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87502B - 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绝缘层的复合物及使用其制备锂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绝缘层的复合物及使用其制备锂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87502B
CN111587502B CN201980007556.4A CN201980007556A CN111587502B CN 111587502 B CN111587502 B CN 111587502B CN 201980007556 A CN201980007556 A CN 201980007556A CN 111587502 B CN111587502 B CN 1115875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ing layer
active material
secondary battery
lithium secondary
compo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755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87502A (zh
Inventor
朴成哲
李应周
郑求胜
郑元喜
柳正宇
金荣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nergy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Energy Solu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nergy Solution Ltd filed Critical LG Energy Solution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5875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875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875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875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35Safety or regulating additives or arrangements in electrodes, separators or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1Bind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3/00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3/18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mainly consisting of organic subs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02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 H01M4/0404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by coating on electrode col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71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involving thermal treatment, e.g. firing, sintering, backing particulate active material, thermal decomposition, pyrolysi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1Binders
    • H01M4/622Binders being polym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该复合物包括粘结剂聚合物;着色剂,该着色剂包括选自由有机染料、油溶性染料和有机荧光体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以及溶剂,并且该复合物的粘度在25℃下为1000cP或更高。

Description

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绝缘层的复合物及使用其制备锂二次电 池的电极的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2月1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8-0013009的优先权和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和使用该复合物制备锂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和需求的增长,对作为电源的二次电池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并且因此,已经对能够满足各种需求的电池进行了许多研究。
通常,在电池的形状方面,对可以应用于厚度较小的产品(如手机)的柱形电池和袋形电池的需求很高,并且在材料方面,对诸如锂钴聚合物电池的具有高能量密度、高放电电压和高安全性的锂二次电池有很高的要求。
关于二次电池的主要研究项目之一是提高安全性。与电池安全性有关的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短路而引起的异常高温状态的发生而导致的。换句话说,为了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电绝缘,在正极和负极之间设置有隔膜。但是在电池过度充电或过度放电、由于电极材料或杂质的树枝状生长而出现内部短路、诸如钉子或螺丝钉之类的尖锐物体刺穿电池、或由于外力使电池过度变形的异常滥用情况下,仅常规隔膜存在局限性。
通常,由聚烯烃树脂组成的微孔膜主要用作隔膜,但该膜的耐热温度约为120℃至160℃,这意味着该膜的耐热性不足。因此,当发生内部短路时,存在如下问题:短路部分由于短路反应热引起的隔膜的收缩而膨胀,导致产生更多更高的反应热的热失控(thermalrunaway)。
另外,通常,通过将正极和负极切割成恒定的尺寸并且将切割后的电极逐层地交叠来制造柱形的二次电池。这里,因为在涂覆有聚合物电解质的正极或负极的边缘有一个非常小的针状尖锐部分,所以当电极堆叠时,该部分会具有细微的内部短路,从而对电池性能产生不利影响。特别地,由于当涂覆聚合物电解质时边缘比内部更不规则,因此由于涂覆不均匀而引起短路的可能性很高。另外,当在堆叠电极时上下电极层稍微有些不匹配叠时,在正极和负极之间可能发生短路。
如上所述,已经研究了各种用于减小电池变形、外部冲击或正极与负极之间物理短路的可能性的方法。
例如,为了防止由于电极组件的移动而使电极接头与电极组件的上部接触而导致完整的电池中的短路,使用一种将预定尺寸的绝缘带附接到与集流器的上部相邻的电极接头的方法。作为绝缘带,通常使用聚酰亚胺膜,并且通常建议绝缘带的缠绕从集流器的上部进行到略微向下延伸的长度。另外,为了防止展开,通常将带子缠绕约2至3次。
然而,绝缘带的缠绕非常复杂,并且当绝缘带从集流器的上部缠绕到稍微向下延伸的长度时,该部分可能导致电极组件的厚度增加。此外,存在如下问题:当电极接头弯曲时,带子易于展开。
韩国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10-2015-0031724公开了一种二次电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韩国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10-2015-0031724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其中在绝缘层的形成中可以容易地确定绝缘层的形成和取向位置,并且可以抑制与电极活性材料层交叠的部分中的活性材料层的腐蚀。
本发明还旨在提供一种使用上述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制备锂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方法。
本发明还旨在提供一种包括由上述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形成的绝缘层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
本发明还旨在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的锂二次电池。
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该复合物包括:粘结剂聚合物;着色剂,该着色剂包括选自由有机染料、油溶性染料和有机荧光体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以及溶剂,并且该复合物的粘度在25℃下为1000cP或更高。
另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在电极上涂布活性材料浆复合物来形成未干燥的电极活性材料层;通过涂布上述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以在部分区域中与未干燥的电极活性材料层交叠,形成未干燥的绝缘层;以及同时干燥未干燥的电极活性材料层和未干燥的绝缘层。
另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该电极包括:电极集流器;电极活性材料层,该电极活性材料层形成在电极集流器上;以及绝缘层,该绝缘层形成在电极集流器上并在部分区域中与电极活性材料层交叠,其中,在与电极活性材料层交叠的区域中,绝缘层的厚度朝向电极活性材料层逐渐减小,并且绝缘层由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上述复合物形成。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锂二次电池,该锂二次电池包括上述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
有益效果
通过使用诸如有机染料的着色剂,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可以表现出液体稳定性,并且在形成绝缘层时可以容易地确定绝缘层的取向位置。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中,无需使用分散剂就可以容易地溶解着色剂,并且因此,可以容易地调节复合物的粘度。结果,由此形成的绝缘层可以在与电极活性材料层的交叠区域中具有优异的粘合强度并且抑制腐蚀。
因此,对于使用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制备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和包括该电极的锂二次电池,由于易于检测绝缘层的形成位置,因此可以容易地评估电池质量,并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在示例1中制备的正极的截面中的绝缘层和正极活性材料层的交叠区域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
图2是示出在比较例1中制备的正极的截面中的绝缘层和正极活性材料层的交叠区域的SEM图像。
图3示出了评估示例1中制备的正极的电解质溶出的实验结果。
图4示出了评估示例2中制备的正极的电解质溶出的实验结果。
图5是用于确认示例1的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的液体稳定性的图像。
图6是用于确认比较例2的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的液体稳定性的图像。
图7是用于评估示例1的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的涂覆性的表面检查图像。
图8是用于评估示例3的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的涂覆性的表面检查图像。
图9是用于评估示例1的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的涂覆性的光学显微镜图像。
图10是用于评估示例3的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的涂覆性的光学显微镜图像。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以帮助理解本发明。在此,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词语不应解释为限于一般含义或字典含义,而应基于发明人为了以最好的方式解释本发明而适当定义的术语概念的原理,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含义和概念来解释。
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仅用于解释具体示例,而不是限制本发明。除非在上下文中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表达包括复数对象。
本文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表示特征、数量、阶段、组件或其组合的存在,并且应当理解,不预先排除存在或增加一种或更多种其它特征、数量、阶段、组成部分或其组合的可能性。
除非另外明确指出,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是指重量百分比(wt%)。
在说明书中,平均粒径(D50)可以定义为与基于累积体积的粒径分布曲线中的50%对应的粒径。可以使用激光衍射法测量平均粒径(D50)。激光衍射法通常能够测量亚微米至几毫米范围内的粒径,并且可以获得具有高再现性和高分辨率的结果。
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本发明。
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
用于形成本发明的绝缘层的复合物包括:(1)粘结剂聚合物;(2)着色剂,该着色剂包括选自由有机染料、油溶性染料和有机荧光体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以及(3)溶剂,并且该复合物的粘度在25℃下为1000cP或更高。
例如,绝缘层可以形成在未涂覆有电极活性材料层的电极集流器的未涂覆部分上,或者形成为与电极活性材料层部分交叠。在此,通常,为了确定在何处涂布绝缘层,可以将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与颜料混合。然而,通常,诸如无机颜料或有机颜料之类的颜料不溶于水或有机溶剂并且容易在复合物中凝结,从而难以均匀地分布在绝缘层中。为了防止颜料的凝结(coagulation),可以将分散剂添加到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中。然而,为了执行使电极活性材料层和绝缘层交叠的过程,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需要一定水平或更高的粘度,并且,即使添加了分散剂,粘度满足上述要求的复合物也可能存在颜料分散困难、容易凝集的问题。
然而,由于本发明的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使用即使在高粘度下也具有优异的溶解性和分散性的有机染料作为着色剂,因此不需要单独的分散剂,并且表现出优异的涂覆性。
另外,使用有机染料作为着色剂的本发明的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可以具有优异的液体稳定性,并且在形成绝缘层时容易确定绝缘层的取向位置。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可以在不使用分散剂的情况下容易地溶解着色剂,从而容易控制复合物的粘度,因此绝缘层在与电极活性材料层的交叠区域中可以具有优异的粘合强度,并且可以抑制绝缘层的腐蚀。
因此,对于使用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制备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和包括该电极的锂二次电池,可以容易地检测绝缘层形成位置以促进质量评估,并确保产品质量和稳定性。
例如,当由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形成绝缘层时,粘结剂聚合物是用于赋予电极集流器和/或电极活性材料层粘合能力的组分(composition)。
粘结剂聚合物可以是选自由聚偏二氟乙烯、聚乙烯醇、苯乙烯丁二烯橡胶、聚环氧乙烷、羧甲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醋酸纤维素丁酸酯、醋酸纤维素丙酸酯、氰基乙基普鲁兰胶、氰基乙基聚乙烯醇、氰基乙基纤维素、氰基乙基蔗糖、支链淀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丁酯、聚丙烯腈、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酸乙烯酯、聚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芳酯和分子量为10000g/mol或更低的低分子量化合物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粘结剂聚合物。在这些粘结剂聚合物中,在粘合性、耐化学药品性和电化学稳定性方面,粘结剂聚合物可以是聚偏二氟乙烯。
就提高对上述电极活性材料层的粘合强度并获得所需粘度而言,聚偏二氟乙烯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可以为400,000至1,500,000,优选为600,000至1,200000。
在提高复合物的溶解度方面,聚偏二氟乙烯聚合物的熔点可以为150℃至180℃,优选为165℃至175℃。
作为粘结剂聚合物,优选使用在后述的电极活性材料层中用作粘结剂的材料,即,与用于电极活性材料层的粘结剂相同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提高绝缘层与电极活性材料层之间的粘合强度或内聚强度。
在实现期望的粘度特性和容易形成绝缘层方面,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溶剂,可以包含5重量份至15重量份,优选7重量份至12重量份,并且更优选7.5重量份至10重量份的粘结剂聚合物。
当使用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涂覆绝缘层时,可以在复合物中添加着色剂,从而使用检测器确定绝缘层的形成位置。
着色剂包括有机染料、油溶性染料和/或有机荧光体。由于包括有机染料、油溶性染料和/或有机荧光体的根据本发明的着色剂在溶剂中具有优异的溶解性,因此当使用时,染料或荧光体可以均匀地分布在绝缘层中。与使用颜料作为着色剂相比,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可能会大大减少着色剂的凝结和相分离,当使用分散剂防止颜料凝结时,液体稳定性的降低以及电极活性材料层和绝缘层的交叠区域中的侵蚀可被显著降低。
有机染料可以是选自由蒽醌基染料、苯胺基偶氮基染料、三苯基甲烷基染料、吡唑偶氮基染料、吡啶酮偶氮基染料、甲吡啶酮基染料、氧杂酚基染料、亚苄基染料和氧杂蒽染料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选自由亚苄基染料和偶氮基染料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为亚苄基染料,以便于提高液体稳定性和防止相分离的效果。
作为有机荧光体,例如,可以使用具有羧基、磷酸基或两者的有机荧光体。
油溶性染料可以是苯并咪唑啉酮基化合物、偶氮基化合物、喹啉基化合物、喹吖酮基化合物、酞菁基化合物、二酮基吡咯并吡咯(DPP)基化合物或其两种或更多种的组合,并且优选地,可以是苯并咪唑啉酮基化合物、偶氮基化合物或其两种以上的组合,以便于提高识别性。
除了有机染料、油溶性染料和/或有机荧光体之外,着色剂还可包括金属离子。具体地,着色剂可以包括与金属离子形成络盐结构的有机染料、油溶性染料和/或有机荧光体。由于有机染料、油溶性染料和/或有机荧光体与金属离子形成复杂的盐结构,因此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或分散性优异,耐光性、稳定性和耐热性优异,可以进一步提高清晰度,并且可以实现复合物中的均匀分布。
对金属离子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它可以与上述有机染料、油溶性染料和/或有机荧光体形成络盐结构即可,并且可以包括例如铜、钴、铬、镍和/或铁离子,并且优选地包括铬离子。
着色剂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可以为300g/L至500g/L,并且在25℃下优选为350g/L至450g/L,并且在着色剂的提高溶解度和均匀分布方面,上述范围是优选的。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溶剂,可以包括0.01至10重量份,优选0.01至5重量份,并且更优选0.01至0.3重量份的着色剂,并且在确保使用检测器确认绝缘层形成位置时的可视性以及绝缘层中的均匀分布方面,上述范围是优选的。
在实现上述溶解度的溶解度和如下所述的粘度范围方面,溶剂可包括甲基吡咯烷酮(NMP)。
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的固体含量可以为5wt%至15wt%,优选为8wt%至12wt%,并且更优选为8.5wt%至10wt%。在确保所需的涂覆性和粘度范围方面,上述范围是优选的。
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的粘度在25℃下可以为1000cP或更高,在实现电极活性材料层和绝缘层的交叠区域时实现期望的内聚性方面,高粘度是优选的,并防止电极活性材料层的腐蚀。当复合物的粘度在25℃时小于1000cP时,液体稳定性可能显著劣化,并且可能在交叠区域中发生腐蚀。
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的粘度在25℃下优选为1000cP至10000cP,更优选为5,000cP至8,000cP,并且当粘度在上述范围内时,可以进一步提高内聚性和防止交叠区域中的电极活性材料层的腐蚀的效果,可以实现优异的涂覆性。
由于上述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具有在上述范围内的粘度,可以实现电极活性材料层的优异的内聚强度和防止电极活性材料层在交叠区域中的腐蚀的优异效果。另外,由于使用在溶剂中具有优异溶解性的有机材料作为着色剂,因此可以均匀地分散着色剂,并且由于不使用分散剂,可以实现高粘度范围。另外,可以表现出对电极集流器或电极活性材料层的优异的内聚强度,并且可以容易地确定和监测绝缘层的取向位置。
用于二次电池的电极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包括由上述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形成的绝缘层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可以包括:电极集流器;电极活性材料层,该电极活性材料层形成在电极集流器上;以及绝缘层,该绝缘层形成在电极集流器上并在部分区域中与电极活性材料层交叠。在此,与电极活性材料层交叠的区域中的绝缘层的厚度朝向电极活性材料层逐渐减小,并且绝缘层由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上述复合物形成。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包括由上述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形成的绝缘层,并且可以提高绝缘层和电极活性材料层之间的内聚强度,并且可以确保足够的绝缘能力。另外,当通过堆叠用于锂二次电池的多个电极来制造锂二次电池时,可以防止由于电池的短路而导致的容量减少或电阻增加的问题,并且可以提高电池的质量和稳定性。
另外,在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中,由于由上述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形成的绝缘层具有上述着色剂和粘度范围,可以显著防止电极活性材料层在交叠区域中的腐蚀。
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包括电极集流器、电极活性材料层和绝缘层。
电极集流器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其具有高电导率而不引起电池的化学变化即可,并且可以例如是铜、不锈钢、铝、镍、钛、煅烧碳、铜或表面用碳、镍、钛或银处理过的不锈钢或铝镉合金。另外,电极集流器通常可以具有3μm至500μm的厚度,并且可以在集流器的表面上形成细小的凹凸,从而增强与电极活性材料的粘结强度。例如,电极集流器可以以诸如膜、片、箔、网、多孔体、泡沫体、无纺布等的各种形式使用。
电极活性材料层形成在电极集流器上。
电极活性材料层可以包括电极活性材料,并且具体地,包括正极活性材料或负极活性材料。优选地,电极活性材料包括正极活性材料。
正极活性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并且例如,可以是通常使用的正极活性材料。具体地,正极活性材料可以是诸如钴酸锂(LiCoO2)或锂镍氧化物(LiNiO2)之类的层状化合物或被一种或更多种过渡金属取代的化合物;诸如LiFe3O4的锂铁氧化物;诸如LiMnO3、LiMn2O3或LiMnO2的以Li1+c1Mn2-c1O4(0≤c1≤0.33)表示的锂锰氧化物;氧化锂铜(Li2CuO2);诸如LiV3O8、V2O5或Cu2V2O7的钒氧化物;以LiNi1-c2Mc2O2表示的Ni-位锂镍氧化物(其中M为选自由Co、Mn、Al、Cu、Fe、Mg、B和Ga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且0.01≤c2≤0.3);以LiMn2-c3 Mc3O2(其中M为选自由Co、Ni、Fe、Cr、Zn和Ta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且0.01≤c3≤0.1)表示的锂锰复合氧化物或Li2Mn3MO8(其中M是选自由Fe、Co、Ni、Cu和Zn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或其中式的Li的一部分被碱土金属离子取代的LiMn2O4,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正极可以是锂金属。
负极活性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并且可以是例如能够使锂可逆地嵌入和脱嵌的化合物。负极活性材料的具体实例可以是诸如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石墨化碳纤维或无定形碳的碳基材料;诸如Si、Al、Sn、Pb、Zn、Bi、In、Mg、Ga、Cd、Si合金、Sn合金或Al合金的能够与锂合金化的金属化合物;诸如SiOβ(0<β<2)、SnO2、钒氧化物或锂钒氧化物的能够掺杂和不掺杂锂的金属氧化物;或者,可以使用Si-C复合物或Sn-C复合物等包含金属化合物和碳系材料的复合物,也可以使用它们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另外,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可以使用金属锂薄膜。另外,作为碳材料,可以使用低结晶碳和高结晶碳两者。低结晶碳的代表性示例包括软碳和硬碳,并且高结晶碳的代表性示例包括无定形、板状、片状、球形或纤维状的天然或人造石墨、Kish石墨、热解碳、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中间相碳微珠、中间相沥青和诸如石油或煤焦油沥青衍生的焦炭的高温煅烧碳。
相对于电极活性材料层的总重量,可以包含80wt%至99.5wt%,优选88wt%至99wt%的电极活性材料。
电极活性材料层还可以包括用于电极活性材料层的粘结剂。
电极活性材料层的粘结剂可用于提高电极活性材料之间的内聚强度以及电极活性材料与电极集流器之间的粘合强度。
具体地,电极活性材料层的粘结剂可以是选自由聚偏二氟乙烯、聚乙烯醇、丁苯橡胶、聚环氧乙烷、羧基甲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醋酸丁酸纤维素、丙酸醋酸纤维素、氰基乙基普鲁兰糖、氰基乙基聚乙烯醇、氰基乙基纤维素、氰基乙基蔗糖、支链淀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丁酯、聚丙烯腈、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酸乙烯酯、聚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芳酯和分子量为10000g/mol或更低的低分子量化合物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并且就粘合性(adhesiveness)、耐化学性和电化学稳定性方面而言,最优选为聚偏二氟乙烯。
用于电极活性材料层的粘结剂可以是与上述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中包括的粘结剂聚合物相同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如下所述,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极活性材料层和绝缘层的交叠区域中的粘结强度(binding strength),可以预期产品安全性和质量的提高,并且在提高粘合强度、内聚强度和可焊接性等加工性的方面,用于电极活性材料层的粘结剂可以是优选的。
相对于电极活性材料层的总重量,可以包含0.1wt%至10wt%,优选0.5wt%至5wt%的电极活性材料层的粘结剂。
除了上述成分之外,电极活性材料层还可以包括导电材料。导电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其具有导电性而不引起电池的化学变化即可,并且例如可以使用诸如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的石墨;诸如乙炔黑、科琴黑、槽法黑、炉法黑、灯黑或热法炭黑的炭黑;诸如碳纤维或金属纤维的导电纤维;诸如碳纳米管的导电管;诸如碳氟化合物粉、铝粉或镍粉的金属粉;由氧化锌或钛酸钾组成的导电晶须;诸如氧化钛的导电金属氧化物;或者可以使用诸如聚苯撑衍生物的导电聚合物。
相对于电极活性材料层的总重量,可以包含0.1wt%至20wt%,优选为0.3wt%至10wt%的导电材料。
绝缘层形成在电极集流器上,以在部分区域中与电极活性材料层交叠。例如,电极活性材料层和绝缘层可以堆叠或形成为在部分区域中彼此交叠。
绝缘层可以由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上述复合物形成。因此,由于绝缘层具有高粘度范围,可以显著防止在交叠区域中电极活性材料层的腐蚀,并在电极活性材料层和电极集流器之间实现优异的内聚强度。另外,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可能具有低的电池内部短路的风险,并且由于短路而导致的电阻增加或容量降低可以显著改善。
上面已经描述了绝缘层或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中包括的成分和含量。
在电极活性材料层和绝缘层交叠的区域中,可以倾斜地形成电极活性材料层。
电极活性材料层和绝缘层交叠的区域的长度可以为0.05mm至1.3mm,并且优选为0.1mm至1.0mm。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由于电极活性材料层和绝缘层的交叠而引起的容量降低最小化,并且优选地,进一步提高电极活性材料层与绝缘层之间的内聚强度或粘合强度。
为了防止由于电极活性材料层和绝缘层的交叠而引起的容量降低,可以使在与电极活性材料层交叠的区域中的绝缘层的厚度朝向电极活性材料层逐渐减小。
在电极活性材料层和绝缘层交叠的区域中,当电极活性材料层的端部处的绝缘层的厚度为A0并且绝缘层的端部处的绝缘层的厚度为A时,A/A0可以为0.05以上且小于1,并且优选为0.1至0.7。当厚度在上述范围内时,可以使由于电极活性材料层和绝缘层的交叠而引起的容量降低最小化,可以进一步提高绝缘层和电极活性材料层之间的内聚强度或粘合强度,并且可以防止由于绝缘层和活性材料层之间的腐蚀而引起的界面破裂。
A0可以为3μm至20μm,优选为5μm至12μm,并且A可以为0.15μm至小于20μm,并且优选为1μm至5μm。
在电极活性材料层和绝缘层不交叠的区域中的电极活性材料层或绝缘层中,例如,在除去交叠区域之外的区域中,绝缘层的厚度(d2)相对于电极活性材料层的厚度(d1)的比(d2/d1)可以为0.02至0.4,优选为0.05至0.1。
由于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具有电极活性材料层和绝缘层的上述厚度比,可以表现出极好的绝缘能力和极好的粘合强度,并且在通过堆叠多个电极来制造锂二次电池时,可以防止电极接头的短路,因此可以防止由于短路而导致的容量降低或电阻增加。
在电极活性材料层和绝缘层不交叠的区域中,绝缘层的厚度可以为3μm至20μm,并且电极活性材料层的厚度可以为50μm至150μm。在上述范围内,可以更优异地实现上述绝缘能力、粘合性和加工性。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可以是用于锂二次电池的正极或用于锂二次电池的负极,优选为用于锂二次电池的正极。
上述锂二次电池用电极可以包括由上述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形成的绝缘层,以提高绝缘层与电极活性材料层或电极集流器之间的内聚强度,并具有足够的绝缘性能。另外,使用上述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可以显著防止交叠区域中的电极活性材料层的腐蚀。另外,当通过堆叠用于锂二次电池的多个电极来制造锂二次电池时,由于优异的可焊接性和工艺稳定性,可以防止由于电池的短路而导致容量降低或电阻增加的问题,并且可以提高电池的质量和稳定性。
电极的制备方法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上述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制备锂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方法。
制备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在电极集流器上涂布活性材料浆复合物形成未干燥的电极活性材料层;通过涂布上述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形成未干燥的绝缘层,以在部分区域中与未干燥的电极活性材料层交叠;以及同时干燥未干燥的电极活性材料层和未干燥的绝缘层。
在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的制备方法中,由于通过涂布上述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来形成未干燥的绝缘层或绝缘层,因此与电极活性材料层或电极集流器的内聚强度优异。另外,由于上述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具有高粘度,因此可以显著防止与电极活性材料层交叠的区域中的电极活性材料层的腐蚀。因此,由此制造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可以改善稳定性,并且显著改善由于内部短路引起的短路、电阻的增加和容量的降低。
另外,制备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方法可以使用湿法涂覆法。例如,根据制备方法,上述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制备:通过在电极集流器上涂布活性材料浆复合物而不干燥浆料复合物来形成未干燥的电极活性材料层;通过涂布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形成未干燥的绝缘层,以与未干燥的电极活性材料层部分交叠;以及同时干燥未干燥的电极活性材料层和未干燥的绝缘层。因此,如上所述制备的电极活性材料层和绝缘层可以以优异的内聚强度彼此粘合,并且交叠区域形成为很长,因此,提高了内聚强度、可焊接性和可加工性,因此,如上所述制备的锂二次电池可防止缺陷,并具有优异的质量和稳定性。
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制备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方法。
制备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方法包括通过在电极集流器上涂布活性材料浆复合物来形成未干燥的电极活性材料层。
电极集流器在类型、材料和厚度方面可以与上述电极集流器相同。
可以将活性材料浆复合物涂布到电极集流器上,从而形成未干燥的电极活性材料层。例如,未干燥的电极活性材料层可以与后述的未干燥的绝缘层同时干燥,从而形成电极活性材料层。
活性材料浆复合物可以是正极活性材料浆料复合物或负极活性材料浆料复合物,并且优选为正极活性材料浆料复合物。
正极活性材料浆复合物可以包括正极活性材料、粘结剂和/或导电材料,并且负极活性材料浆复合物可以包括负极活性材料、粘结剂和/或导电材料。正极活性材料、负极活性材料、粘结剂和/或导电材料可以是上述正极活性材料、负极活性材料、粘结剂和/或导电材料。
可以将活性材料浆料复合物涂布到电极集流器上,从而形成未干燥的电极活性材料层。本文所用的“未干燥”包括其中涂布活性材料浆复合物且尚未干燥的情况,以及由于未执行干燥过程而基本上不干燥的活性材料浆复合物的情况。
制备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方法包括通过涂布上述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以在部分区域中与未干燥的电极活性材料层交叠的方式形成未干燥的绝缘层。
可以将上述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涂布在电极集流器上,以便在部分区域中与未干燥的电极活性材料层交叠,从而形成未干燥的绝缘层。例如,未干燥的绝缘层可以与下面将描述的未干燥的电极活性材料层同时干燥,从而形成上述绝缘层,并且可以与电极活性材料层形成交叠区域。
上面已经描述了绝缘层或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中包括的成分和含量。
活性材料浆复合物还可以包括用于电极活性材料层的粘结剂。用于电极活性材料层的二氧化硅的具体成分与上述相同。
用于电极活性材料层的粘结剂优选与上述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中包含的粘结剂聚合物相同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如下所述,在电极活性材料层和绝缘层交叠的区域中的结合强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可以期望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质量,并且因此,在提高粘合强度、内聚强度和诸如可焊接性的可加工性方面,优选用于电极活性材料层的粘结剂。
制备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方法包括同时干燥未干燥的电极活性材料层和未干燥的绝缘层。
在制备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方法中,不是通过涂覆和干燥活性材料浆复合物然后涂覆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来形成电极活性材料层,而是同时干燥未干燥的电极活性材料层和未干燥的绝缘层,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极活性材料层和绝缘层之间的内聚强度或粘合强度。另外,由于这个原因,未干燥的电极活性材料层和未干燥的绝缘层的交叠区域或电极活性材料层和绝缘层的交叠区域变得相对较长,并且绝缘层在交叠区域中的厚度可以更小,从而显著提高电池的可加工性、可焊接性以及质量和稳定性。
另外,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的制备方法使用上述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从而显著防止在交叠区域中电极活性材料层的腐蚀。
干燥工艺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可以充分干燥未干燥的电极活性材料层和未干燥的绝缘层即可,并且可以使用本领域中常规已知的干燥方法。例如,可以应用选自对流法、直接加热法和感应加热法的干燥方法,并且具体地,在50℃至180℃下执行1分钟至5分钟。
活性材料浆复合物和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之间的粘度差在25℃下可以为5,000cP以下,优选为2,000cP以下,并且更优选为1000cP以下。由于将活性材料浆复合物和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之间的粘度差控制在上述范围内,在干燥未干燥的电极活性材料层和未干燥的绝缘层之后,可以进一步提高它们之间的粘合强度或内聚强度,并且有效地防止交叠区域的腐蚀。
在25℃下,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的粘度可以为1000cP至10000cP,并且优选为5,000cP至8,000cP。在上述范围内,可以进一步提高与未干燥的电极活性材料层或电极活性材料层的内聚强度。
活性材料浆复合物的粘度在25℃下可以为5,000cP至15,000cP,优选为5,000cP至13,000cP,并且在上述范围内,可以提高未干燥的电极活性材料层或电极活性材料层的内聚强度,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可涂覆性和可加工性。
通过适当控制活性材料浆复合物或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的组分和固体含量,可以实现上述粘度范围。
二次电池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的锂二次电池。
锂二次电池具体包括正极、与正极相对设置的负极、介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膜和电解质。这里,作为正极和/或负极,可以使用上述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另外,锂二次电池可以选择性地包括:容纳有包括正极、负极和隔膜的电极组件的电池壳体;以及用于密封电池壳体的密封构件。
同时,在锂二次电池中,隔膜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其通常用于锂二次电池中以将负极与正极分离并提供锂离子的移动路径即可,并且特别地,该隔膜对电解质的离子迁移率具有低电阻,并且具有优异的电解质浸渍能力。具体地,可以使用多孔聚合物膜,例如,可以使用由诸如乙烯均聚物、丙烯均聚物、乙烯/丁烯共聚物、乙烯/己烯共聚物和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的聚烯烃类聚合物制备的多孔聚合物膜或者包括两个或更多个层的堆叠结构。另外,可以使用常规的多孔无纺布,例如,由高熔点玻璃纤维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形成的无纺布。另外,可以使用包括陶瓷组分或聚合物材料的涂覆的共聚物来确保耐热性或机械强度,并且可以选择性地以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使用。
另外,本发明中使用的电解质可以是可以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生产中的电池的有机液体电解质、无机液体电解质、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凝胶型聚合物电解质、固体无机电解质或熔融型无机电解质,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具体地,电解质可以包括有机溶剂和锂盐。
对有机溶剂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该有机溶剂可以用作能够使参与电池的电化学反应的离子迁移的介质即可。具体地,有机溶剂可以是诸如乙酸甲酯、乙酸乙酯、γ-丁内酯或ε-己内酯的酯基溶剂;诸如二丁醚或四氢呋喃的醚基溶剂;诸如环己酮的酮类溶剂;诸如苯或氟苯的芳烃基溶剂;诸如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MEC)、碳酸乙甲酯(EMC)、碳酸亚乙酯(EC)或碳酸亚丙酯(PC)的碳酸酯基溶剂;诸如乙醇或异丙醇的醇基溶剂;诸如R-CN(R是直链、支链或环状的C2至C20烃基,并且可以包含双键芳环或醚键)的腈基溶剂;诸如二甲基甲酰胺的酰胺基溶剂;诸如1,3-二氧戊环的二氧戊环基溶剂;或环丁砜基溶剂。其中,优选使用碳酸酯类溶剂,并且更优选地使用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和高介电常数以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性能的环状碳酸酯的混合物(例如,碳酸亚乙酯或碳酸亚丙酯)和低粘度线性碳酸酯基化合物(例如,碳酸乙基甲基酯、碳酸二甲酯或碳酸二乙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用体积比为约1:1至约1:9的环状碳酸酯和链状碳酸酯的混合物,电解质溶液可以表现出优异的性能。
锂盐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其是能够提供用于锂二次电池中的锂离子的化合物即可。具体地,锂盐可以是LiPF6、LiClO4、LiAsF6、LiBF4、LiSbF6、LiAlO4、LiAlCl4、LiCF3SO3、LiC4F9SO3、LiN(C2F5SO3)2、LiN(C2F5SO2)2、LiN(CF3SO2)2、LiCl、LiI、或LiB(C2O4)2。锂盐的浓度优选在0.1M至2.0M的范围内。当锂盐的浓度包括在上述范围内时,电解质具有合适的电导率和粘度,因此可以表现出优异的电解性能。因此,锂离子可以有效地迁移。
为了提高电池的寿命特性,抑制电池容量的下降并提高电池的放电容量,除了电解质的成分,电解质还可以包括一种或更多种类型的添加剂,例如,诸如碳酸二氟亚乙酯、吡啶、亚磷酸三乙酯、三乙醇胺、环醚、乙二胺、n-甘醇二甲醚、六磷酸三酰胺、硝基苯衍生物、硫磺、醌亚胺染料、N-取代的恶唑烷酮、N,N-取代的咪唑烷、乙二醇二烷基醚、铵盐、吡咯、2-甲氧基乙醇或三氯化铝的碳酸卤代亚烷基酯基化合物。这里,相对于电解质的总重量,可以包括0.1wt%至5wt%的添加剂。
根据示例的锂二次电池可用于诸如移动电话、笔记本计算机和数码相机之类的便携式设备中,以及诸如混合动力汽车(HEV)之类的电动汽车领域中。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包括锂二次电池作为单元电池的电池模块以及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电池模块或电池组可以用作包括电动工具在内的任何一种或更多种大中型设备的电源;诸如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电动汽车;以及电力存储系统。
对根据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是使用罐的圆筒形形状、柱形形状、袋形形状或硬币形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不仅可以用在用作小型装置的电源的电池单元中,而且还可以优选地用作包括多个电池单元的中大型电池模块中的单元电池。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实施本发明。然而,本发明可以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且不限于在此描述的实施方式。
示例和比较例
示例1: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的制备
通过在100重量份的甲基吡咯烷酮(NMP)中,将作为粘结剂聚合物的9重量份的聚偏二氟乙烯(商品名:KF9700,制造商:Kureha,重均分子量:880,000)和作为着色剂的0.1重量份的亚苄基有机染料Yellow 081(BASF制造)溶解来制备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这里,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的粘度为6,000cP。
示例2: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的制备
通过相对于100重量份的NMP,将作为粘结剂聚合物的9重量份的聚偏二氟乙烯(商品名:KF9700,制造商:Kureha,重均分子量:880,000)和作为着色剂的0.1重量份的偶氮基有机染料Red 395(BASF制造)溶解来制备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这里,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的粘度为6,000cP。
示例3: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的制备
通过在100重量份的NMP中,将作为粘结剂聚合物的10.5重量份的聚偏二氟乙烯(商品名:KF9700,制造商:Kureha,重均分子量:880,000)和作为着色剂的0.1重量份的亚苄基有机染料Yellow 081(由BASF制造)溶解来制备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这里,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的粘度为12,000cP。
比较例1: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的制备
通过在100重量份的NMP中,将作为粘结剂聚合物的12重量份的聚偏二氟乙烯和作为着色剂的0.1重量份的亚苄基系有机染料Yellow 081(由BASF制造)溶解来制备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这里,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的粘度为670cP。
比较例2: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的制备
通过在100重量份的NMP中,将作为粘结剂聚合物的6重量份的聚偏二氟乙烯(商品名:KF9700,制造商:Kureha,重均分子量:880,000)、作为着色剂的0.08重量份的染料(商品名:Yellow 139,制造商:BASF)和作为分散剂的1.5重量份的CR-V(制造商:信越化学)溶解来制备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这里,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的粘度为1000cP。
实验例
实验例1: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进行评估
通过使用由示例1和比较例1制备的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来制备用于锂二次电池的正极。
具体地,通过以97.3:1.5:1.2的重量比混合作为正极活性材料的LiNi0.6Mn0.2Co0.2O2、作为导电材料的炭黑和作为电极活性材料层的粘结剂的聚偏二氟乙烯(PVdF),并且将混合物加入到NMP溶剂中以使固体含量为69wt%来制备在25℃下粘度为8,000cP的正极活性材料浆复合物。
之后,通过在铝集流器上涂布正极活性材料浆复合物来形成未干燥的正极活性材料层,并且通过在铝集流器上涂布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来形成未干燥的绝缘层,从而在一部分区域中与未干燥的正极活性材料层交叠。
之后,通过分别同时将未干燥的正极活性材料层和未干燥的绝缘层在160℃下干燥(约3分钟)从而形成正极活性材料层和绝缘层,并辊压形成的正极活性材料层和绝缘层,来制备用于锂二次电池的正极。
随后,通过SEM观察正极活性材料层和绝缘层在正极的截面中的交叠区域的截面。示例1的SEM图像在图1中示出,比较例1的SEM图像在图2中示出。参照图1和图2,可以看出,在示例1的正极中,绝缘层和电极活性材料层的区域形成为具有优异的内聚强度,并且没有发生腐蚀。然而,可以看出,由于在绝缘层和电极活性材料层的交叠区域中发生腐蚀,因此难以将比较例1的正极涂布到产品上。
实验例2:电解质溶出(electrolyte elution)的评估
将示例1和示例2的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涂覆到铝箔上,并切成5cm×5cm的尺寸,然后将切割后的箔片浸入通过溶解1.0mol的LiPF6并将碳酸亚乙酯(EC)和碳酸乙基甲基酯(EMC)以3:7的体积比在室温下混合18小时制备的非水电解质溶剂中,从而进行测试以确认着色剂是否被溶出到电解液中。试验后,示例1的结果在图3中示出,示例2的结果在图4中示出。
参照图3和图4,可以确认,在示例1的绝缘层形成用复合物的情况下,不会发生着色剂污染或溶出到电解液中的现象,但是,在使用着色剂的示例2的绝缘层形成用复合物的情况下,可知着色剂被稍微溶出到电解液中。
实验例3:液体稳定性的评估
将示例1和比较例2的绝缘层形成用复合物在室温(25℃)下保存31天,以评估复合物的液体稳定性。示例1的观察结果在图5中示出,比较例1的观察结果在图6中示出。
参照图5和图6,可以确认,示例1的绝缘层形成用复合物即使保存后31天也没有显示出相分离,显示出优异的液体稳定性,但是比较例2的绝缘层形成用复合物随着时间显示出相分离,稳定性降低。
实验例4:涂覆性的评估
通过用示例1和示例3的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中的每一种将铝箔涂覆至宽度为3.8mm并干燥涂覆的箔以使用表面检查设备(由ANSYS制造)观察绝缘层的外观来形成绝缘层。示例1的表面检查图在图7示出,示例3的表面检查图在图8中示出。
参照图7和图8,据评估,由于高粘度水平,示例1和示例3的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通常表现出优异的涂覆性。然而,在示例1中形成的绝缘层没有气泡,而在示例3中的绝缘层中由于复合物的粘度稍高而在一定程度上发现了气泡。
实验例5:涂覆性的评估
通过用示例1和示例3的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中的每一种将铝箔涂覆至宽度为3.8mm并干燥涂覆的箔来形成绝缘层以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绝缘层的外观。示例1的光学显微镜图在图9中示出,示例3的光学显微镜图像在图10中示出。在图9和图10中,黄色部分表示涂覆有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的部分。
参照图9和图10,示例1和示例3的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由于粘度水平优异而通常被评估为具有优异的涂覆性。
可以确认,在示例1中,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具有均匀的涂覆宽度,在示例3中,由于粘度稍高,涂覆宽度的均匀性略有降低,并且由于波形的形成而使铝箔暴露。与示例1的涂覆面积相比,示例3中的通过波形暴露的铝箔的面积被计算为约30%,确认了与示例1相比,示例3的涂覆性略有降低。

Claims (15)

1.一种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所述复合物由以下构成:
粘结剂聚合物;
着色剂,该着色剂包括选自由有机染料、油溶性染料和有机荧光体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以及
溶剂,
其中,所述绝缘层形成在所述锂二次电池的电极集流器上并且在部分区域与形成在所述电极集流器上的电极活性材料层交叠,
其中,所述粘结剂聚合物是选自由聚偏二氟乙烯、聚乙烯醇、苯乙烯丁二烯橡胶、聚环氧乙烷、羧甲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醋酸纤维素丁酸酯、醋酸纤维素丙酸酯、氰基乙基普鲁兰胶、氰基乙基聚乙烯醇、氰基乙基纤维素、氰基乙基蔗糖、支链淀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丁酯、聚丙烯腈、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酸乙烯酯、聚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芳酯和分子量为10000g/mol或更低的低分子量化合物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粘结剂聚合物,并且
其中,所述复合物的粘度在25℃下为1000cP或更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物,其中,所述复合物的粘度在25℃下为1000cP至10000cP。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物,其中,所述复合物的粘度在25℃下为5000cP至8000cP。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物,其中,所述着色剂在所述溶剂中的溶解度在25℃下为300g/L至500g/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物,其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溶剂,所述着色剂的含量为0.01重量份至10重量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物,其中,所述着色剂还包含金属离子,
所述金属离子与选自由所述有机染料、所述油溶性染料和所述有机荧光体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形成络盐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物,其中,所述金属离子是选自由铜、钴、铬、镍和铁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离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物,其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溶剂,所述粘结剂聚合物的含量为5重量份至15重量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物,其中,所述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中的固体含量为5wt%至15wt%。
10.一种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所述电极包括:
电极集流器;
电极活性材料层,该电极活性材料层形成在所述电极集流器上;以及
绝缘层,该绝缘层形成在所述电极集流器上并且在部分区域与所述电极活性材料层交叠,
其中,所述绝缘层由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何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形成。
11.一种制备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在电极集流器上涂布活性材料浆复合物来形成未干燥的电极活性材料层;
通过涂布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何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的绝缘层的复合物来形成未干燥的绝缘层,以在部分区域与所述未干燥的电极活性材料层交叠;以及
同时干燥所述未干燥的电极活性材料层和所述未干燥的绝缘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活性材料浆复合物与所述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复合物之间的粘度差在25℃下为5000cP或更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活性材料浆复合物的粘度在25℃下为5000cP至15000cP。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活性材料浆复合物包括与所述粘结剂聚合物相同的聚合物材料。
15.一种锂二次电池,该锂二次电池包括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
CN201980007556.4A 2018-02-01 2019-02-01 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绝缘层的复合物及使用其制备锂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方法 Active CN1115875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80013009 2018-02-01
KR10-2018-0013009 2018-02-01
PCT/KR2019/001461 WO2019151831A1 (ko) 2018-02-01 2019-02-01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절연층 형성용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전극의 제조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87502A CN111587502A (zh) 2020-08-25
CN111587502B true CN111587502B (zh) 2023-07-14

Family

ID=67479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7556.4A Active CN111587502B (zh) 2018-02-01 2019-02-01 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绝缘层的复合物及使用其制备锂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11621440B2 (zh)
EP (1) EP3726631B1 (zh)
JP (1) JP6980978B2 (zh)
KR (1) KR102274362B1 (zh)
CN (1) CN111587502B (zh)
ES (1) ES2953069T3 (zh)
HU (1) HUE062655T2 (zh)
PL (1) PL3726631T3 (zh)
WO (1) WO20191518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52483B2 (en) * 2019-09-17 2021-10-19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oped encapsulation material for diamond semiconductors
JP7192809B2 (ja) * 2020-02-20 2022-12-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極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US11222956B2 (en) 2020-04-09 2022-01-11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istributed current low-resistance diamond ohmic contacts
KR102635995B1 (ko) * 2020-08-21 2024-02-14 컨템포러리 엠퍼렉스 테크놀로지 씨오., 리미티드 전극 조립체, 배터리 셀, 배터리 및 전극 조립체의 제조 방법 및 장치
KR20220165354A (ko) 2021-06-08 2022-12-15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의 세라믹 절연 코팅 장치
KR20230071085A (ko) 2021-11-15 2023-05-23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전극 및 전극의 제조방법
WO2023085895A1 (ko) 2021-11-15 2023-05-19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전극 및 전극의 제조방법
JP2024504177A (ja) 2021-11-23 2024-01-30 エルジー エナジー ソリューション リミテッド 絶縁層を含む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電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3175544A1 (en) * 2022-03-17 2023-09-21 Ricoh Company,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aminate for battery,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laminate for battery,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ember for battery,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member for battery
WO2023195743A1 (ko) * 2022-04-04 2023-10-1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리튬이차전지용 절연층 조성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이차전지
WO2023243952A1 (ko) * 2022-06-14 2023-12-21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전극 조립체,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WO2023241028A1 (zh) * 2022-06-17 2023-12-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浆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二次电池的组件及其制备方法、隔离膜卷及其制备方法、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及设备、二次电池及用电设备
KR20240037106A (ko) 2022-09-14 2024-03-21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양극 절연 코팅 장치
KR20240037107A (ko) 2022-09-14 2024-03-21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양극 절연 코팅 장치
CN115663112A (zh) * 2022-11-17 2023-01-31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包含着色绝缘涂层的电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25633A (ja) * 2010-07-26 2012-02-09 Nagase Chemtex Corp 金属酸化物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CN102487137A (zh) * 2010-12-06 2012-06-06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包括多孔绝缘层的二次电池的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KR20160125720A (ko) * 2015-04-22 2016-11-0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차전지 전극용 절연 조성물 및 전극 탭 상에 절연 조성물이 코팅된 전극
WO2017038010A1 (ja) * 2015-08-31 2017-03-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17062960A (ja) * 2015-09-25 2017-03-30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合材ペース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の製造方法
WO2017146357A1 (ko) * 2016-02-24 2017-08-3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전극 조립체,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및 전지모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82290A (ja) 1995-09-11 1997-03-28 Toagosei Co Ltd 電 池
KR100898284B1 (ko) 2002-09-17 2009-05-1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
JP4201619B2 (ja) 2003-02-26 2008-12-2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それに使用する電極の製造方法
JP5112853B2 (ja) 2005-03-02 2013-01-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JP4420123B2 (ja) 2007-06-18 2010-02-24 東洋インキ製造株式会社 電池用組成物
JP5198940B2 (ja) 2008-06-02 2013-05-15 日立ビーク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WO2013110182A1 (en) 2012-01-26 2013-08-01 Mahy E Cell Partnership Electrode assembly for a lithium-ion battery
JP5918156B2 (ja) 2012-02-20 2016-05-1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カーボンアロイ材料、カーボンアロイ触媒および燃料電池の製造方法
JP6181948B2 (ja) 2012-03-21 2017-08-1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蓄電装置及び電気機器
WO2013157624A1 (ja) * 2012-04-20 2013-10-24 東亞合成株式会社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型コーティング剤組成物
KR101528001B1 (ko) * 2012-06-22 2015-06-1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차전지용 전극조립체,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차전지
JP5601416B1 (ja) 2013-11-22 2014-10-08 東洋インキSc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カーボンブラック分散液およびその利用
KR101816763B1 (ko) 2013-05-08 2018-01-0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절연층을 포함한 전극 구조체, 그 제조방법 및 상기 전극을 포함하는 전기화학소자
KR20150031724A (ko) 2013-09-16 2015-03-2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US9882179B2 (en) * 2015-07-29 2018-01-3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secondary battery
JP6699105B2 (ja) 2015-08-04 2020-05-27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端子用樹脂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タブ及び蓄電デバイス
KR101976174B1 (ko) 2016-02-24 2019-05-0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전극 조립체,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및 전지모듈
JP6350598B2 (ja) 2016-06-10 2018-07-04 Tdk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
CN117476866A (zh) 2018-02-01 2024-01-30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其制备方法及锂二次电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25633A (ja) * 2010-07-26 2012-02-09 Nagase Chemtex Corp 金属酸化物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CN102487137A (zh) * 2010-12-06 2012-06-06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包括多孔绝缘层的二次电池的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KR20160125720A (ko) * 2015-04-22 2016-11-0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차전지 전극용 절연 조성물 및 전극 탭 상에 절연 조성물이 코팅된 전극
WO2017038010A1 (ja) * 2015-08-31 2017-03-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17062960A (ja) * 2015-09-25 2017-03-30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合材ペース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の製造方法
WO2017146357A1 (ko) * 2016-02-24 2017-08-3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전극 조립체,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및 전지모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L3726631T3 (pl) 2023-10-02
JP2021507488A (ja) 2021-02-22
KR102274362B1 (ko) 2021-07-07
ES2953069T3 (es) 2023-11-07
EP3726631B1 (en) 2023-08-02
CN111587502A (zh) 2020-08-25
HUE062655T2 (hu) 2023-11-28
EP3726631A4 (en) 2021-01-06
WO2019151831A1 (ko) 2019-08-08
KR20190093522A (ko) 2019-08-09
US20200388850A1 (en) 2020-12-10
EP3726631A1 (en) 2020-10-21
US11621440B2 (en) 2023-04-04
JP6980978B2 (ja) 2021-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87502B (zh) 用于形成锂二次电池绝缘层的复合物及使用其制备锂二次电池的电极的方法
KR102264738B1 (ko)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전극,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US10686215B2 (en) Positive electrode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same
EP3396746B1 (en) Positive electrode for secondary battery,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same
EP3696894B1 (en)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cathode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which comprise same
CN107408678B (zh) 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材料和包含其的二次电池
US20180019504A1 (en)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US11888153B2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secondary battery,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thus prepared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CN116207230A (zh) 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其的二次电池用正极和锂二次电池
KR20220120551A (ko) 수계 양극용 슬러리, 양극 조성물 및 이 양극 조성물을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온 이차전지, 그리고 이들의 제조 방법
KR20220048347A (ko) 양극 첨가제의 제조방법, 양극 첨가제, 이를 포함하는 양극 및 리튬 이차전지
EP4261914A1 (en) Electrode
US20200212438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KR20190093411A (ko) 절연 코팅층을 갖는 전극탭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JP7387916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の正極およ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US10910637B2 (en) Posi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KR20230053534A (ko) 리튬 이차 전지
KR20230071085A (ko) 전극 및 전극의 제조방법
KR20210156574A (ko) 이차전지용 양극,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CN118104037A (zh) 锂二次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808

Address after: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after: LG Energy Solution,Ltd.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before: LG CHEM,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