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88582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88582A
CN112888582A CN201980066535.XA CN201980066535A CN112888582A CN 112888582 A CN112888582 A CN 112888582A CN 201980066535 A CN201980066535 A CN 201980066535A CN 112888582 A CN112888582 A CN 1128885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bead
rim
width direction
rad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653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88582B (zh
Inventor
本田裕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8885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85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885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85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60C15/0603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bead filler or apex
    • B60C15/0607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bead filler or apex comprising several parts, e.g. made of different rub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2Seating or securing beads on rims
    • B60C15/024Bead contour, e.g. lips, grooves, or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4Bead co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60C15/0628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omprising a bead reinforcing layer
    • B60C15/0635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omprising a bead reinforcing layer using chippers between the carcass layer and chafer rubber wrapped around the b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60C2015/0614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chafer or clinch portion, i.e. the part of the bead contacting the ri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60C2015/0617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omprising a cushion rubber other than the chafer or clinch rubber
    • B60C2015/0621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omprising a cushion rubber other than the chafer or clinch rubber adjacent to the carcass turnup por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60C15/0628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omprising a bead reinforcing layer
    • B60C2015/064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omprising a bead reinforcing layer at the axially inner side of the carcass main portion not wrapped around the bead co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02Carcasses
    • B60C9/0292Carcass ply curvature

Abstract

为了确保轮辋组装性并且抑制轮辋打滑,在装接于5°锥度的规定轮辋(R)的充气轮胎(1)中,胎圈芯(21)的胎圈芯底(23)在随着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趋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向轮胎径向外侧扩展的方向上在0°以上且5°以下的范围内倾斜,胎圈部(20)具有胎圈基部(30)、胎趾部(32)以及胎踵部(35),胎圈基部(30)在随着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趋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向轮胎径向外侧扩展的方向上在8°以上且12°以下的范围内倾斜,胎踵部(35)形成为曲率半径R1在25mm以上且30mm以下的范围内,轮辋缓冲橡胶(60)的100%伸长时的模量在5.0MPa以上且8.0MPa以下的范围内,胎趾部(32)的装接于规定轮辋(R)之前和之后的位移量Dt在9.0mm以上且13.5mm以下的范围内。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充气轮胎通过将具有胎圈芯的胎圈部与轮辋轮(rim wheel)的轮辋嵌合而装接于轮辋轮,该胎圈芯是捆扎多条胎圈钢丝而成的环状构件。胎圈部是在将充气轮胎装接于轮辋轮时实际上装接于轮辋轮的部分,因此,在以往的充气轮胎中,存在通过对胎圈部进行各种设计来谋求所期望的性能的实现的充气轮胎。例如,就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而言,通过将胎圈芯设为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宽幅的形状,来减轻局部的压力从而抑制轮辋的损伤。此外,就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轮胎而言,通过将子午剖面中的胎圈基部的胎踵部设为曲率半径大的圆形轮廓,来确保向轮辋装接的容易性。
此外,就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重载荷用充气子午线轮胎而言,通过将位于轮辋的胎圈座与轮辋凸缘连续的角部、容纳由于轮辋组装而被推挤变形的橡胶胎圈包布的空间与由轮辋的胎圈座推挤变形的橡胶胎圈包布的体积之比设在规定的范围内,来防止橡胶胎圈包布的分离。此外,就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重载荷用子午线轮胎而言,通过将压缩因子(compression factor)和胎圈芯有效宽度与胎圈芯最大宽度之比分别设在规定的范围内,来提高耐轮辋打滑性而不会导致重量增加,该压缩因子通过用作为仅比胎圈芯靠半径方向内侧的橡胶的部分的轮辋装接前的总厚度与轮辋装接后的总厚度之差的压缩量除以轮辋装接前的总厚度来定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62927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93424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1888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充气轮胎被装接于各种类型的车辆,但就作为其中的一个种类的工程车辆而言,在建筑作业时有时大的转矩被传递至车轮。例如,就作为工程车辆的一个例子的轮式装载机而言,在通过车辆的前端所具备的铲斗将土砂等铲起时,大的载荷作用于前轮,因此,当在该状态下进行行驶时,大的转矩被传递至前轮。就这样的轮式装载机而言,近年来谋求高马力化,存在传递至车轮的转矩变大的倾向,因此,对于车轮来说,在严酷的条件下被使用的情况变多。因此,就装接于轮式装载机这样的工程车辆的车轮而言,伴随着车辆的高马力化,有时会发生轮辋与胎圈部之间的打滑、即所谓的轮辋打滑。就是说,传递至车轮的转矩从轮辋轮经由胎圈部被传递至充气轮胎,但在从轮辋轮被传递至胎圈部的转矩过大的情况下,有时会在轮辋与胎圈部之间发生打滑。在这样在轮辋轮与充气轮胎之间发生了轮辋打滑的情况下,有时作为胎圈部的内周面且作为与轮辋接触的部分的胎圈基部的橡胶会磨损,胎圈基部会损伤。
作为这样的轮辋打滑的原因之一,可以想到胎圈部对轮辋的紧固力不足。作为用于增加胎圈部的紧固力的方法,可以想到缩小胎圈部所具有的胎圈芯的内径,或者缩小胎圈基部的胎踵部的周长。但是,在缩小了胎圈芯的内径、胎踵部的周长的情况下,虽然胎圈部的紧固力会提高,但是将充气轮胎装接于轮辋轮时的轮辋组装性恐怕会降低。在轮辋组装性降低的情况下,由此会发生胎圈部相对于轮辋轮偏心地嵌合的偏心嵌合、胎圈部相对于轮辋轮的落座不良等,反而紧固力恐怕会降低。但是,若重视轮辋组装性地设定胎圈芯的内径、胎踵部的周长,则恐怕胎圈部对轮辋的紧固力会不足,容易发生轮辋打滑。这样,抑制轮辋打滑而不降低轮辋组装性是非常困难的。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确保轮辋组装性并且抑制轮辋打滑的充气轮胎。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达成目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备:一对胎圈部,配设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轮胎赤道面的两侧;胎圈芯,分别设于一对所述胎圈部;以及轮辋缓冲橡胶,配设于所述胎圈部的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内侧,所述充气轮胎装接于5°锥度的规定轮辋,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子午剖面中的形状形成为六边形,并且作为所述胎圈芯的内周面的胎圈芯底在随着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趋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向轮胎径向外侧扩展的方向上在0°以上且5°以下的范围内相对于轮胎旋转轴倾斜,所述胎圈部具有:作为所述胎圈部的内周面的胎圈基部、位于所述胎圈基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胎趾部以及位于所述胎圈基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胎踵部,所述胎圈基部在轮胎子午剖面中形成为直线状,并且在随着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趋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向轮胎径向外侧扩展的方向上在8°以上且12°以下的范围内相对于所述轮胎旋转轴倾斜,所述胎踵部的轮胎子午剖面中的形状形成为曲率半径在25mm以上且30mm以下的范围内的圆弧状,所述轮辋缓冲橡胶的100%伸长时的模量在5.0MPa以上且8.0MPa以下的范围内,所述胎趾部的装接于所述规定轮辋之前和之后的轮胎径向上的位移量在9.0mm以上且13.5mm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将所述充气轮胎装接于所述规定轮辋的情况下的、位于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内侧的橡胶的压缩率在轮胎子午剖面中的所述胎圈芯底的中心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处在45%以上且55%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具备:胎体,架设于一对所述胎圈部之间,并且在所述胎圈部穿过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内侧在轮胎宽度方向被折回,所述胎体的在所述胎圈芯底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处的轮胎子午剖面中的曲率半径R2在50mm以上且70mm以下的范围内,且所述曲率半径R2与所述胎踵部的轮胎子午剖面中的曲率半径R1的关系为R1<R2。
此外,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子午剖面中的最大宽度W1与胎圈宽度W2的关系在0.65≤(W1/W2)≤0.75的范围内,所述胎圈宽度W2是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部与所述胎趾部的顶端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起到能确保轮辋组装性并且抑制轮辋打滑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主要部分的子午剖面图。
图2是图1的A部详细图。
图3是关于胎圈芯底的倾斜的说明图。
图4是关于装接于规定轮辋之前和之后的胎圈部的位移量的说明图。
图5A是表示充气轮胎的性能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5B是表示充气轮胎的性能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受该实施方式限定。此外,在下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中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置换且能容易想到的要素、或者实质上相同的要素。
在以下的说明中,轮胎径向是指与作为充气轮胎1的旋转轴的轮胎旋转轴(省略图示)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朝向轮胎旋转轴的一侧,轮胎径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远离轮胎旋转轴的一侧。此外,轮胎周向是指以轮胎旋转轴为中心轴的圆周方向。此外,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朝向轮胎赤道面(轮胎赤道线)CL的一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远离轮胎赤道面CL的一侧。轮胎赤道面CL是指与轮胎旋转轴正交并且穿过充气轮胎1的轮胎宽度的中心的平面,轮胎赤道面CL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与作为充气轮胎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线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一致。轮胎宽度是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部分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就是说,是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离轮胎赤道面CL最远的部分之间的距离。轮胎赤道线是指位于轮胎赤道面CL上并沿着充气轮胎1的轮胎周向的线。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轮胎子午剖面是指在包含轮胎旋转轴的平面切断轮胎时的剖面。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的主要部分的子午剖面图。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是被称为OR轮胎(Off the Road Tire:越野轮胎)的工程车辆用子午线轮胎。就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1而言,在从轮胎子午剖面观察的情况下,在成为轮胎径向的最外侧的部分配设有胎面部2,胎面部2由作为橡胶组合物的胎面橡胶2a构成。胎面部2的表面、即在装接有该充气轮胎1的车辆(省略图示)行驶时与路面接触的部分形成为接地面3。
在胎面部2的接地面3形成有多条在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槽15、在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横纹槽等槽,在胎面部2通过这些槽划分形成有多个环岸部10。
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胎面部2的两端形成为胎肩部4,从胎肩部4至轮胎径向内侧的规定的位置配设有侧壁部5。就是说,侧壁部5配设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充气轮胎1的两侧的两处。侧壁部5由作为橡胶组合物的侧壁橡胶5a构成。此外,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各个侧壁部5的靠近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形成有轮辋检查线(rim check line)9。轮辋检查线9从侧壁部5的表面突出,并遍及轮胎周向上的一周而形成。
而且,胎圈部20位于各个侧壁部5的轮胎径向内侧,胎圈部20与侧壁部5同样地配设于轮胎赤道面CL的两侧的两处。即,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轮胎赤道面CL的两侧配设有一对胎圈部20。在一对胎圈部20分别设有胎圈芯21,在各个胎圈芯21的轮胎径向外侧设有胎边芯50。胎圈芯21通过将作为钢丝的胎圈钢丝卷绕成环状而形成。胎边芯50是配置于通过将后述的胎体6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在胎圈芯21的位置处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回而形成的空间的橡胶材料。此外,胎边芯50具有:下部芯51,与胎圈芯21的外周面抵接地配设;以及上部芯52,配设于比下部芯51靠近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
胎圈部20构成为能装接于具有5°锥度的规定轮辋R的轮辋轮。即,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能装接于规定轮辋R,该规定轮辋R的与胎圈部20嵌合的部分相对于轮辋轮的旋转轴以5°±1°的倾斜角在随着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趋向外侧而趋向轮胎径向外侧的方向上倾斜。需要说明的是,规定轮辋R是指,由JATMA(Japan Automobile Tire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日本汽车轮胎制造商协会)规定的“适用轮辋”、由TRA(TheTire andRimAssociation:美国轮胎轮辋协会)规定的“DesignRim(设计轮辋)”或者由ETRTO(European Tire and Rim Technology Organization:欧洲轮胎轮辋技术组织)规定的“Measuring Rim(测量轮辋)”。
在胎面部2的轮胎径向内侧设有带束层7。带束层7呈层叠有三层以上的带束帘布层的多层构造,在一般的OR轮胎中,层叠有四层~八层的带束帘布层。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束层7层叠有五层的带束帘布层7a、7b、7c、7d、7e。这样构成带束层7的带束帘布层7a、7b、7c、7d、7e利用涂层橡胶覆盖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形成的多条带束帘线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此外,带束帘布层7a、7b、7c、7d、7e构成为所谓的斜交构造,即,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带束帘线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相互不同,使带束帘线的倾斜方向相互交叉而层叠。由此,带束层7提高了构造强度。五层带束帘布层7a、7b、7c、7d、7e例如由高角度带束7a、一对交叉带束7b、7c、带束覆盖层7d以及周向增强层7e构成。
在该带束层7的轮胎径向内侧和侧壁部5的轮胎赤道面CL侧连续地设有作为增强层的胎体6。该胎体6具有由一层帘布层构成的单层构造或层叠多层帘布层而成的多层构造,呈环状架设在配设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胎圈芯21之间,构成轮胎的骨架。详细而言,胎体6架设于一对胎圈部20之间,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一对胎圈部20中的一方的胎圈部20配设至另一方的胎圈部20。此外,胎体6以包住胎圈芯21和胎边芯50的方式在胎圈部20穿过胎圈芯21的轮胎径向内侧在轮胎宽度方向被折回。即,胎体6以从胎圈芯21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穿过胎圈芯21的轮胎径向内侧配设至胎圈芯2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在胎圈部20绕着胎圈芯21被折回。由此,胎体6配设至胎圈芯2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与外侧之间。
这样配设的胎体6的帘布层利用作为橡胶构件的涂层橡胶覆盖作为由钢或者芳纶、尼龙、聚酯、人造丝等有机纤维材料形成的帘线构件的多条胎体帘线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此外,胎体6的作为胎体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的胎体角度为85°以上且95°以下。
此外,在胎体6的内方侧或者该胎体6的、充气轮胎1的内部侧,沿着胎体6形成有内衬8。
图2是图1的A部详细图。在胎体6的绕着胎圈芯21被折回的部分配设有作为对胎体6进行增强的增强层的胎圈包布。作为胎圈包布,例如应用使用钢帘线作为帘线构件的钢胎圈包布、使用由有机纤维材料形成的帘线构件的尼龙胎圈包布。尼龙胎圈包布例如包括:将多条有机纤维帘线排列并轧制加工而成的片状构件、编织多条有机纤维帘线而成的编织物以及对这些片状构件或者编织物进行涂胶而成的复合材料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胎圈包布,采用使用钢帘线的钢胎圈包布55和作为尼龙胎圈包布的副胎圈包布56、57这三层,这三层胎圈包布层叠地配设。
其中,钢胎圈包布55在胎体6的被折回的部分的胎体6的外侧与胎体6重叠地配设,与胎体6同样地绕着胎圈芯21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向外侧被折回,并在轮胎周向连续地配设。就是说,钢胎圈包布55在胎体6位于比胎圈芯21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位于胎体6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在胎体6位于比胎圈芯21靠轮胎径向内侧的部分位于胎体6的轮胎径向内侧,在胎体6位于比胎圈芯21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位于胎体6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
此外,副胎圈包布56、57在钢胎圈包布55的厚度方向上的胎体6所在一侧的相反侧重叠地配设有两层。此外,副胎圈包布56、57与钢胎圈包布55不同,未绕着胎圈芯21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向外侧被折回,主要从胎圈芯2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范围的位置配设至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并在轮胎周向连续地设置。就三层胎圈包布而言,在作为充气轮胎1的子午剖面的轮胎子午剖面中,在将胎圈包布的厚度方向上的胎圈芯21所在一侧设为内侧、将胎圈芯21所在一侧的相反侧设为外侧的情况下,这样,钢胎圈包布55配置于最内侧,在钢胎圈包布55的外侧配置有副胎圈包布56,进而在副胎圈包布56的外侧配置有副胎圈包布57。配置于钢胎圈包布55的外侧的副胎圈包布56、57为辅助性的增强层。
此外,夹入胎体6与钢胎圈包布55之间地配设有缓冲橡胶61。详细而言,缓冲橡胶61配设于胎体6的位于胎圈芯2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与钢胎圈包布55的位于胎圈芯2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之间。此外,缓冲橡胶61在轮胎子午剖面中也配设于比钢胎圈包布55靠轮胎径向外侧的区域。就是说,缓冲橡胶61在轮胎径向上的配设有钢胎圈包布55的范围内配设于胎体6与钢胎圈包布55之间,且沿着胎体6的位于胎圈芯2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配设至比钢胎圈包布55靠轮胎径向外侧的区域。
而且,在胎圈部20的胎圈芯21的轮胎径向内侧配设有轮辋缓冲橡胶60。详细而言,轮辋缓冲橡胶60配设于钢胎圈包布55的外侧,与钢胎圈包布55同样地从胎圈芯21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遍及轮胎径向内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地配设,并在轮胎周向连续地设置。这样配设的轮辋缓冲橡胶60构成胎圈部20相对于规定轮辋R的凸缘的接触面。此外,轮辋缓冲橡胶的表示弹性模量的100%伸长时的模量在5.0MPa以上且8.0MPa以下的范围内。该情况下的100%伸长时的模量通过依据JIS K6251(使用3号哑铃)的23℃下的拉伸试验来测定,表示100%伸长时的拉伸应力。
此外,通过将胎圈钢丝卷绕成环状而形成的胎圈芯21的从轮胎子午剖面观察的情况下的形状形成为大致六边形的形状。具体而言,胎圈芯21形成为以胎圈芯21为整体进行观察的情况下的作为胎圈芯21的内周面的胎圈芯底23与胎圈芯21的外周面22大致平行,形成为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侧的位置具有向轮胎宽度方向突出的角部的大致六边形的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该情况下的胎圈芯21的胎圈芯底23是指,在轮胎子午剖面中,与在胎圈芯21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排列成一排而构成胎圈芯21的表面的多条胎圈钢丝的露出至胎圈芯21的表面侧的部分相切的假想的直线所表示的面。同样地,胎圈芯21的外周面22是指,在从轮胎子午剖面观察充气轮胎1的情况下,与在胎圈芯21的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排列成一排而构成胎圈芯21的表面的多条胎圈钢丝的露出至胎圈芯21的表面侧的部分相切的假想的直线所表示的面。
此外,胎圈部20具有:作为胎圈部20的内周面的胎圈基部30、位于胎圈基部30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胎趾部32、位于胎圈基部3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胎踵部35以及位于胎踵部35的轮胎径向外侧并面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背面部40。其中,胎圈基部30位于胎圈芯21的轮胎径向内侧,并且配设于胎圈芯底2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范围的大部分的范围。此外,胎圈基部30在轮胎子午剖面中形成为直线状,并且在随着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趋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向轮胎径向外侧扩展的方向上相对于轮胎旋转轴倾斜。
需要说明的是,该情况下的胎圈基部30形成为直线状的状态是指,在轮胎子午剖面中将胎圈基部30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用假想的直线连结时,胎圈基部30的从假想的直线分离的部分与假想的直线的最大距离为2.5mm以下的状态。
相对于轮胎旋转轴倾斜的胎圈基部30在随着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趋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向轮胎径向外侧扩展的方向上在8°以上且12°以下的范围内相对于轮胎旋转轴倾斜。即,胎圈基部30形成为与平行于轮胎旋转轴的线所成的角度A2在8°以上且12°以下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该胎圈基部30的角度A2是使相对于轮胎赤道面CL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胎圈部20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间隔成为将充气轮胎1装接于规定轮辋R的情况下的间隔的状态下的角度。就是说,由于充气轮胎1会挠曲,因此胎圈基部30的角度也会根据充气轮胎1的挠曲的状态而变化,但就胎圈基部30而言,在未将充气轮胎1装接于规定轮辋R的状态下使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胎圈部20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间隔成为将充气轮胎1装接于规定轮辋R的情况下的间隔的状态下的相对于轮胎旋转轴的角度A2在8°以上且12°以下的范围内。
位于胎圈基部30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胎趾部32相对于轮胎旋转轴的角度小于胎圈基部30相对于轮胎旋转轴的角度A2。详细而言,胎圈基部30与胎趾部32通过弯折部45连接,该弯折部45是在胎圈部20的内周面中向朝轮胎径向内侧凸出的方向弯折的部分。弯折部45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在与作为胎圈芯2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端部的胎圈芯内侧端部26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相同的位置附近。胎圈基部30是胎圈部20的内周面的位于比弯折部45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胎趾部32是胎圈部20的内周面的位于比弯折部45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位于弯折部45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胎趾部32相对于轮胎旋转轴的角度小于胎圈基部30相对于轮胎旋转轴的角度A2,胎趾部32以相对于轮胎旋转轴接近平行的角度形成。此外,胎趾部32的作为胎趾部32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的顶端部33连接于轮胎内表面75。
胎踵部35的轮胎子午剖面中的形状形成为向轮胎径向内侧和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倾斜方向凸出的圆弧状的形状,胎踵部35连接于胎圈基部30和背面部40。就是说,胎圈基部30大致面向轮胎径向内侧,背面部40大致面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胎圈基部30与背面部40所面向的朝向不同,胎踵部35位于朝向不同的胎圈基部30与背面部40之间,连接于两者。即,形成为圆弧状的形状的胎踵部35的轮胎子午剖面中的一端连接于胎圈基部30,另一端连接于背面部40。这样形成的胎踵部35的轮胎子午剖面中的圆弧状的曲率半径R1在25mm以上且30mm以下的范围内。
图3是关于胎圈芯底23的倾斜的说明图。剖面形状形成为六边形的形状的胎圈芯21的胎圈芯底23在随着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趋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向轮胎径向外侧扩展的方向上在0°以上且5°以下的范围内相对于轮胎旋转轴倾斜。即,胎圈芯底23形成为与轮胎旋转轴平行,或者形成为在随着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趋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向轮胎径向外侧扩展的方向上稍微倾斜,胎圈芯底23与平行于轮胎旋转轴的线所成的角度A1在0°以上且5°以下的范围内。该胎圈芯底23的角度A1也与胎圈基部30的角度A2同样地是在未将充气轮胎1装接于规定轮辋R的状态下使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胎圈部20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间隔成为将充气轮胎1装接于规定轮辋R的情况下的间隔的状态下的角度。
胎体6从胎圈芯21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穿过轮胎径向内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在胎圈部20被折回,此时胎体6在轮胎子午剖面中在胎圈芯21的周围呈圆弧状弯曲而被折回。这样,在胎圈部20被折回的胎体6的在胎圈芯底23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处的轮胎子午剖面中的曲率半径R2在50mm以上且70mm以下的范围内。此外,胎体6的位于与胎圈芯底2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部23o对置的位置和与作为胎圈芯2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部的胎圈芯外侧端部27对置的位置之间的部分的曲率半径R3在45mm以上且65mm以下的范围内。
该情况下的胎体6的曲率半径R2、R3是轮胎子午剖面中的胎体6的厚度的中心线6c的位置处的曲率半径。此外,胎圈芯底23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处的胎体6的曲率半径R2详细而言是作为胎圈芯底2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的胎圈芯底中心24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处的曲率半径。
此外,这样形成的胎体6的在胎圈芯底23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处的曲率半径R2与胎踵部35的轮胎子午剖面中的曲率半径R1的关系为R1<R2。而且,胎体6的位于胎体6的与胎圈芯底23的外侧端部23o对置的位置和与胎圈芯外侧端部27对置的位置之间的部分的曲率半径R3与胎踵部35的曲率半径R1的关系为R1<R3。
此外,就胎圈部20而言,胎圈芯21的轮胎子午剖面中的最大宽度W1与胎圈宽度W2的关系在0.65≤(W1/W2)≤0.75的范围内,该胎圈宽度W2是胎趾部32的顶端部33与胎圈芯外侧端部27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该情况下的胎圈芯21的最大宽度W1是轮胎子午剖面中的胎圈芯21的胎圈芯内侧端部26与胎圈芯外侧端部27的距离。
图4是关于装接于规定轮辋R之前和之后的胎圈部20的位移量的说明图。胎趾部32的装接于规定轮辋R之前和之后的轮胎径向上的位移量Dt在9.0mm以上且13.5mm以下的范围内。该情况下的位移量Dt是将充气轮胎1装接于规定轮辋R之前的胎趾部32的任意的位置与将充气轮胎1装接于规定轮辋R的状态下的胎趾部32的相同位置的轮胎径向上的尺寸差。就是说,胎圈部20的内周面的直径小于规定轮辋R的相对于胎圈部20的嵌合面的直径,因此,在将充气轮胎1装接于规定轮辋R时,位于胎圈芯21的轮胎径向内侧的轮辋缓冲橡胶60等橡胶构件被压缩,由此,胎圈部20的内周面的直径变大,胎圈部20嵌合于规定轮辋R。因此,在将充气轮胎1装接于规定轮辋R时,以轮胎旋转轴为中心的胎趾部32的直径也大于将充气轮胎1装接于规定轮辋R之前的直径。
就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而言,在装接于规定轮辋R之前和装接于规定轮辋R之后,轮胎径向上的位置发生变化的胎趾部32的轮胎径向上的位移量Dt在9.0mm以上且13.5mm以下的范围内。例如,胎趾部32的将充气轮胎1装接于规定轮辋R之前和之后的轮胎径向上的顶端部33的位移量Dt在9.0mm以上且13.5mm以下的范围内。
在将充气轮胎1装接于规定轮辋R时,如上所述,位于胎圈部20的胎圈芯21的轮胎径向内侧的橡胶被压缩,由此胎圈部20嵌合于规定轮辋R。由此,胎圈部20能在向规定轮辋R装接充气轮胎1时对规定轮辋R施加从轮胎径向上的外侧向内侧的按压力,能产生对规定轮辋R的嵌合力。这样,将充气轮胎1装接于规定轮辋R的情况下的、位于胎圈芯21的轮胎径向内侧的橡胶的压缩率在轮胎子午剖面中的胎圈芯底中心24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处在45%以上且55%以下的范围内。
该情况下的橡胶的压缩率是:向规定轮辋R装接充气轮胎1时在轮胎径向被压缩的橡胶构件的厚度Ga2相对于从将充气轮胎1装接于规定轮辋R之前的轮胎子午剖面中的胎圈芯底中心24与胎圈基部30的轮胎径向上的距离BD中减去胎体6、胎圈包布的帘线构件等橡胶构件以外的构件的厚度而得到的厚度Ga1之比。就是说,将充气轮胎1装接于规定轮辋R的情况下的、位于胎圈芯21的轮胎径向内侧的橡胶的压缩率Z是由下述的算式(1)计算出的值。就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而言,由下述的算式(1)计算出的压缩率Z在45%以上且55%以下的范围内。
压缩率Z=(Ga2/Ga1)×100···(1)
需要说明的是,在算式(1)中使用的向规定轮辋R装接充气轮胎1时在轮胎径向被压缩的橡胶构件的厚度Ga2具体而言是基准位置31的向规定轮辋R装接充气轮胎1之前和之后的轮胎径向的位移量,该基准位置31是胎圈基部30的成为胎圈芯底中心24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相同位置的部分。优选的是,胎圈部20形成为:不仅考虑位于胎圈芯21的轮胎径向内侧的轮辋缓冲橡胶60的厚度,还考虑胎体6所具有的涂层橡胶的厚度、胎体6和胎圈包布的帘线构件等橡胶构件以外的构件的厚度,压缩率Z在45%以上且55%以下的范围内。
在将这样构成的充气轮胎1装接于车辆时,首先,通过使胎圈基部30、胎趾部32、胎踵部35嵌合于轮辋轮所具有的规定轮辋R,将充气轮胎1装接于规定轮辋R,将充气轮胎1轮辋组装于轮辋轮。对充气轮胎1进行轮辋组装后进行充气,将进行了轮辋组装并进行了充气的状态下的充气轮胎1装接于车辆。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例如用作装接于轮式装载机等工程车辆的工程车辆用的充气轮胎1。
当装接有充气轮胎1的车辆进行行驶时,接地面3中位于下方的接地面3与路面接触,同时该充气轮胎1旋转。车辆通过接地面3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来将驱动力、制动力传递至路面或产生回转力,由此进行行驶。例如,在将驱动力传递至路面时,由车辆所具有的发动机等原动机产生的动力被传递至轮辋轮,从轮辋轮被传递至充气轮胎1。
在此,轮辋轮与充气轮胎1通过作为充气轮胎1的胎圈部20对轮辋轮的规定轮辋R的嵌合力的紧固力而被装接,即,在胎圈部20与轮辋轮之间通过摩擦力而被装接。由该胎圈部20产生的紧固力通过将胎圈钢丝卷绕为环状而形成的胎圈芯21来确保。
就是说,在将充气轮胎1装接于轮辋轮时,位于胎圈部20的比胎圈芯21靠轮胎径向内侧的轮辋缓冲橡胶60等橡胶构件夹在胎圈芯21与规定轮辋R之间而被压缩,由此从充气轮胎1对规定轮辋R产生向轮胎径向内侧的按压力。该按压力成为胎圈部20对规定轮辋R的紧固力,充气轮胎1利用该紧固力在与规定轮辋R之间产生大的摩擦力,由此与规定轮辋R嵌合,装接于轮辋轮。
充气轮胎1这样通过与胎圈部20的紧固力相伴的摩擦力而装接于轮辋轮,因此,在充气轮胎1与轮辋轮之间产生了比摩擦力大的旋转转矩的情况下,有时会在充气轮胎1与轮辋轮之间发生打滑。例如,在胎圈部20的紧固力弱且从轮辋轮传递至充气轮胎1的旋转转矩大的情况下,在胎圈部20与轮辋轮之间,旋转转矩克服由摩擦力形成的拘束力,有时会在胎圈部20与轮辋轮之间发生打滑。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构成为能抑制这样的胎圈部20与轮辋轮之间的打滑。
具体而言,轮辋轮的规定轮辋R的与充气轮胎1的胎圈基部30嵌合的部分相对于轮辋轮的旋转轴以5°±1°的角度倾斜,相对于此,胎圈芯21的胎圈芯底23相对于轮胎旋转轴以0°以上且5°以下的范围内的倾斜角A1形成。由此,胎圈芯21能遍及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规定范围对位于5°锥度的规定轮辋R与该胎圈芯21之间的轮辋缓冲橡胶60等橡胶构件适当地进行压缩,能对规定轮辋R产生适当的紧固力。
此外,胎圈部20的实际与规定轮辋R接触的胎圈基部30相对于轮胎旋转轴在8°以上且12°以下的范围内倾斜,因此能确保适当的紧固力而不使轮辋组装性恶化。就是说,在胎圈基部30相对于轮胎旋转轴的倾斜角A2小于8°的情况下,胎圈基部30的靠近胎趾部32的位置处的轮胎径向的直径变大,由此胎趾部32侧的紧固力容易变弱。此外,在胎圈基部30相对于轮胎旋转轴的倾斜角A2超过12°的情况下,胎圈基部30的靠近胎趾部32的位置处的轮胎径向的直径变小,由此,在将充气轮胎1轮辋组装于轮辋轮时,变得难以进行轮辋组装。相对于此,在将胎圈基部30相对于轮胎旋转轴的倾斜角A2设为8°以上且12°以下的情况下,能确保轮辋组装性,并且确保胎圈部20对规定轮辋R的紧固力。
此外,轮辋缓冲橡胶60的表示弹性模量的100%伸长时的模量在5.0MPa以上且8.0MPa以下的范围内,因此,能通过确保适当的紧固力来抑制轮辋打滑而不使轮辋组装性恶化。就是说,在轮辋缓冲橡胶60的100%伸长时的模量小于5.0MPa的情况下,轮辋缓冲橡胶60的弹性模量过小,因此恐怕会变得难以确保胎圈部20对规定轮辋R的紧固力。在该情况下,恐怕会变得难以抑制胎圈部20与轮辋轮之间的打滑。此外,在轮辋缓冲橡胶60的100%伸长时的模量大于8.0MPa的情况下,轮辋缓冲橡胶60的弹性模量过大,因此,胎圈部20对规定轮辋R的紧固力变得过大,在将充气轮胎1轮辋组装于轮辋轮时,恐怕会变得难以进行轮辋组装。相对于此,在轮辋缓冲橡胶60的100%伸长时的模量在5.0MPa以上且8.0MPa以下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确保轮辋组装性,并且确保胎圈部20对规定轮辋R的紧固力。
此外,在轮胎子午剖面中形成为圆弧状的胎踵部35的曲率半径R1在25mm以上且30mm以下的范围内,因此,能通过减小胎圈部20与轮辋轮之间的摩擦阻力来确保轮辋组装性,并且通过确保适当的紧固力来抑制轮辋打滑。就是说,在胎踵部35的曲率半径R1小于25mm的情况下,胎踵部35的曲率半径R1过小,因此,在装接于规定轮辋R时,在胎圈部20的靠近胎踵部35的位置处被压缩的橡胶的量恐怕会变得过多。在该情况下,胎圈部20的靠近胎踵部35的位置处的对规定轮辋R的紧固力恐怕会变得过大,胎圈部20与轮辋轮之间的摩擦阻力容易变大,因此,在将充气轮胎1轮辋组装于轮辋轮时,恐怕会变得难以进行轮辋组装。此外,在胎踵部35的曲率半径R1大于30mm的情况下,胎踵部35的曲率半径R1过大,因此,胎圈部20的靠近胎踵部35的位置处的轮胎径向的直径变大,由此胎踵部35附近的紧固力容易变弱。在该情况下,恐怕会变得难以抑制胎圈部20与轮辋轮之间的打滑。相对于此,在胎踵部35的曲率半径R1在25mm以上且30mm以下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确保轮辋组装性,并且确保胎圈部20对规定轮辋R的紧固力。
此外,装接于规定轮辋R之前和之后的、胎趾部32的轮胎径向上的位移量Dt在9.0mm以上且13.5mm以下的范围内,因此,能通过减小胎圈部20与轮辋轮之间的摩擦阻力来确保轮辋组装性,并且通过确保适当的紧固力来抑制轮辋打滑。就是说,在胎趾部32的轮胎径向上的位移量Dt小于9.0mm的情况下,装接于规定轮辋R时的、胎趾部32附近的橡胶的压缩量变少,因此恐怕会变得难以确保胎趾部32附近的位置处的对规定轮辋R的紧固力。在该情况下,恐怕会变得难以抑制胎圈部20与轮辋轮之间的打滑。此外,在胎趾部32的轮胎径向上的位移量Dt大于13.5mm的情况下,在装接于规定轮辋R时,在胎圈部20的靠近胎趾部32的位置处被压缩的橡胶的量恐怕会变得过多。在该情况下,胎圈部20的靠近胎趾部32的位置处的对规定轮辋R的紧固力恐怕会变得过大,胎圈部20与轮辋轮之间的摩擦阻力容易变大,因此,在将充气轮胎1轮辋组装于轮辋轮时,恐怕会变得难以进行轮辋组装。相对于此,在胎趾部32的轮胎径向上的位移量Dt在9.0mm以上且13.5mm以下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确保轮辋组装性,并且确保胎圈部20对规定轮辋R的紧固力。由此,能兼顾轮辋组装性的提高和在胎圈部20产生的紧固力的确保。其结果是,能确保轮辋组装性,并且抑制轮辋打滑。
此外,胎圈部20的将充气轮胎1装接于规定轮辋R的情况下的、位于胎圈芯21的轮胎径向内侧的橡胶的压缩率Z在轮胎子午剖面中的胎圈芯底中心24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处在45%以上且55%以下的范围内,因此能更可靠地兼顾胎圈部20与轮辋轮之间的摩擦阻力的减小和胎圈部20处的紧固力的确保。就是说,在压缩率Z小于45%的情况下,压缩率Z过低,因此恐怕会变得难以确保胎圈部20处的紧固力。在该情况下,有效地抑制胎圈部20与轮辋轮之间的打滑恐怕会变得困难。此外,在压缩率Z超过55%的情况下,压缩率Z过高,因此,位于胎圈芯21的轮胎径向内侧的轮辋缓冲橡胶60的变形变得过大,胎圈部20的紧固力恐怕会容易变大。在该情况下,有效地减小对充气轮胎1进行轮辋组装时的摩擦阻力变得困难,恐怕会变得难以确保轮辋组装性。
相对于此,在压缩率Z在45%以上且55%以下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更可靠地减小对充气轮胎1进行轮辋组装时的、胎圈部20与轮辋轮之间的摩擦阻力,并且确保胎圈部20对规定轮辋R的紧固力。其结果是,能更可靠地确保轮辋组装性,并且抑制轮辋打滑。
此外,胎体6的在胎圈芯底23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处的轮胎子午剖面中的曲率半径R2在50mm以上且70mm以下的范围内,且该曲率半径R2与胎踵部35的曲率半径R1的关系为R1<R2,因此,能确保胎圈部20的耐久性,并且更可靠地确保轮辋组装性,此外,能更可靠地抑制胎圈部20与轮辋轮之间的打滑。就是说,在胎体6的曲率半径R2小于50mm,或者胎体6的曲率半径R2与胎踵部35的曲率半径R1的关系为R1≥R2的情况下,胎圈芯底23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处的胎体6的曲率半径R2恐怕会过小。在该情况下,将充气轮胎1轮辋组装于轮辋轮时的胎圈部20的紧固力恐怕会局部地变高,即,胎圈部20对规定轮辋R的接触压恐怕会局部地变高。当对规定轮辋R的接触压局部地变高时,对充气轮胎1进行轮辋组装时的摩擦阻力部分地变大,因此,确保轮辋组装性变得困难,并且也容易产生紧固力低的部分,因此有效地抑制胎圈部20与轮辋轮之间的打滑恐怕也会变得困难。此外,在胎体6的曲率半径R2大于70mm的情况下,胎圈芯底23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处的胎体6的曲率半径R2过大,因此胎体6的曲率半径在胎圈芯底23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与该位置以外的位置之间恐怕会容易急剧变化。在该情况下,胎圈部20对规定轮辋R的接触压也会在胎圈芯底23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与该位置以外的位置之间容易急剧变化,由于接触压的急剧变化,恐怕会容易在胎圈部20发生故障。
相对于此,在胎体6的曲率半径R2在50mm以上且70mm以下的范围内,且胎体6的曲率半径R2与胎踵部35的曲率半径R1的关系为R1<R2的情况下,能抑制胎圈部20的紧固力局部地变高、胎圈部20的接触压急剧变化,能使接触压缓慢地变化,同时遍及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范围产生胎圈部20对规定轮辋R的紧固力。由此,能抑制轮辋组装时的摩擦阻力部分地变大,此外,抑制胎圈部20的故障,并且更可靠地抑制胎圈部20与轮辋轮之间的打滑。其结果是,能更可靠地确保轮辋组装性,并且抑制轮辋打滑,进而能提高胎圈耐久性。
此外,胎圈芯21的轮胎子午剖面中的最大宽度W1与胎圈宽度W2的关系在0.65≤(W1/W2)≤0.75的范围内,该胎圈宽度W2是胎圈芯外侧端部27与胎趾部32的顶端部3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因此,能抑制胎圈芯21的周围的构件的分离,并且更可靠地确保轮辋组装性,此外,能更可靠地抑制胎圈部20与轮辋轮之间的打滑。就是说,在胎圈芯21的最大宽度W1与胎圈宽度W2的关系为(W1/W2)<0.65的情况下,胎圈芯21的最大宽度W1过小,因此,在将充气轮胎1轮辋组装于轮辋轮时,位于胎圈芯21的轮胎径向内侧的胎圈基部30的紧固力局部地变高,胎圈基部30对规定轮辋R的接触压恐怕会局部地变高。在该情况下,对充气轮胎1进行轮辋组装时的摩擦阻力部分地变大,因此,确保轮辋组装性变得困难,并且也容易产生紧固力低的部分,因此,有效地抑制胎圈部20与轮辋轮之间的打滑恐怕也会变得困难。此外,在胎圈芯21的最大宽度W1与胎圈宽度W2的关系为(W1/W2)>0.75的情况下,胎圈芯21的最大宽度W1过大,因此,在大的负荷作用于胎圈部20时,在胎圈芯21的周围产生的形变恐怕会变得过大。在该情况下,由于大的形变,恐怕会在胎圈芯21与该胎圈芯21周围的橡胶构件之间发生分离,或者在位于胎圈芯21的周围的胎体6、钢胎圈包布55等构件与该构件周围的橡胶构件之间发生分离。
相对于此,在胎圈芯21的最大宽度W1与胎圈宽度W2的关系在0.65≤(W1/W2)≤0.75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遍及宽范围产生胎圈基部30对规定轮辋R的紧固力,该宽范围是能抑制胎圈基部30的紧固力局部地变高,此外,能抑制在胎圈芯21的周围产生的形变过大的程度的宽范围。由此,能抑制轮辋组装时的摩擦阻力部分地变大,此外,抑制胎圈芯21的周围的构件的分离,并且更可靠地抑制胎圈部20与轮辋轮之间的打滑。其结果是,能更可靠地确保轮辋组装性,并且抑制轮辋打滑,进而能提高胎圈耐久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在胎圈部20作为增强层配设有一层胎体6以及钢胎圈包布55和副胎圈包布56、57这三层胎圈包布,但增强层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构成。例如,可以配设有两层以上的胎体6,或者可以设置两层以下的胎圈包布,也可以不设置胎圈包布。
实例
图5A、图5B是表示充气轮胎的性能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以下,关于上述的充气轮胎1,对针对以往例的充气轮胎、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以及与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比较的比较例的充气轮胎进行的性能的评价试验进行说明。性能评价试验是针对作为抗轮辋打滑的性能的耐轮辋打滑性和作为轮辋组装的难易度的轮辋组装性的试验而进行的。
性能评价试验使用轮胎的公称为35/65R33尺寸的充气轮胎作为试验轮胎,轮辋组装至轮辋尺寸33×28.00/3.5的轮辋轮,并将空气压调整为650kPa来进行。就各试验项目的评价方法而言,耐轮辋打滑性通过轮辋滑动转矩试验进行评价。在轮辋滑动转矩试验中,对轮辋组装后的试验轮胎和轮辋轮施加轮胎周向的相对的转矩,并且,一边目视确认试验轮胎与轮辋轮之间的偏移量一边缓慢地增大转矩,测定出产生了能判断为发生了轮辋滑动的大小的偏移时的转矩值。就耐轮辋打滑性而言,用将后述的以往例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测定出的转矩值,数值越大,表示在试验轮胎与轮辋轮之间越难以产生轮胎周向的偏移,耐轮辋打滑性越优异。
此外,就轮辋组装性而言,操作者将试验轮胎不偏心嵌合地装接于轮辋轮,计测直至填充内压为止的所需时间,并用将后述的以往例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计测出的时间的倒数。指数值越大,表示所需时间越短,轮辋组装性越优异。需要说明的是,就偏心嵌合而言,利用轮辋检查线9通过目视确认来确认有无偏心嵌合。
针对作为以往的充气轮胎的一个例子的以往例的充气轮胎、作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的实例1~16以及作为与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比较的充气轮胎的比较例1、2这十九种充气轮胎进行了性能评价试验。其中,就以往例的充气轮胎而言,胎圈部20的胎踵部35的曲率半径R1小于25mm,轮辋缓冲橡胶60的100%伸长时的模量小于5.0MPa,胎趾部32的位移量Dt小于9.0mm。此外,就比较例1的充气轮胎而言,胎踵部35的曲率半径R1大于30mm,就比较例2的充气轮胎而言,胎趾部32的位移量Dt大于13.5mm。
相对于此,就作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的一个例子的实例1~16的全部而言,胎踵部35的曲率半径R1在25mm以上且30mm以下的范围内,轮辋缓冲橡胶60的100%伸长时的模量在5.0MPa以上且8.0MPa以下的范围内,胎趾部32的位移量Dt在9.0mm以上且13.5mm以下的范围内。而且,就实施方式1~16的充气轮胎1而言,位于胎圈芯21的轮胎径向内侧的橡胶的压缩率Z、胎圈芯21的最大宽度W1与胎圈宽度W2的关系(W1/W2)、胎踵部35的曲率半径R1与胎体6的曲率半径R2的关系、胎体6的曲率半径R2的大小各不相同。
使用这些充气轮胎1进行性能评价试验的结果可知,如图5A、图5B所示,相对于以往例,实例1~16的充气轮胎1能提高轮辋组装性而不降低耐轮辋打滑性。就是说,实例1~16的充气轮胎1能确保轮辋组装性,并且抑制轮辋打滑。
符号说明
1 充气轮胎
2 胎面部
3 接地面
4 胎肩部
5 侧壁部
6 胎体
7 带束层
8 内衬
10 环岸部
15 周向槽
20 胎圈部
21 胎圈芯
22 外周面
23 胎圈芯底
24 胎圈芯底中心
26 胎圈芯内侧端部
27 胎圈芯外侧端部
30 胎圈基部
31 基准位置
32 胎趾部
33 顶端部
35 胎踵部
40 背面部
45 弯折部
50 胎边芯
55 钢胎圈包布
56、57 副胎圈包布
60 轮辋缓冲橡胶
61 缓冲橡胶
75 轮胎内表面

Claims (4)

1.一种充气轮胎,所述充气轮胎具备:
一对胎圈部,所述一对胎圈部配设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轮胎赤道面的两侧;
胎圈芯,所述胎圈芯分别设于一对所述胎圈部;和
轮辋缓冲橡胶,所述轮辋缓冲橡胶配设于所述胎圈部的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内侧,
所述充气轮胎装接于5°锥度的规定轮辋,
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
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子午剖面中的形状形成为六边形,并且作为所述胎圈芯的内周面的胎圈芯底在随着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趋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向轮胎径向外侧扩展的方向上在0°以上且5°以下的范围内相对于轮胎旋转轴倾斜,
所述胎圈部具有:作为所述胎圈部的内周面的胎圈基部、位于所述胎圈基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胎趾部以及位于所述胎圈基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胎踵部,
所述胎圈基部在轮胎子午剖面中形成为直线状,并且在随着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趋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向轮胎径向外侧扩展的方向上在8°以上且12°以下的范围内相对于所述轮胎旋转轴倾斜,
所述胎踵部的轮胎子午剖面中的形状形成为曲率半径在25mm以上且30mm以下的范围内的圆弧状,
所述轮辋缓冲橡胶的100%伸长时的模量在5.0MPa以上且8.0MPa以下的范围内,
所述胎趾部的装接于所述规定轮辋之前和之后的轮胎径向上的位移量在9.0mm以上且13.5mm以下的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将所述充气轮胎装接于所述规定轮辋的情况下的、位于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内侧的橡胶的压缩率在轮胎子午剖面中的所述胎圈芯底的中心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处在45%以上且55%以下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充气轮胎具备:
胎体,所述胎体架设于一对所述胎圈部之间,并且在所述胎圈部穿过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内侧在轮胎宽度方向被折回,
所述胎体的在所述胎圈芯底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处的轮胎子午剖面中的曲率半径R2在50mm以上且70mm以下的范围内,且所述曲率半径R2与所述胎踵部的轮胎子午剖面中的曲率半径R1的关系为R1<R2。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子午剖面中的最大宽度W1与胎圈宽度W2的关系在0.65≤(W1/W2)≤0.75的范围内,所述胎圈宽度W2是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部与所述胎趾部的顶端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
CN201980066535.XA 2018-10-11 2019-06-18 充气轮胎 Active CN1128885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2676 2018-10-11
JP2018192676A JP7110897B2 (ja) 2018-10-11 2018-10-11 空気入りタイヤ
PCT/JP2019/024138 WO2020075346A1 (ja) 2018-10-11 2019-06-18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88582A true CN112888582A (zh) 2021-06-01
CN112888582B CN112888582B (zh) 2021-10-22

Family

ID=70164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6535.XA Active CN112888582B (zh) 2018-10-11 2019-06-18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64751B2 (zh)
JP (1) JP7110897B2 (zh)
CN (1) CN112888582B (zh)
WO (1) WO20200753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28120A (ja) * 2021-02-22 2022-09-0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ビード締め付け力予測方法、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タイヤ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13241A (ja) * 2005-02-04 2006-08-17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891504A (zh) * 2005-06-28 2007-01-1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20150217604A1 (en) * 2012-10-24 2015-08-06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JP2017074843A (ja) * 2015-10-14 2017-04-2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8030529A (ja) * 2016-08-26 2018-03-0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8473004A (zh) * 2015-12-25 2018-08-31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07125A (en) 1962-10-04 1963-10-15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ound heel radius for bead seats of pneumatic tire wheels
JP4171542B2 (ja) * 1998-08-24 2008-10-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4934241B2 (ja) 2000-01-31 2012-05-1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9154861A (ja) 2007-12-06 2009-07-16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0012829A (ja) * 2008-07-01 2010-01-21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タイヤ・リム組立体
JP2010188818A (ja) 2009-02-17 2010-09-02 Bridgestone Corp 重荷重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FR2942745B1 (fr) 2009-03-04 2013-02-22 Michelin Soc Tech Pneumatique pour vehicule lourd.
JP5722935B2 (ja) 2013-02-15 2015-05-2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0266015B2 (en) 2013-01-22 2019-04-23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JP6645111B2 (ja) 2015-10-14 2020-02-1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13241A (ja) * 2005-02-04 2006-08-17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891504A (zh) * 2005-06-28 2007-01-1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20150217604A1 (en) * 2012-10-24 2015-08-06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JP2017074843A (ja) * 2015-10-14 2017-04-2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8473004A (zh) * 2015-12-25 2018-08-31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8030529A (ja) * 2016-08-26 2018-03-0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364751B2 (en) 2022-06-21
WO2020075346A1 (ja) 2020-04-16
JP7110897B2 (ja) 2022-08-02
CN112888582B (zh) 2021-10-22
JP2020059432A (ja) 2020-04-16
US20210309051A1 (en) 2021-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15744B1 (ko) 공기입 타이어
CN111699097B (zh) 充气轮胎
CN108473004B (zh) 充气轮胎
WO2004103736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1951772B2 (en) Pneumatic tire
JP2001121916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2888582B (zh) 充气轮胎
CN111936327B (zh) 充气轮胎
JP703563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08119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578554B2 (ja) 荒れ地走行用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717304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8030529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35770B2 (ja)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JP532110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23861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3087147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1697308B2 (en) Run-flat tire
WO2020049822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2019051736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1113914A (ja)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12017074A (ja)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