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67939A - 叶片驱动装置和具有该叶片驱动装置的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叶片驱动装置和具有该叶片驱动装置的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67939A
CN113267939A CN202110186246.2A CN202110186246A CN113267939A CN 113267939 A CN113267939 A CN 113267939A CN 202110186246 A CN202110186246 A CN 202110186246A CN 113267939 A CN113267939 A CN 1132679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lever
leading blade
leading
trai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8624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赤松祐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p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p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pal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pa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2679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679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8Shutters
    • G03B9/36Sliding rigid plat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hutters For Camera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叶片驱动装置和具有该叶片驱动装置的摄像装置。提供能够进行高速拍摄的小型的叶片驱动装置。叶片驱动装置具有用于对前叶片进行开闭的前叶片驱动杆。前叶片驱动杆具有:第一杆部件,其具有与前叶片臂连结的前叶片驱动部,并能够以前叶片驱动轴为中心在前叶片展开位置与前叶片退避位置之间旋转;第二杆部件,其能够以前叶片驱动轴为中心在前叶片储能位置与前叶片释放位置之间旋转;锁定部件,其能够以轴部为中心旋转;以及复合凸轮部件,其能够以复合凸轮轴为中心旋转。复合凸轮部件具有:解锁凸轮,其按压锁定部件来解除锁定部件与前叶片驱动杆的第一杆部件的锁定状态;以及推压凸轮,其将前叶片驱动杆的第一杆部件朝向前叶片展开位置按压。

Description

叶片驱动装置和具有该叶片驱动装置的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叶片驱动装置和具有该叶片驱动装置的摄像装置,尤其涉及作为数码相机等中的焦平面快门来使用的叶片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数码相机等中,已知有使前帘和后帘以时间差进行移动来进行曝光和遮蔽的焦平面快门。例如,在无反光镜相机中,需要在电子取景器或液晶监视器显示拍摄前的被摄体,因此在拍摄前,前帘和后帘双方从曝光开口退避从而处于曝光开口开放的常开状态。在从这样的常开状态进行拍摄的情况下,在释放时通过前帘暂时关闭曝光开口之后,使前帘和后帘以时间差进行移动来进行拍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这样的焦平面快门中,通过将驱动前帘的杆分割成两个部件,并且设置与设置部件的旋转联动地旋转的抑制部件,实现从常开状态开始的拍摄。即,由与前帘连结的第一部件和在通过弹簧被储能的状态下被电磁铁保持的第二部件构成杆,在常开状态下,通过设置部件的旋转使杆的第二部件向储能位置移动,并且通过抑制部件的旋转使杆的第一部件向与第二部件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在从曝光开口退避的位置保持前帘。在释放时,通过弹簧对第一部件施力,由此使前帘移动以关闭曝光开口。然而,在这样的以往的焦平面快门中,由于在释放时仅利用弹簧的力使第一部件移动从而使前帘移动,因此存在从释放到拍摄的时滞变长这样的问题。另外,为了提高拍摄的帧速度,需要提高弹簧的扭矩,因而需要较大的弹簧而导致装置变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985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进行高速拍摄的小型的叶片驱动装置和摄像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能够进行高速拍摄的小型的叶片驱动装置。该叶片驱动装置具有:框体,其形成有开口;至少一个前叶片,其能够移动以对上述开口进行开闭;前叶片臂部,其与上述至少一个前叶片连结;以及前叶片驱动杆,其用于对上述至少一个前叶片进行开闭。上述前叶片驱动杆具有:第一杆部件,其具有与上述前叶片臂部连结的前叶片驱动部,该第一杆部件能够以前叶片驱动轴为中心在前叶片展开位置与前叶片退避位置之间旋转;以及第二杆部件,其能够以上述前叶片驱动轴为中心在前叶片储能位置与前叶片释放位置之间旋转。上述第二杆部件具有在从上述前叶片储能位置朝向上述前叶片释放位置旋转时与上述第一杆部件卡合的卡合部。上述叶片驱动装置具有:前叶片驱动弹簧,其对上述前叶片驱动杆的上述第二杆部件从上述前叶片储能位置朝向上述前叶片释放位置施力;锁定部件,其能够以锁定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复合凸轮部件,其能够以复合凸轮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上述锁定部件能够与上述前叶片驱动杆的上述第一杆部件卡合而将上述第一杆部件锁定在上述前叶片退避位置。上述复合凸轮部件具有:解锁凸轮,其通过以上述复合凸轮轴为中心进行旋转来按压上述锁定部件,从而解除上述锁定部件与上述前叶片驱动杆的上述第一杆部件的锁定状态;以及推压凸轮,其通过以上述复合凸轮轴为中心进行旋转来将上述前叶片驱动杆的上述第一杆部件朝向上述前叶片展开位置按压。上述叶片驱动装置具有:前叶片杆保持单元,其抵抗上述前叶片驱动弹簧的作用力而将上述前叶片驱动杆的上述第二杆部件保持在上述前叶片储能位置;以及前叶片储能凸轮,其与上述前叶片驱动杆的上述第二杆部件抵接而使上述第二杆部件朝向上述前叶片储能位置移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设置动作后使前叶片移动时,前叶片驱动杆的第一杆部件被复合凸轮部件的推压凸轮按压,因此能够使前叶片驱动杆的第一杆部件高速地返回至前叶片展开位置,从而能够进行高速的拍摄。另外,能够通过复合凸轮部件的推压凸轮使第一杆部件移动至前叶片展开位置,因此不仅能够降低用于使前叶片返回到前叶片展开位置的弹簧的扭矩,还能够去掉这样的弹簧。另外,由于使解除锁定部件与前叶片驱动杆的第一杆部件的锁定状态的解锁凸轮与推压凸轮一起形成为复合凸轮部件,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且使装置小型化。
优选的是,上述复合凸轮部件的上述推压凸轮构成为在上述前叶片驱动杆的上述第一杆部件移动到上述前叶片展开位置时与上述前叶片驱动杆的上述第一杆部件抵接。通过在前叶片驱动杆的第一杆部件移动到前叶片展开位置时使复合凸轮部件的推压凸轮与前叶片驱动杆的第一杆部件抵接,能够抑制前叶片驱动杆的第一杆部件因移动到前叶片展开位置时的冲击而跳回从而返回的情况。这样,不需要其他部件以抑制第一杆部件的跳回,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且使装置小型化。
优选的是,上述前叶片储能凸轮形成于上述复合凸轮部件。通过这样使前叶片储能凸轮与推压凸轮和解锁凸轮一起形成为复合凸轮部件,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且使装置小型化。
也可以是,上述叶片驱动装置还具有复位弹簧,该复位弹簧对上述前叶片驱动杆的上述第二杆部件从上述前叶片释放位置朝向上述前叶片储能位置施力。
也可以是,上述叶片驱动装置还具有锁定弹簧,该锁定弹簧对上述锁定部件向锁定方向施力来保持上述锁定部件与上述前叶片驱动杆的上述第一杆部件的锁定状态。
也可以是,上述叶片驱动装置还具有:至少一个后叶片,其能够移动以对上述开口进行开闭;后叶片臂部,其与上述至少一个后叶片连结;后叶片驱动杆,其具有与上述后叶片臂部连结的后叶片驱动部,并且该后叶片驱动杆能够以后叶片驱动轴为中心在后叶片储能位置与后叶片释放位置之间旋转;后叶片驱动弹簧,其对上述后叶片驱动杆从上述后叶片储能位置朝向上述后叶片释放位置施力;后叶片杆保持单元,其抵抗上述后叶片驱动弹簧的作用力而将上述后叶片驱动杆保持在上述后叶片储能位置;以及后叶片储能凸轮,其与上述后叶片驱动杆抵接而使上述后叶片驱动杆朝向上述后叶片储能位置移动。
优选的是,上述后叶片储能凸轮形成于上述复合凸轮部件。通过这样使后叶片储能凸轮与推压凸轮和解锁凸轮一起形成为复合凸轮部件,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且使装置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能够进行高速拍摄的小型的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具有:上述的叶片驱动装置;以及摄像元件,其配置在供透射过上述叶片驱动装置的上述框体的上述开口的光成像的面上。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复合凸轮部件的推压凸轮将第一杆部件朝向前叶片展开位置按压从而使该第一杆部件高速移动,因此能够实现高速拍摄。另外,由于能够通过复合凸轮部件的推压凸轮使第一杆部件移动,因此不仅能够降低用于使前叶片返回倒前叶片展开位置的弹簧的扭矩,还能够去掉这样的弹簧。另外,由于使解除锁定部件与前叶片驱动杆的第一杆部件的锁定状态的解锁凸轮与推压凸轮一起形成为复合凸轮部件,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且使装置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后视图。
图3是图1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图1的叶片驱动装置中的前叶片和前叶片臂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图1的叶片驱动装置中的后叶片和后叶片臂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示出图1的叶片驱动装置中的前叶片驱动杆和后叶片驱动杆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图1的叶片驱动装置中的锁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9A是示出图1的叶片驱动装置中的复合凸轮部件的立体图。
图9B是图9A的复合凸轮部件的仰视图。
图9C是图9B的C-C线剖视图。
图9D是图9B的D-D线剖视图。
图9E是图9B的E-E线剖视图。
图9F是图9B的F-F线剖视图。
图10A是示出图1的曝光动作完成时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前叶片驱动杆的第二杆部件、后叶片驱动杆以及复合凸轮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0B是示出图1的曝光动作完成时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前叶片驱动杆的第一杆部件、锁定部件以及复合凸轮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1A是示出设置动作中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前叶片驱动杆的第二杆部件、后叶片驱动杆以及复合凸轮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1B是示出设置动作中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前叶片驱动杆的第一杆部件、锁定部件以及复合凸轮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2A是示出设置动作完成时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前叶片驱动杆的第二杆部件、后叶片驱动杆以及复合凸轮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2B是示出设置动作完成时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前叶片驱动杆的第一杆部件、锁定部件以及复合凸轮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3A是示出按压释放按钮之后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前叶片驱动杆的第二杆部件、后叶片驱动杆以及复合凸轮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3B是示出按压释放按钮之后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前叶片驱动杆的第一杆部件、锁定部件以及复合凸轮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4A是示出按压释放按钮之后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前叶片驱动杆的第二杆部件、后叶片驱动杆以及复合凸轮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4B是示出按压释放按钮之后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前叶片驱动杆的第一杆部件、锁定部件以及复合凸轮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5A是示出按压释放按钮之后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前叶片驱动杆的第二杆部件、后叶片驱动杆以及复合凸轮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5B是示出按压释放按钮之后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前叶片驱动杆的第一杆部件、锁定部件以及复合凸轮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6A是示出按压释放按钮之后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前叶片驱动杆的第二杆部件、后叶片驱动杆以及复合凸轮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6B是示出按压释放按钮之后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前叶片驱动杆的第一杆部件、锁定部件以及复合凸轮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7A是示出曝光动作中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前叶片驱动杆的第二杆部件、后叶片驱动杆以及复合凸轮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7B是示出曝光动作中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前叶片驱动杆的第一杆部件、锁定部件以及复合凸轮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叶片驱动装置;3:齿轮机构;5:前叶片电磁铁;6:后叶片电磁铁;10:框体;11:前叶片驱动轴;12:后叶片驱动轴;13:复合凸轮轴;14、15:圆弧孔;21~24:前叶片;25~28:后叶片;31、32:前叶片臂(前叶片臂部);33、34:后叶片臂(后叶片臂部);41~44:支轴;51:前叶片驱动杆;52:后叶片驱动杆;53:前叶片驱动弹簧;54:后叶片驱动弹簧;55:锁定弹簧;61:第一杆部件;62:第二杆部件;70:复合凸轮部件;71:齿轮;72:轴部;73:后叶片储能凸轮;74:前叶片储能凸轮;75:推压凸轮;76:解锁凸轮;80:锁定部件;82:止挡部;83:工作部;314:杆连结孔;344:杆连结孔;523:后叶片驱动部;525:辊;613:前叶片驱动部;614:突起部;615:工作部;622A:卡合部;625:辊;E:间隙;S: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17B对本发明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在图1至图17B中,对相同或相当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图1至图17B中,存在夸张地示出各构成要素的比例尺或尺寸的情况或省略一部分构成要素的情况。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未特别提及的情况下,“第一”或“第二”等用语仅是为了将构成要素彼此区分开而使用,并不表示特定的顺位或顺序。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叶片驱动装置1的主视图,图2是后视图,图3和图4是局部分解立体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1是组装到照相机等光学设备的焦平面快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这不过是例示,本发明的叶片驱动装置不限于这样的快门的用途。另外,图1至图4示出了照相机的曝光动作完成时的状态。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叶片驱动装置1包含形成有矩形状的开口(露出开口)S的框体10和收纳于形成在框体10与罩(未图示)之间的空间中的八个叶片21~28。该叶片驱动装置1组装到具有CCD、CMOS传感器等摄像元件(未图示)的摄像装置上。来自被摄体的光通过框体10的开口S并入射到配置于叶片驱动装置1的背面侧的摄像元件。
叶片21~28分别是整体沿X方向延伸的薄板状的部件,八个叶片21~28沿+Y方向依次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八个叶片21~28中的叶片21~24是构成焦平面快门的前帘的前叶片,叶片25~28为构成后帘的后叶片。
叶片驱动装置1包含与前叶片21~24连结的前叶片臂31、32(前叶片臂部)和与后叶片25~28连结的后叶片臂33、34(后叶片臂部)。图5是示出前叶片21~24和前叶片臂31、32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示出后叶片25~28和后叶片臂33、34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5所示,前叶片21通过销101、102分别与前叶片臂31、32连结,前叶片22通过销103、104分别与前叶片臂31、32连结,前叶片23通过销105、106分别与前叶片臂31、32连结,前叶片24通过销107、108分别与前叶片臂31、32连结。这样,通过各个前叶片21~24和前叶片臂31、32构成连杆机构。
另外,如图6所示,后叶片25通过销111、112分别与后叶片臂33、34连结,后叶片26通过销113、114分别与后叶片臂33、34连结,后叶片27通过销115、116分别与后叶片臂33、34连结,后叶片28通过销117、118分别与后叶片臂33、34连结。这样,通过各个后叶片25~28和后叶片臂33、34构成连杆机构。
回到图3,在框体10上形成有沿+Y方向延伸的前叶片驱动轴11、后叶片驱动轴12以及复合凸轮轴13。另外,在框体10上形成有沿着以前叶片驱动轴11为中心的圆弧的圆弧孔14和沿着以后叶片驱动轴12为中心的圆弧的圆弧孔15。
如图4所示,在框体10上形成有沿-Y方向延伸的支轴41~44。这些支轴41~44中的支轴41与上述的前叶片驱动轴11位于同轴上,支轴42与后叶片驱动轴12位于同轴上。
如图5所示,在前叶片臂31的端部附近设置有供框体10的支轴41贯穿插入的轴孔312,通过支轴41贯穿插入至该前叶片臂31的轴孔312中,前叶片臂31能够以框体10的支轴41为中心进行旋转。另外,在前叶片臂31的稍微远离轴孔312的位置形成有大致矩形状的杆连结孔314。另外,在前叶片臂32的端部附近形成有供框体10的支轴43贯穿插入的轴孔322,通过支轴43贯穿插入至该前叶片臂32的轴孔322中,前叶片臂32能够以框体10的支轴43为中心进行旋转。
如图6所示,在后叶片臂33的端部附近形成有供框体10的支轴44贯穿插入的轴孔332。通过支轴44贯穿插入至该后叶片臂33的轴孔332中,后叶片臂33能够以框体10的支轴44为中心进行旋转。另外,在后叶片臂34的端部附近设置有供框体10的支轴42贯穿插入的轴孔342中,通过支轴42贯穿插入至该后叶片臂34的轴孔342中,后叶片臂34能够以框体10的支轴42为中心进行旋转。另外,在后叶片臂34的稍微远离轴孔342的位置形成有大致矩形状的杆连结孔344。
如图5所示,前叶片21~24以沿+Y方向依次重叠的状态与前叶片臂31、32连结。因此,当前叶片臂31以支轴41为中心进行旋转,前叶片臂32以支轴43为中心进行旋转时,通过上述的连杆机构,一使前叶片21~24彼此重叠的区域变化,一边使前叶片21~24主要沿Z方向移动。
同样地,如图6所示,后叶片25~28以沿+Y方向依次重叠的状态与后叶片臂33、34连结。因此,当后叶片臂33以支轴44为中心进行旋转,后叶片臂34以支轴42为中心进行旋转时,通过上述的连杆机构,一边使后叶片25~28彼此重叠的区域变化,一边使后叶片25~28主要沿Z方向移动。
回到图3,叶片驱动装置1具有:前叶片驱动杆51,其安装于框体10的前叶片驱动轴11;后叶片驱动杆52,其安装于框体10的后叶片驱动轴12;前叶片驱动弹簧53,其安装于前叶片驱动杆51;后叶片驱动弹簧54,其安装于后叶片驱动杆52;复合凸轮部件70,其安装于框体10的复合凸轮轴13;锁定部件80,其安装于框体10的轴承部19;以及锁定弹簧55,其安装于锁定部件80。
图7是示出前叶片驱动杆51和后叶片驱动杆52的立体图。如图7所示,前叶片驱动杆51包含均能够以框体10的前叶片驱动轴11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第一杆部件61和第二杆部件62。第一杆部件61具有:轴部611,其贯穿插入有框体10的前叶片驱动轴11;腕部612,其从轴部611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前叶片驱动部613,其从腕部612的半径方向外侧的端部沿-Y方向延伸;突起部614,其从轴部611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以及工作部615,其相对于轴部611位于腕部612的相反侧。通过框体10的前叶片驱动轴11贯穿插入至第一杆部件61的轴部611,第一杆部件61能够以框体10的前叶片驱动轴11为中心进行旋转。该第一杆部件61以被例如由扭转线圈弹簧构成的复位弹簧(未图示)以前叶片驱动轴11为中心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施力的状态安装于前叶片驱动轴11。
第二杆部件62具有:圆筒状的轴部621,其贯穿插入有框体10的前叶片驱动轴11;第一腕部622,其从轴部621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第二腕部629,其从轴部621沿与第一腕部622不同的方向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辊625,其安装于第二腕部629的前端;金属板626,其配置在第一腕部622上;以及保持架627,其保持金属板626。通过框体10的前叶片驱动轴11贯穿插入至第二杆部件62的轴部621,第二杆部件62能够以框体10的前叶片驱动轴11为中心进行旋转。
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一杆部件61的前叶片驱动部613以通过框体10的圆弧孔14并向框体10的-Y方向突出的方式配置。当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一杆部件61以前叶片驱动轴11为中心进行旋转时,第一杆部件61的前叶片驱动部613在圆弧孔14内移动。另外,在框体10的圆弧孔14的-Z方向侧的端部设置有冲击吸收用的减震器17(参照图4)。
如图2所示,通过框体10的圆弧孔14并向框体10的-Y方向侧突出的前叶片驱动部613无间隙地嵌合于前叶片臂31的杆连结孔314。如上所述,框体10的支轴41与前叶片驱动轴11位于同轴上,因此当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一杆部件61的前叶片驱动部613以前叶片驱动轴11为中心进行旋转时,前叶片臂31以支轴41为中心进行旋转。由此,经由上述的连杆机构,使前叶片臂32以支轴43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一边使前叶片21~24彼此重叠的区域变化,一边使前叶片21~24主要沿Z方向移动。
在图1所示的曝光动作完成的状态下,前叶片21~24位于从框体10的开口S退避的位置。以下,将该状态下的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一杆部件61的位置称为“前叶片退避位置”。从该状态起通过后述的动作,使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一杆部件61以前叶片驱动轴11为中心顺时针旋转,由此前叶片21~24作为整体沿+Z方向移动,封闭框体10的开口S。将该状态下的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一杆部件61的位置称为“前叶片展开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叶片驱动弹簧53由扭转线圈弹簧构成,如图3所示,前叶片驱动弹簧53的线圈部配置于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的轴部621的周围。该前叶片驱动弹簧53的一端与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的卡合部628(参照图7)卡合。前叶片驱动弹簧53的另一端与安装有叶片驱动装置1的框架(未图示)卡合。该前叶片驱动弹簧53以按照在图1中以前叶片驱动轴11为中心对前叶片驱动杆51向逆时针方向施力的方式扭转的状态配置。
如图1所示,叶片驱动装置1具有作为将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保持在规定的位置的前叶片杆保持单元的前叶片电磁铁5。能够从曝光动作完成的状态(图1)通过后述的动作使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抵抗前叶片驱动弹簧53的作用力而顺时针旋转从而进行储能。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在储能的位置处被前叶片电磁铁5保持,并在规定的时机被解除前叶片电磁铁5的保持。由此,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借助前叶片驱动弹簧53的作用力而逆时针旋转至图1所示的位置。以下,将图1所示的前叶片驱动杆51的位置称为“前叶片释放位置”,将被前叶片电磁铁5保持的位置称为“前叶片储能位置”。另外,将前叶片驱动杆51被前叶片驱动弹簧53施力的方向、即从前叶片储能位置朝向前叶片释放位置的方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称为“前叶片释放方向”,将与其相反的方向称为“前叶片储能方向”。
如图7所示,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的第一腕部622具有与第一杆部件61的腕部612的侧面612A卡合的卡合部622A。虽然第一杆部件61和第二杆部件62能够分别独立地以前叶片驱动轴11为中心进行旋转,但在第二杆部件62从前叶片储能位置朝向前叶片释放位置旋转时,第二杆部件62的卡合部622A与第一杆部件61的腕部612的侧面612A卡合,由此第一杆部件61与第二杆部件62成为一体并旋转。
如图7所示,后叶片驱动杆52具有:轴部521,其贯穿插入有框体10的后叶片驱动轴12;第一腕部522,其从轴部521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后叶片驱动部523,其从第一腕部522的半径方向外侧的端部沿-Y方向延伸;第二腕部529,其从轴部521沿与第一腕部522不同的方向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辊525,其安装于第二腕部529的前端;金属板526,其配置于第一腕部522上;以及保持架527,其保持金属板526。通过框体10的后叶片驱动轴12贯穿插入至该后叶片驱动杆52的轴部521,后叶片驱动杆52能够以框体10的后叶片驱动轴12为中心进行旋转。
后叶片驱动杆52的后叶片驱动部523以通过框体10的圆弧孔15并向框体10的-Y方向突出的方式配置。当后叶片驱动杆52以后叶片驱动轴12为中心进行旋转时,后叶片驱动杆52的后叶片驱动部523在圆弧孔15内移动。另外,在框体10的圆弧孔15的-Z方向侧的端部设置有冲击吸收用的减震器18(参照图4)。
如图2所示,通过框体10的圆弧孔15并向框体10的-Y方向侧突出的后叶片驱动部523无间隙地嵌合于后叶片臂34的杆连结孔344。如上所述,框体10的支轴42与后叶片驱动轴12位于同轴上,因此当后叶片驱动杆52的后叶片驱动部523以后叶片驱动轴12为中心进行旋转时,后叶片臂34以支轴42为中心进行旋转。由此,经由上述的连杆机构,使后叶片臂33以支轴44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一边使后叶片25~28彼此重叠的区域变化,一边使后叶片25~28主要沿Z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叶片驱动弹簧54由扭转线圈弹簧构成,如图3所示,后叶片驱动弹簧54的线圈部配置于后叶片驱动杆52的轴部521的周围。另外,后叶片驱动弹簧54的一端与后叶片驱动杆52的卡合部528(参照图7)卡合。后叶片驱动弹簧54的另一端与安装有叶片驱动装置1的框架(未图示)卡合。该后叶片驱动弹簧54以按照在图1中以后叶片驱动轴12为中心对后叶片驱动杆52向逆时针方向施力的方式扭转的状态配置。
如图1所示,叶片驱动装置1具有作为将后叶片驱动杆52保持在规定的位置的后叶片杆保持单元的后叶片电磁铁6。能够从曝光动作完成的状态(图1)通过后述的动作使后叶片驱动杆52抵抗后叶片驱动弹簧54的作用力而顺时针旋转从而进行储能。后叶片驱动杆52在储能的位置处被后叶片电磁铁6保持,并在规定的时机被解除后叶片电磁铁6的保持。由此,后叶片驱动杆52通过后叶片驱动弹簧54的作用力而逆时针旋转至图1所示的位置。以下,将图1所示的后叶片驱动杆52的位置称为“后叶片释放位置”,将被后叶片电磁铁保持的位置称为“后叶片储能位置”。另外,将后叶片驱动杆52被后叶片驱动弹簧54施力的方向、即从后叶片储能位置朝向后叶片释放位置的方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称为“后叶片释放方向”,将与其相反的方向称为“后叶片储能方向”。
图8是示出锁定部件80的立体图。如图8所示,锁定部件80具有:轴部81,其安装于框体10的轴承部19;止挡部82,其从轴部81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工作部83,其从轴部81沿与止挡部82不同的方向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弹簧承受件84,其承受锁定弹簧55(参照图3)的一端;以及卡合片85,其收纳于形成在框体10上的槽7(参照图1)中。
本实施方式的锁定弹簧55由扭转线圈弹簧构成,如图3所示,锁定弹簧55的线圈部配置于锁定部件80的轴部81的周围。该锁定弹簧55的一端与弹簧承受件84卡合,另一端与设置于框体10的弹簧承受件8(参照图3)卡合。该锁定弹簧55以按照在图1中以锁定部件80的轴部81(锁定轴)为中心对锁定部件80向逆时针方向施力的方式扭转的状态配置。以下,将该锁定部件80被锁定弹簧55施力的方向称为“锁定方向”,将与其相反的方向称为“解锁方向”。在锁定弹簧55的作用力以外的外力未作用于锁定部件80的状态下,锁定部件80被锁定弹簧55沿锁定方向施力,从而成为锁定部件80的卡合片85移动至槽7的端部的状态。
锁定部件80的止挡部82构成为能够与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一杆部件61的突起部614卡合,通过锁定部件80的止挡部82与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一杆部件61的突起部614卡合,限制了第一杆部件61朝向前叶片展开位置旋转。
图9A是示出复合凸轮部件70的立体图,图9B是仰视图,图9C是图9B的C-C线剖视图,图9D是图9B的D-D线剖视图,图9E是图9B的E-E线剖视图,图9F是图9B的F-F线剖视图。如图9A至图9F所示,复合凸轮部件70包含:齿轮71,其在外周形成有齿;轴部72,其贯穿插入有框体10的复合凸轮轴13;后叶片储能凸轮73,其使后叶片驱动杆52朝向后叶片储能位置移动;前叶片储能凸轮74,其使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朝向前叶片储能位置移动;推压凸轮75,其对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一杆部件61朝向前叶片储能位置按压;以及解锁凸轮76,其解除后述的锁定部件80与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一杆部件61的锁定状态。
通过框体10的复合凸轮轴13贯穿插入至复合凸轮部件70的轴部72,复合凸轮部件70能够以框体10的复合凸轮轴13为中心进行旋转。复合凸轮部件70的齿轮71与由未图示的马达驱动的齿轮机构3(参照图1)的齿轮啮合。因此,复合凸轮部件70通过齿轮机构3的驱动以复合凸轮轴13为中心进行旋转。
如图9C所示,后叶片储能凸轮73从轴部72起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该后叶片储能凸轮73在Y方向上与后叶片驱动杆52的辊525配置于相同的高度,并通过复合凸轮部件70旋转与后叶片驱动杆52的辊525抵接。
如图9D所示,前叶片储能凸轮74从轴部72起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在图9C中,前叶片储能凸轮74的大部分不与后叶片储能凸轮73重叠,但其一部分在周向上与后叶片储能凸轮73重叠。该前叶片储能凸轮74在Y方向上与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的辊625配置于相同的高度,并通过复合凸轮部件70旋转与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的辊625抵接。
如图9B所示,后叶片储能凸轮73与前叶片储能凸轮74沿Y方向分离地配置,从而在后叶片储能凸轮73与前叶片储能凸轮74之间形成有空间78。构成为,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的第二腕部629和后叶片驱动杆52的第二腕部529位于该空间78,从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的第二腕部629沿-Y方向延伸的辊625与前叶片储能凸轮74抵接,从后叶片驱动杆52的第二腕部529沿+Y方向延伸的辊525与后叶片储能凸轮73抵接。
推压凸轮75位于前叶片储能凸轮74的-Y方向侧。该推压凸轮75在Y方向上与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一杆部件61的工作部615配置于相同的高度,并通过复合凸轮部件70旋转与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一杆部件61的工作部615抵接。
解锁凸轮76位于推压凸轮75的-Y方向侧。该解锁凸轮76在Y方向上与锁定部件80的工作部83配置于相同的高度,并通过复合凸轮部件70旋转与锁定部件80的工作部83抵接。
接下来,对这样的结构的叶片驱动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在该叶片驱动装置1中,从图1所示的曝光动作完成状态起,后叶片25~28移动到从框体10的开口S退避的位置,设置动作完成。当在该状态下按压照相机的释放按钮时,在保持后叶片25~28留在该位置的状态下,前叶片21~24暂时关闭框体10的开口S。然后,前叶片21~24开始打开开口S,由此开始拍摄曝光。在前叶片21~24之后,后叶片25~28进入开口S内,并在后叶片25~28完全关闭开口S时,拍摄曝光完成。以下,参照图10A至图17B对该一系列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0A、图11A、图12A、图13A、图14A、图15A、图16A以及图17A是示出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后叶片驱动杆52以及复合凸轮部件70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10B、图11B、图12B、图13B、图14B、图15B、图16B以及图17B是示出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一杆部件61、锁定部件80以及复合凸轮部件70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分别是,图10A和图10B示出了曝光动作完成时的状态,图11A和图11B示出了设置动作中的状态,图12A和图12B示出了设置动作完成时的状态,图13A、图13B、图14A、图14B、图15A、图15B、图16A以及图16B示出了按压释放按钮之后的状态,图17A和图17B示出了曝光动作中的状态。在图10A和图17A中,示出了用位于后叶片储能凸轮73与前叶片储能凸轮74之间的平面切断复合凸轮部件70时的剖视图,在图11A、图12A、图13A、图14A、图15A以及图16A中,示出了用包含后叶片储能凸轮73的平面切断复合凸轮部件70时的剖视图,在图10B、图11B、图12B、图13B、图14B、图15B、图16B以及图17B中,示出了用包含推压凸轮75的平面切断复合凸轮部件70时的剖视图。
如图10A所示,在曝光动作完成的状态下,复合凸轮部件70的前叶片储能凸轮74不与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的辊625接触,因此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借助前叶片驱动弹簧53的作用力而向前叶片释放位置移动。另外,复合凸轮部件70的后叶片储能凸轮73不与后叶片驱动杆52的辊525接触,因此后叶片驱动杆52借助后叶片驱动弹簧54的作用力而向后叶片释放位置移动。
如图10B所示,锁定部件80不与复合凸轮部件70的解锁凸轮76接触,因此锁定部件80借助锁定弹簧55的作用力而向锁定方向移动。此时,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一杆部件61的突起部614与锁定部件80的止挡部82抵接,朝向第一杆部件61的前叶片展开位置的旋转得到限制,从而第一杆部件61留在前叶片退避位置。由此,前叶片21~24经由与第一杆部件61的前叶片驱动部613连结的前叶片臂31和上述的连杆机构留在从开口S退避的位置。
在从该曝光动作完成的状态起进行设置动作时,通过未图示的马达驱动齿轮机构3,使复合凸轮部件70在图10A中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样,当复合凸轮部件70旋转时,如图11A所示,复合凸轮部件70的前叶片储能凸轮74与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的辊625接触,前叶片储能凸轮74使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抵抗前叶片驱动弹簧53的作用力而沿前叶片储能方向(图11A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至前叶片储能位置。这里,供前叶片储能凸轮74抵接的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的面为曲面(辊625的外周面),因此能够减轻前叶片储能凸轮74与第二杆部件62抵接时的摩擦力,从而能够减轻使第二杆部件62旋转所需的扭矩。另外,也可以使用圆筒状的销来代替第二杆部件62的辊625。
此时,如图11B所示,即使复合凸轮部件70旋转,复合凸轮部件70的解锁凸轮76也不与锁定部件80接触。因此,锁定部件80的止挡部82保持与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一杆部件61的突起部614卡合的状态,第一杆部件61不从前叶片退避位置移动,前叶片21~24也不移动。
同样地,当复合凸轮部件70旋转时,如图11A所示,复合凸轮部件70的后叶片储能凸轮73与后叶片驱动杆52的辊525接触,后叶片储能凸轮73使后叶片驱动杆52抵抗后叶片驱动弹簧54的作用力而沿后叶片储能方向(图11A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至后叶片储能位置。由此,后叶片25~28经由与后叶片驱动杆52的后叶片驱动部523连结的后叶片臂34和上述的连杆机构,一边使彼此重叠的区域变化,一边主要沿+Z方向移动,从而退避到框体10的开口S的外侧。这里,供后叶片储能凸轮73抵接的后叶片驱动杆52的面为曲面(辊525的外周面),因此能够减轻后叶片储能凸轮73与后叶片驱动杆52抵接时的摩擦力,从而能够减轻使后叶片驱动杆52旋转所需的扭矩。另外,也可以使用圆筒状的销来代替后叶片驱动杆52的辊525。
这样,通过复合凸轮部件70的后叶片储能凸轮73使后叶片驱动杆52沿后叶片储能方向旋转,从而如图12A所示那样,后叶片25~28向从框体10的开口S退避的位置移动,由此设置动作完成。此时,如图12B所示,复合凸轮部件70的解锁凸轮76不与锁定部件80接触,因此锁定部件80的止挡部82保持与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一杆部件61的突起部614卡合的状态。因此,第一杆部件61不从前叶片退避位置移动,前叶片21~24也不移动而留在退避到框体10的开口S的外侧的位置。因此,在该设置动作完成的状态下,如图12A和图12B所示,成为框体10的开口S完全开放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能够用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对拍摄前的被摄体进行拍摄并显示在电子取景器或液晶监视器上。
在该状态下按压照相机的释放按钮时,向前叶片电磁铁5的线圈和后叶片电磁铁6的线圈提供电流。由此,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的金属板626通过磁力被吸附于前叶片电磁铁5的铁芯5A(参照图12A),从而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保持在前叶片储能位置。另外,后叶片驱动杆52的金属板526通过磁力被吸附于后叶片电磁铁6的铁芯6A(参照图12A),从而后叶片驱动杆52保持在后叶片储能位置。
然后,对齿轮机构3进行驱动而使复合凸轮部件70如图13A和图13B所示那样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如图13A所示,复合凸轮部件70的前叶片储能凸轮74与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的辊625抵接,后叶片储能凸轮73与后叶片驱动杆52的辊525抵接,因此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和后叶片驱动杆52各自的位置不改变。
另一方面,如图13B所示,当复合凸轮部件70旋转时,复合凸轮部件70的解锁凸轮76与锁定部件80的工作部83接触,锁定部件80抵抗锁定弹簧55的作用力而被沿解锁方向被按压从而旋转。由此,锁定部件80的止挡部82与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一杆部件61的突起部614的卡合被解除,从而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一杆部件61借助复位弹簧的作用力而朝向前叶片展开位置旋转。由此,前叶片21~24经由与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一杆部件61的前叶片驱动部613连结的前叶片臂31和上述的连杆机构一边使彼此重叠的区域变化,一边主要沿+Z方向移动。
当复合凸轮部件70进一步旋转时,如图14B所示,复合凸轮部件70的推压凸轮75与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一杆部件61的工作部615接触,复合凸轮部件70的推压凸轮75将第一杆部件61朝向前叶片展开位置按压。另外,此时也如图14A所示那样,复合凸轮部件70的前叶片储能凸轮74与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的辊625抵接,后叶片储能凸轮73与后叶片驱动杆52的辊525抵接,因此,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和后叶片驱动杆52各自的位置不改变。
这样,通过复位弹簧的作用力和复合凸轮部件70的推压凸轮75的按压,使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一杆部件61旋转至前叶片驱动位置,由此如图15B所示那样,前叶片21~24通过与第一杆部件61的前叶片驱动部613连结的前叶片臂31和上述的连杆机构而沿+Z方向移动,从而框体10的开口S被前叶片21~24封闭。
此时,如图15A所示,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的辊625远离复合凸轮部件70的前叶片储能凸轮74,但向前叶片电磁铁5的线圈提供电流,因此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的金属板626通过磁力被吸附于前叶片电磁铁5的铁芯5A,从而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保持在前叶片储能位置。同样地,后叶片驱动杆52的辊525远离复合凸轮部件70的后叶片储能凸轮73,但向后叶片电磁铁6的线圈提供电流,因此后叶片驱动杆52的金属板526通过磁力被吸附于后叶片电磁铁6的铁芯6A,从而后叶片驱动杆52保持在后叶片储能位置。
这里,在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一杆部件61移动到前叶片展开位置时,如图15B所示,上述的复合凸轮部件70的推压凸轮75与第一杆部件61的工作部615抵接。因此,第一杆部件61无法向任何方向移动。因此,抑制了因第一杆部件61移动到前叶片展开位置时的冲击而第一杆部件61跳回从而返回的情况。这样,不需要其他部件以抑制第一杆部件61的跳回,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且使装置小型化。
接下来,对齿轮机构3进行驱动而使复合凸轮部件70进一步旋转,从而如图16B所示那样,使复合凸轮部件70的推压凸轮75移动至不与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一杆部件61的工作部615干涉的位置。此时,如图16A所示,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和后叶片驱动杆52通过上述的电磁铁5、6分别被保持在前叶片储能位置和后叶片储能位置。
在开始曝光动作时,首先停止对前叶片电磁铁5的线圈提供电流。由此,前叶片电磁铁5对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的电磁吸附被解除,从而如图17A所示那样,第二杆部件62借助前叶片驱动弹簧53的作用力而从前叶片储能位置朝向前叶片释放位置移动。此时,第二杆部件62的卡合部622A与第一杆部件61的腕部612的侧面612A卡合,因此第一杆部件61与第二杆部件62成为一体并旋转,从而如图17B所示那样,第一杆部件61朝向前叶片退避位置移动。与此相伴,前叶片21~24经由与第一杆部件61的前叶片驱动部613连结的前叶片臂31和上述的连杆机构一边使彼此重叠的区域变化,一边主要沿-Z方向移动。
从曝光动作开始到经过了期望的曝光时间之后,停止向后叶片电磁铁6的线圈提供电流。由此,后叶片电磁铁6对后叶片驱动杆52的电磁吸附被解除,从而如图17A所示那样,后叶片驱动杆52借助后叶片驱动弹簧54的作用力而从后叶片储能位置朝向后叶片释放位置移动。与此相伴,后叶片25~28经由与后叶片驱动杆52的后叶片驱动部523连结的后叶片臂34和上述的连杆机构一边使彼此重叠的区域变化,一边在前叶片21~24之后主要沿-Z方向移动。
通过这样的曝光动作,如图17A和图17B所示,形成于前叶片21与后叶片28之间的曝光用的间隙E从框体10的开口S的下方朝向上方移动,从而进行对摄像元件的曝光。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和后叶片驱动杆52分别到达前叶片释放位置和后叶片释放位置,由此曝光动作完成,成为图10A和图10B所示的状态。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设置动作后使前叶片21~24移动时,不仅复位弹簧的作用力,复合凸轮部件70的推压凸轮75的按压力也作用于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一杆部件61,因此能够使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一杆部件61高速地返回至前叶片展开位置,从而能够进行高速的拍摄。另外,能够通过复合凸轮部件70的推压凸轮75使第一杆部件61移动至前叶片展开位置,因此不仅能够降低用于使前叶片21~24返回到前叶片展开位置的复位弹簧的扭矩,还能够去掉这样的复位弹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使后叶片驱动杆52朝向后叶片储能位置移动的后叶片储能凸轮73、使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二杆部件62朝向前叶片储能位置移动的前叶片储能凸轮74、将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一杆部件61朝向前叶片储能位置按压的推压凸轮75、解除锁定部件80与前叶片驱动杆51的第一杆部件61的锁定状态的解锁凸轮76它们全部形成于复合凸轮部件70,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且使装置小型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用四个前叶片21~24作为焦平面快门的前帘,使用四个后叶片25~28作为后帘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构成前帘的前叶片和构成后帘的后叶片的数量只要分别为一个以上,则可以为任意数量。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通过锁定弹簧55对锁定部件80向锁定方向施力,但也可以是使锁定部件80与马达等驱动机构连结,并通过驱动该驱动机构使锁定部件80向锁定方向和解锁方向移动。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表示位置关系的用语是在与图示的实施方式关联中使用的,根据装置的相对位置关系而变化。
至此,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可以在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实施。

Claims (8)

1.一种叶片驱动装置,其具有:
框体,其形成有开口;
至少一个前叶片,其能够移动以对所述开口进行开闭;
前叶片臂部,其与所述至少一个前叶片连结;
前叶片驱动杆,其用于对所述至少一个前叶片进行开闭,并且该前叶片驱动杆具有第一杆部件和第二杆部件,该第一杆部件具有与所述前叶片臂部连结的前叶片驱动部,该第一杆部件能够以前叶片驱动轴为中心在前叶片展开位置与前叶片退避位置之间旋转,该第二杆部件能够以所述前叶片驱动轴为中心在前叶片储能位置与前叶片释放位置之间旋转,该第二杆部件具有在从所述前叶片储能位置朝向所述前叶片释放位置旋转时与所述第一杆部件卡合的卡合部;
前叶片驱动弹簧,其对所述前叶片驱动杆的所述第二杆部件从所述前叶片储能位置朝向所述前叶片释放位置施力;
锁定部件,其能够以锁定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并且该锁定部件能够与所述前叶片驱动杆的所述第一杆部件卡合而将所述第一杆部件锁定在所述前叶片退避位置;
复合凸轮部件,其能够以复合凸轮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并且该复合凸轮部件具有解锁凸轮和推压凸轮,该解锁凸轮通过以所述复合凸轮轴为中心进行旋转来按压所述锁定部件,从而解除所述锁定部件与所述前叶片驱动杆的所述第一杆部件的锁定状态,该推压凸轮通过以所述复合凸轮轴为中心进行旋转来将所述前叶片驱动杆的所述第一杆部件朝向所述前叶片展开位置按压;
前叶片杆保持单元,其抵抗所述前叶片驱动弹簧的作用力而将所述前叶片驱动杆的所述第二杆部件保持在所述前叶片储能位置;以及
前叶片储能凸轮,其与所述前叶片驱动杆的所述第二杆部件抵接而使所述第二杆部件朝向所述前叶片储能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复合凸轮部件的所述推压凸轮构成为在所述前叶片驱动杆的所述第一杆部件移动到所述前叶片展开位置时与所述前叶片驱动杆的所述第一杆部件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前叶片储能凸轮形成于所述复合凸轮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中,
该叶片驱动装置还具有复位弹簧,该复位弹簧对所述前叶片驱动杆的所述第二杆部件从所述前叶片释放位置朝向所述前叶片储能位置施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中,
该叶片驱动装置还具有锁定弹簧,该锁定弹簧对所述锁定部件向锁定方向施力来保持所述锁定部件与所述前叶片驱动杆的所述第一杆部件的锁定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中,
该叶片驱动装置还具有:
至少一个后叶片,其能够移动以对所述开口进行开闭;
后叶片臂部,其与所述至少一个后叶片连结;
后叶片驱动杆,其具有与所述后叶片臂部连结的后叶片驱动部,并且该后叶片驱动杆能够以后叶片驱动轴为中心在后叶片储能位置与后叶片释放位置之间旋转;
后叶片驱动弹簧,其对所述后叶片驱动杆从所述后叶片储能位置朝向所述后叶片释放位置施力;
后叶片杆保持单元,其抵抗所述后叶片驱动弹簧的作用力而将所述后叶片驱动杆保持在所述后叶片储能位置;以及
后叶片储能凸轮,其与所述后叶片驱动杆抵接而使所述后叶片驱动杆朝向所述后叶片储能位置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后叶片储能凸轮形成于所述复合凸轮部件。
8.一种摄像装置,其具有:
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以及
摄像元件,其配置在供透射过所述叶片驱动装置的所述框体的所述开口的光成像的面上。
CN202110186246.2A 2020-02-17 2021-02-10 叶片驱动装置和具有该叶片驱动装置的摄像装置 Pending CN11326793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24628A JP7424856B2 (ja) 2020-02-17 2020-02-17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20-024628 2020-02-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67939A true CN113267939A (zh) 2021-08-17

Family

ID=77228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86246.2A Pending CN113267939A (zh) 2020-02-17 2021-02-10 叶片驱动装置和具有该叶片驱动装置的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424856B2 (zh)
CN (1) CN113267939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31471B2 (ja) 2006-04-27 2012-05-16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JP5957757B2 (ja) 2011-10-21 2016-07-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シャッタチャージ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6284035B2 (ja) 2013-10-02 2018-02-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シャッ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24856B2 (ja) 2024-01-30
JP2021128312A (ja) 2021-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78003B (zh) 叶片驱动装置和摄像装置
JP4979942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09265316A (ja) バリア装置付きレンズ鏡筒
JP6147652B2 (ja)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デジタルカメラ
US7413356B2 (en) Image-taking apparatus
JP2001215555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JP4931300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を備えた沈胴式カメラ
CN113267939A (zh) 叶片驱动装置和具有该叶片驱动装置的摄像装置
JP4815811B2 (ja) 電子カメラ
JP4464203B2 (ja) ミラー駆動装置
JP7211848B2 (ja)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H10312003A (ja) バリア開閉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JP2016011979A (ja) 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及びカメラ
JP4386995B2 (ja)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JP4589816B2 (ja) 鏡筒駆動機構
JP4450492B2 (ja) カメラ用シャッタ装置
JP2002258378A (ja) レンズバリア付きカメラ
JP2012133004A (ja) シャッタ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US6687457B1 (en) Camera frame assembly having four-bar linkage shutter actuator
JP2020194143A (ja)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CN116339039A (zh) 叶片驱动装置和具有该叶片驱动装置的摄像装置
CN117742059A (zh) 照相机装置
JP2021184064A (ja) 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JP2021060478A (ja) シャッター機構及び撮像装置
JP2019082556A (ja)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