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80733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80733A
CN114080733A CN202080049501.2A CN202080049501A CN114080733A CN 114080733 A CN114080733 A CN 114080733A CN 202080049501 A CN202080049501 A CN 202080049501A CN 114080733 A CN114080733 A CN 1140807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movable
fitting
initial position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4950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80733B (zh
Inventor
野崎新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0807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807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807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807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1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4Bases; Cases composed as a modular blocks or assembly, i.e. composed of co-operating parts provided with contact member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between th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2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a single latching a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3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two latching ar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20Coupling parts carrying sockets, clip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only to wire or cable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使得能够在不给嵌合动作带来阻碍的情况下减小嵌合阻力的峰值。第1壳体(10)具有将可动壳体(25)保持于初期位置的初期位置用保持部(27)和将可动壳体(25)保持于嵌合位置的嵌合位置用保持部(29),初期位置的可动壳体(25)和第2壳体(40)的对置间隔比壳体主体(11)和第2壳体(40)的对置间隔窄,嵌合位置的可动壳体(25)和第2壳体(40)的对置间隔与壳体主体(11)和第2壳体(40)的对置间隔相同,在第2壳体(40)设置有在与第1壳体(10)的嵌合过程中可动壳体(25)达到正规嵌合位置的跟前时将初期位置用保持部(27)的保持解除的保持解除部(46)。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将阴阳两连接器嵌合过程中的嵌合阻力的峰值减小的连接器。在该连接器中,由固定端子座和可动端子座两构件构成阴侧连接器壳体。在阳侧连接器壳体和阴侧连接器壳体的嵌合过程中,首先,可动端子座的端子组开始与阳侧连接器壳体的阳端子组的连接,产生由双方端子组彼此之间的摩擦引起的嵌合阻力。
当可动端子座的端子组和阳端子组的嵌合完成时,则固定端子座的端子组和阳端子组的连接开始,产生由双方端子组彼此之间的摩擦引起的嵌合阻力。嵌合阻力在双方端子组彼此的连接开始时变为最大。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因为将阴侧连接器壳体的端子组划分为固定侧和可动侧,使其与阳端子组的连接开始的时机不同,所以嵌合阻力的峰值减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118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1952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现有的连接器中,在嵌合初期,固定端子座和可动端子座处于卡止状态,赋予给固定端子座的压入力传递到可动端子座。当可动端子座和阳侧连接器壳体的嵌合完成时,则固定端子座和可动端子座的卡止解开,仅固定侧端子座移动,开始与阳侧连接器壳体嵌合。
固定端子座和可动端子座的卡止解除通过在进行嵌合的过程中阳侧连接器壳体侧的保持解除部抵接于卡止部分而进行。因此,为了使可动端子座的嵌合完成的时机和保持解除部的卡止解除动作的时机一致,要求非常高的尺寸精度。在双方的时机错离的情况下,在可动端子座的嵌合完成后,可动端子座和固定端子座的卡止也不解开,不能进行固定端子座的嵌合。
本公开的连接器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以使得能够在不给嵌合动作带来阻碍的情况下减小嵌合阻力的峰值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连接器,具备:
第1壳体;和
第2壳体,与所述第1壳体嵌合,
所述第1壳体具有壳体主体和相对于所述壳体主体能在初期位置与嵌合位置之间相对移位的可动壳体,
所述第1壳体具有:初期位置用保持部,限制所述初期位置的所述可动壳体向远离所述第2壳体的方向相对移位;和嵌合位置用保持部,限制所述嵌合位置的所述可动壳体向远离所述第2壳体的方向相对移位,
在所述可动壳体位于所述初期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可动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的对置间隔比所述壳体主体和所述第2壳体的对置间隔窄,
在所述可动壳体位于所述嵌合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可动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的对置间隔与所述壳体主体和所述第2壳体的对置间隔相同,
在所述第2壳体设置有在与所述第1壳体的嵌合过程中所述可动壳体达到正规嵌合位置的跟前时将所述初期位置用保持部的保持解除的保持解除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在不给嵌合动作带来阻碍的情况下减小嵌合阻力的峰值。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第1壳体和第2壳体脱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第2壳体的后视图。
图3是使第1壳体和第2壳体脱离的状态下的相当于图2的X-X线的剖视图。
图4是使第1壳体和第2壳体脱离的状态下的相当于图2的Y-Y线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嵌合过程中保持解除部将初期位置用保持部的保持解除的状态的相当于X-X线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在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嵌合过程中保持解除部将初期位置用保持部的保持解除的状态下的相当于Y-Y线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在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嵌合过程中可动壳体保持于嵌合位置的状态下的相当于X-X线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在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嵌合过程中可动壳体保持于嵌合位置的状态的相当于Y-Y线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壳体主体和可动壳体正规嵌合的状态的相当于X-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壳体主体和可动壳体正规嵌合的状态的相当于Y-Y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连接器,
(1)具备:第1壳体;和
第2壳体,与所述第1壳体嵌合,
所述第1壳体具有壳体主体和相对于所述壳体主体能在初期位置与嵌合位置之间相对移位的可动壳体,
所述第1壳体具有:初期位置用保持部,限制所述初期位置的所述可动壳体向远离所述第2壳体的方向相对移位;和嵌合位置用保持部,限制所述嵌合位置的所述可动壳体向远离所述第2壳体的方向相对移位,
在所述可动壳体位于所述初期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可动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的对置间隔比所述壳体主体和所述第2壳体的对置间隔窄,
在所述可动壳体位于所述嵌合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可动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的对置间隔与所述壳体主体和所述第2壳体的对置间隔相同,
在所述第2壳体设置有在与所述第1壳体的嵌合过程中所述可动壳体达到正规嵌合位置的跟前时将所述初期位置用保持部的保持解除的保持解除部。
在本公开中,“与第2壳体的对置间隔”是指壳体主体和可动壳体从在嵌合前的状态下与第2壳体对置的位置达到完成与第2壳体的嵌合的位置为止的移动距离。
根据本公开的结构,当在可动壳体保持于初期位置的状态下开始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嵌合时,在嵌合最初,在壳体主体与第2壳体之间不产生嵌合阻力。在可动壳体已到达正规嵌合位置的跟前后,初期位置用保持部的保持被解除,所以在可动壳体与第2壳体之间不产生嵌合阻力。在嵌合末期,因为可动壳体保持于嵌合位置,所以可动壳体和壳体主体成为一体地正规嵌合。根据本公开,能够在不给嵌合动作带来阻碍的情况下减小嵌合阻力的峰值。
(2)优选的是,在所述可动壳体处于所述初期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可动壳体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所述壳体主体内。根据该结构,在可动壳体位于初期位置时,能够防止异物对可动壳体的干涉。
(3)优选的是,在所述可动壳体位于所述初期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初期位置用保持部露出于所述壳体主体的外表面。根据该结构,通过目视能够确认初期位置用保持部是否发挥保持功能。
(4)优选的是,在所述壳体主体形成有防脱部,在所述可动壳体形成有卡止部,在所述可动壳体位于所述初期位置时,通过所述卡止部卡止于所述防脱部,从而限制所述可动壳体向接近所述第2壳体的方向相对移位。根据该结构,在使第1壳体从第2壳体脱离时,当将壳体主体向后方拉拽时,通过卡止部卡止于防脱部,从而可动壳体与壳体主体成为一体地从第2壳体脱离。
(5)优选的是,所述防脱部与所述初期位置用保持部一体形成。根据该结构,与在与初期位置用保持部不同的部位形成防脱部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壳体主体的形状。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10说明将本公开的连接器具体化的实施例1。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欲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具有阴侧连接器F和阳侧连接器M。在以下说明中,关于阴侧连接器F的前后方向,将图3~10中的左方定义为前方,关于阳侧连接器M的前后方向,将图3~10中的右方定义为前方。关于上下方向,将图1~3、5、7、9表示的方向原样地定义为上方、下方。关于左右方向,将图2、4、6、8、10表示的方向原样地定义为左方、右方。
阴侧连接器F构成为具备第1壳体10和多个第1端子零件21。第1壳体10通过将合成树脂制的壳体主体11和合成树脂制的可动壳体25组装而构成。壳体主体11具有长方体形状的壳体收纳部12和同样为长方体形状的端子收纳部13。如图3、4所示,在壳体收纳部12的内部形成有可动室14、上下一对第1脱模空间15以及左右一对第2脱模空间16。可动室14、第1脱模空间15以及第2脱模空间16均贯穿壳体收纳部12,在壳体收纳部12的前表面和后表面(背面)开口。
第1脱模空间15配置于壳体收纳部12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与可动室14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连通。如图3所示,在第1脱模空间15的前端部形成有上下对称的一对第1臂部17。第1臂部17为向前方(第1壳体10相对于第2壳体40的嵌合方向前方)悬臂状延伸的形态。第1臂部17能够向上下方向(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40的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弹性变形。第1臂部17的后端部作为防脱部18执行功能。
第2脱模空间16配置于壳体收纳部12的左右两端部,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与可动室14相同的高度。第2脱模空间16与可动室14的左右两端部连通。如图4所示,在第2脱模空间16的后端侧区域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第2臂部19。第2臂部19为与第1臂部17同样向前方悬臂状延伸的形态。第2臂部19能够向左右方向(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40的嵌合方向正交、且与第1臂部17的弹性变形方向正交的方向)弹性变形。
端子收纳部13相对于壳体收纳部12的上表面以与其叠置的状态一体化。如图3所示,在端子收纳部13的内部形成有在前后方向细长的多个端子收纳室20。如图3所示,在端子收纳室20内从端子收纳部13的后方(背面侧)插入有阴形的第1端子零件21。与第1端子零件21的后端部压接的电线22向端子收纳部13的后方外部导出。如图1所示,在端子收纳部13的上表面中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锁臂23。
端子收纳部13的左右尺寸与壳体收纳部12的左右尺寸相同,壳体收纳部12的左右两外侧面和端子收纳部13的左右两外侧面齐平状相连。端子收纳部13的前后尺寸小于壳体收纳部12的前后尺寸,端子收纳部13的后表面(背面)和壳体收纳部12的后表面(背面)齐平状相连。因此,端子收纳部13的前表面位于比壳体收纳部12的前表面靠后方,壳体收纳部12的前端部向比端子收纳部13靠前方突出。上侧的第1脱模空间15的前端部在壳体收纳部12的上表面开放,上侧的第1臂部17在壳体收纳部12的上表面露出到外部。
可动壳体25形成与上下尺寸相比左右尺寸大的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在可动壳体25内形成有多个端子收纳室20。在可动壳体25的端子收纳室20内,与端子收纳部13同样,从后方(背面侧)插入有阴形的第1端子零件21。与第1端子零件21的后端部压接的电线22向端子收纳部13的后方外部导出。
可动壳体25的前后尺寸是与壳体主体11(端子收纳部13)的前后尺寸相同的尺寸。可动壳体25的端子收纳室20的前后尺寸是与壳体主体11(端子收纳部13)的端子收纳室20的前后尺寸相同的尺寸。因此,插入到可动壳体25的端子收纳室20的第1端子零件21和插入到壳体主体11的端子收纳室20的第1端子零件21是同一种类的部件。
在可动壳体25的前端部形成有上下对称的两对第1突起26。如图3所示,在可动壳体25的上表面中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左右隔开间隔的一对第1突起26。在可动壳体25的下表面中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也形成有左右隔开间隔的一对第1突起26。第1突起26的前表面相对于前后方向(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40的嵌合方向平行的方向)倾斜。第1突起26的后表面相对于前后方向呈直角。该第1突起26和上述第1臂部17构成初期位置用保持部27。
在可动壳体25的前后方向中央部(比第1突起26靠后方的位置)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第2突起28。如图4所示,第2突起28配置于可动壳体25的左右两外侧面。第2突起28的前表面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第2突起28的后表面相对于前后方向呈直角。该第2突起28和上述第2臂部19构成嵌合位置用保持部29。
如图3所示,在可动壳体25的上下两面形成有上下对称的一对突起状的卡止部30。在可动壳体25的上表面配置的卡止部30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左右一对第1突起26之间。在可动壳体25的下表面配置的卡止部30也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左右一对第1突起26之间。也就是说,第1突起26和卡止部30成为在左右方向上不重叠的位置关系。因此,能够利用在前后方向上开模的模具(省略图示)将可动壳体25成形。
可动壳体25从壳体主体11的后方(背面侧)收纳于壳体收纳部12(可动室14)内。与可动壳体25的第1端子零件21连接的电线22从可动壳体25的背面(后表面)向后方导出。因此,在将可动壳体25装配于壳体收纳部12(壳体主体11)时,可动壳体25的电线22不会变成障碍。
在将可动壳体25组装于壳体主体11的过程中,可动壳体25在通过嵌合位置(参照图4)后到达初期位置(参照图1及图3)。在可动壳体25通过嵌合位置时,第2突起28通过使第2臂部19向上方或者下方弹性变形而通过第2臂部19。因为第2臂部19是向与可动壳体25相对于壳体主体11的组装方向相同的方向(前方)悬臂状延伸的形态,所以第2突起28不会钩挂于第2臂部19。
当可动壳体25到达初期位置时,则在前后方向上,可动壳体25的前表面与壳体主体11(壳体收纳部12)的前表面配置于相同位置。也就是说,变为可动壳体25的前表面露出于壳体主体11的前表面的状态。在可动壳体25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第1臂部17的前端部相对于第1突起26的后表面从后方抵接。由此,可动壳体25被限制相对于壳体主体11向后方(远离第2壳体40的方向,且朝向嵌合位置的方向)相对移位。另外,卡止部30相对于第1臂部17的防脱部18从后方抵接。由此,可动壳体25被限制相对于壳体主体11向前方(远离第2壳体40的方向)相对移位。
通过第1臂部17、第1突起26以及卡止部30的卡止作用,可动壳体25被限制相对于壳体主体11向前后方向相对移位,保持于初期位置。另外,因为第1臂部17能够向上下方向弹性变形,所以在将可动壳体25组装于初期位置的过程中,第1突起26通过使第1臂部17弹性变形,从而变为与第1臂部17的前端部卡止的状态。在可动壳体25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下,如图4所示,第2臂部19位于相对于第2突起28向后方离开的位置。因此,嵌合位置用保持部29不发挥保持功能。
第2连接器具备合成树脂制的第2壳体40和多个第2端子零件43。第2壳体40具有端子保持部41和从端子保持部41的前端外周缘向前方呈方筒状突出的罩部42。在端子收纳部13保持有第2端子零件43。第2端子零件43是在前端部形成有细长的突片44的阳形端子。突片44被罩部42包围。装配于第2壳体40的所有第2端子零件43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在罩部42形成有能与锁臂23卡止的锁定部(省略图示)。
如图3、4所示,在第2壳体40形成有使端子保持部41的前表面(罩部42的里端面)的一部分凹陷为方形框状的形态的退避凹部45。在将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40嵌合时,在退避凹部45收纳壳体收纳部12的前端部。如图3所示,在端子保持部41的前表面中由退避凹部45包围的区域形成有上下一对保持解除部46。保持解除部46为向前方(第2壳体40相对于第1壳体10的嵌合方向前方)悬臂状延伸的形态。在端子保持部41中保持解除部46的基端部形成有收纳凹部47。
接着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在将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40嵌合时,如图3、4所示,预先将可动壳体25保持于初期位置。在该状态下,可动壳体25的第1端子零件21位于比壳体主体11的第1端子零件21靠前方。当在将可动壳体25保持于初期位置的状态下使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40对置时,则可动壳体25的第1端子零件21和第2端子零件43的前后方向的对置间隔比壳体主体11的第1端子零件21和第2端子零件43的前后方向的对置间隔窄。
当在该状态下抓持壳体主体11将第1壳体10插入到罩部42内时,则通过第1臂部17按压第1突起26,从而可动壳体25与壳体主体11成为一体地进入到罩部42内。并且,可动壳体25和第2壳体40开始嵌合,仅装配于可动壳体25的第1端子零件21开始与第2端子零件43连接。在该时间点,装配于壳体主体11的第1端子零件21不与第2端子零件43连接。第1端子零件21和第2端子零件43连接时产生的嵌合阻力在开始连接时变为最大,连接开始后的嵌合阻力维持比较低的值。
当可动壳体25的嵌合进行、可动壳体25到达正规嵌合的跟前的位置(即将正规嵌合之前)时,保持解除部46插入到一对第1突起26之间,使第1臂部17以从可动壳体25向上方或者下方远离的方式弹性变形。此时,伴随嵌合进行,第1臂部17的弹性变形量增大。并且,如图5所示,在可动壳体25到达正规嵌合位置前,基于保持解除部46的第1臂部17的弹性变形量变为最大,第1臂部17从第1突起26解脱。在该时间点,如图6所示,第2臂部19位于从第2突起28向后方离开的位置。
当第1臂部17从第1突起26解脱时,初期位置用保持部27的保持被解除,可动壳体25变为相对于壳体主体11能向后方相对移位的状态。换句话讲,壳体主体11变为相对于可动壳体25能向前方相对移位的状态。当初期位置用保持部27的保持被解除时,通过可动壳体25的第1端子零件21与第2端子零件43之间的摩擦阻力,可动壳体25的嵌合停止。
当初期位置用保持部27的保持被解除时,壳体主体11和第2壳体40的嵌合开始,装配于壳体主体11的第1端子零件21和第2端子零件43的连接开始。在此期间产生的嵌合阻力仅仅是由壳体主体11的第1端子零件21与第2端子零件43之间的摩擦引起,不产生由可动壳体25的第1端子零件21与第2端子零件43之间的摩擦引起的嵌合阻力。
在壳体主体11和第2壳体40的嵌合进行的期间,可动壳体25相对于壳体主体11朝向嵌合位置相对移位。当可动壳体25到达嵌合位置时,如图8所示,第2臂部19变为相对于第2突起28从后方抵接的状态。由此,可动壳体25变为相对于壳体主体11保持于嵌合位置的状态。在可动壳体25到达嵌合位置的时间点,壳体主体11不到达正规嵌合位置。并且,壳体主体11的第1端子零件21和可动壳体25的第1端子零件21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
当可动壳体25到达嵌合位置时,如图7所示,第1臂部17通过保持解除部46,收纳于收纳凹部47内。此时,第1臂部17变为弹性复原的状态。另外,可动壳体25的后表面和壳体主体11的后表面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因此,可动壳体25的后表面在壳体主体11的后表面齐平状露出。
当从可动壳体25到达嵌合位置的状态开始将壳体主体11向前方推压时,则通过第2臂部19抵接于第2突起28,从而可动壳体25和壳体主体11成为一体地嵌合。也就是说,可动壳体25重新开始嵌合。在壳体主体11和可动壳体25成为一体地与第2壳体40嵌合的过程中,因为过了嵌合阻力的峰值,所以从嵌合开始达到完成的期间的嵌合阻力的峰值被抑制得低。在可动壳体25刚刚重新开始嵌合之后,如图9、10所示,可动壳体25和壳体主体11同时到达正规嵌合位置。通过以上,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40的嵌合完成。
当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40正规嵌合时,通过壳体主体11的锁臂23卡止于第2壳体40的锁定部,从而两壳体10、40锁定为嵌合状态。另外,因为锁臂23形成于壳体主体11,所以可动壳体25不会从第2壳体40向后方脱离。
在使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40脱离时,将锁臂23的锁定解除,抓持壳体主体11将其向后方拉拽。于是,首先仅壳体主体11从第2壳体40脱离。在此期间,可动壳体25因为原样地与第2壳体40嵌合,所以相对于壳体主体11向前方(初期位置侧)相对移位。并且,当可动壳体25到达初期位置时,因为第1臂部17的防脱部18相对于可动壳体25的卡止部30从前方抵接,所以在此之后,可动壳体25与壳体主体11成为一体地从第2壳体40脱离。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具备第1壳体10和与第1壳体10嵌合的第2壳体40。第1壳体10通过将壳体主体11和可动壳体25组装而构成。可动壳体25相对于壳体主体11能在初期位置与嵌合位置之间相对移位。第1壳体10具有初期位置用保持部27和嵌合位置用保持部29。初期位置用保持部27限制初期位置的可动壳体25向远离第2壳体40的方向相对移位。嵌合位置用保持部29限制嵌合位置的可动壳体25向远离第2壳体40的方向相对移位。
在可动壳体25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下,可动壳体25和第2壳体40的对置间隔比壳体主体11和第2壳体40的对置间隔窄。在可动壳体25位于嵌合位置的状态下,可动壳体25和第2壳体40的对置间隔与壳体主体11和第2壳体40的对置间隔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主体11和第2壳体40的对置间隔”是指壳体主体11从在嵌合前的状态下与第2壳体40对置的位置达到完成与第2壳体40的嵌合的位置为止的移动距离。“可动壳体25和第2壳体40的对置间隔”是指可动壳体25从在嵌合前的状态下与第2壳体40对置的位置开始达到完成与第2壳体40的嵌合的位置为止的移动距离。在第2壳体40设置有保持解除部46,保持解除部46在第2壳体40与第1壳体10的嵌合过程中可动壳体25达到正规嵌合位置的跟前时使初期位置用保持部27的保持解除。
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当在可动壳体25保持于初期位置的状态下开始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40的嵌合时,则在嵌合最初,在壳体主体11的第1端子零件21与第2壳体40的第2端子零件43之间不产生嵌合阻力。因此,与壳体主体11和可动壳体25同时与第2壳体40嵌合的情况相比,嵌合阻力的峰值被抑制得低。
在可动壳体25到达正规嵌合位置的跟前后,因为初期位置用保持部27的保持被解除,所以在壳体主体11的第1端子零件21与第2端子零件43之间产生嵌合阻力,但是在可动壳体25的第1端子零件21与第2端子零件43之间不产生嵌合阻力。因此,与可动壳体25和第2壳体40嵌合时同样,嵌合阻力的峰值被抑制得低。
在嵌合末期,因为可动壳体25保持于嵌合位置,所以可动壳体25和壳体主体11成为一体地正规嵌合。在此期间,在壳体主体11和可动壳体25双方产生嵌合阻力,但是因为过了嵌合阻力的峰值,所以在整体上嵌合阻力不会高于峰值。
假设在将保持解除部46解除初期位置用保持部27的保持的时机设定为与可动壳体25正规嵌合的时机相同的时机的情况下,由于尺寸公差,即使可动壳体25正规嵌合,也能发生初期位置用保持部27的保持不被解除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因为可动壳体25与第2壳体40碰撞而停止前移,所以不能进行壳体主体11和第2壳体40的嵌合。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将保持解除部46解除初期位置用保持部27的保持的时机设定为比可动壳体25到达正规嵌合位置靠前,所以能够可靠地解除初期位置用保持部27的保持。
另外,能够将可动壳体25相对于壳体主体11保持于嵌合位置。在可动壳体25位于嵌合位置的状态下,因为可动壳体25和第2壳体40的对置间隔与壳体主体11和第2壳体40的对置间隔相同,所以通过使壳体主体11正规嵌合,可动壳体25也能够正规嵌合。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能够在不给嵌合动作带来阻碍的情况下减小嵌合阻力的峰值。
另外,在可动壳体25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下,可动壳体25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壳体主体11内。由此,在可动壳体25位于初期位置时,能够防止异物对可动壳体25的干涉。在可动壳体25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下,初期位置用保持部27(第1臂部17和第1突起26)露出于壳体主体11的外表面。由此,通过目视能够确认初期位置用保持部27是否发挥保持功能。
另外,初期位置用保持部27构成为具备形成于壳体主体11的能弹性变形的第1臂部17和形成于可动壳体25的第1突起26。通过第1臂部17与第1突起26碰撞,从而限制可动壳体25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侧移动。根据该结构,初期位置用保持部27在不使保持解除部46与第1臂部17接触的情况下发挥保持功能。因此,在使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40脱离的状态下也能够将可动壳体25保持于初期位置。
另外,在第2壳体40形成有收纳凹部47。在保持解除部46使第1臂部17弹性变形而从第1突起26解脱的状态下,能够将第1臂部17以弹性复原的状态收纳于收纳凹部47。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由于第1臂部17原样地弹性变形的原因而发生塑性变形。
另外,嵌合位置用保持部29构成为具备形成于壳体主体11的能弹性变形的第2臂部19和形成于可动壳体25的第2突起28。通过第2臂部19相对于第2突起28从背面侧(后方)碰撞,从而嵌合位置用保持部29发挥保持功能。从可动壳体25的背面侧导出电线22,但是能够将可动壳体25从背面侧组装于壳体主体11。
另外,在壳体主体11形成有防脱部18,在可动壳体25形成有卡止部30。在可动壳体25位于初期位置时,通过卡止部30卡止于防脱部18,从而限制可动壳体25向接近所述第2壳体40的方向相对移位。根据该结构,在使第1壳体10脱离第2壳体40之际,当将壳体主体11向后方拉拽时,通过卡止部30卡止于防脱部18,从而可动壳体25与壳体主体11成为一体地从第2壳体40脱离。另外,因为防脱部18与初期位置用保持部27(第1臂部17)一体形成,所以与在与初期位置用保持部27(第1臂部17)不同的部位形成防脱部18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壳体主体11的形状。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欲本发明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请求保护范围内的所有变更,也包括如下述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例中,初期位置用保持部通过形成于壳体主体的第1臂部和形成于可动壳体的第1突起构成,但是初期位置用保持部也可以通过形成于壳体主体的突起和形成于可动壳体的臂部构成。
在上述实施例中,嵌合位置用保持部通过形成于壳体主体的第2臂部和形成于可动壳体的第2突起构成,但是嵌合位置用保持部也可以通过形成于壳体主体的突起和形成于可动壳体的臂部构成。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壳体主体内收纳有可动壳体,但是也可以在可动壳体内收纳有壳体主体。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保持解除部与第1臂部不接触的状态下可动壳体保持于初期位置,通过保持解除部使第1臂部弹性变形而使其从第1突起解脱,从而初期位置用保持部的保持被解除,但是也可以为,通过由保持解除部限制第1臂部的弹性变形,从而可动壳体保持于初期位置,通过保持解除部从第1臂部解脱而能够使第1臂部弹性变形,从而初期位置用保持部的保持被解除。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可动壳体保持于初期位置的状态下,可动壳体的一部分(第1突起除外的部位)收纳于壳体主体内,但是也可以为,在可动壳体保持于初期位置的状态下,可动壳体的整体收纳于壳体主体内。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可动壳体保持于嵌合位置的状态下,可动壳体的整体收纳于壳体主体内,但是也可以为,在可动壳体保持于嵌合位置的状态下,可动壳体的一部分也可以突出到壳体主体的外部。
在上述实施例中,将防脱部与初期位置用保持部(第1臂部)一体形成,但是防脱部也可以形成于与初期位置用保持部(第1臂部)不同的部位。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1壳体
11:壳体主体
12:壳体收纳部
13:端子收纳部
14:可动室
15:第1脱模空间
16:第2脱模空间
17:第1臂部
18:防脱部
19:第2臂部
20:端子收纳室
21:第1端子零件
22:电线
23:锁臂
25:可动壳体
26:第1突起
27:初期位置用保持部
28:第2突起
29:嵌合位置用保持部
30:卡止部
40:第2壳体
41:端子保持部
42:罩部
43:第2端子零件
44:突片
45:退避凹部
46:保持解除部
47:收纳凹部
F:阴侧连接器
M:阳侧连接器

Claims (5)

1.一种连接器,具备:
第1壳体;和
第2壳体,与所述第1壳体嵌合,
所述第1壳体具有壳体主体和相对于所述壳体主体能在初期位置与嵌合位置之间相对移位的可动壳体,
所述第1壳体具有:初期位置用保持部,限制所述初期位置的所述可动壳体向远离所述第2壳体的方向相对移位;和嵌合位置用保持部,限制所述嵌合位置的所述可动壳体向远离所述第2壳体的方向相对移位,
在所述可动壳体位于所述初期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可动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的对置间隔比所述壳体主体和所述第2壳体的对置间隔窄,
在所述可动壳体位于所述嵌合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可动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的对置间隔与所述壳体主体和所述第2壳体的对置间隔相同,
在所述第2壳体设置有在与所述第1壳体的嵌合过程中所述可动壳体达到正规嵌合位置的跟前时将所述初期位置用保持部的保持解除的保持解除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可动壳体位于所述初期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可动壳体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所述壳体主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可动壳体位于所述初期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初期位置用保持部露出于所述壳体主体的外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壳体主体形成有防脱部,
在所述可动壳体形成有卡止部,
在所述可动壳体位于所述初期位置时,通过所述卡止部卡止于所述防脱部,从而限制所述可动壳体向接近所述第2壳体的方向相对移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防脱部与所述初期位置用保持部一体形成。
CN202080049501.2A 2019-07-09 2020-06-18 连接器 Active CN1140807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27910A JP7228115B2 (ja) 2019-07-09 2019-07-09 コネクタ
JP2019-127910 2019-07-09
PCT/JP2020/023881 WO2021005992A1 (ja) 2019-07-09 2020-06-18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80733A true CN114080733A (zh) 2022-02-22
CN114080733B CN114080733B (zh) 2024-04-02

Family

ID=74114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49501.2A Active CN114080733B (zh) 2019-07-09 2020-06-18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90707B2 (zh)
JP (1) JP7228115B2 (zh)
CN (1) CN114080733B (zh)
WO (1) WO2021005992A1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11882A (ja) * 1992-09-29 1994-04-2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装置
JPH07176344A (ja) * 1993-12-20 1995-07-14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連結構造
JPH08195255A (ja) * 1995-01-19 1996-07-30 Kansei Corp 多極コネクタ
JPH08315926A (ja) * 1995-05-16 1996-11-29 Yazaki Corp 低挿入力コネクタ
JPH09306589A (ja) * 1996-05-09 1997-11-28 Harness Sogo Gijutsu Kenkyusho:Kk コネクタ装置
JPH11260472A (ja) * 1998-03-10 1999-09-24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JP2000188150A (ja) * 1998-12-21 2000-07-04 Yazaki Corp 分割型コネクタ
JP2000195610A (ja) * 1998-12-25 2000-07-1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CN103636075A (zh) * 2011-07-01 2014-03-1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杠杆嵌合式连接器
CN103633484A (zh) * 2012-08-24 2014-03-1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减小插入/拔出力的连接器
DE102012216249A1 (de) * 2012-09-13 2014-03-13 Robert Bosch Gmbh Steckverbinder mit voreilender Massekontaktierung
JP2019040827A (ja) * 2017-08-29 2019-03-1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装置及び雄側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88047B2 (ja) * 1993-01-13 1997-12-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低挿入力コネクタ
JPH08315927A (ja) * 1995-05-19 1996-11-29 Yazaki Corp 低挿入力コネクタ
US6666728B2 (en) * 2001-04-17 2003-12-23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Divided connector and a connection method of a divided connector with a mating connector
JP2007149420A (ja) * 2005-11-25 2007-06-14 Yazaki Corp レバー嵌合式コネクタ
JP5050823B2 (ja) * 2007-12-10 2012-10-1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182941B2 (ja) * 2008-11-26 2013-04-1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複合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11882A (ja) * 1992-09-29 1994-04-2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装置
JPH07176344A (ja) * 1993-12-20 1995-07-14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連結構造
JPH08195255A (ja) * 1995-01-19 1996-07-30 Kansei Corp 多極コネクタ
JPH08315926A (ja) * 1995-05-16 1996-11-29 Yazaki Corp 低挿入力コネクタ
JPH09306589A (ja) * 1996-05-09 1997-11-28 Harness Sogo Gijutsu Kenkyusho:Kk コネクタ装置
JPH11260472A (ja) * 1998-03-10 1999-09-24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JP2000188150A (ja) * 1998-12-21 2000-07-04 Yazaki Corp 分割型コネクタ
JP2000195610A (ja) * 1998-12-25 2000-07-1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CN103636075A (zh) * 2011-07-01 2014-03-1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杠杆嵌合式连接器
CN103633484A (zh) * 2012-08-24 2014-03-1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减小插入/拔出力的连接器
DE102012216249A1 (de) * 2012-09-13 2014-03-13 Robert Bosch Gmbh Steckverbinder mit voreilender Massekontaktierung
JP2019040827A (ja) * 2017-08-29 2019-03-1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装置及び雄側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47127A1 (en) 2022-08-04
US11990707B2 (en) 2024-05-21
CN114080733B (zh) 2024-04-02
JP2021012862A (ja) 2021-02-04
JP7228115B2 (ja) 2023-02-24
WO2021005992A1 (ja) 2021-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08566B2 (en)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CN111193138B (zh) 连接器
JP6393301B2 (ja) コネクタ
CN111066207B (zh) 部件锁定结构
CN113228427B (zh) 连接器
US7753613B2 (en) Connector
CN111052516B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单元
CN114080733A (zh) 连接器
JP7202531B2 (ja) コネクタ
JP7226196B2 (ja) コネクタ
US12126108B2 (en) Connector having first housing and second housing connectable to each other
JP7435373B2 (ja) コネクタ
JP7380496B2 (ja) コネクタ
WO2022176580A1 (ja) コネクタ
JP7533365B2 (ja) コネクタ
JP7389407B2 (ja)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CN115039291A (zh) 连接器
CN117795783A (zh) 连接器
JP2022157979A (ja) コネクタ
CN116191098A (zh) 连接器
CN118830148A (zh) 连接器装置
CN118511401A (zh) 连接器
JP2000294345A (ja) コネクタ
JP2003045571A (ja) コネクタ
JP2014207101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