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69478A - 保护罩和车载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保护罩和车载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69478A
CN113169478A CN201980073740.9A CN201980073740A CN113169478A CN 113169478 A CN113169478 A CN 113169478A CN 201980073740 A CN201980073740 A CN 201980073740A CN 113169478 A CN113169478 A CN 1131694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sor
wiring
vehicle
protective cover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7374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69478B (zh
Inventor
川岛康裕
原田岳人
上田佳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1694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94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694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94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5/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acoustic waves, e.g. sonar systems
    • G01S15/88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5/93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 G01S15/931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of land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4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ombined with, or convertible into, other devices or objects, e.g. bumpers combined with road brushes, bumpers convertible into beds
    • B60R19/483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ombined with, or convertible into, other devices or objects, e.g. bumpers combined with road brushes, bumpers convertible into beds with obstacle sensors of electric or electronic typ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52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5/00
    • G01S7/52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3Cov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5/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acoustic waves, e.g. sonar systems
    • G01S15/88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5/93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 G01S15/931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of land vehicles
    • G01S2015/937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of land vehicles sensor installation details
    • G01S2015/938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of land vehicles sensor installation details in the bumper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testing or measuring purpo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Or Position Using Acoustic Or Ultrasonic Wave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保护罩,保护罩(6)构成为保护安装于车体部件(B)的车载传感器(2)与布线(W)的电连接部亦即连接器结合部(CC)。该保护罩具备保护部(63)和固定部(64)。保护部覆盖连接器结合部,该连接器结合部将传感器侧连接器(25)与布线侧连接器(4)结合,该传感器侧连接器(25)设置于车载传感器侧且在延伸设置方向上延伸设置,该布线侧连接器(4)设置于布线侧且相对于传感器侧连接器在与延伸设置方向相反的结合方向上相对移动并且与传感器侧连接器结合。固定部以固定于车载传感器侧的方式与保护部一体地设置。

Description

保护罩和车载用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在2018年11月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8-211640号,这里通过参照而编入该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安装于车体部件的车载传感器与布线的电连接部进行保护的保护罩、以及具备该车载传感器和保护罩的车载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车载传感器,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超声波传感器装置。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超声波传感器装置安装于保险杠,经由线束等布线部件而与控制部电连接。具体而言,超声波传感器装置的壳体具备连接器部。连接器部具有与形成于布线部件的前端的端子连接部连接的规定形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302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车载传感器安装于保险杠等车体部件。因此,该车载传感器暴露于雨水、雪、冰、泥、飞石等异物飞来或附着的环境。由于泥、水、雪或者冰的附着、飞石的碰撞等,车载传感器的防水性等耐环境性能会降低。因此,在车载传感器、特别是车载传感器侧的连接器与布线侧的连接器的结合部,需要抑制耐环境性能降低。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例示的情况等而完成的。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更进一步提高车载传感器和包含该车载传感器的车载用装置的防水性等耐环境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保护罩构成为保护安装于车体部件的车载传感器与布线的电连接部亦即连接器结合部。
该保护罩具备:保护部,其覆盖上述连接器结合部,上述连接器结合部将传感器侧连接器与布线侧连接器结合,该传感器侧连接器设置于上述车载传感器侧且在延伸设置方向上延伸设置,该布线侧连接器设置于上述布线侧且相对于上述传感器侧连接器在与上述延伸设置方向相反的结合方向上相对移动并且与上述传感器侧连接器结合;以及固定部,其以固定于上述车载传感器侧的方式与上述保护部一体地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观点,车载用装置具备:安装于车体部件的车载传感器;以及保护上述车载传感器与布线的电连接部即连接器结合部的保护罩。
在该车载用装置中,上述车载传感器具有在延伸设置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传感器侧连接器,上述保护罩具备:保护部,其覆盖上述连接器结合部,上述连接器结合部结合布线侧连接器,该布线侧连接器设置于上述布线侧且相对于上述传感器侧连接器在与上述延伸设置方向相反的结合方向上相对移动并且与上述传感器侧连接器结合;以及固定部,其以固定于上述车载传感器侧的方式与上述保护部一体地设置。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上述保护罩中,固定于上述车载传感器侧的上述固定部与覆盖上述连接器结合部的上述保护部一体地设置。因此,若将上述保护罩的上述固定部固定于上述车载传感器侧,则上述保护罩的上述保护部覆盖上述连接器结合部。由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上述车载传感器和包含该车载传感器的上述车载用装置、特别是上述连接器结合部的防水性等耐环境性能。
此外,在申请文件中的各栏,有时对各要素标注带括弧的参照附图标记。在该情况下,该参照附图标记仅表示同要素与后述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具体的结构的对应关系的一例。因此,本发明没有被该参照附图标记的记载进行任何限定。
附图说明
图1是在车载状态下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载用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仰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载用装置的后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车载用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分解表示图1所示的车载用装置的仰视图。
图5是分解表示图2所示的车载用装置的后视图。
图6是分解表示图3所示的车载用装置的立体图。
图7是进一步分解表示图4所示的车载用装置的仰视图。
图8是进一步分解表示图5所示的车载用装置的后视图。
图9是进一步分解表示图6所示的车载用装置的立体图。
图10是图1~图9所示的保护罩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保护罩的主视图。
图12是在分解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载用装置的状态下表示的仰视图。
图13是在车载状态下以将保护罩开放的状态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载用装置的仰视图。
图14是在车载状态下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载用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仰视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车载用装置的侧视图。
图16是在车载状态下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载用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仰视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车载用装置的主视图。
图18是分解表示图16所示的车载用装置的仰视图。
图19是图16~图18所示的保护罩的后视图。
图20是在分解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载用装置的状态下表示的仰视图。
图21是将第五实施方式的保护罩的概略结构与布线一同表示的后视图。
图22是将第五实施方式的保护罩的概略结构与布线一同表示的仰视图。
图23是图21和图22所示的保护罩的后视图。
图24是在车载状态下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车载用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仰视图。
图25是图24所示的车载用装置的后视图。
图26是图24所示的车载用装置的主视图。
图27是分解表示图24所示的车载用装置的仰视图。
图28是分解表示图25所示的车载用装置的后视图。
图29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车载用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仰视图。
图30是图29所示的车载用装置的后视图。
图31是分解表示图29所示的车载用装置的仰视图。
图32是分解表示图30所示的车载用装置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若能够应用于一个实施方式的各种变形例插入到与该实施方式相关的一系列的说明的中途,则有可能妨碍该实施方式的理解。因此,在实施方式的说明之后集中记载变形例。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1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载用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车载用装置1具备安装于车体部件B的车载传感器2。以下将搭载本实施方式的车载用装置1的车辆称为“本车辆”。
图1表示车载状态的车载用装置1。其中,为了便于说明,在图1~图11中,设定“前”、“后”、“左”、“右”、“上”和“下”的各方向。这些各方向仅仅是为了便于简化车载用装置1的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的说明而设定的,并不对本发明进行任何限定。
(整体结构)
首先,对车载用装置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载用装置1的安装对象亦即车体部件B是板状的保险杠罩,具有沿着前后方向贯通的贯通孔亦即安装孔H。图1表示在车体部件B为前保险杠罩的情况下的车载状态的一例。车载传感器2是对存在于本车辆的周围的障碍物进行检测的超声波传感器,构成为能够发送接收超声波。车载传感器2借助附属部件3安装于安装孔H。
车载传感器2通过与设置于布线W侧的布线侧连接器4结合,从而与布线W电连接。布线侧连接器4安装于布线W的末端。以下将车载传感器2与布线W的电连接部、即车载传感器2与布线侧连接器4的结合部称为“连接器结合部CC”。在图1的例子中,连接器结合部CC收纳在前保险杠罩的内侧。关于车载传感器2、附属部件3和布线侧连接器4的结构的详细内容,后述说明。
在连接器结合部CC安装有内侧罩5。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罩5形成为安装于布线侧连接器4。另外,内侧罩5构成为在安装于布线侧连接器4的状态下,布线侧连接器4相对于车载传感器2装卸自如。此外,“装卸自如”是指不仅能够物理上装卸,而且能够通过作业者的手指的操作而比较容易地装卸。在“装卸自如”的情况下,典型地说,不需要工具,仅通过操作者的手指的简单的操作就能够完成装卸动作。关于内侧罩5的结构的详细内容,后述说明。
保护罩6构成为保护连接器结合部CC。即,保护罩6被设置为通过抑制泥、雪、冰等对内侧罩5的附着,从而防止水等异物对连接器结合部CC的侵入。具体而言,保护罩6形成为在固定于车载传感器2侧并且搭载于本车辆的车载状态下,从上方、下方和后方覆盖内侧罩5。以下将保护罩6固定于车载传感器2侧的状态称为“固定状态”。关于保护罩6的结构的详细内容,后述说明。
(车载传感器)
接下来,对构成车载用装置1的各部分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车载传感器2的壳体20由合成树脂、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车载传感器2具有筒状部21和主体部22。
筒状部21从主体部22朝向超声波发送方向(即图中前方)突出地设置。筒状部21形成为具有与超声波发送方向平行的中心轴线的大致圆筒形状。即,筒状部21形成为其大致圆筒形状的中心轴线与车载传感器2的指向中心轴一致。在筒状部21设置有能够发送接收超声波的未图示的超声波麦克风。
构成壳体20的主要部分的主体部22具有箱状部23。箱状部23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长度方向、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宽度方向且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厚度方向的箱状。以下,有时将箱状部23的宽度方向即图中上下方向称为“传感器宽度方向”。另外,以下,有时将箱状部23的长度方向即图中左右方向称为“传感器长度方向”。在箱状部23收纳有未图示的电路基板等。
如图4~图9所示,在箱状部23设置有第一被接合部24A和第二被接合部24B。第一被接合部24A和第二被接合部24B由突起和/或凹部形成。第一被接合部24A和第二被接合部24B构成为在将保护罩6固定于车载传感器2的壳体20时与保护罩6侧接合。
主体部22具有传感器侧连接器25。传感器侧连接器25是设置于车载传感器2侧的连接器,从箱状部23的传感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向延伸设置方向D1延伸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侧连接器25与箱状部23的右端部一体地连接。延伸设置方向D1是与传感器宽度方向和超声波发送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具体而言,延伸设置方向D1是在车载状态下远离车体部件B和筒状部21的方向。在图1的例子中,延伸设置方向D1是与传感器长度方向呈10~15度左右的角度的右斜后方。以下将与延伸设置方向D1相反的方向称为“结合方向D2”。
传感器侧连接器25具有连接器套筒26、以及在该连接器套筒26的内侧向延伸设置方向D1延伸设置的棒状的未图示的阳触头。连接器套筒26是合成树脂制的壳体20的一部分,形成为向延伸设置方向D1延伸设置的筒状。即,箱状部23与连接器套筒26由相同的材料无接缝地一体形成。
另外,传感器侧连接器25具有连接器开口部27。连接器开口部27被设置为在连接器套筒26的末端部即延伸设置方向D1上的端部,向延伸设置方向D1开口。连接器开口部27形成为在以与结合方向D2平行的视线观察的情况下,成为在传感器宽度方向上具有长度方向的长圆状。
如图9所示,传感器侧连接器25具有接合突起28。接合突起28设置于连接器套筒26的传感器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且延伸设置方向D1上的中间位置。接合突起28是用于保持布线侧连接器4与传感器侧连接器25的结合状态的小突起,从连接器套筒26的外表面向传感器宽度方向突出地设置。
(附属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附属部件3是被称为边框的环状体,由合成树脂、例如聚缩醛等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附属部件3构成为被从车体部件B的外侧即外表面侧插入安装孔H,并且收纳车载传感器2的筒状部21。具体而言,在将附属部件3从车体部件B的外侧插入到安装孔H的状态下,将车载传感器2的筒状部21从车体部件B的内侧即内表面侧插入到附属部件3内,由此将车载传感器2固定于车体部件B。以下,有时将车载传感器2安装于车体部件B的方向、即将车载传感器2的筒状部21插入到附属部件3内的方向称为“安装方向”。安装方向是与传感器宽度方向和延伸设置方向D1双方正交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与超声波发送方向相同的方向。另外,以下将与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称为“拆卸方向”。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安装方向为前方向,拆卸方向为后方向。
附属部件3具有边框主体31、凸缘部32、以及卡止突起部33。边框主体31是大致圆筒状的部分,具有能够插入到安装孔H的外径和能够收纳筒状部21的内径。凸缘部32以在车载状态下与车体部件B的外表面抵接的方式,从边框主体31的轴向上的一端侧向外侧即边框径向延伸设置。边框径向是指从边框主体31的大致圆筒形状中的中心轴线呈放射状延伸的方向。卡止突起部33从边框主体31的轴向上的中间位置向边框径向突出地设置。卡止突起部33形成为在将附属部件3从车体部件B的外侧插入到安装孔H的状态下,将车体部件B中的安装孔H的内缘附近部分夹持在与凸缘部32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边框主体31设置有多个卡止突起部33。
(布线侧连接器)
布线侧连接器4构成为相对于传感器侧连接器25在结合方向D2上相对移动并且与传感器侧连接器25结合。即,连接器结合部CC是通过车载传感器2的传感器侧连接器25与布线侧连接器4结合而形成的。
具体而言,布线侧连接器4具有块状的连接器主体41。连接器主体41由合成树脂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具体而言,连接器主体41形成为在以与延伸设置方向D1平行的视线观察的情况下,成为在传感器宽度方向上具有长度方向的长方形。例如,连接器主体41能够由尼龙等、与构成车载传感器2的壳体20的合成树脂相比软质的合成树脂形成。
连接器主体41在以与延伸设置方向D1平行的视线观察的情况下具有能够收纳连接器套筒26的程度的比连接器套筒26大的外形形状。具体而言,在连接器主体41设置有与连接器套筒26的筒形状对应的未图示的槽。该槽形成为在形成有连接器结合部CC的结合状态下,与连接器套筒26的内周面和外周面接近或接触。另外,在连接器主体41设置有与传感器侧连接器25的阳触头对应的未图示的阴触头。此外,以下,有时仅将形成有连接器结合部CC的结合状态、即布线侧连接器4与传感器侧连接器25的结合状态称为“结合状态”。
连接器主体41具有突起接合孔42。突起接合孔42被设置为在连接器主体41的传感器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且延伸设置方向D1上的中间位置沿传感器宽度方向开口。具体而言,突起接合孔42在结合状态下配置于与接合突起28对应的位置。即,突起接合孔42形成为通过在结合状态下与接合突起28接合,从而保持结合状态。
布线侧连接器4还具有操作部43。操作部43设置在连接器主体41的延伸设置方向D1侧的端部且传感器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即,操作部43配置于布线侧连接器4中的、在结合状态下最远离车载传感器2的角部。布线侧连接器4的主要部分即连接器主体41与布线侧连接器4的一部分即操作部43由相同的材料无接缝地一体形成。
操作部43向延伸设置方向D1突出地设置,以使得在将布线侧连接器4从传感器侧连接器25拆卸时沿着传感器宽度方向被进行按压操作。即,操作部43形成为通过被进行按压操作而将突起接合孔42与接合突起28的接合状态的解除容易化。
(内侧罩)
内侧罩5也称为“碎裂保护罩”,构成为通过覆盖连接器结合部CC而保护连接器结合部CC免受飞石等的影响。内侧罩5由合成树脂形成。具体而言,例如,内侧罩5能够由与构成车载传感器2的壳体20的合成树脂同种、或比其软质的合成树脂(例如聚乙烯等)形成。内侧罩5具有收纳布线侧连接器4的连接器收纳部51、以及保护布线W的布线保护部52。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收纳部51被设置为收纳布线侧连接器4的大部分。具体而言,连接器收纳部51形成为使布线侧连接器4的结合方向D2上的端部露出,并且收纳其以外的部分。布线保护部52配置在比连接器收纳部51靠近延伸设置方向D1侧的位置。布线保护部52被设置为保护布线W的末端部且从布线侧连接器4向延伸设置方向D1突出的部分。布线保护部52形成为与连接器收纳部51相比,传感器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较小。在延伸设置方向D1上,连接器收纳部51与布线保护部52由相同的材料无接缝地一体形成。
内侧罩5具有收纳开口部53和操作开口部54。收纳开口部53是收纳布线侧连接器4的内部空间的开口部,被设置为向结合方向D2开口。该内部空间在其内壁面,与布线侧连接器4中的连接器主体41的外壁面对置并且抵接。操作开口部54以在内侧罩5安装于布线侧连接器4的状态下使操作部43露出到外部的方式,设置于连接器收纳部51。具体而言,操作开口部54配设在连接器收纳部51的传感器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且延伸设置方向D1上的端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罩5在传感器宽度方向上被二分割。即,内侧罩5由第一内侧罩55和第二内侧罩56构成。第一内侧罩55和第二内侧罩56构成为通过在传感器宽度方向上相互相对移动而装卸自如。第一内侧罩55和第二内侧罩56由相同的材料形成。
第一内侧罩55具有操作开口部54和第一接合部57。第一接合部57是朝向第二内侧罩56在传感器宽度方向上延伸设置的舌片状的部分,形成为前端部被封堵的大致U字形。第二内侧罩56具有第二接合部58。第二接合部58是与第一接合部57接合的突起,沿与传感器宽度方向和延伸设置方向D1双方正交的方向突出地设置。第一接合部57和第二接合部58分别设置于连接器收纳部51和布线保护部52。
(保护罩)
保护罩6由合成树脂、例如聚缩醛等硬质的合成树脂制的板材形成。保护罩6的内侧表面61是在固定状态下面向车载传感器2和内侧罩5的表面,具有拒水性。具体而言,内侧表面61是通过在构成保护罩6的主体部分的上述的合成树脂的表面涂敷拒水性材料而形成的。同样,保护罩6的外侧表面62是与内侧表面61相反侧的表面,具有拒水性。
(保护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保护罩6的主要部分的保护部63被设置为在固定状态下,与内侧罩5的整体对应。即,保护部63以在将保护罩6固定于车载传感器2侧的状态下,进一步覆盖将连接器结合部CC覆盖的内侧罩5的方式,形成为朝向内侧罩5开口的母线片状。换言之,保护部63被设置为覆盖连接器结合部CC和操作开口部54。另外,保护部63具有拒水性的内侧表面61和外侧表面62。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部63具有沿着延伸设置方向D1排列的三个部分、即近位部63A、远位部63B、以及中间部63C。近位部63A被设置为与连接器收纳部51对应。远位部63B以与布线保护部52对应的方式,设置在比近位部63A靠近延伸设置方向D1侧的位置。远位部63B形成为与近位部63A相比,传感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小。中间部63C以将近位部63A和远位部63B连接的方式,设置在近位部63A与远位部63B之间。近位部63A、远位部63B和中间部63C由相同的材料无接缝地一体形成。
保护部63由四个板状部分、即背面壁部63D、侧面壁部63E、近位壁部63F和远位壁部63G形成。背面壁部63D、侧面壁部63E、近位壁部63F和远位壁部63G由相同的材料无接缝地一体形成。
背面壁部63D是具有沿着安装方向的板厚方向的板状部分,被设置为在车载状态下沿着车体部件B配置。即,背面壁部63D沿传感器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另外,背面壁部63D被设置为在车载状态下,以内侧表面61朝向车体部件B的方式与车体部件B对置。
背面壁部63D被设置为通过沿着安装方向与连接器结合部CC邻接,而覆盖连接器结合部CC。具体而言,背面壁部63D在车载状态下夹着内侧罩5而与车体部件B对置。
侧面壁部63E是具有沿着传感器宽度方向的板厚方向的板状部分,被设置为通过沿着传感器宽度方向与连接器结合部CC邻接而覆盖连接器结合部CC。即,侧面壁部63E配置在传感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罩5的两侧。具体而言,侧面壁部63E从背面壁部63D的传感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沿着安装方向延伸设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侧面壁部63E以随着朝向安装方向而相互远离的方式逐渐扩展地形成。即,一对侧面壁部63E中的一方具有第一倾斜面63E1。另外,一对侧面壁部63E中的另一方具有第二倾斜面63E2。第一倾斜面63E1设置于内侧表面61和外侧表面62。同样,第二倾斜面63E2设置于内侧表面61和外侧表面62。第一倾斜面63E1和第二倾斜面63E2形成为大致平面状。
第一倾斜面63E1是一对侧面壁部63E中的在车载状态下位于上侧的一方的表面,形成为相对于传感器宽度方向倾斜。具体而言,第一倾斜面63E1被设置为在车载状态下,随着接近背面壁部63D而成为下方。另一方面,第二倾斜面63E2是一对侧面壁部63E中的在车载状态下位于下侧的一方的表面,形成为相对于传感器宽度方向倾斜。具体而言,第二倾斜面63E2被设置为在车载状态下,随着接近背面壁部63D而成为上方。
这样一来,第一倾斜面63E1和第二倾斜面63E2被设置为远离连接器结合部CC的方向的法线为远离车体部件B的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面63E1和第二倾斜面63E2被设置为上述的法线与传感器宽度方向所成的角度为10度以上。即,第一倾斜面63E1和第二倾斜面63E2形成为,暂时附着的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方移动由此不会滞留在保护罩6内而顺畅地向保护罩6的下方落下。
近位壁部63F是具有沿着传感器长度方向的板厚方向的板状部分,沿着安装方向延伸设置。近位壁部63F与背面壁部63D和一对侧面壁部63E的、结合方向D2侧的端部一体地连接。近位壁部63F被设置为覆盖收纳开口部53的结合方向D2侧。即,近位壁部63F以从传感器长度方向上的一侧覆盖收纳开口部53的方式,在结合状态下配置于比收纳开口部53靠近结合方向D2侧的位置。
如图10所示,在近位壁部63F形成有露出开口部63F1。露出开口部63F1以在结合方向D2上将布线侧连接器4露出的方式,设置在近位壁部63F的传感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即,近位壁部63F形成为与背面壁部63D接近的一侧被封堵且向安装方向侧开口的大致U字形。
远位壁部63G是具有沿着延伸设置方向D1的板厚方向的板状部分,沿着安装方向延伸设置。远位壁部63G与背面壁部63D和一对侧面壁部63E的、延伸设置方向D1侧的端部一体地连接。即,远位壁部63G以从传感器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覆盖布线W从内侧罩5的布线保护部52露出的部分的方式,设置在比布线保护部52靠近延伸设置方向D1侧的位置。
在远位壁部63G形成有切口部63L。切口部63L以能够插通布线W的方式,设置在远位壁部63G的传感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即,远位壁部63G形成为与背面壁部63D接近的一侧被封堵且向安装方向侧开口的大致U字形。
(固定部)
保护罩6除了具有保护部63之外,还具有固定部64。固定部64以固定在车载传感器2侧的方式,与保护部63一体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部63和固定部64由相同的材料无接缝地一体形成。固定部64设置在比保护部63靠近结合方向D2侧的位置,从保护部63的近位壁部63F沿传感器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换言之,保护部63从固定部64向延伸设置方向D1延伸设置。
固定部64具有背面板部64A、第一突出设置部64B、第二突出设置部64C、以及舌片部64D。背面板部64A、第一突出设置部64B、第二突出设置部64C、以及舌片部64D由相同的材料无接缝地一体形成。
背面板部64A是在安装方向上具有板厚方向的大致平板状的部分,从保护部63的近位壁部63F沿着传感器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即,背面板部64A被设置为在固定状态下与车载传感器2的壳体20中的箱状部23对置。背面板部64A在车载状态下沿着车体部件B设置,由此夹着车载传感器2的箱状部23而与车体部件B对置。换言之,背面板部64A被设置为从后方遮挡车载传感器2的箱状部23。
第一突出设置部64B从背面板部64A的传感器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沿安装方向延伸设置。第一突出设置部64B是在传感器宽度方向上具有板厚方向的大致平板状的部分,形成为在传感器长度方向上具有长度方向的矩形状。第一突出设置部64B被设置为在车载状态下比第二突出设置部64C靠近上方。第二突出设置部64C从背面板部64A的传感器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沿安装方向延伸设置。第二突出设置部64C是在传感器宽度方向上具有板厚方向的大致平板状的部分,形成为在传感器长度方向上具有长度方向的矩形状。
第二突出设置部64C以在与传感器宽度方向平行的视线观察的情况下与第一突出设置部64B重叠的方式,形成为与第一突出设置部64B大致面对称的形状。即,第一突出设置部64B与第二突出设置部64C夹着箱状部23对置配置。换言之,第一突出设置部64B和第二突出设置部64C被设置为分别从上方和下方遮挡车载传感器2的箱状部23。舌片部64D是在将保护罩6从车载传感器2拆下时作为把手而使用的、在安装方向上具有板厚方向的大致平板状的部分,从第二突出设置部64C沿传感器宽度方向延伸设置。
本实施方式中,保护罩6构成为直接地固定于车载传感器2。即,第一突出设置部64B和第二突出设置部64C被设置为在固定状态下,从传感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夹持车载传感器2的壳体20中的箱状部23。
在第一突出设置部64B设置有第一接合部64E。第一接合部64E由突起和/或凹部形成,以与设置于箱状部23的第一被接合部24A接合。同样地,在第二突出设置部64C设置有第二接合部64F。第二接合部64F由突起和/或凹部形成,以与设置于箱状部23的第二被接合部24B接合。
如图10和图11所示,保护罩6还具备加强部65,该加强部65用于加强保护部63与固定部64的连接部和固定部64。即,加强部65被设置为抑制固定部64的变形、或者保护部63与固定部64的连接部的变形。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部65由横肋65A和纵肋65B形成。横肋65A和纵肋65B是沿着构成保护罩6的板状部分(即背面板部64A)的板厚方向突出的肋。即,横肋65A和纵肋65B从背面板部64A的固定状态下的面向车载传感器2的表面沿安装方向突出地设置。横肋65A和纵肋65B分别形成有多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横肋65A形成为沿着传感器宽度方向延伸。即,横肋65A具有与传感器宽度方向平行的长度方向。与此相对,纵肋65B形成为沿着与传感器宽度方向和安装方向双方正交的传感器长度方向延伸。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横肋65A与纵肋65B被设置为各自的长度方向相互正交。多个横肋65A沿着纵肋65B的长度方向排列,遍及背面板部64A的大致整体而设置。纵肋65B从保护部63与固定部64的连接部遍及背面板部64A的前端部而设置。
(效果)
以下,关于由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实现的效果,与车载用装置1相对于作为车体部件B的本车辆的前保险杠罩的装卸动作的概况一同进行说明。
作为一例,在将本实施方式的车载用装置1安装于本车辆的车体部件B即前保险杠罩时,首先,在车载传感器2安装有附属部件3。具体而言,车载传感器2的筒状部21被插入附属部件3的边框主体31内。于是,在未图示的接合单元的作用下,筒状部21与边框主体31相互接合。此时,在设置于车载传感器2的传感器侧连接器25未安装布线侧连接器4。因此,能够将传感器侧连接器25从车体部件B的外表面(即前面)侧插入到安装孔H。即,车载传感器2与附属部件3的结合体被从传感器侧连接器25侧插入到安装孔H。接着,车载传感器2的主体部22被插入到安装孔H。并且,边框主体31被从轴向上的另一端侧即与凸缘部32相反的一侧插入到安装孔H。然后,将附属部件3向拆卸方向即后方压入,直到凸缘部32与车体部件B的外表面抵接为止。若凸缘部32与车体部件B的外表面抵接,则在凸缘部32与卡止突起部33之间夹持车体部件B中的安装孔H的内缘附近部分。由此,将车载传感器2固定于车体部件B。
在另一例中,首先,在车体部件B安装有附属部件3。具体而言,附属部件3的边框主体31被从车体部件B的内表面(即里面)侧插入到安装孔H。然后,将附属部件3向后方压入,直到凸缘部32与车体部件B的外表面抵接为止。若凸缘部32与车体部件B的外表面抵接,则在凸缘部32与卡止突起部33之间夹持车体部件B中的安装孔H的内缘附近部分。若将附属部件3安装于车体部件B,则边框主体31成为向拆卸方向即后方延伸设置并且开口的状态。通过将车载传感器2的筒状部21从车体部件B的内侧插入到边框主体31内,而在预先安装于车体部件B的附属部件3安装有车载传感器2。由此,将车载传感器2固定于车体部件B。
另一方面,在布线W侧,在安装于布线W的末端的布线侧连接器4安装有内侧罩5。由此,保护布线W的末端部且从布线侧连接器4向延伸设置方向D1突出的部分免受飞石等的影响。具体而言,例如,首先将第二内侧罩56安装于布线侧连接器4。即,在以构成收纳布线侧连接器4的空间的大致一半的方式设置于第二内侧罩56的凹部嵌入有布线侧连接器4。接下来,以第一接合部57与第二接合部58接合的方式,使第一内侧罩55与第二内侧罩56重叠。
接着,布线侧连接器4相对于传感器侧连接器25在结合方向D2上相对移动。由此,将设置于车载传感器2的传感器侧连接器25与安装有内侧罩5的布线侧连接器4结合。即,通过形成连接器结合部CC,将车载传感器2与布线W电连接。此时,通过突起接合孔42与接合突起28接合,从而良好地保持形成了连接器结合部CC和车载传感器2与布线W的电连接的结合状态。此外,车载传感器2与布线W的电连接也可以在将车载传感器2固定于车体部件B之前,也可以在将车载传感器2固定于车体部件B之后。
最后,将保护罩6固定于车载传感器2侧。即,在车载传感器2、布线侧连接器4与内侧罩5的组装体安装有保护罩6。由此,车载用装置1处于车载状态。此外,以下将车载传感器2、布线侧连接器4与内侧罩5的组装体称为“传感器组装体”。
具体而言,首先,保护罩6的姿势被设定为规定姿势。在该规定姿势中,保护部63的内侧表面61面向内侧罩5。另外,在该规定姿势中,固定部64面向车载传感器2的箱状部23。接着,该规定姿势的保护罩6相对于传感器组装体在安装方向上相对移动。而且,设置于固定部64的第一接合部64E和第二接合部64F与设置于箱状部23的第一被接合部24A和第二被接合部24B接合。由此,在固定于车体部件B的传感器组装体被保护罩6覆盖的状态下,将保护罩6固定于车载传感器2侧。由此,固定于车体部件B的传感器组装体在图中,被保护罩6从后方、上方、下方和右方覆盖。
如上所述,车载用装置1具有作为超声波传感器的车载传感器2,而安装于前保险杠罩等车体部件B。因此,车载用装置1暴露于雨水、雪、冰、泥、飞石等异物飞来或附着的环境。由于泥、水、雪或者冰的附着、飞石的碰撞等,车载用装置1的防水性等耐环境性能会降低。因此,在车载用装置1、特别是传感器侧连接器25与布线侧连接器4的结合部即连接器结合部CC,需要良好地保持防水性等耐环境性能。
关于这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W的末端部且从布线侧连接器4向延伸设置方向D1突出的部分被内侧罩5保护。由此,良好地保护该部分免受飞石等的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护罩6中,固定于车载传感器2侧的固定部64与覆盖连接器结合部CC的保护部63一体地设置。因此,若将保护罩6的固定部64固定于车载传感器2侧,则保护罩6的保护部63覆盖连接器结合部CC。由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车载传感器2和包含该车载传感器2的车载用装置1、特别是连接器结合部CC的防水性等耐环境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部63在将保护罩6安装于连接器结合部CC的状态下,覆盖连接器结合部CC。即,保护罩6还覆盖内侧罩5,该内侧罩5覆盖包含布线侧连接器4的连接器结合部CC。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更进一步提高车载传感器2和包含该车载传感器2的车载用装置1的防水性等耐环境性能。
出于部件更换或维护检查等的目的,有时解除车载传感器2与布线W的电连接。在该情况下,首先,将保护罩6从传感器组装体拆下。具体而言,作业者将手指卡在舌片部64D,而将舌片部64D向后方拉动。由此,容易地解除第一被接合部24A与第一接合部64E之间的接合状态、以及第二被接合部24B与第二接合部64F之间的接合状态。接下来,解除布线侧连接器4与传感器侧连接器25的结合。即,将布线侧连接器4朝向延伸设置方向D1拔出。
关于这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罩5被安装于布线侧连接器4。另外,内侧罩5具有操作开口部54。在将内侧罩5安装于布线侧连接器4的状态下,操作开口部54使布线侧连接器4的一部分即操作部43露出到内侧罩5的外部。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布线侧连接器4被内侧罩5覆盖的状态下,操作部43也从操作开口部54露出。因此,通过对操作部43进行按压操作,从而将突起接合孔42与接合突起28的接合状态的解除容易化,由此将布线侧连接器4的拔出容易化。
这样一来,内侧罩5在操作开口部54处,以使布线侧连接器4的一部分即操作部43露出的方式开口。因此,需要抑制雨水等从操作开口部54浸入。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开口部54被保护罩6的保护部63覆盖。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良好地抑制雨水等从操作开口部54浸入。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罩5具有收纳开口部53。收纳开口部53是内侧罩5的内部空间的开口部。该内部空间在收纳开口部53向结合方向D2开口的状态下,收纳布线侧连接器4。即,收纳开口部53在向结合方向D2开口的状态下,被布线侧连接器4封堵。另外,在结合状态下,内侧罩5的内部空间的内壁面与布线侧连接器4的连接器主体41的外壁面对置并且抵接。因此,内侧罩5的内部空间的内壁面与布线侧连接器4的连接器主体41的外壁面抵接的部分在收纳开口部53露出到内侧罩5的外部。
关于这点,保护罩6的保护部63具有近位壁部63F,该近位壁部63F是具有沿着延伸设置方向D1的板厚方向的板状部分。近位壁部63F覆盖收纳开口部53的结合方向D2侧。即,近位壁部63F在结合状态下设置于比收纳开口部53靠近结合方向D2侧的位置,由此从结合方向D2侧或图中左侧覆盖收纳开口部53。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良好地抑制雨水等从收纳开口部53浸入。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部63具有背面壁部63D和侧面壁部63E。背面壁部63D是具有沿着安装方向的板厚方向的板状部分,通过沿着安装方向与连接器结合部CC邻接而覆盖连接器结合部CC。侧面壁部63E是具有沿着传感器宽度方向的板厚方向的板状部分,通过沿着传感器宽度方向与连接器结合部CC邻接而覆盖连接器结合部CC。
在该结构中,连接器结合部CC在车载状态下,被背面壁部63D和侧面壁部63E良好地覆盖。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更进一步提高车载传感器2和包含该车载传感器2的车载用装置1的防水性等耐环境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面壁部63E具有相对于传感器宽度方向倾斜的第一倾斜面63E1和第二倾斜面63E2。第一倾斜面63E1和第二倾斜面63E2被设置为远离连接器结合部CC即内侧罩5的方向的法线为远离车体部件B的方向。
根据该结构,在车载状态下,能够使第一倾斜面63E1和第二倾斜面63E2为下降斜面。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良好地抑制雨水等滞留在保护罩6的表面上或内部。
包含超声波传感器即车载传感器2的车载用装置1的安装对象亦即车体部件B是保险杠罩、车身面板等外板部件。通常在将本车辆载置于水平面上的状态下,该外板部件与重力作用方向所成的角度为10度以内。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面63E1和第二倾斜面63E2被设置为法线与传感器宽度方向所成的角度为10度以上。根据该结构,在车载状态下,能够可靠地使第一倾斜面63E1和第二倾斜面63E2为下降斜面。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良好地抑制雨水等滞留在保护罩6的表面上或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部63具有作为拒水性的表面的内侧表面61和外侧表面62。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面63E1和第二倾斜面63E2为拒水性的表面。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良好地抑制异物附着在保护罩6的表面上、或者雨水等滞留在保护罩6的表面上或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罩6具有加强部65。具体而言,加强部65由沿着背面板部64A的板厚方向突出的横肋65A和纵肋65B形成。由此,能够良好地抑制固定部64的变形或者保护部63与固定部64的连接部的变形。另外,良好地抑制由于本车辆的行驶时的振动等而固定部64不经意地从车载传感器2脱落的不良情况。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12~图15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载用装置1和保护罩6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主要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的结构和效果进行说明。此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和以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在说明书和附图中,对相互相同或者均等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因此,在以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具有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的构成要素,只要没有技术矛盾或者特别的追加说明,就能够适当地引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之后的其他实施方式也同样。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罩6还具有布线对置部66。布线对置部66以与从布线侧连接器4延伸设置的布线W的末端部对置的方式,从保护部63的远位壁部63G向延伸设置方向D1延伸设置。即,布线对置部66覆盖布线W的末端部且从远位壁部63G向延伸设置方向D1突出的部分。另外,布线对置部66被设置为固定于布线W。
在图12~图15的例子中,布线对置部66形成为在以与结合方向D2平行的视线观察的情况下屈曲成U字形或大致V字形的板状部分。具体而言,布线对置部66被设置为向与保护部63开口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即安装方向开口。布线对置部66被设置为在车载状态下从后方、上方和下方这三个方向包围布线W。
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对置部66被设置为使用捆扎件T而固定于布线W。作为捆扎件T,能够使用粘接带、捆扎带等。而且,保护部63被设置为以布线对置部66与布线W的固定部位为中心,能够相对于连接器结合部CC相对地摆动。
根据该结构,保护罩6在车载传感器2侧和布线W侧这二个部位被固定。车载传感器2侧的固定部位是车载传感器2的壳体20与在保护罩6中设置于最靠近结合方向D2侧的固定部64接合的部位。另外,布线W侧的固定部位是在保护罩6中设置于最靠近延伸设置方向D1侧的布线对置部66被捆扎件T固定于布线W的部位。由此,保护罩6被更可靠地固定保持于车体部件B侧。另外,减轻保护罩6的重量对车载传感器2侧的负担。并且,作为捆扎件T使用粘接带,通过在固定部位像图示那样牢固地卷绕该粘接带,能够更进一步提高防水性。具体而言,通过将粘接带从布线对置部66的延伸设置方向D1侧的端部卷绕到布线W从布线对置部66向延伸设置方向D1侧露出的部分,能够良好地确保防水性。
并且,如图12~图14所示,在将布线侧连接器4、内侧罩5和保护罩6安装于布线W的末端部的状态下,能够进行车载传感器2和布线侧连接器4的装卸。因此,能够将在布线W的末端部安装了布线侧连接器4、内侧罩5和保护罩6的状态的部件交付给组装生产线。因此,能够减轻组装生产线中的库存管理和部件保管空间的负担。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6~图19对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载用装置1和保护罩6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布线对置部66的形状变更为平板状。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对置部66是在固定状态下沿着布线W的末端部设置的平板状部分,从保护部63的远位壁部63G向延伸设置方向D1延伸设置。布线对置部66具有沿着保护部63的背面壁部63D的板厚方向的板厚方向。另外,布线对置部66具有与传感器宽度方向平行的板宽度方向。
布线对置部66具有卷绕部66A。卷绕部66A是用于将捆扎件T的卷绕容易化的凹部,设置在板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
根据该结构,保护罩6在车载传感器2侧和布线W侧这二个部位被固定。由此,保护罩6被更可靠地固定保持在车体部件B侧。另外,减轻保护罩6的重量对车载传感器2侧的负担。并且,在布线W具有挠性的情况下,通过利用该挠性,能够以布线对置部66与布线W的固定部位为中心,使保护部63能够相对于连接器结合部CC相对地摆动。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20对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载用装置1和保护罩6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利用更简单的结构实现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的效果的至少一部分。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的布线对置部66和捆扎件T。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布线W安装有罩卡止部590。罩卡止部590由合成树脂形成,被设置为包围布线W的周围。罩卡止部590被设置为沿着延伸设置方向D1,与内侧罩5的布线保护部52邻接。
罩卡止部590具有卡止槽591。卡止槽591被设置为与远位壁部63G的切口部63L接合。具体而言,卡止槽591形成为与远位壁部63G的切口部63L及其附近部紧贴。
根据该结构,保护罩6被更可靠地固定保持在车体部件B侧。另外,减轻保护罩6的重量对车载传感器2侧的负担。另外,通过卡止槽591与远位壁部63G的切口部63L及其附近部紧贴,能够良好地确保防水性和防尘性。并且,通过由硅橡胶等软性材料形成罩卡止部590,能够进行以罩卡止部590与远位壁部63G的固定部位为中心的保护罩6的相对摆动。
此外,罩卡止部590也可以与内侧罩5的布线保护部52一体化。即,罩卡止部590也可以作为内侧罩5的一部分,与布线保护部52无接缝地一体形成。换言之,罩卡止部590也可以是布线保护部52的延伸设置方向D1侧的端部。在该情况下,内侧罩5的包含罩卡止部590的整体能够由硅橡胶等软性材料形成。
(第五实施方式)
参照图21~图23对第五实施方式的保护罩6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相对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对保护罩6赋予布线W的支承功能。此外,图21~图23所示的由本实施方式的保护罩6支承的布线W与图1等所示的布线W不同。即,图21~图23所示的布线W是主布线。与此相对,图1等所示的、在固定状态下从保护罩6的切口部63L沿着延伸突出方向D1突出的布线W是分支布线。图1等所示的分支布线从图21~图23所示的主布线分支,在图21~图23中省略图示。
保护罩6具有支承布线W的布线支承部670。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支承部670设置于固定部64。具体而言,布线支承部670形成为与舌片部64D无接缝地一体化的板状部分。即,布线支承部670具有与安装方向平行的板厚方向,通过使舌片部64D在传感器宽度方向上延长而形成。
布线支承部670具有固定件插通孔671。固定件插通孔671是沿着布线支承部670的板厚方向贯通布线支承部670的贯通孔,形成为能够固定布线固定件W1。布线固定件W1具有环部W11和连结部W12。环部W11被设置为包围布线W的周围。连结部W12以通过插通于固定件插通孔671而与布线支承部670接合的方式,从环部W11突出地设置。
在该结构中,固定部64除了具有将保护罩6固定于车载传感器2侧的功能,还具有布线W的支承功能。即,将支承主布线的构造部分与将保护罩6固定于车载传感器2侧的构造部分一体化。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而对保护罩6赋予布线W的支承功能。
(第六实施方式)
参照图24~图28对第六实施方式的车载用装置1和保护罩6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将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改变为代替固定部64而在保护部63设置布线支承部670。此外,图24~图28所示的布线W是与图1等所示的布线W相同的分支布线,与图21~图23所示的主布线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支承部670以与背面壁部63D连续的方式,从保护罩6的延伸设置方向D1上的端部进一步向延伸设置方向D1延伸设置。布线支承部670在与传感器宽度方向和延伸设置方向D1双方正交的方向上具有板厚方向。在布线支承部670设置有固定件插通孔671。固定件插通孔671是沿着布线支承部670的板厚方向贯通布线支承部670的贯通孔,形成为能够固定布线固定件W1。布线固定件W1具有与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在该结构中,保护罩6在车载传感器2侧和布线W侧这二个部位被固定。由此,保护罩6被更可靠地固定保持在车体部件B侧。另外,减轻保护罩6的重量对车载传感器2侧的负担。并且,能够将在布线W的末端部安装有布线侧连接器4、内侧罩5和保护罩6的状态的部件交付给组装生产线。因此,减轻组装生产线中的库存管理和部件保管空间的负担。
(第七实施方式)
参照图29~图32对第七实施方式的车载用装置1和保护罩6进行说明。在上述的第一~第六实施方式中,车载传感器2是所谓的边框型的超声波传感器。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载传感器2是所谓的无边框型或保持器型的超声波传感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不论是边框型还是无边框型都能够良好地应用本发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附属部件3是被称为保持器的环状体,由合成树脂、例如聚缩醛等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附属部件3构成为通过双面带等粘着剂而粘贴于车体部件B的内表面。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附属部件3具有保持器主体301、车体对置部302、以及接合片303。保持器主体301、车体对置部302与接合片303通过相同的材料而无接缝地一体形成。
保持器主体301形成为大致圆筒状,以使车载传感器2的筒状部21的、超声波发送方向上的前端部露出并且收纳与箱状部23邻接的基端部。车体对置部302是粘贴于车体部件B的内表面的部分,形成为薄板状。车体对置部302从保持器主体301的前端部即沿着大致圆筒形状的中心轴线的一端部沿着保持器径向朝向外侧延伸设置。“保持器径向”是指从保持器主体301的大致圆筒形状的中心轴线呈放射状延伸的方向。车体对置部302设置有多个。即,多个车体对置部302呈放射状即花瓣状延伸设置。
接合片303是固定保护罩6的部分,设置在比保持器主体301靠近保持器径向的外侧的位置。接合片303从保持器主体301的前端部沿着保持器主体301的大致圆筒形状的中心轴线延伸设置。接合片303形成为具有沿着传感器长度方向的板厚方向、沿着安装方向的长度方向和沿着传感器宽度方向的板宽度方向的舌片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64固定于从保护部63沿传感器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传感器遮挡部680。即,保护部63与传感器遮挡部680由相同的材料无接缝地一体形成。与此相对,在保护部63和传感器遮挡部680暂时分体地形成之后将固定部64安装于传感器遮挡部680,由此固定部64经由传感器遮挡部680而与保护部63连结。
传感器遮挡部680具有第一遮挡部681、第二遮挡部682以及第三遮挡部683。第一遮挡部681是在安装方向上具有板厚方向的大致平板状的部分,从保护部63的近位壁部63F沿着传感器长度方向向结合方向D2侧突出地设置。即,第一遮挡部681以在固定状态下与车载传感器2的壳体20的箱状部23对置的方式,沿传感器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第一遮挡部681形成为在车载状态下沿着车体部件B设置,由此夹着车载传感器2的箱状部23而与车体部件B对置。即,第一遮挡部681被设置为从车体部件B的内侧即图中后方遮挡车载传感器2的箱状部23。
第二遮挡部682是在传感器宽度方向上具有板厚方向的大致平板状的部分,形成为在传感器长度方向上具有长度方向的矩形状。第二遮挡部682从第一遮挡部681的传感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沿安装方向延伸设置。即,一对第二遮挡部682夹着箱状部23而对置配置。换言之,一对第二遮挡部682被设置为从传感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即图中上方和下方,遮挡车载传感器2的箱状部23。
第三遮挡部683从第一遮挡部681和第二遮挡部682的前端部沿着安装方向延伸设置。第三遮挡部683被设置为从传感器长度方向上的一侧即图中左侧遮挡车载传感器2的箱状部23。固定部64固定于第三遮挡部683。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64具有主布线即布线W的支承功能。固定部64具有布线支承部670和保持器接合部690。布线支承部670与保持器接合部690由相同的材料无接缝地一体形成。具体而言,布线支承部670和保持器接合部690由合成树脂、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
布线支承部670具有沿着安装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即固定件插通孔671。在传感器遮挡部680从保护部63延伸的传感器长度方向即图中左方向上,布线支承部670从保持器接合部690延伸设置。
保持器接合部690具有沿着安装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即保持器接合孔691。保持器接合孔691被设置为供接合片303插通,由此与接合片303接合。
在将本实施方式的车载用装置1安装于本车辆的车体部件B即前保险杠罩时,首先,在车体部件B安装有附属部件3。具体而言,附属部件3的车体对置部302通过双面带等粘着剂而粘贴于车体部件B的内表面(即里面)。
接下来,车载传感器2的筒状部21被从车体部件B的内侧插入到保持器主体301。若将车载传感器2朝向车体部件B压入直到将筒状部21的前端部插入到安装孔H为止,则车载传感器2与附属部件3相互接合。由此,车载传感器2经由附属部件3而固定于车体部件B。
接着,将设置于车载传感器2的传感器侧连接器25与安装有内侧罩5的布线侧连接器4结合。即,通过形成连接器结合部CC,从而将车载传感器2与布线W电连接。由此,传感器组装体在固定于车体部件B的状态下形成。
最后,将保护罩6固定于附属部件3。具体而言,以规定方式将保护罩6覆盖于传感器组装体。在该规定方式中,保护部63从后方即车体部件B的内侧覆盖连接器结合部CC和内侧罩5。另外,在该规定方式中,传感器遮挡部680从后方覆盖车载传感器2的壳体20的箱状部23。此时,将接合片303插入到保持器接合孔691。通过将保护罩6朝向车体部件B压入直到保持器接合孔691与接合片303接合为止,而将保护罩6固定于附属部件3。由此,固定于车体部件B的传感器组装体在图中,被保护罩6从后方、上方、下方、左方和右方覆盖。
附属部件3是附属或附带于车载传感器2的部件。更详细地说,附属部件3是与车载传感器2一同构成车载用装置1的部件,是为了形成车载状态而与车载传感器2不可分的部件。因此,即使在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将保护罩6固定于附属部件3的情况下,保护罩6和固定部64也能够固定于车载传感器2“侧”。
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护罩6中,固定于车载传感器2侧的固定部64经由传感器遮挡部680而与覆盖连接器结合部CC和内侧罩5的保护部63一体地形成。因此,若将保护罩6的固定部64固定于车载传感器2侧,则保护罩6的保护部63覆盖连接器结合部CC和内侧罩5。另外,传感器遮挡部680覆盖车载传感器2的箱状部23。由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车载传感器2和包含该车载传感器2的车载用装置1的防水性等耐环境性能。
(变形例)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因此,能够对于上述实施方式适当地变更。以下,对代表性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以下的变形例的说明中,主要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对相互相同或者均等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因此,在以下的变形例的说明中,对于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的构成要素,只要没有技术矛盾或者特别的追加说明,就能够适当地引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具体的装置结构。例如,车载传感器2不限于超声波传感器。即,车载传感器2只要安装于保险杠罩、车身面板等车体部件B即可。
附属部件3的形状、构造、材质等也没有特别的限定。即,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等中,典型地说,附属部件3能够通过将第一附属部件和第二附属部件组合而形成,该第一附属部件是边框主体31与凸缘部32无接缝地一体形成的,该第二附属部件具有卡止突起部33。在该情况下,具有需要弹簧性的卡止突起部33的第二附属部件能够通过与第一附属部件不同的材质而形成。具体而言,例如,具有边框主体31和凸缘部32的第一附属部件能够通过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形成。与此相对,具有卡止突起部33的第二附属部件能够通过聚缩醛等而形成。其中,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结构。另外,在像上述那样,车载传感器2是超声波传感器的情况下,本发明既能够良好应用于边框型也能够良好应用于无边框型。而且,本发明也能够良好应用于将边框和保持器组合的类型。这样,关于车载用装置1相对于车体部件B的安装固定方式,没有特别的限定。或者,附属部件3能够与车载传感器2不能分离地一体化。具体而言,附属部件3的相对于车体部件B的安装固定功能能够设置于车载传感器2本身。由此,能够省略附属部件3。
布线侧连接器4的形状和构造也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具体例。即,例如,能够省略突起接合孔42和/或操作部43。具体而言,也能够通过设置于传感器侧连接器25的阳触头与设置于连接器主体41的阴触头的接合,而保持结合状态。
内侧罩5的形状和构造也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具体例。即,例如,连接器收纳部51与布线保护部52也可以分体。或者,能够省略布线保护部52。
操作开口部54不是必须的。即,例如,内侧罩5有时由硅橡胶等软性材料形成。在该情况下,即使在内侧罩5未形成使布线侧连接器4的操作部43露出的开口部,也能够对操作部43进行按压操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侧罩5在传感器宽度方向上,被二分割为第一内侧罩55和第二内侧罩56。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该方式。具体而言,例如,内侧罩5也可以在与传感器宽度方向不同的方向上被二分割。
内侧罩5也可以以不能拆卸或很难拆卸的方式相对于布线侧连接器4结合。具体而言,例如,内侧罩5也可以形成为通过嵌件成型等而覆盖布线侧连接器4的周围。或者,通过对布线侧连接器4赋予碎裂保护罩的功能,能够省略布线侧连接器4与内侧罩5的二重构造。即,能够省略内侧罩5。
保护罩6的形状和构造也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具体例。即,例如,拒水性的表面也可以仅为外侧表面62。或者,拒水性的表面也可以仅设置在构成外侧表面62的第一倾斜面63E1和构成内侧表面61的第二倾斜面63E2这二处。即,也可以在车载状态下的铅垂面和外伸面不设置拒水性的表面。此外,保护罩6的侧面壁部63E具有槽等没有较大的凹凸的平滑的表面,在车载状态下具有上述那样的倾斜。因此,保护罩6根据其形状本身,而形成水不容易积留在侧面壁部63E的状态。因此,在保护罩6上设置拒水性的表面是任意的。换言之,也可以在保护罩6上不设置拒水性的表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护部63的传感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在中间部63C不连续地变化。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该方式。具体而言,例如,保护部63的传感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也可以大致恒定、或者连续地变化。在该情况下,省略中间部63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强部65专门设置于固定部64。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该方式。即,加强部65只要被设置为抑制固定部64的变形或者保护部63与固定部64的连接部的变形,配设方式没有特别的限定。即,例如,加强部65也可以设置于专门保护部63与固定部64的连接部。另外,例如,加强部65也可以设置于保护部63。换言之,加强部65只要设置于保护部63、固定部64、以及保护部63与固定部64的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即可。
在加强部65由肋形成的情况下的肋的长度方向上没有特别的限定。即,例如,图10和图11中的横肋65A和纵肋65B也可以沿着相对于传感器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设置。具体而言,横肋65A和纵肋65B的长度方向与传感器宽度方向所成的角也可以是30~60度、典型地说为45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面63E1和第二倾斜面63E2形成为大致平面状。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该方式。即,第一倾斜面63E1和/或第二倾斜面63E2也可以形成为曲面状。或者,第一倾斜面63E1和/或第二倾斜面63E2也可以是将平面状部分和曲面状部分组合而形成的。此外,关于“法线与传感器宽度方向所成的角度为10度以上”这样的条件,当然曲面状部分的法线由与曲面状部分相接的假想平面的法线规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面63E1和第二倾斜面63E2设置于侧面壁部63E。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该方式。即,也可以取代第一倾斜面63E1和第二倾斜面63E2设置于侧面壁部63E、或者与设置于侧面壁部63E一同地,还设置于背面壁部63D。具体而言,第一倾斜面63E1和第二倾斜面63E2能够设置为跨越背面壁部63D和侧面壁部63E。
关于将车载用装置1安装于本车辆的车体部件B时的顺序,也没有特别限定。即,例如,在第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将附属部件3安装于车载传感器2之后,将车载传感器2和附属部件3安装于车体部件B。
“结合”、“连接”、“连结”等用语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中,能够适当地替换。即,例如,连接器彼此的“结合”也能够称为“连接”,也能够称为“连结”。另外,箱状部23的右端部与传感器侧连接器25的一体的“连接”也能够称为“结合”,也能够称为“固定”。
在上述说明中,相互无接缝地一体形成的多个构成要素也可以通过使相互分体的部件贴合或者组装而形成。同样,通过使相互分体的部件贴合或者组装而形成的多个构成要素也可以相互无接缝地一体形成。
在上述说明中,由相互相同的材料形成的多个构成要素也可以由相互不同的材料形成。同样,由相互不同的材料形成的多个构成要素也可以由相互相同的材料形成。
关于构成上述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指明是必须的情况和原理上明确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以外,当然不是必须的。另外,在提到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指明是必须的情况和原理上明确限定于特定的数量的情况等之外,本发明不限于该特定的数量。
同样,在提到构成要素等的形状、方向、位置关系等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指明是必须的情况和原理上限定于特定的形状、方向、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之外,本发明不限于该形状、方向、位置关系等。关于构成各部的材料,除了特别指明是必须的情况和原理上明确限定于特定的材料的情况等之外,没有特别的限定。
变形例也不限于上述的例示。例如,只要技术上不矛盾,多个实施方式能够相互组合。具体而言,例如,能够在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保护罩6设置有图17~图19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布线支承部670。另外,图17~图19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布线支承部670与图20~图24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布线支承部670能够并存。另外,能够在第七实施方式的保护罩6设置有第二实施方式或者第三实施方式的布线对置部66、或者第四实施方式的罩卡止部590。
同样,只要技术上不矛盾,多个变形例能够相互组合。并且,多个实施方式中的至少一个与多个变形例中的至少一个只要技术上不矛盾,就能够相互组合。

Claims (16)

1.一种保护罩,该保护罩(6)保护车载传感器(2)与布线(W)的电连接部亦即连接器结合部(CC),该车载传感器(2)安装于车体部件(B),其中,
该保护罩(6)具备:
保护部(63),其覆盖所述连接器结合部,该所述连接器结合部将传感器侧连接器(25)与布线侧连接器(4)结合,该传感器侧连接器(25)设置于所述车载传感器侧且在延伸设置方向上延伸设置,该布线侧连接器(4)设置于所述布线侧且相对于所述传感器侧连接器在与所述延伸设置方向相反的结合方向上相对移动并且与所述传感器侧连接器结合;以及
固定部(64),其以固定于所述车载传感器侧的方式与所述保护部一体地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所述保护部形成为在该保护罩固定于所述车载传感器侧的状态下,覆盖将所述连接器结合部覆盖的内侧罩(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所述内侧罩构成为安装于所述布线侧连接器,
该保护罩具有操作开口部(54),该操作开口部(54)在安装于所述布线侧连接器的状态下使该布线侧连接器的一部分露出到外部,
所述保护部被设置为覆盖所述操作开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所述内侧罩具有收纳开口部(53),该收纳开口部(53)以收纳所述布线侧连接器的方式开口,
所述保护部具有近位壁部(63F),该近位壁部(63F)是具有沿着所述延伸设置方向的板厚方向的板状部分,以覆盖所述收纳开口部的所述结合方向侧的方式,在所述布线侧连接器与所述传感器侧连接器的结合状态下设置于比所述收纳开口部靠近所述结合方向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所述保护部具有:
背面壁部(63D),其是将所述车载传感器安装于所述车体部件的具有沿着安装方向的板厚方向的板状部分,通过沿着所述安装方向与所述连接器结合部邻接而覆盖该连接器结合部;以及
侧面壁部(63E),其是具有沿着与所述安装方向和所述延伸设置方向双方正交的传感器宽度方向的板厚方向的板状部分,通过沿着所述传感器宽度方向与所述连接器结合部邻接而覆盖该连接器结合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所述背面壁部和/或所述侧面壁部具有相对于所述传感器宽度方向倾斜的倾斜面(63E1、63E2),
所述倾斜面被设置为远离所述连接器结合部的方向的法线为远离所述车体部件的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所述倾斜面被设置为所述法线与所述传感器宽度方向所成的角度为10度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所述保护部具有拒水性的表面(61、62)。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该保护罩还具有布线对置部(66),该布线对置部(66)以与从所述布线侧连接器延伸设置的所述布线对置的方式从所述保护部延伸设置,
所述布线对置部被设置为固定于所述布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所述保护部被设置为以所述布线对置部与所述布线的固定部位为中心,能够相对于所述连接器结合部相对地摆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该保护罩还具有加强部(65),该加强部(65)抑制所述固定部或者所述固定部与所述保护部的连接部的变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所述加强部由肋(65A、65B)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该保护罩还具有支承所述布线的布线支承部(670)。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所述车体部件是保险杠罩。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护罩,其中,
所述车载传感器是超声波传感器。
16.一种车载用装置,该车载用装置(1)具备:安装于车体部件(B)的车载传感器(2);以及保护所述车载传感器与布线(W)的电连接部即连接器结合部(CC)的保护罩(6),其中,
所述车载传感器具有在延伸设置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传感器侧连接器(25),
所述保护罩具备:
保护部(63),其覆盖所述连接器结合部,所述连接器结合部将传感器侧连接器与布线侧连接器(3)结合,该布线侧连接器(3)设置于所述布线侧且相对于所述传感器侧连接器在与所述延伸设置方向相反的结合方向上相对移动并且与所述传感器侧连接器结合;以及
固定部(64),其以固定于所述车载传感器侧的方式与所述保护部一体地设置。
CN201980073740.9A 2018-11-09 2019-10-21 保护罩和车载用装置 Active CN1131694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1640 2018-11-09
JP2018211640A JP7159798B2 (ja) 2018-11-09 2018-11-09 保護カバーおよび車載用装置
PCT/JP2019/041358 WO2020095669A1 (ja) 2018-11-09 2019-10-21 保護カバーおよび車載用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9478A true CN113169478A (zh) 2021-07-23
CN113169478B CN113169478B (zh) 2023-03-28

Family

ID=70612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73740.9A Active CN113169478B (zh) 2018-11-09 2019-10-21 保护罩和车载用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923635B2 (zh)
JP (1) JP7159798B2 (zh)
CN (1) CN113169478B (zh)
DE (1) DE112019005609T5 (zh)
RU (1) RU2761972C1 (zh)
WO (1) WO20200956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30502B2 (ja) * 2019-02-15 2021-02-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センサ取付構造及びエネルギ吸収構造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71240A (ja) * 1981-10-22 1983-04-27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後方監視装置
DE3935459A1 (de) * 1989-10-25 1991-05-02 Ackermann Albert Gmbh Co Schutzgehaeuse zur aufnahme einer steckverbindung
JPH0963688A (ja) * 1995-08-29 1997-03-07 Yazaki Corp 保護カバー付きコネクタ
JP2004263716A (ja) * 2003-02-03 2004-09-24 Koyo Seiko Co Ltd センサ組立体、シール装置ならびに転がり軸受装置
JP2006031988A (ja) * 2004-07-13 2006-02-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モジュラコネクタの保護カバー
JP2007179931A (ja) * 2005-12-28 2007-07-12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ジョイントボックス
US20080254664A1 (en) * 2007-04-12 2008-10-16 William Hiner Tracer wire connector kits
AU2009201426A1 (en) * 2009-04-13 2010-10-28 Gravolin, Dennis Ronald Mr Protective Housing Assembly
CN102751616A (zh) * 2011-04-19 2012-10-2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屏蔽连接器
CN103515775A (zh) * 2012-06-14 2014-01-1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2014082089A (ja) * 2012-10-16 2014-05-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ゴムブーツ
CN204651581U (zh) * 2015-04-20 2015-09-16 浙江众志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电瓶栓总成
CN105144498A (zh) * 2013-03-19 2015-12-0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车辆侧连接器
US20160233609A1 (en) * 2013-09-20 2016-08-11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Connector
CN106025660A (zh) * 2015-03-25 2016-10-1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束用保护件的固定结构
CN107302155A (zh) * 2017-06-28 2017-10-27 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
CN206820182U (zh) * 2017-06-28 2017-12-29 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
JP2018049796A (ja) * 2016-09-23 2018-03-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防水構造
WO2018164153A1 (ja) * 2017-03-07 2018-09-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超音波センサ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607356U1 (de) * 1996-04-23 1997-08-28 Quante Ag, 42109 Wuppertal Schutzhaube für Module der Telekommunikationstechnik
JP3584783B2 (ja) 1999-06-11 2004-11-0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ー保持用治具
DE10011925A1 (de) * 2000-03-11 2001-09-13 Bosch Gmbh Robert Vorrichtung zur schüttelfesten Verriegelung eines Steckers in seiner Steckposition
DE102006008718B4 (de) 2006-02-24 2017-05-18 Volkswagen Ag Ultraschallsensormodul
US7530836B2 (en) * 2007-04-30 2009-05-1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Cap for telecommunications cross connect block
JP2011096636A (ja) * 2009-09-30 2011-05-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回路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動車両
JP5673217B2 (ja) * 2011-03-02 2015-02-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超音波センサ
JP6296417B2 (ja) 2014-06-04 2018-03-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超音波センサ装置
TWI595717B (zh) * 2016-04-21 2017-08-11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連接器結構
JP6780633B2 (ja) 2017-03-07 2020-11-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超音波センサ

Patent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71240A (ja) * 1981-10-22 1983-04-27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後方監視装置
DE3935459A1 (de) * 1989-10-25 1991-05-02 Ackermann Albert Gmbh Co Schutzgehaeuse zur aufnahme einer steckverbindung
JPH0963688A (ja) * 1995-08-29 1997-03-07 Yazaki Corp 保護カバー付きコネクタ
JP2004263716A (ja) * 2003-02-03 2004-09-24 Koyo Seiko Co Ltd センサ組立体、シール装置ならびに転がり軸受装置
JP2006031988A (ja) * 2004-07-13 2006-02-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モジュラコネクタの保護カバー
JP2007179931A (ja) * 2005-12-28 2007-07-12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ジョイントボックス
US20080254664A1 (en) * 2007-04-12 2008-10-16 William Hiner Tracer wire connector kits
AU2009201426A1 (en) * 2009-04-13 2010-10-28 Gravolin, Dennis Ronald Mr Protective Housing Assembly
CN102751616A (zh) * 2011-04-19 2012-10-2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屏蔽连接器
CN103515775A (zh) * 2012-06-14 2014-01-1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2014082089A (ja) * 2012-10-16 2014-05-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ゴムブーツ
CN105144498A (zh) * 2013-03-19 2015-12-0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车辆侧连接器
US20160233609A1 (en) * 2013-09-20 2016-08-11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Connector
CN106025660A (zh) * 2015-03-25 2016-10-1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束用保护件的固定结构
CN204651581U (zh) * 2015-04-20 2015-09-16 浙江众志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电瓶栓总成
JP2018049796A (ja) * 2016-09-23 2018-03-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防水構造
WO2018164153A1 (ja) * 2017-03-07 2018-09-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超音波センサ
CN107302155A (zh) * 2017-06-28 2017-10-27 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
CN206820182U (zh) * 2017-06-28 2017-12-29 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9005609T5 (de) 2021-08-05
US11923635B2 (en) 2024-03-05
CN113169478B (zh) 2023-03-28
JP7159798B2 (ja) 2022-10-25
WO2020095669A1 (ja) 2020-05-14
RU2761972C1 (ru) 2021-12-14
JP2020077586A (ja) 2020-05-21
US20210265771A1 (en) 2021-08-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82486B1 (en) Camera device
EP2913218B1 (en) Electric connector attachment structure of battery pack for electric vehicle
US7891714B2 (en) Structure of rear bumper cover
EP3495207B1 (en) Sensor mounting structure
CN109878428B (zh) 传感器搭载结构
WO2007053404A2 (en) Camera module for vehicle vision system
US11180089B2 (en) Camera mounting structure
EP3012391B1 (en) Vehicle door handle
US9522637B2 (en) Vehicular exterior member attaching structure and attaching method
CN113169478B (zh) 保护罩和车载用装置
US20180319232A1 (en) Holding Device Mountable on a Tail Region of a Motor Vehicle
US7118412B2 (en) Apparatus for fixing connector for airbag module
KR101230186B1 (ko) 자동차용 후방카메라 일체형 테일게이트 스위치
JP6877820B2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の固定構造
KR20190136145A (ko) 초음파 센서 모듈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초음파 센서 장치
CN116195151A (zh) 门用配线模块和门用配线模块的组装构造
JP4075597B2 (ja) バッテリポジティブカバー
CN110857070B (zh) 外界传感器
CN113302088B (zh) 线束布线部件
US20230356670A1 (en) Vehicle mounted display unit and vehicle therewith
KR200425990Y1 (ko) 하니스 보호용 분배홀더
JP5203279B2 (ja) ハーネスプロテクタ
JP4003497B2 (ja) 車両用電子装置取付構造
JPH11238977A (ja) 保護カバー
JPH11231168A (ja) 光コネクタ用防塵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