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79709A - 装饰体 - Google Patents
装饰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479709A CN111479709A CN201880080530.8A CN201880080530A CN111479709A CN 111479709 A CN111479709 A CN 111479709A CN 201880080530 A CN201880080530 A CN 201880080530A CN 111479709 A CN111479709 A CN 11147970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ir
- dimensional shape
- dimensional
- vector
- dimensional shap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1—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装饰体包含:第1立体形状对,在该第1立体形状对中,彼此相邻的一对反射构件各自的矢量的起点彼此相邻并且各自的矢量朝向相反方向;第2立体形状对,在该第2立体形状对中,彼此相邻的一对反射构件的终点彼此相邻并且各自的矢量朝向相反方向;第1立体形状组,其为矢量的朝向成为相同方向的反射构件连续3个以上而成的集合体;以及作为第3立体形状对的第1组~第4组,该第3立体形状对是不属于上述结构中的任一者的由两个反射构件构成的对,在俯视胎侧部时,该装饰体满足以下全部条件,第1条件是满足第3立体形状对的总面积>第1立体形状对的总面积,第2条件是满足第3立体形状对的总面积>第2立体形状对的总面积,第3条件是满足第3立体形状对的总面积>第1立体形状组的总面积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形成于胎侧部的装饰体。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3-71572号公报、日本特开2008-273505号公报、日本特开2008-189165号公报、日本特表2002-52294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12-101754号公报中,作为轮胎公开了对胎侧部实施了用于提高可视性的凹凸加工的轮胎。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日本特开2013-71572号公报所公开的轮胎中,形成为相同的轮廓形状的多个花纹要素沿着轮胎周向和轮胎径向相连地配置,上述相同的轮廓形状具有使光的反射特性在一个方向上连续或阶梯性变化的方向性,使配置朝向沿着轮胎周向周期性地变化并且使配置朝向在沿着轮胎径向相邻的花纹要素彼此之间不同。利用这样的花纹要素的配置从而使配置有花纹要素的部分让观察者看来好像立体地产生了凹凸,从而使存在于轮胎侧壁部的外表面的凹凸不明显,但不会提高轮胎自身的可视性。
在日本特开2008-273505号公报所公开的轮胎中,在轮胎侧壁部的外表面形成凹凸部,在凹部的至少局部表面设置镜面并在该镜面的周边设置粗糙面,从而能使光的反射性的变化具有变化并提高轮胎外观性,但并不会提高轮胎自身的可视性。另外,在污垢进入粗糙面的凹部时难以去除污垢。
在日本特开2008-189165号公报所公开的轮胎中,通过在轮胎侧壁部设置由许多个多棱锥的集合体形成的环状的装饰体从而使在轮胎侧壁部的表面上出现的帘布层的拼接端、折回端等的凹凸不明显,但不会提高轮胎自身的可视性。
在日本特表2002-522294号公报所公开的轮胎中,通过在文字部分与背景部分之间改变光的反射从而在文字部分与背景部分之间产生对比度,能够明确地识别文字,但不会提高轮胎自身的可视性。
在日本特开2012-101754号公报所公开的轮胎中,通过产生对设于第1装饰体部分内的第2装饰体部分进行强调而使其可见的视觉效果,从而能够使产生于轮胎侧壁的外表面的凹凸不明显、提高装饰性,但不会提高轮胎自身的可视性。
上述的胎侧部的装饰等是在注视轮胎时较明显的结构,任一技术均为使胎侧部的凹凸不明显、提高文字等的可视性的技术,并不是提高轮胎的可视性的技术。
本公开考虑到上述事实,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轮胎的可视性的装饰体。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1技术方案为一种装饰体,该装饰体构成为包含多个立体形状,该多个立体形状以胎侧部的表面为底面并且包括在除所述底面以及垂直于所述底面的面以外的方向上倾斜的多个倾斜面,其中,在所述立体形状内,将相对于所述底面的倾斜角度最小的所述倾斜面的自最高部位侧朝向最低部位侧的方向定义为所述倾斜面的矢量,并且将所述矢量的所述最高部位侧定义为所述矢量的起点,将所述矢量的所述最低部位侧定义为终点,将彼此相邻的一个所述立体形状的所述矢量的所述起点与另一所述立体形状的所述矢量的所述起点彼此相邻并且俯视所述胎侧部的表面时的一个所述立体形状的所述矢量的朝向与另一所述立体形状的所述矢量的朝向彼此朝向相反方向的所述立体形状的对定义为第1立体形状对,将彼此相邻的一个所述立体形状的所述矢量的所述终点与另一所述立体形状的所述矢量的所述终点彼此相邻并且俯视所述胎侧部的表面时的一个所述立体形状的所述矢量的朝向与另一所述立体形状的所述矢量的朝向彼此朝向相反方向的所述立体形状的对定义为第2立体形状对,将俯视所述胎侧部的表面时的所述矢量的朝向成为相同方向并且侧视所述立体形状时的各自的所述矢量的朝向成为相同方向的所述立体形状连续3个以上而成的所述立体形状的集合体定义为第1立体形状组,将不属于所述第1立体形状对、所述第2立体形状对以及所述第1立体形状组中的任一者的由两个所述立体形状构成的对定义为第3立体形状对,此时,在俯视所述胎侧部的表面时,该装饰体满足以下全部条件,第1条件是满足所述第3立体形状对的总面积>所述第1立体形状对的总面积,第2条件是满足所述第3立体形状对的总面积>所述第2立体形状对的总面积,第3条件是满足所述第3立体形状对的总面积>所述第1立体形状组的总面积数。
在全部满足上述各条件的装饰体中,能够利用多个倾斜面中的互相分离开的几个倾斜面使照射到轮胎的光向例如轮胎的侧方而向观察者的方向反射,在轮胎和观察者中的至少一者移动而使轮胎与观察者相对移动时,向观察者的一侧反射光的倾斜面随机地改变。由此,看起来好像在装饰体的多个不同的位置处有光闪烁,换言之,装饰体看起来是闪亮的外观。
以下说明“闪亮”的定义。
闪亮是如下效果,即,对于对象物,随着视点的变化可以看到高亮部位(在观察一定范围时看起来最明亮的部位)进行闪烁那样的变化。在静止状态下观察时,随着所照射的光源的变化可以看到高亮部位进行变化并闪烁那样的变化。
第2技术方案基于第1技术方案的装饰体,其中,该装饰体满足所述第3立体形状对的总面积>所述第1立体形状对的总面积+所述第2立体形状对的总面积+所述第1立体形状组的总面积。
在比较彼此相邻的一个立体形状的矢量的起点与另一立体形状的矢量的起点彼此相邻并且一个立体形状的矢量与另一立体形状的矢量彼此朝向相反方向的立体形状的对即第1立体形状对以及第3立体形状对时,第3立体形状对的矢量的朝向看起来是随机的。
另外,在比较彼此相邻的一个立体形状的矢量的终点与另一立体形状的矢量的终点彼此相邻并且一个立体形状的所述矢量与另一立体形状的矢量彼此朝向相反的方向的立体形状的对即第2立体形状对以及第3立体形状对时,第3立体形状对的矢量的朝向看起来是随机的。
此外,俯视胎侧部的表面时的矢量的朝向成为相同方向并且侧视立体形状时的各自的矢量的朝向成为相同方向的立体形状连续3个以上而成的立体形状的集合体即第1立体形状组看起来像脊,也就是山的山脊,在比较第1立体形状组和第3立体形状对时,第3立体形状对的矢量的朝向看起来是随机的。
因而,通过设为第3立体形状对的总面积>第1立体形状对的总面积+第2立体形状对的总面积+第1立体形状组的总面积,从而能够使矢量的朝向看起来是随机的区域增加,能够使装饰体看起来为更加闪亮的外观。
第3技术方案基于第1或第2技术方案的装饰体,其中,以俯视多个所述立体形状时的相邻的所述立体形状的所述矢量的朝向的变化量不连续3个以上的方式配置所述立体形状。
俯视多个立体形状时的相邻的立体形状的矢量的朝向的变化量换言之是一个立体形状的矢量的朝向与相邻的另一立体形状的矢量的角度,在比较以矢量的朝向的变化量不连续3个以上的方式配置立体形状的情况以及以矢量的朝向的变化量连续3个以上的方式配置立体形状的情况时,相比于后者,前者的立体形状的矢量看起来像随机地配置。换言之,看起来没有规律性,能够使前者看起来为比后者闪亮的外观。
第4技术方案基于第1~第3技术方案中的任一者的装饰体,其中,在俯视时,所述倾斜角度最小的所述倾斜面在每单位面积中占有的面积处于70%~100%的范围内。
在配置于胎侧部的立体形状中,对倾斜角度较小的倾斜面和倾斜角度较大的倾斜面进行比较,倾斜角度较小的倾斜面的使周围的光向轮胎侧方的观察者反射的比例大于倾斜角度较大的倾斜面的使周围的光向轮胎侧方的观察者反射的比例。
因而,通过将俯视装饰体时的、倾斜角度最小的倾斜面在装饰体的每单位面积中占有的面积设为70%~100%的范围内,从而能够确保向位于轮胎的正面侧的观察者反射光的部分的面积,对观察者而言,能够使反射光而能看到发光的部分看起来明亮,能够强调闪亮感。此外,若倾斜角度最小的倾斜面在装饰体的每单位面积中占有的面积小于70%,则向位于轮胎的正面侧的观察者反射光的倾斜面的面积较小,存在强调闪亮感的效果不足的倾向。
第5技术方案基于第1~第4技术方案中的任一者的装饰体,其中,每1cm2设有3个~200个所述立体形状。
在装饰体中,若每单位面积的立体形状的数量较少,则能看到发光的部分的数量过少而难以得到闪亮感。另一方面,若每单位面积的立体形状的数量过多,则能看到发光的部分的面积过小从而难以使能看到发光的部分看起来明亮,难以得到闪亮感。因此,为了得到用于将装饰体看成闪亮的外观的可靠性,优选在每1cm2配置3个~200个立体形状。
另外,针对立体形状而言,能够将俯视时的相对于底面的倾斜角度最小的倾斜面的形状设为三角形。
第6技术方案基于第1~第5技术方案中的任一者的装饰体,其中,在俯视所述立体形状时,相对于所述底面的倾斜角度最小的所述倾斜面的形状为三角形。
在该装饰体中,能够利用设为三角形形状的倾斜面反射光。
第7技术方案基于第1~第6技术方案中的任一者的装饰体,其中,该装饰体具有第2立体形状组,该第2立体形状组为俯视所述胎侧部的表面时的所述矢量的朝向成为相同方向并且侧视所述立体形状时的各自的所述矢量的朝向成为不同方向的所述立体形状连续3个以上而构成的所述立体形状的集合体。
第2立体形状组为俯视胎侧部的表面时的矢量的朝向成为相同方向的连续3个以上的立体形状的集合体,由于侧视各个立体形状时的各自的矢量的朝向成为不同的方向,因此相比于侧视各个立体形状时的各自的矢量的朝向成为相同方向的情况,能够使第2立体形状组看起来为闪亮的外观。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装饰体,能够使装饰体看起来为闪亮的外观,由此能够提高轮胎的可视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形成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装饰体的轮胎的胎侧部的局部的俯视图(轮胎的主视图)。
图2是将图1所示的装饰部放大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反射单元的俯视图。
图4是用浓淡表现反射构件的倾斜面的高度的反射单元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由一对反射构件形成的第1组的尺寸的俯视图。
图6是用浓淡表现反射构件的倾斜面的高度的装饰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7的(A)是表示第1组的俯视图,图7的(B)是表示用浓淡表现反射构件的倾斜面的高度的第1组的俯视图,图7的(C)是第1组的纵剖视图,图7的(D)是表示灰度与高度尺寸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8的(A)是表示第2组中的一个反射构件的俯视图,图8的(B)是表示第2组中的另一反射构件的俯视图,图8的(C)是表示用浓淡表现反射构件的倾斜面的高度的第2组的俯视图,图8的(D)是第2组中的一个反射构件的剖视图,图8的(E)是第2组中的另一反射构件的剖视图。
图9的(A)是表示第3组的俯视图,图9的(B)是表示用浓淡表现反射构件的倾斜面的高度的第3组的俯视图,图9的(C)是第3组的纵剖视图。
图10的(A)是表示第4组中的一个反射构件的俯视图,图10的(B)是表示第4组中的另一反射构件的俯视图,图10的(C)是表示用浓淡表现反射构件的倾斜面的高度的第4组的俯视图,图10的(D)是第4组中的一个反射构件的剖视图,图10的(E)是第4组中的另一反射构件的剖视图。
图11的(A)~图11的(D)是构成另一实施方式的装饰体的反射单元的俯视图和立体图。
图12的(A)~图12的(D)是构成又一实施方式的装饰体的反射单元的俯视图和立体图。
图13的(A)~图13的(D)是构成再一实施方式的装饰体的反射单元的俯视图和立体图。
图14的(A)~图14的(D)是构成又再一实施方式的装饰体的反射单元的俯视图和立体图。
图15的(A)是表示矢量的起点相邻并且矢量的朝向设为相反方向的反射单元的组的俯视图,图15的(B)是表示矢量的终点相邻并且矢量的朝向设为相反方向的反射单元的组的俯视图,图15的(C)是表示矢量的朝向设为相同方向(横向)的反射单元连续有3个的情况的俯视图,图15的(D)是表示矢量的朝向设为相同方向(纵向)的反射单元连续有3个的情况的俯视图,图15的(E)是表示矢量的朝向设为不同方向的反射单元的组的俯视图,图15的(F)是表示具有矢量的反射单元和不具有矢量(顶面与底面平行)的反射单元的组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矢量的旋转方向在相同旋转方向上以相同角度连续有3个的情况的反射单元的俯视图。
图17是说明反射单元的顶面(倾斜面)的立体图。
图18是说明反射单元的倾斜面的角度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三棱柱形状的反射单元的矢量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另一三棱柱形状的反射单元的矢量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四棱柱形状的反射单元的矢量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另一四棱柱形状的反射单元的矢量的立体图。
图23的(A)是表示俯视时矢量的朝向相同并且倾斜面的倾斜角度设为相同的3个反射单元的俯视图,图23的(B)是其侧视图。
图24的(A)是表示俯视时矢量的朝向相同并且倾斜面的倾斜角度不同的3个反射单元的俯视图,图24的(B)是其侧视图。
图25是表示试验结果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14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轮胎10。
如图1所示,在轮胎10的胎侧部12设有圆环状的装饰体14。
如图2和图3所示,装饰体14由8种在俯视胎侧部12时看起来呈大致三角形的作为立体形状的一个例子的反射构件16形成,详细而言由后述的形状的反射构件16A~16H形成。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反射构件16A~16G中的任两个反射构件以最长的边彼此相对的方式组合,从而构成具有大致菱形的外形的作为第3立体形状对的一个例子的第1组18A、第2组18B、第3组18C以及第4组18D。在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单元20中,通过将反射构件16A和反射构件16B组合成大致菱形形状而构成第1组18A,通过将反射构件16C和反射构件16D组合成大致菱形而构成第2组18B,通过将反射构件16E和反射构件16F组合成大致菱形而构成第3组18C,通过将反射构件16G和反射构件16H组合成大致菱形而构成第4组18D。而且,通过将上述第1组18A、第2组18B、第3组18C以及第4组18D沿着一个方向(在图3中是附图左右方向)依次排列从而构成具有细长的大致平行四边形的外形的反射单元20。
如图2所示,通过沿着反射单元2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铺满上述那样构成的反射单元20从而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装饰体14。如图3所示,在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一个反射单元20和另一反射单元20在反射单元20的长度方向上略微错开地配置。
如图2所示,反射单元20配置为在俯视胎侧部12时反射单元20的长度方向D(箭头的方向)相对于圆环状的装饰体14的半径方向r(箭头的方向)以65度(图2中的角度θ)倾斜。
(反射构件16A)
如图5俯视所示,反射构件16A具有与反射单元20的长度方向D平行的第1边16Aa、相对于反射单元20的长度方向D以比较大的角度倾斜的第2边16Ab以及相对于反射单元20的长度方向D以比较小的角度倾斜的最长的第3边16Ac。此外,第1边16Aa和第2边16Ab俯视呈直线状,但第3边16Ac以例如73.7mm的曲率半径R弯曲从而向三角形形状的内侧凸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边16Aa与第2边16Ab所成的角度θ1俯视时为106.1度(deg)。
反射构件16A的第1边16Aa的长度L1为2.1mm,反射构件16A的与第1边16Aa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h为2.325mm。
另外,第1边16Aa与第2边16Ab的连接部16As1例如形成为曲率半径R为2.1mm的圆弧状。此外,第1边16Aa与第3边16Ac的连接部16As2以及第2边16Aa与第3边16Ac的连接部16As3例如形成为俯视时曲率半径R为0.1mm的圆弧状。
如图7所示,反射构件16A是整体自胎侧部12的基底部分(日文:地部分)突出的高度较低的三棱柱形状。反射构件16A的第3边16Ac最高,其高度整体上为0.4mm且恒定。而且,随着自第3边16Ac朝向第1边16Aa与第2边16Ab的连接部16As1去,反射构件16A的顶面(之后也称作倾斜面16At)的高度以恒定的倾斜角度逐渐降低。即,倾斜面16At在连接部16As1处高度最低(例如高度为0mm)。此外,倾斜面16At为平面。
此外,图7的(B)所示的箭头表示反射构件16A的倾斜面16At的倾斜方向(下降方向),另外,灰度较浓的部分代表高度较高的部分,灰度较淡的部分代表高度较低的部分(参照图7的(D)。)。
(反射构件16B)
如图7所示,反射构件16B具有与反射单元20的长度方向D平行的第1边16Ba、相对于反射单元20的长度方向D以比较大的角度倾斜的第2边16Bb以及相对于反射单元20的长度方向D以比较小的角度倾斜的最长的第3边16Bc。如图5所示,反射构件16B的第1边16Ba和第2边16Bb俯视时呈直线状,但第3边16Bc例如以73.7mm的曲率半径R弯曲从而向三角形形状的内侧凸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边16Ba与第2边16Bb所成的角度θ1俯视时为106.1度(deg)。
另外,第1边16Ba与第2边16Bb的连接部16Bs1例如形成为在俯视时为曲率半径R2.1mm的圆弧状。此外,第1边16Ba与第3边16Bc的连接部16Bs2以及第2边16Bb与第3边16Bc的连接部16Bs3例如形成为在俯视时为曲率半径R0.1mm的圆弧状。这样,反射构件16B的俯视形状形成为以在俯视时呈大致菱形的第1组18A的中心点为对称中心与反射构件16A点对称的形状。
如图7所示,反射构件16B为整体自胎侧部12的基底部分突出的高度较低的三棱柱形状。而且,反射构件16B的顶面(之后称为倾斜面16Bt)以第1边16Ba与第2边16Bb的连接部16Bs1最高(例如高度为0.4mm)并且随着自连接部16Bs1朝向第3边16Bc去而下降的方式倾斜,第3边16Bc整体在反射构件16B中高度最低(例如高度为0mm且恒定)。此外,倾斜面16Bt为平面。
此外,图7的(B)所示的箭头表示反射构件16B的倾斜面16Bt的倾斜方向(下降方向),另外,灰度较浓的部分代表高度较高的部分,灰度较淡的部分代表高度较低的部分。
(反射构件16C)
如图8所示,反射构件16C的俯视形状是与反射构件16A的俯视形状相同的形状(三角形形状)。
反射构件16C为整体自胎侧部12的基底部分突出的高度较低的三棱柱形状。反射构件16C以第1边16Ca最高(例如高度为0.4mm)并且随着自第1边16Ca朝向第2边16Cb与第3边16Cc的连接部16Cs3去而下降的方式倾斜,连接部16Cs3在反射构件16C中高度最低(例如高度为0mm)。即,在反射构件16C中,以随着自第1边16Ca朝向第2边16Cb与第3边16Cc的连接部16Cs3去而下降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16Ct在连接部16Cs3处高度最低(例如高度为0mm)。此外,倾斜面16Ct为平面。
此外,图8的(C)所示的箭头表示反射构件16C的倾斜面16Ct的倾斜方向(下降方向),另外,灰度较浓的部分代表高度较高的部分,灰度较淡的部分代表高度较低的部分。
(反射构件16D)
如图8所示,反射构件16D的俯视形状为与反射构件16B的俯视形状相同的形状(三角形形状)。
反射构件16D为整体自胎侧部12的基底部分以一定高度(例如0.2mm)突出的高度较低的三棱柱形状。此外,反射构件16D的顶面16Dt为与底面平行的平面。
(反射构件16E)
如图9所示,反射构件16E的俯视形状为与反射构件16A的俯视形状相同的形状(三角形形状)。
反射构件16E为整体自胎侧部12的基底部分突出的高度较低的三棱柱形状。反射构件16E以第1边16Ea与第2边16Eb的连接部16Es1最高(例如高度为0.4mm)并且随着朝向第3边16Ec去而下降的方式倾斜,第3边16Ec在反射构件16E中高度最低(例如高度为0mm且恒定)。即,在反射构件16E中,以随着自第1边16Ea与第2边16Eb的连接部16Es1朝向第3边16Ec去而下降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16Et在第3边16Ec处高度最低。此外,倾斜面Et为平面。
此外,图9的(B)所示的箭头表示反射构件16B的倾斜面16Et的倾斜方向(下降方向),另外,灰度较浓的部分代表高度较高的部分,灰度较淡的部分代表高度较低的部分。
(反射构件16F)
如图9所示,反射构件16F的俯视形状为与反射构件16B的俯视形状相同的形状(三角形形状)。
如图9所示,反射构件16F为整体自胎侧部12的基底部分突出的高度较低的三棱柱形状。反射构件16F以第3边16Fc最高(例如高度为0.4mm)并且随着朝向第1边16Fa与第2边16Fb的连接部16Fs1去而下降的方式倾斜,连接部16Fs1在反射构件16F中高度最低(例如高度为0mm)。即,在反射构件16F中,以随着自第3边16Fc朝向第1边16Fa与第2边16Fb的连接部16Fs1去而下降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16Ft在连接部16Fs1处高度最低。此外,倾斜面16Ft为平面。
此外,图9的(B)所示的箭头表示反射构件16F的倾斜面16Ft的倾斜方向(下降方向),另外,灰度较浓的部分代表高度较高的部分,灰度较淡的部分代表高度较低的部分。
(反射构件16G)
如图10所示,反射构件16G的俯视形状为与反射构件16A的俯视形状相同的形状(三角形形状)。
反射构件16G为整体自胎侧部12的基底部分以一定高度(例如0.2mm)突出的高度较低的三棱柱形状。此外,反射构件16G的顶面16Gt为与底面平行的平面。
(反射构件16H)
如图10所示,反射构件16H的俯视形状为与反射构件16B的俯视形状相同的形状(三角形形状)。
如图10所示,反射构件16H为整体自胎侧部12的基底部分突出的高度较低的三棱柱形状。
反射构件16H以第2边16Hb与第3边16Hc的连接部16Hs3最高(例如高度为0.4mm)并且随着朝向第1边16Ha去而下降的方式倾斜,第1边16Ha在反射构件16B中高度最低(例如高度为0mm且恒定)。即,在反射构件16H中,以随着自第2边16Hb与16Hc的连接部16Hs3朝向第1边16Ha去而下降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16Ht在第1边16Ha处高度最低。此外,倾斜面16Ht为平面。
此外,图10的(C)所示的箭头表示反射构件16H的倾斜面16Ht的倾斜方向(下降方向),另外,灰度较浓的部分代表高度较高的部分,灰度较淡的部分代表高度较低的部分。
如图3所示,在反射构件16A与反射构件16B之间、反射构件16B与反射构件16C之间、反射构件16E与反射构件16F之间、反射构件16G与反射构件16H之间形成的细长且沿着菱形的对角方向延伸的间隙S1为胎侧部12的基底部分。
另外,在沿着反射单元20的宽度方向配置的一个反射单元20与另一反射单元20之间设有一定宽度(例如0.1mm)的间隙S2。该间隙S2也为胎侧部12的基底部分。
此外,为了使光易于镜面反射也就是不容易漫反射,优选使装饰体14的反射构件16的各顶面(倾斜面)比胎侧部12平滑,其表面粗糙度优选设为1Rz(Rt)~15Rz(Rt)
而且,反射构件16A的倾斜面16At、反射构件16B的倾斜面16Bt、反射构件16C的倾斜面16Ct、反射构件16E的倾斜面16Et、反射构件16F的倾斜面16Ft、反射构件16H的倾斜面16Ht的相对于胎侧部12的表面(反射构件的底面)的倾斜角度优选为5度~60度的范围内,更优选为5度~45度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为5度~30度的范围内。
(作用、效果)
在向装饰体14照射光(例如太阳光等外部光)时,各反射构件的各顶面反射光。构成装饰体14的各反射构件的各顶面朝向各自不同的方向(参照图6),而且,由于形成有装饰体14的胎侧部12成为曲面,因此例如在站在轮胎10的正面或斜正面侧的观察者观察轮胎10的情况下,朝向观察者反射光的顶面在装饰体1中分散在各自不同位置。而且,在轮胎10旋转或者观察者在轮胎10静止的状态下移动从而使观察者与轮胎10的装饰体14相对移动时,朝向观察者反射光的顶面会随着相对移动而变化,因此,当观察者观察装饰体14时,能看到发光的部分(倾斜面和顶面)的位置会随机地改变从而得到晃动的感觉,从而使装饰体14看起来为闪亮的外观。
由此,装饰体14能够提高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0的可视性,能够利用纹理效果表现高级感。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8种反射构件16A~16G构成反射单元20,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铺满该反射单元20从而构成装饰体14,因此,相比于使构成装饰体14的全部反射构件的倾斜面的矢量彼此不同的情况,易于进行用于成形轮胎10的模型的设计和加工。
通过将反射构件16A的倾斜面16At、反射构件16B的倾斜面16Bt、反射构件16C的倾斜面16Ct、反射构件16E的倾斜面16Et、反射构件16F的倾斜面16Ft、反射构件16H的倾斜面16Ht的相对于胎侧部12的表面(反射构件的底面)的倾斜角度设为5度~60度的范围内,从而装饰体14能够提高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0的可视性,能够利用纹理效果表现高级感。
此外,若上述倾斜角度小于5度,则各倾斜面的倾斜角度过小并且接近于与胎侧部12的表面平行,因此,用于提高闪亮感的光的反射会不充足。另一方面,若上述倾斜角度超过60度,则各倾斜面的倾斜角度过大,导致俯视胎侧部12时的各倾斜面的面积减小,难以提高闪亮感。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轮胎10,但不言而喻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除上述内容以外能够在不偏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而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反射构件16A、16B、16C、16E、16F、16H的最大高度为0.4mm,但最大高度并不限定于0.4mm。另外,反射构件16D、16G的高度为0.2mm,但高度并不限定于0.2mm。此外,优选的是反射构件16A~16H自胎侧部12的基底部分突出0.1mm~1.5mm。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装饰体14的反射构件16为三棱柱形状,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如图11的(A)所示俯视形状呈四边形的四棱柱形状的反射构件22且是如图11的(B)~图11的(D)所示倾斜面22t的矢量的方向彼此不同的反射构件22来构成装饰体14,也可以利用如图12所示俯视形状呈圆形的圆柱形状的反射构件24且是如图12的(B)~图12的(D)所示倾斜面24t的矢量的方向彼此不同的反射构件24来构成装饰体14,也可以利用如图13所示俯视形状呈五边形的五棱柱形状的反射构件26且是如图13的(B)~图13的(D)所示倾斜面26t的矢量的方向彼此不同的反射构件26来构成装饰体14,也可以利用如图14所示俯视形状呈六边形的六棱柱形状的反射构件28且是如图14的(B)~图14的(D)所示倾斜面28t的矢量的方向彼此不同的反射构件28来构成装饰体14,作为反射构件的俯视形状,能够采用除上述形状以外的各种形状,另外,也可以通过将底面形状不同的反射构件彼此组合来构成装饰体14。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概念。
针对装饰体14而言,作为一个例子,如图15的(A)所示,将彼此相邻的一个反射构件22的矢量(箭头)的起点与另一反射构件22的矢量的起点彼此相邻并且一个反射构件22的矢量与另一反射构件22的矢量朝向彼此相反方向的反射构件22的对定义为第1立体形状对30,如图15的(B)所示,将彼此相邻的一个反射构件16的矢量的终点与另一反射构件22的矢量的终点彼此相邻并且一个反射构件22的矢量与另一反射构件16的矢量朝向彼此相反方向的反射构件22的对定义为第2立体形状对32,如图15的(C)、图15的(D)所示,将矢量的朝向成为相同方向的反射构件22连续3个以上而成的反射构件22的集合体定义为第1立体形状组34,如图15的(E)和图15的(F)所示,将不属于第1立体形状对30、第2立体形状对32以及第1立体形状组34中的任一者的由两个反射构件22构成的对定义为第3立体形状对36,此时,在俯视胎侧部12时满足以下全部条件即可,第1条件是满足第3立体形状对36的总面积>第1立体形状对30的总面积,第2条件是满足第3立体形状对36的总面积>第2立体形状对32的总面积,第3条件是满足第3立体形状对36的总面积>第1立体形状组34的总面积数。换言之,若满足上述条件,则可以在装饰体14中多少含有第1立体形状对30、第2立体形状对32以及第1立体形状组34。此外,为了强调闪亮感,在装饰体14中优选满足第3立体形状对36的总面积>第1立体形状对30的总面积+第2立体形状对32的总面积+第1立体形状组34的总面积。
在此,由于第1立体形状对30、第2立体形状对32以及第1立体形状组34难以得到闪亮感,因此也可以不包含在装饰体14中。上述第3立体形状对30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装饰体14中对应于第1组18A、第2组18B、第3组18C以及第4组18D。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装饰体14中未设置与上述的第1立体形状对30、第2立体形状对32以及第1立体形状组34相对应的部分。
而且,在装饰体14中,作为一个例子,优选排除如下情况,即,如图16所示,在对俯视胎侧部12时自一侧朝向另一侧连续配置的3个反射构件22进行观察时,以竖立于胎侧部12的表面的法线为基准的矢量的旋转方向的朝向随着自一侧朝向另一侧去而在相同的旋转方向上以相同角度(在图16中例如为90度)变化。若矢量的旋转方向在相同的旋转方向上以相同角度连续有3个,则会感觉倾斜面的排列具有规律性,在反射光的倾斜面的排列中缺少随机感。
倾斜角度最小的倾斜面的面积在装饰体14的每单位面积中占有的比例优选处于70%~100%的范围内。由此能够强调闪亮感。另外,反射构件16优选每1cm2设有3个~200个,更优选设有10个~100个。由此能够强调闪亮感。
接着,对反射构件的反射光的顶面进行补充。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得到闪亮感,对观察者反射光的面是在作为立体形状的一个例子的反射构件内相对于反射构件的底面的倾斜角度最小的倾斜面。如图17所示,在考虑底面为四边形的反射构件22的情况下,在增大反射光的倾斜面的面积的方面,优选的条件是使反射构件22内最高的部分(顶点)22T位于比俯视时的反射构件22的底面的重心G靠反射构件22的底面的外周侧的上方的位置。此外,虽省略图示,但在最高的部分为边的情况下,将该边的长度方向中央部设为顶点22T。在图17所示的反射构件22中,最高的部分22T位于靠近底面的边23a的部分,由此,能够在反射构件22的除底面以外的多个面内形成面积最大的面(相对于底面的倾斜角度最小的倾斜面)。
而且,如图18所示,在考虑包含经过反射构件22的最高的部分22T且垂直于底面的垂直线HL在内且包含底面的边中的最靠近最高的部分22T的边23a上的任意的点23ap以及与该边23a相对的边23b上的任意的点23bp在内的三角形的假想面25时,将假想面25的底边与假想面25的一侧的斜边(连结最高的部分22T与点23ap的边)所成的角度设为θa,将假想面25的底边与假想面25的另一斜边(连结最高的部分22T与点23bp的边)所成的角度设为θb,此时,优选将θb设为85度以上且95度以下。由此,能够使相对于反射构件22底面而言倾斜角度被设定为最小的倾斜面22t的面积较大,能够强调闪亮感。
接着,对反射构件的反射光的顶面的矢量进行补充。
在作为立体形状的一个例子的反射构件内,将相对于反射构件的底面的倾斜角度最小的倾斜面的自最高部位侧朝向最低部位侧的方向定义为倾斜面的矢量,但例如如图19所示,在三棱柱形状的反射构件16中,在三角形的任一顶点16T最高并且与顶点16T相对的边16c最低的情况下,将自顶点16T朝向边16c的中点16cc的方向设为矢量(由箭头表示)。
另外,如图20所示,在三棱柱形状的反射构件16中,在三角形的任一边16c最高(高度恒定)并且与该边16c相对的三角形的顶点16p最低的情况下,将自边16c的中点朝向顶点16p的方向设为矢量(由箭头表示)。
另外,如图21所示,在四棱柱形状的反射构件22中,在四边形的任一边22a最高(高度恒定)并且相对的边22b最低的情况(高度恒定)下,将自边22a的中点朝向边22b的中点的方向设为矢量(由箭头表示)。
而且,如图22所示,在四棱柱形状的反射构件22中,在四边形的任一角部22p最高并且相对的角部22d最低的情况下,将自一个角部22p朝向另一角部22d的方向设为矢量(由箭头表示)。
在任一形状中都是,在相对于反射构件的底面的倾斜角度最小的倾斜面中,若存在高度最高且高度恒定的边,则将该边的中点设为矢量的起点,若存在高度最低且高度恒定的边,则将该边的中点设为矢量的终点。另外,在倾斜面为圆形、椭圆形等的情况下,将倾斜面的外周部分的最高的点设为矢量的起点,将最低的点设为矢量的终点。
此外,在对图23所示那样的倾斜面22t的倾斜角度被设为相同的3个反射构件22连续的情况(相当于本公开的第1立体形状组)与图24所示那样的倾斜面22t的倾斜角度和高度彼此不同的3个反射构件22连续的情况(相当于本公开的第2立体形状组)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在得到闪亮的随机感的方面后者为优选的形态。此外,倾斜面22t的倾斜角度和高度彼此不同的反射构件22也可以连续3个以上。
[试验例]
图25示出了使俯视装饰体时的在装饰体的单位面积中倾斜角度最小的倾斜面的总面积占有的比例以及配置于装饰体14的反射构件的密度进行各种变更的情况下的、以A、B、C、D、E这五个阶段对装饰体的闪亮感的程度进行评价(感官评价)而得到的结果。
试验中使用的装饰体使用了由俯视呈三角形的反射构件形成的装饰体。
感官评价的试验方法
·假定在将轮胎安装于车辆时,在自表现对象物的胎侧面的正面自45度斜上方照射光的状态下对作为对象物的装饰体进行观测。此时,自正面垂直于胎侧面的位置观测装饰体。在左右各50cm以内的范围左右移动,观察装饰体并对闪亮感进行评价。
·在观察者不移动的情况下,与上述相同地,自正面垂直于胎侧面的位置使轮胎左右各转动45度从而观察装饰体并进行评价。
在感官评价的结果中,A代表最优,B代表优,C代表良,D代表合格,E代表不合格。
由图25所示的试验结果可知,能利用反射构件的倾斜面的面积的比例(结构1)、反射构件的密度(结构2)的组合从而使闪亮感变化。
即,根据试验结果可知,优选的是通过增大自轮胎10的轴向俯视装饰体14时的各反射构件的倾斜面的面积从而确保反射面积。
而且,根据试验结果可知,配置于装饰体14的反射构件的密度优选为每1cm2设有3个~200个,更优选为每1cm2设有10个~100个。
将2017年12月12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特许出愿2017-238077号的公开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引入到本说明书中。
将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全部的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标准与具体且单独地记载通过参照而引入各个文献、特许申请以及技术标准的情况相同程度地通过参照而引入到本说明书中。
Claims (7)
1.一种装饰体,该装饰体构成为包含多个立体形状,该多个立体形状以胎侧部的表面为底面并且包括在除所述底面以及垂直于所述底面的面以外的方向上倾斜的多个倾斜面,其中,
在所述立体形状内,将相对于所述底面的倾斜角度最小的所述倾斜面的自最高部位侧朝向最低部位侧的方向定义为所述倾斜面的矢量,并且将所述矢量的所述最高部位侧定义为所述矢量的起点,将所述矢量的所述最低部位侧定义为终点,
将彼此相邻的一个所述立体形状的所述矢量的所述起点与另一所述立体形状的所述矢量的所述起点彼此相邻并且俯视所述胎侧部的表面时的一个所述立体形状的所述矢量的朝向与另一所述立体形状的所述矢量的朝向彼此朝向相反方向的所述立体形状的对定义为第1立体形状对,
将彼此相邻的一个所述立体形状的所述矢量的所述终点与另一所述立体形状的所述矢量的所述终点彼此相邻并且俯视所述胎侧部的表面时的一个所述立体形状的所述矢量的朝向与另一所述立体形状的所述矢量的朝向彼此朝向相反方向的所述立体形状的对定义为第2立体形状对,
将俯视所述胎侧部的表面时的所述矢量的朝向成为相同方向并且侧视所述立体形状时的各自的所述矢量的朝向成为相同方向的所述立体形状连续3个以上而成的所述立体形状的集合体定义为第1立体形状组,
将不属于所述第1立体形状对、所述第2立体形状对以及所述第1立体形状组中的任一者的由两个所述立体形状构成的对定义为第3立体形状对,此时,
在俯视所述胎侧部的表面时,该装饰体满足以下全部条件,第1条件是满足所述第3立体形状对的总面积>所述第1立体形状对的总面积,第2条件是满足所述第3立体形状对的总面积>所述第2立体形状对的总面积,第3条件是满足所述第3立体形状对的总面积>所述第1立体形状组的总面积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体,其中,
该装饰体满足所述第3立体形状对的总面积>所述第1立体形状对的总面积+所述第2立体形状对的总面积+所述第1立体形状组的总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饰体,其中,
在对俯视所述胎侧部的表面时自一侧朝向另一侧连续配置的3个所述立体形状进行观察时,所述立体形状的以竖立于所述胎侧部的表面的法线为基准的所述矢量的旋转方向的朝向没有随着自所述一侧朝向另一侧去而在相同的旋转方向上以相同角度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饰体,其中,
在俯视时,所述倾斜角度最小的所述倾斜面在每单位面积中占有的面积处于70%~100%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饰体,其中,
每1cm2设有3个~200个所述立体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饰体,其中,
在俯视所述立体形状时,相对于所述底面的倾斜角度最小的所述倾斜面的形状为三角形。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饰体,其中,
该装饰体具有第2立体形状组,该第2立体形状组为俯视所述胎侧部的表面时的所述矢量的朝向成为相同方向并且侧视所述立体形状时的各自的所述矢量的朝向成为不同方向的所述立体形状连续3个以上而构成的所述立体形状的集合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38077A JP6940389B2 (ja) | 2017-12-12 | 2017-12-12 | 装飾体 |
JP2017-238077 | 2017-12-12 | ||
PCT/JP2018/044421 WO2019116950A1 (ja) | 2017-12-12 | 2018-12-03 | 装飾体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479709A true CN111479709A (zh) | 2020-07-31 |
CN111479709B CN111479709B (zh) | 2022-03-18 |
Family
ID=66820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80530.8A Active CN111479709B (zh) | 2017-12-12 | 2018-12-03 | 装饰体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597240B2 (zh) |
EP (1) | EP3725558B1 (zh) |
JP (1) | JP6940389B2 (zh) |
CN (1) | CN111479709B (zh) |
WO (1) | WO2019116950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63042A (zh) * | 2021-01-14 | 2022-07-19 | 韩国轮胎与科技株式会社 | 轮胎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445450B2 (ja) * | 2020-02-10 | 2024-03-07 | Toyo Tire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JP7415690B2 (ja) * | 2020-03-11 | 2024-01-17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KR102651111B1 (ko) * | 2021-12-23 | 2024-03-25 | 한국타이어앤테크놀로지 주식회사 | 공력 개선용 패턴형성영역을 포함하는 타이어 |
JP2023113407A (ja) * | 2022-02-03 | 2023-08-16 | Toyo Tire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TWI819741B (zh) * | 2022-08-09 | 2023-10-21 | 正新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提高胎邊對比性能之結構及其輪胎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280716A (ja) * | 1999-03-30 | 2000-10-10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01191745A (ja) * | 2000-01-07 | 2001-07-17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07091155A (ja) * | 2005-09-30 | 2007-04-12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タイヤおよびタイヤ成形用金型 |
CN201092238Y (zh) * | 2007-09-21 | 2008-07-30 | 郑军 | 轮胎胎边立体装饰 |
CN103660806A (zh) * | 2012-09-21 | 2014-03-26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3921627A (zh) * | 2013-01-16 | 2014-07-16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36401B2 (ja) * | 1993-12-10 | 2003-08-11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帯状デザインを有する空気入りタイヤ |
US6253815B1 (en) * | 1998-08-14 | 2001-07-03 |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s S.A. | Design pattern for a tire |
JP2002052294A (ja) | 2000-08-07 | 2002-02-19 | Shuichi Kitamura | ハンガー |
JP3903372B2 (ja) * | 2001-12-10 | 2007-04-11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US7497240B2 (en) * | 2001-12-19 | 2009-03-03 |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 Tire including projections having sides of unequal length and an undercut extending beneath the apex |
FR2892336B1 (fr) | 2005-10-21 | 2009-10-09 | Michelin Soc Tech | Marquage offrant une meilleure visibilite et procede de marquage. |
JP2008189165A (ja) * | 2007-02-05 | 2008-08-21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US20080283169A1 (en) | 2007-02-22 | 2008-11-20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Pneumatic Tire |
JP5230229B2 (ja) | 2007-04-05 | 2013-07-10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EP2614968B1 (en) | 2010-09-09 | 2018-04-11 |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 Tire |
JP2012101754A (ja) | 2010-11-12 | 2012-05-31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加硫用金型 |
JP4947225B1 (ja) | 2011-06-28 | 2012-06-06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310805B2 (ja) * | 2011-08-03 | 2013-10-09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287961B2 (ja) | 2011-09-27 | 2013-09-11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17081305A (ja) | 2015-10-26 | 2017-05-18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17081304A (ja) * | 2015-10-26 | 2017-05-18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2017
- 2017-12-12 JP JP2017238077A patent/JP6940389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12-03 WO PCT/JP2018/044421 patent/WO2019116950A1/ja unknown
- 2018-12-03 CN CN201880080530.8A patent/CN111479709B/zh active Active
- 2018-12-03 US US16/772,007 patent/US11597240B2/en active Active
- 2018-12-03 EP EP18887850.8A patent/EP3725558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280716A (ja) * | 1999-03-30 | 2000-10-10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01191745A (ja) * | 2000-01-07 | 2001-07-17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07091155A (ja) * | 2005-09-30 | 2007-04-12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タイヤおよびタイヤ成形用金型 |
CN201092238Y (zh) * | 2007-09-21 | 2008-07-30 | 郑军 | 轮胎胎边立体装饰 |
CN103660806A (zh) * | 2012-09-21 | 2014-03-26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3921627A (zh) * | 2013-01-16 | 2014-07-16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63042A (zh) * | 2021-01-14 | 2022-07-19 | 韩国轮胎与科技株式会社 | 轮胎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940389B2 (ja) | 2021-09-29 |
US11597240B2 (en) | 2023-03-07 |
WO2019116950A1 (ja) | 2019-06-20 |
EP3725558A1 (en) | 2020-10-21 |
EP3725558B1 (en) | 2024-02-07 |
EP3725558A4 (en) | 2021-09-01 |
US20210086565A1 (en) | 2021-03-25 |
JP2019104384A (ja) | 2019-06-27 |
CN111479709B (zh) | 2022-03-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479709B (zh) | 装饰体 | |
US9365080B2 (en) | Tire | |
CN108430806B (zh) | 车辆轮胎 | |
WO2021261553A1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US11673430B2 (en) | Tire | |
CN111465516B (zh) | 装饰体 | |
EP3702177B1 (en) | Tire | |
WO2017131019A1 (ja) | タイヤ | |
CN111479708B (zh) | 轮胎 | |
CN111491810B (zh) | 装饰体 | |
CN1500607A (zh) | 改进的矩形多角形切割钻石 | |
CA2343176C (en) | Camouflage material | |
JP6495736B2 (ja) | タイヤ | |
JP2019104283A (ja) | タイ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