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03779A - 一种易冲泡圆珠团茶及其制备、泡制方法以及泡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易冲泡圆珠团茶及其制备、泡制方法以及泡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03779A
CN111903779A CN202010804837.7A CN202010804837A CN111903779A CN 111903779 A CN111903779 A CN 111903779A CN 202010804837 A CN202010804837 A CN 202010804837A CN 111903779 A CN111903779 A CN 1119037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leaves
ball
brewing
brew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0483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03779B (zh
Inventor
李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1080483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0377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037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037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037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037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12Rolling or shredding tea lea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GHOUSEHOLD OR TABLE EQUIPMENT
    • A47G19/00Table service
    • A47G19/12Vessels or pots for table use
    • A47G19/14Coffee or tea po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GHOUSEHOLD OR TABLE EQUIPMENT
    • A47G19/00Table service
    • A47G19/22Drinking vessels or saucers used for table service
    • A47G19/2205Drinking glasses or vesse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9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ood processing or handling, e.g. food conservatio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易冲泡圆珠团茶及其制备、泡制方法以及泡制装置。该易冲泡圆珠团茶,包括一体成形的圆球形茶叶叶头及起支撑叶头作用的茶叶叶柄;本圆珠团茶的制作方法,包括采摘鲜叶—摊凉—杀青—揉捻—理条—晒干—蒸制—干燥工序;该泡制装置,包括杯体及可拆卸的底座,所述底座内设置有自动旋转组件。本发明通过定向固梗技术生产的团状型茶叶,松紧度适中,茶叶不打结,冲泡过程中容易散开,嫩叶不会被高温焖坏,茶叶内含物更易渗出;配合本发明的泡制装置,使得冲泡后茶渣碎片较少,易清理;本泡制装置结构新颖,其固定座可以带动逐步泡开的团茶在水中缓慢转动,使得对团茶的泡制具有赏心悦目的效果,从而提升泡茶、喝茶的品质。

Description

一种易冲泡圆珠团茶及其制备、泡制方法以及泡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易冲泡圆珠团茶及其制备、泡制方法以及泡制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具有本身的喝茶文化,且历史悠久。目前,饮茶和品茶已成为人们日常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在唐宋时期,江南地区茶叶已进入团饼茶的兴盛期,而“普洱茶”加工尚处于“散收无采造法”阶段。明初,江南茶区形成团改散的巨大变革,而普洱茶的生产加工却因边销而继续沿着紧压茶的方向发展。满清入关,随着普洱茶入贡宫廷(以“八色贡茶”为代表)而进入发展鼎盛阶段。近代则逐渐演化成以饼、沱、砖茶为主要形态的普洱紧压茶和普洱散茶。
目前市场上的普洱散茶形态不漂亮,饼、沱、砖茶品饮不方便而且其生茶自然后发酵(成品后自然干发酵)陈熟时间长。小沱茶、小茶果虽方便但需将原条茶切碎后成型,而如今,圆珠的形状则是普洱沱茶形状的一种复兴。以前的圆珠团茶都是需要撬过后才开泡的,而现在圆珠团茶的规格则是5-8克,刚好一泡,不需要撬茶。而随着圆珠团茶在保证茶口感不变的情况下,便捷性以及消费特性,被市场消费者迅速认同。但在茶叶冲泡过程中,圆珠不易散开,高温易把外部的嫩叶闷坏,且茶叶散开后缠绕在一起,内质不易充分的渗出,不具美观性。另外,此种圆珠团茶用紫砂壶冲泡后,茶渣较散,易挂于茶壶壁上,不好清理。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易冲泡圆珠团茶,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易冲泡圆珠团茶的制作方法,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提供易冲泡圆珠团茶的泡制方法,本发明的第四目的是提供易冲泡圆珠团茶的泡制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易冲泡圆珠团茶,包括一体成形的圆球形茶叶叶头及起支撑茶叶叶头作用的茶叶叶柄。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易冲泡圆珠团茶的制作方法,包括采摘鲜叶—摊凉—杀青—揉捻—理条—晒干—蒸制—干燥工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采摘鲜叶:采摘茶树上新梢的芽尖及1至2片嫩叶;
2)摊凉:将采摘的茶叶在阴凉处摊薄,至原重量的30%-50%;
3)杀青:将茶叶投入180-230℃热锅内,采用抛闷结合,多抛少闷的方法杀青5-30min;
4)揉捻:将茶叶轻轻冷揉成团,确保茶叶条索的完整度,揉时30-40min;
5)理条:把所述成团茶叶打散,再把每根茶叶整理成直条;
6)晒干:将所述直条置于阳光下晒干,晒至青毛茶含水量为8-12%;
7)蒸制:S1、蒸茶:将茶叶按照茶梗长度进行筛分,相差在2-4mm的茶叶一堆,将茶叶按冲泡的规格称重后,再使用蒸汽将茶叶蒸软后并冷却;
S2、理条固定茶梗:将冷却后的茶叶茶梗朝同一方向并理齐后扎紧;
S3、定型揉捻:将叶头部分用纱布包裹并搓成圆球,露出茶梗部分把参差不齐的茶梗切齐,得到定型茶叶,所述定型茶叶上部为叶头,下部茶梗部分为叶柄;
8)干燥:将所述定型茶叶干燥至其完全失去水分得到目标物。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圆珠团茶的冲泡方法,将所述圆珠团茶固定于茶壶/茶杯内,用开水冲泡即得。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圆珠团茶的泡制装置,包括杯体,设置在杯体下方的底座,所述底座与杯体可拆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内设置有自动旋转组件,自动旋转组件中的转动杆顶部设置有团茶固定座,所述杯体下方的内部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沿杯体的高度方向设置,自动旋转组件中的升降板侧壁靠近滑槽的位置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置于滑槽中。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定向固梗技术生产的团状型茶叶,松紧度适中,茶叶不打结,冲泡过程中容易散开,嫩叶不会被高温焖坏,茶叶内含物更易渗出;另外,本发明制备的圆珠团茶在冲泡时使茶叶全部展开的冲泡时间不大于65s,而传统的冲泡时间为80s,因此,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圆珠团茶较传统方法制备的圆珠团茶更易散开、冲泡,配合本发明的泡制装置使得茶叶在冲泡过程中茶叶呈现出花瓣绽放状,冲泡后茶渣碎片较少,易清理;
2、本发明针对不同体质的人配置不同的功能性茶叶,通过在圆珠团茶内部或外部掺入或包裹功能性食品或药品,掺夹的其他茶叶或药品也同时泡开,不仅泡开形态新颖美观,且泡制快捷方便,饮用效果佳;
3、本发明中易冲泡圆珠团茶的冲泡方法简单,将圆珠团茶的柄固定于茶杯中即可,冲泡时,圆珠缓缓绽放,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4、本发明提供的圆珠团茶的泡制装置结构新颖,可以将团茶固定在茶杯中逐步冲泡并泡开,并采用独有的自动旋转组件实现团茶在冲泡过程中的便捷的拆卸、固定和自动旋转,使得对团茶的泡制更加的方便,其泡制过程中具有赏心悦目的效果,从而提升泡茶、喝茶的品质;另外,其团茶固定座的转动,使得团茶固定座上的团茶在浸泡过程中自动旋转的效果,通过纯机械结构实现转动,并通过弹簧的储能再释放能量的原理,无需采用电动控制就能实现团茶的转动,使得茶杯的使用安全且节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茶杯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茶杯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升降板与转动杆的连接关系图;
图4为本发明转动杆底部与底座的连接关系图;
图5为本发明按压头自然转态时卡紧组件夹紧的状态图;
图6为本发明按压头按动转态时卡紧组件松开的状态图;
其中,1-杯体,2-底座,4-自动旋转组件,5-转动杆,6-团茶固定座,7-滑槽,8-升降板,9-滑块,10-动力弹簧,11-螺纹槽,12-圆孔,13-限位块,14-回转筒,15-回转槽,16-回转块,17-卡紧腔,18-卡紧组件,19-杯盖,20-密封橡胶圈,21-第一夹紧臂,22-第二夹紧臂,23-夹板,24-连接杆,25-主杆,26-按压头,27-滑头,28-滑槽,29-压缩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以下的实施例仅是以例句的方式对本发明作解释性的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不局限于此,所有本领域的工作人员以本发明为精神,对本发明做的等效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一种易冲泡圆珠团茶,包括一体成形的圆球形茶叶叶头及起支撑茶叶叶头作用的茶叶叶柄。
所述圆球形茶叶叶头内部或外部夹放或包裹有功能性食品或药食同源食品。
所述功能性食品为其他类型茶叶、枸杞或罗汉果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所述其他类型茶叶为花茶。
所述花茶为菊花或玫瑰或金银花。
本发明易冲泡圆珠团茶的制作方法,包括采摘鲜叶—摊凉—杀青—揉捻—理条—晒干—蒸制—干燥工序,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采摘鲜叶:采摘茶树上新梢的芽尖及1至2片嫩叶;
2)摊凉:将采摘的茶叶在阴凉处摊薄,至原重量的30%-50%;
3)杀青:将茶叶投入180-230℃热锅内,采用抛闷结合,多抛少闷的方法杀青5-30min,使水分减少至原重量的15-25%;通过控制制作过程中的温湿度条件等关键加工参数,加工制作后的茶叶毛料可以形成丰富的无添加剂天然的香型;
4)揉捻:将茶叶轻轻冷揉成团,加压不宜过重,确保茶叶条索的完整度,揉时30-40min;
5)理条:把所述成团茶叶打散,再把每根茶叶整理成直条;
6)晒干:将所述直条置于阳光下晒干,晒至青毛茶含水量为8-12%;
7)蒸制:S1、蒸茶:将茶叶按照茶梗长度进行筛分,相差在2-4mm的茶叶一堆,再将茶叶按冲泡的规格称重后,使用蒸汽将茶叶蒸软后并冷却;
S2、理条固定茶梗:将冷却后的茶叶茶梗朝同一方向并理齐后扎紧;
S3、定型揉捻:将叶头部分用纱布包裹并搓成圆球,露出茶梗部分把参差不齐的茶梗切齐,得到定型茶叶,所述定型茶叶上部为叶头,下部茶梗部分为叶柄;
8)干燥:将所述定型茶叶干燥至其完全失去水分得到目标物。
所述茶叶品种为云南大叶种茶。
步骤8中所述茶叶冲泡的规格为每个圆珠团茶重8-10g。
所述步骤S2中,扎紧茶梗的材料为食品级绳子或线。
将所述圆珠团茶固定于茶壶/茶杯内,用开水冲泡即得。
本发明一种易冲泡圆珠团茶的泡制装置,包括杯体1,设置在杯体1下方的底座2,所述底座2与杯体1可拆卸连接(如图1),所述底座2内设置有自动旋转组件4,自动旋转组件4中的转动杆5顶部设置有团茶固定座6,所述杯体1下方的内部设置有滑槽7,所述滑槽7沿杯体1的高度方向设置,自动旋转组件4中的升降板8侧壁靠近滑槽7的位置设置有滑块9,所述滑块9置于滑槽7中;在杯体1的底部设置具有可拆卸连接的底座2,并在底座2中设置自动旋转组件4,在对团茶需要泡制时,将团茶固定在动旋转组件中的转动杆5顶部的团茶固定座6上,并将底座2和杯体1密封连接,从杯体1的上方进行冲水并将团茶浸没泡制,此时,具有自动旋转功能的团茶固定座6带动着逐步泡开的团茶在水中缓慢转动,使得对团茶的泡制具有赏心悦目的效果,从而提升泡茶、喝茶的品质;其中底座2与杯体1采用螺纹连接。
所述转动杆5的底部与底座2可转动设置,所述自动旋转组件4还包括套设在转动杆5外部的动力弹簧10,所述动力弹簧10设置在升降板8与底座的底板之间,所述升降板8的侧壁与杯体1的内壁接触设置,所述转动杆5的侧壁设置有螺纹槽11,所述升降板8的中心设置有圆孔12,所述圆孔12侧壁设置有限位块13,所述转动杆5穿过升降板8的圆孔12,限位块13置于螺纹槽11中并可沿螺纹槽11滑动;将转动杆5的底部与底座2可转动设置,并使得动力弹簧10设置在升降板8与底座2之间,将需要泡制的团茶固定在团茶固定座6上后,将底座2与杯体1进行密封连接,此时,由于升降板8的侧壁与杯体1的内壁接触设置,升降板8与杯体1的内壁之间存在摩擦使得升降板8与底座2之间的弹簧呈压缩转态,底座2与杯体1进行密封连接后,被压缩的弹簧将力作用于升降板8,升降板8上的滑块9置于杯体1的滑槽7中,使得升降板8在圆周方向上限位并能缓慢上升,由于转动杆5的侧壁设置有螺纹槽11,升降板8的中心设置的圆孔12上的限位块13置于螺纹槽11中,缓慢上升的升降板8通过限位块13在螺纹槽11中滑动的作用力,使得具有自由转动功能的转动杆5发生转动,由此实现了团茶固定座6的转动,使得团茶固定座6上的团茶在浸泡过程中自动旋转的效果,通过纯机械结构实现转动,并通过弹簧的储能再释放能量的原理,无需采用电动控制就能实现团茶的转动,使得茶杯的使用安全且节能(如图2-3)。
所述底座2中部设置有回转筒14,所述回转筒14的内部设置有回转槽15,所述转动杆5的底部设置有回转块16,所述回转块16置于回转槽15中;由于在底座2中部设置有回转筒14,并在回转筒14内壁设置回转槽15,将具有回转块16的转动杆5置于回转筒14中,通过回转槽15对回转块16的限位,使得转动杆5具有自由转动的功能,通过外界的作用力可以实现转动杆5的转动功能(如图4)。
所述升降板8在圆面上开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通孔;在升降板8在圆面上开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通孔,使得升降板8上下两个腔体连通,浸泡在水中的升降板8在弹簧的作用力和杯体1内壁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力下实现缓慢上升的功能。
如图5-6,所述团茶固定座6包括卡紧腔17,设置在卡紧腔17中的卡紧组件18;所述卡紧组件18包括沿卡紧腔17高度方向对称设置的第一夹紧臂21和第二夹紧臂22,设置在卡紧腔17底部的按压杆组件23,第一夹紧臂21和第二夹紧臂22均包括上方设置的夹板23、与夹板23连接的连接杆24,第一夹紧臂21和第二夹紧臂22的中部与卡紧腔17内壁铰接设置,所述按压杆组件23包括主杆25,设置在主杆25底部的按压头26,所述连接杆24外部套有压缩弹簧29,所述压缩弹簧29置于按压头26与卡紧腔17底部外壁之间,所述主杆25置于卡紧腔17的部分设置有滑头27,所述滑头27穿过主杆25,第一夹紧臂21和第二夹紧臂22的连接杆24均设置有动力槽28,所述滑头27的两端依次置于第一夹紧臂21和第二夹紧臂22设置的动力槽28中,所述按压头26底部与转动杆5可拆卸连接;由于在团茶固定座6中的卡紧腔17内设置卡紧组件18,可实现对团茶底部进行稳固的固定,卡紧组件18设置在卡紧腔17中,设置两个对称的第一夹紧臂21和第二夹紧臂22,通过按压杆组件中主杆25的向上按压,使得第一夹紧臂21和第二夹紧臂22相对张开,由此可以实现对第一夹紧臂21和第二夹紧臂22之间夹紧的团茶进行释放,停止按压后主杆25在压缩弹簧29的作用力下向下滑动,使得对第一夹紧臂21和第二夹紧臂22相对靠近,由此实现对团茶的稳固夹紧,由此实现了对团茶泡前的安装和泡后安装的便捷操作,将团茶安装在卡紧腔17中后,按压头26底部与转动杆5可拆卸连接,使得按压头26底部安装在转动杆5并使得按压头26与转动杆5之间相对圆周上转动的固定,其固定方式为将压头26底部开孔,并将转动杆5上部紧套于压头26底部开孔中。
所述杯体1为透明材质,所述杯体1上方还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杯盖19;透明材质使得杯体内部转动的团茶能够完全呈现在视野中;其中杯体1和杯盖19采用螺纹连接。
所述底座2内还设置有密封橡胶圈20,所述密封橡胶圈20置于杯体1底部和底座2之间,并可与杯体1底部和底座2紧贴;密封橡胶圈20加强杯体1底部和底座2连接后的密封效果。
本泡制装置的工作原理与工作过程如下:
本装置中,杯体1的底部设置具有可拆卸连接的底座2,由于在团茶固定座6中的卡紧腔17内设置卡紧组件18,可实现对团茶底部进行稳固的固定,卡紧组件18设置在卡紧腔17中,设置两个对称的第一夹紧臂21和第二夹紧臂22,通过按压杆组件中主杆25的向上按压,使得第一夹紧臂21和第二夹紧臂22相对张开,由此可以实现对第一夹紧臂21和第二夹紧臂22之间夹紧的团茶进行释放,停止按压后主杆25在压缩弹簧29的作用力下向下滑动,使得对第一夹紧臂21和第二夹紧臂22相对靠近,由此实现对团茶的稳固夹紧,其中,滑槽的设置使得第一夹紧臂21和第二夹紧臂22在滑头的控制下能够绕卡紧腔17的铰接点进行转动,从而实现相对的张开和闭合,由此实现了对团茶泡前的安装和泡后安装的便捷操作,并在底座2中设置自动旋转组件4,在对团茶需要泡制时,将团茶固定在动旋转组件中的转动杆5顶部的团茶固定座6上,并将底座2和杯体1密封连接,从杯体1的上方进行冲水并将团茶浸没泡制,此时,具有自动旋转功能的团茶固定座6带动着逐步泡开的团茶在水中缓慢转动,将转动杆5的底部与底座2可转动设置,并使得动力弹簧10设置在升降板8与底座2之间,需要泡制的团茶固定在团茶固定座6上后,将底座2与杯体1进行密封连接;此时,由于升降板8的侧壁与杯体1的内壁接触设置,升降板8与杯体1的内壁之间存在摩擦使得升降板8与底座2之间的弹簧呈压缩转态,底座2与杯体1进行密封连接后,被压缩的弹簧在复原的过程中,将力作用于升降板8,升降板8上的滑块9置于杯体1的滑槽7中,使得升降板8在圆周方向上限位并能缓慢上升;由于转动杆5的侧壁设置有螺纹槽11,升降板8的中心设置的圆孔12上的限位块13置于螺纹槽11中,缓慢上升的升降板8通过限位块13在螺纹槽11中滑动的作用力,使得具有自由转动功能的转动杆5发生转动,由此实现了团茶固定座6的转动。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易冲泡圆珠团茶的制备方法如下:
选大叶种茶树,用食指和拇指把新梢的芽尖及1至2片嫩叶,小心用力掐下来。将采摘来的茶叶摊薄,促使水分蒸散,减少到原来重量的30%。摊凉后将茶叶投入200度的热锅内进行杀青,抛闷结合,多抛少闷,持续10分钟后冷却,使水分减少至原重量的15%。之后进行冷揉,加压不宜过重,确保茶叶条索的完整度,揉时30分钟。把揉捻成团的茶叶打散,把每根茶叶整理成直条置于阳光下晒干,晒至青毛茶含水在10%后进行蒸制,蒸制时,将茶叶按照茶梗长度进行筛分,相差在2-4mm的茶叶一堆,再将茶叶按重分成若干份,每份8g,再将每份茶叶置于蒸汽口蒸软,蒸好后将茶叶按茶叶方向理顺,并将茶梗理齐,用绳子将茶梗扎紧。叶头部分,用纱布包裹,搓成圆球,留出茶梗部分,把参差不齐的茶梗切齐后,把揉好的茶叶晾放直至干透即得圆珠团茶。
实施例2
易冲泡圆珠团茶的制备方法如下:
选云南大叶种茶树,用食指和拇指把新梢的芽尖及1至2片嫩叶,小心用力掐下来。将采摘来的茶叶摊薄,促使水分蒸散,减少到原来重量的40%。摊凉后将茶叶投入180度的热锅内进行杀青,抛闷结合,多抛少闷,持续20分钟后冷却,使水分减少至原重量的18%。之后进行冷揉,揉捻力度,确保茶叶条索的完整度,揉时35分钟。把揉捻成团的茶叶打散,把每根茶叶整理成直条置于阳光下晒干,晒至青毛茶含水在8%后进行蒸制,蒸制时,将茶叶按照茶梗长度进行筛分,相差在2-4mm的茶叶一堆,再将茶叶按重分成若干份,每份9g,再将每份茶叶置于蒸汽口蒸软,蒸好后将茶叶按茶叶方向理顺,并将茶梗理齐,用绳子将茶梗扎紧。叶头部分用纱布包裹,搓成圆球,圆球外留出茶梗部分,把参差不齐的茶梗切齐后,把揉好的茶叶晾放直至干透即得圆珠团茶。
实施例3
易冲泡圆珠团茶的制备方法如下:
选云南大叶种茶树,用食指和拇指把新梢的芽尖及1至2片嫩叶,小心用力掐下来。将采摘来的茶叶摊薄,促使水分蒸散,减少到原来重量的50%。摊凉后将茶叶投入230度的热锅内进行杀青,抛闷结合,多抛少闷,持续30分钟后冷却,使水分减少至原重量的25%。之后进行冷揉,以轻-重-轻的力度进行揉捻,确保茶叶条索的完整度,揉时35分钟。把揉捻成团的茶叶打散,把每根茶叶整理成直条置于阳光下晒干,晒至青毛茶含水在12%后进行蒸制,蒸制时,将茶叶按照茶梗长度进行筛分,相差在2-4mm的茶叶一堆,再将茶叶按重分成若干份,每份10g,再将每份茶叶置于蒸汽口蒸软,蒸好后将茶叶按茶叶方向理顺,并将茶梗理齐,用绳子将茶梗扎紧。叶头部分用纱布包裹,搓成圆球,圆球外留出茶梗部分,把参差不齐的茶梗切齐后,把揉好的茶叶晾放直至干透即得圆珠团茶。
实施例4易冲泡圆珠团茶的制备方法如下:
选云南大叶种茶树,用食指和拇指把新梢的芽尖及1至2片嫩叶,小心用力掐下来。将采摘来的茶叶摊薄,促使水分蒸散,减少到原来重量的45%。摊凉后将茶叶投入210度的热锅内进行杀青,抛闷结合,多抛少闷,持续15分钟后冷却,使水分减少至原重量的20%。之后进行冷揉,以轻-重-轻的力度进行揉捻,确保茶叶条索的完整度,揉时30分钟。把揉捻成团的茶叶打散,把每根茶叶整理成直条置于阳光下晒干,晒至青毛茶含水在9%后进行蒸制,蒸制时,将茶叶按照茶梗长度进行筛分,相差在2-4mm的茶叶一堆,再将茶叶按重分成若干份,每份8g,再将每份茶叶置于蒸汽口蒸软,蒸好后将茶叶按茶叶方向理顺,并将茶梗理齐,用绳子将茶梗扎紧。叶头部分用纱布包裹,搓成圆球,圆球外留出茶梗部分,把参差不齐的茶梗切齐后,把揉好的茶叶晾放直至干透即得圆珠团茶。
实施例5易冲泡圆珠团茶的制备方法如下:
选云南大叶种茶树,用食指和拇指把新梢的芽尖及1至2片嫩叶,小心用力掐下来。将采摘来的茶叶摊薄,促使水分蒸散,减少到原来重量的35%。摊凉后将茶叶投入220度的热锅内进行杀青,抛闷结合,多抛少闷,持续10分钟后冷却。之后进行冷揉,以轻-重-轻的力度进行揉捻,确保茶叶条索的完整度,揉时38分钟。把揉捻成团的茶叶打散,把每根茶叶整理成直条置于阳光下晒干,晒至青毛茶含水在8.5%后进行蒸制,蒸制时,将茶叶按照茶梗长度进行筛分,相差在2-4mm的茶叶一堆,再将茶叶按重分成若干份,每份9g,再将每份茶叶置于蒸汽口蒸软,蒸好后将茶叶按茶叶方向理顺,并将茶梗理齐,用绳子将茶梗扎紧。叶头部分用纱布包裹,搓成圆球,圆球外留出茶梗部分,把参差不齐的茶梗切齐后,把揉好的茶叶晾放直至干透即得圆珠团茶。
实施例6
易冲泡圆珠团茶的制备方法如下:
选云南大叶种茶树,用食指和拇指把新梢的芽尖及1至2片嫩叶,小心用力掐下来。将采摘来的茶叶摊薄,促使水分蒸散,减少到原来重量的40%。摊凉后将茶叶投入180度的热锅内进行杀青,抛闷结合,多抛少闷,持续20分钟后冷却,使水分减少至原重量的25%。之后进行冷揉,揉捻力度,确保茶叶条索的完整度,揉时35分钟。把揉捻成团的茶叶打散,把每根茶叶整理成直条置于阳光下晒干,晒至青毛茶含水在8%后进行蒸制,蒸制时,将茶叶按照茶梗长度进行筛分,相差在2-4mm的茶叶一堆,再将茶叶按重分成若干份,每份9g,再将每份茶叶置于蒸汽口蒸软,蒸好后将茶叶按茶叶方向理顺,并将茶梗理齐,用绳子将茶梗扎紧。叶头部分用纱布包裹,搓成圆球,圆球外留出茶梗部分,把参差不齐的茶梗切齐后,把揉好的茶叶晾放直至干透即得圆珠团茶。
实施例7
易冲泡圆珠团茶的制备方法如下:
选云南大叶种茶树,用食指和拇指把新梢的芽尖及1至2片嫩叶,小心用力掐下来。将采摘来的茶叶摊薄,促使水分蒸散,减少到原来重量的40%。摊凉后将茶叶投入180度的热锅内进行杀青,抛闷结合,多抛少闷,持续5分钟后冷却,使水分减少至原重量的25%。之后进行冷揉,揉捻力度,确保茶叶条索的完整度,揉时32分钟。把揉捻成团的茶叶打散,把每根茶叶整理成直条置于阳光下晒干,晒至青毛茶含水在8%后进行蒸制,蒸制时,将茶叶按照茶梗长度进行筛分,相差在2-4mm的茶叶一堆,再将茶叶按重分成若干份,每份9g,再将每份茶叶置于蒸汽口蒸软,蒸好后将茶叶按茶叶方向理顺,并将茶梗理齐,用绳子将茶梗扎紧。叶头部分掺入菊花茶,用纱布包裹,搓成圆球,圆球外留出茶梗部分,把参差不齐的茶梗切齐后,把揉好的茶叶晾放直至干透即得菊花圆珠团茶。
实施例8易冲泡圆珠团茶的制备方法如下:
选云南大叶种茶树,用食指和拇指把新梢的芽尖及1至2片嫩叶,小心用力掐下来。将采摘来的茶叶摊薄,促使水分蒸散,减少到原来重量的32%。摊凉后将茶叶投入220度的热锅内进行杀青,抛闷结合,多抛少闷,持续6分钟后冷却。之后进行冷揉,以轻-重-轻的力度进行揉捻,确保茶叶条索的完整度,揉时37分钟。把揉捻成团的茶叶打散,把每根茶叶整理成直条置于阳光下晒干,晒至青毛茶含水在9%后进行蒸制,蒸制时,将茶叶按照茶梗长度进行筛分,相差在2-4mm的茶叶一堆,再将茶叶按重分成若干份,每份9g,再将每份茶叶置于蒸汽口蒸软,蒸好后将茶叶按茶叶方向理顺,并将茶梗理齐,用绳子将茶梗扎紧。叶头部分掺入玫瑰花茶,用纱布包裹,搓成圆球,圆球外留出茶梗部分,把参差不齐的茶梗切齐后,把揉好的茶叶晾放直至干透即得玫瑰圆珠团茶。
实施例9易冲泡圆珠团茶的制备方法如下:
选云南大叶种茶树,用食指和拇指把新梢的芽尖及1至2片嫩叶,小心用力掐下来。将采摘来的茶叶摊薄,促使水分蒸散,减少到原来重量的40%。摊凉后将茶叶投入205度的热锅内进行杀青,抛闷结合,多抛少闷,持续12分钟后冷却,使水分减少至原重量的20%。之后进行冷揉,以轻-重-轻的力度进行揉捻,确保茶叶条索的完整度,揉时30分钟。把揉捻成团的茶叶打散,把每根茶叶整理成直条置于阳光下晒干,晒至青毛茶含水在9%后进行蒸制,蒸制时,将茶叶按照茶梗长度进行筛分,相差在2-4mm的茶叶一堆,再将茶叶按重分成若干份,每份8g,再将每份茶叶置于蒸汽口蒸软,蒸好后将茶叶按茶叶方向理顺,并将茶梗理齐,用绳子将茶梗扎紧。叶头部分掺入4-5颗枸杞,用纱布包裹,搓成圆球,圆球外留出茶梗部分,把参差不齐的茶梗切齐后,把揉好的茶叶晾放直至干透即得枸杞圆珠团茶。
对比例实施例1-9与传统方法制备的普洱圆珠团茶的泡制时间比对
实施例1-9制备的普洱圆珠团茶的冲泡方法如下:
将制备的普洱圆珠团茶固定于泡制装置的固定座上,然后缓缓倒入85℃的热水,进行醒茶40-50s至叶条微微开放,之后茶汤倒掉,醒茶完成。之后进行第一次冲泡在注水13-15s后出汤,此时的龙珠叶芽基本展开,随后在注水5-10s后出汤。
传统普洱圆珠团茶的泡制方法如下:将制备的普洱圆珠团茶投入透明玻璃茶壶内,然后缓缓倒入85℃的热水,进行醒茶60s至叶条微微开放,之后茶汤倒掉,醒茶完成。之后进行第一次冲泡在注水20s后出汤,此时的龙珠叶芽基本展开,随后在注水5-10s后出汤。
实施例1-9制备的普洱圆珠团茶冲泡方法与传统方法制备的圆珠团茶冲泡时间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实施例1-9与传统方法制备的圆珠团茶冲泡时间对比
Figure 342144DEST_PATH_IMAGE002
从表1可知,使茶叶全部展开的冲泡时间=醒茶时间+第一次冲泡时间,实施例1-9制备的圆珠团茶在冲泡时使茶叶全部展开的冲泡时间不大于65s,而传统的冲泡时间为80s,因此,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圆珠团茶较传统方法制备的圆珠团茶更易散开、冲泡。

Claims (10)

1.一种易冲泡圆珠团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成形的圆球形茶叶叶头及起支撑茶叶叶头作用的茶叶叶柄。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易冲泡圆珠团茶,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球形茶叶叶头内部或外部夹放或包裹有功能性食品或药品。
3.权利要求1所述易冲泡圆珠团茶的制作方法,包括采摘鲜叶—摊凉—杀青—揉捻—理条—晒干—蒸制—干燥工序,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采摘鲜叶:采摘茶树上新梢的芽尖及1至2片嫩叶;
2)摊凉:将采摘的茶叶在阴凉处摊薄,至原重量的30%-50%;
3)杀青:将茶叶投入热锅内,采用抛闷结合,多抛少闷的方法杀青5-30min;
4)揉捻:将茶叶轻轻冷揉成团,确保茶叶条索的完整度,揉时30-40min;
5)理条:把所述成团茶叶打散,再把每根茶叶整理成直条;
6)晒干:将所述直条置于阳光下晒干,晒至青毛茶含水量为8-12%;
7)蒸制:
S1、蒸茶:将茶叶按照茶梗长度进行筛分,相差在2-4mm的茶叶一堆,再将茶叶按冲泡的规格称重后,使用蒸汽将茶叶蒸软后并冷却;
S2、理条固定茶梗:将冷却后的茶叶茶梗朝同一方向并理齐后扎紧;
S3、定型揉捻:将茶叶叶头部分用纱布包裹并搓成圆球,露出茶梗部分把参差不齐的茶梗切齐,得到定型茶叶,所述定型茶叶上部为叶头,下部茶梗部分为叶柄;
8)干燥:将所述定型茶叶干燥至其完全失去水分得到目标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易冲泡圆珠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所述热锅的温度为180-23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易冲泡圆珠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茶叶品种为云南大叶种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易冲泡圆珠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扎紧茶梗的材料为食品级绳子或线。
7.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冲泡圆珠团茶的冲泡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易冲泡圆珠团茶固定于茶壶/茶杯内,用开水冲泡即得。
8.权利要求1所述易冲泡圆珠团茶的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杯体(1),设置在杯体(1)下方的底座(2),所述底座(2)与杯体(1)可拆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内设置有自动旋转组件(4),自动旋转组件(4)中的转动杆(5)顶部设置有团茶固定座(6),所述杯体(1)下方的内部设置有滑槽(7),所述滑槽(7)沿杯体(1)的高度方向设置,自动旋转组件(4)中的升降板(8)侧壁靠近滑槽(7)的位置设置有滑块(9),所述滑块(9)置于滑槽(7)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易冲泡圆珠团茶的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杆(5)的底部与底座(2)可转动设置,所述自动旋转组件(4)还包括套设在转动杆(5)外部的动力弹簧(10),所述动力弹簧(10)设置在升降板(8)与底座的底板之间,所述升降板(8)的侧壁与杯体(1)的内壁接触设置,所述转动杆(5)的侧壁设置有螺纹槽(11),所述升降板(8)的中心设置有圆孔(12),所述圆孔(12)侧壁设置有限位块(13),所述转动杆(5)穿过升降板(8)的圆孔(12),限位块(13)置于螺纹槽(11)中并可沿螺纹槽(11)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易冲泡圆珠团茶的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中部设置有回转筒(14),所述回转筒(14)的内部设置有回转槽(15),所述转动杆(5)的底部设置有回转块(16),所述回转块(16)置于回转槽(15)中。
CN202010804837.7A 2020-08-12 2020-08-12 一种易冲泡圆珠团茶及其制备、泡制方法以及泡制装置 Active CN1119037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04837.7A CN111903779B (zh) 2020-08-12 2020-08-12 一种易冲泡圆珠团茶及其制备、泡制方法以及泡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04837.7A CN111903779B (zh) 2020-08-12 2020-08-12 一种易冲泡圆珠团茶及其制备、泡制方法以及泡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03779A true CN111903779A (zh) 2020-11-10
CN111903779B CN111903779B (zh) 2023-04-21

Family

ID=73284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04837.7A Active CN111903779B (zh) 2020-08-12 2020-08-12 一种易冲泡圆珠团茶及其制备、泡制方法以及泡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0377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47475A (zh) * 2021-07-06 2021-11-16 上海蔓见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龙珠茶及其制作工艺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18949A (zh) * 2007-01-12 2008-07-16 贵州省湄潭县核桃坝茶果有限责任公司 多色型花珠茶及其制作方法
TWM524159U (zh) * 2015-09-02 2016-06-21 Univ Tainan Technology 泡茶杯
CN206403571U (zh) * 2016-10-31 2017-08-15 程天舒 一种杯子
CN107094917A (zh) * 2017-05-02 2017-08-29 雷永亮 一种龙珠茶的制作工艺
CN109431209A (zh) * 2019-01-11 2019-03-08 刘金龙 一种茶水隔离式的双层茶杯
CN210354205U (zh) * 2019-09-20 2020-04-21 永康市尚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泡茶杯
CN111358252A (zh) * 2020-04-22 2020-07-03 安徽省富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式泡茶师
CN213308842U (zh) * 2020-08-12 2021-06-01 李俊 一种用于泡制团茶的茶杯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18949A (zh) * 2007-01-12 2008-07-16 贵州省湄潭县核桃坝茶果有限责任公司 多色型花珠茶及其制作方法
TWM524159U (zh) * 2015-09-02 2016-06-21 Univ Tainan Technology 泡茶杯
CN206403571U (zh) * 2016-10-31 2017-08-15 程天舒 一种杯子
CN107094917A (zh) * 2017-05-02 2017-08-29 雷永亮 一种龙珠茶的制作工艺
CN109431209A (zh) * 2019-01-11 2019-03-08 刘金龙 一种茶水隔离式的双层茶杯
CN210354205U (zh) * 2019-09-20 2020-04-21 永康市尚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泡茶杯
CN111358252A (zh) * 2020-04-22 2020-07-03 安徽省富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式泡茶师
CN213308842U (zh) * 2020-08-12 2021-06-01 李俊 一种用于泡制团茶的茶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47475A (zh) * 2021-07-06 2021-11-16 上海蔓见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龙珠茶及其制作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03779B (zh) 2023-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53718B (zh) 一种金线莲发酵红茶的制备方法
CN103330015B (zh) 一种红茶的制备方法
CN103636822B (zh) 一种针形红茶的生产方法
CN103621694B (zh) 一种白茶的制备方法
CN102715293B (zh) 一种条形老叶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4489142B (zh) 一种祁红金钩红茶加工方法
CN102388995A (zh) 一种黑茶加工方法
CN103229860A (zh) 一种红茶的制作加工工艺
CN101971890B (zh) 乌龙功夫茶的生产工艺
CN108740102B (zh) 兰花香型富硒绿茶的加工方法
CN102919405A (zh) 浓香型铁观音的制作方法
CN101978842A (zh) 鲜香型铁观音紧压制作工艺及其制得产品
CN107087693B (zh) 一种陈皮普洱茶的制备方法
CN103262919A (zh) 一种提高天尖黑毛茶品质的加工方法
CN101697760B (zh) 苞茶制作工艺
CN104186743A (zh) 千年古红茶加工工艺
CN105360370A (zh) 一种珠形红茶加工工艺
CN100493365C (zh) 具有鲜花自然造型的工艺茶及其制作方法
CN105341191A (zh) 一种金牡丹红茶的制备方法
CN101248879B (zh) 一种五加叶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83715A (zh) 一种绿茶制作工艺
CN112772742A (zh) 一种手撕普洱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12715702A (zh) 一种肉桂树鲜叶加工桂味红茶的方法
CN106942401B (zh) 早春甘露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03779A (zh) 一种易冲泡圆珠团茶及其制备、泡制方法以及泡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