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59730B - 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Google Patents
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259730B CN112259730B CN202011423372.7A CN202011423372A CN112259730B CN 112259730 B CN112259730 B CN 112259730B CN 202011423372 A CN202011423372 A CN 202011423372A CN 112259730 B CN112259730 B CN 11225973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ition metal
- prussian blue
- metal cyanide
- solution
- batte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C—AMMONIA; CYANOGEN; COMPOUNDS THEREOF
- C01C3/00—Cyanogen; Compounds thereof
- C01C3/08—Simple or complex cyanides of metals
- C01C3/11—Complex cyanid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C—AMMONIA; CYANOGEN; COMPOUNDS THEREOF
- C01C3/00—Cyanogen; Compounds thereof
- C01C3/08—Simple or complex cyanides of met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4—Accumulators with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of metals other than lithium, e.g. with magnesium or aluminium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6—Electrodes based on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7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 C01P2002/72—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by d-values or two theta-values, e.g. as X-ray diagram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01—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 C01P2004/03—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obtained by SEM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30—Particle morphology extending in three dimensions
- C01P2004/32—Spher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1—Micrometer sized, i.e. from 1-100 micrometer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11—Powder tap density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40—Electric propert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储能装置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包括二次颗粒,所述二次颗粒包括多个一次颗粒;其中,所述一次颗粒为球型或类球型形貌。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存在克容量较低的问题,导致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较差,影响了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应用。二次颗粒可以增大粒子颗粒度和粉体压实密度,还能提高正极极片的压实密度,同时改善正极极片的活性离子传输性能和电子导电性,从而可以提高采用其的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倍率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储能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其制备方法、及其相关的正极极片、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锂离子电池在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及电化学储能等新兴领域的大规模推广,锂及其他一些贵金属资源如钴、镍等的资源丰度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担忧。这是由于需求的迅猛增长会使得这些资源的储量降低,或是提取或开采成本显著增加。因此,开发新的,具有高资源丰度的电化学储能体系,以实现低储能成本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以钠离子电池为代表的其它体系二次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储能原理类似,不同的是在充放电循环中向正负两极往复移动的离子从锂离子变为了钠离子等活性离子。由于钠元素丰度高,具有潜在的广阔应用前景,特别是在低速电动车、大规模储能领域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正极材料是钠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的最主要构成部分。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备选正极材料主要包括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聚阴离子型氧化物等。相比其它正极材料,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具有低成本、高比容量、制备方便三大核心产业化优势,最具产业化前景。然而,相对于普遍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来说,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仍然存在克容量较低的问题,导致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较差,影响了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应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其包括二次颗粒,所述二次颗粒包括多个一次颗粒;其中,所述一次颗粒为球型或类球型形貌。
本申请的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包括多个球型或类球型形貌的一次颗粒聚集成的二次颗粒,可以增大粒子颗粒度和粉体压实密度,还能提高正极极片的压实密度,同时改善正极极片的活性离子传输性能和电子导电性,从而可以提高采用其的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倍率性能。
在本申请任意实施方式中,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二次颗粒内角角度为150°~300°;可选地为180°~270°、或200°~250°。颗粒表面钝角较多的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有利于增加颗粒与颗粒的相互接触面积,使得极片的压实密度提高,从而改善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倍率性能。
在本申请任意实施方式中,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二次颗粒中,一次颗粒曲率半径≥0.2μm;可选地为0.5μm~100μm、或0.8μm~50μm。适当的曲率半径有利于极片压实密度的提高,从而可以改善电池的倍率性能及能量密度。
在本申请任意实施方式中,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体积平均粒径Dv50≥1μm;可选地为2μm~50μm、或 2μm~10μm。适当的粒径范围利于极片压实密度的提高,因此有助于电池能量密度与倍率性能的提升。
在本申请任意实施方式中,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在600MPa压强下的粉体压实密度为1.7g/cm3~2.1g/cm3;可选地为1.8g/cm3~2.1g/cm3。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粉体压实密度大,有利于颗粒与导电剂的接触,还有利于提高极片压实密度,从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倍率性能。
在本申请任意实施方式中,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包括AxM1[M2(CN)6]y,其中,A选自碱金属离子和碱土金属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M1选自Mn、Ni、Cu、Co、Fe、Zn、Cr中的一种或几种;M2选自Mn、Ni、Cu、Co、Fe、Zn、Cr中的一种或几种;1.5≤x≤2;0.6≤y≤1。该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缺陷程度较小,克容量则会越高,越能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在本申请任意实施方式中,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在12MPa压强下的粉体电阻率为10kΩ·cm~100kΩ·cm;可选地为20kΩ·cm~90kΩ·cm。粉体电阻率在适当范围内,可以改善电池的倍率性能。
在本申请任意实施方式中,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克容量为140mAh/g~170mAh/g;可选地为150mAh/g~165 mAh/g。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克容量较大,可以使电池的能量密度增大。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提供包含过渡金属阳离子的第一溶液,所述第一溶液中过渡金属阳离子的浓度≥0.1mol/L;
S2,提供包含过渡金属氰酸根的A盐的第二溶液,所述第二溶液中过渡金属氰酸根阴离子的浓度≥0.1mol/L,A选自碱金属离子和碱土金属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
S3,在搅拌的条件下,以10cm/s~100m/s的流速、在0.5h~48h的时间内,将所述第一溶液和所述第二溶液的其中一种加入到另一种中进行混合,发生共沉淀化学反应,得到悬浊液;其中,所述其中一种的溶液温度为10℃~40℃,另一种的溶液温度为40℃~180℃;
S4,在搅拌以及40℃~180℃的条件下,对所述悬浊液进行陈化≥0.5h;
S5,经分离、洗涤、干燥,即得所述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其中,所述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包括二次颗粒,所述二次颗粒包括多个一次颗粒,所述一次颗粒为球型或类球型形貌。
第一溶液与第二溶液中,过渡金属阳离子与过渡金属氰酸根阴离子的浓度如果较大,则可以提高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申请任意实施方式中,S1所述第一溶液中过渡金属阳离子的浓度为0.2mol/L~4mol/L;可选地为0.3mol/L~3mol/L。
在本申请任意实施方式中,S2所述第二溶液中过渡金属氰酸根阴离子的浓度为0.2mol/L~4mol/L;可选地为0.3mol/L~3mol/L。
第一溶液过渡金属阳离子与第二溶液过渡金属氰酸根阴离子的浓度在适当范围内,能使晶体浓度在热力学上小于饱和溶解度,呈现为液相,以维持稳定的浓度来进行反应,得到本申请所述的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
在本申请任意实施方式中,S1所述第一溶液或S2所述第二溶液中还包含A源,其中,A源选自A的氯化盐、A的硝酸盐、A的硫酸盐、A的氢氧化物、A的甲酸盐、A的乙酸盐、A的草酸盐、A的磷酸盐、A的高氯酸盐、A的苯甲酸盐、A的柠檬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可选地,A源选自A的氯化盐、A的硝酸盐、A的硫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
A源的加入能够促进A向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框架中迁移,利于产物结构完整,由此能提高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克容量,从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在本申请任意实施方式中,S1所述第一溶液或S2所述第二溶液中包含抗氧化剂。抗氧化剂能够抑制过渡金属在反应溶液中发生氧化,降低产物掺杂氧化杂质的机率,由此能提高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克容量,从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在本申请任意实施方式中,S3所述混合的流速为50cm/s~10m/s;可选地为1m/s~5m/s。在此流速范围内进行混合,反应生成的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分散性较好,颗粒之间不容易过度聚集但也不会过于分散,可以使一次颗粒在保持球形的状态下形成二次颗粒,从而降低极片的电阻率,并且提高极片的压实密度,因此能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倍率性能。
在本申请任意实施方式中,S3所述混合的时间为1h~24h;可选地为2h~12h。在此时间范围内进行混合,可以使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具有较大的粒径,从而降低极片的电阻率,同时提高极片的压实密度,因此有利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倍率性能。
在本申请任意实施方式中,S3所述另一种的溶液温度为60℃~140℃;可选地为70℃~110℃。控制溶液温度能够提高产物化学式中金属A以及过渡金属M2的含量,使晶体结构更完整,缺陷更少,由此使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表现出更高的克容量,从而能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在本申请任意实施方式中,S4所述陈化的温度为60℃~140℃;可选地为70℃~110℃。在此温度范围内进行陈化,能进一步提高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克容量及电池的能量密度。进一步地,电池的倍率性能也得到提升。
在本申请任意实施方式中,S4所述陈化的时间为1h~24h;可选地为2h~12h。在此时间范围内进行陈化,可以提高产物化学式中的Na含量比例,进而能提高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克容量及电池的能量密度。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正极极片,其包括正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包括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所述的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或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所述制备方法得到的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
本申请的正极极片由于采用了本申请的正极材料,因而能使采用其的钠离子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
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正极极片,所述正极极片为根据本申请第三方面所述的正极极片。可选地,二次电池为钠离子电池。
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由于采用了本申请的正极极片,因而能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
本申请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电池模块,包括根据本申请第四方面所述的二次电池。
本申请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根据本申请第四方面所述的二次电池、或根据本申请第五方面所述的电池模块。
本申请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装置,包括根据本申请第四方面所述的二次电池、根据本申请第五方面所述的电池模块、或根据本申请第六方面所述的电池包中的至少一种。
本申请的电池模块、电池包和装置包括本申请所述二次电池,因而至少具有与所述二次电池相同或类似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对比例1所得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图。
图2是实施例1所得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图。
图3是(a)对比例1及(b)实施例1所得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离子抛光断面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图。
图4是二次颗粒的内角角度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1所得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X射线衍射(XRD)图,结果显示材料呈典型单斜晶相(Monoclinic)。
图6是二次电池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分解图。
图8是电池模块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9是电池包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分解图。
图11是二次电池用作电源的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发明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解释本申请,并非为了限定本申请。
为了简便,本文仅明确地公开了一些数值范围。然而,任意下限可以与任何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以及任意下限可以与其它下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同样任意上限可以与任意其它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此外,尽管未明确记载,但是范围端点间的每个点或单个数值都包含在该范围内。因而,每个点或单个数值可以作为自身的下限或上限与任意其它点或单个数值组合或与其它下限或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
在本文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以上”、“以下”为包含本数,“一种或几种”中“几种”的含义是两种以上。
在本文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术语“或”是包括性的。举例来说,短语“A或B”表示“A,B,或A和B两者”。更具体地,以下任一条件均满足条件“A或B”:A为真(或存在)并且B为假(或不存在);A为假(或不存在)而B为真(或存在);或A和B都为真(或存在)。
本申请的上述发明内容并不意欲描述本申请中的每个公开的实施方式或每种实现方式。如下描述更具体地举例说明示例性实施方式。在整篇申请中的多处,通过一系列实施例提供了指导,这些实施例可以以各种组合形式使用。在各个实例中,列举仅作为代表性组,不应解释为穷举。
发明人研究发现,由于现有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颗粒度小、粉体压实密度低、导电性太差等问题,导致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低,还使二次电池的生产难度增加,且对设备要求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共沉淀反应阶段时得到的产物形貌一般为正立方体,使极片中活性材料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缝隙大而难以被填充,活性材料颗粒与导电剂颗粒之间的连接不紧密所致。因此,如何使颗粒与颗粒之间的接触增强,缝隙减小,是提升钠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能量密度的关键。
因此,本发明人进一步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其包括二次颗粒,所述二次颗粒包括多个一次颗粒;其中,所述一次颗粒为球型或类球型形貌。如图1和图2所示。
在本申请中,一次颗粒和二次颗粒为本领域公知的含义。一次颗粒是指没有形成团聚状态的颗粒。二次颗粒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一次颗粒聚集而成的团聚态的颗粒。一次颗粒和二次颗粒,以及颗粒形貌可以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SEM图像容易地区分。
发明人经研究发现,相比独立分散的一次颗粒,二次颗粒的颗粒度增大,且二次颗粒中一次颗粒之间为体相直接接触,因此接触更加紧密。球型或类球型形貌的一次颗粒提供的曲面,使各独立分散的活性材料颗粒与颗粒之间的接触面增大,在压实条件下的孔隙率减小,提高空间利用率,如图3所示。因此,采用本申请的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能获得较高的粉体压实密度和极片压实密度,从而能提高二次电池的质量能量密度及体积能量密度。另外,活性材料粒子之间的紧密接触可以提高活性离子固相传输性能,并且一次颗粒提供的曲面还使得活性材料粒子能与导电剂颗粒(如Super P等)紧密接触,提高极片导电性,从而可以使二次电池在获得较高能量密度的同时,改善倍率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二次颗粒内角角度为150°~300°,例如可以为170°~270°、180°~270°、200°~270°、210°~265°、215°~250°、215°~240°、或200°~250°。
如图4所示,内角角度为二次颗粒表面内侧的角度范围,包括二次颗粒中未与其他一次颗粒相邻的一次颗粒表面内侧角度,以及相邻的一次颗粒形成的夹角内侧角度。二次颗粒内角角度的示例性测试方法如下:利用ZEISS Gemini SEM 300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在10k的倍率下选择背散射电子模式,拍摄3个随机不同位置的照片;在每张照片中随机找到2个二次颗粒,此2个二次颗粒均是由粒度在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Dv50以上的一次颗粒构成的;测定每个二次颗粒的最大内角角度。取3张照片中6个二次颗粒最大内角角度的测定值的平均值,即为二次颗粒内角角度。
颗粒表面钝角较多的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由于自身晶胞结构为较长配位键形成的框架,因此颗粒具有弹性。并且,颗粒表面的钝角将更有利于增加颗粒之间的相互接触面积。因此,采用该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能使得极片的压实密度提高,导电网络构筑更加通畅,从而可以改善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倍率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二次颗粒中,一次颗粒曲率半径≥0.2μm。在100微米尺度以内,一次颗粒的曲率半径越大,其形貌越趋近于球形。可选地,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一次颗粒曲率半径可以为0.2μm~100μm、0.5μm~100μm、0.8μm~70μm、0.8μm~50μm、0.8μm~20μm、0.8μm~15μm、0.8μm~10μm、0.8μm~8μm、0.8μm~5μm、1.5μm~50μm、1.5μm~18μm、1.5μm~12μm、1.5μm~7μm、1μm~70μm、2μm~50μm、2μm~20μm、5μm~50μm、3μm~30μm、3μm~20μm、5μm~20μm、或2μm~10μm。
曲率半径是利用一定直径的圆去拟合,拟合成的圆半径即为测量物的曲率半径。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一次颗粒曲率半径的示例性测试方法如下:利用ZEISSGemini SEM 300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在10k的倍率下选择背散射电子模式拍摄3个随机不同位置的照片;在每张照片中随机找到2个二次颗粒,此2个二次颗粒是由粒度在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Dv50以上的一次颗粒构成的;测定二次颗粒中一次颗粒任意一处的曲率半径;取3张照片中6个二次颗粒中一次颗粒的曲率半径测定值的平均值,即为一次颗粒曲率半径。
适当的曲率半径有利于普鲁士蓝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紧密搭接,由此有利于极片压实密度的提高、离子与电子传输通畅,从而可以改善电池的倍率性能及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体积平均粒径Dv50≥1μm。可选地,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Dv50可以为1μm~50μm、2μm~50μm、2μm~40μm、10μm~40μm、5μm~20μm、8μm~25μm、5μm~45μm、5μm~30μm、5μm~20μm、5μm~15μm、4μm~30μm、8μm~20μm、1μm~10μm、或2μm~10μm。适当的粒径范围利于极片压实密度的提高,且离子和电子传导也较快,因此有助于电池能量密度与倍率性能的提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在600MPa压强下的粉体压实密度为1.7g/cm3~2.1g/cm3。可选地,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在600MPa压强下的粉体压实密度可以为1.8g/cm3~2.1g/cm3、1.74g/cm3~2.02g/cm3、1.8g/cm3~1.95g/cm3、1.85g/cm3~1.9g/cm3、1.71g/cm3~1.9g/cm3、或1.71g/cm3~1.85g/cm3。
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粉体压实密度大,有利于颗粒与导电剂的接触,从而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另外,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粉体压实密度还有利于提高极片的压密密度,由此可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包括AxM1[M2(CN)6]y,其中,A选自碱金属离子和碱土金属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M1选自Mn、Ni、Cu、Co、Fe、Zn、Cr中的一种或几种;M2选自Mn、Ni、Cu、Co、Fe、Zn、Cr中的一种或几种;1.5≤x≤2;0.6≤y≤1。其中,x代表的是A的含量,y 代表的是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缺陷程度。A的含量越大,缺陷的程度越少,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克容量则会越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A可选自Na、K、Zn、Li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一个示例,A选自Na。
在一些实施例中,M1选自Mn、Ni、Co、Fe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一个示例,M1选自Mn。
在一些实施例中,M2选自Mn、Ni、Co、Fe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一个示例,M2选自Fe。
在一些实施例中,1.7≤x≤2、1.8≤x≤2、或1.9≤x≤2。
在一些实施例中,0.8≤y≤1、0.9≤y≤1、或0.95≤y≤1。
高x、y数值使元素价态低,在充电过程中价态能够升高的元素比例增加,因此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克容量得以提高,从而能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在12MPa压强下的粉体电阻率为10kΩ·cm~100kΩ·cm。可选地,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在12MPa压强下的粉体电阻率为10kΩ·cm~90kΩ·cm、10kΩ·cm~70kΩ·cm、20kΩ·cm~90kΩ·cm、20kΩ·cm~80kΩ·cm、30kΩ·cm~80kΩ·cm 、30kΩ·cm~70kΩ·cm、20kΩ·cm~60kΩ·cm、或40kΩ·cm~60kΩ·cm。粉体电阻率在适当范围内,表明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颗粒之间搭接紧密,并且有助于极片获得较高的离子电导率,从而可以改善电池的倍率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克容量为120mAh/g~170 mAh/g。可选地,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克容量为140mAh/g~170 mAh/g、145mAh/g~165mAh/g、150mAh/g~165 mAh/g、155mAh/g~165 mAh/g、或155mAh/g~160mAh/g。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克容量较大,可以使电池的能量密度增大。
在本申请中,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体积平均粒径Dv50为本领域公知的含义,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方法测试。例如,激光衍射粒度分析法。作为示例,可以参照标准GB/T 19077.1-2016,使用激光粒度分析仪(例如Malvern Master Size 3000)测定。测试中,介质例如是水,吸光率例如为1.567。其中,Dv50为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累计体积分布百分数达到50%时所对应的粒径。
在本申请中,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粉体压实密度为本领域公知的含义,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方法测试。例如参照标准GB/T24533-2009,通过电子压力试验机(例如UTM7305型)测定。示例性测试方法如下:称取1g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样品,加入底面积为1.327cm2的模具中,加压至600MPa,保压30s,然后卸压,保持10s,然后记录并计算得到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在600MPa压强下的粉体压实密度。具体地,可以用游标卡尺测量加压后露出套筒外面的顶柱高度(H1),并计算样品的压实密度=m/(S×(H1-H0)),其中,
m:样品质量;
H1:样品压实后顶柱露在套筒外面的高度;
H0:不放样品时顶柱露在套筒外面的高度;
S:顶柱的横截面积。
在本申请中,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化学组成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方法测试。例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例如Spectroblue型)测定样品中各元素在材料中所占的比例。
在本申请中,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粉体电阻率为本领域公知的含义,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方法测试。例如可以参考GB/T 30835-2014,使用PRCD1100粉体电阻率仪进行测试。
在本申请中,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克容量为本领域公知的含义,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方法测试。示例性测试方法如下:将制备的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导电剂(例如乙炔黑(Denka,Denka Black))、粘结剂(例如聚偏二氟乙烯(Arkema,HSV 900))按质量比7:2:1与溶剂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混合均匀,制成浆料;将制备好的浆料涂覆于铝箔集流体上,于烘箱中干燥后备用。以钠金属片为对电极,与陶瓷隔离膜、1mol/LNaPF6的碳酸亚丙酯(PC)电解液,一同在氩气保护的手套箱组装成2025型扣式电池。将所得扣式电池静置12小时后,用蓝电测试仪,在25℃下,以0.1C倍率恒流充电至4V,再恒压充电至电流≤0.05C;静置5分钟,再以0.1C倍率电流恒流放电至2V,记录放电容量。放电容量与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质量的比值即为所制备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克容量。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制备方法,根据该制备方法能制备得到上述的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提供包含过渡金属阳离子的第一溶液,所述第一溶液中过渡金属阳离子的浓度≥0.1mol/L。
S2,提供包含过渡金属氰酸根的A盐的第二溶液,所述第二溶液中过渡金属氰酸根阴离子的浓度≥0.1mol/L,A选自碱金属离子和碱土金属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
S3,在搅拌的条件下,以10cm/s~100m/s的流速、在0.5h~48h的时间内,将所述第一溶液和所述第二溶液的其中一种加入到另一种中进行混合,发生共沉淀化学反应,得到悬浊液;其中,所述其中一种的溶液温度为10℃~40℃,另一种的溶液温度为40℃~180℃。
S4,在搅拌以及40℃~180℃的条件下,对所述悬浊液进行陈化≥0.5h;
S5,经分离、洗涤、干燥,即得所述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其中,所述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包括二次颗粒,所述二次颗粒包括多个一次颗粒,所述一次颗粒为球型或类球型形貌。
在S1,提供过渡金属阳离子的物质可选自过渡金属氯化盐、过渡金属硝酸盐、过渡金属硫酸盐、过渡金属氢氧化物、过渡金属甲酸盐、过渡金属乙酸盐、过渡金属草酸盐、过渡金属磷酸盐、过渡金属亚磷酸盐、过渡金属亚硫酸盐、过渡金属硫代硫酸盐、过渡金属高氯酸盐、过渡金属高氯酸盐、过渡金属苯甲酸盐、过渡金属柠檬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可选地,过渡金属源选自过渡金属氯化盐、过渡金属硝酸盐、过渡金属硫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过渡金属可以是M1。作为具体的示例,提供过渡金属阳离子的物质可选自氯化锰、硫酸锰、硝酸锰、氯化镍、硫酸镍、硝酸镍、氯化钴、硫酸钴、硝酸钴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溶液的中过渡金属阳离子浓度为0.2mol/L~4mol/L。可选地,第一溶液中过渡金属阳离子的浓度为0.25mol/L~3.5mol/L、0.3mol/L~3mol/L、0.2mol/L~2mol/L、0.35mol/L~2mol/L、或0.4mol/L~1mol/L。
在S2,过渡金属氰酸根中的过渡金属可以是M2。例如,过渡金属氰酸根可选自铁氰酸根、锰氰酸根、钴氰酸根、镍氰酸根、铜氰酸根中的一种或几种。A可以是本文中所描述的金属。作为示例,过渡金属氰酸根的A盐可以选自铁氰化钠、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钠、亚铁氰化锂、镍氰化钠、钴氰化锌、钴氰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溶液中过渡金属氰酸根阴离子的浓度为0.2mol/L~4mol/L。可选地,第二溶液中过渡金属氰酸根阴离子的浓度为0.25mol/L~3.5mol/L、0.3mol/L~3mol/L、0.2mol/L~2mol/L、0.35mol/L~2mol/L、或0.4mol/L~1mol/L。
第一溶液与第二溶液的溶剂可以独立地选自水、重水、乙腈、己二腈、甲醇、乙醇、乙二醇、二乙二醇、丙酮、甘油、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中的一种或几种。例如,第一溶液与第二溶液的溶剂可以选自水,如去离子水。
过渡金属阳离子与过渡金属氰酸根阴离子的浓度如果较大,则可以提高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尤其是,当第一溶液过渡金属阳离子与第二溶液过渡金属氰酸根阴离子的浓度适当范围内,能使反应生成的晶体浓度在热力学上小于饱和溶解度,呈现为液相,以维持稳定的浓度来进行反应,得到本申请所述的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溶液或第二溶液中还可选地包含A源。A源选自A的氯化盐、A的硝酸盐、A的硫酸盐、A的氢氧化物、A的甲酸盐、A的乙酸盐、A的草酸盐、A的磷酸盐、A的高氯酸盐、A的苯甲酸盐、A的柠檬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可选地,A源选自A的氯化盐、A的硝酸盐、A的硫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溶液或第二溶液中加入A源的浓度为0.05 mol/L~10mol/L;可选地为0.05 mol/L~5 mol/L,1 mol/L~5 mol/L,3 mol/L~8 mol/L,2 mol/L~6mol/L,4 mol/L~9 mol/L,或4 mol/L~7 mol/L。
A源的加入能够促进A向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框架中迁移,利于产物结构完整,由此能提高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克容量,从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溶液或第二溶液中包含抗氧化剂。作为示例,抗氧化剂可选自抗坏血酸、抗坏血酸钠、硫代硫酸、硫代硫酸钠、柠檬酸、柠檬酸钠。抗氧化剂能抑制过渡金属在反应溶液中发生氧化,降低产物掺杂氧化杂质的机率,由此能提高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克容量,从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在S3,可以采用任意的设备和方法来调控将第一溶液和第二溶液中的一种加入另一种的流速和时间。作为示例,可以利用直径为0.3mm~2mm的注射器、蠕动泵或自动进样器。通过计算混合时间、流速与进样管直径之间的关系,进行在特定流速和特定时间条件下的溶液混合。
溶液混合顺序将会影响产物物性,例如将第一溶液加入到第二溶液相对于将第二溶液加入到第一溶液,所得二次颗粒的内角角度会降低,但一次颗粒的曲率半径及材料的Dv50则会增大,而粉体电阻率也会有所提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S3所述混合的流速为10cm/s~20m/s。可选地,S3所述混合的流速为50cm/s~20m/s、10cm/s~10m/s、50cm/s~10m/s、50cm/s~5m/s、1m/s~8m/s、1m/s~5m/s、2m/s~5m/s、或50cm/s~2m/s。在适当流速范围内,加入液体中的过渡金属阳离子或过渡金属氰酸根阴离子能够在混合液中形成一定的局部浓度。在混合界面处,由于加入液体与被加入液体的过渡金属阳离子或过渡金属氰酸根阴离子浓度超过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饱和度,且过饱和度较大,因此倾向于成核。成核发生的瞬间,利用较快的流速将晶核在混合液中快速分散,提高了最终颗粒的分散性,颗粒之间不容易过度聚集但也不会过于分散,可以使一次颗粒在保持球形的状态下形成二次颗粒。由此,所得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具有合适的粒度分布和形貌,有利于提高极片的压实密度,并且降低极片电阻率,因此有助于改善电池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S3所述混合的时间为1h~24h。可选地,S3所述混合的时间为4h~20h、6h~12h、2h~12h、0.5h~10h、5h~15h、8h~24h、10h~48h、或1h~4h。在适当混合时间范围内,晶粒能够在过饱和状态下进一步生长,得到较大的粒径,从而降低极片的电阻率,以改善电池的克容量,並提高极片的压实密度以及电池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S3所述另一种的溶液温度为60℃~140℃。可选地,S3所述另一种的溶液温度为60℃~120℃、70℃~110℃、或80℃~100℃。控制溶液温度能够提高产物化学式中金属A以及过渡金属M2的含量,使晶体结构更完整,缺陷更少,由此使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表现出更高的克容量,从而能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S4所述陈化的温度为60℃~140℃。可选地,S4所述陈化的温度为60℃~120℃、70℃~110℃、或80℃~10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S4所述陈化的时间为1h~24h。可选地,S4所述陈化的时间为2h~12h,5h~15h,8h~20h,10h~15h,或6h~12h。
在适当陈化温度和时间范围内,沉淀产物可以进行重整,使更多的Na元素进入到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结构内,提高产物中Na的比例,进而提高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克容量及电池的能量密度。
S5的分离、洗涤、干燥可以采用本领域公知的手段。作为示例,利用抽滤法将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产物从反应溶液中分离。洗涤可以是将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产物用去离子水洗涤3~5遍、无水乙醇洗涤1~5遍。干燥可以是在120℃~180℃的真空干燥箱中烘干12~48小时。
成功合成的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为典型单斜晶相(Monoclinic),如图5所示。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正极极片,包括正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包括根据本申请任意一种或几种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
本申请的正极极片由于采用了本申请的正极材料,因而能使采用其的钠离子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进一步地,钠离子电池还可以兼具较高的倍率性能。
本申请的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设置在正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上且包括正极材料的正极膜层。作为一个示例的正极极片中,正极集流体具有在自身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个表面,正极膜层可以是层合设置于正极集流体的两个相对表面中的任意一者或两者上。
本申请的正极极片中,所述正极集流体可以采用金属箔片或复合集流体。例如,可以使用铝箔。复合集流体可以通过将金属材料(铝、铝合金、镍、镍合金、钛、钛合金、银及银合金等)形成在高分子基材上而形成。
本申请的正极极片中,正极膜层包括正极材料,正极材料包括本申请任意一种或几种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材料还可以包括用于钠离子电池正极的其它正极活性材料。其它正极活性材料的示例可包括例如Na0.9Fe0.5Mn0.5O2、NaMnO2、NaFeO2、NaCoO2、NaFe0.33Mn0.33Ni0.33O2等的层状金属氧化物,例如Na3V2(PO4)3、NaFePO4、Na4Fe3(PO4)2P2O7等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
本申请的二次电池中,所述正极膜层通常包含正极材料以及可选地粘结剂和可选地导电剂,通常是由正极浆料涂布,并经干燥、冷压而成的。正极浆料通常是将正极活性材料以及可选地导电剂和粘结剂等分散于溶剂中并搅拌均匀而形成的。溶剂可以是N-甲基吡咯烷酮(NMP)。
正极膜层的粘结剂可采用本领域已知的用于正极的粘结剂。作为示例,用于正极膜层的粘结剂可以包括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丙烯腈多元共聚物(LA133)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粘结剂在正极膜层中的质量占比为1%~20%;可选地为1%~10%,2%~5%,2%~12%,3%~8%,5%~10%,5%~15%,或10%~20%等。本申请中,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颗粒度增大,能改善正极浆料的加工性能,还可以使极片获得较高的粘结力的同时减少粘结剂用量,从而可进一步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正极膜层的导电剂可采用本领域已知的用于正极的导电剂。作为示例,用于正极膜层的导电剂可以包括超导碳、炭黑(例如Super P、乙炔黑、科琴黑)、碳点、碳纳米管、石墨烯及碳纳米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电剂在正极膜层中的质量占比为1%~20%;可选地为1%~10%,2%~5%,2%~12%,3%~8%,5%~10%,5%~15%,或10%~20%等。本申请中,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颗粒能与导电剂紧密接触,还可以使极片获得较高的导电性的同时减少导电剂用量,从而可以提高二次电池的倍率性能和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膜层的压实密度为1.2~1.6g/cm3;例如可以为1.25~1.55g/cm3、1.3~1.5g/cm3、或1.35~1.45g/cm3。正极膜层的压实密度较大,能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正极膜层的压实密度为本领域公知的含义,可采用本领域已知的方法测试。例如取单面涂布且经冷压后的正极极片(若是双面涂布的极片,可先擦拭掉其中一面的正极膜层),测试正极膜层的厚度,再按照下述方法测试正极膜层的面密度,正极膜层的压实密度=正极膜层的面密度/正极膜层的厚度。
正极膜层的面密度为本领域公知的含义,可采用本领域已知的方法测试。例如取单面涂布且经冷压后的正极极片(若是双面涂布的极片,可先擦拭掉其中一面的正极膜层),冲切成面积为S1的小圆片,称其重量,记录为M1。然后将上述称重后的正极极片的正极膜层擦拭掉,称量正极集流体的重量,记录为M0,正极膜层面密度= (正极极片的重量M1-正极集流体的重量M0)/S1。
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包括正极极片,所述正极极片为本申请任意的正极极片。
本申请的二次电池可以根据活性离子(A)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种类的二次电池,例如钠离子电池、镁离子电池、钾离子电池、锌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等。
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由于采用了本申请的正极极片,因而能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
本申请的二次电池还包括负极极片和电解质。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活性离子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出。电解质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起到传导离子的作用。
本申请的二次电池中,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负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上的负极膜层。
本申请的二次电池中,负极集流体可以采用金属箔片或复合集流体。例如,可以使用铝箔或铜箔。复合集流体可以通过将金属材料(铝、铝合金、铜、铜合金、镍、镍合金、钛、钛合金、银及银合金等)形成在高分子基材上而形成。
负极膜层包括负极材料。本申请的二次电池中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可用于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作为示例,负极材料可包括天然石墨、人造石墨、软炭、硬炭、硅基材料、锡基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硅基材料可选自单质硅、硅氧化物、硅碳复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锡基材料可选自单质锡、锡氧化合物、锡合金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申请的二次电池中,负极膜层通常包含负极材料以及可选地粘结剂、可选地导电剂和其他可选助剂,通常是由负极浆料涂布干燥而成的。负极浆料涂通常是将负极活性材料以及可选地导电剂和粘结剂等分散于溶剂中并搅拌均匀而形成的。溶剂可以是N-甲基吡咯烷酮(NMP)或去离子水。
作为示例,导电剂可包括超导碳、炭黑(例如Super P、乙炔黑、科琴黑)、碳点、碳纳米管、石墨烯及碳纳米纤维中一种或几种。
作为示例,粘结剂可包括丁苯橡胶(SBR)、聚偏二氟乙烯、丙烯腈多元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其他可选助剂例如是增稠剂(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PTC热敏电阻材料等。
本申请的二次电池对电解质的种类没有具体的限制,可根据需求进行选择。例如,电解质可以选自固态电解质及液态电解质(即电解液)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解质采用电解液。电解液包括电解质盐和溶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解质盐可选自NaPF6、NaClO4、NaBF4、KPF6、KClO4、KBF4、LiPF6、LiClO4、LiBF4、Zn(PF6)2、Zn(ClO4)2、Zn(BF4)2中的一种或几种。例如,电解质盐可选自NaPF6、NaClO4、NaBF4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溶剂可选自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乙酸乙酯(EA)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解液中还可选地包括添加剂。例如添加剂可以包括负极成膜添加剂,也可以包括正极成膜添加剂,还可以包括能够改善电池某些性能的添加剂,例如改善电池过充性能的添加剂、改善电池高温性能的添加剂、改善电池低温性能的添加剂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二次电池中还包括隔离膜。隔离膜设置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起到隔离的作用。本申请对隔离膜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选用任意公知的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的多孔结构隔离膜。作为示例,隔离膜可以选自玻璃纤维、无纺布、聚乙烯、聚丙烯及聚偏二氟乙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单层或多层复合薄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离膜可通过卷绕工艺或叠片工艺制成电极组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二次电池可包括外包装。外包装可以是硬壳,例如硬塑料壳、铝壳、钢壳等。外包装也可以是软包,例如袋式软包。软包的材质可以是塑料,如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申请对二次电池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制,其可以是圆柱形、方形或其他任意的形状。如图6示出了作为一个示例的方形结构的二次电池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7,外包装可包括壳体51和盖板53。其中,壳体51包括底板和连接于底板上的侧板,底板和侧板围合形成容纳腔。壳体51具有与容纳腔连通的开口,盖板53能够盖设于所述开口,以封闭所述容纳腔。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离膜可经卷绕工艺或叠片工艺形成电极组件52。电极组件52封装于所述容纳腔。电解液浸润于电极组件52中。二次电池5所含电极组件5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几个,可根据需求来调节。
本申请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电池模块,包括根据本申请第四方面所述的二次电池。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二次电池可以组装成电池模块,电池模块所含二次电池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具体数量可根据电池模块的应用和容量来调节。
图8是作为一个示例的电池模块4。参照图8,在电池模块4中,多个二次电池5可以是沿电池模块4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当然,也可以按照其他任意的方式进行排布。进一步可以通过紧固件将该多个二次电池5进行固定。
可选地,电池模块4还可以包括具有容纳空间的外壳,多个二次电池5容纳于该容纳空间。
本申请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根据本申请第四方面所述的二次电池、或根据本申请第五方面所述的电池模块。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电池模块还可以组装成电池包,电池包所含电池模块的数量可以根据电池包的应用和容量进行调节。
图9和图10是作为一个示例的电池包1。参照图9和图10,在电池包1中可以包括电池箱和设置于电池箱中的多个电池模块4。电池箱包括上箱体2和下箱体3,上箱体2能够盖设于下箱体3,并形成用于容纳电池模块4的封闭空间。多个电池模块4可以按照任意的方式排布于电池箱中。
本申请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装置,包括根据本申请第四方面所述的二次电池、根据本申请第五方面所述的电池模块、或根据本申请第六方面所述的电池包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二次电池可以用作装置的电源,也可以用作所述装置的能量存储单元。本申请的装置采用了本申请所提供的二次电池,因此至少具有与所述二次电池相同的优势。
所述装置可以但不限于是移动设备(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动车辆(例如纯电动车、混合动力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电动自行车、电动踏板车、电动高尔夫球车、电动卡车等)、电气列车、船舶及卫星、储能系统等。
所述装置可以根据其使用需求来选择二次电池、电池模块或电池包。
图11是作为一个示例的装置。该装置为纯电动车、混合动力电动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等。为了满足该装置对二次电池的高功率和高能量密度的需求,可以采用电池包或电池模块。
作为另一个示例的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该装置通常要求轻薄化,可以采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
实施例
为了使本申请的发明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以下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详细描述本申请。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解释本申请,并非为了限制本申请,且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中给出的实施例。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实验条件或操作条件的按常规条件制作,或按材料供应商推荐的条件制作。
实施例1
S1,在25℃的条件下,将6.292g氯化锰、35g氯化钠、2.48g硫代硫酸钠(抗氧化剂)分散于100mL去离子水中,得到第一溶液。
S2,在25℃的条件下,将19.203g亚铁氰化钠分散于100mL去离子水中,得到第二溶液。
S3,将第一溶液加热至80℃后,利用内直径0.6mm的注射针以2m/s的流速、在10h内将25℃的第二溶液注入第一溶液,使其发生共沉淀化学反应,同时以800rpm/min的速度进行磁力搅拌。注射针的针头插入到液面以下保证混合效果。
S4,所得悬浊液维持在80℃且保持搅拌的条件下陈化24小时,使小晶粒溶解,大晶粒不断生长。
S5,经过抽滤、水洗、乙醇洗,烘干,即得白色类球形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材料Na2Mn[Fe(CN)6]。
实施例2、11
与实施例1类似,不同的是,第一溶液的抗氧化剂为1g抗坏血酸,其余参数详见表1。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类似,不同的是,第一溶液的抗氧化剂为0.5g抗坏血酸,其余参数详见表1。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类似,不同的是,第一溶液的抗氧化剂为1g抗坏血酸钠,其余参数详见表1。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类似,不同的是,第一溶液的抗氧化剂为2g抗坏血酸,其余参数详见表1。
实施例6
与实施例1类似,不同的是,第一溶液的抗氧化剂为0.5g抗坏血酸,其余参数详见表1。
实施例7
与实施例1类似,不同的是,第一溶液的抗氧化剂为0.1g抗坏血酸钠与0.48g硫代硫酸钠,其余参数详见表1。
实施例8
与实施例1类似,不同的是,第一溶液的抗氧化剂为0.1g抗坏血酸与0.48g硫代硫酸钠,其余参数详见表1。
实施例9~10
与实施例1类似,不同的是,第一溶液的抗氧化剂为0.2g抗坏血酸,其余参数详见表1。
实施例12
与实施例1类似,不同的是,第一溶液的抗氧化剂为0.5g抗坏血酸;以及在S3,将第二溶液加热至80℃后,利用内直径0.6mm的注射针将25℃的第一溶液注入第二溶液;其余参数详见表1。
实施例13
与实施例1类似,不同的是,第一溶液的抗氧化剂为0.5g抗坏血酸,将第一溶液加热至95°C,注射针的直径为0.4mm,其余参数详见表1。
实施例14
与实施例13类似,不同的是,第一溶液的抗氧化剂为0.3g抗坏血酸与0.48g硫代硫酸钠,其余参数详见表1。
实施例15
与实施例13类似,不同的是,第一溶液的抗氧化剂为1g抗坏血酸钠,其余参数详见表1。
实施例16~17
与实施例13类似,不同的是,第一溶液的抗氧化剂为1g抗坏血酸,其余参数详见表1。
实施例18~21、对比例1~6、8
与实施例1类似,不同的参数详见表1。
对比例7
与实施例13类似,不同的参数详见表1。
测试部分
(1)混合流速(m/s):利用高速摄像机(CCD)测定流体在注射器出口位置的喷出速度。
(2)混合时间(h):注射器开始喷入液体直至喷入结束所需的时间。
(3)加热的溶液温度(℃):利用热电偶插入溶液底部进行测定。
(4)陈化时间(h):以注射器结束液体喷入时刻开始计时。
(5)能量密度(Wh/kg):
S1,将各个实施例或对比例中的正极材料(普鲁士蓝过渡金属氰化物)、导电剂乙炔黑(Denka,Denka Black)、粘结剂聚偏二氟乙烯(Arkema,HSV 900)按重量比90:5:5分散在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固体含量为30%的正极浆料。使用刮刀将该正极浆料涂敷在厚度12μm的铝箔两侧,形成厚度各为120μm的湿涂层。转移入烘箱中,在150℃的温度下烘干60分钟,使用冷压机以60吨的压力进行冷压,得到铝箔两侧的正极膜层厚度各为130μm、压实密度各为1.3 g/cm3的正极极片。
S2,将负极材料硬碳、导电剂乙炔黑、粘结剂丁苯橡胶、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按照重量比95:2:2:1的比例分散在去离子水溶剂中,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固体含量为15%的负极浆料,使用刮刀将该负极浆料涂敷在厚度12μm的铝箔两侧,形成厚度各为120μm的湿涂层。转移入烘箱中,在150℃的温度下烘干60分钟,使用冷压机以50吨的压力进行冷压,得到铝箔两侧的负极膜层厚度各为60μm、压实密度各为0.95 g/cm3的负极极片。
S3,将正极极片、隔离膜、负极极片按顺序卷好,形成尺寸为16cm×10cm×2.8cm的卷绕层叠结构的裸电芯。将裸电芯置于钢壳外包装中,向钢壳内注入150克电解液,封装后可得到二次电池。所述电解液是组成为1mol/L NaPF6的碳酸亚丙酯(PC)溶液。
在25℃下,以0.1C的倍率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至额定电压4.0V,恒压充电30分钟,接着在0.1C的倍率下恒流放电至1.5V,记录恒流放电释放的能量,除以电池整体的质量,即为电池的能量密度。
(6)倍率性能(%):
在25℃下,以0.1C的倍率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至额定电压4.0V,恒压充电30分钟,接着在0.1C的倍率下恒流放电至1.5V,记录恒流放电释放的容量C1。
在25℃下,以0.1C的倍率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至额定电压4.0V,恒压充电30分钟,接着在1C的倍率下恒流放电至1.5V,记录恒流放电释放的容量C2。
C2除以C1再乘以100%,即为电池的倍率性能。
表1: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制备工艺
表1中,加热溶液温度是指,将第一溶液和第二溶液的其中一种加入到另一种中进行混合时,另一种溶液会被加热,此溶液的温度为加热溶液温度。
表2: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产品特征
表2中,主要颗粒类型是指,在电子显微镜(ZEISS Gemini SEM 300)10k倍率的视域下,50%以上颗粒的颗粒类型。对比例的方形颗粒曲率半径是取自相邻两个面的夹角处进行测试。
表3:正极材料为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电池性能
由实施例1~5与对比例1~2的比较可知,混合流速会影响二次颗粒的内角角度、一次颗粒的曲率半径及材料粒径。除了进样时溶液是直接混合的方式之外,二次颗粒的内角角度、一次颗粒的曲率半径及材料粒径皆大致呈现随着混合流速增加而增加的现象。溶液直接混合的方式,因为混合时的颗粒状态不一致,会导致一次颗粒的曲率半径及材料粒径过小。使用较大的混合流速时,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化学式中Na含量大幅增加,能够提高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克容量及粒径,并且能提高极片压实密度,从而提高电池能量密度。
由实施例1、6~8与对比例3~4的比较可知,混合时间会影响产物化学组成、二次颗粒的内角角度、一次颗粒曲率半径及材料粒径。从对比例3可知,混合时间过短将导致一次颗粒大量团聚,得到大粒径的二次颗粒。并且,混合时间过短也会导致一次颗粒曲率半径过小,得到方形的颗粒。在混合时间为0.5h~48h的区间内,颗粒会先产生团聚,然后渐渐的出现解体,因此粒径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在混合时间为0.5h~48h的区间内,曲率半径也会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情况。从对比例4的化学式及克容量可知,反应时间过长将导致过渡金属元素出现氧化的现象,颗粒产生严重的解体,一次颗粒曲率半径及材料粒径减小。因此,适当的混合时间能够有效控制颗粒的粒径以及形貌,从而大幅提高电池能量密度。
由实施例1、9~10与对比例5的比较可知,过渡金属阳离子及过渡金属氰酸根阴离子的浓度对二次颗粒的内角角度及一次颗粒的曲率半径有较大影响。过渡金属阳离子或过渡金属氰酸根阴离子的浓度过低时,二次颗粒的内角角度及一次颗粒曲率半径会较小,得到方形的一次颗粒。若过渡金属阳离子与过渡金属氰酸根阴离子的浓度皆大于等于0.1mol/L,但过渡金属阳离子与过渡金属氰酸根阴离子的浓度差增大时,二次颗粒的内角角度会增大,而材料粒径则会减小。因此,合适的过渡金属阳离子及过渡金属氰酸根阴离子浓度能够提高电池能量密度。
由实施例1、11与对比例6的比较可知,加热溶液的温度会影响一次颗粒曲率半径及材料粒径。溶液的温度过低时,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过饱和度会大幅提高,使得晶体快速成核,形成小粒径颗粒。溶液的温度过低也会造成方形颗粒的产生。溶液的温度较高时,容易导致晶体的二次颗粒解体,得到较小的二次颗粒。但较高的溶液温度也有利于增加一次颗粒的曲率半径,球形度较高。溶液温度提高还能使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中的Na含量大幅增加,从而提高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克容量及粒径,并且能提高极片的压实密度,因此能改善电池的能量密度。
由实施例1、12的比较可知,加入顺序会影响一次颗粒曲率半径及材料粒径。采用将第一溶液加入第二溶液中的方式会得到较大的二次颗粒,但一次颗粒曲率半径相对于整个颗粒粒径的比例将有所降低,得到的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克容量会更高,因此有利于使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
由实施例1、18~21、对比例8的比较可知,陈化时间会影响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结构完整度。适当的陈化时间可以提高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结构完整度,使得Na含量上升以及Fe(CN)6 4-缺陷减少。并且由于活性Na离子增加,能降低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粉体电阻率,从而改善电池的倍率性能以及循环性能。
还需补充说明的是,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指导,本申请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方式,对本申请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制。
Claims (22)
1.一种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提供包含过渡金属阳离子的第一溶液,所述第一溶液中过渡金属阳离子的浓度≥0.1mol/L;
S2,提供包含过渡金属氰酸根的A盐的第二溶液,所述第二溶液中过渡金属氰酸根阴离子的浓度≥0.1mol/L,A选自碱金属离子和碱土金属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
S3,在搅拌的条件下,利用直径为0.3mm ~ 2mm的注射器、蠕动泵或自动进样器,以10cm/s~100m/s的流速、在0.5h~48h的时间内,将所述第一溶液和所述第二溶液的其中一种加入到另一种中进行混合,发生共沉淀化学反应,得到悬浊液;其中,所述其中一种的溶液温度为10℃~40℃,所述另一种的溶液温度为60℃~180℃;
S4,在搅拌以及40℃~180℃的条件下,对所述悬浊液进行陈化1h~24h;
S5,经分离、洗涤、干燥,即得所述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其中,所述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包括二次颗粒,所述二次颗粒包括多个一次颗粒,所述一次颗粒为球型或类球型形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S1所述第一溶液中过渡金属阳离子的浓度为0.2mol/L~4mol/L。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S2所述第二溶液中过渡金属氰酸根阴离子的浓度0.2mol/L~4mol/L。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S1所述第一溶液或S2所述第二溶液中还包含A源,其中,
A源选自A的氯化盐、A的硝酸盐、A的硫酸盐、A的氢氧化物、A的甲酸盐、A的乙酸盐、A的草酸盐、A的磷酸盐、A的高氯酸盐、A的苯甲酸盐、A的柠檬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S1所述第一溶液或S2所述第二溶液中包含抗氧化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S3所述混合的流速为50cm/s~10m/s。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S3所述混合的时间为1h~24h。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S3所述另一种的溶液温度为60℃~14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S4所述陈化的温度为60℃~140℃。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方法制备的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二次颗粒,所述二次颗粒包括多个一次颗粒;其中,所述一次颗粒为球型或类球型形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其中,所述二次颗粒的内角角度为150°~300°。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其中,所述一次颗粒的曲率半径≥0.2μm。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其中,所述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体积平均粒径Dv50≥1μm。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其中,所述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在600MPa压强下的粉体压实密度为1.7g/cm3~2.1g/cm3。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其中,所述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包括AxM1[M2(CN)6]y,其中,
A选自碱金属离子和碱土金属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
M1选自Mn、Ni、Cu、Co、Fe、Zn、Cr中的一种或几种;
M2选自Mn、Ni、Cu、Co、Fe、Zn、Cr中的一种或几种;
1.5≤x≤2;
0.6≤y≤1。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其中,所述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在12MPa压强下的粉体电阻率为10kΩ·cm~100kΩ·cm。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其中,所述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的克容量为140mAh/g~170 mAh/g。
18.一种正极极片,包括正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制备方法得到的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或根据权利要求10-17中任一项所述的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
19.一种二次电池,包括正极极片,所述正极极片为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正极极片。
20.一种电池模块,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二次电池。
21.一种电池包,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二次电池、或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池模块。
22.一种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二次电池、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池模块、或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池包中的至少一种。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423372.7A CN112259730B (zh) | 2020-12-08 | 2020-12-08 | 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EP21902277.9A EP4135073A4 (en) | 2020-12-08 | 2021-11-04 | PRUSSIAN BLUE TRANSITION METAL CYANIDE,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POSITIVE ELECTRODE POLE PIECE,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APPARATUS RELATED TO PRUSSIAN BLUE TRANSITION METAL CYANIDE |
JP2022558232A JP2023519589A (ja) | 2020-12-08 | 2021-11-04 | プルシアンブルー系遷移金属シアン化物、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関連する正極板、二次電池、電池モジュール、電池パック並びに装置 |
PCT/CN2021/128648 WO2022121570A1 (zh) | 2020-12-08 | 2021-11-04 | 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其制备方法、及其相关的正极极片、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装置 |
KR1020227033415A KR20220147643A (ko) | 2020-12-08 | 2021-11-04 | 프러시안 블루계 전이 금속 시안화물, 그 제조 방법, 및 관련 양극판, 이차 전지, 배터리 모듈, 배터리 팩 및 장치 |
US18/124,021 US20230227321A1 (en) | 2020-12-08 | 2023-03-21 | Prussian blue-like transition metal cyanide,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related positive electrode plate,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423372.7A CN112259730B (zh) | 2020-12-08 | 2020-12-08 | 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259730A CN112259730A (zh) | 2021-01-22 |
CN112259730B true CN112259730B (zh) | 2021-05-04 |
Family
ID=74224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423372.7A Active CN112259730B (zh) | 2020-12-08 | 2020-12-08 | 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227321A1 (zh) |
EP (1) | EP4135073A4 (zh) |
JP (1) | JP2023519589A (zh) |
KR (1) | KR20220147643A (zh) |
CN (1) | CN112259730B (zh) |
WO (1) | WO202212157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59730B (zh) * | 2020-12-08 | 2021-05-04 |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EP4106055B1 (en) * | 2021-04-29 | 2024-07-24 |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 Prussian blue analogue having core-shell structure,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sod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containing prussian blue analogue |
CN113292105A (zh) * | 2021-05-20 | 2021-08-2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一种碳氮包覆的Fe0.4Co0.6S2@NC中空纳米盒子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CN113506689B (zh) * | 2021-06-03 | 2022-08-02 | 中北大学 | 一种MOFs衍生的NiO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CN113839032A (zh) * | 2021-09-15 | 2021-12-24 | 杭州思拓瑞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低成本普鲁士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4497472B (zh) * | 2021-12-08 | 2023-08-18 |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 一种具有多层结构的普鲁士蓝类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4455609B (zh) * | 2022-02-16 | 2023-04-07 | 温州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 | 循环稳定的低成本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 |
CN114873612B (zh) * | 2022-06-22 | 2023-07-14 |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 水系铵离子电池用类毛球状柏林绿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CN115367771A (zh) * | 2022-07-07 | 2022-11-22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高稳定性的微米级立方体普鲁士蓝及其类似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CN115072741B (zh) * | 2022-07-08 | 2023-11-17 | 金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 普鲁士蓝正极材料及其连续式制备方法以及钠离子电池 |
CN115367772B (zh) * | 2022-09-15 | 2023-06-23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一种普鲁士蓝类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CN115448327B (zh) * | 2022-09-29 | 2024-03-12 |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 低缺陷普鲁士蓝类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WO2024113080A1 (zh) * | 2022-11-28 | 2024-06-06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正极活性材料、制法、二次电池和用电装置 |
CN116002717A (zh) * | 2022-12-30 | 2023-04-25 | 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普鲁士蓝类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钠离子电池 |
CN115745030B (zh) * | 2023-01-09 | 2023-05-12 | 浙江帕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钾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以及制备方法 |
WO2024168546A1 (zh) * | 2023-02-14 | 2024-08-22 |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一种类普鲁士蓝纳米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钠离子电池 |
WO2024192746A1 (zh) * | 2023-03-23 | 2024-09-26 |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复合钠离子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6314711B (zh) * | 2023-04-06 | 2024-07-09 | 贲安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高密度高电导率普鲁士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
CN116588953B (zh) * | 2023-04-25 | 2024-03-22 | 武汉理工大学 | 一种普鲁士蓝类似物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CN116404117B (zh) * | 2023-06-07 | 2023-08-11 | 四川富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提高钠离子正极材料容量的方法 |
CN116826038A (zh) * | 2023-07-04 | 2023-09-29 | 太仓中科赛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普鲁士蓝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使用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240676A (zh) * | 2016-03-28 | 2017-10-10 |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一种表面修饰的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09698345A (zh) * | 2017-10-23 | 2019-04-30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普鲁士蓝类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电化学储能装置 |
CN109761246A (zh) * | 2018-12-07 | 2019-05-17 | 上海汉行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钠离子电池的掺杂改性普鲁士蓝基材料及制备方法 |
CN109841832A (zh) * | 2017-11-29 | 2019-06-04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正极片及电化学电池 |
CN110412098A (zh) * | 2019-08-23 | 2019-11-05 | 衡阳师范学院 | 一种花球状Mn-Fe普鲁士蓝类似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S2631077T3 (es) * | 2014-10-14 | 2017-08-28 | Fundación Centro de Investigación Cooperativa de Energías Alternativas, CIC Energigune Fundazioa | Batería de sodio con electrolito de cerámica |
JP2016091699A (ja) * | 2014-10-31 | 2016-05-23 | 国立大学法人 筑波大学 | ナトリ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ナトリ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WO2016157934A1 (ja) * | 2015-03-30 | 2016-10-0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ナトリウムイオン電池 |
CN106469828B (zh) * | 2016-12-12 | 2019-07-19 | 华中科技大学 | 一种石墨/普鲁士蓝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CN107039622A (zh) * | 2017-02-22 | 2017-08-11 | 东莞市佳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石墨/普鲁士蓝正极材料的钠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
CN107364874A (zh) * | 2017-06-22 | 2017-11-21 |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 一种普鲁士蓝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及钠离子电池 |
CN107364875A (zh) * | 2017-06-22 | 2017-11-21 |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 一种制备普鲁士蓝正极材料的方法及钠离子电池 |
CN109728252B (zh) * | 2017-10-30 | 2020-10-13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正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及钠离子电池 |
CN109920979B (zh) * | 2017-12-12 | 2021-09-21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正极片及电化学电池 |
KR20200063642A (ko) * | 2018-11-28 | 2020-06-05 | 순천향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양극활물질로 프러시안 블루분말을 사용한 이차전지 및 이차전지의 제조방법 |
CN110078096A (zh) * | 2019-05-14 | 2019-08-02 | 上海汉行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普鲁士蓝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451525B (zh) * | 2019-08-07 | 2021-05-11 | 清华大学 | 一种快速制备单斜晶结构普鲁士蓝类似物的方法 |
CN111017958A (zh) * | 2019-11-13 | 2020-04-17 | 厦门大学 | 一种纳米球状普鲁士蓝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
CN112259730B (zh) * | 2020-12-08 | 2021-05-04 |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
2020
- 2020-12-08 CN CN202011423372.7A patent/CN112259730B/zh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11-04 WO PCT/CN2021/128648 patent/WO2022121570A1/zh unknown
- 2021-11-04 EP EP21902277.9A patent/EP4135073A4/en active Pending
- 2021-11-04 JP JP2022558232A patent/JP2023519589A/ja active Pending
- 2021-11-04 KR KR1020227033415A patent/KR20220147643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23
- 2023-03-21 US US18/124,021 patent/US20230227321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240676A (zh) * | 2016-03-28 | 2017-10-10 |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一种表面修饰的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09698345A (zh) * | 2017-10-23 | 2019-04-30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普鲁士蓝类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电化学储能装置 |
CN109841832A (zh) * | 2017-11-29 | 2019-06-04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正极片及电化学电池 |
CN109761246A (zh) * | 2018-12-07 | 2019-05-17 | 上海汉行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钠离子电池的掺杂改性普鲁士蓝基材料及制备方法 |
CN110412098A (zh) * | 2019-08-23 | 2019-11-05 | 衡阳师范学院 | 一种花球状Mn-Fe普鲁士蓝类似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Hierarchical sodium-rich Prussian blue hollow nanospheres as high-performance cathode for sodium-ion batteries;Xiao Tang等;《Nano Research》;20181231;第11卷(第8期);第3979-3990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135073A1 (en) | 2023-02-15 |
WO2022121570A1 (zh) | 2022-06-16 |
EP4135073A4 (en) | 2023-12-27 |
JP2023519589A (ja) | 2023-05-11 |
CN112259730A (zh) | 2021-01-22 |
US20230227321A1 (en) | 2023-07-20 |
KR20220147643A (ko) | 2022-11-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259730B (zh) | 普鲁士蓝类过渡金属氰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
WO2021057428A1 (zh) | 二次电池及含有该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电池包、装置 | |
WO2020143533A1 (zh) | 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钠离子电池及包含钠离子电池的装置 | |
WO2021027782A1 (zh) | 补锂负极极片、其制备方法、及其相关的锂离子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装置 | |
WO2020143531A1 (zh) | 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钠离子电池和包含钠离子电池的装置 | |
WO2020143532A1 (zh) | 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钠离子电池及包含钠离子电池的装置 | |
WO2020220662A1 (zh) | 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极片、锂离子二次电池和装置 | |
CN109994740A (zh) | 复合集流体与包含其的复合极片及电化学装置 | |
Zhong et al. | Self-assembled sandwich-like NiO film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Li-ion batteries | |
CN109980234A (zh) | 复合集流体与包含其的复合极片及电化学装置 | |
WO2021189424A1 (zh) | 二次电池和含有该二次电池的装置 | |
WO2021008429A1 (zh) | 二次电池及其相关的电池模块、电池包和装置 | |
CN116741938A (zh) | 二次电池、其制备方法及含有该二次电池的装置 | |
CN115020678A (zh) | 正极活性材料、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2635735A (zh) | 一种具有包覆结构的镍钴锰酸锂前驱体、其制备方法及用途 | |
CN109417167A (zh) | 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包覆钛酸锂 | |
CN113748550B (zh) | 二次电池和含有该二次电池的装置 | |
CN106571463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
WO2023216029A1 (zh) | 二次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 |
CN115939307A (zh) | 一种极片、二次电池及包含其的用电装置 | |
CN114388759A (zh) | 一种双包覆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16190561B (zh) | 钠离子电池的电池单体、钠离子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115172757A (zh) | 一种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和二次电池及装置 | |
WO2023225985A1 (zh) | 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 |
WO2023137580A1 (zh) | 电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