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49452A - 跨骑型车辆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49452A
CN102649452A CN2012100229312A CN201210022931A CN102649452A CN 102649452 A CN102649452 A CN 102649452A CN 2012100229312 A CN2012100229312 A CN 2012100229312A CN 201210022931 A CN201210022931 A CN 201210022931A CN 102649452 A CN102649452 A CN 1026494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connecting portion
peristome
supply connecting
strad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2293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49452B (zh
Inventor
浅井耕平
岩隈博美
小山隆博
川崎慎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494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494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494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494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能够同时实现日常充电作业的繁琐程度的降低、以及电源连接部的优良的防水性。跨骑型车辆具有:车身架(10);操舵自如地保持在车身架上的操舵装置(20);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操舵装置上的前轮(25);覆盖操舵装置的前方以及侧方的前整流罩(51);配置在前整流罩和前轮之间,并固定在操舵装置上的前挡泥板(26);搭载在车身架上的电动马达(61);搭载在车身架上的电池(64);从车辆外向电池供给电力的电源连接部(130),该跨骑型车辆以电动马达作为动力源,在前挡泥板的上方的前整流罩的前表面侧或上表面侧,配置有能够通过盖部件(120)封闭的开口部(110),在开口部(110)的内部收纳有电源连接部(130)。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车辆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该跨骑型车辆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用于以电动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跨骑型车辆。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提出了一种跨骑型车辆,其以通过蓄积在电池中的电力而被驱动的电动马达作为动力源。在这种跨骑型车辆中,前端具有插头的充电用配线连接在电池上,构成所谓插电式全电动车(Plug-in EV)。在这样的插电式全电动车型的跨骑型车辆中,需要设置充电用配线的收纳空间。
因此,以往,在乘员用的座椅的下方设置能够开闭的盖部件(盖),并以将充电用配线收纳在打开该盖部件后的内部的方式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278667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充电用配线的收纳构造中,必须首先将座椅抬起并打开,然后打开盖部件后再将充电用配线取出,所以,日常的充电作业很繁琐。
考虑到,为了解决该繁琐的问题,若在能够从车辆的外方直接开闭盖部件的位置上设置充电用配线的收纳空间即可。
不过,对于充电用配线、尤其是其前端的插头的收纳,要求防水性。因此,例如,由于在行驶时溅起的泥等会附着在盖部件上,因此难以在存在着盖部件的密封性降低的可能性的部位上设置充电用配线的收纳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作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能够同时实现日常充电作业的繁琐程度的降低、以及电源连接部(即,尤其是充电用配线的前端的插头)的收纳的优良的防水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为一种跨骑型车辆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该跨骑型车辆具有:车身架;操舵自如地保持在所述车身架上的操舵装置;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所述操舵装置上的前轮;覆盖所述操舵装置的前方以及侧方的前整流罩;配置在所述前整流罩和所述前轮之间,并固定在所述操舵装置上的前挡泥板;搭载在所述车身架上的电动马达;搭载在所述车身架上的电池;从车辆外向所述电池供给电力的电源连接部,该跨骑型车辆以所述电动马达作为动力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挡泥板的上方的所述前整流罩的前表面侧或上表面侧,配置有能够通过盖部件封闭的开口部,在所述开口部的内部收纳有所述电源连接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整流罩的前表面侧具有车灯,所述车灯的照明光被导入所述开口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在技术方案1或2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整流罩的前表面侧具有左右并列配置的一对开口空间,将所述一对开口空间中的一方用作所述开口部,将另一方用作所述电池或所述电动马达的冷却用开口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在技术方案1~3的任一项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连接部具有调整配线长度的收卷装置,所述车身架具有用于固定所述前整流罩的支承件,在所述支承件上固定所述收卷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配置在所述操舵装置所具有的把手的附近、且配置在所述前整流罩的上表面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整流罩具有将外整流罩以及内整流罩两张整流罩沿车宽方向重叠的层叠部,在所述层叠部的外整流罩和内整流罩的间隙中,在任一方的整流罩上形成有朝上的壁部,在所述朝上的壁部上配置所述开口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的跨骑型车辆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该跨骑型车辆具有:车身架;配置在所述车身架的上方的座椅;配置在所述座椅的前方的膝盖夹持部;向所述膝盖夹持部的前方突出地配置的腿部护罩;操舵自如地保持在所述车身架上的操舵装置;固定在所述操舵装置上的前挡泥板;搭载在所述车身架上的电动马达;搭载在所述车身架上的电池;从车辆外向所述电池供给电力的电源连接部,该跨骑型车辆以所述电动马达作为动力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挡泥板的上方的所述腿部护罩的前表面侧,配置有能够通过盖部件封闭的开口部,在所述开口部的内部收纳有所述电源连接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在技术方案7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身架的车宽方向的一侧具有侧支架,在所述车宽方向的另一侧的所述腿部护罩上配置有所述开口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在技术方案1~8的任一项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连接部具有连接在所述电池侧、且在前端具有插头的充电用配线,所述盖部件在其背面侧具有:装拆自如地保持所述电源连接部的所述插头的插头保持部;滑动自如地保持与所述插头相连的所述充电用配线的配线保持部,所述盖部件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开口部能够装拆,通过安装在所述开口部上而封闭所述开口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在前挡泥板的上方的前整流罩的前表面侧或上表面侧配置收纳有电源连接部的开口部。由此,能够提高需要取出电源连接部的充电作业的作业性。
能够构成为,将开口部配置在因车轮溅起的泥等较少的位置上,并能够通过盖部件封闭。由此,通过简易的防水构造,能够确保防水性,能够谋求车辆的轻量化。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通过车灯的照明光照射开口部。由此,能够在夜间容易地进行电源连接部的取出作业。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在前整流罩的前表面侧配置在左右并列的一对开口空间,将一方的开口空间用作收纳有电源连接部的开口部。由此,能够将电源连接部从车辆的中心偏移地配置,能够在容易进行充电作业的一侧收纳电源连接部。
将另一方的开口空间用作电池或电动马达等的电装机器的冷却用开口部。由此,能够确保设计上的左右对称性,同时能够有效利用每个开口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在用于固定前整流罩的车身架的支承件上固定收卷装置。由此,能够利用前整流罩和车身架之间的空间,来配置收卷装置,能够谋求车辆的紧凑化。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在把手的附近、且在前整流罩的上表面侧配置收纳电源连接部的开口部。由此,即使当驾驶者进行充电作业时为乘车状态,也能够将电源连接部从开口部取出,能够提高充电作业的作业性。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在前整流罩的层叠部的朝上的壁部上配置开口部。由此,能够将开口部配置在外观上不醒目的位置上,而且,能够尽可能地降低从下方溅起的泥等的影响,能够提高防水性以及充电作业性。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在前挡泥板的上方的腿部护罩的前表面侧配置收纳有电源连接部的开口部。由此,能够提高需要取出电源连接部的充电作业的作业性。
将开口部配置在因车轮溅起的泥等较少的位置上,能够通过盖部件封闭。由此,通过简易的防水构造,能够确保防水性,谋求车辆的轻量化。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相对于车身架的车宽方向,将侧支架47和开口部配置在相互相反的一侧。由此,在通过侧支架47使跨骑型车辆停车的情况下,通过操舵装置向侧支架47侧转动,能够扩大相反侧的腿部护罩的开口部和操舵装置之间的空间,能够提高充电作业的作业性。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将盖部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开口部装拆。由此,与不能从开口部将其拆下的开闭式的盖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盖部件成为简易的构造。通过从开口部将盖部件拔出,能够将连接在电池侧的插头取出,所以,能够提高充电作业的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的跨骑型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跨骑型车辆的俯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跨骑型车辆的主视图。
图4是除去图1所示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罩的主要部分进行表示的左侧视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跨骑型车辆的电动系统的框图。
图6是对图1所示的跨骑型车辆的前部周围的一部分进行切缺后的横剖俯视图。
图7是图1所示的跨骑型车辆的前部周围的纵剖侧视图。
图8是图7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图6~图8所示的盖部件的放大图。
图10是图6、图7所示的收卷装置的放大图。
图1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的跨骑型车辆的主视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跨骑型车辆的前部周围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3是对图11所示的跨骑型车辆的前部周围的一部分进行切缺后的横剖俯视图。
图14是图11所示的跨骑型车辆的前部周围的纵剖侧视图。
图15是图11~图14所示的盖部件的放大图。
图16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的跨骑型车辆的主视图。
图17是对图16所示的跨骑型车辆的前部周围的一部分进行切缺后的横剖俯视图。
图18是图16所示的跨骑型车辆的前部周围的纵剖侧视图。
图19是图16~图18所示的盖部件的放大图。
图20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的跨骑型车辆的主视图。
图21图20所示的跨骑型车辆的前部周围的一部分进行切缺后的横剖俯视图。
图22是图20所示的跨骑型车辆的前部周围的纵剖侧视图。
图23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的跨骑型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24是图23所示的跨骑型车辆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视图。
图25是除去图23所示的跨骑型车辆的右侧腿部护罩后的主要部分的右侧视图。
图26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的跨骑型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27是图26所示的跨骑型车辆的主视图。
图28是图26所示的跨骑型车辆的前部周围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10A、10B、10C、10D...车身架
15...第一撑杆(支承件)
16...第二撑杆(支承件)
20、20A、20B、20C、20D、20E...操舵装置
23E...把手
25、25A、25B、25C、25D、25E...前轮
26、26A、26B、26C、26D、26E...前挡泥板
40、40A、40B、40C...车灯
46D...座椅
47D...侧支架
48D...膝盖夹持部
51、51A、51B、51C、51D、51E...前整流罩
55l、55r、55lA、55rA...开口空间
56D...腿部护罩
57E...层叠部
57aE...外整流罩
57bE...内整流罩
58E...壁部
61、61D、61E...电动马达
64、64A、64B、64C、64D、64E...电池
110、110A、110B、110C、110D、110E...开口部
120、120A、120B、120C、120D、120E...盖部件
121、121A、121B...配线保持部
122、122A、122B...插头保持部
130、130A、130B、130C、130D、130E...电源连接部.
131、131A、131B、131C、131D、131E...充电用配线
132、132A、132B、132C、132D、132E...插头
133、133A、133B、133C、133D、133E...收卷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边参照图1~图5,边对作为具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的跨骑型车辆的电动两轮车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各方向,只要无特别限定,便依照乘坐在电动两轮车1上的乘员(驾驶者)所观察的方向。另外,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LH表示车辆的左侧,箭头RH表示车辆的右侧,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两轮车1具有:车身架10;操舵自如地保持在车身架10上的操舵装置20;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操舵装置20上的前轮25;配置在前轮25的上方的前挡泥板26;能够上下摆动地悬架在车身架10上的摆臂机构30;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摆臂机构30上的后轮35;配置在后轮35的上方的后挡泥板36;配置在车身架10的前后的车灯40;配置在车身架10的前方左右的后视镜45;配置在车身架10的上方的座椅46;侧支架47;覆盖车身架10的车身罩50;电动系统60;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1(参照图6、图7)。
车身架10构成为包括:头管11;左右一对的主架12;左右一对的中间架13;左右一对的座椅撑杆14;多个横梁(未图示);作为支承件的第一撑杆15;第二撑杆16(参照图6)。
头管11配置在车身架10的前端部。
左右一对的主架12其前端部连结在头管11上。一对的主架12在俯视图中从头管11边相互分离边向后方延伸。一对的主架12在侧视图中从头管11向斜下后方延伸。
左右一对的中间架13的前端部连结在主架12的后端部上。一对的中间架13在侧视图中从前端部的稍后方弯曲并大致向正下方延伸。
头管11、左右一对的主架12以及左右一对的中间架13,与将中间架13彼此之间相互连结的未图示的横梁一同按每一适当的部分分割形成,且这些部分被焊接接合,由此,作为车身架10的主要部分而一体地构成。
左右一对的座椅撑杆14,其前端部被结合在中间架13的弯曲的部分上,后端侧向斜上后方延伸。一对的座椅撑杆14通过未图示的横梁相互连结地构成。
第一撑杆15,如图6所示,安装在头管11上,从头管11向前方延伸。在第一撑杆15的前端部固定有后述的大灯41。
第二撑杆16从第一撑杆15的中间部向左右延伸。在第二撑杆16的左右两端部固定有后述的前整流罩51和后视镜45。
操舵装置20构成为包括:转向柱(steering stem)21、左右一对的前叉22、把手23。
转向柱21具有:转动自如地穿插在车身架10的头管11中的转向轴21a;将转向轴21a相对于头管11保持在长度方向上,且连结转向轴21a和一对前叉22的底桥21b以及顶桥21c。
把手23固定在转向轴21a的上端部。
前轮25轴支承在一对前叉22的下端部。
前挡泥板26固定在一对前叉22上,并配置在前轮25的上方。
摆臂机构30构成为包含摆臂31和后减震器(省略图示)。
摆臂31,其前端部被安装在枢轴点31a上,该枢轴点31a设在距中间架13的下端部规定高度的上方,摆臂31以该枢轴点31a作为中心能够沿上下摆动地被支承。
摆臂31通过设在其与座椅撑杆14之间的后减震器而相对于座椅撑杆14悬架。
后轮35被轴支承在摆臂31的后端部。
后挡泥板36在座椅46的下方沿车辆的前后方向以覆盖后轮35的方式配置,以从座椅撑杆14的后端部向下方垂下的方式设置。
车灯40构成为包括:大灯41、示廓灯(省略图示)。
大灯41,如图6所示,固定在第一撑杆15的前端部。
座椅46配置在座椅撑杆14的上方。
车身罩50构成为包含:覆盖车身架10的前表面(即,车辆的前表面)的前整流罩51;与前整流罩51的后部相连且覆盖车身架10的前部的两侧面的侧整流罩52;与侧整流罩52的下部相连且覆盖车身架10的下部的底罩53a;在座椅46的下方覆盖车辆的侧面的侧罩53b;覆盖车身架10的后部的后整流罩54。
前整流罩51,如图6所示,固定在第二撑杆16的左右两端部。
前整流罩51上,如图6所示,具有从大灯41的下方到左右一对的主架12的后方开口的、左右一对的管道状的开口空间55l、55r。在发动机(内燃机)式的自动两轮车的情况下,开口空间55l、55r是作为进气管道内的进气腔而被使用的空间,所述进气管道用于向配置在燃料箱的附近的空气过滤器进气。
电动系统60产生用于驱动电动两轮车1的后轮的动力。
电动系统60,如图5的框图所示,构成为包括:作为电动两轮车1的动力源的电动马达61;动力驱动单元(PDU)62;接触器(图5中表示作为其接点的接触器)63;电池64;充电器65;电池管理单元(BMU)66;电子控制单元(ECU)67;节气门传感器68。
在电动系统60中连接有:DC-DC转换器71;副电池72;灯及指示器73。
如图4所示,电池64配置在发动机(内燃机)式的自动两轮车中的燃料箱的位置上。
电动马达61配置在发动机的曲轴箱的位置上。
PDU62、接触器63、ECU67配置在电动马达61的前方。
副电池72配置在电动马达61的下方。
电动马达61通过从电池64供给的电力而被驱动。一旦驱动电动马达61则后轮35被驱动,由此,电动两轮车1进行行驶。
PDU62配置在从电池64到电动马达61的电源路径上。PDU62对从电池64供给至电动马达61的电流及电压进行调整。
接触器63根据ECU67的控制而将电池64和PDU62电连接或阻断。
电池64构成为结合有多个电池组(省略图示),是能够通过从外部电源供给的电力反复进行充电的充电电池。
充电器65连接在电池64的一次侧。充电器65经由充电用配线(省略图示)连接在外部电源上。充电器65将从外部电源供给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而对电池64进行充电。充电器65对电池64的充电状态进行控制。充电器65在头管11的后方且在被主架12夹持的空间内配置在电池6的前方。
BMU66连接在电池64上,对电池64的充放电状况以及电池64的温度等进行监视。
ECU67根据从节气门传感器68输入的信号对电动系统60的动作进行控制。具体地,ECU67控制接触器63,使从电池64对PDU62(电动马达61)进行的电力的供给执行或停止。ECU67控制PDU62,从而控制电动马达61的驱动状态。
节气门传感器68检测设在把手23上的操作元件(节气门手柄)的操作状态。
DC-DC转换器71连接在接触器63上。DC-DC转换器71将从电池64供给的高压(例如72V)的直流电转换成低压(例如12V)的直流电。
副电池72连接在DC-DC转换器71上,通过经DC-DC转换器71转换的低压的直流电而被充电。
灯及指示器73使用从副电池72供给的低压的直流电进行光照射或光显示。
下面,边参照图6~图10,边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1。
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1构成为包括:开口部110;能够封闭开口部110的盖部件120;收纳在开口部110的内部的电源连接部130;设在开口部110的前方的入口空间140。
开口部110向前挡泥板26的上方的前整流罩51的前表面侧开口。
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1中,作为开口部110,在前整流罩51所具有的左右一对的管道状的开口空间55l、55r中,利用左侧的开口空间55l。由此,开口部110由于配置在靠近乘员的下车位置的一侧,所以,能够确保充电作业的作业性。
右侧的开口空间55r作为充电器65、电池64或电动马达61的冷却用开口部加以利用。
电源连接部130向电池64供给来自车辆外的电力。电源连接部130具有:一端部连接在充电器65上的充电用配线131;连接在充电用配线131的前端部的插头132;连接在充电用配线131的中间部且对充电用配线131的配线长度进行调整的收卷装置133。
收卷装置133固定在第一撑杆15上。
收卷装置133,如图10(a)中133a所示,形成为径向大的圆筒状,以其径向指向上下的方式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部。由此,抑制其与前叉22的旋转范围的干涉,并利用无效空间从而抑制车辆的大型化。
此外,关于收卷装置133的设置位置的选定,在适合使用如图10(b)的133b所示那样、形成为轴向大的圆筒状的收卷装置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收卷装置133b。
还可以将收卷装置133收纳在构成开口部110(开口空间55l)的管道状的树脂部件(例如,前整流罩51本身的一部分)的壁体的内部。该情况下,将收纳收卷装置133的壁体固定在前整流罩51的内侧,在操舵装置20的旋转范围的外侧进行操作。由此,能够保护收卷装置133及活用无效空间,完全不必考虑与前叉22的干涉。
如图9所示,盖部件120在其背面侧具有:供充电用配线131穿插并将其滑动自如地保持的配线保持部121;装拆自如地保持电源连接部130的插头132的插头保持部122。
盖部件120在其表面侧具有握持部123。
盖部件120在其周面的全周范围内具有密封槽124。密封槽124上安装有密封部件125。
盖部件12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开口部110的入口装拆,通过将盖部件120安装到开口部110的入口上而封闭开口部110。
盖部件120不是以铰链式相对于开口部110进行开闭的部件,而是与开口部110分体的部件,相对于开口部110能够装拆。
分体式的盖部件120在周围安装有一周橡胶等的密封部件125,由此,能够确保充分的密封性。
分体式的盖部件120只要相对于开口部110的入口拔插即可,紧贴性高。由于从前方拔插,所以,不易因风压而脱落。
开口部110与开口空间55l的前端部相比被配置在稍后方。入口空间140设在开口部110的前方。
如图8所示,在入口空间140的上表面上配置有透光部件141。在透光部件141的上部安装有反射板142,反射大灯41的光的一部分。因此,大灯41的光的一部分被反射板142反射后,通过透光部件141而照射在盖部件120的表面侧。
还可以使大灯41的透镜面的一部分向入口空间140的上表面露出。该情况下,大灯41的光的一部分也照射在盖部件120的表面侧。
还可以使大灯41的透镜面的一部分向开口部110内露出。该情况下,只要使盖部件120的整体或一部分(例如周边部附近)由透光性的材料构成,就能够从盖部件120的前方视认到从大灯41入射到开口部110内的光。
入口空间140的下表面从后方向前方以向下的倾斜度形成。由此,不会在入口空间140内滞留雨水。
优选以如下的方式设定车灯40(大灯41)灭灯的时刻。
主钥匙关闭或从驾驶模式切换至充电模式后,在规定时间(例如,30~90秒)期间仅使灯开关持续ON状态。
由此,在夜间当结束驾驶后进行充电作业时,能够容易地视认开口部110的盖部件120,能够容易地取出电源连接部130。
因此,在此期间持续亮灯的车灯40,根据其与开口部110的位置关系,可以是大灯41、示廓灯、其他任意的灯。
在进行充电作业时,首先,将盖部件120从开口部110的入口拔出,将插头132从插头保持部122拔出并从盖部件120上取下,由于充电用配线131相对于配线保持部121能够滑动,所以,使插头132从盖部件120延伸,并插入到规定的充电设备侧。
在充电作业结束时,以相反顺序进行该作业即可。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1)在前挡泥板26的上方的前整流罩51的前表面侧(或上表面侧)配置收纳有电源连接部130的开口部110。由此,能够提高需要将电源连接部130取出的充电作业的作业性。
将开口部110配置在因车轮而溅起的泥等较少的位置(即,前挡泥板26的上方的前整流罩51的前表面侧),并构成为能够通过盖部件120进行封闭。由此,通过简易的防水构造,能够确保防水性,谋求车辆的轻量化。
(2)通过车灯40(例如,大灯41)的照明光照射开口部110(具体地,盖部件120的表面侧)。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夜间的电源连接部130的取出作业。
(3)在前整流罩51的前表面侧,左右并列地配置一对开口空间55l、55r,将一方的开口空间55l用作收纳电源连接部130的开口部110。由此,能够将电源连接部130从车辆的中心偏置地配置,能够在容易进行充电作业的一侧收纳电源连接部130。
将另一方的开口空间55r用作电池64或电动马达61等的电装机器的冷却用开口部。由此,能够确保设计上的左右对称性,同时能够有效利用开口空间55l、55r中的任何一个。
(4)在用于固定前整流罩51的车身架10的支承件15上固定收卷装置133。由此,能够利用前整流罩51和车身架10之间的空间来配置收卷装置133,能够谋求车辆的紧凑化。
(5)将盖部件120以能够相对于开口部110装拆的方式构成。由此,与不能从开口部110拆下的开闭式的盖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盖部件120制成简易的构造。通过从开口部110拔出盖部件120,能够取出与电池64侧相连的插头132,所以,能够提高充电作业的作业性。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11~图15,说明具有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2以及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2的电动两轮车2。
本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2以及电动两轮车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1以及电动两轮车1大致相同,所以,对同样的部分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在全部附图标记的末尾追加A进行表示,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1的不同点如下。
(a)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1中,开口部110从大灯41的左下侧配置在车宽方向的左侧;而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2中,开口部110A从大灯41A的右下侧配置在车宽方向的右侧。
(b)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1中,收卷装置133固定在第一撑杆15上;而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2中,收卷装置133A固定在开口部110A的侧壁上。
(c)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1中,从收卷装置133到电池64(充电器65)的充电用配线131是通过主架12的上侧而进行配线的;而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2中,从收卷装置133A到电池64A(充电器65A)的充电用配线131A是通过形成在主架12A上的贯穿孔12aA而进行配线的。
电动两轮车2具有:在前整流罩51A的前表面侧,左右并列地配置的一对大灯41A;在大灯41A的下方左右分离地配置的一对开口空间55lA、55rA。
将右侧的开口空间55rA用作开口部110A。当利用位于左侧的侧支架47A停车时,车辆向左侧倾斜。因此,与开口部110A位于左侧的情况相比,右侧的开口部110A位于更高的位置。由此,提高了充电作业的作业性。
左侧的开口空间55lA被用作充电器65A、电池64A或电动马达61A的冷却用开口部。
在头管11A的后方连接有左右一对的主架12A。在头管11A的后方且与主架12A之间,用于进行向电池64A的充电的充电器65A以沿头管11A的长度方向的方式纵长地配置。
由此,能够将通过形成在主架12A上的贯穿孔12aA并从收卷装置133A到电池64A(充电器65A)的充电用配线131A的长度缩短。另外,能够有效活用头管11A的后方空间。
如图11、12所示,盖部件120A的握持部123A在车宽方向上从盖部件120A延伸地形成。由此,能够使握持部123A看起来是格栅(louver)式的设计。由于握持部123A形成得较长,所以,提高了对握持部123A进行握持并操作盖部件120A的作业性。
在入口空间140A的正上方配置有大灯41A。因此,通过大灯41A的照明光照射开口部110A(具体地,盖部件120A的表面侧)。
该情况下,还可以使大灯41A的透镜面向入口空间140A或开口部110A内露出。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具有上述(1)、(2)、(3)、(5)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6~图19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3以及具有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3的电动两轮车3。
本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3以及电动两轮车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1以及电动两轮车1大致相同,所以,对相同的部分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在所有的附图标记的末尾追加B进行表示,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3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2的不同点如下。
(d)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2中,开口部110A从右侧大灯41A的下侧配置在车宽方向的右侧;而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3中,开口部110B在左右的大灯41B的中间从示廓灯42B的下侧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部。
(e)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2中,盖部件120A配置在大灯41A的下侧;而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3中,盖部件120B配置在示廓灯42B的下侧。
电动两轮车3中,主架12B在头管11B的前方具有前方延伸部12bB。前方延伸部12bB具有贯穿孔12aB,该贯穿孔12aB在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上具有需要的尺寸并贯穿前后间,在贯穿孔12aB的内部具有与头管11B连结的连结部。
也就是说,主架12B在车宽方向的中央具有贯穿头管11B的前后的贯穿孔12aB。该贯穿孔12aB作为与后述的开口空间55aB连通的开口空间55bB发挥作用。
在前整流罩51B上具有管道状的开口空间55aB,该开口空间55aB从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中央的示廓灯42B的下方向平直地后方延伸。开口空间55aB的后端部与主架12B的贯穿孔12aB即开口空间55bB的前端部连接。
开口空间55aB、55bB,在发动机(内燃机)式的自动两轮车的情况下,是作为用于向配置在燃料箱的附近的空气过滤器进气的进气管道内的进气腔而被使用的空间。
收卷装置133B固定在开口空间55aB的侧壁上。
从收卷装置133B到电池64B(充电器65B)的充电用配线131B通过开口空间55aB、55bB(即,开口部110B)而进行配线。该情况下,充电用配线131B避开头管11B而通过其左侧或右侧。
在入口空间140B的正上方配置有示廓灯42B。因此,通过示廓灯42B的照明光照射开口部110B(具体地,盖部件120B的表面侧)。
该情况下,还可以使示廓灯42B的透镜面向入口空间140B或开口部110B内露出。
入口空间140B的下表面,在开口部110B的入口位置即在盖部件120B的紧前侧形成有鼓起部143B,从鼓起部143B向前端部形成有向下倾斜部144B。由此,不会在入口空间140B内滞留雨水。
在将前整流罩51B的开口部110B和车身架10B连结的管道单元内配置收卷装置133B,并在组装了收卷装置133B的单元后进行安装。由此,组装性提高。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具有上述(1)、(2)、(5)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边参照图20~图22边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4以及具有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4的电动两轮车4。
本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4以及电动两轮车4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1以及电动两轮车1大致相同,所以,对相同的部分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而且在所有的附图标记的末尾追加C进行表示,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4和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3的不同点如下。
(f)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3中,开口部110B在左右的大灯41B的中间从示廓灯42B的下侧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部;而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4中,开口部110C从大灯41G的下侧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部。
(g)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3中,收卷装置133B固定在开口部110B的侧壁上;而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4中,收卷装置133C固定在主架12C的前方延伸部12bC内。
(h)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3中,收卷装置133B使旋转轴线为横向地被安装;而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4中,收卷装置133C使旋转轴线为纵向地被安装。
在前整流罩51C上,在大灯41C的下侧,具有从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中央的横长的入口空间140C直接向后方延伸的管道状的开口空间55aC。开口空间55aC的后端部被连接在形成在主架12C的前方延伸部12bC上的贯穿孔12aC(开口空间55bC)的前端部。开口空间55aC、55bC(即,开口部110C)横长地形成。
收卷装置133C使径向指向大致水平,且被固定在横长的贯穿孔12aC(开口空间55bC)内。由此,能够谋求车身的紧凑化,另外,提高支承刚性。
入口空间140C中,在其正上方配置有大灯41C。因此,通过大灯41C的照明光照射开口部110C(具体地,盖部件120C的表面侧)。
该情况下,还可以使大灯41C的透镜面向入口空间140C或开口部110C内露出。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具有上述(1)、(2)、(5)的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边参照图23~图25边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5以及具有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5的电动两轮车5。
本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5以及电动两轮车5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1以及电动两轮车1大致相同,所以,对相同的部分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而且在所有的附图标记的末尾追加D进行表示,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5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1的不同点如下。
(i)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1中,开口部110在前整流罩51中,从大灯41的左下侧配置在车宽方向的左侧;而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5中,开口部110D配置在右侧的腿部护罩56D的内侧。
电动两轮车5为具有护罩型的整流罩的车辆。电动两轮车5中,配置在座椅46D的前方的膝盖夹持部48D从侧方观察是露出的,在膝盖夹持部48D的前方,腿部护罩56D突出地配置。
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5中,在前挡泥板26D的上方的腿部护罩56D的前表面侧,配置有能够通过盖部件120D封闭的开口部110D,在开口部110D的内部收纳有电源连接部130D。
电动两轮车5,在车身架10D的车宽方向的一侧(例如左侧)具有侧支架47D。在车宽方向的另一侧(例如右侧)的腿部护罩56D上配置有开口部110D。
在向开口部110D的下方延伸的腿部护罩56D的内方侧空间中配置有收卷装置133D。
在通过侧支架47D停车时,车辆向左侧倾斜。这样,两根前叉22D相对于头管11D成为向左侧操舵的状态。因此,位于右侧的开口部110D与没有操舵的状态相比位于更容易看到的位置。由此,设在侧支架47D的相反侧的开口部110D内的电源连接部130D的操作性非常好。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除了上述(5)的效果,还具有以下的效果。
(6)将收纳电源连接部130D的开口部110D配置在前挡泥板26D的上方的腿部护罩56D的前表面侧。由此,能够提高需要将电源连接部130D取出的充电作业的作业性。
将开口部110D配置在因车轮溅起的泥等较少的位置上,并构成为能够通过盖部件120D封闭。由此,通过简易的防水构造,能够确保防水性,并能够谋求车辆的轻量化。
(7)相对于车身架10D的车宽方向,将侧支架47D和开口部110D配置在相互的相反侧。由此,在通过侧支架47D使电动两轮车5停车的情况下,通过操舵装置20D向侧支架47D侧转动,能够扩大相反侧的腿部护罩56D的开口部110D和操舵装置20D之间的空间,能够提高充电作业的作业性。
<第六实施方式>
边参照图26~图28边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6以及具有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6的电动两轮车6。
本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6以及电动两轮车6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1以及电动两轮车1大致相同,所以,对相同的部分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而且在所有的附图标记的末尾追加E进行表示,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六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6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1的不同点如下。
(j)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1中,开口部110配置在前整流罩51的前表面侧;而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106中,开口部110E配置在前整流罩51E的上表面侧。
电动两轮车6具有向左右围绕的前整流罩51E。前整流罩51E具有将外整流罩57aE以及内整流罩57bE这两张整流罩沿车宽方向重叠的层叠部57E。在层叠部57E的外整流罩57aE与内整流罩57bE的间隙中,在任一方的整流罩57aE或57bE上形成有朝上的壁部58E,在该朝上的壁部58E上配置有开口部110E的入口。
换言之,开口部110E在操舵装置20E所具有的把手23E的附近且在前整流罩51E的上表面侧开口。
盖部件120E向上侧拔出。从侧方看不见。即使从前方看也不那么醒目。
收卷装置133E固定在层叠部57E的外整流罩57aE上。
通过第六实施方式,除了上述(1)、(5)的效果,还具有以下的效果。
(8)将收纳电源连接部130E的开口部110E配置在把手23E的附近且配置在前整流罩51E的上表面侧。由此,即使当驾驶者进行充电作业时为乘车状态,也能够将电源连接部130E从开口部110E取出,能够提高充电作业的作业性。
(9)在前整流罩51E的层叠部57E的朝上的壁部58E上配置开口部110E的入口。由此,能够将开口部110E配置在外观上不醒目的位置上,而且,能够尽可能地降低从下方溅起的泥等的影响,能够提高防水性以及充电作业性。
<变形例>
在跨骑型车辆中,例如,在该跨骑型车辆是被称为旅行者(tourer)的大型机车(motorcycle)的情况下,在把手的下部周围具有平坦的区域,在这里存在具有带钥匙的盖的收纳空间。该收纳空间通常被用作小物品放置处。还可以将这样的收纳空间作为开口部110加以利用,在其内部收纳电源连接部130。
作为充电用配线131,还可以使用例如像连接电话机的主体和听筒的螺旋状线那样的螺旋状的充电用配线。若使用这样的螺旋状的充电用配线则可以废除收卷装置133,由此,能够减少零件数量,谋求轻量化。螺旋状的充电用配线由于能够在开口部110的内部自由配置,所以,能够创造出充分的配线配置空间。

Claims (9)

1.一种跨骑型车辆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该跨骑型车辆具有:
车身架(10,10A,10B,10C);
操舵自如地保持在所述车身架(10,10A,10B,10C)上的操舵装置(20,20A,20B,20C,20E);
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所述操舵装置(20,20A,20B,20C,20E)上的前轮(25,25A,25B,25C,25E);
将所述操舵装置(20,20A,20B,20C,20E)的前方以及侧方覆盖的前整流罩(51,51A,51B,51C,51E);
配置在所述前整流罩(51,51A,51B,51C,51E)和所述前轮(25,25A,25B,25C,25E)之间,并固定在所述操舵装置(20,20A,20B,20C,20E)上的前挡泥板(26,26A,26B,26C,26E);
搭载在所述车身架(10,10A,10B,10C)上的电动马达(61,61E);
搭载在所述车身架(10,10A,10B,10C)上的电池(64,64A,64B,64C,64E);
从车辆外向所述电池(64,64A,64B,64C,64E)供给电力的电源连接部(130,130A,130B,130C,130E),
该跨骑型车辆以所述电动马达(61,61A,61B,61C,61E)作为动力源,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挡泥板(26,26A,26B,26C,26E)的上方的所述前整流罩(51,51A,51B,51C,51E)的前表面侧或上表面侧,配置有能够通过盖部件(120,120A,120B,120C,120E)封闭的开口部(110,110A,110B,110C,110E),在所述开口部(110,110A,110B,110C,110E)的内部收纳有所述电源连接部(130,130A,130B,130C,130E)。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整流罩(51,51A,51B,51C)的前表面侧具有车灯(40,40A,40B,40C),
所述车灯(40,40A,40B,40C)的照明光被导入所述开口部(110,110A,110B,110C)。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整流罩(51,51A)的前表面侧,具有左右并列配置的一对开口空间(55l、55r,55lA,55rA),
将所述一对开口空间(55l、55r,55lA,55rA)中的一方用作所述开口部(110,110A),而将另一方用作所述电池(64,64A)或所述电动马达(61)的冷却用开口部。
4.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连接部(130)具有调整配线长度的收卷装置(133),
所述车身架(10)具有用于固定所述前整流罩(51)的支承件(15,16),
在所述支承件(15,16)上固定所述收卷装置(13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110E)配置在所述操舵装置(20E)所具有的把手(23E)的附近、且配置在所述前整流罩(51E)的上表面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整流罩(51E)具有将外整流罩(57aE)以及内整流罩(57bE)两张整流罩沿车宽方向重叠的层叠部(57E),在所述层叠部(57E)的外整流罩(57aE)和内整流罩(57bE)的间隙中,在任一方的整流罩上形成有朝上的壁部(58E),在所述朝上的壁部(58E)上配置所述开口部(110E)。
7.一种跨骑型车辆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该跨骑型车辆具有:
车身架(10D);
配置在所述车身架(10D)的上方的座椅(46D);
配置在所述座椅(46D)的前方的膝盖夹持部(48D);
向所述膝盖夹持部(48D)的前方突出地配置的腿部护罩(56D);
操舵自如地保持在所述车身架(10D)上的操舵装置(20D);
固定在所述操舵装置(20D)上的前挡泥板(26D);
搭载在所述车身架(10D)上的电动马达(61D);
搭载在所述车身架(10D)上的电池(64D);
从车辆外向所述电池(64D)供给电力的电源连接部(130D),
该跨骑型车辆以所述电动马达(61D)作为动力源,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挡泥板(26D)的上方的所述腿部护罩(56D)的前表面侧,配置有能够通过盖部件(120D)封闭的开口部(110D),在所述开口部(110D)的内部收纳有所述电源连接部(130D)。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身架(10D)的车宽方向的一侧具有侧支架(47D),在所述车宽方向的另一侧的所述腿部护罩(56D)上配置有所述开口部(110D)。
9.如权利要求1~8的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连接部(130,130A,130B,130C,130D,130E)具有连接在所述电池(64,64A,64B,64C,64D,64E)侧、且在前端具有插头(132,132A,132B,132C,132D,132E)的充电用配线(131,131A,131B,131C,131D,131E),
所述盖部件(120,120A,120B,120C,120D,120E)在其背面侧具有:插头保持部(122,122A,122B),其装拆自如地保持所述电源连接部(130,130A,130B,130C,130D,130E)的所述插头(132,132A,132B,132C,132D,132E);配线保持部(121,121A,121B),其滑动自如地保持与所述插头(132,132A,132B,132C,132D,132E)相连的所述充电用配线(131,131A,131B,131C,131D,131E),
所述盖部件(120,120A,120B,120C,120D,120E)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开口部(110,110A,110B,110C,110D,110E)能够装拆,通过安装在所述开口部(110,110A,110B,110C,110D,110E)上而封闭所述开口部(110,110A,110B,110C,110D,110E)。
CN201210022931.2A 2011-02-25 2012-01-19 跨骑型车辆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 Active CN1026494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40858A JP2012176695A (ja) 2011-02-25 2011-02-25 鞍乗型車両用電源接続部収納構造
JP2011-040858 2011-02-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49452A true CN102649452A (zh) 2012-08-29
CN102649452B CN102649452B (zh) 2014-10-01

Family

ID=46691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22931.2A Active CN102649452B (zh) 2011-02-25 2012-01-19 跨骑型车辆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176695A (zh)
CN (1) CN102649452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15193A (zh) * 2016-03-22 2017-09-29 株式会社斯巴鲁 车辆
CN111148689A (zh) * 2017-09-29 2020-05-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电动车辆
TWI712534B (zh) * 2018-01-25 2020-12-1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CN112638762A (zh) * 2018-08-28 2021-04-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TWI753614B (zh) * 2019-10-21 2022-01-2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電動車輛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19161B2 (ja) * 2012-09-26 2017-04-2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5996419B2 (ja) 2012-12-25 2016-09-21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ポジションランプ取付構造
JP2016002896A (ja) 2014-06-17 2016-01-1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6479116B1 (ja) * 2017-08-31 2019-03-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動二輪車
EP4182209A1 (en) * 2020-07-18 2023-05-24 TVS Motor Company Limited An integrated charge connector holder in a saddled electric vehicle
JP7129450B2 (ja) * 2020-08-21 2022-09-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車両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78667A (ja) * 1993-01-26 1994-10-04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車両
CN1511752A (zh) * 2002-12-27 2004-07-1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电动两轮车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78667A (ja) * 1993-01-26 1994-10-04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車両
CN1511752A (zh) * 2002-12-27 2004-07-1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电动两轮车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15193A (zh) * 2016-03-22 2017-09-29 株式会社斯巴鲁 车辆
CN107215193B (zh) * 2016-03-22 2019-03-29 株式会社斯巴鲁 车辆
CN111148689A (zh) * 2017-09-29 2020-05-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1148689B (zh) * 2017-09-29 2021-08-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电动车辆
US11332212B2 (en) 2017-09-29 2022-05-17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type electric vehicle
TWI712534B (zh) * 2018-01-25 2020-12-1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CN112638762A (zh) * 2018-08-28 2021-04-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CN112638762B (zh) * 2018-08-28 2022-06-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TWI753614B (zh) * 2019-10-21 2022-01-2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電動車輛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76695A (ja) 2012-09-13
CN102649452B (zh) 2014-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49452B (zh) 跨骑型车辆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
CN102627133B (zh) 两轮电动车
CN102463884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02463883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EP2778032B1 (en) Straddle electric vehicle
EP2295316B1 (en) Motorcycle
JP5797775B2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CN1755075B (zh) 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CN102802983A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JP2019172056A (ja) 電装品の配置構造
CN102649393B (zh) 跨骑型车辆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
JP2019048553A (ja) 鞍乗型車両
JP5525998B2 (ja)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CN104159814A (zh) 鞍乘型车辆中的便携信息终端的安装结构
CN102963465B (zh) 鞍乘型车辆的收纳部结构
JP2012171451A (ja) 鞍乗型車両
WO2014158103A1 (en) Canister mounting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WO2022091110A1 (en) Two-wheeled vehicle with a charging inlet assembly
JP5492742B2 (ja)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の冷却ダクト配索構造
JP3942772B2 (ja) シリーズハイブリッド式電動二輪車
CN111148685B (zh) 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
CN203473082U (zh) 车载电装部件的配置构造
CN109789907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电动机冷却结构
JP2012086689A (ja)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JP5235177B2 (ja) 自動二輪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