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25912B - 液体喷出装置、废液回收单元以及废液回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出装置、废液回收单元以及废液回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25912B
CN114425912B CN202111256233.4A CN202111256233A CN114425912B CN 114425912 B CN114425912 B CN 114425912B CN 202111256233 A CN202111256233 A CN 202111256233A CN 114425912 B CN114425912 B CN 1144259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ste liquid
liquid
absorbing member
waste
re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5623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25912A (zh
Inventor
山田克己
山嵜贵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4259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259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259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259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21Collecting waste ink; Collector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05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 B41J2/16508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connected with the printer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23Waste ink transport from caps or spittoons, e.g. by su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8Ink recirculation systems
    • B41J2/185Ink-collectors; Ink-catc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8Ink recirculation systems
    • B41J2/185Ink-collectors; Ink-catchers
    • B41J2002/1856Ink-collectors; Ink-catchers waste ink contain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液体喷出装置、废液回收单元以及废液回收方法,容易进行吸收部件的更换作业,并且能够抑制更换时被吸收部件的废液弄脏。记录装置(11)具备将从喷出头向支承于支承部(26)的介质的端部的外侧废弃的液体作为废液进行吸收的废弃吸收部件(70)(第一吸收部件)。记录装置(11)具有:作为废液接收部的一例的盖帽(61),其将从喷出头排出的液体作为废液进行接收;废液吸收部件(50A)(第二吸收部件),吸收从盖帽(61)送来的废液;以及废液盒(50B)(收纳部),保持废液吸收部件(50A)。废弃吸收部件(70)和废液吸收部件(50A)以能够从废弃吸收部件(70)向废液吸收部件(50A)交接废液的方式连接。

Description

液体喷出装置、废液回收单元以及废液回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输送介质的输送部、支承介质的支承部、以及在支承于支承部的介质上进行记录的喷出头的液体喷出装置、废液回收单元以及废液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向介质喷出油墨等液体的喷出头的液体喷出装置。在这种液体喷出装置中,设置有从喷出头的喷嘴强制性地排出油墨等液体的维护装置。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回收通过维护装置从喷出头排出的油墨等废液的废液收纳体。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9-119136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液体喷出装置中,虽然示出了更换废液吸收体的手段,但仅能够使管与底架分离,废液吸收体仍留在主体侧。若在该状态下用户直接取出废液吸收体进行更换,则存在如下技术问题:不仅难以进行作业,而且充满废液的废液吸收体有可能污染周围的部件。
发明内容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液体喷出装置具有:喷出头,向被记录材料喷出液体;支承部,与所述喷出头相对设置,并从下方支承被记录材料;第一吸收部件,将从所述喷出头向支承于所述支承部的所述被记录材料的端部的外侧废弃的液体作为废液进行吸收;废液接收部,将从所述喷出头排出的液体作为废液进行接收;第二吸收部件,吸收从所述废液接收部送来的废液;以及收纳部,保持所述第二吸收部件,所述第一吸收部件和所述第二吸收部件以能够从所述第一吸收部件向所述第二吸收部件交接废液的方式连接。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废液回收单元以能够拆装的方式插装于液体喷出装置的装置主体,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支承部,支承被记录材料;喷出头,向所述被记录材料喷出液体;第一吸收部件,吸收从所述喷出头向支承于所述支承部的所述被记录材料的端部的外侧废弃的液体;以及废液接收部,将从所述喷出头排出的液体作为废液进行接收,所述废液回收单元具备:第二吸收部件,吸收从所述废液接收部送来的废液;以及收纳部,保持所述第二吸收部件,在所述收纳部插装于装置主体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吸收部件以能够吸收来自所述废液接收部的废液的方式被连接、且以能够从所述第一吸收部件交接废液的方式与该第一吸收部件连接,在从装置主体拆除所述收纳部时,所述第二吸收部件的能够吸收来自所述废液接收部的废液的连接被解除,并且,在从所述第一吸收部件交接的废液的路径被阻断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吸收部件与该第一吸收部件的连接被切断。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废液回收方法在液体喷出装置中回收废液,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支承部,支承被记录材料;喷出头,向所述被记录材料喷出液体;第一吸收部件,吸收从所述喷出头向支承于所述支承部的所述被记录材料的端部的外侧废弃的液体;第二吸收部件,吸收从将自所述喷出头排出的液体作为所述废液进行接收的废液接收部送来的该废液;以及收纳部,保持所述第二吸收部件,在所述废液回收方法中,将所述收纳部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于装置主体,所述废液回收方法包括:当将所述收纳部插装于装置主体时,所述第二吸收部件以能够吸收从所述废液接收部送来的废液的方式与废液流路连接,并且以能够从所述第一吸收部件交接废液的方式与该第一吸收部件连接;以及当从装置主体拆除所述收纳部时,所述第二吸收部件的与所述废液接收部的废液流路的连接被解除,并且,在从所述第一吸收部件的废液的交接被阻断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吸收部件与所述第一吸收部件的连接被切断。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记录装置的背面立体图。
图3是表示进给托盘呈设置状态的记录装置的背面立体图。
图4是表示呈从图3的状态进一步打开了废液盒盖的状态的记录装置的背面立体图。
图5是呈取出了废液回收单元的状态的记录装置的背面立体图。
图6是表示呈拆除了壳体的状态的记录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图6的7-7线向视的记录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8是表示图6的8-8线向视的记录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9是表示将包括记录系统的上部拆除后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交接机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废液回收单元和交接机构的背面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未将交接机构进行的废液的交接阻断的阻断机构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阻断机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将交接机构进行的废液的交接阻断的阻断机构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呈能够看到废液回收系统的状态的记录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图6的16-16线向视的废弃吸收部件的一部分的正剖视图。
图17是表示维护装置和废液回收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与废液回收单元进行拆装的装置主体侧的连接部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图17的19-19线向视的废液回收单元与结合部的结合部位周边的侧剖视图。
图20是表示朝向压入方向对废液回收单元施力的机构的局部立体图。
图2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呈拆除了废液回收单元的状态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呈拆除了废液盒的状态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呈拆除了废液回收单元的状态的记录装置的背面立体图。
图25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具有风扇的废液回收单元的局部立体图。
图26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中包括扩张吸收部件的废液回收单元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作为液体喷出装置的一例的记录装置、12…装置主体、13…盖、14…显示部、15…电源按钮、17…液体供给源、18…窗部、19…盒盖、20…盒、21…进给盖、22…进给托盘、22A…主支撑部件、22B…副支撑部件、23…记录部、24…滑架、25…喷出头、26…支承部、27…支撑引导部件、28…废液盒盖、28A…螺钉、28B…作为施力部件的一例的板簧、30…图像读取装置(扫描仪)、34…移动机构、35…主框架、35A…导轨、34A…同步带、36…滑架电机、37…线性编码器、39…液体供给管束、39A…液体供给管、40…输送部、41…第一进给部、42…第二进给部、44…拾取辊46…堆积器、48…输送辊对、49…排出辊对、50…废液回收单元、50A…作为第二吸收部件的一例的废液吸收部件、50B…作为收纳部的一例的废液盒、50C…连接部、51…第一废液回收部、52…第二废液回收部、53…第一废液盒部、54…第一废液吸收部件、55…第二废液盒部、56…第二废液吸收部件、57…被结合部、59…飞散防止壁、60…维护装置、61…作为液体收纳部的一例的盖帽、62…擦拭件、63…吸引泵、64…作为管的一例的废液管、65…滑架锁定部件、66…结合部、66A…前端、66B…废液流路、70…作为第一吸收部件的一例的废弃吸收部件、71…收纳部、71A…底面、72…下层吸收部件、73…表层吸收部件、73A…连接部、75…电源单元、76…作为基板的一例的主基板、80…作为交接部的一例的交接机构、80A…作为交接部的一例的第一交接机构、80B…作为交接部的一例的第二交接机构、81…第一连接吸收部件、81A…保持部、82…第二连接吸收部件、82A…保持部、83…废液引导部、83A…斜面、87…滑动齿轮、90…扩张吸收部件、90A…第一扩张吸收部件、90B…第二扩张吸收部件、100…构成电子部件的一例的控制部、111…作为收纳部的一例的废液盒、112…作为第二吸收部件的一例的废液吸收部件、121…作为收纳部的一例的废液盒、122…作为第二吸收部件的一例的废液吸收部件、M…作为被记录材料的一例的介质、HP…起始位置、AH…起始相反位置、X…宽度方向X(扫描方向)、Y…输送方向(进深方向)、Z…铅直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为液体喷出装置的一例的记录装置11涉及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1中,假设记录装置11放置在水平面上,将相互正交的三个虚拟轴设为X轴、Y轴以及Z轴。X轴是与后述喷出头25的扫描方向平行的虚拟轴,Y轴是与记录时的介质的输送方向平行的虚拟轴。另外,Z轴是与铅直方向Z平行的虚拟轴。与X轴平行的两个方向是指包含喷出头25的记录部23往复扫描的方向。因此,将记录部23扫描的方向也称为“扫描方向X”。另外,与Y轴平行的一个方向是指喷出头25在介质M上进行记录的记录位置中的介质M的输送方向。因此,将记录位置中的介质M的输送方向也称为“输送方向Y”。此外,将Y轴中记录装置11中的后述显示部14的配置面侧称为前,将与前相反的一侧称为后。另外,输送介质M的输送路径并非在整个范围都与Y轴平行,输送方向根据输送路径上的介质M的位置而变化。
记录装置的构成
图1所示的记录装置11为串行记录方式的喷墨打印机。如图1所示,记录装置11具备装置主体12和可开闭地设置于装置主体12的上部的盖13。装置主体12具备收纳记录所涉及的各种机构的壳体12A。记录装置11整体呈大致长方体状。本例的记录装置11是在装置主体12的上部具备图像读取装置30(扫描仪)的复合机。盖13在将原稿放置于图像读取装置30时被开闭。当打开盖13时,具有供在图像读取装置30中放置原稿的玻璃板的原稿台31(参照图7)露出。
如图1所示,记录装置11在前表面具备显示部14。显示部14例如由触摸面板构成,构成用户为了向记录装置11发出指示而操作的界面功能的一部分。显示部14例如由触摸面板构成,具有在向记录装置11发出各种指示时操作的操作功能、和显示各种菜单及记录装置11的动作状况等的显示功能。显示部14以能够将宽度方向X(左右方向)作为轴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装置主体12上。另外,装置主体12的前表面设置有电源按钮15。需要指出,记录装置11也可以具备不具有触摸面板功能的显示部14和开关式的操作部。
另外,在装置主体12的前部右侧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液体供给源17。液体供给源17例如由墨罐或墨盒构成。各液体供给源17具有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透明的窗部18。窗部18由透明或半透明的树脂制成,用户能够通过窗部18从外部目视确认收纳于液体供给源17中的液体的液面水平。也就是说,窗部18构成显示液体供给源17的液体余量的液体余量显示部。
另外,在记录装置11的前表面,可开闭地设置有盒盖19。盒盖19通过以下端为中心转动而开闭。在装置主体12中,在位于图1所示的关闭位置的盒盖19的内侧,可拆装地插装有盒20(参照图6、图8)。盒20中收纳有多张介质M。装置主体12内设置有从盒20进给介质M的第一进给部41(参照图8)。需要指出,介质M相当于被记录材料的一例。
另外,如图1、图2所示,在记录装置11的上面后部,可开闭地设置有进给盖21。进给盖21通过以后端为中心转动而开闭。在装置主体12的背面部,配置有收纳于收纳位置的进给托盘22。进给托盘22通过从图1、图2所示的收纳位置向上方拉上来,从而配置于图3、图4所示的呈后倾的倾斜姿势的使用位置。
如图1所示,在装置主体12内,收纳有用于对从盒20或进给托盘22(参照图3)进给的介质M进行记录的记录部23。记录部23例如为串行记录方式。串行记录方式的记录部23具备能够在扫描方向X上往复移动的滑架24、和保持于滑架24的下部的喷出头25。即,记录装置11具备向介质M喷出液体的喷出头25。喷出头25的与沿着输送路径输送的介质M相对的面成为多个喷嘴(省略图示)开口的喷嘴面(参照图6)。液体供给源17和记录部23通过液体供给管(省略图示)连接,从液体供给源17通过液体供给管向喷出头25供给液体。
另外,如图1所示,记录装置11具备与喷出头25相对设置并从下方支承介质M的支承部26。支承部26是跨与喷出头25的移动路径相对的区域而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长条状部件。支承部26支承通过输送部40(参照图6)输送的介质M。喷出头25通过在沿扫描方向X移动的过程中,向介质M中支承于支承部26的部分喷出油墨等液体,从而在介质M上进行记录。
喷出头25边与滑架24一起沿扫描方向X移动,边从多个喷嘴朝向介质M喷出油墨等液体。通过交替反复进行记录动作和输送动作,从而在介质M上记录字符或图像,记录动作是该滑架24移动一次而喷出头25进行一道次(pass)的记录的动作,输送动作是将介质M输送至接下来的记录位置的动作。需要指出,记录部23也可以是行记录方式。行记录方式的记录部23具备由行式头构成的喷出头25,该行式头具有能够一齐向最大宽度的介质的整个宽度范围喷出液体的多个喷嘴。由于针对以一定速度输送的介质M以介质M的整个宽度范围为喷出对象而从由行式头构成的喷出头25的喷嘴喷出液体,因而实现图像等的高速的记录。
记录装置11具备不在介质M的端部形成空白而是将整个面作为记录对象的无边记录功能。喷出头25在无边记录模式时沿扫描方向X移动,也额外地向从介质M的侧端向外侧偏离的区域喷出液体。由此,即使介质M由于歪斜等原因而在宽度方向X上在容许范围内发生位置偏移,也不会在介质M的侧端部形成空白。
支承部26上设置有作为第一吸收部件的一例的废弃吸收部件70,该废弃吸收部件70吸收在无边记录模式时通过喷出头25从喷嘴向介质M侧端的外侧废弃的液体。废弃吸收部件70设置为将支承部26的表面中与能够输送的至少多种规定尺寸的介质M的侧端对应的部分覆盖的状态。
另外,图1所示的记录装置11具备承担各种控制的控制部100。控制部100承担滑架24和喷出头25的控制、介质M的输送控制、显示部14的显示控制、后述电源单元75(参照图6)的电压控制等。
如图2所示,在记录装置11的背面部,在位于收纳位置的进给托盘22的下方,以能够沿铅直方向滑动的状态配置有支撑引导部件27。支撑引导部件27配置于记录装置11的背面中央。在与支撑引导部件27的下部左侧相邻的位置处,可转动地设置有废液盒盖28。废液盒盖28通过以左端为轴左右转动而能够开闭。需要指出,在记录装置11的背面部的宽度方向X上的一端部上,电连接有供给电力的电源电缆33A和用于与主计算机(省略图示)等通信设备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电缆33B。
如图3、图4所示,支撑引导部件27配置为构成装置主体12的背面部的一部分的铅直姿势,其上端部的宽度方向两侧与主支撑部件22A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侧部卡合。支撑引导部件27设置为在将进给盖21打开的状态下能够沿铅直方向Z滑动。构成为在将进给盖21打开的状态下,用户能够将进给托盘22和支撑引导部件27向上方拉出。图3、图4示出支撑引导部件27向上方滑动并拉出进给托盘22使其成为后倾状态的状态。当向上方拉出进给托盘22时,随着支撑引导部件27朝向上方滑动,进给托盘22被配置为后倾规定角度的倾斜姿势。这样,进给托盘22展开为从后侧进给介质M时能够载置介质M的倾斜姿势。
如图3、图4所示,进给托盘22构成为多级滑动式。进给托盘22由主支撑部件22A和副支撑部件22B可滑动地连接而构成。在图3、图4中,使副支撑部件22B相对于主支撑部件22A朝向上方滑动,使进给托盘22处于以后倾姿势拉长后的使用时的状态。将副支撑部件22B相对于主支撑部件22A向上方拉伸而进行使用。用户在呈后倾姿势的进给托盘22上放置一张或多张介质M。第二进给部42(参照图6)将放置于进给托盘22的介质M从下侧起一张一张地向装置主体12内进给。
进而,通过将支撑引导部件27向上方拉出,使废液回收单元50的一部分露出于装置主体12的背面下部。也就是说,在使支撑引导部件27向上方滑动后的状态下,在装置主体12的下部出现开口12C,此前被支撑引导部件27覆盖的背面框架部12B和废液回收单元50的背面露出。不过,废液回收单元50的背面中宽度方向X的一端部被位于关闭位置的废液盒盖28覆盖。
图4示出使废液盒盖28转动至打开位置的打开状态。通过松开固定于装置主体12的螺钉28A的紧固,能够使废液盒盖28转动。当使废液盒盖28转动至打开位置时,废液回收单元50变为能够取出的状态。在用户为了更换或维护等而拆除废液回收单元50时,成为其背面部全部露出的图4所示的可拆除状态。
图5示出拆除了废液回收单元50的状态。通过使呈图4所示的状态的废液回收单元50朝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滑动并拔出,从而将废液回收单元50从装置主体12上拆除。如图5所示,废液回收单元50具有作为第二吸收部件的一例的废液吸收部件50A和保持废液吸收部件50A的作为收纳部的一例的废液盒50B。废液回收单元50相对于装置主体12能够拆装。因此,即使不是维修人员,也能够由用户自身更换废液回收单元50。废液盒50B构成为在插装于装置主体12的姿势下上方敞开的长条状的盒式。收纳于废液盒50B的废液吸收部件50A呈上方露出的状态。
如图5所示,废液吸收部件50A具备长条状的第一废液回收部51和长条状的第二废液回收部52,第一废液回收部51配置于靠近宽度方向X的一端部的位置处,且沿输送方向Y延伸,第二废液回收部52与第一废液回收部51的输送方向Y的上游端部连接,且沿宽度方向X延伸。第一废液回收部51和第二废液回收部52在各自的端部处以相互正交的状态连接,俯视观察时呈L字型。在L字型的废液回收单元50插装于装置主体12内的状态下,第一废液回收部51位于维护装置60(参照图7)的下方,第二废液回收部52位于第二进给部42的下方。
第一废液回收部51具备上方敞开的长条箱状的第一废液盒部53和收纳于第一废液盒部53中的长条矩形板状的第一废液吸收部件54。另外,第二废液回收部52具备上方敞开的长条箱状的第二废液盒部55和收纳于第二废液盒部55中的长条矩形板状的第二废液吸收部件56。
换言之,废液吸收部件50A具备沿输送方向Y延伸的长条矩形板状的第一废液吸收部件54、和与第一废液吸收部件54的输送方向Y的上游端部连接并沿宽度方向X延伸的长条状的第二废液吸收部件56。另外,废液盒50B具备收纳第一废液吸收部件54的第一废液盒部53和收纳第二废液吸收部件56的第二废液盒部55。第一废液盒部53与第二废液盒部55通过连接部50C连接成第一废液吸收部件54与第二废液吸收部件56接触而废液能够在两者之间移动的状态。另外,在废液盒50B的背面的一端部标记有向用户明示能够取出的标记50D。
如图6所示,记录部23具备用于输送介质M的第一进给部41(参照图8)和第二进给部42。第一进给部41从上方起一张一张地依次进给盒20中收纳的介质M。在装置主体12的前部,开有能够收纳盒20的开口12D。用户通过使盒20从开口12D沿着壁面滑动而能够进行拆装。
第二进给部42具备一对引导部22C和移动机构22D,一对引导部22C由用户进行操作以在宽度方向X上对放置于进给托盘22中的介质M进行定位,移动机构22D使一对引导部22C能够联动地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第二进给部42具备进给辊45。通过进给辊45的旋转,向记录部23的记录区域进给放置于进给托盘22的介质M。
另外,记录装置11具备沿输送方向Y输送从第一进给部41或第二进给部42进给的介质M的输送辊对48。在比输送辊对48更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的位置配置有支承部26。在相对于输送辊对48在输送方向Y上隔着支承部26的相反侧的位置配置有排出辊对49。排出辊对49在比输送辊对48更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的位置处,例如将记录部23的记录结束的介质M的部分夹持并输送。从排出辊对49朝向输送方向Y输送的介质M被排出至堆积器46之上。如图8所示,堆积器46在收纳状态下与废弃吸收部件70重叠配置,虽未图示,但在排出介质M时,通过用户的手动动作或者借助未图示的动力源的自动动作而在Y方向上移动变为伸出状态。通过这样配置,在堆积器46的收纳状态下,能够将记录装置11的进深方向的尺寸抑制得较小。
如图6所示,记录部23在图6中位于装置主体12内的右端部处的起始位置HP与位于装置主体12内的左端部的起始相反位置AH之间沿宽度方向X往复移动。
在图6所示的液体供给源17的上部设置有能够开闭的盖罩38。本例的液体供给源17是收纳液体的罐。当用户透过窗部18(参照图1)发现存在余量变少的液体供给源17时,打开盖罩38,使液体供给源17的注入口17A(参照图7)露出。然后,用户从液体瓶向液体供给源17的注入口17A注入液体。需要指出,液体供给源17并不限于用户从液体瓶补充液体的液体补充方式的罐,也可以是收纳液体的液体袋(例如墨袋)或者液体盒(例如墨盒)。另外,液体供给源17并不限定于设置于装置主体12的离架式,也可以是搭载于滑架24的上架式。
从液体供给源17通过液体供给管39(参照图8)向记录部23供给液体。记录部23在通过输送部40输送并被支承于支承部26的介质M上进行记录。
在图6中,记录部23通过交替地进行记录动作和输送动作而在介质M上进行记录,该记录动作是一边沿扫描方向X往复移动,一边由喷出头25向支承于支承部26的介质M喷出液体而进行一次扫描量的记录的动作,该输送动作是通过辊对48、49将介质M输送至接下来的记录位置的动作。
记录装置11具备能够进行以介质M的整个面为记录对象的无边记录的无边记录模式。当用户在设定记录条件时选择了无边记录模式时,记录部23从喷出头25向比介质M的宽度方向X上的侧端向外侧超出的记录区域喷出液体。即,图6所示的记录装置11从喷出头25也自支承于支承部26的介质M的宽度方向X的侧端向外侧废弃液体。由此,即使介质M的宽度方向X上的输送位置由于歪斜等原因而在容许范围内产生偏差,也能够避免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X上的端部产生空白。从介质M的侧端向外侧超出地喷出液体的超出量例如设定为1mm~5mm的范围内的规定长度。
如图6所示,记录装置11具有作为第一吸收部件的一例的废弃吸收部件70,该废弃吸收部件70吸收从喷出头25向支承于支承部26的介质M的外侧废弃的液体。支承部26在宽度方向X上隔开间隔的位置处以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具有支承介质M的多个肋26A。支承部26中的肋26A以外的部分的表面被废弃吸收部件70局部覆盖。废弃吸收部件70将向介质M的外侧废弃的液体作为废液进行吸收。
位于起始位置HP时的记录部23的下方配置有维护装置60。维护装置60对记录部23的喷出头25进行维护。维护装置60具备将滑架24位于起始位置HP时的喷出头25封盖的盖帽61和擦拭喷出头25的喷嘴面的擦拭件62。通过利用盖帽61封盖喷出头25,从而抑制喷出头25的喷嘴内的油墨等液体增粘、干燥。当喷嘴内的液体增粘、或者喷嘴内的液体中存在气泡、或者喷嘴被纸粉等异物堵塞时,会产生因喷嘴堵塞而无法从喷嘴正常地喷出液体的喷出不良。
维护装置60对喷出头25的喷嘴进行清洁,以消除或预防这种喷出不良。在清洁时,维护装置60强制性地使液体从喷出头25向盖帽61排出。维护装置60具备与盖帽61连通的吸引泵63。维护装置60在盖帽61以将喷嘴包围的状态与喷出头25的喷嘴面接触的封盖状态下,驱动吸引泵63。当吸引泵63被驱动时,通过导入喷出头25的喷嘴面与盖帽61之间的封闭空间内的负压,强制性地从喷嘴排出液体。通过强制性地从喷嘴排出含有增粘的液体、气泡、纸粉等异物的油墨等液体,从而预防或消除喷嘴的喷出不良。需要指出,清洁时的盖帽61通过弹簧61A(参照图11)的作用力而被保持为与喷出头25的喷嘴面接触的封盖状态。
另外,记录部23通过在记录期间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移动至起始位置HP并从所有喷嘴向盖帽61喷出液滴的空喷(也称为“冲洗”)来预防记录期间的喷出不良。通过清洗和空喷从喷嘴排出至盖帽61内的液体(废液)通过吸引泵63的驱动而从盖帽61经由废液管64被输送至废液回收单元50。详细而言,通过吸引泵63的驱动而从盖帽61经由废液管64输送的废液被排出至废液回收单元50中位于维护装置60下方的第一废液回收部51中。
如图6、图7所示,废液吸收部件50A配置于维护装置60和液体供给源17的下方。维护装置60和废液吸收部件50A具有前后左右方向的位置为相同位置的部分,在该部分处在铅直方向Z上重叠。也就是说,维护装置60与废液吸收部件50A在铅直方向Z上部分重叠。这样,废液吸收部件50A配置于维护装置60的下方。由此,能够利用废液吸收部件50A吸收维护装置60中飞散的油墨等液体。
另外,如图6所示,废液吸收部件50A和液体供给源17至少存在一部分前后左右方向的位置为相同位置的部分,在该至少一部分中,废液吸收部件50A和液体供给源17在铅直方向Z上重叠。也就是说,废液吸收部件50A与液体供给源17在铅直方向Z上至少一部分重叠。这样,废液吸收部件50A配置于液体供给源17的下方。由此,即使用户在从液体供给源17的注入口17A补充油墨等液体时误将液体洒出,位于其下方的废液吸收部件50A也能够吸收液体。
进而,通过使收纳于废液盒50B中的废液吸收部件50A的上方空出,从而促进废液吸收部件50A的油墨等液体的干燥,增加废液吸收部件50A可吸收的废液的容量。
在无边记录时等从喷出头25废弃液体并被废弃吸收部件70吸收的废液在积存了某种程度的量时,通过毛细管现象及重力的作用从废弃吸收部件70流至废液盒50B。需要指出,废弃吸收部件70与废液吸收部件50A之间以能够交接废液的状态连接。该交接废液的机构的详细情况之后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记录装置11后端部的宽度方向X的一端部,配置有将从电源电缆33A供给的规定电压的电力转换为记录装置11能够使用的规定电压的电源单元75。废液吸收部件50A和电源单元75隔着废弃吸收部件70而相对配置。换言之,在宽度方向X上隔着废弃吸收部件70的两侧的位置上配置有废液吸收部件50A和电源单元75。构成废液吸收部件50A的第一废液吸收部件54和电源单元75被分开配置在隔着输送介质M的区域即输送区域FA的两侧的收纳空间(容纳空间)中。支承部26在图6中的俯视观察时配置在输送区域FA内。由于电源单元75和更换式的废液回收单元50是大幅占据装置主体12内的收纳空间的部件,因此,分开配置于隔着输送区域FA的两侧的收纳空间中能够使记录装置11整体的部件布局最佳化。
图7所示的记录装置11在装置主体12的上部具备图像读取装置30(扫描仪)。图像读取装置30具备原稿台31和读取机构32,原稿台31具有放置原稿的玻璃板,读取机构32具有读取放置于原稿台31上的原稿的可动式的图像传感器(省略图示)。
如图7所示,在装置主体12内,沿宽度方向X延伸设置有主框架35。主框架35具有引导滑架24的导轨35A。滑架24在导轨35A的引导下沿扫描方向X往复移动。在主框架35与滑架24之间,设置有使滑架24沿扫描方向X移动的移动机构34。移动机构34例如为带驱动方式,具备作为滑架24的驱动源的滑架电机36和沿扫描方向X张紧的环状的同步带34A。滑架24固定于同步带34A的一部分。通过滑架电机36进行正反转驱动,从而经由同步带34A使滑架24沿扫描方向X往复移动。
另外,主框架35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扫描方向X上的记录部23的位置的线性编码器37。线性编码器37具备沿扫描方向X延伸的线性标尺和安装于滑架24上的传感器(省略图示)。传感器检测从线性标尺上以一定的节距形成的光透过部透过的光,并输出包含与滑架24的移动量成比例的数量的脉冲的脉冲信号。控制部100(参照图1)具备对从线性编码器37输入的脉冲信号的脉冲边缘的数量进行计数的未图示的计数器,从计数器的计数值获取滑架24在扫描方向X上的位置、即滑架位置。
如图8所示,记录装置11具备盒20和第一进给部41,盒20在所述喷出头25的下方收纳介质M,第一进给部41将收纳在盒20中的介质M一张一张地朝向喷出头25的记录位置进给。废液吸收部件50A部分重叠地配置于第一进给部41的下方。详细而言,如图8所示,废液吸收部件50A中的第二废液吸收部件56以重叠的状态配置于第一进给部41的下方。
如图8所示,第一进给部41配置于盒20中收纳的介质M的上方。第一进给部41具备拾取辊44作为进给介质M的进给辊。第一进给部41具备驱动轴44A、拾取辊44以及动力传递机构,驱动轴44A利用来自未图示的进给电机的动力进行旋转,动力传递机构由介于驱动轴44A与拾取辊44之间的多个齿轮44B的列(齿轮系)构成。在比盒20的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的前端稍靠上游侧的位置处配置有分离板12E。分离板12E通过碰到由拾取辊44从盒20送出的介质M的前端部,从而将最上方的介质M与后续的介质M分离。即,分离板12E通过将介质M分离为一张而防止重叠输送。分离板12E构成第一进给部41的一部分。介质M在被分离为一张之后,通过翻转辊47改变输送方向,朝向喷出头25的记录位置输送。如图8所示,构成第一进给部41的分离板12E在铅直方向Z上与废液盒50B的第二废液吸收部件56部分重叠。这样,废液吸收部件50A重叠于第一进给部41的下方。
通过将可更换的废液回收单元50以重叠的状态配置在第一进给部41的分离板12E的下方,在吸收部件的容量相同的前提下,与将废液吸收部件50A配置在其它位置的构成相比,能够将记录装置11的进深方向上的尺寸抑制得较小。
如图8所示,记录装置11具有第二进给部42,该第二进给部42具备:载置介质M的作为载置部的一例的进给托盘22、将载置于进给托盘22的介质M朝向喷出头25的记录位置进给的进给辊45、以及将放置于进给托盘22的介质M按压在进给辊45上的漏斗(hopper)22E。通过漏斗22E而被按压于进给辊45的外周面的介质M以被夹在旋转的进给辊45与延迟辊45A之间的状态一张一张地朝向喷出头25的记录位置进给。此时,介质M不经由翻转辊47。需要指出,在排出辊对49的斜上方位置配置有从液体供给源17向记录部23供给液体的液体供给管39。液体供给管39以多根捆扎而成的管束39B的状态沿宽度方向X走线,并以允许滑架24在扫描方向X上移动的状态与滑架24连接。
废液吸收部件50A重叠配置在第二进给部42的下方。详细而言,废液吸收部件50A中的第二废液吸收部件56重叠配置在第二进给部42中的漏斗22E的上端部的下方。由此,记录装置11的进深方向的尺寸得到抑制。另外,也可以是在图8所示的进给托盘22的收纳状态下,第二废液吸收部件56重叠配置于包括构成进给托盘22的一对引导部22C(参照图6)的移动机构22D的上端部的下方。根据该构成,也可抑制记录装置11的进深方向的尺寸。
图8所示的记录装置11具备能够在介质M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两个面上进行记录的双面记录功能。记录装置11具备作为翻转部的一例的翻转辊47,该翻转辊47使通过喷出头25完成了第一面的记录的介质M朝向喷出头25的输送方向Y上游侧转向输送,并使该介质M翻转为第二面能够与喷出头25相对的朝向。沿着翻转辊47的外周面设置有多个从动辊47A。翻转辊47也用于在如上所述从第一进给部41向记录部23传送介质M时使介质M沿着输送路径弯曲翻转。废液吸收部件50A以部分重叠的状态配置在翻转辊47的下方。详细而言,废液吸收部件50A中在后端部沿宽度方向X延伸的第二废液吸收部件56以部分重叠的状态配置在翻转辊47的下方。通过使第二废液吸收部件56与翻转辊47在铅直方向Z上部分重叠,从而能够将记录装置11的进深方向上的尺寸抑制得较短。
图9是从背面后方观察记录装置11的内部的立体图。如图9所示,从维护装置60延伸出的废液管64以沿着插装于装置主体12的第一废液吸收部件54的外侧侧面延伸的方式配置,其前端部上固定的结合部66与设置于废液盒50B的前端部的被结合部57结合。由此,盖帽61所接收的液体(废液)通过吸引泵63的驱动而经由废液管64向第一废液吸收部件54排出。这样,盖帽61所接收的废液经由废液管64而被废液吸收部件50A吸收。
如图9所示,在废液盒50B的前端部固定有存储元件58(基板)。当废液盒50B插装于装置主体12上时,存储元件58与装置主体12侧电连接。另外,在废液盒50B的前端部,在被结合部57附近的位置处形成有飞散防止壁59。
另外,如图9所示,接住在无边记录时向介质M侧端的外侧废弃的油墨等液体的废弃吸收部件70其宽度方向X上的起始位置HP侧的一端部与维护装置60隔着少许间隙而相邻。构成为能够从废弃吸收部件70朝向废液吸收部件50A侧交接废墨等废液。废液吸收部件50A在铅直方向Z上位于废弃吸收部件70的下方。因此,从废弃吸收部件70朝向废液吸收部件50A的废液的交接能够利用重力进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在废弃吸收部件70与维护装置60之间配置有作为交接废液的交接部的一例的交接机构80。交接机构80利用重力和毛细管现象从废弃吸收部件70向废液吸收部件50A交接废液。因此,交接机构80即使不使用泵等驱动源,也能够从废弃吸收部件70向废液吸收部件50A交接废液。由于废弃吸收部件70侧的废液流至废液吸收部件50A侧,因而不需要更换废弃吸收部件70。
图10、图11示出从废弃吸收部件70向废液吸收部件50A交接废液的交接机构80的结构。交接机构80具备第一连接吸收部件81和在第一连接吸收部件81的一端部连接的第二连接吸收部件82。第一连接吸收部件81与废弃吸收部件70的维护装置60侧的一端部连接。第一连接吸收部件81中的与废弃吸收部件70侧的一端部相反侧的另一端部与以沿铅直方向Z延伸的姿势配置的第二连接吸收部件82的上端部连接。第一连接吸收部件81通过由保持部81A保持而被保持为接近水平的姿势。保持部81A也可以朝向交接机构80侧向下倾斜,由此,废液容易向废液吸收部件50A侧移动。另外,第二连接吸收部件82通过支承于保持部82A而保持为接近铅直的姿势。
第二连接吸收部件82的下端与废液引导部83隔开空间而相对。废液引导部83具有斜面83A,该斜面83A接收从第二连接吸收部件82的下端滴下的废液,并将该接收到的废液向废液吸收部件50A引导。斜面83A是以随着从与第二连接吸收部件82的下端相对的位置朝向宽度方向X的外侧(图11中的左侧)而高度变低的倾向倾斜的面。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来自废弃吸收部件70侧的废液经由连接吸收部件81、82沿着斜面83A传递,从而向废液吸收部件50A侧交接。另外,由于第二连接吸收部件82的下端与废液引导部83隔开空间而相对,进而,废液引导部83和废液吸收部件50A在宽度方向X上重叠配置,因此,即使在记录装置11倾斜配置时,也能够防止废液从废液吸收部件50A向废弃吸收部件70移动,能够抑制废液从废弃吸收部件70泄漏。
如图12所示,记录装置11具备作为阻断部的一例的阻断机构85,该阻断机构85能够暂时阻断废弃吸收部件70与废液吸收部件50A之间的液体的交接。因此,即使为了更换而从装置主体12拆除废液回收单元50,也能够防止经由交接机构80交接的废液在与交接机构80的分离部位泄漏。
如图12所示,维护装置60具备从未图示的输送电机输入动力的驱动机构63A。驱动机构63A包括驱动维护装置60的齿轮组和凸轮组。随着驱动机构63A的各齿轮旋转,分别驱动吸引泵63、盖帽61、擦拭件62、滑架锁定部件65以及未图示的阀机构等部件。
图12所示的阻断机构85使用维护装置60的动力进行驱动。驱动机构63A具有向阻断机构85输出动力的驱动轴63B。阻断机构85具备固定于驱动机构63A的驱动轴63B的前端部的间歇齿轮86和能够与间歇齿轮86间歇啮合的滑动齿轮87。在拆装废液盒50B时以外的通常状态下,滑动齿轮87配置于图12所示的向后方避让的避让位置,第二连接吸收部件82和废液吸收部件50A成为能够交接废液的状态。也就是说,在通常状态下,阻断机构85切换为能够经由交接机构80从废弃吸收部件70向废液吸收部件50A交接废液的状态。
如图13所示,间歇齿轮86在其周向的一部分具有间歇部86A。当通过来自驱动轴63B的动力使间歇齿轮86向图13中的逆时针方向CCW旋转而间歇齿轮86的间歇部86A与滑动齿轮87的嵌合部87A嵌合时,滑动齿轮87向图14所示的前方的阻断位置移动。位于阻断位置的滑动齿轮87暂时阻断从废弃吸收部件70向废液吸收部件50A交接废液。如图13所示,滑动齿轮87具有储存部87B,能够在储存部87B的凹部87C中储存一定量的废液。当滑动齿轮87位于阻断位置时,储存部87B位于第二连接吸收部件82与废液引导部83之间,从第二连接吸收部件82的下端部滴下或流下的废液被储存在储存部87B中。该储存部87B的容积被设定为:即使在推测更换废液盒50B所需的所需时间的期间内储存从废弃吸收部件70交接的废液也不会溢出的值。另外,储存于储存部87B中的废液在能够交接的状态下利用未图示的吸收材料等除去,从而能够再次储存废液。
根据这样的构成,在更换废液回收单元50时,能够抑制来自第二连接吸收部件82的废液向下方滴下而导致装置主体12内被废液污染。另外,由于利用驱动维护装置60的现有驱动源的动力进行阻断机构85的阻断动作,因而也抑制部件成本。
阻断机构85的阻断动作最好在更换废液回收单元50时与维护装置60的各种动作联动地进行。另外,阻断机构85也可以不是滑动齿轮方式,而是将交接机构80设为利用管的吸引力交接废液的管吸引方式,通过使用扼流机构对管进行扼流来阻断废液的交接的阻断机构。
如图15所示,记录装置11具备主基板76,控制喷出头25的控制部100作为电子部件安装于主基板76。主基板76与电源单元75同样地配置于在装置主体12内沿宽度方向X夹着输送区域FA的两侧收纳空间中的左侧的收纳空间中。另一方面,废液吸收部件50A插装于右侧的收纳空间的底部。另外,废弃吸收部件70与支承部26一同配置于输送区域FA的下方。因此,废液吸收部件50A与主基板76隔着废弃吸收部件70而相对配置。换言之,废液吸收部件50A与主基板76隔着配置废弃吸收部件70的输送区域FA而在宽度方向X上相对配置。这样,主基板76配置于与废液吸收部件50A隔开相当于比输送区域FA的宽度尺寸稍长的废弃吸收部件70的宽度尺寸的较长距离的位置。因此,即使从废液回收单元50泄漏废液,该废液与主基板76接触的可能性也极低。需要指出,也可以将控制喷出头25的控制部100配备于滑架24,该情况下,电子部件也可以是控制部100以外的部件。
如图15所示,废液吸收部件50A中的第一废液吸收部件54配置于记录装置11中的维护装置60(参照图6)的配置位置侧即右端部处,与作为来自维护装置60的废液的排出口的结合部66结合的被结合部57配置于记录装置11的前表面侧。于是,废液回收单元50从记录装置11的背面侧进行拆装。
如图15所示,在装置主体12内,在废弃吸收部件70的成为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的后方配置有扩张吸收部件90。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扩张吸收部件90配置有第一扩张吸收部件90A和第二扩张吸收部件90B这两个扩张吸收部件。第一扩张吸收部件90A和第二扩张吸收部件90B在废弃吸收部件70的后方沿宽度方向X排列配置。废弃吸收部件70与两个扩张吸收部件90之间经由两个连接吸收部件91连接为废液能够流动的状态。即,废弃吸收部件70经由一连接吸收部件91与第一扩张吸收部件90A连接,经由另一连接吸收部件91与第二扩张吸收部件90B连接。通过设置扩张吸收部件90,每台记录装置的吸收部件能够吸收的废液的容量增加。
如图15所示,记录装置11具备以能够交接液体的方式与废弃吸收部件70连接的扩张吸收部件90。废弃吸收部件70和废液吸收部件50A在与交接机构80不同的位置处隔着扩张吸收部件90而相对配置。详细而言,废弃吸收部件70和构成废液吸收部件50A的第二废液吸收部件56在与交接机构80不同的位置处隔着扩张吸收部件90而相对配置。因此,每台记录装置能够吸收的废液的容量提高,废液回收单元50的更换频率降低。
如图16所示,废弃吸收部件70具有收纳部71、收纳于收纳部71中的下层吸收部件72、以及将支承部26中的多个肋26A以外的区域部分地覆盖的表层吸收部件73。表层吸收部件73形成废弃吸收部件70的表面层。从喷出头25的喷嘴向介质M的外侧废弃的液体落在表层吸收部件73上。因此,从喷出头25废弃的液体首先被表层吸收部件73吸收。支承部26中的支承肋26A的基部26C在多处具有间隙。表层吸收部件73具有向斜下方延伸的多个连接部73A。多个连接部73A通过位于基部26C多处的间隙而向下方斜地延伸。
从表层吸收部件73斜向下方延伸的连接部73A与形成废弃吸收部件70的下层的下层吸收部件72接触。废弃吸收部件70中的至少下层吸收部件72被支承于收纳部71的底面71A。此外,多个连接部73A的下端部压接于下层吸收部件72的上表面。因此,从喷出头25向废弃吸收部件70废弃的液体首先被表层吸收部件73吸收,进而从表层吸收部件73经由连接部73A向下层吸收部件72渗透。液体经由该连接部73A的渗透通过毛细管现象和重力的作用来进行。
支承废弃吸收部件70的收纳部71的底面71A向朝着废液吸收部件50A的方向向下倾斜。该倾斜的坡度只要液体沿着朝向废液吸收部件50A的方向流动即可。因此,从表层吸收部件73向下层吸收部件72移动并储存在下层吸收部件72中的废液在以沿着底面71A越接近废液吸收部件50A侧越下降的倾向倾斜的倾斜路径中向图16中虚线箭头所示的方向流动。即,储存在废弃吸收部件70的底部的废液沿着底面71A的倾斜朝向交接机构80流动。然后,在废弃吸收部件70的底部流动且到达交接机构80的废液经由连接吸收部件81、82以及斜面83A向废液吸收部件50A流动。
另外,如图16所示,输送辊对48具备驱动辊48A和多个从动辊48B。从动辊48B被螺旋弹簧102向接近驱动辊48A的方向施力。记录装置11具备将输送过程中的介质M向朝向支承部26的下方按压的多个按压部件101。多个按压部件101的前端部在宽度方向X上位于与肋26A之间的凹区域26B相对的位置。按压部件101被支承为能够以未图示的转动支点为中心进行转动,并被未图示的弹簧向重力方向-Z施力。通过多个按压部件101在宽度方向X上在肋26A之间的位置处按压介质M的表面,从而在介质M上形成在宽度方向X上起伏的波形状。通过该波形状对介质M施加沿输送方向Y延伸的张力(tension),抑制记录期间的介质M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卷曲。
如图17所示,收纳废液吸收部件50A的废液盒50B具备能够与针状的结合部66结合的被结合部57,该结合部66连接于与维护装置60连接的废液管64的前端部。结合部66经由夹紧部件67固定于废液管64的前端部。废液盒50B在与被结合部57同侧的前端部的上方具有飞散防止壁59。废液从维护装置60的吸引泵63通过废液管64被运送到废液盒50B内的废液吸收部件50A。另外,在装置主体12侧,在结合部66的附近位置处配置有支承在连接框架68上的连接端子69。另外,在废液盒50B的前端部的角部设置有与连接端子69连接的存储元件58。
图18示出将废液盒50B稍微拔出的状态,废液盒50B与针状的结合部66的连接、以及位于装置主体12侧的连接端子69与设置于废液盒50B的前端部的角部的存储元件58的电连接被解除。
当连接端子69与存储元件58的连接解除时,在以穿刺状态与废液盒50B的被结合部结合的针状的结合部66的前端部有可能残留有废墨等废液的气泡等。当气泡破裂时,有可能对记录装置11内造成污染。因此,通过在废液盒50B的前端部的上方设置飞散防止壁59,防止由气泡的破裂引起的污染。
另外,如图19所示,飞散防止壁59与废液吸收部件50A在输送方向Y(进深方向)上具有相同位置的部分,并在铅直方向Z上重叠。因此,飞散防止壁59还具有防止废液吸收部件50A向上方脱落的功能。
如图19所示,针状的结合部66处于以贯通橡胶密封件57A而前端侧的一部分插入废液盒50B内的状态与被结合部57结合的状态。废液吸收部件50A是将多片(例如三片)第一废液吸收部件54在铅直方向Z上重叠而构成的,该多片中最上方的一片的前端54B延伸至被结合部57附近,其它两片的前端位于比最上方的一片距离被结合部57更远的位置处。通过这多片第一废液吸收部件54的前端部的台阶形状,在废液盒50B的被结合部57侧的端部的内部形成空间部54A。
于是,如图19所示,与被结合部57结合后的针状的结合部66的前端66A与废液吸收部件50A局部接触。即,与废液盒50B的被结合部57结合的针状的结合部66的前端66A以不会堵塞结合部66的废液流路66B的程度与废液吸收部件50A的一部分接触。详细而言,构成废液吸收部件50A的多片第一废液吸收部件54中位于最上方的一片第一废液吸收部件的前端54B的角部与处于结合状态的结合部66的前端66A接触。由于形成有上述空间部54A,因此,结合部66的前端66A以接近于点接触的状态与第一废液吸收部件54的前端54B接触。由此,抑制拆装废液盒50B时产生废液气泡。假设若结合部66的前端66A处于以将废液流路66B堵塞的状态与第一废液吸收部件54接触的状态,则在拆除废液盒50B时,在结合部66的前端66A与第一废液吸收部件54分离的过程中,有时会通过存在于它们之间的废液产生气泡。当该气泡破裂时,废液飞散而对记录装置11内造成污染。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结合部66的前端66A与废液吸收部件50A之间仅一部分接触,并非以堵塞废液流路66B的状态接触。因此,在拆除废液盒50B时,在结合部66的前端66A与第一废液吸收部件54分离的过程中不易产生气泡。因此,抑制拆装废液盒50B时因气泡破裂而对记录装置11内造成污染。
如图20所示,在插装于装置主体12的废液盒50B与覆盖该废液盒50B的作为盖子的一例的废液盒盖28之间,设置有作为施力部件的一例的板簧28B,该板簧28B在废液盒盖28关闭时朝向插装方向对废液盒50B施力。即,在废液盒盖28上设置有板簧28B,朝向记录装置11的前方、即输送方向Y对废液盒50B施力。根据该结构,只要不将图5所示的废液盒盖28的螺钉28A拧紧,则废液盒盖28就会转动而保持打开,因此,用户能够容易地识别废液盒50B的推入不足而处于半插入状态。
需要指出,在图20所示的例子中,使用了板簧28B,但也可以是扭转弹簧或压缩弹簧。另外,也可以在半插入时检测到连接端子69与存储元件58未连接的情况下,禁止维护装置60的液体吸引动作,并在显示部14或者主机装置的显示部上进行处于半插入状态这一内容的错误通知。进而,也可以设置检测废液盒50B、废液盒盖28的移动的传感器,当检测到废液盒50B的半插入状态时,禁止维护装置60的液体吸引动作,并在显示部14或主机装置的显示部上进行处于半插入状态这一内容的错误通知。
记录装置的电气构成
接着,对记录装置11的电气构成进行说明。记录装置11与主机装置(省略图示)可通信地连接。控制部100基于从主机装置接收到的记录数据进行记录控制。需要指出,主机装置例如由个人计算机、便携式信息终端(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个人数字助理))、平板PC、智能手机、便携电话等中的任一个构成。
控制部100进行包括对记录装置11的记录控制在内的各种控制。控制部100具备按照计算机程序(软件)进行动作的一个以上的处理器。处理器包括CPU以及RAM和ROM等存储器,存储器存储构成为使CPU执行处理的程序代码或指令。控制部100并不限于进行软件处理。例如,控制部100也可以具备针对自身执行的处理的至少一部分进行硬件处理的专用的硬件电路(例如专用集成电路:ASIC)。
在控制部100上,作为输出系统而电连接有喷出头25、进给电机、输送电机以及滑架电机36等。控制部100对喷出头25、进给电机、输送电机以及滑架电机36等进行控制。另外,在控制部100上,作为输入系统而电连接有介质检测器、线性编码器37以及旋转编码器等。
控制部100通过控制第一进给部41或第二进给部42,从盒20或进给托盘22进给介质M。另外,控制部100通过控制输送电机的驱动,从而控制辊对48、49对介质M的输送。控制部100通过将介质检测器检测到介质M的输送位置的位置例如设为原点,并利用未图示的计数器对从旋转编码器输入的脉冲信号的脉冲边缘进行计数,从而获取介质M的输送位置。
控制部100通过将滑架24到达起始位置HP时的位置作为原点,并利用未图示的计数器对从线性编码器37输入的检测信号的脉冲边缘的数量进行计数,从而获取滑架24的以原点位置为基准的扫描方向X上的位置即滑架位置。控制部100通过根据滑架位置的计数值控制滑架电机36,从而进行滑架24的速度控制和位置控制。进而,控制部100根据记录数据控制从喷出头25的喷嘴喷出液体的喷出时刻。由此,喷出头25在介质M上记录基于记录数据的图像。
控制部100在被指示进行双面记录的情况下,首先在进行介质M的第一面的记录时,使输送电机正转驱动而驱动辊对48、49正转,从而朝向输送方向Y输送介质M。在该输送期间,记录部23在介质M的第一面上记录图像等。当介质M的第一面的记录结束时,控制部100使输送电机反转驱动而驱动辊对48、49反转,从而沿着朝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的方向反向输送介质M。被反向输送的介质M经由翻转辊47而被翻转为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成为记录对象的记录面的朝向,翻转后的介质M再次被朝向输送方向Y进给。
控制部100基于记录数据和维护信息对从喷出头25喷出和排出的液量进行测量或计算,并将测量或计算出的液量与从存储元件58读出的废液量的值相加,从而更新废液回收单元50的当前的废液量。控制部100通过将废液回收单元50的最新的废液量定期或不定期地写入存储元件58来进行更新。当废液回收单元50的废液量达到上限值时,控制部100通过在显示部14或主机装置的显示部上显示到达更换时期和提示更换的内容的消息来通知用户,从而提示用户更换废液回收单元50。
接着,对记录装置11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用户选择无边记录模式并指示开始记录时,进给从盒20进给的介质M或载置于进给托盘22的介质M。进给的介质M通过辊对48、49的旋转而朝向记录区域输送。通过交替进行记录动作和输送动作而在介质M上进行记录,记录动作是在记录部23沿扫描方向X移动的中途喷出头25朝向介质M喷出液体而进行一次扫描量的记录的动作,输送动作是通过辊对48、49将介质M输送至接下来的记录位置的动作。
例如,在无边记录模式下,与记录部23一同沿扫描方向X移动的喷出头25也向比介质M的宽度方向X上的侧端向外侧超出的区域喷出液体。此时,从喷出头25向介质M的宽度方向X上的侧端的外侧喷出的液体被废弃至将支承部26的表面的一部分覆盖的废弃吸收部件70。被废弃的液体作为废液被图1、图6所示的废弃吸收部件70吸收。详细而言,被废弃的液体被废弃吸收部件70中配置于表面侧的表层吸收部件73吸收。这样,在记录期间,从喷出头25废弃的液体作为废液而被废弃吸收部件70吸收,废液慢慢积存于废弃吸收部件70中。
另外,在记录期间,记录部23定期地进行移动至起始位置HP而从喷出头25的所有喷嘴朝向盖帽61喷出液体的空喷(冲洗)。通过空喷预防记录期间的喷出头25的喷嘴堵塞。通过空喷而积存于盖帽61中的液体(废液)通过驱动吸引泵63而通过废液管64被回收到废液盒50B中。通过废液管64输送的废液经由结合部66与被结合部57的结合而被回收至废液盒50B内,并被保持于废液盒50B中的废液吸收部件50A吸收。
另外,当到达清洁时期时,维护装置60进行强制性地使液体从喷出头25的喷嘴排出的清洁。通过清洁预防或消除喷出头25的喷嘴的堵塞。详细而言,记录部23在起始位置HP处呈盖帽61与喷出头25的喷嘴面接触的封盖状态。通过在该封盖状态下驱动吸引泵63,从而使被喷嘴面和盖帽61包围的封闭空间成为负压。其结果,强制性地从喷出头25的喷嘴排出液体。被排出的液体由盖帽61接收,并且通过吸引泵63的负压从盖帽61经由废液管64被回收至废液回收单元50内。
固定于废液管64的前端部的结合部66呈与废液盒50B的被结合部57结合的状态。通过废液管64输送的废液被回收至废液盒50B内。回收至废液盒50B内的废液被第一废液吸收部件54吸收。另外,被第一废液吸收部件54吸收的废液通过毛细管现象等被交接至第二废液吸收部件56。
另一方面,被废弃至废弃吸收部件70的液体作为废液积存于废弃吸收部件70中。积存于废弃吸收部件70中的废液因底面71A的微小坡度而向图16中虚线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在废弃吸收部件70内移动至端部的废液通过毛细管现象和重力等经由交接机构80向废液吸收部件50A流动。由于交接机构80位于图12所示的非阻断位置(避让位置),因此,经由连接吸收部件81、82而流动的废液从第二连接吸收部件82的下端滴下或流下,进而从废液引导部83的斜面83A上流下,从而到达废液吸收部件50A。然后,到达废液吸收部件50A的废液被废液吸收部件50A吸收。
这样,被废弃吸收部件70吸收的废液在超过某种程度的量时,从废弃吸收部件70经由交接机构80向废液吸收部件50A流动。因此,废弃吸收部件70被保持为废液不会溢流而总是能够吸收废液的状态。被废弃吸收部件70吸收的废液通过重力而经由交接机构80向位于比废弃吸收部件70低的位置的废液吸收部件50A流动。
另外,当与被废弃至废弃吸收部件70的废液的量相比,从废弃吸收部件70经由交接机构80向废液吸收部件50A流动的废液的量少时,会在废弃吸收部件70中稍微过量地积存废液。该情况下,积存于废弃吸收部件70中的废液经由连接吸收部件91暂时向扩张吸收部件90(90A、90B)流动。因此,减少废弃吸收部件70中暂时积存过量废液的频率。然后,即使向介质M的记录结束而未向废弃吸收部件70废弃液体,也继续经由交接机构80交接废液,因而积存于废弃吸收部件70中的废液的量也逐渐减少。于是,暂时流至扩张吸收部件90的废液再次经由连接吸收部件91返回废弃吸收部件70,在由于该返回的废液而会使积存于废弃吸收部件70的废液过剩的情况下,废液继续从废弃吸收部件70经由交接机构80向废液吸收部件50A流动。这样,即使在向废弃吸收部件70废弃的每单位时间的液体的量多的情况下,废弃吸收部件70也被保持为能够吸收液体的状态。
然后,在记录装置11中,当因通过记录、空喷、清洁等而排出的废液使废液回收单元50装满废液时,用户将废液回收单元50更换为新的废液回收单元50。
废液回收单元50所回收的废液量由控制部100进行管理。当废液量超过上限值时,控制部100在显示部14或主计算机的显示部上显示到达废液回收单元50的更换时期的内容的消息。当废液回收单元50内的废液量超过上限值时,控制部100在显示部14或主机装置的显示部上显示到达废液回收单元50的更换时期的内容的消息。看到该消息的用户通过显示部14的触摸面板操作或者主机装置的输入部的操作,通知记录装置11更换废液回收单元50。
控制部100在收到更换废液回收单元50的意思的指示时,使输送电机进行驱动,使滑动齿轮87从避让位置向阻断位置移动。通过将滑动齿轮87配置于阻断位置,将经由交接机构80的废液的交接路径阻断。
如图3所示,用户通过使进给托盘22和支撑引导部件27向上方滑动,从而成为使废液回收单元50的一部分从装置主体12的背面下部的开口12C露出的状态。进而,如图4所示,用户卸下螺钉28A,将废液盒盖28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打开。
然后,用户将废液回收单元50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拔出而将其从装置主体12拆除。然后,边使新的废液回收单元50从开口12C朝向输送方向Y(推入方向)滑动边将其推入。通过该推入,使结合部66与废液盒50B的被结合部57结合。这样,废液盒50B与废液管64连接。另外,此时连接端子69与存储元件58电连接。
向存储元件58写入由控制部100管理的废液回收单元50所回收的废液量的更新值。
控制部100对空喷时从喷出头25的喷嘴喷出的液量以及清洁时从喷嘴排出的液量等被废液回收单元50回收的液量进行测量。测量出的液量在规定的时机写入设置于废液盒50B的存储元件58中。因此,即使废液回收单元50被更换,通过读入存储于存储元件58中的数据,控制部100也能够获取回收至废液回收单元50内的废液量。
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可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1)作为液体喷出装置的一例的记录装置11具备:喷出头25,向作为被记录材料的一例的介质M喷出液体;支承部26,与喷出头25相对设置,并从下方支承介质M;以及作为第一吸收部件的一例的废弃吸收部件70,将从喷出头25向支承于支承部26上的介质M的端部的外侧废弃的液体作为废液进行吸收。进而,记录装置11具有:作为废液接收部的一例的盖帽61,将从喷出头25排出的液体作为废液进行接收;作为第二吸收部件的一例的废液吸收部件50A,吸收从盖帽61送来的废液;以及作为收纳部的一例的废液盒50B,保持废液吸收部件50A。废弃吸收部件70和废液吸收部件50A以能够从废弃吸收部件70向废液吸收部件50A交接废液的方式连接。
因此,从喷出头25向支承于支承部26上的介质M的端部外废弃的液体(废液)被废弃吸收部件70吸收。被废弃吸收部件70吸收的废液从废弃吸收部件70向废液吸收部件50A交接。在更换时,只要更换保持废弃吸收部件70和废液吸收部件50A中作为其一部分的废液吸收部件50A的废液盒50B就足矣。因此,吸收部件的更换作业容易,而且能够抑制更换时记录装置11或者作业人员的手等被吸收部件所吸收的废液污染。另外,即使不是维修人员,普通用户也能够自己更换废液吸收部件50A,因此记录装置的使用便利性提高。
(2)废液吸收部件50A位于比废弃吸收部件70低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重力从废弃吸收部件70向废液吸收部件50A交接液体。例如,即使更换废液吸收部件50A,也能够避免在废弃吸收部件70中残留有大量废液不被回收的事态。另外,不需要用于交接液体的泵及其驱动部,即使在设置有泵等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其为小型的泵等。因此,能够高效地从废弃吸收部件70向废液吸收部件50A交接液体。
(3)记录装置11具有作为交接部的一例的交接机构80,该交接机构80进行废弃吸收部件70与废液吸收部件50A之间的液体的交接。因此,即使废弃吸收部件70与废液吸收部件50A分离,也能够经由交接机构80交接废液。例如,存在为了使废液盒50B呈相对于装置主体12容易拆装的形状或位置,而使废液吸收部件50A成为难以与废弃吸收部件70接触的形状或位置的情况。该情况下,当液体的交接变得困难时,需要分别更换废弃吸收部件和废液吸收部件50A。该情况下,假设仅更换保持废液吸收部件50A的废液盒50B时,则会在废弃吸收部件70中残留有大量的液体。相对于此,根据具有交接机构80的本实施方式,即使将废液盒50B形成为相对于装置主体12容易拆装的形状、或者配置在容易拆装的位置,也能够经由交接机构80从废弃吸收部件70向废液吸收部件50A交接液体。因此,例如,即使更换废液盒50B,也容易避免在废弃吸收部件70中残留有大量液体的事态。也就是说,只要更换保持废液吸收部件50A的废液盒50B就足矣。
(4)记录装置11也可以具备能够暂时阻断在废弃吸收部件70与废液吸收部件50A之间经由交接机构80交接液体的阻断机构85。因此,在更换废液盒50B时,能够通过阻断机构85暂时阻断从废弃吸收部件70向废液吸收部件50A经由交接机构80的液体的交接,因此,即使废液吸收部件50A从废弃吸收部件70分离,也能够抑制从废弃吸收部件70交接的废液泄漏到装置主体12内而使记录装置11内被废液污染。
(5)阻断机构85使用维护装置60的动力进行驱动,暂时阻断液体的交接。因此,由于阻断机构85使用维护装置60的动力进行驱动,因而用户无需通过手动作业将阻断机构85切换为阻断和连接。例如,用户只要对操作开关进行操作,便可以使用维护装置60的动力在阻断与连接之间切换阻断机构85。
(6)交接机构80构成为在废液盒50B插装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下能够交接液体。因此,在废液盒50B插装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下,交接机构80能够在废弃吸收部件70与废液吸收部件50A之间交接液体。因此,能够提高吸收部件整体的废液吸收效率。
(7)安装电子部件的主基板76和废液吸收部件50A隔着废弃吸收部件70相对配置。也就是说,主基板76和废液吸收部件50A隔着废弃吸收部件70所处的输送区域FA而在宽度方向X上相对配置。主基板76和废液吸收部件50A分别配置于隔开相当于废弃吸收部件70的宽度尺寸的距离的位置。因此,即使废液从废液吸收部件50A漏出,也首先难以发生该漏出的废液横穿输送区域FA而到达主基板76并与之接触的情况。例如,能够抑制从废液吸收部件50A漏出的废液与主基板76接触而发生电气故障。需要指出,虽然废弃吸收部件70位于相比废液吸收部件50A更靠近主基板76的位置,但由于所吸收的液体量比废液吸收部件50A少,因而即使假设废液从废弃吸收部件70漏出,该废液也难以与主基板76接触。
(8)记录装置11具备以能够交接液体的方式与废弃吸收部件70连接的扩张吸收部件90。废弃吸收部件70和废液吸收部件50A在与交接机构80不同的位置处隔着扩张吸收部件90而相对配置。因此,由于每台记录装置的吸收部件整体的废液吸收容量增加,因而能够降低废液吸收部件50A的更换频率。另外,由于利用废弃吸收部件70与废液吸收部件50A之间的空间中未被交接机构80占有的部分的空间,因而容易对扩张吸收部件确保较大的容积。
(9)记录装置11具备向喷出头25供给液体的液体供给源17和强制性地使液体从喷出头25向盖帽61排出的维护装置60。废液吸收部件50A配置于维护装置60或液体供给源17的下方。因此,能够利用废液吸收部件50A吸收在喷出头25的清洁时等从维护装置60向下方落下的废液、或者在液体供给源17的更换时或向液体供给源17补充液体时落下的废液。因此,能够抑制记录装置11内的废液的污染。
(10)废液吸收部件50A具有吸收从维护装置60或液体供给源17飞散的液体的功能。因此,能够利用废液吸收部件50A吸收从维护装置60或液体供给源17飞散的液体。因此,能够抑制记录装置11内的废液的污染。
(11)废液吸收部件50A部分重叠地配置于第一进给部41的下方,第一进给部41将收纳于位于喷出头25下方的盒20中的介质M一张一张地向喷出头25的记录位置进给。因此,能够使记录装置11的尺寸小型化。
(12)废液吸收部件50A重叠配置于第二进给部42的下方,第二进给部42将载置于作为载置部的一例的进给托盘22上的介质M朝向喷出头25的记录位置进给。因此,能够使记录装置11的尺寸小型化。
(13)记录装置11具备作为翻转部的一例的翻转辊47,该翻转辊47使通过喷出头25完成了第一面的记录的介质M向喷出头25的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转向输送,并使该介质M翻转为第一面的相反侧的面即第二面能够与喷出头25相对的朝向。废液吸收部件50A部分重叠地配置于翻转辊47的下方。因此,能够使记录装置11的尺寸小型化。
(14)记录装置11具备向喷出头25供给电力的电源单元75。废液吸收部件50A和电源单元75隔着废弃吸收部件70而相对配置。由于废液吸收部件50A和电源单元75是大幅占据记录装置11内的收纳空间的部件,因此,通过在记录装置11内将废液吸收部件50A和电源单元75分开配置在隔着废弃吸收部件70的两侧,从而能够实现记录装置11整体的部件布局的优化。因此,能够实现记录装置11的小型化。
(15)保持废弃吸收部件70的收纳部71的底面71A向朝着废液吸收部件50A的方向向下倾斜。因此,能够利用收纳部71的底面71A的坡度使被废弃吸收部件70吸收的废液容易朝向废液吸收部件50A流动。因此,与收纳部的底面为水平面的构成相比,容易从废弃吸收部件70向废液吸收部件50A交接废液。
(16)废液盒50B具有能够与结合部66结合的被结合部57和设置于与被结合部57相同侧的前端部的上方的飞散防止壁59,其中,该结合部66连接于与维护装置60连接的管64的前端部。因此,即使拆装废液盒50B时结合部66的前端部产生的废液的气泡破裂,也能够通过飞散防止壁59来防止该破裂的废液的飞散。
(17)在废液盒50B中,与被结合部57结合后的结合部66的前端与废液吸收部件50A局部接触。因此,在拆装废液盒时,能够在结合部的前端部得到废液的气泡产生抑制效果。
(18)记录装置11也可以具备将插装于装置主体12上的废液盒50B覆盖的废液盒盖28和作为施力部件的一例的板簧28B,该板簧28B设置于废液盒50B与废液盒盖28之间,并在废液盒盖28关闭时向插装方向对废液盒50B施力。因此,能够防止拆装废液盒时的半插入。
(19)可拆装地插装于具备支承部26、喷出头25、废弃吸收部件70以及盖帽61的记录装置11的装置主体12上的废液回收单元50具备吸收从盖帽61送来的废液的废液吸收部件50A和保持废液吸收部件50A的废液盒50B。在废液盒50B插装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下,废液吸收部件50A以能够吸收来自盖帽61的废液的方式被连接、且以能够从废弃吸收部件70交接废液的方式与废弃吸收部件70连接。另一方面,在从装置主体12拆除废液盒50B时,废液吸收部件50A的能够吸收来自盖帽61的废液的连接被解除,并且,在从废弃吸收部件70交接的废液的路径被阻断的状态下,废液吸收部件50A与废弃吸收部件70的连接被切断。因此,根据废液回收单元50,能够同样得到记录装置11的上述(1)的效果。
(20)废液回收方法是在记录装置11中回收废液的方法,记录装置11具备支承部26、喷出头25、吸收废弃至介质M的端部外侧的液体的废弃吸收部件70、以及吸收从将自喷出头25排出的液体作为废液接收的盖帽61送来的废液的废液吸收部件50A。将废液盒50B设置为相对于装置主体12能够拆装。废液回收方法包括:在将废液盒50B插装至装置主体12上时,将废液吸收部件50A以能够吸收从盖帽61送来的废液的方式与废液流路连接,并且以能够从废弃吸收部件70交接废液的方式与废弃吸收部件70连接;在从装置主体12拆除废液盒50B时,解除废液吸收部件50A与盖部61的废液流路的连接,并且在从废弃吸收部件70的废液的交接被阻断的状态下切断与废弃吸收部件70的连接。根据该废液回收方法,可得到与上述记录装置11的效果(1)同样的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1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通用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特别对不同的构成进行说明。需要指出,对于第三实施方式及其之后的实施方式也是同样的。
如图21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1的废液回收单元50的拆装方向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即,废液回收单元50也可以采用能够从记录装置11的侧面侧进行拆装的构成。也就是说,废液回收单元50朝向装置主体12的插装方向是与宽度方向X平行的方向。
如图21所示,构成为,废液盒盖110从记录装置11的右侧面卸下,废液回收单元50能够向记录装置11的右侧侧方移动。废液回收单元50具有作为第二吸收部件的一例的废液吸收部件112和保持废液吸收部件112的作为收纳部的一例的废液盒111。废液回收单元50构成为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废液回收部51大致相同的形状/尺寸的一个单元,其插装方向为宽度方向X,因此,被结合部57、存储元件58以及飞散防止壁59位于插装方向前端侧的侧部。废液盒111的被结合部57和存储元件58通过废液回收单元50在宽度方向X上的移动而被连接/分离。废液盒盖110和废液盒111是不同的部件,呈能够分别单独地相对于装置主体12的开口12C拆装的结构。需要指出,废液盒盖110和废液盒111也可以作为一体部件可拆装地构成。根据该构成,由于用户取出废液回收单元50时的拉出操作量少,因而容易更换废液回收单元50。
需要指出,也可以将图21所示的废液回收单元50设为第一废液回收部51,并将其与第二废液回收部52一体地构成。不过,由于废液回收单元50的拉出操作量变多,因此,也可以使第二废液回收部52在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短于第一实施方式。另外,也可以采用分体设置第二废液回收部52,并能够从记录装置11的背面侧进行拆装的构成。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2、图23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废液回收单元50也可以采用能够从记录装置11的前表面侧进行拆装的构成。如图22所示,在记录装置11的前表面设置有废液盒盖120。在图22的例子中,废液盒盖120位于装置主体12中的液体供给源17的下方。换言之,废液盒盖120位于指示液体供给源17的液量的窗部18的下方。
如图23所示,构成为,废液盒盖120被设置为能够转动,废液回收单元50能够移动以从记录装置11的前表面朝向前侧拉出。也就是说,废液回收单元50能够从装置主体12的前表面进行拆装。废液盒121的插装方向是朝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的方向。废液回收单元50具有作为第二吸收部件的一例的废液吸收部件122和保持废液吸收部件122的作为收纳部的一例的废液盒121。通过使废液回收单元50在前后方向(进深方向)上往复移动,从而废液盒121的被结合部57和存储元件58从记录装置11的前表面在装置主体12内的后方位置被连接/分离。这样,通过将废液回收单元50构成为能够从记录装置11的前表面侧拆装,从而用户在取出废液回收单元50时容易靠近。
另外,由于具有触摸面板功能的显示部14位于废液盒盖120的上方附近,因此,具有在更换废液回收单元50时在显示部14上向用户显示操作引导时,操作引导处于附近而用户容易看到这一优点。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4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也可以应用于在滑架24的上部搭载液体供给源17的记录装置11。如图24所示,废液回收单元50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为能够从记录装置11的背面进行拆装。如图24所示,记录部23在滑架24的上部搭载有具备能够补充油墨等液体的墨罐的液体供给源17。液体供给源17单独具备堵塞注入口的盖罩38。用户在从窗部18看到余量变少时,打开盖罩38并将液体瓶125的喷嘴状的供给部插入注入口,向墨罐等液体供给源17补充油墨等液体。在更换式的废液回收单元50被插装于装置主体12上的状态下,废液吸收部件50A位于滑架24的下方,该滑架24位于用户向液体供给源17补充液体时的液体补充位置处。液体补充位置也可以为起始位置HP,但只要能够在液体补充位置的下方配置废液吸收部件50A,则也可以为起始位置HP以外的位置。
根据该构成,在滑架24的上部向液体供给源17补充油墨等液体时,即使误使液体从瓶向位于其下方的更换式的废液回收单元50洒出,废液吸收部件50A也会将洒出的液体吸收。即,假设在用户因液体补充前后的操作误使液体洒出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位于滑架24和液体供给源17下方的更换式的废液回收单元50的废液吸收部件50A进行吸收。因此,针对补充液体时将液体洒出的情况,也能够提供可靠性更高的记录装置11。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5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25所示,也可以在更换式的废液回收单元50的上方设置具备风扇131的风扇单元130。在保持于废液盒50B的废液吸收部件50A的上方配置有空冷式的风扇。风扇131例如利用维护装置60的动力进行驱动。风扇131利用来自维护装置60的动力进行旋转,朝向废液吸收部件50A侧输送空气。由于废液盒50B的与风扇131相对的上面侧开口,因而从风扇131向下方输送的空气会碰到废液吸收部件50A。通过使空气碰到废液吸收部件50A,从而促进被废液吸收部件50A吸收的废液的干燥。其结果,吸收部件的废液的表观容量提高。
风扇131的驱动时机与维护装置60的驱动同步,但也可以不是利用来自维护装置60的动力驱动风扇131,而是利用输送电机的动力直接驱动,还可以利用进给电机、专用的动力源的动力进行驱动。这样,风扇131的驱动时机也可以未必与维护装置60的驱动同步。另外,风扇131的动力也可以不使用电机的驱动力,也可以通过将用户对盒20的插拔操作、盖的开闭操作等的操作力的一部分转换为风扇131的旋转力而产生。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6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26所示,作为第一吸收部件的一例的废弃吸收部件70、作为交接部的一例的交接机构80、作为第二吸收部件的一例的废液吸收部件50A以及扩张吸收部件90也可以形成能够交接液体的环状的路径。
废弃吸收部件70也可以在与交接机构80不同的场所经由扩张吸收部件90与废液吸收部件50A也以能够交接液体的方式连接。在图26的示例中,记录装置11具备第一交接机构80A和第二交接机构80B,第一交接机构80A从废弃吸收部件70向废液吸收部件50A中的第一废液吸收部件54交接液体,第二交接机构80B从废弃吸收部件70经由扩张吸收部件90向废液吸收部件50A中的第二废液吸收部件56交接液体。第一交接机构80A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交接机构80,第二交接机构80B具有基本上与交接机构80同样的构成。也就是说,第二交接机构80B具备第一连接吸收部件81、第二连接吸收部件82以及废液引导部83(也参照图10、图11)。
进而,对于第二交接机构80B,也可以设置阻断机构85。也就是说,也可以设置将从扩张吸收部件90向废液吸收部件50A中的第二废液吸收部件56交接的废液阻断的阻断机构85。阻断机构85由控制部100控制,当废液回收单元50被拆除时,阻断机构85以能够阻断废液的方式被驱动。
在图26的例子中,形成有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第一路径是废液从废弃吸收部件70经由第一交接机构80A向废液吸收部件50A(第一废液吸收部件54)流动的路径,第二路径是废液从废弃吸收部件70经由连接吸收部件91、扩张吸收部件90、第二交接机构80B向废液吸收部件50A(第二废液吸收部件56)流动的路径。此外,第一废液吸收部件54与第二废液吸收部件56经由连接部50C以能够交接废液的方式连结。因此,在图26所示的构成中,废液的交接路径形成为环状(loop shape)的路径。
因此,废弃吸收部件70的废液经由第一交接机构80A交接至废液吸收部件50A,并且,从废弃吸收部件70交接至扩张吸收部件90的废液经由第二交接机构80B交接至废液吸收部件50A。因此,缓和废液偏向积存于可更换的废液吸收部件50A以外的吸收部件即废弃吸收部件70和扩张吸收部件90中的事态,每台记录装置的吸收部件整体的废液吸收效率提高。
需要指出,在图26中,可以是没有第一交接机构80A的构成,也可以在第二扩张吸收部件90B与第二废液吸收部件56之间设置与交接机构80相同构成的第三交接机构。这样,废弃吸收部件70与废液吸收部件50A之间也可以经由能够交接废液的一个或多个交接部在一处或多处连接。此外,可以对多个交接部的全部设置阻断部,也可以是其中的至少一个没有阻断部。
需要指出,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以下所示的变更例那样的方式。进而,也可以将由上述实施方式和以下所示的变更例适当组合而成的方式作为进一步的变更例,还可以将由以下所示的变更例彼此适当组合而成的方式作为进一步的变更例。
废弃吸收部件70与废液吸收部件50A的连接并不限定于利用交接机构80连接,只要是能够交接液体的连接足矣。连接例如可以是能够通过毛细管现象交接液体的“接触”,即便是分离成非接触状态,只要能够通过液体的滴下交接液体就也包含在连接中。进而,连接也可以是除了交接机构80以外经由作为交接部的一例的交接部件等中间物的间接连接、经由槽、凹部、导液管、管等流路的连接等。
在第一及第五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没有第二废液回收部52。
在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没有阻断机构85。由于废液回收单元50的更换是在记录停止期间进行,多数情况下从废弃吸收部件70向废液吸收部件50A交接的废液的流量少,因此,若更换所需时间短且在此期间废液不会滴下,便能够抑制装置主体12内的废液的污染。
第一吸收部件和第二吸收部件也可以位于相同的高度。例如,也可以采用将保持第一吸收部件的收纳部的底面设为倾斜面,第一吸收部件的废液利用重力沿着倾斜面向第二吸收部件流动的构成。
第二吸收部件也可以位于比第一吸收部件高的位置。也可以利用泵从第一吸收部件向第二吸收部件抽吸废液。另外,也可以利用毛细管现象经由槽、多孔质部件向上方位置交接废液。
废液回收单元50也可以不具备废液盒50B。例如,若对废液吸收部件50A的侧面和底面实施了能够防止废液泄漏的防水处理等加工,则也可以没有保持废液吸收部件50A的废液盒50B等收纳部。
记录装置11并不限定于记录部23在扫描方向X上往复移动的串行打印机,也可以为记录部23能够在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两个方向上移动的横向式打印机。进而,记录装置11也可以是具备能够一齐从多个喷嘴向介质的整个宽度范围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头的行式打印机,该多个喷嘴跨最大宽度的介质的整个宽度范围以一定的喷嘴节距排列。
记录装置11也可以不是搭载读取单元的复合机,而是仅具备记录、复印、扫描这三个功能中的记录功能的打印机。
介质M并不限定于纸张,也可以为挠性的塑料薄膜、布帛、无纺布等,还可以为包含合成树脂和金属的多个层的层压物。
记录装置11并不限定于在纸张等介质上进行印刷的记录装置,也可以是在布上进行印刷的印染机。
液体喷出装置并不限定于印刷用的打印机。例如,也可以是喷出将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或混合于液体而成的液状体,在作为介质的一例的基板上制造电气布线图案、或者液晶、EL(电致发光)以及面发光等各种方式的显示器的像素的装置。进而,也可以是喷出未固化的树脂液而形成立体物的三维造型用的液体喷出装置。即使是这些液体喷出装置,只要是具备不经由维护装置地吸收从液体喷出头喷出的液体的第一吸收部件、和经由维护装置吸收通过维护而从液体喷出头排出的液体的第二吸收部件,且第二吸收部件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进行拆装的构成即可。
将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及变更例掌握的技术思想与其作用效果一起记载于下。
(A)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喷出头,向被记录材料喷出液体;支承部,与所述喷出头相对设置,并从下方支承被记录材料;第一吸收部件,将从所述喷出头向支承于所述支承部的所述被记录材料的端部的外侧废弃的液体作为废液进行吸收;废液接收部,将从所述喷出头排出的液体作为废液进行接收;第二吸收部件,吸收从所述废液接收部送来的废液;以及收纳部,保持所述第二吸收部件,所述第一吸收部件和所述第二吸收部件以能够从所述第一吸收部件向所述第二吸收部件交接废液的方式连接。
根据该构成,从喷出头向支承于支承部的被记录材料的端部之外废弃的液体作为废液被第一吸收部件吸收。被第一吸收部件吸收的废液从第一吸收部件交接至第二吸收部件。只要更换保持第一吸收部件和第二吸收部件中作为其一部分的第二吸收部件的收纳部足矣。因此,吸收部件的更换作业容易,而且能够抑制更换时被吸收部件所吸收的废液弄脏记录装置或作业人员的手等。
需要指出,第一吸收部件与第二吸收部件的连接只要是能够交接液体的连接足矣,可以是能够通过毛细管现象交接液体的“接触”,即便是分离成非接触状态,只要能够通过液体的滴下交接液体就也包含在连接中,包括经由交接部件、交接机构等中间物的间接连接、经由槽、凹部、导液管、管等流路的连接等。
(B)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所述第二吸收部件也可以位于比所述第一吸收部件低的位置。
根据该构成,能够利用重力从第一吸收部件向第二吸收部件交接液体。因此,能够高效地从第一吸收部件向第二吸收部件交接液体。例如,即使更换第二吸收部件,也能够避免在第一吸收部件中残留有大量的废液不被回收的事态。另外,不需要用于交接液体的泵及其驱动部,即使在设置有泵等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其为小型的泵等。因此,能够高效地从废弃吸收部件向废液吸收部件交接液体。
(C)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具有进行所述第一吸收部件与所述第二吸收部件之间的液体的交接的交接部。
根据该构成,通过交接部从第一吸收部件向第二吸收部件交接废液。因此,即使第一吸收部件与第二吸收部件分离,也能够经由交接部交接废液。例如,即使为了将保持第二吸收部件的收纳部形成为相对于装置主体容易拆装的形状、或者配置于容易拆装的位置,使得第一吸收部件与第二吸收部件的接触变得困难,也能够经由交接部从第一吸收部件向第二吸收部件交接液体。因此,例如,即使更换保持第二吸收部件的收纳部,也容易避免在第一吸收部件中残留有大量液体的事态。也就是说,只要更换保持第二吸收部件的收纳部足矣。
(D)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具备能够暂时阻断所述第一吸收部件与所述第二吸收部件之间通过所述交接部进行的液体的交接的阻断部。
根据该构成,在更换保持第二吸收部件的收纳部时,若通过阻断部暂时阻断从第一吸收部件向第二吸收部件的液体的交接,则即使第二吸收部件与第一吸收部件分离,也能够抑制装置主体内被从第一吸收部件交接的液体(废液)污染。
(E)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具备强制性地使液体从所述喷出头向所述废液接收部排出的维护装置,所述阻断部利用所述维护装置的动力进行驱动。
根据该构成,由于阻断部使用维护装置的动力进行驱动,因而用户无需通过手动作业将阻断部切换为阻断和连接。例如,用户只要对操作开关进行操作,便可以使用维护装置的动力在阻断与连接之间切换阻断部。
(F)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具备与所述第一吸收部件以能够交接液体的方式连接的扩张吸收部件,所述第一吸收部件和所述第二吸收部件在与所述交接部不同的位置处隔着所述扩张吸收部件相对配置。
根据该构成,由于每台记录装置的吸收部件整体的废液吸收容量增加,因而能够降低第二吸收部件的更换频率。另外,由于利用第一吸收部件与第二吸收部件之间的空间中未被交接部占用的部分的空间,因而容易对扩张吸收部件确保较大的容积。
(G)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所述交接部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收纳部被插装于装置主体的状态下能够交接液体。
根据该构成,在收纳部插装于装置主体的状态下,交接部能够在第一吸收部件与第二吸收部件之间交接液体。因此,能够提高吸收部件整体的废液吸收效率。
(H)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具备安装电子部件的基板,所述第二吸收部件和所述基板隔着所述第一吸收部件相对配置。
根据该构成,即使油墨等液体(废液)从第二吸收部件漏出,也能够抑制该漏出的废液流到基板。需要指出,由于第一吸收部件吸收的液体量比第二吸收部件少,因此,优选第二吸收部件相对于基板位于比第一吸收部件更远的位置。
(I)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具备向所述喷出头供给液体的液体供给源、和强制性地使液体从所述喷出头向所述废液接收部排出的维护装置,所述第二吸收部件配置在所述维护装置或所述液体供给源的下方。
根据该构成,能够利用第二吸收部件吸收在喷出头的清洁时等从维护装置向下方落下的废液、或者在液体供给源的更换时或向液体供给源补充液体时落下的废液。因此,能够抑制液体喷出装置内的废液的污染。
(J)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具备向所述喷出头供给液体的液体供给源、和强制性地使液体从所述喷出头向所述废液接收部排出的维护装置,所述第二吸收部件具有吸收从所述维护装置或所述液体供给源飞散的液体的功能。
根据该构成,能够利用第二吸收部件吸收从维护装置或液体供给源飞散的液体。因此,能够抑制液体喷出装置内的废液的污染。
(K)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具备在所述喷出头的下方的位置处收纳所述被记录材料的盒、和将收纳于所述盒中的所述被记录材料一张一张地朝向所述喷出头的记录位置进给的第一进给部,所述第二吸收部件部分重叠地配置在所述第一进给部的下方。
根据该构成,能够使液体喷出装置的尺寸小型化。
(L)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具备不经由翻转部地向所述喷出头的记录位置进给所述被记录材料的第二进给部,所述第二吸收部件重叠配置在所述第二进给部的下方。
根据该构成,能够使液体喷出装置的尺寸小型化。
(M)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具备翻转部,所述翻转部将通过所述喷出头完成了第一面的记录的被记录材料向所述喷出头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转向输送,并使该被记录材料翻转为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侧的面即第二面能够与所述喷出头相对的朝向,所述第二吸收部件部分重叠地配置在所述翻转部的下方。
根据该构成,能够使液体喷出装置的尺寸小型化。
(N)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具备向所述喷出头供给电力的电源单元,所述第二吸收部件和所述电源单元隔着所述第一吸收部件而相对配置。
根据该构成,由于第二吸收部件和电源单元是大幅占据记录装置内的收纳空间的部件,因此,通过在记录装置内分开配置于隔着第一吸收部件的两侧,能够实现记录装置整体的部件布局的优化。因此,能够实现记录装置的小型化。
(O)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是保持所述第一吸收部件的收纳部件的底面向朝着所述第二吸收部件的方向向下倾斜。
根据该构成,能够利用收纳部的底面的坡度使被第一吸收部件吸收的废液容易沿着朝向第二吸收部件的方向流动。因此,与收纳部的底面为水平面的构成相比,容易从第一吸收部件向第二吸收部件交接废液。
(P)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是收纳所述第二吸收部件的收纳部具备能够与针状的结合部结合的被结合部,该结合部与连接于维护装置的管的前端部连接,所述收纳部在与所述被结合部同侧的前端部的上方具有飞散防止壁。
根据该构成,即使在拆装废液盒时在针状的结合部的前端部产生的废液的气泡破裂,也能够通过飞散防止壁防止该破裂的废液飞散。
(Q)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与所述被结合部结合后的所述结合部的前端也可以与所述第二吸收部件局部接触。
根据该构成,在废液盒的拆装时,能够在结合部的前端部得到废液的气泡产生抑制效果。
(R)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具备将插装于装置主体的所述收纳部覆盖的盖和设置于所述收纳部与所述盖之间的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在所述盖关闭时向插装方向对所述收纳部施力。
根据该构成,能够防止废液盒拆装时的半插入。
(S)废液回收单元以能够拆装的方式插装于液体喷出装置的装置主体,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支承部,支承被记录材料;喷出头,向所述被记录材料喷出液体;第一吸收部件,吸收从所述喷出头向支承于所述支承部的所述被记录材料的端部的外侧废弃的液体;以及废液接收部,将从所述喷出头排出的液体作为废液进行接收,所述废液回收单元具备吸收从所述废液接收部送来的废液的第二吸收部件和保持所述第二吸收部件的收纳部,在所述收纳部插装于装置主体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吸收部件以能够吸收来自所述废液接收部的废液的方式连接,并且以能够从所述第一吸收部件交接废液的方式与该第一吸收部件连接,在从装置主体拆除所述收纳部时,所述第二吸收部件的能够吸收来自所述废液接收部的废液的连接被解除,并且,在从所述第一吸收部件交接的废液的路径被阻断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吸收部件与该第一吸收部件的连接被切断。根据该构成,可得到与上述液体喷出装置同样的作用效果。
(T)废液回收方法是在液体喷出装置中回收废液的废液回收方法,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支承部,支承被记录材料;喷出头,向所述被记录材料喷出液体;第一吸收部件,吸收从所述喷出头向支承于所述支承部的所述被记录材料的端部的外侧废弃的液体;第二吸收部件,吸收从废液接收部送来的废液,所述废液接收部将从所述喷出头排出的液体作为废液进行接收;以及收纳部,保持所述第二吸收部件,在所述废液回收方法中,将所述收纳部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于装置主体,所述废液回收方法包括:当将所述收纳部插装于装置主体时,所述第二吸收部件以能够吸收从所述废液接收部送来的废液的方式与废液流路连接,并且,以能够从所述第一吸收部件交接废液的方式与该第一吸收部件连接;以及当从装置主体拆除所述收纳部时,所述第二吸收部件的与所述废液接收部的废液流路的连接被解除,并且,在从所述第一吸收部件的废液的交接被阻断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吸收部件与所述第一吸收部件的连接被切断。根据该方法,可得到与上述液体喷出装置同样的作用效果。

Claims (18)

1.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喷出头,向被记录材料喷出液体;
支承部,与所述喷出头相对设置,并从下方支承所述被记录材料;
第一吸收部件,将从所述喷出头向支承于所述支承部的所述被记录材料的端部的外侧废弃的液体作为废液进行吸收;
废液接收部,将从所述喷出头排出的液体作为废液进行接收;
第二吸收部件,吸收从所述废液接收部送来的废液;以及
收纳部,保持所述第二吸收部件,
所述第一吸收部件和所述第二吸收部件以能够从所述第一吸收部件向所述第二吸收部件交接废液的方式连接,
所述液体喷出装置还具有:
交接部,进行所述第一吸收部件与所述第二吸收部件之间的液体的交接;以及
阻断部,能够暂时阻断所述第一吸收部件与所述第二吸收部件之间通过所述交接部进行的液体的交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吸收部件位于比所述第一吸收部件低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维护装置,所述维护装置强制性地使液体从所述喷出头向所述废液接收部排出,
所述阻断部使用所述维护装置的动力进行驱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扩张吸收部件,所述扩张吸收部件与所述第一吸收部件以能够交接液体的方式连接,
所述第一吸收部件和所述第二吸收部件在与所述交接部不同的位置处隔着所述扩张吸收部件而相对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接部构成为在所述收纳部插装于装置主体的状态下能够交接液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安装有电子部件的基板,
所述第二吸收部件和所述基板隔着所述第一吸收部件而相对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
液体供给源,向所述喷出头供给液体;以及
维护装置,强制性地使液体从所述喷出头向所述废液接收部排出,
所述第二吸收部件配置在所述维护装置或所述液体供给源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
液体供给源,向所述喷出头供给液体;以及
维护装置,强制性地使液体从所述喷出头向所述废液接收部排出,
所述第二吸收部件具有吸收从所述维护装置或所述液体供给源飞散的液体的功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
盒,在所述喷出头的下方的位置处收纳所述被记录材料;以及
第一进给部,将收纳于所述盒中的所述被记录材料一张一张地朝向所述喷出头的记录位置进给,
所述第二吸收部件部分重叠地配置在所述第一进给部的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第二进给部,所述第二进给部不经由翻转部地向所述喷出头的记录位置进给所述被记录材料,
所述第二吸收部件重叠配置在所述第二进给部的下方。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翻转部,所述翻转部使通过所述喷出头完成了第一面的记录的所述被记录材料朝向所述喷出头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转向输送,并使该被记录材料翻转为第二面能够与所述喷出头相对的朝向,所述第二面是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一侧的面,
所述第二吸收部件部分重叠地配置在所述翻转部的下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向所述喷出头供给电力的电源单元,
所述第二吸收部件和所述电源单元隔着所述第一吸收部件而相对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保持所述第一吸收部件的收纳部件的底面向朝着所述第二吸收部件的方向向下倾斜。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部具有:
被结合部,能够与结合部结合,所述结合部连接于与维护装置连接的管的前端部;以及
飞散防止壁,设置于与所述被结合部同侧的前端部的上方。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被结合部结合后的所述结合部的前端与所述第二吸收部件局部接触。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
盖,覆盖插装于装置主体的所述收纳部;以及
施力部件,设置于所述收纳部与所述盖之间,所述施力部件在所述盖关闭时向插装方向对所述收纳部施力。
17.一种废液回收单元,其特征在于,以能够拆装的方式插装于液体喷出装置的装置主体,
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
支承部,支承被记录材料;
喷出头,向所述被记录材料喷出液体;
第一吸收部件,吸收从所述喷出头向支承于所述支承部的所述被记录材料的端部的外侧废弃的液体;以及
废液接收部,将从所述喷出头排出的液体作为废液进行接收,
所述废液回收单元具备:
第二吸收部件,吸收从所述废液接收部送来的废液;以及
收纳部,保持所述第二吸收部件,
在所述收纳部插装于装置主体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吸收部件以能够吸收来自所述废液接收部的废液的方式被连接、且以能够从所述第一吸收部件交接废液的方式与该第一吸收部件连接,
在从装置主体拆除所述收纳部时,所述第二吸收部件的能够吸收来自所述废液接收部的废液的连接被解除,并且,在从所述第一吸收部件交接的废液的路径被阻断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吸收部件与该第一吸收部件的连接被切断。
18.一种废液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液体喷出装置中回收废液,
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
支承部,支承被记录材料;
喷出头,向所述被记录材料喷出液体;
第一吸收部件,吸收从所述喷出头向支承于所述支承部的所述被记录材料的端部的外侧废弃的液体;
第二吸收部件,吸收从将自所述喷出头排出的液体作为所述废液进行接收的废液接收部送来的该废液;以及
收纳部,保持所述第二吸收部件,
在所述废液回收方法中,将所述收纳部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于装置主体,
所述废液回收方法包括:
当将所述收纳部插装于装置主体时,所述第二吸收部件以能够吸收从所述废液接收部送来的废液的方式与废液流路连接,并且,以能够从所述第一吸收部件交接废液的方式与该第一吸收部件连接;以及
当从装置主体拆除所述收纳部时,所述第二吸收部件的与所述废液接收部的废液流路的连接被解除,并且,在从所述第一吸收部件的废液的交接被阻断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吸收部件与所述第一吸收部件的连接被切断。
CN202111256233.4A 2020-10-29 2021-10-27 液体喷出装置、废液回收单元以及废液回收方法 Active CN1144259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81062 2020-10-29
JP2020-181062 2020-10-29
JP2021048950A JP7078152B2 (ja) 2020-10-29 2021-03-23 液体吐出装置、廃液回収ユニット及び廃液回収方法
JP2021-048950 2021-03-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25912A CN114425912A (zh) 2022-05-03
CN114425912B true CN114425912B (zh) 2023-12-08

Family

ID=81311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56233.4A Active CN114425912B (zh) 2020-10-29 2021-10-27 液体喷出装置、废液回收单元以及废液回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964490B2 (zh)
JP (1) JP7078152B2 (zh)
CN (1) CN1144259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63834A (ja) * 2021-04-15 2022-10-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11164A (ja) * 1999-01-26 2000-08-02 Ricoh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403292A (zh) * 2001-08-10 2003-03-19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JP2004106375A (ja) * 2002-09-19 2004-04-08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5096413A (ja) * 2003-08-28 2005-04-14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プラテン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827382A (zh) * 2005-02-16 2006-09-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支承部件单元
CN1990257A (zh) * 2005-12-28 2007-07-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喷墨成像设备
JP2008023889A (ja) * 2006-07-24 2008-02-07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
CN102029786A (zh) * 2009-09-25 2011-04-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US8910587B2 (en) * 2010-12-24 2014-12-1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application device
JP2018187888A (ja) * 2017-05-11 2018-11-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58138A (ja) * 2005-12-07 2007-06-21 Seiko Epson Corp 部品収納ケース及び電子機器
US7878634B2 (en) * 2007-04-27 2011-02-0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Waste ink collection system
JP5066017B2 (ja) * 2008-07-02 2012-11-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239795B2 (ja) * 2008-12-03 2013-07-17 コニカミノルタIj株式会社 インク滴検出装置
JP6186807B2 (ja) * 2013-03-29 2017-08-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5742975B2 (ja) 2014-01-20 2015-07-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US20160288505A1 (en) * 2015-04-02 2016-10-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apparatus
US10183505B2 (en) 2015-05-27 2019-01-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laten
JP6545040B2 (ja) 2015-05-27 2019-07-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装置
JP6756110B2 (ja) * 2016-01-18 2020-09-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6580002B2 (ja) 2016-06-24 2019-09-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7071126B2 (ja) 2018-01-05 2022-05-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7182940B2 (ja) * 2018-08-01 2022-1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JP7289702B2 (ja) * 2019-04-03 2023-06-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11164A (ja) * 1999-01-26 2000-08-02 Ricoh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403292A (zh) * 2001-08-10 2003-03-19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US7011389B2 (en) * 2001-08-10 2006-03-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JP2004106375A (ja) * 2002-09-19 2004-04-08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5096413A (ja) * 2003-08-28 2005-04-14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プラテン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827382A (zh) * 2005-02-16 2006-09-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支承部件单元
CN1990257A (zh) * 2005-12-28 2007-07-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喷墨成像设备
JP2008023889A (ja) * 2006-07-24 2008-02-07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
CN102029786A (zh) * 2009-09-25 2011-04-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US8910587B2 (en) * 2010-12-24 2014-12-1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application device
JP2018187888A (ja) * 2017-05-11 2018-11-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21986A1 (en) 2023-10-12
US20220134761A1 (en) 2022-05-05
US11964490B2 (en) 2024-04-23
JP2022073886A (ja) 2022-05-17
JP7078152B2 (ja) 2022-05-31
CN114425912A (zh) 2022-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69151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001265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0066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230321986A1 (en)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waste liquid collecting unit, and waste liquid collecting method
CN111688354B (zh) 液体喷射装置
JP2000085144A (ja) 廃インク回収装置
CN114425913B (zh) 液体喷出装置、废液回收单元以及废液回收方法
JP2010208095A (ja) 記録剤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9877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306532B2 (ja) 液体吐出装置、廃液回収ユニット及び廃液回収方法
US20240051312A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22073884A (ja) 液体吐出装置、廃液回収ユニット及び廃液回収方法
CN111688353B (zh) 液体喷射装置
JP5201078B2 (ja) 記録剤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5402006B (zh) 排液收纳体、记录装置
JP753471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1981139B2 (en) Recording device
JP2005169956A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547249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廃液タンク
CN114940025A (zh) 液体收容容器和打印设备
JP2013056499A (ja) 液滴吐出装置
JP2007044975A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201211608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