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15368A - 鞍座式骑乘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座式骑乘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015368A CN110015368A CN201811531596.2A CN201811531596A CN110015368A CN 110015368 A CN110015368 A CN 110015368A CN 201811531596 A CN201811531596 A CN 201811531596A CN 110015368 A CN110015368 A CN 11001536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brake
- vehicle
- cradle type
-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2828 fuel ta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442589 Convolu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584 silenc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B62K19/38—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for attaching brake memb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1/00—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alves And Accessory Devices For Braking Systems (AREA)
- Regulating Braking Force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座式骑乘车辆,其能够实现制动管的紧凑布局并且抑制制动管的偏转。ABS调制器(71)布置在头管(15)后面。从ABS调制器(71)延伸的输出侧制动管(75)在底部桥接件(28)上方通过以向前延伸并弯曲成向后延伸,使得输出侧制动管(75)在侧视图中以U形形状布设。ABS调制器(71)和支撑输出侧制动管(75)的管支撑件(68)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布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同一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座式骑乘车辆。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知一种包括制动力调节设备的鞍座式骑乘车辆(例如,参见专利号为4306442的日本专利)。
在专利号为4306442的日本专利中,制动管在前视图中沿左右方向横跨头管布置,并且制动管从头管延伸到前叉的下端。然而,期望制动管在上下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紧凑布局。而且,期望当前轮转向时抑制制动管的偏转。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鞍座式骑乘车辆,其能够实现制动管的紧凑布局并抑制制动管的偏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座式骑乘车辆,其包括:头管(15);前叉(12),该前叉由所述头管(15)以能转向的方式支撑并借助底部桥接件(28)与一对左右叉管(26)连结;制动装置(37),该制动装置用于向由所述左右叉管(26)的下端部枢转地支撑的前轮(2)提供制动力;以及制动力调节设备(71),该制动力调节设备借助管(75)连接到所述制动装置(37),其中,所述制动力调节设备(71)布置在所述头管(15)的后面,从所述制动力调节设备(71)延伸的所述管(75)在所述底部桥接件(28)上方通过以向前延伸并弯曲成向后延伸,使得所述管(75)在侧视观察时以U形形状布设,并且所述制动力调节设备(71)和支撑所述管(75)的管支撑部(68)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布置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同一侧。
在本发明中,所述管支撑部(68)可以支撑在所述底部桥接件(28)下方。
在本发明中,所述管(75)可以相对于车身的前后方向斜向布设。
在本发明中,所述制动力调节设备(71)的前面可以进一步包括罩(63),该罩包括百叶板(63a,63b,63c,63d)。
在本发明中,所述罩(63)可以包括位于所述制动力调节设备(71)前面的开口(63e)。
在本发明中,包括百叶板(101a)的开口罩(101)能够附接到所述开口(63e)并能够从所述开口(63e)拆卸。
本发明的制动力调节设备布置在头管后面。从制动力调节设备延伸的管在底部桥接件上方通过以向前延伸并弯曲成向后延伸,使得管在侧视观察时以U形形状布设。制动力调节设备和支撑管的管支撑部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布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同一侧。因此,与制动力调节设备和管支撑部一起,管在侧视观察时以U形形状绕底部桥接件布设并且布设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因此,上下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紧凑布局是可能的。这能够在底部桥接件周围实现齐整的管布局。而且,提供在侧视观察时呈U形形状的管能够抑制由转向引起的管的偏转,并且能够实现灵活的把手操作。
在本发明中,管支撑部支撑在底部桥接件下方。因此,能够在头管后面消除用于车身的管的支撑部。消除头管后面的管的支撑部能够防止管影响转向,并且能够灵活地操作把手。
在本发明中,管相对于车身的前后方向斜向布设。因此,能够有效地使用前叉周围的空间,并且车身的前部能够是紧凑的。
在本发明中,包括百叶板的罩设置在制动力调节设备的前面。因此,借助罩能够改善外观、防尘性和防水性。同时,制动力调节设备能够被来自前方的行进风来冷却,即使在高温环境下并且即使在热源设置在周边时也能够保证制动力调节设备的高性能。
在本发明中,罩包括位于制动力调节设备的前面的开口。因此,除了百叶板之外,罩还包括开口,这能够通过冷却保证制动力调节设备的更高性能。
在本发明中,包括百叶板的开口罩能够附接到开口并能够从开口拆卸。因此,即使在没有设置制动力调节设备的车辆中,也能够通过将开口罩附接到开口来保证良好的外观。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的右侧视图;
图2是示出摩托车的前下部的前视图;
图3是示出头管、前叉及周围的右侧视图;
图4是示出连接到ABS(防抱死制动系统)调制器的管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底部桥接件及其周围的前视图;
图6是沿图1的线VI-VI剖取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3的线VII-VII剖取的剖视图;以及
图8是示出未设置ABS调制器的车辆的下盖和下盖的周围的图。
附图标记
1 摩托车(鞍座式骑乘车辆)
2 前轮
12 前叉
15 头管
26 叉管
28 底部桥接件
37 前轮制动器(制动装置)
63 下罩(罩)
63a、63b 下百叶板(百叶板)
63c、63d 上百叶板(百叶板)
63e 开口
71 ABS调制器(制动力调节设备)
75 输出侧制动管(管)
101 开口罩
101a 百叶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注意,除非另外特别说明,否则描述中的前、后、左、右、上和下方向与关于车身的方向相同。图中指示的附图标记FR表示车身的前侧。附图标记UP表示车身的上侧,并且附图标记LH表示车身的左侧。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1的右侧视图。
摩托车1包括:由车身框架10支撑的发动机11;经由前叉12由车身框架10的前端部以可转向的方式支撑的前轮2;以及经由摆臂13由车身框架10的下部以可竖直移动的方式支撑的后轮3。
摩托车1是鞍座式骑乘车辆,其中乘员骑跨并坐在座椅14上。
车身框架10包括头管15、主框架16、中央框架17、下框架18,一对左右座椅框架19以及一对左右副框架20。
头管15构造成车身框架10的前端部。主框架16从头管15向后下方斜向延伸。中央框架17从主框架16的后端部向下延伸。由按压构件构成的枢转支撑部(未示出)设置在中央框架17的下部上。下框架18在主框架16下方从头管15向后下方斜向延伸。
左右座椅框架19分别从主框架16的后端部的左侧和右侧向后延伸。左右副框架20桥接在中央框架17的下部的左侧和右侧以及左右座椅框架19上。
车身框架10包括角撑板21、横向框架22、一对左右踏板框架23以及一对左右加强框架24。
角撑板21连结主框架16的前端部以及下框架18的前端部的左侧和右侧。横向框架2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连结左右座椅框架19。左右踏板框架23分别从中央框架17的下部的左侧部和右侧部向后延伸。左右加强框架24沿左右座椅框架19的后部的下表面延伸。左右加强框架24的前端部分别连结到左右副框架20的后部的下表面。
前叉12由头管15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撑。
前叉12包括转向轴(未示出)、一对左右叉管26、顶部桥接件27以及底部桥接件28。
转向轴由头管15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左右叉管26是布置在前轮2的左右两侧的伸缩式减震器,并且前轮2由桥接在左右叉管26的下端部上的轮轴2a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左右叉管26的滑动部26a由附接到叉管26的防屑罩25从前部覆盖。顶部桥接件27固定到转向轴的上端部以连结左右叉管26的上部。把手29固定到顶部桥接件27的上部。底部桥接件28固定到转向轴的下端部以连结左右叉管26。
前轮2由前轮制动器37制动。前轮制动器37包括一体地附接到前轮2的制动盘37a以及用于制动制动盘37a的制动钳37b。制动钳37b附接到左右叉管26之一(右侧)的下后部。
摆臂13的前端部由枢转轴30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撑,枢转轴30由枢转支撑部支撑。后轮3经由轮轴3a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到摆臂13的后端部。
发动机11在主框架16下方布置在中央框架17与下框架18之间。
发动机11包括:曲轴箱31,其支撑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曲轴(未示出);以及从曲轴箱31的前上部向上延伸的气缸部32。传动装置(未示出)安装在曲轴箱31的后部中。气缸部32的气缸轴线32a向前上方斜向延伸。
进气设备(未示出)连接到气缸部32的后部,并且排气设备33连接到气缸部32的前部。
排气设备33包括:从气缸部32的前表面(更具体地说,气缸盖(未示出))向下引出的排气管34;以及连接到排气管34的后端并布置在后轮3的右侧上的消声器35。
附接到主框架16的上部的燃料箱38布置在座椅14的前面并且在头管15的后面。
座椅14包括驾驶员用的前座14a和设置在前座14a后面的、乘客用的后座14b。
用于驾驶员的一对左右踏板39分别设置在左右踏板框架23的前部上。一对乘客用的左右后座踏板40分别设置在左右踏板框架23的后端部上。
摩托车1包括覆盖车身(诸如车身框架10以及发动机11之类)的车身罩41。
车身罩41包括前罩42、箱罩43、中央罩44、后罩45以及底罩46。
前罩42从前方覆盖头管15以及左右叉管26的上部。箱罩43覆盖车身框架10的前部以及燃料箱38。中央罩44覆盖前座椅14a的下部。后罩45在中央罩44后面覆盖座椅14的下部。底罩46从前面、侧面和下面覆盖发动机11的曲轴箱31的下部。
覆盖下框架18的左侧和右侧的一对左右前侧罩36设置在箱罩43的前下部上。这一对左右前侧罩36构造成车身罩41的一部分。
摩托车1包括位于中央框架17的下部上的主支架47。
前挡泥板48从上方覆盖前轮2。后挡泥板49从上方覆盖后轮3,后挡泥板49从左右座椅框架19的后端部侧面向后延伸。
覆盖后轮3的挡泥板50设置在后挡泥板49下方。挡泥板50包括从前上方斜向覆盖后轮3的前挡泥板55和从后上方斜向覆盖后轮的后挡泥板56。
图2是示出摩托车1的前下部的前视图。
前罩42布置在前叉12的前面,并且前灯61布置在前罩42中。左右叉管26的滑动部26a的一部分被防屑罩25从前方覆盖并保护。在前视图中,左右防屑罩25在前挡泥板48上方延伸。
限定前后空间的下罩63设置在左右叉管26的后面并且在左右前侧罩36的内侧,并且下罩63上设置有一对左下百叶板63a和右下百叶板63b。左下百叶板63a和右下百叶63b从车辆前方朝位于下罩63后方的发动机11引导行进风。
图3是头管15、前叉12及其周围的右侧视图。图1以及图2中所示的前侧罩36和箱罩43被移除。
控制前轮制动器37(参见图1)的制动力的ABS调制器71由下框架18的侧部支撑。更具体地说,ABS调制器71由附接到下框架18的金属或树脂调制器壳72支撑。
ABS调制器71布置在头管15的下部后面。调制器壳72的上端位置低于ABS调制器71的上表面,这能够防止后面详细描述的输入侧制动管74和输出侧制动管75在前叉12转向时干涉调制器壳72。
底部桥接件28包括紧固左右叉管26的一对紧固部28a。叉管26插入紧固部28a中并由螺栓66拧紧。ABS调制器71在侧视图中位于从紧固部28a的下表面28b垂直于叉管26延伸的直线67上方。
ABS调制器71的一部分在叉管26的纵向方向上定位在底部桥接件28上方。
输入侧制动管74和输出侧制动管75连接到ABS调制器71的上部。输入侧制动管74和输出侧制动管75分别在端部上设置有连接配件74a和75a。连接配件74a和75a在叉管26的纵向方向上定位在底部桥接件28上方,并且分别连接到设置在ABS调制器71的上表面上的一对管连接部(未示出)。
输入侧制动管74的另一端部连接到设置在把手29上的前轮制动主气缸77。输出侧制动管75的另一端部连接到设置在前叉12的下端部(更具体地说,叉管26)上的制动钳37b(参见图1)。
输出侧制动管75的中间部分至少由位于底部桥接件28下方的管支撑件68和位于管支撑件68更下方的管支撑件69支撑。后突出部28c与底部桥接件28一体形成,并且管托架78借助螺栓58附接到后突出部28c的侧表面。管支撑件69借助螺栓59附接到管托架78的下端部,并且输出侧制动管75由管支撑件69支撑。
输出侧制动管75从ABS调制器71的上部向前(更具体地,向前上方斜向地)延伸,然后向下弯曲。输出侧制动管75进一步向后弯曲并到达底部桥接件28下方的管支撑件68。因此,输出侧制动管75的上部在侧视图中以U形或J形形状延伸并且布置成卷起底部桥接件28。
附接到角撑板21的右侧表面的点火线圈81布置在ABS调制器71上方。点火线圈81连接到火花塞85,火花塞85经由插头线82附接到发动机11的气缸部32(更具体地说,气缸盖84)。
图4是示出连接到ABS调制器71的管结构的立体图,并且图5是示出底部桥接件28及其周围的前视图。
如图4和图5中所示,输入侧制动管74的连接配件74a和输出侧制动管75的连接配件75a借助螺栓76附接到设置在ABS调制器71的上表面上的管连接部。螺纹孔形成在管连接部上,并且螺栓76借助螺钉连接到螺纹孔。制动流体通道形成在螺栓76自身中,并且ABS调制器71的内部经由螺栓76与输入侧制动管74和输出侧制动管75连通。
输入侧制动管74从ABS调制器71延伸并在头管15和其中一个叉管26(右侧)之间在底部桥接件28上方通过。输入侧制动管74朝把手29延伸(参见图1)。输出侧制动管75在输入侧制动管74下方从ABS调制器71向前延伸。而且,输出侧制动管75在头管15和其中一个叉管26(右侧)之间在底部桥接件28上方通过。输出侧制动管75向下并向后弯曲并由管支撑件68支撑。
管支撑件68设置在支撑托架65的端部处,支撑托架65借助螺栓64附接到底部桥接件28的前表面。
从ABS调制器71到管支撑件68,输出侧制动管75构造成以U形或J形形状弯曲的上弯曲部75X。
上弯曲部75X布置在底部桥接件28的上方、前方和下方,远离底部桥接件28。上弯曲部75X在车辆的前视图中沿着头管15和叉管26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前叉12周围的空间能够被有效地使用。上弯曲部75X布置在底部桥接件28的上方、前方和下方,远离底部桥接件28,这能够防止上弯曲部75X干涉底部桥接件28。
上弯曲部75X的前端部75b侧相对于ABS调制器71的连接部侧和由管支撑件68支撑的那一侧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内侧。更具体地说,在前视图中,上弯曲部75X的前端部75b与头管15重叠。在前端管15和叉管26中,叉管26定位在前方。因此,上弯曲部75X能够相对于前后方向斜向布置,并且前端部75b可以更靠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这样,上弯曲部75X能够被顺畅地放在头管15和叉管26之间。
头管15设置有从下部向侧面突出的一对左右止动部15a。一对左右上突出部28d一体地形成在底部桥接件28上。左右上突出部28d与左右止动部15a接触,并且限制旋转。因此,左右上突出部28d限制前叉12和前轮2的转向角(参见图1)。
如图5中所示,ABS调制器71布置在车身中心线70的一侧(右侧),该车身中心线70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穿过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管状支撑件68也正如ABS调制器71一样布置在车身中心线70的一侧(右侧)。上弯曲部75X布置在上突出部28d之一(右侧)的上方和前方,远离突出部28d。
在前视图中,连接到前灯61(参见图3)的前灯线束89布置在下框架18与另一个叉管26(左侧)之间并且位于底部桥接件28下方。前灯线束89从前灯61延伸并且在底部桥接件28下方通过。前灯线束89连接到布置在车身中心部上的电池(未示出)。
前灯线束89的中间(特别是位于底部桥接件28的前方的部分)由设置在支撑托架65上的线束支撑部73支撑。
支撑托架65包括托架基部83、管支撑件68以及线束支撑部73。
托架基部83由板状构件制成,该板状构件从底部桥接件28的前表面向下延伸并向后弯曲然后向侧面(朝右侧)弯曲。托架基部83的一个端部借助螺栓64附接到底部桥接件28的前表面,并且管支撑件68附接到托架基部83的另一个端部。线束支撑部73由通过焊接到托架基部83的下表面而附接的弯曲线材制成。
如上所述,输出侧制动管75能够在ABS调制器71和底部桥接件28之间以U形或J形形状弯曲,并且能够增加位于ABS调制器71和底部桥接件28之间的整个上弯曲部75X的长度。这即使在前叉12转向时也能够抑制输出侧制动管75的弯曲的曲率半径减小,并且能够改善输出侧制动管75的耐用性。
当上弯曲部75X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时,叉管26定位在头管15的前面。因此,从上弯曲部75X到头管15和叉管26的距离变短。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穿过头管15和叉管26的上弯曲部75X朝车辆前方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逐渐向内倾斜。因此,从头管15和叉管26到上弯曲部75X的距离可以更大。因此,即使当前叉12转向时,上弯曲部75X也不太可能干涉头管15和叉管26。
而且,输出侧制动管75和前灯线束89分别布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的左侧和右侧。因此,能够防止干涉,并且输出侧制动管75和前灯线束89能够有效地布置在车身上。
如图1、图3和图5中所示,作为鞍座式骑乘车辆的摩托车1包括头管15、前叉12、作为制动装置的前轮制动器37和作为制动力调节设备的ABS调制器71。
前叉12由头管15以可转向的方式支撑,并且一对左右叉管26借助底部桥接件28连结。前轮制动器37向被左右叉管26的下端部可枢转地支撑的前轮2提供制动力。ABS调制器71借助作为管的输出侧制动管75连接到前轮制动器37。
ABS调制器71布置在头管15的后面。从ABS调制器71延伸的输出侧制动管75在底部桥接件28上方通过以向前延伸并弯曲以向后延伸,使得输出侧制动管75在侧视图中以U形形状布设。ABS调制器71和作为支撑输出侧制动管75的管支撑部的管支撑件68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布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同一侧。
根据该构造,输出侧制动管75与ABS调制器71和管支撑件68一起在侧视图中绕底部桥接件2以U形形状布设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布设。因此,在上下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紧凑的布局是可能的。因此,能够在底部桥接件28周围实现齐整的管布局。而且,在侧视图中设置U形形状的输出侧制动管75能够抑制由转向引起的输出侧制动管75的偏转(特别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偏转)并且能够实现灵活的把手操作。
如图5中所示,管支撑件68支撑在底部桥接件28下方。
根据该构造,能够在头管15后面(即,在ABS调制器71和头管15之间)消除用于车身的输出侧制动管75的管支撑部。消除头管15后面的管支撑部能够防止输出侧制动管75影响转向,并且能够灵活地操作把手29(参见图1)。
而且,输出侧制动管75相对于车身的前后方向斜向布设。因此,能够有效地使用前叉12周围的空间(更具体地说,空间95R),并且车身的前部能够是紧凑的。
图6是沿图1的线VI-VI剖取的剖视图。
发动机11的气缸部32和从前面覆盖气缸部32的上部和两侧的下罩63附接到下框架18。从前面覆盖燃料箱38(参见图1)的两侧部的一对左右上罩92布置在下罩63上方且在箱罩43的内侧。
下罩63被前侧罩36和箱罩43从两侧覆盖。箱罩43包括:一对左侧和右侧箱罩43A,其覆盖燃料箱38的上部和侧部;以及中央箱罩43B,其覆盖燃料箱38的上部(更具体地说,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和前部。左右上罩92布置在侧箱罩43A和中央箱罩43B之间。
下罩63包括:一对左下百叶板63a和右下百叶板63b;比左下百叶板63a和右下百叶板63b小的一对左上百叶板63c和右上百叶板63d;以及在一侧(右侧)在上百叶板63d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形成的开口63e。
左上百叶板63c和右上百叶板63d布置在下百叶板63a和63b上方。
下百叶板63a和63b以及上百叶板63c和63d中的每一者均包括间隔开的多个板条,并且来自车辆前部的行进风通过相邻板条并在相邻板条之间朝发动机11流动。
ABS调制器71在左侧和右侧之一(右侧)上布置在上百叶板63d的后面,并且从ABS调制器71向前延伸的上弯曲部75X穿过开口63e。
如上所述,作为包括百叶板63a、63b、63c和63d的罩的下罩63设置在ABS调制器71的前面。
根据该构造,借助下罩63能够改善外观、防尘性以及防水性,并且借助来自前方的行进风能够冷却ABS调制器71。即使在高温环境下并且即使当热源设置在周边时,也能够保证ABS调制器71的高性能。
下罩63包括位于ABS调制器71前面的开口63e。根据该构造,除了百叶板63a、63b、63c和63d之外,下罩63还包括开口63e,这能够通过冷却保证ABS调制器71的更高的性能。而且,输出侧制动管75能够穿过开口63e,这能够增加布置输出侧制动管75的自由度。
图7是沿图3的线VII-VII剖取的剖视图,示出了平行于图3中的头管15的轴线90切割的横截面。
在图7中,ABS调制器71定位在底部桥接件28的上方,并且ABS调制器71与左右叉管26中的一个叉管(右侧)重叠。
空间95R形成在顶部桥接件27和底部桥接件28之间以及头管15和叉管26中的一个叉管(右侧)之间。空间95L形成在头管15和另一个叉管26(左侧)之间。
输出侧制动管75穿过空间95R,并且连接到前灯61(参见图1)的前灯线束89穿过空间95L。
图8是示出未设置ABS调制器71的车辆的下罩63和下罩63的周围的图,并且是与图6方向相同的视图。
开口罩101放在下罩63的开口63e上。车辆不包括图6中所示的ABS调制器71、输入侧制动管74和输出侧制动管75。因此,如图8中所示,设置有百叶板101a的开口罩101附接到下罩63。
以此方式,开口罩101能够放在开口63e上以改善外观,并且开口罩101的百叶板101a还允许借助百叶板101a从车辆前方朝发动机11发送行进风。
如上所示,包括百叶板101a的开口罩101能够附接到开口63e并能够从开口63e拆卸。因此,即使在没有设置ABS调制器71的车辆中,开口罩101也能够附接到开口63e以保证良好的外观。而且,百叶板101a能够改善通风。
该实施方式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模式,并且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任意地变型和应用该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仅能够应用于摩托车1,还能够应用于除摩托车1之外的鞍座式骑乘车辆。鞍座式骑乘车辆通常包括通过骑跨车身驱动的车辆。鞍座式骑乘车辆不仅包括摩托车(包括配备有发动机的自行车),还包括分类为ATV(全地形车)的三轮车辆(包括一个前轮和两个后轮)。
Claims (6)
1.一种鞍座式骑乘车辆,该鞍座式骑乘车辆包括:
头管(15);前叉(12),该前叉由所述头管(15)以能转向的方式支撑并借助底部桥接件(28)与一对左右叉管(26)连结;制动装置(37),该制动装置用于向由所述左右叉管(26)的下端部枢转地支撑的前轮(2)提供制动力;以及制动力调节设备(71),该制动力调节设备借助管(75)连接到所述制动装置(37),
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力调节设备(71)布置在所述头管(15)的后面,从所述制动力调节设备(71)延伸的所述管(75)在所述底部桥接件(28)上方通过以向前延伸并弯曲成向后延伸,使得所述管(75)在侧视观察时以U形形状布设,并且所述制动力调节设备(71)和支撑所述管(75)的管支撑部(68)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布置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同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座式骑乘车辆,其中,
所述管支撑部(68)支撑在所述底部桥接件(28)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座式骑乘车辆,其中,
所述管(75)相对于车身的前后方向斜向布设。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鞍座式骑乘车辆,该鞍座式骑乘车辆还包括:
罩(63),该罩包括位于所述制动力调节设备(71)前面的百叶板(63a,63b,63c,63d)。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座式骑乘车辆,其中,
所述罩(63)包括位于所述制动力调节设备(71)前面的开口(63e)。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座式骑乘车辆,其中,
包括百叶板(101a)的开口罩(101)能够附接到所述开口(63e)并能够从所述开口(63e)拆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IN201741046822 | 2017-12-27 | ||
IN201741046822 | 2017-12-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15368A true CN110015368A (zh) | 2019-07-16 |
CN110015368B CN110015368B (zh) | 2021-04-23 |
Family
ID=671886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531596.2A Active CN110015368B (zh) | 2017-12-27 | 2018-12-14 | 鞍座式骑乘车辆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800197B2 (zh) |
CN (1) | CN110015368B (zh) |
BR (1) | BR102018075871B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212173A (zh) * | 2020-09-03 | 2022-03-2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鞍乘型车辆 |
CN115066367A (zh) * | 2020-02-27 | 2022-09-16 |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鞍座型车辆的尾盖组件 |
TWI837561B (zh) * | 2021-03-24 | 2024-04-01 | 日商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跨坐型車輛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134114A1 (en) * | 2003-12-19 | 2005-06-23 | Suzuki Kabushiki Kaisha | Motorcycle with antilock brake system |
JP2007076555A (ja) * | 2005-09-15 | 2007-03-29 | Kawasaki Heavy Ind Ltd | 自動二輪車 |
JP2010058699A (ja) * | 2008-09-04 | 2010-03-18 | Kawasaki Heavy Ind Ltd | 自動二輪車のブレーキ配管構造 |
JP2011051417A (ja) * | 2009-08-31 | 2011-03-17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CN103158692A (zh) * | 2011-12-16 | 2013-06-19 | 铃木株式会社 | 摩托车的制动管结构 |
JP2016182838A (ja) * | 2015-03-25 | 2016-10-2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
2018
- 2018-10-29 JP JP2018202716A patent/JP6800197B2/ja active Active
- 2018-12-13 BR BR102018075871-3A patent/BR102018075871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12-14 CN CN201811531596.2A patent/CN11001536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134114A1 (en) * | 2003-12-19 | 2005-06-23 | Suzuki Kabushiki Kaisha | Motorcycle with antilock brake system |
JP2007076555A (ja) * | 2005-09-15 | 2007-03-29 | Kawasaki Heavy Ind Ltd | 自動二輪車 |
JP2010058699A (ja) * | 2008-09-04 | 2010-03-18 | Kawasaki Heavy Ind Ltd | 自動二輪車のブレーキ配管構造 |
JP2011051417A (ja) * | 2009-08-31 | 2011-03-17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CN103158692A (zh) * | 2011-12-16 | 2013-06-19 | 铃木株式会社 | 摩托车的制动管结构 |
JP2016182838A (ja) * | 2015-03-25 | 2016-10-2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66367A (zh) * | 2020-02-27 | 2022-09-16 |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鞍座型车辆的尾盖组件 |
CN114212173A (zh) * | 2020-09-03 | 2022-03-2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鞍乘型车辆 |
TWI837561B (zh) * | 2021-03-24 | 2024-04-01 | 日商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跨坐型車輛 |
JP7559219B2 (ja) | 2021-03-24 | 2024-10-0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15368B (zh) | 2021-04-23 |
BR102018075871B1 (pt) | 2023-11-21 |
JP6800197B2 (ja) | 2020-12-16 |
JP2019116263A (ja) | 2019-07-18 |
BR102018075871A2 (pt) | 2020-01-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225401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6404308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CN101624083B (zh) |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结构 | |
JP5507300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制動装置 | |
JP5728352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5816715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5715536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CN110015368A (zh) | 鞍座式骑乘车辆 | |
JP5764025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EP3135571B1 (en) | Straddle type vehicle | |
JP5685172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US10850790B2 (en) | Straddle-type vehicle | |
JP7216049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6790045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TWI731637B (zh) | 跨坐型車輛 | |
EP3480094B1 (en) | S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 |
JP2009090887A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6531995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6850651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2015085844A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6904999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6951477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7113797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7454532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WO2023053224A1 (ja) | 鞍乗型車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