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38762B - 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38762B
CN112638762B CN201980055497.8A CN201980055497A CN112638762B CN 112638762 B CN112638762 B CN 112638762B CN 201980055497 A CN201980055497 A CN 201980055497A CN 112638762 B CN112638762 B CN 1126387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al component
wiring
connector
pair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549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38762A (zh
Inventor
小林义隆
三川诚
大久保克幸
前田哲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6387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387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387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387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1/00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该跨骑型车辆(1)具备:电气安装件(326);配线(90),其与所述电气安装件(326)连接;连接器(91),其设置于所述配线(90)的前端部,构成与所述电气安装件(326)连接的连接部;支架(200),其将所述电气安装件(326)支承于车身构成部件(12);以及脱离限制构件(210),其固定于所述支架(200),限制所述连接器(91)从所述电气安装件(326)的脱离。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车辆。
本申请基于在2018年8月28日向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8-159491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下的结构。在专利文献1中,在混合动力机动车、电动机动车中布设的高压用线束的终端设置防水罩。该防水罩外嵌于与设备侧的壳体通过螺栓紧固连结的屏蔽壳,并通过铆紧环进行密接固定。根据这样的结构,能抑制高压用线束的脱落。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411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的课题。在上述现有技术中,除了防水罩之外,也需要屏蔽壳、螺栓、铆紧环这样的部件,部件个数增多。另外,在将高压用线束与设备侧连接时,需要如下的作业,使组装工时增加。该作业是屏蔽壳向设备侧的壳体的螺栓紧固连结、防水罩向屏蔽壳的外嵌、防水罩与屏蔽壳的基于铆紧环的密接固定这样的作业。
本发明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提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易的结构来抑制配线从电气安装件的脱离的跨骑型车辆。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方案,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1),其具备:电气安装件(326);配线(90),其与所述电气安装件(326)连接;连接器(91),其设置于所述配线(90)的前端部,构成与所述电气安装件(326)连接的连接部;支架(200),其将所述电气安装件(326)支承于车身构成部件(12);以及脱离限制构件(210),其固定于所述支架(200),限制所述连接器(91)从所述电气安装件(326)的脱离,其中,所述连接器(91)具有比所述配线(90)的外径大的外形尺寸,所述脱离限制构件(210)在比所述连接器(91)靠所述配线(90)侧的位置具备供所述配线(90)穿过而对所述配线(90)进行保持的配线支撑部(211),所述配线支撑部(211)具备沿着所述配线(90)的周向延伸的弯曲部(212)和从所述弯曲部(212)中的周向的两端部分别延伸的一对伸出部(213),在一对所述伸出部(213)之间形成有能够供所述配线(90)穿过的开口部(213a),所述脱离限制构件(210)在比所述配线支撑部(211)靠所述支架(200)侧的位置具备从一对所述伸出部(213)分别延伸且比一对所述伸出部(213)分离得宽度宽的一对宽幅部(215),在一对所述宽幅部(215)之间形成有能够供所述连接器(91)穿过的第二开口部(215a)。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在上述第一方案的基础上,其中,所述脱离限制构件(210)具备与一对所述伸出部(213)分别相连的一对固定臂(214),一对所述固定臂(214)固定于所述支架(200)。
本发明的第三方案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方案的基础上,其中,所述支架(200)具有安装所述电气安装件(326)的部件安装面(201a),使所述电气安装件(326)与所述部件安装面(201a)接近或背离而能够装拆所述电气安装件(326),在将与所述部件安装面(201a)交叉的方向作为所述电气安装件(326)的装拆方向,且所述电气安装件(326)从装拆方向一侧朝向装拆方向另一侧接近而安装于所述部件安装面(201a)时,所述配线支撑部(211)配置于比所述部件安装面(201a)靠外侧且所述装拆方向一侧的位置,所述开口部(213a)朝向所述装拆方向另一侧开放。
本发明的第四方案在上述第三方案的基础上,其中,所述脱离限制构件(210)相对于所述支架(200)而固定于与所述部件安装面(201a)相反侧的背面(201b),所述配线支撑部(211)在所述装拆方向上从所述背面(201b)侧向所述部件安装面(201a)侧立起。
本发明的第五方案在上述第一至第四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中,所述跨骑型车辆(1)还具备由具有防水性的材料构成并覆盖所述连接器(91)的罩构件(95)。
本发明的第六方案在上述第一至第五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中,所述电气安装件(326)在前轮(3)的上方配置于由车身前部罩(303)覆盖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七方案在上述第一至第六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中,所述支架(200)安装于车架(11)。
本发明的第八方案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1),其具备:电气安装件(326);配线(90),其与所述电气安装件(326)连接;连接器(91),其设置于所述配线(90)的前端部,构成与所述电气安装件(326)连接的连接部;支架(200),其将所述电气安装件(326)支承于车身构成部件(12);以及脱离限制构件(210),其固定于所述支架(200),限制所述连接器(91)从所述电气安装件(326)的脱离,其中,所述电气安装件(326)是使来自蓄电池(100)的输出电压降低的降压调节器,所述电气安装件(326)具备将所述蓄电池(100)侧的高电压线(90)连接的高压侧连接部(326P)和将输出侧的低电压线(92)连接的低压侧连接部(326N),在将所述电气安装件(326)安装于车身的状态下,所述高压侧连接部(326P)配置在比所述低压侧连接部(326N)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九方案在上述第八方案的基础上,其中,在从所述电气安装件(326)相对于所述支架(200)的装拆方向观察时,所述脱离限制构件(210)避开所述低电压线(92)而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通过在将电气安装件固定的支架上具备脱离限制构件,从而能够限制连接器从电气安装件的脱离。此时,只要在支架上仅设置脱离限制构件即可,因此部件个数、安装作业可以减少。因此,能够以简易的结构来抑制配线从电气安装件的脱离。
另外,脱离限制构件在具有比配线的外径大的外形尺寸的连接器的配线侧具有供配线穿过而对配线进行保持的配线支撑部。通过该配线支撑部,能够限制连接器从电气安装件的脱离。这样的配线支撑部为简易的形状,因此能够以简易的结构来抑制配线从电气安装件的脱离。
另外,配线支撑部为U字状,具有沿着配线的周向延伸的弯曲部和与弯曲部连续形成的一对伸出部。这样,通过简易的形状的配线支撑部,能够以简易的结构来抑制配线从电气安装件的脱离。
另外,脱离限制构件在比配线支撑部靠支架侧的位置具有比配线支撑部宽度宽且能够供连接器穿过的宽幅部。由此,在电气安装件的组装时,能够使连接器通过宽幅部而穿过并与电气安装件连接,能够在配线支撑部的内侧容易收纳配线。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脱离限制构件通过从配线支撑部的两端分别延伸出的一对固定臂而固定于支架。由此,能够将脱离限制构件稳定且牢固地固定于支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配线支撑部配置在比部件安装面靠外侧且装拆方向一侧(背离侧)的位置,朝向装拆方向另一侧(接近侧)开放。由此,能够将配线从装拆方向另一侧容易地向配线支撑部的内侧穿过。向配线支撑部的内侧穿过了的配线由配线支撑部限制向装拆方向一侧的脱离。由此,能够以简易的结构来抑制配线从电气安装件的脱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脱离限制构件相对于支架而固定于与安装有电气安装件的部位相反侧的部位。配线支撑部在所述装拆方向上从背面侧向部件安装面侧立起。因此,配线支撑部成为在所述装拆方向上具有深度的形状,在所述装拆方向上具有富余地支撑配线。由此,配线、连接器从配线支撑部更难以脱落。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通过具备将连接器覆盖的罩构件,从而能够提高连接器与电气安装件的连接部分的防水性,并能够使连接器更难以脱落。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案,电气安装件在前轮的上方配置于由车身前部罩覆盖的位置,由此能够在从前轮侧向前部罩内容易进行操作的场所配置电气安装件,并抑制连接器的脱落。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案,通过将支架固定于车架,从而能够牢固地设置电气安装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案,降压调节器的高压侧连接部配置在比低压侧连接部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因此,来自车宽方向外侧的干扰难以波及到高电压线的连接器与高压侧连接部的连接部分,能够提高降压调节器的保护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案,在从相对于支架的装拆方向观察时,脱离限制构件避开低电压线。因此,例如即使在将低电压线与低压侧连接部连接的状态下进行电气安装件的装拆的情况下,也能抑制低电压线与脱离限制构件的干涉。因此,能够提高电气安装件的装拆作业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在图1中拆卸了车身前部罩等的图。
图3是从左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架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前部的右侧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气安装件周边的部件配置的立体图。
图7是从与图6不同的方向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气安装件周边的部件配置的立体图。
图8是从斜下方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气安装件周边的部件配置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支架及脱离限制构件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0是从与图9不同的方向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支架及脱离限制构件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气安装件、支架、脱离限制构件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气安装件、支架、脱离限制构件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则就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朝向相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图中适当部位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车辆整体>
在图1中示出单元摆动式的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1来作为跨骑型电动车辆的一例。机动二轮车1具备作为转向轮的前轮3和作为驱动轮的后轮4。前轮3支承于前叉6,且能够通过车把2进行转向。在前叉6上支承有前挡泥板6a。
后轮4支承于摆动单元10,且能够通过电动马达30进行驱动。摆动单元10具备电动马达30和对电动马达30的驱动力进行减速而向后轮车轴4a传递的减速器35。在摆动单元10的后端部经由挡泥板支承臂40而支承有后挡泥板50。在挡泥板支承臂40连结有后缓冲件7的下端部。
包含车把2、前叉6及前轮3的转向系统部件能够转向地支承于车架11的前端部。摆动单元10及后轮4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车架11的下部。车架11的周围由车身罩5覆盖。车架11及车身罩5是机动二轮车1的车身(簧上)的主要结构。
机动二轮车1具备供就座于座椅8的驾驶员放脚的左右一对的底踏板9、在左右底踏板9之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CT、与中央通道CT及左右底踏板9的前方相连的前机体FB、与中央通道CT及左右底踏板9的后方相连的后机体RB。
机动二轮车1通过在底踏板9具备中央通道CT,从而能够使乘员的放脚位置具有自由度,并能够通过左右的脚夹入中央通道CT。因此,能确保乘员的脚周边的舒适性和车身的控制性。中央通道CT构成机动二轮车1的低地板部。在中央通道CT的上方形成有乘员容易跨骑车身的跨骑空间CT3。
在前机体FB的前上部配置有包含前照灯的前组合灯53、以及挡风玻璃305。在后机体RB的后部配置有包含制动灯的后组合灯54、以及扶手58。在后机体RB上支承有供乘员就座的座椅8。座椅8一体地具有驾驶员就座的前座椅8a及后部同乘者就座的后座椅8b。
座椅8的前端部下侧经由沿着车宽方向(左右方向)的铰链轴而连结于车身。座椅8以所述铰链轴为中心而上下转动,由此对后机体RB的上部进行开闭。当座椅8成为将后机体RB的上部闭塞的关闭状态(参照图1)时,乘员能够就座于座椅8。当座椅8成为将后机体RB的上部开放的打开状态时,能够对座椅8下方的物品、空间进行操作。座椅8在关闭状态下能够上锁。
<车架>
如图2、图3所示,车架11通过将多种钢材利用焊接等接合成一体而形成。车架11具备:位于前端部的头管(车身构成部件)12;从头管12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行框架14a;从左右下行框架14a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框架14b;从左右下框架14b的后端部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c;在左右下行框架14a的上方从头管12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上框架(主框架)13;从左右下行框架14a的上下中间部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中部框架17;从左右上框架13的前后中间部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上框架(座椅框架)15;以及从左右后框架14c的上下中间部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下框架(支撑框架)16。例如,各框架构件由圆钢管构成。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中间”为不仅包括对象的两端间的中央,还包括对象的两端间的内侧的范围的意思。
以下的车架11的说明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则就为关于车架11的左右各自的结构的说明。
下行框架14a与下框架14b经由前下弯折部142而相连成一体。下框架14b与后框架14c经由后下弯折部144而相连成一体。下行框架14a、下框架14b及后框架14c由一体的圆钢管构成。下行框架14a、下框架14b及后框架14c构成侧视观察下呈U字状的底框架14。以下,将包含下行框架14a、上框架13及中部框架17的部位称为从头管12向后下方延伸的下行框架部18。下行框架部18设置为左右一对,在上述左右下行框架部18之间配置有PCU320(参照图2)等控制系统部件。
后框架14c的上端部从下方连接于后上框架15的前后中间部。后上框架15由与下行框架14a、下框架14b及后框架14c大致相同直径的圆钢管构成。
上框架13的后下端部从前上方连接于后下弯折部144。中部框架17的后下端部从上方连接于下框架14b的后部。
后下框架16的后上端部从下方连接于后上框架15的后部。上框架13、中部框架17及后下框架16由比后上框架15等直径稍小的圆钢管构成。
下行框架14a从头管12向后方、在侧视观察下向后下方倾斜延伸之后弯折,并大致向铅垂下方延伸。左右下行框架14a从头管12向后方、在俯视观察下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延伸之后弯折,并大致与车身侧面大致平行地延伸。
在左右下行框架14a的下部之间设有前中段横向框架147。前中段横向框架147呈沿着车宽方向的直线状地延伸,且车宽方向的端部从车宽方向内侧连接于左右下行框架14a。在左右前下弯折部142之间设有前下横向框架148。前下横向框架148呈向前下方凸出的弯曲状地延伸,且车宽方向的端部从车宽方向内侧连接于左右前下弯折部142。前中段横向框架147及前下横向框架148由比下行框架14a等直径小的圆钢管构成。
下框架14b大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在左右下框架14b之间设有下横向框架149。下横向框架149呈沿着车宽方向的直线状地延伸,且车宽方向的端部从车宽方向内侧连接于左右下框架14b。下横向框架149由与下框架14b等大致相同直径的圆钢管构成。在左下框架14b中的侧视观察下与下横向框架149重叠的部位安装有侧停车架托架149a。
下框架14b后方的后下弯折部144以越位于上方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形成。后框架14c的下部与后下弯折部144的倾斜相对应,以越位于上方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后框架14c在下部的上方向车宽方向内侧平缓地弯曲,并大致与车身侧面大致平行地延伸。
后上框架15的前半部在俯视观察下以越位于后方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延伸,且在侧视观察下前低后高地倾斜延伸。后上框架15的后半部在前半部的后端弯折之后,在俯视观察下以越位于后方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延伸。后上框架15的后半部在侧视观察下比前半部减缓倾斜而前低后高地延伸。
在左右后上框架15的前部之间设有中央横向框架155。中央横向框架155呈向前上方凸出的弯曲状(详细而言,コ形状)地延伸。中央横向框架155由比后上框架15等直径小的圆钢管构成。在左右后上框架15的后端部之间设有后横向框架156及后横向板157。
后下框架16在侧视观察下与后上框架15的前半部大致平行地延伸,且后端部从下方连接于左右后上框架15的后半部。在左右后下框架16的后部之间设有后下横向框架159。
上框架13从头管12向后方、在侧视观察下向后下方呈直线状地延伸。上框架13从头管12向后方、在俯视观察下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延伸之后弯折,并大致与车身侧面大致平行地延伸。左右上框架13在俯视观察下位于比左右下行框架14a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左右上框架13的后部在俯视观察下以越位于后方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
中部框架17在侧视观察下向后下方呈直线状地延伸,且在俯视观察下大致与车身侧面大致平行地延伸。中部框架17在俯视观察下以在车宽方向内侧位于下框架14b与上框架13之间的方式配置。
图中符号135表示安装于后框架14c的下部而支承未图示的后座踏板的踏板支承支架,符号139表示支承后缓冲件7的上端部的缓冲件支承托架,符号161表示将上框架13的前上端部与下行框架14a的前上端部连结的中间角板,符号162表示在头管12的下部后方将左右下行框架14a的前上部连结的前角板,符号163表示将上框架13与下行框架14a的前部之间连结的上角板,符号164表示将上框架13与下框架14b的后部之间连结的下角板,符号165表示将后下框架16的前端部与踏板支承支架135连结的侧角板,符号166表示将后上框架15的前端部与上框架13连结的中部角板,符号167表示将后下框架16的后端部与后上框架15连结的后角板,符号171表示沿着底框架14的后下弯折部144的后下方设置而能够将连杆机构19连结的下托架。
<车身罩>
如图1所示,车身罩5具备:在前组合灯53的上方将前机体FB的上部从前方覆盖的前罩301;在前组合灯53的下方且前轮3的后方将前机体FB的下部从前方覆盖的凹状的前下罩302;将前机体FB的左右侧部从外侧方覆盖的左右一对的前侧罩303;以及将前机体FB的上部从后方覆盖的内罩304。在前罩301的上部以从前方重叠的方式安装有挡风玻璃305。
车身罩5具备:形成左右底踏板9的上表面(底板面9a)并将中央通道CT的左右侧部从外侧方覆盖的左右一对的底板罩306;与左右底板罩306的下方相连并将底踏板9的下方部位从外侧方覆盖的左右一对的下侧罩307;以及在整个左右下侧罩307的下端部之间将车身下表面从下方覆盖的底罩308。
车身罩5具备:将中央通道CT的上部从上方覆盖的中央罩311;以及将后机体RB的左右侧部从外侧方覆盖的左右一对的后侧罩312。在左右后侧罩312的后端部之间配置有后组合灯54及扶手58。牌照55、牌照灯56及反射镜57配置于后挡泥板50。中央罩311形成中央通道CT的上表面部CT1。
<摆动单元>
摆动单元10一体地具有:前端部经由连杆机构19而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车架11的摆臂20;在摆臂20的后部左侧使驱动轴31沿着左右方向配置的电动马达30;以及与电动马达30的后方相连的减速器35。
电动马达30通过蓄电池100的电力来驱动。电动马达30例如进行基于VVVF(variable voltage variable frequency)控制的可变速驱动。电动马达30如具有无级变速器那样进行变速控制,但是并不局限于此。电动马达30也可以如具有有级变速器那样进行变速控制。
电动马达30相对于后轮车轴4a向车辆前方偏置配置。电动马达30的驱动轴31相对于后轮车轴4a向车辆前方偏置配置。电动马达3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大致配置于后轮车轴4a的轴心与后轮4的轮子4w的前端4w1之间。电动马达30在侧视观察下,大致整体配置在比后轮4的轮子4w的外周(轮胎内周)靠内周侧的位置。电动马达30设置成向摆臂20的左臂的车宽方向外侧伸出。
<蓄电池>
如图2所示,蓄电池100搭载在座椅8的下方。蓄电池100在俯视观察下以与座椅8(特别是前座椅8a)重叠的方式配置。蓄电池100由多个(例如前后两个)单位蓄电池101、102构成。多个单位蓄电池101、102相互设为同一结构。以下,将各单位蓄电池101、102分别称为前蓄电池101、后蓄电池102。前后蓄电池101、102分别呈截面矩形形状(例如大致正方形形状)而呈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棱柱状(长方体状)。前后蓄电池101、102分别使截面形状的前后边沿着左右方向并使左右侧边沿着前后方向地配置。前后蓄电池101、102分别以在长度方向上越位于上方则越位于后方地倾斜的立起姿势配置。前后蓄电池101、102相互平行地倾斜,在前后表面之间空出一定间隔地配置。
蓄电池100通过将前后蓄电池101、102串联地接线而产生规定的高电压(48~96V)。前后蓄电池101、102分别作为能够充放电的储能器而例如由锂离子蓄电池构成。
一并参照图4,前后蓄电池101、102经由接线盒(分配器)323及接触器(电磁开闭器)324与PDU321连接。三相线缆80从PDU321延伸,该三相线缆80与电动马达30连接。
参照图2,前后蓄电池101、102分别相对于固定于车身的前后蓄电池壳体103、104从上方插脱。前后蓄电池壳体103、104分别具有朝向上方开口的蓄电池插脱口。在各蓄电池插脱口的周围分别设有限制插入到壳体内的前后蓄电池101、102向上方的脱离的锁定机构103a、104a。前后蓄电池101、102分别从各蓄电池插脱口向蓄电池壳体103、104内倾斜地滑动移动,由此能够取出放入地收纳于蓄电池壳体103、104。前后蓄电池101、102分别相对于蓄电池壳体103、104倾斜地插脱,蓄电池插脱时的重量的一部分由蓄电池壳体103、104的后壁部支承。前后蓄电池101、102向与座椅8前端的铰链轴相反侧倾斜,从而使打开了座椅8时的取出放入容易。
在前后蓄电池101、102的下端部分别设有蓄电池侧连接端子(未图示)。在前后蓄电池壳体103、104的底壁部设有将所述蓄电池侧连接端子连接成能够装拆的壳体侧连接端子(未图示)。在所述锁定机构103a、104a的锁定操作前,所述壳体侧连接端子没入于前后蓄电池壳体103、104的底壁部的下方。此时,前后蓄电池101、102能够向蓄电池壳体103、104插脱。然而,仅将前后蓄电池101、102插入于蓄电池壳体103、104的话,所述蓄电池侧连接端子与所述壳体侧连接端子未被连接。
在将前后蓄电池101、102收纳于蓄电池壳体103、104之后,对所述锁定机构103a、104a进行锁定操作,由此所述壳体侧连接端子向蓄电池壳体103、104的底壁部的上方突出。由此,将所述蓄电池侧连接端子与所述壳体侧连接端子相互连接。所述锁定操作及端子连接可以在前后蓄电池101、102的每一个中进行。
所述锁定机构的操作及前后蓄电池101、102的插脱为手动,前后蓄电池101、102不需要工具地相对于车身装拆。前后蓄电池101、102在座椅8的打开状态下相对于车身能够装拆。前后蓄电池101、102通过座椅8的开闭来切换相对于车身能够装拆的状态和不能装拆的状态。
前后蓄电池101、102是相对于车身能够装拆的移动蓄电池。前后蓄电池101、102可以分别由车外的充电器充电,或者作为移动蓄电池而作为外部设备的电源进行利用等单独使用。
在前后蓄电池101、102及蓄电池壳体103、104的左右外侧方配置有左右后框架14c、左右后上框架15及左右后下框架16来作为车架11的左右一对的框架构件。蓄电池100配置于由所述左右一对的框架构件夹着的空间(左右框架构件的左右方向内侧)。蓄电池100在侧视观察下以至少一部分与左右框架构件重叠的方式配置。由此,能抑制来自车宽方向外侧的干扰对蓄电池100的影响。
蓄电池100配置在比电动马达30靠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的位置。蓄电池100在俯视观察下以与电动马达30不重叠的方式配置。蓄电池100在俯视观察下与电动马达30错开前后方向位置(相互分离)地配置。
前后蓄电池101、102配置在相互相同的左右方向位置。前后蓄电池101、102分别在俯视观察下在左右跨车身左右中心地配置。例如,前后蓄电池101、102在俯视观察下使左右中心与车身左右中心一致。前后蓄电池101、102在俯视观察下与电动马达30错开左右方向位置(相互分离)地配置。
<控制系统>
如图4所示,PDU(Power Driver Unit)321及ECU(Electric Control Unit)322构成作为一体的控制单元的PCU320。
来自蓄电池100的电力经由接触器324向作为马达驱动器的PDU321供给。来自蓄电池100的电力由PDU321从直流转换成三相交流之后,向作为三相交流马达的电动马达30供给。
来自蓄电池100的输出电压经由DC-DC转换器(电气安装件、降压调节器)326而被降压,用于12V的副蓄电池327的充电。副蓄电池327向照明装置等一般电气安装部件、仪表、智能单元及ECU322等控制系统部件供给电力。通过搭载副蓄电池327,从而即使在蓄电池100(以下也称为“主蓄电池100”。)的拆卸时也能够操作各种电磁锁等。
虽然未图示,但是PDU321具备逆变器,该逆变器具备电桥电路及平滑电容器等。电桥电路及平滑电容器使用多个晶体管等开关元件而构成。PDU321控制对电动马达30的定子绕组的通电。电动马达30根据由PDU321进行的控制而进行动力运转,使车辆行驶。
蓄电池100在搭载于车身的状态下,由与外部电源连接的充电器325充电。蓄电池100(前后蓄电池101、102)也可以在从车身拆卸的状态下,通过车外的充电器充电。
前后蓄电池101、102分别具备监视充放电状况、温度等的BMU(Battery ManagingUnit)101a、102a。在将前后蓄电池101、102搭载于车身时,各BMU101a、102a监视的信息被ECU322共用。向ECU322输入来自加速传感器329的输出要求信息。ECU322基于被输入的输出要求信息,经由PDU321对电动马达30进行驱动控制。
例如,ECU322对蓄电池100进行控制,从而限制蓄电池100的充放电。例如,ECU322通过对接触器324等进行控制,从而切换对蓄电池100的电力的供给和从蓄电池100的放电。
<控制系统部件>
如图2所示,PCU320与接线盒323、接触器324及充电器325一起配置在中央通道CT的内侧。PCU320、接线盒323、接触器324及充电器325配置在比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后轮3、4之间的中央位置CP(参照图2)靠前方的位置。在比前后轮3、4之间的中央位置CP靠后方的位置配置有蓄电池100。由此,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控制系统部件的重量平衡变得良好。通过将PCU320配置在悬架的簧上,与例如将PCU320与电动马达30一起配置在后悬架的簧下的情况相比,能减轻簧下重量。
<DC-DC转换器的配置>
如图5所示,DC-DC转换器326配置在前轮3的上方。DC-DC转换器326配置在由设置于车身前部的前侧罩(车身前部罩)303覆盖的位置。DC-DC转换器326配置在比PCU320靠上方的位置。
如图6~图8所示,DC-DC转换器326经由支架200固定于车架11的头管12。
一并参照图9、图10,支架200具备基部201和安装臂202。
基部201例如由钢板构成,形成为在部件俯视观察下呈大致三角形形状的板状。基部201的一侧面(表面)为安装有DC-DC转换器326的部件安装面201a。部件安装面201a的另一侧面(背面)为安装有安装臂202的背面201b。DC-DC转换器326相对于部件安装面201a在与部件安装面201a大致正交的方向上接近或背离,从而相对于支架200能够装拆。
以下,将与部件安装面201a正交的方向称为DC-DC转换器326相对于支架200的装拆方向。DC-DC转换器326在向支架200安装时,从装拆方向一侧朝向装拆方向另一侧接近而安装于部件安装面201a。
在基部201的俯视观察形状中的两条边201p、201q分别形成有从部件安装面201a侧向背面201b侧延伸出的肋203、204。在基部201的俯视观察形状中的两条边201p、201q相交的顶部201t形成有螺纹底座205。在基部201的剩余一条边201r形成有一对螺纹底座205。
在三个螺纹底座205分别紧固连结有用于将DC-DC转换器326固定的螺栓209。由此,DC-DC转换器326紧固连结固定在基部201的部件安装面201a上。在基部201的背面201b的靠近边201r的部位形成有减重孔201h。
安装臂202例如由圆钢管构成,一端通过焊接等而一体接合于基部201的背面201b的靠近顶部201t的部位。安装臂202以相对于基部201的背面201b倾斜交叉的方式呈直线状地延伸。安装臂202在支架200的车身安装状态下,以从基部201的背面201b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安装臂202的另一端,通过焊接等而固定有例如钢板制的安装板206。安装板206例如通过一对螺栓207紧固连结固定于在头管12上设置的托架12b。
DC-DC转换器326在例如铝合金制的框体的外周部具备与基部201的三个螺纹底座205分别对置的三个托架部326b。DC-DC转换器326在使各托架部326b与对应的螺纹底座205抵接的状态下,通过三根螺栓209紧固连结固定于基部201。
DC-DC转换器326具有长方体状的外观。DC-DC转换器326在与支架200的基部201对置的部位的相反侧的部位使多个散热片326f立起。DC-DC转换器326在向车身安装的安装状态下,以将多个散热片326f朝向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且斜后上方的方式倾斜配置。
DC-DC转换器326是使来自蓄电池100的输出电压降压(降低)而向12V的副蓄电池327供给的降压调节器。
如图6~图8所示,DC-DC转换器326具备高压侧端子(高压侧连接部)326P和低压侧端子(低压侧连接部)326N。在高压侧端子326P连接有所述蓄电池100侧(输入侧)的高电压线90。在低压侧端子326N连接有副蓄电池327侧(输出侧)的低电压线92。
高压侧端子326P及低压侧端子326N设置于DC-DC转换器326中的在车身安装状态下朝向车辆后方侧的侧面326s。侧面326s以沿着支架200的基部201的所述边201p的方式配置。高压侧端子326P及低压侧端子326N在沿着支架200的所述边201p的方向上相互空出间隔地配置。在DC-DC转换器326的车身安装状态下,高压侧端子326P相对于低压侧端子326N配置在车身的车宽方向内侧。
在高电压线90的前端部设有与高压侧端子326P连接成能够装拆的高压侧连接器(连接器)91。高压侧连接器91构成用于将高电压线90与DC-DC转换器326连接的连接部。高压侧连接器91例如为长方体状,具有比高电压线90的外径大的外形尺寸。高压侧连接器91、以及高压侧连接器91与高电压线90的连接部分通过由具有防水性的橡胶系材料等构成的罩构件95覆盖。
在低电压线92的前端设有与低压侧端子326N连接成能够装拆的低压侧连接器93。低压侧连接器93构成用于将低电压线92与DC-DC转换器326连接的连接部。低压侧连接器93例如为长方体状,具有比低电压线92的外径大的外形尺寸。低压侧连接器93、以及低压侧连接器93与低电压线92的连接部分通过由具有防水性的橡胶系材料等构成的罩构件96覆盖。
DC-DC转换器326配置在与头管12的侧方相邻的高度。与DC-DC转换器326连接的部件配置在比DC-DC转换器326靠下方的位置。与DC-DC转换器326连接的部件是蓄电池100侧的部件(接线盒323及接触器324等)、以及副蓄电池327。高电压线90及低电压线92从DC-DC转换器326朝向所述连接的部件以沿着所述上框架13等的方式向斜下方延伸设置。
<脱离限制构件>
如图6~图10所示,在支架200上一体地设有脱离限制构件210。脱离限制构件210是限制高电压线90的高压侧连接器91从高压侧端子326P脱离的构件。脱离限制构件210例如由细长的钢材(线材)构成,具备配线支撑部211和固定臂214。脱离限制构件210以从基部201的边201p侧分支的方式设置。
配线支撑部211具备:位于比高压侧连接器91靠高电压线90侧的位置且沿着高电压线90的周向的至少一部分延伸的弯曲部212;以及从弯曲部212的周向两端部分别连续延伸的一对伸出部213。配线支撑部211在整体上呈大致U字状。配线支撑部211使一对伸出部213之间为开口部213a,能够供高电压线90穿过而对高电压线90进行保持。
弯曲部212以成为比高压侧连接器91的外形尺寸小且比高电压线90的外径大的半径的方式弯曲。一对伸出部213指向与弯曲部212相反的一侧,且相互大致平行地延伸。配线支撑部211以沿着与高电压线9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面来配置弯曲部212及一对伸出部213的方式形成。
固定臂214以与配线支撑部211的一对伸出部213分别相连的方式设置为一对。
一对固定臂214具备在一对伸出部213的排列方向上比一对伸出部213分离得宽度宽的一对宽幅部(臂主体)215。一对宽幅部215以越位于支架200侧则越相互分离的方式倾斜,以仿佛描绘梯形形状的方式配置。一对宽幅部215之间为能够供高压侧连接器91穿过的第二开口部215a。
一对固定臂214在与配线支撑部211相反侧的端部具备朝向所述排列方向的外侧延伸的基端部214a。基端部214a以从固定臂214的臂主体的端部弯折的方式相连。基端部214a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基部201的与部件安装面201a相反侧的背面201b。
在配线支撑部211的一对伸出部213中,在与弯曲部212相反侧的端部分别相连有朝向一对伸出部213的排列方向(配线支撑部21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的外侧伸出部216。一对固定臂214分别从一对外侧伸出部216的外侧端部朝向支架200的基部201延伸。一对固定臂214以在整体上比配线支撑部211宽度宽的方式配置。
如图11所示,一对固定臂214在从基端部214a侧朝向支架200的外侧延伸时,以从背面201b分离的方式相对于背面201b暂且倾斜延伸。一对固定臂214在越过了基部201的肋203之后,与背面201b大致平行地向支架200的外侧延伸。
在此,说明向支架200安装DC-DC转换器326的次序。
首先,在将DC-DC转换器326紧固连结固定于支架200的基部201之前,将高电压线90的高压侧连接器91预先与DC-DC转换器326的高压侧端子326P连接。此时,如图11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将高压侧连接器91通过脱离限制构件210的一对宽幅部215之间的第二开口部215a而从所述装拆方向另一侧朝向装拆方向一侧(从图中下方朝向上方)穿过。
接下来,相对于面向比部件安装面201a靠上方(装拆方向一侧)的位置的高压侧连接器91连接DC-DC转换器326。此时,DC-DC转换器326与高压侧连接器91在沿着部件安装面201a的沿面方向上也能够连接。另外,如图11中的双点划线所示,DC-DC转换器326与高压侧连接器91在相对于部件安装面201a倾斜的状态下,在该倾斜方向上也能够连接。
所述“倾斜的状态”是DC-DC转换器326在所述装拆方向上以从部件安装面201a背离的方式倾斜移动的状态。另外,所述“倾斜的状态”是高压侧连接器91以使高电压线90从配线支撑部211脱离的方式倾斜移动的状态。在所述“倾斜的状态”下,DC-DC转换器326及高压侧连接器91允许一定程度的平行移动或倾斜。因此,DC-DC转换器326与高压侧连接器91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
然后,使DC-DC转换器326与支架200的基部201抵接。接下来,将DC-DC转换器326的各托架部326b分别通过螺栓209紧固连结于基部201中的对应的螺纹底座205。在该状态下,高电压线90穿过保持于配线支撑部211的弯曲部212的内周侧。另外,高压侧连接器91由配线支撑部211限制从高压侧端子326P的脱离。
如图9~图11所示,在基部201的俯视观察下,配线支撑部211配置在比部件安装面201a靠外侧的位置。配线支撑部211在所述装拆方向上从背面201b侧向部件安装面201a侧立起。配线支撑部211将大部分配置在比部件安装面201a靠上方(装拆方向一侧)的位置。配线支撑部211使一对伸出部213之间的开口部213a朝向下方(装拆方向另一侧)开放。
图12相当于从所述装拆方向观察DC-DC转换器326周边的俯视图。
如图12所示,在从所述装拆方向观察时,脱离限制构件210至少在基部201的外侧避开低电压线92及低压侧连接器93而配置。低电压线92的低压侧连接器93与高压侧连接器91相比,装拆的自由度高。低电压线92的低压侧连接器93优选无论是DC-DC转换器326向基部201安装前还是安装后都能够相对于低压侧端子326N装拆。因此,在从DC-DC转换器326的装拆方向观察时,脱离限制构件210至少在基部201的俯视观察下的外侧避开低电压线92而配置。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在将DC-DC转换器326固定的支架200上具备脱离限制构件210,由此能够限制高压侧连接器91从DC-DC转换器326的脱离。此时,在支架200上仅设置脱离限制构件210即可,因此部件个数、安装作业可以减少。因此,容易且为低成本,并且能够将高电压线90可靠连接于DC-DC转换器326。
另外,脱离限制构件210在具有比高电压线90的外径大的外形尺寸的高压侧连接器91的高电压线90侧具有供高电压线90穿过而对高电压线90进行保持的配线支撑部211。通过该配线支撑部211,能够限制高压侧连接器91从DC-DC转换器326的脱离。这样的配线支撑部211为简易的形状,因此容易且为低成本,并且能够将高电压线90可靠连接于DC-DC转换器326。
另外,配线支撑部211为U字状,具有沿着高电压线90的周向延伸的弯曲部212和与弯曲部212连续形成的一对伸出部213。这样,通过简易的形状的配线支撑部211,容易且为低成本,并且能够将高电压线90可靠连接于DC-DC转换器326。
另外,脱离限制构件210在比配线支撑部211靠支架200侧的位置具有比配线支撑部211宽度宽且能够供高压侧连接器91穿过的宽幅部215。由此,在DC-DC转换器326的组装时,能够使高压侧连接器91通过宽幅部215而穿过并与DC-DC转换器326连接,能够在配线支撑部211的内侧容易收纳高电压线90。
另外,脱离限制构件210通过从配线支撑部211的两端分别延伸出的一对固定臂214而固定于支架200。由此,能够将脱离限制构件210稳定且牢固地固定于支架200。
另外,配线支撑部211配置在比部件安装面201a靠外侧且装拆方向一侧(背离侧)的位置,并朝向装拆方向另一侧(接近侧)开放。由此,能够将高电压线90从装拆方向另一侧容易地向配线支撑部211的内侧穿过。向配线支撑部211的内侧穿过了的高电压线90由配线支撑部211限制向装拆方向一侧的脱离。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限制高压侧连接器91从DC-DC转换器326的脱离。
另外,脱离限制构件210相对于支架200而固定于与安装有DC-DC转换器326的部位相反侧的部位。配线支撑部211在所述装拆方向上从背面201b侧向部件安装面201a侧立起。因此,配线支撑部211成为在所述装拆方向上具有深度的形状,在所述装拆方向上具有富余地支撑高电压线90。由此,高电压线90、高压侧连接器91从配线支撑部211更难以脱落。
另外,通过具备将连接器91覆盖的罩构件95,从而能够提高连接器91与DC-DC转换器326的连接部分的防水性,并且使连接器91更难以脱落。
另外,DC-DC转换器326在前轮3的上方配置于由前侧罩303覆盖的位置,由此能够在从前轮3侧向前侧罩303内容易进行操作的场所配置DC-DC转换器326,且抑制连接器91的脱落。
另外,通过将支架200固定于车架11,从而能够牢固地设置DC-DC转换器326。
另外,降压调节器的高压侧端子326P配置在比低压侧端子326N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来自车宽方向外侧的干扰难以波及到高电压线90的连接器91与高压侧端子326P的连接部分,能够提高降压调节器的保护性。
另外,脱离限制构件210在从所述装拆方向观察时避开低电压线92。因此,即使在例如将低电压线92与低压侧端子326N连接的状态下进行DC-DC转换器326的装拆的情况下,也能抑制低电压线92与脱离限制构件210的干涉。因此,能够提高DC-DC转换器326的装拆作业的自由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没有限定为参照附图说明的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在其技术范围内考虑有各种变形例。
例如,作为电气安装件,例示了作为降压调节器使用的DC-DC转换器326,但是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车辆中的其他的电气安装件。
例如,配线支撑部并不局限于U字状,也可以是整体上弯曲的C字状或螺旋状。脱离限制构件并不局限于具有一对固定臂的结构,也可以是具有单一的固定臂的结构。
另外,所述跨骑型车辆中包括驾驶员跨车身而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有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而且也包括三轮(除了前一轮且后二轮之外,也包括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或四轮的车辆。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为本发明的一例,在不脱离该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符号说明】
1 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
3 前轮
11 车架
12 头管(车身构成部件)
90 高电压线(配线)
91 高压侧连接器(连接器)
95 罩构件
100 蓄电池
200 支架
201a 部件安装面
201b 背面
210 脱离限制构件
211 配线支撑部
212 弯曲部
213 伸出部
213a 开口部
214 固定臂
215 宽幅部
215a 第二开口部
303 前侧罩(车身前部罩)
326DC-DC 转换器(电气安装件、降压调节器)
326N 低压侧端子(低压侧连接部)
326P 高压侧端子(高压侧连接部)

Claims (9)

1.一种跨骑型车辆(1),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1)具备:
电气安装件(326);
配线(90),其与所述电气安装件(326)连接;
连接器(91),其设置于所述配线(90)的前端部,构成与所述电气安装件(326)连接的连接部;
支架(200),其将所述电气安装件(326)支承于车身构成部件(12);以及
脱离限制构件(210),其固定于所述支架(200),限制所述连接器(91)从所述电气安装件(326)的脱离,
所述连接器(91)具有比所述配线(90)的外径大的外形尺寸,
所述脱离限制构件(210)在比所述连接器(91)靠所述配线(90)侧的位置具备供所述配线(90)穿过而对所述配线(90)进行保持的配线支撑部(211),
所述配线支撑部(211)具备沿着所述配线(90)的周向延伸的弯曲部(212)和从所述弯曲部(212)中的周向的两端部分别延伸的一对伸出部(213),
在一对所述伸出部(213)之间形成有能够供所述配线(90)穿过的开口部(213a),
所述脱离限制构件(210)在比所述配线支撑部(211)靠所述支架(200)侧的位置具备从一对所述伸出部(213)分别延伸且比一对所述伸出部(213)分离得宽度宽的一对宽幅部(215),
在一对所述宽幅部(215)之间形成有能够供所述连接器(91)穿过的第二开口部(215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1),其中,
所述脱离限制构件(210)具备与一对所述伸出部(213)分别相连的一对固定臂(214),一对所述固定臂(214)固定于所述支架(20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1),其中,
所述支架(200)具有安装所述电气安装件(326)的部件安装面(201a),使所述电气安装件(326)与所述部件安装面(201a)接近或背离而能够装拆所述电气安装件(326),
在将与所述部件安装面(201a)交叉的方向作为所述电气安装件(326)的装拆方向,且所述电气安装件(326)从装拆方向一侧朝向装拆方向另一侧接近而安装于所述部件安装面(201a)时,所述配线支撑部(211)配置于比所述部件安装面(201a)靠外侧且所述装拆方向一侧的位置,所述开口部(213a)朝向所述装拆方向另一侧开放。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1),其中,
所述脱离限制构件(210)相对于所述支架(200)而固定于与所述部件安装面(201a)相反侧的背面(201b),
所述配线支撑部(211)在所述装拆方向上从所述背面(201b)侧向所述部件安装面(201a)侧立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1),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1)还具备由具有防水性的材料构成并覆盖所述连接器(91)的罩构件(95)。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1),其中,
所述电气安装件(326)在前轮(3)的上方配置于由车身前部罩(303)覆盖的部位。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1),其中,
所述支架(200)安装于车架(11)。
8.一种跨骑型车辆(1),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1)具备:
电气安装件(326);
配线(90),其与所述电气安装件(326)连接;
连接器(91),其设置于所述配线(90)的前端部,构成与所述电气安装件(326)连接的连接部;
支架(200),其将所述电气安装件(326)支承于车身构成部件(12);以及
脱离限制构件(210),其固定于所述支架(200),限制所述连接器(91)从所述电气安装件(326)的脱离,
所述电气安装件(326)是使来自蓄电池(100)的输出电压降低的降压调节器,
所述电气安装件(326)具备将所述蓄电池(100)侧的所述配线(90)连接的高压侧连接部(326P)和将输出侧的低电压线(92)连接的低压侧连接部(326N),
在将所述电气安装件(326)安装于车身的状态下,所述高压侧连接部(326P)配置在比所述低压侧连接部(326N)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跨骑型车辆(1),其中,
在从所述电气安装件(326)相对于所述支架(200)的装拆方向观察时,所述脱离限制构件(210)避开所述低电压线(92)而配置。
CN201980055497.8A 2018-08-28 2019-05-27 跨骑型车辆 Active CN1126387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59491 2018-08-28
JP2018-159491 2018-08-28
PCT/JP2019/020882 WO2020044684A1 (ja) 2018-08-28 2019-05-27 鞍乗り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38762A CN112638762A (zh) 2021-04-09
CN112638762B true CN112638762B (zh) 2022-06-24

Family

ID=69643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5497.8A Active CN112638762B (zh) 2018-08-28 2019-05-27 跨骑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97979B2 (zh)
CN (1) CN112638762B (zh)
WO (1) WO20200446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09661A1 (ja) * 2021-03-30 2022-10-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7470720B2 (ja) * 2022-01-28 2024-04-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31487A (ja) * 2002-02-12 2003-08-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動自転車電気配線コネクターの収納構造
JP2004253164A (ja) * 2003-02-18 2004-09-09 Akihiro Takahashi プラグ抜け防止装置
CN1796184A (zh) * 2004-12-28 2006-07-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摩托车的线束结构
JP2007062571A (ja) * 2005-08-31 2007-03-15 Kawasaki Heavy Ind Ltd 電装品の取外し防止構造
JP2009040396A (ja) * 2007-07-19 2009-02-26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2009078795A (ja) * 2007-09-04 2009-04-16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2011093510A (ja) * 2009-09-30 2011-05-12 Yamaha Motor Co Ltd 電動二輪車
CN102612461A (zh) * 2009-09-15 2012-07-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两、三轮车的配线结构
CN102649452A (zh) * 2011-02-25 2012-08-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
CN102712337A (zh) * 2009-12-17 2012-10-03 雷诺卡车公司 转向马达功率供应方法和适于该方法的功率供应系统
CN103101423A (zh) * 2011-11-14 2013-05-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电源装置
JP2014046850A (ja) * 2012-08-31 2014-03-17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のヘッドライト支持構造
CN103889833A (zh) * 2011-10-28 2014-06-25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跨乘式电动车辆
CN104787190A (zh) * 2010-03-24 2015-07-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
JP2017065644A (ja) * 2015-10-02 2017-04-06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リヤフレーム
CN107082012A (zh) * 2016-02-12 2017-08-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54384U (ja) * 1981-10-08 1983-04-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二輪車の方向指示器の取付構造
JP2745924B2 (ja) * 1992-01-16 1998-04-28 ヤマハ株式会社 縦形デスクトップ機器のスタンド
JPH11195452A (ja) * 1998-01-06 1999-07-21 Akihiro Takahashi 差し込み式の電気機構部品の抜脱防止装置
JP5854384B2 (ja) 2012-02-18 2016-02-09 株式会社富士工業所 ゆで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31487A (ja) * 2002-02-12 2003-08-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動自転車電気配線コネクターの収納構造
JP2004253164A (ja) * 2003-02-18 2004-09-09 Akihiro Takahashi プラグ抜け防止装置
CN1796184A (zh) * 2004-12-28 2006-07-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摩托车的线束结构
JP2007062571A (ja) * 2005-08-31 2007-03-15 Kawasaki Heavy Ind Ltd 電装品の取外し防止構造
JP2009040396A (ja) * 2007-07-19 2009-02-26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2009078795A (ja) * 2007-09-04 2009-04-16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CN102612461A (zh) * 2009-09-15 2012-07-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两、三轮车的配线结构
JP2011093510A (ja) * 2009-09-30 2011-05-12 Yamaha Motor Co Ltd 電動二輪車
CN102712337A (zh) * 2009-12-17 2012-10-03 雷诺卡车公司 转向马达功率供应方法和适于该方法的功率供应系统
CN104787190A (zh) * 2010-03-24 2015-07-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
CN102649452A (zh) * 2011-02-25 2012-08-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
CN103889833A (zh) * 2011-10-28 2014-06-25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跨乘式电动车辆
CN103101423A (zh) * 2011-11-14 2013-05-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电源装置
JP2014046850A (ja) * 2012-08-31 2014-03-17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のヘッドライト支持構造
JP2017065644A (ja) * 2015-10-02 2017-04-06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リヤフレーム
CN107082012A (zh) * 2016-02-12 2017-08-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38762A (zh) 2021-04-09
JP7097979B2 (ja) 2022-07-08
JPWO2020044684A1 (ja) 2021-08-10
WO2020044684A1 (ja) 2020-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95228B2 (ja) 電動車両
WO2013061386A1 (ja) 騎乗型電動車両
WO2013061385A1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CN111148689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1278722B (zh) 跨骑型二轮电动车辆
CN111902337B (zh) 电动车辆
CN111278723A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1867925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1247058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JP5938249B2 (ja) 電動式鞍乗り型車両の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CN110914087A (zh) 电动车辆
CN112638762B (zh) 跨骑型车辆
CN110785306A (zh) 电动车辆
CN113365907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1148688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WO2020066208A1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CN111989260A (zh) 鞍乘型电动车辆
CN113423638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1263721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WO2024058269A1 (ja) スクータ型電動車両
JP2017190071A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CN111247061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1247060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JPWO2019044420A1 (ja) 電動車両
WO2024058264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