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85797A - 电容器模块 - Google Patents

电容器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85797A
CN115485797A CN202180030683.3A CN202180030683A CN115485797A CN 115485797 A CN115485797 A CN 115485797A CN 202180030683 A CN202180030683 A CN 202180030683A CN 115485797 A CN115485797 A CN 1154857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bar
electrode
capacitor
insulating member
contac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3068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桥信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4857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857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02Moun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10Housing; 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005Electrodes
    • H01G4/01Form of self-supporting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4Housing; 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8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2Wound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8Multiple capacitors, i.e.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fixed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了绝缘性的电容器模块。电容器模块具备:外壳,具有底面以及开口部;第1电容器组,包含分别具有第1电极、第2电极、以及将第1电极和第2电极相连的侧面的一个或多个第1电容器;第2电容器组,包含分别具有第3电极、第4电极、以及将第3电极和第4电极相连的侧面的一个或多个第2电容器;板状的第1汇流条,具有与第1电极接触的电极接触部;板状的第2汇流条,具有与第3电极接触的电极接触部;第3汇流条,具有与第2电极以及第4电极共同接触的电极接触部;密封树脂,填充在外壳内;以及绝缘性构件,设置在第1汇流条的电极接触部与第2汇流条的电极接触部之间,被密封树脂包围。

Description

电容器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容器模块。
背景技术
已知将一个或多个电容器容纳于外壳并在各电容器的两端的电极连接了汇流条的电容器模块,其中,电容器是将在表面设置有金属膜的电介质膜卷绕或层叠而形成的。
例如,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通过设置在外壳的底面的隔板隔离地容纳有电容器元件和电子部件的薄膜电容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105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记载的薄膜电容器在提高绝缘性这一点上仍有改善的余地。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了绝缘性的电容器模块。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的电容器模块具备:
外壳,在与底面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
第1电容器组,配置在所述外壳内的内部,包含分别具有第1电极、第2电极、以及将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相连的侧面的一个或多个第1电容器;
第2电容器组,配置在所述外壳内的内部,包含分别具有第3电极、第4电极、以及将所述第3电极和所述第4电极相连的侧面的一个或多个第2电容器;
板状的第1汇流条,在所述外壳的内部相对于所述第1电容器组配置在所述开口部侧,具有与所述第1电极接触的电极接触部;
板状的第2汇流条,在所述外壳的内部相对于所述第2电容器组配置在所述开口部侧,具有与所述第3电极接触的电极接触部;
第3汇流条,在所述外壳的内部相对于所述第1电容器组以及所述第2电容器组配置在所述底面侧,具有与所述第2电极以及所述第4电极共同接触的电极接触部;
密封树脂,填充在所述外壳内;以及
绝缘性构件,设置在所述第1汇流条的所述电极接触部与所述第2汇流条的所述电极接触部之间,被所述密封树脂包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提高了绝缘性的电容器模块。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容器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电容器模块的俯视图。
图3A是示出图1的电容器模块的第1电容器组包含的第1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3B是示出图1的电容器模块的第2电容器组包含的第2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1的电容器模块包含的第1汇流条以及第2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图1的电容器模块包含的第3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图1的电容器模块包含的绝缘性构件的立体图。
图7是图2的A-A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将图7的一部分放大了的图。
图9是图2的B-B方向的剖视图。
图10是图2的C-C方向的剖视图。
图11A是将图1的电容器模块的一部分放大了的立体图。
图11B是省略了图11A的电容器模块的绝缘性构件的立体图。
图12A是示出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容器模块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2B是示出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容器模块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2C是示出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容器模块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2D是示出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容器模块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2E是示出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容器模块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2F是示出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容器模块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3A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涉及的电容器模块的一部分放大了的立体图。
图13B是省略了图13A的电容器模块的绝缘性构件的立体图。
图14是省略了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容器模块的外壳以及密封树脂的立体图。
图15是将图14的电容器模块的区域R1放大了的图。
图16是示出图14的电容器模块的绝缘性构件的图。
图17是示出图14的电容器模块的第1汇流条以及第2汇流条的图。
图18A是示出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容器模块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8B是示出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容器模块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8C是示出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容器模块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8D是示出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容器模块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8E是示出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容器模块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8F是示出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容器模块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8G是示出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容器模块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9是省略了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涉及的电容器模块的外壳和密封树脂的立体图。
图20是将图19的电容器模块的区域R2放大了的图。
图21是示出图19的电容器模块的第1汇流条、第2汇流条、以及绝缘性构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完成本发明的经过)
已知具有功能不同的两个以上的电容器组的电容器模块。例如,有如下的电容器模块,即,在一个外壳容纳有各个电容器组,并在外壳内填充了绝缘性树脂。在各个电容器组包含一个以上的电容器。各个电容器组被填充在外壳内的绝缘性树脂绝缘。但是,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存在如下的问题,即,由于在绝缘性树脂内产生的气泡,绝缘性下降。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们对在具有两个以上的电容器组的电容器模块中使电容器组间的绝缘性提高的结构进行了研究,从而完成了以下的发明。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的电容器模块具备:
外壳,在与底面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
第1电容器组,配置在所述外壳内的内部,包含分别具有第1电极、第2电极、以及将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相连的侧面的一个或多个第1电容器;
第2电容器组,配置在所述外壳内的内部,包含分别具有第3电极、配置在所述底面侧的第4电极、以及将所述第3电极和所述第4电极相连的侧面的一个或多个第2电容器;
板状的第1汇流条,在所述外壳的内部相对于所述第1电容器组配置在所述开口部侧,具有与所述第1电极接触的电极接触部;
板状的第2汇流条,在所述外壳的内部相对于所述第2电容器组配置在所述开口部侧,具有与所述第3电极接触的电极接触部;
第3汇流条,在所述外壳的内部相对于所述第1电容器组以及所述第2电容器组配置在所述底面侧,具有与所述第2电极以及所述第4电极共同接触的电极接触部;
密封树脂,填充在所述外壳内;以及
绝缘性构件,设置在所述第1汇流条的所述电极接触部与所述第2汇流条的所述电极接触部之间,被所述密封树脂包围。
根据该结构,能够提供一种提高了绝缘性的电容器模块。
也可以是,所述绝缘性构件配置为,在从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底面的方向上,一个端部位于比所述第1汇流条的所述电极接触部以及所述第2汇流条的所述电极接触部靠所述开口部侧,另一个端部位于比所述第1电极以及所述第3电极靠所述底面侧。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减小第1电容器组和第2电容器组的距离的同时确保各个电容器组的绝缘距离。因此,能够在提高绝缘性的同时实现电容器模块的小型化。
也可以是,在所述外壳的内侧面形成有在从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底面的方向上承受所述绝缘性构件的凹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外壳内的绝缘性构件的位置偏移。
也可以是,所述第3汇流条还具有从所述第3汇流条的所述电极接触部沿着所述外壳的侧面经由所述开口部向所述外壳的外侧延伸的延伸部,在所述延伸部形成有穿过所述绝缘性构件的贯通孔。
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第3汇流条和绝缘性构件的干扰。
也可以是,所述绝缘性构件在所述贯通孔的所述底面侧的一端被所述第3汇流条承受并被定位。
根据该结构,也可以不在外壳设置凹部,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也可以是,所述绝缘性构件具有:
第1部分,沿着所述第1汇流条的所述电极接触部与所述第2汇流条的所述电极接触部之间延伸;以及
第2部分,相对于所述第1部分交叉地延伸,且延伸为相对于所述第1汇流条的所述电极接触部的所述第1电极侧的面以及所述第2汇流条的所述电极接触部的所述第3电极侧的面位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底面侧。
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由绝缘性构件的密封树脂的浮力造成的上浮。
也可以是,所述第1电容器的侧面以及所述第2电容器的侧面分别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扁平部和将所述一对扁平部彼此相连的一对弯曲部,
所述绝缘性构件的所述第2部分配置在相邻的所述第1电容器的相邻的所述弯曲部之间以及相邻的所述第2电容器的相邻的所述弯曲部之间。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电容器间的空置的空间配置第2部分,因此有利于电容器模块的小型化。
也可以是,所述绝缘性构件的所述第2部分具有突起,
所述突起插入到分别设置在所述第1汇流条以及所述第2汇流条的孔。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绝缘性构件的定位。
也可以是,所述绝缘性构件的所述第2部分具有凹部,
还具备:螺丝,插入到分别设置在所述第1汇流条以及所述第2汇流条的孔以及所述凹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绝缘性构件的定位。
也可以是,所述外壳的所述底面平坦。
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密封树脂的填充性。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为了使说明变得容易,夸张地示出了各要素。
(实施方式1)
图1是概略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容器模块1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电容器模块1的俯视图。图3A是示出图1的电容器模块1的第1电容器组12包含的第1电容器20的立体图。图3B是示出图1的电容器模块1的第2电容器组13包含的第2电容器30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图1的电容器模块1包含的第1汇流条14以及第2汇流条15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图1的电容器模块1包含的第3汇流条16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图1的电容器模块1包含的绝缘性构件18的立体图。图7是图2的电容器模块1的A-A方向的剖视图。图8是将图7的一部分放大了的图。图9是图2的电容器模块1的B-B方向的剖视图。图10是图2的电容器模块1的C-C方向的剖视图。图11A是将图1的电容器模块1的一部分放大了的立体图。图11B是省略了图11A的电容器模块1的绝缘性构件18的立体图。另外,图中的X、Y、Z方向分别示出电容器模块1的横方向、高度方向、纵方向。
[整体结构]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电容器模块1具备外壳11、第1电容器组12、第2电容器组13、第1汇流条14、第2汇流条15、第3汇流条16、密封树脂17、以及绝缘性构件18。另外,在图2中,对密封树脂17省略了图示。
外壳11在与底面11b(参照图7)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11a(参照图1)。在外壳11的内部容纳有第1电容器组12、第2电容器组13、第1汇流条14、第2汇流条15、第3汇流条16、以及绝缘性构件18,在外壳11内填充有密封树脂17。
此外,在电容器模块1中,第1汇流条14、第2汇流条15、第3汇流条16各自沿着外壳11的侧面向外部延伸而形成。第1汇流条14、第2汇流条15、第3汇流条16分别具有连接外部的元件、电路的端子部14a、15a、16a。
第1电容器组12是电容器的集合体,其包含多个图3A所示的第1电容器20。第2电容器组13是电容器的集合体,其包含一个或多个图3B所示的第2电容器30。第1电容器组12和第2电容器组13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静电电容),因此电容器模块1具有两个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1电容器组12包含6个第1电容器20,第2电容器组13包含两个第2电容器30。
第1电容器20以及第2电容器30分别为卷绕型薄膜电容器。如图3A所示,第1电容器20具有第1电极21、第2电极22、以及将第1电极21和第2电极22相连的侧面23。如图3B所示,第2电容器30具有第3电极31、第4电极32、以及将第3电极31和第4电极32相连的侧面33。
返回到图1,在外壳11的开口部侧配置有第1汇流条14以及第2汇流条15。另外,所谓外壳11的开口部侧,表示在外壳11的内部比底面11b靠近开口部11a的一侧。第1汇流条14与各个第1电容器20的第1电极21连接。第2汇流条15与各个第2电容器30的第3电极31连接。
在外壳11的底面侧配置有板状的第3汇流条16。另外,所谓外壳11的底面侧,表示在外壳11的内部比开口部11a靠近底面11b的一侧。在第3汇流条16上配置有各个第1电容器20以及第2电容器30。各个第1电容器20的第2电极22和各个第2电容器30的第4电极32与第3汇流条16连接。即,各个第1电容器20配置为第1电极21朝向开口部侧且第2电极22朝向底面侧。同样地,各个第2电容器30配置为第3电极朝向开口部侧且第4电极32朝向底面侧。
在第1汇流条14与第2汇流条15之间,配置有绝缘性构件18。第1电容器20的第1电极21以及第1汇流条14和第2电容器30的第3电极31以及第2汇流条15被绝缘性构件18绝缘。
以下,对电容器模块1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详细说明。
<电容器>
第1电容器20以及第2电容器30为同样的结构,因此,在此仅对第1电容器20进行说明。第1电容器20是卷绕型的薄膜电容器。第1电容器20通过如下方式来形成,即,将在表面形成了金属蒸镀膜的电介质膜卷绕,并将电介质膜的卷绕体压制为扁平形状。因此,如图2A所示,第1电容器20的侧面23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扁平部24和将一对扁平部24彼此相连的一对弯曲部25。
作为第1电容器20的电介质膜,例如,能够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聚苯硫醚、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塑料膜。此外,作为在塑料膜的表面形成的金属蒸镀膜,能够使用Al、Zn等。在卷绕的电介质膜的端部,例如通过喷镀Zn等而形成第1电极21以及第2电极22。
<第1汇流条>
第1汇流条14是与第1电容器组12的各个第1电容器20的第1电极21连接的导电性构件。如图4所示,第1汇流条14具有与电容器模块1的外部的元件或电路等连接的端子部14a和与各个第1电极21接触的电极接触部14b。
端子部14a以及电极接触部14b将一张金属板折弯而一体形成。第1汇流条14由Al、Cu、或黄铜等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此外,在电极接触部14b形成有用于通过焊料连接各个第1电极21的孔14c。端子部14a形成为从电极接触部14b向高度方向(Y方向)延伸,进而在外壳11的开口部11a的附近向纵方向(Z方向)弯折。
<第2汇流条>
第2汇流条15是与第2电容器组13的各个第2电容器30的第3电极31连接的导电性构件。如图4所示,第2汇流条15具有与电容器模块1的外部的元件或电路等连接的端子部15a和与各个第3电极31接触的电极接触部15b。
端子部15a以及电极接触部15b将一张金属板折弯而一体形成。第2汇流条15由Al、Cu、或黄铜等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此外,在电极接触部15b形成有用于通过焊料连接各个第3电极31的孔15c。端子部15a形成为从电极接触部15b向高度方向(Y方向)延伸,进而在外壳11的开口部11a的附近向纵方向(Z方向)弯折。
第1汇流条14和第2汇流条15如后述的图8所示地为了电绝缘而在横方向(X方向)上空开间隔d配置。
<第3汇流条>
第3汇流条16与第1电容器组12的各个第1电容器20的第2电极22和第2电容器组13的各个第2电容器30的第4电极32连接。如图5所示,第3汇流条16具有端子部16a、电极接触部16b、以及延伸部16c。端子部16a与电容器模块1的外部的元件或电路连接。电极接触部16b与第2电极22和第4电极32共同接触。延伸部16c从电极接触部16b沿着外壳11的侧面向外侧延伸。
端子部16a、电极接触部16b、以及延伸部16c将一张金属折弯而一体形成。第3汇流条16由Al、Cu、或黄铜等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此外,在电极接触部16b形成有用于通过焊料连接各个第2电极22以及第4电极32的孔16d。延伸部16c从电极接触部16b向高度方向(Y方向)延伸,并在外壳11的开口部11a附近向纵方向(Z方向)弯折。
如图5所示,在第3汇流条的延伸部16c形成有贯通孔16e。贯通孔16e用于朝向-Y方向插入绝缘性构件18。
<绝缘性构件>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绝缘性构件18是将第1汇流条14以及第1电极21和第2汇流条15以及第3电极31绝缘的构件。通过配置绝缘性构件18,从而能够将第1汇流条14以及第1电极21和第2汇流条15以及第3电极31更可靠地绝缘。
如图6所示,绝缘性构件18具有板状的第1部分18a和沿着第1部分18a交叉地延伸的第2部分18b。绝缘性构件18例如由聚苯硫醚(PPS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树脂)等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形成。绝缘性构件18通过射出成型来形成,因此使用适合于射出成型的树脂为宜。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绝缘性构件18的第1部分18a沿着第1汇流条14的电极接触部14b与第2汇流条15的电极接触部15b之间配置。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从开口部11a朝向底面11b的方向上,即,在高度方向(Y方向)上,第1部分18a的一个端部19a位于比第1汇流条14的电极接触部14b以及第2汇流条15的电极接触部15b靠开口部侧。此外,第2部分18b的另一个端部19b比第1电极21以及第3电极31靠底面侧。
通过像这样配置绝缘性构件18的第1部分18a,从而与不配置绝缘性构件18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在减小第1汇流条14和第2汇流条15的距离的同时确保各个汇流条间的绝缘距离i1、i2。在本实施方式中,图8所示的箭头i1、i2成为第1汇流条14以及第1电极21和第2汇流条15以及第3电极31的绝缘距离i1、i2。
在未配置绝缘性构件18的情况下,第1汇流条14和第2汇流条15的间隔d成为绝缘距离,因此必须增大间隔d,电容器模块1的小型化变得困难。通过像本实施方式这样配置绝缘性构件18,从而能够在减小第1汇流条14和第2汇流条15的间隔d的同时确保绝缘距离。因此,能够将第1汇流条14以及第1电极21和第2汇流条15以及第3电极31更可靠地绝缘。
关于绝缘距离i1、i2,考虑电容器组12、13的最大施加电压而设定为适当的值为宜。通过调整绝缘性构件18的第1部分18a的一个端部19a以及另一个端部19b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从而能够变更绝缘距离。
此外,如图9所示,绝缘性构件18的第2部分18b相对于第1汇流条14的电极接触部14b的第1电极21侧的面14d以及第2汇流条15的电极接触部15b的第3电极31侧的面15d位于靠外壳11的底面侧。即,绝缘性构件18的第2部分18b配置在第1汇流条14以及第2汇流条15的高度方向上的下侧。通过将第2部分18b配置在第1汇流条14以及第2汇流条15的下侧,从而能够防止绝缘性构件18由于密封树脂17的浮力而上浮。
返回到图2,绝缘性构件18的第2部分18b配置在相邻的第1电容器20的相邻的弯曲部25之间和相邻的第2电容器30的相邻的弯曲部35。因为第1电容器20为具有弯曲部25的形状,所以在相邻的第1电容器20的相邻的弯曲部25之间产生空间。在第2电容器30的情况下也同样地,在相邻的弯曲部35之间产生空间。若利用该空间来配置绝缘性构件18的第2部分18b,则能够在不增大外壳11的情况下配置绝缘性构件18的第2部分18b,能够在有效利用空间的同时防止绝缘性构件18的上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绝缘性构件18的第1部分18a设置有防止包含横方向(X方向)以及纵方向(Z方向)的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第3部分18c。为了形成配置第3部分18c的空间,在第1汇流条14的电极接触部14b和第2汇流条15的电极接触部15b分别设置有缺口部14e、15e。如图10所示,第3部分18c配置为载置于第1电极21的一部分以及第3电极31的一部分。绝缘性构件18的第3部分18c配置在第1电容器20以及第2电容器30的高度方向上的上侧,并被缺口部14e、15e包围,由此能够防止绝缘性构件18在纵方向(Z方向)或横方向(Z方向)上偏移。
如上所述,绝缘性构件18能够通过第2部分18b来限制+Y方向上的移动,并通过第3部分18c来限制向X方向以及Z方向的移动。
<外壳>
外壳11容纳电容器模块1的各个构成要素。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1在与底面11b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11a。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1具有大致正方形的开口部11a以及底面11b,是箱型的形状。外壳1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能够根据电容器组的配置而采用各种各样的形状。外壳11例如由聚苯硫醚(PPS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树脂)等合成树脂等形成。
如图11A以及图11B所示,在外壳11形成有对绝缘性构件18进行定位的突起11c。突起11c是从外壳11的内侧面朝向内侧形成的突起部,形成在从开口部11a朝向底面11b的方向上承受绝缘性构件18的第1部分18a的凹部11d。突起11c限制绝缘性构件18向横方向(X方向)以及纵方向(Z方向)的移动。即,通过突起11c在X方向以及Z方向上对绝缘性构件18进行定位。突起11c的形状并不限于图11A以及图11B所示的形状,只要是能够保持绝缘性构件18的端部的形状即可。
若将绝缘性构件18的第1部分18a配置在突起11c,则可限制绝缘性构件18的X方向以及Z方向上的移动。进而,还可限制绝缘性构件18的向-Y方向的移动。在绝缘性构件18的周围填充有密封树脂17,因此绝缘性构件18被外壳11的突起11c和密封树脂17定位。
如图11A以及图11B所示,在将第3汇流条16配置于外壳11时,第3汇流条16的贯通孔16e与外壳11的突起11c重叠。通过将第3汇流条16的贯通孔16e和外壳11的突起11c形成为这样的配置,从而能够在从开口部11a朝向底面11b的方向上插入绝缘性构件18。
此外,如图7、图9、图10所示,外壳11的底面11b平坦。通过使外壳11的底面11b平坦,从而与在底面11b设置凸部的情况相比较,密封树脂17容易扩展到底面11b的整体,因此能够提高密封树脂17的填充性。
<密封树脂>
密封树脂17填充到外壳11内,对电容器模块1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密封。密封树脂17为热固化性的树脂,例如能够使用环氧树脂。或者,也可以是氨基甲酸乙酯树脂。作为密封树脂17的材料,使用流动性以及粘接性高的材料为宜。
[制造方法]
参照图12A~图12F对电容器模块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12A~图12F是示出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容器模块1的制造工序的图。
首先,准备第3汇流条16。如图5所示,第3汇流条16例如能够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压制加工来形成。为了将第3汇流条16和各个第1电容器20的第1电极21以及第2电容器30的第3电极31绝缘,先在第3汇流条16的延伸部16c粘附绝缘纸41。
接着,在第3汇流条16的电极接触部16b配置各个第1电容器20以及第2电容器30。具体地,如图12A所示,将各个第1电容器20以及第2电容器30配置为第2电极22以及第4电极32朝向电极接触部16b。
接着,配置绝缘性构件18。具体地,如图12B所示,绝缘性构件18的第1部分18a配置在第1电容器组12与第2电容器组13之间。此时,第2部分18b位于第1电容器20的弯曲部25之间以及第2电容器30的弯曲部35之间。此外,第3部分18c载置于第1电容器20以及第2电容器30。通过像这样配置绝缘性构件18,从而绝缘性构件18的第1部分18a被配置为夹在第1电容器组12与第2电容器组13之间,可限制横方向的移动。此外,此时,第1部分18a的端部通过第3汇流条的贯通孔16e,因此第1部分18a和第3汇流条16不干扰。
在图12B中,绝缘性构件18不是被固定的状态,而是配置为能够在后述的将各个构成要素插入到外壳11的工序中将绝缘性构件18的端部嵌入到凹部11d。此时,通过使第2部分18b位于比第1电极21以及第3电极31靠-Y方向,从而绝缘性构件18成为能够在Y方向上移动的状态,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向凹部11d的嵌合。
接着,配置第1汇流条14和第2汇流条15。具体地,如图12C所示,将第1汇流条14的电极接触部14b载置于第1电容器组12的各个第1电容器20的第1电极21。此外,将第2汇流条15的电极接触部15b载置于第2电容器组13的各个第2电容器30的第3电极31。此时,将第1汇流条14和第2汇流条15配置为绝缘性构件18的第3部分18c位于第1汇流条14以及第2汇流条15各自的缺口部14e、15e。
然后,在第1汇流条14的电极接触部14b的孔14c中,通过焊料(省略图示)将电极接触部14b和各个第1电极21连接。此外,在第2汇流条15的电极接触部15b的孔15c中,通过焊料(省略图示)将电极接触部15b和各个第3电极31连接。通过进行焊接,从而能够将第1汇流条14和各个第1电极21、以及第2汇流条15和各个第3电极31电连接。
接着,通过焊料(省略图示)将第3汇流条16和各个第2电极22以及第4电极32连接。具体地,如图12D所示,通过在设置于第3汇流条16的电极接触部16b的孔16d进行焊接,从而将第3汇流条16和第2电极22以及第4电极32电连接。
接着,如图12E所示,将焊接了的各个第1电容器20、第2电容器30、第1汇流条14、第2汇流条15、第3汇流条16、以及绝缘性构件18插入到外壳11。此时,使得绝缘性构件18的第1部分18a的端部插入到外壳11的突起11c的凹部11d(参照图11A)。若第1部分18a的端部插入到突起11c,则在外壳11的内部,绝缘性构件18在X方向以及Z方向上被定位。
在插入到外壳11之后,如图12F所示,在外壳11内填充密封树脂17,并使密封树脂17固化而完成电容器模块1。此时,绝缘性构件18的第2部分18b被第1汇流条14以及第2汇流条15限制向+Y方向的移动(参照图9)。因此,能够防止填充密封树脂17时的、绝缘性构件18的上浮。此外,外壳11的底面11b形成得平坦,因此密封树脂17的填充性提高。
[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容器模块1,能够达到以下的效果。
电容器模块1具备外壳11、第1电容器组12、第2电容器组13、第1汇流条14、第2汇流条15、第3汇流条16、密封树脂17、以及绝缘性构件18。外壳11在与底面11b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11a。第1电容器组12包含一个或多个第1电容器20。第1电容器20配置在外壳11的内部,具有第1电极21、第2电极22、以及将第1电极21和第2电极22相连的侧面23。第2电容器组13包含一个或多个第2电容器30。第2电容器30配置在外壳11的内部,具有第3电极31、第4电极32、以及将第3电极31和第4电极32相连的侧面23。第1汇流条14在外壳11的内部相对于第1电容器组12配置在开口部11a侧,是具有与第1电极21接触的电极接触部14b的板状。第2汇流条15在外壳11的内部相对于第2电容器组13配置在开口部11a侧,是具有与第3电极31接触的电极接触部15b的板状。第3汇流条16在外壳11的内部相对于第1电容器组12以及第2电容器组13配置在底面11b侧,具有与第2电极22以及第4电极32共同接触的电极接触部16b。密封树脂17填充到外壳11内。绝缘性构件18设置在第1汇流条14的电极接触部14b与第2汇流条15的电极接触部15b之间,并被密封树脂17包围。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设置绝缘性构件18,从而与不配置绝缘性构件18而仅有密封树脂17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第1汇流条14以及第1电极21和第2汇流条15以及第3电极31的绝缘性。在未配置绝缘性构件18的情况下,虽然被密封树脂17绝缘,但是有可能由于在密封树脂17产生的气泡而绝缘不良。通过在密封树脂17以外另外设置绝缘性构件18,从而能够将第1汇流条14以及第1电极21和第2汇流条15以及第3电极31可靠地绝缘,绝缘性提高。
此外,通过配置绝缘性构件18,从而能够在减小第1汇流条14以及第1电极21和第2汇流条15以及第3电极31的距离d的同时确保长的绝缘距离i1、i2。因此,能够减小第1汇流条14以及第1电极21和第2汇流条15以及第3电极31的间隔d,有利于电容器模块1的小型化。
此外,绝缘性构件18的一个端部19a在从开口部11a朝向底面11b的方向上位于比第1汇流条14的电极接触部14b以及第2汇流条15的电极接触部15b靠外壳11的开口部侧。此外,绝缘性构件18的另一个端部19b位于比第1电极21以及第3电极31靠外壳11的底面侧。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确保适当的绝缘距离。
能够通过绝缘性构件18的端部19a、19b的高度方向(Y方向)上的位置来变更第1汇流条14以及第2汇流条15的绝缘距离。参照图8,若使得一个端部19a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比图8靠上(+Y方向),则绝缘距离i1变长。同样地,若使得绝缘性构件18的另一个端部19b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比图8靠下(-Y方向),则绝缘距离i2变长。像这样,根据电容器模块1的静电电容等而适当地设定绝缘距离i1、i2的长度为宜。
另一方面,在绝缘性构件18的一个端部19a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比第1汇流条14以及第2汇流条15靠下(-Y方向)的情况下,绝缘距离是电极接触部14b和电极接触部15b的距离d。在该情况下,为了确保适当的绝缘距离,要增大距离d,电容器模块1的小型化变得困难。同样地,在绝缘性构件18的另一个端部19b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处于比第1电极21以及第3电极31靠下(+Y方向)的情况下,绝缘距离为第1电极21和第3电极31的距离d。在该情况下,为了确保适当的绝缘距离,也要增大距离d。通过像实施方式1那样配置绝缘性构件18,从而能够在确保绝缘性的同时减小距离d,因此有利于电容器模块1的小型化。
在外壳11的内侧面具有在从开口部11a朝向底面11b的方向上承受绝缘性构件18的凹部11d,并形成对绝缘性构件18进行定位的突起11c。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外壳11内的绝缘性构件18的位置偏移,能够更可靠地进行绝缘。
此外,第3汇流条16还具有从第3汇流条16的电极接触部16b沿着外壳11的侧面经由开口部11a向外壳11的外侧延伸的延伸部16c。在延伸部16c形成有穿过绝缘性构件18的贯通孔16e。通过这样的结构,从而能够防止第3汇流条16和绝缘性构件18的干扰。
此外,绝缘性构件18具有第1部分18a和第2部分18b。第1部分18a沿着第1汇流条14的电极接触部14b与第2汇流条15的电极接触部15b之间延伸。第2部分18b相对于第1部分18a交叉地延伸,且延伸为相对于第1汇流条14的电极接触部14b的第1电极21侧的面14d、以及第2汇流条15的电极接触部15b的第3电极31侧的面15d位于外壳11的底面侧。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由绝缘性构件18的密封树脂17的浮力造成的上浮。
此外,第1电容器20的侧面23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扁平部24和将一对扁平部24彼此相连的一对弯曲部25。第2电容器30的侧面33具有一对扁平部34和将一对扁平部34彼此相连的一对弯曲部35。绝缘性构件18的第2部分18b配置在相邻的第1电容器20的相邻的弯曲部25之间、以及相邻的第2电容器30的相邻的弯曲部35之间。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在相邻的弯曲部25之间、以及相邻的弯曲部35之间所形成的空间配置第2部分18b,有利于电容器模块1的小型化。
此外,外壳11的底面11b平坦。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密封树脂17的填充性。在外壳11的底面11b平坦的情况下,树脂的流动性提高,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在外壳填充树脂时的树脂的流动被阻挡而使树脂的填充加工时间下降、制造成本增加。此外,在外壳11的底面11b平坦的情况下,外壳11的制造变得容易,因此能够谋求小型化,进而有利于电容器模块1的小型化。
[变形例]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对第1电容器组12包含6个第1电容器20且第2电容器组13包含两个第2电容器3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第1电容器组12以及第2电容器组13包含的电容器的数量只要为一个以上即可。
在实施方式1中,对绝缘性构件18的第2部分18b向第1电容器组12侧和第2电容器组13侧的双方延伸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第2部分18b只要向第1电容器组12侧或第2电容器组13侧中的任一者延伸即可。此外,第2部分18b也可以设置有两处以上。
在实施方式1中,对在绝缘性构件18设置有第2部分18b、第3部分18c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不设置第2部分18b以及第3部分18c。在未在绝缘性构件18设置第3部分18c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形成第1汇流条14以及第2汇流条15各自的缺口部14e、15e。
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外壳11的突起11c对绝缘性构件18进行了定位,但是并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如图13A、13B所示,在第3汇流条16的贯通孔对绝缘性构件18进行定位。图13A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涉及的电容器模块1a的一部分放大了的立体图。图13B是省略了图13A的电容器模块1a的绝缘性构件18的立体图。在图13A~13B中,省略了密封树脂17。
如图13A~图13B所示,在电容器模块1a中,未在外壳11形成突起,绝缘性构件18在形成于延伸部16c的贯通孔16f的底面侧的一端被第3汇流条16承受并被定位。贯通孔16f形成有宽度随着从开口部侧朝向底面侧而变小的部分和具有与绝缘性构件18大致相同的固定的宽度的部分。绝缘性构件18在具有固定的宽度的部分被定位。因此,在从开口部侧向底面侧插入了绝缘性构件18时,绝缘性构件18在横方向(X方向)上被定位。
通过这样的结构,也可以不在外壳11形成突起,仅变更第3汇流条16的形状即可,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对绝缘性构件18进行定位,能够削减制造成本。此外,在具有像图13A、13B那样的贯通孔16f的情况下,在图12B的状态下,绝缘性构件18已被定位。因此,像图12E那样,在插入到外壳11时,能够防止绝缘性构件18相对于汇流条或电容器的位置偏移。因此,绝缘性构件18的定位精度提高,能够使绝缘性提高。
(实施方式2)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容器模块1b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2中,主要对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2中,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或等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省略与实施方式1重复的记载。
图14是省略了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容器模块1b的外壳以及密封树脂的立体图。图15是将图14的电容器模块1b的区域R1放大了的图。图16是示出图14的电容器模块1b的绝缘性构件58的图。图17是示出图14的电容器模块1b的第1汇流条54以及第2汇流条55的图。
在实施方式2中,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在于,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绝缘性构件58的第2部分58b具有突起58c,突起58c插入到分别设置在第1汇流条54以及第2汇流条55的孔54e、55e(参照图17)。
如图16所示,绝缘性构件58在第1部分58a的两端各具有两个第2部分58b。即,在第1部分58a形成有4个第2部分58b。此外,从绝缘性构件58的各个第2部分58b朝向+Y方向形成有突起58c。突起58c的前端形成为钩状。
此外,如图17所示,在第1汇流条54以及第2汇流条55分别形成有孔54e、55e。绝缘性构件58的第2部分58b的各个突起58c插入到第1汇流条54的孔54e或第2汇流条55的孔55e,由此突起58c的钩部分卡在孔54e或55e而被固定。即,突起58c和孔54e或55e各自通过卡扣嵌合。这样,绝缘性构件58和第1汇流条54以及第2汇流条55接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性构件58与第1汇流条54以及第2汇流条55接合并被定位。因此,在外壳11以及第3汇流条16未形成绝缘性构件58的定位用的突起或贯通孔。此外,绝缘性构件18和第1汇流条54以及第2汇流条55通过卡扣嵌合,因此在绝缘性构件58未设置防止上浮的部分(实施方式1的第2部分18b),成为比实施方式1简洁的结构。
[制造方法]
参照图18A~图18F对电容器模块1b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18A~图18F是示出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容器模块1b的制造工序的图。
首先,如图18A所示,准备第1汇流条54和第2汇流条55。在第1汇流条54形成电极接触部54b、端子部54a、焊接用的孔54c、与绝缘性构件58接合用的孔54e。同样地,在第2汇流条55形成电极接触部55b、端子部55a、焊接用的孔55c、与绝缘性构件58接合用的孔55e。
接着,如图18B所示,在第1汇流条54的孔54e以及第2汇流条55的孔55e插入绝缘性构件58的突起58c。绝缘性构件58的突起58c分别在从外壳11的底面11b朝向开口部11a的方向(Y方向)上插入。绝缘性构件58和第1汇流条54以及第2汇流条55通过卡扣接合,因此能将绝缘性构件58牢固地固定在第1汇流条54以及第2汇流条55。此外,若像这样将绝缘性构件18和第1汇流条54以及第2汇流条55接合,则能够在将第1汇流条54的电极接触部54b和第2汇流条55的电极接触部15b保持在大致同一平面的同时进行固定。
接着,如图18C所示,在第3汇流条16的电极接触部16b分别配置第1电容器20以及第2电容器30。接着,如图18D所示,在第1电容器20以及第2电容器30配置在图18B中与绝缘性构件58接合的第1汇流条54以及第2汇流条55。此时,与实施方式1不同,也可以不在第3汇流条16的贯通孔配置绝缘性构件58,进而第1汇流条54以及第2汇流条55被保持在大致同一平面,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配置。
在配置了第1汇流条54和第2汇流条55之后,通过焊料(省略图示)将第1汇流条54和各个第1电容器20的第1电极21、以及第2汇流条55和各个第2电容器30的第3电极31连接。在设置于第1汇流条54的电极接触部54b的孔54c,通过进行焊接,从而将第1汇流条54和各个第1电极21电连接。同样地,第2汇流条55和第3电极31也在设置于第2汇流条55的电极接触部55b的孔55c进行焊接,由此将第2汇流条55和第3电极31电连接。
接着,如图18E所示,通过焊料(省略图示)将第3汇流条16和各个第2电极22以及第4电极32连接。在设置于第3汇流条16的电极接触部16b的孔16d进行焊接,由此将第3汇流条16和第2电极22以及第4电极32电连接。
如图18F所示,将进行了焊接的各个第1电容器20、第2电容器30、第1汇流条54、第2汇流条55、第3汇流条16、以及绝缘性构件58插入到外壳11。此时,未在外壳11形成突起,不需要绝缘性构件58和外壳11的对位,因此容易配置。
在插入到外壳11之后,如图18G所示,在外壳11内填充密封树脂17,使密封树脂17固化而完成电容器模块1b。此时,绝缘性构件58的突起58c插入到各个孔54e、55e。因此,能够在不另外设置绝缘性构件58的上浮防止构造(实施方式1的第2部分18b)的情况下防止绝缘性构件58由于密封树脂17的浮力而上浮。
[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容器模块1b,能够达到以下的效果。
电容器模块1b的绝缘性构件58的第2部分58b具有突起58c,插入到分别设置在第1汇流条54以及第2汇流条55的孔54e、55e。
通过这样的结构,绝缘性构件58的定位变得容易。
参照图19~图21,对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涉及的电容器模块1c进行说明。
图19是省略了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涉及的电容器模块1c的外壳和密封树脂的立体图。图20是将图19的电容器模块1c的区域R2放大了的图。图21是示出图19的电容器模块1c的第1汇流条64、第2汇流条65、以及绝缘性构件68的图。
在实施方式2的电容器模块1b中,绝缘性构件58和第1汇流条54以及第2汇流条55通过卡扣构造接合,但是在电容器模块1c中,通过螺丝接合。
如图19以及图20所示,绝缘性构件68和第1汇流条64以及第2汇流条65通过4个螺丝69接合。
更具体地,如图21所示,绝缘性构件68的第2部分68b具有凹部68c。此外,在第1汇流条64以及第2汇流条65各自设置有圆形的孔64e、65e。此外,电容器模块1c还具有插入到分别在第1汇流条64以及第2汇流条65设置的孔64e、65e以及凹部68c的螺丝69。
通过这样的结构,与卡扣相比较,能够将绝缘性构件68和第1汇流条64以及第2汇流条65更牢固地固定。此外,能够提高绝缘性构件68的定位精度。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对于在各种电子设备、电气设备、工业设备、车辆装置等中使用的电容器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1a~1c:电容器模块;
11:外壳;
11a:开口部;
11b:底面;
11c:突起;
12:第1电容器组;
13:第2电容器组;
14、54、64:第1汇流条;
14b、54b、64b:电极接触部;
15、55、65:第2汇流条;
15b、55b、65b:电极接触部;
16:第3汇流条;
16b:电极接触部;
16c:延伸部;
16e、16f:贯通孔;
17:密封树脂;
18、58、68:绝缘性构件;
18a、58a、68a:第1部分;
18b、58b、68b:第2部分;
19a:端部;
19b:端部;
20:第1电容器;
21:第1电极;
22:第2电极;
23:侧面;
24:扁平部;
25:弯曲部;
30:第2电容器;
31:第3电极;
32:第4电极;
33:侧面;
34:扁平部;
35:弯曲部。

Claims (10)

1.一种电容器模块,具备:
外壳,在与底面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
第1电容器组,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包含分别具有第1电极、第2电极、以及将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相连的侧面的一个或多个第1电容器;
第2电容器组,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包含分别具有第3电极、第4电极、以及将所述第3电极和所述第4电极相连的侧面的一个或多个第2电容器;
板状的第1汇流条,在所述外壳的内部相对于所述第1电容器组配置在所述开口部侧,具有与所述第1电极接触的电极接触部;
板状的第2汇流条,在所述外壳的内部相对于所述第2电容器组配置在所述开口部侧,具有与所述第3电极接触的电极接触部;
第3汇流条,在所述外壳的内部相对于所述第1电容器组以及所述第2电容器组配置在所述底面侧,具有与所述第2电极以及所述第4电极共同接触的电极接触部;
密封树脂,填充在所述外壳内;以及
绝缘性构件,设置在所述第1汇流条的所述电极接触部与所述第2汇流条的所述电极接触部之间,被所述密封树脂包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模块,其中,
所述绝缘性构件配置为,在从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底面的方向上,一个端部位于比所述第1汇流条的所述电极接触部以及所述第2汇流条的所述电极接触部靠所述开口部侧,另一个端部位于比所述第1电极以及所述第3电极靠所述底面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容器模块,其中,
在所述外壳的内侧面形成有在从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底面的方向上承受所述绝缘性构件的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模块,其中,
所述第3汇流条还具有:延伸部,从所述第3汇流条的所述电极接触部沿着所述外壳的侧面经由所述开口部向所述外壳的外侧延伸,
在所述延伸部形成有穿过所述绝缘性构件的贯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容器模块,其中,
所述绝缘性构件在所述贯通孔的所述底面侧的一端被所述第3汇流条承受并被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模块,其中,
所述绝缘性构件具有:
第1部分,沿着所述第1汇流条的所述电极接触部与所述第2汇流条的所述电极接触部之间延伸;以及
第2部分,相对于所述第1部分交叉地延伸,且延伸为相对于所述第1汇流条的所述电极接触部的所述第1电极侧的面以及所述第2汇流条的所述电极接触部的所述第3电极侧的面位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底面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容器模块,其中,
所述第1电容器的侧面以及所述第2电容器的侧面分别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扁平部和将所述一对扁平部彼此相连的一对弯曲部,
所述绝缘性构件的所述第2部分配置在相邻的所述第1电容器的相邻的所述弯曲部之间以及相邻的所述第2电容器的相邻的所述弯曲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容器模块,其中,
所述绝缘性构件的所述第2部分具有突起,
所述突起插入到分别在所述第1汇流条以及所述第2汇流条设置的孔。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容器模块,其中,
所述绝缘性构件的所述第2部分具有凹部,
所述电容器模块还具备:螺丝,插入到分别在所述第1汇流条以及所述第2汇流条设置的孔以及所述凹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模块,其中,
所述外壳的所述底面平坦。
CN202180030683.3A 2020-04-28 2021-04-21 电容器模块 Pending CN1154857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79431 2020-04-28
JP2020-079431 2020-04-28
PCT/JP2021/016214 WO2021220918A1 (ja) 2020-04-28 2021-04-21 コンデンサ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85797A true CN115485797A (zh) 2022-12-16

Family

ID=783319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30683.3A Pending CN115485797A (zh) 2020-04-28 2021-04-21 电容器模块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38001A1 (zh)
EP (1) EP4120298A4 (zh)
JP (1) JP7409491B2 (zh)
CN (1) CN115485797A (zh)
WO (1) WO2021220918A1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95748A (ja) * 1998-12-25 2000-07-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コンデンサ
JP2005108957A (ja) * 2003-09-29 2005-04-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2007311634A (ja) * 2006-05-19 2007-11-29 Toyota Motor Corp コンデンサおよび電気機器ならびに車両
JP2008039327A (ja) * 2006-08-09 2008-02-21 Sharp Corp 加湿装置
US20100053927A1 (en) * 2007-02-16 2010-03-04 Tatehiko Inoue Capacitor unit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KR20110101417A (ko) * 2010-03-08 2011-09-16 주식회사 뉴인텍 커패시터 모듈
CN204407189U (zh) * 2015-03-17 2015-06-17 常州常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化膜滤波电容器
JP2016225065A (ja) * 2015-05-28 2016-12-2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7527741A (zh) * 2016-06-15 2017-12-2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固体电解电容器
WO2018198527A1 (ja) * 2017-04-26 2018-11-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
CN109478461A (zh) * 2016-07-21 2019-03-1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721A (ja) * 1983-06-16 1985-01-05 利昌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容器
JP2001210548A (ja) 2000-01-24 2001-08-03 Nichicon Corp 複合型乾式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2006216618A (ja) * 2005-02-01 2006-08-17 Shizuki Electric Co Inc ケース入りコンデンサ
JP4983217B2 (ja) 2006-11-17 2012-07-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
JP2010219259A (ja) * 2009-03-17 2010-09-30 Denso Corp コンデンサモジュール
FR2987933B1 (fr) * 2012-03-09 2014-03-07 Batscap Sa Dispositif d'isolation pour isoler electriquement les uns des autres une pluralite d'ensembles de stockage d'energie
JP6537053B2 (ja) * 2015-08-28 2019-07-03 アール・ビー・コントロールズ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のポッティング方法
JP6655456B2 (ja) * 2016-04-20 2020-02-26 株式会社指月電機製作所 外部端子構造及び樹脂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
JPWO2018074138A1 (ja) 2016-10-20 2019-08-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
JP6847733B2 (ja) * 2017-03-30 2021-03-24 ニチコン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装置
CN110998767B (zh) 2017-08-02 2022-01-0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容器
JP7336637B2 (ja) 2018-05-25 2023-09-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95748A (ja) * 1998-12-25 2000-07-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コンデンサ
JP2005108957A (ja) * 2003-09-29 2005-04-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2007311634A (ja) * 2006-05-19 2007-11-29 Toyota Motor Corp コンデンサおよび電気機器ならびに車両
JP2008039327A (ja) * 2006-08-09 2008-02-21 Sharp Corp 加湿装置
US20100053927A1 (en) * 2007-02-16 2010-03-04 Tatehiko Inoue Capacitor unit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KR20110101417A (ko) * 2010-03-08 2011-09-16 주식회사 뉴인텍 커패시터 모듈
CN204407189U (zh) * 2015-03-17 2015-06-17 常州常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化膜滤波电容器
JP2016225065A (ja) * 2015-05-28 2016-12-2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7527741A (zh) * 2016-06-15 2017-12-2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固体电解电容器
CN109478461A (zh) * 2016-07-21 2019-03-1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容器
WO2018198527A1 (ja) * 2017-04-26 2018-11-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09491B2 (ja) 2024-01-09
JPWO2021220918A1 (zh) 2021-11-04
US20230038001A1 (en) 2023-02-09
EP4120298A1 (en) 2023-01-18
WO2021220918A1 (ja) 2021-11-04
EP4120298A4 (en) 2024-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23824B1 (ko) 독특한 형태의 단자를 가지는 칩-타입 고체 전해질커패시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100164823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10192691B2 (en) Electricity storage unit
KR101020528B1 (ko) 적층 콘덴서
US8835788B2 (en) Slide switch
CN113366592B (zh) 线圈部件
JP6305731B2 (ja)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9844880B (zh) 电容器
CN112530663B (zh) 电感器部件
KR20220094121A (ko) 전기 커넥터
US10984952B2 (en) Capacitor
CN115485797A (zh) 电容器模块
JP4396734B2 (ja) 表面実装型電子部品
KR20160007197A (ko) 탄탈륨 캐패시터
CN117616522A (zh) 电容器模块
JPWO2021220918A5 (zh)
CN220189619U (zh) 电路模块
CN113410023B (zh) 电感部件
CN110998767B (zh) 电容器
CN219143983U (zh) 电容器模块
JP3080880B2 (ja) チップ型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KR200438757Y1 (ko) 표면실장형 필림 캐패시터
JP7143687B2 (ja) 電子部品
CN110571052B (zh) 电子部件
WO2022185803A1 (ja) コンデンサ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