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60501B - 胎圈芯包覆方法及胎圈芯包覆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胎圈芯包覆方法及胎圈芯包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60501B
CN113260501B CN202080007567.5A CN202080007567A CN113260501B CN 113260501 B CN113260501 B CN 113260501B CN 202080007567 A CN202080007567 A CN 202080007567A CN 113260501 B CN113260501 B CN 1132605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d core
rubber sheet
roller
driving roller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0756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60501A (zh
Inventor
桥本贺贵
宫本亮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2605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605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605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605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48Bead-rings or bead-cores; Treatment thereof prior to building the tyre
    • B29D30/50Covering, e.g. by winding, the separate bead-rings or bead-cores with textile material, e.g. with flipper stri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48Bead-rings or bead-cores; Treatment thereof prior to building the ty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yre Moulding (AREA)

Abstract

一种胎圈芯包覆方法,利用具有规定宽度的长条带状的橡胶片(S)包覆环状的胎圈芯(8),包括:将橡胶片(S)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从前端部起粘贴于旋转的胎圈芯(8)的外表面的工序;以及将粘贴到胎圈芯(8)的外表面的橡胶片(S)的宽度方向的剩余部分从宽度方向的一部分朝向宽度方向的端部依次沿着胎圈芯(8)的截面形状进行卷绕的工序,在卷绕橡胶片(S)的工序中,橡胶片(S)的宽度方向的剩余部分通过旋转的第一弯折辊(46)及第二弯折辊(48)的外周面而压接于胎圈芯(8)的外表面,第一弯折辊(46)及第二弯折辊(48)的外周面的圆周速度比胎圈芯(8)的外表面的圆周速度大。

Description

胎圈芯包覆方法及胎圈芯包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规定宽度的长条带状的橡胶片包覆环状的胎圈芯的胎圈芯包覆方法及胎圈芯包覆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在充气轮胎的胎圈部,配置有将钢丝等收束体进行橡胶包覆而成的环状的胎圈芯。该胎圈芯的表面有时为了使钢丝等一体化而用薄的橡胶片进行包覆。该橡胶片有时也被称为覆盖橡胶或胎圈覆盖橡胶。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胎圈芯包覆方法,将从挤出机挤出的橡胶片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从前端部起粘贴于旋转的胎圈芯的外表面,将粘贴到胎圈芯的外表面的橡胶片的宽度方向的剩余部分沿着胎圈芯的截面形状进行卷绕。橡胶片使用卷绕辊沿着胎圈芯的截面形状卷绕。
另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胎圈芯包覆装置,其是利用从筒管供给的片构件来包覆胎圈芯的表面的胎圈芯包覆装置,具备将片构件的端部卷绕于胎圈芯的表面的卷绕辊。卷绕辊的转速相对于胎圈芯的转速适当设定,但根据胎圈芯的直径而变化。
在专利文献1及2中,使用卷绕辊沿着胎圈芯的截面形状卷绕橡胶片(片构件),但有时会在橡胶片产生褶皱或发生弯折而产生卷绕不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9308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2403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减少卷绕不良的同时将带状的橡胶片卷绕并包覆于胎圈芯的外表面的胎圈芯包覆方法及胎圈芯包覆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上述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所述的本发明来实现。
即,本发明的胎圈芯包覆方法是利用具有规定宽度的长条带状的橡胶片包覆环状的胎圈芯的胎圈芯包覆方法,其包括:
将所述橡胶片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从所述橡胶片的前端部起粘贴于旋转的所述胎圈芯的外表面的工序;以及
将粘贴到所述胎圈芯的外表面的所述橡胶片的宽度方向的剩余部分从所述宽度方向的一部分朝向宽度方向的端部依次沿着所述胎圈芯的截面形状进行卷绕的工序,
在将所述橡胶片沿着所述胎圈芯的截面形状进行卷绕的工序中,所述橡胶片的宽度方向的剩余部分通过旋转的驱动辊的外周面而压接于所述胎圈芯的外表面,
所述驱动辊的外周面的圆周速度比所述胎圈芯的外表面的圆周速度大。
在本发明的胎圈芯包覆方法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驱动辊的圆周速度为所述胎圈芯的圆周速度的1.3倍以下。
另外,在本发明的胎圈芯包覆方法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驱动辊在截面形状为多边形的所述胎圈芯的角部处将所述橡胶片弯折并压接,所述驱动辊配置于所述橡胶片的弯折角度为45°以上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胎圈芯包覆方法中,在将橡胶片沿着胎圈芯的截面形状进行卷绕的工序中,橡胶片通过旋转的驱动辊的外周面而压接于胎圈芯的外表面,但使驱动辊的外周面的圆周速度大于胎圈芯的外表面的圆周速度。根据该结构,驱动辊具有始终向卷绕橡胶片的方向进给的作用,因此减少卷绕不良。而且,由于对橡胶片施加张力,因此卷绕状态也变得良好。
另外,本发明的胎圈芯包覆装置是利用具有规定宽度的长条带状的橡胶片包覆环状的胎圈芯的胎圈芯包覆装置,其具备:
覆盖装置,其支承所述胎圈芯,并使所支承的所述胎圈芯旋转;
驱动辊,其设置于所述覆盖装置,将所述橡胶片卷绕并压接于所述胎圈芯的外表面;以及
控制部,其对所述覆盖装置及驱动辊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将所述橡胶片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从所述橡胶片的前端部起粘贴于旋转的所述胎圈芯的外表面,并通过旋转的所述驱动辊的外周面,将粘贴到所述胎圈芯的外表面的所述橡胶片的宽度方向的剩余部分从所述宽度方向的一部分朝向宽度方向的端部依次沿着所述胎圈芯的截面形状进行压接,
所述驱动辊的外周面的圆周速度比所述胎圈芯的外表面的圆周速度大。
在本发明的胎圈芯包覆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驱动辊的圆周速度为所述胎圈芯的圆周速度的1.3倍以下。
在本发明的胎圈芯包覆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驱动辊在截面形状为多边形的所述胎圈芯的角部处将所述橡胶片弯折并压接,所述驱动辊配置于所述橡胶片的弯折角度为45°以上的位置。
该结构的胎圈芯包覆装置的作用效果与在上述的胎圈芯包覆方法中所描述的相同,能够在减少卷绕不良的同时将带状的橡胶片卷绕并包覆于胎圈芯的外表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胎圈芯包覆装置的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挤出机及旋转鼓的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3是胎圈芯的剖视图。
图4A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4B是图1的B-B线剖视图。
图4C是图1的C-C线剖视图。
图4D是图1的D-D线剖视图。
图4E是图1的E-E线剖视图。
图4F是图1的F-F线剖视图。
图4G是图1的G-G线剖视图。
图4H是图1的H-H线剖视图。
图4I是图1的I-I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的胎圈芯包覆方法及胎圈芯包覆装置用于利用具有规定宽度的长条带状的橡胶片包覆环状的胎圈芯。另外,对本实施方式的胎圈芯的截面为六边形的情况进行说明,但能够利用本发明的胎圈芯包覆方法及胎圈芯包覆装置进行包覆的胎圈芯的截面形状不限于六边形,也可以是四边形或圆形等。
图1是表示胎圈芯包覆装置1的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胎圈芯包覆装置1具备挤出机2、旋转鼓3、覆盖装置4、以及对挤出机2、旋转鼓3和覆盖装置4进行控制的控制部5。
图2是表示挤出机2及旋转鼓3的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挤出机2具有圆筒形的机筒2a、与机筒2a的供给口连接的料斗2b、混炼橡胶并向前端侧送出的螺杆2c、以及使螺杆2c旋转驱动的螺杆用电机2d。螺杆用电机2d如后述那样由控制部5控制转速。
在挤出机2的挤出方向前端侧连接有齿轮泵20,齿轮泵20的前端侧与1连接。由挤出机2混炼后的橡胶材料被供给到齿轮泵20,齿轮泵20向口模21供给定量的橡胶。从口模21以规定的挤出量挤出橡胶片S。
齿轮泵20具有一对齿轮20a,并具有朝向口模21向出口侧送出橡胶的功能。一对齿轮20a分别由齿轮用电机20b旋转驱动,其转速由控制部5控制。通过由控制部5将齿轮用电机20b的转速及螺杆用电机2d的转速联动地进行控制,能够控制从口模21挤出的橡胶片S的挤出量。另外,为了便于图示,一对齿轮20a沿图2的上下方向排列,但实际上也可以沿平面方向(齿轮20a的旋转轴成为图2的上下的方向)排列。
在齿轮泵20的入口侧、即靠近挤出机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22,检测从挤出机2供给来的橡胶的压力。另外,在齿轮泵20的出口侧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23,检测从口模21挤出的橡胶片S的压力。
齿轮泵20的入口侧的压力由齿轮泵20的齿轮20a和挤出机2的螺杆2c的橡胶进给量决定。通过将该入口侧的压力保持为恒定,齿轮泵20能够将定量的橡胶向口模21供给,来自口模21的挤出量也稳定。但是,若入口侧的压力不稳定,则来自口模21的挤出量产生偏差,难以成形所期望的尺寸的橡胶片S。
作为控制齿轮泵20的入口侧的压力的方法,已知有对齿轮泵20的齿轮20a的转速和挤出机2的螺杆2c的转速进行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的方法。该PID控制一般在定量地连续挤出橡胶时使用。
控制部5基于由第一压力传感器22检测出的齿轮泵20的入口侧的压力,来控制挤出机2的螺杆用电机2d的转速。控制部5根据预先规定的(基于时间系数的)控制程序,来控制齿轮用电机20b的转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在挤出机2的挤出方向前端侧连接有齿轮泵20的所谓的外置齿轮泵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使用在挤出机内内置有齿轮泵的齿轮泵内置型挤出机。在本发明中,齿轮泵内置型挤出机与连接有外置齿轮泵的挤出机相比,能够容易地控制挤出量,并且不需要齿轮用电机,因此挤出机前端部变得紧凑,更为优选。
挤出机2、齿轮泵20及口模21构成为能够一体地通过前后驱动装置24向挤出方向的前后移动,能够相对于旋转鼓3靠近或远离。该前后的移动也由控制部5控制。
旋转鼓3构成为能够通过伺服电机30而向X方向旋转。伺服电机30的转速由控制部5控制。向旋转鼓3的外周面供给经由口模21挤出的橡胶片S,并通过在粘贴有橡胶片S的状态下使旋转鼓3沿X方向旋转驱动,从而能够沿着周向卷绕橡胶片S。旋转鼓3的外周面为金属制。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鼓3的外径例如为200~400mm。
旋转鼓3优选具备对外周面进行冷却的冷却机构或对外周面进行加热的加热机构。作为冷却机构或加热机构,例如使用使冷却水或温水在旋转鼓3的内部循环的机构。另外,旋转鼓3的外周面进行使所粘贴的橡胶片S容易剥离这样的表面处理,或者使用这样的材质。
覆盖装置4在比挤出机2更靠旋转鼓3的旋转方向X前方侧的位置处,以使旋转鼓3的外周面与胎圈芯8的外表面接近的方式支承胎圈芯8,并使所支承的胎圈芯8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挤出机2的口模21的前端与旋转鼓3的外周面最接近的位置、和胎圈芯8的内周面与旋转鼓3的外周面最接近的位置,在旋转鼓3的旋转方向X上错开18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鼓3的外径比胎圈芯8的内径小,旋转鼓3配置于支承于覆盖装置4的胎圈芯8的内周侧。
覆盖装置4用于将粘贴到胎圈芯8的外表面的橡胶片S沿着胎圈芯8的截面形状进行卷绕。覆盖装置4能够使所支承的胎圈芯8向Y方向旋转。胎圈芯8通过旋转鼓3的旋转而从动地旋转。
图3表示胎圈芯8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胎圈芯8形成为截面六边形状,将胎圈芯8的内周面设为下表面8a,将外周面设为上表面8d,将内周侧的侧面设为下侧面8b、8f,并将外周侧的侧面设为上侧面8c、8e。在胎圈芯8的表面卷绕有橡胶片S。另外,在胎圈芯8的外周侧配设截面为大致三角形的胎边芯9。本实施方式的胎圈芯8的内径例如为400~650mm。
覆盖装置4从胎圈芯8的旋转方向Y的后方侧朝向前方侧依次具备按压辊41、第一模压辊42、下侧面压接辊43、第二模压辊44、第一上侧面压接辊45、第一弯折辊46、第二上侧面压接辊47、第二弯折辊48、以及精加工辊49。另外,覆盖装置4设置有防止旋转的胎圈芯8的蛇行的多个引导辊40。
图4A是图1的A-A线剖视图。在旋转鼓3的外周面卷绕有橡胶片S。本实施方式的橡胶片S的截面中,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变薄,在将橡胶片S卷绕于胎圈芯8的表面并接合宽度方向两端部时,通过使变薄的部分彼此重叠,来防止接合部变厚的情况。
按压辊41配置于隔着胎圈芯8的一部分与旋转鼓3相对的位置。按压辊41的旋转轴与旋转鼓3及胎圈芯8的旋转轴平行,在按压辊41的外周面与胎圈芯8的上表面8d接触的同时,按压辊41旋转。另外,按压辊41构成为能够向胎圈芯8的径向的内外移动。由此,在将位于旋转鼓3的外周面上的橡胶片S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粘贴于旋转的胎圈芯8的下表面8a时,按压辊41能够按压胎圈芯8的上表面8d。另外,按压辊41是通过胎圈芯8的旋转而从动地旋转的从动辊。
图4B是图1的B-B线剖视图。第一模压辊42配置于胎圈芯8的内周侧。第一模压辊42的旋转轴与胎圈芯8的旋转轴平行。如图4B所示,第一模压辊42呈中央相对于左右凹陷的线轴状。第一模压辊42的凹部421配置成隔着橡胶片S与胎圈芯8的下表面8a及左右的下侧面8b、8f接触。另外,在隔着胎圈芯8与第一模压辊42相对的位置配置有辅助辊42a,该辅助辊42a构成为能够向胎圈芯8的径向的内外移动。辅助辊42a的旋转轴与第一模压辊42及胎圈芯8的旋转轴平行。由此,能够通过第一模压辊42的凹部421将橡胶片S沿着胎圈芯8的左右的下侧面8b、8f向上方折回。另外,第一模压辊42及辅助辊42a是通过胎圈芯8的旋转而从动地旋转的从动辊。
图4C是图1的C-C线剖视图。下侧面压接辊43配置于胎圈芯8的内周侧。下侧面压接辊43的旋转轴与胎圈芯8的旋转轴平行。下侧面压接辊43在胎圈芯8的左右相对地各设置有一个。一对下侧面压接辊43构成为能够向胎圈芯8的宽度方向的左右移动。下侧面压接辊43呈圆锥台状,配置为形成锥面的外周面隔着橡胶片S与胎圈芯8的下侧面8b、8f分别接触。另外,在隔着胎圈芯8与下侧面压接辊43相对的位置配置有辅助辊43a,该辅助辊43a构成为能够向胎圈芯8的径向的内外移动。辅助辊43a的旋转轴与下侧面压接辊43及胎圈芯8的旋转轴平行。由此,能够通过下侧面压接辊43将橡胶片S相对于胎圈芯8的下侧面8b、8f进行压接。另外,下侧面压接辊43是由未图示的电机驱动的驱动辊,辅助辊43a是通过胎圈芯8的旋转而从动地旋转的从动辊。
图4D是图1的D-D线剖视图。第二模压辊44配置于胎圈芯8的内周侧。第二模压辊44的旋转轴与胎圈芯8的旋转轴平行。第二模压辊44具备:沿着胎圈芯8的下表面8a旋转的主体部441;以及分别设置于主体部441的两端的圆板状的凸缘部442。左右的凸缘部442的间隔与胎圈芯8的宽度加上两侧的橡胶片S的厚度所得的宽度大致相同。另外,第二模压辊44构成为能够向胎圈芯8的径向的内外移动。由此,能够通过第二模压辊44的凸缘部442使橡胶片S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向上方立起。另外,第二模压辊44是通过胎圈芯8的旋转而从动地旋转的从动辊。
图4E是图1的E-E线剖视图。第一上侧面压接辊45配置于胎圈芯8的侧方。第一上侧面压接辊45的旋转轴与胎圈芯8的径向平行。第一上侧面压接辊45呈使两个圆锥台部451、452结合而成的线轴状。一个圆锥台部451的外周面配置为隔着橡胶片S与胎圈芯8的上侧面8c接触。第一上侧面压接辊45构成为能够向胎圈芯8的宽度方向的左右移动。另外,在隔着胎圈芯8与第一上侧面压接辊45相对的位置配置有辅助辊45a,该辅助辊45a构成为能够向胎圈芯8的宽度方向的左右移动。辅助辊45a的旋转轴与第一上侧面压接辊45的旋转轴平行。由此,能够通过第一上侧面压接辊45的一个圆锥台部451将橡胶片S相对于胎圈芯8的上侧面8c弯折并压接。另外,第一上侧面压接辊45是由未图示的电机驱动的驱动辊,辅助辊45a是通过胎圈芯8的旋转而从动地旋转的从动辊。
图4F是图1的F-F线剖视图。第一弯折辊46配置于胎圈芯8的外周侧。第一弯折辊46的旋转轴与胎圈芯8的旋转轴平行。第一弯折辊46具备:沿着胎圈芯8的上表面8d旋转的圆柱部461;以及设置于圆柱部461的一端的圆锥台部462。圆锥台部462的外周面配置成隔着橡胶片S与胎圈芯8的上侧面8c接触。在隔着胎圈芯8与第一弯折辊46的圆柱部461相对的位置配置有辅助辊46a,该辅助辊46a构成为能够向胎圈芯8的径向的内外移动。辅助辊46a的旋转轴与第一弯折辊46及胎圈芯8的旋转轴平行。由此,能够通过第一弯折辊46的圆柱部461将橡胶片S的一个端部沿着胎圈芯8的上表面8d弯折并压接。另外,第一弯折辊46是由未图示的电机驱动的驱动辊,辅助辊46a是通过胎圈芯8的旋转而从动地旋转的从动辊。
图4G是图1的G-G线剖视图。第二上侧面压接辊47配置于胎圈芯8的侧方。第二上侧面压接辊47的旋转轴与胎圈芯8的径向平行。第二上侧面压接辊47呈使两个圆锥台部471、472结合而成的线轴状。一个圆锥台部471的外周面配置成隔着橡胶片S与胎圈芯8的上侧面8e接触。第二上侧面压接辊47构成为能够向胎圈芯8的宽度方向的左右移动。另外,在隔着胎圈芯8与第二上侧面压接辊47相对的位置配置有辅助辊47a,该辅助辊47a构成为能够向胎圈芯8的宽度方向的左右移动。辅助辊47a的旋转轴与第二上侧面压接辊47的旋转轴平行。由此,能够通过第二上侧面压接辊47的一个圆锥台部471将橡胶片S相对于胎圈芯8的上侧面8e弯折并压接。另外,第二上侧面压接辊47是由未图示的电机驱动的驱动辊,辅助辊47a是通过胎圈芯8的旋转而从动地旋转的从动辊。
图4H是图1的H-H线剖视图。第二弯折辊48配置于胎圈芯8的外周侧。第二弯折辊48的旋转轴与胎圈芯8的旋转轴平行。第二弯折辊48沿着胎圈芯8的上表面8d旋转。另外,在隔着胎圈芯8与第二弯折辊48相对的位置配置有辅助辊48a,该辅助辊48a构成为能够向胎圈芯8的径向的内外移动。辅助辊48a的旋转轴与第二弯折辊48及胎圈芯8的旋转轴平行。由此,能够通过第二弯折辊48将橡胶片S的另一个端部沿着胎圈芯8的上表面8d弯折并压接d。另外,第二弯折辊48是由未图示的电机驱动的驱动辊,辅助辊48a是通过胎圈芯8的旋转而从动地旋转的从动辊。
图4I是图1的I-I线剖视图。精加工辊49配置于胎圈芯8的外周侧。精加工辊49的旋转轴与胎圈芯8的旋转轴平行。精加工辊49沿着胎圈芯8的上表面8d旋转。精加工辊49构成为能够向胎圈芯8的径向的内外移动。另外,在隔着胎圈芯8与精加工辊49相对的位置配置有辅助辊49a,该辅助辊49a构成为能够向胎圈芯8的径向的内外移动。辅助辊49a的旋转轴与精加工辊49及胎圈芯8的旋转轴平行。由此,能够通过精加工辊49将橡胶片S的两端部压接于胎圈芯8的上表面8d。另外,精加工辊49是由未图示的电机驱动的驱动辊,辅助辊49a是通过胎圈芯8的旋转而从动地旋转的从动辊。另外,精加工辊49和辅助辊49a也可以为了提高压接力而具备对辊自身进行加热的温度调节机构。作为温度调节机构,可例示基于温水、加热器、气体等的温度调节机构。
上述驱动辊(下侧面压接辊43、第一上侧面压接辊45、第一弯折辊46、第二上侧面压接辊47、第二弯折辊48、精加工辊49)的外周面的圆周速度优选比胎圈芯8的外表面的圆周速度大。这里的驱动辊的外周面是指相对于胎圈芯8将橡胶片S压接的面,胎圈芯8的外表面是指隔着橡胶片S与驱动辊的外周面相对的面。通过使驱动辊的外周面的圆周速度比胎圈芯8的外表面的圆周速度大,从而驱动辊具有始终相对于卷绕橡胶片S的方向进给的作用,因此能减少卷绕不良。另外,由于对橡胶片3施加张力,因此卷绕状态也变得良好。
如果驱动辊的外周面的圆周速度比胎圈芯8的外表面的圆周速度小,则在橡胶片S产生褶皱或弯折这样的卷绕不良。另外,在驱动辊的外周面的圆周速度与胎圈芯8的外表面的圆周速度相同的情况下,通常橡胶片S的卷绕状态不会产生问题,但在胎圈芯8的转速由于胎圈芯8的偏心、滑动等而加快的情况下,以该时间点为契机而产生褶皱、蛇行,导致卷绕不良。
如上所述,胎圈芯8通过旋转鼓3的旋转而从动地旋转,因此胎圈芯8的转速由旋转鼓3的转速决定。即,控制部5控制驱动辊的转速及旋转鼓3的转速,具体而言控制对驱动辊进行驱动的电机的转速及对旋转鼓3进行驱动的伺服电机30的转速,以使得驱动辊的外周面的圆周速度大于胎圈芯8的外表面的圆周速度。
驱动辊的外周面的圆周速度优选为胎圈芯8的外表面的圆周速度的1.01倍以上。如果驱动辊的外周面的圆周速度小于胎圈芯8的外表面的圆周速度的1.01倍,则无法获得减少卷绕不良的效果。另外,驱动辊的外周面的圆周速度优选为胎圈芯8的外表面的圆周速度的1.3倍以下。如果驱动辊的外周面的圆周速度大于胎圈芯8的外表面的圆周速度的1.3倍,则胎圈芯8也与橡胶片S一起被驱动辊牵拉,有可能对胎圈芯8的圆周速度造成影响。例如,下侧面压接辊43的圆周速度为胎圈芯8的圆周速度的1.01~1.10倍,第一上侧面压接辊45的圆周速度为胎圈芯8的圆周速度的1.01~1.10倍,第一弯折辊46的圆周速度为胎圈芯8的圆周速度的1.1~1.2倍,第二上侧面压接辊47的圆周速度为胎圈芯8的圆周速度的1.01~1.10倍,第二弯折辊48的圆周速度为胎圈芯8的圆周速度的1.1~1.2倍,精加工辊49的圆周速度为胎圈芯8的圆周速度的1.1~1.2倍。
另外,设为比胎圈芯8的圆周速度大的圆周速度的驱动辊是在截面形状为多边形的胎圈芯8的角部处弯折并压接橡胶片8的辊,优选配置于橡胶片8的弯折角度为45°以上的位置。由于在弯曲角度大的位置处特别容易发生卷绕不良,因此使配置于该位置的驱动辊的圆周速度比胎圈芯8的圆周速度大对于减少卷绕不良是有效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胎圈芯8的截面形状为六边形,使配置于胎圈芯8的弯折角度为60°的位置的第一弯折辊46及第二弯折辊48的外周面的圆周速度比胎圈芯8的外表面的圆周速度大是特别优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弯折辊46及第二弯折辊48的外周面的圆周速度设为胎圈芯8的外表面的圆周速度的1.15倍。
接着,对使用上述胎圈芯包覆装置1的胎圈芯包覆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胎圈芯包覆方法包括:将橡胶片S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从橡胶片S的前端部起粘贴于旋转的胎圈芯8的外表面的工序;以及将粘贴到胎圈芯8的外表面的橡胶片S的宽度方向的剩余部分从宽度方向的一部分朝向宽度方向的端部依次沿着胎圈芯8的截面形状进行卷绕的工序,在将橡胶片S沿着胎圈芯8的截面形状进行卷绕的工序中,橡胶片S的宽度方向的剩余部分通过旋转的驱动辊的外周面而被压接于胎圈芯8的外表面,驱动辊的外周面的圆周速度比胎圈芯8的外表面的圆周速度大。
首先,将胎圈芯8设置于覆盖装置4。此时,挤出机2配置于覆盖装置4的外部。
接着,使挤出机2向旋转鼓3的方向前进,使口模21接近旋转鼓3的外周面。
接着,开始从挤出机2的口模21挤出橡胶片S,同时开始旋转鼓3的旋转。由此,能够将挤出的橡胶片S从前端部起卷绕于旋转鼓3的外周面。
接着,将卷绕到旋转鼓3的外周面上的橡胶片S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从前端部起粘贴于旋转的胎圈芯8的下表面8a(参照图4A)。
接着,粘贴到胎圈芯8的下表面8a的橡胶片S通过覆盖装置4而使橡胶片S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沿着胎圈芯8的截面形状卷绕(参照图4B~图4I)。最后,使挤出机2后退,将由橡胶片S包覆的胎圈芯8从覆盖装置4取下。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胎圈芯包覆方法优选为,将通过挤出机2经由口模21挤出的橡胶片S从前端部起卷绕于旋转鼓3的外周面的工序包括:准备工序,使口模21接近旋转鼓3;卷绕开始工序,在从接近的口模21开始挤出橡胶的同时开始旋转鼓3的旋转,使橡胶的挤出量逐渐增加至规定量,并且使口模21距旋转鼓3的距离逐渐增大至与橡胶片S的所期望的厚度相当的规定距离,由此成形截面呈楔形的卷绕开始部;卷绕工序,通过将橡胶的挤出量维持为规定量,将口模21距旋转鼓3的距离维持为规定距离,由此卷绕橡胶片S;以及卷绕结束工序,通过使橡胶的挤出量从规定量逐渐减少,并且使口模21距旋转鼓3的距离从规定距离逐渐减小,由此成形截面呈楔形的卷绕结束部。
在将由挤出机2挤出的橡胶卷绕于旋转鼓3的情况下,当挤出的橡胶以摩擦的方式通过口模21与旋转鼓3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时,通过的橡胶成为该间隙的厚度。
即,在卷绕开始工序中,通过使橡胶的挤出量逐渐增加至规定量,并且使口模21距旋转鼓3的距离逐渐增大至规定距离,由此能够成形在将宽度保持为恒定的同时厚度逐渐变厚至橡胶片S的所期望的厚度的截面呈楔形的卷绕开始部。另外,在卷绕工序中,通过将橡胶的挤出量维持为规定量,将口模21距旋转鼓3的距离维持为规定距离,能够在将宽度保持为恒定的同时使所卷绕的橡胶成为所期望的厚度。另外,在卷绕结束工序中,通过使橡胶的挤出量从规定量逐渐减少,并且使口模21距旋转鼓3的距离从规定距离逐渐减小,由此也能够成形在将宽度保持为恒定的同时厚度逐渐变薄的截面呈楔形的卷绕结束部。通过将该卷绕结束部重叠在卷绕开始部上而将橡胶片S粘贴于胎圈芯8的外表面,能够消除卷绕开始与卷绕结束的接合部处的高低差。在轮胎的制造中,通过使用该橡胶片S的成形方法,消除了接合部处的高低差,因此不会产生硫化时的空气进入,并且也有助于均匀性的提高。另外,在卷绕工序中,也可以使口模21距旋转鼓3的距离比橡胶片S的所期望的厚度大。如果口模21的排出口的形状与橡胶片S的所期望的截面形状相同,则在卷绕工序中,通过将橡胶的挤出量维持为规定量,能够成形具有所期望的厚度的橡胶片S。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卷绕在旋转鼓3的外周面上的橡胶片S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从橡胶片S的前端部起粘贴于旋转的胎圈芯8的内周面(下表面8a)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将旋转鼓3配置于胎圈芯8的外周侧,将卷绕到旋转鼓3的外周面上的橡胶片S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从橡胶片S的前端部起粘贴到旋转的胎圈芯8的外周面(上表面8d)。根据该结构,设备布局的结构简单,并且也能够容易地应对胎圈芯的尺寸变更。
另外,也可以将旋转鼓3配置于胎圈芯8的侧方,将卷绕到旋转鼓3的外周面上的橡胶片S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从橡胶片S的前端部起粘贴于旋转的胎圈芯8的侧面。根据该结构,设备布局的结构简单,并且也能够容易地应对胎圈芯的尺寸变更。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挤出机2的口模21的前端与旋转鼓3的外周面最接近的位置、和胎圈芯8的外表面与旋转鼓3的外周面最接近的位置在旋转鼓3的旋转方向X上错开180°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错开90°或270°。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从挤出机2挤出的橡胶片S经由旋转鼓3直接粘贴于胎圈芯8的外表面,但并不限定于此。橡胶片S也可以粘贴预先成形为规定长度的橡胶片,还可以将卷绕到筒管的橡胶片一边切断为规定长度一边进行粘贴。
符号说明
1胎圈芯包覆装置
2挤出机
3旋转鼓
4覆盖装置
46第一弯折辊
48第二弯折辊
5控制部
8胎圈芯
S橡胶片。

Claims (4)

1.一种胎圈芯包覆方法,是利用具有规定宽度的长条带状的橡胶片包覆环状的胎圈芯的胎圈芯包覆方法,所述胎圈芯包覆方法具备:
将所述橡胶片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从所述橡胶片的前端部起粘贴于旋转的所述胎圈芯的外表面的工序;以及
将粘贴到所述胎圈芯的外表面的所述橡胶片的宽度方向的剩余部分从所述宽度方向的一部分朝向宽度方向的端部依次沿着所述胎圈芯的截面形状进行卷绕的工序,
在将所述橡胶片沿着所述胎圈芯的截面形状进行卷绕的工序中,所述橡胶片的宽度方向的剩余部分通过旋转的驱动辊的外周面而压接于所述胎圈芯的外表面,
所述驱动辊的外周面的圆周速度大于所述胎圈芯的外表面的圆周速度,并且所述驱动辊的圆周速度为所述胎圈芯的圆周速度的1.3倍以下,其中,所述驱动辊的外周面是指相对于所述胎圈芯压接所述橡胶片的面,所述胎圈芯的外表面是隔着所述橡胶片与所述驱动辊的外周面相对的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胎圈芯包覆方法,其中,
所述驱动辊是在截面形状为多边形的所述胎圈芯的角部处将所述橡胶片弯折并压接的辊,
所述驱动辊配置于所述橡胶片的弯折角度为45°以上的位置。
3.一种胎圈芯包覆装置,是利用具有规定宽度的长条带状的橡胶片包覆环状的胎圈芯的胎圈芯包覆装置,其具备:
覆盖装置,其支承所述胎圈芯,并使所支承的所述胎圈芯旋转;
驱动辊,其设置于所述覆盖装置,将所述橡胶片卷绕并压接于所述胎圈芯的外表面;以及
控制部,其对所述覆盖装置及驱动辊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将所述橡胶片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从所述橡胶片的前端部起粘贴于旋转的所述胎圈芯的外表面,并通过旋转的所述驱动辊的外周面,将粘贴到所述胎圈芯的外表面的所述橡胶片的宽度方向的剩余部分从所述宽度方向的一部分朝向宽度方向的端部依次沿着所述胎圈芯的截面形状进行压接,
所述驱动辊的外周面的圆周速度大于所述胎圈芯的外表面的圆周速度,并且所述驱动辊的圆周速度为所述胎圈芯的圆周速度的1.3倍以下,其中,所述驱动辊的外周面是指相对于所述胎圈芯压接所述橡胶片的面,所述胎圈芯的外表面是隔着所述橡胶片与所述驱动辊的外周面相对的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胎圈芯包覆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辊是在截面形状为多边形的所述胎圈芯的角部处将所述橡胶片弯折并压接的辊,
所述驱动辊配置于所述橡胶片的弯折角度为45°以上的位置。
CN202080007567.5A 2019-05-17 2020-05-14 胎圈芯包覆方法及胎圈芯包覆装置 Active CN1132605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93502A JP7138079B2 (ja) 2019-05-17 2019-05-17 ビードコア被覆方法及びビードコア被覆装置
JP2019-093502 2019-05-17
PCT/JP2020/019274 WO2020235444A1 (ja) 2019-05-17 2020-05-14 ビードコア被覆方法及びビードコア被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60501A CN113260501A (zh) 2021-08-13
CN113260501B true CN113260501B (zh) 2023-03-10

Family

ID=73223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7567.5A Active CN113260501B (zh) 2019-05-17 2020-05-14 胎圈芯包覆方法及胎圈芯包覆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84911A1 (zh)
JP (1) JP7138079B2 (zh)
CN (1) CN113260501B (zh)
WO (1) WO20202354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18199A (ja) * 2021-07-27 2023-02-08 Toyo Tire株式会社 ゴム部材成形方法、ゴム部材成形装置、成形ドラ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29049A (ja) * 2007-07-27 2009-02-12 Bridgestone Corp リング状線材のゴム被覆方法
JP2012240334A (ja) * 2011-05-20 2012-12-10 Bridgestone Corp ビードコア被覆装置及びビードコア被覆方法
CN104053541A (zh) * 2012-01-19 2014-09-17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在压延机上使织边卷边的设备和方法
JP2017001243A (ja) * 2015-06-09 2017-01-0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ビードコアラッピング装置
CN107303737A (zh) * 2016-04-19 2017-10-31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胎圈芯包覆方法及胎圈芯包覆装置
CN107310334A (zh) * 2016-04-26 2017-11-0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21039A (ja) * 1985-11-21 1987-06-02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ビ−ドコア用カバ−テ−プ
JP6644626B2 (ja) * 2016-04-19 2020-02-12 Toyo Tire株式会社 ビードコア被覆方法及びビードコア被覆装置
JP6741515B2 (ja) * 2016-08-10 2020-08-19 Toyo Tire株式会社 ビードコア被覆方法及びビードコア被覆装置
JP6747919B2 (ja) * 2016-09-05 2020-08-26 Toyo Tire株式会社 ビードコア被覆方法及びビードコア被覆装置
JP6882964B2 (ja) * 2017-09-19 2021-06-02 Toyo Tire株式会社 ビードコア被覆方法及びビードコア被覆装置
JP6882963B2 (ja) * 2017-09-19 2021-06-02 Toyo Tire株式会社 ビードコア被覆方法及びビードコア被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29049A (ja) * 2007-07-27 2009-02-12 Bridgestone Corp リング状線材のゴム被覆方法
JP2012240334A (ja) * 2011-05-20 2012-12-10 Bridgestone Corp ビードコア被覆装置及びビードコア被覆方法
CN104053541A (zh) * 2012-01-19 2014-09-17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在压延机上使织边卷边的设备和方法
JP2017001243A (ja) * 2015-06-09 2017-01-0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ビードコアラッピング装置
CN107303737A (zh) * 2016-04-19 2017-10-31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胎圈芯包覆方法及胎圈芯包覆装置
CN107310334A (zh) * 2016-04-26 2017-11-0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60501A (zh) 2021-08-13
WO2020235444A1 (ja) 2020-11-26
US20220184911A1 (en) 2022-06-16
JP2020185761A (ja) 2020-11-19
JP7138079B2 (ja) 2022-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03737B (zh) 胎圈芯包覆方法及胎圈芯包覆装置
JP5715606B2 (ja) ゴムストリップ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WO2003070453A1 (en) Thin rubber member producing method, rubber rolling device, and rubber rolling method
US11123938B2 (en) Bead core coating method and bead core coating apparatus
JP6644626B2 (ja) ビードコア被覆方法及びビードコア被覆装置
CN113260501B (zh) 胎圈芯包覆方法及胎圈芯包覆装置
US11130302B2 (en) Bead core coating method and bead core coating apparatus
CN113260495B (zh) 带状橡胶构件的成形方法及成形装置
JP2004358738A (ja) ストリップゴム連続成型設備及び連続成型方法
JP6741515B2 (ja) ビードコア被覆方法及びビードコア被覆装置
JP4567428B2 (ja) ゴム部材成形設備及びゴム材料成形方法
JP6747919B2 (ja) ビードコア被覆方法及びビードコア被覆装置
JP2010120183A (ja) タイヤ製造装置及びタイヤ製造方法
JP5989387B2 (ja) 円筒状ゴム部材の成形方法
JP2008018571A (ja) ダイヘッド、ゴム押出機及びストリップゴム巻付装置
JP2018024170A (ja) ゴム部材の成形装置及び成形方法
JP4534225B2 (ja) ゴム部材成形設備及びゴム部材成形方法
JP2023100341A (ja) ビードコア被覆装置
JP2009132076A (ja) ストリップゴム押出装置及びストリップゴム押出方法
JP4963943B2 (ja) タイヤ成型方法及びタイヤ成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