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35596B - 进气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进气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35596B
CN115335596B CN202180024365.6A CN202180024365A CN115335596B CN 115335596 B CN115335596 B CN 115335596B CN 202180024365 A CN202180024365 A CN 202180024365A CN 115335596 B CN115335596 B CN 1153355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ake
duct
upstream side
intake duct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2436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335596A (zh
Inventor
木下亮辅
佐藤淳也
新村裕幸
上田贤
佐藤良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3355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355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3355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355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02Air cleaners
    • F02M35/024Air cleaners using filters, e.g. moisten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02Air cleaners
    • F02M35/04Air cleaners specially arranged with respect to engine, to intake system or specially adapted to vehicle; Mounting thereon ; Combinations with other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在进气净化装置中,能够容易地将进气吸入到进气管道,能够提高进气效率。在具备内部被空气滤清器元件(37)划分为污浊侧(47D)和清洁侧(47C)的空气滤清器盒(35)、以及将外部气体作为进气向污浊侧(47D)导入的进气管道(38)的进气净化装置中,在空气滤清器盒(35)的外侧且进气管道(38)的上游侧,设置有向进气管道(38)的上游侧端部(38a)的管道入口(38b)引导进气的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0),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0)具备凹曲面状的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和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的凹曲面上的引导入口开口部(53),引导入口开口部(53)比管道入口(38b)大。

Description

进气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进气净化装置,该进气净化装置具备内部被空气滤清器元件划分为污浊侧和清洁侧的空气滤清器盒、以及将外部气体作为进气而导入污浊侧的进气管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鞍乘型车辆中,进气净化装置根据车辆的种类而具有各种形状和配置场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9/142279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虽然进气净化装置从进气管道的上游侧端部吸入进气,但在上游侧端部的周边,由于行驶风的影响或配置在周边的部件的影响,有时难以将进气吸入到进气管道。例如,当在将进气净化装置配置于鞍乘型车辆的情况下进气效率变低时,尤其是在发动机的低旋转区域内,发动机的响应产生延迟,损害了驾驶性能。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使得在进气净化装置中,容易将进气吸入到进气管道,能够提高进气效率。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在本说明书中,包含2020年3月3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20-064278的全部内容。
进气净化装置具备内部被空气滤清器元件(37、237、337、437)划分为污浊侧(47D、247D、347D、447D)和清洁侧(47C、247C、347C、447C)的空气滤清器盒(35、235、335、435)、以及将外部气体作为进气向所述污浊侧(47D、247D、347D、447D)导入的进气管道(38、238、338、438),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气滤清器盒(35、235、335、435)的外侧且所述进气管道(38、238、338、438)的上游侧,设置有向所述进气管道(38、238、338、438)的上游侧端部(38a、238a、338a、438a)的管道入口(38b、238b、338b、438b)引导进气的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0、240、340、440),所述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0、240、340、440)具备凹曲面状的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252、352、452)、以及所述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252、352、452)的凹曲面上的开口部即引导入口开口部(53、253、353、453),所述引导入口开口部(53、253、353、453)比所述管道入口(38b、238b、338b、438b)大。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引导入口开口部(53、253、353、453)按照与所述管道入口(38b、238b、338b、438b)对置的朝向开口。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进气净化装置搭载于车辆,所述引导入口开口部(53、253、353、453)朝向车辆前方开口。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引导入口开口部(53、253、353)配置为,在所述进气管道(38、238、338)的所述上游侧端部(38a、238a、338a)的轴线(38e、238e、338e)的轴向上与所述进气管道(38、238、338)的所述上游侧端部(38a、238a、338a)重叠。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340、440)具备在所述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340、440)中将所述引导入口开口部(353、453)的周围的部分切除而得到的切口开口部(375、475)。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40)固定于所述进气管道(438)。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340)固定于车辆的车身框架或车辆的外装部件(344)。
发明的效果
进气净化装置具备内部被空气滤清器元件划分为污浊侧和清洁侧的空气滤清器盒、以及将外部气体作为进气向污浊侧导入的进气管道,在空气滤清器盒的外侧且进气管道的上游侧,设置有向进气管道的上游侧端部的管道入口引导进气的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具备凹曲面状的管道上游侧引导面、以及管道上游侧引导面的凹曲面上的开口部即引导入口开口部,引导入口开口部比管道入口大。
根据该结构,进气从比进气管道的管道入口大的引导入口开口部进入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内,被凹曲面状的管道上游侧引导面引导而流向进气管道的管道入口。因此,能够通过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容易地将进气吸入到进气管道,能够提高进气效率。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引导入口开口部按照与管道入口对置的朝向开口。
根据该结构,由于引导入口开口部按照与管道入口对置的朝向开口,因此,能够使从引导入口开口部向凹曲面状的管道上游侧引导面流动的进气高效地流向管道入口。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进气净化装置搭载于车辆,引导入口开口部朝向车辆前方开口。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向前方行驶的车辆的行驶风从朝向车辆前方开口的引导入口开口部高效地导入到管道上游侧引导面,能够使进气高效地流向进气管道。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引导入口开口部在进气管道的上游侧端部的轴线的轴向上与进气管道的上游侧端部重叠。
根据该结构,由于引导入口开口部与进气管道的上游侧端部重叠,因此,能够使上游侧端部的周边的进气的流动稳定,能够提高进气效率。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具备在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中将引导入口开口部的周围的部分切除而得到的切口引导入口开口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进气从切口引导入口开口部导入到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内,能够增大进气量。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固定于进气管道。
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小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相对于进气管道的安装误差,能够将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固定于正确的位置。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固定于车辆的车身框架或车辆的外装部件。
根据该结构,车身框架和车辆的外装部件能够支承大型的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因此,能够提高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的形状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卸下了车身罩的状态下的自动二轮车的前部的左侧视图。
图3是在车宽的中央部切断了自动二轮车的前部的侧剖视图。
图4是从后方侧观察进气净化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图2的V-V剖视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自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7是图6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是图8的IX-IX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X-X剖视图。
图11是从空气滤清器元件侧观察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的侧视图。
图12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自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13是自动二轮车的剖视图。
图14是在卸下了座椅的状态下从上方侧观察空气滤清器盒的周边部的立体图。
图15是从上方观察进气管道和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的周边部的俯视图。
图16是第4实施方式中的自动二轮车的剖视图。
图17是在卸下了座椅的状态下从上方侧观察进气管道和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的周边部的立体图。
图18是第5实施方式中的自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19是图18的XIX-XIX剖视图。
图20是第6实施方式中的自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1是图20的XXI-XXI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则前后左右和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与相对于车身的方向相同。此外,各图所示的标号FR表示车身前方,标号UP表示车身上方,标号LH表示车身左方。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的左侧视图。
自动二轮车1是如下的车辆:在车身框架10上支承有作为动力单元的发动机11,将前轮2支承为能够转向的前叉12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于车身框架10的前端,支承后轮3的摆臂13设置在车身框架10的后部侧。
自动二轮车1是乘客以跨越座椅14的方式落座的鞍乘型车辆,座椅14设置在车身框架10的后部的上方。
自动二轮车1具备覆盖车身框架10和发动机11等车身的车身罩15。
图2是卸下了车身罩15的状态下的自动二轮车1的前部的左侧视图。
参照图1和图2,车身框架10具备设置在车身框架10的前端的前立管17、从前立管17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18、以及与主框架18的后端连接的后框架(未图示)。
发动机11具备支承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曲轴20的曲轴箱21、以及从曲轴箱21的前表面向车辆前方延伸的气缸部22。
气缸部22具备收纳沿前后进行往复运动的活塞(未图示)的气缸22a、与气缸22a的前表面连接的气缸盖22b、以及覆盖气缸盖22b的前表面的盖罩22c。
发动机11是在车辆侧视下气缸22a的轴线22d大致水平地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水平发动机。
发动机11支承于车身框架10,配置在上述后框架的前方且主框架18的下方。气缸部22在主框架18的下方沿前后延伸。
向发动机11供给进气的进气装置25配置在气缸部22的上方。
发动机11的排气管26从气缸盖22b的下表面向后方延伸。
转向用的把手27设置在前叉12的上端。
前轮2支承于前叉12的下端部。前挡泥板28安装于前叉12。
摆臂13经由插穿于前端部的枢轴(未图示)而支承于车身框架10。后轮3支承于摆臂13的后端部。
在摆臂13的后部与车身的后部之间架设有后悬架29。
图3是在车宽的中央部切断了自动二轮车1的前部的侧剖视图。
参照图2和图3,进气装置25具备进气净化装置30、调整进气的流量的节气门体31、以及将节气门体31与气缸盖22b的上表面的进气口连接的管状的绝缘体32。
进气净化装置30具备空气滤清器盒35、将空气滤清器盒35内分隔的隔壁36、设置于隔壁36的空气滤清器元件37、将进气导入到空气滤清器盒35的进气管道38、将空气滤清器盒35与节气门体31连接的连接管39、以及在进气管道38的上游侧向进气管道38引导进气的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0。
空气滤清器盒35是配置在左右的主框架18之间的箱状构件,配置在前挡泥板28的后方且气缸部22的上方。
空气滤清器盒35具备配置有空气滤清器元件37的箱状部41、以及从箱状部41的前部向上方鼓出的鼓出部42。箱状部41的内部与鼓出部42的内部连通。
空气滤清器盒35具备前表面向前方开放的箱状的空气滤清器壳体45、以及将空气滤清器壳体45的前表面的开放部堵住的壳体罩46。壳体罩46与空气滤清器壳体45的前缘部45a结合。
箱状部41和鼓出部42分别由空气滤清器壳体45和壳体罩46构成。
隔壁36在箱状部41内堵住空气滤清器壳体45的前表面的开放部,将空气滤清器盒35内划分为空气滤清器元件37的上游侧的污浊侧47D和空气滤清器元件37的下游侧的清洁侧47C。隔壁36是使板厚方向指向车宽前后方向而配置的板状构件。
空气滤清器元件37是捕获包含在进气中的尘埃的过滤器。空气滤清器元件37是使板厚方向指向车宽前后方向而配置的板状构件,并支承于隔壁36。空气滤清器元件37在从车辆前方观察时下呈大致矩形。空气滤清器元件37在车辆侧视下相对于铅垂方向前倾地配置。
空气滤清器元件37位于空气滤清器盒35内的前部。
污浊侧47D是供通过空气滤清器元件37之前的进气流动的腔室,形成在壳体罩46与隔壁36之间。污浊侧47D设置在空气滤清器盒35的前部。鼓出部42的内部是污浊侧47D。
清洁侧47C是供在空气滤清器元件37中通过而被净化后的进气流动的腔室,形成在隔壁36与空气滤清器壳体45之间。清洁侧47C位于污浊侧47D的后方。
空气滤清器元件37具备向污浊侧47D露出的元件入口面37a、以及向清洁侧47C露出的元件出口面37b,该元件出口面37b是元件入口面37a的相反侧的面。元件入口面37a和元件出口面37b是平坦面,相互大致平行。
进气从污浊侧47D的元件入口面37a向空气滤清器元件37流入,从元件出口面37b向清洁侧47C流动。
空气滤清器盒35的鼓出部42位于空气滤清器元件37的上方。进气管道38从鼓出部42的后表面部向空气滤清器盒35的外侧的后方延伸,使污浊侧47D与空气滤清器盒35的外侧的空间连通。
进气管道38位于空气滤清器元件37和清洁侧47C的上方。进气管道38在箱状部41的上表面41a的上方向后方延伸。进气管道38在车辆侧视下沿着向后上方(前下方)倾斜的上表面41a向后上方延伸。
进气管道38是剖面呈大致圆形的管。进气管道38在与元件入口面37a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笔直地延伸。
进气管道38的后端部是进气管道38的进气流动的上游侧端部38a。进气管道38从上游侧端部38a的后端面的管道入口38b导入外部气体作为进气。
进气管道38的前端部是进气管道38的进气流动的下游侧端部38c。下游侧端部38c与鼓出部42的后表面部连接。下游侧端部38c的前端面的管道出口38d从后方与壳体罩46的前壁部46a大致对置,并在污浊侧47D的上部开口。
连接管39从清洁侧47C内贯穿箱状部41的下表面41b的后部并向空气滤清器盒35的外侧的下方延伸,与节气门体31连接。
连接管39的进气流动的上游端的开口39a从后方与元件出口面37b大致对置,并朝向车辆前方开口。
图4是从后方侧观察进气净化装置30的立体图。图5是图2的V-V剖视图。在图5中图示出车身罩15。
参照图2~图5,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0配置于进气管道38在进气流动的上游侧端部38a的上游、且上游侧端部38a的后方。此外,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0安装在箱状部41的上表面41a,位于清洁侧47C的上方。
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0具备将进气朝向上游侧端部38a的管道入口38b引导的引导部50、以及安装于空气滤清器盒35的安装部51。
引导部50是具有将中空的球状体切断为大致一半而形成的半球状的杯形状的杯状构件。
引导部50的杯形状的内表面是凹曲面状的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的凹曲面上的开口部即引导入口开口部53在引导部50的杯形状中使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向外侧露出。
划分出引导入口开口部53的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的周缘部52a呈大致圆形。引导入口开口部53呈大致圆形。
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的凹曲面的顶点52b位于引导部50的杯形状中的内表面的底部。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的内径随着从顶点52b朝向引导入口开口部53侧而变大。
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0以使引导部50的引导入口开口部53面向车辆前方的方式立起配置。
安装部51在引导部50的下端部从引导部50的外周向外侧突出。
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0通过从后方插穿于安装部51的固定件54而固定于空气滤清器壳体45的上部。
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0的朝向被配置成,使引导部50的引导入口开口部53与进气管道38的上游侧端部38a的管道入口38b对置。引导入口开口部53朝向车辆前方侧开口。详细而言,引导入口开口部53在车辆侧视下稍微前倾,并朝向前下方开口。
引导部50的引导入口开口部53的内径D1比进气管道38的管道入口38b的内径D2和上游侧端部38a的外径大。
在进气管道38中,管道入口38b整体位于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的凹曲面的内侧,管道入口38b在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的内侧开口。即,管道入口38b位于比引导入口开口部53靠后方侧的位置且位于杯形状的底侧。
在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的杯形状的底部与管道入口38b之间,在进气管道38的轴向上设置有间隔。
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的杯形状的轴线52c与进气管道38的轴线38e大致平行,并且相互大致重叠。此外,在沿轴线38e的轴向观察时,管道入口38b与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重叠。轴线52c和轴线38e在车辆侧视下向前下方倾斜。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的下部、且在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上比轴线52c靠下侧的部分向前下方倾斜。
如图5所示,在沿进气管道38的轴向观察时,进气管道38的管道入口38b与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的顶点52b重叠。
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从位于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的凹曲面的内侧的进气管道38的上游侧端部38a的周围和后方侧覆盖上游侧端部38a。即,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的引导入口开口部53在上游侧端部38a的轴线38e的轴向上从外周侧与上游侧端部38a重叠。上游侧端部38a与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在进气管道38的进气的流动方向上连续。
这里,轴线38e的轴向是进气管道38的进气的流动方向。
引导部50和进气管道38配置在左右的主框架18之间。在车辆侧视下,主框架18从车宽方向外侧与引导部50及进气管道38重叠。
对进气装置25的进气的流动进行说明。
参照图3,外部气体作为进气W从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0的前表面的引导入口开口部53向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的凹曲面的内侧流入。进气W在从引导入口开口部53侧沿着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流动到顶点52b侧之后,在顶点52b的附近向前方侧折返,向进气管道38的上游侧端部38a的管道入口38b流入。
这里,由于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0的引导入口开口部53向车辆前方开口,因此,自动二轮车1向前方行驶时的行驶风直接向引导入口开口部53流入。因此,能够将行驶风作为进气W高效地从引导入口开口部53导入到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
此外,由于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0的引导入口开口部53的内径D1比进气管道38的管道入口38b的内径D2大,因此,能够通过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0将进气W汇集并向管道入口38b供给进行该汇集而得到的进气,能够使进气W高效地流向进气管道38。
此外,进气管道38的管道入口38b位于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的凹曲面的内侧,管道入口38b与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在进气管道38的轴向上连续。因此,能够使由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引导的进气W高效地流向管道入口38b。
此外,如图5所示,在沿进气管道38的轴向观察时,进气管道38的管道入口38b与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的顶点52b重叠,因此,能够使从顶点52b的附近向前方侧折返的进气W高效地流向管道入口38b。
从管道入口38b流入到进气管道38的进气W从进气管道38的前端的管道出口38d向污浊侧47D的上部流入,在污浊侧47D内向下方流动而从元件入口面37a向空气滤清器元件37流入。
这里,也可以在污浊侧47D内与进气管道38的前端的管道出口38d对置的位置设置进气引导部,该进气引导部以使进气W向下方流动的方式引导进气W。该进气引导部例如也可以是,将壳体罩46的前壁部46a中与管道出口38d对置的部分形成为向前方侧凸出的曲面状而得的引导部。
流入到空气滤清器元件37的进气W从元件出口面37b向清洁侧47C流入,并从开口39a向连接管39流入。连接管39的进气W通过节气门体31和绝缘体32而流向气缸盖22b的上表面的进气口。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气净化装置30具备内部被空气滤清器元件37划分为污浊侧47D和清洁侧47C的空气滤清器盒35、以及将外部气体作为进气而向污浊侧47D导入的进气管道38,在空气滤清器盒35的外侧且进气管道38的上游侧设置有向进气管道38的上游侧端部38a的管道入口38b引导进气的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0,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0具备凹曲面状的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以及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的凹曲面上的开口部即引导入口开口部53,引导入口开口部53比管道入口38b大。
根据该结构,进气从比进气管道38的管道入口38b大的引导入口开口部53进入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0内,被凹曲面状的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引导而流向进气管道38的管道入口38b。因此,能够通过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0,容易地将进气吸入到进气管道38,能够提高进气效率。
此外,引导入口开口部53以与管道入口38b对置的朝向开口。
根据该结构,由于引导入口开口部53以与管道入口38b对置的朝向开口,因此,能够使从引导入口开口部53向凹曲面状的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流动的进气高效地流向管道入口38b。
此外,进气净化装置30搭载于自动二轮车1,引导入口开口部53朝向车辆前方开口。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向前方行驶的自动二轮车1的行驶风从朝向车辆前方开口的引导入口开口部53高效地导入到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能够使进气高效地流向进气管道38。
此外,引导入口开口部53在进气管道38的上游侧端部38a的轴线38e的轴向上与进气管道38的上游侧端部38a重叠。
根据该结构,由于引导入口开口部53与进气管道38的上游侧端部38a重叠,因此,能够使上游侧端部38a的周边的进气的流动稳定,能够提高进气效率。
另外,上述第1实施方式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引导构件60是中空的半球状,但不限于此,引导构件例如也可以是圆顶形状。
此外,引导构件也可以是抛物线形状。在该情况下,通过由抛物面形成的引导面,能够增强进气向管道入口38b的指向性。
此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进气管道38的管道入口38b位于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的凹曲面的内侧、并且管道入口38b与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在进气管道38的轴向上连续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使管道入口38b位于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的凹曲面的外侧(前方侧)而使管道入口38b与引导入口开口部53在进气管道38的轴向上分离。
此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以搭载于自动二轮车1的进气净化装置30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备2个前轮或后轮的3轮的鞍乘型车辆、具备4轮以上的鞍乘型车辆、以及具备内燃机的各种装置。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6~图11对应用了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第2实施方式针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不同的自动二轮车201进行说明。
图6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自动二轮车201的左侧视图。
自动二轮车201是如下的车辆:在车身框架210上支承有作为动力单元的发动机211,将前轮202支承为能够转向的前叉212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于车身框架210的前端,支承后轮203的摆臂213设置在车身框架210的后部侧。
自动二轮车201是乘客以跨越座椅214的方式落座的鞍乘型车辆,座椅214设置在车身框架210的后部的上方。
自动二轮车201具备左右一对覆盖车身框架210等车身的侧罩215。
车身框架210具备设置在车身框架210的前端的前立管217、从前立管217向后下方延伸的1根主框架218、以及从主框架218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枢轴框架219。
发动机211具备支承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曲轴220的曲轴箱221、以及从曲轴箱221的前表面向车辆前方延伸的气缸部222。
气缸部222具备收纳沿前后进行往复运动的活塞(未图示)的气缸222a、与气缸222a的前表面连接的气缸盖222b、以及覆盖气缸盖222b的前表面的盖罩222c。
发动机211是在车辆侧视下气缸222a的轴线222d大致水平地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水平发动机。
发动机211支承于车身框架210,配置在枢轴框架219的前方且主框架218的下方。气缸部222在主框架218的下方沿前后延伸。
向发动机211供给进气的进气装置225配置在气缸部222的上方。
发动机211的排气管226从气缸盖222b的下表面向后方延伸。
转向用的把手227设置在前叉212的上端。
前轮202支承于前叉212的下端部。前挡泥板228安装于前叉212。
摆臂213经由插穿于前端部的枢轴213a而支承于车身框架210。后轮203支承于摆臂213的后端部。
在摆臂213的后部与车身的后部之间架设有后悬架229。
燃料罐223设置在主框架218的上方且前立管217与座椅214之间。
图7是图6的VII-VII剖视图。图8是图7的VIII-VIII剖视图。
参照图7和图8,进气装置225具备进气净化装置230、调整进气的流量的节气门体231、以及将节气门体231与气缸盖222b的上表面的进气口连接的管状的绝缘体232。
进气净化装置230具备空气滤清器盒235、将空气滤清器盒235内分隔的隔壁236、设置于隔壁236的空气滤清器元件237、将进气导入到空气滤清器盒235的进气管道238、以及将空气滤清器盒235与节气门体231连接的连接管239。
此外,进气净化装置230具备在进气管道238的上游侧向进气管道238引导进气的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240、在进气管道238的下游侧向空气滤清器元件237引导进气的进气管道下游侧引导构件265、以及在连接管239的上游侧向连接管239引导进气的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
进气净化装置230被左右的侧罩215从外侧方覆盖。
空气滤清器盒235配置在主框架218的下方且气缸部222的上方,位于主框架218与气缸部222之间。空气滤清器盒235是在沿左右跨过位于车宽的中央的主框架218而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箱状构件。
空气滤清器盒235具备左右的一方的侧面(左侧面)向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箱状的空气滤清器壳体245、以及将空气滤清器壳体245的上述侧面的开放部堵住的壳体罩246。壳体罩246与空气滤清器壳体245的上述开放部的周缘部245a结合。
隔壁236是使板厚方向指向车宽方向而配置的板状构件,对空气滤清器盒235内在车宽方向上分隔。
隔壁236将空气滤清器盒235内划分为空气滤清器元件237的上游侧的污浊侧247D与空气滤清器元件237的下游侧的清洁侧247C。
隔壁236夹持在空气滤清器壳体245与壳体罩246的配合面之间。
空气滤清器元件237是捕获包含在进气中的尘埃的过滤器。空气滤清器元件237是使板厚方向指向车宽方向而配置的板状构件,并支承于隔壁236。空气滤清器元件237在车辆侧视下呈大致矩形。
空气滤清器元件237和隔壁236在空气滤清器盒235内靠左右的一侧(左侧)而配置,使得清洁侧247C成为比污浊侧247D大的容量。
污浊侧247D是供通过空气滤清器元件237前的进气流动的腔室,形成在壳体罩246与隔壁236之间。
清洁侧247C是供在空气滤清器元件237中通过而被净化后的进气流动的腔室,形成在隔壁236与空气滤清器壳体245之间。
污浊侧247D与清洁侧247C在车宽方向上并排配置。
空气滤清器元件237具备向污浊侧247D露出的元件入口面237a、以及向清洁侧247C露出的元件出口面237b,该元件出口面237b是元件入口面237a的相反侧的面。元件入口面237a和元件出口面237b是平坦面,相互大致平行。
进气从污浊侧247D的元件入口面237a向空气滤清器元件237流入,从元件出口面237b向清洁侧247C流动。
进气管道238从壳体罩246的后表面部向空气滤清器盒235的外侧的后方延伸,使污浊侧247D与空气滤清器盒235的外侧的空间连通。
进气管道238是剖面呈大致圆形的管,在污浊侧247D内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进气管道238在污浊侧247D内相对于元件入口面237a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以沿着元件入口面237a的方式与元件入口面237a大致平行地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进气管道238的后端部是进气管道238在进气的流动中的上游侧端部238a。进气管道238从上游侧端部238a的后端面的管道入口238b导入外部气体作为进气。
进气管道238的前端部是进气管道238在进气的流动中的下游侧端部238c。下游侧端部238c的前端面的管道出口238d朝向车辆前方开口。
管道出口238d在车辆侧视下位于从车宽方向外侧与元件入口面237a重叠的位置。
连接管239从清洁侧247C内贯穿空气滤清器壳体245的后表面245b并向空气滤清器盒235的外侧延伸。从空气滤清器盒235延伸到外侧的连接管239向下方且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与空气滤清器盒235的下方的节气门体231连接。
连接管239的前端部是连接管239在进气的流动中的上游侧端部239a。上游侧端部239a在清洁侧247C内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连接管239的轴线239b在清洁侧247C内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清洁侧247C内的进气从上游侧端部239a的前端面的连接管入口239c向连接管239流入。连接管入口239c从后方与空气滤清器壳体245的前表面245c大致对置。
上游侧端部239a在清洁侧247C内设置于在车宽方向上与元件出口面237b相反的一侧。空气滤清器元件237相对于主框架218位于左右的一侧,连接管239相对于主框架218位于左右的另一侧。
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240在进气的流动中配置在进气管道238的上游侧端部238a的上游且上游侧端部238a的后方。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240和进气管道238被侧罩215从外侧方覆盖。
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240是具备将中空的球状体切断为大致一半而形成的半球状的杯形状的杯状构件。
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240的杯形状的内表面是凹曲面状的管道上游侧引导面252。管道上游侧引导面252的凹曲面上的开口部即引导入口开口部253在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240的杯形状中使管道上游侧引导面252向外侧露出。
划分出引导入口开口部253的管道上游侧引导面252的周缘部252a呈大致圆形。引导入口开口部253呈大致圆形。
管道上游侧引导面252的凹曲面的顶点252b位于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240的杯形状中的内表面的底部。管道上游侧引导面252的内径随着从顶点252b朝向引导入口开口部253侧而变大。
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240以使引导入口开口部253面向车辆前方的方式立起配置。
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240以使引导入口开口部253与进气管道238的上游侧端部238a的管道入口238b对置的朝向配置。引导入口开口部253朝向车辆前方侧开口。
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240的引导入口开口部253的内径比进气管道238的管道入口238b的内径和上游侧端部238a的外径大。
在进气管道238中,管道入口238b整体位于管道上游侧引导面252的凹曲面的内侧,管道入口238b在管道上游侧引导面252的内侧开口。即,管道入口238b位于比引导入口开口部253靠后方侧的位置且位于杯形状的底侧。
在管道上游侧引导面252的杯形状的底部与管道入口238b之间,在进气管道238的轴向上设置有间隔。
参照图8,进气管道238的轴线238e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在沿进气管道238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进气管道238的管道入口238b与管道上游侧引导面252的顶点252b重叠。
管道上游侧引导面252从位于管道上游侧引导面252的凹曲面的内侧的进气管道238的上游侧端部238a的周围和后方侧覆盖上游侧端部238a。即,管道上游侧引导面252的引导入口开口部253在上游侧端部238a的轴线238e的轴向上从外周侧与上游侧端部238a重叠。上游侧端部238a与管道上游侧引导面252在进气管道238的进气的流动方向上连续。
这里,轴线238e的轴向是进气管道238的进气的流动方向。
进气管道下游侧引导构件265在污浊侧247D内配置在进气管道238的下游侧端部238c的下游且下游侧端部238c的前方。
进气管道下游侧引导构件265是将在出口开口面265a切断中空的球状体而成为半球状的杯形状在与出口开口面265a大致正交的入口开口面265b进一步切断后的形状的杯状构件。
进气管道下游侧引导构件265以其杯形状的开口面即出口开口面265a朝向元件入口面237a侧的方式被配置。在车辆侧视下,出口开口面265a与元件入口面237a重叠。
此外,进气管道238的下游侧端部238c从后方插入到进气管道下游侧引导构件265的入口开口面265b,管道出口238d的至少一部分在进气管道下游侧引导构件265内开口。
进气管道下游侧引导构件265的杯形状的内表面是朝向元件入口面237a引导进气的引导面265c。引导面265c是将出口开口面265a作为基准而使上述杯形状的内表面向与元件入口面237a相反的一侧凹陷的凹形状的曲面。引导面265c以随着在来自管道出口238d的进气的吹出方向上远离管道出口238d而接近元件入口面237a的方式倾斜。
图9是图8的IX-IX剖视图。图10是图9的X-X剖视图。图11是从空气滤清器元件237侧观察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的侧视图。
参照图7和图9~图11,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在清洁侧247C内配置在连接管239的上游侧端部239a的上游且上游侧端部239a的前方。
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是将在引导开口部270a切断中空的球状体而成为半球状的杯形状在与引导开口部270a大致正交的出口开口部270b进一步切断后的形状的杯状构件。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是将平板材料弯曲成杯状而得到的形状,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是板状。
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以其杯形状的开口面即引导开口部270a朝向元件出口面237b侧的方式被配置。
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的杯形状的内表面是朝向连接管239的连接管入口239c引导进气的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是将引导开口部270a作为基准而使上述杯形状的内表面向与元件出口面237b相反的一侧凹陷的凹形状的曲面。
引导开口部270a使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向元件出口面237b侧露出。
出口开口部270b是将上述杯形状的侧面的一部分切除而形成的开口面。
在图9的俯视下,出口开口部270b设置在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的后部,并向后方开口。
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配置为,使得引导开口部270a在车宽方向上与元件出口面237b分开规定距离。此外,引导开口部270a以沿着元件出口面237b的方式配置,引导开口部270a与元件出口面237b大致平行。
以引导开口部270a为基准的情况下的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的凹形状的底部271a相对于引导开口部270a而位于与元件出口面237b相反的一侧。底部271a是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中的位于距元件出口面237b最远的位置的部分。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的内径随着从底部271a朝向引导开口部270a侧而变大。
底部271a位于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的杯形状的底面,引导开口部270a与该底面对置。
参照图9,在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的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的切线中位于划分出引导开口部270a的端部270c的切线270d指向元件出口面237b,并与元件出口面237b交叉。切线270d只要位于端部270c上,则无论是位于端部270c的哪个部位的情况下,都与元件出口面237b交叉。即,切线270d在端部270c的整周范围内与元件出口面237b交叉。另外,关于切线270d,只要端部270c的切线270d的至少一部分指向元件出口面237b即可。
此外,在与元件出口面237b正交的方向上观察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的情况下,引导开口部270a与元件出口面237b重叠。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引导开口部270a整体与元件出口面237b重叠,但引导开口部270a只要至少一部分与元件出口面237b重叠即可。
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的后部相对于连接管239的上游侧端部239a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从与元件出口面237b相反的一侧覆盖上游侧端部239a。
连接管239的上游侧端部239a从出口开口部270b进入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的内侧,上游侧端部239a的连接管入口239c在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的内侧朝向前方开口。
连接管入口239c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引导开口部270a配置于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的内侧。此外,连接管入口239c位于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内的上下的中间部。
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的后部在连接管239的轴向上从上游侧端部239a的外周侧重叠,从周围覆盖上游侧端部239a。
即,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与连接管239的上游侧端部239a在连接管239的轴向上连续。
此外,参照图9,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的凹形状的底部271a与元件出口面237b之间的距离L2大于连接管239的连接管入口239c的中心239d与元件出口面237b之间的距离L1。即,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相对于连接管239的连接管入口239c向与元件出口面237b相反的一侧偏置配置。
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的前部271b在图9的俯视下,以随着朝向前方侧向元件出口面237b侧接近的方式弯曲。
在沿连接管239的轴向观察连接管入口239c的情况下,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的前部271b从前方与连接管入口239c重叠,从上游侧覆盖连接管入口239c的至少一部分。
在沿连接管239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的内径比连接管239的连接管入口239c的内周的直径,即连接管入口239c的内径大。
上游侧端部239a被直径比上游侧端部239a大的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从上方、车宽方向外侧以及下方包围。
此外,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是通过与连接管239不同的工序制造的部件。因此,能够使连接管239成为简单的形状,并且,能够将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容易地形成为直径比连接管239大。
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具备在车宽方向上贯穿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的固定孔部272。固定孔部272设置在底部271a的附近。
空气滤清器壳体245的侧壁中相对于连接管239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245d具备向清洁侧247C内突出的卡合部273。
通过使卡合部273与固定孔部272卡合,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被固定于空气滤清器壳体245。
此外,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具备从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的外周向下方延伸的凸缘部274,经由凸缘部274而与空气滤清器壳体245卡合。
这里,对进气装置225的进气的流动进行说明。
参照图7和图8,外部气体作为进气W从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240的前表面的引导入口开口部253向管道上游侧引导面252的凹曲面的内侧流入。进气W在从引导入口开口部253侧沿着管道上游侧引导面252流到顶点252b侧之后,在顶点252b的附近向前方侧折返而向进气管道238的上游侧端部238a的管道入口238b流入。
这里,由于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240的引导入口开口部253向车辆前方开口,因此,自动二轮车201向前方行驶时的行驶风会直接向引导入口开口部253流入。因此,能够将行驶风作为进气W从引导入口开口部253高效地导入到管道上游侧引导面252。
此外,由于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240的引导入口开口部253的内径比进气管道238的管道入口238b的内径大,因此,能够通过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240将进气W汇集并向管道入口238b供给该汇集后的进气W,能够使进气W高效地流向进气管道238。
此外,进气管道238的管道入口238b位于管道上游侧引导面252的凹曲面的内侧,管道入口238b与管道上游侧引导面252在进气管道238的轴向上连续。因此,能够使被管道上游侧引导面252引导的进气W高效地流向管道入口238b。
此外,在沿进气管道238的轴向观察时,进气管道238的管道入口238b与管道上游侧引导面252的顶点252b重叠,因此,能够使从顶点252b的附近向前方侧折返的进气W高效地流向管道入口238b。
从管道入口238b流入到进气管道238的进气W从进气管道238的前端的管道出口238d向污浊侧247D流入。
详细而言,从管道出口238d向污浊侧247D流入的进气W沿着进气管道下游侧引导构件265的引导面265c的曲面流动并且被改变为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元件入口面237a侧,从而从出口开口面265a朝向元件入口面237a流动。因此,能够从进气管道238向空气滤清器元件237高效地供给进气W。
参照图7~图10,从元件入口面237a流入到空气滤清器元件237的进气W从元件出口面237b向清洁侧247C流入,被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引导而流向连接管239。
详细而言,清洁侧247C的进气W从引导开口部270a向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内流入,以沿着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的曲面的方式流向后方,从上游侧端部239a的连接管入口239c向连接管239流入。
连接管239的进气W通过节气门体231和绝缘体232而流向气缸盖222b的上表面的进气口。
这里,由于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的引导开口部270a的内径比连接管239的连接管入口239c的内径大,因此,能够通过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将进气W汇集并向连接管入口239c供给该汇集后的进气W,能够使进气W高效地流向连接管239。
此外,连接管239的连接管入口239c位于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的凹曲面的内侧,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与连接管入口239c在连接管239的轴向上连续。因此,能够使被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引导的进气W高效地流向连接管入口239c。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气净化装置230具备内部被空气滤清器元件237划分为污浊侧247D和清洁侧247C的空气滤清器盒235、以及供从清洁侧247C朝向发动机211侧流动的进气通过的连接管239,在清洁侧247C内设置有向连接管239的上游侧端部239a的连接管入口239c引导进气的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具备凹曲面状的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以及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的凹曲面上的开口部即引导开口部270a,引导开口部270a比连接管入口239c大。
根据该结构,清洁侧247C的进气从比连接管239的连接管入口239c大的引导开口部270a进入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内,被凹曲面状的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引导而流向连接管239的连接管入口239c。因此,能够通过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容易地将进气吸入到连接管239,能够提高进气效率。
此外,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是向与空气滤清器元件237中的进气的出口面即元件出口面237b相反的一侧凹陷的凹形状的曲面,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的凹形状的底部271a相对于引导开口部270a位于与元件出口面237b相反的一侧。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使从空气滤清器元件237的元件出口面237b流动来的进气高效地流向连接管入口239c。
此外,在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的切线中位于元件出口面237b侧的端部270c的切线270d的至少一部分指向元件出口面237b。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从元件出口面237b向连接管239侧流动的进气从引导开口部270a顺畅地导入到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内,能够提高进气效率。
此外,引导开口部270a朝向元件出口面237b开口。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从元件出口面237b向连接管239侧流动的进气从引导开口部270a顺畅地导入到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内,能够提高进气效率。
此外,引导开口部270a以沿着元件出口面237b的朝向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进气从引导开口部270a高效地导入到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内。
此外,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中的距元件出口面237b最远的部分即底部271a与元件出口面237b之间的距离L2大于连接管入口239c的中心239d与元件出口面237b之间的距离L1。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较大的范围内通过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引导进气,能够使进气高效地流向连接管入口239c。
此外,在沿轴向观察连接管239的上游侧端部239a的情况下,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的直径比连接管239的上游侧端部239a的内周大,并且,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从周围包围连接管239。
根据该结构,由于直径比连接管239的上游侧端部239a的内周大的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从周围包围连接管239,因此,能够通过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使进气高效地流向连接管入口239c。
此外,在沿连接管239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的至少一部分与连接管入口239c重叠。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较大的范围内通过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引导进气,能够使进气高效地流向连接管入口239c。
此外,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的至少一部分在连接管239的轴向上从外周侧与上游侧端部239a重叠。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进气从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连续地流向上游侧端部239a,能够使进气高效地流向连接管入口239c。
此外,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为板状。
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小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占据的体积,能够确保清洁侧247C的容积。
此外,上游侧端部239a相对于引导开口部270a配置在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的凹曲面的内侧。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进气从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271连续地流向上游侧端部239a,能够使进气高效地流向连接管入口239c。
此外,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气净化装置230具备内部被空气滤清器元件237划分为污浊侧247D和清洁侧247C的空气滤清器盒235、以及将外部气体作为进气向污浊侧247D导入的进气管道238,在空气滤清器盒235的外侧且进气管道238的上游侧,设置有向进气管道238的上游侧端部238a的管道入口238b引导进气的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240,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240具备凹曲面状的管道上游侧引导面252、以及管道上游侧引导面252的凹曲面上的开口部即引导入口开口部253,引导入口开口部253比管道入口238b大。
根据该结构,进气从比进气管道238的管道入口238b大的引导入口开口部253进入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240内,被凹曲面状的管道上游侧引导面252引导而流向进气管道238的管道入口238b。因此,能够通过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240,容易地将进气吸入到进气管道238,能够提高进气效率。
此外,引导入口开口部253按照与管道入口238b对置的朝向开口。
根据该结构,由于引导入口开口部253按照与管道入口238b对置的朝向开口,因此,能够使从引导入口开口部253向凹曲面状的管道上游侧引导面252流动的进气高效地流向管道入口238b。
此外,进气净化装置230搭载于自动二轮车201,引导入口开口部253朝向车辆前方开口。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向前方行驶的自动二轮车201的行驶风从朝向车辆前方开口的引导入口开口部253高效地导入到管道上游侧引导面252,能够使进气高效地流向进气管道238。
此外,引导入口开口部253在进气管道238的上游侧端部238a的轴线238e的轴向上与进气管道238的上游侧端部238a重叠。
根据该结构,由于引导入口开口部253与进气管道238的上游侧端部238a重叠,因此,能够使上游侧端部238a的周边的进气的流动稳定,能够提高进气效率。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2~图15,对应用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第3实施方式针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不同的自动二轮车301进行说明。
图12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自动二轮车301的左侧视图。图13是自动二轮车301的剖视图。
自动二轮车301是如下的车辆:在车身框架310上支承有作为动力单元的发动机311,将前轮302支承为能够转向的前叉312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于车身框架310的前端,支承后轮303的摆臂313设置在车身框架310的后部侧。
自动二轮车301是乘客以跨越座椅314的方式落座的鞍乘型车辆,座椅314设置在车身框架310的后部的上方。
自动二轮车301具备左右一对覆盖车身框架310等车身的侧罩315。
转向用的把手327设置在前叉312的上端。
车身框架310在发动机311的后方具备左右一对座椅框架318,该座椅框架318沿前后延伸且从下方支承座椅314。
在发动机311的上方且车辆前后方向上,在前叉312与座椅314之间设置有燃料罐323。
发动机311具备曲轴箱321、以及从曲轴箱321的前部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的气缸部322。
向发动机311的气缸部322供给进气的进气装置325配置在气缸部322的后方且座椅314的下方。
自动二轮车301具备从下方覆盖左右的座椅框架318之间的空间的后挡泥板344。后挡泥板344是在车辆侧视下以沿着座椅框架318的方式向后上方延伸的板状构件,位于后轮3的上方。后挡泥板344是向自动二轮车301的外侧露出的外装部件。
进气装置325具备进气净化装置330、以及与气缸部322的后表面的进气口连接的节气门体331。
进气净化装置330具备空气滤清器盒335、将空气滤清器盒335内分隔的隔壁336、设置于隔壁336的空气滤清器元件337、将进气导入到空气滤清器盒335的进气管道338、将空气滤清器盒335与节气门体331连接的连接管339、以及在进气管道338的上游侧向进气管道338引导进气的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340。
空气滤清器盒335是配置在左右的座椅框架318之间的箱状构件。空气滤清器盒335位于摆臂313的上方且座椅314的下方,被座椅314从上方覆盖。
隔壁336将空气滤清器盒335内划分为空气滤清器元件337的上游侧的污浊侧347D和空气滤清器元件337的下游侧的清洁侧347C。隔壁336是使板厚方向指向车宽前后方向而配置的板状构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隔空气滤清器盒335的内部。
空气滤清器元件337是使板厚方向指向车宽前后方向而配置的板状构件,支承于隔壁336。空气滤清器元件337在车辆侧视下相对于铅垂方向前倾地配置。
污浊侧347D是供通过空气滤清器元件337前的进气流动的腔室,设置在空气滤清器盒335内的后部。
清洁侧347C是供在空气滤清器元件337中通过而被净化后的进气流动的腔室,设置在空气滤清器盒335内的前部。
空气滤清器元件337具备向污浊侧347D露出的元件入口面337a和向清洁侧347C露出的元件出口面337b。
进气管道338从空气滤清器盒335的后部向空气滤清器盒335的外侧的后方延伸,使污浊侧347D与空气滤清器盒335的外侧的空间连通。
连接管339从清洁侧347C内贯穿空气滤清器盒335的前表面并向空气滤清器盒335的外侧的前方延伸,与节气门体331连接。
连接管339在进气的流动中的上游端的开口339a从后方与元件出口面337b大致对置,朝向车辆后方开口。
图14是在卸下了座椅314的状态下从上方侧观察空气滤清器盒335的周边部的立体图。图15是从上方观察进气管道338和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340的周边部的俯视图。
参照图13~图15,进气管道338通过座椅314与后挡泥板344之间的空间向后方延伸。此外,进气管道338位于左右的座椅框架318之间。
进气管道338沿着在车辆侧视下向后上方倾斜的后挡泥板344向后上方大致笔直地延伸。
进气管道338是剖面呈大致圆形的管。进气管道338在与元件入口面337a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笔直地延伸。
进气管道338的后端部是进气管道338在进气的流动中的上游侧端部338a。进气管道338从上游侧端部338a的后端面的管道入口338b导入外部气体作为进气。
进气管道338的前端部是进气管道338在进气的流动中的下游侧端部338c。下游侧端部338c的前端面的管道出口338d从后方与元件入口面337a大致对置,并在污浊侧347D的上部开口。
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340在进气的流动中配置在进气管道338的上游侧端部338a的上游且上游侧端部338a的后方。此外,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340安装于后挡泥板344的上表面。
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340具备朝向上游侧端部338a的管道入口338b引导进气的引导部350、以及安装于后挡泥板344的安装部351。
引导部350是具备将中空的球状体切断为大致一半而形成的半球状的杯形状的杯状构件。
引导部350的杯形状的内表面是凹曲面状的管道上游侧引导面352。管道上游侧引导面352的凹曲面上的开口部即引导入口开口部353在引导部350的杯形状中使管道上游侧引导面352向外侧露出。
划分出引导入口开口部353的管道上游侧引导面352的周缘部352a呈圆弧状。
管道上游侧引导面352的凹曲面的顶点352b位于引导部350的杯形状中的内表面的底部。管道上游侧引导面352的内径随着从顶点352b朝向引导入口开口部353侧而变大。
此外,引导部350具备将作为引导入口开口部353的周围的部分的、引导部350的杯形状中的侧部切除而得到的切口开口部375。切口开口部375是与引导入口开口部353大致正交的开口面。
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340以引导部350的引导入口开口部353面向车辆前方的方式立起配置。此外,切口开口部375设置在引导部350的上部,向上方开口。
安装部351在引导部350的下端部从引导部50的外周向后方突出。
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340通过上下插穿于安装部351的固定器具354而固定于后挡泥板344的上表面。
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340以使引导部350的引导入口开口部353与进气管道338的上游侧端部338a的管道入口338b对置的朝向配置。引导入口开口部353朝向车辆前方侧开口。详细而言,引导入口开口部353在车辆侧视下稍微前倾,并朝向前下方开口。
引导部350的引导入口开口部353的内径比进气管道338的管道入口338b的内径和上游侧端部338a的外径大。
在进气管道338中,管道入口338b整体位于管道上游侧引导面352的凹曲面的内侧,管道入口338b在管道上游侧引导面352的内侧开口。即,管道入口338b位于比引导入口开口部353靠后方侧的位置且位于杯形状的底侧。
在管道上游侧引导面352的杯形状的底部与管道入口338b之间,在进气管道338的轴向上设置有间隔。
管道上游侧引导面352的杯形状的轴线352c与进气管道338的轴线338e大致平行,并且相互大致重叠。轴线352c和轴线338e在车辆侧视下向前下方倾斜。管道上游侧引导面352的下部且在管道上游侧引导面352上比轴线352c靠下侧的部分向前下方倾斜。
在沿进气管道338的轴向观察时,进气管道338的管道入口338b与管道上游侧引导面352的顶点352b重叠。
管道上游侧引导面352从位于管道上游侧引导面352的凹曲面的内侧的进气管道338的上游侧端部338a的周围和后方侧覆盖上游侧端部338a。即,管道上游侧引导面352的引导入口开口部353在进气管道338的进气的流动方向上从外周侧与上游侧端部338a重叠。上游侧端部338a与管道上游侧引导面352在进气管道338的进气的流动方向上连续。
这里,进气管道338的进气的流动方向是进气管道338的轴向。
参照图13~图14,外部气体作为进气W从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340的前表面的引导入口开口部353和上表面的切口开口部375向管道上游侧引导面352的凹曲面的内侧流入。进气W在沿着管道上游侧引导面352流到顶点352b侧之后,在顶点352b的附近向前方侧折返而向进气管道338的上游侧端部338a的管道入口338b流入。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340具备在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340中将引导入口开口部353的周围的部分切除而得到的切口开口部375。
根据该结构,能够从切口开口部375向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340内导入进气,能够增大进气量。
此外,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340固定于作为自动二轮车301的外装部件的后挡泥板344。
根据该结构,作为外装部件的后挡泥板344的刚性比较高,能够支承大型的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340,因此,能够提高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340的形状的自由度。
另外,例如,也可以使安装部351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与座椅框架318连接,将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340经由安装部351固定于车身框架310。在该情况下,车身框架310的刚性高,能够支承大型的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340,因此,能够提高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340的形状的自由度。
[第4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6~图17,对应用了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第4实施方式针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不同的自动二轮车401进行说明。
图16是第4实施方式中的自动二轮车401的剖视图。
自动二轮车401是如下的车辆:在车身框架410上支承有发动机411,将前轮(未图示)支承为能够转向的前叉(未图示)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于车身框架410的前端,支承后轮403的摆臂(未图示)设置在车身框架410的后部侧。
自动二轮车401是乘客以跨越座椅414的方式落座的鞍乘型车辆。
车身框架410在发动机411的后方具备左右一对沿前后延伸且从下方支承座椅414的座椅框架418。
燃料罐423设置在发动机411的上方且座椅414的前方。
发动机411具备曲轴箱421、以及从曲轴箱421的前部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的气缸部422。
向气缸部422供给进气的进气装置425配置在气缸部422的后方且座椅414的下方。
自动二轮车401具备从下方覆盖左右的座椅框架418之间的空间的后挡泥板444。
进气装置425具备进气净化装置430、以及与气缸部422的后表面的进气口连接的节气门体431。
进气净化装置430具备空气滤清器盒435、将空气滤清器盒435内分隔的隔壁436、设置于隔壁436的空气滤清器元件437、将进气导入到空气滤清器盒435的进气管道438、以及将空气滤清器盒435与节气门体431连接的连接管439。
此外,进气净化装置430具备在进气管道438的上游侧向进气管道438引导进气的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40、在进气管道438的下游侧向空气滤清器元件437引导进气的进气管道下游侧引导构件465、以及在连接管439的上游侧向连接管439引导进气的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470。
空气滤清器盒435是配置在左右的座椅框架418之间的箱状构件。空气滤清器盒435位于后轮403的前上方且座椅414的下方,被座椅414从上方覆盖。
隔壁436将空气滤清器盒435内划分为空气滤清器元件437的上游侧的污浊侧447D和空气滤清器元件437的下游侧的清洁侧447C。隔壁436是使板厚方向指向上下方向而配置的板状构件,将空气滤清器盒435内在上下方向上分隔。
空气滤清器元件437是使板厚方向指向上下方向而配置的板状构件,并支承于隔壁436。空气滤清器元件437在车辆侧视下向前下方倾斜而配置。
污浊侧447D是供通过空气滤清器元件437前的进气流动的腔室,设置在空气滤清器盒435内的下部。
清洁侧447C是供在空气滤清器元件437中通过而被净化后的进气流动的腔室,设置在空气滤清器盒435内的上部。
空气滤清器元件437具备向污浊侧447D露出的元件入口面437a、以及向清洁侧447C露出的元件出口面437b。
进气管道438从空气滤清器盒435的后部向空气滤清器盒435的外侧的后方延伸,使污浊侧447D与空气滤清器盒435的外侧的空间连通。
进气管道438通过座椅414与后挡泥板444之间的空间向后方延伸。此外,进气管道438位于左右的座椅框架418之间。
进气管道438的后端部是进气管道438在进气的流动中的上游侧端部438a。进气管道438从上游侧端部438a的后端面的管道入口438b导入外部气体作为进气。
进气管道438的前端部是进气管道438在进气的流动中的下游侧端部438c。下游侧端部438c在元件入口面437a的下方与元件入口面437a大致平行地沿前后延伸。进气从下游侧端部438c的前端面的管道出口438d向污浊侧447D流入。
在进气管道438的下游侧端部438c安装有朝向元件入口面437a开口的杯状的进气管道下游侧引导构件465。进气管道下游侧引导构件465将从管道出口438d向污浊侧447D流入的进气引导到元件入口面437a。
连接管439从清洁侧447C内贯穿空气滤清器盒435的前表面并向空气滤清器盒435的外侧的前方延伸,与节气门体431连接。
连接管439在进气的流动中的上游侧端部439a在清洁侧447C内位于元件出口面437b的上方,与元件出口面437b大致平行地沿前后延伸。清洁侧447C内的进气从上游侧端部439a的后端面的连接管入口439c向连接管439流入。
在连接管439的上游侧端部439a安装有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470。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470将从元件出口面437b向清洁侧447C流入的进气引导到连接管入口439c。
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470是将在引导开口部470a切断中空的球状体而成为半球状的杯形状在与引导开口部470a大致正交的出口开口部470b进一步切断后的形状的杯状构件。
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470将其杯形状的开口面即引导开口部470a朝向元件出口面437b侧配置。
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470的杯形状的内表面是朝向连接管入口439c引导进气的曲面状的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471。
连接管439的上游侧端部439a从出口开口部470b进入连接管上游侧引导面471内。
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470的引导开口部470a的内径比连接管439的连接管入口439c的内径大。
图17是在卸下了座椅414的状态下从上方侧观察进气管道438和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40的周边部的立体图。
参照图16和图17,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40在进气的流动中配置在进气管道438的上游侧端部438a的上游且上游侧端部438a的后方。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40安装在上游侧端部438a的外周。
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40具备朝向进气管道438的上游侧端部438a的管道入口438b引导进气的引导部450、以及安装于进气管道438的管道安装部451。
引导部450是具备将中空的球状体切断为大致一半而形成的半球状的杯形状的杯状构件。
引导部450的杯形状的内表面是凹曲面状的管道上游侧引导面452。管道上游侧引导面452的凹曲面上的开口部即引导入口开口部453在引导部450的杯形状中使管道上游侧引导面452向外侧露出。
划分出引导入口开口部453的管道上游侧引导面452的周缘部452a为圆弧状。
管道上游侧引导面452的凹曲面的顶点452b位于引导部450的杯形状中的内表面的底部。管道上游侧引导面452的内径随着从顶点452b朝向引导入口开口部453侧而变大。
此外,引导部450具备在引导部450中将引导入口开口部453的周围的部分切除而得到的切口开口部475。
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40以使引导部450的引导入口开口部453面向车辆前方的方式立起配置。
切口开口部475具备将引导部450的上表面切除而得到的上表面开口部475a、以及将引导部450的左右的侧面切除而得到的一对侧面开口部475b。
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40以使引导部450的引导入口开口部453与进气管道438的上游侧端部438a的管道入口438b对置的朝向配置。引导入口开口部453朝向车辆前方侧开口。
引导部450的引导入口开口部453的内径比进气管道438的管道入口438b的内径和上游侧端部438a的外径大。
在进气管道438的上游侧端部438a的外周安装有带构件476。带构件476设置为卷绕在上游侧端部438a的外周。
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40的管道安装部451相对于引导入口开口部453向前方侧延伸,并固定于带构件476。即,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40经由带构件476支承于进气管道438。
参照图16和图17,外部气体作为进气W从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40的引导入口开口部453和切口开口部475向管道上游侧引导面452的凹曲面的内侧流入。进气W在沿着管道上游侧引导面452流到顶点452b侧之后,在顶点452b的附近向前方侧折返而向进气管道438的上游侧端部438a的管道入口438b流入。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40被固定于进气管道438。
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小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40相对于进气管道438的安装误差,能够将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40固定于正确的位置。
[第5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8~图19,对应用了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第5实施方式中,针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不同的自动二轮车501进行说明。
图18是第5实施方式中的自动二轮车501的左侧视图。图19是图18的XIX-XIX剖视图。
自动二轮车501是在前轮502与后轮503之间具备发动机511的鞍乘型车辆。
自动二轮车501在发动机511的后方且乘客用的座椅514的下方具备进气装置525。
进气装置525具备进气净化装置530、以及与发动机511的进气口连接的节气门体531。
进气净化装置530具备空气滤清器盒535、将空气滤清器盒535内分隔的隔壁536、设置于隔壁536的空气滤清器元件537、将进气导入到空气滤清器盒535的进气管道538、以及将空气滤清器盒535与节气门体531连接的连接管539。
此外,进气净化装置530具备在进气管道538的上游侧向进气管道538引导进气的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540、在进气管道538的下游侧向空气滤清器元件537引导进气的进气管道下游侧引导构件565、以及在连接管539的上游侧向连接管539引导进气的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570。
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540具备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240同样的构造和功能,省略详细的说明。
进气管道下游侧引导构件565具备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进气管道下游侧引导构件265同样的构造和功能,省略详细的说明。
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570具备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同样的构造和功能,省略详细的说明。
隔壁536和空气滤清器元件537将空气滤清器盒535内在车宽方向上分隔,在相对于隔壁536处于车宽方向的一侧划分出污浊侧547D,在相对于隔壁536处于车宽方向的另一侧划分出清洁侧547C。
隔壁536和空气滤清器元件537是使板厚方向指向车宽方向而配置的板状构件。
进气管道538从空气滤清器盒535的后部向后方延伸,使污浊侧547D与空气滤清器盒535的外侧的空间连通。
进气管道538的后端部是进气管道538在进气的流动中的上游侧端部538a。在上游侧端部538a安装有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540。
进气管道538的前端部是进气管道538在进气的流动中的下游侧端部538c。在下游侧端部538c安装有进气管道下游侧引导构件565。
连接管539从清洁侧547C内贯穿空气滤清器盒535的前表面并向前方延伸,与节气门体531连接。
连接管539的后端部是连接管539在进气的流动中的上游侧端部539a。在上游侧端部539a安装有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570。
[第6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20~图21,对应用了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第6实施方式针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不同的自动二轮车601进行说明。
图20是第6实施方式中的自动二轮车601的左侧视图。图21是图20的XXI-XXI剖视图。
自动二轮车601是在前轮602与后轮603之间具备乘客用的座椅614的鞍乘型车辆。
自动二轮车601是具备单元摆动发动机611的踏板式的鞍乘型车辆,该单元摆动发动机611一体地具备将后轮603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车身的摆臂部611a和发动机611b。
进气装置625安装于摆臂部611a的上表面,与单元摆动发动机611一体地上下摆动。
进气装置625具备进气净化装置630、以及与发动机611b的进气口连接的节气门体(未图示)。
进气净化装置630具备空气滤清器盒635、将空气滤清器盒635内分隔的隔壁636、设置于隔壁636的空气滤清器元件637、将进气导入到空气滤清器盒635的进气管道638、以及将空气滤清器盒635与上述节气门体连接的连接管639。
此外,进气净化装置630具备在进气管道638的上游侧向进气管道638引导进气的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640、在进气管道638的下游侧向空气滤清器元件637引导进气的进气管道下游侧引导构件665、以及在连接管639的上游侧向连接管639引导进气的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670。
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640具备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240同样的构造和功能,省略详细的说明。
进气管道下游侧引导构件665具备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进气管道下游侧引导构件265同样的构造和功能,省略详细的说明。
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670具备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270同样的构造和功能,省略详细的说明。
空气滤清器盒635配置在后轮603的外侧方。在空气滤清器盒635的外侧面安装有侧面罩635a。
隔壁636和空气滤清器元件637将空气滤清器盒635内在车宽方向上分隔,在相对于隔壁636处于车宽方向的外侧划分出污浊侧647D,在相对于隔壁636处于车宽方向的内侧划分出清洁侧647C。
隔壁636和空气滤清器元件637是使板厚方向指向车宽方向而配置的板状构件。
进气管道638从空气滤清器盒635的前部向前方延伸,使污浊侧647D与空气滤清器盒635的外侧的空间连通。
进气管道638的前端部是进气管道638在进气的流动中的上游侧端部638a。在上游侧端部638a安装有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640。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640被侧面罩635a从侧方覆盖。
进气管道638的后端部是进气管道638在进气的流动中的下游侧端部638c。在下游侧端部638c安装有进气管道下游侧引导构件665。
连接管639从清洁侧647C内贯穿空气滤清器盒635的前表面并向前方延伸,与上述节气门体连接。
连接管639的后端部是连接管639在进气的流动中的上游侧端部639a。在上游侧端部639a安装有连接管上游侧引导构件670。
附图标记说明
1、201、301、401自动二轮车(车辆)
30、230、330、430进气净化装置
35、235、335、435空气滤清器盒
37、237、337、437空气滤清器元件
38、238、338、438进气管道
38a、238a、338a、438a上游侧端部(进气管道的上游侧端部)
38b、238b、338b、438b管道入口
38e、238e、338e轴线
40、240、340、440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
47C、247C、347C、447C清洁侧
47D、247D、347D、447D污浊侧
52、252、352、452管道上游侧引导面
53、253、353、453引导入口开口部
344后挡泥板(外装部件)
375、475切口开口部

Claims (7)

1.一种进气净化装置,其具备内部被空气滤清器元件(37、237、337、437)划分为污浊侧(47D、247D、347D、447D)和清洁侧(47C、247C、347C、447C)的空气滤清器盒(35、235、335、435)、以及将外部气体作为进气向所述污浊侧(47D、247D、347D、447D)导入的进气管道(38、238、338、438),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气滤清器盒(35、235、335、435)的外侧且所述进气管道(38、238、338、438)的上游侧,设置有向所述进气管道(38、238、338、438)的上游侧端部(38a、238a、338a、438a)的管道入口(38b、238b、338b、438b)引导进气的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0、240、340、440),
所述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0、240、340、440)具备凹曲面状的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252、352、452)、以及所述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252、352、452)的凹曲面上的开口部即引导入口开口部(53、253、353、453),
所述引导入口开口部(53、253、353、453)比所述管道入口(38b、238b、338b、438b)大,
所述进气净化装置搭载于车辆,
所述管道入口(38b、238b、338b、438b)朝向车辆后方开口,
所述引导入口开口部(53、253、353、453)朝向车辆前方开口,
所述管道入口(38b、238b、338b、438b)位于所述管道上游侧引导面(52、252、352、452)的凹曲面的内侧,
所述引导入口开口部(53、253、353、453)按照与所述管道入口(38b、238b、338b、438b)对置的朝向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入口开口部(53、253、353)被配置为,在所述进气管道(38、238、338)的所述上游侧端部(38a、238a、338a)的轴线(38e、238e、338e)的轴向上与所述进气管道(38、238、338)的所述上游侧端部(38a、238a、338a)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进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340、440)具备在所述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340、440)中将所述引导入口开口部(353、453)的周围的部分切除而得到的切口开口部(375、475)。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进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40)固定于所述进气管道(438)。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进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340)固定于车辆的车身框架或车辆的外装部件(344)。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进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入口开口部(53)在车辆侧视下前倾,朝向前下方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该进气净化装置中设置有侧面开口部(475b),该侧面开口部(475b)是将所述进气管道上游侧引导构件(440)的左右侧面切除而得到的,使管道上游侧引导面(452)的内侧与外侧连通。
CN202180024365.6A 2020-03-31 2021-03-11 进气净化装置 Active CN1153355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64278 2020-03-31
JP2020-064278 2020-03-31
PCT/JP2021/009916 WO2021200020A1 (ja) 2020-03-31 2021-03-11 吸気浄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35596A CN115335596A (zh) 2022-11-11
CN115335596B true CN115335596B (zh) 2024-05-14

Family

ID=77930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24365.6A Active CN115335596B (zh) 2020-03-31 2021-03-11 进气净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324938B2 (zh)
CN (1) CN115335596B (zh)
BR (1) BR112022019323A2 (zh)
WO (1) WO2021200020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26073U (zh) * 1985-01-28 1986-08-07
JPS6313878A (ja) * 1986-07-03 1988-01-2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不整地走行用鞍乗型車両の吸気構造
JP3150483U (ja) * 2009-02-27 2009-05-2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WO2016143199A1 (ja) * 2015-03-11 2016-09-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0631Y2 (ja) * 1986-03-04 1994-08-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等の吸気導入構造
JP3393689B2 (ja) * 1993-10-19 2003-04-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吸気装置
JP3395946B2 (ja) * 1997-01-20 2003-04-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クリーナ装置及びユニットスイング式パワーユニットを備えたスクータ型車両
JP4082876B2 (ja) * 2001-03-28 2008-04-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構造
JP2018173034A (ja) * 2017-03-31 2018-11-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構造
WO2019059257A1 (ja) * 2017-09-21 2019-03-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26073U (zh) * 1985-01-28 1986-08-07
JPS6313878A (ja) * 1986-07-03 1988-01-2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不整地走行用鞍乗型車両の吸気構造
JP3150483U (ja) * 2009-02-27 2009-05-2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WO2016143199A1 (ja) * 2015-03-11 2016-09-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24938B2 (ja) 2023-08-10
WO2021200020A1 (ja) 2021-10-07
BR112022019323A2 (pt) 2022-11-16
CN115335596A (zh) 2022-11-11
JPWO2021200020A1 (zh) 2021-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55981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レゾネータ構造
CN102016283B (zh) 机动二轮车的进气装置
US10668979B2 (en) Air intake structure for saddled vehicle
US10233875B2 (en) Saddle-ridden vehicle
CN115335597B (zh) 进气净化装置
CA2712765C (en) Air cleaner apparatus
CN112483234B (zh) 鞍乘型车辆
CN115335596B (zh) 进气净化装置
EP3524499B1 (en) Stay of a tank of a saddle riding vehicle
JP2000145555A (ja)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装置
CN104421071B (zh) 用于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
WO2021065733A1 (ja) 鞍乗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JP6950007B2 (ja) 鞍乗型車両の吸気ダクト構造
EP4060181A1 (en) Intake air purifying device
CN1120292C (zh) 机动两轮车的排气系统二次空气供给装置
JP2012159010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装置
CN220687438U (zh) 排气消声器装置以及鞍乘型车辆
CN219544976U (zh) 鞍乘型车辆
JPWO2019044118A1 (ja) エンジンの排気浄化装置
JP628534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構造
JP730965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9135129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装置
WO2022209141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23147817A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8425774B (zh) 空气滤清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