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8003B - 叶片驱动装置和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叶片驱动装置和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78003B
CN109478003B CN201780044604.8A CN201780044604A CN109478003B CN 109478003 B CN109478003 B CN 109478003B CN 201780044604 A CN201780044604 A CN 201780044604A CN 109478003 B CN109478003 B CN 1094780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motor
drive
shutter
bas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460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78003A (zh
Inventor
伊藤久聪
斋藤雄树
川久保直树
加藤健太郎
新井贵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94780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80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780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80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8Shutters
    • G03B9/36Sliding rigid plat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8Shutters
    • G03B9/36Sliding rigid plate
    • G03B9/40Double plate
    • G03B9/42Double plate with adjustable slot; with mechanism controlling relative movement of plates to form slo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hutters For Cameras (AREA)

Abstract

叶片驱动装置具有:基部板,其具有供光通过的开口部;叶片,其在所述基部板的面上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开口部的方式行动;驱动机构,其具有驱动弹簧,使所述叶片进行工作;以及加载机构,其克服所述驱动弹簧地使所述驱动机构进行加载动作。所述加载机构具有滑动构件,该滑动构件在所述基部板的面方向上沿所述马达以直线状在产生所述加载机构的驱动力的马达与所述驱动机构之间往复移动。

Description

叶片驱动装置和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叶片驱动装置和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数字单反相机、无反相机等摄像装置的快门,公知一种使用马达的驱动力的快门。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在马达的驱动力下进行加载动作的快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8410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连拍性能等相机的高性能化的要求,用于快门的马达需是高输出的马达。通常情况下,马达的尺寸与其输出成正比地变大。另一方面,伴随着相机的小型化,要求快门的小型化。尤其是在无反相机中要求省空间化。在专利文献1的快门中,将马达的旋转轴方向设为与叶片组的行动方向平行。这对于在光轴方向上实现快门的小型化是有利的。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机构中,必须在前帘用的驱动弹簧与后帘用的驱动弹簧之间确保安装构件的设置空间,且必须确保用于使安装构件旋转的空间,在这一点上不利于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快门的小型化。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小型化有利的叶片驱动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
提供一种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具有:
基部板,其具有供光通过的开口部;
叶片,其在所述基部板的面上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开口部的方式行动;
驱动机构,其具有驱动弹簧,该驱动机构能够使所述叶片进行工作;以及
加载机构,其克服所述驱动弹簧地使所述驱动机构进行加载动作,
所述加载机构
具有滑动构件,该滑动构件在所述基部板的面方向上沿所述马达以直线状在产生所述加载机构的驱动力的马达与所述驱动机构之间往复移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对小型化有利的叶片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快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的快门的内部机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2的快门的内部机构的俯视图。
图5是图2的快门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基板的说明图。
图7是叶片机构的说明图。
图8是叶片机构的说明图。
图9是叶片机构的说明图。
图10是驱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11是驱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12是后帘用的驱动构件的说明图。
图13是前帘用的驱动构件的立体图及其分解立体图。
图14是卡定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从两个方向看卡定杆和抑制杆得到的立体图。
图16是马达的支承构造的说明图。
图17是马达的支承构造的说明图。
图18是马达的支承构造的说明图。
图19是加载滑动件的引导机构的说明图。
图20是加载滑动件的立体图。
图21是加载机构的构造说明图。
图22是加载机构的构造说明图。
图23是齿轮系的说明图。
图24是加载机构的构造说明图。
图25是加载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26是加载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27是图2的快门的动作说明图。
图28是图2的快门的动作说明图。
图29是图2的快门的动作说明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快门的内部机构的俯视图。
图31是图30的例子的主要部分说明图。
图3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快门的内部机构的俯视图。
图33是图32的例子的主要部分说明图。
图3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快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5是图34的快门装置的待机状态的概要图。
图36A是光学检测单元的概要图。
图36B是光学检测单元的概要图。
图37是图34的快门装置的行动完成状态的概要图。
图38是图34的快门装置的加载过程中的状态的概要图。
图39是表示快门状态的不同情况下的一览图。
图40是安装构件的分割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摄像装置>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0的整体结构的图。摄像装置10例如是无反相机。摄像装置10具有镜头单元1、快门2以及摄像元件3。镜头单元1具有用于使来自被摄体的光成像的镜头组及其驱动机构。摄像元件3是对利用镜头单元1成像的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的元件,例如是CMOS图像传感器。快门2在拍摄光轴1a上配置于镜头单元1与摄像元件3之间,该快门2利用叶片组的打开和关闭来调节相对于摄像元件3的曝光时间等。
从摄像元件3输出的模拟图像信号被AFE(Analog Front End)4转换为数字图像信号。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5对从AFE4输出的数字图像信号进行各种图像处理、压缩·解压缩处理等。DSP5连接有存储介质5a和RAM5b。RAM5b例如用于临时存储图像数据。存储介质5a例如是存储卡,用于保存拍摄到的图像。显示器6是液晶显示器(LCD)等电子图像显示装置,用于显示拍摄到的图像、各种菜单画面等。
CPU7用于控制摄像装置10的整体。CPU7基于各种传感器7a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各种驱动电路7b。传感器7a包括例如用于检测摄像装置10的电源电压的传感器、用于检测温度的传感器以及设于镜头单元1或快门2的各种传感器。驱动电路7b包括例如用于向摄像元件3供给驱动信号的定时发生器、设于镜头单元1或快门2等的致动器的驱动电路。
<快门(叶片驱动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快门2是焦平面式的快门。参照图2~图29来说明快门2。在各图中,箭头X、Y、Z表示彼此正交的方向,Z方向是与光轴1a平行的方向,Y方向是与叶片的行动方向平行的方向。另外,在一部分图中,对快门2的结构零件以透过方式表示或者省略。
<1.整体结构和布局>
参照图2~图6来说明快门2的整体结构和机构的布局。图2是快门2的立体图,图3和图4是表示快门2的内部机构的图,图5是快门2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基板30的立体图。
快门2大致分为相对于摄像元件3暴露/遮蔽被摄体光的叶片部20和用于使叶片进行动作的机构部21。叶片部20呈比机构部21薄的薄型的矩形形状,快门2在从侧面(Y方向)观察时,整体呈字母L状。机构部21具有相当于马达81的直径的厚度且呈长方体形状。反过来说,快门2的Z方向的厚度最大设为马达81的直径左右。通过使叶片部20薄型化来减少光轴方向上的快门2和摄像元件3的配设空间,并且使机构部21位于叶片部20的侧方,从而能够有效地活用摄像装置10内的收纳空间。此外,快门2整体呈矩形形状并紧凑地构成,对于像无反相机这样内部空间狭窄的摄像装置是有利的。
快门2将基板30设为基本的支承体,并在基板30上搭载各零件。基板30一体地具有用于构成叶片部20的开口形成部31和用于构成机构部21的机构支承部32,基板30例如是合成树脂制的构件。
在开口形成部31形成有供被摄体光通过的开口31a。开口形成部31的一面侧被罩板33覆盖,在开口形成部31与罩板33之间配置有分隔板34。在罩板33和分隔板34形成有与开口31a重叠的开口33a、开口34a。开口形成部31的另一面侧(被摄体侧)也被罩板36覆盖。在罩板36也形成有与开口31a重叠的开口36a。这些开口31a、33a、34a以及36a呈矩形形状,它们的法线方向为Z方向,它们的面方向为X方向和Y方向。被摄体光依次通过开口36a、开口31a、开口34a以及开口33a使摄像元件3曝光。
分隔板34将开口形成部31与罩板33之间的叶片室沿Z方向分隔为前帘用的空间和后帘用的空间这两者。在快门2设有前帘用的叶片机构40和后帘用的叶片机构50,在叶片室中收纳有构成前帘的叶片组41和构成后帘的叶片组51。图4表示拆下罩板33和分隔板34之后的状态。
在机构部21配置有用于驱动叶片机构40和50的驱动机构60、能够将叶片组41维持为打开状态的卡定机构70以及对驱动机构60进行加载动作的加载机构80。此外设有MG基板35和罩构件37,该MG基板35兼用覆盖这些机构的罩构件,该罩构件37覆盖MG基板35。图3表示拆下MG基板35和罩构件37之后的状态。MG基板35和罩构件37用于防止垃圾侵入驱动机构60、卡定机构70以及加载机构80。
加载机构80包括作为其驱动源的马达81、利用马达81的驱动力对驱动机构60进行加载动作的加载滑动件82以及将马达81的驱动力向加载滑动件82传递的齿轮系8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加载机构80包括马达81,但马达81也能够利用设于摄像装置10侧的马达。也就是说,加载机构80既可以是具备固有马达的机构,也可以是不具备固有马达而从其他马达受到驱动力的机构。
马达81以其旋转轴81a为Y方向的方式配置在X方向上的开口31a的侧方。换言之,马达81沿矩形形状的开口31a的周缘的一边配置。在提高快门2的动作速度的情况下,作为马达81,需要较高输出的马达,但马达的尺寸通常与输出成正比地变大。通过像本实施方式这样配置马达81,在Y方向上看时,马达81的胴部81b能够处于叶片组41和51的行动·存储范围Yw(参照图4),能够比较紧凑地配置高输出的马达。
作为马达81的其他配置方式,例如也能够想到以旋转轴81a为Z方向的方式进行配置,但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在马达81的全长较长时,快门2在Z方向上变长。此外,作为马达81的其他配置方式,也能够想到以旋转轴81a为X方向的方式配置,但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将马达81在X方向上配置在开口31a的侧方时,快门2在X方向上变长。此外,通常情况下,在数字相机中,与快门的上下相比,更容易在快门的左右确保收纳空间,因此,在将马达81在Y方向上配置在开口31a的侧方的情况下,有时在相对于摄像装置10进行收纳这一点上不利。也能够采用这样其他的配置方式,但本实施方式的马达81的配置方式在能够兼顾快门2的高性能化和小型化这一点上是有利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载机构80利用马达81的驱动力使加载滑动件82沿Y方向移动,从而对驱动机构60进行加载动作。以加载滑动件82的Y方向的直线移动来进行加载动作,与使加载用的构件转动的结构相比,能够谋求在X方向上使快门2小型化。此外,加载滑动件82的往复移动范围处于叶片组41和51的行动·存储范围Yw(参照图4)内,不会使快门2在Y方向上大型化。
驱动机构60驱动叶片机构40和50,另一方面受到由加载机构80进行的加载动作。因此,叶片机构40、50以及加载机构80相对于驱动机构60相邻地配置的结构在机构上以及在谋求小型化上是有利的。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60配置于马达81与开口31a之间的区域Xw,加载滑动件82配置于马达81与驱动机构60之间。通过设为这样的配置,驱动机构60能够与叶片机构40、50以及加载机构80相邻地配置,在机构上较为有利。并且,马达81的旋转轴方向和加载滑动件82的移动方向都是Y方向,因此,能够在X方向上将各机构集中地收纳于狭窄的区域,能够谋求快门2的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Y方向上,在马达81的一端部侧(旋转轴81a侧)配置有齿轮系85,在另一端部侧配置有卡定机构70。在Y方向上的马达81的胴部81b的两侧的空间对称地配置有卡定机构70、齿轮系85,从而能够谋求快门2在Y方向上的小型化。在马达81的旋转轴81a设有蜗杆蜗轮81c,蜗杆蜗轮81c与齿轮系85的齿轮850的蜗轮850a啮合。在该部分将旋转轴方向从Y方向(马达81侧)转换为Z方向(齿轮系85侧)。齿轮系85的各齿轮的旋转轴为Z方向,因此能够使快门2的机构部21的Z方向的厚度变薄。
<2.叶片机构>
参照图5、图6以及图7~图9来说明叶片机构40和50的结构。图7是叶片机构40和50的说明图,图8和图9是叶片机构40的说明图。在图7中,状态ST1是表示叶片组41为关闭状态、叶片组51为打开状态的状态,状态ST2是表示叶片组41为打开状态、叶片组51为关闭状态的状态。打开状态是指开口31a不被覆盖的状态,关闭状态是指开口31a被覆盖的状态。在图7等中,为了视觉上容易看清楚叶片、叶片的重叠,用实线示出隐藏在背后的叶片的轮廓线。
叶片机构40包括叶片组41、主臂42、副臂43以及弹簧44,叶片机构40构成前帘。叶片机构50包括叶片组51、主臂52、副臂53以及弹簧54,叶片机构50构成后帘。在本实施方式中,叶片组41由叶片41a~41d构成,叶片组51由叶片51a~51d构成。但是,叶片的数量并不限于4片。各叶片由例如涂布黑色涂料的树脂片(或者是金属板等具有遮光性的材料或复合材料)形成。叶片41a~41d与主臂42和副臂43相连结,构成以Y方向为叶片41a~41d的行动方向的平行连杆机构。叶片51a~51d与主臂52和副臂53相连结,构成以Y方向为叶片51a~51d的行动方向的平行连杆机构。
主臂42具有轴孔42a、卡合孔42b。轴孔42a、卡合孔42b是用于在后述的驱动构件61安装主臂42的孔。在轴孔42a中经由驱动构件61插入基板30的轴320,主臂42以轴320为中心一同与驱动构件61转动自如。
副臂43具有轴孔43a。在轴孔43a中插入基板30的轴324,副臂43以轴324为中心转动自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44是供轴324贯穿的扭力盘簧,弹簧44的一端部卡定于基板30,另一端部卡定于副臂43。弹簧44向能够使叶片组41成为关闭状态的方向对副臂43施力。由此能够抑制叶片组41的晃动。
叶片机构50的结构与叶片机构40相同。在基板30设有轴321、轴325,在主臂52设有相当于主臂42的轴孔42a和卡合孔42b的轴孔和卡合孔(都未图示),此外,在副臂53设有相当于副臂43的轴孔43a的轴孔(未图示)。弹簧54也以与弹簧44相同的安装方式安装于基板30,弹簧54向能够使叶片组51成为打开状态的方向对副臂53施力。
<3.驱动机构>
主要参照图4、图10~图13来说明驱动机构60。图10是驱动机构60的说明图,且是图2的I-I线剖视图。图11是局部地分解驱动机构60得到的立体图。图12是从两个方向看后帘用的驱动构件62得到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前帘用的驱动构件61的立体图及其分解立体图。
驱动机构60作为用于驱动叶片机构50的机构,具有驱动构件62、驱动弹簧63B、蜗轮64B、蜗杆65B以及保持机构66B。
驱动构件62包括主体构件620、衔铁622、弹簧623以及衔铁轴624。主体构件620例如是合成树脂制的构件。主体构件620包括向Z方向延伸的筒状部620a。在筒状部620a中贯穿基板30的轴321,驱动构件62绕轴321转动自如。驱动构件62(主体构件620)的转动位置由光传感器PI2(参照图2、图3)来探测。光传感器PI2借助保持件HD2(参照图3、图5)支承于基板30。
筒状部620a的基板30侧的端部贯穿叶片机构50的主臂52的轴孔(未图示。相当于叶片机构40的主臂42的轴孔42a),筒状部620a的相反侧的端部贯穿驱动弹簧63B和蜗轮64B。蜗轮64B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筒状部620a。
主体构件620包括向Z方向突出的销基部620c。为了提高耐久性,在销基部620c安装有金属制的呈圆筒形状的销罩621a,从而形成叶片用的驱动销621。驱动销621贯穿叶片机构50的主臂52的卡合孔(未图示。相当于叶片机构40的主臂42的卡合孔42b),还能够在形成于基板30的引导槽326B(参照图6)内移动。在引导槽326B内的驱动销621的移动端设有橡胶等缓冲构件326b,来缓冲驱动销621抵接于引导槽326B的周围壁时的冲击。
主体构件620包括相对于筒状部620a向径向延伸的卡合部620b。卡合部620b在由加载机构80进行加载动作时从加载滑动件82接收操作力的输入。在该操作力的作用下,驱动构件62以轴321为转动中心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主体构件620还包括衔铁支承部620d。在衔铁支承部620d利用衔铁轴624隔着弹簧623安装衔铁622。衔铁622在保持机构66B的磁力的作用下以能够释放的方式保持于保持机构66B。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弹簧63B为扭力盘簧。驱动弹簧63B设于驱动构件62与蜗轮64B之间,且驱动弹簧63B的一端卡定于驱动构件62,另一端卡定于蜗轮64B。蜗杆65B旋转自如地支承于MG基板35。蜗杆65B使其轴向从Z方向倾斜地支承于MG基板35,这与将蜗杆65B的轴向设为Z方向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快门2在Z方向上薄型化。
蜗杆65B与蜗轮64B啮合,由此,蜗轮64B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置被固定。驱动构件62因加载动作从初始位置绕轴321向加载位置旋转,但蜗轮64B由于与蜗杆65B的啮合而不进行动作。因此,在驱动弹簧63B蓄积了用于驱动叶片的弹性势能。被加载的驱动弹簧63B向使叶片组51成为关闭状态的方向发挥作用力。驱动弹簧63B和弹簧54相对于叶片组51施力的施力方向是反方向,但驱动弹簧63B的作用力是充分大于弹簧54的作用力的力。
在利用驱动器等使蜗杆65B旋转时,蜗轮64B在旋转方向上相对于轴321的相位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加载时的驱动弹簧63B的弹性变形量得到调整,能够调整叶片组51的行动速度(帘速)。
保持机构66B利用磁力将驱动构件62保持于加载位置。图4表示驱动构件62保持在加载位置的状态。保持机构66B是包括磁轭66a和卷绕于磁轭66a的线圈66b的电磁体,磁轭66a支承于MG基板35。通过相对于线圈66b通电和切断通电来切换衔铁622的吸附和吸附解除。由此,能够切换加载位置处的驱动构件62的保持和释放,通过释放该驱动构件62,如图7的状态ST2所示,在驱动弹簧63B的作用力下,驱动构件62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叶片组51向关闭状态行动。
接着,说明用于驱动叶片机构40的机构。驱动机构60作为用于驱动叶片机构40的机构,具有驱动构件61、驱动弹簧63A、蜗轮64A、蜗杆65A以及保持机构66A。用于驱动叶片机构40的机构与用于驱动叶片机构50的机构基本相同,但在驱动构件61的构造上有所不同。
驱动构件61包括主体构件610、衔铁612、弹簧613以及衔铁轴614。主体构件610由主体部610A和臂部610B这两个构件构成,该两个构件例如都是合成树脂制的构件。主体部610A包括向Z方向延伸的筒状部610a,臂部610B包括筒状部610e,该筒状部610e与筒状部610a在同轴上。在筒状部610a和610e中贯穿基板30的轴320,主体部610A和臂部610B分别独立地绕轴320转动自如。
驱动构件61(主体部610A)的转动位置由光传感器PI1(参照图2、图3)探测。光传感器PI1借助保持件HD1(参照图3、图5)支承于基板30。
筒状部610e贯穿叶片机构40的主臂42的轴孔42a,筒状部610a贯穿驱动弹簧63A和蜗轮64A。蜗轮64A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筒状部610a。
臂部610B包括向Z方向突出的销基部610c。为了提高耐久性,在销基部610c安装有金属制的呈圆筒形状的销罩611a,从而形成叶片用的驱动销611。驱动销611贯穿叶片机构40的主臂42的卡合孔42b,还能够在形成于基板30的引导槽326A(参照图6)内移动。在引导槽326A内的驱动销611的移动端设有橡胶等缓冲构件326a,来缓冲驱动销611抵接于引导槽326A的周围壁时的冲击。
主体部610A包括相对于筒状部610a向径向延伸的卡合部610b。卡合部610b在由加载机构80进行加载动作时从加载滑动件82接收操作力的输入。在该操作力的作用下,主体部610A以轴320为转动中心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主体部610A还包括衔铁支承部610d。在衔铁支承部610d利用衔铁轴614隔着弹簧613安装衔铁612。衔铁612在保持机构66A的磁力的作用下以能够释放的方式保持于保持机构66A。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弹簧63A为扭力盘簧。驱动弹簧63A设于主体部610A与蜗轮64A之间,且驱动弹簧63A的一端卡定于主体部610A,另一端卡定于蜗轮64A。蜗杆65A旋转自如地支承于MG基板35。蜗杆65A使其轴向从Z方向倾斜地支承于MG基板35,这与将蜗杆65A的轴向设为Z方向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快门2在Z方向上薄型化。
蜗杆65A与蜗轮64A啮合,由此,蜗轮64A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置被固定。驱动构件61(主体部610A)因加载动作从初始位置绕轴320向加载位置旋转,但蜗轮64A由于与蜗杆65A的啮合而不进行动作。因此,在驱动弹簧63A蓄积了用于驱动叶片的弹性势能。被加载的驱动弹簧63A向使叶片组41成为打开状态的方向发挥作用力。驱动弹簧63A和弹簧44相对于叶片组41施力的施力方向是反方向,但驱动弹簧63A的作用力是充分大于弹簧44的作用力的力。
主体部610A和臂部610B分别独立地绕轴320自如转动,但弹簧44借助副臂43对臂部610B向顺时针方向施力。臂部610B包括抵接于主体部610A的衔铁支承部610d的卡合部610g。通过弹簧44的施力,卡合部610g被向衔铁支承部610d侧按压,因此,在主体部610A因被加载的驱动弹簧63A的作用力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时,臂部610B也与主体部610A一体地转动,叶片组41向打开状态行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销基部610c的根部形成有卡合部610g。由于销基部610c被施加负载,因此,其根部优选地设为具有厚度的基部,于是通过卡合部610g兼用该基部,从而能够提高销基部610c的刚性,并且能够谋求零件的紧凑化。
在利用驱动器等使蜗杆65A旋转时,蜗轮64A在旋转方向上相对于轴320的相位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加载时的驱动弹簧63A的弹性变形量得到调整,能够调整叶片组41的行动速度(帘速)。
保持机构66A利用磁力将驱动构件61(主体部610A)保持于加载位置。图7的状态ST1表示驱动构件61保持在加载位置的状态。保持机构66A是包括磁轭66a和卷绕于磁轭66a的线圈66b的电磁体,磁轭66a支承于MG基板35。通过相对于线圈66b通电和切断通电来切换衔铁612的吸附和吸附解除。由此,能够切换加载位置处的驱动构件61的保持和释放,通过该驱动构件61释放,如图7的状态ST2所示,在驱动弹簧63A的作用力下,驱动构件61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叶片组41向打开状态行动。
<4.卡定机构和跳动抑制机构>
说明卡定机构70和叶片组41的跳动抑制机构。首先,主要参照图14和图15来说明卡定机构70和叶片组41的跳动抑制机构。图14是卡定机构70的分解立体图。图15是从两个方向看卡定杆和抑制杆得到的立体图。
卡定机构70是能够将主体部610A维持在加载位置并且能够将叶片组41维持为打开状态的机构。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610A和臂部610B能够分别独立地绕轴320转动。在利用加载动作使驱动构件61向加载位置移动时,利用卡定机构70将臂部610B卡定,从而主体部610A能够向加载位置移动,另一方面,臂部610B能够停留在初始位置,能够在即将释放快门之前将开口31a开放。在将由卡定机构70对臂部610B的卡定释放时,臂部610B也在弹簧44的作用力下向加载位置转动,叶片组41成为关闭状态。
卡定机构70包括基部构件71、罩构件72、致动器73以及卡定杆74。在卡定杆74卡合有抑制杆75。基部构件71是用于支承致动器73的构件,罩构件72是用于覆盖致动器73的构件。基部构件71安装于基板30。
在本实施方式中,致动器73是旋转螺线管式的致动器,其包括转子730和电磁体731。转子730包括圆筒状的永磁体730a和安装于永磁体730a的臂构件730b,在臂构件730b的端部一体地设有驱动销730c。电磁体731包括磁轭731a和卷绕于磁轭731a的线圈731b。磁轭731a包括字母C字型的部分,在该字母C字型的部分插入转子730。通过对线圈731b通电,转子730绕Z方向的轴转动。通过切换线圈731b的通电方向,能够切换转子730的转动方向。
卡定杆74包括供设于基板30的轴323a(参照图6)贯穿的轴孔742,并且转动自如地支承于轴323a。在卡定杆74的一端部形成有与转子730的驱动销730c卡合的卡合部740。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740呈字母C字型。在卡定杆74的另一端部形成有卡定部741。卡定部741是截面形状呈字母L字型的部分,其与驱动构件61的臂部610B的卡合部610f卡合来将臂部610B卡定。在卡定部741的背侧形成有销状的连结部743。
抑制杆75包括供设于基板30的轴323b(参照图6)贯穿的轴孔751,并且转动自如地支承于轴323b。在抑制杆75的一端部形成有与卡定杆74的连结部743卡合的连结部750。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750呈字母C字型。在抑制杆75的另一端部形成有卡定部752。卡定部752与驱动构件61的臂部610B的卡合部610h卡合来抑制臂部610B的跳动即叶片组41的跳动。
参照图27来说明卡定机构70和抑制杆75的动作。图27是快门2的动作说明图。状态ST31表示转子730位于卡定位置的情况,状态ST32表示转子730位于解除位置的情况。若转子730转动到卡定位置或解除位置,则结束对线圈731b的通电。
在转子730位于卡定位置的情况下,卡定部741能够与驱动构件61的臂部610B的卡合部610f卡合。在状态ST31中,主体部610A位于加载位置,但臂部610B被卡定杆74卡定于初始位置。因此,叶片组41处于打开状态。
在转子730从卡定位置向解除位置转动时,卡定杆74使轴323a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卡定部741与卡合部610f的卡合被解除。通过弹簧44施力,臂部610B向加载位置转动,叶片组41成为关闭状态。
抑制杆75向与卡定杆74相反的方向转动。在转子730位于解除位置的情况下,如状态ST32所示,卡定部752能够与臂部610B的卡合部610h卡合。该卡合抑制叶片组41向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的方向的跳动。也就是说,能够抑制叶片组41通过弹簧44的施力在从打开状态变化为关闭状态之后向打开状态侧跳动。在转子730从解除位置向卡定位置转动时,抑制杆75使轴323b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卡定部752与卡合部610h的卡合被解除。由此,能够通过驱动弹簧63A的施力使叶片组41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行动。
<5.加载机构>
说明加载机构80。首先,主要参照图16~图18来说明由基板30支承马达81的支承构造。图16~图18是马达的支承构造的说明图,图16和图17是马达81和基板30的分解立体图,图18是图2的II-II线剖视图。
基板30的机构支承部32包括用于支承马达81的马达支承部328。马达支承部328包括用于接收马达81的胴部81b的凹部328a和用于固定胴部81b的安装部328b。安装部328b在凹部328a的Y方向的一端部侧向Z方向突出地形成。安装部328b具有用于固定马达81的胴部81b的端部的安装孔328d和供马达81的旋转轴81a贯穿的孔328e。此外,在安装部328b设有用于与形成于胴部81b的端面的孔卡合来限制胴部81b的旋转的销状的卡合部328f。
马达81配置于凹部328a上,并固定于安装部328b。以开口形成部31、机构支承部32的凹部328a的周围的面30a为基准(参照图18的线L1)时,马达81以一部分在Z方向上埋设于基板30的方式支承于该基板30。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开口31a和马达81的配置方向(X方向)上观察时,埋设程度为胴部81b与开口31a重叠。以图18来说,能够理解的是,开口31a的位置位于线L1与线L2之间,并与胴部81b重叠。根据这样的配置,即使在马达81采用尺寸较大的高输出的马达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加减小Z方向的快门2的厚度,能够谋求快门2的小型化。此外,在马达81的重量较重的情况、失误而使摄像装置10掉落的情况等中,有时马达81会从马达支承部328脱落,但凹部328a能够成为脱落防止壁来防止马达81的脱落。
凹部328a的壁厚设为一定,凹部328a在基板30的面30a侧,从其周围凹陷,但在相反侧的面30b侧,以开口形成部31、机构支承部32的凹部328a的周围的面30b为基准的话(参照图18的线L2),从其周围隆起为凸状。基板30的厚度不论在任何部位都设为大致一定,从而能够抑制其重量增加。例如通过将罩板36设于凹部328a所突出的Z方向的范围内,能够减少无用的空间。
凹部328a沿Y方向延伸,其X方向的截面形状具有与呈圆柱形状的马达81的胴部81b相对应的圆弧形状。凹部328a呈曲面壳形状,从而能够谋求轻量化和马达支承部328的刚性的提高。此外,凹部328a成为沿胴部81b的外形的形状,从而能够减少成为无用空间的间隙,也能够提高作为马达81的脱落防止壁的功能。胴部81b的周面既可以与凹部328a的底面相接触,也可以稍微分开,在任意情况下,通过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贯通凹部328a的底壁的狭缝328c,都能够提高马达81的散热性。
另外,如图16所示,在马达81中的Y方向的另一端部侧设有马达端子81d。在制造马达81时,为了一边调整马达端子81d与马达81的相位一边进行嵌塞,马达端子81d有时以输出轴为中心具有20度左右偏差地旋转并固定。相对于此,在安装马达81时,若使马达81的端子朝向Z轴的正方向侧,则能够提高操作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马达端子81d相抵接、端子朝向Z轴的正方向侧的方式来安装马达端子构件81e。
即,马达端子构件81e以沿形成于其侧面的曲面设置的电极部81g与马达端子81d相接触的方式相对于马达81的另一端侧安装,端子81f设为朝向Z轴正方向。电极部81g沿马达81的胴部81b的周方向具有预定的长度,因此,即使存在上述的马达端子81d的偏差,也能够可靠地使之与电极部81g相接触,并且端子81f能够容易地朝向Z轴正方向固定。
马达端子构件81e通过形成于其中央的孔部嵌合于设于马达81的另一端侧的凸部来定位。除此之外,在马达端子构件81e中的Z轴负方向侧的端部设有平坦部,使之抵接于在用于将马达端子构件81e固定于马达81的固定夹具上设置的定位用的平坦面,从而能够将相对于马达81的马达端子构件81e的安装角度调整为恰当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马达支承部328一体地设于基板30,但马达支承部328也可以是与基板30分别独立的构件,例如,也能够采用在摄像装置10侧具有马达支承部328和马达81的构造。
接着,在开口31a与马达81之间配置有驱动机构60的机构、加载机构80的马达81以外的机构等与叶片组41和51的动作相关的机构。与叶片组41和51的动作相关的机构和胴部81b在X方向上紧密地配置,谋求快门2的X方向的小型化。例如,图18、图21的线L3表示胴部81b的X方向的端点的位置,能够理解为线L3与加载滑动件82重叠。也就是说,胴部81b在Z方向上观察时与加载滑动件82重叠。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加载滑动件82的引导轴84侧的部分在Z方向上观察时与胴部81b重叠,加载滑动件82的引导轴83侧的部分位于大致与线L3相切的位置,但也可以是,轴83侧的部分在Z方向上观察时也与胴部81b重叠。
MG基板35也作为罩构件发挥功能,所述罩构件用于覆盖胴部81b和与叶片组41和51的动作相关的机构之间的间隙。在图18中,MG基板35的端部突出到比线L3靠胴部81b侧的位置,并覆盖胴部81b与加载滑动件82的上部的间隙。由此,能够抑制垃圾经由间隙侵入机构内。如以线L4表示的那样,MG基板35配置在距基板30的高度(Z方向的距离)比胴部81b低的位置。在从线L3所示的胴部81b的X方向的端点偏离的位置向胴部81b的外周面突出,从而能够谋求X方向的小型化。MG基板35上的区域能够应用为挠性基板38的配设区域。也就是说,能够在胴部81b的Z方向的幅度内收纳各种机构、挠性基板38等,能够谋求快门2的Z方向的小型化。挠性基板38能够包括快门2所具有的传感器用的布线、线圈通电用的布线。尤其是将配置于挠性基板38上的电容器等电气零件设于挠性基板38的Z轴正方向侧,并避开配置于挠性基板38上的电气零件来设置后述的罩构件37,从而能够抑制Z方向的厚度地设置罩构件37。
在MG基板35的开口31a侧设有呈字母L型的罩构件37。罩构件37能够抑制垃圾在Z方向和X方向上侵入驱动机构60。
主要参照图4、图19~图24来说明除马达81之外的加载机构80的结构。图19是加载滑动件的引导机构的说明图,图20是加载滑动件82的立体图,图21、图22以及图24是加载机构80的构造说明图,图21是图3的III-III线剖视图。图23是齿轮系85的说明图。
加载机构80是以马达81作为驱动源对驱动机构60进行驱动弹簧63A、63B的加载动作的机构。加载机构80包括用于操作驱动机构60的加载滑动件82、用于引导加载滑动件82的移动的引导轴83和84、将马达81的驱动力向加载滑动件82传递的齿轮系85以及对加载滑动件82向初始位置施力的螺旋弹簧86。
引导轴83和84都沿Y方向延伸,且彼此在Z方向上分开地配置。基板30包括用于支承引导轴83和84的两端部的一对支承部329。支承部329是在Z方向上竖立设置的柱状的构件,并具有供引导轴83和84的各端部嵌合的孔。加载滑动件82包括供引导轴83贯穿的一对孔820a和供引导轴84贯穿的一对缺口820b。孔820a是封闭为圆形的孔,缺口820b是呈字母U型的缺口。引导轴83贯穿一对孔820a,从而引导加载滑动件82在Y方向上的直线移动。引导轴84贯穿一对缺口820b,从而限制加载滑动件82绕引导轴83的摆动(止转部)。一对缺口820b也能够想孔820a那样设为封闭的孔,但设为缺口能够谋求加载滑动件82的组装性、零件的小型化。
此外,将一对孔820a和一对缺口820b在Y方向上分开地配置,这与设为连续的孔或缺口的结构相比,能够谋求加载滑动件82的小型化、滑动时的低摩擦化。并且,一对孔820a和引导轴83的组与一对缺口820b和引导轴84的组在Z方向上分开,这与它们在X方向上分开的结构相比,能够谋求快门2的X方向的小型化。
加载滑动件82包括主体部820、卡合部821和822以及操作部823和824。主体部820由例如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并包括形成上述孔820a、缺口820b的部分。主体部820如图21所示,与马达81的胴部81b相邻地配置,且具有以避开胴部81b的方式向X方向凹陷的凹部82a。凹部82a通过形成孔820a、缺口820b的部分向胴部81b侧倾斜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820的Z方向的中央部和胴部81b的Z方向的中央部在从基板30的面30a观察时处于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在主体部820中,Z方向的中央部在X方向上靠开口31a侧,Z方向的两端部(也就是形成孔820a、缺口820b的部分)在X方向上靠马达81侧,从而能够使加载滑动件82靠近马达81并且不会干涉该马达81地配置。如图21所示,加载滑动件82的马达81侧的侧面形状设为大致沿与胴部81b同轴的虚拟圆C1的弯曲面形状(圆弧面形状)。利用这样的配置能够谋求快门2的X方向的小型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轴83、84的位置位于比线L3靠开口31a侧的位置,但也能够使其至少任一者局部位于比线L3靠马达81侧的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谋求快门2的X方向的小型化。
此外,加载滑动件82在Z方向上位于马达81的胴部81b的宽度(直径)W1的范围内。能够将快门2的Z方向的厚度大致收容在马达81的直径内,能够谋求快门2的薄型化。
螺旋弹簧86设于基板30与主体部820之间,用于对加载滑动件82向初始位置施力。引导轴83贯穿螺旋弹簧86,也作为螺旋弹簧86的支承轴发挥功能。由引导轴83兼用于加载滑动件82的移动的引导和螺旋弹簧86的支承,从而能够减少零件数量。
卡合部821和822是从齿轮系85被输入马达81的驱动力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绕Z方向的轴旋转自如地被主体部820支承的金属制的芯部。操作部823以及824是用于操作驱动机构60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绕Z方向的轴旋转自如地被主体部820支承的金属制的芯部。卡合部821、822和操作部823、824是用于传递马达81的驱动力的部位,通过将它们设为金属制,能够提高机构的耐久性。
在图24中,如以线L5、L6表示的那样,两处缺口820b与操作部823、824配置于在Z方向上重叠的位置。操作部823、824从驱动机构60受到的反作用力容易由引导轴84借助各缺口820b来负担,能够抑制加载滑动件82绕引导轴83的摆动,能够抑制因施加于加载滑动件82的应力导致的变形。
齿轮系85包括齿轮850~853。基板30包括将这些齿轮850~853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的、Z方向的轴327a~327c以及322(参照图6等)。齿轮850在轴327a上具有蜗轮850a和平齿轮850b,它们一体地旋转。蜗轮850a与安装于马达81的输出轴81a的小齿轮81c啮合。在此,通过将驱动力传递系统的旋转轴方向从Y方向转换为Z方向,即使齿轮850~853的直径较大,也能够使快门2的Z方向的厚度薄型化。
齿轮851在轴327b上具有平齿轮851a和851b,它们一体地旋转。平齿轮851a与平齿轮850b啮合,平齿轮851b与齿轮852啮合。在Z方向上相对于输出轴81a将平齿轮851a配置在一侧(在图24中为下侧),将平齿轮851b配置在另一侧(在图24中为上侧),从而能够将这些齿轮配置在马达81的Z方向的厚度的范围内,能够谋求快门2的Z方向的小型化(薄型化)。
齿轮852是设于轴327c上的平齿轮,并与齿轮853啮合。齿轮853是设于轴322上的平齿轮。在轴322设有旋转凸轮构件854,齿轮853与旋转凸轮构件854一体地旋转。在轴327c上还设有被探测构件852a。被探测构件852a与齿轮852一体地旋转。被探测构件852a的旋转位置利用光传感器PI3(在图2中仅示出其配置。在同图中配置于单元的背侧)探测。通过探测被探测构件852a的旋转位置来探测旋转凸轮构件854的旋转位置。也能够设置直接用于探测旋转凸轮构件854的旋转位置的传感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机构的布局上,在旋转凸轮构件854的周边确保传感器的配置空间较为困难。因此,借助与旋转凸轮构件854同步地旋转的被探测构件852a来探测旋转凸轮构件854的旋转位置。
旋转凸轮构件854是用于向加载滑动件82输入马达81的驱动力的板凸轮。旋转凸轮构件854包括抵接于卡合部821的抵接部854a和抵接于卡合部822的抵接部854b。卡合部821和822在Y方向和Z方向上分开地配置,抵接部854a和854b在旋转凸轮构件854中的轴322的周向和Z方向上分开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时间差(旋转凸轮构件854的相位差)来发生卡合部821与抵接部854a的抵接和卡合部822与抵接部854b的抵接的两个阶段的按压,从而使加载滑动件82沿Y方向直线运动。由此,能够利用紧凑的结构更大地获取加载滑动件82的移动行程。图25是加载机构80的动作说明图,且是表示由旋转凸轮构件854的旋转产生的加载滑动件82的移动动作的动作说明图。
马达81的驱动力被齿轮系85传递,使旋转凸轮构件854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状态ST11表示抵接部854a开始抵接于卡合部821的阶段。在状态ST11的阶段中,抵接部854b未抵接于卡合部822。状态ST12表示旋转凸轮构件854进行了旋转的状态。抵接部854a将卡合部821在Y方向上按压,从而加载滑动件82在Y方向上移动。此外,抵接部854b开始卡合于卡合部822。状态ST13表示旋转凸轮构件854的旋转进一步行进了的状态。抵接部854a与卡合部821的抵接被解除,但通过抵接部854b将卡合部822在Y方向上按压,加载滑动件82的Y方向的移动继续。这样能够较大地获取加载滑动件82的移动行程。
图26是加载机构80的动作说明图,表示对驱动机构60进行加载机构80的加载动作的例子。状态ST21表示抵接部854a开始抵接于卡合部821的阶段。在状态ST21的阶段中,抵接部854b未抵接于卡合部822。驱动机构60的驱动构件61、62都位于初始位置。
状态ST22表示旋转凸轮构件854的旋转行进了的状态。抵接部854a将卡合部821在Y方向上按压,从而加载滑动件82在Y方向上移动。此外,抵接部854b开始卡合于卡合部822。通过加载滑动件82的移动,操作部823、824操作驱动机构60。具体而言,操作部823抵接于驱动构件61的卡合部610b而在Y方向上按压。由此,驱动构件61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此外,操作部824抵接于驱动构件62的卡合部620b而在Y方向上按压。由此,驱动构件62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另外,在图26的例子中,未利用卡定机构70进行臂部610B的卡定,驱动构件61的主体部610A与臂部610B一体地转动。
状态ST23表示旋转凸轮构件854的旋转进一步行进了的状态。抵接部854a与卡合部821的抵接被解除,抵接部854b将卡合部822在Y方向上按压,从而加载滑动件82的Y方向的移动继续。由此,操作部823、824使驱动构件61、62转动,驱动构件61、62到达加载位置。通过保持机构66A、66B的驱动,驱动构件61、62保持于加载位置。当旋转凸轮构件854的旋转进一步行进下去时,不久抵接部854b与卡合部822的抵接也被解除,加载滑动件82通过螺旋弹簧86的施力返回初始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加载滑动件82的往复移动范围处于马达81的轴向的全长YM以内。由此能够谋求快门2的Y方向的小型化。
在此,参照图24来说明抵接部854a、854b与操作部823、824的位置关系。如以线L7表示的那样,操作部823和824配置于在Y方向上与抵接部854b重叠的位置。在从抵接部854b向加载滑动件82输入的力的方向线(线L7)上存在从驱动机构60受到反作用力的操作部823和824,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在主体部820产生的绕X方向的轴的转矩,能够提高主体部820的耐久性,或者能够降低主体部820所要求的强度。操作部823和824也可以配置于在Y方向上与抵接部854a重叠的位置,但通过驱动弹簧63A和63B的卷起,旋转凸轮构件854、加载滑动件82的负担在加载动作的后半时期变大。因而,在加载动作的后半时期传递驱动力的抵接部854b与操作部823和824在Y方向上重叠的配置较为有利。此外,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卡合部821和卡合部822在Y方向和Z方向上分开地配置,能够在形成于卡合部821的Z轴负方向的空间设置操作部824,能够使设于操作部824的上部的缺口820b在Y方向上靠向加载滑动件82的一端侧,能够减少在按压驱动机构60时产生的相对于加载滑动件82的扭动。
<6.整体的动作例>
参照图27~图29说明快门2的整体的动作例。图27~图29是快门2的动作说明图,主要示出摄像装置10的单拍动作的例子。
图27的状态ST31表示快门2处于待机状态的阶段。作为待机状态,快门2能够选择性地选择常开和常闭,但在此例示选择了常开的情况。叶片组41、51都处于打开状态,开口31a开放。卡定机构70的转子730位于卡定位置,臂部610B被卡定杆74卡定于初始位置。驱动构件61、62保持于加载位置。
在探测快门操作时,驱动卡定机构70,转子730向解除位置转动。由此,臂部610B与卡定杆74的卡合被解除,通过弹簧44的施力,如状态ST32所示,叶片组41暂时向关闭状态行动。抑制杆75与臂部610B卡合来抑制叶片组41的跳动。
接着,如图28的状态ST33所示,驱动卡定机构70,使转子730返回卡定位置。此外,在马达81的驱动下,旋转凸轮构件854旋转,抵接部854b与卡合部822的抵接被解除,加载滑动件82通过螺旋弹簧86的施力返回初始位置。另外,抑制杆75具有倾斜面,因此,即使因臂部610B的转动而被施力也不会使卡合脱离,由此成为臂部610B的顶端侵入到抑制杆75的转动轨迹内的状态。因此,也如图28的状态ST33所示,在使转子730旋转而返回卡定位置时,利用抑制杆75将臂部610B向保持机构66A侧按压,与之相伴随地,叶片组41暂时移动到过度加载位置。
接着,如状态ST34所示,保持机构66A对驱动构件61的保持被解除,通过驱动弹簧63A的施力,驱动构件61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叶片组41向打开状态行动。开口31a开放,摄像元件3曝光。卡定杆74在卡定位置时,其顶端侵入臂部610B的行动轨迹内,因此,在驱动构件61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的过程中,臂部610B的卡合部610f将卡定杆74的卡合部741向上压而向卡合部741的左侧通过,卡合部610f与卡合部741再次卡合,叶片组41的跳动被抑制。在卡定杆74中,形成卡合部741的部位的开口31a侧的面为曲面,能够使由卡合部610f进行的上压顺畅。
在与已设定的快门速度相应的时刻,保持机构66B对驱动构件62的保持被解除,通过驱动弹簧63B的施力,驱动构件62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如图29的状态ST35所示,叶片组51向关闭状态行动。由此,开口31a被封锁,摄像元件3的曝光结束。
接着执行加载动作。在马达81的驱动下,旋转凸轮构件854旋转,加载滑动件82移动,驱动弹簧63A和63B分别被加载。这时,通过臂部610B与卡定杆74的卡合,叶片组41维持打开状态,达到状态ST36的状态。这是与图27的状态ST31相同的状态。根据以上动作,完成一次快门动作。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以图2中Y方向的正方向侧为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式组装到摄像装置中,但也可以是,以Y方向的负方向侧为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式组装到摄像装置中。以Y方向的负方向侧为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式组装到摄像装置中时,保持机构66A、66B的吸附面变成朝向铅垂方向下侧。通过如此设置,能够防止灰尘等垃圾附着于保持机构66A、66B的吸附面。不过,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其待机状态、OFF状态下,以衔铁612、622位于分别相对于保持机构66A、66B紧贴的位置的方式进行控制,从而防止垃圾附着于保持机构66A、66B的吸附面。
此外,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如下即可即,在加载滑动件82的作用下,至少驱动构件61被驱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构件61位于距马达81的旋转轴81a较远的一侧,利用进行直线运动动作的加载滑动件82驱动驱动构件61,从而能够恰当地谋求小型化。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30~图33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以下说明中的各结构的附图标记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时,则为相同的结构,并省略其说明,仅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定机构70的跳动抑制机构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图3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卡定机构70和跳动抑制机构的主视图。图31是其主要部分放大图(31A)和从不同角度看其主要部分时的状态的立体图(31B)。
相对于驱动构件61的主体部610A固定抑制构件615。抑制构件615设为由板簧状的金属形成,其厚度方向与驱动构件61的旋转轴方向(Z方向)垂直。不过,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抑制构件615的根部的安装部615a以其厚度方向成为驱动构件61的旋转轴方向的方式与抑制构件615一体地设置,安装部615a利用嵌合、螺钉固定来固定于主体部610A。
在图31中,驱动构件61为加载完成的时候,即成为衔铁612吸附保持于保持机构66A的状态。在此,臂部610B在如下两种情况,即,从被卡定机构70卡定的状态伴随着该卡定被解除而到达加载完成位置的情况,或者不使卡定机构70进行工作而将主体部610A和臂部610B一体地驱动并加载的情况中的任一情况下,都存在与主体部610A、臂部610B相连结的叶片组41因到达加载完成位置的冲击而跳动的情形。
抑制构件615在其顶端侧形成为凸形状,该凸形状能够与设于臂部610B的突起部610i卡合。针对加载完成时的叶片组41的跳动,通过突起部610i相对于该抑制构件615抵接,能够抑制跳动。
此外,在利用卡定机构70卡定臂部610B的状态下对主体部610A进行加载的情况中,通过形成为板簧状的抑制构件615挠曲,其与突起部610i的卡合状态被解除,能够进行主体部610A的加载。即,为了通过抑制构件615挠曲来解除与突起部610i的卡合,抑制构件615和其顶端的凸形状设有充分的间隙。
另一方面,不利用卡定机构70卡定臂部610B,而是以主体部610A和臂部610B一体并进行加载的方式使之动作,在该情况下,例如在进行连续拍照等这种比较高速的驱动的情况下,利用加载滑动件82高速地加载主体部610A,但臂部610B基本上只在弹簧44的作用力下被向使叶片关闭的方向施力,但该作用力与驱动弹簧63A相比也较弱,利用加载滑动件82高速地加载主体部610A的情况下,臂部610B有时会延迟。
在臂部610B延迟时,即使高速地加载了主体部610A,也需要等待臂部610B完全移动到加载位置之后进行曝光动作,其结果是,有时无法进行高速的驱动。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于主体部610A的抑制构件615将设于臂部610B的突起部610i向加载方向推动,从而臂部610B能够与主体部610A一体地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抑制构件615沿主体部610A的周向延伸地配置,如
图31所示,将突起部610i以从臂部610B的与主体部610A相对的内周面610j突出的方式设置。通过这样构成,不必从主体部610A和臂部610B的移动区域伸出地设置,能够谋求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金属形成抑制构件615,但只要具有上述那样的挠性,则也可以由树脂等形成。
图32、图33示出卡定机构70的跳动抑制机构的其他构造例。在图30、图31所示的方式中,抑制构件615构成为,其通过抵接于突出到叶片组41的行动面方向的突出部610i,从而与叶片组41的行动面方向平行地挠曲。与此相对,在图32、图33所示的方式中,抑制构件615向驱动构件61的旋转轴方向(Z方向)挠曲,突出部610i也设为向驱动构件61的旋转轴方向(Z方向)突出。
图32是表示本构造例的主视图,图33是主要部分的放大图(33A)和从其他角度观察得到的立体图(33B、33C)。
如图33所示,设于主体部610A的抑制构件615以向驱动构件61的旋转轴方向挠曲的方式由金属的板状构件形成,在其顶端部以向臂部610B侧突出的方式设有凸形状。与此相对,突出部610i设于处于臂部610B的主体部610A侧的驱动构件61的旋转轴方向。另外,也可以设为,使突出部610i向在驱动构件61的旋转轴方向上与图33所示的方向相反的那一侧突出地设置,抑制构件615位于与之对应的位置。即,在驱动构件61的旋转轴方向上,抑制构件615和突出部610i不论位于哪一侧,只要向抵接时离开的方向施加作用力,就能够发挥同样的作用、效果。根据该结构,与上述方式同样地,不必从主体部610A和臂部610B的移动区域伸出地设置,能够谋求小型化。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34~图40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以下说明的各结构的附图标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仅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统一使用。因而,例如,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有时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用作表示其他结构的附图标记。
图34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快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在用于使来自被摄体的光成像的摄像镜头的光轴方向的延长上设有对利用摄像镜头成像的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的摄像元件,焦平面快门100在其拍摄光路上设于摄像镜头和摄像元件之间,与后述的摄像元件的电子前帘动作连动地调节曝光摄像元件的时间。
并且,从摄像元件输出的模拟图像信号利用AFE转换为数字信号。摄像元件的一例使用CMOS图像传感器。
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er)对从AFE输出的数字图像信号进行各种图像处理、压缩·解压缩处理等。其结果是,将获得的图像数据存储于记录介质。拍摄到的图像、各种菜单画面等显示于显示部。显示部使用液晶显示器(LCD)等。
定时发生器(TG)向摄像元件供给驱动信号。CPU进行AFE、DSP、TG、快门驱动电路的控制。图像数据等临时存储于与DSP相连接的RAM。
此外,快门驱动电路与CPU进行的控制相应地驱动焦平面快门。
设有用于检测摄像装置的电源电压的电压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摄像装置的温度的温度检测单元以及焦平面快门内部所具有的的叶片检测单元,叶片检测单元由后述的光电传感器、凸轮相位板等构成。在焦平面快门内部设有凸轮相位检测单元。各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被输入到CPU,并用于多种控制。
镜头控制单元将摄像镜头的焦点距离、光圈直径、光瞳直径、光瞳和摄像元件的距离等镜头信息向CPU输出,并且与CPU的控制相应地缩小光圈,驱动镜头等。
快门基板201是形成供光通过的开口部的开口形成构件的一例,快门基板201固定于未图示的相机主体,并安装有构成后述的后叶片组230的驱动机构的各零件。
叶片驱动构件20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快门基板201的轴201a。在叶片驱动构件202设有电枢支承部202d。
另外,在形成于电枢支承部202d的未图示的贯通孔部具有比贯通孔部的内径大的凸缘,相对于电枢212一体地安装的电枢轴213与之卡合。电枢轴213沿相对于电枢212的吸附面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
在电枢212与电枢支承部202d之间、且是电枢轴213的外周配置有未图示的压缩弹簧214,来对电枢212和电枢支承部202d向彼此分离的方向施力。
棘轮240以能够绕快门基板201的轴201a旋转的方式被轴支承,该棘轮240配置在比叶片驱动构件202靠轴顶端侧的位置。
在叶片驱动构件202、遮光叶片驱动构件302与棘轮240之间配置有作为扭力盘簧的叶片驱动弹簧241、遮光叶片驱动弹簧341。
叶片驱动弹簧241、遮光叶片驱动弹簧341的一端分别钩挂于叶片驱动构件202、遮光叶片驱动构件302,另一端钩挂于棘轮240。
该叶片驱动弹簧241、遮光叶片驱动弹簧341分别相对于叶片驱动构件202、遮光叶片驱动构件302施加图34中从轴顶端侧(图34上侧)观察时顺时针方向的作用力。
叶片组230由第1叶片231、第2叶片232、第3叶片233、主臂235以及副臂236构成。遮光叶片组330是与叶片组230相同的结构,将配置翻过来使用。作为传递构件的主臂235和副臂236接收来自后述的驱动构件的驱动力,从而驱动叶片组230和遮光叶片组330。
第1叶片231、第2叶片232以及第3叶片233由涂布有黑色涂料的树脂片(或金属板)构成,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主臂235和副臂236,形成平行连杆。
叶片组230的第1叶片231是曝光控制叶片,其端边231a是用于控制曝光的狭缝形成部,用于控制曝光的狭缝形成部端面将冲压等的局部的毛边利用激光加工来缩小,从而把距周边端面的突出量抑制在20μm以下,使端面均匀化。
第2叶片232、第3叶片233与第1叶片231连动地移动,作为用于覆盖开口的覆盖叶片发挥功能。
主臂235轴支承于第3叶片侧的轴,副臂236轴支承于第1叶片231侧的轴。遮光叶片组330的第1叶片331的端边331a是遮光端形成部,副臂336轴支承于第1叶片331侧的轴。根据这样的结构,叶片组230和遮光叶片组330以能够沿快门基板201的主面移动的方式设置,并能够相对于形成于快门基板201的开口进退,来打开和关闭开口部。
图35是本实施方式的快门装置的待机状态的概略图。为了容易看懂驱动部,省略了前后各个电磁体、用于覆盖保持电磁体的保持基板等的驱动部的构件、用于保持替代触点部而设置的光学位置检测单元的构件。
在基板、分隔板、罩板中以分别贯通它们的方式设有开口部(孔开口)。后叶片重叠于开口部上部,与后叶片连动的后叶片驱动构件(以下后杆)1位于安装完成位置(待机位置)。
前叶片重叠于开口部下部,与前叶片连动的前叶片驱动构件(以下前杆)2位于行动完成位置。前后各个叶片驱动构件保持着用于吸附保持于电磁体的铁片1a、2a。
前杆2绕旋转轴被未图示的前驱动弹簧卷绕,对前叶片向重叠的方向施力。后杆1绕旋转轴被未图示的后驱动弹簧卷绕,对后叶片向展开的方向施力。安装构件3设有前杆2用的凸轮面(前凸轮)3a和后杆1用的凸轮面(后凸轮)3b,在待机状态下,通过后凸轮3b抵接于后杆1的凸轮从动件1b而机械地保持,前凸轮3a位于不会阻碍前杆2的动作的位置。前凸轮3a和后凸轮3b作为传递凸轮发挥功能,将施加给安装构件3的驱动力向前杆2和后杆1传递,来进行前杆2和后杆1的驱动。
在此,图36A和图36B表示用于检测各杆、安装构件的状态(位置)的光学检测单元。图36A是表示安装构件3用和后杆1用的光学检测单元的概要图,图36B是表示前杆2用的光学检测单元的概要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学检测单元使用光遮断器元件4。通过使用光遮断器元件4,仅通过追加、变更用于将元件遮光、释放的遮蔽部5,就能够检测到各个构件的状态(位置)。
图37是本实施方式的快门装置的行动完成状态的概略图。与图35同样地,为了容易看懂驱动部而省略构件。后叶片展开而覆盖开口部,后杆1旋转到行动完成位置。前叶片与图35同样地保持重叠的状态,前杆2也不动。安装构件3旋转到后杆1能够旋转的位置。也就是说,后凸轮3b与凸轮从动件1b的抵接被解除。
图38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快门装置的加载过程中的一个状态。前叶片展开到完全覆盖开口部,前杆2的铁片2a位于与未图示的前杆用电磁体相接触的位置。后叶片重叠至从开口部完全退避,后杆1的铁片1a位于与未图示的后杆用电磁体相接触的位置。前杆2、后杆1分别被安装构件3的凸轮面3a、3b机械地支承。
接着,简单地说明快门动作。接收来自相机侧的信号,在图35的状态下,后杆1的铁片1a被后杆用电磁体吸附保持,与此同时,未图示的马达旋转,连动的安装构件3旋转,从而后杆1旋转到行动前位置。安装构件3进一步继续旋转,安装构件3的形状旋转到不会阻碍后杆1的行动的相位之后,马达停止,同时安装构件3的旋转也停止。
保持这样的状态在预定时间期间以待机状态等待之后,后杆1的吸附被解除,后杆1利用后驱动弹簧的作用力旋转到行动完成位置并停止。这是图37的状态。接着,过预定时间之后,未图示的马达开始旋转,连动的安装构件3开始旋转,前凸轮3a抵接于前杆的凸轮从动件2b。在前凸轮3a的作用下,前杆的凸轮从动件2b进行运动,前杆2被加载。
后杆1也同样地被后凸轮3b加载。在前凸轮3a、后凸轮3b与各个凸轮从动件2b、1b相接触的时刻,用于决定接触之后的加载速度的凸轮面能够分别自由地设定。经过图38所示的加载过程中的状态,前杆2的铁片2a与前杆用电磁体相接触之后,安装构件3也进一步继续旋转,前杆2成为过度加载状态。后杆1也同样。
在本实施方式中,之后利用前杆用电磁体将前杆2吸附保持,前凸轮面3a从前杆2的凸轮从动件2b退避。并且安装构件3继续旋转,在安装构件3旋转到不会阻碍前杆2的行动的位置的时刻,马达停止,安装构件3的旋转也停止。如此就返回图35的状态。
这样,快门为了在其动作过程中获取多种状态,相机侧需要适当把握快门的状态。例如会产生如下的问题,即,如果在后杆1行动之前安装构件3未在正确的相位停止,则会在后杆1行动时与安装构件3碰撞,如果在后杆1的铁片1a抵接于电磁体之前对电磁体进行励磁,则铁片1a会强劲地与电磁体相接触,吸附面破损。
此外,作为快门的状态,具有如下的情况,即,以铁片与电磁体相接触时缓慢接触的方式设置不同倾斜的凸轮面的情况,以凸轮从动件从凸轮离开的时刻较缓慢的方式设置不同的凸轮面的情况。除此之外也具有如下情况,即,进行通过对马达的转速进行电气控制来使安装构件3的旋转速度发生变化、使安装构件3容易停止在恰当的位置这样的控制,作为此时的控制开始、结束的触发,也能够检测安装构件3、前杆2、后杆1的位置来使用。
由于在光遮断器4中只能进行遮光和释放这两个模式的检测,因此,原本只能应对两个状态的检测。但是,在两个模式的位置探测中也能够构成为,通过使用3个光遮断器4来探测安装构件3、前杆2、后杆1这三种零件各自的位置,从而能够根据它们的组合像图39那样探测8种状态。
即,如图39所示,将快门的动作状态以各个状态中的各光遮断器4的输出状态不会重复的方式分为分配好的8个状态。
此外,即使是1种零件,以例如在A位置遮光、在B位置释放、在C位置遮光、在D位置释放的方式构成光遮断器的遮蔽部5,从而能够探测4个模式的位置。在该情况下,遮光和释放各有两次,因此,为了防止判断为A位置和C位置、B位置和D位置为相同的状态,对从初始位置开始的遮光、释放的次数进行计数,从而能够不把状态混淆。或者,以A位置和C位置、B位置和D位置的检测时间不同的方式变更遮蔽部5的周向的长度,从而能够从紧跟前的位置的检测状态(时间)来判断位置。
此外,将它们同时进行,将切换次数的计数和多种零件的状态组合,从而也能够把握更加细致的状态。
即,如图39所示,使快门的动作状态对应于8个状态,也可以是,对两个光遮断器4的释放次数(切换的次数)进行计数来检测,也可以是,对1个光遮断器4的释放次数(切换的次数)进行计数来检测。
此外,将图39所示的快门的动作状态分为更加细致的分类来检测很多动作状态时,也可以使用从利用各光遮断器4检测到从各状态转移到其他状态的情况的时刻经过的时间来判断。
即,也可以是,CPU从检测到来自光遮断器4的输出的变化的时刻开始计数,经过预定计数数,从而判断为已转变为其他快门动作状态。
这样,通过使用光遮断器等能够进行光学检测的元件,与使用以往的微型刷等的检测元件相比,能够以小型的结果来实现快门的动作状态的把握。
在此,若用于将光遮断器遮光、释放的遮蔽部5与各个进行动作的零件一体地制作,则没有晃动,较为有效。但是,在设置遮蔽部5时,与没有遮蔽部5的情况相比,有时导致较大的成本上升。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0所示,通过将安装构件3分割为遮蔽部3c、凸轮部3d、齿轮部3e这3个零件,不会使模构造变得复杂,能够抑制模具费用、零件费用的成本的提高。
此外,通常在将零件分割地设置的情况下,零件彼此间的晃动会成为问题,但如图40所示,由一个零件构成轴部3g,通过对该轴部3g安装其他零件,能够将推力方向的晃动控制为与一体地制成零件时同样的程度。通过将安装的零件相对于轴部压入,还能够将径向方向的晃动与一体地制成零件的情况设为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在图中示出了将安装构件3分割的情形,但在想把握状态的其他零件中也同样。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实现由电子前帘控制进行的实时取景模式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如下的结构,即,从实时取景状态利用另外设置的机构将前叶片组展开,然后使用前后的叶片组进行曝光动作。
本实施方式也能够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例如能够应用于PI1~PI3等。
对本实施方式的快门构造总结如下。
即,本实施方式的快门构造具有:
开口形成构件,其具有曝光用的开口部;
第1叶片构件和第2叶片构件,其为了打开和关闭所述开口部,设为能够沿所述开口形成构件的主面移动;
第1传递构件,其用于驱动所述第1叶片构件;
第2传递构件,其用于驱动所述第2叶片构件;
第1驱动构件,其被向一个方向施力,克服作用力地旋转,并使所述第1传递构件向加载位置移动;
第2驱动构件,其被向一个方向施力,克服作用力地旋转,并使所述第2传递构件向加载位置移动;
第1光学检测单元,其用于检测所述第1驱动构件的相位;
第2光学检测单元,其用于检测所述第2驱动构件的相位;
马达;以及
传递凸轮,其用于将所述马达的驱动力向所述第1驱动构件和所述第2驱动构件传递,
该快门构造具有用于检测所述传递凸轮的相位的第3光学检测单元。
此外,基于所述第1光学检测单元、所述第2光学检测单元以及所述第3光学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的组合来判别快门状态。
此外,所述第1光学检测单元是光遮断器,其设于与设于所述第1驱动构件的遮蔽部相对的位置,
所述第2光学检测单元是光遮断器,其设于与设于所述第2驱动构件的遮蔽部相对的位置,
所述第3光学检测单元是光遮断器,其设于与设于所述传递凸轮的遮蔽部相对的位置。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具有基于所述第1光学检测单元或者所述第2光学检测单元或者所述第3光学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的切换次数来判别快门状态的上述快门构造。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中,
所述第1驱动构件、所述第2驱动构件以及所述传递凸轮分别具有
轴部和
用于光学检测的遮蔽部,
所述轴部和所述遮蔽部分别独立构成。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多种变更和变形。因而,为了公开本发明的范围,附加以下的权利要求。

Claims (11)

1.一种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叶片驱动装置具有:
基部板,其具有供光通过的开口部;
叶片,其在所述基部板的面上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开口部的方式行动;
驱动机构,其具有驱动弹簧,该驱动机构能够使所述叶片进行工作;以及
加载机构,其克服所述驱动弹簧地使所述驱动机构进行加载动作,
所述加载机构具有:
马达,其产生对所述加载机构的驱动力,所述马达以其输出轴与所述叶片的行动方向平行的方式安装于设于所述基部板的支承部;以及
滑动构件,该滑动构件在所述基部板的面方向上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平行地以直线状往复移动,并操作所述驱动机构,
在所述开口部的在与所述叶片的行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一侧,从所述开口部侧按照所述驱动机构、所述滑动构件、所述马达的顺序进行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构件以能够往复移动的方式被引导轴支承,该引导轴沿所述驱动机构的侧方部在所述基部板的面上与所述叶片的行动方向平行地配置,
在所述引导轴的一端侧部受到所述马达的驱动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部板具有收纳有所述马达的胴部的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光通过所述基部板的光通过方向上,所述引导轴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马达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构件被沿所述光通过方向并列地设置的一对所述引导轴支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轴配置于所述光通过方向上的所述马达的厚度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叶片驱动装置具有用于覆盖所述基部板的面方向上的、所述马达的胴部与所述加载机构之间的间隙的罩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构件配置在距所述基部板的高度比所述马达的顶部低的位置,在所述罩构件上配置有挠性基板。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部板具有以与所述凹部相对应的方式向与所述马达相反的那一侧突出地形成的突出部,
在所述面方向上,所述马达的所述胴部与所述开口部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的胴部呈圆柱形状,
所述滑动构件在侧部具有能够避免与所述胴部的干涉的弯曲面形状。
11.一种摄像装置,其中,
该摄像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
CN201780044604.8A 2016-07-19 2017-07-19 叶片驱动装置和摄像装置 Active CN1094780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1913 2016-07-19
JP2016-141913 2016-07-19
JP2017-129510 2017-06-30
JP2017129510 2017-06-30
PCT/JP2017/026016 WO2018016508A1 (ja) 2016-07-19 2017-07-19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8003A CN109478003A (zh) 2019-03-15
CN109478003B true CN109478003B (zh) 2021-05-11

Family

ID=609924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4604.8A Active CN109478003B (zh) 2016-07-19 2017-07-19 叶片驱动装置和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649310B2 (zh)
JP (1) JP6654243B2 (zh)
CN (1) CN109478003B (zh)
WO (1) WO20180165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73474B2 (ja) * 2016-08-01 2020-10-21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羽根駆動装置
JP7133645B2 (ja) 2018-11-30 2022-09-08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携帯端末
JP7212513B2 (ja) * 2018-12-21 2023-01-25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羽根駆動装置
JP7240871B2 (ja) * 2018-12-21 2023-03-16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羽根駆動装置
JP7286312B2 (ja) * 2018-12-21 2023-06-05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羽根駆動装置
JP2020101644A (ja) * 2018-12-21 2020-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ャッタ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JP7240169B2 (ja) * 2018-12-21 2023-03-15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07559A (ja) * 2001-09-28 2003-04-09 Nidec Copal Corp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CN101063788A (zh) * 2006-04-27 2007-10-31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数码相机用焦面快门
CN101470329A (zh) * 2007-12-27 2009-07-01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
CN101755235A (zh) * 2007-06-29 2010-06-23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照相机用叶片驱动装置
CN102486594A (zh) * 2010-12-01 2012-06-06 佳能株式会社 快门装置
CN102759839A (zh) * 2011-04-28 2012-10-31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相机用焦面快门
JP2012215795A (ja) * 2011-03-28 2012-11-08 Panasonic Corp 撮像装置
CN103380396A (zh) * 2011-08-24 2013-10-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JP2016170346A (ja) * 2015-03-13 2016-09-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シャッタ装置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43553A (en) 1984-06-14 1987-02-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magnetically driven shutter
JPS612140A (ja) * 1984-06-14 1986-01-08 Canon Inc 電磁駆動シヤツタ−
US4826424A (en) 1985-09-25 1989-05-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ens barrel made by injection molding
US4805991A (en) 1986-03-13 1989-02-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ulti-layer resin molded articl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4840553A (en) 1986-03-20 1989-06-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al mold structure for molding multi-layer resin
US4922274A (en) 1986-11-21 1990-05-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Canon Denshi Kabushiki Kaisha Motor driven exposure adjusting device
US4897681A (en) 1987-10-14 1990-01-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xposure amount adjusting device
US5392085A (en) 1992-06-02 1995-02-21 Nikon Corporation Focal-plane shutter apparatus
JPH05333401A (ja) * 1992-06-03 1993-12-17 Nikon Corp 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装置
JPH0888986A (ja) 1994-09-14 1996-04-02 Canon Inc 駆動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JP4372956B2 (ja) 2000-03-31 2009-11-25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KR101345301B1 (ko) * 2007-08-08 2013-12-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포컬 플레인 셔터, 이를 구비하는 촬상 장치 및 촬상 방법
JP2012014146A (ja) * 2010-01-15 2012-01-19 Panasonic Corp 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2208280A (ja) 2011-03-29 2012-10-25 Seiko Precision Inc 撮像装置
EP2730974A4 (en) 2011-07-07 2015-10-21 Canon Denshi Kk LIGHT AMOUNT ADJUSTMENT DEVICE AND OPTICAL DEVICE
JP2014071404A (ja) * 2012-10-01 2014-04-21 Tricore Corp デジタルカメラ用の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
JP6162415B2 (ja) 2013-01-31 2017-07-12 セイコープレシジョ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07559A (ja) * 2001-09-28 2003-04-09 Nidec Copal Corp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CN101063788A (zh) * 2006-04-27 2007-10-31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数码相机用焦面快门
CN101755235A (zh) * 2007-06-29 2010-06-23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照相机用叶片驱动装置
CN101470329A (zh) * 2007-12-27 2009-07-01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
CN102486594A (zh) * 2010-12-01 2012-06-06 佳能株式会社 快门装置
JP2012215795A (ja) * 2011-03-28 2012-11-08 Panasonic Corp 撮像装置
CN102759839A (zh) * 2011-04-28 2012-10-31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相机用焦面快门
CN103380396A (zh) * 2011-08-24 2013-10-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JP2016170346A (ja) * 2015-03-13 2016-09-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シャッタ装置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649310B2 (en) 2020-05-12
WO2018016508A1 (ja) 2018-01-25
US20190146307A1 (en) 2019-05-16
JP6654243B2 (ja) 2020-02-26
JPWO2018016508A1 (ja) 2019-04-18
CN109478003A (zh) 2019-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78003B (zh) 叶片驱动装置和摄像装置
US7025513B2 (en) Optical apparatus, shutter device, and camera
KR101491630B1 (ko) 셔터 장치
US8500343B2 (en) Imaging apparatus
US8596893B2 (en) Shutter device
KR101490754B1 (ko) 셔터 장치
US7338220B2 (en) Image-taking apparatus
US7445393B2 (en) Camera and shutter device
US10976642B2 (en) Shutter unit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2022079541A (ja)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US8511917B2 (en) Shutter device
KR101491631B1 (ko) 셔터 장치
US10989986B2 (en) Shutter unit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2014059348A (ja) 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撮像装置及び撮像システム
JP6993851B2 (ja)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7002233B2 (ja) シャッタ及び撮像装置
JP6924086B2 (ja) シャッタ及び撮像装置
JP6994356B2 (ja)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2019138994A (ja)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2019086718A (ja)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7015670B2 (ja) シャッタ
JP2021184064A (ja) 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JP7424856B2 (ja)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7240169B2 (ja)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7240871B2 (ja) 羽根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