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132C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及该室内机的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及该室内机的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3132C CN1173132C CNB998001813A CN99800181A CN1173132C CN 1173132 C CN1173132 C CN 1173132C CN B998001813 A CNB998001813 A CN B998001813A CN 99800181 A CN99800181 A CN 99800181A CN 1173132 C CN1173132 C CN 1173132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indoor set
- air
- mentioned
- f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3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having two or more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2—Supports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or ventilation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由扁平的近似长方体形状的主体(11)和与主体(11)的底部连接的突出部(13)构成壳体(10)。突出部(13)的前面是在从壳体(10)的前方向后方之方向往下倾斜的倾斜面(14)。在突出部(13)的倾斜面(14)上形成吸气口(41),在主体(11)的前面形成前排气口(43),在主体(11)的两侧面形成侧排气口(44)。并且,在壳体(10)内、从吸气口(41)通到各排气口(43、44)的空气通路中,配置有将室内空气从下方吸入并向侧方排出的离心风扇和可生成调节空气的热交换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及该室内机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从前以来,在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中,有一种在具备吸气口和排气口的壳体的内部存放有室内热交换器和风扇等的室内机。该室内机从吸气口吸入室内空气,并在室内热交换器中将该室内空气和制冷回路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生成调节空气。然后,该室内机从排气口排出调节空气,来调节室内空气。
在上述这种室内机中,有如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公昭59-259对号中所揭示的壁挂式的室内机。该壁挂式室内机具有离心风扇,它是通过将壳体安装在室内的墙壁上而被设置的。该室内机可从形成在壳体的前面的吸气口吸入室内空气,从形成在壳体的底部的排气口排出调节空气。还有,离心风扇以其旋转轴为水平方向而设置在壳体内。
另外,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公昭63-15494号中揭示有吊顶式室内机。该室内机的壳体内将其旋转轴朝垂直方向而配置有离心风扇,并在离心风扇的前面侧和侧面侧配置着大致呈コ字形状的热交换器。上述室内机可从长方体的壳体的底面吸入室内空气,从壳体的前面和两侧面排出调节空气。
然而,由于上述已有的壁挂式室内机将调节空气从形成在壳体底部的排气口向前排出,因此存在了不能把调节空气均匀地供给室内的问题。
也就是说,上述室内机只能把调节空气向室内机的前方排出,而不能向室内机的左右方向排出,因此不能供调节空气给室内的各个角落里,不能均匀地对室内进行冷却或者加温。其结果,室内温度不均匀,不能得到十分舒适的环境。
并且,一般在室内,经常沿着墙壁设置家具和柜橱等。那时,如果在墙壁上设置上述室内机,就不能再沿已设置了该室内机的墙壁部分设置柜橱等。因此,若把室内机安装在墙壁上,便发生不能有效地利用室内空间的问题。
另外,上述已有的吊顶式室内机,虽然可向前和两侧三个方向排出调节空气,但由于其壳体只不过是长方体,所以前后方向的尺寸便增大。结果,在把室内机安装在墙壁的旁边等的情况下,室内机从壁面的突出量大,故有会给室内的人以大压迫感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上述各个问题而想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实现一种可有效地利用室内空间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
为达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使得向前方和两侧方的三个方向排出调节空气,同时采用扁平形状的壳体10、110,并且,在壳体10、110的底部形成沿从该壳体10、110的前面向后面的方向往下倾斜的倾斜面14、114,使得壳体10、110的前面一侧的厚度比后面一侧的厚度薄。
下面具体说明各解决方案。
第1个解决方案的对象是:由室内机2和将该室内机2安装在室内所用的安装框架170构成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室内机2将室内空气吸入壳体10、110内,将调节空气排出到室内,上述壳体10、110是由扁平的近似长方体形状的主体11、111与该主体11、111的底部连接的突出部13、113构成的,
并且,上述突出部13、113形成为沿从壳体10、110的前面向后面之方向往下倾斜的倾斜面14、114。另外,在上述突出部13、113的倾斜面14、114形成吸气口41、141,在上述主体11、111的前面形成前排气口43、143,在上述主体11、111的侧面上形成侧排气口44、144。
加之,在上述壳体10、110的内部形成从吸气口41、141通到各排气口43、44、143、144的空气通路45、145,在上述主体11、111内部配置有风扇20R、20L、120R、120L,在空气通路45、145中配置有从室内空气生成调节空气的热交换器30、130,
上述安装框架170是将可和室内机2的背面110b吻合的纵板部件171和从该纵板部件171向前延伸的横极部件172一体化而构成的,
此外,上述纵板部件171具备能与上述室内机2的背面的下方部110f连结的第1个连结机构173;上述横板部件172具备能与比该室内机2的背面的下方部110f更往前的部分110g连结的第2个连结机构174,
上述安装框架170和室内机2是在室内机2的上面110a基本上和安装框架170的横板部件172吻合的状态下进行连结的。并且,为了使在上述安装框架170的横板部件172和室内机2的上面110a之间产生用于调节室内机2的位置的间隙,而决定室内机2对安装框架170的连结位置,
在纵板部件171中形成有安装到室内的墙壁72上的安装孔H3。此外,在横板部件172中形成用于固定室内机2的螺栓90、95的安装孔H1。
横板部件172的安装孔H1形成在与用于固定室内机2的天花板71吊用螺栓95对应的位置上。第2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壳体10、110的突出部13、113从主体11、111的前面边缘及两侧面边缘的内侧往下突出。还有,上述主体11、111的前面边缘及两侧面边缘形成为比突出部13、113的前端及两侧端更往前及两侧突出的突出缘部12、112。
第3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2个解决方案中,突出缘部12的前面和两侧面基本上是垂直面。
第4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2个解决方案中,突出绿部112是往壳体110的外方突出的曲面。
第5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风扇20R、20L、120R、120L是从下方吸入室内空气而向侧方喷出的离心风扇。并且,以其旋转轴为垂直方向而配置该离心风扇20R、20L、120R、120L。
第6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5个解决方案中,在壳体10、110的主体11、111内部、沿着该主体11、111的长度方向并列配置多台离心风扇20R、20L、120R、120L。
第7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6个解决方案中,在壳体10的突出部13的内部存放有热交换器30。
第8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6个解决方案中的壳体10之内设置具有对应于离心风扇20R、20L而形成的引导面61、62的导风部件60,以便将该离心风扇20R、20L的喷出空气导向前排气口43和侧排气口44。
第9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两个侧排气口44可自由封闭。就是说,壳体10可设定为以下三种状态:前排气口43和两个侧排气口44开口的三向排气状态;一个侧排气口44封闭,另一侧排气口44和前排气口43开口的双向排气状态;以及两个侧排气口44封闭,只有前排气口43开口的单向排气状态。
第10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9个解决方案中的壳体10之内部设置有气流变更机构52,在设定为三向排气状态时,该气流变更机构52将风扇20R、20L的喷出空气分流到前排气口43和两个侧排气口44;在设定为双向或者单向排气状态时,将心风扇20R、20L的喷出空气当中要流向封闭的侧排气口44去的空气正确地导向前排气口43。
第11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至第6个解决方案的任一方案中,在壳体110的主体111存放有热交换器130,它具备沿着前排气口143而配置的前热交换部113和沿着侧排气口114配置的侧热交换部132。
第12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1个解决方案中,突出部113内的空隙中存放有高性能空气过滤器和除臭器中之一个。
第13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在壳体110内的背面一侧,背面110b和风扇120R、120L之间的空隙中存放有制冷剂管道162a和排水管道162b。
第14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热交换器130具备沿着前排气口143而配置的前热交换部131和沿着侧排气口144而配置的侧热交换部132。此外,在壳体110的背面110b与热交换器130的前热交换部131和侧热交换部132之间配置有风扇120R、120L。并且,在上述壳体110的背面110b、风扇120R、120L和侧热交换部132之间的空隙S1中配置有开关盒161或排水泵。
第15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热交换器130具备沿着前排气口143而配置的前热交换部131和沿着侧排气口144而配置的侧热交换部132。此外,在壳体110的背面110b与热交换器130的前热交换部131和侧热交换部132之间并列配置有多台风扇120R、120L。并且,在上述各风扇120R、120L和前热交换部131之间的空隙S2中配置有开关盒161或排水泵。
第16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热交换器130具备沿着前排气口143而配置的前热交换部131和沿着侧排气口144而配置的侧热交换部132。此外,在壳体110的背面110b与热交换器130的前热交换部131和侧热交换部132之间并列配置有多台风扇120R、120L。并且,在上述壳体110的背面110b和各风扇120R、120L之间的空隙S3中配置有开关盒161或排水泵。
第17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热交换器130具备沿着前排气口143而配置的前热交换部131和沿着侧排气口144而配置的侧热交换部132。此外,在壳体110的背面110b与热交换器130的前热交换部131和侧热交换部132之间并列配置有多台风扇120R、120L。并且,在上述各风扇120R、120L之间的空隙S4配置有开关盒161或排水泵。
第18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突出部113的倾斜面114的倾斜度在靠近壳体110的背面的部分比靠近壳体110的前面的部分小。还有,在吸气口141中沿着壳体的前后方向平行排列形成朝向壳体110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多条缝(slit)141a。此外,该缝141a的宽度在壳体110的背面一侧比壳体110的前面一侧宽。
第19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5个解决方案中,与壳体110的内顶面相隔规定的距离而配置离心风扇120R、120L,使得空气在与该壳体110的内顶面之间流通。此外,在该离心风扇120R、120L和壳体110之间配置有离心风扇120R、120L的电动机25。
第20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壳体110的侧板110e是可以随便装卸的。此外,在上述侧板110e中装入有侧排气口114的构成部件151。
第21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第1个连结机构是设在纵板部件171的下端部,能与室内机2的背面的下方部110f连结的第1钩173。
再者,第2个连结机构是设在左右的横板部件172的各边缘上、能与室内机2的侧面边缘110g连结的第二钩174。
此外,上述第2钩174由弹性材料构成,它具备:形成在和室内机2的侧面边缘110g吻合的位置上的基部174a和从该基部174a的下端往该室内机2的侧面边缘110g的内侧弯而形成的前端连结部174b。
〔作用〕
在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一启动离心风扇20R、20L、120R、120L,从设在突出部13、113的倾斜面的吸气口41、141往壳体10、110内吸入室内空气。该室内空气在热交换器30、130中被加热或者冷却而成为调节空气。该调节空气流过空气通路45、145,从排气口43、44、143、144向室内排出。此时,调节空气从前排气口43、143向室内机1、2的前方排出,又从侧排气口44、144向室内机1、2的侧方排出。就是说,向室内机1、2的前方和两侧方之三个方向排出调节空气。
在该室内机1、2中,设在扁平的主体11、111的底部的突出部13、113形成为沿从壳体10、110的前面向后面之方向往下倾斜的倾斜面14、114。并且,使得壳体10、110的前面一侧的厚度比后面一侧的厚度薄。结果,在安装在室内的状态下,可减少壳体的前面的下端部往室内的突出量。
并且是首先将安装框架170通过纵板部件171的安装孔H3安装在房间的墙壁72上之后,再将室内机2安装在安装框架170上,然后,利用螺栓90、95将室内机2和安装框架170的横板部件172紧固在一起。也就是说,在此情况下,各连结机构173、174用作将室内机2初步固定于安装框架170所用的机构。
在上述第2个解决方案中,借助于壁挂机构170把壳体10、110安装在墙壁72上。在第3个解决方案中,借助于吊挂机构170把壳体10、110安装在天花板71上。
又在上述第3个解决方案中,壳体10、110的主体11、111的前面边缘及两侧面边缘构成比突出部13、113的前端及两侧端更往前及两侧突出的突出缘部12、112。上述吸气口41、141形成在突出部13、113的倾斜面14、114上;上述前排气口43、143及侧排气口44、144形成在主体11、111的前面及侧面上。结果,两个排气口43、44、143、144和吸气口41、141所在的位置相隔一规定的距离。
再者,如上述第4个解决方案所述,壳体10的主体11的突出缘部12的前面和两侧面可基本上形成为垂直面,或者如第6个解决方案所述,可由往壳体110的外方突出的曲面构成突出绿部112。
在上述第5个解决方案中,将其旋转轴朝垂直方向而配置离心风扇20R、20L、120R、120L。因此,可在上下方向减少离心风扇20R、20L、120R、120L的安装所必需的空间。这样,可形成厚度薄的扁平形状的壳体10。
在上述第6个解决方案中,在壳体10、110中的主体11、111部、沿着该主体11、111的长度方向并列配置多台离心风扇20R、20L、120R、120L。因此,也可将足够的空气送往侧排气口44、144中去。
在上述第7个解决方案中,从吸气口41、141吸入进来的室内空气流过热交换器30而被生成调节空气之后,吸入到离心风扇20R、20L中。然后,从各排气口43、44向室内排出该调节空气。
又在上述第8个解决方案中,从离心风扇20R、20L中向前排气口43及侧排气口44喷出的空气通过两个排气口43、44而排出到室内。另一方面,从该离心风扇20R、20L中向与各排气口43、44相反的方向排出的空气则沿着导风部件60中的引导面61、62流动,从而被导向前排气口43和侧排气口44。这样,借助于离心风扇20R、20L,可向壳体10的前方及侧方的三个方向排出调节空气。
在上述第9个解决方案中,各侧排气口44可自由封闭。因此,壳体10可设定为三向排气、双向排气以及单向排气这三种状态。这样,按照室内机1的安装状态和将要安装室内机1的房间70的用途,可适当地设定调节空气的排出方向。
在上述第10个解决方案中,在设定为两侧排气口44也都打开的三向排气状态时,气流变更机构52将风扇20R、20L的喷出空气分流到前排气43和两侧排气口44。另一方面,在设定为侧排气口44封闭的双向排气或者单向排气状态时,气流变更机构已52将从风扇20R、20L喷出并要流向封闭的侧排气口44去的空气导向前排气口43。
又在上述第11个解决方案中,热交换器130具备:在壳体110的主体111内沿着前排气口143而设置的前热交换部131和沿着侧排气口144设置的侧热交换部132。结果,在室内空气通过吸气口141而吸入风扇120R、120L中之后,向前方及侧方排出之际,应该通过热交换器130而变成调节空气之后,才能从各排气口143、144排出到室内。
这样,由于热交换器130可存放到壳体110的主体111内,所以在突出部113之内产生空隙。因此,在上述第12个解决方案中,将高性能空气过滤器和除臭器中的一个存放到上述空隙里。
在上述第13个解决方案中,在壳体110的背面110b和风扇120R、120L之间的空隙中存放着空调用部件162a、162b。在上述第14个解决方案中,该空调用部件是制冷剂管道162a和排水管道162b,故可有效地利用壳体110的背面110b一侧的空隙。
又在上述第15至第17个解决方案中,分别在壳体110的背面110b、风扇120R、120L和侧热交换部132之间的空隙S1、由各风扇120R、120L和前热交换部131包围的空隙S2、由壳体110的背面110b和各风扇120R、120L包围的空隙S3以及在各风扇120R、120L之间的空隙S4中配置开关盒161及排水泵,故可有效地利用这些空隙S1~S4。
在上述第18个解决方案中,形成在突出部113的倾斜面114的吸气口141的缝141a的宽度,在倾斜度小的壳体110的后面一侧比前面一侧宽。室内的人看室内机2时,一般从室内的中央往斜上方向看上去,因此从室内的人来看,各缝141a觉得几乎相同的宽度。可是,实际上缝141a的宽度在靠近壳体110的背面部分加宽,因此可减少空气的吸入阻力。
在上述第19个解决方案中,从离心风扇120R、120L排出的空气流过壳体110的内顶面和离心风扇120R、120L之间。由于离心风扇120R、120L和壳体110之间配置有离心风扇120R、120L的电动机125,所以空气便流过该电动机125的周围。
在上述第20个解决方案中,壳体110的侧板110e相对于其他的壳体构件110a、110b、110c、110d是活的。此外,在该侧板110e中可装入侧排气口144的构成部件151。因此,可预先调节该构成部件151对侧板110e的安装位置。
在上述第21个解决方案中,在将室内机2的背面110b的下方部110f挂在第1钩173上之后,将该室内机2的前面抬起来,便可将室内机2的侧面边缘110g挂在第2钩174的前端连结部174b上。此时,第2钩174,由于室内机2的侧面边缘110g的通过而被往外张开并发生弹性变形,然后,在该侧面边缘110g移到前端连结部174b上方时,它就恢复为原形状,与该侧面边缘110g连结上了。
〔效果〕
根据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可从前排气口43、143向壳体10、110的前方排出调节空气,又可从侧排气口44、144向壳体10、110的侧方排出调节空气。就是说,室内机1、2可向前和两侧三个方向排出调节空气。因此,可将调节空气供给到室内的各个角落里,这样可均匀地对室内进行冷却或者加温。结果,可达到室内温度的均匀化,可提高室内的舒适性。
此外,根据此解决方案,从形成在壳体10、110的底面,即突出部13、113的倾斜面14、114上的吸气口41、141吸入室内空气,而向壳体10、110的前方及侧方排出调节空气。因此,在安装壳体10、110时,可在将壳体10、110的上面接近房间70的天花板71的状态下设置壳体10、110。
换句话说,可将室内机1、2安装到由墙壁72和天花板71构成的屋角部。结果,即使在安装了室内机1、2的状态下,也可沿着墙壁72配置相橱等,可有效地利用室内空间。
再者,由于将室内机1、2的壳体10、110成为在上下方向扁平的形状,并将壳体10、110的前面一侧的厚度作得比背面一侧的厚度薄,因此可减少给室内的人的压迫感。
又由于在安装到室内的墙壁72上或者天花板71上的安装框架170的第1个连结机构173和第二个连结机构174上连结室内机2的背面下方部110f和比它更往前的部分110g,这样将该室内机2安装到室内。因此,不仅可简单地安装室内机2,也可坚固地安装宽度大的室内机2。
而且,例如,可将在安装状态下易向前倾斜的宽度大的室内机2进行调节,来将该室内机2保持为水平。还有,即使在天花板71或者墙壁72倾斜的情况下,也可按照其倾斜程度来调节室内机2的倾斜度。
在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对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加以改善。与此相对,例如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公昭59-25927号中所记载的已有的壁挂式空调机,一般通过将在上部设有钩的安装板固定在室内的墙壁上,然后将空调机挂在该安装板的钩上,来被固定到墙壁上。又,如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公昭63-15494号中揭示的吊顶式空调机一般被固定到埋入于天花板的吊用螺栓上。具体说来,在将形成在空调机的壳体上的安装孔套到吊用螺栓的状态下,用螺结于该吊用螺栓的多个螺母将壳体从上下方向拧紧。这样,可将壳体固定到天花板上。
可是,如果在壁挂式空调机从壳体的前面到背面的长度长的情况下,用上述安装板仅将壳体的背面固定于壁面的话,强度就不够了。又,在采用现有的吊顶式空调机之类的固定结构时,在安装工程中便需要在将吊用螺栓插入安装孔的状态下抬着空调机的人、和将螺母拧紧到吊用螺栓的人等多个施工人,在施工性上有问题。
于是,在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提高了壁挂式空调机的安装结构的安装强度,同时提供了也可应用到吊顶式空调机的安装结构,这样改善了施工性。
根据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首先在房间的墙壁72上固定安装框架170的纵板部件171之后,将室内机2初步固定于安装框架170,然后,再将室内机2固定于横板部件172。因此,可更可靠地进行安装工作。
根据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一将安装框架170固定于天花板71的吊用螺栓95,便可将室内机2初步固定于安装框架170之后,可正式地把它们固定起来。这样,可将安装框架170应用到吊顶式室内机2上,而且,由于在将螺母拧紧到吊用螺栓95时,不需要抬着室内机2的人,因此,安装时的施工性优良。此外,使得在室内的墙壁72和天花板71的哪一方上都可以安装室内机2,也有利于提高安装时的自由度。
根据上述第2个解决方案,可将吸入室内空气的吸气口41、141和排出调节空气的前排气口43、143及侧排气口44、144形成在互相隔开规定的距离的位置上。因此,可防止将从排气口43、44、143、144排出的调节空气再从吸气口41、141吸入的所谓的空气短路,可确切地调节室内空气。
再者,如上述第3个解决方案所述,壳体10、110的主体11、111的突出绿部12、112的前面和两侧面可基本上形成为垂直面,或者如第5个解决方案所述,可由往壳体110的外方突出的曲面构成该突出缘部12、112。
这样,可设计多种多样的壳体10、110。特别是,在由曲面构成突出绿部112时,便可加强和突出部113的倾斜面114的整体感,因此,在将它设在室内时,可更进一步减少给室内的人的压迫感。
根据上述第5个解决方案,可形成厚度薄,即在上下方向扁平形状的壳体10。其结果,可在将室内机1安装到墙壁72上的状态下,使室内机1显得更小。
根据上述第6个解决方案,通过在壳体10、110中的主体11、111内部、沿着该主体11、111的长度方向并列配置各离心风扇20R、20L、120R、120L,也可将足够的空气送往侧排气口44、144中去。这样,可更加均匀地调节室内空气。
根据上述第7个解决方案,在突出部13内配置热交换器30。结果,可将壳体10的主体11形成得小。
根据上述第8个解决方案,借助了导风部件60可将离心风扇20R、20L喷出的空气导向各排气口43、44。因此,可向室内机1的前方和两侧方确实地排出调节空气。结果,可将调节空气供给到室内的各个角落里,故可提高室内的人的舒适性。
根据上述第9个解决方案,可按照室内机1的安装状态和将要安装室内机1的房间70的用途,适当地设定调节空气的排出方向,可进行所谓的分区。具体说来,在将室内机1设在横长的房间70里时,将壳体10设定为三向排气状态;在设在纵长的房间70里时,将壳体10设定为单向排气状态。这样,可将调节空气供到室内的各个角落里。
另外,根据要安装室内机1的房间70的用途,也会产生仅向室内的特定方向排出调节空气的必要。那时,封闭任一个侧排气口44来设定为双向排气状态。这样,可满足上述的要求。
根据上述第10个解决方案,在将壳体10设定为三向排气状态时,气流变更机构52可将离心风扇20R、20L的喷出空气分流到前排气口42和两侧排气口44。因此,可从各排气口43、44均匀地排出调节空气,故可将调节空气确切地供到室内的各个角落里。结果,可将室内温度均匀化,从而提高室内的舒适性。
另一方面,在将上述壳体10设定为双向排气或者单向排气状态时,气流变更机构52可将从离心风扇20R、20L喷出并要流向封闭的侧排气口44的空气导向前排气口43。结果,能从开着口的各排气口43、44确实地排出所生成的调节空气。
根据上述第11个解决方案,由于在壳体110的主体111内存放了热交换器30,所以可减小突出部113的尺寸。
根据上述第12个解决方案,由于在突出部113的内部存在的空隙中存放了高性能空气过滤器和除臭器中之一个。因此,在不用将空调装置的室内机2的壳体110大型化的情况下,即可给它一个将室内空气中的臭气物质无臭化或者将其中的有害物质无害化的功能。
还有,在上述第13至第17个解决方案中,对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的壳体内的空调用部件的配置加以改善,使得壳体小型化。与此相对,例如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公昭63-15494号中揭示有:在横长并在上下方向扁平的长方体的壳体中,以旋转轴为垂直方向而配置离心风扇,从形成在壳体的前面和两侧面的排气口向三个方向排出调节空气的结构。另外,在此例中,将从上方看起大致呈コ字形状的热交换器配置在风扇的前方和两侧方,从而将室内空气依次流过风扇和热交换器而生成调节空气之后,从排气口排出到室内。
然而,在象这样从壳体的前面和两侧面朝着三个方向排出调节空气的室内机中,壳体的背面和风扇之间的空隙易于成为死区,存在了有碍于壳体的小型化的问题。
又,可想到在该室内机的壳体内并列配置多台风扇的结构。可是,在采用该结构时,若各风扇间的空间小,即使在各风扇之间设置隔板之类,也会容易打乱从各风扇排出的空气流,所以在两个风扇之间必须有适当的间隔。因此,各风扇间会成为死区,存在了有碍于壳体的小型化的问题。
于是,在上述第13到第17个解决方案中,在具备前排气口和侧排气口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中,通过减小在风扇的周围产生的死区,使得整个机器小型化。
具体说来,根据上述第13个解决方案,可有效地利用壳体110的背面110b和风扇120R、120L之间的空隙,来达成壳体110的小型化。此外,若在上述空隙中配置制冷剂管道162a和排水管道162b,便可从壳体110的侧面连接机外管道,因此可提高安装室内机时的自由度。
另外,在壳体110的前面或者侧面和风扇120R、120L之间不配置制冷剂管道162a和排水管道162b之类的空调用部件。其理由是;为了避免这些部件成为从壳体110的前面和侧面的排气口143、144排出调节空气时的阻碍。
根据上述第14至第17个解决方案,可分别通过有效地利用在壳体110的背面110b、风扇120R、120L和侧热交换部132之间的空隙S1、由各风扇120R、120L和前热交换部131包围的空隙S2、由壳体110的背面110b和各风扇120R、120L包围的空隙S3以及在各风扇120R、120L之间的空隙S4,来达成壳体110的小型化。
又,根据上述第18个解决方案,室内机2的内部不易被室内的人看到的靠近壳体110的后面一侧的缝141a的宽度加宽。并且,突出部113的倾斜面的倾斜度在壳体110的后一部分比壳体110的前一部分小。结果,不仅是从室内的人来看,好象是所有的缝141a都具有几乎相同的宽度,也可防止空气的吸入阻力增大。
根据上述第19个解决方案,从离心风扇120R、120L排出的空气流过离心风扇120R、120L的电动机2的周围。这样,可利用室内空气来冷却该电动机125。因此,可稳定电动机125的动作。
根据上述第20个解决方案,可预先决定侧排气口144的构成部件151相对于壳体110的侧板110e的安装位置。结果,可将该侧板110e容易组装到其他的壳体构件110a、110b、110c、110d上。
根据上述21个解决方案,在将室内机2的背面110b的下方部110f挂在第1钩173上之后,将该室内机2的前面抬起来,便可将室内机2安装到安装框架170上,故可简单地进行安装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是概略地表示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的侧面剖视图。
图3是概略地表示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的平面剖视图。
图4是表示将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设定为三向排气状态时的调节空气的排出方向的说明图。
图5是概略地表示将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设定为双向排气状态时的平面剖视图。
图6是表示将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设定为双向排气状态时的调节空气的排出方向的说明图。
图7是概略地表示将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设定为单向排气状态时的平面剖视图。
图8是表示将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设定为单向排气状态时的调节空气的排出方向的说明图。
图9是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概略地表示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的侧面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的内部构件的配置状态的平面配置图。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的内部构件的配置状态的正面配置图。
图13是表示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的内部构件的配置状态的侧面配置图。
图14是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的吸气棚的放大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在房间的墙壁上安装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的安装过程的侧面剖视图。
图17是表示用于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的安装框架的纵板部件的正面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在安装框架上安好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之状态的部分放大图。
图19是表示室内机对安装框架的安装过程的部分放大图。
图20是表示在室内的天花板上安装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的安装过程的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例>
在图1~图8中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如图1所示,在由房间70的天花板71和墙壁72构成的屋角部设置第1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该室内机1是壁挂式的,通过安装用金属零件(壁挂机构)将壳体10坚固地安装在墙壁72上(图中未示)。
上述壳体10由横长的长方体形状的扁平主体11和从该主体11的底面向下突出的突出部13构成。
上述壳体10的主体11呈上下方向的厚度薄的形状,使得在安装状态下,可位于沿着房间70的天花板71的位置上,并可减少从天花板71的突出量。
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壳体10的突出部13在主体11的底面12上,沿从壳体的前面向后面的方向逐渐往下突出。就是说,在安好的状态下,该突出部13向房间70的墙壁72逐渐突出。
具体说来,上述突出部13的前面是沿从连接于主体11的前面边缘向背面之方向平缓地往下倾斜的倾斜面114。另一方面,上述突出部13的背面是可沿着房间70的墙壁72的垂直起立面17,与主体11的背面连接。上述突出部13的两侧面是垂直面,与主体1的侧方底面连接。
再者,上述突出部13的倾斜面14的前面边缘位于从主体11的前端稍微往后的位置上;突出部1的两侧面边缘位于从主体11的两侧端稍微往内的位置上。还有,在上述主体11的前部及两侧部形成比突出部1更突出的突出绿部12。该突出缘部的前面及侧面基本上是由垂直面构成的。
在上述壳体10上形成可将室内空气吸入壳体10内的吸气口41和将调节空气排出到室内的排气口43、44。该吸气口41形成在壳体10的突出部13的倾斜面14上。另一方面,该排气口43、44形成在从壳体10的主体11的前面到两侧面的范围内。该排气口43、44分别是在该主体1的前面上开着口的前排气口44和在该主体1的两侧面上开着口的两个侧排气口44。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在壳体10的主体11上形成有突出绿部12,所以上述吸气口41和排气口43、44所在的位置相隔一规定的距离。
如图5和图7所示,上述各侧排气口44上可安装封闭用的盖16,它是封闭自如的。这样一来,上述壳体10可设定为以下三种状态:前排气口43和两侧排气口44开口的三向排气状态;一个侧排气口44封闭,另一侧排气口44和前排气口43开口的双向排气状态;以及两侧排气口44封闭,只有前排气口43开口的单向排气状态。
如图2所示,在上述壳体10的内部,在主体11的底面开一个流通口18,形成有从吸气口41通到各排气口43、44的空气通路45。而且,如同图所示,在该空气通路45中配置有热交换器30和两台风扇20R、20L。
上述热交换器30设在壳体10的突出部13的内部。该热交换器30包括位于突出部13的前方部分、以前倾姿势设置的前方热交换部31和位于突出部13的后方部分、以后倾姿势设置的后方热交换部32,从侧面看起,呈V字形。该前方及后方热交换部31、32是所谓的交叉传热片型热交换器(图中未示)。就是说,上述各热交换部31、32是由互相平行的多片板状传热片和可穿通该传热片的传热管构成的。
上述各风扇20R、20L的结构是:在罩盖21和叶毂2之间夹持着叶片23。上述各风扇20R、20L是一种离心风扇,即所谓的径向扇。此外,在该风扇20R、20L的叶毂22中坚固地插入有在垂直方向(上下方向)延伸的风扇电动机25的驱动轴26。
在上述罩盖21的中央部开一个位于壳体10的主体11的流通口18的吸入口24。该风扇20R、20L被风扇电动机25驱动并旋转,从吸入口24吸入空气,向风扇20R、20L的侧方喷出空气。
还有,在上述各风扇20R、20L中安装有风扇电动机25,它是从壳体10的主体11的顶板15的下面一侧安装在该顶板15上的。位于该风扇20R、20L的下方的主体11的底面上,在流通口18的边缘部形成有可将从吸气口41流入空气通路45中的室内空气导向风扇20R、20L中的喇叭口27。
另外,如图3所示,在壳体10的主体11的内部、沿着该主体11的长度方向并列配置上述各风扇20R、20L,在各风扇20R、20L之间存在规定的间隔。也就是说,在上述壳体10中设置有从壳体10的前面看起位于右侧的右风扇20R和位于左侧的左风扇20L。该两台风扇则按图3中的实线箭头所示的方向进行旋转。就是说,从壳体10的上方看起,右风扇20R沿逆时针方向,左风扇20L沿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
在上述壳体10的主体11中设置有规定形状的导风部件60。该导风部件60将壳体10的主体11内的空气通路45划分为从壳体10的前面看起,位于右侧的右空气通路45R和位于左侧的左空气通路45L。
在该右侧空气通路45R中配置有右风扇20R,该通路45R通到前排气口43的右半部分和右侧的侧排气口44;在左空气通路45L中配置有左风扇20L,该通路45L通到前排气口43的左半部分和左侧的侧排气口44。
在上述导风部件60中与右侧及左风扇20R、20L对应形成一对第1引导面61和与各第1引导面61连接的第2引导面62。
上述第1引导面61自从壳体10的主体11的前面中央部通过各风扇20R、20L的背面侧,而向该主体11的侧方扩展,它是沿着各风扇20R、20L的侧面而形成的。另外,从壳体10的上方来看,上述第1引导面61形成为第1引导面61和风扇20R、20L的侧面的间距沿着各风扇20R、20L的旋转方向逐渐扩大的涡旋形状。
这样,上述第1引导面61可将从各风扇20R、20L朝向壳体10的背面侧流出的空气正确地导向前排气口43。
上述第2引导面62形成在从位于上述壳体10的主体11的侧方的第1引导面61的一端到该主体11的侧面的范围内。上述第2引导面62具备规定形状的凹面和凸面,它可将从各风扇20R、20L朝向壳体10的侧方背面一侧流出的空气正确地导向各侧排气口44。
在上述壳体10中,在前排气口、侧排气口43、44的位置上,分别设置有水平挡板5。该水平挡板5可以水平轴为中心来回摆动,它能改变将从排气口43、44排出的调节空气的排出方向。
还有,在上述壳体10的主体11的内部,在前面的两侧,设置有一对整流阀52。该整流阀52可以垂直轴为中心自由转动。该整流阀52是气流变更机构,在将上述壳体10设定为三向排气状态时,它可将各风扇20R、20L的排出空气分流到前排气口43和两侧排气口44;在设定为双向或者单向排气状态时,将从风扇20R、20L排出并要流向封闭的侧排气口44去的空气正确地导向前排气口43。
具体来说,上述整流阀52从上方看起大致呈三角形的凸轮形状,它具备稍呈凹曲面形状的内侧引导面53、稍呈凸曲面形状的外侧引导面5和大致平坦的底面引导面55。上述整流阀52在由内侧引导面53和底面引导面55构成的隅角部由销钉支撑,从而由内侧引导面53和外侧引导面54构成的顶点56可往内侧和外侧转动。
就是说,如图3中的箭头X所示,通过将上述整流阀52的顶点56朝向外机可将各风扇20R、20L排出的空气导向侧排气口44;另一方面,如图5中的箭头Y所示,通过将顶点56朝向内侧,可将各风扇20R、20L排出的空气导向前排气口43。
—运行动作—
接下来,对上述室内机1的空调运行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风扇电动机25一驱动风扇20R、20L,从吸气口41将室内空气吸入壳体10中。在该壳体10内,室内空气流过空气通路45,然后通过热交换器30。
在该热交换器30中,制冷回路的制冷剂进行循环(图中未示)。在制冷运行时,制冷剂便在上述热交换器30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这样冷却室内空气而生成低温的调节空气。另一方面,在制热运行时,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凝结,这样加热室内空气而生成高温的调节空气。
在该热交换器30中生成的调节空气流过空气通路45,从喇叭口27流入风扇20R、20L中。该调节空气从风扇20R、20L的吸入口24流过该风扇20R、20L的内部,然后,向风扇20R、20L的侧方流出。
另外,上述壳体10可被设定为三向排气、双向排气和单向排气中的任一种排出状态。从风扇20R、20L中排出的调节空气通过在上述各状态下开着口的排气口43、44而向室内排出。此时,从该风扇20R、20L向壳体10的背面排出的调节空气沿着导风部件60的引导面61流过而被导向前排气口43。此外,由于上述吸气口41和各排气口43、44相隔着规定的距离,因此不会发生所谓的空气短路。换句话说,从各排气口43、44排出的调节空气不会直接流入吸气口41中。下面,对上述各状态下的调节空气流加以说明。
〔三向排气状态〕
如图3所示,在将上述壳体10设定为三向排气状态时,前排气口43和两侧排气口44都处于开口状态。此时,设定左右两个整流52以便其顶点56可朝外侧。
在此状态下,从各风扇20R、20L排出的调节空气从前排气口43和侧排气口44向室内排出。此时,该调节空气可沿着各整流阀52的内侧引导面53向斜对面方向排出,并可借助于底面引导面55和外侧引导面54向侧方排出。这样,上述调节空气可从前排气口43和侧排气口44以大致均匀的风速排出。
就是说,如图4所示,调节空气可向壳体10的前方和左右的三个方向排出。因此,在将室内机1设在横长的房间70里的情况下,也可将调节空气普遍地供给室内的各个角落里。
〔双向排气状态〕
如图5所示,在将上述壳体10设定为双向排气状态时,例如在从壳体10的前方看起,位于左侧的侧排气口44上安装封闭用的盖16。这样一来,左侧的侧排气口44封闭,前排气口43和右侧的侧排气口44开着口。
再者,设右侧的整流阀52以使其顶点56可朝外侧;设左侧的整流阀52以使其顶点56可朝内侧。
在此状态下,从右风扇20R中排出的调节空气,和上述三向排气状态一样,被上述右侧整流阀52分流,从前排气口43和右侧的侧排气口44以大致均匀的风速排出。另一方面,从左风扇20L中排出的调节空气沿着封闭用的盖16和上述左侧整流阀52的外侧引导面54流过而被导向前排气口43,从而从该前排气口43向室内排出。
就是说,如图6所示,可将调节空气供给室内的特定空间里。另外,看安装上述室内机1的房间70的用途如何,也有希望只向室内的特定方向排出调节空气的情形。此时,通过将壳体10设定为双向排气状态,便可适应这种要求。
另外,这里,将从壳体10的前方看起,位于左侧的侧排气口44封闭起来。与此相对,也可封闭右侧的侧排气口44,从前排气口43和左侧的侧排气口44排出调节空气。
〔单向排气状态〕
如图7所示,在将上述壳体10设定为单向排气状态时,在两侧排气口44上安装封闭用的盖16。这样一来,两侧排气口44封闭起来,前排气口43开着口。再者,设左右两个整流阀52以使其顶点56可朝内侧。
在此状态下,从各风扇20R、20L中排出的调节空气只从前排气口43向室内排出。此时,该调节空气被封闭用的盖16和各整流阀52的外侧引导面54导向前排气口43,从而从该前排气口43向室内排出。
就是说,如图8所示,可将所生成的调节空气只向壳体10的前方排出。因此,即使在将室内机1设置在纵长的房间70里的情况下,调节空气也可到达远离室内机1的地方去,可将调节空气供给室内的各个角落里。
—第1实施例的效果—
如上所述,按照本实施例,由于将风扇20R、20L以其旋转轴朝垂直方向而设在壳体10内,因此可形成在上下方向扁平的室内机1的壳体10。而且,将突出部1形成为沿从前向后的方向逐渐往下突出的形状,这样,从整个壳体10来看,其前一部分的厚度比后一部分的厚度薄。结果,在将室内机1安装在墙壁72上的状态下,室内机1显得小。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从壳体10的底面的吸气口41吸入室内空气,而向壳体10的前方及两侧排出调节空气。因此,可在使壳体10的上面接近房间70的天花板71的状态下,把壳体10安装在墙壁71上。换句话说,可将室内机1安装在由墙壁72和天花板71构成的屋角。结果,即使在安装了室内机1的状态下,也可沿着墙壁72配置各种相橱,可有效地利用室内空间。
并且,根据室内机1的设置状态和安装室内机1的房间70的用途,可适当地设定调节空气的排出方向。就是说,如上所述,按照将要设置室内机1的房间70的形状,可设壳体10为三向排气或者单向排气状态。因此,可将调节空气供给到室内的各个角落里,这样可均匀地致冷或者制热室内。结果,可达到室内温度的均匀化,可提高房间的舒适性。
另外,根据安装室内机1的房间70的用途,也会产生仅向室内的特定方向排出调节空气的必要。此时,通过设壳体10为双向排气状态,便可满足这样的要求。
再者,借助于导风部件60,可将各风扇20R、20L排出的空气引向前排气口43。并且,在将壳体10设定为三向排气、双向排气或者单向排气状态时,借助于整流阀52,可将调节空气导向在各状态下开着口的排气口43、44。结果,可将生成的调节空气从开口的排气口43、44确实地排出,可确切调节室内空气。
还有,将吸入室内空气的吸气口41和排出调节空气的排气口43、44形成在相隔着规定的距离的位置上。因此,可防止将从排气口43、44排出的调节空气再从吸气口41吸入的所谓的空气短路,可确切地调节室内空气。
<第2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9~图20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和第1实施例一样,室内机2的壳体110由大致为长方体形状的扁平的主体111和从该主体111往下突出的突出部113构成。但是,从整体来看,本实施例的室内机2呈比第1实施例的壳体10更圆的形状。
再者,上述壳体110的主体111的前面边缘及两侧面边缘形成为比突出部113的前端及两侧端更向壳体110的外方突出的突出绿部112。可是,该突出绿部112是将几个曲面组合而形成的。因此,与第1实施例相比,使得上述突出绿部112从突出部113的前端及两侧端向壳体110的外方突出的印象小一些。
上述突出部113,和第1实施例一样,从主体111的前面边缘及两侧面边缘的内侧往下突出。而且,从突出部113的前面到底面形成为在从壳体110的前部向后部的方向往下倾斜,并越往后倾斜度越小的倾斜面114。又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突出缘部112是由曲面构成的,因此突出缘部112和突出部113的连接比第1实施例的更平缓,实现了壳体110的前面厚度不显眼的设计。
在上述突出部113的倾斜面114上形成有从下方吸入室内空气的吸气口141。在该吸气口141中没有吸气栅142。如图14中详细示出,该吸气栅142中在壳体110的前后方向平行排列形成沿壳体110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多条缝141a。各缝141a的宽度在壳体110的后面比其前面宽。具体说来,缝141a间距PI~P6以P1<P2<P3<P4<PS<P6的关系增大,而且,随着间距的增大,缝141a也变宽。在此,形成有两条间距为P1的缝141a、间距为P2到P5的缝141a各六条和五条间距为P6的缝141a。
再者,在上述壳体110的主体111的前面上形成可向壳体110的前方排出调节空气的前排气口143,在该主体111的各侧面上形成可向壳体110的侧方排出调节空气的侧排气口144。
另外,如图9的分解立体图所示,上述壳体110是由顶板110a、背板110b、前板110c、110d和左右的侧板110e构成的。顶板110a、背板110b和前板110c、110d是互相固定而形成为一体的;侧板110e是对顶板110a、背板110b和前板110c、110d可自由装卸的。
在上述前板110c、110d间所形成的前排气口143之内方配置有水平挡板151。水平挡板151由撑条151a支撑,它可调节前排气口143的空气排出角度。在撑条151a上设有用于改变水平挡板151的角度的摆动元件151b。还有,在侧板110e中装入有水平挡板151和可调节该水平挡板151的角度的调节机构(图中未示),使得在侧排气口144中可将调节空气的排出方向进行手动调节。
在上述壳体110的内部形成有从吸气口141连通于各排气口143、144的空气通路145。在该空气通路145中配置有从下方吸入室内空气而向侧方喷射的离心风扇120R、120L和能从室内空气生成调节空气的热交换器130。在上述离心风扇120R、120L的下方的吸气口141的旁边配置着空气过滤器65。
这里,设置有两台离心风扇120R、120L。该离心风扇120R、120L是以其旋转轴为上下方向而在壳体10的主体111的内部沿主体111的长度方向并列配置着。离心风扇120R、120L是涡轮风扇,其上方配置有离心风扇120R、120L的驱动源,即风扇电动机125。在离心风扇120R、120L的下侧配置有可将室内空气从吸气口141导向离心风扇120R、120L的喇叭口127。从上面看起,两台离心风扇120R、120L均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此外,在两台离心风扇120R、120L之间设有为了避免两风扇120R、120L的喷出空气互相干涉的隔板164(参照图11和图12)。
再者,与壳体110的顶板110a的内面隔着规定的距离而配置上述离心风扇120R、120L,使得空气能在该顶板110a的内面和该风扇120R、120L之间流通。还有,在离心风扇120R、120L和壳体110的顶板110a之间配置离心风扇120R、120L的电动机125,利用离心风扇120R、120L的排出空气来冷却该电动机125。
与第1实施例不一样,上述热交换器130被存放在壳体110的主体111内,它由位于壳体110主体111前部的前热交换部131和位于壳体110主体111侧部的侧热交换部132构成,从上面看起大致呈コ字形状。从风扇120R、120L中排出的室内空气在该热交换器130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成为调节空气而从排气口143、144排出到室内。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前热交换部131和侧热交换部132合为一体来形成从上面看起大致呈コ字形状的热交换器130。但是,也可分开配置前热交换部131和侧热交换部132。还有,在由该热交换器130的前热交换部131、侧热交换部132和壳体110的背面110b包围起来的空间里并列配置有上述各风扇120R、120L。
在上述热交换器130的上面,配置有绝热元件135,它和热交换器130一样从上面看起大致呈コ字形状。此外,在热交换器130的下面设置由绝热材料构成、又从上面看起大致呈コ字形状的排水盘136。例如,绝热元件135和排水盘136由泡沫苯乙烯之类制成。
图11到图13是表示壳体110内的各机器的配置状态的配置图,只简要图示壳体110和各机器的轮廓形状。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壳体问110的主体111内配置热交换器130,因此壳体110的突出部113的内部成为空隙。于是,在本实施例中,将此空隙用作任选的空调用品160的存放空间。例如,上还空隙里可存放高性能空气过滤器和除臭器中的任一个。另外,可用所谓的HE PA(高性能微粒子空气)过滤器或者静电过滤器等作为高性能空气过滤器,可用利用光催化剂来将臭气物质去臭的光除臭器作为除臭器。
再者,在左右离心风扇120R、120L之间的空隙S4里配置开关盒161。另外,代替此开关盒161,也可配置排水泵。并且,在离心风扇120R、120L和壳体110的背板110b之间,沿着背板形成配管空间162。在此配管空间162里,沿着背板110b配设有制冷剂管道162a和排水管道162b。在图9中,163表示管道的盖子。
另一方面,可通过安装框架170将该室内机2安装在房间70的天花板71或者墙壁72上。安装框架170具有可将室内机2固定在天花板71和墙壁72中的任一个之上的结构。换句话说,在将室内机2固定于墙壁72时,上述安装框架170便可成为将壳体110安在墙壁72上所用的壁挂机构2在将室内机2固定于天花板71时,上述安装框架170便成为可将壳体110安在天花板71上的吊挂机构。
具体说来,上述安装框架170是将沿壳体110背板110b的纵板部件171和从纵板部件171往前延伸的横板部件172一体化而构成的。横板部件172可沿着壳体110的顶板110a,安装框架170由纵板部件171和横板部件172构成,从侧面看,它呈L字形。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横板部件172是由在壳体11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的、断面呈L字形的两根吊臂(arm)构成的。
如在图15中详细地示出,在该吊臂172和室内机2的顶板110a中形成有为插入安装用螺栓的安装孔H1、H2。安装框架170的安装孔H1是长孔。还有,在壳体110的安装孔H2当中,前边的安装孔H2由长孔构成;靠近背面的安装孔H2由切口构成。这样一来,可在前后方向调节壳体2对安装框架170的位置。
在安装框架170的纵板部件171中,形成有在用螺栓之类将该安装框架170固定于墙壁72时所用的安装孔H3。此外,如图17所示,在纵板部件171中形成很多安装孔H3,这样可将安装框架170固定在壁面的任意一个位置上。
在上述安装框架170上形成有可与室内机2的壳体110连结的连结机构。连结机构包括第1钩173和第2钩174。该第1钩173是形成在纵板部件171上,能与壳体110的背板110b的下方部110f连结。另一方面,上述第2钩174是形成在吊臂172上,能与壳体110的顶板110a的侧面边缘110g连结。另外,第2钩174能与比背板110b的下方部110f更为前方的顶板110a的侧面边缘110g连结。这里,第1钩173构成第1个连结机构,第2钩174构成第2个连结机构。
上述第1钩173设置在纵板部件171的下端部上,第2钩174设置在左右的吊臂172的各端部上。第2钩174是由弹性材料构成的。并且,第2钩174具备:沿着室内机2的壳体110的顶板110a而位于其左右两方的基部174a和从该基部174a的下端往内侧锐角地折弯而形成的前端连结部174b。
另一方面,室内机2具备可与第1钩173连结的第1连结部和可与第2钩174连结的第2连结部。具体说来,第1连结部由壳体110的背板110b的下方部110f构成,能与第1钩173连结。第2连结部由壳体110的顶板110a的侧面边缘110g构成,能与第2钩174的前端连结部174b连结。
接下来,对上述的室内机2的安装工作进行说明。
上述室内机2是利用安装框架170按以下的工序而被安装在房间70的墙壁72上的。
首先,在形成在安装框架170的吊臂172上的安装孔H1中,从上往下插入室内机2安装用的螺栓90。其后,用螺母91将该螺栓90固定在安装框架170的吊臂172上(参见图18)。然后,通过在纵板部件171上的安装孔H3中插入钉子或者螺栓,来将该安装框架170固定在墙壁上。
其次,如图16所示,将壳体110的背板110b的下方部110f挂在安装框架170的第1钩173上。然后,以该连结部为支点,把室内机2的前面往上抬起,将顶板110a的侧面边缘挂在第2钩174上。此时,顶板110a的侧面边缘110g一边将第2钩174的前端连结部174b往外张开,一边向上移动,在该侧面边缘110g移到前端连结部174b上方时,它就与第2钩174连结上了(参见图19)。
这样一来,将室内机2连结于安装框架170时,安装用螺栓90便穿过壳体110的顶板110a的安装孔H2。在此状态下,从安装用螺栓90的下方拧紧螺母92,便可将室内机2固定到安装框架170上了。就是说,这里,连结机构用于将室内机2初步连结于安装框架170。图出表示使用双重螺母92将室内机2固定位的状态。这样,将室内机2固定于安装框架170之后,再将侧板110e组装在壳体110上时,室内机2的安装工作结束了。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决定室内机2对安装框架170的连结位置,使得在将室内机2初步固定于安装框架170时,可在安装框架170的吊臂172和壳体110的顶板110a之间产生大约5毫米左右的间隙。该间隙是为了调节室内机2的位置留出来的。特别是,在室内机2的前后距离比高度大时,安装后的室内机2易向前倾斜。通过改变壳体110的前后两处的螺栓90和螺母91、92的拧紧程度,可防止该前倾现象。也就是说,在处于前倾姿势时,在保留后面的间隙的状态下,将前面拧紧,这样可将室内机2保持为水平。
图20表示使用安装框架170将室内机2固定于房间的天花板71的情形。此时,壳体110的顶板110a的安装孔H2和安装框架170的吊臂172的安装孔H1形成在用于固定室内机2的天花板吊用螺栓95的位置上。
在此情况下,首先,通过使用与天花板71的吊用螺栓95螺结的螺母96将安装框架170从上下两方向夹住,来将该安装框架170固定于天花板吊用螺栓95。将安装框架170固定于天花板吊用螺栓95之后的步骤是和将室内机2固定于墙壁72时的步骤一样的。就是说,在将壳体110的背板110b的下方部110f挂在第1钩173上之后,以该部分为支点,将室内机2的前端部抬起来,将该室内机2初步固定于安装框架170。接着,将从顶板110a往下突出的天花板吊用螺栓95拧紧螺母9,再将侧板110e安在壳体110上,这样安装工作结束了。
—第2实施例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突出缘部112的外面形成为弯曲形状,来实现不强调壳体110的前面厚度的设计。其结果,在室内安好室内机2时,与第1实施例相比,可更进一步减少给室内的人的压迫感。
还有,通过将コ字形的热交换器130存放在壳体110的主体111的内部,可在壳体110的突出部113内配置高性能空气过滤器或除臭器之类的空调用品160。因此,可有效地利用壳体110内的空间。这样,可达成壳体110的小型化,并可减少给室内的人的压迫感。
并且,在壳体111内配置了两台离心风扇120R、120L,并在这些风扇间的空间里配置了开关盒161或者排水泵。结果,离心风扇120R、120L之间的空间并非没有用处,可有效地利用壳体110内空间。因而,在这一点,也可实现壳体110的小型化。
再者,由于在壳体110的背板110b和离心风扇120R、120L之间,配设了制冷剂管道162a和排水管道162b,因此也可有效地利用离心风扇120R、120L的背面空间。这样,也可达成壳体110的小型化。并且,若在该位置上配设制冷剂管道162a和排水管道162b,由于从壳体110的侧面连接机外管道,故在安装室内机2时的自由度得以提高。
还有,由于在由墙壁内72和天花板71形成的屋角部设置该室内机2,所以室内的人一般沿图14中的箭头A所示之方向看该室内机2。在靠近壳体110背面的倾斜度小的倾斜面114上形成有构成吸气口141的缝141a,并越靠壳体的背面,越使其宽度宽,因此可让室内的人觉得所有的缝141a都有几乎相同的宽度。而且,由于在实际上,靠近背面的缝141a越宽,因此可防止往壳体110内吸入的空气的阻力增大。
此外,可利用风扇120R、120L的排出空气来冷却风扇电动机125,因此,风扇120R、120L的可靠性提高了。
再者,将壳体110的侧板110e构成为:相对于顶板110a、前板110c、110d和背板110b是活的。此外,在该侧板110c上组装了侧排气口144的构成部件(水平挡板151和摆动机构)。若将该侧排气口144的构成部件安在顶板110a、前板110c、110d和背板110b上,则在该顶板110a、前板110c、110d和背板110b上组装侧板110e之际,会有损伤该侧排气口144的构成部件的可能性。然而,在本实施例中,没有损伤侧排气口144的构成部件的担忧。此外,由于可预先调节侧排气口144的构成部件相对于侧板110e的安装位置,所以可更容易进行壳体110的组装工作。
并且,若采用本实施例的安装结构,在天花板71和墙壁72的任一方上都可安装室内机2。特别是,由于可作室内机2为吊顶式的,因此,即使在安装室内机2时,强度不够的间壁等壁面的旁边,也可在由墙壁和天花板构成的屋角部,安装该室内机2。结果;能扩大室内机2的安装范围。
此外,在将室内机2固定于房间的墙壁72时,可将壳体110的顶面110a和该安装框架170固定起来。结果,即使是宽度大的室内机也可得到十分强的安装强度。
还有,在要将室内机2固定到墙壁72上或者天花板71上的情况下,都可先将室内机2初步固定于安装框架170,然后再将它们紧固在一起。结果,在拧紧螺母92、97时,曾经需要的抬着室内机2的人就不需要了,只有一个人也可安装室内机2。就是说,可提高施工性。
并且,在将室内机2和安装框架170连结时,可在吊臂172和壳体110的顶板110a之间产生间隙。结果,可防止壳体110呈前倾姿势。而且,例如在天花板71或者墙壁71歪斜的情况下,也可调节与天花板71之间的间隙大小。
—第2实施例的变更例—
如图11所示,在上述第2实施例中,在各风扇120R、120L之间的空隙S4中配置了作为空调用部件的开关盒161。但,也可将该空调用部件配置在由壳体110的背面110b、风扇120R、120L和侧热交换部132包围的空隙S1中。此时,也可仅设一台风扇120R、120L。
还有,也可将上述空调用部件配置在由各风扇120R、120L和前热交换部131包围的空隙S2中。再者,也可将上述空调用部件配置在壳体110的背面110b和各风扇120R、120L之间的空隙S3中。
另外,可在风扇120R、120L和壳体110的背面之间、或者在两台风扇120R、120L之间等的空间里配置的空调用部件并不限于开关盒161、排水泵、制冷剂管道162a、排水管道162b等。就是说,适当地选择所需的空调用部件而配置在空隙S1中即可。
此外,如上述第2实施例那样,在具备前排气口143和侧排气口144的室内机2的壳体110内配置风扇120R、120L时,与在使用的风扇120R、120L的台数无关,壳体110的隅角部容易成为死区。因此,通过在该隅角部中配置空调用部件,可更有效地利用壳体内的空间,可希望壳体110的更进一步的小型化。
在上述第2实施例中,安装框架170可兼作壁挂机构和吊挂机构。但是,也可用各不相同的构件来构成壁挂机构和吊挂机构。还有,要将室内机2吊在天花板71时,也可将壳体110直接固定到吊用螺栓(吊挂机构)上。
此外,在上述第2实施例中,将壳体110的背板110b的下方部110f(第1连结部)挂在第1钩173上。但是,也可在壳体110背板110b的下方部形成孔,将该孔套到第1钩173上。
还有,在上述第2实施例中,将壳体110的顶板110a的侧面边缘110g挂在第2钩174上。但是,不限于壳体110的顶板110a,也可将其下方的部分挂在第2钩174上。总之,只要能将比壳体110的第1连结部110f更往前的部分挂在第2钩174上即可。
还有,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在壳体110的左右分别设置横板部件172,它们分别是断面呈L字形的吊臂。但是,根据壳体110的形状来决定横板部件172的形状即可,也可不分离左右地设置横板部件172。
此外,也可使安装框架170为壁挂专用的。此时,也可使用螺栓90以外的固定机构。
再者,也可使用螺栓之外的适当的固定机构来将安装框架170固定在房间70的墙壁72上。
还有,在上述第2实施例中,作为可将室内机2初步固定于安装框架170的机构而使用了为第1连结机构的第1钩173和为第2连结机构的第2钩174。但是,根据情况,也可不用螺栓90之类的固定机构而只用这些钩173、174来将室内机2固定于室内的墙壁等。
<其他实施例>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设置了两台风扇20R、20L、120R、120L。但,也可按照室内机1、2的空调能力,只设置一台风扇或者三台以上的风扇。还有,风扇并不限于离心风扇,也可使用其他方式的风扇。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由主体11、111和突出部13、113构成壳体10、110,并将主体11、111的前面边缘和侧面边缘形成为突出缘部12、112。但是,不一定要形成该突出缘部12、112。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适合被用作对室内进行冷却或者加温的空调机,尤其适合被用作壁挂式等的室内机。
Claims (21)
1.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由空调装置的室内机(2)和将该室内机(2)在室内安装的安装框架(170)构成,所述室内机(2)将室内空气吸入壳体(10、110)内,并将调节空气排出到室内,
上述壳体(10、110)由扁平的近似长方体形状的主体(11、111)和与该主体(11、111)的底部连接的突出部(13、113)构成,
上述突出部(13、113)形成为沿从壳体(10、110)的前面向后面的方向往下倾斜的倾斜面(14、114),
在上述突出部(13、113)的倾斜面(14、114)形成吸气口(41、141),在上述主体(11、111)的前面形成前排气口(43、143),在上述主体(11、111)的侧面上形成侧排气口(44、144),
在上述壳体(10、110)的内部形成从吸气(41、141)通到各排气(43、44、143、144)的空气通路(45、145),
在上述主体(11、111)内部配置有风扇(20R、20L、120R、120L),在空气通路(45、145)中配置有从室内空气生成调节空气的热交换器(30、130),
其特征在于,上述安装框架(170)是将可和室内机(2)的背面(110b)吻合的纵板部件(171)和从该纵板部件(171)向前延伸的横板部件(172)一体化而构成的,
上述纵板部件(171)具备能与上述室内机(2)的背面的下方部(110f)连结的第1个连结机构(173),同时上述横板部件(172)具备能与比该室内机(2)的背面的下方部(110f)更靠前方的侧面边缘(110g)连结的第2个连结机构(174),
上述安装框架(170)和室内机(2)是在室内机(2)的上面(110a)基本上和安装框架(170)的横板部件(172)吻合的状态下进行连结的,
为了使在上述安装框架(170)的横板部件(172)和室内机(2)的上面(110a)之间产生用于调节室内机(2)的位置的间隙,而决定室内机(2)对安装框架(170)的连结位置,
在纵板部件(171)中形成有安装到室内的墙壁(72)上的安装孔(H3),在横板部件(172)中形成用于固定室内机(2)的螺栓(90、95)的安装孔(H1),
横板部件(172)的安装孔(H1)形成在与用于固定室内机(2)的天花板(71)吊用螺栓(95)对应的位置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壳体(10、110)的突出部(13、113)从主体(11、111)的前面边缘及两侧面边缘的内侧往下突出,
上述主体(11、111)的前面边缘及两侧面边缘形成为比突出部(13、113)的前端及两侧端更往前及两侧突出的突出缘部(12、1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突出缘部(12)的前面和两侧面基本上是垂直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突出缘部(112)是往壳体(110)的外方突出的曲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风扇(20R、20L、120R、120L)是从下方吸入室内空气而向侧方喷出的离心风扇,该离心风扇(20R、20L、120R、120L)是将其旋转轴朝垂直方向而配置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壳体(10、110)中的主体(11、111)内部、沿着该主体(11、111)的长度方向并列配置多台离心风扇(20R、20L、120R、120L)。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壳体(10)的突出部(13)的内部存放有热交换器(30)。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壳体(10)之内设置具有对应于离心风扇(20R、20L)而形成的引导面(61、62)的导风部件(60),以便将该离心风扇(20R、20L)的喷出空气引向前排气口(43)和侧排气口(4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侧排气口(44)可自由封闭,
壳体(10)可设定为以下三种状态:前排气口(43)和两个侧排气口(44)开口的三向排气状态;一个侧排气口(44)封闭,另一侧排气口(44)和前排气口(43)开口的双向排气状态;以及两个侧排气口(44)封闭,只有前排气口(43)开口的单向排气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壳体(10)的内部设置有气流变更机构(52),在设定为三向排气状态时,该气流变更机构(52)将风扇(20R、20L)的喷出空气分流到前排气口(43)和两个侧排气口(44);在设定为双向或者单向排气状态时,将风扇(20R、20L)的喷出空气当中要流向封闭的侧排气口(44)去的空气导向前排气口(43)。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壳体(110)的主体(111)内存放有热交换器(130),它具有沿着前排气(143)而配置的前热交换部(131)和沿着侧排气(144)配置的侧热交换部(132)。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突出部(113)内的空隙中存放有高性能空气过滤器和除臭器中的一个。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壳体(110)内的背面一侧,背面(110b)和风扇(120R、120L)之间的空隙里存放有制冷剂管道(162a)和排水管道(162b)。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热交换器(130)具备沿着前排气(143)而配置的前热交换部(132)和沿着侧排气口(144)而配置的侧热交换部(132),
在壳体(110)的背面(110b)与热交换(130)的前热交换部(131)和侧热交换部(132)之间配置有风扇(120R、120L),
在上述壳体(110)的背面(110b)、风扇(120R、120L)和侧热交换部(132)之间的空隙(S1)中配置有开关盒(161)或排水泵。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热交换器(130)具备沿着前排气(143)而配置的前热交换部(131)和沿着侧排气(144)而配置的侧热交换部(132),
在壳体(110)的背面(110b)与热交换(130)的前热交换部(131)和侧热交换部(132)之间并列配置有多台风扇(120R、120L),
在上述各风扇(120R、120L)和前热交换部(131)之间的空隙(S2)中配置有开关盒(161)或排水泵。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热交换器(130)具备沿着前排气口(143)而配置的前热交换部(131)和沿着侧排气(144)而配置的侧热交换部(132),
在壳体(110)的背面(110b)与热交换器(130)的前热交换部(131)和侧热交换部(132)之间并列配置有多台风扇(120R、120L),
在上述壳体(110)的背面(110)和各风扇(120R、120L)之间的空隙(S3)里配置有开关盒(161)或排水泵。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热交换器(130)具备沿着前排气(143)而配置的前热交换部(131)和沿着侧排气口(144)而配置的侧热交换部(132),
在壳体(110)的背面(110b)与热交换器(130)的前热交换部(131)和侧热交换部(132)之间并列配置有多台风扇(120R、120L),
在上述各风扇(120R、120L)之间的空隙(S4)里配置有开关盒(161)或排水泵。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突出部(113)的倾斜面(114)的倾斜度在壳体(110)的后一部分比壳体(110)的前一部分小,
在吸气口(141)中沿着壳体的前后方向平行排列形成沿着壳体(110)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多条缝(141a),
该缝(141a)的宽度在壳体(110)的背面一侧比壳体(110)的前面一侧宽。
1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与壳体(110)的内顶面相隔规定的距离而配置离心风扇(120R、120L),使得空气在与该壳体(110)的内顶面之间流通,在该离心风扇(120R、120L)和壳体(110)之间配置有离心风扇(120R、120L)的电动机(125)。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壳体(110)的侧板(110e)是可以随便装卸的,在上述侧板(110e)中装入有侧排气口(144)的构成部件。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第1个连结机构是设在纵板部件(171)的下端部,能与室内机(2)的背面的下方部(110f)连结的第1钩(173),
第2个连结机构是设在横板部件(172)的两侧面边缘,能与室内机(2)的侧面边缘(110g)连结的第2钩(174),
上述第2钩(174)由弹性材料构成,它具备:形成在和室内机(2)的侧面边缘(110g)吻合的位置上的基部(174a)和从该基部(174a)的下端往该室内机(2)的侧面边缘(110g)的内侧弯而形成的前端连结部(174b)。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47335/1998 | 1998-02-27 | ||
JP4733598 | 1998-02-27 | ||
JP47335/98 | 1998-02-27 | ||
JP341871/1998 | 1998-12-01 | ||
JP341871/98 | 1998-12-01 | ||
JP10341871A JP3045159B2 (ja) | 1998-02-27 | 1998-12-01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及び該室内機の据付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256749A CN1256749A (zh) | 2000-06-14 |
CN1173132C true CN1173132C (zh) | 2004-10-27 |
Family
ID=26387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9980018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73132C (zh) | 1998-02-27 | 1999-02-26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及该室内机的安装结构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0985890A4 (zh) |
JP (1) | JP3045159B2 (zh) |
CN (1) | CN1173132C (zh) |
AU (1) | AU726558B2 (zh) |
WO (1) | WO199904398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080086B2 (ja) * | 1998-12-01 | 2000-08-2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据付具及び据付構造 |
JP3120798B2 (ja) * | 1998-12-01 | 2000-12-2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
JP3684969B2 (ja) * | 1999-12-27 | 2005-08-17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空気調和機 |
WO2001067020A1 (fr) * | 2000-03-06 | 2001-09-13 | Hitachi, Ltd. | Echangeur thermique, conditionneur d'air, dispositif externe et dispositif interne |
JP2001324165A (ja) * | 2000-05-19 | 2001-11-22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3907983B2 (ja) * | 2000-09-05 | 2007-04-18 |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 空気調和機用ターボファン |
ITBS20020067A1 (it) * | 2002-07-29 | 2004-01-29 | Elettro Plastica Domestici | Climatizzatore ad installazione universale |
AU2004316705B2 (en) * | 2004-03-04 | 2008-07-17 | Lg Electronics Inc. | Indoor unit in air conditioner |
CN100541014C (zh) * | 2004-08-09 | 2009-09-16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空调的室内机 |
JP5439001B2 (ja) * | 2009-03-23 | 2014-03-12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輸送用冷凍装置 |
FI122965B (fi) * | 2009-12-09 | 2012-09-14 | Halton Oy | Tuloilmalaite ja menetelmä ilmanvaihdossa |
JP5223901B2 (ja) * | 2010-10-15 | 2013-06-2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5267539B2 (ja) * | 2010-11-05 | 2013-08-2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床置き室内機 |
JP6368208B2 (ja) * | 2014-09-25 | 2018-08-01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
CN105588185A (zh) * | 2015-01-20 | 2016-05-18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风管机及空调器 |
WO2016166894A1 (ja) * | 2015-04-17 | 2016-10-2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CN107036162B (zh) * | 2016-02-04 | 2021-03-26 | 青岛海高设计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两侧出风的壁挂式空调 |
US20190257532A1 (en) * | 2016-11-09 | 2019-08-2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In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CN207422394U (zh) | 2017-09-12 | 2018-05-29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EP3657081A4 (en) | 2017-09-12 | 2020-08-05 | GD Midea Air-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 AIR CONDITIONER |
WO2019087353A1 (ja) * | 2017-11-02 | 2019-05-0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CN207963100U (zh) * | 2018-01-31 | 2018-10-1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的壳体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WO2019148868A1 (zh) * | 2018-01-31 | 2019-08-0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的壳体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
CN112292571A (zh) * | 2018-06-19 | 2021-01-29 | 夏普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
JP2020063859A (ja) * | 2018-10-15 | 2020-04-23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CN110056956B (zh) * | 2019-04-04 | 2020-08-25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送风机构及空调器 |
SG11202110834YA (en) * | 2019-04-05 | 2021-10-28 | Daikin Ind Ltd |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
CN110160155A (zh) * | 2019-04-16 | 2019-08-23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天花机 |
CN214415871U (zh) * | 2020-12-09 | 2021-10-19 | 深圳市安拓浦科技有限公司 | 壁挂式空气净化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25927B2 (ja) * | 1978-11-14 | 1984-06-22 | 株式会社東芝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ツト |
JPS5829365Y2 (ja) * | 1979-01-05 | 1983-06-2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取付構造 |
JPS5614914U (zh) * | 1979-07-11 | 1981-02-09 | ||
JPS56175617U (zh) * | 1980-05-29 | 1981-12-25 | ||
JPS57136037A (en) * | 1981-02-18 | 1982-08-21 | Hitachi Ltd | Ceiling hanging device for air conditioner |
JPS5820124U (ja) * | 1981-07-30 | 1983-02-07 | 株式会社東芝 | 空気調和機 |
GB2155616B (en) * | 1981-10-21 | 1986-02-2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
JPS60246767A (ja) | 1984-02-23 | 1985-12-06 | テルモ株式会社 | 呼吸用加温加湿器 |
JPS6193320A (ja) * | 1984-10-12 | 1986-05-12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ユニツト |
JPS61151127U (zh) * | 1985-03-11 | 1986-09-18 | ||
JPS6284232A (ja) * | 1985-10-09 | 1987-04-17 | Matsushita Refrig Co | 空気調和機 |
JPH0332896Y2 (zh) * | 1986-05-02 | 1991-07-12 | ||
JPH01112340U (zh) * | 1988-01-22 | 1989-07-28 | ||
JPH0599454A (ja) * | 1991-10-11 | 1993-04-20 | Hitachi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H04120534U (ja) * | 1992-01-10 | 1992-10-28 | 株式会社東芝 | 室内外分離形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JP3304485B2 (ja) * | 1992-05-20 | 2002-07-22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
JPH06123442A (ja) * | 1992-10-12 | 1994-05-06 | Hitachi Ltd | 天井カセット形空気調和機 |
JPH06137578A (ja) * | 1992-10-21 | 1994-05-1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機 |
JPH06284232A (ja) * | 1993-03-29 | 1994-10-07 | Ricoh Co Ltd | 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
JP2592783B2 (ja) | 1994-07-27 | 1997-03-19 | 株式会社イーパック | 原紙の芯無し自動小巻き方法 |
JP3136917B2 (ja) * | 1994-09-26 | 2001-02-1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天吊式空気調和機のケーシング構造 |
JPH08121859A (ja) * | 1994-10-26 | 1996-05-17 | Daikin Ind Ltd | 室内機の仮掛フック |
JPH09280644A (ja) * | 1996-04-10 | 1997-10-3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セパレート型空気調和機 |
-
1998
- 1998-12-01 JP JP10341871A patent/JP304515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9
- 1999-02-26 CN CNB998001813A patent/CN117313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9-02-26 AU AU26408/99A patent/AU726558B2/en not_active Ceased
- 1999-02-26 WO PCT/JP1999/000914 patent/WO1999043989A1/ja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1999-02-26 EP EP99906498A patent/EP0985890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3045159B2 (ja) | 2000-05-29 |
AU2640899A (en) | 1999-09-15 |
EP0985890A1 (en) | 2000-03-15 |
AU726558B2 (en) | 2000-11-09 |
WO1999043989A1 (fr) | 1999-09-02 |
CN1256749A (zh) | 2000-06-14 |
EP0985890A4 (en) | 2002-05-29 |
JPH11311446A (ja) | 1999-11-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73132C (zh)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及该室内机的安装结构 | |
CN1232766C (zh) | 分体式空调器 | |
CN1934393A (zh) | 调湿装置 | |
CN1097162C (zh) | 压缩机用的供油和排油装置 | |
CN1605804A (zh) |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 |
CN1664452A (zh) |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 |
CN1664451A (zh) |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 |
CN1609519A (zh) |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 |
CN1645029A (zh) | 换热器 | |
CN101057109A (zh)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
CN1609520A (zh) |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 |
CN1585879A (zh) | 热交换器、热交换器集管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282853C (zh) | 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0335849C (zh)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
CN1299069C (zh) | 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及室外单元的电气零件箱 | |
CN100337064C (zh) | 除湿单元 | |
CN1752629A (zh) | 中央空调 | |
CN2788064Y (zh) | 柜式空调机 | |
CN1564926A (zh) | 制冷系统及其冷凝装置 | |
CN1105883C (zh) | 空调器的室内装置 | |
CN2723880Y (zh) | 柜式空调机 | |
CN101078556A (zh) | 空调器室内机的排水底盘 | |
CN1888700A (zh) | 空调器 | |
CN1896617A (zh) | 空气净化系统 | |
CN1413849A (zh) | 车辆用空调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