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91054A - 电动机及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电动机及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91054A
CN113491054A CN201980092528.7A CN201980092528A CN113491054A CN 113491054 A CN113491054 A CN 113491054A CN 201980092528 A CN201980092528 A CN 201980092528A CN 113491054 A CN113491054 A CN 1134910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utral
phase
insulator
wires
neutral wir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252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长谷川公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Gener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Gener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General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Gener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4910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910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25B31/02Compressor arrangements of motor-compressor un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56Manufacturing winding connections
    • H02K15/0068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8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 H02K15/095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by laying conductors around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14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 H02K21/16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having annular armature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12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bobbins for supporting the win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动机,具备:转子、生成使转子旋转的磁场的定子(22)、以及固定于定子(22)的端部的筒状的绝缘体。定子(22)具有:多个齿部;多个绕组,其具有卷绕于多个齿部的每个齿部的卷绕部(45)、设置于卷绕部(45)的一端侧的中性线(47)、以及设置于卷绕部(45)的另一端侧的电源线;以及中性点,在中性点,多根中性线(47)通过连接部件电连接。在绝缘体上设置有从绝缘体外侧贯通到内侧的引入用切口(44A1、44A2、44A3)。多根中性线(47)沿着绝缘体的外周面引绕,并穿过引入用切口(44A1、44A2、44A3)从绝缘体外侧引入到内侧,并且使引入后的多根中性线(47)固定。

Description

电动机及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机及压缩机。
背景技术
例如,压缩机具备对压缩制冷剂的压缩部进行驱动的电动机。电动机配置于压缩机容器的内部,具备转子以及定子,经由固定于转子的轴传递旋转动力至压缩部,所述转子上设置有永久磁铁,所述定子通过生成旋转磁场而使转子旋转。定子具有多个齿部,通过将电线分别卷绕到多个齿部的每一个而形成绕组。在绕组中,卷绕到每个齿部的多个卷绕部的每一个被星型连接(star connection),卷绕于每个齿部的卷绕部的一端连接到电源,卷绕部的另一端(称为中性线)连接到中性点。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666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例如,在9槽型的三相电动机的情况下,为了在中性点连接每根中性线,存在将9根中性线汇集成一捆并通过焊接接合的情况。在进行焊接时,需要剥离电线的绝缘膜,装配电动机的作业效率低。因此,提出有使用铆压机并利用连接端子通过压接来接合中性线的方法来代替通过焊接接合。
在通过压接中性线来接合的情况下,如果打捆4根以上的中性线,则适当地接合每根中性线变得困难,优选每3根地压接中性线。因此,在中性点连接9根中性线的情况下,以3根中性线为一组,会分别产生3组中性线捆。由此,在电动机的装配工序中,需要在分别组合规定的3根中性线进行接线的同时处理3组中性线,9根中性线的处理变得繁琐,装配的作业效率下降,存在导致电动机接线不整齐的问题。
作为对策,可以考虑在处理9根中性线时,按每3根中性线地沿着固定于定子端部的筒状的绝缘体的外周面的周向引绕,并在绝缘体外侧将3根中性线相互扭拧,即以3根中性线为一组进行处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在绝缘体外侧,在3根中性线相互扭拧后的部分产生绳结。由于绳结从绝缘体的外周面在绝缘体的径向上突出,因此在电动机配置于金属制的容器的内部时,绳结靠近容器的内表面,存在中性线的绝缘距离变小的风险。此外,在为了确保绝缘距离而将中性线引入绝缘体的内侧时,存在下述难点:限制中性线的移动的力作用到在绝缘体外侧被扭拧后的中性线,因此难以引入绝缘体的内侧。
所公开的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电动机装配的作业效率,并且能够容易地确保中性线的绝缘距离的电动机及压缩机。
本发明的所公开的电动机的一个方式,具备转子;生成使所述转子旋转的磁场的定子;以及固定于所述定子的端部的筒状的绝缘体,所述定子具有:多个齿部;多个绕组,其具有卷绕于所述多个齿部的每个齿部的卷绕部、设置于所述卷绕部的一端侧的中性线、以及设置于所述卷绕部的另一端侧的电源线;以及中性点,在所述中性点,多根所述中性线通过连接部件电连接,在所述绝缘体上设置有从所述绝缘体外侧贯通到内侧的引入用切口,所述多根中性线沿着所述绝缘体的外周面引绕,并穿过所述引入用切口从所述绝缘体的所述外侧向所述内侧引入,并且使引入后的所述多根中性线固定。
根据本发明所公开的电动机的一个方式,能够提高电动机装配的作业效率,并且能够容易地确保中性线的绝缘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实施例的三相电动机的压缩机的纵剖面图。
图2是表示从上绝缘体侧观察实施例的三相电动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的定子铁芯的底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的下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的定子的底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的多个绕组的展开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的多个绕组的接线状态的接线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的第1接续端子与电线的连接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的上绝缘体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的上绝缘体的主要部分的A-A剖视图。
图11是用来说明实施例的定子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
图12A是表示在实施例中,引出9根中性线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2B是表示在实施例中,将9根中性线中的3根中性线引入到上绝缘体的内侧并互相固定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2C是表示在实施例中,将其余的6根中性线中的3根中性线引入到上绝缘体的内侧并互相固定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2D是表示在实施例中,将其余的3根中性线引入到上绝缘体的内侧并互相固定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3A是表示在实施例中,3组中性线的长度对齐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3B是表示在实施例中,通过压接将3组中性线的每一组进行接合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3C是表示在实施例中,将3组中性线汇集成一捆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3D是表示在实施例中,由绝缘套管覆盖汇集成一捆的中性线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在其他实施例中,将9根中性线按每3根中性线地穿过引入用缝隙以及引出用缝隙而临时固定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A是表示在其他实施例中,将9根中性线中的3根中性线临时固定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5B是表示在其他实施例中,将其余的6根中性线中的3根中性线临时固定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5C是表示在其他实施例中,将其余的3根中性线临时固定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5D是表示在其他实施例中,通过压接将3组中性线的每一组进行接合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5E是表示在其他实施例中,将3组中性线引入上绝缘体的内侧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6是用来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通过压接将3组中性线的每一组进行接合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公开的电动机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发明所公开的电动机不被下述实施例限定。
实施例
图1是表示具备实施例的三相电动机的压缩机的纵剖面图。如图1所示,压缩机1是所谓的旋转式压缩机,具备:容器2、压缩机轴3、压缩部5、以及三相电动机6。容器2由金属材料形成,并且形成有密闭的内部空间7。内部空间7形成为大致呈圆柱状。在将容器2纵置于水平面时,其形成为:内部空间7所形成的圆柱的中心轴与铅垂方向平行。在容器2中,在内部空间7的下部形成有储油器8。在储油器8中,储藏有用于润滑压缩部5的润滑油即冷冻机油。容器2与引入管11及排出管12连接,所述引入管11用来引入制冷剂,所述排出管12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作为旋转轴的压缩机轴3形成为棒状,以一端配置于储油器8的方式,配置于容器2的内部空间7。压缩机轴3被容器2支承为能够以内部空间7所形成的圆柱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压缩机轴3通过旋转,将储藏于储油器8的冷冻机油供给至压缩部5。
压缩部5配置于内部空间7的下部,并且配置于储油器8的上方。压缩机1还包括上消音盖14和下消音盖15。上消音盖14配置于内部空间7中的压缩部5的上部。上消音盖14在其内部形成上消音室16。下消音盖15配置于内部空间7中的压缩部5的下部,并且配置于储油器8的上部。下消音盖15在其内部形成下消音室17。下消音室17通过形成于压缩部5的连通路(未图示)与上消音室16连通。在上消音盖14与压缩机轴3之间,形成压缩制冷剂排出孔18,上消音室16通过压缩制冷剂排出孔18与内部空间7连通。
压缩部5利用压缩机轴3的旋转来压缩从引入管11供给的制冷剂,并将该压缩后的制冷剂供给至上消音室16与下消音室17。该制冷剂与冷冻机油具有相溶性。三相电动机6配置于内部空间7中的压缩部5的上部。
图2是表示从上绝缘体侧观察实施例的三相电动机6的俯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三相电动机6具备转子21以及定子22。转子21是层叠多片硅钢薄板(磁性体)并形成为圆柱状,通过多个铆钉9而被一体化。在转子21的中心、插通有压缩机轴3而被固定的转子21中,以成为以压缩机轴3为中心的六角形的每个边的方式形成有6个缝隙状的磁铁嵌入孔10a。在转子21的周向上空开规定间隔,形成各磁铁嵌入孔10a。在磁铁嵌入孔10a中嵌入有板状的永久磁铁10b。
定子22形成为大致圆筒形,以包围转子21的方式配置,而固定于容器2。定子22具备:定子铁芯23、上绝缘体24、下绝缘体25以及多个绕组46。上绝缘体24固定于定子铁芯23的上端部。下绝缘体25固定于定子铁芯23的下端部。上绝缘体24及下绝缘体25是将定子铁芯23和绕组46绝缘的绝缘部的一个示例。
图3是表示实施例的定子铁芯23的底视图。定子铁芯23,例如层叠由硅钢板所例示的软磁性体形成的多个板而形成,如图3所示,具备轭部31以及多个定子铁芯齿部32-1~32-9。轭部31形成为大致圆筒形。多个定子铁芯齿部32-1~32-9中的第1定子铁芯齿部32-1形成为大致柱体状。第1定子铁芯齿部32-1的一端与轭部31的内周面相连地形成,即,形成为从轭部31的内周面突出。多个定子铁芯齿部32-1~32-9中与第1定子铁芯齿部32-1不同的定子铁芯齿部,也与第1定子铁芯齿部32-1同样地,形成为大致柱体状,并从轭部31的内周面突出。进一步地,多个定子铁芯齿部32-1~32-9,形成为在轭部31的内周面配置成每隔40度的等间隔。
图4是表示实施例的下绝缘体25的立体图。下绝缘体25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PBT)所例示的绝缘体形成为圆筒状,如图4所示,具有:外周壁部41、多个绝缘体齿部42-1~42-9,以及多个凸缘部43-1~43-9。外周壁部41形成为大致圆筒形。在外周壁部41形成有多个缝隙44。多个绝缘体齿部42-1~42-9中的第1绝缘体齿部42-1形成为截面呈大致半圆的直柱体状。第1绝缘体齿部42-1的一端与外周壁部41的内周面相连地形成,即,形成为从外周壁部41的内周面突出。多个绝缘体齿部42-1~42-9中与第1绝缘体齿部42-1不同的绝缘体齿部,也形成为直柱体状,与第1绝缘体齿部42-1同样地,形成为从外周壁部41的内周面突出。多个绝缘体齿部42-1~42-9形成为在外周壁部41的内周面配置成每隔40度的等间隔。
多个凸缘部43-1~43-9与多个绝缘体齿部42-1~42-9对应,分别形成为大致半圆形的板状。多个凸缘部43-1~43-9中的与第1绝缘体齿部42-1对应的第1凸缘部43-1,与第1绝缘体齿部42-1的另一端相连地形成。多个凸缘部43-1~43-9中与第1凸缘部43-1不同的凸缘部,也与第1凸缘部43-1同样地,与多个绝缘体齿部42-1~42-9的另一端相连地形成。
上绝缘体24也与下绝缘体25同样地形成。即,上绝缘体24由绝缘体形成为圆筒状,具有外周壁部41、多个绝缘体齿部42-1~42-9、以及多个凸缘部43-1~43-9。
图5是表示实施例的定子22的底视图。定子铁芯23的多个定子铁芯齿部32-1~32-9,如图5所示,分别卷绕有多个绕组46。在每个定子铁芯齿部32-1~32-9上,由每个绕组46分别形成卷绕部45。实施方式的三相电动机是6极9槽的集中绕组型的电动机(参照图2)。多个绕组46具备:多个U相绕组46-U1~46-U3、多个V相绕组46-V1~46-V3、以及多个W相绕组46-W1~46-W3。
U相绕组具备多个绕组。具体而言,作为U相绕组,具备第1U相绕组46-U1、第2U相绕组46-U2、以及第3U相绕组46-U3。第1U相绕组46-U1卷绕于第4定子铁芯齿部32-4。第2U相绕组46-U2卷绕于第7定子铁芯齿部32-7。第3U相绕组46-U3卷绕于第1定子铁芯齿部32-1。
V相绕组具备多个绕组。具体而言,作为V相绕组,具备第1V相绕组46-V1、第2V相绕组46-V2、以及第3V相绕组46-V3。第1V相绕组46-V1卷绕于第8定子铁芯齿部32-8。第2V相绕组46-V2卷绕于第2定子铁芯齿部32-2。第3V相绕组46-V3卷绕于第5定子铁芯齿部32-5。
W相绕组具备多个绕组。具体而言,作为W相绕组,具备第1W相绕组46-W1、第2W相绕组46-W2、以及第3W相绕组46-W3。第1W相绕组46-W1卷绕于第6定子铁芯齿部32-6。第2W相绕组46-W2卷绕于第9定子铁芯齿部32-9。第3W相绕组46-W3卷绕于第3定子铁芯齿部32-3。
第1定子铁芯齿部32-1与下绝缘体25的第1绝缘体齿部42-1、上绝缘体24的第1绝缘体齿部42-1、以及配置于上述每个绝缘体24和25之间的绝缘膜(未图示)一起被第3U相绕组46-U3卷绕。因此,第3U相绕组46-U3通过上绝缘体24和下绝缘体25,与第1定子铁芯齿部32-1适当地绝缘,且与定子铁芯23适当地绝缘。进一步地,第3U相绕组46-U3,以夹在下绝缘体25的第1凸缘部43-1和外周壁部41之间的方式卷绕,且以夹在上绝缘体24的第1凸缘部43-1和外周壁部41之间的方式卷绕。因此,通过上绝缘体24及下绝缘体25,防止第3U相绕组46-U3从第1定子铁芯齿部32-1向转子21侧脱落、即所谓绕组脱落。
对于多个绕组46中与第3U相绕组46-U3不同的其他绕组,也通过上绝缘体24及下绝缘体25,与定子铁芯23适当地绝缘,且防止绕组脱落。
图6是表示实施例的多个绕组46的展开图。如图6所示,第1U相绕组46-U1以逆时针方向卷绕到第4定子铁芯齿部32-4。第2U相绕组46-U2以顺时针方向卷绕到第7定子铁芯齿部32-7。第3U相绕组46-U3以逆时针方向卷绕到第1定子铁芯齿部32-1。第1V相绕组46-V1以逆时针方向卷绕到第8定子铁芯齿部32-8。第2V相绕组46-V2以顺时针方向卷绕到第2定子铁芯齿部32-2。第3V相绕组46-V3以逆时针方向卷绕到第5定子铁芯齿部32-5。第1W相绕组46-W1以逆时针方向卷绕到第6定子铁芯齿部32-6。第2W相绕组46-W2以顺时针方向卷绕到第9定子铁芯齿部32-9。第3W相绕组46-W3以逆时针方向卷绕到第3定子铁芯齿部32-3。
定子22还具备:多个U相中性线47-U1~47-U3、多个V相中性线47-V1~47-V3、以及多个W相中性线47-W1~47-W3。多个U相中性线47-U1~47-U3、多个V相中性线47-V1~47-V3以及多个W相中性线47-W1~47-W3配置在比多个定子铁芯齿部32-1~32-9更远离下绝缘体25的上绝缘体24侧。此外,在上绝缘体24侧,还配置有作为电源线的引线侧,下面,在本说明书中也称上绝缘体24侧为引线侧。
第1U相中性线47-U1的一端与第1U相绕组46-U1电连接。第1U相中性线47-U1的该一端配置于第4定子铁芯齿部32-4的第1方向侧(图6中的左侧),另一端配置于比第4定子铁芯齿部32-4更远离下绝缘体25的引线侧。第2U相中性线47-U2的一端与第2U相绕组46-U2电连接。第2U相中性线47-U2的该一端配置于第7定子铁芯齿部32-7的第1方向侧,另一端配置得比第7定子铁芯齿部32-7更靠引线侧。第3U相中性线47-U3的一端与第3U相绕组46-U3电连接。第3U相中性线47-U3的该一端配置于第1定子铁芯齿部32-1的第1方向侧,另一端配置得比第1定子铁芯齿部32-1更靠引线侧。
多个V相中性线47-V1~47-V3具备第1V相中性线47-V1、第2V相中性线47-V2、以及第3V相中性线47-V3。第1V相中性线47-V1的一端与第1V相绕组46-V1电连接。第1V相中性线47-V1的该一端配置于第5定子铁芯齿部32-5的第1方向侧,另一端配置得比第5定子铁芯齿部32-5更靠引线侧。第2V相中性线47-V2的一端与第2V相绕组46-V2电连接。第2V相中性线47-V2的该一端配置于第2定子铁芯齿部32-2的第1方向侧,另一端配置得比第2定子铁芯齿部32-2更靠引线侧。第3V相中性线47-V3的一端与第3V相绕组46-V3电连接。第3V相中性线47-V3的该一端配置于第5定子铁芯齿部32-5的第1方向侧,另一端配置得比第5定子铁芯齿部32-5更靠引线侧。
多个W相中性线47-W1~47-W3具备第1W相中性线47-W1、第2W相中性线47-W2、以及第3W相中性线47-W3。第1W相中性线47-W1的一端与第1W相绕组46-W1电连接。第1W相中性线47-W1的该一端配置于第6定子铁芯齿部32-6的第1方向侧,另一端配置得比第6定子铁芯齿部32-6更靠引线侧。第2W相中性线47-W2的一端与第2W相绕组46-W2电连接。第2W相中性线47-W2的该一端配置于第9定子铁芯齿部32-9的第1方向侧,另一端配置得比第9定子铁芯齿部32-9更靠引线侧。第3W相中性线47-W3的一端与第3W相绕组46-W3电连接。第3W相中性线47-W3的该一端配置于第3定子铁芯齿部32-3的第1方向侧,另一端配置得比第3定子铁芯齿部32-3更靠引线侧。
定子22还具备多个U相电源线48-U1~48-U3、多个V相电源线48-V1~48-V3、以及多个W相电源线48-W1~48-W3。
多个U相电源线48-U1~48-U3的一端配置于第1定子铁芯齿部32-1的引线侧,且该端配置于第1定子铁芯齿部32-1的第2方向侧(图6中的右侧)。第1U相电源线48-U1的另一端与第1U相绕组46-U1电连接。第2U相电源线48-U2的另一端与第2U相绕组46-U2电连接。第3U相电源线48-U3的另一端与第3U相绕组46-U3电连接。
进一步地,第1U相电源线48-U1的一部分穿过下绝缘体25的外周壁部41的多个缝隙44,且包括第1U相跨接线部分49-U1。第1U相电源线48-U1的一部分即第1U相跨接线部分49-U1以沿着下绝缘体25的外周壁部41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进一步地,第2U相电源线48-U2的一部分穿过下绝缘体25的外周壁部41的多个缝隙44,且包括第2U相跨接线部分49-U2。第2U相电源线48-U2的一部分即第2U相跨接线部分49-U2以沿着下绝缘体25的外周壁部41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
多个V相电源线48-V1~48-V3的一端配置于第5定子铁芯齿部32-5的引线侧,且该端配置于第5定子铁芯齿部32-5的第2方向侧。第1V相电源线48-V1的另一端与第1V相绕组46-V1电连接。第2V相电源线48-V2的另一端与第2V相绕组46-V2电连接。第3V相电源线48-V3的另一端与第3V相绕组46-V3电连接。
进一步地,第1V相电源线48-V1的一部分穿过下绝缘体25的外周壁部41的多个缝隙44,且包括第1V相跨接线部分49-V1。第1V相电源线48-V1的一部分即第1V相跨接线部分49-V1以沿着下绝缘体25的外周壁部41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进一步地,第2V相电源线48-V2的一部分穿过下绝缘体25的外周壁部41的多个缝隙44,且包括第2V相跨接线部分49-V2。第2V相电源线48-V2的一部分即第2V相跨接线部分49-V2以沿着下绝缘体25的外周壁部41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
多个W相电源线48-W1~48-W3的一端配置于第3定子铁芯齿部32-3的引线侧,且该端配置于第3定子铁芯齿部32-3的第2方向侧。第1W相电源线48-W1的另一端与第1W相绕组46-W1电连接。第2W相电源线48-W2的另一端与第2W相绕组46-W2电连接。第3W相电源线48-W3的另一端与第3W相绕组46-W3电连接。
进一步地,第1W相电源线48-W1的一部分穿过下绝缘体25的外周壁部41的多个缝隙44,且包括第1W相跨接线部分49-W1。第1W相电源线48-W1的一部分即第1W相跨接线部分49-W1以沿着下绝缘体25的外周壁部41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进一步地,第2W相电源线48-W2的一部分穿过下绝缘体25的外周壁部41的多个缝隙44,且包括第2W相跨接线部分49-W2。第2W相电源线48-W2的一部分即第2W相跨接线部分49-W2以沿着下绝缘体25的外周壁部41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
图7是表示实施例的多个绕组46的接线状态的接线图。实施方式的三相电动机是具有并联连接绕组46的星型连接的电动机。如图7所示,定子22还具备多个中性点。多个中性点配置于多个定子铁芯齿部32-1~32-9的引线侧,具有第1中性点51-1、第2中性点51-2、以及第3中性点51-3。第1中性点51-1、第2中性点51-2、以及第3中性点51-3彼此电绝缘。
第1U相绕组46-U1的一端通过第1U相中性线47-U1与第1中性点51-1电连接,另一端通过第1U相电源线48-U1与U相电源电连接。第2U相绕组46-U2的一端通过第2U相中性线47-U2与第2中性点51-2电连接,另一端通过第2U相电源线48-U2与U相电源电连接。第3U相绕组46-U3的一端通过第3U相中性线47-U3与第3中性点51-3电连接,另一端通过第3U相电源线48-U3与U相电源电连接。
第1V相绕组46-V1的一端通过第1V相中性线47-V1与第3中性点51-3电连接,另一端通过第1V相电源线48-V1与V相电源电连接。第2V相绕组46-V2的一端通过第2V相中性线47-V2与第1中性点51-1电连接,另一端通过第2V相电源线48-V2与V相电源电连接。第3V相绕组46-V3的一端通过第3V相中性线47-V3与第2中性点51-2电连接,另一端通过第3V相电源线48-V3与V相电源电连接。
第1W相绕组46-W1的一端通过第1W相中性线47-W1与第2中性点51-2电连接,另一端通过第1W相电源线48-W1与W相电源电连接。第2W相绕组46-W2的一端通过第2W相中性线47-W2与第3中性点51-3电连接,另一端通过第2W相电源线48-W2与W相电源电连接。第3W相绕组46-W3的一端通过第3W相中性线47-W3与第1中性点51-1电连接,另一端通过第3W相电源线48-W3与W相电源电连接。
定子的制造方法
定子22是使用绕线机,通过在适当地安装有上绝缘体24及下绝缘体25的定子铁芯23上,适当地配置U相电线、V相电线以及W相电线来制作的。电线例如是漆包线(在铜线上包覆有磁漆被膜的电线)。绕线机例如具备U相电线用出线嘴、V相电线用出线嘴、以及W相电线用出线嘴。U相电线用出线嘴、V相电线用出线嘴、以及W相电线用出线嘴互相固定。U相电线用出线嘴通过适当地移动,能够将U相电线配置在定子铁芯23的规定的位置。V相电线用出线嘴通过适当地移动,能够将V相电线配置在定子铁芯23的规定的位置。W相电线用出线嘴通过适当地移动,能够将W相电线配置在定子铁芯23的规定的位置。此外,绕线机不限于本实施例的结构,也可以使用只具备1根出线嘴的绕线机。
在绕线机中,首先,设置适当地安装有上绝缘体24、下绝缘体25、以及未图示的绝缘膜的定子铁芯23。绕线机通过使U相电线用出线嘴适当移动,而将U相电线的一端配置到第1定子铁芯齿部32-1的引线侧,使U相电线沿着第1定子铁芯齿部32-1的第2方向侧,穿过多个缝隙44中的1个。接着,绕线机通过使U相电线用出线嘴适当移动来使U相电线沿着下绝缘体25的外周壁部41的外周面,从而由U相电线形成第1U相跨接线部分49-U1。进一步地,绕线机通过使U相电线用出线嘴适当移动来将U相电线配置到从多个缝隙44中的1个到第4定子铁芯齿部32-4为止的区间,由U相电线形成第1U相电源线48-U1。此时,绕线机通过使V相电线用出线嘴和W相电线用出线嘴与U相电线用出线嘴同步移动,而由V相电线形成第1V相电源线48-V1,并由W相电线形成第1W相电源线48-W1。
接着,绕线机通过使U相电线用出线嘴适当移动来将U相电线以逆时针方向卷绕到第4定子铁芯齿部32-4,而由U相电线形成第1U相绕组46-U1。此时,绕线机通过使V相电线用出线嘴与U相电线用出线嘴同步移动,而将V相电线以逆时针方向卷绕到第8定子铁芯齿部32-8,由V相电线形成第1V相绕组46-V1。绕线机通过使W相电线用出线嘴与U相电线用出线嘴同步移动,而将W相电线以逆时针方向卷绕到第6定子铁芯齿部32-6,由W相电线形成第1W相绕组46-W1。
接着,绕线机通过使U相电线用出线嘴适当移动来将U相电线配置到从第4定子铁芯齿部32-4的第1方向侧到第4定子铁芯齿部32-4的引线侧为止的区间,而由U相电线形成第1U相中性线47-U1。此时,绕线机通过使V相电线用出线嘴和W相电线用出线嘴与U相电线用出线嘴同步移动,而由V相电线形成第1V相中性线47-V1,且由W相电线形成第1W相中性线47-W1。
接着,绕线机通过使U相电线用出线嘴适当移动来将U相电线配置到从第7定子铁芯齿部32-7的引线侧到第7定子铁芯齿部32-7的第1方向侧为止的区间,而由U相电线形成第2U相中性线47-U2。此时,绕线机通过使V相电线用出线嘴和W相电线用出线嘴与U相电线用出线嘴同步移动,而由V相电线形成第2V相中性线47-V2,且由W相电线形成第2W相中性线47-W2。
接着,绕线机通过使U相电线用出线嘴适当移动来将U相电线以顺时针方向卷绕到第7定子铁芯齿部32-7,而由U相电线形成第2U相绕组46-U2。此时,绕线机通过使V相电线用出线嘴与U相电线用出线嘴同步移动,而将V相电线以顺时针方向卷绕到第2定子铁芯齿部32-2,由V相电线形成第2V相绕组46-V2。绕线机通过使W相电线用出线嘴与U相电线用出线嘴同步移动,而将W相电线以顺时针方向卷绕到第9定子铁芯齿部32-9,由W相电线形成第2W相绕组46-W2。
接着,绕线机通过使U相电线用出线嘴适当移动,使U相电线穿过多个缝隙44中的1个并沿着外周壁部41的外周面,从而由U相电线形成第2U相跨接线部分49-U2。进一步地,绕线机通过使U相电线用出线嘴适当移动,使U相电线穿过多个缝隙44中的1个并配置到第1定子铁芯齿部32-1的引线侧,而由U相电线形成第2U相电源线48-U2。此时,绕线机通过使V相电线用出线嘴和W相电线用出线嘴与U相电线用出线嘴同步移动,而由V相电线形成第2V相电源线48-V2,且由W相电线形成第2W相电源线48-W2。
接着,绕线机通过使U相电线用出线嘴适当移动来将U相电线配置到从第1定子铁芯齿部32-1的引线侧到第1定子铁芯齿部32-1的第2方向侧为止的区间,而由U相电线形成第3U相电源线48-U3。此时,绕线机通过使V相电线用出线嘴和W相电线用出线嘴与U相电线用出线嘴同步移动,而由V相电线形成第3V相电源线48-V3,且由W相电线形成第3W相电源线48-W3。此外,将第1连接端子50-1连接到汇集多个U相电源线48-U1~48-U3成一捆而出的一端,将第2连接端子50-2连接到汇集多个V相电源线48-V1~48-V3成一捆而出的一端,将第3连接端子50-3连接到汇集多个W相电源线48-W1~48-W3成一捆而出的一端(参照图2)。
接着,绕线机通过使U相电线用出线嘴适当移动来将U相电线以逆时针方向卷绕到第1定子铁芯齿部32-1,而由U相电线形成第3U相绕组46-U3。此时,绕线机通过使V相电线用出线嘴与U相电线用出线嘴同步移动,而将V相电线以逆时针方向卷绕到第5定子铁芯齿部32-5,由V相电线形成第3V相绕组46-V3。绕线机通过使W相电线用出线嘴与U相电线用出线嘴同步移动,而将W相电线以逆时针方向卷绕到第3定子铁芯齿部32-3,由W相电线形成第3W相绕组46-W3。
接着,绕线机通过使U相电线用出线嘴适当移动来将U相电线配置到从第1定子铁芯齿部32-1的第1方向侧到第1定子铁芯齿部32-1的引线侧为止的区间,而由U相电线形成第3U相中性线47-U3。此时,绕线机通过使V相电线用出线嘴和W相电线用出线嘴与U相电线用出线嘴同步移动,而由V相电线形成第3V相中性线47-V3,且由W相电线形成第3W相中性线47-W3。
如图6和图7所示,通过以如上所述的方式进行卷绕,第3U相绕组46-U3的卷绕开始部分和卷绕结束部分均配置于引线侧。另一方面,第1U相绕组46-U1和第2U相绕组46-U2为从非引线侧开始卷绕并在引线侧卷绕结束。因此,第3U相绕组46-U3的卷绕匝数,与第1U相绕组46-U1的卷绕匝数不同,与第2U相绕组46-U2的卷绕匝数不同。此外,第1U相绕组46-U1和第2U相绕组46-U2的与U相电源连接的U相电源线的引绕长度不同。换言之,第1U相绕组46-U1~第3U相绕组46-U3的卷绕方法不同,所述卷绕方法包括绕组的匝数和电源线的长度。因此,从中性点51-1到U相电源线为止的电线的长度,第1U相绕组46-U1、第2U相绕组46-U2、以及第3U相绕组46-U3均不同,阻抗也不同。
第1U相中性线47-U1与第2U相中性线47-U2断开,第1V相中性线47-V1与第2V相中性线47-V2断开,第1W相中性线47-W1与第2W相中性线47-W2断开。第1U相中性线47-U1的一端、第2V相中性线47-V2的一端以及第3W相中性线47-W3的一端通过一种不剥离电线被膜也可将多个绕组电连接的连接部件(下面称为连接部件)电连接。
作为连接部件,例如使用如图8所示的第1接续端子52-1。图8是表示实施例的第1接续端子52-1与电线的连接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1接续端子52-1,将第1U相中性线47-U1的一端、第2V相中性线47-V2的一端以及第3W相中性线47-W3的一端彼此压接来接合而使其互相电连接,形成第1中性点51-1。如图8所示,3根电线(中性线)以彼此接触的状态被稳定地打捆。作为连接部件的第1接续端子52-1,能够以包住打捆后的电线的方式将3根电线彼此压接来接合而使其互相电连接。通过第1接续端子52-1压接电线组,由此,通过第1接续端子52-1的凹凸部剥离每根电线的包覆,从而连接3根电线。此外,通过连接部件打捆的电线的根数不限制为3根。即,只要能够将电线彼此压接来接合而使其互相电连接,不限定打捆的根数。
同样地,将第2U相中性线47-U2的一端、第3V相中性线47-V3的一端以及第1W相中性线47-W1的一端通过第2接续端子52-2彼此压接来接合而使其互相电连接,形成第2中性点51-2。将第3U相中性线47-U3的一端、第1V相中性线47-V1的一端以及第2W相中性线47-W2的一端通过第3接续端子52-3彼此压接来接合而使其互相电连接,形成第3中性点51-3。由此,能够容易地形成第1中性点51-1、第2中性点51-2以及第3中性点51-3。
压缩机的动作
压缩机1设置为未图示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要素,用来压缩制冷剂,使制冷剂在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循环。三相电动机6通过对多个U相电源线48-U1~48-U3、多个V相电源线48-V1~48-V3以及多个W相电源线48-W1~48-W3分别施加三相电压,而产生旋转磁场。转子21通过由定子22生成的旋转磁场旋转。三相电动机6通过转子21的旋转而使压缩机轴3旋转。
压缩部5由于压缩机轴3旋转,因此通过引入管11引入低压制冷剂气体,将该引入的低压制冷剂气体压缩而生成高压制冷剂气体,将高压制冷剂气体供给到上消音室16和下消音室17。下消音盖15减少被供给到下消音室17的高压制冷剂气体的压力脉动,将减少了压力脉动的高压制冷剂气体供给到上消音室16。上消音盖14减少被供给到上消音室16的高压制冷剂气体的压力脉动,减少了压力脉动的高压制冷剂气体通过压缩制冷剂排出孔18供给到内部空间7中的压缩部5与三相电动机6之间的空间。
被供给到内部空间7中的压缩部5与三相电动机6之间的空间的高压制冷剂气体,通过形成于三相电动机6中的间隙,被供给到内部空间7中的比三相电动机6更上方的空间。被供给到内部空间7中的比三相电动机6更上方的空间的制冷剂,通过排出管12,被排出到配置在制冷循环装置中的压缩机1的下游侧的装置。
压缩机的特征性结构
接着,对实施例的三相电动机6的特征性结构进行说明。如上所述,3根U相中性线47-U1~47-U3、3根V相中性线47-V1~47-V3、和3根W相中性线47-W1~47-W3(下面也称为中性线47),在各中性点51-1~51-3(下面也称为中性点51)分别连接。作为本实施例的特征,包括从上绝缘体24外侧引入到内侧后的9根中性线47的安装构造。
图9是表示实施例的上绝缘体24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实施例的上绝缘体24的主要部分的A-A剖视图,是沿着图10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如图9和图10所示,在形成有多个绝缘体齿部42-1~42-9(42)以及多个凸缘部43-1~43-9(43)的上绝缘体24的外周壁部41上,形成有从外周壁部41的上端开始沿着压缩机轴3的轴方向切开的多个缝隙44。
多个缝隙44包括:作为将3组中性线47的每一组从上绝缘体24外侧引入到内侧的引入用切口的第1引入用缝隙44A1、第2引入用缝隙44A2、以及第3引入用缝隙44A3。第1引入用缝隙44A1、第2引入用缝隙44A2、以及第3引入用缝隙44A3设置为从上绝缘体24的外周壁部41外侧贯通到内侧,且配置为在外周壁部41的周向上相互靠近。
9根中性线47,每3根中性线47作为一组中性线47沿着外周壁部41的外周面引绕,分别穿过第1引入用缝隙44A1、第2引入用缝隙44A2、以及第3引入用缝隙44A3的各引入用缝隙从外周壁部41外侧向内侧引入,并且使引入后的3根中性线47仅在外周壁部41的内侧互相固定。从上绝缘体24的外周壁部41外侧引入到内侧后的3根中性线47,在外周壁部41的内侧使中性线47相互扭拧,以使3根中性线47互相固定而汇集成一捆。
如此,9根中性线47作为3组中性线47被分别固定,因此中性线47的处理变得容易,三相电动机6的装配的作业效率得到提高,装配作业的效率得到提高。进一步地,通过使3组中性线47仅在上绝缘体24的外周壁部41的内侧扭拧而固定,不会在外周壁部41外侧产生为了将3根中性线47互相固定而扭拧的部分,因此能够适当地确保沿着外周壁部41的外周面引绕后的中性线47与容器2之间的距离,能够容易地确保中性线47的绝缘距离。此外,由于3组中性线47在上绝缘体24外侧没有相互扭拧地穿过各引入用缝隙44A,能够以中性线47的移动不被限制的状态顺利地从上绝缘体24外侧引入到内侧,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中性线47的处理。
此外,多个缝隙44包括作为引出用切口的引出用缝隙44B,所述引出用切口用来将在外周壁部41的内侧按每3根中性线47地互相固定后的3组中性线47中的至少一组中性线47从上绝缘体24的外周壁部41的内侧向外侧引出。在本实施例中不使用引出用缝隙44B,但是在后述的其他实施例的定子22的制造工序中会使用。
引出用缝隙44B设置为从外周壁部41的内侧贯通到外侧。引出用缝隙44B配置为在外周壁部41的周向上靠近第1引入用缝隙44A1、第2引入用缝隙44A2、以及第3引入用缝隙44A3。引出用缝隙44B在外周壁部41的周向上配置在例如第2引入用缝隙44A2和第3引入用缝隙44A3之间。此外,在外周壁部41的周向上的引出用缝隙44B的宽度形成为比第1引入用缝隙44A1、第2引入用缝隙44A2、以及第3引入用缝隙44A3各自的宽度大,确保能够使3组中性线47穿过的宽度。
此外,下绝缘体25也与上绝缘体24同样地,分别设置有第1引入用缝隙44A1、第2引入用缝隙44A2、第3引入用缝隙44A3、以及引出用缝隙,也可以与上绝缘体24形状通用化。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9根中性线47,在3个中性点51的每一个连接而成为3组中性线47,其仅在上绝缘体24的外周壁部41的内侧相互扭拧而各自汇集。进一步地,3组中性线47通过在上绝缘体24的外周壁部41的内侧被互相搓成一股而汇集成一捆。接着,由3组中性线47汇集成一捆的中性线47的各中性点51侧,用作为绝缘部件的绝缘套管58覆盖,并插入到定子22的周向(转子21的旋转方向)上相邻的卷绕部45的间隙G(参照图2)。
定子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
对三相电动机6的定子22的制造工序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图11是用来说明实施例的定子22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如图11所示,通过进行如上所述的定子22的绕组加工(步骤S1),形成每个绕组46,通过切断从每个电线用出线嘴侧供给的每根电线(步骤S2),将每个绕组46的一端(中性线47)从每个电线用出线嘴侧断开。
接着,以每个绕组46的每根中性线47中的,各1根U相、V相、以及W相的中性线47作为一组,按每3根中性线47地沿着上绝缘体24的外周壁部41的外周面引绕,并使其分别穿过外周壁部41的第1引入用缝隙44A1、第2引入用缝隙44A2、以及第3引入用缝隙44A3(下面也称为引入用缝隙44A)后,在外周壁部41的内侧将3根中性线47互相固定(在本实施例中,在外周壁部41的内侧,在将3根中性线47打捆成一捆后,从引入用缝隙44A延伸到外周壁部41的内侧的每根中性线47的一部分变成相互扭拧后的状态,使得3根中性线47被互相固定)(步骤S3)。在步骤S3,对于从9个卷绕部45分别延伸出的9根中性线47,以3根中性线47为1组从各个引入用缝隙44A引入到外周壁部41的内侧后,使3组中性线47的每一组各自扭拧而被固定。3组中性线47各自扭拧的工序将在后文中详细说明。
接着,通过将从各引入用缝隙44A延伸至上绝缘体24的外周壁部41的内侧的3组中性线47按规定的长度切断(步骤S4),使3组中性线47的长度对齐。接着,利用各接续端子52(52-1~52-3)通过压接将3组中性线47的每一组进行接合(步骤S5),从而形成3个中性点51。接着,通过将3组中性线47打捆并将3组中性线47汇集固定(在本实施例中,3组中性线47以打捆成一捆的状态搓成一股)(步骤S6),使3组中性线47汇集成一捆。将在后文中详细说明中性点51的形成工序。
接着,通过将汇集成一捆的中性线47向绝缘套管58内插入(步骤S7),能够确保从各卷绕部45引绕的中性线47整体的绝缘性。最后,将由绝缘套管58覆盖的中性线47的各接续端子52(各中性点51)侧,收纳到相邻的卷绕部45之间的间隙G(步骤S8)。
中性线的引入工序
图12A是表示在实施例中,引出9根中性线47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2B是表示在实施例中,将9根中性线47中的3根中性线47引入到上绝缘体24的内侧并互相固定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2C是表示在实施例中,将其余的6根中性线47中的3根中性线47引入到上绝缘体24的内侧并互相固定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2D是表示在实施例中,将其余的3根中性线47引入到上绝缘体24的内侧并互相固定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2A~图12D是从上绝缘体24侧观察到的定子22的顶视图,对9个齿槽即各卷绕部45按逆时针方向的顺序标注编号1~9。此外,在图12B~图12D,简化表示出图9以及图10所示的第1引入用缝隙44A1、第2引入用缝隙44A2、以及第3引入用缝隙44A3各自的位置。
如图12A所示,3根U相中性线47-U1~47-U3、3根V相中性线47-V1~47-V3、以及3根W相中性线47-W1~47-W3即9根中性线47分别被从定子22的各卷绕部45引出。首先,如图12A和图12B所示,通过将9根中性线47中从图中的第2、第3、第4的各卷绕部45引出的V相中性线47-V2、W相中性线47-W3以及U相中性线47-U1沿着上绝缘体24的外周面引绕,并使其穿过例如位于第7卷绕部45附近的第1引入用缝隙44A1从外周壁部41外侧引入到内侧,并且使3根中性线47仅在内侧相互扭拧而固定。此时,在外周壁部41的周向上,通过使3根中性线47中的V相中性线47-V2向顺时针方向引绕,W相中性线47-W3和U相中性线47-U1向逆时针方向引绕,使3根中性线47从第1引入用缝隙44A1引入外周壁部41的内侧。
即,在上绝缘体24的周向上朝向一侧引绕的中性线47、与在上绝缘体24的周向上朝向另一侧引绕的中性线47穿过第1引入用缝隙44A1之后相互扭拧而被固定。通过使扭拧3根中性线47的量为能将3根中性线47汇集成一捆这种程度,可以简单地实施固定作业。此外,3根中性线47如上述那样地穿过第1引入用缝隙44A1而被卡止于第1引入用缝隙44A1内,向在上绝缘体24的外周壁部41的周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延伸的中性线47彼此形成为相对于外周壁部41的周向互相拉伸,因此对从卷绕部45延伸到第1引入用缝隙44A1的中性线47施加张力,相对于上绝缘体24被稳定地固定。
此外,3根中性线47中的向顺时针方向引绕的中性线47、和向逆时针方向引绕的中性线47不限于上述的中性线47的路径的组合,例如,也可以根据引入用缝隙44A形成在上绝缘体24的周向上的位置适当变更。此外,也可以是全部的3根中性线47在外周壁部41的周向上按单一方向引绕。
接着,与穿过第1引入用缝隙44A1仅在外周壁部41的内侧被互相固定的3根中性线47同样地,如图12B和图12C所示,将其余的6根中性线47中的、从图中的第5、第6、第7的各卷绕部45引出的V相中性线47-V3、W相中性线47-W1以及U相中性线47-U2沿着上绝缘体24的外周面引绕,并使其穿过位于第7卷绕部45附近的第2引入用缝隙44A2从外周壁部41外侧向内侧引入,并且使3根中性线47仅在内侧相互扭拧而固定。此时,使3根中性线47中的、V相中性线47-V3顺时针方向引绕、W相中性线47-W1以及U相中性线47-U2逆时针方向引绕,3根中性线47被从第2引入用缝隙44A2引入到外周壁部41的内侧。
接着,与穿过第2引入用缝隙44A2仅在外周壁部41的内侧被互相固定的3根中性线47同样地,如图12C和图12D所示,将其余的3根中性线47中的、从图中的第8、第9、第1的各卷绕部45引出的V相中性线47-V1、W相中性线47-W2以及U相中性线47-U3沿着上绝缘体24的外周面引绕,并使其穿过位于第7卷绕部45附近的第3引入用缝隙44A3从外周壁部41外侧向内侧引入,并且使3根中性线47仅在内侧相互扭拧而固定。此时,3根中性线47中的、V相中性线47-V1以及W相中性线47-W2顺时针方向引绕,U相中性线47-U3逆时针方向引绕,3根中性线47被从第3引入用缝隙44A3引入到外周壁部41的内侧。
如图12D所示,将9根中性线47以3根中性线47为一组,使3组中性线47分别通过第1引入用缝隙44A1、第2引入用缝隙44A2以及第3引入用缝隙44A3的各引入用缝隙,从上绝缘体24的外周壁部41外侧引入到内侧。第1引入用缝隙44A1、第2引入用缝隙44A2以及第3引入用缝隙44A3这3个引入用缝隙,配置为在定子22的周向上相互靠近,能够容易地实施后述的将3组中性线47搓成一股的作业。
在定子22中,通过引入用缝隙44A使9根中性线47在上绝缘体24的内侧而固定,由此,例如,在装配作业时,能够抑制沿着上绝缘体24的外周面引绕的中性线47的移动。此外,在定子22中,通过使将在中性点51连接的3组中性线47各自穿过各引入用缝隙44A并相互扭拧而固定,能够容易地实施在中性点51以3根中性线47为1组进行的接线作业。
中性点的形成工序
图13A是表示在实施例中,3组中性线47的长度对齐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3B是表示在实施例中,通过压接将3组中性线47的每一组进行接合后的状态的侧视图。如图13A所示,对于从3个引入用缝隙44A分别引入到外周壁部41的内侧后的3组中性线47,通过切断一端而对齐从外周壁部41开始延伸的长度。3组中性线47穿过各引入用缝隙44A并相互扭拧,因此能够容易地对齐每根中性线47的长度。接着,如图13B所示,将3组中性线47分别利用接续端子52通过压接来接合。穿过各引入用缝隙44A的3根中性线47汇集成一组,因此在利用接续端子52接合U相、V相、W相的每根中性线47时,能够防止弄错相互要接线的相而进行接合的情况,能够提高装配的作业效率。
图13C是表示在实施例中,将3组中性线47汇集成一捆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3D是表示在实施例中,由绝缘套管58覆盖汇集成一捆的中性线47的状态的侧视图。如图13C所示,通过将3组中性线47搓成一股而汇集成一捆。如此,通过使3组中性线47汇集成一捆,能够进一步提高作用于沿着上绝缘体24的外周壁部41引绕的中性线47的张力,能够抑制由压缩机1运转时的定子22的振动带来的中性线47的移动。
此外,本实施例中,3组中性线47汇集成一捆,并且使从各引入用缝隙44A到接续端子52(中性点51)为止的整个区间均搓成一股,但是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仅将3组中性线47的一部分搓成一股。
接着,如图13D所示,通过用绝缘套管58覆盖将汇集成一捆后的3组中性线47以及接续端子52,从各引入用缝隙44A到中性点51为止的整个区间均被绝缘。如此,通过使3组中性线47汇集成一捆,无需各别绝缘3组中性线47,能够由1根绝缘套管58一并绝缘,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由绝缘套管58覆盖的3组中性线47的中性点51侧,如图2所示,被插入到相邻的卷绕部45之间的间隙G而被保持。
此外,3组中性线47的中性点51侧配置成:相对于卷绕部45之间的间隙G,插入在定子22径向上的外周侧,由此能够抑制与转子21之间的干扰。此外,3组中性线47的中性点51侧沿着定子22的中心轴方向、即压缩机1的上下方向插入。绝缘套管58的中性点51侧,形成为扁平的带状,通过将扁平状的绝缘套管58沿着定子22的中心轴方向插入,能够抑制其成为流过间隙G的制冷剂或冷冻机油的流动阻力。由此,能够抑制流过间隙G的冷冻机油的流速增加,从而能够抑制冷冻机油向压缩机1的外部排出的量。
实施例的效果
在上述的实施例的三相电动机6的绕组46中,将多根中性线47沿着上绝缘体24的外周壁部41的外周面引绕,并使其穿过引入用缝隙44A从上绝缘体24外侧向内侧引入,并且仅在内侧使多根中性线47互相固定。与例如通过焊接接合9根中性线47的情况相比,通过将在中性点51连接的3根中性线47为一组穿过引入用缝隙44A,并在上绝缘体24的内侧互相固定,能够容易地处理9根中性线47,并能够防止以规定的组合连接的3根中性线47的搭配错误。因此,能够提高三相电动机6的装配的作业效率,能够提高装配作业的效率。
进一步地,通过使3根中性线47仅在上绝缘体24的外周壁部41的内侧扭拧而互相固定,不会在外周壁部41外侧产生为了将3根中性线47互相固定而被扭拧的部分,因此能够适当地确保沿着外周壁部41的外周面引绕后的中性线47与容器2之间的距离,能够容易地确保中性线47的绝缘距离。此外,由于3根中性线47在上绝缘体24外侧没有相互扭拧地穿过各引入用缝隙44A,因此能够以中性线47的移动不被限制的状态顺利地被从上绝缘体24外侧引入到内侧,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中性线47的处理。
此外,在三相电动机6的绕组46中,由于3组中性线47分别穿过第1引入用缝隙44A1、第2引入用缝隙44A2、以及第3引入用缝隙44A3被从上绝缘体外侧引入到内侧,因此通过目视穿过3组中性线47的各引入用缝隙44A,也能够容易地识别3组中性线47。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了第1引入用缝隙44A1、第2引入用缝隙44A2、以及第3引入用缝隙44A3这3个引入用缝隙,但也可以使3组中性线47穿过一个共用引入用缝隙44A而被从上绝缘体24外侧引入到内侧。
此外,在三相电动机6的绕组46,由于3根中性线47在上绝缘体24的内侧使中性线47相互扭拧,因此3根中性线被互相固定。由此,能够容易地将3根中性线47临时固定于安装在定子22的上绝缘体24。
此外,在实施例的三相电动机6,上绝缘体24的3个引入用缝隙44A配置为在上绝缘体24的外周壁部41的周向上相互靠近。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分别从3个引入用缝隙44A引入后的3组中性线47搓成一股,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将3组中性线47汇集成一捆的处理。此外,能够容易地对齐从各引入用缝隙44A到中性点51为止的多组中性线47的长度并切断。
此外,在实施例的三相电动机6中,在上绝缘体24的外周壁部41的内侧,使在3个中性点51的各个中性点连接后的3组中性线47搓成一捆。由此,能够将3组中性线47汇集成一捆并容易地固定。
此外,实施例的三相电动机6的3组中性线47由绝缘套管58覆盖,并插入相邻卷绕部45之间的间隙G。由此,在使用三相电动机6时,能够抑制3组中性线47移动,并能够由定子22的间隙G稳定地保持3组中性线47。此外,通过由绝缘套管58覆盖3组中性线47,与将3组中性线47分别绝缘的构造相比,3组中性线47能够一并绝缘,能够抑制三相电动机6的制造成本的增加。
此外,实施例的三相电动机6的3组中性线47被插入到定子22径向上的间隙G的外周侧。由此,能够避免插入到间隙G的中性线47与转子21之间的干扰。
其他实施例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以使3组中性线47引入到上绝缘体24的外周壁部41的内侧后的状态形成中性点51,但是不限定于这样的组装步骤。对与中性线47的引入工序以及中性点51的形成工序不同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4是表示在其他实施例中,将9根中性线47按每3根中性线47地穿过引入用缝隙44A以及引出用缝隙44B而临时固定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14所示,也可以使将要在中性点连接的每3根中性线,穿过各引入用缝隙44A向外周壁部41的内侧引入后,穿过引出用缝隙44B向外周壁部41外侧引出,从而临时固定于外周壁部。3根中性线47分别穿过引入用缝隙44A和引出用缝隙44B,由此钩挂于外周壁部41并卡止,从而暂时保持临时固定状态。即,3根中性线47未被在上绝缘体24的内侧相互扭拧固定,而经过外周壁部41的内侧被暂时引出到外侧。
图15A是表示在其他实施例中,将9根中性线47中的3根中性线47临时固定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5B是表示在其他实施例中,将其余的6根中性线47中的3根中性线47临时固定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5C是表示在其他实施例中,将其余的3根中性线47临时固定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5D是表示在其他实施例中,将3组中性线47的每一组通过压接而接合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5E是表示在其他实施例中,将3组中性线47引入上绝缘体24的内侧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首先,如图12A及图15A所示,将9根中性线47中的、从图中的第2、第3、第4的各卷绕部45引出的V相中性线47-V2、W相中性线47-W3以及U相中性线47-U1沿着上绝缘体24的外周面引绕,并使其穿过例如位于第7卷绕部45附近的第1引入用缝隙44A1从外周壁部41外侧引入到内侧,并且穿过引出用缝隙44B从外周壁部41的内侧弯曲引出到外侧。此时,穿过第1引入用缝隙44A1引入外周壁部41的内侧后的3根中性线47,未被在上绝缘体24的内侧相互扭拧,而穿过引出用缝隙44B被从外周壁部41的内侧弯曲引出到外侧,从而临时固定于外周壁部41。
接着,与穿过第1引入用缝隙44A1仅在外周壁部41的内侧互相固定的3根中性线47同样地,如图15A和图15B所示,将其余的6根中性线47中的、从图中的第5、第6、第7的各卷绕部45引出的V相中性线47-V3、W相中性线47-W1以及U相中性线47-U2沿着上绝缘体24的外周面引绕,并使其穿过位于第7卷绕部45附近的第1引入用缝隙44A1从外周壁部41外侧引入到内侧,并且穿过与第1引入用缝隙44A1相邻的第2引入用缝隙44A2从外周壁部41的内侧弯曲引出到外侧。此时,穿过第1引入用缝隙44A1引入外周壁部41的内侧后的3根中性线47,未被在上绝缘体24的内侧相互扭拧,而穿过第2引入用缝隙44A2被从外周壁部41的内侧向外侧弯曲引出,从而能够临时固定于外周壁部41。此外,不限定于这样的中性线47的引绕方式,3根中性线47也可以穿过例如第2引入用缝隙44A2被从外周壁部41外侧引入到内侧,并且穿过引出用缝隙44B被从外周壁部41的内侧弯曲引出到外侧。
接着,与穿过第2引入用缝隙44A2仅在外周壁部41的内侧互相固定的3根中性线47同样地,如图15B和图15C所示,将其余的3根中性线47中的、从图中的第8、第9、第1的各卷绕部45引出的V相中性线47-V1、W相中性线47-W2以及U相中性线47-U3沿着上绝缘体24的外周面引绕,并使其穿过位于第7卷绕部45附近的第3引入用缝隙44A3从外周壁部41外侧引入到内侧,并且穿过引出用缝隙44B从外周壁部41的内侧弯曲引出到外侧。此时,穿过第3引入用缝隙44A3被引入到外周壁部41的内侧的3根中性线47,未被在上绝缘体24的内侧相互扭拧,而穿过引出用缝隙44B被从外周壁部41的内侧弯曲引出到外侧,从而能够临时固定于外周壁部41。
此外,虽然未图示,在3组中性线47穿过引出用缝隙44B被引出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用来在引出用缝隙44B内分别卡止3组中性线47的3个卡止槽(未图示)形成在引出用缝隙44B内。
此外,如图15C所示,对于从第2引入用缝隙、引出用缝隙被引出到外周壁部41外侧的3组中性线47,通过切断一端而对齐从外周壁部41开始的长度。接着,如图15D所示,将3组中性线47的每一组分别利用接续端子52通过压接来接合。由于临时固定于上绝缘体24的外周壁部41的3根中性线47已汇集成一组,因此在利用接续端子52接合U相、V相、W相的每根中性线47时,能够防止弄错相互要接线的相而进行接合的情况,能够提高装配的作业效率。利用接续端子52在中性点51连接的3组中性线47,如图15E所示,从第2引入用缝隙44A2以及引出用缝隙44B向外周壁部41的内侧返回而被引入上绝缘体24的内侧。
图16是用来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通过压接对3组中性线47的每一组进行接合后的状态的侧视图。如图16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利用接续端子52在中性点51连接后的3组中性线47的每一组中,3根中性线47未被相互扭拧,而通过接续端子52被互相固定。之后,与上述的实施例的制造工序同样地,如图13C所示,将3组中性线47搓成一股而汇集成一捆。因此,3组中性线47仅在上绝缘体24的外周壁部41的内侧被互相固定。接着,如图13D所示,通过用绝缘套管58覆盖汇集成一捆的3组中性线47以及接续端子52,从各引入用缝隙44A到中性点51为止的整个区间均被绝缘。由绝缘套管58覆盖的3组中性线47的中性点51侧,如图2所示,插入到相邻的卷绕部45之间的间隙G而被保持。
其他实施例的效果
在上述的其他实施例的三相电动机6的上绝缘体24上,从内侧贯通到外侧地设置有用来将在内侧互相固定后的3根中性线47从上绝缘体24的内侧向外侧弯曲引出的引出用缝隙44B。由此,能够按每3根中性线钩挂于绝缘体的外周壁部而临时固定。因此,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能够容易地处理9根中性线47,并能够防止以规定的组合连接的3根中性线47的搭配错误。因此,能够提高装配三相电动机6的作业效率,能够提高装配作业的效率。
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通过使3组中性线47仅在上绝缘体24的外周壁部41的内侧搓成一股而互相固定,不会在外周壁部41外侧产生为了将3根中性线47互相固定而扭拧的部分,因此能够适当地确保沿着外周壁部41的外周面引绕后的中性线47与容器2之间的距离,能够容易地确保中性线47的绝缘距离。此外,由于3组中性线47在上绝缘体24外侧没有相互扭拧地穿过各引入用缝隙44A,能够以中性线47的移动不被限制的状态顺利地被从上绝缘体24外侧引入到内侧,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中性线47的处理。
此外,三相电动机6的上绝缘体24的引出用缝隙44B配置为在上绝缘体24的外周壁部41的周向上靠近引入用缝隙44A。由此,能够容易地将3根中性线47跨过引入用缝隙44A和引出用缝隙44B地引绕,能够容易地实施中性线47的临时固定。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将三相电动机应用到旋转式压缩机,但是不限定于旋转式压缩机,也能够应用于涡旋压缩机。此外,绕组46的卷绕步骤也不限定于本实施例,例如,也可以是将1根绕组卷绕到一个个齿部的方式。
符号说明
1压缩机
3压缩机轴(旋转轴)
5压缩部
6三相电动机
21转子
22定子
24上绝缘体(绝缘体)
32-1第1定子铁芯齿部(齿部)
32-2第2定子铁芯齿部(齿部)
32-3第3定子铁芯齿部(齿部)
32-4第4定子铁芯齿部(齿部)
32-5第5定子铁芯齿部(齿部)
41外周壁部
44缝隙(切口)
44A1第1引入用缝隙(引入用切口)
44A2第2引入用缝隙(引入用切口)
44A3第3引入用缝隙(引入用切口)
44B引出用缝隙(引出用切口)
45卷绕部
46(46-U1~46-U3)多个U相绕组
46(46-V1~46-V3)多个V相绕组
46(46-W1~46-W3)多个W相绕组
47(47-U1~47-U3)多个U相中性线
47(47-V1~47-V3)多个V相中性线
47(47-W1~47-W3)多个W相中性线
48-U1~48-U3多个U相电源线
48-V1~48-V3多个V相电源线
48-W1~48-W3多个W相电源线
49-U1第1U相跨接线部分
49-U2第2U相跨接线部分
49-V1第1V相跨接线部分
49-V2第2V相跨接线部分
49-W1第1W相跨接线部分
49-W2第2W相跨接线部分
51(51-1~51-3)中性点
52(52-1)第1接续端子(连接部件)
52(52-2)第2接续端子(连接部件)
52(52-3)第3接续端子(连接部件)
58绝缘套管(绝缘部件)
G间隙

Claims (11)

1.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转子;生成使所述转子旋转的磁场的定子;以及固定于所述定子的端部的筒状的绝缘体,
所述定子具有:
多个齿部;
多个绕组,其具有卷绕于所述多个齿部的每个齿部的卷绕部、设置于所述卷绕部的一端侧的中性线、以及设置于所述卷绕部的另一端侧的电源线;以及
中性点,在所述中性点,多根所述中性线通过连接部件电连接,
在所述绝缘体上设置有从所述绝缘体外侧贯通到内侧的引入用切口,
所述多根中性线沿着所述绝缘体的外周面引绕,并穿过所述引入用切口从所述绝缘体的所述外侧向所述内侧引入,并且使引入后的所述多根中性线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绝缘体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引入用切口,
所述多根中性线穿过所述多个引入用切口的各个引入用切口从所述绝缘体的所述外侧引入所述内侧后,使其互相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多根中性线,通过在所述内侧使所述中性线相互扭拧,而使所述多根中性线互相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绝缘体上从所述内侧贯通到所述外侧地设置有引出用切口,所述引出用切口用来将引入到所述内侧后的所述多根中性线从所述绝缘体的所述内侧向所述外侧弯曲引出而固定于所述绝缘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引入用切口配置为在所述绝缘体的周向上相互靠近。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出用切口配置为在所述绝缘体的周向上靠近所述引入用切口。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是三相电动机,
所述多根中性线按每3根中性线地利用所述连接部件通过压接被接合。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定子上设置有多个中性点,在所述绝缘体的所述内侧,使在所述多个中性点的各个中性点连接的多组中性线搓成一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捆由绝缘部件覆盖,并插入相邻的所述卷绕部之间的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根中性线,按每所述3根中性线穿过所述多个引入用切口的各个引入用切口,并在所述绝缘体的所述内侧被互相固定,构成按每所述3根中性线连接在所述中性点的多组中性线。
1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10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以及
所述转子使旋转轴旋转,由此压缩制冷剂的压缩部。
CN201980092528.7A 2019-02-28 2019-10-16 电动机及压缩机 Pending CN11349105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35788A JP7326770B2 (ja) 2019-02-28 2019-02-28 モータ及び圧縮機
JP2019-035788 2019-02-28
PCT/JP2019/040740 WO2020174740A1 (ja) 2019-02-28 2019-10-16 モータ及び圧縮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91054A true CN113491054A (zh) 2021-10-08

Family

ID=72239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2528.7A Pending CN113491054A (zh) 2019-02-28 2019-10-16 电动机及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40687A1 (zh)
JP (1) JP7326770B2 (zh)
CN (1) CN113491054A (zh)
WO (1) WO20201747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29651B2 (ja) * 2018-09-18 2020-07-2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モータ及び圧縮機
JP7150164B2 (ja) * 2019-05-29 2022-10-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機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圧縮機
JP7040582B1 (ja) 2020-09-30 2022-03-23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インシュレータ及びモータ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8409A (ja) * 2000-01-31 2001-08-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モータの固定子
JP2001314055A (ja) * 2000-04-27 2001-11-09 Toshiba Kyaria Kk 固定子、電動機及び圧縮機用電動機
JP2005253286A (ja) * 2004-02-06 2005-09-15 Daikin Ind Ltd 電動機の固定子
JP2011041458A (ja) * 2009-07-17 2011-02-24 Daikin Industries Ltd 固定子、モータ及び圧縮機
JP2011217503A (ja) * 2010-03-31 2011-10-27 Fujitsu General Ltd 電動機の固定子及びロータリ圧縮機
JP2013243822A (ja) * 2012-05-18 2013-12-05 Daikin Ind Ltd ステータおよび圧縮機
JP2018157711A (ja) * 2017-03-20 2018-10-04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電動圧縮機
JP2018201307A (ja) * 2017-05-29 2018-12-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04577A (ja) 2005-04-25 2006-11-02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装置
DE102007005357A1 (de) * 2006-02-03 2007-10-04 Asmo Co., Ltd., Kosai Stator
JP5965207B2 (ja) 2012-05-11 2016-08-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ステータ
JP2015133772A (ja) 2014-01-09 2015-07-23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回転電機
JP6480797B2 (ja) 2014-07-08 2019-03-13 Kyb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ユニット、ステータユニットを備える回転電機及びステー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6094565B2 (ja) 2014-11-14 2017-03-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JP6288002B2 (ja) * 2015-08-10 2018-03-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回転電機用カセットコイル
JP7293701B2 (ja) * 2019-02-08 2023-06-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8409A (ja) * 2000-01-31 2001-08-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モータの固定子
JP2001314055A (ja) * 2000-04-27 2001-11-09 Toshiba Kyaria Kk 固定子、電動機及び圧縮機用電動機
JP2005253286A (ja) * 2004-02-06 2005-09-15 Daikin Ind Ltd 電動機の固定子
JP2011041458A (ja) * 2009-07-17 2011-02-24 Daikin Industries Ltd 固定子、モータ及び圧縮機
JP2011217503A (ja) * 2010-03-31 2011-10-27 Fujitsu General Ltd 電動機の固定子及びロータリ圧縮機
JP2013243822A (ja) * 2012-05-18 2013-12-05 Daikin Ind Ltd ステータおよび圧縮機
JP2018157711A (ja) * 2017-03-20 2018-10-04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電動圧縮機
JP2018201307A (ja) * 2017-05-29 2018-12-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74740A1 (ja) 2020-09-03
JP7326770B2 (ja) 2023-08-16
JP2020141495A (ja) 2020-09-03
US20220140687A1 (en) 2022-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91054A (zh) 电动机及压缩机
US7646131B2 (en)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achine with flat-wire windings
US10116179B2 (en) Three-phase alternating current motor
EP2369722A2 (en) Stator for rotary electrical machine
US8653711B2 (en) Parallel wound stator
CN106208430B (zh) 用于三相电动机的定子组件以及相关缠绕方法
US10256682B2 (en) Stator assemblies for three phase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and related winding methods
US9450463B2 (en) Phase winding and connection methods for three phase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CN106849435B (zh) 旋转电机
JP2013165639A (ja) 電気機器モジュールの冷却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JP6006937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製造方法
US8405274B2 (en) Motor stator and phase coil preform
CN112714993A (zh) 电动机及压缩机
JP7283049B2 (ja) 圧縮機
US20110210641A1 (en) Armature of electric motor and electric motor
US8466598B2 (en)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JP7279301B2 (ja) 3相モータおよび圧縮機
US11362561B2 (en) Stator and stator coil having lead wires arranged to secure interphase insulation performance
JP7371714B2 (ja) 3相モ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3相モータ
JP7143606B2 (ja) 3相モータおよび圧縮機
JP2022115440A (ja) 電動機及び圧縮機
CN116057813A (zh) 绝缘架及电动机
WO2022200758A1 (en) Form wound motor for electrical submersible pumps
JP2000060083A (ja) 低圧誘導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