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21071B - 用于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21071B
CN104421071B CN201410409538.8A CN201410409538A CN104421071B CN 104421071 B CN104421071 B CN 104421071B CN 201410409538 A CN201410409538 A CN 201410409538A CN 104421071 B CN104421071 B CN 1044210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ss
gas
cleaning member
connecting tub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095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21071A (zh
Inventor
上田贤
大森纯平
小林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4210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210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210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210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用于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其中连接管突出至气体清洁室内部中的长度可根据期望的发动机输出特性设置,由此可提高发动机输出特性的设计自由度。清洁部件59设置在清洁器壳体58内部以将清洁器壳体58的内部分隔成气体清洁室76和气体未清洁室75。壳体主体设置有缓冲释放凹部68。连接管70的端部以突出至气体清洁室76中的状态以预定长度安装到所述壳体主体60的前端部。清洁部件59以倾斜状态设置在缓冲释放凹部68的前方,从而清洁部件59的后端侧部分比清洁部件59的前端侧部分更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连接管70的端部以插入并通过空间部72的方式设置在清洁部件59和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之间的空间部72中。

Description

用于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跨乘式车辆(如摩托车和摩托车型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跨乘式车辆,如摩托车或摩托车型车辆,已知的是单元摆动式的跨乘式车辆以可摆动方式被支撑在主体框架上,以及后轮可旋转地支撑在动力单元的后端部,其中动力单元的前端包括发动机和动力传动装置(传动装置,带式动力传动装置等)。作为这种跨乘式车辆,其已经被制造,其中在动力单元的后轮支撑部分前方的位置处,动力单元的后缘部分通过大体上沿着垂直方向设置的缓冲单元支撑在动力单元之上的主框架上,并且其中对将提供给发动机的进入气体进行过滤的气体清洁装置整体地安装至动力单元的前上部分。
作为用于刚提及的类型的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已知的是,清洁器壳体在其一部分处设置有缓冲释放凹部,以允许悬置后轮的缓冲单元以良好的空间效率布置(例如,参见专利文件1)。
在专利文件1中公开的气体清洁装置中,清洁器壳体包括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上的壳体主体和安装至壳体主体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壳体盖,清洁器壳体的内部由清洁部件分隔成上游侧的气体未清洁室和下游侧的气体清洁室。用于将外部空气引入气体未清洁室中的进气管道被连接至壳体盖侧上的前部,而用于将气体清洁室中空气引入发动机的进气部分的连接导管被连接至壳体主体侧上的前部。此外,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壳体主体的表面处,壳体主体的后缘部分设置有缓冲释放凹部,缓冲释放凹部形成朝向气体清洁室(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中空部。垂直延伸的缓冲单元设置在缓冲释放凹部内部。另外,清洁部件由将被设置在清洁器壳体内部的部件保持板保持,以朝向缓冲释放凹部的形成壁。连接至壳体主体前部的连接管的端部突出至气体清洁室内部预定长度。
现有技术文件
专利文件
专利文件1
第2012-180803号日本专利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根据现有技术的上述气体清洁装置中,清洁部件设置在清洁器壳体内部朝向缓冲释放凹部的成形壁的位置处,从而缓冲释放凹部的成形壁与清洁部件之间的间隙变窄。因此,连接管延伸至气体清洁室内部的长度由缓冲释放凹部的成形壁所限定。
鉴于以上,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从而可以根据期望的发动机输出特性来设置进入气体清洁室中的连接管的突出长度,从而可以提高设计发动机输出特性的自由度。
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根据本发明的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中,采用下述配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用于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用于这样的跨乘式车辆,在该跨乘式车辆中,包括发动机(E)和动力传动装置(M)的动力单元(P)的前部可摆动地支撑在主体框架(F)上,后轮支撑在动力单元(P)的后部上,动力单元(P)的后部通过从后部向上延伸的缓冲单元(20)支撑在主体框架(F)上。气体清洁装置包括支撑在动力单元(P)的上部的清洁器壳体(58)。清洁器壳体(58)包括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壳体主体(60)以及安装至壳体主体(6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壳体盖(61)。清洁器壳体(58)的内部由清洁部件(59)分隔成壳体盖(61)侧上的气体未清洁室(75)和壳体主体(60)侧的气体清洁室(76)。气体清洁装置还包括用于避开缓冲单元(20)的缓冲释放凹部(68)和连接管(70),该缓冲释放凹部(68)设置在壳体主体(60)的后部,该连接管(70)的一端连接至发动机(E)的进气部分,该连接管(70)的另一端以突出至气体清洁室(76)中的状态安装到壳体主体(60)的前部。在该气体清洁装置中,清洁部件(59)以倾斜状态设置在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的前方的清洁器壳体(58)的内部,在该倾斜状态中清洁部件(59)的后端部比其前端部更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此外,空间部(72)形成在清洁部件(59)和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之间的清洁器壳体(58)内部,在空间部(72)中,连接管(70)的另一端侧部以插入并通过该空间部(72)的方式设置。
该配置确保从壳体主体(60)的前部突出至气体清洁室(76)中的连接管(70)的另一端以插入并通过空间部(72)的方式设置在清洁部件(59)和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型壁(68a)之间的空间部(72)中,该清洁部件(59)在清洁器壳体(58)内部在车辆宽度方向倾斜。因此,连接管(70)的另一端的位置(突出端的位置)可设置为从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前方的位置和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位置的大范围中。因此,可提高设计连接管(70)在气体清洁室(76)内部延伸的长度的自由度。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2,根据权利要求1的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的特征在于:连接管(70)的另一端延伸至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位置。
这样可以扩大连接管(70)的整体长度并获得高的进气惯性效应。因此,气体清洁装置能够改进低速转矩并且能够适当地用于被操作主要以低速行驶的小排量型跨乘式车辆。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3,用于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的特征在于:清洁部件(59)由部件保持板(62)保持,部件保持板(62)在壳体盖(61)和壳体主体(60)的接合部件(60a、61a)之间被固定地夹持。该气体清洁装置的特征还在于:至少在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朝向壳体盖(61和)和壳体主体(60)的接合部件(60a、61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凹部(69)形成为在清洁部件(59)的后方位置处的部件保持板(62)的一部分,以这种方式,连接管(70)的另一端的至少一部分朝向突出凹部(69)的内部。
这使得连接管(70)的另一端能够更在后侧地位于气体清洁室(76)内部,而不会使该另一端干涉部件保持板(62)。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4,用于根据权利要求3的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的特征在于:连接管(70)的另一端上的开口(70a)朝向突出凹部(69)的内部。
这确保连接管(70)的另一端上的开口(70a)朝向宽区域。因此,在发动机的运行期间的进气阻力被更多地减小了。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5,用于根据权利要求4的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的特征在于: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延伸地设置有支撑件(67),该支撑件(67)支撑连接管(70)的另一端附近的部分。
这确保连接管(70)的另一端附近的部分能够被稳定地通过支撑片(67)支撑在清洁器壳体(58)内部。此外,其确保即使在连接管(70)的另一端被设置为比壳体主体(60)和壳体盖(61)的接合部件(60a、61a)更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情况下,连接管(70)的另一端附近的部分可通过使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由小尺寸支撑件(67)支撑。因此,可抑制气体清洁装置的重量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6,用于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的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的特征在于:第二空间部(73)形成在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的后方的气体清洁室(76)的内部,以及突出凹部(69)形成为从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到第二空间部(73)。
这确保气体清洁室(76)的内部体积可通过有效利用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的后侧上的空间被扩大。此外,因为突出凹部(69)设置为与第二空间部(73)连续,气体通过连接管70从包括第二空间部(73)的宽范围空间被平滑地吸入。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7,用于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的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的特征在于;第二突出凹部(74)形成为在清洁部件(59)的上后侧上的位置处的部件保持板(62)的一部分,第二突出凹部(74)朝向壳体盖(61)和壳体主体(60)的接合部件(60a、61)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并与突出凹部(69)连续。
这确保已经通过清洁部件(59)的气体也流入朝向第二突出凹部(69)的空间中,该第二突出凹部(69)位于清洁部件(59)的后上侧上,从而气体更平滑地流入第二空间部(74)中。可获得更平滑的进气。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8,用于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的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的特征在于:壳体盖(61)被设置有进气管道(63),该进气管道(63)用于将外部气体通过该进气管道引入气体未清洁室(75)中;以及部件保持板(62)的突出凹部(69)在清洁部件(59)后方在所述突出凹部(69)和所述壳体盖(61)之间形成间隙(d)。
这确保外部气体通过进气管道(63)被引入气体未清洁室(75),并且,当外部气体包括某些粗粒灰尘时,灰尘在清洁部件(59)的后侧上被俘获在部件保持板(62)的突出凹部(69)和壳体盖(61)之间的间隙(d)中。这使得能够抑制堆积在清洁部件(59)上的灰尘的数量并且因此提高气体清洁元件(59)的耐久性。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9,用于根据权利要求3至8中任一项的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的特征在于:用于将外部气体通过进气管道(63)引入气体未清洁室(75)中的该进气管道(63)以突出至气体未清洁室(75)中的状态安装到壳体盖(61)。气体清洁装置的特征还在于:进气管道的突出至气体未清洁室(75)的内部中的突出端部(63a)设置在清洁元件(59)的前部的下方,并且突出端部(63a)具有沿着后向方向向上倾斜的轴(c)。
这确保通过进气管道(63)已被引入气体未清洁室(75)中的外部气体倾斜地穿过清洁部件(59)从清洁部件(59)的前下侧流向后上侧。因此,外部气体通过清洁部件(59)同时扩散到清洁部件(59)的宽范围的部分上。相应地,可消除清洁部件(59)的局部堵塞,并且可提高清洁部件(59)的耐久性。具体地,在该气体清洁装置中,清洁部件(59)设置在部件保持板(62)的前端部附近,从而进气管道(63)的端部位于接近清洁部件(589)的部分。因为外部气体容易地扩散到清洁部件(59)的宽范围的部分上,然而,可避免清洁部件(59)的局部堵塞。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0,用于根据权利要求9的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的特征在于:突出端部(63a)的轴(c)沿着后向方向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方倾斜。
这确保进气管道(63)的突出端部(63a)大体上沿着清洁部件(59)的倾斜度在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因此,更确保抑制清洁元件(59)的局部堵塞。
发明的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明,连接管的从壳体主体的前端部突出至气体清洁室内部的另一端可设置在空间部中,该空间部位于清洁器壳体内部倾斜的清洁部件和缓冲释放凹部的成形壁之间。因此,连接管突出至气体清洁室中的长度可根据期望的发动机输出特性设置。于是,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设计发动机输出特性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摩托车型车辆的左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摩托车型车辆在去除主体侧盖之后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摩托车型车辆的后半部分在去除一些零部件之后的俯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气体清洁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气体清洁装置在去除一些零部件之后的立体图。
图6是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气体清洁装置的沿着图4的线VI-VI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7是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气体清洁装置的沿着图4的线VII-VII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8是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气体清洁装置的沿着图4的线VIII-VIII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9是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气体清洁装置的沿着图4的线IX-IX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10是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气体清洁装置的沿着图4的线X-X的剖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以下描述中,除非有特定说明,向前(前面)、向后(后面)、向左(左边)、向右(右边)等方向(侧)与根据车辆进行考虑的方向是相同的。此外在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侧、LH表示车辆的左侧以及UP表示车辆的上侧。
图1是摩托车型车辆1的侧视图,该摩托车型车辆为跨乘式车辆的一个实施方式。该摩托车型车辆1的主体框架F包括:主框架管12,头管11连接至主框架管12的前端;横管13,正交地连接至主框架管12的后端;以及一对左侧和右侧后框架管14,一对左侧和右侧后框架管14的前端分别连接至横管13的左端部和右端部。每个后框架管14从其前端侧上连接到横管13的部分开始向后且向上倾斜并延伸。
主框架管12具有向后且向下倾斜同时从头管11延伸的下向框架部分12a和从下向框架部分12a的后端大体上水平向后延伸的底部框架部分12b。
前叉状件17支撑在头管11上使得前叉状件17可被旋转操作,前叉状件17包括:设置在前轮WF两侧上的一对腿部15和与腿部15的上端互相连接的桥构件16。前轮WF可旋转地支撑在左侧腿部和右侧腿部15的下端之间。杆式把手18连接至前叉状件17的上端。
单元摆动式动力单元P的前部可通过联接件19竖直摆动地支撑在横管13上。动力单元P包括设置在后轮WR前方的发动机E设置在后轮WR左侧的带式无级变速器M(动力传动装置)。后轮WR可旋转地支撑在动力单元P的后部的右侧。缓冲单元20置于左侧后框架管14和动力单元P的后部之间。在该摩托车型车辆1中,在后端侧上支承后轮WR且能上下摆动的动力单元P以及缓冲单元20构成单元摆动式后悬挂。
在图1中,符号27和29表示都放置在后框架管14的上部的存储箱和燃料箱,符号28表示以可打开和可关闭的方式设置在存储箱27和燃料箱29之上的骑乘座。
此外,主体框架F和发动机E以及存储箱27、燃料箱29等的周围覆盖有由合成树脂制成的主体盖30。
主体盖30包括:前盖31,从前侧覆盖头管11的周围;前内盖32,从后侧覆盖头管11和下向框架部分12a的周围;左下侧盖和右下侧盖34,从侧面覆盖底部框架部分12b的周围;脚踏板37,在左下侧盖和右下侧盖34的上边缘部分之间从上侧覆盖底部框架部分12b的周围;前部中心盖38,设置为从脚踏板37的后端部分向上以从前侧覆盖骑乘座28的前端部分的下侧;左后侧盖和右后侧盖36(主体侧盖),设置为从前部中心盖38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向后并与前部中心盖38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连续,以从侧面覆盖左后框架管和右后框架管14、存储箱27和燃料箱29;以及后部中心盖39,设置在左后侧盖和右后侧盖36的后上边缘部分之间延伸,以从上后侧斜地覆盖骑乘座28的后端部的下侧。
左后侧盖36在骑乘座28和动力单元P之间覆盖车辆主体的左侧。
图2示出了在去除后侧盖36之后摩托车型车辆1的后部的左侧表面,图3是在去除上侧零部件(如骑乘座28)之后摩托车型车辆1的后部的俯视图,其中后框架管14和缓冲单元20以局部去除形式示出。
动力单元P的发动机E包括容纳曲轴(未示出)的曲轴箱42、和在其中设置有燃烧室(未示出)的气缸部分43。气缸部分43包括气缸体、气缸盖、顶盖等,但其细节被省略。气缸部分43从曲轴箱42的前端部突出到前上侧。在动力装置P安装至主体框架F的状态下,气缸部分43在左后框架管和右后框架管14的向前倾斜部分之间向前突出(见图2)。
在左后框架管和右后框架管14的向前倾斜部分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后座踏板(后座脚踏板)41通过支撑件40可折叠支撑。
曲轴箱42内的曲轴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以平行于后轮WR的轮轴。带式无级变速器M的输入侧上的机构部分(未示出)接合至曲轴的左侧端部。发动机和冷却风扇(均未示出)接合至曲轴的右侧端部。此外,进气管44连接至气缸部分43的前端部的上侧,排气管45连接至气缸部分43的前端部的下侧。
曲轴箱42在容纳曲轴的主体部分的左侧上设有向后延伸的膨出区域(动力传动箱部分),该膨出区域容纳有带式无级变速器M。后轮WR的轮轴通过未示出的减速机构支承在带式无级变速器M的后部。发动机E输出到曲轴的动力通过带式无级变速器M和减速机构传送给后轮WR的轮轴。带式无级变速器M在纵向的车辆方向延伸,以从曲轴部分延伸到靠近后轮WR的轮轴的部分。带式无级变速器M在车辆宽度方向中的外侧(左侧)覆盖有变速器盖50。
此外,发动机E的进气管44通过节流阀体47和连接管70连接到气体清洁装置48。由气体清洁装置48过滤的外部空气通过连接管70和进气管44引入发动机E的进气部分。气体清洁装置48被配置成延伸至曲轴箱42的膨出区域的上侧。
另一方面,发动机E的排气管45从发动机E的下侧引到车体的右侧,连接至设置在后轮WR的右侧上的消声器49。
在图中,符号MS表示设置在曲轴箱42前部的下端处的主支架。
另外,变速器盖50是设置在曲轴箱42左侧部的部分,以覆盖带式无级变速器M的侧面。变速器盖50在其前端侧设置有将冷却空气(外部气体)带入变速器盖50内部的进气口51。用于将外部气体引入变速器盖50的变速器冷却管道52连接至进气口51。在该实施方式中,变速器冷却管道52被配置为使外部气体通过左后框架管14进入。
此外,缓冲单元20的下端连接至曲轴箱42的膨出区域(动力传动箱部分)的后端部的上边缘。缓冲单元20的下端连接至曲轴箱42的膨出区域(动力传动箱部分),缓冲单元20朝着前上侧斜向地延伸。缓冲单元20的上端部在燃料箱29的前部的侧面上的位置处连接至左侧后框架管14。此外,气体清洁装置48的下边缘部分通过螺栓71固定至曲轴箱42的膨出区域(动力传动箱部分)的上部(参见图2)。
图4至图10为示出气体清洁装置48细节的图。
气体清洁装置48具有清洁部件59,清洁部件59安装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清洁器壳体58内部并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其深度方向。清洁器壳体58的内部由清洁部件59分隔成与外部气体(大气)连通的气体未清洁室75和与发动机E的进气部分连通的气体清洁室76。清洁器壳体58包括:开口至车辆宽度方向左侧的壳体主体60、和封闭壳体主体60的开口的浅盘形壳体盖61。均通过模制形成的壳体主体60和壳体盖61在其开口的圆周边缘部分处具有向外定向的法兰60a和61b(接合部),法兰60a和61b在该圆周边缘部分彼此邻接。壳体主体60和壳体盖61分别具有通过多个螺钉(其参考符号被省略)彼此耦合的向外定向的法兰60a和61a。
此外,清洁部件59的外边缘部分由部件保持板62保持,部件保持板62由树脂制成。部件保持板62在其外周边缘部分一体地形成有夹持框架62a,夹持框架62a在部件保持板62的厚度方向中向两侧突出。夹持框架62a的部分在壳体主体60和壳体盖61的向外定向的法兰60a和61z之间通过分别装在向外定向的法兰60a和61a中的密封元件S1和S2被固定地夹持。
在此,如图5至图7中所示,部件保持板62具有中间侧区域,相对于由壳体主体60和壳体盖61夹持的圆周边缘处的夹持框架62a,中间侧区域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气体未清洁室75侧)膨出。清洁部件59安装到该膨出区域的前缘侧。在此状态下,清洁部件59被以倾斜状态设置,从而与其前端侧部相比其后端侧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在部件保持板62的中间区域,在清洁部件59的后端部的后侧上膨出至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将在下文中被称作突出凹部69。
壳体主体60以逐渐减小的方式从其向外定向的法兰60a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中间侧膨出,并且连接管70连接到壳体主体60的前壁60b的部分。如图3和图5至图7所示,壳体主体60的前壁60b形成为从弯曲壁65(后面描述)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中央而向后倾斜。此外,朝向壳体主体6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壁由缓冲释放凹部68形成,缓冲释放凹部68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形成凹形中空部。如图6中所示,缓冲释放凹部68具有在垂直方向上连续的凹截面形状,并且缓冲单元20被插入地放置在该截面的内部。如在图6和图7中所示,由清洁器壳体58内部的部件保持板62保持的清洁部件59位于缓冲释放凹部68的前方。
此外,以凹状朝着壳体主体61膨出的部件保持板62的突出凹部69的一部分设置在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
连接至壳体主体60的前壁60b的连接管70的端部(另一端部)通过前壁60b突出至清洁器壳体58内部预定长度。
在以车辆宽度方向中倾斜状态设置在清洁器壳体58内部的清洁部件59和壳体主体60的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之间,具有空间部72。在该空间部72中,能够以插入且通过的方式设置连接管70的端侧部。突出至清洁器壳体58内部的连接管70的端部边缘以插入空间部72的方式被设置,并且其至少部分延伸这样的位置,以达到缓冲释放凹部6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位置,具体地达到部件保持板62的突出凹部69的内部位置以面向气体清洁室76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连接管70延伸至以下位置,在该位置,开口部70a在其端部朝向突出凹部69内部。
以插入空间部72的方式设置的连接管70以足够的长度突出至气体清洁室76内部,同时从壳体主体60的前壁60b朝着后侧在车辆宽度方向向外倾斜。因此,包括连接管70的发动机进气侧的轴向长度被确保,并且获得与发动机E相关的足够进气惯性效应。然而应当注意的是,根据发动机E的输出特性,连接管70的端部边缘的突出长度可设置为在其开口70a在突出凹部69中达到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位置的范围中的任意长度。
此外,如图7中所示,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具有设置在清洁器壳体58的内侧上以在车辆宽度方向向外突出的支撑片67。连接管70的端部由支撑片67保持。
此外,如图6和图7中所示,第二空间部部73形成在与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相邻的壳体盖61附近的后侧区域中。部件保持板62的突出凹部69的后区域朝向该第二空间部73。突出凹部69被形成,且被弯曲以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朝向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的位置延伸到第二空间部73。因此,气体清洁室76内部的空间部72和第二空间部73通过经由部件保持板62的突出凹部69连续的比较大的空间平滑地互相连接。
此外,部件保持板62在清洁部件59的上后侧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二突出凹部74(见图5和图9)。第二突出凹部74与突出凹部69连续,并且与壳体主体60和壳体盖61的接合部(向外定向的法兰60a和61a)相比,第二突出凹部74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这确保已经通过清洁部件59且通过朝向第二突出凹部74的空间的空气流入第二空间部73。因此,已经通过清洁部件59的空气在朝向第二空间部73的方向平滑地流动。
此外,部件保持板62的突出凹部69不与壳体盖61的内壁紧密接触。具体地,如图6、图7和图9中所示,确保在突出凹部69和壳体盖61的内壁之间具有微小间隙d。
另一方面,用于将外部气体引入气体未清洁室75中的进气管道63连接至壳体盖61的前壁61b的下部区域(靠近清洁部件59下端的区域)。进气管道63以预定长度突出至清洁器壳体58的气体未清洁室75的内部。进气管道63的突出至清洁器壳体58内部的突出端部63a从前壁61a朝向倾斜上侧和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具体地,进气管道63的突出至气体未清洁室75内部的突出端部63a具有其沿如图4中所示的朝向后侧的方向向上倾斜并沿如图6和图7中所示的朝向后侧的方向在车辆宽度方向向外倾斜的轴c。此外,在车辆的侧面的侧视图中,进气管道63的突出至清洁器壳体58内部的突出端部63a延伸至与一部分清洁部件59重叠的位置。
此外,在壳体主体60的前端部的下边缘处,覆盖进气管道63的外侧突出部分的后侧(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延伸壁66被设置成比向外定向的法兰60a还向前侧突出。在从延伸壁66的上缘部延伸到前缘部的部分处,设置有弯曲至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弯曲壁65。延伸壁66和弯曲壁65覆盖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发动机E侧)和进气管道63的外侧突出端的前侧,从而阻止发动机E的热量、雨水等通过进气管道63直接吸入。
在图6中,符号64表示设置在壳体主体60的前缘部处用于将发动机E中的漏气引入气体清洁室76中的漏气循环室。
此外,如图4中所示,壳体盖61设置有从侧壁61c的上部朝向壳体主体60侧延伸的上壁61d,侧壁61c的上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壁61d在其前侧区域设置有朝向下侧形成中空部的凹部53。在凹部53处设置有沿着纵向车辆方向向后且向下倾斜的安装座面54。用于检测进入气体的温度的进气温度传感器安装到安装座面54。进气温度传感器55从壳体盖61的外侧安装从而检测部分55a朝向气体未清洁室75的内部。用于将检测信号发送至发动机控制器(未示出)的线束56连接至突出至壳体盖61外部的连接器部分55b。如图10中所示,凹部53中的安装座面54在车辆宽度方向以预定角度θ倾斜,从而其车辆宽度方向外端位于其车辆宽度方向内端之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气温度传感器55安装至在壳体盖61的安装座表面54中形成的通孔54a中,其间插有橡胶衬套72。因此,在安装进气温度传感器55时,不需要紧固部件,如螺栓等或O形环等。
此外,进气温度传感器55的检测部分55a突出至清洁器壳体58的气体未清洁室75的内部,突出至在侧视图中与清洁部件59的上边缘侧上的部分重叠的位置。换句话说,检测部分55a在其朝向清洁部件59的部分的位置处检测进入气体的温度。
此外,对于在壳体主体60和壳体盖61的上边缘侧上的向外定向的法兰60a、61a,位于与壳体盖61的上壁61d的凹部53对应的位置处的部分(位于凹部53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上的部分)形成有导向槽57,该导向槽57形成朝向下侧的凹形中空部。连接至进气温度传感器55的连接器部分55b的线束56通过导向槽57,由此线束56从壳体盖61的上表面的凹部53引出到气体清洁器48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中所示,从清洁器壳体58的导向槽57引出到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线束56沿着壳体主体60的上表面转向车辆前侧,并朝向清洁器壳体58的前侧设置。然而,应当注意,线束56的布局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例如,如图3中由虚线56A所示的,线束的布局可以为:线束56沿着壳体主体60的上表面的中空部分73(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设置)从清洁器壳体58的导向槽57引出到壳体主体6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端,沿着壳体主体60的前壁60b在连接管70的下侧上延伸,以及并朝向清洁器壳体58的前侧延伸。
此处,如图1和图2中所示,车辆的左后侧盖和右后侧盖36各自具有从横管13的上侧部附近朝向后上侧倾斜地倾斜的下边缘部。对于安装到壳体盖61的前侧区域的进气温度传感器55,暴露于壳体盖61的上壁61d外部的部分经常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由左后侧盖36覆盖。具体地,安装到壳体盖61的进气温度传感器55和左后侧盖36的下边缘部如此设置,从而进气温度传感器55的暴露部分的侧面由左后侧盖36隐藏,即使在车辆移动过程中动力单元P上下摆动的情况下。
在上述配置中,当摩托车型车辆1的发动机E开始运行时,外部气体通过进气管道63流入气体清洁装置48的气体未清洁室75中。如图6中的箭头所示,外部气体通过气体未清洁室75并通过清洁部件59流入气体清洁室76内部的空间部72中。如图6中的箭头进一步所示,已经流入气体清洁室76内部的空间部72中的外部气体通过第二空间部73并通过连接管70和进气管44被吸入发动机E的进气部分。因此,当外部气体所含的灰尘由气体清洁装置48中的清洁部件59去除时,外部气体通过气体清洁装置48被连续地吸入发动机E中。具体地,通过进气管道63吸入清洁器壳体58中的外部气体通过在气体未清洁室75中向清洁部件59的前面侧散布而扩散,在清洁部件59的大范围中除去灰尘,然后流入气体清洁室76,并在已经除去灰尘的状态下通过连接管70被吸入发动机E。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体清洁装置48中,清洁部件59以倾斜状态设置,从而在清洁器壳体58内部中的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的前侧上,清洁部件59的后端侧部比其前端侧部更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因此,确保空间部72位于清洁部件59和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之间,并且连接管70的端部插入并通过空间部72。因此连接管70突出至气体清洁室76中的长度可根据期望的发动机输出特性设置为足够的长度。换句话说,突出至气体清洁室76的连接管70端部的位置可设置在从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的前方位置到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位置的大范围中。因此,当采用该气体清洁装置48时,在设计连接管70在气体清洁室76中的延伸长度时的自由度被提高了,并且连接管70的延伸长度可根据期望的发动机输出特性适当地设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体清洁装置48中,突出至气体清洁室76中的连接管70的端部延伸到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位置。该结构确保连接管70可被延伸以得到足够的总长度,并可获得高进气惯性效应。因此,该气体清洁装置48可有效地提高低速转矩,因此可应用于被操作为主要以低速行驶的具有不超过250cc的小排量车辆上。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体清洁装置48中,在清洁部件59的后方位置,部件保持板62形成有比夹持框架62a更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凹部69。此外,突出至气体清洁室76内部中的连接管70的端部朝向突出凹部69的内部。因此,突出至气体清洁室76中的连接管70的端部可被延伸从而其位置位于更后侧,只要端部不干扰部件保持板62。
特别是,在该实施方式中,突出至气体清洁室76中的连接管70的开口70a朝向部件保持板62的突出凹部69的内部。这确保通过其吸入已清洁的进入气体的开口70a朝向突出凹部69内部的宽区域。因此,在发动机E运行期间进气阻力可被减小更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体清洁装置48中,支撑突出至气体清洁室76中的连接管70端部附近的部分的支撑片67突出设置在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处。这使得连接管70端部附近的部分能够被稳定地支撑在清洁器壳体58内部。在连接管70的端部相对于壳体主体60和壳体盖61的接合部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情况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试图在壳体主体60的侧部上支撑连接管70端部附近的部分将增加支撑部的延伸长度。然而在该实施方式中,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被使用,从而连接管70端部附近的部分可通过小尺寸支撑片67支撑在壳体主体60上。因此,采用该结构能够抑制气体清洁器48的整体重量的增加。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空间部73与前侧上的空间部72通过它们之间的部件保持板62的突出凹部69而连续,第二空间部73形成在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的后侧上的壳体主体60内部。因此,气体清洁室76的内部体积可通过有效利用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的后侧上的壳体主体60的内部空间而被扩大。于是,已清洁气体可通过连接管70被平稳地吸入。
此外,在该气体清洁装置48中,在清洁部件59的上后侧上的位置处,部件保持板62形成有第二突出凹部74。第二突出凹部74比夹持框架62a更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并与突出凹部69连续。这确保已经通过清洁部件59的气体不仅通过突出凹部69还通过第二突出凹部74而平稳地流入第二空间部73。因此,已清洁气体可通过连接管70被更平稳地吸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体清洁装置48中,壳体盖61设置有进气管道63,与进气管道63的突出端部63a相通的微小间隙d设置在位于清洁部件59后方的部件保持板62的突出凹部69和覆盖突出凹部69的外侧的壳体盖61的壁之间。因此,当通过进气管道63引入气体未清洁室75中的外部气体包含某些粗粒灰尘时,灰尘可被俘获在突出凹部69和壳体盖61之间的间隙d中。这确保粗粒灰尘将难以沉积在清洁部件59上。因此,可提高清洁部件59的耐用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体清洁装置48中,进气管道63的突出至气体未清洁室75的突出端部63a设置在清洁部件59的下方,并且突出端部63a的轴c沿着后向方向向上倾斜。因此,通过进气管道63引入气体未清洁室75中的外部气体从清洁部件59前部的下侧朝向清洁部件59后部的上侧倾斜地穿过清洁部件59流动。这使得已通过进气管道63流入的外部气体流经清洁部件59同时向清洁部件59上的宽范围部分散布而不集中在清洁部件59的单个部分上。这也有助于提高清洁部件59的耐久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体清洁装置48中,清洁部件59倾斜设置在部件保持板62前端部附近,并且进气管道63的突出端部63a靠近清洁部件59的一部分。然而,因为外部气体散布到清洁部件59上的宽范围部分,可有效地阻止清洁部件59的局部堵塞。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进气管道63的突出端部63a的轴c也沿后向方向在车辆宽度方向向外倾斜。这确保进气管道63的突出端部63a基本沿着清洁部件59的倾斜度在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因此,可更确保防止清洁部件59的局部堵塞。
应当注意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可进行各种设计变型。例如,因为在连接管70安装到壳体主体60之后部件保持板62组装在壳体主体60和壳体盖61之间,连接管70的开口70a的外部直径的尺寸为不允许开口70a通过空间部72插入和通过。在这种情况下,期望的是连接管70除开口70a之外的其他端部区域的外部直径设置为允许其他端部区域以插入并通过空间部72的状态设置,并且开口70a位于比空间部72更大的第二空间部73中。
符号说明
20 缓冲单元
48 气体清洁装置
58 清洁器壳体
59 清洁部件
60 壳体主体
60a 向外定向的法兰(接合部件)
61 壳体盖
61a 向外定向的法兰(接合部件)
62 部件保持板
63 进气管道
63a 突出端部
67 支撑片
68 缓冲释放凹部
68a 成形壁
69 突出凹部
70 连接管
70a 开口
72 空间部
73 第二空间部
74 第二突出凹部
75 气体未清洁室
76 气体清洁室
E 发动机
F 主体框架
M 带式无级变速器(动力传送装置)
P 动力单元
c 轴
d 间隙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
所述跨乘式车辆包括:
动力单元(P),包括发动机(E)和动力传动装置(M),所述动力单元(P)的前部可摆动地支撑在主体框架(F)上,后轮支撑在所述动力单元(P)的后部上,所述动力单元(P)的后部通过从所述后部向上延伸的缓冲单元(20)被支撑在所述主体框架(F)上,
所述气体清洁装置包括:
清洁器壳体(58),支撑在所述动力单元(P)的上部,所述清洁器壳体(58)包括:
壳体主体(60),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以及
壳体盖(61),安装至所述壳体主体(6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所述清洁器壳体(58)的内部由清洁部件(59)分隔成壳体盖(61)侧上的气体未清洁室(75)和壳体主体(60)侧上的气体清洁室(76);
缓冲释放凹部(68),用于避开所述缓冲单元(20),所述缓冲释放凹部(68)设置在所述壳体主体(60)的后部;以及
连接管(70),所述连接管(70)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发动机(E)的进气部分,所述连接管(70)的另一端以突出至所述气体清洁室(76)中的状态安装到所述壳体主体(60)的前部,
其中,所述清洁部件(59)以倾斜状态设置在所述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的前方的所述清洁器壳体(58)的内部,其中在所述清洁部件(59)的倾斜状态中所述清洁部件(59)的后端侧部分比所述清洁部件(59)的前端侧部分更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以及
空间部(72),在所述空间部(72)中,所述连接管(70)的另一端侧部能够以插入并通过所述空间部(72)的方式设置,所述空间部(72)形成在所述清洁部件(59)和所述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之间的清洁器壳体(58)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
其中,所述连接管(70)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
其中,所述清洁部件(59)由部件保持板(62)保持,所述部件保持板(62)在所述壳体盖(61)和所述壳体主体(60)的接合部件(60a、61a)之间被固定地夹持;以及
至少在所述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朝向所述壳体盖(61和)和所述壳体主体(60)的接合部件(60a、61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凹部(69)形成为在所述清洁部件(59)的后方位置处的所述部件保持板(62)的一部分,以这种方式,所述连接管(70)的另一端的至少一部分朝向所述突出凹部(69)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
其中,在所述连接管(70)的另一端上的开口(70a)朝向所述突出凹部(69)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
其中,所述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延伸地设置有支撑片(67),所述支撑片(67)支撑所述连接管(70)的另一端附近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
其中,第二空间部(73)形成在所述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的后方的气体清洁室(76)的内部,以及所述突出凹部(69)形成为从所述缓冲释放凹部(68)的成形壁(68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到所述第二空间部(73)。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
其中,第二突出凹部(74)形成为在所述清洁部件(59)的上后侧上的位置处的所述部件保持板(62)的一部分,第二突出凹部(74)朝向所述壳体盖(61)和所述壳体主体(60)的接合部件(60a、61)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并与所述突出凹部(69)连续。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
其中,所述壳体盖(61)设置有进气管道(63),所述进气管道(63)用于将外部气体通过所述进气管道(63)引入所述气体未清洁室(75)中;以及
所述部件保持板(62)的突出凹部(69)在所述清洁部件(59)的后方形成间隙(d),所述间隙(d)位于所述突出凹部(69)和所述壳体盖(61)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
其中,用于将外部气体引入所述气体未清洁室(75)中的进气管道(63)以突出至所述气体未清洁室(75)的内部的状态安装到所述壳体盖(61);以及
进气管道(63)的突出至所述气体未清洁室(75)的内部的突出端部(63a)设置在所述清洁部件(59)的前部的下方,并且所述突出端部(63a)具有沿着后向方向向上倾斜的轴(c)。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
其中,所述突出端部(63a)的所述轴(c)沿着所述后向方向、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方倾斜。
CN201410409538.8A 2013-08-27 2014-08-19 用于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 Active CN1044210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75920A JP5820444B2 (ja) 2013-08-27 2013-08-27 鞍乗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装置
JP2013-175920 2013-08-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21071A CN104421071A (zh) 2015-03-18
CN104421071B true CN104421071B (zh) 2017-03-08

Family

ID=526709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09538.8A Active CN104421071B (zh) 2013-08-27 2014-08-19 用于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820444B2 (zh)
CN (1) CN104421071B (zh)
IN (1) IN2014MU0207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214313B4 (de) * 2015-07-29 2017-12-2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Luftansauganlage zur verbesserten Wasserdurchfahrt
JP6235634B2 (ja) * 2016-02-22 2017-11-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における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4088A (zh) * 2011-03-02 2012-09-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车辆用空气滤清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62625U (zh) * 1984-09-30 1986-04-26
JPH0628253U (ja) * 1992-09-12 1994-04-15 愛知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クリーナー
JPH07247854A (ja) * 1994-03-14 1995-09-26 Suzuki Motor Corp 一体型パワーユニット
JP3562183B2 (ja) * 1996-12-06 2004-09-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v型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4249345B2 (ja) * 1999-08-31 2009-04-0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用エアクリーナ
JP4400804B2 (ja) * 1999-09-22 2010-01-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ークリーナー装置
JP2003247468A (ja) * 2002-02-20 2003-09-05 Yamaha Motor Co Ltd 複数気筒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2004169659A (ja) * 2002-11-22 2004-06-17 Apex:Kk エアクリーナ装置の空気導入用枠体
JP4364112B2 (ja) * 2004-11-30 2009-11-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クリーナ
JP4335205B2 (ja) * 2005-12-21 2009-09-30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V型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4897565B2 (ja) * 2007-05-11 2012-03-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小型車両
JP5174547B2 (ja) * 2007-07-10 2013-04-0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吸気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JP4985702B2 (ja) * 2009-05-14 2012-07-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エアクリーナ
JP5380337B2 (ja) * 2010-03-16 2014-01-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小型車両におけるスロットルボディへの配線構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4088A (zh) * 2011-03-02 2012-09-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车辆用空气滤清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IN2014MU02070A (zh) 2015-10-09
JP5820444B2 (ja) 2015-11-24
JP2015045245A (ja) 2015-03-12
CN104421071A (zh) 2015-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46693B2 (en) Motorcycle and intake device thereof
CN104421070B (zh) 摩托车型车辆
EP2952708B1 (en) Air cleaner apparatus of straddle type vehicle
US10668979B2 (en) Air intake structure for saddled vehicle
JP2014227976A (ja) 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
JP2012180803A (ja) 小型車両用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CN104421071B (zh) 用于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
EP2610155A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JP2008037331A (ja) 鞍乗型不整地走行車両
AU2010210030B2 (en) Air cleaner apparatus
JP2010126057A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4507788B (zh) 跨乘式车辆
JP2009046017A (ja) エンジンユニット、及び鞍乗型車両
JP2013067270A (ja)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4145379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吸気装置
JP2007113565A (ja) 自動二輪車のブリーザ装置
CN100489294C (zh) 空气净化器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5335597A (zh) 进气净化装置
JP577894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排気浄化装置
JP2013136341A (ja) 鞍乗型車両
JP3582497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排気ガス浄化装置
CN115335596B (zh) 进气净化装置
US11840302B2 (en) Air cleaner
JP6691567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装置
JP585685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