定。在本实施形式中,根据记录媒体的种类和记录模式的不同,墨水打入量不同,与此相应,超出地排出的废墨水量也不同,所以,考虑记录媒体的种类和记录模式确定上述增加值。
下面,参照图14说明第3实施形式。在该实施形式中,与第1实施形式同样具有图1~图10所示基本的构成,同时,具有图11和图12所示压纸卷轴10的构成。
在这里,参照图14的流程图说明由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进行端部无空白记录时的废墨水管理动作。
当从主计算机接收记录数据时,输送机构作动,将记录媒体P送到压纸卷轴10。此时,与记录数据一起从主计算机送来用于记录的记录媒体的种类、记录模式、应实施记录是否为端部无空白记录的信息、记录数据的尺寸(长度、宽度)、及记录媒体的尺寸(长度、宽度)(步骤21、22、23)。在这里,如下述表2、表3所示那样,假定记录媒体的种类包含普通纸、光泽纸、铜板纸,记录模式包含模式1、模式2、模式3、模式4、及模式5。
下面说明记录模式。在本实施形式中,使用者通过在主计算机的显示器上的使用者接口画面(驱动器显示画面)进行操作设定记录模式。例如,在显示器上显示如图17(A)所示那样的驱动器画面,在该显示画面由使用者选择所期望的等级,从而设定与其等级对应的记录模式。在这里,模式1为与画质相比更重视记录速度的高速模式,模式2、模式3、模式4的记录速度依次下降,相反记录等级提高。模式5为记录速度慢但可进行最高画质的记录的高画质模式。这样在本实施形式中,可设定画质和记录速度不同的5个记录模式,可按5级设定画质和记录速度。
另外,也可由图17(B)所示那样的显示画面按“快”“标准”“美观”这样3级设定。在该场合,最好使上述记录模式分别对应于“快”“标准”“美观”,最好例如在选择“快”后,设定模式1(高速模式),选择“标准”后,设定“模式3(标准模式),选择”美观“后,设定模式5(高画质模式)。这些记录模式通过选择图17的显示画面上的检验框加以设定。
可是,如上述那样,与高速模式相比,在高画质模式下记录速度慢,相反,记录等级高。这是因为,在高画质模式下,使记录头的主扫描次数(通过次数)比高速模式多。增大通过次数,使得用于1行的形成的喷嘴数变多,相应地减轻从喷嘴的墨水排出量的偏差,结果,浓度不均减少。这样,在本实施形式中,越是重视等级的模式通过次数越多,即,高画质模式(模式5)的通过次数最多,另一方面,越是重视记录速度的模式通过次数越少,即,高速模式(模式1)的通过次数最少。
另外,本实施形式中,如表2所示那样,相应于记录模式使最大打入量(最大打入率)不同。详细地说,与高速模式(模式1)相比,高画质模式(模式5)的最大打入量增大。这是因为,最大打入量越多则可记录的墨水量增加,这样,作为画质的一个重要参数的记录浓度提高。另一方面,在通过次数少的高速模式(模式1)下最大打入量增大,短时间中打入较多的墨水,这样,记录媒体不能吸收收墨水,产生墨水渗出,画质大幅度下降。因此,在通过次数少的高速模式(模式1),不能增大最大打入量,与高画质模式(模式5)相比,形成为少量的最大打入量。
如表2所示,在本实施形式中,不仅相应于记录模式使最大打入率(%)不同,而且相应于记录媒体的种类(普通纸、光泽纸、铜板纸)也使最大打入率(%)不同。对于普通纸、光泽纸、铜板纸使最大打入率(%)不同,是因为记录媒体的墨水吸收能力分别不同。例如,当着眼于模式1时,铜板纸的吸收能力较高,所以最大打入量为240%。另一方面,普通纸的墨水吸收能力比铜板纸低,所以,当使最大打入量为240%时,产生墨水渗出。因此,普通纸的最大打入量比铜板纸的最大打入量少的180%。
(表2)
最大打入率(%)
    记录模式                  介质种类
    普通纸     光泽纸     铜板纸
    模式1   180(%)   200(%)   240(%)
    模式2   180(%)   200(%)   240(%)
    模式3   180(%)   200(%)   240(%)
    模式4   200(%)   200(%)   240(%)
    模式5   200(%)   220(%)   240(%)
(表3)
设定值
    记录模式                  介质种类
    普通纸     光泽纸     铜板纸
    模式1     9     10     12
    模式2     9     10     12
    模式3     9     10     12
    模式4     10     10     12
    模式5     10     11     12
在图14的步骤24中,根据从主计算机发送而来的数据,判断记录数据是否为端部无空白记录。在这里,当判断记录数据为端部无空白记录的场合,根据记录模式进行沿记录媒体的端部全体形成空白那样的记录(端部的有空白记录,即所谓的通常记录),排纸后结束动作。另一方面,在由步骤24判断为端部无空白记录的场合,参照示于表2那样的具有与记录模式和记录媒体种类对应的设定值的表,相应于与接收到的记录媒体的种类相关的信息和与记录模式相关的信息决定上述设定值,根据该设定值计算出应加到计数器的值(增加值)(步骤27)。在这里,加到计数器的值如以下那样计算出。
当计算增加值时,首先,如用图16说明的那样,根据超出面积S=(记录数据的宽度×记录数据的长度)-(记录媒体的宽度×记录媒体的长度)计算出超出面积S。此后,通过将该超出面积S与相应于记录媒体种类和记录模式确定的设定值相乘,计算出每进行1次无空白记录时加上的增加值。作为上述设定值,为了防止墨水从墨水吸收体溢出,最好设定与实际可打入的最大废墨水量相当的值。在该第3实施形式的场合,1次排出动作的最大排出量为5ng,最大打入率相应于记录媒体的种类和记录模式如表2所示那样确定。为此,设定值(实际上可发生的最大值)从根据记录媒体的种类和记录模式确定的最大打入率和最大排出量5ng如以下那样换算。
设定值=最大打入率(%)/100×最大排出量(5ng),根据上式使从表1和最大排出量换算得到的值与表2所示的设定值相当。
这样,计算出增加值(超出面积S×表3设定值)后,开始端部无空白记录(步骤28)。记录动作结束,进行排纸时(步骤29),由废墨水量信息获得装置将上述计算出的增加值送出到计数器,将送出的增加值加到计数器(步骤30)。
然后,判断计数器的累积值是否超过规定量(与第1实施形式同样,为5×1010ng)(步骤31),如未超过,则结束控制动作,如超过,则向使用者发出警告(步骤32),结束控制动作。
在上面说明了每进行1次无空白记录时将设定值与超出面积S相乘从而计算出增加值的例子,但本实施形式不限于该例。例如,也可预先设置每进行1次无空白记录时加上的增加值(A1<A2<A3<A4)及与记录媒体的种类和记录模式对应的表(下述表4的表),参照该表,相应于使用的记录媒体的种类和记录模式选择最佳的增加值。换言之,也可作为每进行1次无空白记录时加上的值,预先设置与记录媒体的种类和记录模式对应的多个不同的规定值,相应于使用的记录媒体的种类和记录模式选择对应的规定值,加上该规定值。在该形式的场合,由于不需要乘法工序,所以可实现处理时间的缩短。下述表4示出超出面积S为规定面积的场合的增加值,当然也可如上述那样相应于超出面积S使增加值不同。在该形式的场合,废墨水量信息获得装置获得与记录媒体的种类和记录模式对应的规定值,将该规定值送出到计数器。在计数器(加法运算装置)中,对与记录媒体的种类和记录模式对应的规定值进行加法运算。
(表4)
增加值
    记录模式                  介质种类
    普通纸     光泽纸     铜板纸
    模式1     A1     A2     A4
    模式2     A1     A2     A4
    模式3     A1     A2     A4
    模式4     A2     A2     A4
    模式5     A2     A3     A4
另外,在上面说明了根据记录媒体的种类和记录模式双方确定每进行1次无空白记录时加上的增加值的例子,但上述增加值也可根据记录媒体的种类和记录模式的至少一方确定。例如,如在记录模式之间使墨水打入量不同,相应于记录媒体的种类使墨水打入量不同,则可不考虑记录模式,而是根据记录媒体的种类确定上述增加值;另外,如在记录媒体的种类之间未使墨水打入量不同,而是相应于记录媒体模式使墨水打入量不同,则可不考虑记录媒体的种类,而是根据记录媒体模式确定上述增加值。
此外,如上述那样,每进行1次无空白记录时加上的值(增加值)根据超出面积S的不同存在差异。该超出面积S相应于记录数据的尺寸和记录媒体的尺寸而不同。因此,除了上述记录媒体的种类和记录模式外,最好也考虑记录数据的尺寸和记录媒体的尺寸决定增加值。因此,也可将根据记录媒体的种类、记录模式、记录数据的尺寸、记录媒体的尺寸确定的多个规定值预先收容到表中,参照该表决定按使用的记录媒体的种类、记录模式、记录数据的尺寸、记录媒体的尺寸确定的1个规定值,形成加上该规定值的构成。在该场合,废墨水量信息获得装置获得与记录媒体的种类、记录模式、记录数据的尺寸、记录媒体的尺寸对应的规定值,将该规定值送出到计数器。在计数器(加法运算装置)中,加上与记录媒体的种类、记录模式、记录数据的尺寸、记录媒体的尺寸对应的规定值。
如以上说明那样按照该第3实施形式,由于考虑每进行1次无空白记录时加上的值(增加值),所以,与不考虑记录媒体的种类和记录模式确定的场合相比,可更为正确地管理废墨水量。
(第4实施形式)
在该第4实施形式中,其特征在于,每进行1次无空白记录时加上的值(增加值)根据记录率确定。在本实施形式中,根据记录率的不同使墨水打入量不同,与此相随,使超出地排出的废墨水量也不同,所以,考虑记录率确定增加值。
下面,根据图15所示流程图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式。在该实施形式中,也与上述各实施形式同样具有图1-图10所示的基本的构成,同时,具有图11和图12所示的压纸卷轴10的构成。
参照图15说明该第4实施形式的废墨水管理动作。当从主计算机接收记录数据时,输送机构作动,将记录媒体P送到压纸卷轴10。此时,与记录数据同时地从主计算机将判断是否为应实施的记录的信息、记录数据的尺寸(长度和宽度)、及记录媒体的尺寸(长度、宽度)送来(步骤41、42、43)。在步骤44,当判断记录数据不为端部无空白记录数据的场合,进行通常的记录(步骤45)、排纸动作46而结束。另外,在步骤44,当判断记录数据为端部无空白记录数据的场合,先计算出记录的超出面积S(步骤47)。即,
超出面积S=(记录数据的长度×记录数据的宽度)-(记录媒体的长度×记录媒体的宽度)
由此计算出超出面积S。
下面,根据从主机送出的记录数据从记录头H1001排出墨水,进行记录动作,同时,进行在该记录动作中排出的点数的计数(步骤48)。此后,记录动作结束,当进行排纸动作时(步骤49),先根据计数的点数和记录数据尺寸(面积)计算出平均记录率D。这根据下式求出。
D=点数/记录数据面积
即,该值意味着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点数
此后,通过将记录超出面积S、平均记录率D、1点的排出量(在该第3实施形式中为5ng)相乘,计算出增加值。计算出的增加值由废墨水量信息获得装置送出到计数器,将该送出的增加值加到计数器(步骤51)。在该第4实施形式的喷墨记录装置中,设于压纸卷轴10的墨水吸收体13可吸收和保持的最大墨水保持量(规定值)为50g,所以,在示出加法运算后的累积值的墨水吸收体计数器超过上述规定值(5×1010ng)的场合,存在废墨水从墨水吸收体13溢出的可能性,所以,停止记录动作,向使用者发出警告(步骤53),结束墨水管理动作。
在本实施形式中,也可除了记录率外还考虑这以外的条件,确定上述增加值。作为记录率以外的条件,例如可列举出记载于上述第3实施形式的条件。具体地说,除记录率外,也可考虑记录媒体的种类、记录模式、记录数据的尺寸、记录媒体的尺寸中的至少1个条件确定上述增加值。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按照该第4实施形式,由于在进行1次无空白记录时加上的值(增加值)在考虑记录率的条件下确定,所以,与不考虑记录率确定的场合相比,可实现更为正确的废墨水量的管理。
另外,每次计算上述平均记录率D时,通过使用规定的点数计数范围,从而能够计算出在超出部,在更为近的区域中的平均记录率D,而该规定的点计数范围是用于在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上能够任意设定进行点数计数的范围(记录数据面积)的大小及位置或用于计算消耗电力的规定的点数计数范围。此时,能够进一步提高平均记录率D的精度,可进行更为正确的废墨水量的管理。
(第5实施形式)
在该第5实施形式中,为了非常正确地把握废墨水量,对与超出区域对应的墨水排出数(N)进行计数,在该墨水排出数(N)乘每1滴的墨水排出量(E),从而计算出进行与1次无空白记录所产生的废墨水量相当的增加值。
在该构成的场合,如由上述第1实施形式所述的那样,在记录媒体的输送误差大的场合,计数获得的墨水排出数(N)和实际排出到超出区域的墨水排出数的偏差可能不同。然而,在记录媒体的输送精度高的场合,计数获得的墨水排出数(N)与实际排出到超出区域的墨水排出数的偏差少。因此,在输送精度高、可减少输送误差的打印机中,由与超出区域对应的墨水排出数(N)×每1滴的墨水排出量(E)求出增加值。按照该形式,可正确把握废墨水量。
(第6的实施形式)
在该第6实施形式中,说明了具有可调整由图16的斜线示出的超出区域的量的功能、由该超出量调整改变超出面积的场合。
首先,使用图18说明超出量的调整功能。图18为用于调整超出量的使用者接口画面(主显示器上的显示画面)。在本例的场合,作为用于指定超出量的显示画面,显示出图18(b)那样的使用者接口画面。超出量如后述那样,在使用者由光标指定超出量的指定项目作为设定项目后,通过由光标朝左右拖动显示画面上的捏手K而进行指定。该指定方法的具体例将在后面说明。另外,在未指定无边缘印刷的场合,显示图18(a)那样的使用者使用者接口画面。在该图18(a)的画面中,未显示捏手K,不能指定超出量。
在本例的场合,在图18(b)的画面的与超出量相关的显示部分,使光标C对准并进行点击操作,从而使超出量的指定项目成为设定项目,作为打印机推荐的超出量的引导画面,显示图18(c)那样的使用者接口画面,代替图18(b)的画面。
在该图18(c)的画面中,打印机推荐的超出量根据文字显示成“推荐为右端。越向左拖动则超出量越少”。由光标C拖动该图18(c)的显示画面上的捏手K,使其位于4个位置P1、P2、P3、P4中的任一个,从而选择性地指定与该捏手K的位置对应的4阶段(从第1阶段到第4阶段)的超出量。
这样指定的4阶段的超出量相应地改变记录数据的尺寸。这样,随着该记录数据的尺寸变更超出面积也改变。
即,如上述那样,超出面积S根据超出面积S=记录数据的尺寸(宽度×长度)-记录媒体的尺寸(宽度×长度)计算出。因此,如改变记录数据的尺寸,则超出面积S也随之改变。
如改变超出面积S,当然排出到超出区域的废墨水量也改变。因此,在进行超出量的调整、改变超出面积S的场合,最好作为废墨水量也一并改变加到计数器的增加值。即,最好对应于超出面积S确定增加值的数值。该伸出面积S如考虑按记录数据的尺寸和记录媒体的尺寸规定,则最终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最好相应于记录数据的尺寸和记录媒体的尺寸双方确定增加值。
在该第6实施形式中,作为每进行1次无空白记录时加上的增加值,不是使用一定的规定值,而是使用与记录数据的尺寸和记录媒体的尺寸对应的多个不同的规定值。即,相应于记录数据的尺寸和记录媒体的尺寸,使加上的规定值不同。具体地说,在喷墨记录装置接收到有关记录数据的尺寸和记录媒体的尺寸的信息后,根据该记录数据的尺寸信息和记录媒体的尺寸信息,参照记录数据的尺寸和记录媒体的尺寸与规定值相关的表选择与记录数据的尺寸和记录媒体的尺寸对应的规定值,加上该规定值。
在该形式的场合,废墨水量信息获得装置获得与记录数据的尺寸和记录媒体的尺寸对应的规定值,将该规定值送出到计数器。在计数器(加法运算装置)加上与记录数据的尺寸和记录媒体的尺寸对应的规定值。
按照以上说明的第6实施形式,由于考虑记录数据尺寸和记录媒体的尺寸确定每进行1次无空白记录时加上的值(增加值),所以,与不考虑记录数据尺寸和记录媒体的尺寸确定的场合相比,可实现更为正确的废墨水量的管理。
(其它实施形式)
在上述第1-第6实施形式中,说明了实施警告动作和记录动作的停止的内容。该警告动作和记录动作的停止控制的实施时刻最好为以下的时刻。即,由废墨水量累计装置获得的废墨水量的累积值在达到低于压纸卷轴吸收体的最大墨水吸收量的第1规定值时进行警告动作,在达到压纸卷轴吸收体的最大墨水吸收量以下而且比上述第1规定值大的第2规定值时最好进行记录动作的停止控制。
在上述第1~第6实施形式中,假设了无空白记录时的废墨水和恢复处理时的废墨水保持于独立的墨水吸收体的形式。在该场合,端部无空白记录产生的废墨水全部都由独立地设于压纸卷轴10的墨水吸收体(压纸卷轴吸收体13)吸收和保持,所以,仅假设打入到压纸卷轴吸收体13的废墨水量,设定进行1次无空白记录时加上的增加值(规定值)和压纸卷轴吸收体13的吸收极限量(规定值)。另外,用于累计废墨水量的废墨水量累计装置也仅是累计排出到压纸卷轴吸收体13的废墨水量的构造。详细地说,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包括获得与进行1次无空白记录产生的废墨水量相关的信息(即进行1次无空白记录时加上的增加值)并将该信息送出到计数器的废墨水量信息获得装置和累计由废墨水量信息获得装置送出的信息(增加值)的计数器。在这样的上述各实施形式中,实现由压纸卷轴吸收体13单独的废墨水量管理。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形式,也可在对预备排出动作和吸引恢复动作等恢复处理时的废墨水进行回收的墨水吸收体(废墨水吸收体)中,一并保持恢复处理时的废墨水和无空白记录时的废墨水。进行预备排出动作和吸引恢复动作等从记录头排出墨水的恢复处理的恢复装置配置在记录区域外的位置(例如原始位置)。
图19示出该形式。由图19可知,无空白记录产生的废墨水先由压纸卷轴吸收体1901吸收,之后,在重力作用下滴下到废墨水吸收体1902。即,无空白记录产生的废墨水通过压纸卷轴吸收体1901到达废墨水吸收体1902,由该废墨水吸收体1902保持。另一方面,恢复处理时的废墨水当然也由废墨水吸收体1902保持。因此,当为该形式时,在废墨水吸收体1902中一起保持无空白记录时的废墨水和恢复处理时的废墨水。由图可知,废墨水吸收体1902配置到设于墨水接受部的压纸卷轴吸收体1901的重力方向的下方部。
另外,在图19中,1903表示相对记录头进行吸引恢复动作等的恢复装置,该恢复装置1903具备与上述废墨水吸收体1902连通的泵1904和密封记录头的喷嘴部的盖1905。还有,1906是在记录动作之前执行的预备排出动作中接收由记录头排出的墨水的预备排出接收器。该预备排出接收器1906由海绵等墨水吸收体构成,其下端部连接到上述废墨水吸收体1901。
当为该形式时,最好管理引导无空白记录时的废墨水和恢复处理时的废墨水双方的废墨水吸收体1902的废墨水量。此时,对于作为墨水溢出的临界值确定的上述规定值设定废墨水吸收体的吸收极限值。另外,无空白记录时的废墨水量和恢复处理时的废墨水量相加后获得的值与废墨水总量相当。因此,判断该相加值是否超过上述规定值,在超过的场合通报出错信息。
在该形式的场合,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对无空白记录时的废墨水量和恢复处理时的废墨水量双方进行加法运算。详细地说,构成废墨水量累计装置的废墨水量信息获得装置除了无空白记录时的废墨水量的相关信息(第1值)外,还获得恢复处理时的废墨水量的相关信息(第2值),可将上述第1增加值和第2增加值都送送出到计数器。另外,计数器中,除了第1增加值外,还加上第2增加值。
这样的形式(无空白记录时的废墨水和恢复处理时的废墨水都由废墨水吸收体保持的形式)可适用于上述第1-第6实施形式的任一个。当这样适用时,只要采用管理废墨水吸收体中的废墨水量代替压纸卷轴吸收体的废墨水量的构成即可。
例如,在适用第1实施形式的场合,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在进行1次无空白记录时加上规定的值(第1值),同时,每次进行恢复处理时,加上与该恢复处理所产生的废墨水量相当的第2规定值(第2值)。这样,将无空白记录产生的废墨水量和恢复处理产生的废墨水量相加从而求出废墨水总量地作用。判断该废墨水总量是否超过规定量(废墨水吸收体的吸收极限量),在超过的场合,进行催促墨水吸收体的维护的显示等的警告。
另外,适用第2实施形式的场合,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在每进行1次无空白记录时加上与记录媒体的尺寸对应的第1值,同时,每次进行恢复处理时,加上与该恢复处理产生的废墨水量相当的第2值。这样,将无空白记录产生的废墨水量和由恢复处理产生的废墨水量相加,求出废墨水总量。判断该废墨水总量是否超过规定量(废墨水吸收体的吸收极限量),当超过时,进行催促墨水吸收体的维护的显示等警告。
另外,在适用第3实施形式的场合,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在每进行1次无空白记录时加上与记录媒体的种类和记录模式对应的第1值,并在每次进行恢复处理时加上与该恢复处理产生的废墨水量相当的第2值。这样,将无空白记录产生的废墨水量和恢复处理产生的废墨水量相加从而求出废墨水总量地作用。判断该废墨水总量是否超过规定量(废墨水吸收体的吸收极限量),当超过时,进行催促墨水吸收体的维护的显示等警告。
另外,在适用第6实施形式的场合,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在每进行1次无空白记录时加上与记录媒体的尺寸和记录数据尺寸对应的第1值,并在每次进行恢复处理时加上与该恢复处理产生的废墨水量相当的第2值。这样,将无空白记录产生的废墨水量和恢复处理产生的废墨水量相加,求出废墨水总量。判断该废墨水总量是否超过规定量(废墨水吸收体的吸收极限量),当超过时,进行催促墨水吸收体的维护的显示等警告。
第4实施形式和第5实施形式也同样,所以省略其说明。
另外,示出废墨水吸收体内的废墨水量接近极限这一状态的警告动作和记录动作停止控制的实施时刻最好为以下的时刻。即,最好在由废墨水量累计装置获得的废墨水量的累计值达到低于废墨水吸收体的最大墨水吸收量的第1规定值的时刻进行警告动作,在达到废墨水吸收体的最大墨水吸收量以下而且比上述第1规定值大的第2规定值的时刻进行停止记录动作的控制。
另外,在上述第1-第6实施形式中,将在1张记录媒体进行记录所产生的废墨水量作为增加值累积到计数器,但也可将在多张记录媒体进行记录所产生的废墨水量设定为增加值。即,可将对预定的规定张数的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产生的废墨水量设为增加值。另外,也可将在1张以下的记录区域(例如1/2页或每次扫描)进行记录产生的废墨水量设定为增加值。
另外,在上述第1~第6实施形式中,废墨水管理动作是通过记录装置主体来执行处理,但关于废墨水管理的处理也可以在主机侧执行。即,在打印驱动器内进行上述的各种处理后,向记录装置传送记录数据、超出墨水量的形式的记录装置也不会降低效果。
在上述实施形式中,以在记录媒体的所有端部(例如4边)不形成空白的那样的记录的场合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在形成仅是记录媒体端部中的一部分例如一边或一边中的一部分存在无空白部分的图像的场合,本发明也有效,在本说明书中,端部的无空白记录意味着在记录媒体的端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存在无空白部分的记录。

Claims (22)

1.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在相对支承于压纸卷轴的记录媒体的端部进行无空白记录时,从记录头将墨水排出到超出上述记录媒体端部外侧的位置进行对上述记录媒体的端部的记录;其特征在于:具有接受排出到超出上述记录媒体端部的外侧位置的废墨水的墨水接受部和累积地加上排出到上述墨水接受部的废墨水量的废墨水量累计装置,上述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在相对1张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时,加上与相对该1张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而产生的废墨水量相当的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与相对上述1张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而产生的废墨水量相当的值为预定的规定值,上述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在相对上述1张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时仅加1次上述规定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规定值对应于记录媒体的种类设置多个,上述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加上与用于记录的记录媒体的种类对应的规定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规定值对应于包含记录速度相对较快的模式和记录速度相对较慢的模式的多个记录模式设置多个,上述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加上与用于记录的记录模式的种类对应的规定值。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规定值对应于记录媒体的种类和记录模式设置多个,上述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加上与用于记录的记录媒体的种类和记录模式对应的规定值。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规定值对应于用于在上述记录媒体的记录的记录数据的尺寸和记录媒体的尺寸设置多个,上述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加上与用于记录的记录数据的尺寸和记录媒体的尺寸对应的规定值。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规定值对应于用于记录媒体的种类、记录模式、记录数据的尺寸、及记录媒体的尺寸设置多个,上述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加上与用于记录的记录媒体的种类、记录模式、记录数据的尺寸、及记录媒体的尺寸对应的规定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与相对上述1张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而产生的废墨水量相当的值为根据记录率确定的值,上述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加上根据上述记录率确定的值。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与相对上述1张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而产生的废墨水量相当的值为根据与超出上述记录媒体的区域对应的记录数据中,示出实际排出墨水这一状态的墨水排出数据的数而确定的值,上述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加上根据上述墨水排出数据的数确定的值。
10.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在相对支承于压纸卷轴的记录媒体的端部进行无空白记录时,从记录头将墨水排出到超出上述记录媒体端部的外侧位置进行对上述记录媒体的端部的记录;其特征在于:具有墨水接受部和废墨水量累计装置,该墨水接受部接受排出到超出上述记录媒体端部的外侧位置的废墨水;该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在每次相对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时,累积地加上与随着对该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而排出到上述墨水接受部的废墨水量相当的值,上述废墨水量累计装置作为与上述废墨水量相当的值,加上根据用于记录的记录媒体的种类、记录模式、及记录数据的尺寸中的至少1个决定的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废墨水量累计装置作为与上述废墨水量相当的值,加上根据记录媒体的种类和记录模式决定的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废墨水量累计装置作为与上述废墨水量相当的值,加上根据用于记录的记录数据的尺寸和记录媒体的尺寸决定的值。
13.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在相对支承于压纸卷轴的记录媒体的端部进行无空白记录时,从记录头将墨水排出到超出上述记录媒体端部的外侧位置进行对上述记录媒体的端部的记录;其特征在于:具有墨水接受部和废墨水量累计装置,该墨水接受部接受排出到超出上述记录媒体的端部的外侧位置的废墨水;该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在每次相对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时,累积地加上与随着对该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而排出到上述墨水接受部的废墨水量相当的值,上述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在用于记录的记录媒体的种类为第1记录媒体的场合,作为与上述废墨水量相当的值加上第1值,在用于记录的记录媒休的种类为与上述第1记录媒体不同的第2记录媒体的场合,作为与上述废墨水量相当的值,加上与上述第1值不同的第2值。
14.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在相对支承于压纸卷轴的记录媒体的端部进行无空白记录时,从记录头将墨水排出到超出上述记录媒体端部的外侧位置进行对上述记录媒体端部的记录;其特征在于:具有墨水接受部和废墨水量累计装置,该墨水接受部接受排出到超出上述记录媒体端部的外侧位置的废墨水;该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在每次进行相对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时,累积地加上与随着对该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而排出到上述墨水接受部的废墨水量相当的值,上述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在用于记录的记录模式为记录速度相对较快的第1模式的场合,作为与上述废墨水量相当的值加上第1值,在用于记录的记录模式为记录速度相对较慢的第2模式的场合,作为与上述废墨水量相当的值,加上与上述第1值不同的第2值。
15.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在相对支承于压纸卷轴的记录媒体的端部进行无空白记录时,从记录头将墨水排出到超出上述记录媒体端部的外侧位置进行对上述记录媒体的端部的记录;其特征在于:具有墨水接受部和废墨水量累计装置,该墨水接受部接受排出到超出上述记录媒体端部的外侧位置的废墨水;该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在每次相对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时,累积地加上与随着对该记录媒体进行无空白记录而排出到上述墨水接受部的废墨水量相当的值,上述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在用于记录的记录数据的尺寸为第1尺寸的场合,作为与上述废墨水量相当的值加上第1值,在用于记录的记录数据的尺寸为与上述第1尺寸不同的尺寸的场合,作为与上述废墨水量相当的值,加上与上述第1值不同的第2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墨水接受部设在配置于与记录头相对峙的位置的压纸卷轴。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压纸卷轴的上面凸设对记录媒体进行支承的多个肋,在位于上述肋之间的墨水接受部设置墨水吸收体,该墨水吸收体对排出到超出上述记录媒体端部的外侧位置的废墨水进行回收。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墨水接受部设置墨水吸收体,该墨水吸收体用于回收排出到超出上述记录媒体端部的外侧位置的废墨水;该喷墨记录装置还具备在由上述废墨水量累计装置获得的废墨水量的累积值达到低于上述墨水吸收体的最大墨水吸收量的第1规定值时进行警告动作,在达到上述墨水吸收体的最大墨水吸收量以下而且比上述第1规定值大的第2规定值时进行记录动作的停止控制的控制装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进行从上述记录头排出墨水的恢复动作的恢复装置和回收由上述恢复装置的恢复动作产生的废墨水的废墨水吸收体;排出到上述墨水接受部的废墨水与随着上述恢复动作产生的废墨水一起在上述废墨水吸收体中得到保持;上述废墨水量累计装置除了加上与排出到上述墨水接受部的废墨水量相当的值外,还加上与上述恢复装置的恢复动作产生的废墨水量相当的值,从而累计上述废墨水吸收体的废墨水量。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进行从上述记录头排出墨水的恢复动作的恢复装置和回收由上述恢复装置的恢复动作产生的废墨水的废墨水吸收体;在设于上述墨水接受部内的墨水吸收体的重力方向的下方部配置上述废墨水吸收体;随着上述无空白记录排出到上述墨水吸收体的废墨水移动到上述废墨水吸收体,并在该废墨水吸收体中保持;上述废墨水量累计装置将与排出到上述墨水接受部的废墨水量相当的值和与上述恢复装置的恢复动作产生的废墨水量相当的值相加,从而累计上述废墨水吸收体的废墨水量。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在由上述废墨水量累计装置获得的废墨水量的累积值达到低于上述墨水吸收体的最大墨水吸收量的第1规定值时进行警告动作,在达到上述墨水吸收体的最大墨水吸收量以下而且比上述第1规定值大的第2规定值时进行记录动作的停止控制的控制装置。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在由上述废墨水量累计装置获得的废墨水量的累积值达到规定值的场合不进行这以后的记录动作地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
CNB021277982A 2001-08-10 2002-08-09 喷墨记录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030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45031/2001 2001-08-10
JP2001245031 2001-08-10
JP2002217090A JP2003127353A (ja) 2001-08-10 2002-07-25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17090/2002 2002-07-25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925831A Division CN1318217C (zh) 2001-08-10 2002-08-09 喷墨记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03292A true CN1403292A (zh) 2003-03-19
CN1230306C CN1230306C (zh) 2005-12-07

Family

ID=2662045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2779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0306C (zh) 2001-08-10 2002-08-09 喷墨记录装置
CNB20041009258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18217C (zh) 2001-08-10 2002-08-09 喷墨记录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9258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18217C (zh) 2001-08-10 2002-08-09 喷墨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011389B2 (zh)
EP (1) EP1285770B1 (zh)
JP (1) JP2003127353A (zh)
KR (1) KR100537703B1 (zh)
CN (2) CN1230306C (zh)
AT (1) ATE432829T1 (zh)
DE (1) DE60232486D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58722C (zh) * 2004-06-08 2008-01-02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条件设定方法、记录方法、记录装置及记录条件决定装置
CN105313501A (zh) * 2014-06-30 2016-02-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CN110421984A (zh) * 2019-08-17 2019-11-08 深圳市汉森软件有限公司 往复式扫描打印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425912A (zh) * 2020-10-29 2022-05-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废液回收单元以及废液回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59778B2 (ja) * 2001-08-10 2004-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708668B2 (ja) 2001-09-17 2011-06-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条件設定装置、プリント条件設定方法、プリント方法、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方法、プリント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4572317B2 (ja) * 2003-09-25 2010-11-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吸収材、プラテン、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04345249A (ja) * 2003-05-22 2004-12-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DE112004000017T5 (de) * 2003-05-22 2005-12-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Kadoma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vorrichtung
KR101133889B1 (ko) 2003-07-04 2012-04-09 소니 주식회사 액체 토출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4358564B2 (ja) * 2003-07-24 2009-11-0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JP2005059585A (ja) * 2003-07-30 2005-03-10 Canon Inc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05070859A (ja) * 2003-08-27 2005-03-17 Canon Inc データ処理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制御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が読み取り可能なプログラムを格納した記憶媒体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4543664B2 (ja) * 2003-11-27 2010-09-15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20060033792A1 (en) * 2004-08-11 2006-02-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inting method,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system
US7699460B2 (en) * 2004-08-12 2010-04-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JP4769438B2 (ja) * 2004-08-12 2011-09-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データ生成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方法
JP4763984B2 (ja) * 2004-08-18 2011-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廃インク量推定方法
JP2006091809A (ja) * 2004-08-23 2006-04-06 Ricoh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
KR100644652B1 (ko) * 2004-11-24 2006-11-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잉크젯 프린터
US7654664B2 (en) * 2005-01-31 2010-02-0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laten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4315923B2 (ja) * 2005-03-14 2009-08-19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印刷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の画像処理方法
JP2007015217A (ja) 2005-07-07 2007-01-25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および予備吐出制御方法
JP2007118502A (ja) * 2005-10-31 2007-05-17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4848746B2 (ja) * 2005-11-28 2011-12-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吐出タイミング決定方法
JP4788467B2 (ja) * 2006-05-09 2011-10-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9132107A (ja) * 2007-11-30 2009-06-18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199706B2 (ja) * 2008-03-07 2013-05-15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5700975B2 (ja) * 2010-08-24 2015-04-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5539118B2 (ja) 2010-08-31 2014-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7039960B2 (ja) * 2017-11-27 2022-03-23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情報制御装置、印刷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289702B2 (ja) 2019-04-03 2023-06-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22062758A (ja) * 2020-10-09 2022-04-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保持容器
CN117485028A (zh) * 2020-10-29 2024-02-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废液回收单元以及废液回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5962A (ja) * 1984-07-30 1986-02-20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装置
US5745134A (en) * 1990-06-13 1998-04-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of exchanging waste ink pack of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5172140A (en) 1990-06-13 1992-12-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device for indicating need to change waste ink pack
JP2945781B2 (ja) * 1991-05-17 1999-09-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H0811322A (ja) * 1994-06-28 1996-01-16 Ricoh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08169155A (ja) * 1994-10-21 1996-07-02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及びそれに用いる記録媒体、記録媒体供給源
JPH0963120A (ja) 1995-08-25 1997-03-07 Sony Corp 光学記録媒体
KR970012410U (ko) * 1995-09-11 1997-04-25 잉크젯 프린터에서 잉크탱크의 폐잉크 양 감지장치
EP0841173B1 (en) 1996-11-11 2002-09-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H10181044A (ja) * 1996-11-11 1998-07-07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4277320B2 (ja) * 1997-02-03 2009-06-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H11300989A (ja) * 1998-04-15 1999-11-02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廃インク量推計方法
US6168259B1 (en) * 1998-10-09 2001-01-02 Eastman Kodak Company Printer for forming a full-width image on a receiver exclusive of a transverse side of the receive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printer
US6239817B1 (en) * 1998-10-20 2001-05-29 Hewlett-Packard Comapn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borderless print image
US6903837B1 (en) 1998-10-23 2005-06-07 Canon Europa N.V.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edicting the quantity of printing product available in a printer and necessary for printing a document
JP3617336B2 (ja) * 1998-10-29 2005-02-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3887985B2 (ja) * 1999-02-25 2007-02-28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3854784B2 (ja) * 1999-06-08 2006-1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DE60042579D1 (de) 1999-06-08 2009-09-03 Canon Kk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gerät und -verfahren
DE60114071T2 (de) 2000-04-18 2006-07-13 Seiko Epson Corp.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vorrichtung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58722C (zh) * 2004-06-08 2008-01-02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条件设定方法、记录方法、记录装置及记录条件决定装置
CN105313501A (zh) * 2014-06-30 2016-02-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CN110421984A (zh) * 2019-08-17 2019-11-08 深圳市汉森软件有限公司 往复式扫描打印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421984B (zh) * 2019-08-17 2020-05-19 深圳市汉森软件有限公司 往复式扫描打印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425912A (zh) * 2020-10-29 2022-05-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废液回收单元以及废液回收方法
CN114425912B (zh) * 2020-10-29 2023-12-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废液回收单元以及废液回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30063152A1 (en) 2003-04-03
ATE432829T1 (de) 2009-06-15
EP1285770A2 (en) 2003-02-26
CN1605468A (zh) 2005-04-13
CN1318217C (zh) 2007-05-30
EP1285770B1 (en) 2009-06-03
CN1230306C (zh) 2005-12-07
JP2003127353A (ja) 2003-05-08
KR100537703B1 (ko) 2005-12-20
EP1285770A3 (en) 2003-06-11
KR20030014178A (ko) 2003-02-15
US7011389B2 (en) 2006-03-14
DE60232486D1 (de) 2009-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30306C (zh) 喷墨记录装置
CN1219643C (zh) 喷墨记录方法和喷墨记录装置
CN1186193C (zh) 图像处理方法及设备、存储介质、程序
CN1131783C (zh) 打印头以及使用其的打印装置
CN1072114C (zh) 喷墨记录方法与装置
CN1136472C (zh) 滤色器制造方法和制造设备
CN1129528C (zh) 打印头、采用其的打印方法和设备
CN1171732C (zh) 储液容器
CN1906037A (zh) 高速数字打印设备
CN1739973A (zh) 记录装置和记录装置的输送量校正方法
CN101077662A (zh) 喷墨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CN1960876A (zh) 头基板、记录头、头盒、记录装置以及信息输入输出方法
CN1975764A (zh) 记录数据生成方法、记录装置及掩模制造方法
CN1189321C (zh) 图像打印设备、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程序
CN100340403C (zh) 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CN1221391C (zh) 喷墨记录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743176A (zh) 打印装置和打印方法
CN1764544A (zh) 液体喷射装置和液体喷射方法
CN1923514A (zh) 具有力传递路径选择机构的打印机
CN100349750C (zh) 打印设备
CN1193886C (zh) 喷墨记录装置和在该装置中执行的油墨用完判断方法
CN1738714A (zh) 喷射液体的设备和方法
CN1263602C (zh) 喷墨记录方法、喷墨记录装置及其控制装置
CN1193878C (zh) 图象打印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626349A (zh) 记录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记录头的控制电路和驱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1207

Termination date: 2019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