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22344B - 透镜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透镜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22344B
CN111722344B CN202010194596.9A CN202010194596A CN111722344B CN 111722344 B CN111722344 B CN 111722344B CN 202010194596 A CN202010194596 A CN 202010194596A CN 111722344 B CN111722344 B CN 1117223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axis
protruding
glass
hol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9459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22344A (zh
Inventor
白鸟敏男
神崎阳介
小宫山忠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7223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223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223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223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ens and mount having complementary engagement means, e.g. screw/threa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3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permitting adjust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5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glu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Blocking Light For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高精度地调节透镜间的间隔且廉价的透镜单元及其制造方法。在第五透镜体(L50)的像侧,设置有比周围更朝向像侧局部地突出的突出部(L50B)。在接合透镜(L60)的物侧,在透镜面(L6R1)的外侧,设置有作为与突出部抵接的平面的接合透镜上表面(L6A)。突出部在周向上以等间隔形成有二十一个,根据其向像侧的突出量,分别分类为由三个突出部构成的(L50B1)组成的组~(L50B7)组成的组。能够根据实际测量的第五透镜(L5)的厚度,从上述(L50B1~L50B7)中选择实际上与接合透镜上表面(L6A)抵接的突出部,以使第五透镜(L5)和接合透镜(L60)之间的间隔达到最佳值。

Description

透镜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多个透镜和收容/固定它们的镜筒的透镜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作为装设于汽车、监控摄像头等上的拍摄装置所使用的光学系统,使用在从物侧到像侧(拍摄元件侧)之间沿光轴(拍摄装置的光轴)方向配置有多个透镜的透镜单元。该透镜单元被设计为使可见光形成的物体的图像在拍摄元件上良好地成像。因此,要求高精度地固定各透镜之间的位置关系、各透镜和镜筒之间以及该透镜单元和拍摄元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镜筒由高耐候性的树脂材料构成。另外,作为这种小型的拍摄装置中的透镜的构成材料,有玻璃和树脂材料两种。前者虽然机械强度高但是昂贵,后者虽然机械强度低但是廉价。因为玻璃的热膨胀系数通常小于树脂材料的热膨胀系数,所以理想的是将高温时的热膨胀引起的形状、位置的微小变化对成像特性(焦点位置的变化等)带来的影响较大的透镜设为玻璃制(玻璃透镜)。另一方面,树脂材料制的透镜(塑料透镜)廉价,而且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制造非球面形状的透镜。因为对于镜筒用的树脂材料特别要求耐候性,而对于透镜用的树脂材料要求光学特性(透光率等),所以对于它们使用不同的树脂材料,对于前者,使用结晶塑料,对于后者,使用非晶塑料。
即使在形成同样的透镜面形状的情况下,塑料透镜和玻璃透镜也使用不同的手法,前者使用树脂成型,而后者使用抛光加工。另一方面,关于透镜的厚度,在通过树脂成型制造的塑料透镜的情况下,精度为几μm以下,而在玻璃透镜的情况下,精度比其粗糙,大约为几十μm。因此,为了精密地设定玻璃透镜和在光轴方向上与之相邻的透镜之间的间隔,需要考虑这种玻璃透镜的厚度的偏差。
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一部分使用玻璃透镜的透镜单元中能够微调玻璃透镜和与之相邻的透镜之间的间隔的技术。在此,玻璃透镜固定于树脂材料制的透镜保持架上,在透镜保持架上,设置有多个向相邻的透镜侧突出的突出部,该透镜和透镜保持架(玻璃透镜)之间的间隔由该突出部的突出量决定。因为该突出部由树脂材料构成,所以能够根据实际测量的玻璃透镜的厚度,通过热熔加工来调节其突出量。由此,能够微调上述的透镜间隔,无论玻璃透镜的厚度如何,都能够获得成像特性良好的透镜单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549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透镜间隔的精度由突出量的精度决定,因为该精度通过热熔加工来决定,所以其精度不高,或者,为了高精度地进行该加工而需要昂贵的设备。因此,很难获得能够高精度地调节透镜间的间隔且廉价的透镜单元。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高精度地调节透镜间的间隔且廉价的透镜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透镜单元具有: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配置于沿着光轴的最靠物侧的位置;多个透镜,多个所述透镜配置于比所述第一透镜更靠像侧的位置;以及镜筒,所述镜筒收容所述第一透镜及多个所述透镜,多个所述透镜之一的玻璃制的玻璃透镜由透镜保持架支承从所述光轴观察时的外侧并收容在所述镜筒内,在所述透镜保持架上,在光轴方向上的一侧形成有朝向该一侧局部地突出的多个突出部,多个所述突出部根据突出量划分为多个突出部组,在光轴方向上的所述一侧与所述玻璃透镜相邻的所述透镜即一侧透镜被卡止在属于一个所述突出部组的多个所述突出部,由此确定了在光轴方向上与所述玻璃透镜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这种构成中,玻璃透镜和透镜保持架一体化而成的透镜体被收容在镜筒内。透镜体(透镜保持架)和一侧透镜经由形成于透镜保持架上的多个突出部抵接,玻璃透镜和一侧透镜之间的光轴方向上的间隔由该突出部的突出量决定。在此,因为突出部的突出量按突出部组在形成透镜保持架时精密地确定,所以通过选定突出部组能够微调上述间隔。由此,即使在玻璃透镜的厚度等存在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改善该透镜单元的成像特性。
另外,在所述透镜保持架上的另一侧与所述玻璃透镜相邻的所述透镜即另一侧透镜和所述透镜保持架通过使互相形成的卡合结构彼此卡合,光轴方向、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中的至少任一方向上的互相的位置关系被固定,从光轴方向观察时,所述突出部和所述卡合结构具有重复的区域。
在这种构成中,在玻璃透镜的另一侧与玻璃透镜相邻的另一侧透镜和透镜保持架之间的位置关系由卡合结构决定。由此,确定了一侧透镜、玻璃透镜(透镜体)以及另一侧透镜的位置关系。这时,从光轴方向观察时,通过使卡合结构和突出部重复,抑制了在透镜体之后将另一侧透镜嵌入镜筒或者在另一侧透镜之后将透镜体和一侧透镜嵌入镜筒时镜筒、塑料透镜(一侧透镜、另一侧透镜)发生变形。
另外,在光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被设为所述一侧透镜。
在这种构成中,一侧透镜被设为接合透镜。通过这样的构成,提高了透镜系统的构成的自由度。
另外,在所述玻璃透镜上的像侧的表面形成有薄膜状的红外截止滤波器,其切断波长比要成像的光的波长长的光。
通过使用薄膜状的红外截止滤波器,特别是,抑制了作为拍摄对象不需要且无法获得良好的成像特性的近红外光到达像面,并且不需要作为单独的零件设置红外截止滤波器。这时,虽然形成有红外截止滤波器的玻璃透镜和一侧透镜之间的间隔也会对重影、光斑的产生带来影响,但是通过使用上述突出部对间隔进行微调,也能够抑制这样的不利影响。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透镜单元的制造方法是所述透镜单元的制造方法,其具备:透镜配置工序,将所述玻璃透镜配置在透镜嵌入孔内,所述透镜嵌入孔是在所述透镜保持架上沿光轴方向对光轴周围的区域下挖而成的孔部;固定工序,用粘接剂将配置的所述玻璃透镜和所述透镜嵌入孔的内表面之间固定;选定工序,测定固定后的所述玻璃透镜的沿着光轴方向的厚度,根据该厚度选定一个所述突出部组;突出部加工工序,对属于所述突出量比选定的所述突出部组大的其他所述突出部组的所述突出部进行加工,以使属于所选定的所述突出部组的所述突出部能够将所述一侧透镜卡止;以及透镜体配置工序,在所述突出部加工工序之后,将固定有所述玻璃透镜的所述透镜保持架配置在所述镜筒内。
在该制造方法中,通过透镜配置工序和固定工序制造所述透镜体。之后,通过选定工序和突出部加工工序,确定与一侧透镜抵接的突出部(突出部组),以使一侧透镜和玻璃透镜之间的间隔合适,然后,通过透镜体配置工序将该透镜体配置在镜筒内。在突出部加工工序中,对突出量比选定的突出部组大的突出部进行加工,但是该加工不要求高精度。因此,能够微调该透镜间隔,并且该透镜单元易于制造。
另外,在从光轴观察时的所述透镜保持架上的所述透镜嵌入孔的周围形成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向与沿着光轴方向下挖所述透镜嵌入孔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突出,在所述透镜配置工序之后且所述固定工序之前,具备铆接工序,使所述突起部向光轴侧弯曲成不与所述玻璃透镜接触的状态。
通过像这样将突起部设置于透镜保持架上,将玻璃透镜收容在透镜嵌入孔内的作业容易,在固定工序之后,即使在存在突起部的部位,玻璃透镜也被固定在透镜保持架上。另外,抑制了玻璃透镜在粘接剂固化前从透镜保持架移动。
另外,在所述固定工序之后且所述透镜体配置工序之前,具备光圈配置工序,将光圈安装在所述透镜保持架上的所述另一侧的表面。
通过这种制造方法,不仅玻璃透镜而且光圈也固定在透镜保持架上。因此,玻璃透镜、一侧透镜、另一侧透镜及它们与光圈的位置关系也经由透镜保持架被固定。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获得能高精度地调节透镜间的间隔且廉价的透镜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单元的剖视图。
图2的(a)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单元所使用的镜筒的剖视图,图2的(b)是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单元的分解组装图。
图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单元的从像侧观察透镜保持架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单元的从物侧观察配置了第五透镜的状态的透镜保持架的俯视图。
图6的(a)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单元的从像侧观察透镜保持架单体的俯视图,图6的(b)是从像侧观察配置了第五透镜的透镜保持架的俯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单元的沿着第五透镜体的光轴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单元中的第五透镜体和光圈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9是制造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单元中的第五透镜体时的工序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单元中的、透镜单元上的突出部和比其更靠上侧的台阶部等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透镜单元;10…镜筒;10A…第一收容部;10B…第二收容部;11…第一载置部;12…第二载置部;13…第一透镜卡止部;20…光圈;20A…定位孔;20B…开口;21…遮光板;30…O型圈;40…弹性部件;51…透镜保持架;51A…凸部;51B…光圈载置面;51C…透镜嵌入孔;51D…透镜固定面;51E…肋;51F…突起部;51G…透镜保持架底面;51H…第一粘接剂用槽;51J…第二粘接剂用槽(缺口部);52…IR截止涂层(红外截止滤波器);100…拍摄元件;200…粘接剂层;A…光轴;Im…像(侧);L1…第一透镜;L1A…第一透镜第一下表面;L1B…第一透镜第二下表面;L1C…第一透镜外周面;L2…第二透镜;L2A…第二透镜第一上表面;L2B、L3A、L3B、L4A、L4B、L50A…台阶部(卡合结构);L2C…第二透镜外周面;L3…第三透镜;L3C…第三透镜外周面;L4…第四透镜(另一侧透镜);L4C…第四透镜外周面;L5…第五透镜(玻璃透镜);L6…第六透镜;L6A…接合透镜上表面;L6B…接合透镜下表面;L6C…第六透镜外周面;L7…第七透镜;L50…第五透镜体;L50B、L50B1~L50B7…突出部;L50C…第五透镜体外周面;L60…接合透镜(像侧透镜:一侧透镜);Ob…物(侧);R1…第一表面;R2…第二表面;X…负载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单元1的沿着光轴A的剖视图。在此,物(Ob)侧是图中上侧,像(Im)侧是图中下侧,拍摄元件100位于图中最下部。透镜L1~L7分别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镜筒10上。在图1中,主要记载了各透镜、光圈20或者用于使各透镜和镜筒10之间固定的构成,实际上还具备用于固定拍摄元件100和镜筒10的位置关系的结构,但省略了其记载。
拍摄元件100是二维CMOS图像传感器,各像素在与光轴A垂直的面内二维排列,实际上拍摄元件100被盖玻片(未图示)覆盖。在图1中,构成有具备第一透镜L1至第七透镜L7的透镜单元1。透镜单元1构成为以期望的视场、期望的方式使拍摄对象的可见光的图像在拍摄元件100上(像面)成像。
在图1中,设置于最靠物侧(图中上侧)的第一透镜L1是鱼眼透镜,拍摄装置的视场等主要由其决定。在比其靠拍摄元件100侧(像侧)的位置,依次配置有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以及第七透镜L7。各透镜具备围绕光轴A大致对称的形状。另外,在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光束的光圈20。另外,在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之间还适当地设置有用于消除不需要的光的遮光板,但图1中省略了其记载。
另外,图2的(a)是仅镜筒10的沿着光轴A的剖视图,图2的(b)是从图1中的斜上侧(物侧)观察的镜筒10的立体图。在该镜筒10的物侧(图中上侧)设置有内周面为大致呈圆筒形状的空洞部即第一收容部10A,第一收容部10A的像侧的底面是与第一透镜L1抵接的第一载置部11。另外,在比第一载置部11靠像侧(图中下侧)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收容部10B,该第二收容部10B设为与第一收容部10A同轴,是比第一收容部10A小径的大致圆筒形状的空洞部,第二收容部10B的像侧的底面是与接合透镜L60(后面将描述的像侧透镜)抵接的第二载置部12。第一收容部10A和第二收容部10B的中心轴是共同的,等于光轴A。另外,如图2的(a)所示,实际上,第二收容部10B的内周面从物侧朝向像侧逐渐缩小。
在图1中,各透镜的物侧、像侧的透镜面(形成图像的光穿过的面)被适当地加工成曲面(凸曲面、凹曲面),以使透镜单元1获得期望的成像特性。下面,各透镜的物侧的透镜面称为第一表面R1,像侧的透镜面称为第二表面R2。另外,作为透镜面的形状(凸曲面或凹曲面),关于第一表面R1的形状,意思是从物侧观察的形状,关于第二表面R2的形状,意思是从像侧观察的形状。
通常,作为构成这种小型的拍摄装置的透镜的材料,有玻璃和树脂材料两种。前者机械强度高但是昂贵,后者机械强度低但是廉价。另外,因为玻璃的热膨胀系数小于树脂材料,所以优选将高温时的热膨胀引起的形状、位置的细微变化对成像特性(焦点位置的变化等)带来较大影响的透镜设为玻璃透镜。因此,为了使透镜单元1实现高性能且廉价,理想的是,仅将优选玻璃制的透镜设为玻璃制的透镜(玻璃透镜),将其他透镜设为树脂材料制的透镜(塑料透镜)。
从这一观点来看,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配置于最靠物侧的第一透镜L1位于拍摄装置1的最表面的位置,所以设为不易划伤的玻璃透镜。另外,因为与光圈20相邻的透镜(第四透镜L4及第五透镜L5)由于温度变化而引起明显的焦点距离的变化,所以将其中的任意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五透镜L5)设为玻璃透镜。其他透镜则使用廉价的塑料透镜。
第一透镜L1是负透镜,其物侧的透镜面L1R1被设为凸曲面,其像侧的透镜面L1R2被设为凹曲面。在第一透镜L1的上表面侧,透镜面L1R1几乎占据了整体。在第一透镜L1的下表面侧(像侧),在透镜面L2R2的外侧,设置有由与光轴A垂直的平面构成的第一透镜第一下表面L1A。在第一透镜第一下表面L1A的更外侧,设置有与第一透镜第一下表面L1A平行且位于比第一下表面L1A靠物侧(图中上侧)的位置的第一透镜第二下表面L1B。另外,第一透镜L1的最外周部构成以光轴A为中心轴的圆筒形状的第一透镜外周面L1C。这些表面中,光学上使用的是透镜面L1R1和L1R2,其他表面用于将第一透镜L1固定于镜筒10。
在图1中,镜筒10的上端侧为第一透镜卡止部13,其朝向光轴A(中心)侧弯曲,以限制第一透镜L1向物侧的移动。另外,第一透镜第一下表面L1A与镜筒10的第一载置部11抵接。因此,第一透镜L1在光轴A方向上相对于镜筒10的位置关系在物侧(图中上侧)由第一透镜卡止部13决定,在像侧(图中下侧)由第一载置部11决定。这时,在比第一透镜第一下表面L1A靠外侧的位置,通过在第一透镜第二下表面L1B和第一载置部11的间隙配置在与光轴A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压缩且弹性变形的环状的O型圈30,获得镜筒10内部的防水功能。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的第一透镜卡止部13的形状是为了将第一透镜l 1固定于镜筒10而进行加工(热铆接)之后的形状,如图2的(a)所示,固定前的镜筒10的上端部侧的形状是能够从上侧将第一透镜L1如图1所示插入镜筒10内的形状。
另外,第一透镜外周面L1C与镜筒10的第一收容部10A的内周面抵接。由此,确定第一透镜L1和镜筒10在与光轴A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即,通过上述构成,第一透镜L1固定在镜筒10上。
第二透镜L2是负透镜,其物侧的透镜面L2R1被设为凸曲面,其像侧的透镜面L2R2被设为凹曲面。在第二透镜L2的物侧(图中上侧),在透镜面L2R1的外侧设置有第二透镜第一上表面L2A,其是与光轴A垂直且位于比透镜面L2R1靠像侧(图中下侧)的位置的平面。另外,在第二透镜L2的像侧(图中下侧),在比透镜面L2R2靠外侧的位置设置有由与光轴A平行的面及垂直的面构成的台阶部(卡合结构)L2B。构成第二透镜L2的最外周的面即第二透镜外周面L2C与第二收容部10B的内周面抵接。第二透镜外周面L2C形成为围绕其光轴A的内径朝向像侧逐渐缩小的大致圆锥面形状。由此,确定第二透镜L2和镜筒10在与光轴A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置关系。
另外,在比第一载置部11靠内侧(靠近光轴A的一侧)且比透镜面L1R2及透镜面L2R1靠外侧的区域,第二透镜第一上表面L2A和第一透镜第一下表面L1A之间配置有弹性部件40,其由弹性体构成,并且在光轴A方向上薄。即,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在沿着光轴A的方向上不是直接相接,而是在它们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40。
第三透镜L3是正透镜,其物侧的透镜面L3R1被设为凹曲面,其像侧的透镜面L3R2被设为凸曲面。在第三透镜L3的物侧(图中上侧),在透镜面L3R1的外侧,设置有以与第二透镜L2的台阶部L2B卡合的方式形成的台阶部(卡合结构)L3A。另外,在第三透镜L3的像侧(图中下侧),在比透镜面L3R2靠外侧的位置,设置有由与光轴A平行的面及垂直的面构成的台阶部(卡合结构)L3B。另外,构成第三透镜L3的最外周的大致圆筒形状的面即第三透镜外周面L3C不与第二收容部10B的内周面接触。
第四透镜L4是正透镜,其物侧的表面L4R1被设为凹曲面,其像侧的表面L4R2被设为凸曲面。在第四透镜L4的物侧(图中上侧),在透镜面L4R1的外侧,设置有以与第三透镜L3的台阶部L3B卡合的方式形成的台阶部(卡合结构)L4A。另外,在第四透镜L4的像侧(图中下侧),在比透镜面L4R2靠外侧的位置,设置有由与光轴A平行的面及垂直的面构成的台阶部(卡合结构)L4B。另外,构成第四透镜L4的最外周的大致圆筒形状的面即第四透镜外周面L4C不与第二收容部10B的内周面接触。即,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不与镜筒10接触。
如上所述,第五透镜L5是玻璃制的,且是正透镜,其物侧的表面L5R1被设为凸曲面,其像侧的表面L5R2被设为凸曲面。但是,第五透镜L5与其他透镜不同,以被压入固定于树脂材料制的透镜保持架51并与之一体化的第五透镜体L50的状态收容在镜筒10内。即,第五透镜L5以作为第五透镜体L50的状态,与树脂材料制的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同样被视为透镜。
在第五透镜体L50的物侧(图中上侧),在第五透镜L5的外侧的透镜保持架51上,设置有以与第四透镜L4的台阶部L4B卡合的方式形成的台阶部(卡合结构)L50A。另外,在第五透镜体L50的像侧(图中下侧),在比第五透镜L5靠外侧的位置,设置有比周围更朝向像侧(图中下侧)局部地突出的突出部L50B。关于突出部L50B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描述。另外,构成第五透镜体L50的最外周的面即第五透镜体外周面L50C与第二收容部10B的内周面抵接。第五透镜体外周面L50C形成为围绕其光轴A的内径朝向像侧逐渐缩小的大致圆锥面形状。由此,确定第五透镜体L50(第五透镜L5)和镜筒10在与光轴A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置关系。
另外,在第五透镜L5的像侧的透镜面L5R2上形成有IR截止涂层(红外截止滤波器)52。通过IR截止涂层52,能够消除朝向拍摄元件100侧的可见光以外的成分即近红外光。因为在针对可见光优化透镜单元1的成像特性时,对于近红外光不是最佳的,所以为了获得优质的图像,理想的是采用近红外光无法到达拍摄元件100的构成。IR截止涂层52抑制这样的近红外光到达拍摄元件100侧,由此,通过拍摄元件100能够只获得成像特性良好的可见光的图像。IR截止涂层52设为使波长比截止波长短的光透过而不使波长比其长的光透过的多层膜,例如通过蒸镀等形成薄膜状。因为这样的IR截止涂层52特别是能够在玻璃透镜上良好地成膜,所以能够容易地形成在透镜面L5R2上。
第六透镜L6是负透镜,其物侧的表面L6R1被设为凹曲面,其像侧的表面L6R2被设为凹曲面。第七透镜L7是外径小于第六透镜L6的正透镜,其物侧的表面L7R1被设为凸曲面,其像侧的表面L7R2被设为凸曲面。另外,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被设定为通过将对置的透镜面以嵌合的方式接合,构成处于最靠像侧的接合透镜(像侧透镜)L60。即,实质上成为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透镜是接合透镜L60,其是第六透镜L6的像侧的透镜面L6R2和第七透镜L7的物侧的透镜面L7R1以嵌合的方式接合而成的。
在接合透镜L60(第六透镜L6)的物侧(图中上侧),在透镜面L6R1的外侧,设置有接合透镜上表面L6A,其为与第五透镜体L50的突出部L50B抵接的平面。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为了方便,记载为突出部L50B在夹着光轴A的两侧与接合透镜上表面L6A抵接,在此,后面将描述的突出部L50B的位置没有准确地反映。关于突出部L50B的实际的构成和准确的位置将在后面描述。
另外,在接合透镜L60(第六透镜L6)的像侧(图中下侧),在比透镜面L7R2靠外侧的位置,设置有接合透镜下表面L6B,其为与光轴A垂直的平面。接合透镜下表面L6B与第二载置部12抵接。构成接合透镜L60(第六透镜L6)的最外周的面即第六透镜外周面L6C与第二收容部10B的内周面抵接。第六透镜外周面L6C形成为围绕其光轴A的内径朝向像侧逐渐缩小的大致圆锥面形状。因此,接合透镜L60在沿着光轴A的方向上的位置在像侧由镜筒10(第二载置部12)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第五透镜体L50(突出部L50B)在像侧卡止于接合透镜L60,所以第五透镜体L50在沿着光轴A的方向上的位置在像侧经由接合透镜L60被第二载置部12(镜筒10)限制。
另外,通过上述构成,通过台阶部L4B和台阶部L50A卡合,第四透镜L4在沿着光轴A的方向上的位置在像侧经由第五透镜体L50和接合透镜L60由镜筒10限制。另一方面,通过台阶部L4B和台阶部L50A卡合,第四透镜L4的与光轴A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置经由第五透镜体L50由第二收容部10B的内周面决定。同样地,通过台阶部L3B和台阶部L4A卡合,第三透镜L3的沿着光轴A的方向上的位置在像侧经由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体L50以及接合透镜L60由镜筒10限制。另一方面,通过台阶部L3B和台阶部L4A卡合,第三透镜L3的与光轴A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置经由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体L50由第二收容部10B的内周面决定。
另外,通过上述构成,通过台阶部L2B和台阶部L3A卡合,第二透镜L2的沿着光轴A的方向上的位置在像侧经由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体L50以及接合透镜L60由镜筒10限制。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第二透镜L2的与光轴A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置由第二收容部10B的内周面决定。
即,在上述构成中,第二透镜L2~接合透镜L60(第七透镜L7)中的第二透镜L2、第五透镜L5(第五透镜体L50)以及接合透镜L60是其外周部与镜筒10的第二收容部10B的内周面抵接的接触透镜。由此,这些接触透镜在与光轴A垂直的方向上与镜筒10之间的位置关系被固定。另一方面,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是不与第二收容部10B的内周面直接接触的非接触式透镜。非接触式透镜通过经由如上所述的台阶部(卡合结构)直接或间接地与其物侧、像侧的接触透镜卡合,与接触透镜之间在与光轴A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置关系被固定,由此,在该方向上与镜筒10之间的位置关系被固定。由此,第二透镜L2~接合透镜L60(第七透镜L7)中的所有透镜在与光轴A垂直的方向上与镜筒10之间的位置关系被固定。
另一方面,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的外周面不与第二收容部10B的内周面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由于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和镜筒10的热膨胀差导致的力施加在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透镜系)、镜筒10上。因此,抑制了因热膨胀差导致的透镜的变形等,减小了温度变化对成像特性的不利影响。
图3是该透镜单元1的分解立体图,在此,还记载了图1中省略记载的遮光板21。在此,接合透镜L60、第五透镜体L50、光圈20、第四透镜L4、第三透镜L3、遮光板21、第二透镜L2、弹性部件40、O型圈30以及第一透镜L1从图中上侧(物侧)依次安装于镜筒10上。如图所示,弹性部件40和O型圈30被设为环状。
作为镜筒10的材料,优选使用耐候性优异的结晶塑料(聚乙烯、聚酰胺以及聚四氟乙烯)。另一方面,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六透镜L6以及第七透镜L7由作为透镜的性能(透光性、成型性)优异的非晶塑料(聚碳酸酯等)构成。另外,因为透镜保持架51由与第四透镜L4等相同的非晶塑料构成,所以第五透镜体L50整体上能够视为与第四透镜L4等同样的塑料透镜。如上所述,第一透镜L1和第五透镜L5被设为玻璃制。
在该透镜单元1中,因为在像侧与光圈20相邻的第五透镜L5和在像侧与第五透镜L5相邻的接合透镜(像侧透镜)L60之间的间隔对成像特性影响很大,所以要求精密地确定该间隔。另外,在第五透镜L5中,在作为接合透镜L60侧的透镜面的L5R2上,形成有红外截止涂层5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该间隔没有被优化,有时会产生反射光斑或重影。
另一方面,例如作为塑料透镜的第四透镜L4等的沿着光轴A方向上的厚度的误差处于几μm以下的范围内,与此相对,通过抛光加工制造的玻璃透镜即第五透镜L5的厚度误差较大,并且比第四透镜L4等更粗糙,大约处于几十μm的范围内。该透镜单元1构成为能够补偿像这样的第五透镜L5的厚度的偏差对第五透镜L5和接合透镜L60的间隔的影响。下面对这一点进行说明。
图4是从像侧观察构成第五透镜体L50的透镜保持架51的立体图。图5是从物侧观察配置有第五透镜L5的状态下的透镜保持架51(第五透镜体L50)的俯视图,图6是从像侧观察透镜保持架51的俯视图(a:透镜保持架51单体,b:配置有第五透镜L5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主要基于图1的装配后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下文主要对形成图1的状态之前(装配前)的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这时,光轴A、物侧以及像侧等意味着各构成要素设为图1中的配置的情况下的光轴、物侧以及像侧等。
如图4所示,所述突出部L50B在周向上以等间隔形成有二十一个,根据其向像侧的突出量,分为分别由三个突出部L50B构成的L50B1组成的组(突出部组)~L50B7组成的组。该突出量设定为从L50B1朝向L50B7逐渐增大。因此,制造该透镜单元1时,可以根据如上所述实际测量的接合于透镜保持架51之后的第五透镜L5的厚度,从上述的L50B1~L50B7中选择实际上与接合透镜上表面L6A抵接的突出部L50B,以使第五透镜L5和接合透镜L60之间的间隔达到适当值。这时,通过机械或热熔加工,能够使得突出量比所选择的突出部组大的突出部组的突出部L50B的突出量比所选择的突出部组降低。
关于对突出部L50B进行加工这一点,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相同。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因为该加工后的突出量的精度直接反映透镜间隔的精度,所以要求高加工精度。与此相对,因为在该透镜单元1的情况下进行的加工仅仅是为了使突出量比所选择的突出部组低,所以不要求高加工精度。另一方面,透镜间隔仅由所选择的突出部组的突出部L50B的突出量决定而与该加工无关,这由透镜保持架51的制造(成型)精度决定,并且该精度比所述的加工精度高。
另外,如图所示,如果将突出部L50B1~L50B7每三个为一组进行设置,则能够在接合透镜L60上的三个点支承第五透镜体50(透镜保持架51),所以能够在补偿如上所述的第五透镜L5的厚度的偏差的基础上,高精度地确定第五透镜L5和接合透镜L60之间的间隔。不仅对第五透镜L5的厚度的偏差,而且对接合透镜L60、镜筒10的制造时的偏差也是同样的。因此,无需高精度的加工就能够微调透镜间隔。
另外,因为第五透镜体L50在突出部L50B由接合透镜L60(接合透镜上表面L6A)在像侧支承,所以在安装(压入)第五透镜体L50时,特别是在该三个突出部L50B的部位向接合透镜L60施加力。在该力不均匀的情况下,有时经由接合透镜L60对镜筒10产生使镜筒10发生变形(distortion)的力。通过上述的构成,如图4所示,因为属于各突出部组的三个突出部L50B围绕光轴A对称且在周向上以等间隔(相位120°)配置,因此抑制了如上所述使镜筒10变形的力的产生。
接着,对透镜保持架51和第五透镜L5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该透镜保持架51上,形成有用于从像侧收容第五透镜L5的孔部即透镜嵌入孔51C,第五透镜L5通过透镜固定面51D卡止在物侧,该透镜固定面51D是透镜嵌入孔51C的物侧的底面。即,第五透镜L5在光轴A方向上在物侧被透镜固定面51D卡止并固定在透镜保持架51上。如图6的(a)所示,透镜固定面51D沿着第五透镜L5的外周部形成,但是在周向上被分割成三个而形成。
另外,在透镜嵌入孔51C内,第五透镜L5的外周部与如图4所示向光轴A侧局部突出的肋51E抵接。肋51E在周向上以等间隔在未设置透镜固定面51D的部位形成有三个。即,第五透镜L5在与光轴A垂直的方向上,周围被三个肋51E卡止并固定在透镜保持架51上。
另外,在图4中,在周向上设置有三个与所述的第一透镜卡止部13同样地向光轴A侧弯曲的小爪状的突起部51F。如后述,突起部51F的形状在制造的过程中变化,在此,示出了形成第五透镜体L50之后的状态。
另外,如图6所示,在透镜保持架51的像侧,在透镜嵌入孔51C的外侧,在周向上未形成肋51E和突起部51F的部分形成有第一粘接剂用槽51H,该第一粘接剂用槽51H是对作为与光轴A垂直的底面的透镜保持架底面51G下挖而成的部分(槽)。第一粘接剂用槽51H以与透镜嵌入孔51C连接的方式在周向上以等间隔形成有六个。另外,如图5所示,在透镜保持架51的物侧,在透镜嵌入孔51C的外侧形成有第二粘接剂用槽(缺口部)51J,该第二粘接剂用槽51J是对作为与光轴A垂直的底面的光圈载置面51B下挖而成的部分(槽)。关于光圈载置面51B,将在后面描述。在沿周向形成有肋51E的部分,在周向上以等间隔形成有三个第二粘接剂用槽51J,以便与透镜嵌入孔51C连接。
图7是第五透镜体L50的图5的B-B方向的沿着光轴A的剖视图。在图7中,光轴A的左侧示出了有透镜固定面51D且没有肋51E及第二粘接剂用槽51J的部分的截面。光轴A的右侧示出了没有透镜固定面51D且有肋51E及第二粘接剂用槽51J的部分的截面。第五透镜L5和透镜保持架51之间使用粘接剂固定,在此,与图5不同,还示出了固定后的粘接剂层200。
另一方面,图8是光圈20及第五透镜体L50的从物侧观察的立体图。如图8所示,在透镜保持架51的物侧,在周向上以等间隔形成有三个与光轴A垂直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的凸部51A。另外,凸部51A的周围被设为与光轴A垂直的平面(光圈载置面51B)。另一方面,在薄平板状的光圈20上,以在中央的开口20B的外侧与凸部51A对应的方式形成有三个在光轴A方向上贯通光圈20的定位孔20A。因此,使定位孔20A与凸部51A卡合,能够在将光圈20载置于光圈载置面51B上的状态下进行固定。这时,例如通过在载置光圈20之后将从定位孔20A向物侧突出的凸部51A熔融且与周围熔接,能够将光圈20固定在透镜保持架51(第五透镜体L50)上。
在图1中,光圈20相对于光轴A垂直设置,在该角度发生了变动的情况下,在拍摄装置上有时会产生重影。对此,通过这样的构成,以适当的方式将光圈20固定在第五透镜体L50上,能够抑制光圈20相对于光轴A的角度发生变动。
这时,如图8所示,定位孔20A形成为在围绕光轴A的周向上比在光轴A的径向上长。由此,在安装了光圈20的状态下,能够使光圈20围绕光轴A少量转动,所以光圈20特别容易安装在第五透镜体L50上。另一方面,如果光圈20的开口20B被设为以光轴A为中心的圆形,则即使在上述的转动时开口20B的情况也不会变化,所以,即使光圈20像这样转动,对成像特性也没有不利影响。因此,通过该构成,能够以高再现性且高精度的位置关系将光圈20固定在透镜保持架51上。虽然在上述的例子中凸部51A被设为圆形状,但是也包括该形状不是圆形状的情况,一般来说,沿着围绕光轴A的周向的定位孔20A的长度设定为比沿着同方向的凸部51A的长度长即可。由此,将光圈安装在透镜保持架上的作业变得容易,并且不会因此产生对成像特性的不利影响。
如图5、7所示,从光轴A方向观察,支承第五透镜L5的透镜固定面51D和固定光圈20的光圈载置面51B以重复的方式形成。这样,通过设定为从光轴A方向观察时透镜固定面51D的与第五透镜L5抵接的区域和光圈载置面51B的与光圈20抵接的区域重复的构成,能够非常精密地确定透镜保持架51、第五透镜L5以及光圈20在光轴A方向上的位置关系。
下面,对像这样形成第五透镜体L50、之后将该第五透镜体L50安装到镜筒10时的方法(透镜单元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制造第五透镜体L50时的制造工序的、与图7对应的工序剖视图。在实际制造时,因为第五透镜体L50被设为与图1和图7的状态上下颠倒的状态,所以在此示出了图7的结构旋转了180°的状态。首先,在图9的(a)中,示出了将第五透镜L5压入透镜保持架51之前的情况。在此,所述的突起部51F不是像图4、7所示的那样朝向光轴A侧弯曲的形状,而是被设为朝向像侧突出的形状。因此,从像侧(图中上侧)将第五透镜L5收容至透镜嵌入孔51C内时,突起部51F不会成为障碍。另外,在第五透镜L5的透镜面L5R2上,如上所述形成有IR截止涂层(红外截止滤波器)52。
其次,如图9的(b)所示,第五透镜L5从像侧被压入透镜嵌入孔51C内(透镜配置工序)。这时,如上所述,第五透镜L5在光轴A方向上的位置由透镜固定面51D确定,在与光轴A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置由肋51E确定。
这时,肋51E形成为使得三个肋51E与第五透镜L5的外周面抵接。因为透镜保持架51是树脂材料制的,所以这时尤其是朝向物侧可能会放出小的碎片。如上所述,当以与肋51E重复的方式设置第二粘接剂用槽(缺口部)51J时,在存在肋51E的部位设置有第二粘接剂用槽(缺口部)51J,以代替在物侧卡止第五透镜L5的透镜固定面51D。因此,抑制了该碎片夹在透镜固定面51D和第五透镜L5之间,该碎片或者从透镜保持架51掉落,或者被收容在第二粘接剂用槽51J内。因此,减少了该碎片由此给第五透镜L5相对于透镜保持架51的位置关系、其后的第四透镜L4和透镜保持架51的位置关系造成的影响。
接着,如图9的(c)所示,进行使突起部51F朝向光轴A侧(内侧)弯曲的形式的加工(铆接加工)(铆接工序)。但是,这时,突起部51F不与第五透镜L5接触。因此,第五透镜L5和透镜保持架51的位置关系不受该铆接加工的影响。
在这种状态下,第五透镜L5通过粘接剂被固定在透镜嵌入孔51C内(固定工序)。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固化前的粘接剂供给到图4~6中的第一粘接剂用槽51H和第二粘接剂用槽51J,粘接剂被填充到尤其是图9的(c)中的左侧的第五透镜L5的外周部和透镜嵌入孔51C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隙内。之后,通过粘接剂固化,如图7所示形成固化的粘接剂层200,第五透镜L5固定在透镜保持架51上。这时,通过像上述那样加工突起部51F,能够抑制第五透镜L5在粘接剂固化前移动。而且,如图7所示,因为固化前的粘接剂也会积存在突起部51F和第五透镜L5之间的空隙内,所以在该部分中第五透镜L5也固定在透镜保持架51上,能够将第五透镜L5更牢固地接合于透镜保持架51上。
在上述作业过程中,在已经固化的剩余的粘接剂处于第五透镜体L50的与接合透镜L60、第四透镜L4以及镜筒10抵接的部位的情况下,使得第五透镜L5自身或第四透镜L4的位置的精度降低。对此,在固定工序中,向双方都是局部下挖而形成的第一粘接剂用槽51H和第二粘接剂用槽51J供给固化前的粘接剂,从而抑制了固化前的粘接剂存在于其他部位。另外,接合时漏出到像侧的多余的粘接剂被收容在第一粘接剂用槽51H内,漏出到物侧的多余的粘接剂被收容在第二粘接剂用槽51J内。由此,能够获得图7所示的截面结构的第五透镜体L50。
之后,在图7的状态下,测定光轴A方向上的第五透镜L5的厚度。可以通过接触或非接触的各种形状的测定方法来进行该测定。之后,如上所述,根据实际测量的该厚度,确认通过使用突出部组L50B1~L50B7中哪个突出部组能够获得最佳的透镜间隔(选定工序)。
之后,对属于突出量比此处所选定的突出部组的突出量大的突出部组的所有突出部L50B进行机械或热熔加工,这些突出部L50B的突出量被加工为小于所选定的突出部组的突出量(突出部加工工序)。如上所述,这时,只要所选定的突出部组的突出部L50B能够与接合透镜上表面L6A抵接即可,无需精密地控制突出量,所以该加工不要求高加工精度。
另外,在像上述那样形成的第五透镜体L50的物侧,如图8所示,使定位孔20A与凸部51A卡合,安装光圈20(光圈配置工序)。之后,通过对从定位孔20A向物侧突出的凸部51A实施热熔加工等,光圈20被固定在第五透镜体L50(透镜保持架51)上。
之后,相对于设置了接合透镜L60之后的镜筒10,设置如上所述的对突出部进行了加工后的第五透镜体L50(透镜体配置工序)。之后,比图3中的第四透镜L4更靠物侧的构成要素被按顺序安装在镜筒10上。这样,能够在精密地确定了第五透镜L5和接合透镜L60、第四透镜L4、镜筒10以及光圈2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容易地制造上述的透镜单元1。
这时,如上所述,接合透镜L60、第五透镜体L50、第四透镜L4、第三透镜L3以及第二透镜L2被压入镜筒10(第二收容部10B)内。与图1相对应,将这时图3中的直到第一透镜L1都已经安装在镜筒10中时的状态示于图10。在此,特别是突出地表示突出部L50B和比其更靠物侧的台阶部L4B(L50A)、L3B(L4A)、L2B(L3A)及弹性部件40的位置关系。
如上所述,第五透镜体L50由已经设置在镜筒10上的接合透镜L60通过突出部L50B卡止,所以,由于在压入第五透镜L50时施加在接合透镜L60侧的力的平衡,有时会对镜筒10侧施加使其变形的力。如上所述,因为所选择的突出部L50B被设为围绕光轴A对称,所以抑制了这样的情况。但是,即使在安装比图3中的第四透镜L4更靠物侧的构成要素时,力也会像这样同样作用在镜筒10侧。或者,由此,安装侧的各塑料透镜(第四透镜L4~第二透镜L2)有时也会发生变形。
在此,在安装比第四透镜L4更靠物侧的构成要素时,尤其受到力的构成要素在图10中从像侧起为台阶部L4B(L50A)、L3B(L4A)、L2B(L3A)和弹性部件40。图10中用虚线示出的区域(负载区域X)表示使突出部L50B沿光轴A方向延长的范围。像此处表示的那样,上述台阶部L4B(L50A)、L3B(L4A)、L2B(L3A)和弹性部件40都在该负载区域X内,或者与负载区域X重复。因此,当压入第四透镜L4、第三透镜L3以及第二透镜L2时或者经由弹性部件40压入第一透镜L1时,施加到像侧的力均被传递到正下方的突出部L50B,与第五透镜体L50被压入的情况同样,抑制了因该力而导致镜筒10、各透镜发生变形的情况。因此,抑制了在制造透镜单元1时镜筒10等发生变形。因此,能够容易地制造成像特性良好的透镜单元1。这时,如果构成为像图8所示的那样将台阶部L50A(L4B)形成为圆周,且像图4所示的那样在圆周上配置了多个突出部L50B,则无论选择哪个突出部组,都能保持上述的位置关系。关于台阶部L3B(L4A)、L2B(L3A)也同样。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例子中,第五透镜L5(像侧相邻透镜)是玻璃透镜,构成为:在像侧(一侧)与之相邻的接合透镜L60和透镜保持架51的突出部L50B抵接,且在台阶部L4B(L50B)与第四透镜L4卡合,该第四透镜L4在物侧(另一侧)与第五透镜L5相邻。但是,在需要精密地调节玻璃透镜与其物侧的透镜之间的间隔的情况下,只要将透镜保持架上分别设置有突出部和台阶部(卡合结构)的一侧与上述的例子颠倒,实施同样的制造方法即可。即,根据透镜系统的构成适当地设定在保持玻璃透镜的透镜保持架上的哪一侧形成突出部和台阶部(卡合结构)。
另外,在图1的构成中,第二透镜L2、第五透镜L5(第五透镜体L50)以及接合透镜L60是其外周部与镜筒10抵接的接触透镜,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被设为仅经由另一透镜与镜筒10接触的非接触式透镜。但是,适当地设定多个透镜中将哪个作为接触透镜、哪个作为非接触式透镜,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均可以根据上述构成,确定玻璃透镜(透镜保持架)和相邻的透镜之间的位置关系。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特征)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简单总结如下。
(1)该透镜单元1具有:配置于沿着光轴A的最靠物(Ob)侧的第一透镜L1;配置于比第一透镜L1更靠像(Im)侧的位置的多个透镜(第二透镜L2~第七透镜L7);以及收容第一透镜L1及多个所述透镜的镜筒10,多个所述透镜之一的玻璃制的玻璃透镜(第五透镜L5)由透镜保持架51支承从光轴A观察时的外侧并收容在镜筒10内。在透镜保持架51上,在光轴A方向上的一侧(像侧)形成有朝向该一侧局部地突出的多个突出部L50B,且多个突出部L50B根据突出量被划分为多个突出部组(L50B1~L50B7),在光轴A方向上的一侧与玻璃透镜(第五透镜L5)相邻的透镜即一侧透镜(接合透镜L60)被卡止在属于一个突出部组的多个突出部L50B,由此确定了在光轴A方向上与玻璃透镜(第五透镜L5)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这种构成中,第五透镜L5和透镜保持架51被一体化而成的第五透镜体L50被收容在镜筒10内。第五透镜体L50(透镜保持架51)和接合透镜L60经由形成于透镜保持架51上的多个突出部L50B抵接,第五透镜L5和接合透镜L60之间的光轴A方向上的间隔由该突出部L50B的突出量确定。在此,因为突出部L50B的突出量按每组突出部(L50B1~L50B7)在形成透镜保持架51时被精密地确定,所以通过选定突出部组能够微调上述间隔。由此,即使在第五透镜L5的厚度等存在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补偿该偏差,改善该透镜单元1的成像特性。
(2)在透镜保持架61上的另一侧(物侧)与第五透镜L5相邻的透镜即另一侧透镜(第四透镜L4)和透镜保持架51通过使互相形成的卡合结构(L4B、L50A)彼此卡合,光轴A方向和与光轴A垂直的方向中的至少任一方向上的互相的位置关系被固定。在此,从光轴A方向观察时,所述突出部L50B和卡合结构(L4B、L50A)具有重复的区域。
在这种构成中,在第五透镜L5的物侧与第五透镜L5相邻的第四透镜L4和透镜保持架51之间的位置关系由卡合结构(L4B、L50A)决定。由此,确定了接合透镜L60、第五透镜L5(第五透镜体L50)以及第四透镜L4的位置关系。这时,从光轴A方向观察,通过使卡合结构(L4B、L50A)和突出部L50B重复,能够抑制在第五透镜体L50之后将第四透镜L4嵌入镜筒10时镜筒10、塑料透镜(第四透镜L4)发生变形。
(3)在光轴A方向上相邻的两个透镜(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L60被设为一侧透镜。
在这种构成中,一侧透镜被设为接合透镜L60。通过这样的构成,提高了透镜系统的构成的自由度。
(4)在第五透镜L5的像侧的透镜面L5R2形成有薄膜状的红外截止滤波器52,其切断波长比要成像的光的波长长的光。
通过使用薄膜状的红外截止滤波器52,特别是,抑制了作为拍摄对象不需要且无法获得良好的成像特性的近红外光到达像面(拍摄元件100),并且无需将红外截止滤波器设为单独的零件。这时,虽然形成有红外截止滤波器52的第五透镜L5与像侧透镜L60之间的间隔会对重影、反射光斑的产生造成影响,但是通过使用上述的突出部L50B对间隔进行微调,也能够抑制这样的不利影响。
(5)该透镜单元1的制造方法具备:透镜配置工序,将第五透镜L5配置在透镜嵌入孔51C内,该透镜嵌入孔51C是在透镜保持架51上沿光轴A方向对光轴A周围的区域下挖而成的孔部;固定工序,用粘接剂将所配置的第五透镜L5和透镜嵌入孔51C的内表面之间固定;选定工序,测定固定后的第五透镜L5的沿着光轴A方向的厚度,根据该厚度选定一个突出部组;突出部加工工序,对属于突出量比选定的突出部组大的其他突出部组的突出部L50B进行加工,以使属于所选定的突出部组的突出部L50B能够将接合透镜L60卡止;以及透镜体配置工序,在突出部加工工序之后,将固定有第五透镜L5的透镜保持架51配置在镜筒10内。
在该制造方法中,通过透镜配置工序和固定工序制造第五透镜体L50。之后,通过选定工序和突出部加工工序,确定与接合透镜L60抵接的突出部(突出部组),以使接合透镜L60和第五透镜L5之间的间隔合适,之后,通过透镜体配置工序,将该第五透镜体L50配置在镜筒10内。在突出部加工工序中,对突出量比选定的突出部组大的突出部L50B进行加工,但是该加工不要求高精度。因此,能够实现该透镜间隔的微调,并且容易进行该透镜单元1的制造。
(6)在从光轴A观察时的透镜保持架51上的透镜嵌入孔51C的周围形成有突起部51F,该突起部51F向与沿着光轴A方向下挖透镜嵌入孔51C的一侧(物侧)相反的一侧(像侧)突出。在透镜配置工序之后且固定工序之前,具备铆接工序,使该突起部51F向光轴A侧弯曲成不与第五透镜L5接触的状态。
通过像这样在透镜保持架51上设置突起部51F,将第五透镜L5收容在透镜嵌入孔51C内的作业变得容易,在固定工序之后,即使在具有突起部51F的部位,第五透镜L5也被固定在透镜保持架51上。另外,在铆接工序之后,能够抑制第五透镜L5在粘接剂固化前从透镜保持架51移动。
(7)在固定工序之后且透镜体配置工序之前,具备光圈配置工序,将光圈20安装在透镜保持架51上的另一侧(物侧)的表面(光圈载置面51B)。
通过这种制造方法,不仅第五透镜L5,而且光圈20也固定在透镜保持架51上。由此,第五透镜L5、接合透镜L60、第四透镜L4及它们与光圈20的位置关系也经由透镜保持架51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上述的例子以外,还可以构成如上所述的玻璃透镜及其一侧、像侧或者还包括光圈的透镜系统。这时,透镜系统中的其他透镜的数量是任意的。
虽然已经基于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该实施方式只是示例,它们的各构成要素的组合等存在各种变形例,并且这样的变形例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配置于沿着光轴的最靠物侧的位置;
多个透镜,多个所述透镜配置于比所述第一透镜更靠像侧的位置;以及
镜筒,所述镜筒收容所述第一透镜及多个所述透镜,
多个所述透镜之一的玻璃制的玻璃透镜由透镜保持架支承从所述光轴观察时的外侧并收容在所述镜筒内,
在所述透镜保持架上,在光轴方向上的一侧形成有朝向该一侧局部地突出的多个突出部,多个所述突出部根据突出量划分为多个突出部组,每个所述突出部组中的多个突出部的突出量相等,
将在光轴方向上的所述一侧与所述玻璃透镜相邻的所述透镜设为一侧透镜,该一侧透镜被卡止在属于根据所述玻璃透镜和所述一侧透镜之间的光轴方向上的所需的间隔而选择的一个所述突出部组的多个所述突出部,由此确定了在光轴方向上与所述玻璃透镜之间的位置关系,
非选择的所述突出部组的突出部组中的突出部的突出量比选择的所述突出部组中的突出部的突出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透镜保持架上的另一侧与所述玻璃透镜相邻的所述透镜即另一侧透镜和所述透镜保持架通过使互相形成的卡合结构彼此卡合,光轴方向、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中的至少任一方向上的互相的位置关系被固定,
从光轴方向观察时,所述突出部和所述卡合结构具有重复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光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被设为所述一侧透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玻璃透镜上的像侧的表面形成有薄膜状的红外截止滤波器,所述红外截止滤波器切断波长比要成像的光的波长长的光。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光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被设为所述一侧透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玻璃透镜上的像侧的表面形成有薄膜状的红外截止滤波器,所述红外截止滤波器切断波长比要成像的光的波长长的光。
7.一种透镜单元的制造方法,所述透镜单元是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透镜配置工序,将所述玻璃透镜配置在透镜嵌入孔内,所述透镜嵌入孔是在所述透镜保持架上沿光轴方向对光轴周围的区域下挖而成的孔部;
固定工序,用粘接剂将配置的所述玻璃透镜和所述透镜嵌入孔的内表面之间固定;
选定工序,测定固定后的所述玻璃透镜的沿着光轴方向的厚度,根据该厚度选定一个所述突出部组;
突出部加工工序,对属于所述突出量比选定的所述突出部组大的其他所述突出部组的所述突出部进行加工,以使属于所选定的所述突出部组的所述突出部能够将所述一侧透镜卡止;以及
透镜体配置工序,在所述突出部加工工序之后,将固定有所述玻璃透镜的所述透镜保持架配置在所述镜筒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从光轴观察时的所述透镜保持架上的所述透镜嵌入孔的周围形成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向与沿着光轴方向下挖所述透镜嵌入孔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突出,
在所述透镜配置工序之后且所述固定工序之前,具备铆接工序,使所述突起部向光轴侧弯曲成不与所述玻璃透镜接触的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工序之后且所述透镜体配置工序之前,
具备光圈配置工序,将光圈安装在所述透镜保持架上的另一侧的表面。
CN202010194596.9A 2019-03-20 2020-03-19 透镜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117223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52252A JP7245087B2 (ja) 2019-03-20 2019-03-20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9-052252 2019-03-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22344A CN111722344A (zh) 2020-09-29
CN111722344B true CN111722344B (zh) 2023-09-22

Family

ID=7249533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94596.9A Active CN111722344B (zh) 2019-03-20 2020-03-19 透镜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CN202020350213.8U Active CN211554443U (zh) 2019-03-20 2020-03-19 透镜单元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50213.8U Active CN211554443U (zh) 2019-03-20 2020-03-19 透镜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301092A1 (zh)
JP (1) JP7245087B2 (zh)
CN (2) CN1117223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20056698A (ko) * 2020-10-28 2022-05-0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CN112764183B (zh) * 2021-01-11 2022-07-08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镜片组合结构
CN112946852B (zh) * 2021-03-24 2023-04-11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一种主次镜系统装调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62866B1 (en) * 1999-02-19 2002-10-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ing optical system and original reading apparatus
JP2003274231A (ja) * 2002-03-15 2003-09-26 Seiko Precision Inc 固体撮像装置
CN107884901A (zh) * 2016-09-29 2018-04-06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镜头单元以及镜头单元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77738A (ja) 2001-03-19 2002-09-25 Victor Co Of Japan Ltd カメラ
DE102005022594A1 (de) * 2004-05-18 2006-01-19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Fujiyoshida Bildgebende Vorrichtung
JP2005333170A (ja) 2004-05-18 2005-12-02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固体撮像装置
JP4619905B2 (ja) 2005-09-14 2011-01-2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4959183B2 (ja) 2005-12-12 2012-06-20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影レンズ及び撮影レンズ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JP2011197086A (ja) * 2010-03-17 2011-10-06 Ricoh Co Ltd レンズ偏心機構を有する結像レンズユニット
JP5617561B2 (ja) * 2010-11-25 2014-11-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装置
JP6305048B2 (ja) 2013-12-17 2018-04-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機器
JP6944283B2 (ja) 2017-06-27 2021-10-06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62866B1 (en) * 1999-02-19 2002-10-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ing optical system and original reading apparatus
JP2003274231A (ja) * 2002-03-15 2003-09-26 Seiko Precision Inc 固体撮像装置
CN107884901A (zh) * 2016-09-29 2018-04-06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镜头单元以及镜头单元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45087B2 (ja) 2023-03-23
CN211554443U (zh) 2020-09-22
US20200301092A1 (en) 2020-09-24
JP2020154123A (ja) 2020-09-24
CN111722344A (zh) 2020-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22344B (zh) 透镜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JP5522052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車載用赤外線レンズユニット
US11703654B2 (en) Camera lens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7211087B (zh) 摄像装置、具有该摄像装置的光学设备和电子设备及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
US6515807B2 (en) Lens barrel and optical apparatus having lens barrel
JP2007256738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7205486B2 (ja) 撮像装置
JP2019113753A (ja) 鏡筒、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7200018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
JP7252074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
CN113597571A (zh) 包括具有可调焦距的透镜的光学系统
CN113597575B (zh) 透镜单元
JP7201543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070016A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撮影装置、レンズ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US20090086039A1 (en) Compound lens and camera comprising the same
JP2024060827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20154122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
JP7359625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
US20230300438A1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2020154119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
JP2016114833A (ja) レンズ保持機構
CN117805994A (zh) 透镜单元、透镜单元的制造方法
JPH09318867A (ja) カメラの測距装置
JP2022095200A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020112657A (ja) 結像光学素子、結像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ステレオカメラ装置、およびステレオカメラ装置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