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12173A - 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212173A CN114212173A CN202111003243.7A CN202111003243A CN114212173A CN 114212173 A CN114212173 A CN 114212173A CN 202111003243 A CN202111003243 A CN 202111003243A CN 114212173 A CN114212173 A CN 11421217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mounting portion
- ignition coil
- engine
- brack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1/00—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3/00—Other installations
- F02P3/02—Other installations having inductive energy storage, e.g. arrangements of induction coils
- F02P3/04—Layout of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Ignition Installation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使点火线圈与火花塞的连接简单,且将支承点火线圈的撑架容易地设置于车架。鞍乘型车辆具备:车架(10);发动机(11),其支承于车架(10);以及点火线圈(50),其与发动机(11)的火花塞(47)连接,其中,设置有安装于车架(10)的树脂制的撑架(61),撑架(61)具备:点火线圈支承部(70),其从车架(10)侧朝向发动机(11)侧延伸,点火线圈(50)在相对于车架(10)向发动机(11)侧离开的位置安装于点火线圈支承部(7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备车架、支承于车架的发动机、以及与发动机的火花塞连接的点火线圈的鞍乘型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点火线圈被支承于在车架的侧面设置的撑架,点火线圈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与车架重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262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鞍乘型车辆中,点火线圈与发动机分离得比较大。为了使点火线圈与火花塞的连接简单,期望将点火线圈配置在发动机的附近。另外,优选的是,支承点火线圈的撑架容易地设置于车架。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鞍乘型车辆中,使点火线圈与火花塞的连接简单,且将支承点火线圈的撑架容易地设置于车架。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鞍乘型车辆具备:车架;发动机,其支承于所述车架;以及点火线圈,其与所述发动机的火花塞连接,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鞍乘型车辆设置有安装于所述车架的树脂制的撑架,所述撑架具备从所述车架侧朝向所述发动机侧延伸的点火线圈支承部,所述点火线圈在相对于所述车架向所述发动机侧离开的位置安装于所述点火线圈支承部。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撑架具备:安装部,其固定于车架;以及点火线圈支承部,其从安装部朝向发动机延伸,安装部具备:第一安装部,其固定于车架的一侧面;以及第二安装部,其固定于车架的与一侧面相反一侧的另一侧面。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安装部在车架上安装于方管的部分。
并且,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安装部通过插入到安装部以及车架中的固定件而固定于车架。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点火线圈支承部具备:第一支承片,其从第一安装部朝向发动机延伸;以及第二支承片,其从第二安装部朝向发动机延伸,在由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夹着车架的状态下,第一支承片和第二支承片相互合在一起而抵接。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安装部具备连接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的连接部,连接部与车架抵接,第一安装部以及第二安装部通过活动铰链以能够弯折的方式与连接部连接。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安装撑架的车架是从前立管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发动机配置于主框架的下方,点火线圈支承部从主框架朝向发动机向下方延伸。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火花塞设置于发动机的左右一方的侧面,主框架左右设置为一对,撑架在左右的主框架中设置在处于与设置火花塞的一侧相同的一侧的主框架,点火线圈与火花塞通过火花塞线连接。
并且,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撑架一体地具备前方延伸部,该前方延伸部沿着主框架延伸至主框架的前端部,电装系统的线束被支承于前方延伸部。
发明效果
鞍乘型车辆具备:车架;发动机,其支承于车架;以及点火线圈,其与发动机的火花塞连接,设置有安装于车架的树脂制的撑架,撑架具备从车架侧朝向发动机侧延伸的点火线圈支承部,点火线圈在相对于车架向发动机侧离开的位置安装于点火线圈支承部。
根据该结构,点火线圈在相对于车架向发动机侧离开的位置安装于撑架的点火线圈支承部,因此,点火线圈接近发动机。因此,能够使点火线圈与火花塞的连接变得简单。另外,撑架是树脂制的,安装于车架,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撑架设置于车架。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撑架具备:安装部,其固定于车架;以及点火线圈支承部,其从安装部朝向发动机延伸,安装部具备:第一安装部,其固定于车架的一侧面;以及第二安装部,其固定于车架的与一侧面相反一侧的另一侧面。
根据该结构,撑架经由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固定于车架的一侧面和另一侧面,因此,能够将撑架牢固地固定于车架。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安装部在车架中安装于方管的部分。
根据该结构,安装部在车架中安装于方管的部分,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安装部相对于车架的旋转,能够将撑架牢固地固定于车架。
并且,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安装部通过插入到安装部以及车架中的固定件而被固定于车架。
根据该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安装部固定于车架。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点火线圈支承部具备:第一支承片,其从第一安装部朝向发动机延伸;以及第二支承片,其从第二安装部朝向发动机延伸,在由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夹着车架的状态下,第一支承片和第二支承片相互合在一起而抵接。
根据该结构,点火线圈支承部是第一支承片与第二支承片相互合在一起而抵接形成的部件,因此,强度以及刚性高。因此,能够利用点火线圈支承部有效地支承点火线圈。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安装部具备连接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的连接部,连接部与车架抵接,第一安装部以及第二安装部通过活动铰链以能够弯折的方式与连接部连接。
根据该结构,第一安装部以及第二安装部能够通过活动铰链相对于连接部弯折,因此,即使是第一支承片与第二支承片相互合在一起而抵接的构造,也能够容易地将撑架安装于车架。另外,能够利用活动铰链将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以及连接部连接并利用树脂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削减部件数量。而且,连接部与车架抵接,因此,能够将撑架牢固地固定于车架。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安装撑架的车架是从前立管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发动机配置于主框架的下方,点火线圈支承部从主框架朝向发动机向下方延伸。
根据该结构,点火线圈支承部朝向主框架的下方的发动机延伸,因此,能够将点火线圈配置在发动机的附近。因此,能够使点火线圈与火花塞的连接变得简单。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火花塞设置于发动机的左右一方的侧面,主框架左右设置为一对,撑架在左右的主框架中设置在处于与设置有火花塞的一侧相同的一侧的主框架,点火线圈与火花塞通过火花塞线连接。
根据该结构,撑架与火花塞在左右方向上接近,因此能够利用短的火花塞线将点火线圈与火花塞连接。
并且,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撑架一体地具备前方延伸部,该前方延伸部沿着主框架延伸至主框架的前端部,电装系统的线束支承于前方延伸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与撑架的树脂一体的前方延伸部,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支承电装系统的线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车架的左侧视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车架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主框架及发动机的周边部的构造的右侧视图。
图5是支承部件的右侧视图。
图6是从上方观察支承部件的俯视图。
图7是从上方侧观察安装于主框架的支承部件的图。
图8是从后上方侧观察撑架部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安装于主框架之前的撑架部的立体图。
图10是沿图4中的X-X线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自动二轮车(鞍乘型车辆);
10:车架;
11:发动机;
15:前立管;
16R:主框架;
39a:外侧面(一侧面);
39b:内侧面(另一侧面);
47:火花塞;
48:侧面;
50:点火线圈;
51:火花塞线;
61:撑架部(撑架);
62:前方延伸部;
66:主线束(线束);
69:安装部;
70:点火线圈支承部;
71:第一安装部;
72:第二安装部;
73:连接部;
74、75:活动铰链;
81:第一支承片;
82:第二支承片;
84: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说明中,前后左右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若没有特别记载则设为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另外,各图所示的标号FR表示车体前方,标号UP表示车体上方,标号LH表示车体左方。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的左侧视图。
自动二轮车1是具备车架10、支承于车架10的发动机11、将前轮2支承为转向自如的前叉12、支承后轮3的摆臂13、以及乘员用的座椅14的车辆。
自动二轮车1是乘员以跨坐座椅14的方式就座的鞍乘型车辆。座椅14设置在车架10后部的上方。
图2是车架10的左侧视图。图3是从上方观察车架10的俯视图。在此,在图2和图3中还图示了后述的支承部件60。
车架10具备:设置于车架10的前端的前立管15;从前立管15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主框架16L、16R;以及从主框架16L、16R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枢轴框架17。
另外,车架10具备:从左右的主框架16L、16R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座椅框架18L、18R;以及从枢轴框架17向后上方延伸且与座椅框架18L、18R的后部连接的左右一对的副框架19L、19R。车架10是金属制成的。
枢轴框架17是与前立管15一样配置于车宽方向的中央部的单一的框架部件。
左右的主框架16L、16R的后端分别与枢轴框架17的上端部连接。
车架10具备:在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连接座椅框架18L、18R的前后的中间部的后部横梁20;以及在车宽方向上连接座椅框架18L、18R的后端部的后端部横梁21。
参照图1,前叉12经由贯插于前立管15的转向轴(未图示),通过前立管15被支承为左右转向自如。前轮2由设置于前叉12的下端部的车轴2a支承。
在前叉12的上端部安装有转向用的把手23。
摆臂13由支承于枢轴框架17的枢轴25支承。枢轴25是在车宽方向上水平延伸的轴。枢轴25贯插在摆臂13的前端部。摆臂13以枢轴25为中心上下摆动。
后轮3由设置于摆臂13的后端部的车轴3a支承。
在摆臂13的后部与车架10的后部之间架设有反作用部26。
发动机11配置于主框架16L、16R的下方且枢轴框架17的前方。
发动机11是内燃机,其具备收纳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曲柄轴(未图示)的曲轴箱30、和从曲轴箱30的前表面部向前方延伸的气缸部31。
气缸部31具有:气缸31a,其收纳活塞(未图示);气缸盖31b,其从气缸31a向前方延伸;以及盖罩31c,其从前方覆盖气缸盖31b。
发动机11是气缸31a的气缸轴线31d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大致水平地向前方延伸的水平发动机。上述活塞沿着气缸轴线31d前后往复运动。
发动机11的输出通过驱动力传递部件(未图示)而传递至后轮3,所述驱动力传递部件将设置于发动机11的后部的输出轴(未图示)与后轮3连接。
发动机11的排气管33从气缸盖31b的下表面的排气口向车辆后方延伸。
在气缸盖31b的上表面的进气口连接调整进气量的节气门体34。
吸入外部空气的进气装置35在气缸部31的正上方配置于左右的主框架16L、16R之间。进气装置35与节气门体34连接。
燃料箱37配置在座椅框架18L、18R前部的上方。座椅14支承于燃料箱37及座椅框架18L、18R。
电池38在曲轴箱30的上方且燃料箱37的下方配置于左右的座椅框架18L、18R之间。
自动二轮车1具备覆盖车体的车体罩40。
车体罩40从侧方覆盖前立管15、主框架16L、16R、座椅框架18L、18R、副框架19L、19R、燃料箱37以及气缸部31等。
另外,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车体罩40在前立管15与座椅14之间具备从上方覆盖主框架16L、16R的跨越部40a。跨越部40a沿着主框架16L、16R的上表面形成,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跨越部40a与座椅14相比向下方凹陷。乘员能够将腿穿过跨越部40a而就座于座椅14。
自动二轮车1具备从上方覆盖前轮2的前挡泥板41和从上方覆盖后轮3的后挡泥板42。
座椅14从上方覆盖燃料箱37和后挡泥板42。
图4是表示主框架16L、16R及发动机11的周边部的构造的右侧视图。
参照图2及图4,主框架16L、16R具备:从前立管15向后下方延伸的前部16a;以及在前部16a的后端弯曲且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以比前部16a平缓的倾斜向后下方延伸的后部16b。后部16b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与气缸轴线31d大致平行地稍微前高后低地倾斜。
主框架16L、16R是由与主框架16L、16R的轴向正交的面切断所得的截面为大致矩形的方管。详细而言,主框架16L、16R是截面为长方形的方管,该截面的形状位在上下方向上比在车宽方向上长。
即,在上述截面的形状中,各主框架16L、16R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面39a及车宽方向的内侧面39b比各主框架16L、16R的上表面39c及下表面39d长。
在主框架16L、16R的后部16b设置有向下方延伸的上部发动机悬架45。
在枢轴框架17的前部,上下一对地设置有后部发动机悬架46。
发动机11通过将曲轴箱30紧固于上部发动机悬架45及后部发动机悬架46而被支承于车架10。
发动机11的火花塞47设置于气缸盖31b的左右一方的侧面48。侧面48是右侧面。
自动二轮车1具备将电池38的电力变压为高电压的点火线圈50。点火线圈50通过火花塞线51而与火花塞47连接。火花塞线51具备与火花塞47的端部嵌合的盖部51a。
自动二轮车1具备被安装于车架10而支承部件的支承部件60。
图5是支承部件60的右侧视图。图6是从上方观察支承部件60的俯视图。
参照图2~图6,支承部件60具备:撑架部61(撑架),其安装于右侧(左右一侧)的主框架16R的后部16b;前方延伸部62,其从撑架部61沿着主框架16R延伸至主框架16R的前端部;前侧撑架部63,其安装于左侧(左右另一侧)的主框架16L的前端部;以及前侧连接部64,其在车宽方向上连接前方延伸部62的前端部与前侧撑架部63。
支承部件60是树脂制的,撑架部61、前方延伸部62、前侧撑架部63以及前侧连接部64通过树脂成型而形成为一体。支承部件60例如通过使熔融的树脂在模具内固化而一体地形成。
图7是从上方侧观察安装于主框架16R的支承部件60的图。在图7中,车体罩40以及进气装置35等未图示。
参照图2~图7,支承部件60的撑架部61支承点火线圈50。
前方延伸部62从撑架部61沿着主框架16R的上表面39c延伸至主框架16R的前端部。前方延伸部62安装于上表面39c,是沿着上表面39c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地延伸的板状。
前侧连接部64以沿着前立管15的后表面的方式配置在前方延伸部62的前端部与前侧撑架部63之间。前侧连接部64形成为上表面开口的箱状。
电装系统的主线束66(线束)从位于支承部件60的后方的电池38延伸至前立管15的前方,向自动二轮车1的各种电装部件供电。
在前方延伸部62的后部和前部的上表面设置有支承主线束66的钩状的线束支承部62a、62b。
在前侧撑架部63的上表面设置有支承主线束66的线束支承部63a。
主线束66沿着前方延伸部62的上表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借助于线束支承部62a、62b而被固定于前方延伸部62。
另外,主线束66借助于线束支承部63a而被固定于前侧撑架部63的上表面。
控制自动二轮车1的各部的电子控制单元67与主线束66连接。电子控制单元67(图7)收纳于前侧连接部64的箱状部分的内侧,位于前立管15的后方。
图8是从后上方侧观察撑架部61的立体图。
参照图4~图8,撑架部61具备:安装部69,其固定于右侧的主框架16R的后部16b;以及点火线圈支承部70,其从安装部69朝向发动机11向下方延伸。
安装部69具备:第一安装部71,其固定于主框架16R的左右一侧面即外侧面39a;第二安装部72,其固定于主框架16R中的与外侧面39a相反一侧的另一侧面即内侧面39b;以及连接部73,其在车宽方向上连接第一安装部71与第二安装部72。
第一安装部71是面向外侧面39a的板状部。第一安装部71沿着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主框架16R设置,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一安装部71在前后方向上比在上下方向上长。
在第一安装部71的前部和后部分别设置有在车宽方向上贯穿第一安装部71的固定孔部71a。
另外,在第一安装部71的外侧面设置有多个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线束支承部71b。
第二安装部72是面向内侧面39b的板状部。第二安装部72与第一安装部71对置。
第二安装部72沿着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主框架16R设置,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二安装部72在前后方向上比在上下方向上长。
在第二安装部72的前部设置有在车宽方向上贯穿第二安装部72的固定孔部72a。
连接部73以在车宽方向上跨过主框架16R的方式将第一安装部71的前部的上缘和第二安装部72的前部的上缘左右连接。
连接部73具备:上壁部73a,其从上方覆盖主框架16R的上表面39c;外侧侧壁部73b,其从上壁部73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缘向下方延伸;以及内侧侧壁部73c,其从上壁部73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缘向下方延伸。
上壁部73a是沿着主框架16R的上表面39c的板状部。外侧侧壁部73b是沿着主框架16R的外侧面39a的上部的板状部。内侧侧壁部73c是沿着主框架16R的内侧面39b的上部的板状部。
前方延伸部62从上壁部73a向前方延伸。
图9是表示安装至主框架16R之前的撑架部61的立体图。
参照图8和图9,连接部73的外侧侧壁部73b的下缘与第一安装部71的前部的上缘通过活动铰链74以能够弯折的方式连接。
另外,连接部73的内侧侧壁部73c的下缘与第二安装部72的前部的上缘通过活动铰链75以能够弯折的方式连接。
活动铰链74、75例如是形成为使活动铰链74、75的部分的树脂的板厚比活动铰链74、75的周围的树脂的板厚薄而能够弯折的部分。
活动铰链74、75是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的槽状。第一安装部71能够以活动铰链74为起点在车宽方向上弯折。第二安装部72能够以活动铰链75为起点在车宽方向上弯折。
撑架部61的点火线圈支承部70具有:第一支承片81,其从第一安装部71的后部朝向发动机11向下方延伸;以及第二支承片82,其从第二安装部72的后部朝向发动机11向下方延伸。
第一支承片81是配置成使板厚方向指向车宽方向的板状部。第一支承片81在上下方向上比在前后方向上长。
第一支承片81具备多个供线圈固定件83(图4)贯插的孔部81a,所述线圈固定件83将点火线圈50紧固于点火线圈支承部70。孔部81a以一对的方式设置在第一支承片81的上部和下部。
另外,第一支承片81具备多个供第二支承片82嵌合的嵌合孔81b。
第二支承片82是配置成使板厚方向指向车宽方向的板状部。第二支承片82在上下方向上比在前后方向上长。第二支承片82从车宽方向内侧与第一支承片81对置。
第二支承片82具备多个从车宽方向内侧与第一支承片81的嵌合孔81b嵌合的突起82a。
当从图9的状态以活动铰链74、75为起点使第一安装部71及第二安装部72在车宽方向弯折时,如图8所示,第一支承片81与第二支承片82相互合在一起(相合,合闭)而抵接,形成点火线圈支承部70。由于第一支承片81和第二支承片82重叠,因此点火线圈支承部70的强度和刚性很高。
在支承部件60被安装至主框架16R时,图9的状态下的支承部件60接着与前方延伸部62以及连接部73载置于主框架16R的上表面39c。接着,通过活动铰链74、75使第一安装部71以及第二安装部72弯折时,主框架16R的外侧面39a以及内侧面39b夹在第一安装部71与第二安装部72之间。由此,第一支承片81与第二支承片82合在一起而结合,形成点火线圈支承部70。
安装部69的第一安装部71通过从车宽方向外侧插入到固定孔部71a及主框架16R的外侧面39a中的固定件84而被固定于主框架16R。
第二安装部72通过从车宽方向外侧插入到固定孔部72a及主框架16R的内侧面39b中的固定件(未图示)而被固定于主框架16R。
在此,贯插到固定件84以及固定孔部72a中的固定件是轴状的夹具,但这些固定件例如也可以是螺栓。
安装部69的上壁部73a与主框架16R的上表面39c抵接。
撑架部61的安装部69利用第一安装部71和第二安装部72从车宽方向夹着作为方管的主框架16R,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撑架部61以主框架16R的轴线为中心旋转。
另外,安装部69的上壁部73a与主框架16R的上表面39c抵接,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撑架部61的旋转。
图10是沿图4中的X-X线的剖视图,是通过点火线圈支承部70以及点火线圈50的截面。
参照图4以及图10,点火线圈50具备:对电力进行变压的壳状的主体部50a、供线圈固定件83贯插的一对固定部50b、连接火花塞线51的线连接部50c、以及端子部50d。
主体部50a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为大致矩形。
固定部50b的一方从主体部50a的上端向上方突出。固定部50b的另一方从主体部50a的下端向下方突出。
线连接部50c在主体部50a的下端从固定部50b的前方的位置向下方突出。
端子部50d从主体部50a的上端向上方延伸。
在点火线圈支承部70的第一支承片81的孔部81a配置有带凸缘的螺母85。
点火线圈50配置于第一支承片81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面。
通过从车宽方向外侧插入到固定部50b的线圈固定件83与螺母85紧固,点火线圈50被紧固于第一支承片81。
从主线束66分支的分支线束66a从主框架16R的上方向下方延伸而与端子部50d连接。分支线束66a支承于第一安装部71的线束支承部71b。
另外,从主线束66分支的其他分支线束66b、66c也支承于线束支承部71b。
撑架部61在左右的主框架16L、16R中设置于位于与气缸盖31b的右侧面即侧面48相同一侧的右侧的主框架16R,相对于气缸部31位于右侧的车宽方向外侧。
撑架部61的点火线圈支承部70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从主框架16R向下方延伸至与气缸31a的上端部重叠的位置。
点火线圈支承部70和点火线圈5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与气缸31a相同的位置,位于曲轴箱30的前方且气缸盖31b的后方。另外,点火线圈支承部70和点火线圈50位于比节气门体34靠后方的位置。
点火线圈50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主框架16R的下方且气缸31a的上方。
详细而言,点火线圈50的主体部50a位于主框架16R的下方且气缸31a的上方,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主体部50a不与气缸31a重叠。因此,能够抑制从气缸31a向主体部50a的热传递。
另外,由第一支承片81和第二支承片82重叠而形成点火线圈支承部70,在第一支承片81与第二支承片82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在车宽方向上形成有空间。因此,能够有效地将点火线圈50与气缸31a的热隔绝。
点火线圈50由从主框架16R朝向气缸31a延伸的点火线圈支承部70支承,由此,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点火线圈50相对于主框架16R向气缸31a侧离开,位于气缸31a的附近。因此,点火线圈50靠近火花塞47,能够利用较短的火花塞线51将点火线圈50与火花塞47连接。点火线圈50位于比主框架16R靠下方的位置,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点火线圈50不与主框架16R重叠。
具备安装部69和点火线圈支承部70的撑架部61是树脂制的。因此,撑架部61的形状的自由度及安装的自由度高,能够将撑架部61简单地设置于主框架16R。
另外,撑架部61是树脂制的,因此,例如与撑架部61为金属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撑架部61重量轻。
火花塞线51从点火线圈50的线连接部50c向下方延伸后,在气缸31a的侧方弯曲而向前方延伸,与火花塞47连接。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自动二轮车1具备:车架10;支承于车架10的发动机11;以及与发动机11的火花塞47连接的点火线圈50,自动二轮车1设置有安装于车架10的树脂制的撑架部61,撑架部61具备从车架10侧朝向发动机11侧延伸的点火线圈支承部70,点火线圈50在相对于车架10向发动机11侧离开的位置安装于点火线圈支承部70。
根据该结构,点火线圈50在相对于车架10向发动机11侧离开的位置安装于撑架部61的点火线圈支承部70,因此,点火线圈50靠近发动机11。因此,能够使点火线圈50与火花塞47的连接变得简单。另外,撑架部61是树脂制的,安装于车架10,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撑架部61设置于车架10。
另外,撑架部61具备固定于车架10的安装部69和从安装部69朝向发动机11延伸的点火线圈支承部70,安装部69具备:固定于车架10的一侧面即外侧面39a的第一安装部71;和固定于车架10中的与一侧面相反一侧的另一侧面即内侧面39b的第二安装部72。
根据该结构,撑架部61借助于第一安装部71以及第二安装部72而固定于车架10的外侧面39a以及内侧面39b,因此,能够将撑架部61牢固地固定于车架10。
另外,安装部69在车架10中安装于方管的部分。
根据该结构,安装部69在车架10中安装于方管的部分,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安装部69相对于车架10的旋转,能够将撑架部61牢固地固定于车架10。
并且,安装部69通过插入到安装部69及车架10的固定件84而固定于车架10。
根据该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安装部69固定于车架10。
另外,点火线圈支承部70具备从第一安装部71朝向发动机11延伸的第一支承片81和从第二安装部72朝向发动机11延伸的第二支承片82,在由第一安装部71和第二安装部72夹着车架10的状态下,第一支承片81和第二支承片82相互合在一起而抵接。
根据该结构,点火线圈支承部70是由第一支承片81与第二支承片82相互合在一起而抵接形成的部件,因此,强度以及刚性高。因此,能够利用点火线圈支承部70有效地支承点火线圈50。
另外,安装部69具备将第一安装部71与第二安装部72连接的连接部73,连接部73与车架10抵接,第一安装部71及第二安装部72通过活动铰链74、75以能够弯折的方式与连接部73连接。
根据该结构,第一安装部71以及第二安装部72能够通过活动铰链74、75相对于连接部73弯折,因此,即使是第一支承片81与第二支承片82相互合在一起而抵接的构造,也能够容易地将撑架部61安装于车架10。另外,能够利用活动铰链74、75将第一安装部71、第二安装部72以及连接部73连接并利用树脂而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并且,连接部73与车架10抵接,因此,能够将撑架部61牢固地固定于车架10。
另外,安装撑架部61的车架10是从前立管15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16R,发动机11配置于主框架16R的下方,点火线圈支承部70从主框架16R朝向发动机11向下方延伸。
根据该结构,点火线圈支承部70朝向主框架16R的下方的发动机11延伸,因此,能够将点火线圈50配置在发动机11的附近。因此,能够使点火线圈50与火花塞47的连接变得简单。
另外,火花塞47设置于发动机11的左右一方的侧面48,主框架16L、16R左右设置为一对,撑架部61在左右的主框架16L、16R中设置在处于与设置火花塞47的一侧相同的一侧的主框架16R,点火线圈50与火花塞47通过火花塞线51连接。
根据该结构,撑架部61与火花塞47在左右方向上接近,因此,能够利用短的火花塞线51将点火线圈50与火花塞47连接。
并且,撑架部61一体地具备沿着主框架16R延伸至主框架16R的前端部的前方延伸部62,电装系统的主线束66由前方延伸部62支承。
通过与撑架部61的树脂一体的前方延伸部62,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支承电装系统的主线束66。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撑架部61通过树脂成型而与前方延伸部62一体地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不设置前方延伸部62,而通过树脂成型仅将撑架部61形成为一体。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点火线圈支承部70从车架10侧朝向发动机11侧向下方延伸,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点火线圈支承部也可以从车架侧朝向发动机侧向上方延伸。另外,点火线圈支承部也可以从车架侧朝向发动机侧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自动二轮车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备2个前轮或后轮的3轮的鞍乘型车辆以及具备4个以上车轮的鞍乘型车辆。
Claims (9)
1.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有:车架(10);发动机(11),其支承于所述车架(10);以及点火线圈(50),其与所述发动机(11)的火花塞(47)连接,
其特征在于,
所述鞍乘型车辆设置有安装于所述车架(10)的树脂制的撑架(61),
所述撑架(61)具备从所述车架(10)侧朝向所述发动机(11)侧延伸的点火线圈支承部(70),
所述点火线圈(50)在相对于所述车架(10)向所述发动机(11)侧离开的位置安装于所述点火线圈支承部(7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撑架(61)具备:安装部(69),其固定于所述车架(10);以及所述点火线圈支承部(70),其从所述安装部(69)朝向所述发动机(11)延伸,
所述安装部(69)具有:第一安装部(71),其固定于所述车架(10)的一侧面(39a);以及第二安装部(72),其固定于所述车架(10)的与所述一侧面(39a)相反一侧的另一侧面(39b)。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69)在所述车架(10)上安装于方管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69)通过插入到所述安装部(69)和所述车架(10)中的固定件(84)而固定于所述车架(10)。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点火线圈支承部(70)具备:第一支承片(81),其从所述第一安装部(71)朝向所述发动机(11)延伸;以及第二支承片(82),其从所述第二安装部(72)朝向所述发动机(11)延伸,
在由所述第一安装部(71)和所述第二安装部(72)夹着所述车架(10)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承片(81)和所述第二支承片(82)相互合在一起而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69)具备连接所述第一安装部(71)和所述第二安装部(72)的连接部(73),
所述连接部(73)与所述车架(10)抵接,
所述第一安装部(71)和所述第二安装部(72)通过活动铰链(74、75)以能够弯折的方式与所述连接部(73)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安装所述撑架(61)的所述车架(10)是从前立管(15)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16R),
所述发动机(11)配置在所述主框架(16R)的下方,
所述点火线圈支承部(70)从所述主框架(16R)朝向所述发动机(11)向下方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火花塞(47)设置于所述发动机(11)的左右一方的侧面(48),
所述主框架(16L、16R)左右设置为一对,
所述撑架(61)在左右的所述主框架(16L、16R)中设置在处于与设置所述火花塞(47)的一侧相同的一侧的所述主框架(16R),所述点火线圈(50)与所述火花塞(47)通过火花塞线(51)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撑架(61)一体地具备前方延伸部(62),该前方延伸部(62)沿着所述主框架(16R)延伸至所述主框架(16R)的前端部,电装系统的线束(66)被支承于所述前方延伸部(62)。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148462A JP7236414B2 (ja) | 2020-09-03 | 2020-09-03 | 鞍乗り型車両 |
JP2020-148462 | 2020-09-0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212173A true CN114212173A (zh) | 2022-03-22 |
CN114212173B CN114212173B (zh) | 2023-06-27 |
Family
ID=80641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003243.7A Active CN114212173B (zh) | 2020-09-03 | 2021-08-30 | 鞍乘型车辆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236414B2 (zh) |
CN (1) | CN114212173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03211A (ja) * | 1990-11-28 | 1992-07-23 | Yamaha Motor Co Ltd |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点火プラグ配設構造 |
CN101344030A (zh) * | 2007-07-12 | 2009-01-1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小型车辆用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
JP2011196218A (ja) * | 2010-03-18 | 2011-10-06 | Honda Motor Co Ltd | 鞍乗り型車両の点火装置 |
CN107554662A (zh) * | 2016-06-30 | 2018-01-0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二轮车 |
JP2018134907A (ja) * | 2017-02-20 | 2018-08-30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CN110015368A (zh) * | 2017-12-27 | 2019-07-1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鞍座式骑乘车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208559B2 (ja) | 2008-03-31 | 2013-06-1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電装品収納構造 |
JP5396126B2 (ja) | 2009-03-31 | 2014-01-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JP5292512B2 (ja) | 2010-03-24 | 2013-09-1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系の配置構造 |
JP6790045B2 (ja) | 2017-12-27 | 2020-11-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JP7115896B2 (ja) | 2018-04-18 | 2022-08-09 |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JP7013576B2 (ja) | 2018-06-07 | 2022-01-3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JP6782383B1 (ja) | 2020-06-19 | 2020-11-11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
2020
- 2020-09-03 JP JP2020148462A patent/JP7236414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8-30 CN CN202111003243.7A patent/CN11421217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03211A (ja) * | 1990-11-28 | 1992-07-23 | Yamaha Motor Co Ltd |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点火プラグ配設構造 |
CN101344030A (zh) * | 2007-07-12 | 2009-01-1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小型车辆用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
JP2009019581A (ja) * | 2007-07-12 | 2009-01-29 | Honda Motor Co Ltd | 小型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
JP2011196218A (ja) * | 2010-03-18 | 2011-10-06 | Honda Motor Co Ltd | 鞍乗り型車両の点火装置 |
CN107554662A (zh) * | 2016-06-30 | 2018-01-0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二轮车 |
JP2018134907A (ja) * | 2017-02-20 | 2018-08-30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CN110015368A (zh) * | 2017-12-27 | 2019-07-1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鞍座式骑乘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212173B (zh) | 2023-06-27 |
JP7236414B2 (ja) | 2023-03-09 |
BR102021015708A2 (pt) | 2022-03-15 |
JP2022042839A (ja) | 2022-03-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730986B2 (en) | Electric component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vehicle,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arranging electric component in vehicle | |
JP5728352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AU2014210577B2 (en) | Vehicle | |
JP5816715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2020100348A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5129632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ハーネス保持構造 | |
EP2692621B1 (en) | Saddle type vehicle | |
JP5715536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5764025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6952867B2 (ja) | 鞍乗型車両の制御ユニット配置構造 | |
CN114212173B (zh) | 鞍乘型车辆 | |
CN110392654B (zh) | 鞍乘型车辆的后挡泥板支承结构 | |
JP7315626B2 (ja) | 電装品配置構造 | |
JP7419298B2 (ja) | 電装品配置構造 | |
JPWO2011117919A1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系の配置構造 | |
JP5742136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電装部品取付構造 | |
JP7340576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6564129B2 (ja) | 灯火器装置及び鞍乗型車両 | |
JP7346514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7339300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7348247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7369749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CN217260440U (zh) | 车辆 | |
CN219601493U (zh) | 鞍乘型车辆 | |
WO2022209145A1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