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95258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95258A
CN113195258A CN201980083542.0A CN201980083542A CN113195258A CN 113195258 A CN113195258 A CN 113195258A CN 201980083542 A CN201980083542 A CN 201980083542A CN 113195258 A CN113195258 A CN 1131952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shoulder
land portion
tire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354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杉山大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1952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952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4Asymmetric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2Tread patterns directional pattern, i.e. with main rolling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18Tread patterns irregular patterns with particular pitch sequen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76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76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 B60C11/1392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with chamfered block e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8Narrow grooves, i.e. having a width of less than 4 m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51Shallow grooves, i.e. having a depth of less than 50% of other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53Circumferential grooves characterised by wid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Narrow grooves, i.e. having a width of less than 3 m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5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wid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7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dep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81Blind or isolated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86Continuous ribs
    • B60C2011/0388Continuous ribs provided at the equatori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86Continuous ribs
    • B60C2011/0393Narrow ribs, i.e. having a rib width of less than 8 m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86Continuous ribs
    • B60C2011/0393Narrow ribs, i.e. having a rib width of less than 8 mm
    • B60C2011/0395Narrow ribs, i.e. having a rib width of less than 8 mm for linking shoulder blo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2011/1209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straight at the tread su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在该充气轮胎1中,外侧第二陆部32、中央陆部33及内侧第二陆部34具有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时从胎面轮廓的基准轮廓线向轮胎径向外侧局部地鼓出的踏面。另外,外侧胎肩主槽21的槽宽Wg1、内侧中央主槽23的槽宽Wg3、及内侧胎肩主槽24的槽宽Wg4具有Wg3<Wg1<Wg4、1.05≤Wg1/Wg3≤1.25及1.10≤Wg4/Wg3≤1.30的关系。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更详细而言,涉及能够提高轮胎的湿地性能及干地操纵稳定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近年来的充气轮胎中,为了提高轮胎的干地性能,胎面部的陆部具有从胎面轮廓的基准轮廓线向轮胎径向外侧局部地鼓出的踏面。作为采用该构造的现有的充气轮胎,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7908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轮胎的湿地性能及干地性能的充气轮胎。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有相对于车辆的安装方向的指定,并且具备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外侧胎肩主槽、外侧中央主槽、内侧中央主槽及内侧胎肩主槽和由所述主槽划分而成的外侧胎肩陆部、外侧第二陆部、中央陆部、内侧第二陆部及外侧胎肩陆部,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第二陆部、所述中央陆部及所述内侧第二陆部具有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时从胎面轮廓的基准轮廓线向轮胎径向外侧局部地鼓出的踏面,所述外侧胎肩主槽的槽宽Wg1、所述内侧中央主槽的槽宽Wg3、及所述内侧胎肩主槽的槽宽Wg4具有Wg3<Wg1<Wg4、1.05≤Wg1/Wg3≤1.25及1.10≤Wg4/Wg3≤1.30的关系。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1)由于胎面部中央区域的陆部具备上述鼓出的踏面,因此胎面部中央区域的接地压力增加。由此,在湿路面上行驶时的陆部的踏面与路面的接地特性提高,轮胎的湿地性能提高。另外,(2)由于内侧中央主槽的槽宽Wg3窄,因此能够确保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区域中的陆部的刚性,提高干路面上的轮胎的操纵稳定性能。另一方面,由于内侧胎肩主槽的槽宽Wg4宽,因此能够确保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区域的排水性,能够确保轮胎的湿地性能。通过上述(1)、(2),具有兼顾地提高轮胎的湿地性能及干地操纵稳定性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表面的平面图。
图3是示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轮廓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图2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车宽方向外侧区域的放大图。
图5是示出图2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车宽方向内侧区域的放大图。
图6是图5所记载的内侧第二陆部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图5所记载的内侧胎肩陆部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图5所记载的胎肩横槽的倒角部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图5所记载的胎肩横槽的倒角部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图2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由该实施方式限定。另外,在该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含在维持发明的同一性的同时能够置换且置换显而易见的要素。另外,该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多个变形例能够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范围内任意地组合。
[充气轮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该图示出了轮胎径向的单侧区域的剖视图。另外,该图示出了乘用车用子午线轮胎作为充气轮胎的一例。
在该图中,轮胎子午线方向的截面被定义为以包含轮胎旋转轴(省略图示)的平面剖切轮胎时的截面。另外,轮胎赤道面CL被定义为通过JATMA所规定的轮胎截面宽度的测定点的中点并与轮胎旋转轴垂直的平面。另外,轮胎宽度方向被定义为与轮胎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径向被定义为与轮胎旋转轴垂直的方向。
另外,车宽方向内侧及车宽方向外侧被定义为相对于将轮胎安装于车辆时的车宽方向的朝向。另外,以轮胎赤道面为界的左右的区域分别被定义为车宽方向外侧区域及车宽方向内侧区域。另外,充气轮胎具备示出相对于车辆的轮胎安装方向的安装方向显示部(省略图示)。安装方向显示部例如由标注于轮胎的胎侧部的标记、凹凸构成。例如,ECER30(欧洲经济委员会规则第30条)规定了在车辆安装状态下成为车宽方向外侧的胎侧部设置车辆安装方向的显示部。
充气轮胎1具有以轮胎旋转轴为中心的环状构造,并具备一对胎圈芯11、11、一对胎圈填胶12、12、胎体层13、带束层14、胎面橡胶15、一对胎侧橡胶16、16、以及一对轮辋缓冲橡胶17、17(参照图1)。
一对胎圈芯11、11是将由钢构成的1根或多根胎圈丝呈环状且多重卷绕而成的,埋设于胎圈部而构成左右的胎圈部的芯。一对胎圈填胶12、12分别配置于一对胎圈芯11、11的轮胎径向外周而加强胎圈部。
胎体层13具有由1张胎体帘布构成的单层构造或者将多张胎体帘布层叠而成的多层构造,在左右的胎圈芯11、11之间呈环形状架设而构成轮胎的骨架。另外,胎体层13的两端部以将胎圈芯11及胎圈填胶12包入的方式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回而被卡定。另外,胎体层13的胎体帘布是将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例如,芳族聚酰胺、尼龙、聚酯、人造丝等)构成的多根胎体帘线用覆盖橡胶覆盖并进行压延加工而构成的,并具有80[deg]以上且100[deg]以下的帘线角度(被定义为胎体帘线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
带束层14是将多个带束帘布141~143层叠而成的,绕挂配置于胎体层13的外周。带束帘布141~143包括一对交叉带束141、142和带束覆盖件143。
一对交叉带束141、142是将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构成的多个带束帘线用覆盖橡胶覆盖并进行压延加工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为15[deg]以上且55[deg]以下的帘线角度。另外,一对交叉带束141、142具有相互不同符号的帘线角度(被定义为带束帘线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使带束帘线的长度方向相互交叉而层叠(所谓的交叉帘布构造)。另外,一对交叉带束141、142层叠配置在胎体层13的轮胎径向外侧。
带束覆盖件143是将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构成的带束覆盖件帘线用覆盖橡胶覆盖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为0[deg]以上且10[deg]以下的帘线角度。另外,带束覆盖件143例如是将1根或多根带束覆盖件帘线用覆盖橡胶覆盖而成的带材,将该带材在轮胎周向上多次且呈螺旋状地卷绕于交叉带束141、142的外周面而构成。
胎面橡胶15配置于胎体层13及带束层14的轮胎径向外周而构成轮胎的胎面部。一对胎侧橡胶16、16分别配置在胎体层1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构成左右的胎侧部。一对轮辋缓冲橡胶17、17从左右的胎圈芯11、11及胎体层13的折回部的轮胎径向内侧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而构成胎圈部的轮辋嵌合面。
[胎面花纹]
图2是示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表面的平面图。该图示出了全天候用轮胎的胎面表面。在该图中,轮胎周向是指绕轮胎旋转轴的方向。另外,附图标记T为轮胎接地端,尺寸记号TW为轮胎接地宽度。
如图2所示,充气轮胎1在胎面表面具备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周向主槽21~24和由这些周向主槽21~24划分出的多个陆部31~35。
主槽是具有JATMA所规定的磨耗指示器的显示义务的槽,具有7.4[mm]以上且10.2[mm]以下的槽宽及8.1[mm]以上且8.7[mm]以下的槽深。另外,后述的横槽是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横向槽,在轮胎接地时开口而作为槽发挥功能。另外,后述的刀槽花纹是形成于胎面踏面的切口,在轮胎接地时闭塞。
槽宽是在将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下作为槽开口部的相对的槽壁间的距离而被测定的。在缺口部或倒角部形成于槽开口部的结构中,将槽宽方向且槽深方向的剖视时的胎面踏面的延长线与槽壁的延长线的交点作为测定点来测定槽宽。
槽深是在将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下作为从胎面踏面到槽底的距离而被测定的。另外,在槽在槽底具有局部的凹凸部、刀槽花纹的结构中,将它们除外来测定槽深。
规定轮辋是指JATMA所规定的“标准轮辋(日文:標準リム)”、TRA所规定的“DesignRim(设计轮辋)”、或者ETRTO所规定的“Measuring Rim(测量轮辋)”。另外,规定内压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高空气压(日文:最高空気圧)”、TRA所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极限)”的最大值、或者ETRTO所规定的“INFLATION PRESSURES(充气压力)”。另外,规定载荷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大负荷能力(日文:最大負荷能力)”、TRA所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COLD INFLATION PRESSURES(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极限)”的最大值、或者ETRTO所规定的“LOAD CAPACITY(负荷能力)”。但是,在JATMA中,在乘用车用轮胎的情况下,规定内压为空气压180[kPa],规定载荷为规定内压下的最大负荷能力的88[%]。
另外,在图2的结构中,以轮胎赤道面CL为界的左右的区域分别具有2条周向主槽21、22;23、24。另外,这些周向主槽21~24以轮胎赤道面CL为中心左右对称地配置。另外,由这些周向主槽21~24划分出5列陆部31~35。另外,1个陆部33配置在轮胎赤道面CL上。
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配置5条以上的周向主槽,周向主槽也可以以轮胎赤道面CL为中心左右非对称地配置(省略图示)。另外,也可以是,通过将1条周向主槽配置在轮胎赤道面CL上,而将陆部配置于从轮胎赤道面CL偏离的位置(省略图示)。
另外,以左右的最外周向主槽21、24为界,将位于轮胎赤道面CL侧的区域定义为中央区域,将位于轮胎接地端T侧的左右的区域定义为胎肩区域。
另外,在图2所示的轮胎的车辆安装状态下,将位于车宽方向的最外侧的周向主槽21定义为外侧胎肩主槽,将与外侧胎肩主槽21相邻的周向主槽22定义为外侧中央主槽。另外,将位于车宽方向的最内侧的周向主槽24定义为内侧胎肩主槽,将与内侧胎肩主槽24相邻的周向主槽23定义为内侧中央主槽。
在图2的结构中,从轮胎赤道面CL到外侧及内侧的胎肩主槽21、24的槽中心线为止的距离Dg1、Dg4处于轮胎接地宽度TW的26[%]以上且32[%]以下的范围。另外,从轮胎赤道面CL到外侧及内侧的中央主槽22、23的槽中心线为止的距离处于轮胎接地宽度TW的8[%]以上且12[%]以下的范围。
槽中心线被定义为将左右的槽壁间的距离的中点连接的假想线。在主槽的槽中心线具有锯齿形状或波状形状的情况下,将通过槽中心线的左右的最大振幅位置的中点并与轮胎周向平行的直线作为测定点来定义距槽中心线的距离。
轮胎接地宽度TW是作为将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并赋予规定内压并且在静止状态下相对于平板垂直地放置且施加了与规定载荷对应的负荷时的轮胎与平板的接触面上的轮胎轴向的最大直线距离而被测定的。
轮胎接地端T被定义为将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并赋予规定内压并且在静止状态下相对于平板垂直地放置且施加了与规定载荷对应的负荷时的轮胎与平板的接触面上的轮胎轴向的最大宽度位置。
另外,在图2中,将由外侧胎肩主槽21划分出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陆部31定义为外侧胎肩陆部,将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陆部32定义为外侧第二陆部。另外,将由内侧胎肩主槽24划分出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陆部34定义为内侧胎肩陆部35,将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陆部34定义为内侧第二陆部。另外,将配置于外侧及内侧的第二陆部32、34之间的陆部33定义为中央陆部。在具备5条以上的周向主槽的结构(省略图示)中,定义了2列以上的中央陆部。
[鼓出轮廓]
图3是示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轮廓的说明图。该图夸张地示出了陆部32~34的鼓出的踏面。
如图3所示,胎面轮廓(省略图中的附图标记)是所谓的鼓出轮廓,位于胎面部中央区域的陆部32~34具有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时从胎面轮廓的基准轮廓线Pf向轮胎径向外侧局部地鼓出的踏面。
胎面轮廓是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时的胎面表面的轮廓线,是在将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下使用激光轮廓仪而计测的。作为激光轮廓仪,例如使用轮胎轮廓测定装置(株式会社松尾制)。
胎面轮廓的基准轮廓线被定义为在胎面部的接地区域中连续延伸的平滑的曲线。具体而言,利用组合具有2~3种曲率半径的多个圆弧而成的曲线、或者椭圆函数、摆线函数、渐开线函数、幂函数等连续函数来定义基准轮廓线。
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胎面部中央区域的陆部32~34具有上述鼓出的踏面,从而胎面部中央区域的接地压力增加。由此,湿路面行驶时的陆部32~34的踏面与路面的接地特性提高,轮胎的湿地性能提高。
另外,位于胎面部中央区域的陆部32~34的鼓出的踏面的鼓出量G2~G4分别相对于各陆部32~34的宽度Wr2~Wr4具有0.003≤G2/Wr2≤0.020、0.003≤G3/Wr3≤0.020及0.003≤G4/Wr4≤0.020的关系。另外,踏面的鼓出量G2~G4优选处于0.1[mm]以上且0.5[mm]以下的范围,更优选处于0.2[mm]以上且0.4[mm]以下的范围。通过上述下限,能够适当地确保由鼓出的踏面产生的陆部32~34的接地压力的增加作用。另外,通过上述上限,能够抑制陆部32~34的中央部与边缘部的接地压力差变得过大。
踏面的鼓出量是作为从胎面轮廓的基准轮廓线到陆部的踏面的最大鼓出点为止的最大距离而被测定的。
陆部的宽度是在将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下作为对陆部进行划分的左右的周向主槽的槽宽的测定点的轮胎宽度方向的距离而被测定的。
另外,从各陆部32~34的一方的边缘部到踏面的最大鼓出位置为止的距离优选相对于各陆部32~34的宽度Wr2~Wr4处于40%~60%的范围。因此,踏面的最大鼓出位置配置于陆部32~34的宽度的中央部。
另外,外侧第二陆部32的鼓出量G2优选相对于内侧第二陆部34的鼓出量G4具有0.90≤G2/G4≤1.10的关系。因此,优选由最外周向主槽21、24划分出的左右的第二陆部32、34的鼓出量G2、G4大致相等。
例如,在图3的结构中,位于胎面部中央区域的所有的陆部32~34具有上述鼓出的踏面。另外,各陆部32~34的踏面遍及各陆部32~34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地呈圆弧状鼓出。另外,各陆部32~34的左右的边缘部位于胎面轮廓的基准轮廓线Pf上。此外,在缺口部或倒角部形成于陆部32~34的边缘部的结构中,陆部的踏面的延长线与主槽的槽壁的延长线的交点被定义为陆部的边缘部。
另一方面,位于胎面部胎肩区域的陆部31、35不具有上述鼓出的踏面。具体而言,外侧胎肩陆部31及内侧胎肩陆部35的踏面的轮廓线与胎面轮廓的基准轮廓线Pf一致。因此,这些陆部31、35的踏面的鼓出量G1、G5为G1=G5=0[mm]。但是,不限于此,外侧胎肩陆部31及内侧胎肩陆部35也可以具有从基准轮廓线Pf鼓出的踏面(省略图示)。
[主槽的槽宽]
在图3中,外侧胎肩主槽21的槽宽Wg1、内侧中央主槽23的槽宽Wg3、内侧胎肩主槽24的槽宽Wg4具有Wg3<Wg1<Wg4的关系。因此,内侧中央主槽23的槽宽Wg3最窄。另外,槽宽Wg1、Wg4优选具有0.01≤(Wg4-Wg1)/Wg3的关系。另外,槽宽的比Wg1/Wg3优选具有1.05≤Wg1/Wg3≤1.25的关系,更优选具有1.05≤Wg1/Wg3≤1.15的关系。另外,槽宽的比Wg4/Wg3优选具有1.10≤Wg4/Wg3≤1.30的关系,更优选具有1.10≤Wg4/Wg3≤1.20的关系。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内侧中央主槽23的槽宽Wg3窄,因此能够确保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区域中的陆部33、34的刚性,而干路面上的轮胎的操纵稳定性能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内侧胎肩主槽24的槽宽Wg4宽且内侧第二陆部34具备后述的周向细槽341,从而能够确保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区域的排水性,能够确保轮胎的湿地性能。
另外,外侧中央主槽22的槽宽Wg2优选相对于外侧胎肩主槽21的槽宽Wg1具有Wg1<Wg2的关系。另外,槽宽Wg1、Wg2、Wg3优选具有0.01≤(Wg2-Wg1)/Wg3的关系。另外,外侧中央主槽22的槽宽Wg2相对于内侧中央主槽23的槽宽Wg3优选具有1.05≤Wg2/Wg3≤1.40的关系,更优选具有1.06≤Wg2/Wg3≤1.25的关系。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外侧中央主槽22的槽宽Wg2比位于车宽方向的最外侧的外侧胎肩主槽21的槽宽Wg1宽(Wg1<Wg2),另外,比内侧中央主槽23的槽宽Wg3宽(Wg3<Wg2),因此与外侧中央主槽22具有窄幅(宽度窄)构造的结构相比,车辆的通过噪声被降低。
而且,外侧中央主槽22的槽宽Wg2优选相对于内侧胎肩主槽24的槽宽Wg4具有Wg4<Wg2的关系。即,4条主槽21~24的槽宽最优选具有Wg3<Wg1<Wg4<Wg2的关系。因此,优选的是,内侧中央主槽23的槽宽Wg3最窄,外侧中央主槽22的槽宽Wg2最宽。另外,优选4条主槽21~24的槽宽相互不同。但是,不限于此,只要至少满足上述的Wg3<Wg1<Wg4且Wg3<Wg1<Wg2的关系即可。
[车宽方向外侧区域]
图4是示出图2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车宽方向外侧区域的放大图。该图示出了外侧胎肩陆部31、外侧第二陆部32及中央陆部33。
如图4所示,外侧胎肩陆部31具备外侧胎肩横槽311。外侧胎肩横槽311在一方的端部在外侧胎肩陆部31的内部终止,并越过轮胎接地端T而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在该结构中,由于外侧胎肩横槽311不贯通外侧胎肩陆部31,因此车辆的通过噪声被降低。另外,外侧胎肩横槽311的槽宽W11处于1.5[mm]≤W11≤4.0[mm]的范围,槽深H11(省略图中的尺寸记号)处于5.9[mm]≤H11≤6.5[mm]的范围。因此,外侧胎肩横槽352是所谓的细槽。另外,外侧胎肩陆部31的外侧胎肩主槽21侧的边缘部具有未被横槽或刀槽花纹截断的平面构造。
另外,从轮胎接地端T到外侧胎肩横槽311的终端部为止的距离D11相对于外侧胎肩陆部31的宽度Wr1优选具有0.70≤D11/Wr1≤0.90的关系,更优选具有0.75≤D11/Wr1≤0.85的关系。由此,能够确保外侧胎肩横槽311的排水性的提高作用,另外,能够确保外侧胎肩陆部31的外侧胎肩主槽21侧的边缘部的刚性。
从陆部的边缘部到横槽的终端部为止的距离是作为横槽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延伸长度的最大值而被测定的。
外侧第二陆部32是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未被截断的单个条状花纹(rib),具有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踏面。另外,外侧第二陆部32具备第一及第二外侧第二横槽321、322。
第一外侧第二横槽321在一方的端部向外侧胎肩主槽21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在外侧第二陆部32内终止。另外,第一外侧第二横槽321的槽宽W21处于1.6[mm]以上且3.0[mm]以下的范围,槽深(省略图中的尺寸记号)处于5.9[mm]以上且6.5[mm]以下的范围。
另外,从外侧第二陆部32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部到第一外侧第二横槽321的终端部为止的距离D21相对于外侧第二陆部32的宽度Wr2优选具有0.20≤D21/Wr2<0.50的关系,更优选具有0.25≤D21/Wr2≤0.40的关系。
第二外侧第二横槽322在一方的端部向外侧中央主槽22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在外侧第二陆部32内终止。另外,第二外侧第二横槽322的槽宽W42处于1.6[mm]以上且3.0[mm]以下的范围,槽深(省略图中的尺寸记号)处于5.9[mm]以上且6.5[mm]以下的范围。另外,第二外侧第二横槽322的槽宽W22相对于第一外侧第二横槽321的槽宽W21具有0.90≤W22/W21≤1.10的关系。因此,第一及第二外侧第二横槽321、322具有大致相同的槽宽W21、W22。
另外,从外侧第二陆部32的轮胎赤道面CL侧的边缘部到第二外侧第二横槽322的终端部为止的距离D22相对于外侧第二陆部32的宽度Wr2优选具有0.20≤D22/Wr2<0.50的关系,更优选具有0.25≤D22/Wr2≤0.40的关系。另外,第二外侧第二横槽322的距离D22相对于第一外侧第二横槽321的距离D21具有0.90≤D22/D21≤1.10的关系。因此,第一及第二外侧第二横槽321、322具有大致相同的距离D21、D22。
中央陆部33是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未被截断的单个条状花纹,具有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踏面。另外,中央陆部33具备中央横槽331。另外,中央陆部33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边缘部具有未被横槽或刀槽花纹截断的平面构造。
中央横槽331在一方的端部向内侧中央主槽23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在中央陆部33内终止。另外,中央横槽331的槽宽W31处于1.5[mm]以上且2.8[mm]以下的范围,槽深(省略图中的尺寸记号)处于5.9[mm]以上且6.5[mm]以下的范围。
另外,从中央陆部33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边缘部到中央横槽331的终端部为止的距离D31相对于中央陆部33的宽度Wr3优选具有0.25≤D31/Wr3<0.50的关系,更优选具有0.30≤D31/Wr3≤0.40的关系。
在上述的结构中,胎面部中央区域的陆部32~34中的位于比轮胎赤道面CL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陆部(外侧第二陆部32及中央陆部33)是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未被截断的单个条状花纹,因此能够确保干路面上的转弯行驶时承受较大的载荷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陆部32、33的刚性。由此,能够确保轮胎的操纵稳定性能。
另外,如图4所示,外侧胎肩陆部31的横槽311、外侧第二陆部32的横槽321、322及中央陆部33的横槽331相对于轮胎周向向同一方向倾斜。在该图中,所有的横槽311、321、322、331均向右下方倾斜地延伸。
横槽的倾斜角是作为从横槽的槽中心线与轮胎接地面内的横槽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交点通过的直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而被测定的。
[车宽方向内侧区域]
图5是示出图2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车宽方向内侧区域的放大图。该图示出了内侧第二陆部34及内侧胎肩陆部35。图6是图5所记载的内侧第二陆部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图7是图5所记载的内侧胎肩陆部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
内侧第二陆部34具备周向细槽341、内侧第二横槽342、及刀槽花纹或细槽343。另外,内侧第二陆部3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边缘部具有未被横槽或刀槽花纹截断的平面构造。
周向细槽341是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细槽,在图5的结构中,具有具备恒定的槽宽的直线形状。另外,周向细槽341的槽宽W41处于1.0[mm]以上且2.0[mm]以下的范围。另外,周向细槽的槽宽W41相对于内侧第二陆部34的宽度Wr4优选具有0.03≤W41/Wr4≤0.10的关系,更优选具有0.04≤W41/Wr4≤0.07的关系。
另外,周向细槽341的槽深H41(参照图6)处于3.9[mm]以上且4.3[mm]以下的范围。周向细槽341的槽深H41相对于内侧胎肩主槽24的槽深Hg4具有0.40≤H41/Hg4≤0.60的关系。
另外,在图5的结构中,由周向细槽341划分出的内侧第二陆部34的轮胎赤道面CL侧的部分是细条状花纹(省略图中的附图标记),具有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踏面。另外,该细条状花纹的左右的边缘部、即中央主槽23侧的边缘部及周向细槽341侧的边缘部具有没有横槽或刀槽花纹的开口部的平面构造。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胎面部中央区域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陆部(内侧第二陆部34)具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将陆部33截断的周向细槽341,因此在湿路面上行驶时对排水性做出较大贡献的车宽方向的内侧区域的槽面积增加。由此,胎面部中央区域的排水性提高,轮胎的湿地性能提高。
另外,从内侧第二陆部34的轮胎赤道面CL侧的边缘部到周向细槽341的槽中心线为止的距离D41相对于内侧第二陆部34的宽度Wr4优选具有0.20≤D41/Wr4≤0.50的关系,更优选具有0.25≤D41/Wr4≤0.35的关系。因此,周向细槽341相对于内侧第二陆部34的中心线偏向轮胎赤道面CL侧地配置。
内侧第二横槽342在一方的端部向内侧胎肩主槽24开口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在内侧第二陆部34内终止。另外,内侧第二横槽342的槽宽W42处于1.7[mm]以上且3.4[mm]以下的范围。另外,内侧第二横槽342的槽宽W42相对于第一外侧第二横槽321的槽宽W21(参照图4)具有0.90≤W42/W21≤1.20的关系。因此,第一外侧第二横槽321及内侧第二横槽342具有大致相同的槽宽W21、W42。
另外,内侧第二横槽342的槽深H42(参照图6)处于5.9[mm]以上且6.5[mm]以下的范围。另外,内侧第二横槽342的槽深H42相对于周向细槽341的槽深H41具有1.40≤H42/H41≤1.60的关系。另外,内侧第二横槽342的槽深H42相对于内侧胎肩主槽24的槽深Hg4具有0.65≤H42/Hg4≤0.80的关系。因此,内侧第二横槽342比周向细槽341深,比内侧胎肩主槽24浅。
另外,从内侧第二陆部34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部到内侧第二横槽342的终端部为止的距离D42相对于内侧第二陆部34的宽度Wr4优选具有0.30≤D42/Wr4≤0.50的关系,更优选具有0.30≤D42/Wr4≤0.40的关系。因此,内侧第二横槽342相对于周向细槽341不交叉。
另外,第一外侧第二横槽321的距离D21(参照图4)与内侧第二横槽342的距离D42优选具有1.01≤D42/D21≤1.20的关系,更优选具有1.02≤D42/D21≤1.10的关系。因此,内侧第二横槽342的距离D42优选比第一外侧第二横槽321的距离D21大(D21<D41)。
另外,第二外侧第二横槽322的距离D22(参照图4)与内侧第二横槽342的距离D42优选具有1.01≤D42/D22≤1.20的关系,更优选具有1.02≤D42/D22≤1.10的关系。因此,内侧第二横槽342的距离D42优选比第二外侧第二横槽322的距离D22大(D22<D41)。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内侧第二陆部34具备周向细槽341及内侧胎肩主槽24,因此车宽方向的内侧区域的排水性提高。另外,由于外侧第二陆部32在左右的边缘部分别具备横槽321、322,因此车宽方向的外侧区域的排水性提高。并且,通过各陆部32、34的横槽321、322、342具有在陆部内终止的封闭构造,能够确保各陆部32、34的刚性。由此,兼顾轮胎的湿地性能及干地操纵稳定性能。
刀槽花纹或细槽343通过从内侧第二横槽342延伸并在周向细槽341开口,从而将这些槽341、342连接。在图5的结构中,刀槽花纹或细槽343沿着内侧第二横槽342的槽中心线的延长线延伸并在周向细槽341开口。在该结构中,通过使刀槽花纹或细槽343将周向细槽341与内侧第二横槽342连接,从而能够有效地得到轮胎滚动时从周向细槽341向内侧第二横槽342的排水作用。由此,车宽方向的内侧区域的排水性提高。
另外,刀槽花纹或细槽343的宽度W43(省略图中的尺寸记号)处于0.4[mm]以上且0.8[mm]以下的范围。另外,刀槽花纹或细槽343的深度H43(参照图6)相对于周向细槽341的槽深H41具有0.90≤H43/H41≤1.10的关系。因此,刀槽花纹或细槽343相对于周向细槽341具有相同的深度。
刀槽花纹宽度是在将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下作为胎面踏面中的刀槽花纹的最大开口宽度而被测定的。
刀槽花纹深度是在将轮胎安装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下作为从胎面踏面到刀槽花纹的最大深度位置为止的距离而被测定的。另外,在刀槽花纹在槽底具有局部的凹凸部的结构中,将它们除外来测定刀槽花纹深度。
另外,在图2中,在外侧第二陆部32及中央陆部33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边缘部开口的横槽322、331被配置在内侧第二陆部34的横槽342的延长线上。由此,能够提高胎面部中央区域的排水性。另一方面,在外侧第二陆部3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边缘部开口的横槽321相对于在车宽方向内侧的边缘部开口的横槽322在轮胎周向上偏移地配置。由此,外侧第二陆部32的轮胎周向的刚性分布被均匀化而陆部的偏磨耗被抑制,另外,由横槽321、322的配置引起的花纹噪声被降低。
但是,不限于此,外侧第二陆部32及中央陆部33的横槽322、331也可以从内侧第二陆部34的横槽342的延长线偏移地配置(省略图示)。另外,优选的是,双方的横槽322、331相对于内侧第二陆部34的横槽342的延长线在轮胎周向上向同一方向偏移。
另外,外侧第二陆部32的宽度Wr2、中央陆部33的宽度Wr3及内侧第二陆部34的宽度Wr4优选大致相同。具体而言,优选宽度Wr2~Wr4的比处于95[%]以上且105[%]以下的范围。特别是,中央陆部33的宽度Wr3相对于外侧第二陆部32的宽度Wr2及内侧第二陆部34的宽度Wr4处于95[%]以上且105[%]以下的范围。由此,胎面部中央区域的陆部32~34的刚性被均匀化,轮胎的耐偏磨耗性及均匀性提高。
内侧胎肩陆部35具备周向细槽351和内侧胎肩横槽352(参照图5)。
周向细槽351是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直线形状的细槽,相对于内侧胎肩陆部35的接地面的中心线偏向轮胎赤道面CL侧地配置。由此,在湿路面上行驶时对排水性做出较大贡献的车宽方向的内侧区域的槽面积增加,轮胎的湿地性能提高。另外,周向细槽351的槽宽W51处于1.0[mm]以上且2.0[mm]以下的范围,槽深H51(参照图7)处于3.9[mm]以上且4.3[mm]以下的范围。另外,周向细槽351的槽宽W51相对于内侧中央主槽23的槽宽Wg3具有0.10≤W51/Wg3≤0.30的关系。
另外,在图5中,从内侧胎肩陆部35的内侧胎肩主槽24侧的边缘部到周向细槽341的槽中心线为止的距离D51相对于内侧胎肩陆部35的宽度Wr5优选具有0.20≤D51/Wr5≤0.40的关系,更优选具有0.25≤D51/Wr5≤0.35的关系。因此,周向细槽341优选从内侧胎肩陆部35的接地面的中心线(省略图示)偏向内侧胎肩主槽24侧地配置。
内侧胎肩横槽352在一方的端部在内侧胎肩陆部35的内部终止,并越过轮胎接地端T而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另外,内侧胎肩横槽352与周向细槽351交叉,在周向细槽351与内侧胎肩主槽34之间终止。另外,内侧胎肩横槽352的槽宽W52处于1.0[mm]≤W52≤2.5[mm]的范围,槽深H52(参照图7)处于5.9[mm]≤H52≤6.5[mm]的范围。因此,外侧胎肩横槽352是所谓的细槽。另外,如图7所示,周向细槽351比内侧胎肩横槽352浅。
另外,内侧胎肩陆部35在内侧胎肩主槽24侧的边缘部具有由周向细槽351划分并且具有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踏面的细条状花纹(省略图中的附图标记)。另外,内侧胎肩陆部35的内侧胎肩主槽24侧的边缘部具有未被横槽或刀槽花纹截断的平面构造。
另外,如图4所示,内侧第二陆部34的横槽342及内侧胎肩陆部35的横槽352相对于轮胎周向向同一方向倾斜。在该图中,所有的横槽342、352向右下方倾斜地延伸。而且,如图2所示,胎面整体中的所有的横槽311、321、322、331、342、352相对于轮胎周向向同一方向倾斜。
另外,在图2中,充气轮胎1具备使横槽的间距长度在轮胎周向上周期性地变化而成的间距变化构造。具体而言,陆部31~35的横槽311、321、322、331、342、352各自以由3种~7种间距长度构成的预定的间距排列沿轮胎周向排列。在该间距变化构造中,由横槽的排列引起的花纹噪声被降低,轮胎的噪声性能提高。
另外,在图2中,外侧胎肩陆部31中的外侧胎肩横槽311的间距数N1相对于内侧胎肩陆部35中的内侧胎肩横槽352的间距数N5具有0.95≤N1/N5≤1.05的关系。因此,外侧及内侧的胎肩横槽311、352的间距数N1、N5被设定为大致相同。另外,外侧胎肩横槽311的间距数N1处于66以上且74以下的范围。
另外,外侧胎肩横槽311的间距长度P1(参照图2)的最大值P1_max相对于位于轮胎周向的相同位置的内侧胎肩横槽352的间距长度P5_max具有0.95≤P1_max/P5_max≤1.05的关系。因此,外侧及内侧的胎肩横槽311、352的间距长度P1、P5被设定为大致相同。在该结构中,与位于轮胎周向的相同位置的外侧及内侧的胎肩横槽311、352以相互不同的间距长度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降低特别是具有大的间距长度的区间接地了时的车辆的通过噪声。
而且,外侧胎肩横槽311的间距长度P1(参照图2)的最小值P1_min相对于内侧胎肩横槽352的间距长度的最小值P5_min优选具有0.95≤P1_min/P5_min≤1.05的关系。另外,外侧胎肩横槽311的间距长度P1优选处于41[mm]以上且22[mm]以下的范围。
位于轮胎周向的相同位置的内侧胎肩横槽被定义为相对于任意的外侧胎肩横槽的轮胎周向的相对距离最短的内侧胎肩横槽。
另外,排列的多个外侧胎肩横槽311中的宽度最宽的胎肩横槽311的槽宽W11_max和宽度最窄的胎肩横槽311的槽宽W11_min具有1.00≤W11_max/W11_min≤1.05的关系。同样地,排列的多个内侧胎肩横槽352中的宽度最宽的胎肩横槽352的槽宽W52_max和宽度最窄的胎肩横槽352的槽宽W52_min具有1.00≤W52_max/W52_min≤1.05的关系。即,在如上述那样外侧及内侧的胎肩横槽311、352以多种间距长度沿轮胎周向排列的结构中,胎肩横槽311、352的槽宽W11、W52分别被设定为大致恒定。
而且,外侧胎肩横槽311的槽宽W11相对于内侧胎肩横槽352的槽宽W52具有0.95≤W11/W52≤1.05的关系。因此,外侧及内侧的胎肩横槽311、352的槽宽W11、W52被设定为相互大致相同。
[胎肩横槽的倒角部]
图8及图9是示出图5所记载的胎肩横槽的倒角部的说明图。在这些图中,图8示出胎肩横槽352的放大平面图,图9示出沿着周向细槽351的槽深方向的剖视图。
在图2的结构中,如上所述,外侧胎肩陆部31及内侧胎肩陆部35分别具备多个胎肩横槽311、352。此时,优选外侧胎肩陆部31及内侧胎肩陆部35中的至少一方在胎面踏面中的胎肩横槽311;352的开口部具备倒角部。在该结构中,倒角部353扩大胎肩横槽352的槽容积,因此胎肩横槽311、352的排水性提高。在此,作为一例,对内侧胎肩陆部35在胎肩横槽352的槽开口部具备倒角部353的结构(参照图8)进行说明。
在图8的结构中,倒角部353在轮胎接地面内包围胎肩横槽352的槽开口部的整周而形成。具体而言,倒角部353沿着胎肩横槽352的轮胎周向的前后的边缘部延伸,另外包围胎肩横槽352的终端部。但是,不限于此,倒角部353也可以仅形成于胎肩横槽352的轮胎周向的边缘部的单侧,另外,也可以不形成于胎肩横槽352的终端部(省略图示)。
另外,在图9中,优选倒角部353的宽度W53相对于胎肩横槽352的宽度W52具有0.25≤W53/W52≤0.40的关系。另外,倒角部353的宽度W53优选处于0.3[mm]≤W53≤0.7[mm]的范围。另外,倒角部353的深度H53优选相对于胎肩横槽352的深度H52具有0.14≤H53/H52≤0.17的关系。另外,在图9的结构中,周向细槽351的深度H51比胎肩横槽352的深度H52浅,且倒角部353的深度H53比周向细槽351的深度H51浅(H53<H51<H52)。
倒角部的宽度是作为胎面踏面中的倒角部的最大宽度而被测定的。另外,胎面踏面的延长线与横槽的槽壁面的延长线的交点被用作倒角部的宽度的测定点。
倒角部的深度是作为从胎面踏面到倒角部的最大深度位置为止的距离而被测定的。
[变形例]
图10是示出图2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说明图。该图示出了胎面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区域的平面图。
在图2的结构中,如图4所示,外侧胎肩陆部31的外侧胎肩主槽21侧的边缘部具有未被横槽或刀槽花纹截断的平面构造。在该结构中,在外侧胎肩陆部31的刚性提高、轮胎的转弯性能提高方面是优选的。
相对于此,在图10的结构中,外侧胎肩陆部31具备上述的外侧胎肩横槽311、第二外侧胎肩横槽312及刀槽花纹313。
第二外侧胎肩横槽312形成于外侧胎肩主槽21侧的边缘部,并在一方的端部在外侧胎肩陆部31内终止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向外侧胎肩主槽21开口。另外,第一外侧胎肩横槽311和第二外侧胎肩横槽312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另外,第二外侧胎肩横槽312配置在外侧第二陆部32的第一外侧第二横槽321的槽中心线的延长线(省略图示)上。因此,第二外侧胎肩横槽312向与第一外侧第二横槽321相同的方向倾斜。
另外,第二外侧胎肩横槽312的槽宽W12(参照图10)优选相对于第一外侧胎肩横槽311的槽宽W11具有0.95≤W12/W11≤1.05的关系。另外,第二外侧胎肩横槽312的槽深H12(省略图示)优选相对于第一外侧胎肩横槽311的槽深H11具有0.95≤H12/H11≤1.05的关系。因此,第一及第二胎肩横槽311、312具有大致相同的槽宽及槽深。
另外,从外侧胎肩陆部31的外侧胎肩主槽21侧的边缘部到第二外侧胎肩横槽312的终端部为止的距离D12相对于外侧胎肩陆部31的宽度Wr1优选具有0.15≤D12/Wr1≤0.25的关系,更优选具有0.18≤D12/Wr1≤0.20的关系。另外,第一及第二胎肩横槽311、312也可以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互重叠(参照图10),也可以不重叠(省略图示)。
而且,外侧胎肩陆部31具备从第二外侧胎肩横槽312的终端部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刀槽花纹313。例如,在图10的结构中,刀槽花纹313沿着第二外侧胎肩横槽312的槽中心线延伸,并将第二外侧胎肩横槽312延长。由此,轮胎的湿地性能提高。
[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该充气轮胎1具有相对于车辆的安装方向的指定,并且具备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外侧胎肩主槽21、外侧中央主槽22、内侧中央主槽23及内侧胎肩主槽24和由这些主槽21~24划分而成的外侧胎肩陆部31、外侧第二陆部32、中央陆部33、内侧第二陆部34及外侧胎肩陆部35(参照图2)。另外,外侧第二陆部32、中央陆部33及内侧第二陆部34具有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时从胎面轮廓的基准轮廓线向轮胎径向外侧局部鼓出的踏面(参照图3)。另外,外侧胎肩主槽21的槽宽Wg1、内侧中央主槽23的槽宽Wg3、及侧胎肩主槽24的槽宽Wg4具有Wg3<Wg1<Wg4、1.05≤Wg1/Wg3≤1.25及1.10≤Wg4/Wg3≤1.30的关系。
在该结构中,(1)由于胎面部中央区域的陆部32~34具备上述鼓出的踏面,所以胎面部中央区域的接地压力增加。由此,在湿路面上行驶时的陆部32~34的踏面与路面的接地特性提高,轮胎的湿地性能提高。
另外,(2)外侧胎肩主槽21的槽宽Wg1、内侧中央主槽23的槽宽Wg3、及内侧胎肩主槽24的槽宽Wg4具有Wg3<Wg1<Wg4、1.05≤Wg1/Wg3≤1.25及1.10≤Wg4/Wg3≤1.30的关系(参照图3)。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内侧中央主槽23的槽宽Wg3窄,因此能够确保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区域中的陆部33、34的刚性,干路面上的轮胎的操纵稳定性能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内侧胎肩主槽24的槽宽Wg4宽,因此能够确保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区域的排水性,确保轮胎的湿地性能。
通过上述(1)、(2),具有兼顾地提高轮胎的湿地性能及干地操纵稳定性能的优点。
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外侧中央主槽22的槽宽Wg2相对于内侧中央主槽23的槽宽Wg3具有1.05≤Wg2/Wg3≤1.40的关系(参照图3)。在该结构中,由于外侧中央主槽22的槽宽Wg2比内侧中央主槽23的槽宽Wg3宽(Wg3<Wg2),因此与外侧中央主槽22具有窄幅构造的结构相比,具有能够降低车辆的通过噪声的优点。
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外侧中央主槽22的槽宽Wg2相对于外侧胎肩主槽21的槽宽Wg1及内侧中央主槽23的槽宽Wg3具有Wg1<Wg2及0.01≤(Wg2-Wg1)/Wg3的关系(参照图3)。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外侧中央主槽22的槽宽Wg2比位于车宽方向的最外侧的外侧胎肩主槽21的槽宽Wg1大(Wg1<Wg2),因此与外侧中央主槽22具有窄幅构造的结构相比,具有能够降低车辆的通过噪声的优点。
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4条主槽21~24的槽宽Wg1~Wg4相互不同。由此,具有使通过主槽21~24的气柱共鸣音分散而降低车辆的通过噪声的优点。
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外侧胎肩陆部31及内侧胎肩陆部35分别具备在一方的端部在陆部的内部终止并且越过轮胎接地端T而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胎肩横槽311、352(参照图5)。在该结构中,由于外侧及内侧的胎肩陆部31、35具备非贯通的横槽311、352,因此与胎肩陆部31、35具备贯通横槽的结构(省略图示)相比,具有能够降低车辆的通过噪声的优点。
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在外侧胎肩横槽311的间距长度P1(参照图2)的最大值P1_max相对于位于轮胎周向的相同位置的内侧胎肩横槽352的间距长度P5_max具有0.95≤P1_max/P5_max≤1.05的关系的该结构中,外侧及内侧的胎肩横槽311、352的间距长度P1、P5被设定为大致相同,因此与位于轮胎周向的相同位置的外侧及内侧的胎肩横槽311、352以相互不同的间距长度配置的结构相比,具有能够降低特别是具有大的间距长度的区间接地了时的车辆的通过噪声的优点。
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外侧胎肩陆部35具备多个胎肩横槽352(参照图2),胎肩横槽352的槽宽W11(参照图4)处于1.0[mm]≤W11≤2.5[mm]的范围。在该结构中,由于外侧胎肩横槽352是所谓的细槽,因此与外侧胎肩横槽352具有宽幅(宽度宽)构造的结构相比,具有能够降低车辆的通过噪声的优点。
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外侧胎肩陆部31具备以多种间距长度P1沿轮胎周向排列的多个胎肩横槽311(参照图2)。另外,宽度最宽的胎肩横槽311的槽宽W11_max和宽度最窄的胎肩横槽311的槽宽W11_min具有1.00≤W11_max/W11_min≤1.05的关系。在该结构中,外侧胎肩横槽311的槽宽W11被均匀化,因此具有能够降低车辆的通过噪声的优点。
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外侧胎肩陆部31及内侧胎肩陆部35分别具备多个胎肩横槽311、352(参照图2)。另外,外侧胎肩陆部31中的胎肩横槽311的槽宽W11相对于内侧胎肩陆部352中的胎肩横槽352的槽宽W52具有0.95≤W11/W52≤1.05的关系。在该结构中,外侧及内侧的胎肩横槽311、352的槽宽W11、W52被设定为大致相同,因此具有能够降低车辆的通过噪声的优点。
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外侧胎肩陆部31及内侧胎肩陆部35分别具备多个胎肩横槽311、352(参照图2)。另外,胎肩横槽311在胎面踏面的开口部具备倒角部353(参照图8)。在该结构中,倒角部353扩大胎肩横槽352的槽容积,因此具有胎肩横槽311、352的排水性提高的优点。
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内侧胎肩陆部31具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将内侧胎肩陆部35截断的周向细槽351(参照图2)。在该结构中,在湿路面上行驶时对排水性做出较大贡献的车宽方向的内侧区域的槽面积增加,因此具有轮胎的湿地性能提高的优点。特别是在轮胎安装于被设定为负外倾的车轮的情况下,在车辆直行时也较宽地接地的胎面部内侧区域的槽面积增加,因此能够有效地得到轮胎的湿地性能的提高作用。
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周向细槽351的槽宽W51(参照图5)相对于内侧中央主槽23的槽宽Wg3具有0.10≤W51/Wg3≤0.30的关系。通过上述下限,具有能够确保周向细槽351的槽宽W51、能够适当地确保基于周向细槽351的湿地性能的提高作用的优点。通过上述上限,具有能够抑制由于周向细槽351宽度宽而引起的轮胎的噪声性能的恶化的优点。
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从内侧胎肩陆部35的内侧胎肩主槽24侧的边缘部到周向细槽351的槽中心线为止的距离D51相对于内侧胎肩陆部351的宽度Wr5具有0.20≤D51/Wr5≤0.40的关系(参照图5)。由此,具有使周向细槽351的距离D51适当化的优点。
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由周向细槽351划分出的内侧胎肩陆部35的内侧胎肩主槽24侧的部分是具有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踏面的细条状花纹(省略图中的附图标记)(参照图5)。在该结构中,与由周向细槽351划分出的上述部分是由横槽或者刀槽花纹在轮胎周向上截断的块列的结构相比,具有能够适当地确保内侧胎肩陆部35的刚性的优点。
另外,在该充气轮胎1中,外侧胎肩陆部31及内侧胎肩陆部35不具有前述鼓出的踏面(参照图3)。在该结构中,由于胎面部中央区域的陆部32~34具有上述鼓出的踏面,另一方面,胎面胎肩区域的陆部31、35不具有上述鼓出的踏面,从而在转弯时载荷所施加的胎面部胎肩区域与中央区域的接地压力差被均匀化。由此,具有转弯时的干地操纵稳定性提高的优点。
[实施例]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在该性能试验中,对多种试验轮胎进行了与(1)湿地制动性能、(2)干地操纵稳定性能、及(3)噪声性能相关的评价。另外,将轮胎尺寸为225/65R17 102H的试验轮胎组装于轮辋尺寸为17×6.5J的轮辋,对该试验轮胎赋予230[kPa]的内压及JATMA的规定载荷。另外,将试验轮胎安装于作为试验车辆的排气量2400[cc]且FF(Front engine Front drive: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方式的CUV(Crossover Utility Vehicle:混合型多用途车)的所有轮。
(1)在与湿地制动性能相关的评价中,试验车辆在以水深为1[mm]洒水了的沥青路上行驶,测定从初速度100[km/h]起的制动距离。然后,基于测定结果进行将现有例作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关于该评价,其数值越大越优选。
(2)在与操纵稳定性能相关的评价中,试验车辆在具有平坦的环绕路的干路面的测试路线上以60[km/h]~100[km/h]进行行驶。然后,测试驾驶员对车道变换时及转弯时的操舵性及直行时的稳定性进行感官评价。该评价通过将现有例作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来进行,其数值越大越优选。
(3)在与噪声性能相关的评价中,按照ECE(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欧洲经济委员会)的R117-2所规定的试验条件来测定车辆的通过噪声,进行将现有例作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关于该评价,数值越大越优选。
实施例的试验轮胎具备图1~图3的结构,主槽21~24的槽深为8.1mm,最窄的主槽23的槽宽Wg3为8.9mm。另外,胎面部中央区域的陆部32~34具有从胎面轮廓的基准轮廓线Pf鼓出的踏面,其鼓出量G2~G4为0.3[mm]。另外,胎面部胎肩区域的陆部的宽度Wr1、Wr5为38.5[mm],胎面部中央区域的陆部32~34的宽度Wr2、Wr3、Wr4为22.5[mm]。另外,周向细槽341、351的槽宽W41、W51为1.5[mm],槽深H41、H51为4.0[mm]。
现有例的试验轮胎具有与日本专利第5790876号公报同样的胎面花纹,在图1~图3的结构中,在(1)外侧胎肩横槽511贯通外侧胎肩陆部31这一点、(2)外侧第二陆部32不具有第一外侧第二横槽321这一点、(3)内侧第二陆部34不具有周向细槽341及刀槽花纹343这一点、以及(4)内侧胎肩陆部35不具有周向细槽351这一点上不同。
如试验结果所示可知,在实施例的试验轮胎中,轮胎的湿地制动性能、干地操纵稳定性能及噪声性能提高。
附图标记说明
1充气轮胎;11胎圈芯;12胎圈填胶;13胎体层;14带束层;141、142交叉带束;143带束覆盖件;15胎面橡胶;16胎侧橡胶;17轮辋缓冲橡胶;21外侧胎肩主槽;22外侧中央主槽;23内侧中央主槽;24内侧胎肩主槽;31外侧胎肩陆部;311外侧胎肩横槽;32外侧第二陆部;321第一外侧第二横槽;322第二外侧第二横槽;33中央陆部;331中央横槽;34内侧第二陆部;341周向细槽;342内侧第二横槽;343刀槽花纹或细槽;35内侧胎肩陆部;351周向细槽;352内侧胎肩横槽。

Claims (15)

1.一种充气轮胎,所述充气轮胎具有相对于车辆的安装方向的指定,并且具备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外侧胎肩主槽、外侧中央主槽、内侧中央主槽及内侧胎肩主槽和由所述主槽划分而成的外侧胎肩陆部、外侧第二陆部、中央陆部、内侧第二陆部及外侧胎肩陆部,
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第二陆部、所述中央陆部及所述内侧第二陆部具有在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时从胎面轮廓的基准轮廓线向轮胎径向外侧局部地鼓出的踏面,
所述外侧胎肩主槽的槽宽Wg1、所述内侧中央主槽的槽宽Wg3、及所述内侧胎肩主槽的槽宽Wg4具有Wg3<Wg1<Wg4、1.05≤Wg1/Wg3≤1.25及1.10≤Wg4/Wg3≤1.30的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中央主槽的槽宽Wg2相对于所述内侧中央主槽的槽宽Wg3具有1.05≤Wg2/Wg3≤1.40的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中央主槽的槽宽Wg2相对于所述外侧胎肩主槽的槽宽Wg1及所述内侧中央主槽的槽宽Wg3具有Wg1<Wg2及0.01≤(Wg2-Wg1)/Wg3的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4条主槽的槽宽相互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胎肩陆部及所述内侧胎肩陆部分别具备在一方的端部在所述陆部的内部终止并且越过轮胎接地端而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胎肩横槽。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胎肩陆部及所述内侧胎肩陆部分别具备多个胎肩横槽,并且,
所述外侧胎肩横槽的间距长度P1的最大值P1_max相对于位于轮胎周向的相同位置的所述内侧胎肩横槽的间距长度P5_max具有0.95≤P1_max/P5_max≤1.05的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胎肩陆部具备多个胎肩横槽,所述胎肩横槽的槽宽W11处于1.0mm≤W11≤2.5mm的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胎肩陆部具备以多种间距长度沿轮胎周向排列的多个胎肩横槽,并且,
宽度最宽的所述胎肩横槽的槽宽W11_max和宽度最窄的所述胎肩横槽的槽宽W11_min具有1.00≤W11_max/W11_min≤1.05的关系。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胎肩陆部及所述内侧胎肩陆部分别具备多个胎肩横槽,并且,
所述外侧胎肩陆部中的所述胎肩横槽的槽宽W11相对于所述内侧胎肩陆部中的所述胎肩横槽的槽宽W52具有0.95≤W11/W52≤1.05的关系。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胎肩陆部及所述内侧胎肩陆部分别具备多个胎肩横槽,并且,
所述胎肩横槽在胎面踏面的开口部具备倒角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胎肩陆部具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将所述内侧胎肩陆部截断的周向细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向细槽的槽宽W51相对于所述内侧中央主槽的槽宽Wg3具有0.10≤W51/Wg3≤0.30的关系。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内侧胎肩陆部的所述内侧胎肩主槽侧的边缘部到所述周向细槽的槽中心线为止的距离D51相对于所述内侧胎肩陆部的宽度Wr5具有0.20≤D51/Wr5≤0.40的关系。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周向细槽划分出的所述内侧胎肩陆部的所述内侧胎肩主槽侧的部分是具有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踏面的细条状花纹。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胎肩陆部及所述内侧胎肩陆部不具有所述鼓出的踏面。
CN201980083542.0A 2018-12-19 2019-12-18 充气轮胎 Pending CN11319525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37681 2018-12-19
JP2018237681A JP6787388B2 (ja) 2018-12-19 2018-12-19 空気入りタイヤ
PCT/JP2019/049709 WO2020130058A1 (ja) 2018-12-19 2019-12-18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95258A true CN113195258A (zh) 2021-07-30

Family

ID=71101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3542.0A Pending CN113195258A (zh) 2018-12-19 2019-12-18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55411A1 (zh)
EP (1) EP3900957B8 (zh)
JP (1) JP6787388B2 (zh)
CN (1) CN113195258A (zh)
RU (1) RU2766932C1 (zh)
WO (1) WO20201300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34775A (ja) * 2021-03-04 2022-09-1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4066247A (ja) * 2022-11-01 2024-05-1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42164A (zh) * 2010-10-07 2012-05-0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2729737A (zh) * 2011-04-12 2012-10-1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20130112325A1 (en) * 2011-11-08 2013-05-09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CN104870221A (zh) * 2013-05-14 2015-08-2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5182680A (ja) * 2014-03-25 2015-10-2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5205660A (ja) * 2014-04-23 2015-11-1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6055727A (ja) * 2014-09-08 2016-04-2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66001A (ja) * 1988-04-19 1989-10-2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0254049A (ja) * 2009-04-22 2010-11-11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521730B2 (ja) * 2010-04-20 2014-06-1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712566B2 (ja) * 2010-11-02 2015-05-0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95476B2 (ja) * 2011-04-12 2015-04-0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26383B2 (ja) * 2012-03-21 2014-11-1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746681B2 (ja) * 2012-12-19 2015-07-0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790876B2 (ja) 2013-02-25 2015-10-0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186147B2 (ja) * 2013-03-22 2017-08-23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153763B2 (ja) * 2013-04-23 2017-06-28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106053B2 (ja) * 2013-09-09 2017-03-2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0239354B2 (en) * 2013-10-30 2019-03-26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JP6348008B2 (ja) * 2014-07-10 2018-06-2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6055722A (ja) * 2014-09-08 2016-04-2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75851B2 (ja) * 2014-10-09 2018-08-2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047137B2 (ja) * 2014-11-20 2016-12-2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30241B2 (ja) * 2017-06-19 2021-09-0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42164A (zh) * 2010-10-07 2012-05-0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2729737A (zh) * 2011-04-12 2012-10-1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20130112325A1 (en) * 2011-11-08 2013-05-09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CN104870221A (zh) * 2013-05-14 2015-08-2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5182680A (ja) * 2014-03-25 2015-10-2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5205660A (ja) * 2014-04-23 2015-11-1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6055727A (ja) * 2014-09-08 2016-04-2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00957A9 (en) 2021-12-22
WO2020130058A1 (ja) 2020-06-25
EP3900957A1 (en) 2021-10-27
EP3900957B8 (en) 2023-11-29
RU2766932C1 (ru) 2022-03-16
US20220055411A1 (en) 2022-02-24
JP2020100170A (ja) 2020-07-02
JP6787388B2 (ja) 2020-11-18
EP3900957B1 (en) 2023-10-11
EP3900957A4 (en) 2022-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72848B2 (en) Pneumatic tire
EP3900957B1 (en) Pneumatic tire
CN107921823B (zh) 充气轮胎
CN112236313B (zh) 充气轮胎以及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JP717247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3710503B (zh) 充气轮胎
CN111655516B (zh) 充气轮胎
CN111655515B (zh) 充气轮胎
JP2022126526A (ja) タイヤ
JP2022056698A (ja) タイヤ
JP723838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919403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28333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28333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485914B2 (ja) タイヤ
WO2024111589A1 (ja) タイヤ
JP727604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7247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24111592A1 (ja) タイヤ
WO2021100669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9414963B (zh) 充气轮胎
JP2022057911A (ja) タイヤ
JP2023048304A (ja) タイヤ
JP2024074583A (ja) タイヤ
JP2024074584A (ja) 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nagawa

Applicant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