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20182U - 一种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20182U
CN206820182U CN201720769866.8U CN201720769866U CN206820182U CN 206820182 U CN206820182 U CN 206820182U CN 201720769866 U CN201720769866 U CN 201720769866U CN 206820182 U CN206820182 U CN 2068201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plug
connection
peg
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76986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滨
林显春
刘焕肖
范开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lai New Energy Co ltd
Qingdao Tgood Electric Co Ltd
Qingdao Teld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Tgood Electric Co Ltd
Qingdao Teld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Tgood Electric Co Ltd, Qingdao Teld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Tgood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76986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201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201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201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该充电连接器包括:设置于立体车库的车位框体上的第一插接电极和设置于载车板上并在载车板的带动下运动的第二插接电极;第一插接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容纳盒、第一插接头、第一连接杆、第一电极保护盖和第一导向套;第二插接电极包括:第二电极容纳盒、第二插接头、第二连接杆、第二电极保护盖和第二导向套,在第一插接电极与第二插接电极分离后,第一电极保护盖覆盖第一插接头,第二电极保护盖覆盖第二插接头,第一连接杆与第二导向套分离开,第二连接杆与第一导向套内分离开。无论在充电还是不充电的情况下,均能提供较高IP防护等级,满足各种户外环境下的使用,提高了充电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立体车库车辆充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立体车库作为解决城市停车难,缓解城市用地的重要措施,同样,新能源电动汽车作为节能环保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已经在我国十三五计划做了明确目标,而相应的充电配套设施也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项。立体车库和充电设施的相结合,保证车辆在停放于立体车库的同时完成自动充电的过程,不但节约了城市用地,缓解拥挤,增大了同一地区充电桩的分布数量,立体车库同时提供更多的停车和充电车位。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申请人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由于立体车库很多情况是在户外使用,相对位置较高,并且在两个插接头未插接连接时,插接头是裸露在外面的,这样充电连接器的插接头容易积灰、进水,存在充电温度升高或短路的危险,IP防护等级不高,不能保证充电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以解决由于立体车库很多情况是在户外使用,相对位置较高,并且在两个插接头未插接连接时,插接头是裸露在外面的,这样充电连接器的插接头容易积灰、进水,存在充电温度升高或短路的危险,IP防护等级不高,不能保证充电安全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连接器,包括:第一插接电极和第二插接电极;
所述第一插接电极设置于立体车库的车位框体上,所述第二插接电极设置于载车板上并在所述载车板的带动下运动;
所述第一插接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容纳盒、第一连接杆、第一电极保护盖、第一导向套、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容纳盒的腔体内的第一插接头;
所述第二插接电极包括:第二电极容纳盒、第二连接杆、第二电极保护盖、第二导向套、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极容纳盒的腔体内的第二插接头;
在所述第一插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插接电极插接连接后,所述第一电极保护盖打开,并插接于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和所述第二电极容纳盒的第二中空框体内,所述第二电极保护盖打开,并插接于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一电极容纳盒的第一中空框体内,所述第一连接杆插接于所述第二导向套内,所述第二连接杆插接于所述第一导向套内;
在所述第一插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插接电极分离后,所述第一电极保护盖覆盖所述第一插接头,所述第二电极保护盖覆盖所述第二插接头,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导向套分离开,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一导向套内分离开;
在所述第一插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插接电极插接连接后,供电电源为停放于所述载车板上且连接于与所述第二插接电极连接的充电枪的车辆充电。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插接电极还包括:第一保护盖弹簧和/或第一保护盖磁铁;所述第二插接电极还包括:第二保护盖弹簧和/或第二保护盖磁铁;
在所述第一插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插接电极分离后,所述第一电极保护盖在所述第一保护盖弹簧和/或所述第一保护盖磁铁作用下紧扣于所述第一插接头,所述第二电极保护盖在所述第二保护盖弹簧和/或所述第二保护盖磁铁作用下紧扣于所述第二插接头。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长度。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插接电极还包括:至少四个支撑弹簧,所述支撑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插接头与所述第一电极容纳盒的腔底之间形成的空腔间隙之间;
所述支撑弹簧,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插接头沿垂直于所述腔底且远离所述腔底方向运动,以及控制所述第一插接头沿平行于所述腔底的平面上运动,以保证所述第一插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插接电极对准插接。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充电连接器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供电电源接入所述充电连接器的充电线路上;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插接电极或所述第二插接电极的第一温度信号,当所述第一温度信号对应的第一温度值大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时,断开所述充电线路。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插接头包括:至少一根第一信号控制线,所述第二插接头包括:至少一根第二信号控制线;
所述第一信号控制线与主控装置信号连接,所述第二信号控制线与充电枪信号连接,在所述第一插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插接电极插接连接后,所述第一信号控制线与所述第二信号控制线信号连接,以使所述主控装置为所述第一插接头和所述第二插接头上电。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充电连接器还包括:接线端子,所述第一插接电极通过所述接线端子获取供电电源输出的电能。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充电终端,该充电终端包括:充电枪和如第一方面至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器;
所述充电连接器的所述第一插接电极的一端用于与供电电源连接,所述充电连接器的所述第二插接电极的一端用于与所述充电枪连接,所述第一插接电极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二插接电极的另一端插接连接。
结合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充电终端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供电电源接入所述充电连接器的充电线路上;
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充电枪的第二温度信号,当所述第二温度信号对应的第二温度值大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时,断开所述充电线路。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充电系统,该系统包括:主控装置和多个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的车辆充电终端;
多个所述车辆充电终端均与所述主控装置相连接,所述主控装置,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充电请求,根据该充电请求控制相应的车辆充电终端上电。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中,该充电连接器包括:设置于立体车库的车位框体上的第一插接电极和设置于载车板上并在载车板的带动下运动的第二插接电极;第一插接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容纳盒、第一插接头、第一连接杆、第一电极保护盖和第一导向套;第二插接电极包括:第二电极容纳盒、第二插接头、第二连接杆、第二电极保护盖和第二导向套,在第一插接电极与第二插接电极分离后,第一电极保护盖覆盖第一插接头,第二电极保护盖覆盖第二插接头,第一连接杆与第二导向套分离开,第二连接杆与第一导向套内分离开。无论在充电还是不充电的情况下,均能提供较高IP防护等级,满足各种户外环境下的使用,提高了充电安全性。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a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连接器中第一插接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1b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连接器中第二插接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2a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连接器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b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连接器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2c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连接器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3a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连接器中第一插接电极的正视图;
图3b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连接器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车辆充电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车辆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考虑到相关技术中由于立体车库很多情况是在户外使用,相对位置较高,并且在两个插接头未插接连接时,插接头是裸露在外面的,这样充电连接器的插接头容易积灰、进水,存在充电温度升高或短路的危险,IP防护等级不高,不能保证充电安全。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下面通过实施例进行描述。
如图1a至图2c所示,该充电连接器包括:第一插接电极101和第二插接电极201;
上述第一插接电极101设置于立体车库的车位框体上,上述第二插接电极201设置于载车板上并在上述载车板的带动下运动;
上述第一插接电极101包括:第一电极容纳盒1011、第一连接杆1014、第一电极保护盖1015、第一导向套1016、设置于该第一电极容纳盒1011的腔体内的第一插接头1012;
上述第二插接电极201包括:第二电极容纳盒2011、第二连接杆2014、第二电极保护盖2015、第二导向套2016、设置于该第二电极容纳盒2011的腔体内的第二插接头2012;
在上述第一插接电极101与上述第二插接电极201插接连接后,上述第一电极保护盖1015打开,并插接于连接上述第二连接杆2014和上述第二电极容纳盒2011的第二中空框体内,上述第二电极保护盖2015打开,并插接于连接上述第一连接杆1014和上述第一电极容纳盒1011的第一中空框体内,上述第一连接杆1014插接于上述第二导向套2016内,上述第二连接杆2014插接于上述第一导向套1016内;
在上述第一插接电极101与上述第二插接电极201分离后,上述第一电极保护盖1015覆盖上述第一插接头1012,上述第二电极保护盖2015覆盖上述第二插接头2012,上述第一连接杆1014与上述第二导向套2016分离开,上述第二连接杆2014与上述第一导向套1016内分离开;
在上述第一插接电极101与上述第二插接电极201插接连接后,供电电源为停放于上述载车板上且连接于与上述第二插接电极201连接的充电枪的车辆充电。
其中,上述第一插接电极101可以是连接器公头,也可以是连接器母头,对应的,上述第二插接电极201可以是连接器母头,也可以是连接器公头;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在第一插接电极101与第二插接电极201之间由分离状态到插接连接过程中,第一电极保护盖1015和第二电极保护盖2015分别在第二连接杆2014和第一连接杆1014的作用下自动打开;在第一插接电极101与第二插接电极201之间由插接连接到分离状态过程中,第一电极保护盖1015和第二电极保护盖2015分别在逐步解除第二连接杆2014和第一连接杆1014的作用下自动闭合,这样提高了充电连接器的IP防护等级,其IP防护等级可以达到IP55,在户外各种环境下使用该充电连接器均能够保证充电安全性,即采用主动防护,无论在充电还是不充电的情况下,都能提供较高的IP防护等级,满足各种户外环境下的使用,提高了充电安全性。
具体的,在第一插接电极101与第二插接电极201由分离状态到插接连接过程中,第一插接电极101与第二插接电极201之间在轴向方向做相对靠近运动,具体为:
在图2a中,当第一插接电极101与第二插接电极201之间的间距由分离间距缩短到第一间距时,第一连接杆1014顶到第二电极保护盖2015的上边缘,使第二电极保护盖2015延第二旋转轴心做旋转运动;其中,第二电极保护盖2015安装于第二导向套2016内,并能够沿第二旋转轴心做旋转运动。第二连接杆2014顶到第一电极保护盖1015的上边缘,使第一电极保护盖1015延第一旋转轴心做旋转运动;其中,第一电极保护盖1015安装于第一导向套1016内,并能够沿第一旋转轴心做旋转运动。
在图2b中,当第一插接电极101与第二插接电极201之间的间距继续缩小时,第一电极保护盖1015在第二连接杆2014的外力作用下,继续沿第一旋转轴心做旋转运动,不断远离第一插接头1012;第二电极保护盖2015在第一连接杆1014的外力作用下,继续沿第二旋转轴心做旋转运动,不断远离第二插接头2012。
在图2c中,当第一插接电极101与第二插接电极201之间插接连接后,第一插接头1012插入到第二插接头2012中,充电连接器完全密封,IP等级可以达到IP55。
具体的,在第一插接电极101与第二插接电极201由插接连接到分离状态过程中,第一插接电极101与第二插接电极201之间在轴向方向做相对远离运动,具体为:
当第一插接电极101与第二插接电极201之间的间距由插接间距增加到第二间距时,第一电极保护盖1015在第一保护盖弹簧的作用下绕第一旋转轴心做旋转运动,第二电极保护盖2015在第二保护盖弹簧的作用下绕第二旋转轴心做旋转运动,同时,在第一保护盖磁铁的吸力作用下第一电极保护盖1015紧密贴合在第一插接头1012上,在第二保护盖磁铁的吸力作用下第二电极保护盖2015紧密贴合在第二插接头2012上。
在图1a中,上述第一插接头1012与上述第一电极容纳盒1011的四周侧壁之间形成的平面间隙中设置有至少六个第一拉伸弹簧1013,该第一拉伸弹簧1013用于将第一插接头1012稳固于第一电极容纳盒1011的腔体内,且能够缓解第一插接头1012与第一电极容纳盒1011之间硬接触,起到缓冲的作用,其中,无论第一插接电极101横向放置还是竖向放置,在第一插接头1012未受到外力的作用时,至少六个第一拉伸弹簧1013能够保证第一插接头1012位于第一电极容纳盒1011的中间位置;另外,第一插接电极101用于与供电电源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电极密封盖保护。
在图1b中,上述第二插接头2012与上述第二电极容纳盒2011的四周侧壁之间形成的平面间隙中设置有至少六个第二拉伸弹簧2013,该第二拉伸弹簧2013用于将第二插接头2012稳固于第二电极容纳盒2011的腔体内,且能够缓解第二插接头2012与第二电极容纳盒2011之间硬接触,起到缓冲的作用,其中,无论第二插接电极201横向放置还是竖向放置,在第二插接头2012未受到外力的作用时,至少六个第二拉伸弹簧2013能够保证第二插接头2012位于第二电极容纳盒2011的中间位置;另外,第二插接电极201用于与充电枪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电极密封盖保护。
其中,上述第一拉伸弹簧1013对称分布于第一插接头1012与第一电极容纳盒1011的四周侧壁之间形成的平面间隙中,上述第二拉伸弹簧2013对称分布于第二插接头2012与第二电极容纳盒2011的四周侧壁之间形成的平面间隙中。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通过分别在第一插接电极101和第二插接电极201中设置多个拉伸弹簧,这样能够在载车板无运行误差的情况下,无论电极容纳盒横向放置还是纵向放置,能够确保第一插接头1012和第二插接头2012均位于电极容纳盒中间位置,进而使得该充电连接器既适用于垂直升降的立体车库,又适用于水平横移的立体车库,使得每个充电连接器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立体车库。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第一电极保护盖1015紧扣于第一插接头1012,从而更好地对第一插接头1012起到保护的作用,以及保证第二电极保护盖2015紧扣于第二插接头2012,从而更好地对第二插接头2012起到保护的作用,基于此,上述第一插接电极101还包括:第一保护盖弹簧和/或第一保护盖磁铁;上述第二插接电极201还包括:第二保护盖弹簧和/或第二保护盖磁铁;
在上述第一插接电极101与上述第二插接电极201分离后,上述第一电极保护盖1015在上述第一保护盖弹簧和/或上述第一保护盖磁铁作用下紧扣于上述第一插接头1012,上述第二电极保护盖2015在上述第二保护盖弹簧和/或上述第二保护盖磁铁作用下紧扣于上述第二插接头2012。
其中,可以只在第一插接电极101中设置第一保护盖弹簧,或者只在第一插接电极101中设置第一保护盖磁铁,或者在第一插接电极101中同时设置第一保护盖弹簧和第一保护盖磁铁,针对于同时设置第一保护盖弹簧和第一保护盖磁铁的情况,达到对第一插接头1012双重密封保护的目的;同样的,可以只在第二插接电极201中设置第二保护盖弹簧,或者只在第二插接电极201中设置第二保护盖磁铁,或者在第二插接电极201中同时设置第二保护盖弹簧和第二保护盖磁铁,针对于同时设置第二保护盖弹簧和第二保护盖磁铁的情况,达到对第二插接头2012双重密封保护的目的。
具体的,在第一插接电极101与第二插接电极201分离开后,即充电连接器处于闲置状态时,第一电极保护盖1015在第一保护盖弹簧的作用下紧扣在第一插接头1012上,第二电极保护盖2015在第二保护盖弹簧的作用下紧扣在第二插接头2012上,同时,在第一电极保护盖1015内设置有第一保护盖磁铁,在第二电极保护盖2015内设置有第二保护盖磁铁,也就是说,不仅通过在插接电极中设置保护盖弹簧来确保电极保护盖紧扣于插接头上,还通过在电极保护盖内设置保护盖磁铁来确保电极保护盖紧扣于插接头上,这样即使保护盖弹簧或者保护盖磁铁任意一个失效后,另外一个也能够确保电极保护盖紧扣于插接头上,对插接头提供有效的保护,达到双重密封保护的目的,进一步提高了充电连接器的IP防护等级,此时IP防护等级可以达到IP66,具有更好的防尘防水的效果。
另外,由于考虑到第一插接电极101的后盖工装比较大,为了防止第二连接杆2014插接于第一导向套1016内可能顶到第一插接电极101的后盖工装上,基于此,上述第一连接杆1014的长度大于上述第二连接杆2014的长度。
进一步的,考虑到由于载车板的运行误差比较大,使用环境也相对恶劣,从而导致充电连接器的第一插接电极101和第二插接电极201插接不到位,因此,充电连接器需要能够自动修正由于载车板运行误差引起的XYZ方向上的误差、以及轴向角度偏差,基于此,如图3a和图3b所示,上述第一插接电极101还包括:至少四个支撑弹簧1017,该支撑弹簧1017设置于上述第一插接头1012与上述第一电极容纳盒1011的腔底之间形成的空腔间隙之间;
上述支撑弹簧1017,用于控制上述第一插接头1012沿垂直于上述腔底且远离上述腔底方向运动,以及控制上述第一插接头1012沿平行于上述腔底的平面上运动,以保证上述第一插接电极101与上述第二插接电极201对准插接。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插接头1012与第一电极容纳盒1011的腔底之间形成的空腔间隙设置至少四个支撑弹簧1017,增加了插接头的可调节空间,保证插接头自动浮动定位,实现大范围的自动修正X、Y、Z方向以及轴向角度的误差,能够在各种极端情况下自动调整误差,确保第一插接电极101和第二插接电极201准确插接,从而保证第一插接电极101和第二插接电极201接触良好,进而保证充电连接器中两个插接头之间插接的可靠性,同时,由于充电连接器能够自动矫正载车板的X、Y、Z方向以及轴向角度的误差,从而降低了对立体车库本身的运行精度要求。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上述第一插接头1012还包括:校正插孔1018,上述第二插接头2012还包括:校正插针2018,其中,校正插孔1018的数量为两个,校正插针2018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校正插孔1018可以左右对称设置于第一插接头1012上、或者上下对称设置于第一插接头1012上、或者对角线对称设置于第一插接头1012上),在图4中表示两个校正插孔1018左右设置,对应的,两个校正插针2018也左右设置,其中,在图4中只能看到左侧的校正插孔1018和校正插针2018;
在上述第一插接头1012与上述第二插接头2012插接过程中,上述校正插针2018插接于上述校正插孔1018内,以保证第一插接头1012与第二插接头2012对准插接。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采用两级导向矫正定位,使得充电连接器中两个插接头之间对插更加精准,保证充电连接器的精准插接,有效的避免了由于充电连接器的两个插接头存在虚接而导致的温度升高,降低了对载车板本身运行精度的要求,增加了充电连接器的适用性。
具体的,在第一插接电极101中的第一插接头1012与第二插接电极201中的第二插接头2012由接触到插接完成过程中,实现自动矫正载车板的X、Y、Z方向以及轴向角度的误差,具体为:
(1)第一连接杆1014与第二导向套2016接触,第二连接杆2014与第一导向套1016接触,由于第一连接杆1014和第一导向套1016上下设置于第一电极容纳盒1011上,第一插接头1012通过多个第一拉伸弹簧1013和多个支撑弹簧1017固定在第一电极容纳盒1011内,从而第一插接头1012能够在第一电极容纳盒1011内做平面的运动,从而实现初步浮动矫正定位。
(2)第二插接头2012的校正插针2018插入第一插接头1012的校正插孔1018内,由于第二插接头2012通过多个第二拉伸弹簧2013固定在第二电极容纳盒2011内,第二插接头2012能够在第一电极容纳盒1011内做平面的移动,进一步矫正误差后使得第一插接头1012和第二插接头2012精准定位插接连接,从而实现精准浮动校正定位。
由上述(1)和(2)可知,充电连接器具有两级的浮动矫正结构,通过机械顶杆结构(即第一连接杆1014和第二连接杆2014)实现第一级粗略定位先浮动矫正第一插接头1012;并且,通过插针与插孔结构实现第二级精准定位再浮动矫正第二插接头2012,通过两级导向矫正定位达到充电连接器中的第一插接头1012和第二插接头2012精准对插的目的。
(3)由于第一插接头1012通过多个支撑弹簧1017固定在第一电极容纳盒1011内,并且第一插接头1012与第一电极容纳盒1011的腔底之间形成的空腔间隙,从而第一插接头1012能够在第一电极容纳盒1011内做轴向运动,在轴向运行方向有误差时,能够通过多个支撑弹簧1017的压缩来消除误差。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插接头1012通过多个支撑弹簧1017固定在第一电极容纳盒1011内,并且第一插接头1012与第一电极容纳盒1011的四周侧壁之间形成的平面间隙,从而第一插接头1012能够在第一电极容纳盒1011内做轴向角度的运动,在轴向存在角度误差时,能够通过多个支撑弹簧1017的不同压缩量来矫正角度的偏差。由此可知,充电连接器具备了Z向距离误差矫正和Z向角度误差矫正的功能,降低了对车库工装精度的要求。
其中,上述第一插接头1012与上述第一电极容纳盒1011的腔底之间形成的空腔间隙沿上述支撑弹簧1017的轴向距离大于或等于20mm且小于或等于30mm。
当上述第一拉伸弹簧1013的拉伸长度和压缩长度均为零时,上述第一拉伸弹簧1013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5mm且小于或等于20mm。
当上述第二拉伸弹簧2013的拉伸长度和压缩长度均为零时,上述第二拉伸弹簧2013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5mm且小于或等于20mm。
另外,为了确保在载车板移动误差大的情况下,通过四个支撑弹簧1017校正前后、左右和角度误差时,上述第一拉伸弹簧1013和第二拉伸弹簧2013还能够防止第一插接头1012和第二插接头2012与电极容纳盒的四周侧壁之间产生硬性接触,起到进一步缓冲的作用。
进一步的,上述充电连接器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该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供电电源接入上述充电连接器的充电线路上;
上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上述第一插接电极101或上述第二插接电极201的第一温度信号,当上述第一温度信号对应的第一温度值大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时,断开上述充电线路。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通过在供电电源接入充电连接器的充电线路上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用来实时检测第一插接电极101或第二插接电极201的温度,这样一旦发现第一插接电极101或第二插接电极201的温度过高,立即断开供电电源接入充电连接器的充电线路,防止因温度过高而损坏充电连接器,提高了充电安全性,另外,只断开该充电连接器的充电线路,不影响其他充电连接器的正常充电。
进一步的,考虑到如果插接头始终带电,那么在两个插接头未插接连接的情况下,插接头是外露放置的,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基于此,上述第一插接头1012包括:至少一根第一信号控制线,上述第二插接头2012包括:至少一根第二信号控制线;
上述第一信号控制线与主控装置信号连接,上述第二信号控制线与充电枪信号连接,在上述第一插接电极101与上述第二插接电极201插接连接后,上述第一信号控制线与上述第二信号控制线信号连接,以使上述主控装置为上述第一插接头1012和上述第二插接头2012上电。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能够保证在两个插接头未插接连接的情况下,插接头不带电,只有两个插接头插接连接后才上电,这样能够保证人身安全,避免出现意外触碰到外露的插接头的用户被电击的情况。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充电连接器与供电电源接触良好,上述充电连接器还包括:接线端子,上述第一插接电极101通过该接线端子获取供电电源输出的电能。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连接器中,该充电连接器包括:设置于立体车库的车位框体上的第一插接电极101和设置于载车板上并在载车板的带动下运动的第二插接电极201;第一插接电极101包括:第一电极容纳盒1011、第一插接头1012、第一连接杆1014、第一电极保护盖1015和第一导向套1016;第二插接电极201包括:第二电极容纳盒2011、第二插接头2012、第二连接杆2014、第二电极保护盖2015和第二导向套2016,在第一插接电极101与第二插接电极201分离后,第一电极保护盖1015覆盖第一插接头1012,第二电极保护盖2015覆盖第二插接头2012,第一连接杆1014与第二导向套2016分离开,第二连接杆2014与第一导向套1016内分离开。无论在充电还是不充电的情况下,均能提供较高IP防护等级,满足各种户外环境下的使用,提高了充电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充电终端,如图5所示,该充电终端包括:充电枪30和如图1a至图4所示的充电连接器20;
上述充电连接器20的上述第一插接电极101的一端用于与供电电源10连接,上述充电连接器20的上述第二插接电极201的一端用于与上述充电枪30连接,上述第一插接电极101的另一端用于与上述第二插接电极201的另一端插接连接。
其中,第二插接电极201与充电枪30可以做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充电枪30与充电连接器20的紧密结合,使载车板运行在各种恶劣环境条件下都可以保证充电枪30的IP防护等级,提高设备充电安全,第二插接电极201与充电枪30整体固定在载车板上,随载车板一起移动。另外,车辆充电终端可以由直流柜、接线端子+第一插接电极101、第二插接电极201+充电枪30、集中操作平台这几个模块组成,互换性强,方便运输与安装,安装与维修的成本低。
进一步的,上述充电终端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该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供电电源10接入上述充电连接器20的充电线路上;
上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上述充电枪30的第二温度信号,当上述第二温度信号对应的第二温度值大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时,断开上述充电线路。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通过在供电电源10接入充电连接器20的充电线路上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用来实时检测充电枪30的温度,这样一旦发现充电枪30的温度过高,立即断开供电电源10接入充电连接器20的充电线路,防止因温度过高而损坏充电连接器20,提高了充电安全性,另外,只断开该充电连接器20的充电线路,不影响其他充电连接器20的正常充电。另外,基于上述对插接电极进行温度监控,实现了双重温度检测功能,进一步提高了充电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充电系统,如图6所示,该系统包括:主控装置1和多个如图5所示的车辆充电终端2;
多个上述车辆充电终端2均与上述主控装置1相连接,上述主控装置1,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充电请求,根据该充电请求控制相应的车辆充电终端2上电,从而实现一群一接入,可以同时申请多个充电终端,降低了施工难度,减少了成本。
其中,通过外接的供电电源10输出的交流电进入上述主控装置1,在主控装置1中的直流柜中转成250A的直流电,然后通过电缆连接到充电连接器20的接线端子上,接线端子与充电连接器20的第一插接电极101连接固定在立体车库的合适位置上。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充电系统中,该系统包括:主控装置1和多个车辆充电终端2,该车辆充电终端2中的充电连接器20包括:设置于立体车库的车位框体上的第一插接电极101和设置于载车板上并在载车板的带动下运动的第二插接电极201;第一插接电极101包括:第一电极容纳盒1011、第一插接头1012、第一连接杆1014、第一电极保护盖1015和第一导向套1016;第二插接电极201包括:第二电极容纳盒2011、第二插接头2012、第二连接杆2014、第二电极保护盖2015和第二导向套2016,在第一插接电极101与第二插接电极201分离后,第一电极保护盖1015覆盖第一插接头1012,第二电极保护盖2015覆盖第二插接头2012,第一连接杆1014与第二导向套2016分离开,第二连接杆2014与第一导向套1016内分离开。无论在充电还是不充电的情况下,均能提供较高IP防护等级,满足各种户外环境下的使用,提高了充电安全性。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插接电极和第二插接电极;
所述第一插接电极设置于立体车库的车位框体上,所述第二插接电极设置于载车板上并在所述载车板的带动下运动;
所述第一插接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容纳盒、第一连接杆、第一电极保护盖、第一导向套、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容纳盒的腔体内的第一插接头;
所述第二插接电极包括:第二电极容纳盒、第二连接杆、第二电极保护盖和第二导向套、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极容纳盒的腔体内的第二插接头;
在所述第一插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插接电极插接连接后,所述第一电极保护盖打开,并插接于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和所述第二电极容纳盒的第二中空框体内,所述第二电极保护盖打开,并插接于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一电极容纳盒的第一中空框体内,所述第一连接杆插接于所述第二导向套内,所述第二连接杆插接于所述第一导向套内;
在所述第一插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插接电极分离后,所述第一电极保护盖覆盖所述第一插接头,所述第二电极保护盖覆盖所述第二插接头,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导向套分离开,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一导向套内分离开;
在所述第一插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插接电极插接连接后,供电电源为停放于所述载车板上且连接于与所述第二插接电极连接的充电枪的车辆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电极还包括:第一保护盖弹簧和/或第一保护盖磁铁;所述第二插接电极还包括:第二保护盖弹簧和/或第二保护盖磁铁;
在所述第一插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插接电极分离后,所述第一电极保护盖在所述第一保护盖弹簧和/或所述第一保护盖磁铁作用下紧扣于所述第一插接头,所述第二电极保护盖在所述第二保护盖弹簧和/或所述第二保护盖磁铁作用下紧扣于所述第二插接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电极还包括:至少四个支撑弹簧,所述支撑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插接头与所述第一电极容纳盒的腔底之间形成的空腔间隙之间;
所述支撑弹簧,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插接头沿垂直于所述腔底且远离所述腔底方向运动,以及控制所述第一插接头沿平行于所述腔底的平面上运动,以保证所述第一插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插接电极对准插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连接器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供电电源接入所述充电连接器的充电线路上;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插接电极或所述第二插接电极的第一温度信号,当所述第一温度信号对应的第一温度值大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时,断开所述充电线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头包括:至少一根第一信号控制线,所述第二插接头包括:至少一根第二信号控制线;
所述第一信号控制线与主控装置信号连接,所述第二信号控制线与充电枪信号连接,在所述第一插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插接电极插接连接后,所述第一信号控制线与所述第二信号控制线信号连接,以使所述主控装置为所述第一插接头和所述第二插接头上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连接器还包括:接线端子,所述第一插接电极通过所述接线端子获取供电电源输出的电能。
8.一种车辆充电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终端包括:充电枪和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器;
所述充电连接器的所述第一插接电极的一端用于与供电电源连接,所述充电连接器的所述第二插接电极的一端用于与所述充电枪连接,所述第一插接电极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二插接电极的另一端插接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充电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终端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供电电源接入所述充电连接器的充电线路上;
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充电枪的第二温度信号,当所述第二温度信号对应的第二温度值大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时,断开所述充电线路。
10.一种车辆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主控装置和多个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车辆充电终端;
多个所述车辆充电终端均与所述主控装置相连接,所述主控装置,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充电请求,根据该充电请求控制相应的车辆充电终端上电。
CN201720769866.8U 2017-06-28 2017-06-28 一种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 Active CN2068201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69866.8U CN206820182U (zh) 2017-06-28 2017-06-28 一种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69866.8U CN206820182U (zh) 2017-06-28 2017-06-28 一种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20182U true CN206820182U (zh) 2017-12-29

Family

ID=60762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769866.8U Active CN206820182U (zh) 2017-06-28 2017-06-28 一种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20182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06399A (zh) * 2018-02-07 2018-06-26 广州市君望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 充电结构及用电设备
CN110445201A (zh) * 2018-05-04 2019-11-12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
CN110641302A (zh) * 2018-06-25 2020-01-03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场站的调度方法、装置与系统
CN113169478A (zh) * 2018-11-09 2021-07-23 株式会社电装 保护罩和车载用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06399A (zh) * 2018-02-07 2018-06-26 广州市君望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 充电结构及用电设备
CN108206399B (zh) * 2018-02-07 2024-02-23 广州安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充电结构及用电设备
CN110445201A (zh) * 2018-05-04 2019-11-12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
CN110641302A (zh) * 2018-06-25 2020-01-03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场站的调度方法、装置与系统
CN110641302B (zh) * 2018-06-25 2020-11-27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场站的调度方法、装置与系统
CN113169478A (zh) * 2018-11-09 2021-07-23 株式会社电装 保护罩和车载用装置
CN113169478B (zh) * 2018-11-09 2023-03-28 株式会社电装 保护罩和车载用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02155B (zh) 一种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
CN206820182U (zh) 一种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
CN206820181U (zh) 一种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
US20220059896A1 (en) Stacking Power Supply Cabinet
CN107035176B (zh) 充电装置和立体车库
CN205736878U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通用化整体式电池更换系统
CN102540064A (zh) 一种高压放电控制回路中接触器烧结检测方法
CN104882947B (zh)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模式一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204835563U (zh) 动力电池包及具有其的电动汽车
ITBO20110466A1 (it) Sistema di connessione per stabilire un collegamento elettrico tra un dispositivo elettrico per autotrazione ed almeno una coppia di cavi
CN201805066U (zh) 带保护的多源充电插座及电动汽车
CN211127282U (zh) 一种锂电池不间断储能电源系统
CN202678562U (zh) 一种汽车电池箱连接器
CN206928721U (zh) 充电装置和立体车库
CN208118987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充电桩
CN207374153U (zh) 一种用于自动引导车的自动充电装置
US20220297561A1 (en) Charging apparatus
CN205595826U (zh) 用于公共助力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充电连接装置
EP3761474A1 (en) Battery charging device, battery storage frame and battery operation platform
CN211493675U (zh) 支撑结构
CN209072150U (zh) 一种不间断试验电源
CN209290201U (zh) 一种适用于电动汽车立体机械车库载车板充电结构
CN206202016U (zh) 一种动力电池充电保护电路及汽车
CN206834467U (zh) 一种适用于纯电动汽车的充电连接装置
CN208359953U (zh) 移动式智能充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66000 Shandong Province, Qingdao city Laoshan District Songling Road No. 336

Co-patentee after: QINGDAO TGOOD ELECTRIC Co.,Ltd.

Patentee after: Telai New Ener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66000 Shandong Province, Qingdao city Laoshan District Songling Road No. 336

Co-patentee before: QINGDAO TGOOD ELECTRIC Co.,Ltd.

Patentee before: QINGDAO TELD NEW ENER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103

Address after: Room 1001, 10 / F, No. 336, Songling Road, Laoshan District, Qingdao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Qingdao teltel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66000 Shandong Province, Qingdao city Laoshan District Songling Road No. 336

Co-patentee before: QINGDAO TGOOD ELECTRIC Co.,Ltd.

Patentee before: Telai New Ener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