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08782B - 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08782B
CN111608782B CN202010081385.4A CN202010081385A CN111608782B CN 111608782 B CN111608782 B CN 111608782B CN 202010081385 A CN202010081385 A CN 202010081385A CN 111608782 B CN111608782 B CN 1116087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stream
exhaust
catalyst housing
catalyst
exhaust pip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8138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08782A (zh
Inventor
羽山良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315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4588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315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4587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6087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087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087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087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02Apparatu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uses, e.g. for portable devices driven by machines or eng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00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method of silencing
    • F01N1/08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method of silencing by reducing exhaust energy by throttling or whirling
    • F01N1/089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method of silencing by reducing exhaust energy by throttling or whirling using two or more expansion chambers in ser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8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 F01N13/082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of tailpipe, e.g. with means for mixing air with exhaust for exhaust cooling, dilution or evacu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8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 F01N13/085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having means preventing foreign matter from entering exhaust cond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18Construction facilitating manufacture,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 F01N13/1805Fixing exhaust manifolds, exhaust pipes or pipe sections to each other, to engine or to vehicle bod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18Construction facilitating manufacture,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 F01N13/1838Construction facilitating manufacture,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nection between parts of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e.g. between housing and tubes, between tubes and baffles
    • F01N13/1844Mechanical joi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 F01N3/0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 F01N3/1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 F01N3/24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converting apparatus
    • F01N3/28Construction of catalytic rea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 F01N3/0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 F01N3/1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 F01N3/24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converting apparatus
    • F01N3/28Construction of catalytic reactors
    • F01N3/2839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catalyst support in housing, e.g. with means for compensating thermal expansion or vibration
    • F01N3/2842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catalyst support in housing, e.g. with means for compensating thermal expansion or vib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nolithic supports, e.g. of honeycomb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 F01N3/0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 F01N3/1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 F01N3/24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converting apparatus
    • F01N3/28Construction of catalytic reactors
    • F01N3/2892Exhaust flow directors or the like, e.g. upstream of catalytic dev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8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 F01N13/10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of exhaust manifol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260/00Exhaust treating devices having provis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1N2260/18Exhaust treating devices having provis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improving rigidity, e.g. by wings, rib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340/00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haust system, e.g. length, diameter or volume of the apparatus; Spatial arrangements of exhaust apparatuses
    • F01N2340/04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haust system, e.g. length, diameter or volume of the apparatus; Spatial arrangements of exhaust apparatu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an exhaust pipe, manifold or apparatus in relation to vehicle frame 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450/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fitting, inserting or repairing different elements
    • F01N2450/2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fitting, inserting or repairing different elements by welding or braz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470/00Structure or shape of gas passages, pipes or tubes
    • F01N2470/16Plurality of inlet tubes, e.g. discharging into different cha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590/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adapted to particular use, e.g.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s, airplanes, submarines
    • F01N2590/04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adapted to particular use, e.g.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s, airplanes, submarines for motorcy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使废气均匀地流过催化剂。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具有:排气管(33),其与内燃机连接;以及催化剂(52),其设置于排气管(33)中,排气管(33)具有:催化剂壳体部(51),其收纳催化剂(52);以及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其设置于催化剂壳体部(51)的上游侧,催化剂壳体部(51)的直径比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大,上游侧排气管(50L、50R)通过在废气的流动中位于比催化剂(52)靠上游侧处的连接部(60)而与催化剂壳体部(51)连接,在连接部(60)处,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轴线(50L1、50R1)与催化剂壳体部(51)的轴线(51a)为大致垂直的位置关系。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有与内燃机连接的排气管、和设置于排气管中的催化剂的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在具有催化剂的排气管中,在比收纳催化剂的筒状部靠上游侧的部分,其他的排气管以与上述排气管大致垂直的方式汇合。该汇合部是离开了催化剂的位置,在催化剂的附近,废气在排气管的轴向上流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60-172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中,为了使催化剂高效地发挥功能,而希望使废气尽可能地均匀地流过催化剂。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中,使废气相对于催化剂均匀地流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具有:排气管33,其与内燃机11连接;以及催化剂52,其设置于所述排气管33中,所述排气管33具有:催化剂壳体部51,其收纳所述催化剂52;以及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其设置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上游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直径比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大,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通过在废气的流动中位于比所述催化剂52靠上游侧处的连接部60而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连接,在所述连接部60处,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轴线50L1、50R1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轴线51a为大致垂直的位置关系。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通过所述连接部60而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连接。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在所述连接部60处大致平行地排列配置。
并且,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具有在所述连接部60处向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侧延伸的内侧延伸管部61L,61R,在沿着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所述轴线51a的轴向观察时,关于在与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所述轴线50L1、50R1垂直的方向上的、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所述轴线50L1、50R1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表面51d之间的距离,该距离较近的一方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R的所述内侧延伸管部61R比该距离较远的一方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更深地延伸至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侧。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从所述内燃机11的排气口31b、31c延伸至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相对于所述排气口31b、31c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所述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设置有对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进行加强的加强部件58,所述加强部件58具有:内侧加强部件70,其在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之间的位置将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相互连接;以及外侧加强部件71,其在比所述内侧加强部件70靠外侧的位置设置于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R,所述外侧加强部件71的板厚t1比所述内侧加强部件70的板厚t2、t3小。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所述内侧加强部件70在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上分体地设置于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前表面侧与后表面侧。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具有:下方延伸部55L、55R,其从所述排气口31b、31c向下方延伸;以及侧方延伸部56L、56R,其从所述下方延伸部55L、55R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所述侧方延伸部56L、56R通过所述连接部60而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连接。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配置成前高后低,所述连接部60设置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前端部51b。
并且,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所述鞍乘型车辆的车架10具有:前立管16,其支承转向系统12;下框架19,其从所述前立管16向下方延伸;以及底部框架20,其从所述下框架19在所述内燃机11的下方向后方延伸,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从所述内燃机11的前表面的所述排气口31b、31c通过所述下框架19的侧方并向下方延伸,所述连接部60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设置于比所述下框架19以及所述底部框架20靠前方的位置。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所述轴线51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上方沿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所述轴线51a垂直的方向观察该轴线51a以及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所述轴线50L1、50R1时,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所述轴线50L1、50R1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所述轴线51a为大致垂直的位置关系。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设置成从所述内燃机11的排气口31b、31c延伸,所述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设置有对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进行加强的加强部件58,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集合的集合部57相对于所述排气口31b、31c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所述加强部件58设置于所述集合部57,所述加强部件58具有:内侧加强部件70,其在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之间的位置将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相互连接;以及外侧加强部件71,其在比所述内侧加强部件70靠外侧的位置设置于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R,所述外侧加强部件71的板厚t1比所述内侧加强部件70的板厚t2、t3小。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所述内侧加强部件70在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上分体地设置于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前表面侧与后表面侧。
并且,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所述集合部57在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上与所述催化剂52的上游侧连接,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在所述集合部57处排列配置。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所述集合部57处的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轴线50L1、50R1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轴线51a为大致垂直的位置关系。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具有在所述集合部57处向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侧延伸的内侧延伸管部61L、61R,在沿着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所述轴线51a的轴向观察时,关于在与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所述轴线50L1、50R1垂直的方向上的、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所述轴线50L1、50R1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表面51d之间的距离,该距离较近的一方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R的所述内侧延伸管部61R比该距离较远的一方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更深地延伸至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侧。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在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下游侧设置有消声器34,所述消声器34具有向外部排出废气的消声器排气口84c、86a,所述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设置有覆盖所述消声器排气口84c、86a的排气口罩88、188,所述排气口罩88、188具有覆盖所述消声器排气口84c、86a的一部分的线状部88a、188c。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具有:下方延伸部55L、55R,其从所述排气口31b、31c向下方延伸;以及侧方延伸部56L、56R,其从所述下方延伸部55L、55R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连接,所述集合部57是多个所述侧方延伸部56L、56R集合的部分。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配置成前高后低,所述集合部57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前端部51b连接。
并且,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所述鞍乘型车辆的车架10具有:前立管16,其支承转向系统12;下框架19,其从所述前立管16向下方延伸;以及底部框架20,其从所述下框架19在所述内燃机11的下方向后方延伸,所述加强部件58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在比所述下框架19以及所述底部框架20靠前方的位置设置于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
发明效果
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具有:排气管,其与内燃机连接;以及催化剂,其设置于排气管中,排气管具有:催化剂壳体部,其收纳催化剂;以及上游侧排气管,其设置于催化剂壳体部的上游侧,催化剂壳体部的直径比上游侧排气管大,上游侧排气管通过在废气的流动中位于比催化剂靠上游侧的连接部而与催化剂壳体部连接,在连接部处,上游侧排气管的轴线与催化剂壳体部的轴线为大致垂直的位置关系。
根据该结构,在上游侧排气管与催化剂壳体部连接的连接部处,上游侧排气管的废气以相对于催化剂壳体部的轴线大致垂直的方向流入到催化剂壳体部。由此,在催化剂壳体部中在催化剂的上游侧废气的流动产生紊流而使得废气分散,因此,能够使废气均匀地流向催化剂。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多个上游侧排气管通过连接部而与催化剂壳体部连接。
根据该结构,废气从多个上游侧排气管以相对于催化剂壳体部的轴线大致垂直的方向流入到催化剂壳体部。由此,在催化剂的上游侧在废气的流动产生紊流,因此,能够使废气均匀地流向催化剂。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多个上游侧排气管在连接部处大致平行地排列配置。
根据该结构,废气从多个上游侧排气管相对于催化剂壳体部的轴线大致垂直且相互大致平行地流动而流入到催化剂壳体部。由此,在催化剂的上游侧在废气的流动产生紊流,因此,可以使废气均匀地流向催化剂。此外,能够紧凑地配置多个上游侧排气管。
并且,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多个上游侧排气管具有在连接部处向催化剂壳体部的内侧延伸的内侧延伸管部,在沿着催化剂壳体部的轴线的轴向观察时,关于在与上游侧排气管的轴线垂直的方向上的、上游侧排气管的轴线与催化剂壳体部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该距离较近的一方上游侧排气管的内侧延伸管部比该距离较远的一方上游侧排气管更深地延伸至催化剂壳体部的内侧。
根据该结构,通过从上述距离较近的一方上游侧排气管进入到催化剂壳体部的内侧的废气,产生沿着催化剂壳体部的内周面旋转的气流,从上述距离较远的一方上游侧排气管进入到催化剂壳体部的内侧的废气与上述的旋转的气流汇合。由此,可以在催化剂的上游侧高效地产生废气的流动的紊流,可以使废气均匀地流向催化剂。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上游侧排气管从内燃机的排气口延伸至催化剂壳体部,催化剂壳体部相对于排气口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
根据该结构,催化剂壳体部相对于排气口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因此,在相对于排气口位于上下的部分容易确保空间。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所述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设置有对上游侧排气管进行加强的加强部件,加强部件具有:内侧加强部件,其在多个上游侧排气管之间的位置将多个上游侧排气管相互连接;以及外侧加强部件,其在比内侧加强部件靠外侧的位置设置于上游侧排气管,外侧加强部件的板厚比内侧加强部件的板厚小。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多个上游侧排气管之间的位置将多个上游侧排气管相互连接的内侧加强部件,可以有效地增加上游侧排气管的强度。此外,设置于比内侧加强部件靠外侧处的外侧加强部件的板厚比内侧加强部件的板厚小,因此,可以增加上游侧排气管的强度,并且可以实现轻量化。并且,通过设置内侧加强部件,可以抑制在多个上游侧排气管之间夹杂草等异物,排气结构的清扫变得容易。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内侧加强部件在上游侧排气管上分体地设置于鞍乘型车辆的前表面侧与后表面侧。
根据该结构,在制造时,容易在上游侧排气管设置内侧加强部件。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上游侧排气管具有:下方延伸部,其从排气口向下方延伸;以及侧方延伸部,其从下方延伸部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侧方延伸部通过连接部而与催化剂壳体部连接。
根据该结构,从下方延伸部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侧方延伸部通过连接部而与催化剂壳体部连接,因此,能够在催化剂壳体部的附近在上下方向上使排气结构紧凑化。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催化剂壳体部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配置成前高后低,连接部设置于催化剂壳体部的前端部。
根据该结构,催化剂壳体部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配置成前高后低,因此,能够将催化剂壳体部的前部配置于高的位置,能够将催化剂壳体部的前部配置于远离路面的位置。此外,能够缩短上游侧排气管的长度。
并且,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鞍乘型车辆的车架具有:前立管,其支承转向系统;下框架,其从前立管向下方延伸;以及底部框架,其从下框架在内燃机的下方向后方延伸,上游侧排气管从内燃机的前表面的排气口通过下框架的侧方并向下方延伸,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设置于比下框架以及底部框架靠前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连接部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设置于比下框架以及底部框架靠前方的位置,因此,容易使上游侧排气管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容易将上游侧排气管的轴线与催化剂壳体部的轴线设置为大致垂直。此外,可以缩短上游侧排气管。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催化剂壳体部的轴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从催化剂壳体部的上方沿与催化剂壳体部的轴线垂直的方向观察该轴线以及上游侧排气管的轴线时,上游侧排气管的轴线与催化剂壳体部的轴线为大致垂直的位置关系。
根据该结构,可以紧凑地配置连接部以及催化剂壳体部。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多个上游侧排气管设置成从内燃机的排气口延伸,所述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设置有对上游侧排气管进行加强的加强部件,多个上游侧排气管集合的集合部相对于排气口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加强部件设置于集合部,加强部件具有:内侧加强部件,其在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之间的位置将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相互连接;以及外侧加强部件,其在比内侧加强部件靠外侧的位置设置于上游侧排气管,外侧加强部件的板厚比内侧加强部件的板厚小。
根据该结构,多个上游侧排气管集合的集合部以及加强部件相对于排气口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因此,容易确保最低离地间隙。此外,通过在多个上游侧排气管之间的位置将多个排气管相互连接的内侧加强部件,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增加上游侧排气管的强度。此外,设置于比内侧加强部件靠外侧处的外侧加强部件的板厚比内侧加强部件的板厚小,因此,可以增加上游侧排气管的强度,并且可以实现轻量化。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内侧加强部件在上游侧排气管上分体地设置于鞍乘型车辆的前表面侧与后表面侧。
根据该结构,在制造时,容易在上游侧排气管设置内侧加强部件。
并且,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集合部在催化剂壳体部上与催化剂的上游侧连接,多个上游侧排气管在集合部处排列配置。
根据该结构,废气从多个上游侧排气管流入到催化剂壳体部,因此,可以在催化剂壳体部扰乱废气的流动使得废气分散,可以使废气均匀地流向催化剂。此外,上游侧排气管在集合部处排列配置,因此,能够紧凑地配置上游侧排气管。
并且,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集合部处的上游侧排气管的轴线与催化剂壳体部的轴线为大致垂直的位置关系。
根据该结构,在集合部处,上游侧排气管的废气以相对于催化剂壳体部的轴线大致垂直的方向流入到催化剂壳体部。由此,在催化剂壳体部中废气的流动产生紊流使得废气得以分散,因此,可以使废气均匀地流向催化剂。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多个上游侧排气管具有在集合部处向催化剂壳体部的内侧延伸的内侧延伸管部,在沿着催化剂壳体部的轴线的轴向观察时,关于在与上游侧排气管的轴线垂直的方向上的、上游侧排气管的轴线与催化剂壳体部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该距离较近的一方上游侧排气管的内侧延伸管部比该距离较远的一方上游侧排气管更深地延伸至催化剂壳体部的内侧。
根据该结构,通过从上述距离较近的一方上游侧排气管进入到催化剂壳体部的内侧的废气,产生沿着催化剂壳体部的内表面旋转的气流,从上述距离较远的一方上游侧排气管进入到催化剂壳体部的内侧的废气与上述的旋转的气流汇合。由此,可以在催化剂的上游侧高效地产生废气的流动的紊流,可以使废气均匀地流向催化剂。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在上游侧排气管的下游侧设置有消声器,消声器具有向外部排出废气的消声器排气口,所述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设置有覆盖消声器排气口的排气口罩,排气口罩具有覆盖消声器排气口的一部分的线状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排气口罩的线状部使得废气扩散,能够调整废气的流速。
并且,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多个上游侧排气管具有:下方延伸部,其从排气口向下方延伸;以及侧方延伸部,其从下方延伸部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与催化剂壳体部连接,集合部是多个侧方延伸部集合的部分。
根据该结构,从下方延伸部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侧方延伸部在集合部处与催化剂壳体部连接,因此,可以在催化剂壳体部的附近使排气结构在上下方向紧凑化。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催化剂壳体部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配置成前高后低,集合部与催化剂壳体部的前端部连接。
根据该结构,由于催化剂壳体部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配置成前高后低,因此可以将催化剂壳体部的前部配置于高的位置,可以将催化剂壳体部的前部配置于远离路面的位置。此外,可以缩短上游侧排气管的长度。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鞍乘型车辆的车架具有:前立管,其支承转向系统;下框架,其从前立管向下方延伸;以及底部框架,其从下框架在内燃机的下方向后方延伸,加强部件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在比下框架以及底部框架靠前方的位置设置于上游侧排气管。
根据该结构,可以通过加强部件有效地保护比下框架以及底部框架靠前方的位置处的上游侧排气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有关的自动二轮车的右侧视图。
图2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排气管的右侧视图。
图4是从前方侧观察催化剂壳体部的周边部的正视图。
图5是发动机以及排气管的周边部的右侧视图。
图6是从前方侧观察排气管的正视图。
图7是从前方侧沿轴线的轴向观察排气管的图。
图8是从左后方侧观察排气管的立体图。
图9是沿图7中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沿图6中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消声器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12是从后方侧观察消声器的后端部的图。
图13是从后侧方侧观察消声器的后端部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将与排气口罩不同的排气口罩安装于消声器的状态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自动二轮车(鞍乘型车辆);
10:车架;
11:发动机(内燃机);
12:转向系统;
16:前立管;
19:下框架;
20:底部框架;
31b、31c:排气口;
33:排气管;
34:消声器;
50L、50R:上游侧排气管;
50L1、50R1:轴线(上游侧排气管的轴线);
51:催化剂壳体部;
51a:轴线(催化剂壳体部的轴线);
51b:前端部;
51d:内表面;
52:催化剂;
55L、55R:下方延伸部;
56L、56R:侧方延伸部;
57:集合部;
5:加强部件;
60:连接部;
61L、61R:内侧延伸管部;
70:内侧加强部件;
71:外侧加强部件;
84c、86a:消声器排气口;
88、188:排气口罩;
88a:线状罩部(线状部);
188c:线状部;
t1:板厚(外侧加强部件的板厚);
t2、t3:板厚(内侧加强部件的板厚)。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前后左右以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只要没有特别记载都设为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此外,各图所示的标号“前”表示车体前方,标号“上”表示车体上方,标号“左”表示车体左方。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有关的自动二轮车的右侧视图。
自动二轮车1是如下车辆:作为动力单元的发动机11(内燃机)支承于车架10,将前轮2为支承为能够转向的转向系统12被能够转向地支承于车架10的前端,支承后轮3的摆臂13设置于车架10的后部。
自动二轮车1是乘员骑跨座椅14而落座的鞍乘型车辆,座椅14设置于车架10的后部的上方。
车架10具有前立管16、左右一对的主框架17、左右一对的枢轴框架18、下框架19、左右一对的底部框架20、以及左右一对的座椅框架21。
详细来说,前立管16设置于车架10的前端,位于车宽的中央。
左右的主框架17从前立管16前高后低地向后方延伸。
左右的枢轴框架18从主框架17的后端向下方延伸。
下框架19在前立管16上从主框架17下方的位置单根地向下方延伸,位于车宽的中央。
左右的底部框架20从下框架19的下端部向左右分支后分别向后方延伸,并与枢轴框架18的下端部连接。
左右的座椅框架21从枢轴框架18的上部向后上方延伸。
转向系统12具有:左右一对的前叉25,其借助于轴支于前立管16的转向轴(未图示)而设置为转向自如;以及把手26,其安装于前叉25的上端部。前轮2轴支于前叉25的下端部。
摆臂13使前端部轴支于在车宽方向上连结左右的枢轴框架18的枢轴27上,并以枢轴27为中心上下摆动。后轮3轴支于摆臂13的后端部。
发动机11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配置于主框架17与底部框架20之间且下框架19与枢轴框架18之间,发动机11支承于车架10。
发动机11具有:曲轴箱30,其支承沿车宽方向(左右方向)水平延伸的曲轴29;以及气缸部31,其从曲轴箱30的前部向上方延伸。气缸部31的气缸轴线31a相对于铅直方向前倾。
发动机11的进气装置(未图示)与气缸部31的后表面的进气端口连接。
发动机11的排气装置32具有:排气管33,其与气缸部31的前表面连接;以及消声器34,其与排气管33的下游端连接。
排气管33从气缸部31的前表面向下方延伸,通过发动机11的下方并向后方延伸。消声器34配置于后轮3的外侧方。
曲轴箱30的后部是收纳变速器的变速器壳体部30b。发动机11的输出通过连接上述变速器的输出轴与后轮3的驱动链条35而传递至后轮3。
座椅14被座椅框架21从下方支承。
燃料箱36配置于前立管16与座椅14之间,在发动机11的上方支承于主框架17。
供驾驶员放脚的踏板37左右一对地设置于枢轴框架18的下端部。
自动二轮车1具有覆盖车架10以及发动机11等车体的车体罩。该车体罩具有:前罩38,其从前方以及侧方覆盖前立管16以及转向系统12的上部;后侧罩39,其在座椅14的下方覆盖座椅框架21;尾罩40,其从上方覆盖座椅14的后方的部分;以及底罩41,其从前方覆盖发动机11的下部。
此外,自动二轮车1具有:前挡泥板42,其从上方覆盖前轮2;以及后挡泥板43,其从上方覆盖后轮3。
图2是沿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
在下框架19左右的侧方左右一对地设置有发动机11的板状的散热器45。散热器45被前罩38的左右的侧部从侧方覆盖。
在发动机11的气缸部31的气缸盖的前表面,设置有多个在车宽方向上排列的排气口31b、31c。排气口31b、31c左右分开而左右一对地设置于下框架19的左右。排气口31b、31c位于散热器45的下方。
在右侧的散热器45与下框架19之间的比排气口31c靠上方的位置,配置有喇叭46。
图3是排气管33的右侧视图。
参照图1~图3,排气管33具有:一个上游侧排气管50L,其与左右的一个(左侧)排气口31b连接;另一个上游侧排气管50R,其与左右的另一个(右侧)排气口31c连接;催化剂壳体部51,其与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从内燃机的排气口延伸的多个排气管)的下游端连接;催化剂52,其收纳于催化剂壳体部51内;以及下游侧排气管53,其从催化剂壳体部51朝向消声器34延伸。
图4是从前方侧观察催化剂壳体部51的周边部的正视图。图5是发动机11以及排气管33的周边部的右侧视图。在图4以及图5中,底罩41未图示。
参照图2~图5,催化剂壳体部51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得长的圆筒状的管。催化剂壳体部51是使排气管33的一部分比上游侧排气管50L、50R扩径而形成的部分,催化剂壳体部51的外径比各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外径大。
催化剂壳体部51配置成相对于车宽的中央偏向车宽方向上的一侧(右侧)。催化剂壳体部51相对于排气口31b、31c配置于下方且车宽方向外侧。催化剂壳体部51位于比从排气口31b、31c的车宽方向的外端向下方延伸的假想的直线31d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催化剂壳体部51在曲轴箱30的车宽方向的端部30a的下方配置于底部框架20前部的外侧方。
详细来说,左右的底部框架20具有:倾斜部20a,其以随着从下框架19的下端朝向下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且后方的方式倾斜;以及后方延伸部20b,其从倾斜部20a的下端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
催化剂壳体部51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从车宽方向外侧与底部框架20前端部的倾斜部20a重叠。催化剂壳体部51配置于比后方延伸部20b靠上方的位置。
催化剂壳体部51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沿着倾斜部20a配置成前高后低(前部较高)的姿势。催化剂壳体部51的轴线51a前高后低地倾斜。此外,催化剂壳体部51在左右方向上几乎不倾斜,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笔直地延伸。即,在从车辆的上方观察催化剂壳体部51时,轴线51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笔直延伸。
催化剂壳体部51由于是前部较高,因此前端部51b位于最高的位置。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下游端与前端部51b连接。
关于下游侧排气管53,其上游端与催化剂壳体部51的后端部51c连接,从后端部51c向后方延伸。催化剂壳体部51的后端部51c是催化剂壳体部51的下端部,相对于曲轴29位于前方且下方。
消声器34与催化剂壳体部51一样相对于车宽的中央偏向车宽方向的一侧(右侧)。下游侧排气管53从催化剂壳体部51的后端部51c向后方大致笔直地延伸并与消声器34连接。因此,可以缩短下游侧排气管53。
催化剂52是在圆筒形状的外廓内部具有沿着轴向延伸的多个细孔的蜂窝状的多孔结构体。在上述各细孔的壁上保持有对废气成分进行分解的催化剂物质(例如,铂、铑和钯)。
催化剂52通过将催化剂52的外周部与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周部嵌合而被固定于催化剂壳体部51。催化剂52经由包围催化剂52的外周的保持筒(未图示),而与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周部嵌合。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催化剂52通过底罩41的侧部而被从前方、下方、以及外侧方覆盖。
图6是从前方侧观察排气管33的正视图。图7是在轴线51a的轴向上从前方侧观察排气管33的图。图8是从左后方侧观察排气管33的立体图。图7中,切开催化剂壳体部51的前表面部以便观察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部。
参照图2、以及图6~图8,左侧的上游侧排气管50L具有:下方延伸部55L,其从气缸部31的左侧的排气口31b(图2)向下方延伸;以及侧方延伸部56L,其从下方延伸部55L的下端沿车宽方向延伸而与催化剂壳体部51连接。
此外,右侧的上游侧排气管50R具有:下方延伸部55R,其从气缸部31的右侧的排气口31c(图2)向下方延伸;以及侧方延伸部56R,其从下方延伸部55R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与催化剂壳体部51连接。
下方延伸部55L、55R分开配置于下框架19的左右,沿着下框架19向下方延伸。
右侧的下方延伸部55R在以下框架19为基准划分左右时,配置于与催化剂壳体部51相同的一侧。左侧的下方延伸部55L在以下框架19为基准划分左右时,位于催化剂壳体部51的相反侧,相对于催化剂壳体部51处于比右侧的下方延伸部55R远的位置。
侧方延伸部56L具有:弯曲部56L1,其从下方延伸部55L的下端朝向催化剂壳体部51呈圆弧状弯曲;以及直线部56L2,其从弯曲部56L1沿车宽方向直线延伸而与催化剂壳体部51连接。直线部56L2在下框架19的前方在车宽方向上跨过下框架19而延伸至催化剂壳体部51。
侧方延伸部56R具有:弯曲部56R1,其从下方延伸部55R的下端朝向催化剂壳体部51呈圆弧状弯曲;以及直线部56R2,其从弯曲部56R1沿车宽方向直线延伸而与催化剂壳体部51连接。
排气管33具有左右的上游侧排气管50L、50R集合的集合部57。
集合部57是左右的侧方延伸部56L、56R以相互接近的方式集合的部分。
详细来说,在集合部57处,侧方延伸部56R的弯曲部56R1以及直线部56R2与侧方延伸部56L的直线部56L2接近。另外,侧方延伸部56R与侧方延伸部56L也可以抵接。
直线部56L2排列设置于直线部56R2的下方,与直线部56R2大致平行地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
排气管33具有:加强部件58,其连接上游侧排气管50L与上游侧排气管50R而进行加强。加强部件58设置于集合部57。
排气管33在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处分别具有检测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废气的氧浓度的传感器78。
传感器78是棒状,以传感器78末端的检测部在下方延伸部55L、55R内露出的方式从侧方插入到下方延伸部55L、55R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面的传感器支承孔55a(图8)中。传感器78在图6的正视图中,从下方延伸部55L、55R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方倾斜地延伸。
此外,排气管33在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上分别具有覆盖传感器78的传感器护罩79。
传感器护罩79从下方延伸部55L、55R的外侧面沿着传感器78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方倾斜地延伸。
传感器护罩79是板部件,其一体地具有从前方覆盖传感器78的前表面部79a和从下方覆盖传感器78的下表面部79b。传感器护罩79基端部与下方延伸部55L、55R焊接。
图9是沿图7中的IX-IX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6、图7、以及图9,在催化剂壳体部51内,在催化剂壳体部51的前端部51b的前表面与催化剂52的前端面52a之间,设置有供来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废气流入的废气流入空间59。
上游侧排气管50L、50R通过在废气的流动中位于比催化剂52靠上游侧的位置的连接部60而与催化剂壳体部51连接。连接部60是集合部5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是集合部57的一部分。
上游侧排气管50L在直线部56L2的下游端具有在连接部60处向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侧延伸的内侧延伸管部61L。
上游侧排气管50R在直线部56R2的下游端具有在连接部60处向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侧延伸的内侧延伸管部61R。
内侧延伸管部61L以及内侧延伸管部61R彼此大致平行地在车宽方向延伸,与废气流入空间59连通。
内侧延伸管部61L以及内侧延伸管部61R贯穿催化剂壳体部51的前端部51b处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面而进入到废气流入空间59内。
如图9所示,在连接部60处,上游侧排气管50L的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轴线50L1、与催化剂壳体部51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轴线51a为大致垂直的位置关系,轴线50L1与轴线51a形成的角度A是大致90°。
在本实施方式中,像图9那样从催化剂壳体部51的上方在与轴线51a垂直的方向上观察轴线51a以及轴线50L1时,轴线50L1与轴线51a形成的角度A是大致90°。在本实施方式中,角度A是97.1°。
此外,左侧的上游侧排气管50L的轴线50L1与右侧的上游侧排气管50R的轴线50R1(图7)大致平行,图9中虽未图示,但是上游侧排气管50R的轴线50R1与催化剂壳体部51的轴线51a为大致垂直的位置关系。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催化剂壳体部51的上方在与轴线51a垂直的方向上观察轴线51a以及轴线50R1时,轴线50R1与轴线51a形成的角度A是大致90°。
即,相对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筒状的催化剂壳体部51,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以大致垂直的方式从车宽方向插入。
参照图7,内侧延伸管部61R设置于废气流入空间59内的上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内侧延伸管部61L设置于废气流入空间59内的上下的中间部,在内侧延伸管部61R的下方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
在废气流入空间59内,内侧延伸管部61L以及内侧延伸管部61R的长度不同。
详细来说,如图7所示,在沿催化剂壳体部51的轴线51a的轴向观察时,设与上游侧排气管50R的轴线50R1垂直的方向上的、轴线50R1与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表面51d之间的距离为距离D1,设与上游侧排气管50L的轴线50L1垂直的方向上的、轴线50L1与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表面51d之间的距离为距离D2,距离D1比距离D2小。因此,上游侧排气管50R比上游侧排气管50L接近内表面51d。
并且,关于比上游侧排气管50L离内表面51d近的上游侧排气管50R,其内侧延伸管部61R与内侧延伸管部61L相比深深地延伸至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侧。
即,内侧延伸管部61R的末端与内侧延伸管部61L的末端相比以长度H在轴向上突出。
此外,上游侧排气管50R是比上游侧排气管50L短的管,从排气口31c到上游侧排气管50R的下游端为止的排气路径比从排气口31b到上游侧排气管50L的下游端为止的排气路径短。
上述的排气路径短的一方的上游侧排气管50R与上述的排气路径长的一方的上游侧排气管50L相比更深地延伸至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侧。
参照图5,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从排气口31b、31c通过下框架19的侧方而向下方延伸,并经由连接部60而与催化剂壳体部51的前端部51b连接。
催化剂壳体部51的前端部51b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位于比下框架19以及底部框架20靠前方的位置,连接部60在前轮2的后方设置于比下框架19以及底部框架20靠前方的位置。因此,容易将连接部60从车宽方向呈大致直角地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催化剂壳体部51连接,并且可以缩短上游侧排气管50L、50R。此外,通过缩短上游侧排气管50L、50R,高温的废气流向催化剂壳体部51,因此,可以使催化剂52迅速活性化,可以高效地净化废气。
这里,在图5中,对于侧视观察车辆时的连接部60的部分,为了进行区分而标注了点。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60大部分位于比下框架19靠前方的位置,连接部60的后端部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与下框架19重叠。连接部6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下框架19以及底部框架20靠前方的位置即可,也可以是全部位于比下框架19以及底部框架20靠前方的位置。
参照图7,发动机11的废气分别通过上游侧排气管50L以及上游侧排气管50R,流入到催化剂壳体部51的废气流入空间59。流入到废气流入空间59的废气通过催化剂52而向后方流动,并从下游侧排气管53通过而流入到消声器34,从消声器34向外部排出。
上游侧排气管50L、50R设置成相对于催化剂壳体部51大致垂直,因此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废气以相对于催化剂壳体部51的轴线51a大致垂直的方向流入废气流入空间59。由此,在废气流入空间59中在废气的流动产生紊流而使得废气分散,因此,可以使废气从废气流入空间59均匀地流向催化剂52。
此外,设置于催化剂壳体部51上部的上游侧排气管50R的内侧延伸管部61R接近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表面51d,因此,从上游侧排气管50R流入到废气流入空间59的废气G1沿着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周面旋转。由此,在废气流入空间59中在废气的流动产生紊流,因此,可以使废气均匀地流向催化剂52。
此外,从设置于催化剂壳体部51的上下中间部的上游侧排气管50L的内侧延伸管部61L流入废气流入空间59的废气G2从催化剂壳体部51的中央侧与排气G1汇合。由此,在废气流入空间59中在废气的流动产生紊流,因此,可以使废气均匀地流向催化剂52。这里,由于内侧延伸管部61R的末端与内侧延伸管部61L的末端相比以长度H沿轴向突出,因此可高效地产生废气G1的旋转流,可以良好地产生废气的紊流。
参照图6~图8,在集合部57处,上游侧排气管50L与上游侧排气管50R之间的间隔随着朝向连接部60侧(下游侧)而变小。加强部件58在集合部57处连接上游侧排气管50L和上游侧排气管50R。
加强部件58具有:内侧加强部件70,其在上游侧排气管50L与上游侧排气管50R之间的位置将上游侧排气管50L和上游侧排气管50R相互连接;以及外侧加强部件71,其在比内侧加强部件70靠外侧的位置设置于上游侧排气管50R。
加强部件58在废气的流动中设置于连接部60的上游侧。
外侧加强部件71是以贴附的方式结合于上游侧排气管50R的表面的板材。外侧加强部件71设置于上游侧排气管50R的侧方延伸部56R的弯曲部56R1。
外侧加强部件71设置于弯曲部56R1的弯曲的内周面72a。内周面72a在图6的正视图中是弯曲部56R1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面。
外侧加强部件71是沿着内周面72a弯曲的板材,设置成在上游侧排气管50R的轴向上遍及弯曲部56R1的大致全长。外侧加强部件71在上游侧排气管50R的周向上设置于位于车宽方向的外侧的大致一半的部分。
外侧加强部件71向上方延伸至右侧的传感器护罩79的下端部的附近。传感器护罩79与外侧加强部件71一起作为对上游侧排气管50R进行加强的部件发挥功能。
外侧加强部件71例如通过焊接而与弯曲部56R1结合。
内侧加强部件70是以贴附的方式结合于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表面的板材。内侧加强部件70设置于外侧加强部件71的下方。内侧加强部件70例如通过焊接而与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结合。
内侧加强部件70具有:结合部73,其在集合部57处上下连接侧方延伸部56L、56R;第1延伸部74,其从结合部73沿着侧方延伸部56R向上游侧排气管50R的上游侧延伸;以及第2延伸部75,其从结合部73沿着侧方延伸部56L向上游侧排气管50L的上游侧延伸。
详细来说,结合部73具有:前侧加强部73a,其上下连接侧方延伸部56L、56R的前表面部;后侧加强部73b,其上下连接侧方延伸部56L、56R的后表面部;以及前后连结部73c,其前后连接前侧加强部73a与后侧加强部73b。
前侧加强部73a在外侧加强部件71下游侧的端部71a的下方连接弯曲部56R1前表面的下半部与直线部56L2前表面的上半部。
后侧加强部73b在外侧加强部件71下游侧的端部71a的下方连接弯曲部56R1后表面的下半部与直线部56L2后表面的上半部。
前后连结部73c连接前侧加强部73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缘部与后侧加强部73b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缘部。
第1延伸部74从前后连结部73c沿着弯曲部56R1向上方延伸。第1延伸部74设置于弯曲部56R1的弯曲的外周面72b。外周面72b在图6的正视图中是弯曲部56R1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
第1延伸部74是沿着外周面72b弯曲的板材,设置成在上游侧排气管50R的轴向上遍及弯曲部56R1的大致全长。第1延伸部74在上游侧排气管50R的周向上设置于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大致一半的部分。
第2延伸部75是从前后连结部73c沿着直线部56L2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板材。第2延伸部75在上游侧排气管50L的周向上设置于直线部56L2的上表面侧的大致一半的部分。
图10是沿图6中的X-X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6~图8、以及图10,内侧加强部件70被前后分割为前侧加强部件76和后侧加强部件77,所述前侧加强部件76在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处设置于自动二轮车1的前表面侧,所述后侧加强部件77在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处设置于自动二轮车1的后表面侧。
前侧加强部件76构成结合部73、第1延伸部74、以及第2延伸部75的前侧的大致一半的部分。
后侧加强部件77构成结合部73、第1延伸部74、以及第2延伸部75的后侧的大致一半的部分。
这样,内侧加强部件70分为前侧加强部件76和后侧加强部件77而分体设置,因此,可以将前侧加强部件76以及后侧加强部件77分别组装于集合部57,可以容易地将内侧加强部件70与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结合。
内侧加强部件70连接上游侧排气管50L和上游侧排气管50R,因此,可以有效地增加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强度以及刚性。此外,外侧加强部件71设置于弯曲部56R1而能够增加上游侧排气管50R的强度以及刚性。
这里,参照图10,外侧加强部件71的板厚t1比作为内侧加强部件70的前侧加强部件76的板厚t2以及作为内侧加强部件70的后侧加强部件77的板厚t3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加强部件76以及后侧加强部件77的厚度相同,板厚t2与板厚t3相同。
即,连接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内侧加强部件70的板厚t2、t3比外侧加强部件71的板厚t1大。因此,通过内侧加强部件70以及外侧加强部件71,可以增加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强度以及刚性,并且可以使加强部件58轻量化。
另外,在加强部件58中,外侧加强部件71的板厚t1比内侧加强部件70的板厚t2、t3小即可,板厚t2与板厚t3也可以大小不同。例如,可以将板厚t2设定得比板厚t3小,或将板厚t3设定得比板厚t2小。
如图5所示,集合部57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位于比下框架19靠前方的位置,加强部件58在比下框架19靠前方的位置设置于集合部57。因此,可以通过加强部件58来覆盖位于比下框架19靠前方的位置的集合部57从而有效地进行保护。
详细来说,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加强部件58的前部位于比下框架19靠前方的位置,加强部件58的后部与下框架19重叠。加强部件58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下框架19靠前方的位置即可,也可以是全部配置于比下框架19靠前方的位置。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消声器34的内部结构的图。
消声器34具有:筒状的消声器壳体80,其前端以及后端封闭;以及间隔壁81,其将消声器壳体80内前后分隔开。消声器壳体80内的空间通过间隔壁81而被划分为第1膨胀室82和第1膨胀室82后方的第2膨胀室83。
消声器34具有:主管84,其从消声器壳体80的前端经间隔壁81贯穿至后端;连通管85,其贯穿间隔壁81而连通第1膨胀室82与第2膨胀室83;以及尾管86,其在连通管85的后方贯穿消声器壳体80的后端使第2膨胀室83与外侧连通。
消声器34在主管84的通过第1膨胀室82的部分具有排气阀87。排气阀87由自动二轮车1的控制部进行控制,对主管84的废气的流路进行开闭。
主管84在位于第1膨胀室82内的部分具有使主管84与第1膨胀室82连通的连通口84a、84b。连通口84a设置于排气阀87的上游,连通口84b设置于排气阀87的下游。
主管84的前端与下游侧排气管53的后端连接。
如图11实线所示,在排气阀87闭合时,从排气管33流入到主管84的废气从连通口84a流入到第1膨胀室82。
流入到第1膨胀室82的废气分为从连通口84b再次流入到主管84的废气、和从连通管85流入到第2膨胀室83的废气。
从连通口84b流入到主管84的废气从主管84后端的消声器排气口84c排出到外部。流入到第2膨胀室83的废气从尾管86后端的消声器排气口86a排出到外部。
如图11中假想线所示,在排气阀87开启时,从排气管33流入到主管84的废气的大部分通过主管84而向后方流动,从主管84的后端排出到外侧。
图12是从后方侧观察消声器34的后端部的图。图13是从后侧方侧观察消声器34的后端部的立体图。
消声器排气口84c以及消声器排气口86a分别安装有排气口罩88。
排气口罩88从外侧后方覆盖消声器排气口84c、86a。
排气口罩88具有:线状罩部88a(线状部),其形成为十字状;以及安装部88b,其从线状罩部88a的十字的各末端向消声器排气口84c、86a的外周部延伸。
排气口罩88配置成线状罩部88a的十字的中心与消声器排气口84c、86a的中心大致重叠,排气口罩88从排气的下游侧覆盖消声器排气口84c、86a的一部分。线状罩部88a从消声器排气口84c、86a的中心呈放射状向径向外侧延伸。
安装部88b是在消声器排气口84c、86a的轴向上延伸的线状。关于排气口罩88,有4个安装部88b与消声器排气口84c、86a的外周部结合。
另外,排气口罩88通过将两个线状体90组合而构成为十字状,所述线状体90具有:屈曲线状部89,其以大致90°的角度呈V字状弯曲;以及一对安装部88b,其从屈曲线状部89的V字的末端延伸。
从消声器排气口84c、86a排出的废气与排气口罩88接触而扩散。由此,通过调整排气口罩88的尺寸或安装状态,可以将从消声器排气口84c、86a排出的废气的流速调整为任意的流速。
图14是表示将与排气口罩88不同的排气口罩188安装于消声器34的状态的立体图。
排气口罩188具有:线状罩部188a,其从废气的下游侧覆盖消声器排气口84c、86a的一部分;以及框架部188b,其设置成包围线状罩部188a的外周部。
线状罩部188a通过框架部188b而被支承,并经由框架部188b安装于消声器34。
线状罩部188a具有多个线状部188c,该线状部188c从各消声器排气口84c、86a的中心呈放射状向径向外侧延伸。详细来说,在各消声器排气口84c、86a处,线状部188c设置有3个,线状部188c设置成相互间隔大致120°。
消声器排气口84c侧的线状部188c与消声器排气口86a侧的线状部188c通过线状的连结部188d连结。
通过设置排气口罩188,可以将废气的流速调整为任意的流速。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自动二轮车1的排气结构具有:排气管33,其与发动机11连接;以及催化剂52,其设置于排气管33中,排气管33具有:催化剂壳体部51,其收纳催化剂52;以及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其设置于催化剂壳体部51的上游侧,催化剂壳体部51的直径比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大,上游侧排气管50L、50R通过在废气的流动中位于比催化剂52靠上游侧的位置的连接部60而与催化剂壳体部51连接,连接部60处,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轴线50L1、50R1与催化剂壳体部51的轴线51a为大致垂直的位置关系。
根据该结构,在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与催化剂壳体部51连接的连接部60处,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废气以相对于催化剂壳体部51的轴线51a大致垂直的方向流入到催化剂壳体部51。由此,催化剂壳体部51中在催化剂52的上游侧废气的流动产生紊流使得废气分散,因此,可以使废气均匀地流向催化剂52。
这里,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轴线50L1、50R1与催化剂壳体部51的轴线51a的大致垂直的程度只要在能够在催化剂52的上游侧使废气的流动有效地产生紊流即可,例如,大致垂直是70°~110°的范围。
此外,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通过连接部60而与催化剂壳体部51连接。
根据该结构,废气从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以相对于催化剂壳体部51的轴线51a大致垂直的方向流入到催化剂壳体部51。由此,在催化剂52的上游侧在废气的流动产生紊流,因此,可以使废气均匀地流向催化剂52。
此外,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在连接部60处大致平行地排列配置。
根据该结构,废气从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相对于催化剂壳体部51的轴线51a大致垂直且相互大致平行地流动而流入到催化剂壳体部51。由此,在催化剂52的上游侧在废气的流动产生紊流,因此,可以使废气均匀地流向催化剂52。此外,可以将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紧凑地配置。
并且,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具有在连接部60处向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侧延伸的内侧延伸管部61L、61R,在沿催化剂壳体部51的轴线51a的轴向观察时,关于在与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轴线50L1、50R1垂直的方向上的、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轴线50L1、50R1与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表面51d之间的距离,该距离较近的一方上游侧排气管50R的内侧延伸管部61R比该距离较远的一方上游侧排气管50L更深地延伸至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侧。
根据该结构,通过从上述距离较近的一方上游侧排气管50R进入到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侧的废气G1,产生沿着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周面旋转的气流,从上述距离较远的一方上游侧排气管50L进入到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侧的废气G2与上述的旋转的气流汇合。由此,能够在催化剂52的上游侧高效地产生废气的流动的紊流,能够使废气均匀地流向催化剂52。
此外,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从发动机11的排气口31b、31c延伸至催化剂壳体部51,催化剂壳体部51相对于排气口31b、31c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
根据该结构,催化剂壳体部51相对于排气口31b、31c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因此,在相对于排气口31b、31c位于上下的部分容易确保空间。
此外,设置有对上游侧排气管50L、50R进行加强的加强部件58,加强部件58具有:内侧加强部件70,其在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之间的位置将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相互连接;以及外侧加强部件71,其在比内侧加强部件70靠外侧的位置设置于上游侧排气管50R,外侧加强部件71的板厚t1比内侧加强部件70的板厚t2、t3小。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之间的位置将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相互连接的内侧加强部件70,能够有效地增加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强度。此外,设置于比内侧加强部件70靠外侧处的外侧加强部件71的板厚t1比内侧加强部件70的板厚t2、t3小,因此,能够增加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强度,并且能够实现轻量化。并且,通过设置内侧加强部件70,能够抑制在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之间夹杂草等异物,排气结构的清扫变得容易。
此外,内侧加强部件70在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处通过自动二轮车前表面侧的前侧加强部件76与后表面侧的后侧加强部件77而分体设置。
根据该结构,在制造时,容易在上游侧排气管50L、50R设置内侧加强部件70。
此外,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具有:下方延伸部55L、55R,其从排气口31b、31c向下方延伸;以及侧方延伸部56L、56R,其从下方延伸部55L、55R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侧方延伸部56L、56R通过连接部60而与催化剂壳体部51连接。
根据该结构,从下方延伸部55L、55R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侧方延伸部56L、56R通过连接部60与催化剂壳体部51连接,因此,能够在催化剂壳体部51的附近在上下方向上使排气结构紧凑化。
此外,催化剂壳体部51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配置成前高后低,连接部60设置于催化剂壳体部51的前端部51b。
根据该结构,催化剂壳体部51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配置成前高后低,因此,可以将催化剂壳体部51的前部配置于高位,能够将催化剂壳体部51的前部配置于远离路面的位置,能够确保自动二轮车1的离地间隙。此外,能够缩短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长度。
并且,自动二轮车1的车架10具有:前立管16,其支承转向系统12;下框架19,其从前立管16向下方延伸;以及底部框架20,其从下框架19在发动机11的下方向后方延伸,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从发动机11的前表面的排气口31b、31c通过下框架19的侧方并向下方延伸,连接部60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设置于比下框架19以及底部框架20靠前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连接部60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设置于比下框架19以及底部框架20靠前方的位置,因此,容易使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容易将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轴线50L1、50R1与催化剂壳体部51的轴线51a设置为大致垂直。此外,能够缩短上游侧排气管50L、50R。
此外,催化剂壳体部51的轴线51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在从催化剂壳体部51的上方沿与催化剂壳体部51的轴线51a垂直的方向观察轴线51a以及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轴线50L1、50R1时,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轴线50L1、50R1与催化剂壳体部51的轴线51a为大致垂直的位置关系。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连接部60以及催化剂壳体部51紧凑地配置。
此外,以往,在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中,已知这样的机构,其具有:多个排气管,其从内燃机的排气口延伸;以及加强部件,其将所述排气管彼此连接而进行加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224648号公报))。在专利文献2中,排气管通过内燃机的下方,加强部件也位于发动机的下方侧。
但是,在专利文献2的排气结构中,由于排气管以及加强部件位于内燃机的下方侧,因此难于将鞍乘型车辆的最低离地间隙确保得大。此外,鞍乘型车辆的部件的配置空间有限,因此,希望通过简单的结构有效地加强排气管。
因此,希望在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中能够容易地确保最低离地间隙,且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有效地加强排气管。
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设置成从发动机11的排气口31b、31c延伸,设置有对上游侧排气管50L、50R进行加强的加强部件58,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集合的集合部57相对于排气口31b、31c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加强部件58设置于集合部57处,加强部件58具有:内侧加强部件70,其在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之间的位置将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相互连接;以及外侧加强部件71,其在比内侧加强部件70靠外侧的位置处设置于上游侧排气管50R,外侧加强部件71的板厚t1比内侧加强部件70的板厚t2、t3小。
根据该结构,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集合的集合部57以及加强部件58相对于排气口31b、31c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因此,容易确保自动二轮车1的最低离地间隙。此外,通过在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之间的位置将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相互连接的内侧加强部件70,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增加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强度。此外,设置于比内侧加强部件70靠外侧处的外侧加强部件71的板厚t1比内侧加强部件70的板厚t2、t3小,因此,能够增加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强度,并且能够实现轻量化。
此外,内侧加强部件70在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上分体地设置于自动二轮车1的前表面侧与后表面侧。
根据该结构,在制造时,容易在上游侧排气管50L、50R设置内侧加强部件70。
此外,集合部57在催化剂壳体部51处与催化剂52的上游侧连接,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在集合部57处排列配置。
根据该结构,废气从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流入到催化剂壳体部51,因此,能够在催化剂壳体部51中使废气的流动紊乱而使得废气分散,能够使废气均匀地流向催化剂52。此外,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在集合部57处排列配置,因此,可以紧凑地配置上游侧排气管50L、50R。
并且,集合部57处的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轴线50L1、50R1与催化剂壳体部51的轴线51a为大致垂直的位置关系。
根据该结构,在集合部57处,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废气以相对于催化剂壳体部51的轴线51a大致垂直的方向流入到催化剂壳体部51。由此,在催化剂壳体部51中废气的流动产生紊流而废气得以分散,因此能够使废气均匀地流向催化剂52。
此外,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具有在集合部57处向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侧延伸的内侧延伸管部61L、61R,在沿催化剂壳体部51的轴线51a的轴向观察时,关于在与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轴线50L1、50R1垂直的方向上的、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轴线50L1、50R1与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表面51d之间的距离,该距离较近的一方上游侧排气管50R的内侧延伸管部61R比该距离较远的一方上游侧排气管50L更深地延伸至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侧。
根据该结构,通过从上述距离较近的一方上游侧排气管50R进入到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侧的废气G1,产生沿着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周面旋转的气流,从上述距离较远的一方上游侧排气管50L进入到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侧的废气G2与上述的旋转的气流汇合。由此,能够在催化剂52的上游侧高效地产生废气的流动的紊流,能够使废气均匀地流向催化剂52。
此外,在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下游侧设置有消声器34,消声器34具有向外部排出废气的消声器排气口84c、86a,设置有覆盖消声器排气口84c、86a的排气口罩88,排气口罩88具有覆盖消声器排气口84c、86a的一部分的线状罩部88a。
根据该结构,通过排气口罩88的线状罩部88a使得废气扩散,能够调整废气的流速。
此外,消声器排气口84c、86a也可以由排气口罩188的线状部188c覆盖。根据该结构,通过线状部188c使废气扩散,能够调整废气的流速。
此外,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具有:下方延伸部55L、55R,其从排气口31b、31c向下方延伸;以及侧方延伸部56L、56R,其从下方延伸部55L、55R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与催化剂壳体部51连接,集合部57是多个侧方延伸部56L、56R集合的部分。
根据该结构,从下方延伸部55L、55R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侧方延伸部56L、56R在集合部57处与催化剂壳体部51连接,因此,在催化剂壳体部51的附近能够使排气结构在上下方向紧凑化。
此外,催化剂壳体部51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配置成前高后低,集合部57与催化剂壳体部51的前端部51b连接。
根据该结构,由于催化剂壳体部51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配置成前高后低,因此可以将催化剂壳体部51的前部配置于高的位置,能够将催化剂壳体部51的前部配置于远离路面的位置。此外,能够缩短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长度。
此外,自动二轮车1的车架10具有:前立管16,其支承转向系统12;下框架19,其从前立管16向下方延伸;以及底部框架20,其从下框架19在发动机11的下方向后方延伸,加强部件58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在比下框架19以及底部框架20靠前方的位置设置于上游侧排气管50L、50R。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加强部件58有效地保护比下框架19以及底部框架20靠前方的位置处的上游侧排气管50L、50R。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方式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轴线50L1、50R1与催化剂壳体部51的轴线51a为大致垂直的位置关系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例如,可以是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中的至少1个上游侧排气管(例如只有上游侧排气管50L)为上述那样的大致垂直的位置关系。此外,也可以只设置一个上游侧排气管,将该上游侧排气管相对于催化剂壳体部51的轴线51a设置为上述那样的大致垂直的位置关系。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在连接部60处大致平行地排列配置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上游侧排气管50L与上游侧排气管50L在连接部60处配置成不同的角度。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外侧加强部件71设置于上游侧排气管50R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例如,外侧加强部件可以设置于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双方,或者,只设置于上游侧排气管50L。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鞍乘型车辆列举自动二轮车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有两个前轮或者后轮的3轮鞍乘型车辆、以及具有4轮以上的车轮的鞍乘型车辆。

Claims (19)

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其具有:排气管(33),其与内燃机(11)连接;以及催化剂(52),其设置于所述排气管(33)中,所述排气管(33)具有:催化剂壳体部(51),其收纳所述催化剂(52);以及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其设置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上游侧,
其特征在于,
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直径比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大,
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通过在废气的流动中位于比所述催化剂(52)靠上游侧处的连接部(60)而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连接,
在所述连接部(60)处,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轴线(50L1、50R1)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轴线(51a)为大致垂直的位置关系,
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通过所述连接部(60)而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连接,
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在所述连接部(60)处大致平行地排列配置,
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具有在所述连接部(60)处向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侧延伸的内侧延伸管部(61L,61R),
在沿着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所述轴线(51a)的轴向观察时,关于在与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所述轴线(50L1、50R1)垂直的方向上的、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所述轴线(50L1、50R1)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表面(51d)之间的距离,该距离较近的一方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R)的所述内侧延伸管部(61R)比该距离较远的一方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更深地延伸至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从所述内燃机(11)的排气口(31b、31c)延伸至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
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相对于所述排气口(31b、31c)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设置有对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进行加强的加强部件(58),
所述加强部件(58)具有:内侧加强部件(70),其在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之间的位置将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相互连接;以及外侧加强部件(71),其在比所述内侧加强部件(70)靠外侧的位置设置于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R),
所述外侧加强部件(71)的板厚(t1)比所述内侧加强部件(70)的板厚(t2、t3)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加强部件(70)在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上分体地设置于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前表面侧与后表面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具有:下方延伸部(55L、55R),其从所述排气口(31b、31c)向下方延伸;以及侧方延伸部(56L、56R),其从所述下方延伸部(55L、55R)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
所述侧方延伸部(56L、56R)通过所述连接部(60)而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配置成前高后低,所述连接部(60)设置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前端部(51b)。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车架(10)具有:前立管(16),其支承转向系统(12);下框架(19),其从所述前立管(16)向下方延伸;以及底部框架(20),其从所述下框架(19)在所述内燃机(11)的下方向后方延伸,
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从所述内燃机(11)的前表面的所述排气口(31b、31c)通过所述下框架(19)的侧方并向下方延伸,
所述连接部(60)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设置于比所述下框架(19)以及所述底部框架(20)靠前方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所述轴线(51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在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上方沿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所述轴线(51a)垂直的方向观察该轴线(51a)以及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所述轴线(50L1、50R1)时,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所述轴线(50L1、50R1)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所述轴线(51a)为大致垂直的位置关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设置成从所述内燃机(11)的排气口(31b、31c)延伸,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设置有对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进行加强的加强部件(58),
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集合的集合部(57)相对于所述排气口(31b、31c)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
所述加强部件(58)设置于所述集合部(57),
所述加强部件(58)具有:内侧加强部件(70),其在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之间的位置将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相互连接;以及外侧加强部件(71),其在比所述内侧加强部件(70)靠外侧的位置设置于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R),
所述外侧加强部件(71)的板厚(t1)比所述内侧加强部件(70)的板厚(t2、t3)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加强部件(70)在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上分体地设置于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前表面侧与后表面侧。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合部(57)在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上与所述催化剂(52)的上游侧连接,
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在所述集合部(57)处排列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合部(57)处的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轴线(50L1、50R1)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轴线(51a)为大致垂直的位置关系。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具有在所述集合部(57)处向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侧延伸的内侧延伸管部(61L、61R),
在沿着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所述轴线(51a)的轴向观察时,关于在与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所述轴线(50L1、50R1)垂直的方向上的、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所述轴线(50L1、50R1)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表面(51d)之间的距离,该距离较近的一方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R)的所述内侧延伸管部(61R)比该距离较远的一方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更深地延伸至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侧。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下游侧设置有消声器(34),所述消声器(34)具有向外部排出废气的消声器排气口(84c、86a),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设置有覆盖所述消声器排气口(84c、86a)的排气口罩(88、188),所述排气口罩(88、188)具有覆盖所述消声器排气口(84c、86a)的一部分的线状部(88a、188c)。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具有:下方延伸部(55L、55R),其从所述排气口(31b、31c)向下方延伸;以及侧方延伸部(56L、56R),其从所述下方延伸部(55L、55R)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连接,
所述集合部(57)是多个所述侧方延伸部(56L、56R)集合的部分。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配置成前高后低,所述集合部(57)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前端部(51b)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9~16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车架(10)具有:前立管(16),其支承转向系统(12);下框架(19),其从所述前立管(16)向下方延伸;以及底部框架(20),其从所述下框架(19)在所述内燃机(11)的下方向后方延伸,
所述加强部件(58)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在比所述下框架(19)以及所述底部框架(20)靠前方的位置设置于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
18.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其具有:排气管(33),其与内燃机(11)连接;以及催化剂(52),其设置于所述排气管(33)中,所述排气管(33)具有:催化剂壳体部(51),其收纳所述催化剂(52);以及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其设置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上游侧,
其特征在于,
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直径比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大,
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通过在废气的流动中位于比所述催化剂(52)靠上游侧处的连接部(60)而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连接,
在所述连接部(60)处,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轴线(50L1、50R1)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轴线(51a)为大致垂直的位置关系,
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设置成从所述内燃机(11)的排气口(31b、31c)延伸,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设置有对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进行加强的加强部件(58),
多个上游侧排气管(50L、50R)集合的集合部(57)相对于所述排气口(31b、31c)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
所述加强部件(58)设置于所述集合部(57),
所述加强部件(58)具有:内侧加强部件(70),其在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之间的位置将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相互连接;以及外侧加强部件(71),其在比所述内侧加强部件(70)靠外侧的位置设置于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R),
所述外侧加强部件(71)的板厚(t1)比所述内侧加强部件(70)的板厚(t2、t3)小,
所述集合部(57)在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上与所述催化剂(52)的上游侧连接,
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在所述集合部(57)处排列配置,
所述集合部(57)处的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轴线(50L1、50R1)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轴线(51a)为大致垂直的位置关系,
多个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具有在所述集合部(57)处向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侧延伸的内侧延伸管部(61L、61R),
在沿着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所述轴线(51a)的轴向观察时,关于在与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所述轴线(50L1、50R1)垂直的方向上的、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的所述轴线(50L1、50R1)与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表面(51d)之间的距离,该距离较近的一方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R)的所述内侧延伸管部(61R)比该距离较远的一方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更深地延伸至所述催化剂壳体部(51)的内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加强部件(70)在所述上游侧排气管(50L、50R)上分体地设置于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前表面侧与后表面侧。
CN202010081385.4A 2019-02-25 2020-02-06 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 Active CN1116087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31517A JP6845880B2 (ja) 2019-02-25 2019-02-25 鞍乗り型車両の排気構造
JP2019031516A JP6845879B2 (ja) 2019-02-25 2019-02-25 鞍乗り型車両の排気構造
JP2019-031517 2019-02-25
JP2019-031516 2019-02-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08782A CN111608782A (zh) 2020-09-01
CN111608782B true CN111608782B (zh) 2022-02-08

Family

ID=72139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81385.4A Active CN111608782B (zh) 2019-02-25 2020-02-06 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506104B2 (zh)
CN (1) CN111608782B (zh)
BR (1) BR102020003536A2 (zh)
DE (1) DE1020201046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07209A (ja) * 2021-01-08 2022-07-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排気装置
JP2023165213A (ja) * 2022-05-02 2023-11-15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24222U (zh) * 1980-02-21 1981-09-21
JPS56138415A (en) * 1980-03-28 1981-10-29 Yamaha Motor Co Ltd Device for preventing insects from invading muffler
JPS5830411A (ja) * 1981-08-18 1983-02-22 Nissan Motor Co Ltd 気筒数制御エンジンの排気処理装置
CN1330214A (zh) * 2001-06-20 2002-01-09 蒋建东 尾气净化器
JP2008133823A (ja) * 2006-10-31 2008-06-12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
CN101619669A (zh) * 2008-07-03 2010-01-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排气歧管
JP2012121418A (ja) * 2010-12-07 2012-06-28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2014095348A (ja) * 2012-11-09 2014-05-22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5224598A (ja) * 2014-05-28 2015-12-1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排気管構造
JP2016183652A (ja) * 2015-03-26 2016-10-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24222A (en) 1980-03-03 1981-09-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Manufacture of resin molded coil
JPS6017220A (ja) 1983-07-09 1985-01-29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エンジンの排気浄化装置
JP3321958B2 (ja) 1994-02-09 2002-09-0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KR20040000081A (ko) 2002-06-24 2004-01-0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엔진 성능 향상을 위한 배기매니폴드 구조
US7509800B2 (en) 2004-06-08 2009-03-31 Nissan Motor Co., Ltd. Exhaust system of multi-cylinde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O2018030110A1 (ja) 2016-08-10 2018-02-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排気構造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24222U (zh) * 1980-02-21 1981-09-21
JPS56138415A (en) * 1980-03-28 1981-10-29 Yamaha Motor Co Ltd Device for preventing insects from invading muffler
JPS5830411A (ja) * 1981-08-18 1983-02-22 Nissan Motor Co Ltd 気筒数制御エンジンの排気処理装置
CN1330214A (zh) * 2001-06-20 2002-01-09 蒋建东 尾气净化器
JP2008133823A (ja) * 2006-10-31 2008-06-12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
CN101619669A (zh) * 2008-07-03 2010-01-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排气歧管
JP2012121418A (ja) * 2010-12-07 2012-06-28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2014095348A (ja) * 2012-11-09 2014-05-22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5224598A (ja) * 2014-05-28 2015-12-1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排気管構造
JP2016183652A (ja) * 2015-03-26 2016-10-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02020003536A2 (pt) 2020-09-29
US20200271042A1 (en) 2020-08-27
CN111608782A (zh) 2020-09-01
DE102020104602A1 (de) 2020-08-27
US11506104B2 (en) 2022-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27503B2 (ja) 排気管構造
US8042649B2 (en) Vehicular muffler and motorcycle incorporating same
CN102953788B (zh) 内燃机的排气管结构
US9016422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6031244B2 (ja) 鞍乗型車両の排気装置
EP2832985B1 (en) Air cleaner device for vehicle
CN111608782B (zh) 鞍乘型车辆的排气结构
CN112483234B (zh) 鞍乘型车辆
JP4473804B2 (ja)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JP5609434B2 (ja)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ガスセンサ取付構造
JP4668231B2 (ja) エンジンの排気装置
JP5800073B2 (ja)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ガスセンサ取付構造
EP3604106B1 (en) Saddle-type vehicle
EP3524501B1 (en) Saddle-type vehicle
CN112639259B (zh) 跨骑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排气装置
JP4726702B2 (ja) 自動二輪車
JP684587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排気構造
JP684588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排気構造
JP7352416B2 (ja) 鞍乗型車両の排気装置
CN220687438U (zh) 排气消声器装置以及鞍乘型车辆
JP732829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15335596B (zh) 进气净化装置
JP6457465B2 (ja) 鞍乗型車両の排気装置
WO2019188801A1 (ja) 排気マフラー
JP5863612B2 (ja) 消音器及び鞍乗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