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51552A - 用于碱性二次电池的正极以及碱性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用于碱性二次电池的正极以及碱性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51552A
CN113451552A CN202110320278.7A CN202110320278A CN113451552A CN 113451552 A CN113451552 A CN 113451552A CN 202110320278 A CN202110320278 A CN 202110320278A CN 113451552 A CN113451552 A CN 1134515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electrode
secondary battery
mass
cobalt compound
nick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2027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谷本雄哉
石田润
山根哲哉
井本雄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556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49519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DK Corp filed Critical F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4515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515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24Electrodes for alkaline accumulators
    • H01M4/32Nickel oxide or hydroxid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24Alkaline accumulators
    • H01M10/30Nickel 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34Gastight 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24Electrodes for alkaline accumulators
    • H01M4/242Hydrogen storag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3Hydrogen absorbing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6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8Inhibitors, e.g. gassing inhibitors, corrosion inhib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02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4Alkaline electroly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电池2具备外装罐(10)和与碱性电解液一同收纳在外装罐(10)内的电极群(22),电极群(22)包括隔着间隔物(28)重叠的正极(24)和负极(26),正极(24)具有正极芯材和填充于正极芯材中的正极合剂,正极合剂包含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为氢氧化镍粒子集合体的氢氧化镍粉末和导电材料,导电材料为价数大于3价的高阶化的高阶钴化合物,并且导电材料为含有钠的高阶钴化合物,所述导电材料的量相对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100质量份为0.5质量份以上5.0质量份以下。

Description

用于碱性二次电池的正极以及碱性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碱性二次电池的正极以及碱性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碱性二次电池的正极,一般使用非烧结式的镍正极。这种非烧结式的镍正极通过将包含正极活性物质氢氧化镍(Ni(OH)2)微粒的正极活性物质合剂的糊料填充于三维网状结构的发泡镍(正极芯材)中并干燥后进行加压成型来制造(例如日本专利特开昭60-131765号公报)。由于这种非烧结式的镍正极的正极芯材中可以填充大量的氢氧化镍,因此与以往使用的烧结式镍正极相比,其单位体积的充放电容量变大,有助于电池的高容量化。
碱性二次电池正极中的正极活性物质在放电后的状态下为氢氧化镍。并且,随着充电的进行,氢氧化镍被氧化成羟基氧化镍(NiOOH)。充电完成并开始放电后,随着放电的进行,羟基氧化镍被还原变成氢氧化镍(Ni(OH)2)。
然而,由于氢氧化镍自身导电性低,因此随着放电的进行,正极活性物质粒子之间以及正极活性物质粒子与正极芯材之间的导电性网络被部分切断,正极活性物质的利用率降低。因此,为了提高正极活性物质的利用率,向正极合剂中添加有助于高导电性的导电材料。作为这样的导电材料,一般会使用例如氢氧化钴(例如日本专利特开平1-315962号公报)。
然而,上述碱性二次电池虽然能发挥出高容量,但是容易发生自身放电。自身放电是指,即使未将电池与负载连接使其实际放电,电池内仍然发生与放电相同的化学反应,电池的残存容量逐渐减低这一现象。自身放电中主要的是例如正极的自身分解。这可以列举在正极内发生以下I式的自身分解反应而使羟基氧化镍被还原的类型。
NiOOH+OH→Ni(OH)2+1/2O2···(I)
容易发生自身放电的电池,在电池充电后长时间的放置会使电池的残存容量显著减少,使用之前必需再次充电,使用不方便。
因此,随着碱性二次电池用途的扩大,期望开发出自身放电少,使用更加方便的碱性二次电池。
然而,在碱性二次电池中,特别是作为导电材料添加氢氧化钴时,会观察到容易发生自身放电的倾向。即,虽然为了提高正极活性物质的利用率而添加氢氧化钴,但是会出现自身放电性能降低这一问题。因此,期望开发出正极活性物质利用率高且自身放电少的电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碱性二次电池的正极以及碱性二次电池,其可以同时实现正极活性物质的利用率提高以及自身放电的抑制。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碱性二次电池的正极,其具有正极芯材和填充在所述正极芯材中的正极合剂,其中,所述正极合剂包括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为氢氧化镍粒子集合体的氢氧化镍粉末和导电材料,所述导电材料为价数大于3价的高阶化的高阶钴化合物,并且导电材料为含有钠的高阶钴化合物,所述导电材料的量相对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100质量份为0.5质量份以上5.0质量份以下。
所述氢氧化镍粒子优选在其表面具有由含钠高阶钴化合物所形成的导电层。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碱性二次电池,其具备容器和与碱性电解液一同收纳在所述容器内的电极群,所述电极群包括隔着间隔物重叠的正极和负极,所述正极为上述用于碱性二次电池的正极。
所述负极优选包含储氢合金。
本发明的用于碱性二次电池的正极具有正极芯材和填充在所述正极芯材中的正极合剂,其中,所述正极合剂包括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为氢氧化镍粒子集合体的氢氧化镍粉末和导电材料,所述导电材料为价数大于3价的高阶化的高阶钴化合物,并且导电材料为含有钠的高阶钴化合物,所述导电材料的量相对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100质量份为0.5质量份以上5.0质量份以下。该结构可以在发挥出高导电性的同时将自身放电抑制在低水平。因此,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同时实现正极活性物质的利用率的提高以及自身放电的抑制的用于碱性二次电池的正极以及碱性二次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一个实施方式的镍氢二次电池局部剖开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镍氢二次电池(以下称为电池)2进行说明。
电池2例如为AA尺寸的圆筒型电池。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电池2具备作为容器的外装罐10,其呈上端开口的带底圆筒形状。外装罐10具有导电性,其底壁35起到负极端子的功能。外装罐10的开口处固定有封口体11。该封口体11包括盖板14和正极端子20,其在将外装罐10封口的同时还提供正极端子20。盖板14为具有导电性的圆板形构件。外装罐10的开口内配置有盖板14和包围该盖板14的环形绝缘垫圈12,绝缘垫圈12通过对外装罐10的开口缘37进行敛缝加工(日语:かしめ加工)而固定于外装罐10的开口缘37处。即,盖板14和绝缘垫圈12彼此协作,将外装罐10的开口气密地封闭。
这里,盖板14在中央具有中央贯通孔16,盖板14的外表面上配置有堵住中央贯通孔16的橡胶阀体18。盖板14的外表面上还有以覆盖阀体18的方式电连接的呈带凸缘的圆筒形状的金属正极端子20。该正极端子20朝向盖板14按压着阀体18。另外,正极端子20上还有未图示的排气孔开口。
通常情况下,中央贯通孔16被阀体18气密地封住。而当外装罐10内产生气体、其内压升高时,阀体18因内压而被压缩,使得中央贯通孔16打开,结果使得气体从外装罐10内通过中央贯通孔16和正极端子20的排气孔(未图示)向外部排出。即,中央贯通孔16、阀体18以及正极端子20为电池2形成安全阀。
外装罐10中收纳有电极群22。该电极群22分别包含带状正极24、负极26以及间隔物28。详细而言,该正极24以及负极26在中间夹有间隔物28的状态下被卷绕成漩涡状。即,正极24和负极26隔着间隔物28互相重叠。电极群22的最外周由负极26的一部分(最外周部)所形成,其与外装罐10的内周壁接触。即,负极26与外装罐10彼此电连接。
在外装罐10内,在电极群22的一端与盖板14之间配置有正极导线30。详细而言,正极导线30的一端与正极24连接,另一端与盖板14连接。因此,正极端子20和正极24通过正极导线30和盖板14彼此电连接。另外,盖板14与电极群22之间配置有圆形的上部绝缘构件32,正极导线30通过上部绝缘构件32上所设的狭缝39内而延伸。此外,电极群22与外装罐10的底部之间也配置有圆形的下部绝缘构件34。
再者,外装罐10内注入有规定量的碱性电解液(未图示)。该碱性电解液含浸电极群22,使得正极24与负极26之间的充放电反应得以进行。作为该碱性电解液,优选使用作为溶质含KOH、NaOH、LiOH等的碱性水溶液。
作为间隔物28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赋予聚酰胺纤维无纺布以亲水性官能团而得的材料以及赋予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烯烃纤维无纺布以亲水性官能团而得的材料等。具体而言,优选使用以实施过磺化处理而赋予了磺酸基的聚烯烃纤维为主体的无纺布。这里,通过用硫酸或发烟硫酸等含硫酸基的酸处理无纺布来赋予磺酸基。这种使用含具有磺酸基的纤维的间隔物的电池能发挥出优异的自身放电性能。
正极24包括具有多孔质结构的导电性正极芯材和保持在该正极芯材空孔内的正极合剂。作为上述正极芯材,例如可以使用发泡镍。
正极合剂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导电材料以及粘合剂。该粘合剂起到将正极活性物质与导电材料粘接的同时将正极合剂与正极芯材粘接的作用。这里,作为粘合剂,例如可以使用羧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PTFE(聚四氟乙烯)分散体、HPC(羟丙基纤维素)分散体等。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氢氧化镍。作为该氢氧化镍的形态,使用粉末状的氢氧化镍。即,使用为氢氧化镍粒子集合体的氢氧化镍粉末。
优选在上述氢氧化镍粒子的表面形成导电层。该导电层优选由含有钠的钴化合物(以下也称为含钠高阶钴化合物)形成。这里,含钠高阶钴化合物具体是指,与含有钠的羟基氧化钴结构类似的钴化合物。由于该含钠高阶钴化合物被高阶化至价数大于3价的程度,具有极高的导电性,因此其在正极内形成可以提高活性物质利用率的良好的导电性网络。此外,优选因钠的作用而使得导电层的稳定性增加。
此外,优选在上述氢氧化镍粒子为高阶化的高阶氢氧化镍粒子的情况下,导电性提高。根据需要,还优选在这些氢氧化镍粒子中固溶锌或钴。锌会抑制随着正极充放电而来的膨胀,防止电解液的枯竭。此外,钴具有确保氢氧化镍的导电性的效果。
作为导电材料,使用被高阶化至价数大于3价的程度、并且含有钠的高阶钴化合物(以下也称为含钠高阶钴化合物)。这里,含钠高阶钴化合物是指,与含有钠的羟基氧化钴结构类似的钴化合物。作为上述含钠高阶钴化合物的形态,使用粉末状的含钠高阶钴化合物。即,使用为含钠高阶钴化合物粒子集合体的含钠高阶钴化合物粉末。由于含钠高阶钴化合物的导电性优异,因此有助于提高正极活性物质的利用率。此外,由于含钠高阶钴化合物还起到抑制羟基氧化镍还原的效果,因此能抑制电池的自身放电,有助于改善电池的自身放电性能。
这里,导电材料例如可以如下制得。
在高温环境下,在含氧的空气中使氢氧化钴粒子对流,一边将氢氧化钠水溶液喷雾,一边在规定的加热温度下,以规定的加热时间实施加热处理。这里,上述加热处理是指,在80~100℃下保持30分钟~2小时。通过该处理,氢氧化钴变为含钠高阶钴化合物。如此获得导电材料。
作为添加到正极合剂中的导电材料的含钠高阶钴化合物粉末的量相对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氢氧化镍粉末100质量份为0.5质量份以上5.0质量份以下。含钠高阶钴化合物粉末的量小于0.5质量份时,无法获得充分的自身放电抑制效果。另一方面,含钠高阶钴化合物粉末的量大于5.0质量份时,自身放电抑制效果变差,同时正极中氢氧化镍的量相对减少,使得电池的容量降低。因此,含钠高阶钴化合物粉末的量在上述数值范围内。
此外,根据需要,优选向正极活性物质中添加正极添加剂。该正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正极性能而添加的,例如可以使用氧化钇和氧化锌等。
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以如下制得。
首先,制备硫酸镍的水溶液。通过向该硫酸镍水溶液中缓慢添加氢氧化钠水溶液进行反应,使得氢氧化镍粒子析出。这里,如果是在氢氧化镍粒子中固溶锌和钴的情况,则以达到规定组成的方式称量硫酸镍、硫酸锌以及硫酸钴,制备其混合水溶液。通过一边搅拌获得的混合水溶液一边向该混合水溶液中缓慢添加氢氧化钠水溶液进行反应,使得以氢氧化镍为主体并固溶有锌和钴的氢氧化镍粒子析出。另外,上述锌和钴可以都被固溶,也可以仅固溶其中一者。
如果是在如上获得的氢氧化镍粒子的表面上形成导电层的情况,则例如通过以下顺序形成导电层。
首选,将如上获得的氢氧化镍粒子投入到氨水溶液中,向该水溶液中加入硫酸钴水溶液。由此形成具备氢氧化钴层的中间体粒子,其以氢氧化镍粒子作为核,氢氧化钴在该核的表面析出。在高温环境下,在含氧的空气中使获得的中间体粒子对流,一边将氢氧化钠水溶液喷雾,一边在规定的加热温度下,以规定的加热时间实施加热处理。这里,上述加热处理优选为在80℃~100℃下保持30分钟~2小时。通过该处理,使得上述中间体粒子表面的氢氧化钴变为价数大于3价的高导电性的高阶钴化合物(羟基氧化钴等),同时引入钠。由此,可以获得被含有钠的钴化合物(含钠高阶钴化合物)所构成的导电层覆盖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
接着,正极24例如可以如下制得。
首先,向如上获得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集合体、即正极活性物质粉末中添加导电材料、正极添加剂(根据需要)、水和粘合剂,进行混炼,制成正极合剂浆料。将所得的正极合剂浆料填充到例如发泡镍中,实施干燥处理。干燥处理后,将填充有氢氧化镍粒子等的发泡镍辊压,然后进行裁剪。由此,获得载持有正极合剂的正极24。
接着,对负极26进行说明。
负极26具有呈带状的导电性负极基板(芯体),该负极基板中保持有负极合剂。
负极基板为分布有贯通孔的片状金属材料,例如可以使用穿孔金属片。负极合剂不仅被填充在负极基板的贯通孔内,还以层状形式保持在负极基板的两个面上。
负极合剂包含储氢合金粒子、导电材料和粘合剂,该储氢合金粒子可以储存以及释放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氢。该粘合剂不仅将储氢合金粒子和导电材料相互粘接,还起到将负极合剂与负极基板粘接的作用。这里,作为粘合剂可以使用亲水性或疏水性的聚合物等,作为导电材料可以使用炭黑或石墨。另外,可以根据需要向负极合剂中添加负极添加剂。
储氢合金粒子中的储氢合金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普通镍氢二次电池中所使用的储氢合金。
接着,上述储氢合金粒子例如可以如下获得。
首先,以达到规定组成的方式称量金属原材料并混合,例如在感应熔化炉中将该混合物熔化后,冷却并制成铸锭。在惰性气体气氛下,在900~1200℃下对获得的铸锭保持5~24小时以实施热处理。随后,通过将冷却至室温的铸锭粉碎并筛分,来获得期望粒径的储氢合金粒子。
此外,负极26例如可以如下制得。
首先,将储氢合金粒子集合体即储氢合金粉末、导电材料、粘合剂和水进行混炼,制成负极合剂糊料。将获得的负极合剂糊料涂布在负极基板上,实施干燥处理。干燥处理后,对附着有储氢合金粒子等的负极基板实施辊压和裁剪。由此制成负极26。
将通过以上方式制得的正极24和负极26在隔着间隔物28的状态下卷绕成漩涡状,由此形成电极群22。
将由此获得的电极群22收纳于外装罐10内。接着,向该外装罐10内注入规定量的碱性电解液。然后,用具备正极端子20的盖板14将收纳有电极群22和碱性电解液的外装罐10封口,由此获得电池2。对所得的电池2实施初始活性化处理,使之成为可使用的状态。
实施例
1.电池的制造
(实施例1)
(1)负极的制造
首先,制备包含20质量%的La和80质量%的Sm的稀土成分。称取所得的稀土成分Mg、Ni、Al而制成以摩尔比计达到0.99:0.01:3.25:0.25的比例的混合物。将获得的混合物在感应熔化炉中熔化,将其熔液倒入铸模后,冷却至室温,得到储氢合金的铸锭。从该铸锭采取样品,通过高频等离子体分光分析法(ICP)对其进行组成分析。结果,储氢合金的组成为(La0.20Sm0.80)0.99Mg0.01Ni3.25Al0.25
接着,对该铸锭实施氩气气氛下以1000℃的温度保持10小时的热处理。然后,在该热处理后,在氩气气氛中对冷却至室温的储氢合金的铸锭进行机械粉碎,获得储氢合金粒子的集合体、即储氢合金粉末。这里,对所得的储氢合金粉末用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径分布测定装置测定其粒子的粒径,其结果是,该储氢合金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MV)为60μm。
对100质量份的所得的储氢合金粉末添加0.4质量份的聚丙烯酸钠、0.1质量份的羧甲基纤维素、1.0质量份的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分散体、1.0质量份的炭黑、以及30质量份的水,进行混炼,制成负极合剂糊料。
在作为负极基材的铁制开孔板的两个面上涂布该负极合剂糊料,使其均匀且厚度一定。另外,该开孔板的厚度为60μm,其表面镀有镍。
糊料干燥后,将附着有储氢合金粉末等的开孔板进一步辊压以提高其单位体积的合金量,然后将其裁剪,获得AA尺寸用的负极26。
(2)正极的制造
以相对于镍达到锌为3质量%、钴为1质量%的量称取硫酸镍、硫酸锌和硫酸钴,并将其加入到含铵离子的1N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制成混合水溶液。一边搅拌所得的混合水溶液,一边向该混合水溶液中缓慢添加10N氢氧化钠水溶液,使其进行反应,在该反应中,将pH稳定在13~14,生成以氢氧化镍为主体并固溶有锌和钴的基质粒子。
用10倍量的纯水将获得的基质粒子洗涤3次后,脱水,干燥。另外,所得的基质粒子呈平均粒径为10μm的球状。
接着,将所得的基质粒子投入氨水溶液中,将该反应中的pH维持在9~10,并加入硫酸钴水溶液。由此,获得中间体粒子,其以基质粒子为核,在该核的表面析出有氢氧化钴,具备厚度约0.1μm的氢氧化钴层。然后,在80℃的环境下,在含氧的高温空气中使该中间体粒子对流,将12N氢氧化钠水溶液喷雾,实施45分钟的加热处理。由此,所述中间体粒子表面的氢氧化钴变成价数大于3价的高导电性的羟基氧化钴,同时钠嵌入羟基氧化钴的层中,形成由含有钠的钴化合物构成的导电层。然后,将具备该羟基氧化钴层的粒子过滤,水洗后,在60℃下将其干燥。如此,获得正极活性物质粉末,其为在基质粒子表面具有由含有钠的羟基氧化钴形成的导电层的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的集合体。
接着,准备导电材料。下面示出导电材料的制造方法。
首先,在80℃的环境下,在含氧的高温空气中使平均粒径为10μm的氢氧化钴对流,将12N氢氧化钠水溶液喷雾,实施60分钟的加热处理。通过该处理,氢氧化钴变为高导电性的含钠高阶钴化合物(含有钠的羟基氧化钴以及与此结构类似的钴化合物)。如此获得导电材料。
接着,将100质量份的如上制造的正极活性物质粉末与0.5质量份的含钠高阶钴化合物粉末、0.2质量份的HPC、0.5质量份的PTFE(粘合剂)分散体溶液、1.0质量份的Y2O3(添加剂)、1.0质量份的ZnO(添加剂)、以及30质量份的水混合,以制备正极活性物质糊料,将该正极活性物质糊料涂布·填充于作为正极芯材的发泡镍片材。将含正极活性物质的发泡镍片材干燥,然后进行辊压,然后裁剪,获得用于AA尺寸的正极24。
(3)镍氢二次电池的组装
将所得的正极24和负极26在其间隔着间隔物28的状态下卷绕成漩涡状,制得电极群22。这里,电极群22的制造所使用的间隔物28由经过磺化处理的聚丙烯纤维制无纺布形成,其厚度为0.1mm(单位面积重量53g/m2)。
另一方面,作为碱性电解液,准备含KOH、NaOH以及LiOH的水溶液。这里,碱性电解液以KOH:NaOH:LiOH=0.8:7.0:0.02的比例包含KOH、NaOH以及LiOH。
接着,在带底圆筒形状的外装罐10内收纳上述电极群22,并注入规定量的准备好的碱性电解液。然后,用封口体11将外装罐10的开口堵住,组装得到标称容量为2000mAh的AA尺寸的镍氢二次电池2。这里,标称容量是指,在温度为25℃的环境下,以0.2It充电16小时后,以0.4It放电,直到电池电压达到1.0V时的电池放电容量。
(4)初始活性化处理
在温度为25℃的环境下,以0.2It对电池2充电16小时后,以0.4It放电,直到电池电压达到1.0V,将这样的充放电操作重复5次,藉此完成初始活性化处理。如此,使得电池2达到可使用的状态。
(实施例2)
除了含钠高阶钴化合物粉末的添加量为1.0质量份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组装镍氢二次电池。
(实施例3)
除了含钠高阶钴化合物粉末的添加量为1.5质量份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组装镍氢二次电池。
(实施例4)
除了含钠高阶钴化合物粉末的添加量为3.0质量份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组装镍氢二次电池。
(实施例5)
除了含钠高阶钴化合物粉末的添加量为5.0质量份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组装镍氢二次电池。
(比较例1)
除了未添加导电材料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组装镍氢二次电池。
(比较例2)
除了含钠高阶钴化合物粉末的添加量为8.0质量份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组装镍氢二次电池。
(比较例3)
除了作为导电材料采用氢氧化钴粉末取代含钠高阶钴化合物粉末,其添加量为1.0质量份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组装镍氢二次电池。
2.镍氢二次电池的评价
(1)自身放电性能
对于初始活性化处理后的实施例1~5、比较例1~3的电池,在25℃的环境下以1.0It的充电电流充电1小时,然后在25℃的环境下以0.2It的放电电流放电,直到放电终止电压达到0.8V为止,测定此时的电池放电容量。以此时的放电容量作为初始放电容量。
接着,对于该实施例1~5、比较例1~3的电池,在25℃的环境下以1.0It的充电电流充电1小时,然后在40℃的环境下放置2周。然后,将该电池置于25℃的环境下,使电池温度为25℃,以0.2It的放电电流放电,直到放电终止电压达到0.8V为止,测定此时的电池放电容量。以此时的放电容量作为40℃下放置后的残留容量。
然后,对于实施例1~5、比较例1~3的电池,在25℃的环境下以1.0It的充电电流充电1小时,然后在80℃的环境下放置2周。然后,将该电池置于25℃的环境下,使电池温度为25℃,以0.2It的放电电流放电,直到放电终止电压达到0.8V为止,测定此时的电池放电容量。以此时的放电容量作为80℃下放置后的残留容量。
然后,求出40℃下放置后的残留容量相对于初始放电容量的比例(40℃残留容量比例),并求出80℃下放置后的残留容量相对于初始放电容量的比例(80℃残留容量比例)。分别以比较例1的电池的40℃残留容量比例和80℃残留容量比例的值作为100,求出其与各电池的40℃残留容量比例和80℃残留容量比例值的比,将该结果一同示于表1的40℃自身放电性能和80℃自身放电性能的栏中。该40℃自身放电性能和80℃自身放电性能的值越高的电池,其自身放电越受到抑制,自身放电性能越优异。
[表1]
Figure BDA0002992582210000121
(2)考察
作为导电材料添加氢氧化钴的比较例3的电池(相当于现有例)的40℃自身放电性能值为99.5,80℃自身放电性能值为98.1。尽管认为氢氧化钴作为导电材料在正极中形成导电性网络,但是对于自身放电的抑制而言,发现其没有得到什么效果。
另一方面,作为导电材料添加含钠高阶钴化合物的实施例1~5以及比较例2的电池的40℃自身放电性能值和80℃自身放电性能值大于100,与未添加导电材料的比较例1和导电材料采用氢氧化钴的比较例3的电池相比,发现其自身放电得到抑制,自身放电性能得到改善。认为在作为导电材料使用含钠高阶钴化合物的情况下电池充放电后的钴的状态与使用氢氧化钴的情况不同。认为由于该钴状态的不同,使得羟基氧化镍的还原得到抑制,其结果是自身放电得到抑制,自身放电性能提高。
这里,由实施例5和比较例2可看出,含钠高阶钴化合物的添加量大于5.0质量份、达到8.0质量份时,自身放电性能的提升效果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此外,含钠高阶钴化合物的添加量大于5.0质量份时,正极合剂中的正极活性物质氢氧化镍的量相对变少,可能导致电池容量降低。因此,认为含钠高阶钴化合物的添加量应在5.0质量份以下。
由以上可知,由于含钠高阶钴化合物自身的导电性优异,因此在正极内形成具有良好导电性的网络,从而有助于正极活性物质的利用率提高。并且,含钠高阶钴化合物也起到抑制自身放电的效果。因此,可以说具备作为导电材料包含含钠高阶钴化合物的正极的碱性二次电池可以同时实现正极活性物质的利用率的提高和自身放电的抑制。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可以进行各种变形。本发明所适用的电池只要是碱性二次电池即可,除了镍氢二次电池以外,例如可列举镍镉二次电池和镍锌二次电池等。此外,电池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圆筒型电池和方型电池等形态。

Claims (4)

1.一种用于碱性二次电池的正极(24),其具备正极芯材和填充于所述正极芯材中的正极合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合剂包括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为氢氧化镍粒子集合体的氢氧化镍粉末和导电材料,
所述导电材料为价数大于3价的高阶化的高阶钴化合物,并且其为含有钠的高阶钴化合物,
所述导电材料的量相对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100质量份为0.5质量份以上5.0质量份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碱性二次电池的正极(24),
其特征在于,
所述氢氧化镍粒子在其表面具有由含钠高阶钴化合物所形成的导电层。
3.一种碱性二次电池(2),其具备容器和与碱性电解液一同收纳在所述容器内的电极群(22),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群包括隔着间隔物重叠的正极(24)和负极(26),
所述正极(24)为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碱性二次电池的正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碱性二次电池(2),
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极(26)包含储氢合金。
CN202110320278.7A 2020-03-26 2021-03-25 用于碱性二次电池的正极以及碱性二次电池 Pending CN11345155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55688 2020-03-26
JP2020055688A JP7495196B2 (ja) 2020-03-26 アルカリ二次電池用の正極及びアルカリ二次電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51552A true CN113451552A (zh) 2021-09-28

Family

ID=75203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20278.7A Pending CN113451552A (zh) 2020-03-26 2021-03-25 用于碱性二次电池的正极以及碱性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05559A1 (zh)
EP (1) EP3933970A1 (zh)
CN (1) CN11345155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4000748A (ja) * 2022-06-21 2024-01-09 Fdk株式会社 アルカリ蓄電池用正極板、及びアルカリ蓄電池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51325A (en) * 1987-11-20 1991-09-24 Showa Denko K.K. Secondary battery
JP2000106184A (ja) * 1998-09-30 2000-04-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アルカリ蓄電池用水酸化ニッケル電極とその電極を用いたアルカリ蓄電池
JP2001332257A (ja) * 1999-10-08 2001-11-30 Hitachi Maxell Ltd アルカリ蓄電池用非焼結式正極、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前記非焼結式正極を用いたアルカリ蓄電池
CN1381914A (zh) * 2001-04-17 2002-11-27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碱性蓄电池用的镍电极和碱性蓄电池
JP2004273138A (ja) * 2003-03-05 2004-09-30 Canon Inc 二次電池及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06100178A (ja) * 2004-09-30 2006-04-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アルカリ蓄電池の導電剤用のコバルト化合物粉末、該粉末の製造方法、該粉末を用いたアルカリ蓄電池用の非焼結式ニッケル電極
JP2011071125A (ja) * 2010-11-10 2011-04-07 Toyota Motor Corp アルカリ蓄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CN109962298A (zh) * 2017-12-14 2019-07-02 Fdk株式会社 镍氢二次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31765A (ja) 1983-12-20 1985-07-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池用ニッケル正極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JP2926732B2 (ja) 1988-02-22 1999-07-28 日本電池株式会社 アルカリ二次電池
JP3631206B2 (ja) * 1999-07-07 2005-03-2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アルカリ蓄電池用非焼結式ニッケル極
EP1113512A1 (en) * 1999-12-28 2001-07-04 Toshiba Battery Co., Ltd.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alkaline secondary cel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alkaline secondary cell using the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2005226084A (ja) * 2004-02-10 2005-08-25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アルカリ蓄電池用水素吸蔵合金、アルカリ蓄電池及びアルカリ蓄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06228547A (ja) * 2005-02-17 2006-08-31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ニッケル・水素蓄電池
JP6132279B2 (ja) * 2012-03-29 2017-05-24 Fdk株式会社 ニッケル水素二次電池
JP5984287B2 (ja) * 2012-05-30 2016-09-06 Fdk株式会社 アルカリ蓄電池
US9337483B2 (en) * 2013-01-14 2016-05-10 Powergenix Systems, Inc. Pasted nickel hydroxide electrode and additives for rechargeable alkaline batteries
JP6573463B2 (ja) * 2015-03-11 2019-09-11 Fdk株式会社 水素吸蔵合金粉末及びこの水素吸蔵合金粉末を用いたニッケル水素二次電池
CN106785098A (zh) * 2016-12-14 2017-05-31 湖南格兰博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圆柱密封镍氢宽温电池制作工艺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51325A (en) * 1987-11-20 1991-09-24 Showa Denko K.K. Secondary battery
JP2000106184A (ja) * 1998-09-30 2000-04-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アルカリ蓄電池用水酸化ニッケル電極とその電極を用いたアルカリ蓄電池
JP2001332257A (ja) * 1999-10-08 2001-11-30 Hitachi Maxell Ltd アルカリ蓄電池用非焼結式正極、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前記非焼結式正極を用いたアルカリ蓄電池
CN1381914A (zh) * 2001-04-17 2002-11-27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碱性蓄电池用的镍电极和碱性蓄电池
JP2004273138A (ja) * 2003-03-05 2004-09-30 Canon Inc 二次電池及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06100178A (ja) * 2004-09-30 2006-04-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アルカリ蓄電池の導電剤用のコバルト化合物粉末、該粉末の製造方法、該粉末を用いたアルカリ蓄電池用の非焼結式ニッケル電極
JP2011071125A (ja) * 2010-11-10 2011-04-07 Toyota Motor Corp アルカリ蓄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CN109962298A (zh) * 2017-12-14 2019-07-02 Fdk株式会社 镍氢二次电池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YRIAM DOUIN等: "Influence of the Electrolyte Alkaline Ions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Na 0.6 CoO 2 Conductive Additive in Ni–MH Cells",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vol. 155, pages 94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33970A1 (en) 2022-01-05
US20210305559A1 (en) 2021-09-30
JP2021157913A (ja) 2021-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15527B (zh) 储氢合金、使用了该储氢合金的负极以及使用了该负极的镍氢二次电池
CN108886141B (zh) 碱性二次电池用的负极、包含该负极的碱性二次电池以及该负极的制造方法
KR102576419B1 (ko) 알칼리 2차 전지용 정극 및 이 정극을 포함하는 알칼리 2차 전지
CN113451552A (zh) 用于碱性二次电池的正极以及碱性二次电池
JP6573463B2 (ja) 水素吸蔵合金粉末及びこの水素吸蔵合金粉末を用いたニッケル水素二次電池
JP2016149299A (ja) ニッケル水素二次電池
CN109962298B (zh) 镍氢二次电池
CN109768225B (zh) 镍氢二次电池用的负极以及包含该负极的镍氢二次电池
JP7495196B2 (ja) アルカリ二次電池用の正極及びアルカリ二次電池
CN114203999B (zh) 储氢合金、含储氢合金的负极及含负极的镍氢二次电池
JP7128069B2 (ja) アルカリ二次電池用の正極及びこの正極を備えたアルカリ二次電池
JP7125218B2 (ja) アルカリ二次電池用の負極及びアルカリ二次電池
JP5116249B2 (ja) アルカリ蓄電池用正極
US20220384786A1 (en) Nickel metal hydride secondary battery
JP6787728B2 (ja) ニッケル水素二次電池用の負極、この負極を含むニッケル水素二次電池
JP2017182925A (ja) アルカリ二次電池用の負極及びこの負極を含むアルカリ二次電池
CN115411265A (zh) 储氢合金负极以及包含储氢合金负极的镍氢二次电池
JP2023136835A (ja) ニッケル水素二次電池
JP2022182855A (ja) アルカリ蓄電池用の負極、及び当該負極を用いたアルカリ蓄電池
JP2016012442A (ja) ニッケル水素二次電池及びニッケル水素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