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90647A - 定子、马达及其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子、马达及其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90647A
CN111490647A CN201911327308.6A CN201911327308A CN111490647A CN 111490647 A CN111490647 A CN 111490647A CN 201911327308 A CN201911327308 A CN 201911327308A CN 111490647 A CN111490647 A CN 1114906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insulator
lead
core
st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2730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90647B (zh
Inventor
徐彦翀
盐谷康仁
佐藤宗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4906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906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906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906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定子、马达及其送风装置,定子包括:铁芯,呈环状;绕线,绕在所述铁芯上;绝缘体,使所述铁芯以及所述绕线之间绝缘;电路板;端子插针,连接所述绕线和所述电路板;引线,从所述电路板上引出并连接所述电路板,其中,所述绝缘体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引线的、向所述环状的外周侧突出的突出部。本公开可以抑制施加到引线上的受力对电路板的影响,从而可以使电路板实现小型化。

Description

定子、马达及其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定子、马达及其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公知的马达导线(引线)的固定方法是把导线固定在电路板上。
下面参照图9对现有的导线固定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背景技术(专利文献1:专利公开文件JP2014-510957号)公开了一种定子100,以及在缠绕于定子100上的绕线101所产生的旋转磁场的作用下与轴102一起旋转的转子103,设于定子100的线圈101上方并保持一定的距离的、具有导线的电路板104。导线被保护套管105汇集,且通过扎带107将保护套管105固定在电路板104的套管固定部106上。
公开内容
在上述现有的引线固定方法中,导线所受的力会影响到电路板104,所以必须加强电路板104与定子100之间的固定强度。由此导致对电路板104进行小型化设计时,设计的自由度将受到限制。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子、马达及其送风装置。本公开可以抑制引线受力对电路板的影响,并且有利于实现电路板的小型化,从而降低材料成本。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定子,包括:
铁芯,呈环状;
绕线,绕在铁芯上;
绝缘体,使铁芯以及绕线之间绝缘;
电路板;
端子插针,连接绕线和电路板;
引线,从电路板上引出并连接电路板,其中,
绝缘体设有用于固定引线的、向环状的外周侧突出的突出部。
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突出部比电路板的外周更向外周突出。
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包括:
面对所述铁芯的背面;
以及背向所述铁芯的表面;
所述引线连接所述背面,且位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背面与位于所述突出部的所述电路板侧的固定平面之间。
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突出部包括:
比所述背面更靠近所述铁芯的所述固定平面,
所述引线被固定在所述固定平面上。
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平面包括:
向外周方向且向所述铁芯侧弯曲的弯曲面。
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包括:
面对所述铁芯的背面;
以及背向所述铁芯的表面;
所述引线连接所述表面,
突出部设有与电路板上连接着引线的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上的固定平面,引线被固定在固定平面上。
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突出部包括从绝缘体向外周侧突出的根部,以及从根部的外周侧沿环状的切线方向突出的限制部,引线被固定于根部上的限制部的内周侧收缩部位。
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根部的切线方向的宽度比引线的直径小。
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绝缘体还包括设于突出部的内周侧、用于限制电路板位置的突起部。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马达,设有上述的定子。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设有上述的马达。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公开定子、马达及其送风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中之一:
(1)通过本公开的定子结构,可以抑制引线受力对电路板的影响,使电路板上的电气性连接部位能够得到保护;
(2)本公开中突出部比电路板的外周更向外周突出,引线的固定不会影响电路板和铁芯的装配,引线和突出部的根部的结合更加容易;
(3)引线能够水平设置,不会因为弯曲而对引线造成额外的负荷;
(4)由于引线固定在限制部内周侧的收缩部位上,使得固定的可靠性提高;
(5)由于根部在切线方向上的宽度比引线的直径小,所以被固定后的引线圆切线方向上的移动受到约束,从而提高引线的固定强度;
(6)绝缘体上设置的突起部使电路板在铁芯环状的切线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提高了电路板的固定强度;
(7)引线可以在电路板与绝缘体之间,能够降低马达的整体高度;由于固定平面的靠近绝缘体外径的部分为固定引线的平面、远离绝缘体外径的部分向下向铁芯一侧弯曲,能够减轻引线在定子的高度方向上被压迫而导致弯曲的负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定子的平面图。
图2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绝缘体的斜视外观图。
图3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定子的局部平面图。
图4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定子的A-A截面图。
图5为本公开第二实施例定子的平面图。
图6为本公开第二实施例绝缘体的斜视外观图。
图7为本公开第二实施例定子的局部平面图。
图8为本公开第二实施例定子的A-A截面图。
图9为公知技术中引线的固定结构的概要图。
【现有技术】
100 定子;
101 绕线;
102 轴;
103 转子;
104 电路板;
105 保护套管;
106 套管固定部;
107 扎带。
【本公开】
1a、1b-定子;
2-铁芯;
8-磁轭部;
3-绕线;
4-电路板;
15a﹑15b-缺口;
19-表面;
23-厚度;
5-端子插针;
6-引线;
7-绝缘体;
9-突出部;
13-引线固定平面;
21-限制部;
22-根部;
11-绝缘体外径;
12-绝缘体外径侧端面;
14-绝缘体内径侧端面;
10a﹑10b-突起部;
20-中心轴;
30-背面;
31-弯曲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公开进一步详细说明。另外,以下实施例仅为本公开的具体示例之一,并不对本公开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制。在所有附图中,对于同一部件的同一符号不会进行两次以上的说明或将略称。并且,在附图中,与本公开无直接联系的各部件并不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在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定子1a。图1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定子的平面图。如图1所示,本公开定子1a包括:铁芯2(即定子芯),绕线3,电路板4,端子插针5,引线6和绝缘体7。定子1a构成马达的一部分。
铁芯2为由位于定子1a外周的磁轭部8与从磁轭部8向内周侧突出的齿部(图中无标记)一体成型形成、由多个分割铁芯呈环状连接形成。铁芯2可由邻接的磁轭部8组成的呈直线状的多个分割铁芯加工成环状而成,也可以由多个单独个体的分割铁芯的磁轭部8连接成环形所形成。铁芯2外周大体呈圆柱形,包括位于圆柱形一边的面形成的顶面、与顶面相对的底面、以及在外周侧连接顶面与底面的外周侧面。另外,铁芯2还包括连接形成马达转轴的顶面中心周围与同样形成马达转轴的底面中心周围的圆柱形的空间,上述空间的周围由铁芯2的内周侧面形成。换言之,从轴方向上看,铁芯2具有呈圆环形状的顶面及底面,图中未示出的转子位于轴周围的空间。
绝缘体7主要覆盖从铁芯2的磁轭部8到齿部的范围。绕线3以绝缘体7为介(隔着绝缘体7)缠绕在多个齿部上,其中绝缘体7使铁芯2与绕线3之间电气绝缘。绝缘体7和铁芯2相同,呈与分割铁芯相对应的环状。环状的绝缘体7外周侧设有用于固定引线6的突出部9,以及如图2所示的用于确定电路板位置的突起部10a及10b。
绕线3是由铜或者铝合金为主要材料所构成的导线,且以绝缘体7为介缠绕在铁芯2上。另外,绕线3的绕线规格可根据要求的规格而改变。
电路板4通过连接多个电性触点,使绕线3与例如逆变电路等外部电路进行连接。电路板4的外廓呈中心角约为160°的中空圆形一部分,即部分的圆环状。电路板4与铁芯2的中心轴20同心,且设置在垂直于中心轴20的平面上、从中心轴20向铁芯2方向一定距离的位置上。电路板4固定在绝缘体7的顶面侧端部且处于与圆环状一致的位置,即被固定在顶面的外周部上,并且电路板4在其面向绝缘体7及铁芯2的相反侧的表面19上与引线6连接,并且引线6从电路板4引出。如图3所示,电路板4还包括与绝缘体7上的突起部10a、10b相适配的缺口15a、15b。
为了把外部电力输送到电路板4上,引线6的末端相应地与电路板4的电触点相连接。
端子插针5固定在绝缘体7的上面,即绝缘体7上与电路板4相对的面上,并且向电路板4的所在方向竖立且与中心轴20平行设置,即沿轴方向设置。主要由导电材料形成的端子插针5通过分别与绕线3以及电路板4上的铜箔进行电路连接,使绕线3与电路板4之间进行电路连接。
以下参考图2,对绝缘体7进行详细的说明。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绝缘体的斜视外观图。
绝缘体7的突出部9呈T字型,突出部9设于绝缘体7的轴方向上的位于端部附近且垂直于中心轴20的面上、即设于绝缘体7的顶面(或底面)上。
突出部9以绝缘体7环状的最外周的绝缘体外径11为起点更向外周侧凸出,即向磁轭部8的方向凸出。突出部9从顶面观察呈T字状,T字状的头部在突出部9的外周侧上形成限制部21,T字状的脚部与绝缘体外径11相连形成根部22,并从绝缘体7向外周侧突出。限制部21从根部22的外周侧端部向铁芯2环状的切线方向两侧突出。由于限制部21从根部22突出,从而在突出部9上形成了收缩的部分。另外,优选的,根部22在切线方向的宽度比引线6的宽度小。突出部9在绝缘体7的轴方向上具有足够强度的厚度,且设有固定平面13。
固定平面13是突出部9上在绝缘体7的轴方向上,高于位于布置了电路板4的绝缘体7的顶面上的外径侧的绝缘体外径侧端面12与电路板4的厚度相同的高度而形成的平面。
另外,在绝缘体外径侧端面12上位于突出部9的内周侧处设有沿绝缘体7的轴方向突出的突起部10a,以及在布置了电路板4的顶面的内径侧的绝缘体内径侧端面14上设有从绝缘体7的上面向绝缘体7的轴方向突出的突起部10b。当电路板4装配到绝缘体7上时,突起部10a﹑突起部10b在电路板4的半径方向及圆周方向上限制电路板4的移动。作为本实施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突起部10a设置在绝缘体外径侧端面12上且在突出部9圆周方向上的中间。同时,突起部10b则设置在绝缘体内径侧端面14上并与突起部10a相对。就是说突起部10b设置在突起部10a和中心轴20的连线上。
以下参考图3以及图4,对电路板4装配在绝缘体7上后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说明。图3为定子的局部平面图,图4为定子的A-A截面图。
为将电路板4固定在绝缘体7上,电路板4设置有从部分圆环形状的内径和外径向电路板4内部凹陷的缺口,分别包括缺口15a和缺口15b。缺口15a、15b的位置以及大小与绝缘体7上设置的突起部10a和10b相对应。也就是说,装配电路板4时,通过使电路板4上的缺口15a和缺口15b与绝缘体7上的突起部10a和10b分别卡合,从而在直径方向上以及圆周方向上确定电路板的位置。此外,通过使电路板4和绝缘体外径侧端面12以及绝缘体内径侧端面14相接以决定电路板4在轴方向上的位置。在装配了电路板4的状态下,突出部9比电路板4的外周更向外周侧突出,但比铁芯2更位于内周侧。另外,由于固定平面13在轴方向上,突出于绝缘体外径侧端面12与电路板4的厚度23相同的高度,因此突出部9的固定平面13与电路板4的表面19在同一平面上。
在以上描述的结构中,在突出部9的限制部21内周侧的收缩部位上,通过使用绑绳或扎带等拘束物将横跨固定平面13与表面19配置的引线6与根部22紧固在一起,使引线6固定在绝缘体7上,即引线6被固定在固定平面13上。
通过上述结构,即使引线6受到拉扯或马达运转的振动等所产生的外力,由于力被绝缘体7吸收,因此不会对与引线6连接的电路板4产生影响。因此,由于有多个电气性连接的部位而比绝缘体7更脆弱的电路板4上的电气性连接部位能够得到保护。
此外,因为突出部9比电路板4的外周更向外周突出,所以在根部22上使用绑绳或扎带捆绑时,电路板和铁芯2并不会影响装配。因此,引线6和根部22的结合更加容易。
由于电路板4的表面19和固定平面13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所以引线6能够水平设置,不会因为弯曲而对引线6造成额外的负荷。
由于引线6被绑绳或扎带固定在限制部21内周侧的收缩部位上,可以防止绑绳或扎带向外周方向拔出,使得固定的可靠性提高。
另外,由于根部22在切线方向上的宽度比引线6的直径小,所以被固定后的引线6圆切线方向上的移动受到约束,从而提高引线6的固定强度。
由于绝缘体7从突出部9的内周侧中央向中心轴的直线上设有固定电路板4的突起部10a、10b,所以被固定后的电路板4在切线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从而提高电路板4在绝缘体7上的固定强度。
第二实施例
本公开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定子1b。以下,如图5所示,将主要针对第二实施例中的定子1b与第一实旋例中的定子1a不同的特征进行说明。图5为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定子1b的平面图。
定子1b包括铁芯2、绕线3、电路板4、端子插针5、以及引线6和绝缘体7。环状的绝缘体7外周侧设有用于固定引线6的突出部9。
如图6所示,绝缘体7的突出部9呈T字型,在本实施例中,突出部9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记载的突出部9形状不同。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用于确定电路板位置的突起部10a及突起部10b的位置与第一实施例所记载的位置不同。针对以上不同点,将于后面进行详细描述。
电路板4通过连接多个电性触点,使绕线3与例如逆变电路等外部电路进行连接。逆变电路等外部电路位于电路板4上。电路板4的外廓呈中心角约为160°的中空圆形一部分,即部分的圆环状,或者说,电路板4为圆心角约为160°的圆弧形板体。电路板4固定在绝缘体7的顶面侧端部上,即被放置并固定于顶面的外周部上,或者说,电路板4位于绝缘体7的顶面的外侧,所述外侧为沿中心轴20远离绝缘体7顶面的一侧。如图7所示,电路线4还包括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缺口15a及缺口15b。
以下,参考图6,对绝缘体7进行详细说明。图6为本实施例中的绝缘体的斜视外观图。
突出部9设于绝缘体7的轴方向上的位于端部附近且垂直于中心轴20的面上;即突出部9设于绝缘体7的外壁面上,所述外壁面为绝缘体7的环绕中心轴20的外周面。
突出部9以绝缘体7环状的最外周的绝缘体外径11为起点更向外周侧凸出、即向磁轭部8的方向凸出。即突出部9由绝缘体7外壁面向外周侧凸出,所述外周侧是指沿绝缘体7的径向远离绝缘体7外壁面的一侧。
突出部9从顶面观察呈T字状,即沿中心轴20从绝缘体7的顶面向底面观察,突出部9呈T字状。
T字状的头部在突出部9的外周侧上形成限制部21,所述外周侧是指沿绝缘体7的径向远离绝缘体7外壁面的一侧。T字状的脚部与绝缘体外径11相连形成根部22,并从绝缘体7向外周侧突出。即根部22从绝缘体7的外壁面向外周侧凸出。也就是说,限制部21连接根部22,根部22连接绝缘体7的外壁面。突出部9在绝缘体7的轴方向上具有足够强度的厚度,且设有固定平面13。即突出部9中心轴20的方向上具有足够强度的厚度。
与第一实施例所记载的形状不同,本实施例中,突出部9上的固定平面13包括在外周方向上向铁芯2弯曲的弯曲面31。即固定平面13包括沿绝缘体7的径向、向远离绝缘体7外壁面的方向,向铁芯2弯曲的弯曲面31。也就是说,固定平面13靠近绝缘体外径11的部分为与电路板4的背面30平行的平面,如图8所示,而远离绝缘体外径11的部分向下并向铁芯2弯曲。即固定平面13包括平面部分和弯曲部分。平面部分平行于电路板4的背面30,或者说垂直于中心轴20,而弯曲部分沿绝缘体7的径向、向远离绝缘体7外壁面的方向向铁芯2弯曲。
限制部21从根部22的外周侧端部向铁芯2环状的切线方向两侧突出。即限制部21沿铁芯2的外壁面的切线从根部22的两侧突出,铁芯2的外壁面的切线垂直于中心轴20。由于限制部21从根部22突出,限制部21与根部22在突出部9上形成了收缩的部分,即根部22成为了突出部9的收缩部分。
突起部10a设于绝缘体7的绝缘体外径侧端面12上的突出部9的周方向的两端上,且在轴方向上突出。即绝缘体7的靠近其外壁面的一端沿中心轴20形成两个侧壁,两个侧壁分别位于突出部9的周向两侧,侧壁顶端各形成一个绝缘体外径侧端面12,突起部10a由每个绝缘体外径侧端面12沿中心轴20突出。
另外,在绝缘体7的绝缘体内径侧端面14上,距离突出部9周方向的两端相同距离的远处设有突起部10b,且突起部10b在轴方向上突出。所谓远处,即指以突出部9为中心,两个突起部10b之间的距离比两个突起部10a之间的距离更大。
即绝缘体7的靠近其内壁面的一端沿中心轴20形成绝缘体内径侧端面14,两个突起部10b从绝缘体内径侧端面14沿中心轴20突出,两个突起部10b分别位于突出部9的周向两侧,两个突起部10b之间的周向距离大于两个突起部10a之间的周向距离。
当电路板4装配到绝缘体7上时,突起部10a﹑突起部10b在电路板4的半径方向及圆周方向上限制电路板4的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突起部10a设于绝缘体外径侧端面12上的比突出部9周方向上的比根部22更宽的位置上。即两个突起部10a分别位于突出部9的周向两侧,或者说,两个突起部10a之间的周向距离大于根部22的周向长度。另外,突起部10b设于绝缘部内径侧端面14上以根部22为中心在周方向上向两侧各转动45°的位置上。即两个突起部10b的周向位置与根部22的周向位置均相差45°。
以下将参考图7及图8,对电路板4安装在绝缘体7时进行详细说明。图7为定子的部分平面图,图8为图7所示的定子1b的A-A截面图。
为将电路板4固定在绝缘体7上,电路板4设置有从部分圆环形状的内径和外径向电路板4内部凹陷的缺口,分别包括缺口15a及缺口15b。即缺口15a开设于电路板4的半径较大的侧边,缺口15b开设于电路板4的半径较小的侧边。缺口15a及缺口15b的位置及大小与绝缘体7上设置的突起部10a与10b相对应。也就是说,装配电路板4时,通过使电路板4上的缺口15a、缺口15b与绝缘体7上的突起部10a和10b分别卡合,从而在直径方向上以及圆周方向上确定电路板4的位置。此外,通过使电路板4和绝缘体外径侧端面12及绝缘体内径侧端面14相接以决定电路板4在轴方向上的位置。在安装了电路板4的状态下,突出部9比电路板4的外周更向外周侧突出,但比铁芯2更位于内周侧。即突出部9比电路板4的半径较大的侧边更向外周侧突出,铁芯2的外壁面位于突出部9的外周侧。
电路板4在其面向绝缘体7及铁芯2的背面30上与引线6连接。突出部9上的固定平面13在轴方向上,比绝缘体外径侧端面12、即电路板4的背面30,向铁芯2一侧偏离与引线6的厚度同样的距离,即沿中心轴20的方向,固定平面13与绝缘体外径侧端面12和电路板4的背面30的轴向距离,等于引线6的厚度,所述厚度是指沿中心轴20的长度。因此,突出部9的固定平面13位于电路板4上的背面30的下方。
由此,当引线6固定在固定平面13上时,引线6在轴方向上位于固定平面13与电路板4的背面30之间。引线6在周方向上,被两个突起部10a夹持固定。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中,引线6没有固定在表面19上,因此,到表面19为止即为定子1b的整体高度,即定子1b的整体高度到表面19为止,由此可以降低马达的整体高度。
本实施例的上述结构中,在突出部9的限制部21的内周侧的收缩部位上,通过使用绑绳或扎带等拘束物将横跨固定平面13的引线6与根部22紧固在一起,使引线6被固定在绝缘体7上。
本实施例的上述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具有同样的效果。
另外,由于引线6在电路板4与绝缘体7之间,因此,能够抑制马达的整体高度,实现马达的小型化。
由于固定平面13的靠近绝缘体外径11的部分为固定引线6的平面、远离绝缘体外径11的部分向下向铁芯2一侧弯曲,因此,即使如图9的背景技术所示,马达的外框体从轴方向两侧覆盖,也能够减轻引线6在定子的高度方向上被压迫而导致弯曲的负荷。
通过上述结构,即使引线6受到拉扯或马达运转的振动等所产生的外力,即使外力通过绝缘体7传递到电路板4,由于内周侧的突起部10b之间的距离比外周侧的突起部10a之间的距离大,因此,能够使电路板4更加稳固,从而保护电路板4上的电气性连接部位。
上述结构的定子1a、1b可用于马达中,而该马达可适用于送风设备。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公开定子、马达及其送风装置有了清楚的认识。本公开中引线可简单地被固定并且能够抵抗外部施加的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和方法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
应注意,贯穿附图,相同的元素由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以上描述中,一些具体实施例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应该理解为对本公开有任何限制,而只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示例。在可能导致对本公开的理解造成混淆时,将省略常规结构或构造。应注意,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尺寸不反映真实大小和比例,而仅示意本公开实施例的内容。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定子,包括:
铁芯,呈环状;
绕线,绕在所述铁芯上;
绝缘体,使所述铁芯以及所述绕线之间绝缘;
电路板;
端子插针,连接所述绕线和所述电路板;
引线,从所述电路板上引出并连接所述电路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体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引线的、向所述环状的外周侧突出的突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比所述电路板的外周更向外周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板包括:
面对所述铁芯的背面;
以及背向所述铁芯的表面;
所述引线连接所述背面,且位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背面与位于所述突出部的所述电路板侧的固定平面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包括:
比所述背面更靠近所述铁芯的所述固定平面,
所述引线被固定在所述固定平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平面包括:
向外周方向且向所述铁芯侧弯曲的弯曲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板包括:
面对所述铁芯的背面;
以及背向所述铁芯的表面;
所述引线连接所述表面,
所述突出部设有与所述电路板上连接着所述引线的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上的固定平面,所述引线被固定在所述固定平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包括从所述绝缘体向外周侧突出的根部,以及从所述根部的外周侧沿所述环状的切线方向突出的限制部,所述引线被固定于所述根部上的所述限制部的内周侧收缩部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根部的切线方向的宽度比所述引线的直径小。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还包括设于所述突出部的内周侧、用于限制电路板位置的突起部。
10.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设有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定子。
11.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
CN201911327308.6A 2019-01-29 2019-12-20 定子、马达及其送风装置 Active CN1114906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86698 2019-01-29
CN2019100866986 2019-01-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90647A true CN111490647A (zh) 2020-08-04
CN111490647B CN111490647B (zh) 2022-12-02

Family

ID=71811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27308.6A Active CN111490647B (zh) 2019-01-29 2019-12-20 定子、马达及其送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940706B2 (zh)
CN (1) CN111490647B (zh)
TW (1) TWI818137B (zh)
WO (1) WO2020155919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9577A (ja) * 1994-06-15 1996-01-12 Tec Corp モータ用電線端末処理装置
JP2012095493A (ja) * 2010-10-28 2012-05-17 Oriental Motor Co Ltd モータの巻線端とリード線との接続構造及び方法
CN104079099A (zh) * 2013-03-27 2014-10-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动机
CN106663985A (zh) * 2014-09-19 2017-05-10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变压器定子
WO2018025367A1 (ja) * 2016-08-04 2018-02-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08448777A (zh) * 2018-04-04 2018-08-24 深圳市华夏磁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定子及电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63629B (zh) * 1992-05-27 1995-11-21 Nihon Densan Kk
JPH06351184A (ja) * 1993-06-10 1994-12-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動機
JPH10201160A (ja) * 1997-01-16 1998-07-31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固定子
JP4522402B2 (ja) * 2001-03-30 2010-08-11 山洋電気株式会社 リード線結線構造及びその形成方法
JP2005020851A (ja) * 2003-06-25 2005-01-20 Aichi Electric Co Ltd 電動機の引出し線処理装置
CN104247225B (zh) * 2012-04-18 2017-11-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机
TW201711346A (zh) * 2015-09-10 2017-03-16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定子線圈組
JPWO2017188436A1 (ja) * 2016-04-28 2019-03-07 日本電産サーボ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JP2018201294A (ja) * 2017-05-26 2018-12-20 日本電産テクノモータ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18207581A (ja) * 2017-05-31 2018-12-27 日本電産テクノモータ株式会社 静止部およびモータ
CN110474463A (zh) * 2019-08-02 2019-11-19 珠海凯邦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绝缘骨架、电机及包括该电机的电器产品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9577A (ja) * 1994-06-15 1996-01-12 Tec Corp モータ用電線端末処理装置
JP2012095493A (ja) * 2010-10-28 2012-05-17 Oriental Motor Co Ltd モータの巻線端とリード線との接続構造及び方法
CN104079099A (zh) * 2013-03-27 2014-10-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动机
CN106663985A (zh) * 2014-09-19 2017-05-10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变压器定子
WO2018025367A1 (ja) * 2016-08-04 2018-02-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08448777A (zh) * 2018-04-04 2018-08-24 深圳市华夏磁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定子及电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40706B2 (ja) 2021-09-29
TW202029619A (zh) 2020-08-01
CN111490647B (zh) 2022-12-02
WO2020155919A1 (zh) 2020-08-06
TWI818137B (zh) 2023-10-11
JP2021509250A (ja) 2021-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73074B2 (en) Terminal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a resolver stator coil
TWI504107B (zh) 矽鋼片組件及其組裝方法
JP2008278632A (ja) 分割ステータおよび分割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KR20220007449A (ko) 모터용 버스바 유닛
CN104079099B (zh) 电动机
CN111490647B (zh) 定子、马达及其送风装置
TWI673936B (zh) 軸向間隙型旋轉電機
JP2009071913A (ja) 外転型コンデンサ電動機の固定子
JP2017158274A (ja) 電動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送風機
JP2014100016A (ja) 固定子
JP2003299293A (ja) レゾルバの端子取り付け構造
TW202218286A (zh) 馬達
JP2002329619A (ja) 面実装型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
JPWO2022004300A5 (zh)
JPH0622484A (ja) モータの固定子
JPH09308163A (ja) 電動機
JP2020127362A (ja) モータ
JP2006149027A (ja) ステータ用絶縁部材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回転機
JP2005130580A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6553126B2 (ja) リアクトル及び複合リアクトル
JP2969483B2 (ja) 電動機
JPH066492Y2 (ja) 樹脂注型コイル
JP2004032847A (ja) 小形モータ
JP2017022947A (ja) ステータ、モ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H104647A (ja) 回転子巻線端部の支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3247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o. 2, Gui Gui Nan Road, Shunde hi tech Development Zone (Ronggui), Guangdong, Foshan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Ltd.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Hold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306, No. 2, Gui Gui Nan Road, Shunde hi tech Development Zone (Ronggui), Guangdong, Foshan

Applicant before: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Ltd.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