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45192A - 一种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45192A
CN116845192A CN202310751810.XA CN202310751810A CN116845192A CN 116845192 A CN116845192 A CN 116845192A CN 202310751810 A CN202310751810 A CN 202310751810A CN 116845192 A CN116845192 A CN 1168451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ping
coating
positive electrode
ultra
electrode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5181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艳
崔军燕
李子郯
王涛
杨红新
潘云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thium White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thium White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thium White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thium White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5181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45192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451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451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3/00Compounds of nickel
    • C01G53/006Compounds containing, besides nickel, two or more other elements, with the exception of oxygen or hydroge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6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40Electric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包括基材,以及包覆在所述基材表面的包覆层;所述基材为式Ⅰ所示的化合物;所述包覆层中包括掺杂元素和包覆元素;所述包覆元素包括Al和B;所述掺杂元素和包覆元素满足关系式Ⅱ。本发明借助关系式Ⅱ,调整了掺杂元素和包覆元素的含量关系,有效促进了二者的协同作用,不仅改变了材料能带结构,提高了其本征电子电导率,降低了正极材料本身的内阻,而且还将正极材料主体与电解液隔离,使得电池的电性能得到提高,电池的直流内阻明显降低。

Description

一种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高倍率充放电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内阻是影响电池功率性能和放电效率的重要因素,它的初始大小主要由电池的结构设计、原材料性能和制作工艺决定。随着锂电池的使用,电池性能不断衰减,主要表现为容量衰减、内阻增加、功率下降等,电池内阻的变化受温度、放电深度等多种使用条件的影响。因此,电池结构设计、原材料性能、制作工艺以及使用条件等方面均影响电池内阻。
锂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通过掺杂和包覆来改善颗粒之间的电子传导能力,降低电池的内阻。如掺杂可增强金属和氧键的强度,稳定正极材料的结构,可有效降低正极材料的电荷转移阻抗。例如,CN112652771B公开了一种多阴离子掺杂单晶高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阴离子A与锂盐和高镍单晶三元前驱体三者在无水乙醇中混合均匀,得到第一混合物;S2、将第一混合物置于管式炉中进行煅烧,得到单阴离子掺杂的单晶高镍正极材料;S3、将阴离子B与S2中得到的单晶高镍正极材料分别置于管式炉中进行气相掺杂即得;如包覆可以将正极材料主体与电解液隔绝,降低正极材料主体与电解液的副反应从而降低产气,提高循环性能,例如CN110844947B公开了一种高镍单晶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正极材料与锂离子电池,其中制备方法包括:S1、高镍二次球前驱体破碎;S2、固体氧化剂表面包覆;S3、前驱体预氧化;S4、前驱体混锂烧结;S5、破碎处理;S6、洗涤、再烧结。
此外,对正极材料还可同时进行掺杂和包覆,例如CN116247179A公开了一种中高镍低钴类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先以特定原料的Al、Zr和Y元素进行单晶掺杂,随后经过两次掺杂包覆引入F、W、Ti等元素构建复合材料。然而,上述方法未考虑掺杂和包覆剂的含量对利用所合成的正极材料制作的电芯的电性能和DCR的影响。
因此,如何高效利用掺杂和包覆的协同作用,以降低电池内阻,提高电池的电性能,是当前研究的方向。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借助关系式Ⅱ,调整了掺杂元素和包覆元素的含量关系,从而有效促进了二者的协同作用,不仅改变了材料能带结构,提高了其本征电子电导率,降低了正极材料本身的内阻,而且还将正极材料主体与电解液隔离,使得电池的电性能得到提高,电池的直流内阻明显降低。
为达到此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所述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包括基材,以及包覆在所述基材表面的包覆层;
所述基材为式Ⅰ所示的化合物,
LixNiaCobMnc(OH)2式Ⅰ;
式Ⅰ中,1.02≤x≤1.08,0.94≤a≤0.99,0.01≤b≤0.04,0.01≤c≤0.04,a+b+c=1;
所述包覆层中包括掺杂元素和包覆元素;
所述包覆元素包括Al和B;
所述掺杂元素和所述包覆元素满足以下关系式Ⅱ,
L=[(ω1Al)/(0.66×0.98)]1/2×[ωB/0.66]1/3,825≤L≤950;
关系式Ⅱ中,ω1代表掺杂元素的掺杂量,ppm;ωAl代表包覆元素Al的包覆量,ppm;ωB代表包覆元素B的包覆量,ppm;。
需要说明的是,关系式Ⅱ中,0.66代表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的比表面积,单位是m2/g;0.98代表掺杂元素可以覆盖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98%的表面积,以及包覆元素Al可以以点状包覆的形式包覆在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98%的表面积上。
本发明借助关系式Ⅱ,调整了掺杂元素和包覆元素的含量关系,从而有效促进了二者的协同作用,不仅改变了材料能带结构,提高了其本征电子电导率,降低了正极材料本身的内阻,而且还将正极材料主体与电解液隔离,使得电池的电性能得到提高,电池的直流内阻明显降低。
本发明中,基材中Ni和Co均为+3价,而掺杂元素不为+3价,这使得正极材料中过度金属离子的价态升高或降低,从而产生空穴和电子,改变材料能带结构,提高其本征电子电导率,从而降低了正极材料本身内阻。
本发明中,包覆层可以有效将正极材料主体与电解液隔离,提高材料的循环性能,但包覆物大多为不导电物质,这会影响正极材料的导电性,提高电池的直流内阻(DCR),因此,本发明通过关系式Ⅱ调整了掺杂和包覆剂的含量,可有效提高电池的电性能,同时降低DCR。
本发明中,若掺杂元素和包覆元素的加入量不满足关系式Ⅱ,则包覆层将太薄或太厚,若太薄不能有效改善正极材料电子电导率,且包覆效果较差,正极材料与电解液副反应较多,降低循环性能,;若太厚,则提高锂离子传输阻力,降低放电比容量,增大DCR。
需要说明的是,掺杂元素的掺杂量和包覆元素的包覆量均是以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的质量为基准的。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的粒径D50为3.5-4.0μm,例如可以是3.5μm、3.6μm、3.7μm、3.8μm、3.9μm或4.0μm等。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掺杂元素的价态与镍离子的价态不同。
优选地,所述掺杂元素包括Mg、Zr、Ti或Y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优选为Zr和Y。
优选地,所述掺杂元素为Zr和Y共掺杂时,Zr和Y的掺杂量独立地为1000-2000ppm,例如可以是1000ppm、1200ppm、1400ppm、1600ppm、1800ppm或2000ppm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独立地”指的是Zr的掺杂量可以是1000-2000ppm,Y的掺杂量可以是1000-2000ppm,二者的选择互不干扰,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本发明中,若Zr的掺杂量过少,则难以改善材料的电子电导率和DCR,且不能有效改善循环性能;若Zr的掺杂量过多,则导致镍含量降低从而降低放电比容量。
本发明中,若Y的掺杂量过少,则难以提高电子电导率和降低DCR,且不能有效改善循环性能;若Y的掺杂量过多,则导致镍含量降低从而降低放电比容量。
优选地,所述Al的包覆量为1000-2000ppm,例如可以是1000ppm、1200ppm、1400ppm、1600ppm、1800ppm或2000ppm等。
本发明中,若Al的包覆量过少,则不能有效将正极材料主体与电解液隔绝,正极材料主体与电解液副反应增多,循环性能较差,产气较多;若Al的包覆量过多,则不利于锂离子的转移,会降低放电比容量且增大DCR。
优选地,所述B的包覆量为400-600ppm,例如可以是400ppm、420ppm、440ppm、460ppm、480ppm、500ppm、520ppm、540ppm、560ppm、580ppm或600ppm等。
本发明中,若B的包覆量过少,则不能有效将正极材料主体与电解液隔绝,正极材料主体与电解液副反应增多,循环性能较差,产气较多;若B的包覆量过多,则不利于锂离子的转移,会降低放电比容量且增大DCR。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前驱体、锂源和掺杂剂进行混合,一次烧结后得到烧结产物;
(2)将所述烧结产物和包覆剂进行混合,二次烧结后得到所述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骤(1)所述锂源包括氢氧化锂、碳酸锂或氢化锂等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优选地,步骤(1)所述掺杂剂包括Mg源、Zr源、Ti源或Y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优选为Zr源和Y源。
本发明对Mg源、Zr源、Ti源或Y源的具体种类不作限定,示例性的,例如可以是氧化镁、氢氧化镁、氯化镁、氮化镁、氧化锆、氢氧化锆、氧化钛、四氯化钛、氧化钇或氯化钇等。
优选地,步骤(1)所述掺杂剂的掺杂量为2000-4000ppm,例如可以是2000ppm、2200ppm、2400ppm、2600ppm、2800ppm、3000ppm、3200ppm、3400ppm、3600ppm或3800ppm等。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1)所述混合的方式包括干法混合。
优选地,步骤(1)所述一次烧结在氧气气氛中进行。
本发明对氧气气氛中的氧气纯度不作具体限定,示例性的,例如可以是99.99%。
优选地,步骤(1)所述一次烧结的温度为780-795℃,例如可以是780℃、785℃、790℃或795℃等。
优选地,步骤(1)所述一次烧结的时间为8-12h,例如可以是8h、9h、10h、11h或12h等。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2)所述包覆剂包括Al源和B源。
本发明对Al源和B源的具体种类不作限定,示例性的,例如可以是氧化铝、氢氧化铝、氯化铝、氧化硼、硼酸或锆化硼等。
优选地,步骤(2)所述包覆剂的包覆量为1400-2600ppm,例如可以是1400ppm、1600ppm、1800ppm、2000ppm、2200ppm、2400ppm或2600ppm等。
优选地,步骤(2)所述烧结产物和包覆剂进行混合之前,先对所述烧结产物进行粉碎和过筛。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2)所述混合的方式包括干法混合。
优选地,步骤(2)所述二次烧结在氧气气氛中进行。
优选地,步骤(2)所述二次烧结的温度为650-700℃,例如可以是650℃、660℃、670℃、680℃、690℃或700℃等。
优选地,步骤(2)所述二次烧结的时间为4-8h,例如可以是4h、5h、6h、7h或8h等。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前驱体、锂源和掺杂剂进行干法混合,混合均匀后在780-795℃的氧气气氛中进行8-12h的一次烧结,得到烧结产物;
其中,掺杂剂的掺杂量为2000-4000ppm;
(2)对所述烧结产物进行粉碎,过筛后再和包覆剂进行干法混合,混合均匀后在650-700℃的氧气气氛中进行4-8h的二次烧结,得到所述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
其中,包覆剂的包覆量为1400-2600ppm。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软包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包电池的正极中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
本发明所述的数值范围不仅包括上述列举的点值,还包括没有列举出的上述数值范围之间的任意的点值,限于篇幅及出于简明的考虑,本发明不再穷尽列举所述范围包括的具体点值。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借助关系式Ⅱ,调整了掺杂元素和包覆元素的含量关系,从而有效促进了二者的协同作用,不仅改变了材料能带结构,提高了其本征电子电导率,降低了正极材料本身的内阻,而且还将正极材料主体与电解液隔离,使得电池的电性能得到提高,电池的直流内阻明显降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帮助理解本发明,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具体限制。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所述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包括基材,以及包覆在所述基材表面的包覆层;
所述基材为式Ⅰ所示的化合物,
Li1.04Ni0.95Co0.25Mn0.25(OH)2式Ⅰ;
所述包覆层中包括掺杂元素和包覆元素;
所述掺杂元素包括Zr和Y,所述包覆元素包括Al和B;
所述掺杂元素和所述包覆元素满足以下关系式Ⅱ,
L=[(ω1Al)/(0.66×0.98)]1/2×[ωB/0.66]1/3,825≤L≤950(g/m2)5/6
所述掺杂元素的掺杂量、包覆元素的包覆量以及L值详见表1;
所述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的粒径D50为3.5μm。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前驱体、锂源和掺杂剂进行干法混合,混合均匀后在785℃的氧气气氛中进行10h的一次烧结,得到烧结产物;
其中,锂源为氢氧化锂,掺杂剂包括氧化锆和氧化钇,掺杂剂的掺杂量为上述掺杂元素的总掺杂量;
(2)对所述烧结产物进行采用气流磨粉碎,过筛后再和包覆剂进行干法混合,混合均匀后700℃的氧气气氛中进行5h的二次烧结,得到所述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
其中,包覆剂包括氧化铝和硼酸,包覆剂的包覆量为上述包覆元素的总包覆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所述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包括基材,以及包覆在所述基材表面的包覆层;
所述基材为式Ⅰ所示的化合物,
Li1.04Ni0.95Co0.25Mn0.25(OH)2式Ⅰ;
所述包覆层中包括掺杂元素和包覆元素;
所述掺杂元素包括Zr和Y,所述包覆元素包括Al和B;
所述掺杂元素和所述包覆元素满足以下关系式Ⅱ,
L=[(ω1Al)/(0.66×0.98)]1/2×[ωB/0.66]1/3,825≤L≤950(g/m2)5/6
所述掺杂元素的掺杂量、包覆元素的包覆量以及L值详见表1;
所述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的粒径D50为3.5μm。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前驱体、锂源和掺杂剂进行干法混合,混合均匀后在790℃的氧气气氛中进行12h的一次烧结,得到烧结产物;
其中,锂源为氢氧化锂,掺杂剂包括氧化锆和氧化钇,掺杂剂的掺杂量为上述掺杂元素的总掺杂量;
(2)对所述烧结产物进行采用气流磨粉碎,过筛后再和包覆剂进行干法混合,混合均匀后675℃的氧气气氛中进行6h的二次烧结,得到所述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
其中,包覆剂包括氧化铝和硼酸,包覆剂的包覆量为上述包覆元素的总包覆量。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所述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包括基材,以及包覆在所述基材表面的包覆层;
所述基材为式Ⅰ所示的化合物,
Li1.04Ni0.95Co0.25Mn0.25(OH)2式Ⅰ;
所述包覆层中包括掺杂元素和包覆元素;
所述掺杂元素包括Zr和Y,所述包覆元素包括Al和B;
所述掺杂元素和所述包覆元素满足以下关系式Ⅱ,
L=[(ω1Al)/(0.66×0.98)]1/2×[ωB/0.66]1/3,825≤L≤950(g/m2)5/6
所述掺杂元素的掺杂量、包覆元素的包覆量以及L值详见表1;
所述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的粒径D50为3.5μm。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前驱体、锂源和掺杂剂进行干法混合,混合均匀后在795℃的氧气气氛中进行8h的一次烧结,得到烧结产物;
其中,锂源为氢氧化锂,掺杂剂包括氧化锆和氧化钇,掺杂剂的掺杂量为上述掺杂元素的总掺杂量;
(2)对所述烧结产物进行采用气流磨粉碎,过筛后再和包覆剂进行干法混合,混合均匀后650℃的氧气气氛中进行8h的二次烧结,得到所述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
其中,包覆剂包括氧化铝和硼酸,包覆剂的包覆量为上述包覆元素的总包覆量。
实施例4-8
实施例4-8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为,对掺杂元素和包覆元素的加入量进行了调整,掺杂元素和包覆元素满足关系式Ⅱ,如表1所示。
其余制备方法和参数与实施例1保持一致。
对比例1-8
对比例1-8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为,掺杂元素和包覆元素的加入量不满足关系式Ⅱ,掺杂元素和包覆元素的加入量如表1所示。
其余制备方法和参数与实施例1保持一致。
性能测试
将实施例1-8和对比例1-8制备的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制成正极极片,并与负极极片和隔膜进行叠片、极耳焊接、冲壳、封装、注液、预充、陈化、化成、老化和除气袋方式制作软包电池。
正极极片的制作:将上述合成的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导电剂(即导电炭黑):粘结剂(即聚偏氟乙烯)按照质量比=92:4:4(粘结剂与溶剂氮甲基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1:9.75)混合均匀后,采用双面涂布,涂布在铝箔(宽度×厚度=146mm×0.012mm)上,单面面密度为16.6mg/cm2(公差:0.33±mg/cm2),在100℃下烘烤24h,,裁片后,辊压至压实密度为3.5g/cm3
负极极片的制作:将石墨:导电剂:粘结剂(即人造石墨:导电炭黑:聚偏氟乙烯)按照质量比96:1:3加入到溶剂N-甲基吡咯烷酮中混合均匀,采用双面涂布,涂布在铜箔(宽度×厚度=153mm×0.006mm)上,单面面密度为11.8mg/cm2(公差:0.24±mg/cm2),在85℃下真空干燥24h。
注入的电解液成分如下: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乙烯酯(EC)=2:1:1(体积比),六氟磷酸锂浓度为1mol/L。
对上述软包电池进行DCR测试和循环测试。
(一)DCR测试:
根据《FreedomCAR电池试验手册》中的HPPC测试实验,测试上述所做软包电池内阻步骤如下:
(1)用恒流40A限压4.2V将电池充满;
(2)用100A电流放出10%DOD(放电深度,Depth Of Discharge)的电量,此时电池SOC为90%;
(3)静止1小时;
(4)按下脉冲功率试验图进行一次试验;
(5)重复(1)-(3)的试验,每次放电深度增加10%,直到放出90%DOD进行最后的测试;
(6)将电池放出100%的DOD。
电池内阻可以通过电池电压变化量与电流变化量的比值求出。
(二)比容量测试:
在25恒温箱分别测试0.33C充/0.33C放,测试0.33C放电比容量。
(三)循环测试:
在25和40℃恒温箱分别测试1C充/1C放,0-100%SOC@2000周和5-97%SOC@1500周的循环保持率。
以上测试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表2
分析:
由上述表1和表2可知,本发明制备的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在满足关系式Ⅱ的条件下,降低了正极材料本身的内阻,组装的软包电池在25℃50%SOC的DCR较低,并且,软包电池的放电比容量和循环性能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由实施例1与对比例1-4的数据结果可知,当掺杂元素的加入量不满足关系式Ⅱ时,L值不在保护范围内,这会导致正极材料表层掺杂也即表层包覆厚度不适合,从而降低放电比容量,从而导致正极材料本身的内阻增大,软包电池的DCR升高,放电比容量和循环性能变差。
由实施例1与对比例5-8的数据结果可知,当包覆元素的加入量不满足关系式Ⅱ时,L值不在保护范围内,这会导致包覆厚度不适合。包覆厚度过低,不能有效将正极材料主体与电解液隔绝,从而增大正极材料主体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包覆厚度过高,不利于锂离子转移,从而导致正极材料本身的内阻增大,软包电池的DCR升高,放电比容量和循环性能变差。
申请人声明,本发明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工艺方法,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工艺步骤,即不意味着本发明必须依赖上述工艺步骤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发明的任何改进,对本发明所选用原料的等效替换及辅助成分的添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包括基材,以及包覆在所述基材表面的包覆层;
所述基材为式Ⅰ所示的化合物,
LixNiaCobMnc(OH)2式Ⅰ;
式Ⅰ中,1.02≤x≤1.08,0.94≤a≤0.99,0.01≤b≤0.04,0.01≤c≤0.04,a+b+c=1;
所述包覆层中包括掺杂元素和包覆元素;
所述包覆元素包括Al和B;
所述掺杂元素和所述包覆元素满足以下关系式Ⅱ,
L=[(ω1Al)/(0.66×0.98)]1/2×[ωB/0.66]1/3,825≤L≤950;
关系式Ⅱ中,ω1代表掺杂元素的掺杂量,ppm;ωAl代表包覆元素Al的包覆量,ppm;ωB代表包覆元素B的包覆量,pp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的粒径D50为3.5-4.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掺杂元素的价态与镍离子的价态不同;
优选地,所述掺杂元素包括Mg、Zr、Ti或Y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优选为Zr和Y;
优选地,所述掺杂元素为Zr和Y共掺杂时,Zr和Y的掺杂量独立地为1000-2000ppm;
优选地,所述Al的包覆量为1000-2000ppm;
优选地,所述B的包覆量为400-600ppm。
4.一种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前驱体、锂源和掺杂剂进行混合,一次烧结后得到烧结产物;
(2)将所述烧结产物和包覆剂进行混合,二次烧结后得到所述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锂源包括氢氧化锂、碳酸锂或氢化锂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优选地,步骤(1)所述掺杂剂包括Mg源、Zr源、Ti源或Y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优选为Zr源和Y源;
优选地,步骤(1)所述掺杂剂的掺杂量为2000-4000ppm。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混合的方式包括干法混合;
优选地,步骤(1)所述一次烧结在氧气气氛中进行;
优选地,步骤(1)所述一次烧结的温度为780-795℃;
优选地,步骤(1)所述一次烧结的时间为8-12h。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包覆剂包括Al源和B源;
优选地,步骤(2)所述包覆剂的包覆量为1400-2600ppm;
优选地,步骤(2)所述烧结产物和包覆剂进行混合之前,先对所述烧结产物进行粉碎和过筛。
8.根据权利要求4-7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混合的方式包括干法混合;
优选地,步骤(2)所述二次烧结在氧气气氛中进行;
优选地,步骤(2)所述二次烧结的温度为650-700℃;
优选地,步骤(2)所述二次烧结的时间为4-8h。
9.根据权利要求4-8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前驱体、锂源和掺杂剂进行干法混合,混合均匀后在780-795℃的氧气气氛中进行8-12h的一次烧结,得到烧结产物;
其中,掺杂剂的掺杂量为2000-4000ppm;
(2)对所述烧结产物进行粉碎,过筛后再和包覆剂进行干法混合,混合均匀后在650-700℃的氧气气氛中进行4-8h的二次烧结,得到所述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
其中,包覆剂的包覆量为1400-2600ppm。
10.一种软包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包电池的正极中包括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
CN202310751810.XA 2023-06-25 2023-06-25 一种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ending CN11684519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51810.XA CN116845192A (zh) 2023-06-25 2023-06-25 一种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51810.XA CN116845192A (zh) 2023-06-25 2023-06-25 一种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45192A true CN116845192A (zh) 2023-10-03

Family

ID=88168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51810.XA Pending CN116845192A (zh) 2023-06-25 2023-06-25 一种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4519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57894A (zh) * 2023-12-25 2024-01-26 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晶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57894A (zh) * 2023-12-25 2024-01-26 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晶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17457894B (zh) * 2023-12-25 2024-04-05 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晶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89691B2 (en) Spherical or spherical-like cathode material for a lithium battery, a battery an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EP4092787A1 (en) Cobalt-free layered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same, and lithium-ion battery
CN107369815B (zh)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492097B (zh) 一种ncm三元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9860533B (zh) 一种复合型核壳结构的镁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699744A (zh) 一种含有微量元素的单晶三元正极材料
CN112421014A (zh) 一种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CN111313003A (zh) 快充型改性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845192A (zh) 一种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921792A (zh) 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JP2015088343A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CN1948135A (zh) 一种磷酸亚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1682170A (zh) 一种单晶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799201A (zh) 一种卤化物基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合成方法与应用
CN115304104B (zh) 锰系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404111A (zh) 一种二次电池、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CN114759183A (zh) 低钴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设备
Feng et al. Effect of calcination time on lithium ion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LiMg0. 04Mn1. 96O4 prepared by a solid-state combustion method
CN115020682A (zh) 一种高能量密度快充石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4005955A (zh) 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5995548A (zh) 钴酸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072797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3224287A (zh) 一种锶掺杂的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883746A (zh) 一种改性的富锂锰基氧化物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605925B (zh)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