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44030A - 小型车辆用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 Google Patents

小型车辆用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44030A
CN101344030A CNA2008101361463A CN200810136146A CN101344030A CN 101344030 A CN101344030 A CN 101344030A CN A2008101361463 A CNA2008101361463 A CN A2008101361463A CN 200810136146 A CN200810136146 A CN 200810136146A CN 101344030 A CN101344030 A CN 1013440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back shaft
motor
master unit
cond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3614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44030B (zh
Inventor
平山周二
山西辉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1832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7017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440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40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440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403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为了减小部件数量,为了能够从水套放出空气并为了简化小型车辆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中散热器周围的导管布局,其中:经由支撑轴,发动机主单元被主体框架可摇摆地支撑,并且在侧视图中,在曲轴箱侧,其至少一部分被布置在支撑轴的下部的散热器由曲轴箱支撑。散热器被布置在曲轴箱侧面,其前端布置在支撑轴前;并且经由在侧视图中,从引出管(140)比入口管(139)侧更高的经过支撑轴(43)上部的导管(41),引出管(140)和入口管(139)被联接,其中:引出管(140)被设置到发动机主单元(33),用于从发动机主单元(33)的水套的最上部分引出冷却水,并且入口管(139)被设置在支撑轴(43)的上部的散热器(96)的上部箱(100)。

Description

小型车辆用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型车辆用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其中:通过支撑轴,配置有水套的发动机主单元由主体框架可摇摆地支撑,并且在形成发动机主单元的一部分的曲轴箱侧,散热器由曲轴箱支撑,其中散热器中的上部箱和下部箱利用冷却芯联接,并且在侧视图中散热器的至少一部分被布置在支撑轴的下侧。
背景技术
已知在下文中称作专利文献1的专利文献JP03-696508A,其中:在侧视图中,用于由主体框架支撑发动机主单元的支撑轴位于散热器前面的上侧,并且散热器被布置在发动机主单元的曲轴箱侧。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发明中,散热器的最上部分被布置在与支撑轴基本相同的水平处;用于从发动机主单元的水套引导冷却水到散热器的上部部分的冷却水导管被布置在支撑轴的下侧,其一端沿水套的垂直方向连接到中间部分;并且用于从水套释放空气的导管与冷却水导管分离地布置,其一端被连接到水套的最上部分。因此,部件的数目增加并且散热器周围的导管布局是复杂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到了这种情况,提供了一种小型车辆用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其中:部件数目被减小,使空气能够从水套放出,并且简化了散热器周围的导管布局。
此外,在本发明中,也披露了车辆用的漏气通风系统。
在下面称作专利文献2的专利文献JP2005-121008A中已知一种用于车辆的漏气通风系统,其中:流量控制阀被设置到新鲜空气进气管,用于引导来自空气滤清器的新鲜空气;经簧片阀,新鲜空气进气管的下游端被连接到曲轴腔;并且经漏气返回管,从顶盖排出的漏气被返回到空气滤清器侧。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漏气通风系统中,该流量控制阀和簧片阀被布置在发动机主单元中的缸体与形成进气系统的一部分并布置在缸体的上部的节流阀体之间的狭小空间中;部件集中在狭小空间中;并且漏气通风系统具有流量控制阀的布置的自由度减小的问题和组装难度增加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权利要求1的本发明基于小型车辆用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其中:通过支撑轴,配置有水套的发动机主单元可摇摆地由主体框架支撑;在形成发动机主单元的一部分的曲轴箱侧,散热器由曲轴箱支撑,在散热器中:上部箱和下部箱利用冷却芯联接,并且在侧视图中散热器的至少一部分被布置在支撑轴的下侧;并且具有如下特征:该散热器被布置在曲轴箱侧面,散热器前端布置在支撑轴前面;并且引出管和入口管经由在侧视图中经过支撑轴上侧并从引出管向入口管侧变得更高的导管连接,其中:引出管被设置到发动机主单元,用于从发动机主单元的水套的最上部分引出冷却水,并且入口管被在支撑轴的上侧设置到散热器的上部箱。
根据权利要求2的本发明基于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明的配置,并具有如下特征:支撑轴能够插入的开口被设置到散热器,在发动机主单元通过支撑轴由主体框架支撑的状态下的侧视图中,支撑轴的一端与开口相对。
根据权利要求3的本发明基于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发明配置,并具有如下特征:该入口管被设置到上部箱,入口管具有沿主体框架的纵向方向延伸的轴线并且在侧视图中,位于支撑轴的上侧。
根据权利要求4的本发明基于根据权利要求1到3任何一项的发明配置,并具有如下特征:在散热器前面布置自动调温器,自动调温器配置有自动调温器外壳,自动调温器外壳的轴线倾斜,使得该上侧位于更外侧;用于连接从水套引导冷却水的第二导管的水套侧连接管从自动调温器外壳的上部向内和对角向上突起;并且用于连接从散热器引导冷却水的第三导管的散热器侧连接管从自动调温器外壳的下部向外和对角向下突起。
此外,根据权利要求5的本发明基于根据权利要求4的发明配置,并具有如下特征:该自动调温器外壳被固定到连接于发动机主单元的外侧的水泵的泵外壳,其中:泵轴的旋转轴线沿主体框架的横向方向,使得自动调温器外壳在纵向方向上与泵轴的轴线分离,并且在该纵向方向上与泵外壳重叠。
根据权利要求1中公开的发明,由于用于从水套的最上部分引出冷却水的引出管被设置到发动机主单元,该入口管被设置到用于利用主体框架支撑发动机主单元的支撑轴的上侧的散热器的上部箱,并且引出管和入口管经由在侧视图中经过支撑轴的上侧的导管联接以便从引出管向入口管侧更高,因此在散热器侧,水套中的空气经该导管引导,不需要专用于放气的导管;能够避免导管与支撑轴之间的干涉;部件数目减少;并且散热器周围的导管布局能够简化。此外,由于支撑轴被布置在散热器前端的后方,抑制了导管的倾斜,并且能够减小导管的长度。
根据权利要求2中公开的本发明,由于开口被设置到散热器,其中:在发动机主单元由主体框架支撑的状态下的侧视图中,开口与支撑轴的一端相对并且支撑轴能够被插入该开口中,因此当散热器连接于其曲轴箱的发动机主单元被安装在主体框架上时,该散热器不需要被布置在不阻碍插入支撑轴的工作的位置中,该散热器能够被布置在最佳位置中,并且布局的自由度能够提高。
根据权利要求3中公开的发明,由于被设置到散热器的上部箱的入口管具有沿主体框架的纵向方向延伸的轴线,并在侧视图中位于支撑轴的上侧,以将用于从水套引导冷却水的导管连接到散热器,因此抑制了从散热器在入口管前面的悬垂,并且整个散热器能够紧凑。
根据在权利要求4中公开的本发明,由于自动调温器外壳被布置在散热器前面,该轴线倾斜,使得该上侧位于外侧,水套侧连接管从自动调温器外壳的上部向内和倾斜向上突起,并且散热器侧连接管从自动调温器外壳的下部向外和倾斜向下突起,因此自动调温器在主体框架的横向方向上占用的空间减小;自动调温器能够紧凑;并且此外,连接到用于从水套引导冷却水的水套侧连接管的第二导管的长度和连接到用于从散热器引导冷却水的散热器侧连接管的第三导管的长度可被减小。
根据在权利要求5中公开的本发明,由于在沿纵向方向与泵轴的轴线分离的位置中,自动调温器外壳被固定到连接于发动机主单元的外侧的水泵的泵外壳,并被布置为自动调温器外壳沿纵向方向与泵外壳重叠,与水泵和自动调温器有关的导管能够在主体框架的横向方向上紧凑地铺设。
附图说明
图1是小型摩托车类型的摩托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显示沿图1中的直线2-2观看的动力单元的剖视图。
图3是部分被切除的沿图2中的直线3-3观看的侧视图。
图4是沿图3中的直线4-4观看的剖视图。
图5是部分被切除的从图3中箭头5所示的方向观看的视图。
图6是在散热器盖和散热器被省略的状态下的对应于图3的视图。
图7显示了沿图4的直线7-7观看的罩和散热器。
图8是沿图3中的直线8-8观看的剖视图。
图9是沿图2中的直线9-9观看的视图。
图10是在外部进气导管被省略的状态下的对应于图9的视图。
图11是沿图10中的直线11-11观看的剖视图。
图12是沿图10中的直线12-12观看的剖视图。
图13是沿图9中的直线13-13观看的放大剖视图。
图14是沿图9中的直线14-14观看的放大剖视图。
图15是从图13和14中的箭头15显示的方向观看的视图。
图16是从由图13和14的箭头16显示的方向观看的视图。
图17是沿图9中的直线17-17观看的放大剖视图。
图18是沿图16中的直线18-18观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描述在附图中显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
首先如图1所示,作为小型车辆的小型摩托类型的摩托车的主体框架F配置有:头部管13,头部管13可操纵地支撑前叉11和操作把手12,该前叉11在其下端处用轴支撑前轮WF并跨骑前轮WF,并且操作把手12连接到前叉11的上端;圆柱主管14,其从头部管13向后和向下延伸;一对左和右下部框架15,其连接到主管14的下部并向后延伸;横管16,其连接两个下部框架15的后端;一对左和右后框架管17,其每个前端被连接到横管16的两端的每个;和上部框架18,其每个在两个下部框架15的上侧连接主管14的中间部分和两个后框架管17的每个中间部分。
通过焊接,该下部框架15被连接到主管14的下部的左和右侧,在两侧延伸,进一步在后侧弯曲,并且向后延伸。通过焊接,下部框架15的每个后端被连接到横管16的左和右端的每个。
动力单元P包括布置在后轮WR的前侧的水冷单缸发动机E和布置在后轮WR的左侧的传动装置M,该动力单元P由主体框架F的两条后部框架管17的每个前部垂直可摇摆地支撑,并且后轮WR通过轴连接到动力单元P的后部。
该传动装置M在主体框架F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被连接到发动机E的主单元33,具体是曲轴箱21,并被容纳在延伸到后轮WR的左侧的传动箱22中。后缓冲单元23被设置在传动箱22的后部和左和右后框架管17对中的左后框架管17之间。
物品容纳部24能够容纳头盔和其它东西,并在两个后框架管17之间和两个上部框架18之间,从发动机E的上侧到发动机E的前侧被布置,并且物品容纳部24的后部从上侧覆盖着布置在头管13的后面的座位25。从上侧由座位25的后部覆盖的燃料箱26被布置在物品容纳部24后部、两个后框架管17的后部之间,并且物品容纳部24和燃料箱26由主体框架F支撑。
发动机E的一部分、主体框架F、物品容纳部24和燃料箱26覆盖着主体盖29,并且用于放置坐在座位25上的乘骑者的脚的一对左和右踏板地板27和在两个踏板地板27之间上升的地板通道28形成在主体盖29内部。
该地板通道28包括:通道主部分30,通道主部分30由左和右上部框架18对支撑,被布置到两个踏板地板27的每个内端,向上升起并且通道主部分30的一部分上部部分敞开;和可打开地关闭通道主体部分30的上部部分的开口的盖31。该物品容纳部24的前部被容纳在地板通道28中。
用于可打开地支撑座位25的铰接机构(未显示)被设置在座位25的前部和主管14之间;座位25能够被向前和倾斜向上翻转,以能够将诸如头盔的物品放入物品容纳部24或从物品容纳部24取出;并且盖31与座位25一起翻转以打开物品容纳部24的前部的上侧。
如图2,3,9和10所示,发动机E的主单元33配置有:曲轴箱21,其可旋转地支撑曲轴34,该曲轴34的轴线沿主体框架F的宽度方向延伸;缸体36,其具有缸膛35并连接到曲轴箱21;连接到缸体36的气缸盖37;和连接到汽缸盖37的顶盖38;并且对于曲轴箱21,左半箱39和右半箱40在垂直于曲轴34的轴线的表面上连接。
上述发动机主单元33在主体框架F的基本纵向方向上安装在主体框架F上,使得该缸膛35的缸轴线C的前部略微更高,并且通过支撑轴或心轴43和每个安装橡胶或安装橡胶44,设置到曲轴箱21的后侧的上部的一对左和右支架41由设置到主体框架F的后框架管17的每个中间部分的支撑物42可摆动地支撑。
通过连接杆49,可滑动地配合在缸膛35内部的活塞48与曲轴34连接。凸轮轴50被缸盖37可旋转地支撑,并且设置到缸盖37的进气阀和排气阀(都未显示)通过凸轮轴50开启和关闭。在沿曲轴34的轴线的一端侧(右侧),凸轮链或定时链52被可驱动地容纳在设置到曲轴箱21的右半外壳40、缸体36和缸盖37的链通路51中;并且定时链52被绕到设置到曲轴34的驱动链轮齿53上和设置到凸轮轴50的从动链轮齿53上。因此,曲轴34的转矩以1/2的速度减小比率被传送到凸轮轴50。
进气系统59被连接到缸盖37的上部的侧壁,并配置有进气管55、节流阀主体57和空气滤清器58。从缸盖37向后弯曲的进气管55的下游端被连接到缸盖37的上部的侧壁,并且燃料喷射阀56被连接于进气管55。该进气管55的上游端被连接到布置在发动机主单元33上侧的节流阀主体57;该节流阀主体57被连接到设置在传动箱22上侧的空气滤清器58(参照图1);并且用于控制进气量的节流阀60可打开地布置在节流阀主体57中。
如图2所示,传动箱22由下述部件构成:箱主体61,其与发动机主单元33中的曲轴箱21的左半箱39成整体并向后延伸;从左侧连接到箱主体61的左盖62;和从右侧紧固到箱主体61的后部的右盖63。
该传动装置M由下述部件构成:无级改变曲轴34的扭矩的带式无级变速器64;和减速齿轮系66,其被设置在后轮WR的轴65与带式无级变速器64之间。该带式无级变速器64被容纳在传动箱22中的箱主体61和左盖62之间形成的变速器室67中;并且减速齿轮系66被容纳在传动箱22中的箱主体61和右盖63之间形成的齿轮腔68中。
该带式无级变速器64配置有:驱动带轮70,其在变速器室67中被设置到曲轴34的左端;从动带轮71,其被布置在变速器室67的后部;和环状V型带72,其绕在驱动带轮70上和从动带轮71上。
该驱动带轮70配置有:固定到曲轴34的固定侧带轮半体73;和活动侧的带轮半体74,其能够接近固定侧的带轮半体73并能够从固定侧的带轮半体73分离;并且随着曲轴34的转速的增加,在活动侧的带轮半体74被在半径方向的外侧运动的离心重物75,沿在活动侧的带轮半体接近固定侧的带轮半体73的方向按压。
在传动箱22的后部,具有与曲轴34平行的轴线的输出轴76由箱主体61和右盖63可旋转地支撑;从动带轮71配置有:由输出轴76可相对旋转地支撑的固定侧的带轮半体77;和活动侧的带轮半体78,其能够接近固定侧的带轮半体77并能够与带轮半体77分离;和在活动侧的带轮半体78被弹簧79压向固定侧的带轮半体77。用于启动的离合器80被设置在固定侧的带轮半体77和输出轴76之间。
在该输出轴76、与输出轴76平行的中间轴81和轴65由传动箱22中的箱主体61的后部和右盖63可旋转地支撑;经由中间轴81,减速齿轮系66被设置在输出轴76和轴65之间;并且后轮WR被设置到穿透右盖63在右侧突出的轴65的右端。
因此,该曲轴34的扭矩被传送到驱动带轮70并经V型带72、从动带轮71、用于启动的离合器80和减速齿轮系66,从驱动带轮70被传送到后轮WR。
当发动机E低速驱动时,作用在驱动带轮70的离心重物75上的离心力很小,因此,活动侧的带轮半体78和固定侧的带轮半体77之间的槽宽由从动带轮71的弹簧79减小,并且传动比在低水平。当曲轴34的转速从这种情况增加时,作用在离心重物75上的离心力增加,在驱动带轮70的固定侧的带轮半体73与活动侧的带轮半体74之间的槽宽度减小;并且随着从动带轮71的固定侧的带轮半体77与活动侧的带轮半体78之间槽宽度相应地增加,传动比从低级连续变化为顶级。
具有与曲轴34平行的轴线的启动轴83在传动箱22的纵向方向的中间部分由箱主体61和左盖62可旋转地支撑;并且启动踏板84被固定到从启动轴83的左盖62突起的端部。此外,复位弹簧85被提供在启动轴83和箱主体61之间。
同时,与设置到曲轴34的端部的被配合部件86同轴相对的配合部件87由传动箱22的左盖62支撑,使得该配合部件能够与曲轴34同轴地旋转,并且能够沿曲轴的轴向方向运动,并且速度增加齿轮系88被设置在启动轴83和配合部件87之间。根据启动踏板84上的踩踏,启动轴83的旋转由速度增加齿轮系88增加,并被传送到配合部件87;该配合部件87向前旋转,直到它配合到被配合部件86,并且从而启动的旋转动力被传送到曲轴34。
利用固定侧的带轮半体73的旋转将冷空气导入变速器室67的多个叶片89被固定到驱动带轮70的固定侧的带轮半体73的外部表面,并且通过叶片89与固定侧的带轮半体73一起旋转从外部将冷空气导入变速器室67的外部空气吸入导管90被连接于传动箱22的左盖62的前部。将通风用的空气导入曲轴箱21的簧片阀91被连接于发动机主单元33中的缸体36的左侧。
此外参照图4,转子93被固定到曲轴34的右端,并且与转子93一起形成发电机95的定子94被固定到曲轴箱21的右半箱40,定子由转子93围绕。在发电机95外部,散热器96被布置在曲轴箱21侧,并且冷却风扇97为使冷却风经过散热器96抽取冷却风,该冷却风扇97被连接于曲轴34的右端,发电机95保持在曲轴箱21的右半箱40和冷却扇之间。
此外,同时参照图5,从侧面围绕发电机95的筒状支撑外壳40a与右半箱40成整体;用于从侧面覆盖冷却风扇97的罩98被设置在散热器96和支撑外壳40a之间;并且散热器96从外侧由合成树脂制成的散热器盖99覆盖。
该散热器96通过经冷却芯102连接上部箱100和下部箱101形成,并被连接于设置到发动机主单元33的曲轴箱21的右半箱40。更确切地说,对应于上部箱100的后部布置的单个支撑突起部103和对应于下部箱101的前部和后部布置的一对支撑突起部104被设置到右半箱40;上部箱100由螺栓105紧固到支撑突起部103;并且下部箱101由螺栓106紧固到支撑突起部104。
散热器96的至少一部分,在这个实施例中,该散热器96中的上部箱100的前部被布置在支撑轴43的下侧;该散热器96被布置在曲轴箱21侧面,其前端布置在支撑轴43前面;在散热器被连接于曲轴箱21的状态下散热器96的姿态被倾斜与在发动机主单元33的缸体36中缸膛35的轴线L形成的角度α,使得如图3所示,后部更高;并且在具有散热器96的发动机主单元33经由支撑轴43由主体框架F支撑的状态下,该散热器96向前倾斜与水平面形成的角度β。此外,上部箱100的前部被形成,使得它比后部更低,以避开支撑轴43;并且在侧视图中,散热器96中的上部箱100的前部被布置在支撑轴43的下侧。
同时参照图6和7,该罩98整体配置有:从侧面围绕冷却风扇97的筒状部件98a;接触板98b,其周边接触到散热器96的内部表面,并与筒状部件98a的一端连接;和一对侧板98c,其从接触板突起,在除了上部箱100的上部和下部箱101的下部的部分,侧板接近散热器96的两侧并与散热器96的两侧相对,并且该罩98由合成树脂制成。与散热器96中的冷却芯102的内表面侧的中心部分相对的圆形开口107与冷却风扇97的旋转轴线,即曲轴34的轴线,同轴地被设置到接触板98b的基本中心部分,并且向下敞开的排放端口108被设置到筒状部件98a的下部。此外,在对应于排放端口108的部分中,从开口107的轴线径向或放射状延伸的多个引导突起109在接触部件98b的内表面上沿开口107的圆周方向具有间隔地突起。
该罩98被连接于散热器96;利用每个夹子或114,从罩98的筒状部件98a的上部向上突起的连接臂112,113的每端被连接于设置到散热器96的上部箱100的前部和后部的每个支撑件110,111;并且利用夹子114,从该罩98的接触板98b的纵向方向的中间部分向下突起的连接臂116的端部被连接于散热器96的下部箱101的纵向方向的中间部分的下侧设置的支撑件115。
该散热器盖99被连接于罩98,并利用每个螺钉118,被紧固到罩98的两侧板98c中的前侧的侧板98c的垂直间隔的位置突出的一对支撑突起117,并连接到从后侧的侧板98c的上部突起的支撑突起117。
与散热器96的冷却芯102的外侧表面相对的四边状的进气口119,优选矩形进气口,形成在散热器盖99中,并且在进气口119中布置的天窗或百叶窗119被设置到散热器盖99。
当冷却风扇97操作时,从进气口119吸入的空气经过散热器96的冷却芯102,冷却散热器96,并且进一步从罩98的排放端口108排放到外部。
整流板122用于防止来自冷却风扇97的冷却风在曲轴箱21侧在对应于排放端口108的部分流动,并被固定在排放端口108和冷却风扇97的曲轴箱21的右半箱40侧。通过利用每个螺钉124将整流板122紧固到从罩98的接触板98b的下部突起的一对安装突起部123,该整流板122被连接于罩98,并在侧视图中,沿冷却风扇97的径向方向的最外端的旋转轨迹形成圆弧形状。
此外,该发电机95被布置在冷却风扇97和曲轴箱21之间;该整流板122被布置在发电机95外部;并且在曲轴箱21侧从整流板122的内端延伸的回转部122a与整流板122成整体。
该散热器96形成冷却系统的一部分,冷却系统使冷却水能够在设置到发动机主单元33的缸体36和缸盖37的水套125(参见图2)中循环;并且该冷却系统配置有:将冷却水供应到水套125的水泵126;散热器96,其介于水套125和泵126的吸取开口或入口135(参见图2)之间;和自动调温器127,其被布置在散热器96前面,用于根据冷却水的温度切换如下两个状态,来自水套125的冷却水被返回到水泵126而不经过散热器96的状态;和从水套125经过散热器96的冷却水被返回到水泵126的状态。
该水泵126的泵外壳128包括:外壳主体129,其从右侧配合和固定到缸盖37;和泵盖130,其如图2所示紧固到外壳主体129;并且泵轴131被同轴地并且以泵轴无法被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到凸轮轴50,泵轴131的旋转轴线沿主体框架F的横向方向延伸,并且泵轴131由外壳主体129液密并可旋转地支撑。此外,叶轮133在泵外壳128中形成的泵室132中被固定到泵轴131。
同时参照图8,将自动调温器127容纳在内部的自动调温器壳体134被紧固和固定到泵外壳128的泵盖130,使得自动调温壳体与泵轴131的轴线沿纵向方向(在这个实施例中向后)分离,并且沿纵向方向与泵外壳128重叠,并且自动调温器箱134的轴线倾斜,使得位于上侧的该轴线位于更外部。
向上延伸的供水管137与散热器96的上部箱100的后部成整体,并且可通过翻转打开的帽138被安装在供水管137的上端处。在支撑轴43的后面,具有沿主体框架F的纵向方向延伸的轴线的入口管139被提供到供水管137的中间部分,在侧视图中,入口管位于支撑轴43的上侧。同时,从水套125的最上端引出冷却水的引出管140被提供到发动机主单元33的汽缸盖37,其中在侧图中,引出管位于入口管139的下侧;该引出管140和入口管139通过作为橡胶软管的第一导管141连接;第一导管141被延伸为从引出管140向入口管139更高,并被铺设使得在侧视图中,第一导管经过支撑轴43的上侧。
扁平的加强板142被设置在上部箱100的前部和入口管139之间;并且支撑轴43能够插入的圆形开口143设置到加强板142,在通过支撑轴43发动机主单元33由主体框架F支撑的状态下,在侧视图中,该开口与支撑轴43的一端相对。
分支连接管144被设置到引出管140的中间部分。同时,水套侧连接管145从自动调温器外壳134的上部向内和对角向上或倾斜向上突起,自动调温器外壳134的轴线倾斜,使得在上侧的该轴线位于更外部;并且分支连接管144和水套侧连接管145通过用于将冷却水从水套125引导到自动调温器127侧的诸如橡胶软管的第二导管146连接。
出口管147从散热器96的下部箱101的下部向前突出;并且散热器侧连接管148从自动调温器外壳134的下部向外和对角向下或倾斜向下突起。该出口管147和散热器侧连接管148经由用于从散热器96引导冷却水的诸如橡胶软管的第三导管149连接。
用于从水泵126引导冷却水的诸如橡胶软管的第四导管150的一端被连接到设置到泵外壳128的排放管151;并且第四导管150的另一端被连接到设置到缸体36的入口管152,使得所述另一端与水套125的下部连通。
用于从泵外壳128中的泵室132的上部放出空气的放气导管153被连接到泵外壳128的上部。
此外,用于连接橡胶软管的连接管154被设置到供水管137,并被连接到向大气敞开的储水器(未显示),并与散热器96分开地布置。当散热器96中的冷却水变成高温并膨胀时,额外的冷却水流入储水器;并且当散热器96中的冷却水变为低温时,冷却水从储水器返回到散热器96中。利用冷却水在散热器96与储水器之间的上述流动,在供水管137中积累的空气被排放到储水器中。即,当发动机E操作时,也满意地执行从冷却系统放出空气。
在这种冷却系统中,当发动机E的升温完成时,从由凸轮轴50驱动的水泵126排放的冷却水通过第四导管150被供应到发动机主单元33中的水套125;并且在冷却水经过水套125时冷却水冷却发动机E后,它经由第一导管141被供应给散热器96的上部箱100。在冷却水经冷却芯102从上部箱100流入下部箱101并经过散热器96时温度下降,经由第三导管149和自动调温器127,该温度下降的冷却水返回到水泵126的吸力开口135。同时,当发动机E升温并且冷却水的温度较低时,该自动调温器127被操作以循环冷却水,不经过散热器96;经第二导管146和自动调温器127,不经过散热器96,冷却水从水套125流进水泵126,并且温度立即升高。
如图3和5所示,阻止帽138变到释放位置的位置调节器99a与散热器盖99成整体,位置调节器覆盖帽138。此外,切口155被设置到位置调节器99a,经该切口55帽138的一部分与外部相对。
接下来,说明这个实施例的操作,该散热器96被布置在曲轴箱21的侧面;抽取冷却风使冷却风经过散热器96中的冷却水的冷却风扇97被连接于曲轴34的一端,并被布置在散热器96内部;在下部配置有排放端口108并从侧面覆盖冷却风扇97的罩98被设置在散热器96与曲轴箱21的右半箱40中的支撑外壳40a之间;并且整流板122用于防止自冷却风扇97的冷却风在对应于排放端口108的部分在曲轴箱21侧流动,该整流板122不被固定到冷却风扇97和排放端108侧,而是固定到曲轴箱21侧。
因此,由于由冷却风扇97抽取并经过散热器96的冷却风被整流板122防止从冷却风扇97流到罩98的排放端口108附近曲轴箱21侧并平稳流入排放端口108,因此该散热器96的冷却效率能够提高。
由于整流板122被连接于罩98,并且与整流板122连接的罩98能够连接于曲轴箱21,与整流板122连接于曲轴箱21的情况相比,当冷却风扇97被连接于曲轴箱34时,整流板122从不会产生妨碍,并能够提高组装的方便性。
此外,由于在侧视图中,整流板122沿冷却风扇97的径向方向的最外端的旋转轨迹形成圆弧形状,因此从冷却风扇97到曲轴箱21侧的冷却风流能够更有效地被阻塞。
此外,由于发电机95被布置在冷却风扇97与曲轴箱21之间,并且从整流板122的内端延伸到曲轴箱21侧的回转部122a与布置在发电机95外部的整流板122成整体,通过使回转部122a与发电机95的周边相对,冷却风能够更平稳地在排放端口108侧流动,不会导致在发电机95与整流板122之间流动的少量冷却风中出现湍流。
此外,引出管140被设置到发动机主单元33的汽缸盖37,用于从发动机主单元33的水套125的最上部分引出冷却水,并且入口管139在支撑轴43上侧被设置到散热器96的上部箱体100,用于由主体框架F可摆动地支撑包括发动机主单元33的动力单元P,通过第一导管141,引出管140和入口管139被连接在一起,该第一导管141在侧视图中,经过支撑轴43的上侧,并且从引出管140到入口管139侧变得更高。
因此,经第一导管141,水套125中的空气在散热器96侧被引导;不需要专用于放气的导管;能够避免第一导管141和支撑轴43之间的干涉;部件数目减小;并且散热器96周围的导管布局能够简化。
此外,由于支撑轴43被布置在散热器96的前端的后部,抑制了第一导管141的倾斜,并且能够减小第一导管141的长度。
此外,由于支撑轴43能够插入的开口143被设置到散热器96,并且在发动机主单元33经支撑轴43由主体框架F支撑的状态下,在侧视图中,支撑轴43的一端与开口相对,因此当发动机主单元33(散热器96连接于发动机主单元33的曲轴箱21)被安装在主体框架P上时,该散热器96不要求被布置在不会妨碍插入支撑轴43的工作的位置,该散热器96能够被布置在最佳位置中,并且能够提高布局的自由度。
此外,由于入口管139被设置到散热器96的上部箱体100,并且入口管具有沿主体框架F的纵向方向延伸的轴线并且在侧视图中位于支撑轴43的上侧,因此抑制了从散热器96在入口管139前面的悬垂,并且整个散热器96能够紧凑。
此外,由于自动调温器127被布置在散热器96的前面,其中自动调温器127配置有自动调温器外壳134,该自动调温器外壳134的轴线倾斜使得上侧位于更外侧,水套侧连接管145从自动调温器外壳134的上部向内和倾斜向上突起,其中:水套侧连接管145用于连接从水套125引导冷却水的第二导管146;并且散热器侧连接管149从自动调温器外壳134的下部向外并倾斜向下突起,其中:散热器侧连接管148用于连接从散热器96引导冷却水的第三导管149;自动调温器127沿主体框架F的横向方向占用的空间减小;自动调温器127能够紧凑,并且此外,可以减小用于从水套125引导冷却水的连接到水套侧连接管145的第二导管146的长度和用于从散热器96引导冷却水的连接到散热器侧连接管148的第三导管149的长度。
由于自动调温器外壳134被固定到水泵126的泵外壳128,并且自动调温器外壳在纵向方向上与泵轴131的轴线分离,并且自动调温器外壳在纵向方向上与泵外壳128重叠,水泵126连接于发动机主单元33的缸盖37的外侧,并且泵轴131沿主体框架F的横向方向延伸,关于水泵126和自动调温器127的导管141,146,149,150能够在主体框架F的横向方向上紧凑地布局。
曲轴腔215被形成在曲轴箱21内;从缸膛35的内表面与活塞48之间的间隙出来,与活塞48的顶部相对并且形成在缸体36与缸盖37之间的燃烧腔216中燃烧的排放气体的一部分作为漏气,泄漏入曲轴腔215;通过将发动机主单元33外部的来自进气系统59的新鲜空气导入曲轴腔215中,曲轴腔215中的漏气从发动机主单元33的顶盖38回流到进气系统59;并且该漏气再次在燃烧室216中燃烧。
用于从发动机主单元33的外部引导新鲜空气的新鲜空气吸入管217的上游端被连接到进气系统59中的空气滤清器58中的净化腔;控制新鲜空气流量的流量控制阀218被设置到新鲜空气进气管217;并且簧片阀219利用在曲轴箱21中形成的曲轴腔215中的负压将新鲜空气吸入曲轴腔215,并防止从曲轴腔215到新鲜空气进气管217侧的回流,该簧片阀219被连接到新鲜空气进气管217的下游端。用于将漏气引导到进气系统59的节流阀60的上游侧的漏气返回管220的一端被连接到发动机主单元33中的顶盖38。
如图9和10所示,新鲜空气进气管217由下述部分构成:上游侧管221,其上游端被连接到空气滤清器58的净化腔,并且其下游端被连接到流量控制阀218;和下游侧管222,其上游端被连接到流量控制阀218,并且其下游端被连接到簧片阀219。该漏气返回管220的上游端被连接到顶盖38,以与在顶盖38中形成的通气口223(参见图2)连通;并且漏气返回管220的下游端被连接到连接管224,连接管224分别连接在进气系统59中的节流阀体57和空气滤清器55。
同时参照图11和图12,簧片阀219在曲轴34的轴向方向的另一端侧,即链通路51的相反侧,连接到缸体36的外部表面。
此外,如图9和10所示,在侧视图中,流量控制阀218被布置在簧片阀219的上侧,并连接于固定到缸体36的上侧表面的支撑物225;并且在流量控制阀后部,用于利用主体框架F可摆动支撑发动机主单元33的支撑轴43接近流量控制阀218布置。
凹部227被设置到缸体36的外部表面,并且簧片阀的安装座230配置有围绕凹部227的安装座。该簧片阀219配置有:框架229,其在中心部分具有阀孔228并被装配到凹部227;阀盖231,其被紧固到簧片阀的安装座230,将框架229保持在阀盖和缸体36之间;弹性或柔韧阀元件232,其基部连接于框架229的内表面,使得弹性或柔韧阀元件的端部能够关闭阀孔228;和调节片233,其调节沿弹性或柔韧阀元件232的端部的侧面与框架229分开的方向运动的端部,并且利用螺钉234,与弹性或柔韧阀元件232一起,调节片233的基部被紧固到框架229。
与阀孔228连通的入口端口235形成在框架229和阀盖231之间;并且与入口端口235连通的连接管231a与阀盖231成整体。在新鲜空气进气管217的下游侧的管222的下游端被连接到连接管231a。
用于将空气从簧片阀219引导到曲轴腔215的连通通路236被设置到缸体36和曲轴箱21中的左半箱39,连通通路236的一端对凹部227敞开,并且连通通路236的另一端对曲轴箱21中的曲轴腔215敞开。
此外,如图10所示,在侧视图中在发动机主单元33的气缸轴线C的下侧,该连通通路236对曲轴腔215敞开;并且曲轴34的旋转方向237被设置为当车辆前进时在对应于连通通路236的向曲轴腔215的开口的部分旋转方向向下。
例如利用两个螺栓238,238,形成簧片阀219的一部分的阀盖231被紧固到缸体36的簧片阀的安装座230;并且支撑物239也由螺栓238紧固到缸体36。即,利用螺栓238,布置为将阀盖231保持在支撑物与缸体36之间的支撑物239与阀盖231一起被紧固到缸体36。
此外,点火线圈240在连接于缸盖37的左侧壁的火花塞241附近被连接于支撑物239。
如图13到16所示,通过紧固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第一半导管244和布置在与发动机主单元33相反的一侧并由合成树脂制成的与第一半导管244相关的第二半导管245,形成与传动箱22的左盖62的前部连接的外部进气导管90;从传动箱22的前部向前并向上延伸的外部空气进气导管90的后部与传动箱22的前部连接。
第一半导管244整体配置有:第一扁平部分244a,其接触传动箱22中的左盖62前部的侧面;侧面部分244b,其一端与第一扁平部分244a的前部连接,并且侧面部分244b在发动机主单元33侧延伸,与左盖62的前端壁接近并相对;和从侧部244b的另一端向前并向上延伸的第二扁平部分244c,并且向第二半导管245侧突出的突起244d与第一半导管244的大体整个外周成整体。
凹部246被设置到传动箱22的左盖62的前部,外部空气进气导管90的后部被装配到凹部246中并且凹部246向前并向侧面敞开。此外,入口247在变速器室67的前部向后敞开,以将来自外部空气进气导管90的后部的冷却空气导入变速器室67中,该入口247被设置到与凹部346的外侧相对的侧面246a,并且围绕入口247的环形配合突起248一体形成。同时,延伸到入口247的连通孔249被设置到第一半导管244的第一扁平部分244a;并且环形配合凹部250配置有围绕连通孔249的配合凹部,配合突起248被装配到环形配合凹部250中。
该第二半导管245基本形成盒形状,并向第一半导管244侧敞开;第二半导管245的周边接触第一半导管244的周边;和第一半导管244的突起244d被装配到第二半导管245的周边。
每个突起部251,252,253,254被设置在第二半导管245的内表面侧的多个位置,例如4个位置;通过将在分别对应于突起部251到254的位置穿透第一半导管244的每个螺钉255,256,257,258拧在每个突起部251到254上,第一和第二半导管244,245被彼此紧固;并且形成外部空气进气导管90。
此外参照图17,每个轴环256,256被插入两个位置,该两个位置垂直地保持第一和第二半导管244,245的每个后部的入口247;插入每个轴环256的每个螺栓257,257被拧在传动箱22中的左盖62前部的侧面246a上,并且从而,外部空气进气导管90的后部被紧固到传动箱22中的左盖62的前部。因为在紧固到传动箱22的状态下的外部空气进气导管90被布置在与用于将传动箱22中的左盖62紧固到箱主体61的多个螺栓258之一在侧视图中重叠的位置,用于避免与螺栓258干涉的凹陷259被设置到外部空气进气导管90的第一半导管244。
在连接于传动箱22的状态下的外部空气进气导管90被布置,使得如图9所示,外部空气进气导管从侧面隐藏流量控制阀218和簧片阀219,该流量控制阀218和簧片阀219作为连接于发动机的部件分别连接于发动机主单元33的缸体36。
用于从外部取得空气的外部空气入口261被设置到外部空气进气导管90的接近传动箱22的部分;并且在外部空气进气导管90内,形成了从外部空气入口261到传动箱22的入口247的空气通路262。
该外部空气入口261被设置到外部空气进气导管90的与发动机主单元33相反的一侧的侧面,即,第二半导管245。即,内部凹陷的凹部263被设置到第二半导管245的接近传动箱22的部分的下侧;并且通过切除凹部263的前侧的侧壁,形成向后开口并与凹部263相对的外部空气入口261。此外,在凹部263中间隔地垂直布置的多个引导壁264与第二半导管245成整体,以将外部空气引导向外部空气入口261。
第一隔壁265延伸到凹部263的上侧壁,向前并向上延伸,并具有前端返回到后部的U形返回部分265a,并且第二隔壁266在对应于外部空气入口261的位置将第二半导管245的下侧壁与第一隔壁265连接,第二隔壁266与第二半导管245的内表面成整体;并且第一和第二隔壁265,266接触第一半导管244的第二扁平部分244c。同时,第三隔壁267从下侧接触第一隔壁265的一部分,并且第四隔壁268从后部接触第二隔壁266,第三隔壁267和第四隔壁268与第一半导管244的第二扁平部分244c的内表面整体形成。
在外部空气进气导管90中形成的空气通路262包括:第一通路部分262a,其前端延伸到外部空气入口261,并且第一通路部分262a在第一和第三隔壁265,267和第二半导管245的下侧面之间向前并倾斜向上延伸;第二通路部分262b,其在第一和第三隔壁265,267和第二半导管245的上侧面之间向后并倾斜向下延伸,第二通路部分262b的后端与连通孔249连通,并且第二通路部分262b邻近第一通路部分262a地布置在第一通路部分262a的上侧;和第三通路部分262c,其连接第一和第二通路部分262a,262b的前部。通过第三通路部分262c和第二通路部分262b,该空气通路262从第一通路部分262a到传动箱22侧形成U形。
此外,在如图9清楚地所示,第一和第二通路部分262a,262b的连接部分,即,第三通路部分262c在侧视图中被布置在发动机主单元33中的缸体36的上侧。
挡板269在外部空气入口261的前侧与外部空气入261间隔开的位置,从下侧壁向上突出,并与第二半导管245的内表面成整体,并且利用在第一隔壁265前端的返回部分265a和挡板269,防止从外部空气入口261穿入空气通路262的水经第一通路部分262a的上部和下侧壁在第二通路部分262b侧流动。
此外,引导壁270与第二半导管245成整体,引导壁位于第四隔壁268的后面,引导壁270的上端从第二通路部分262b的下侧壁向上突出;并且如图18所示,对在引导壁270与第四隔壁268之间形成的排放通路271的下部开口的排放孔272被设置到第一半导管244中的第二扁平部分244c的下部。因此,穿入第二通路部分262b的水在引导壁270的上端处被引导到排放通路271侧,并从排放孔272排放到外部。
接下来,说明这个实施例的作用,流量控制阀218被设置到用于引导来自发动机主单元33外部,例如来自空气滤清器58,的新鲜空气的新鲜空气进气管217以控制新鲜空气进气管217中新鲜空气的流量;簧片阀219利用在曲轴箱21中的曲轴腔215中的负压将新鲜空气吸入曲轴腔215,并防止从曲轴腔215到新鲜空气进气管217侧的回流,该簧片阀219被连接到新鲜空气进气管217的下游端;该簧片阀219在曲轴34的轴向方向上在与链通路51相反的一侧被连接于缸体36的外部表面;并且流量控制阀218在侧视图中被布置在簧片阀219的上侧。
因此,不仅能够简化为将簧片阀219连接于缸体36的簧片阀的安装座230的加工,而且流量控制阀218也能够被布置在缸体36的上侧的空闲空间中,提高了布置的自由度。因此,提高了流量控制阀218的装配方便性;并且也有利于管道到流量控制阀218的连接。由于簧片阀219被连接于缸体36的外部表面,因此连接曲轴腔215和簧片阀219的连通通路236形成在缸体36和曲轴箱21中,并且能够防止曲轴腔215中的油直接附于簧片阀219。
此外,该发动机主单元33被装配在主体框架F上,其中:气缸轴线C倾斜,使得前部更高;用于将空气从簧片阀219引导到曲轴腔215的连通通路236在侧视图中在气缸轴线C的下侧对曲轴腔215开口;由于当车辆前进时的曲轴34的旋转方向237被设置为在对应于连通通路236的向曲轴腔215的开口的部分旋转方向向下,因此连通通路236在曲轴34的旋转引起的油的飞溅几乎不会散开的位置对曲轴腔215敞开;并且能够有效抑制油侵入连通通路236中。
此外,由于在流量控制阀的后部,利用主体框架F可摇摆地支撑发动机主单元33的支撑轴43接近流量控制阀218布置,因此该支撑轴43被布置在曲轴箱21的上侧,能够使包括发动机E的整个动力单元P紧凑,并且此外能够抑制流量控制阀218的波动。
此外,由于点火线圈240与形成簧片阀219的一部分的阀盖231一起连接于紧固到缸体36的支撑物239,因此点火线圈240被布置在接近火花塞241的空闲空间中,并且使点火线圈240能够有效布置。
此外,由于用于将冷却风导入容纳带式无级变速器64的传动箱22并向后延伸的外部空气进气导管90与传动箱22连接,从传动箱22的前部向前并向上延伸的外部空气进气导管90的后部与传动箱22的前部连接,用于从外部取得空气的外部空气入口261被设置到外部空气进气导管90的接近传动箱22的部分;并且从外部空气入口261到传动箱22的U形空气通路262配置有:从外部空气入口261向前并倾斜向上延伸的第一通路部分262a;和从第一通路部分262a的前端向后延伸向传动箱22侧的第二通路部分262b,该U形空气通路262形成在外部空气进气导管90中,在外部空气进气导管90中具有迷宫结构的空气通路262的长度能够被设置得较长,并且能够提高防灰和防水性。此外,因为外部空气进气导管90从传动箱22的前部向前并向上延伸,并与传动箱22的前部连接,因此当传动箱22灌水时,可防止水从外部空气进气导管90流入传动箱22。
此外,由于外部空气入261被设置到与外部空气进气导管90的发动机主单元33相反的一侧的侧面,从发动机主单元33的热辐射效果减小,并且外部低温空气能够有效抽入。此外,由于在外部空气进气导管90中的空气通路262具有U形迷宫结构,即使外部空气入口262敞开在摩托车外部,也能够防止泥浆和水侵入传动箱22。
此外,由于外部空气进气导管90被布置为:外部空气进气导管从侧面隐藏了分别设置到发动机主单元33的流量控制阀218和簧片阀219,不仅外观好看,而且能够保护流量控制阀218和簧片阀219防止泥浆和水。
此外,由于第一和第二通路部分262a,262b的连接,即,第三通路部分262c在侧视图中被设置在缸体36的上侧,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异物进入传动箱22,即使诸如泥浆和水的异物侵入外部空气进气导管90。
上面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允许不背离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本发明德的多种设计变动。
例如,在实施例中,描述了应用于小型或摩托车的情况,然而,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诸如三轮车辆的其它小型车辆。
附图标记
21曲轴箱
33发动机主单元
34曲轴
36缸体
43支撑轴
96散热器
50凸轮轴
51链通路
52凸轮链系
59进气系统
60节流阀
100上部箱体
101下部箱体
102冷却芯
125水套
126水泵
127自动调温器
128泵外壳
131泵轴
134自动调温器外壳
139入口管
140引出管
141第一导管
143开口
145水套侧连接管
146第二导管
148散热器侧连接管
149第三导管
215曲轴腔
217新鲜空气吸入管
218流量控制阀
219簧片阀
220漏气返回管
236连通通路
237旋转方向
231阀盖
239支撑物
240点火线圈
C气缸轴线
F主体框架

Claims (5)

1.一种小型车辆用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其中:配置有水套(125)的发动机主单元(33)可摇摆地通过支撑轴(43)由主体框架(F)支撑;并在形成发动机主单元(33)的一部分的曲轴箱(21)侧,散热器(96)由曲轴箱(21)支撑,在散热器(96)中:上部箱(100)和下部箱(101)经由冷却芯(102)连接,并且在侧视图中散热器(96)的至少一部分被布置在支撑轴(43)的下侧,
其中:散热器(96)被布置在曲轴箱(21)侧面,散热器(96)的前端布置在支撑轴(43)前面;和
引出管(140)和入口管(139)通过导管(141)连接,该导管(141)在侧视图中经过支撑轴(43)上侧并从引出管(140)向入口管(139)侧变得更高,引出管(140)被设置到发动机主单元(33),用于从发动机主单元(33)的水套(125)的最上部分引出冷却水,并且入口管(130)在支撑轴(43)的上侧被设置到散热器(96)的上部箱(100)。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小型车辆用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其中:
支撑轴(43)能够插入的开口(143)被设置到散热器(96),在发动机主单元(33)经支撑轴(43)由主体框架(F)支撑的状态下,在侧视图中,支撑轴(43)的一端与该开口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型车辆用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其中:
所述入口管(139)被设置到上部箱(100),其中入口管具有沿主体框架(F)的纵向方向延伸的轴线并且在侧视图中位于支撑轴(43)的上侧。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任何一项所述的小型车辆用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其中:
在散热器(96)前面布置自动调温器(127),自动调温器(127)配置有自动调温器外壳(134),自动调温器外壳(134)的轴线倾斜,使得上侧位于外侧;
用于连接用于从水套(125)引导冷却水的第二导管(146)的水套侧连接管(145)从自动调温器外壳(134)的上部向内并倾斜向上突起;和
用于连接用于从散热器(96)引导冷却水的第三导管(149)的散热器侧连接管(148)从自动调温器外壳(134)的下部向外并倾斜向下突起。
5.根据权利要求4的小型车辆用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其中:
所述自动调温器外壳(134)被固定到连接于发动机主单元(33)的外侧面的水泵(126)的泵外壳(128),其中:泵轴(131)的旋转轴线在主体框架(F)的横向方向上,使得自动调温器外壳在纵向方向上与泵轴(131)的轴线分离,并且在纵向方向上与泵外壳(128)重叠。
CN2008101361463A 2007-07-12 2008-07-10 小型车辆用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440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83273 2007-07-12
JP2007183271 2007-07-12
JP2007183273A JP4970171B2 (ja) 2007-07-12 2007-07-12 車両用ブローバイガス換気装置
JP2007183271A JP4953950B2 (ja) 2007-07-12 2007-07-12 小型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JP2007-183271 2007-07-12
JP2007183273 2007-07-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44030A true CN101344030A (zh) 2009-01-14
CN101344030B CN101344030B (zh) 2011-10-05

Family

ID=402461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3614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44030B (zh) 2007-07-12 2008-07-10 小型车辆用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953950B2 (zh)
CN (1) CN101344030B (zh)
ES (1) ES2355924T3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2278A (zh) * 2009-12-31 2012-11-14 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 发动机的冷却液泵和管道的布置
CN103119265A (zh) * 2010-08-24 2013-05-22 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 用于在机动车辆中支撑散热器输出管道的装置
CN111377017A (zh) * 2018-12-25 2020-07-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3396100A (zh) * 2019-03-28 2021-09-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CN114212173A (zh) * 2020-09-03 2022-03-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06240B2 (ja) * 2017-12-20 2022-01-24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ウォータポンプの配置構造
JP6704945B2 (ja) * 2018-02-09 2020-06-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49179B2 (ja) * 1988-12-30 1997-09-0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空液冷エンジン
JP4163314B2 (ja) * 1999-01-11 2008-10-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イング式パワーユニット
JP4145425B2 (ja) * 1999-06-07 2008-09-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ラジエータのフィラーネック取付構造
JP4282845B2 (ja) * 1999-10-08 2009-06-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JP3696508B2 (ja) * 2000-12-28 2005-09-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ラジエータ装置
JP3652696B2 (ja) * 2004-10-08 2005-05-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ラジエータ装置
JP4662469B2 (ja) * 2005-11-01 2011-03-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小型車両のラジエータカバー構造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2278A (zh) * 2009-12-31 2012-11-14 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 发动机的冷却液泵和管道的布置
CN102782278B (zh) * 2009-12-31 2016-06-15 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 发动机的冷却液泵和管道的布置
CN103119265A (zh) * 2010-08-24 2013-05-22 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 用于在机动车辆中支撑散热器输出管道的装置
CN103119265B (zh) * 2010-08-24 2016-03-23 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 用于在机动车辆中支撑散热器输出管道的装置及机动车辆
CN111377017A (zh) * 2018-12-25 2020-07-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1377017B (zh) * 2018-12-25 2021-10-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3396100A (zh) * 2019-03-28 2021-09-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CN114212173A (zh) * 2020-09-03 2022-03-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44030B (zh) 2011-10-05
ES2355924T3 (es) 2011-04-01
JP4953950B2 (ja) 2012-06-13
JP2009019581A (ja) 2009-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44030B (zh) 小型车辆用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US4712629A (en) Engine and drive belt cooling system for an all terrain vehicle
TWI333023B (zh)
JP4856487B2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WO2011027445A1 (ja)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冷却風取入れ構造
JP4812636B2 (ja) 水冷式内燃機関の冷却水通路構造
JP4731498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ラジエータ装置
CN101240738B (zh) 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
JP3881796B2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JP4259976B2 (ja) 自動二輪車及び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
JP5203739B2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冷却構造
JP4732133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伝動ケースのブリーザ構造
ITTO990964A1 (it) Dispositivo d'iniezione di carburante per il motore di un veicolo.
JP5089421B2 (ja) 自動二輪車用点火コイル配置構造
EP2014891B1 (en) Radiator for small-sized vehicle
JP4512025B2 (ja) 自動二輪車
JP3646066B2 (ja) エンジンの排気浄化用2次空気供給装置
BRPI1002925A2 (pt) dispositivo de resfriamento para unidade de energia
JP4530928B2 (ja) 小型車両のラジエータ装置
ITTO20011005A1 (it) Gruppo radiatore per veicolo.
EP2014890B1 (en) Cooling system of engine for motorcycle
JP4776561B2 (ja) 強制空冷式内燃機関
JP4999582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パワーユニットの変速機ケース冷却構造
JP4970171B2 (ja) 車両用ブローバイガス換気装置
JP4523537B2 (ja) 小型車両におけるエンジンの排気浄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0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