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82530B - 操作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操作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882530B CN112882530B CN202011086633.0A CN202011086633A CN112882530B CN 112882530 B CN112882530 B CN 112882530B CN 202011086633 A CN202011086633 A CN 202011086633A CN 112882530 B CN112882530 B CN 11288253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circular
- bolt
- axis
- engag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B—SAWS FOR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7B9/00—Portable power-driven circular saws for manual operation
- B27B9/02—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the cutting depth or the amount of tilting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04—Controlling members for hand actuation by pivoting movement, e.g. lev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B—SAWS FOR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7B5/00—Sawing machines working with circular or cylindrical saw blades; Components or equipment therefor
- B27B5/29—Details; Component parts; Accessori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awing (AREA)
Abstract
操作杆装置具有螺栓、螺母、和沿与螺栓的轴线交叉的交叉方向延伸的第1板及第2板。操作杆装置构成为,当在第1板的第2端部和第2板的第4端部在轴线的方向上分离的状态下第1板和第2板向第2端部和第4端部彼此接近方向的相对移动时,第1板通过以在交叉方向上位于第1卡合部与第2端部之间的支点为中心进行旋转而从第1卡合部和螺栓或者螺母的非圆形部卡合的卡合位置向第1卡合部和非圆形部不卡合的非卡合位置位移,据此解除对第1板相对于非圆形部的相对旋转的限制。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在加工机中用于拧紧螺栓或螺母或者旋松螺栓或螺母的操作杆装置的可操作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操作杆装置(lever apparatus)。
背景技术
被称为便携式圆锯(下面简称为圆锯)的便携式切割机具有:大致矩形的基座,其具有用于抵接于被切割件的下表面;和主体部。主体部具有电动机和大致圆形的锯片,其中大致圆形的所述锯片被称为圆锯片,被电动机驱动而旋转。主体部被配置在基座的下表面的相反侧,但锯片的一部分贯穿设置在基座上的通孔,超过基座的下表面而突出。当使用该切割机时,使用者在锯片旋转的状态下使基座的下表面抵接于被切割件,且移动切割机。据此,超出下表面而突出的锯片沿切割机的移动方向来切割被切割件。
作为这种圆锯的一种,熟知有通过使主体部以支轴为中心进行摇摆,能够调整锯片的突出量的类型,在这种圆锯中,为了固定主体部相对于基座的倾斜位置而使用操作杆装置。作为这种操作杆装置,例如已知有具有螺栓、螺合于螺栓的螺母和卡合于螺母外周的操作杆的操作杆装置。在该操作杆装置中,螺栓贯穿深度引导件(depth guide)和锯片外壳(blade case),其中,所述深度引导件被固定于基座侧;所述锯片外壳被固定于主体部侧,用于收纳锯片。通过使用操作杆来拧紧螺母,深度引导件和锯片外壳被沿螺栓的轴线方向拧紧,深度引导件与锯片外壳的相对位置被固定。
在该操作杆装置中,由于操作杆的旋转操作空间的制约,大多数情况下,以当将操作杆旋转操作到螺母被完全拧紧的位置(以下还称为锁定位置)时操作杆位于接近基座的位置的方式,来调整操作杆相对于螺母的安装角度。
在该情况下,当由于反复使用操作杆装置而导致结构零部件发生变形时,操作杆的锁定位置向接近基座的方向偏移,手指难以进入操作杆的顶端与基座的间隙,易于产生难以将操作杆旋转的状态。
对于这种问题,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能够变更操作杆相对于螺母的安装角度的操作杆装置。根据该操作杆装置,能够不使用工具而变更操作杆相对于螺母的安装角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1-47401号
发明内容
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操作杆装置要求用户进行用手指抓住位于螺栓附近的结构零部件的小的部分,使该部分沿螺栓的轴线方向移动这样的灵巧的操作,因此,在用户的可操作性方面存在改良的余地。尤其是,这种操作杆装置大多数情况下被配置在狭窄的场所(例如,锯片外壳与电池组之间的小的空间)。在这种配置下,手指无法到达螺栓附近,其结果,还存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操作杆装置难以进行所需的操作的情况。上述问题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的操作杆装置和圆锯,同样存在于在各种加工机中使用的操作杆装置、即具有螺栓和螺合于螺栓的螺母,且用于拧紧螺栓或者螺母的任意的操作杆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在加工机中用于拧紧或旋松螺栓或者螺母的操作杆装置的可操作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提供一种操作杆装置。该操作杆装置具有螺栓、螺合于螺栓的螺母、第1板(plate)和第2板。第1板具有第1端部和第2端部,且沿与螺栓的轴线交叉的交叉方向从第1端部呈细长状延伸到第2端部。第2板具有第3端部和第4端部,且沿交叉方向从第3端部呈细长状延伸到第4端部。螺栓或者螺母具有非圆形部,该非圆形部具有与轴线正交的非圆形截面。第1板在交叉方向的第1端部侧具有与非圆形部卡合的第1卡合部。第2板在交叉方向的第3端部侧具有与螺栓或者螺母卡合的第2卡合部。第1卡合部具有在与非圆形部卡合的状态下限制第1板相对于非圆形部的相对旋转的形状。第2卡合部具有在与螺栓或者螺母卡合的状态下允许第2板相对于非圆形部进行相对旋转的形状或者大小。第1卡合部构成为,当第1板相对于非圆形部位于第1旋转位置时和第1板相对于非圆形部位于第2旋转位置时能够与非圆形部卡合。操作杆装置构成为,当在第2端部和第4端部在轴线的方向上分离的状态下第1板和第2板向使第2端部和第4端部彼此接近的方向相对移动时,第1板通过以在交叉方向上位于第1卡合部与第2端部之间的支点为中心进行旋转而从第1卡合部和非圆形部卡合的卡合位置向第1卡合部和非圆形部不卡合的非卡合位置位移,据此对第1板相对于非圆形部的相对旋转的限制被解除。
该操作杆装置能够用于将螺栓和螺母中的一方拧紧于另一方,或者将螺栓和螺母中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进行旋松。具体而言,操作杆装置通常在第1板的第1卡合部卡合于螺栓或者螺母的非圆形部的状态下来使用。当使第1板和第2板中的至少第1板以螺栓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时,卡合于第1卡合部的非圆形部也与第1板一起旋转,因此,能够拧紧或者旋松螺栓或螺母。并且,该操作杆装置如以下那样构成为能够变更第1板相对于非圆形部的角度。首先,用户在第1板和第2板位于绕螺栓的轴线的相同的旋转位置的状态下,使第1板的第2端部和第2板的第4端部彼此接近。该操作是用拇指和食指抓住第2端部和第4端部且使两手指彼此接近的极其简单的操作。该操作的结果,第1板根据杠操作杆原理,以在交叉方向上位于第1卡合部与第2端部之间的支点为中心进行旋转,从第1卡合部和非圆形部卡合的卡合位置向第1卡合部和非圆形部不卡合的非卡合位置位移。支点可以是第1板或者第2板的一部分,也可以是被配置在第1板与第2板之间的其他部件。通过第1板的该位移,对第1板相对于非圆形部的相对旋转的限制被解除,因此,用户接着一边保持第2端部与第4端部接近的状态(例如,一边保持用拇指和食指抓住第2端部和第4端部的状态),一边将第1板从第1旋转位置旋转到第2旋转位置。接着,用户使第2端部和第4端部彼此远离。据此,第1板从非卡合位置恢复卡合位置。这样一来,第1板相对于非圆形部的角度被改变。根据本方式,仅仅通过使第2端部和第4端部彼此接近或者远离的简单的操作来变更第1板相对于非圆形部的角度,因此,用户的可操作性提高。并且,用户无需接触螺栓附近,因此,本方式的操作杆装置还能配置于狭窄的场所(例如,锯片外壳与电池组之间的小的空间)。
根据本发明一方式,第2板也可以具有接触部分和非接触部分。在第1卡合部与非圆形部卡合且第2卡合部与非圆形部卡合的卡合状态下,接触部分在从非圆形部到第4端部的规定范围内与第1板接触。非接触部分位于比接触部分靠第4端部侧的位置,由于第1板和第2板中的至少一方的折弯形状,在卡合状态下不与第1板接触。第1板也可以构成为以接触部分与非接触部分的边界为支点进行旋转。根据该方式,无需将作为支点来发挥作用的部件配置于第1板与第2板之间,因此,能够简化操作杆装置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一方式,第1卡合部也可以具有第1通孔,该第1通孔沿轴线的方向贯穿第1板。第1通孔也可以具有以下形状:在非圆形部插入第1通孔的状态下,非圆形部与形成第1通孔的第1板的内表面卡合,据此限制第1板相对于非圆形部的相对旋转的形状。根据该方式,能够由简单的结构来限制第1板相对于非圆形部的相对旋转。
根据本发明一方式,第2卡合部也可以具有第2通孔,该第2通孔沿轴线的方向贯穿第2板。第2通孔具有在非圆形部插入第2通孔的状态下第2板能够相对于非圆形部相对旋转的形状或者大小。根据该方式,能够由简单的结构允许第2板相对于非圆形部的相对旋转。
根据本发明一方式,第1板也可以具有第3卡合部。第2板也可以具有第4卡合部。第3卡合部和第4卡合部也可以构成为彼此卡合,以对绕轴线的旋转方向上的第1板与第2板的相对位置和交叉方向上的第1板与第2板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且允许第1板在卡合位置与非卡合位置之间位移。根据该方式,由于能够将第1板与第2板的相对位置固定在易于使用的位置,因此,用户的可操作性提高。例如,根据本方式,绕轴线的旋转方向上的第1板与第2板的相对位置被固定,因此,用户在为了变更第1板相对于非圆形部的角度而使第2端部和第4端部接近时,无需将第1板和第2板配置在绕轴线的相同的旋转位置。
根据本发明一方式,第3卡合部及第4卡合部和支点也可以在正交于轴线的方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根据该方式,第1板以支点为中心旋转时第3卡合部与第4卡合部的相对位移量在支点处最小。因此,根据本方式,能够使第3卡合部和第4卡合部紧凑化或者简易化。换言之,无需使第3卡合部和第4卡合部为考虑到二者之间的相对位移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一方式,操作杆装置也可以具有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对第1板向卡合位置施力。根据该方式,只要用户不操作,第1板就保持在卡合位置。即,第1板保持在用于将螺栓和螺母中的一方拧紧于另一方的通常的形态。并且,在用户进行用于变更第1板相对于非圆形部的角度的操作的情况下,使第2端部和第4端部接近,使第1板从第1旋转位置旋转到第2旋转位置之后,仅仅通过将手指离开第2端部和第4端部,第2端部和第4端部就自动彼此远离,或者第1板从非卡合位置恢复卡合位置。因此,用户的操作极其简单。
根据本发明一方式,第1板或者第2板也可以在第2端部或第4端部具有操作部,该操作部用于用户对操作杆装置进行旋转操作。操作部在轴线的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第1板和第2板也可以配置为,在第1卡合部与非圆形部卡合且第2卡合部与非圆形部卡合的状态下位于规定的宽度内(不超出规定的宽度的范围)。根据该方式,能够使操作杆装置紧凑化。例如,能够以与仅具有一个板(操作杆)的周知的操作杆装置同等的大小来实现本发明的上述方式的操作杆装置,其中所述板(操作杆)具有操作部。
根据本发明一方式,提供一种便携式切割机。该便携式切割机具有上述各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操作杆装置。便携式切割机还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具有切割刀片和固定罩,以能够以与旋转轴线平行的摇摆轴线为中心摇摆的方式来构成,其中,所述切割刀片构成为能够以旋转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所述固定罩局部覆盖切割刀片。便携式切割机还具有深度引导件,该深度引导件形成有圆弧状的引导孔,被配置在固定罩与主体部的固定罩以外的部分之间。操作杆装置的螺栓贯穿引导孔。设置操作杆装置是为了通过拧紧螺栓或者螺母来拧紧固定罩和深度引导件,据此固定主体部相对于深度引导件的摇摆位置。根据该便携式切割机,即使在操作杆装置被配置于固定罩与主体部的固定罩以外的部分之间的狭窄的空间中的情况下,用户也能够不接触螺栓附近而容易地变更第1板相对于非圆形部的角度。所谓主体部的固定罩以外的部分是指与便携式切割机的种类对应的任意的部分。例如,主体部的固定罩以外的部分也可以是电池组安装部、或者安装于电池组安装部的电池组。或者,主体部的固定罩以外的部分可以是供用户把持的把手,也可以是位于把手的下方的控制器收纳壳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圆锯的侧视图,为了提高操作杆装置的视觉确认性而拆下了电池组。
图2是圆锯的局部剖视俯视图。
图3是操作杆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操作杆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通常使用时操作杆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变更操作部的旋转方向位置时的操作杆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便携式圆锯;20:基座;30:主体部;31:电机;32:把手;33:扳机;34:支轴;34a:摇摆轴线;35:固定罩;35a:通孔;36:锯片;37:电池组安装部;41:支架;42:角板;43:操作杆装置;44:螺栓;45:螺母;46:操作杆板;50:深度引导件;51:引导孔;100:操作杆装置;110:螺栓;111:轴线;112:头部;113:多边形部;114:圆形部;115:大径螺纹部;116:小径螺纹部;120:螺母;121:凸缘部;122:非圆形部;123:通孔;130:第1板;131:第1端部;132:第2端部;133:第1卡合部;134:第3卡合部;134a~134d:爪部;136:操作部;140:第2板;141:第3端部;142:第4端部;143:第2卡合部;144:接触部分;145:非接触部分;146:边界;147:第4卡合部;148:基部;149:柱状部;150:垫圈;151:大径部;152:小径部;153:通孔;160:施力部件;170:端部螺母;171:凸缘部;172:六边形部;173: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圆锯(下面,简称为圆锯)10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使用者手持圆锯10切割被切割件时使圆锯10行进的方向(下面还称为切割方向)定义为前侧,将其相反方向定义为后侧。另外,此时,将位于铅垂方向上方的一侧定义为上侧,将其相反侧定义为下侧。并且,将正交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将左右方向中、从后侧来观察前侧时的右侧定义为右侧,将其相反侧定义为左侧。
如图1所述,圆锯10具有基座20和主体部30。基座20具有大致矩形的外形。基座20的长度方向是前后方向。基座20具有切割被切割件时用于抵接该被切割件的下表面。
主体部30基本上相对于基座20被配置在上侧。主体部30具有:电机31;把手32;大致圆形的锯片36,其被电机31驱动而旋转;固定罩35,其在比基座20靠上侧的位置覆盖锯片36;和电池组安装部37,其用于安装向电机31供给电功率的电池组(在图1中省略图示)。锯片36的一部分贯穿基座20的通孔,向基座20的下侧突出。当使用圆锯10时,若使用者按压设置在把手32附近的扳机33,则锯片36通过电机31的驱动力进行旋转。使用者在该状态下,使基座20的下表面抵接于被切割件,使圆锯10向前方移动。据此,超出基座20而突出的锯片36沿圆锯10的移动方向(即,切割方向)切割被切割件。
锯片36构成为,能够变更从基座20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量。具体而言,主体部30在前侧以能够绕支轴34(换言之,以图2所示的摇摆轴线34a为中心)摇摆的方式由支轴34进行支承,其中所述支轴34与锯片36的旋转轴线平行地沿左右方向延伸。支轴34由支架41来支承。通过变更主体部30绕支轴34摇摆的摇摆位置,能够变更锯片36从基座20突出的突出量。
另外,通过使用操作杆装置100沿左右方向拧紧固定罩35和深度引导件50,主体部30在后侧被支承于深度引导件50。深度引导件50在左右方向上被配置在固定罩35与把手32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杆装置100被配置在固定罩35与电池组(在图1中省略图示)之间的狭窄的空间内,其中所述电池组被安装于位于把手32下方的电池组安装部37。深度引导件50具有引导孔51,该引导孔51沿与锯片36的侧面正交的方向(即,左右方向)贯穿深度引导件50。操作杆装置100具有螺栓110、螺母120(参照图4)和第1板130,细节在后面进行叙述。螺栓110以止转状态贯穿固定罩35的通孔35a(参照图5)和深度引导件50的引导孔51。引导孔51形成为以支轴34为中心的圆弧形状,因此,当变更主体部30绕支轴34的摇摆位置时,螺栓110能够沿引导孔51的圆弧形状在引导孔51内移动。
螺母120螺合于螺栓110。第1板130卡合在螺母120的外周。在第1板130的顶端设置有用于用户对操作杆装置100进行操作的操作部136。当用户抓住操作部136使第1板130绕螺栓110旋转时,卡合于第1板130的螺母120也一起旋转,螺母120被拧紧。据此,固定罩35和深度引导件50被沿左右方向拧紧,其中所述固定罩35被配置在螺栓110的头部112(参照图4)与螺母120之间。这样一来,固定罩35、乃至主体部30按照其摇摆位置被固定于深度引导件50,且由深度引导件50支承。
并且,锯片36构成为,能够以平行于前后方向的倾斜轴线为中心相对于基座20进行倾斜。具体而言,在前侧,在基座20上安装有角板(angular plate)42。在角板42上安装有操作杆装置43。操作杆装置43具有螺栓44、螺母45、和操作杆板(lever plate)46,其中,所述操作杆板46具有供用户抓握的操作部。操作杆板46以止转状态安装在螺母45的外周。角板42具有圆弧状的引导孔(省略图示)。螺栓44贯穿支架41的通孔和角板42的引导孔。通过螺栓44沿角板42的引导孔的圆弧状在该引导孔内移动,支架41乃至经由支轴34支承于支架41的主体部30能够相对于基座20倾斜。当用户在所期望的倾斜位置拧紧操作杆板46时,被配置在螺栓44与螺母45之间的支架41和角板42被沿前后方向拧紧。据此,支架41与角板42的相对位置被固定,支架41由角板42来支承。
在圆锯10出厂时,上述的操作杆装置100的第1板130相对于螺母120的安装角度被调整为,当将第1板130旋转操作到螺母120完全拧紧于螺栓110的位置时,第1板130位于接近基座20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安装角度能够由用户进行变更。下面,参照图3~图6对用于变更该安装角度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操作杆装置100具有螺栓110、螺母120、第1板130、第2板140、垫圈150、施力部件160和端部螺母170。
螺栓110具有轴线111。另外,螺栓110具有头部112、多边形部113、圆形部114、大径螺纹部115和小径螺纹部116。头部112具有圆盘形的形状。多边形部113与头部112相邻,位于头部112的左侧。多边形部113的与轴线111正交的截面是多边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边形)。该截面在沿轴线111的方向观察时,不超出头部112的外部轮廓。圆形部114与多边形部113相邻,位于多边形部113的左侧。圆形部114的与轴线111正交的截面是圆形。该圆形截面在沿轴线111的方向观察时不超出多边形部113的多边形截面的外部轮廓。
大径螺纹部115与圆形部114相邻,位于圆形部114的左侧。在大径螺纹部115形成有外螺纹。大径螺纹部115的螺纹外径与圆形部114的外径相同。小径螺纹部116与大径螺纹部115相邻,位于大径螺纹部115的左侧。小径螺纹部116的螺纹外径比大径螺纹部115的螺纹外径小。
螺母120具有凸缘部121和非圆形部122。凸缘部121具有圆盘形的形状。非圆形部122位于凸缘部121的左侧。非圆形部122的与轴线111正交的截面是非圆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边形)。在形成通孔123的内表面形成有与螺栓110的大径螺纹部115螺合的内螺纹,其中,所述通孔123与轴线111同轴地沿轴线111的方向贯穿螺母120。
第1板130具有第1端部131和第2端部132。第1板130沿与轴线111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轴线111正交的方向、即前后方向)从第1端部131呈细长状延伸到第2端部132。第1板130在前后方向的第1端部131侧具有与非圆形部122卡合的第1卡合部133。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卡合部133是与轴线111同轴地沿轴线111的方向贯穿第1板130的通孔的形态。更具体而言,第1卡合部133形成为十二边形的多边形孔。该第1卡合部133具有能插入螺母120的非圆形部122的大小和形状。在非圆形部122插入第1卡合部133的状态下,第1卡合部133的内表面与非圆形部122卡合,更具体而言,非圆形部122的六边形的角位于第1卡合部133的十二边形的角内,据此,第1板130以轴线111为中心相对于非圆形部122的旋转受到限制。
第1卡合部133还在第2端部132具有操作部136,该操作部136供用户以轴线111为中心对操作杆装置100(更具体而言,第1板130)进行旋转操作。操作部136具有与第1板130的旋转平面正交的平面。因此,用户在旋转第1板130时能够容易地抓住操作部136。
并且,第1板130在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具有第3卡合部134。第3卡合部134具有:2个爪部134a、134b,二者从第1板130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且向右侧折弯;2个爪部134c、134d,二者从第1板130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且向右侧折弯。爪部134a、134b在前后方向上分离,其分离距离比后述的柱状部149的外径略大。针对爪部134c、134d亦同样。
第2板140被配置在螺母120与第1板130之间。第2板140具有第3端部141和第4端部142。第2板140沿与轴线111交叉的方向从第3端部141呈细长状延伸到第4端部142。更具体而言,第2板140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后述的接触部分144)、和从接触部分144沿相对于前后方向带有角度的方向延伸的部分(后述的非接触部分145)。换言之,第2板140具有第4端部142侧向远离第1板130的方向折弯的形状。
第2板140在前后方向的第3端部141侧具有与非圆形部122卡合的第2卡合部14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卡合部143是与轴线111同轴地沿轴线111的方向贯穿第2板140的通孔的形态。更具体而言,第2卡合部143形成为圆形的圆孔。该第2卡合部143具有能插入螺母120的非圆形部122的大小。在非圆形部122插入第2卡合部143的状态(换言之,第2卡合部143与非圆形部122卡合的状态)下,允许第2板140以轴线111为中心相对于非圆形部122进行相对旋转。
从轴线111的方向来观察,第4端部142具有向第4端部142的顶端变细的形状。换言之,第4端部142具有上侧形成缺口的形状。根据该形状,易于进行将手指从第2端部132侧勾挂在第4端部142而对第4端部142向第2端部132施力的操作(细节后述)。
并且,第2板140在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具有2个第4卡合部147。设置第4卡合部147是为了,与第1板130的第3卡合部134卡合,来固定绕轴线111的旋转方向上的第1板130与第2板140的相对位置、前后方向上的第1板130与第2板140的相对位置。第3卡合部134和第4卡合部147在与轴线111正交的方向上,位于与后述的边界146大致相同的位置。
第4卡合部147分别具有:基部148,其从第2板140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向外突出;和柱状部149,其从基部148的中央进一步向外突出。基部148具有前后方向上的宽度比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的长形形状。柱状部149具有圆柱形状,该圆柱形状具有比基部148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略小的直径。
在操作杆装置100被组装好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该第4卡合部147与第3卡合部134卡合。具体而言,2个柱状部149中的一方以小的间隙配置在爪部134a与爪部134b之间,2个柱状部149中的另一方以小的间隙配置在爪部134c与爪部134d之间。据此,实现绕轴线111的旋转方向上的第1板130与第2板140的相对位置的固定、和前后方向上的第1板130与第2板140的相对位置的固定。
基部148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与前后方向上的形成爪部134a和爪部134b的范围大致相等。另外,基部148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与爪部134a、134b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内寸)大致相等。因此,如图3所示,在组装了第1板130和第2板140的状态下,在爪部134a、134b的内表面与基部148之间仅存在略微的间隙。同样,在爪部134c、134d的内表面与基部148之间也仅存在略微的间隙。因此,抑制第2板140沿上下方向晃动。
垫圈150具有:大径部151;小径部152,其具有比大径部151的外径小的外径;和通孔153,其与轴线111同轴地沿轴线111的方向贯穿大径部151和小径部152。大径部151抵接于第1端部131的左表面,封闭第1卡合部133的外缘部。施力部件160是线圈弹簧的形态。施力部件160以抵接于大径部151的左表面且包围小径部152的方式来配置。据此,施力部件160被保持为不会偏离与轴线111大致同轴的位置。另外,施力部件160也不会局部进入第1卡合部133内。
端部螺母170具有凸缘部171、六边形部172和通孔173。凸缘部171具有圆盘形状,在左侧支承施力部件160。通过拧紧端部螺母170,施力部件160通过垫圈150对第1板130向螺栓110侧施力。六边形部172与端部螺母170相邻,位于凸缘部171的左侧。六边形部172具有与轴线111正交的六边形的截面,以能够使用扳手来旋转端部螺母170。通孔173与轴线111同轴地沿轴线111的方向贯穿凸缘部171和六边形部172。在形成通孔173的内表面形成有与螺栓110的小径螺纹部116螺合的内螺纹。
该操作杆装置100如以下那样进行组装。首先,将螺栓110的大径螺纹部115和螺母120螺合。接着,以螺母120的非圆形部122插入第2卡合部143和第1卡合部133内的方式来配置第2板140和第1板130。接着,以贯穿通孔123、第2卡合部143和第1卡合部133的大径螺纹部115及小径螺纹部116还贯穿通孔153和施力部件160的方式,来配置于垫圈150和施力部件160。并且,小径螺纹部116和端部螺母170螺合。据此,得到图3所述的操作杆装置100。
在如图3那样组装好的操作杆装置100中,第1板130和第2板140位于轴线111的方向上的操作部136的宽度内(不超出操作部136的宽度的范围)。这一点在设该宽度为W1而示出的图5中最好理解。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操作杆装置100紧凑化。
上述的操作杆装置100如图1和图5所示的那样被组装于圆锯10。具体而言,螺栓110从右侧插入固定罩35的通孔35a和深度引导件50的引导孔51。在此之后,通过上述的组装步骤,在深度引导件50的左侧组装操作杆装置100的其余的零部件。此时,多边形部113插入固定罩35的通孔35a和深度引导件50的引导孔51内。通孔35a具有多边形的截面,因此,通过将多边形部113插入通孔35a,多边形部113乃至螺栓110被止转。
第1板130除操作部136以外形成为平板状,第2板140如上述那样具有折弯的形状。因此,第1板130和第2板140在前侧彼此面接触的状态下从非圆形部122靠向第4端部142,直至第2板140的折弯部位为止彼此接触,且比该部位靠后侧的位置彼此不接触。将此时第2板140中与第1板130接触的部分称为接触部分144,将不与第1板130接触的部分称为非接触部分145。
操作杆装置100在通常时,即,在拧紧固定罩35和深度引导件50时或者旋松固定罩35和深度引导件50时以图5所示的状态来使用。在图5所示的方式中,第1卡合部133与非圆形部122卡合,因此,第1板130以轴线111为中心相对于非圆形部122的相对旋转受到限制。因此,当用户抓住操作部136将第1板130以轴线111为中心向下方转动时,非圆形部122与第1板130一起旋转。据此,螺母120被拧紧于螺栓110。其结果,被配置于头部112与凸缘部121之间的固定罩35和深度引导件50被沿轴线111的方向拧紧,固定罩35与深度引导件50的相对位置被固定。此时,允许第2卡合部143和非圆形部122进行相对旋转,且第3卡合部134与柱状部149卡合,因此,第2板140也与第1板130一起旋转。
与此相反,当用户抓住操作部136将第1板130以轴线111为中心向上方转动时,螺母120相对于螺栓110旋松。其结果,固定罩35与深度引导件50的相对位置的固定状态被解除。此时,第2板140也与第1板130一起旋转。
另一方面,在调整第1板130相对于螺母120的安装角度时,用户沿左右方向用手指抓住第2端部132和第4端部142。据此,当第2端部132和第4端部142彼此靠近时,如图6所示,第1板130以接触部分144与非接触部分145的分界146为支点,按杠杆原理旋转。据此,第1端部131抵抗施力部件160的加载力,向远离第3端部141的方式位移距离D1,成为非圆形部122位于第1卡合部133的外部的状态。即,第1板130从第1卡合部133与非圆形部122卡合的卡合位置(图5),向第1卡合部133与非圆形部122不卡合的非卡合位置(图6)位移。其结果,第1板130相对于非圆形部122的相对旋转的限制被解除。
在该状态下,即,在沿左右方向用手指抓住第2端部132和第4端部142的状态下,用户将第1板130和第2板140以轴线111为中心向上方转动规定的角度。接着,用户将抓住第2端部132和第4端部142的手指松开。据此,第1端部131通过施力部件160的加载力向右侧位移。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卡合部133形成为十二边形,非圆形部122形成为六边形,因此,当第1卡合部133与非圆形部122的相对角度从初始状态变更了30度的倍数时,非圆形部122被再次收纳在第1卡合部133内,第1板130能够恢复卡合位置。第1卡合部133和非圆形部122的形状也可以是任意的形状,只要在第1卡合部133和非圆形部122彼此卡合的状态下第1板130相对于非圆形部122的相对旋转受到限制,且第1卡合部133和非圆形部122在第1板130的至少2个旋转位置彼此卡合即可。第1板130能够恢复卡合位置的相对角度的变更量能够按照第1卡合部133和非圆形部122的形状的设计来任意设定。
根据上述的操作杆装置100,仅仅通过用户的简单的操作,就能够改变第1板130相对于非圆形部122(即,螺母120)的角度。并且,用户无需接触螺栓110附近,因此,即使操作杆装置100被配置于固定罩35与安装在电池组安装部37的电池组之间的狭窄的空间内,也能够容易地变更第1板130相对于非圆形部122的角度。
并且,根据操作杆装置100,利用第2板140的折弯形状使接触部分144与非接触部分145的分界146作为支点来发挥作用,实现第1板130与第2板140的相对旋转。因此,能够简化操作杆装置100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在第1板130与第2板140之间配置作为支点来发挥作用的其他部件。或者,也可以设置从第1板130和第2板140中的一方向另一方突出的凸部作为支点。
并且,根据操作杆装置100,通过第3卡合部134和第4卡合部147卡合,能够将第1板130和第2板140保持在相同的旋转位置。因此,操作杆装置100变得紧凑。另外,用户在调整第1板130相对于螺母120的安装角度时,无需为了用手指抓住第2端部132和第4端部142而使第2板140向与第1板130相同的旋转位置移动。但是,也可以省略第3卡合部134和第4卡合部147。
第3卡合部134和第4卡合部147在与轴线111正交的方向上,位于与作为支点来发挥作用的分界146大致相同的位置。支点是在第1板130与第2板140的相对旋转中位移最小(即,为零)的位置,因此,在第3卡合部134和第4卡合部147的设计中几乎无需考虑相对位移。因此,能够使第3卡合部134和第4卡合部147紧凑化或者简单化。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发明易于理解的实施方式,并没有限定本发明。本发明能够在没有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改良,并且其等同物也包含在本发明中。另外,在能够解决上述的至少一部分技术问题或者发挥至少一部分效果的范围内,还能够对技术方案或者说明书所记载的各形态进行任意组合或者省略。
例如,也可以代替操作部136而在第2板140的第4端部142设置操作部。或者,也可以代替第2板140具有折弯的形状,而为第1板130具有在第2端部132侧向远离第2板140的方向折弯的形状。
并且,第3卡合部134和第4卡合部147能够以任意的形状实现,只要该形状将绕轴线111的旋转方向上的第1板130与第2板140的相对位置、同轴线111交叉的方向上的第1板130与第2板140的相对位置固定,并且允许第1板130在卡合位置与非卡合位置之间位移即可。例如,第3卡合部134和第4卡合部147也可以是在左右方向上嵌合的凹凸结构。
并且,第1卡合部133和第2卡合部143并不限定于通孔的形态,也可以具有当使第1板130和第2板140沿前后方向位移时与非圆形部122的卡合不被解除的任意形状。
并且,第2卡合部143也可以代替卡合于非圆形部122,而卡合于螺栓110或者螺母120的任意部分。例如,第2卡合部143也可以卡合于凸缘部121。或者,也可以为,在轴线111的方向上,第2板140被配置在轴线111与凸缘部121之间(更具体而言,深度引导件50与凸缘部121之间),第2卡合部143卡合于大径螺纹部115。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第1板130与第2板140之间配置填补第1板130与第2板140之间的间隙且作为支点来发挥作用的部件。
并且,也可以代替通过第1板130来转动螺母的结构,而将操作杆装置100变形为通过第1板130来转动螺栓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为螺栓110具有非圆形部,第1板130和第2板140卡合在该非圆形部。
并且,操作杆装置100并不限定于固定深度引导件50和固定罩35的装置,还能够作为各种操作杆装置来使用。例如,操作杆装置100的结构还能够适用于操作杆装置43。另外,操作杆装置100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圆锯10,还能适用于在各种加工机中具有螺栓和螺合于螺栓的螺母,且用于拧紧螺栓或者螺母的任意的操作杆装置。
Claims (9)
1.一种操作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螺栓、螺母、第1板和第2板,其中,
所述螺母螺合于所述螺栓;
所述第1板具有第1端部和第2端部,且沿与所述螺栓的轴线交叉的交叉方向从所述第1端部呈细长状延伸到所述第2端部,
所述第2板具有第3端部和第4端部,且沿所述交叉方向从所述第3端部呈细长状延伸到所述第4端部,
所述螺栓或者所述螺母具有非圆形部,该非圆形部具有与所述轴线正交的非圆形截面,
所述第1板在所述交叉方向的所述第1端部侧具有与所述非圆形部卡合的第1卡合部,
所述第2板在所述交叉方向的所述第3端部侧具有与所述螺栓或者所述螺母卡合的第2卡合部,
所述第1卡合部具有在与所述非圆形部卡合的状态下限制所述第1板相对于所述非圆形部的相对旋转的形状,
所述第2卡合部具有在与所述螺栓或者所述螺母卡合的状态下允许所述第2板相对于所述非圆形部进行相对旋转的形状或者大小,
所述第1卡合部构成为,当所述第1板相对于所述非圆形部位于第1旋转位置时和所述第1板相对于所述非圆形部位于第2旋转位置时能够与所述非圆形部卡合,
所述操作杆装置构成为,当在所述第2端部和所述第4端部在所述轴线的方向上处于分离的状态下所述第1板和所述第2板向使所述第2端部和所述第4端部彼此接近的方向相对移动时,所述第1板通过以在所述交叉方向上位于所述第1卡合部与所述第2端部之间的支点为中心进行旋转而从所述第1卡合部和所述非圆形部卡合的卡合位置向所述第1卡合部和所述非圆形部不卡合的非卡合位置位移,据此对所述第1板相对于所述非圆形部的相对旋转的限制被解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板具有接触部分和非接触部分,其中,
所述接触部分是指:在所述第1卡合部与所述非圆形部卡合且所述第2卡合部与所述非圆形部卡合的卡合状态下,所述第2板在从所述非圆形部靠向所述第4端部的规定的范围内与所述第1板接触的部分;
所述非接触部分是指:所述第2板的比所述接触部分靠所述第4端部侧的部分即由于所述第1板和所述第2板中的至少一方的折弯的形状而在所述卡合状态下不与所述第1板接触的部分,
所述第1板构成为以所述接触部分与所述非接触部分的边界为所述支点进行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操作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卡合部具有第1通孔,该第1通孔沿所述轴线的方向贯穿所述第1板,
所述第1通孔形成为:具有在所述非圆形部被插入所述第1通孔的状态下通过所述非圆形部与形成所述第1通孔的所述第1板的内面卡合来限制所述第1板相对于所述非圆形部的相对旋转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卡合部具有第2通孔,该第2通孔沿所述轴线的方向贯穿所述第2板,
所述第2通孔具有在所述非圆形部被插入所述第2通孔的状态下所述第2板能相对于所述非圆形部进行相对旋转的形状或者大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板具有第3卡合部,
所述第2板具有第4卡合部,
所述第3卡合部和所述第4卡合部构成为彼此卡合,以对绕所述轴线旋转的旋转方向上的所述第1板与所述第2板的相对位置和所述交叉方向上的所述第1板与所述第2板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且允许所述第1板在所述卡合位置与所述非卡合位置之间位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操作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卡合部和所述第4卡合部与所述支点在正交于所述轴线的方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对所述第1板向所述卡合位置施力。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板或者所述第2板在所述第2端部或所述第4端部具有操作部,该操作部用于用户对所述操作杆装置进行旋转操作,
所述操作部在所述轴线的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
所述第1板和所述第2板被配置为:在所述第1卡合部与所述非圆形部卡合且所述第2卡合部与所述非圆形部卡合的状态下位于所述规定的宽度内。
9.一种便携式切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杆装置、主体部和深度引导件,其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切割刀片和固定罩,所述切割刀片构成为能够以旋转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所述固定罩局部覆盖所述切割刀片,所述主体部构成为能够以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摇摆轴线为中心进行摇摆;
所述深度引导件形成有圆弧状的引导孔,且被配置在所述固定罩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固定罩以外的部分之间,
所述操作杆装置的所述螺栓贯穿所述引导孔,
所述操作杆装置被设置为:通过拧紧所述螺栓或者所述螺母来拧紧所述固定罩和所述深度引导件,据此固定所述主体部相对于所述深度引导件的摇摆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216879A JP7290557B2 (ja) | 2019-11-29 | 2019-11-29 | レバー装置 |
JP2019-216879 | 2019-11-2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82530A CN112882530A (zh) | 2021-06-01 |
CN112882530B true CN112882530B (zh) | 2023-08-01 |
Family
ID=75897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086633.0A Active CN112882530B (zh) | 2019-11-29 | 2020-10-12 | 操作杆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179865B2 (zh) |
JP (1) | JP7290557B2 (zh) |
CN (1) | CN112882530B (zh) |
DE (1) | DE10202013123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4400240A1 (en) * | 2021-09-10 | 2024-07-17 | Koki Holdings Co., Ltd. | Cutter |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73186A (ja) * | 2000-08-31 | 2002-03-12 | Imasen Electric Ind Co Ltd | 操作レバー固定構造 |
CN1432445A (zh) * | 2002-01-16 | 2003-07-30 |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 具有圆锯锯片倾角控制装置的便携式圆锯 |
JP2005271324A (ja) * | 2004-03-23 | 2005-10-06 | Hitachi Koki Co Ltd | 携帯用切断機 |
CN1910021A (zh) * | 2004-01-16 | 2007-02-07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通用型锁杆 |
JP2007175957A (ja) * | 2005-12-27 | 2007-07-12 | Ryobi Ltd | 電動切削工具 |
CN101024289A (zh) * | 2006-02-22 | 2007-08-29 |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 可调整切割深度的便携式切割装置 |
KR100793374B1 (ko) * | 2006-09-20 | 2008-01-11 | 주식회사 길광그린텍 | 댐퍼의 가스유량조절장치 |
JP2011255502A (ja) * | 2011-08-25 | 2011-12-22 | Makita Corp | 携帯丸鋸 |
CN202411533U (zh) * | 2011-02-09 | 2012-09-05 | 株式会社牧田 | 切割工具 |
CN202506898U (zh) * | 2011-02-09 | 2012-10-31 | 株式会社牧田 | 切割工具 |
JP2016064468A (ja) * | 2014-09-25 | 2016-04-28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切断機 |
CN106964836A (zh) * | 2016-01-13 | 2017-07-21 | 株式会社牧田 | 切割机 |
CN108541459A (zh) * | 2018-06-01 | 2018-09-18 | 如皋市凌云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割草机的防护罩 |
CN109105345A (zh) * | 2017-06-23 | 2019-01-01 | 株式会社岛野 | 双轴承绕线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757787A (en) * | 1971-02-09 | 1973-09-11 | N Gottlieb | Surgical clamp for circumcision |
JPH0427601Y2 (zh) * | 1987-12-05 | 1992-07-02 | ||
JPH0364703U (zh) * | 1989-10-27 | 1991-06-24 | ||
CA2280330A1 (en) * | 1998-08-14 | 2000-02-14 | Jeffrey M. Zeiler | Improved circular saw |
JP2001047401A (ja) * | 1999-08-10 | 2001-02-20 | Makita Corp | スライドロック装置 |
JP3535048B2 (ja) * | 1999-08-16 | 2004-06-07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携帯マルノコの傾斜切り機構 |
JP4283464B2 (ja) * | 2001-08-02 | 2009-06-24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際切りマルノコ |
US7526980B2 (en) * | 2004-01-16 | 2009-05-05 | Robert Bosch Gmbh | Universal locking lever |
JP4634127B2 (ja) * | 2004-12-08 | 2011-02-16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切断機 |
CN2936514Y (zh) * | 2006-08-17 | 2007-08-22 |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 切割倾角可调的圆锯 |
JP5730602B2 (ja) * | 2011-02-09 | 2015-06-10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切断工具 |
US8850714B2 (en) * | 2011-09-30 | 2014-10-07 | Nec Display Solutions, Ltd. | Chromaticity correction device, chromaticity correction method, and display device |
JP2014217921A (ja) * | 2013-05-09 | 2014-11-20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切断工具 |
EP2907634A1 (de) * | 2014-02-14 | 2015-08-19 |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 Gehrungswinkelanschlag |
US10792836B2 (en) * | 2016-09-15 | 2020-10-06 |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 Concrete cutter with depth setting and retention system |
JP6965124B2 (ja) * | 2017-06-23 | 2021-11-10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
2019
- 2019-11-29 JP JP2019216879A patent/JP7290557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10-12 CN CN202011086633.0A patent/CN112882530B/zh active Active
- 2020-11-13 US US17/097,097 patent/US11179865B2/en active Active
- 2020-11-25 DE DE102020131231.8A patent/DE102020131231A1/de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73186A (ja) * | 2000-08-31 | 2002-03-12 | Imasen Electric Ind Co Ltd | 操作レバー固定構造 |
CN1432445A (zh) * | 2002-01-16 | 2003-07-30 |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 具有圆锯锯片倾角控制装置的便携式圆锯 |
CN1910021A (zh) * | 2004-01-16 | 2007-02-07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通用型锁杆 |
JP2005271324A (ja) * | 2004-03-23 | 2005-10-06 | Hitachi Koki Co Ltd | 携帯用切断機 |
JP2007175957A (ja) * | 2005-12-27 | 2007-07-12 | Ryobi Ltd | 電動切削工具 |
CN101024289A (zh) * | 2006-02-22 | 2007-08-29 |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 可调整切割深度的便携式切割装置 |
KR100793374B1 (ko) * | 2006-09-20 | 2008-01-11 | 주식회사 길광그린텍 | 댐퍼의 가스유량조절장치 |
CN202411533U (zh) * | 2011-02-09 | 2012-09-05 | 株式会社牧田 | 切割工具 |
CN202506898U (zh) * | 2011-02-09 | 2012-10-31 | 株式会社牧田 | 切割工具 |
JP2011255502A (ja) * | 2011-08-25 | 2011-12-22 | Makita Corp | 携帯丸鋸 |
JP2016064468A (ja) * | 2014-09-25 | 2016-04-28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切断機 |
CN106964836A (zh) * | 2016-01-13 | 2017-07-21 | 株式会社牧田 | 切割机 |
CN109105345A (zh) * | 2017-06-23 | 2019-01-01 | 株式会社岛野 | 双轴承绕线轮 |
CN108541459A (zh) * | 2018-06-01 | 2018-09-18 | 如皋市凌云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割草机的防护罩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2020131231A1 (de) | 2021-06-02 |
JP2021084212A (ja) | 2021-06-03 |
JP7290557B2 (ja) | 2023-06-13 |
CN112882530A (zh) | 2021-06-01 |
US11179865B2 (en) | 2021-11-23 |
US20210162621A1 (en) | 2021-06-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37446B (zh) | 手持式工具及其夹紧装置 | |
US6679406B2 (en) | Power tool | |
EP2578357B1 (en) | Clamp nut | |
CN112882530B (zh) | 操作杆装置 | |
EP2452771A1 (en) | Structure for preventing separation of fixing device for guard member in cutting machine | |
JP6857536B2 (ja) | 携帯型切断機 | |
JP7420162B2 (ja) | 動力工具 | |
AU2021203574B2 (en) | Direction selector mechanism for a power tool | |
JP2008188716A (ja) | 丸鋸切断機 | |
JP2019098416A (ja) | 電動把持装置 | |
US9352481B2 (en) | Cutting device | |
KR20170124420A (ko) | 오토 스패너 | |
JP2013180374A (ja) | 回転工具 | |
JP2021078781A (ja) | 手術台用クランプ | |
JP2020028945A (ja) | ドライバー | |
JP2013031931A (ja) | 携帯式作業機 | |
JP2011143525A (ja) | 切断作業工具 | |
JP2012213829A (ja) | 携帯用切断機 | |
US20220072686A1 (en) | Powered Compression Clamping System | |
JP5741120B2 (ja) | 携帯用切断機 | |
JP2010269422A (ja) | 動力工具 | |
JP2021010999A (ja) | ねじ止め治具 | |
JP2017159415A (ja) | トルクドライバ | |
JP2024087188A (ja) | ウォールチェイサー | |
JP2004174624A (ja) | ねじ締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