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07879B - 一种侧顶装配组件及尺寸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侧顶装配组件及尺寸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107879B CN115107879B CN202210851667.7A CN202210851667A CN115107879B CN 115107879 B CN115107879 B CN 115107879B CN 202210851667 A CN202210851667 A CN 202210851667A CN 115107879 B CN115107879 B CN 11510787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top cover
- assembly
- edge
- cross bea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侧顶装配组件及尺寸控制方法,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侧顶装配组件还包含顶盖后横梁总成和顶盖外板;导槽板的顶部弯曲并设置一端L形的基准台阶,基准台阶连接至D柱加强板;基准台阶包含X向基准面和Z向基准面;X向基准面向车头方向进行公差偏置,Z向基准面向下公差偏置;顶盖后横梁总成后部边沿以X向基准面和Z向基准面为基准固定安装;侧围角板在Y向内边沿设置斜向设置角板横向翻边,顶盖外板的主体部分承托固定于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的角板横向翻边之间。本申请的侧顶装配组件及尺寸控制方法,对XYZ方向的装配尺寸进行高精度控制,使得各个分缝间隙均匀一致;且结构新颖简单,满足刚度要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侧顶装配组件及尺寸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两厢汽车结构中,后背门一般安装于顶盖后横梁上,后背门的重量主要由顶盖后横梁承载,这对顶盖后横梁的静态刚度提出了要求。同时,顶盖后横梁作为白车身C柱或D柱环状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背门在翻转过程中会对顶盖后横梁施加一定的扭转力,这就要求顶盖后横梁要达到一定的扭转刚度。因此,在两厢汽车设计制造过程中对顶盖后横梁的静态刚度和扭转刚度都有一定要求。而为了提高顶盖后横梁的静态刚度和扭转刚度,通常需要在顶盖后横梁上使用多层板焊接结构,并配合铰链加强板,造成顶盖后横梁结构复杂。
此外,后背门一般可翻转铰接安装于顶盖后横梁,为实现后背门的翻转运动,两厢车的后背门顶部边沿与顶盖外板或玻璃顶、后背门侧面边沿与车身侧围或车身侧面装饰件均需预留有一定的外观间隙,整个间隙一般为3mm~5mm。间隙越小外观越精致,同时可以减小风噪的产生,但需要对铰链、车身骨架和背门结构件的单件加工制造精度和装配精度提出较高要求。较大的间隙在车辆高速行驶时会产生较大的风噪,影响消费者体验感。
受现有制造工艺的影响,一般是左右侧围合装后,顶盖总成再装配于左右侧围,顶盖总成在X方向(即车身前后方向)、Y方向(即车身左右方向)和Z方向(即车身上下方向)均与车身左右侧围存在焊接关系。这些焊接关系往往相互之间产生矛盾,从而造成顶盖总成的后端面和车身侧围的后端面在X方向和Z方向不平齐的问题,这就导致后背门上部与车身侧围的间隙、以及背门上部与顶盖总成的间隙大小不一致,形成分缝间隙不均匀的现象。情况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顶盖总成与车身侧围X向不贴合、间隙大,存在漏水风险。
相关技术中,传统技术方案是将铰链与车身侧围的连接处,铰链与后背门的连接处都预留较大的调节间隙,通过工人的装配调试保证尺寸精度,精度差,调整工时长。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顶装配组件及尺寸控制方法,对XYZ方向的装配尺寸进行高精度控制,使得各个分缝间隙均匀一致;且结构新颖简单,满足刚度要求。
为达到以上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侧顶装配组件,其包含侧围D柱总成,所述侧围D柱总成包含Y向的D柱加强板和Z向的导槽板,所述侧顶装配组件还包含顶盖后横梁总成和顶盖外板;所述导槽板的顶部弯曲并设置一端L形的基准台阶,所述基准台阶连接至D柱加强板;所述基准台阶包含X向基准面和Z向基准面;所述X向基准面向车头方向进行公差偏置,所述Z向基准面向下公差偏置;所述顶盖后横梁总成后部边沿以X向基准面和Z向基准面为基准固定安装;
所述侧围角板在Y向内边沿设置斜向设置角板横向翻边,所述顶盖外板的主体部分承托固定于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的角板横向翻边之间;当所述顶盖外板的外板后部安装边安装至顶盖后横梁总成的相应结构时,调整顶盖外板与顶盖后横梁总成的X向焊接厚度抵消X向尺寸余量,调整顶盖外板与顶盖后横梁总成的Z向焊接厚度抵消Z向尺寸余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顶盖后横梁总成沿Y向两侧设置条状的焊接边,所述焊接边包含焊边中板和焊边下板,所述焊边中板的前表面贴合于X向基准面,所述焊边下板的下表面贴合于Z向基准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外板后部安装边包含安装边向下翻边板和边槽底板,所述安装边向下翻边板的前表面贴合于焊边中板的后表面,所述边槽底板的下表面贴合于焊边下板的下表面;所述安装边向下翻边板与焊边中板之间、边槽底板与焊边下板的焊接厚度可调。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侧围D柱总成还包含Y向的D柱内板,所述D柱加强板设置于D柱内板的上表面,所述D柱内板的后边沿设置内板后焊接边;所述外板后部安装边还包含用于抵持内板后焊接边的安装边反向翻边板,所述安装边反向翻边板的后端面向车头方向偏置设定偏置公差。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侧围D柱总成还包含铰链加强板,所述铰链加强板设置D柱内板上表面;所述铰链加强板的顶面设置两个铰链安装孔,所述铰链安装孔用于安装背门铰链的固定页板;当边槽底板的上表面高度低于设计高度时,所述铰链加强板向Z正向进行偏移。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顶盖后横梁总成包含左连接板、右连接板、上横板和下横板;所述左连接板和右连接板对称设置于下横板两侧;所述左连接板的内侧连接部分、右连接板的连接部分、上横板以及下横板纵向截面均为L字形;所述上横板覆盖在下横板的上方并形成矩形长条空腔。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上横板的长度大于下横板的长度,所述上横板的左右两侧覆盖并连接于部分左连接板和部分右连接板;所述左连接板和右连接板的上表面预留腰圆孔;
所述D柱加强板顶面设置预挂安装孔;所述上横板的边缘处设置向下凸起的翻舌,所翻舌穿过腰圆孔插入预挂安装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顶盖后横梁总成还包含左隔板和右隔板,所述左隔板和右隔板竖直设置于矩形空腔内,且位于所述左连接板、右连接板与下横板过渡连接处。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上横板上部设置若干向下凹陷的溶胶槽,所述溶胶槽用于安装结构胶条;所述结构胶条的填充厚度根据顶盖外板的Z向尺寸余量进行调节。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基于上述侧顶装配组件的尺寸安装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根据侧围D柱总成中的X向基准面和Z向基准面,定位安装顶盖后横梁总成;
在顶盖后横梁总成上覆盖安装顶盖后横梁总成;Y向上,顶盖外板的主体部分承托固定于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的角板横向翻边之间;X向上,调整顶盖外板后部与顶盖后横梁总成的X向焊接厚度抵消X向尺寸余量,并使顶盖外板后端面平齐于侧围D柱总成的后端面;Z向上,调整顶盖外板与顶盖后横梁总成的Z向焊接厚度抵消Z向尺寸余量,使顶盖外板的边槽底板平齐于标准设计高度或向下偏移。。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申请的侧顶装配组件及尺寸控制方法,在Y向,侧围角板的在Y向内边沿设置斜向设置角板横向翻边,顶盖外板的主体部分承托固定于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的角板横向翻边之间,允许顶盖外板的主体部分在较大尺寸范围内变动,避免了Y向尺寸干涉的问题。
本申请的侧顶装配组件,在X向,顶盖后横梁总成和顶盖外板均向X负向进行公差偏置,空出了更多了余量尺寸空间,避免了顶盖外板的外板后部安装边安装至顶盖后横梁总成的相应结构时发生干涉,在安装时,调整顶盖外板与顶盖后横梁总成的X向焊接厚度,即可抵消X向的尺寸余量,使得顶盖外板后端面平齐于侧围D柱总成的后端面,从而保证后续后背门上部与侧围D柱总成、顶盖后横梁总成的间隙大小均匀。在Z向,同样地,在Z向空出了更多了余量尺寸空间,避免Z向相应结构发生干涉,利于顶盖外板安装,也利于将后背门安装至理想状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顶盖装配组件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侧围D柱总成的示意图一;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侧围D柱总成的示意图二;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顶盖后横梁总成的装配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顶盖后横梁总成的爆炸图一;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顶盖后横梁总成的爆炸图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顶盖后横梁总成的爆炸图三;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侧围D柱总成与顶盖后横梁总成的装配前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侧围D柱总成与顶盖后横梁总成的装配后俯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顶盖装配组件的爆炸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顶盖装配组件的俯视图;
图12为图11中的A-A剖视图;
图13为图11中的B-B剖视图;
图14为图11中的C-C剖视图;
图15为图14中E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图11中的D-D剖视图;
附图标记:
1、顶盖后横梁总成;101、左连接板;102、右连接板;103、上横板;104、下横板;105、左隔板;106、右隔板;
1012、焊接边;1013、第一上板;1014、搭接板;1015、铰链安装板;1016、铰链安装孔;1017、焊边中板;1018、腰圆孔;1019、焊边下板;1031、贴合连接板;1032、翻舌;1033、上铰链安装板;1034、溶胶槽;1041、焊接边板;
2、侧围D柱总成;21、侧围角板;2101、角板后部翻边;2102、角板横向翻边;22、导槽板;220、基准台阶;2201、X向基准面;2203、Z向基准面;23、D柱加强板;2304、预挂安装孔;24、D柱内板;2404、内板后焊接边;25、铰链加强板;2502、铰链安装孔;
5、结构胶条;7、顶盖外板;70、外板后部安装边;701、安装边向下翻边板;702、边槽底板;703、安装边反向翻边板;11、背门铰链;1101、固定页板;1102、活动页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本申请的侧顶装配组件,各结构不仅具有良好的静刚度和扭转刚度,且结构简单;还能够对XYZ方向的装配尺寸进行高精度控制,使得后背门上部与车身侧围的间隙、以及背门上部与顶盖总成的间隙大小均匀,尺寸可靠,精度高,减少了后续调节工时。
具体的,由于侧围角板21与导槽板22在X方向通过点焊连接,顶盖外板7与顶盖后横梁总成1在X方向也通过点焊连接,这就造成了侧围角板21与顶盖外板7并非焊接在同一个零件上,在X方向会存在干涉或间隙风险,进而造成后背门与白车身的侧围D柱总成2的间隙不均,现有技术中通过背门铰链的调整无法消除的技术问题。
如图1到图16所示,本申请针对上述问题,公开了一种侧顶装配组件的实施例,侧顶装配组件包含侧围D柱总成2,侧围D柱总成2呈Y字形,包含X向的侧围角板21、Y向的D柱加强板23和Z向的导槽板22。
顶盖装配组件还包含顶盖后横梁总成1和顶盖外板7。导槽板22的顶部弯曲并设置一端L形的基准台阶220,基准台阶220连接至D柱加强板23。基准台阶220包含X向基准面2201和Z向基准面2203,本申请的X向基准面2201相对于原有的设计标准件向车头方向进行公差偏置(即第一偏置公差),本申请的Z向基准面2203相对于原有的设计标准件向下进行公差偏置(即第二偏置公差)。本申请的X向基准面2201和Z向基准面2203偏置处理后,空出了更多的余量空间,便于顶盖后横梁总成1和顶盖外板7的安装以及尺寸控制。顶盖后横梁总成1后部边沿以X向基准面2201和Z向基准面2203为基准固定安装。
优选地,基准台阶220的Y方向与D柱加强板23之间具有一定高度差,且高度差为3mm~5mm,优选为3mm。
具体地,在Y向,侧围角板21的在Y向内边沿设置斜向设置角板横向翻边2102,顶盖外板7的主体部分承托固定于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的角板横向翻边2102之间。在Y向,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的角板横向翻边2102交叉向内斜向设置,能够允许顶盖外板7的主体部分在较大尺寸范围内变动,完美避免了Y向尺寸干涉的问题。
在实际装配的过程中,尺寸链误差容易向X正向和Z正向累积。
本申请的侧顶装配组件,在X向,顶盖后横梁总成1和顶盖外板7均向X负向进行公差偏置,空出了更多了余量尺寸空间,且该余量尺寸空间相对于累积的尺寸链误差只多不少,即累积的尺寸链误差抵消部分X向尺寸余量,还剩下一部分X向尺寸余量。当顶盖外板7的外板后部安装边70安装至顶盖后横梁总成1的相应结构时,调整顶盖外板7与顶盖后横梁总成1的X向焊接厚度,抵消X向的尺寸余量。具体地,主要焊接部分位于顶盖外板7与顶盖后横梁总成1对应于X向基准面2201处。调节顶盖外板7与顶盖后横梁总成1的X向焊接厚度,抵消剩下的一部分X负向尺寸,使得顶盖外板7后端面平齐于侧围D柱总成2的后端面,从而保证后续后背门上部与侧围D柱总成2、顶盖后横梁总成1的间隙大小均匀。
本申请的侧顶装配组件,在Z向,顶盖后横梁总成1和顶盖外板7均向Z负向公差偏置,空出了更多了余量尺寸空间,且该余量尺寸空间相对于累积的尺寸链误差只多不少,即累积的尺寸链误差抵消部分Z负向尺寸余量,还剩下一部分Z负向尺寸余量。调整顶盖外板7与顶盖后横梁总成1位于Z向基准面2203处的Z向焊接厚度(主要位于Z向基准面2203的对应位置),抵消Z向尺寸余量。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调整顶盖外板7与顶盖后横梁总成1的Z向焊接厚度,抵消所有剩下的Z向尺寸余量,使得顶盖外板7理想设计状态的高度。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调整顶盖外板7与顶盖后横梁总成1的Z向焊接厚度,抵消部分剩下的Z向尺寸余量,留下部分Z向尺寸余量,用来抵消背门铰链11安装于顶盖外板7产生的Z正向误差。
值得说明的是,对基准台阶220进行公差偏置进行如下解释:
假定X向基准面2201的位置度公差带宽度为1.2mm,在不进行公差偏置的情况下,即正常加工装配情形,零件台阶面的X向位置度要求-0.6mm~0.6mm。如果设定0.5mm的公差偏置量,则要求X向基准面2201的X向位置度公差为-1.1mm~0.1mm。即台阶面2201比理论位置向X负向移动0.5mm,从而避免顶盖外板7在X方向与侧围总成和顶盖后横梁总成干涉,从而避免顶盖外板X方向装配不到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顶盖后横梁总成1沿Y向两侧设置条状的焊接边1012。具体地,焊接边1012成Z字形,焊接边1012包含焊边中板1017和焊边下板1019,焊边中板1017的前表面贴合于X向基准面2201,焊边下板1019的下表面贴合于Z向基准面2203。
顶盖后横梁总成1以X向基准面2201和Z向基准面2203进行安装,即顶盖后横梁总成1随基准台阶220一起向X负向偏移,为后续顶盖外板7安装预留出尺寸余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外板后部安装边70包含安装边向下翻边板701和边槽底板702,安装边向下翻边板701的前表面贴合于焊边中板1017的后表面,边槽底板702的下表面贴合于焊边下板1019的下表面。顶盖外板7为安装边向下翻边板701和边槽底板702为主要定位结构进行安装。安装边向下翻边板701与焊边中板1017之间、边槽底板702与焊边下板1019的焊接厚度可调。
本申请的侧顶装配组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顶盖外板7多处焊接关系相互矛盾的技术问题,顶盖外板7在Y向避免了尺寸干涉的问题,在X向和Z向均向负向进行偏移,解决了尺寸链误差向正向累加的技术问题。调节安装边向下翻边板701与焊边中板1017的焊接厚度使得X向上顶盖外板7后端面平齐于侧围D柱总成2的后端面,使得后背门与车身侧围、顶盖后横梁总成1的间隙大小均匀。调整边槽底板702与焊边下板1019的焊接厚度,使得Z向上顶盖外板7刚好达到设计高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侧围D柱总成2还包含Y向的D柱内板24,D柱加强板23设置于D柱内板24的上表面,D柱内板24的后边沿设置内板后焊接边2404。外板后部安装边70还包含用于抵持内板后焊接边2404的安装边反向翻边板703,安装边反向翻边板703的后端面向车头方向偏置设定偏置公差(即第三偏置公差),避免安装边反向翻边板703与内板后焊接边2404发生干涉,留有足够的间隙余量,后续加厚焊接厚度即可。
本申请的侧顶装配组件,安装边反向翻边板703的后端面向车头方向偏置设定偏置公差,防止发生安装边反向翻边板703和D柱内板24的内板后焊接边2404发生干涉,避免顶盖外板7无法正确的落入正确位置造成顶盖外板7的尺寸超差和焊接不良。
在一个实施例中,侧围D柱总成2还包含铰链加强板25,铰链加强板25设置D柱内板24上表面;铰链加强板25的顶面设置两个铰链安装孔2502,铰链安装孔2502用于安装背门铰链11的固定页板1101。背门铰链11的活动页板1102用于安装后背门本体。
当边槽底板702的上表面高度低于设计高度(即无误差的理论安装高度)时,铰链加强板25向Z正向偏移。铰链加强板25在上述调节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调节完善尺寸。
在一个实施例中,顶盖后横梁总成1包含左连接板101、右连接板102、上横板103和下横板104。左连接板101和右连接板102对称设置于下横板104两侧。
左连接板101的外侧连接部分(即左侧纵向截面)、右连接板102的外侧连接部分(即右侧纵向截面)均呈Z字形。左连接板101的内侧连接部分、右连接板102的内部连接部分、上横板103以及下横板104纵向截面为L字形。上横板103覆盖在下横板104的上方,两者形成矩形长条空腔。
本申请的顶盖后横梁总成1结构简单,主要包含四个部分(左连接板101、右连接板102、上横板103和下横板104),左连接板101和右连接板102用于连接左右两侧侧围D柱总成2。上横板103和下横板104形成矩形钢结构,结构稳固牢靠,静刚度强。
具体地,下横板104左侧与左连接板101通过一段宽度16mm~20mm的焊接边进行焊接,下横板104右侧与右连接板102通过一段宽度16mm~20mm的焊接边进行连接。左连接板101的最左侧具有焊接边1012,其宽度16~20mm,推荐16mm。
进一步地,上横板103的长度大于下横板104的长度,上横板103的左右两侧覆盖并连接部分左连接板101和部分右连接板102。
左连接板101和右连接板102的上表面预留腰圆孔1018;D柱加强板23顶面设置预挂安装孔2304;上横板103的边缘处设置向下凸起的翻舌1032,翻舌1032穿过腰圆孔1018插入预挂安装孔2304。翻舌1032将多个结构连接为一体,结构稳定可靠,刚度强。
在一个实施例中,顶盖后横梁总成1还包含左隔板105和右隔板106,左隔板105和右隔板106竖直设置于矩形空腔内。左隔板105和右隔板106呈矩形,且四条边均焊接于各个结构;且左隔板105设置于左连接板101和下横板104过渡连接处,右隔板106设置于右连接板102和下横板104过渡连接处。
本申请的左隔板105和右隔板106进一步加强了上横板103和下横板104形成的矩形钢结构的强度,扭转强度高,能够承受后背门的扭转力。同时,矩形钢结构使得通过侧顶装配组件形成较强的传力通道,提升了整车的侧碰性能和车顶抗压能力。
进一步地,上横板103上部设置若干向下凹陷的溶胶槽1034,溶胶槽1034用于安装结构胶条5;结构胶条5的填充厚度根据顶盖外板7的Z向尺寸余量进行调节。
本申请的侧顶装配组件,先将侧围D柱总成2和顶盖后横梁总成1进行整体的X负向偏置和Z负向偏置,防止后续安装顶盖外板7发生结构干涉,空出多余的尺寸余量空间,后续在安装顶盖外板7时预留多处能够进行柔性调节,使得X方向上侧顶装配组件的后端面整体齐平,Z方向上侧顶装配组件达到最佳高度位置。
同时,结构胶条5提高顶盖后横梁总成与侧围的连接强度,顶盖后横梁总成1与侧围D柱总成2合装前,结构胶5在涂装烘烤后,具有一定的连接强度,可以提高顶盖后横梁与侧围焊接区域的连接强度。
值得说明的是,附图12到图16中的剖视图中,有的部位紧贴有的部位间隔;但初始基准都是X向基准面2201和Z向基准面2203。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基于上述侧顶装配组件的尺寸安装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根据侧围D柱总成2中的X向基准面2201和Z向基准面2203,定位安装顶盖后横梁总成1;
在顶盖后横梁总成1上覆盖安装顶盖后横梁总成1;Y向上,顶盖外板7的主体部分承托固定于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的角板横向翻边2102之间,完美避免了Y向尺寸干涉的问题。X向上,调整顶盖外板7后部与顶盖后横梁总成1的X向焊接厚度,抵消X向尺寸余量,并使顶盖外板7后端面平齐于侧围D柱总成2的后端面。Z向上,调整顶盖外板7与顶盖后横梁总成1的Z向焊接厚度抵消Z向尺寸余量,使顶盖外板7的边槽底板702平齐于标准设计高度或相对于标准设计高度向下偏移。
当顶盖外板7的边槽底板702平齐于标准设计高度,背门铰链11和后背门正常安装即可。当顶盖外板7的边槽底板702相对于标准设计高度向下偏移时,后续安装背门铰链11和后背门时,微调,并向上偏移即可。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侧顶装配组件,其包含侧围D柱总成(2),所述侧围D柱总成(2)包含X向的侧围角板(21)、Y向的D柱加强板(23)和Z向的导槽板(22),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顶装配组件还包含顶盖后横梁总成(1)和顶盖外板(7);所述导槽板(22)的顶部弯曲并设置一端L形的基准台阶(220),所述基准台阶(220)连接至D柱加强板(23);所述基准台阶(220)包含X向基准面(2201)和Z向基准面(2203);所述X向基准面(2201)向车头方向进行公差偏置,所述Z向基准面(2203)向下公差偏置;所述顶盖后横梁总成(1)后部边沿以X向基准面(2201)和Z向基准面(2203)为基准固定安装;
所述侧围角板(21)在Y向内边沿设置斜向设置角板横向翻边(2102),所述顶盖外板(7)的主体部分承托固定于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的角板横向翻边(2102)之间;当所述顶盖外板(7)的外板后部安装边(70)安装至顶盖后横梁总成(1)的相应结构时,调整顶盖外板(7)与顶盖后横梁总成(1)的X向焊接厚度抵消X向尺寸余量,调整顶盖外板(7)与顶盖后横梁总成(1)的Z向焊接厚度抵消Z向尺寸余量;
所述顶盖后横梁总成(1)沿Y向两侧设置条状的焊接边(1012),所述焊接边(1012)包含焊边中板(1017)和焊边下板(1019),所述焊边中板(1017)的前表面贴合于X向基准面(2201),所述焊边下板(1019)的下表面贴合于Z向基准面(2203);
所述外板后部安装边(70)包含安装边向下翻边板(701)和边槽底板(702),所述安装边向下翻边板(701)的前表面贴合于焊边中板(1017)的后表面,所述边槽底板(702)的下表面贴合于焊边下板(1019)的下表面;所述安装边向下翻边板(701)与焊边中板(1017)之间、边槽底板(702)与焊边下板(1019)的焊接厚度可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侧顶装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D柱总成(2)还包含Y向的D柱内板(24),所述D柱加强板(23)设置于D柱内板(24)的上表面,所述D柱内板(24)的后边沿设置内板后焊接边(2404);所述外板后部安装边(70)还包含用于抵持内板后焊接边(2404)的安装边反向翻边板(703),所述安装边反向翻边板(703)的后端面向车头方向偏置设定偏置公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侧顶装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D柱总成(2)还包含铰链加强板(25),所述铰链加强板(25)设置D柱内板(24)上表面;所述铰链加强板(25)的顶面设置两个铰链安装孔(2502),所述铰链安装孔(2502)用于安装背门铰链(11)的固定页板(1101);当边槽底板(702)的上表面高度低于设计高度时,所述铰链加强板(25)向Z正向进行偏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侧顶装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后横梁总成(1)包含左连接板(101)、右连接板(102)、上横板(103)和下横板(104);所述左连接板(101)和右连接板(102)对称设置于下横板(104)两侧;所述左连接板(101)的内侧连接部分、右连接板(102)的连接部分、上横板(103)以及下横板(104)纵向截面均为L字形;所述上横板(103)覆盖在下横板(104)的上方并形成矩形长条空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侧顶装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板(103)的长度大于下横板(104)的长度,所述上横板(103)的左右两侧覆盖并连接于部分左连接板(101)和部分右连接板(102);所述左连接板(101)和右连接板(102)的上表面预留腰圆孔(1018);
所述D柱加强板(23)顶面设置预挂安装孔(2304);所述上横板(103)的边缘处设置向下凸起的翻舌(1032),所翻舌(1032)穿过腰圆孔(1018)插入预挂安装孔(2304)。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侧顶装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后横梁总成(1)还包含左隔板(105)和右隔板(106),所述左隔板(105)和右隔板(106)竖直设置于矩形空腔内,且位于所述左连接板(101)、右连接板(102)与下横板(104)过渡连接处。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顶装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板(103)上部设置若干向下凹陷的溶胶槽(1034),所述溶胶槽(1034)用于安装结构胶条(5);所述结构胶条(5)的填充厚度根据顶盖外板(7)的Z向尺寸余量进行调节。
8.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侧顶装配组件的尺寸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根据侧围D柱总成(2)中的X向基准面(2201)和Z向基准面(2203),定位安装顶盖后横梁总成(1);
在顶盖后横梁总成(1)上覆盖安装顶盖后横梁总成(1);Y向上,顶盖外板(7)的主体部分承托固定于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的角板横向翻边(2102)之间;X向上,调整顶盖外板(7)后部与顶盖后横梁总成(1)的X向焊接厚度抵消X向尺寸余量,并使顶盖外板(7)后端面平齐于侧围D柱总成(2)的后端面;Z向上,调整顶盖外板(7)与顶盖后横梁总成(1)的Z向焊接厚度抵消Z向尺寸余量,使顶盖外板(7)的边槽底板(702)平齐于标准设计高度或向下偏移。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851667.7A CN115107879B (zh) | 2022-07-19 | 2022-07-19 | 一种侧顶装配组件及尺寸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851667.7A CN115107879B (zh) | 2022-07-19 | 2022-07-19 | 一种侧顶装配组件及尺寸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07879A CN115107879A (zh) | 2022-09-27 |
CN115107879B true CN115107879B (zh) | 2023-06-30 |
Family
ID=83333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851667.7A Active CN115107879B (zh) | 2022-07-19 | 2022-07-19 | 一种侧顶装配组件及尺寸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107879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T412550B (de) * | 2003-06-24 | 2005-04-25 | Voestalpine Stahl Gmbh | Träger für eine fahrzeugkarosserie |
CA2535234A1 (en) * | 2005-02-28 | 2006-08-28 | Intier Automotive Closures Inc. | Exterior equipment module |
JP5741520B2 (ja) * | 2012-05-01 | 2015-07-01 | 株式会社アドヴィックス | 制動制御装置 |
CN203601386U (zh) * | 2013-11-01 | 2014-05-21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d柱上端接头结构 |
CN204659828U (zh) * | 2015-06-02 | 2015-09-23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身支撑结构总成及车身 |
WO2019103678A1 (en) * | 2017-11-21 | 2019-05-31 | Scania Cv Ab | A roof configuration for a vehicle |
CN107972740A (zh) * | 2017-12-18 | 2018-05-01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悬浮式顶盖和侧围断面结构 |
CN209366281U (zh) * | 2018-12-14 | 2019-09-10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车身立柱加强结构和汽车 |
CN111688813A (zh) * | 2019-03-15 | 2020-09-22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车身后部框架总成 |
CN209921435U (zh) * | 2019-04-30 | 2020-01-10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D柱上接头结构 |
CN112590940A (zh) * | 2020-12-14 | 2021-04-02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白车身总成及车辆 |
CN113642098B (zh) * | 2021-07-02 | 2023-12-19 | 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 | 一种suv汽车后背门过关校核方法 |
-
2022
- 2022-07-19 CN CN202210851667.7A patent/CN115107879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07879A (zh) | 2022-09-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22145B (zh) | 车门 | |
US7080876B2 (en) | Roof molding-free body structure | |
CN115107879B (zh) | 一种侧顶装配组件及尺寸控制方法 | |
CN113335386B (zh) | 一种玻璃钢顶盖总成 | |
CN210912319U (zh) | 一种汽车前保险杠安装结构及其安装支架 | |
CN113200089A (zh) | 水箱上横梁安装结构以及汽车 | |
CN210027606U (zh) | 一种a柱上部组件 | |
CN111852226A (zh) | 后背门铰链安装结构及车身 | |
CN110979468B (zh) | 一种汽车顶盖外板及汽车 | |
CN210283857U (zh) | 一种汽车背门结构 | |
CN212637667U (zh) | 侧围外板和车辆 | |
CN207825904U (zh) | 一种汽车车门的密封结构及汽车 | |
CN220180934U (zh) | 一种汽车后围板结构及车辆 | |
CN219524035U (zh) | 一种汽车后侧围窗外板结构 | |
CN220743178U (zh) | 一种前舱总成上的翼子板安装结构 | |
CN211543711U (zh) | 一种车身支架的安装板与管梁连接结构 | |
CN220076295U (zh) | 一种汽车车门外装饰板加强结构 | |
CN220905125U (zh) | 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及汽车 | |
JPS6226117A (ja) | 自動車のドア構造 | |
CN219192350U (zh) | 一种仪表横梁的安装结构 | |
CN113635975B (zh) | 一种整体式尾梁总成 | |
CN115649285B (zh) | 一种用于载货汽车的地板框架结构及载货汽车 | |
CN217598716U (zh) | 一种扰流板 | |
CN213292452U (zh) | 一种车门组件以及汽车 | |
CN216139795U (zh) | 车门侧边框无对接导槽、车门及汽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