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07599B - 烹饪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烹饪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07599B
CN113907599B CN202010653594.1A CN202010653594A CN113907599B CN 113907599 B CN113907599 B CN 113907599B CN 202010653594 A CN202010653594 A CN 202010653594A CN 113907599 B CN113907599 B CN 1139075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king
steam
air inlet
air outlet
tr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5359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07599A (zh
Inventor
范岩峰
潘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5359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07599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075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075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075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075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4Cooking-vessels for cooking food in steam; Devices for extracting fruit juice by means of steam ; Vacuum cooking 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38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for withdrawing or condensing cooking vapors from cooking utensi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4Cooking-vessels for cooking food in steam; Devices for extracting fruit juice by means of steam ; Vacuum cooking vessels
    • A47J2027/043Cooking-vessels for cooking food in steam; Devices for extracting fruit juice by means of steam ; Vacuum cooking vessels for cooking food in stea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烹饪装置,包括:箱体,箱体设置有烹饪腔;蒸汽发生装置,与烹饪腔相连通;转接件,转接件穿设于箱体,转接件的一端与蒸汽发生装置相连通,转接件的另一端位于烹饪腔内;进气盘结构,进气盘结构能够放置于烹饪腔内,进气盘结构包括进气部和出气部;其中,基于进气盘结构放置于烹饪腔内的情况,进气盘结构的进气部与转接件的另一端相连通。烹饪装置所产生的蒸汽是从进气盘结构流出,而非烹饪腔的底壁或侧壁,进而大大缩短了蒸汽流出的位置与食物之间的距离,避免了蒸汽在接触到食物前就冷凝液化的情况,提升了蒸汽的利用率,减少了热损失,在保证食物烹调所需的温度的同时加快了食物的烹调速度。

Description

烹饪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到一种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蒸箱的蒸汽通过单一管道从位于蒸箱侧壁或底壁的进气口进入蒸箱的烹饪腔体内,由于箱体漏热,当蒸汽流动到中心加热食物时,一部分蒸汽已经冷凝为水滴(雾汽),蒸汽的热量得不到充分利用,降低了加热食物的速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提出了一种烹饪装置。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烹饪装置,包括:箱体,箱体设置有烹饪腔;转接件,转接件穿设于箱体,转接件的一端位于烹饪腔内;蒸汽发生装置,蒸汽发生装置与转接件的另一端相连通;进气盘结构,进气盘结构能够放置于烹饪腔内,进气盘结构包括进气部和出气部;其中,基于进气盘结构放置于烹饪腔内的情况,进气盘结构的进气部与转接件的另一端相连通。
本发明提供的烹饪装置包括箱体、烹饪腔、蒸汽发生装置、转接件和可以放置在烹饪腔内部的进气盘结构。其中,转接件穿设在箱体上,转接件的一端与烹饪腔外侧的蒸汽发生装置相连,另一端位于烹饪腔内侧,当放入进气盘结构时,转接件位于烹饪腔内侧的一端与进气盘结构的进气部连通,加热食物时,蒸汽发生装置所产生的蒸汽先流至转接件,因转接件还与进气盘结构的进气部连通,蒸汽会经过转接件流入进气盘结构,最后,蒸汽从进气盘结构的出气部流出,蒸汽接触到烹饪腔内的食物并对食物进行加热。
本发明提供的烹饪装置所产生的蒸汽是从进气盘结构流出,而非烹饪腔的底壁或侧壁,进而大大缩短了蒸汽流出的位置与食物之间的距离,避免了蒸汽在接触到食物前就冷凝液化的情况,提升了蒸汽的利用率,减少了热损失,在保证食物烹调所需的温度的同时加快了食物的烹调速度,且蒸汽直接在食物周围流出,还可以隔绝食物与空气接触,有效地防止了食物表面氧化,提升了用户体验。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烹饪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进气盘结构包括:主体,主体具有中空腔体和位于中空腔体外部的出气面;其中,出气部设置于出气面上,且出气部与中空腔体相连通;以及进气部设置于主体上,进气部与中空腔体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主体中的中空腔体为蒸汽流动提供了空间,进气部与中空腔体相连通,可使蒸汽通过进气部进入主体的中空腔体,中空腔体中的蒸汽再从设于中空腔体外部的出气面流出。进气部、中空腔体和出气面上的出气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蒸汽流通通道,蒸汽最终从进气盘结构的出气面流出,大大缩短了蒸汽流出位置与待加热食物之间的距离,提升了加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进气盘结构还包括:承托面,承托面与出气面位于主体的两侧,承托面与出气面相对设置;其中,出气面为曲面,且承托面与出气面之间的距离,由主体的周侧边缘至主体的中心逐渐减小。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气盘结构主体的一侧为出气面,与该侧相对的另一侧为承托面,出气面为曲面。出气面与承托面的间隙由主体周侧至主体边缘逐渐变小,进气盘结构放入烹饪腔时,可使承托面朝上也可使承托面朝下。当承托面朝上布置时,主体的出气面中心位置的高度高于出气面周侧的高度,出气面两侧形成的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会从位于高处的出气面中心位置流向位于低处的出气面周侧边缘位置,避免冷凝水直接滴落到食物上,提升了食物口感。当承托面朝下布置时,主体出气面中心位置的高度低于出气面周侧的高度,出气面两侧形成的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会从位于高处的出气面周侧边缘位置流向位于低处的出气面中心位置,使冷凝水集中在出气面的中心区域,提升出气部的出气效率,提升了食物口感。无论进气盘结构以哪种朝向布置,采用曲面结构的出气面都可对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进行导流,使冷凝水集中流向指定位置,减少了食物与冷凝水的接触,提升了烹饪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进气盘结构还包括:第一集水槽,第一集水槽设置于出气面的中心区域。
在该技术方案中,出气面的中心区域设有第一集水槽,当采用曲面结构的出气面将冷凝水导向出气面的中心区域时,冷凝水会进入第一集水槽,进一步提升了冷凝水的承载量以及烹饪效果,使烹饪装置在长时间的烹饪时间下也能满足烹饪环境需求,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进气盘结构还包括:边沿,边沿设置于主体的周侧,且沿主体的厚度方向,边沿分别凸出于承托面和出气面;第二集水槽,第二集水槽设置于边沿内,第二集水槽与中空腔体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气盘结构主体的周侧设有边沿,边沿的厚度大于主体的承托面和出气面之间的厚度,边沿也采用了中空设计,边沿的内部设有第二集水槽,第二集水槽与主体的中空腔体连通。进一步地,沿主体的厚度方向,将第二集水槽的高度设置成大于承托面至出气面的距离,使得在采用曲面结构的出气面时,中空腔体中的冷凝水会沿着出气面的倾斜角度导向出气面周侧的第二集水槽内,而边沿加厚的结构进一步提升了第二集水槽冷凝水的承载量,使被加热的食物经长时间烹饪也不会被冷凝水滴到,提升了烹饪效果,烹饪装置在长时间的烹饪时间下也能满足烹饪环境需求,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进气盘结构还包括:排水口,排水口设置于主体上,与中空腔体相连通;盖体,盖体能够设置于排水口上,用于开启或关闭排水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主体上设有与中空腔体相连通的排水口,当进行烹饪时,盖体盖在排水口上,使主体边沿第二集水槽中的冷凝水不会流出。当烹饪结束,用户可将盖体从排水口上移除,进而使第二集水槽中的冷凝水经由排水口倒出,便于用户清理,同时防止进气盘结构中残留的冷凝水造成进气盘结构锈蚀,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进气部设置于主体的侧面;出气面上设有多个出气部,多个出气部均匀分布于出气面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气部位于主体的侧面,而主体中与出气面相对的承托面为封闭结构,进而使得蒸汽从进气盘结构的侧面流入主体的中空腔体,从出气面流出,直接接触待烹饪的食物,有效缩短了蒸汽出口与食物之间的距离,提升加热效率;出气面上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出气部,设置多个出气部便于流入中空腔体的蒸汽及时流出,出气面上设置多个出气部可以提升出气量,进而加快了食物的烹调速度,且中空腔体中的蒸汽能均匀地从出气面上流出,进而使食物能够被蒸汽所包覆,实现均匀受热,改善食物的口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进气部的数量为一个;或进气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进气部沿主体的长度方向分布于主体的两端。
在该技术方案中,一方面,进气部的数量的为一个,一个进气部与转接件相连通,蒸汽通过一个进气部先进入主体的中空腔体,再从出气面流出,实现对食物的加热;一方面,进气部的数量为两个,蒸汽同时通过两个进气部进入到中空腔体内,提升了进入蒸汽的均匀性,进而会提高加热速度,进一步地,通过在位于食物的两侧设置两个进气部使食物受热均匀,避免一侧温度比另一侧高,导致加热时间加长。两个进气部沿主体的长度方向分布于主体两端,沿长度方向布置可以获得更大的分布空间,同时相应地,蒸汽会沿进气盘结构的宽度方向进入中空腔,进一步缩短了蒸汽输送的距离,提高了在烹饪初期进入到烹饪空间内的蒸汽体积份数。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托盘结构,托盘结构被配置为能够放置于烹饪腔内;托盘结构包括:托盘;过气孔,过气孔设置于托盘上,沿托盘的厚度方向贯穿托盘。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腔内还可放入托盘结构,托盘结构的托盘上设有贯通的过气孔,蒸汽可穿过过气孔流至托盘上方,进而对放置于托盘上的食物进行加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基于进气盘结构和托盘结构均放置于烹饪腔内的情况,进气盘结构和托盘结构的布置方式包括:进气盘结构位于托盘结构的上方,出气部朝向托盘结构;进气盘结构位于托盘结构的下方,出气部朝向托盘结构;所进气盘结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进气盘结构位于托盘结构的两侧,两个进气盘结构的出气部均朝向托盘结构。
具体地,在进行食物烹饪时,可以根据烹饪食物的种类选择进气盘结构的放置位置,一方面,进气盘结构可以放置于托盘结构的上方,使得蒸汽从食物的上方逐渐的包覆食物;一方面,进气盘结构可以放置于托盘结构的下方,使得蒸汽从托盘结构的过气孔进入到托盘结构的上方,实现对食物的全方位加热;一方面,可以在烹饪腔内同时设置两个进气盘结构,一个放置于托盘结构的上方,一个放入托盘结构的下方,可以提升烹饪腔内的蒸汽量,提升食物的烹饪速度和食物口感。通过设置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进气盘结构和托盘结构,实现了对不同食材的不同烹饪方式的处理,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托盘结构还包括:支撑筋,支撑筋设置于托盘的置物面上;其中,过气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过气孔均匀分布于托盘上;支撑筋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筋均匀分布于托盘上;过气孔和支撑筋交错分布。
在该技术方案中,托盘结构上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过气孔,设置多个过气孔便于蒸汽传导,加快了食物的烹调速度,且蒸汽能均匀地从托盘上流出,进而使设置于托盘结构不同位置上的食物能够均匀受热,确保了烹饪装置在同时对多个食物加热时各个食物的热源均衡。
进一步地,托盘上设有多个均匀分布并与过气孔交错设置的支撑筋,可将食物或装有食物的餐具从托盘上托起,进而使食物底面或装有食物的餐具底面与托盘表面留有一定的间隙,蒸汽能够流入此间隙以使食物受热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在进气盘结构的出气面上也可以设置有支撑筋,支撑筋与出气部交错布置,进而在利用进气盘结构进行烹饪的情况下,支撑筋可以将食物托起,使得食物和出气部之间具有过流间隙,蒸汽能够流入此间隙以使食物受热更加均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装置还包括:蒸汽管路,蒸汽管路的进气端连接于蒸汽发生装置的出气端,蒸汽管路的出气端与转接件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蒸汽管路的一端为进气端,蒸汽管路的进气端与蒸汽发生装置的出气端相连,蒸汽管路的另一端为出气端,蒸汽管路的出气端与转接件相连,蒸汽管路能够将蒸汽发生装置产生的蒸汽输送至转接件,进而使与转接件相连的进气盘结构接收到蒸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转接件包括:转接管,转接管穿设于箱体,转接管的一端与蒸汽管路相连通,转接管的另一端被配置为能够与进气部相连通;推杆,推杆设置于转接管内,推杆与转接管滑动连接;密封圈,密封圈设置于推杆位于所述箱体外部的一端;弹簧,弹簧套设于推杆上,弹簧的一端与转接管位于烹饪腔外部的一端相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推杆相抵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进气盘结构被放入烹饪腔时,进气盘结构的进气部与转接件中的转接管连通,在进气盘结构被推入烹饪腔的过程中,进气部与转接管内部设置的推杆的一端相接触,进而推动推杆运动同时使抵接于推杆的弹簧压缩,推杆的另一端设有密封圈,随着推杆运动,密封圈被推开,此时蒸汽管路内的蒸汽通过转接管流入进气盘结构。当进气盘结构被取出时,被压缩的弹簧开始回弹,弹簧回弹时带动其抵接的推杆向进气盘结构推入方向的反方向移动,随着推杆运动,密封圈回到原位,阻挡蒸汽管路中的蒸汽继续进入转接件。该转接件结构简单紧凑,可通过进气盘结构推入或取出的动作,自动完成相应的蒸汽输入的开闭动作而无需借助任何电子控制器件,运行过程稳定可靠并降低了烹饪装置的生产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进气部包括:进气管,进气管设置于进气盘结构的进气口处;进气筒,进气筒设置于进气管内,进气筒与进气管均位于进气盘结构的中空腔体内部的一端相连接,进气管和进气筒围合成具有开口的安装空间,开口位于中空腔体的外部;其中,基于进气盘结构放置于烹饪腔内的情况,转接管插入安装空间,进气筒与推杆相抵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气部设有进气管和进气筒,进气筒与进气管均位于进气盘结构的中空腔体内部的一端相连接,进气筒设置于进气管内,进气管和进气筒围合出的具有开口的安装空间可与转接管形成间隙配合,当进气盘结构被推入烹饪腔时,转接管插入此安装空间,进气筒的一端和推杆相抵接,当进气筒随进气盘结构被推入时会带动推杆运动,进而推动密封圈动作,使蒸汽通过转接管流入进气筒。随后,蒸汽进入与进气部相连的中空腔体,该安装空间与转接管的配合对进气盘结构的运动具有导向作用,使进气部与转接件能够实现快速精准的对接,进而精准控制蒸汽输入的开闭动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一支撑部设置于烹饪腔的侧壁上;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设置于烹饪腔的另一侧壁上,进气盘结构和托盘结构通过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放置于烹饪腔内,其中,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第一支撑部沿烹饪腔的高度方向分布于烹饪腔的侧壁上,第二支撑部沿烹饪腔的高度方向分布于烹饪腔的另一侧壁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腔的一个侧壁上设有第一支撑部,与之对应的另一个侧壁上设有第二支撑部,双侧支撑使进气盘结构和托盘结构可以更平稳地放置于烹饪腔内,有效防止倾翻,同时双侧支撑可以为进气盘结构和托盘结构提供可滑动的平面,具备导向作用,进而便于用户将进气盘结构和托盘结构送入烹饪腔的指定位置,有利于进气盘结构的进气部与转接件的对接,方便用户操作。第一支撑部的数量为多个,当存在多个第一支撑部时,多个第一支撑部沿烹饪腔侧壁的高度方向排布,对应的,第二支撑部与第一支撑部数量相同,与第一支撑部配套布置,可实现在烹饪腔内设置多层进气盘结构和托盘结构,进而使烹饪装置拥有对多种食物同时进行烹饪的能力,提升烹饪效率。进一步地,设置多层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同时对应于不同高度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均设置有转接件,进而可以实现针对不同大小体积的食物,选择进气盘结构放入的位置,进而实现了烹饪腔内具体使用的烹饪空间的可调节,提升烹饪效率,降低烹饪装置的能耗。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装置还包括:蒸汽过热装置,蒸汽过热装置的进口与蒸汽发生装置的出气端相连通,蒸汽过热装置的出口与转接件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蒸汽管路上设置蒸汽过热装置,使其与蒸汽发生装置连通,可以对蒸汽发生装置产生的饱和蒸汽进一步进行加热形成过热蒸汽,进一步防止了蒸汽的提前冷凝,提升了加热效率,同时还可满足温度更高的烹饪需求,扩大产品的使用范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装置还包括:蒸汽排放口,设置于箱体的顶部,蒸汽排放口与烹饪腔相连通;排水孔,排水孔设置于箱体的底板,排水孔与烹饪腔相连通;其中,底板被构造成中心区域凹陷的结构,排水孔位于凹陷处。
在该技术方案中,蒸汽排放口与烹饪腔相连通,位于箱体顶部,当托盘结构送出的蒸汽流经食物后,通过箱体顶部的蒸汽排放口从烹饪腔排出,使烹饪腔能够及时泄压,避免了因蒸汽不能及时从烹饪腔排出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进一步地,烹饪装置还包括排水孔,排水孔与烹饪腔相连通并设置于箱体的底板,底板被构造成中心区域凹陷的结构,凹陷的结构能够对冷凝水进行导流,蒸汽流经食物冷却后形成的冷凝水能够流向箱体中心的凹陷区域,从箱体的底板中心区域的排水孔及时排出,有效减少了烹饪腔中积攒的冷凝水。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装置的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图1所示实施例烹饪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烹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中烹饪装置的主视图;
图5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中烹饪装置中出气部朝上放置进气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所示实施例中烹饪装置的主视图;
图7示出了图6所示实施例中烹饪装置中A-A向剖视图;
图8示出了图7所示实施例中烹饪装置中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中烹饪装置中出气部朝下放置进气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进气盘结构出气面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10所示实施例中烹饪装置中进气盘结构承托面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10所示实施例中烹饪装置中进气盘结构出气面一侧的俯视图;
图13示出了图12所示实施例中C-C向剖视图;
图14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装置中托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图14所示实施例中烹饪装置中托盘结构的俯视图;
图16示出了图15所示实施例中D-D向剖视图;
图17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进气盘结构和托盘结构的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18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进气盘结构和托盘结构的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19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进气盘结构和托盘结构的设置方式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9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烹饪装置,102箱体,1022烹饪腔,104转接件,1042转接管,1044推杆,1046密封圈,1048弹簧,106蒸汽发生装置,108蒸汽管路,110蒸汽过热装置,112第一支撑部,114第二支撑部,116排水孔,118蒸汽排放口,200进气盘结构,202主体,2022中空腔体,204进气部,2042进气管,2044进气筒,206出气面,2062出气部,208承托面,210第一集水槽,212边沿,214第二集水槽,216排水口,218盖体,300托盘结构,302托盘,304过气孔,306支撑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9描述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烹饪装置100。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装置100,包括:箱体102、蒸汽发生装置106、蒸汽管路108、转接件104和进气盘结构200。
具体地,如图1和图4所示,箱体102内设置有烹饪腔1022,如图2所示,蒸汽发生装置106设置于箱体102上,位于烹饪腔1022的外侧,如图1和图2所示,转接件104穿设于箱体102,转接件104的一端与蒸汽发生装置106相连通,转接件104的另一端位于烹饪腔1022内,蒸汽管路108的进气端连接于蒸汽发生装置106的出气端,蒸汽管路108的出气端与转接件104相连通,进气盘结构200能够放置于烹饪腔1022内,进气盘结构200包括进气部204和出气部2062;其中,如图6和图7所示,基于进气盘结构200放置于烹饪腔1022内的情况,进气盘结构200的进气部204与转接件104位于烹饪腔1022内的一端相连通。
本发明提供的烹饪装置100在加热食物时,蒸汽发生装置106所产生的蒸汽先通过蒸汽管路108流至转接件104,因转接件104还与进气盘结构200的进气部204连通,蒸汽会经过转接件104流入进气盘结构200,最后,蒸汽从进气盘结构200的出气部2062流出,蒸汽接触到烹饪腔1022内的食物并对食物进行加热。本发明提供的烹饪装置100所产生的蒸汽是从进气盘结构200流出,而非烹饪腔1022的底壁或侧壁,进而大大缩短了蒸汽流出的位置与食物之间的距离,避免了蒸汽在接触到食物前就冷凝液化的情况,提升了蒸汽的利用率,减少了热损失,在保证食物烹调所需的温度的同时加快了食物的烹调速度,且蒸汽直接在食物周围流出,还可以隔绝食物与空气接触,有效地防止了食物表面氧化,提升了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烹饪装置100还包括第一支撑部112和第二支撑部114。
具体地,第一支撑部112设置于烹饪腔1022的侧壁上,第二支撑部114设置于烹饪腔1022的另一侧壁上,进气盘结构200通过第一支撑部112和第二支撑部114放置于烹饪腔1022内,双侧支撑使进气盘结构200和托盘结构300可以更平稳地放置于烹饪腔1022内,有效防止倾翻。同时双侧支撑可以为进气盘结构200和托盘结构300提供可滑动的平面,具备导向作用,进而便于用户将进气盘结构200和托盘结构300送入烹饪腔1022的指定位置,有利于进气盘结构200的进气部204与转接件104的对接,方便用户操作。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支撑部112和第二支撑部114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第一支撑部112沿烹饪腔1022的高度方向分布于烹饪腔1022的侧壁上,多个第二支撑部114沿烹饪腔1022的高度方向分布于烹饪腔1022的另一侧壁上,与第一支撑部112配套布置,可实现在烹饪腔1022内设置多层进气盘结构200,进而使烹饪装置100拥有对多种食物同时进行烹饪的能力,提升烹饪效率。
进一步地,设置多层第一支撑部112和第二支撑部114,同时对应于不同高度的第一支撑部112和第二支撑部114均设置有转接件104,进而可以实现针对不同大小体积的食物,选择进气盘结构200的放置位置,进而实现了烹饪腔1022内具体使用的烹饪空间的可调节,提升烹饪效率,降低烹饪装置100的能耗。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烹饪装置100还包括:蒸汽过热装置110,蒸汽过热装置110的进口与蒸汽发生装置106的出气端相连通,蒸汽过热装置110的出口与转接件104相连通。
具体地,通过在蒸汽管路108上设置蒸汽过热装置110,使其与蒸汽发生装置106连通,可以对蒸汽发生装置106产生的饱和蒸汽进一步进行加热形成温度更高的过热蒸汽,进一步防止了蒸汽的提前冷凝,提升了加热效率,同时还可满足温度更高的烹饪需求,扩大产品的使用范围。
进一步地,蒸汽过热装置110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加热件,壳体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加热件用于对进入壳体内的蒸汽进行加热以得到过热蒸汽。
进一步地,蒸汽过热装置11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具体地,蒸汽过热装置110的数量可以与第一支撑部112的数量相同,进而实现了可以根据托盘结构300的具体放置位置,开启与放置位置对应的蒸汽过热装置110,实现了对实际烹饪空间内的温度的可调节性。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9所示,烹饪装置100还设有排水孔116,排水孔116与烹饪腔1022相连通,并设置于箱体102的底板,底板被构造成中心区域凹陷的结构,排水孔116位于中心区域的凹陷处,凹陷的结构能够对冷凝水进行导流,蒸汽流经食物冷却后形成的冷凝水能够流向箱体102中心的凹陷区域,从箱体102的底板中心区域的排水孔116及时排出,有效减少了烹饪腔1022中积攒的冷凝水。
进一步地,烹饪装置100还设有蒸汽排放口118,蒸汽排放口118设置于箱体102的顶部,可使流经食物后没有冷凝的蒸汽及时从蒸汽排放口118排出,使烹饪腔1022能够及时泄压,避免了因蒸汽不能及时从烹饪腔1022排出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装置100使得烹饪腔1022内的气流均匀,使得食物周围能够快速的被蒸汽所包覆,以提升烹饪效率。
实施例二
如图10、图11、图12和图1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进气盘结构200包括:主体202、进气部204、出气部2062、出气面206和承托面208。
在该实施例中,进气盘结构200的主体202设有中空腔体2022和位于中空腔体2022外部的出气面206,出气部2062设置于出气面206上,且出气部2062和进气部204均与中空腔体2022相连通,主体202中的中空腔体2022为蒸汽流动提供了空间,进气部204与中空腔体2022相连通,可使蒸汽通过进气部204进入主体202的中空腔体2022,中空腔体2022中的蒸汽再从出气面206上的出气部2062流出,通过进气部204、中空腔体2022和出气部2062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蒸汽流通通道,蒸汽最终从进气盘结构200的出气面206流出,大大缩短了蒸汽流出位置与待加热食物之间的距离,提升了加热效果。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进气盘结构200,同时进气盘结构200放置于烹饪腔1022内的位置是可调节的,可以放置于多个不同高度中任一高度对应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上,进而实现了可以根据烹饪食物的体积或者种类放置最佳的烹饪位置,使得通过进气盘结构200排出起的蒸汽能够最大化的作用于食物上,达到烹饪效果、烹饪效率以及整机能耗的最佳。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承托面208与出气面206位于主体202的两侧,承托面208与出气面206相对设置;其中,出气面206为曲面,且承托面208与出气面206之间的距离,由主体202的周侧边缘至主体202的中心逐渐减小。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进气部204结构放入烹饪腔1022时,可使承托面208朝上也可使承托面208朝下,当承托面208朝上布置时,食物接收自上而下流动的蒸汽,主体202的出气面206的中心位置的高度高于出气面206周侧的高度,出气面206两侧形成的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会从位于高处的出气面206中心位置流向位于低处的出气面206周侧边缘位置,避免冷凝水直接滴落到食物上,提升了食物口感。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当承托面208朝下,出气面位于上方布置时,食物接收自下至上流动的蒸汽,主体202的出气面206的中心位置的高度低于出气面206周侧的高度,出气面206两侧形成的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会从位于高处的出气面206周侧边缘位置流向位于低处的出气面206中心位置,使冷凝水集中在出气面206的中心区域,提升了出气部2062的出气效率。采用曲面结构的出气面206可对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进行导流,使冷凝水集中流向指定位置,减少了食物与冷凝水的接触,提升了烹饪效果。
进一步地,在烹饪腔1022内,同时放置两个进气盘结构200,位于上方的进气盘结构200的出气部2062朝向箱体102的底板,位于下方的进气盘结构200的出气部2062朝向上方,进而使得两个进气盘结构200之间形成了烹饪空间,通过上下同时设置有进气盘结构200实现了更高效率的提供较大量的蒸汽量,进而提升烹饪效率和烹饪食物的口感。
通过采用进气盘结构200使得用户可以根据烹饪的食物的特性以及食物的体积灵活的放置进气盘结构200,进而构建最佳的烹饪空间,达到较佳的烹饪效果和烹饪体验。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进气部204设置于主体202的侧面,如图11所示,主体202中与出气面206相对的承托面208为封闭结构,进而使得蒸汽从进气盘结构200的侧面流入主体202的中空腔体2022,从出气面206流出,直接接触待烹饪的食物,有效缩短了蒸汽出口与食物之间的距离,提升加热效率。
如图10所示,进气部20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进气部204沿主体202的长度方向分布于主体202的两端。对应的,如图2、图4、图6和图7所示,与进气部204的数量相对应,每层支撑部对应高度的位置均设置有两个转接件104,当进气盘结构200放置于烹饪腔1022内时,实现进气部204与转接件104的连通,蒸汽同时通过两个进气部204进入到中空腔体2022内,提升了进入蒸汽的均匀性,进而会提高加热速度,进一步地,通过在位于食物的两侧设置两个进气部使食物受热均匀,避免一侧温度比另一侧高,导致加热时间加长。两个进气部204沿主体202的长度方向分布于主体202两端,沿长度方向布置可以获得更大的分布空间,同时相应地,蒸汽会沿进气盘结构200的宽度方向进入中空腔体2022,进一步缩短了蒸汽输送的距离,提高了在烹饪初期进入到烹饪空间内的蒸汽体积份数。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进气盘结构200的出气面206上设有多个出气部2062,多个出气部2062均匀分布于出气面206上。通过设置多个出气部2062便于流入中空腔体2022的蒸汽及时流出,加快了食物的烹调速度,并能有效防止因蒸汽不能及时排出带来高压从而使进气盘结构200变形,且中空腔体2022中的蒸汽能均匀地从出气面206上流出,进而使设置于进气盘结构200不同位置上的食物能够均匀受热,确保了烹饪装置100在同时对多个食物加热时各个食物的热源均衡。
进一步地,出气部2062包括:圆形孔、条形孔、多边形孔、椭圆形孔中的至少一种;出气部2062的不同形状能够满足不同食材的烹饪需求,适于扩大产品的使用范围。
进一步地,出气部2062的数量为多个,从进气盘结构200的A侧至B侧方向,出气部2062的孔径逐渐增大,其中A侧为靠近进气部204的一侧,通过将靠近进气部204一侧的出气部2062的孔径设置地较小一些,可以调节进入到中空腔体2022的气流量,进而使得整个出气面206上的出汽量相对均匀,提升加热效率和加热效果。
进一步地,在进气盘结构200的出气面206上也可以设置有支撑筋,支撑筋与出气部2062交错布置,进而在利用进气盘结构200进行烹饪的情况下,支撑筋可以将食物托起,使得食物和出气部2062之间具有过流间隙,蒸汽能够流入此间隙以使食物受热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如图10和图12所示,进气盘结构200还包括:第一集水槽210。
具体地,出气面206的中心区域设有第一集水槽210,当采用曲面结构的出气面206将冷凝水导向出气面206的中心区域时,冷凝水会进入第一集水槽210,进一步提升了冷凝水的承载量,并使烹饪装置100在长时间的烹饪时间下也能满足烹饪环境需求,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
进一步地,如图12和图13所示,进气盘结构200主体202的周侧设有边沿212,边沿212的厚度大于主体202的承托面208和主体202的出气面206之间的厚度,边沿212也采用了中空设计,边沿212的内部设有第二集水槽214,第二集水槽214与主体202的中空腔体2022连通。进一步地,沿主体202的厚度方向,将第二集水槽214的高度设置成大于承托面208至出气面206的距离,使得在采用曲面结构的出气面206时,中空腔体中的冷凝水会沿着出气面206的倾斜角度导向出气面206周侧的第二集水槽214内,而边沿212加厚的结构进一步提升了第二集水槽214冷凝水的承载量,使被加热的食物经长时间烹饪也不会被冷凝水滴到,提升了烹饪效果,并使烹饪装置100在长时间的烹饪时间下也能满足烹饪环境需求,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
进一步地,如图10和图12所示,进气盘结构200还包括排水口216和盖体218。
在该实施例中,排水口216设置于主体202上,与中空腔体2022相连通,盖体218能够设置于排水口216上,用于开启或关闭排水口216。当进行烹饪时,盖体218盖在排水口216上,使主体202边沿212第二集水槽214中的冷凝水不会流出。当烹饪结束,用户可将盖体218从排水口216上移除,进而使第二集水槽214中的冷凝水经由排水口216倒出,便于用户清理,同时防止进气盘结构200中残留的冷凝水造成进气盘结构200锈蚀,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三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8所示,转接件104具体包括:转接管1042、推杆1044、密封圈1046和弹簧1048。
在该实施例中,转接管1042穿设于箱体102,转接管1042的一端与蒸汽管路108相连通,转接管1042的另一端被配置为能够与进气部204相连通;推杆1044设置于转接管1042内,推杆1044与转接管1042滑动连接;密封圈1046设置于推杆1044位于箱体102外部的一端;弹簧1048套设于推杆1044上,弹簧1048的一端与转接管1042位于烹饪腔1022外部的一端相连接,弹簧1048的另一端与推杆1044相抵接。
如图8所示,当进气盘结构200被放入烹饪腔1022时,进气盘结构200的进气部204与转接件104中的转接管1042连通,在进气盘结构200被推入烹饪腔1022的过程中,进气部204与转接管1042内部设置的推杆1044的一端相接触,进而推动推杆1044运动同时使抵接于推杆1044的弹簧1048压缩,推杆1044的另一端设有密封圈1046,随着推杆1044运动,密封圈1046被推开,此时蒸汽管路108内的蒸汽通过转接管1042流入进气盘结构200。
如图7所示,当进气盘结构200被取出时,被压缩的弹簧1048开始回弹,弹簧1048回弹时带动其抵接的推杆1044向进气盘结构200推入方向的反方向移动,随着推杆1044运动,密封圈1046回到原位,阻挡蒸汽管路108中的蒸汽继续进入转接件104。该转接件104结构简单紧凑,可通过进气盘结构200推入或取出的动作,自动完成相应的蒸汽输入的开闭动作而无需借助任何电子控制器件,运行过程稳定可靠并降低了烹饪装置100的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进气部204包括进气管2042和进气筒2044。
具体地,进气管2042设置于进气盘结构200的进气口处,进气筒2044与进气管2042均位于进气盘结构200的中空腔体2022内部的一端相连接,进气筒2044设置于进气管2042内,进气筒2044和进气管2042为一体式结构。进气管2042和进气筒2044围合出的具有开口的安装空间可与转接管1042形成间隙配合,当进气盘结构200被推入烹饪腔1022时,转接管1042插入此安装空间,进气筒2044的一端和推杆1044相抵接,当进气筒2044随进气盘结构200被推入时会带动推杆1044运动,进而推动密封圈1046动作,使蒸汽通过转接管1042流入进气筒2044。随后,蒸汽进入与进气部204相连的中空腔体2022,该安装空间与转接管1042的配合对进气盘结构200的运动具有导向作用,使进气部204与转接件104能够实现快速精准的对接,进而精准控制蒸汽输入的开闭动作。
进一步地,进气部204为一体式结构,一体式结构使得整体结构强度稳定,且易装配,提升装配效率。
实施例四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4至图16所示,本发明提供的烹饪装置100还包括托盘结构300,托盘结构300能够放置于烹饪腔1022中,托盘结构300包括:托盘302、过气孔304和支撑筋306。
在该实施例中,托盘结构300可以通过第一支撑部112和第二支撑部114放入烹饪腔1022内,托盘结构300的托盘302上设有贯通的过气孔304,蒸汽可穿过过气孔304流至托盘302上方,进而对放置于托盘302上的食物进行加热。多个支撑筋306均匀分布于托盘302上,多个过气孔304均匀分布于托盘302上,过气孔304和支撑筋306交错分布,设置多个过气孔304便于蒸汽传导,加快了食物的烹调速度,且蒸汽能均匀地从托盘302上流出,进而使设置于托盘结构300不同位置上的食物能够均匀受热,确保了烹饪装置100在同时对多个食物加热时各个食物的热源均衡。与过气孔304交错设置的支撑筋306可将食物或装有食物的餐具从托盘302上托起,进而使食物底面或装有食物的餐具底面与托盘302表面留有一定的间隙,蒸汽能够流入此间隙以使食物受热更加均匀。
具体地,通过托盘结构300与进气盘结构200相配合实现对食物的烹饪,可以根据待烹饪食物的种类和体积选择进气盘结构200的放置位置,以及放入烹饪腔1022内的进气盘结构200的数量。具体地,如图18所示,可以选择将进气盘结构200放置于托盘结构300的上方,放置于上方时进气盘结构200的出气部2062朝向托盘结构300一侧;或者,如图17所示,将进气盘结构200放置于托盘结构300的下方,使得进气盘结构200的出气部2062朝向托盘结构300一侧;或者,如图19所示,同时放置两个进气盘结构200,托盘结构300位于两个进气盘结构200之间,出气部2062均朝向托盘结构300。
进一步地,支撑筋306可以为条形凸筋,或者为柱状凸起结构,具体结构并不局限于此,且支撑筋306的分布形式可以为如图14至图16所示的沿托盘的长度方向平行分布,也可以相对于托盘的长度方向倾斜分布,或者是螺旋状分布。
进一步,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烹饪装置100可以为蒸箱、蒸烤一体机,当烹饪装置100为蒸烤一体机时,进气盘结构200的承托面可以用于承托食物。
具体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蒸箱,如图1至图19所示,蒸箱设有4层托盘支架(即第一支撑部112和第二支撑部114),蒸箱顶部设有蒸汽排放口118,没有冷凝的蒸汽可通过此孔排出箱体102。蒸箱底部设有冷凝水排水孔116,可将烹饪腔1022内的冷凝水排入到废水盒。底部设计有一定的坡度,便于冷凝水收集。
如图2所示,烹饪腔1022背部设有4路共8个蒸汽入口,每个蒸汽入口设有转接件104。进气盘结构200沿着托盘支架推入到烹饪腔1022后,与快速接头相连。
如图2所示,蒸汽发生装置106安装在箱体102背部,蒸汽从蒸汽发生装置106排出后,进入到蒸汽管路108,当某个或某几个转接件104导通后,蒸汽通过转接件104进入到进气盘结构200内,再从出气面206上的出气部2062进入到烹饪腔1022内。
如图10所示,进气盘结构200背部有两个进气部204。在进气盘结构200一个角落开有一个排水口216,在蒸煮时,排水口216被硅胶盖(即盖体218)封住。当蒸煮结束后,用户可揭开硅胶盖,将内部的冷凝水排出。进气盘结构200内部有集水槽(即第二集水槽214)。进气盘结构200的出气面206的背面(即承托面208)可以作为烤盘使用。
如图5和图9所示,进气盘结构200可根据不同食材的烹饪要求进行摆放,蒸汽可从下向上,从食物的底部流过。这种方式适用于不需盘子的烹饪食物,例如馒头等。也可从上向下,从食物的上表面流过,适用于使用盘子进行烹饪的食物,例如排骨、鱼等。也可使用两个进气盘结构200,从上下两个方向同时加热食物,使食物加热均匀。
如图8所示,转接件104包括弹簧1048、推杆1044和密封圈1046。进气盘结构200沿着托盘支架进入到烹饪腔1022,当进气盘结构200背部的进气部204与转接件104的推杆1044接触并向后移动时,快速接头内的弹簧1048被压缩,蒸汽管路108与进气盘结构200的进气口接通。当进气盘结构200被取出后,弹簧1048将推杆1044向左推动,密封圈1046与烹饪腔1022接触实现密封,此时蒸汽流道被堵死。
如图13所示,进气盘结构200的出气面206为曲面设计,在蒸汽从上往下流动时,有两个好处。第一,蒸汽溢出侧的外壁冷凝水不会滴落到食物上。第二,在进气盘结构200内部产生的冷凝水能够流到第二集水槽214。当蒸汽从下往上流动时,曲面设计使外壁的冷凝水集中到中部集水槽(即第一集水槽210)。
此外,本发明提供的蒸箱内还可放入托盘结构300,托盘结构300的内部设置有支撑筋306。普通的蒸盘只在底部打孔。装有食物的器皿底部与蒸盘表面直接接触。加入支撑筋306之后,蒸汽可进入到支撑筋306之间的区域,使蒸汽与加热器皿之间接触,加强受热均匀性。
该实施例中提供的蒸箱是以进气盘结构200为进气通道,蒸汽从蒸汽发生装置106产生后,通过支撑筋306导入到进气盘结构200内,然后通过进气盘结构200上布置的出气部2062喷出,缩短了蒸汽到达食物的距离,减少了热损失。进气盘结构200可正反双面使用,可选择蒸汽进入到烹饪腔1022的方向(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蒸汽出气面206的背面可当烤盘使用。转接件104的设计,可在进气盘结构200放入烹饪腔1022的过程中自动导通蒸汽进入端口,使得蒸汽通过进气部204进入到进气盘结构200内,不需要电子元件。托盘结构300的支撑筋306可升高承载食物的器皿,使蒸汽环绕整个食物,加强受热均匀性。
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发明中,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设置有烹饪腔;
转接件,所述转接件穿设于所述箱体,所述转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烹饪腔相连通;
蒸汽发生装置,所述蒸汽发生装置与所述转接件的另一端相连通;
进气盘结构,所述进气盘结构能够放置于所述烹饪腔内,所述进气盘结构包括进气部和出气部、中空腔体,所述出气部与所述中空腔体相连通,所述进气部与所述中空腔体相连通;
其中,基于所述进气盘结构放置于所述烹饪腔内的情况,所述进气盘结构的所述进气部与所述转接件的另一端相连通;
所述进气盘结构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具有所述中空腔体和位于所述中空腔体外部的出气面;
所述出气部设置于所述出气面上;
所述进气盘结构还包括:
承托面,所述承托面与所述出气面位于所述主体的两侧,所述承托面与所述出气面相对设置;
其中,所述出气面为曲面,且所述承托面与所述出气面之间的距离,由所述主体的周侧边缘至所述主体的中心逐渐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部设置于所述主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盘结构还包括:
第一集水槽,所述第一集水槽设置于所述出气面的中心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盘结构还包括:
边沿,所述边沿设置于所述主体的周侧,且沿所述主体的厚度方向,所述边沿分别凸出于所述承托面和所述出气面;
第二集水槽,所述第二集水槽设置于所述边沿内,所述第二集水槽与所述中空腔体相连通;
其中,沿所述主体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集水槽的高度大于所述承托面至所述出气面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盘结构还包括:
排水口,所述排水口设置于所述主体上,与所述中空腔体相连通;
盖体,所述盖体能够设置于所述排水口上,所述盖体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排水口。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部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侧面;
所述出气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出气部均匀分布于所述出气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托盘结构,所述托盘结构被配置为能够放置于所述烹饪腔内;
所述托盘结构包括:
托盘;
过气孔,所述过气孔设置于所述托盘上,沿所述托盘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托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
基于所述进气盘结构和所述托盘结构均放置于所述烹饪腔内的情况,所述进气盘结构和所述托盘结构的布置方式包括:
所述进气盘结构位于所述托盘结构的上方,所述出气部朝向所述托盘结构;
所述进气盘结构位于所述托盘结构的下方,所述出气部朝向所述托盘结构;
所述进气盘结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进气盘结构位于所述托盘结构的两侧,两个所述进气盘结构的所述出气部均朝向所述托盘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蒸汽管路,所述蒸汽管路的进气端连接于所述蒸汽发生装置的出气端,所述蒸汽管路的出气端与所述转接件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烹饪腔的侧壁上;
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烹饪腔的另一侧壁上,所述进气盘结构和所述托盘结构通过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放置于所述烹饪腔内;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支撑部沿所述烹饪腔的高度方向分布于所述烹饪腔的侧壁上,所述第二支撑部沿所述烹饪腔的高度方向分布于所述烹饪腔的另一侧壁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蒸汽过热装置,所述蒸汽过热装置的进口与所述蒸汽发生装置的出气端相连通,所述蒸汽过热装置的出口与所述转接件相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蒸汽排放口,设置于所述箱体的顶部,所述蒸汽排放口与所述烹饪腔相连通;
排水孔,所述排水孔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底板,所述排水孔与所述烹饪腔相连通。
CN202010653594.1A 2020-07-08 2020-07-08 烹饪装置 Active CN1139075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53594.1A CN113907599B (zh) 2020-07-08 2020-07-08 烹饪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53594.1A CN113907599B (zh) 2020-07-08 2020-07-08 烹饪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07599A CN113907599A (zh) 2022-01-11
CN113907599B true CN113907599B (zh) 2023-08-08

Family

ID=792317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53594.1A Active CN113907599B (zh) 2020-07-08 2020-07-08 烹饪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075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89013B (zh) * 2022-07-04 2023-12-19 浙江天隆智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汽两用蒸饭车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28095Y (zh) * 1992-07-17 1993-03-17 郑光兴 具有蒸气孔道的炊饭器具
CN2225839Y (zh) * 1995-06-29 1996-05-01 郭源利 保温加热蒸盘
JP2002085261A (ja) * 2000-09-20 2002-03-26 Toyo Press Kk オーブン用受け皿
KR20050026597A (ko) * 2003-09-09 2005-03-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증기 조리장치
CN101454614A (zh) * 2006-05-25 2009-06-10 夏普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CN103635751A (zh) * 2011-07-11 2014-03-12 夏普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CN205697165U (zh) * 2016-04-07 2016-11-23 广东财经大学 蒸笼
CN205729045U (zh) * 2016-05-09 2016-11-30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蒸笼和电炊具
CN206333768U (zh) * 2016-07-08 2017-07-18 陈华平 一种水汽隔离式蒸笼
CN108175263A (zh) * 2013-12-13 2018-06-19 Seb公司 用蒸汽加热和/或烹饪食物的方法和设备
CN108272335A (zh) * 2018-02-02 2018-07-13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皿、烹饪器具与组合烹饪器具
CN207654040U (zh) * 2017-03-30 2018-07-27 黄理林 蒸架及具有该蒸架的蒸锅
CN109480612A (zh) * 2018-12-10 2019-03-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蒸箱及烹饪电器
CN109497825A (zh) * 2018-12-04 2019-03-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烹饪器皿及蒸箱
CN209770033U (zh) * 2018-12-24 2019-12-13 杨羽捷 凸形底板蒸笼
CN209863460U (zh) * 2019-03-11 2019-12-31 中山市双喜木兰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分离器、锅体组件和煮饭锅
CN210383617U (zh) * 2019-05-29 2020-04-24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蒸箱

Patent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28095Y (zh) * 1992-07-17 1993-03-17 郑光兴 具有蒸气孔道的炊饭器具
CN2225839Y (zh) * 1995-06-29 1996-05-01 郭源利 保温加热蒸盘
JP2002085261A (ja) * 2000-09-20 2002-03-26 Toyo Press Kk オーブン用受け皿
KR20050026597A (ko) * 2003-09-09 2005-03-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증기 조리장치
CN101454614A (zh) * 2006-05-25 2009-06-10 夏普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CN103635751A (zh) * 2011-07-11 2014-03-12 夏普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CN108175263A (zh) * 2013-12-13 2018-06-19 Seb公司 用蒸汽加热和/或烹饪食物的方法和设备
CN205697165U (zh) * 2016-04-07 2016-11-23 广东财经大学 蒸笼
CN205729045U (zh) * 2016-05-09 2016-11-30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蒸笼和电炊具
CN206333768U (zh) * 2016-07-08 2017-07-18 陈华平 一种水汽隔离式蒸笼
CN207654040U (zh) * 2017-03-30 2018-07-27 黄理林 蒸架及具有该蒸架的蒸锅
CN108272335A (zh) * 2018-02-02 2018-07-13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皿、烹饪器具与组合烹饪器具
CN109497825A (zh) * 2018-12-04 2019-03-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烹饪器皿及蒸箱
CN109480612A (zh) * 2018-12-10 2019-03-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蒸箱及烹饪电器
CN209770033U (zh) * 2018-12-24 2019-12-13 杨羽捷 凸形底板蒸笼
CN209863460U (zh) * 2019-03-11 2019-12-31 中山市双喜木兰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分离器、锅体组件和煮饭锅
CN210383617U (zh) * 2019-05-29 2020-04-24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蒸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07599A (zh) 2022-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73589B (zh) 一种蒸箱
CN111316042B (zh) 一种油烟处理系统及实现全封闭烹饪的炒菜机
JP2019166410A (ja) 瀝米飯炊飯器
CN210446648U (zh) 烹饪器具的盛放组件和烹饪器具
CN113907599B (zh) 烹饪装置
CN111315261A (zh) 一种烹饪设备的冲洗系统及实现全封闭烹饪的炒菜机
CN104799683B (zh) 电蒸炉
TW201315424A (zh) 一種多功能電鍋
CN110301804B (zh) 一种防溢电饭煲
CN216060141U (zh) 烹饪器具
KR102565401B1 (ko) 조리 기구
KR100439065B1 (ko) 스팀오븐기의 물받이장치
CN216060217U (zh) 烹饪器具和烹饪器具的第一烹饪容器
CN211066219U (zh) 一种多蒸室烹饪器皿、蒸制器具、及蒸箱
CN214230886U (zh) 烹饪器具的分离装置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9846889U (zh) 烹饪器具的蒸盒组件及烹饪器具
CN110960057B (zh) 一种自动供水供汽的烹饪装置及自动烹饪器具
CN218186322U (zh) 一种电水壶
CN213248374U (zh) 烹饪器具
KR100872895B1 (ko) 압력밥솥의 증기배출장치
CN114617427B (zh) 使用可靠的压力烹饪器具
CN217723233U (zh) 一种电蒸锅
CN215686942U (zh) 烹饪器具
CN212912734U (zh) 一种烹饪装置
CN214760563U (zh) 一种电蒸饭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