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48146A - 容器 - Google Patents

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48146A
CN111448146A CN201880079175.2A CN201880079175A CN111448146A CN 111448146 A CN111448146 A CN 111448146A CN 201880079175 A CN201880079175 A CN 201880079175A CN 111448146 A CN111448146 A CN 1114481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ling
container
handle
sheet
ext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7917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涩谷玲
稻川义则
儿玉大辅
大塚贵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4481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481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5/00Packages compri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partially or wholly enclosed in strips, sheets, blanks, tubes, or webs of flexible sheet material, e.g. in folded wrappers
    • B65D75/52Details
    • B65D75/54Cards, coupons, or other inserts or accessories
    • B65D75/56Handles or other suspension means
    • B65D75/563Integral handles or suspension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33/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sacks or bags
    • B65D33/06Handles
    • B65D33/10Handles formed of similar material to that used for the ba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00Layered products having a non-planar sha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4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am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11/00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by interconnecting or uniting two or more rigid, or substantially rigid, components made wholly or mainly of plastics material
    • B65D11/02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by interconnecting or uniting two or more rigid, or substantially rigid, components made wholly or mainly of plastics material of curved cross-section
    • B65D11/04Bottles or similar containers with necks or like restricted apertures designed for pouring cont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11/00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by interconnecting or uniting two or more rigid, or substantially rigid, components made wholly or mainly of plastics material
    • B65D11/20Details of walls made of plastics material
    • B65D11/22Reinforcing for strengthening parts of members
    • B65D11/26Local reinforcements, e.g. adjacent to clos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044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24All layers being polyme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1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on synthetic resin layer or on natural or synthetic rubber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20Inorganic co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14Orie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58Impact strength, tough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24Permeability to gases, adsorption
    • B32B2307/7242Non-perme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39/00Containers; Receptacles
    • B32B2439/40Closed contai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31/00Bags or like containers made of paper and having structural provision for thickness of contents
    • B65D31/02Bags or like containers made of paper and having structural provision for thickness of contents with laminated w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33/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sacks or bags
    • B65D33/02Local reinforcements or stiffening inserts, e.g. wires, strings, strips o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5/00Packages compri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partially or wholly enclosed in strips, sheets, blanks, tubes, or webs of flexible sheet material, e.g. in folded wrappers
    • B65D75/008Standing pouches, i.e. "Standbeut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5/00Packages compri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partially or wholly enclosed in strips, sheets, blanks, tubes, or webs of flexible sheet material, e.g. in folded wrappers
    • B65D75/52Details
    • B65D75/58Opening or contents-removing devices added or incorporated during package manufacture
    • B65D75/5861Spouts
    • B65D75/5872Non-integral spouts
    • B65D75/5883Non-integral spouts connected to the package at the sealed junction of two package wa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ag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容器(100)具备:收纳区域(17),其是收纳内容物(18)的封闭空间;及容器主体(20),其具有包围收纳区域(17)的躯干部(11)及从躯干部(11)突出的把手部(12);其中,容器主体(20)由将多个薄膜层层叠而成的主体构成片材(21)所构成,主体构成片材(21)具有多个薄膜层彼此局部地非接合的非接合部,并且具有在非接合部中的多个薄膜层彼此的层间封入有填充材料的填充部(60),填充部(60)包含形成于躯干部(11)的第一填充部(61)、及形成于把手部(12)的第二填充部(62),第一填充部(61)与第二填充部(62)相互连通。

Description

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容器及内容物填装容器。
现有技术
作为由片材构成的软包装容器,近年来,为了保形性的提高等,提出有如下类型:在片材的层间局部地设置非接合部,并将空气等填充材料封入至该非接合部而构成填充部(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表2015-5207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容器,其具备:
收纳区域,其是收纳内容物的封闭空间;及
容器主体,其具有包围上述收纳区域的躯干部、及从上述躯干部突出的把手部;
上述容器主体由将多个薄膜层层叠而成的主体构成片材所构成,
上述主体构成片材具有上述多个薄膜层彼此局部地非接合的非接合部,并且具有在上述非接合部中的上述多个薄膜层彼此的层间封入有填充材料的填充部,
上述填充部包含形成于上述躯干部的第一填充部、及形成于上述把手部的第二填充部,且
上述第一填充部与上述第二填充部相互连通。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容器的正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A-A线的切断剖面图。
图3是沿着图1的C-C线的切断剖面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容器的俯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容器的仰视图。
图6是从把手部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容器所得的侧视图。
图7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沿着图1的B-B线的切断剖面图。
图9是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容器主体的主体构成片材的俯视图,且将成为容器的内侧的面展示在我们面前。
图10是将构成内袋(内容器)的内袋构成片材重叠地接合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容器的主体构成片材的状态的俯视图,且将成为在内袋构成片材中划定收纳区域的面(内表面)的一方展示在我们面前。
图11是图9的A部的示意性放大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容器的正视图。
图13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容器的正视图。
图14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容器的正视图。
图15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局部放大的正视图。
图16是沿着图15的A-A线的切断剖面图。
图17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局部放大的正视图。
图18是构成第六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容器主体的主体构成片材的俯视图,且将成为容器的内侧的面展示在我们面前。
图19(a)是第七实施方式的容器的正视图,图19(b)是第七实施方式的容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专利文献1的容器在使用者的保持性(保持的容易性)方面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者的保持性良好的结构的容器及内容物填装容器。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例进行说明。另外,在所有附图中,对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利用图1至图11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对于本发明的容器的形态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是能够竖立的形态,也可以是设想不竖立而放平地配置的形态。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容器100具有底内档13(图1、图5),并且,如图1所示,底内档13载置于水平的载置面71的状态下是能够自立的自立容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事先未进行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容器100的各结构要素的位置关系(上下关系等)的说明是说明使容器100如图1所示那样自立的状态下的位置关系。但是,该说明中的位置关系未必与容器100的使用时或制造时的位置关系一致。
另外,对于容器100的各结构要素的位置关系而言,也有说明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的情况。
将容器100的正面侧(图1中的靠近我们的一侧)称为前方,将容器100的背面侧(图1中的里侧)称为后方,将面朝容器100的正面时的左侧(图1中的左侧)称为左方,将面朝容器100的正面时的右侧(图1中的右侧)称为右方。另外,有时将容器100的左右方向称为横宽方向。
如图1至图6中的任一个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容器100具备:收纳区域17,其是收纳内容物18的封闭空间;及容器主体20,其具有包围收纳区域17的躯干部11及从躯干部11突出的把手部12。
此处,躯干部11是在容器主体20中包围收纳区域17的部分,把手部12是在容器主体20中位于躯干部11的外部的部分。即,把手部12从躯干部11突出,是指躯干部11与把手部12相互连接且把手部12位于躯干部11的外部。把手部12是适合使用者把持的部分,使用者可把持把手部12而拿起容器100,或从容器100的收纳区域17将内容物18排出(典型的是,倒出)。
如图2所示,容器主体20由将多个薄膜层(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外侧薄膜22与内侧薄膜23的两个薄膜层)层叠而成的主体构成片材21所构成。主体构成片材21具有多个薄膜层彼此局部地非接合的非接合部24(图2),并且具有在非接合部24中的多个薄膜层彼此的层间封入有填充材料的填充部60。
封入于填充部60的填充材料可设为流体(气体或液体)、固体(例如,粉粒体、树脂颗粒等)或半固体(例如,发泡材料等),优选为空气等气体。
填充部60包含:形成于躯干部11的第一填充部61、及形成于把手部12的第二填充部62。而且,第一填充部61与第二填充部62相互连通。
根据本实施方式,形成于容器主体20的躯干部11的第一填充部61与形成于把手部12的第二填充部62相互连通,因此,能够提高躯干部11与把手部12的边界部的结构强度。因此,当使用者把持把手部12而拿起容器100时,能够抑制躯干部11相对于把手部12的晃动,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容器100整体。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使用者的保持性良好的结构的容器100,例如,在容器100为大容量(例如,1L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良好的保持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内容物填装容器200包括本实施方式的容器100、及收纳于收纳区域17的内容物18。
在本发明中,对于内容物18的种类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作为内容物18,例如,除了洗涤剂、漂白剂、柔软剂、洗发精、护发素、沐浴剂、饮料、食品等以外,还可列举机油、化学药品等。
另外,内容物18可以是液体(包含浆料状的物品),也可以是固体(例如,粒状物品(包括颗粒状物品)或粉状物品等)。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内容物18例如为液体。
在内容物18为液体的情况下,内容物18的粘度例如在30℃时优选为1mPa·s以上且12万mPa·s以下(利用B型粘度计测定。例如,利用东机产业公司制Visometer TV-10或Visometer TVB-10等测定),更优选为1mPa·s以上6万mPa·s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容器100具备由内袋构成片材41所构成的内袋40(内容器)。内袋40被容器主体20包围。内袋40具有收纳区域17。通过将内袋构成片材41弯折并将该内袋构成片材41的周缘部彼此相互接合而构成袋状的内袋40。
但是,在本发明中,内容器不限于由片材构成,例如,也可以是通过吹塑成形而构成。
关于容器100的正面形状,即,容器主体20的正面形状,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例如,如图1所示,容器主体20的正面形状呈纵长的大致四边形。
如图2所示,容器主体20的躯干部11具有:将收纳区域17夹于其间而相互相对的第一主面部20a及第二主面部20b。第一主面部20a位于正面侧,第二主面部20b位于背面侧。躯干部11形成为具有底内档13与顶内档14的袋状。
容器主体20的把手部12从躯干部11向侧方(图1中为右方)突出。
更详细而言,把手部12形成为半环状(C字状(图1中为左右反转后的C字状)),并且把手部12的两端部分别连接于躯干部11。而且,如图1所示,在容器主体20,在把手部12与躯干部11之间形成有(在前后)贯通该容器主体20的贯通部19。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贯通部19为贯通孔,但本发明不限于该例,贯通部19也可以是狭缝。
对于把手部12的把持方式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作为一例,使用者可以将手的第二指至第五指的四根手指伸入至贯通部19,用这些四根手指与第一指把持把手部12而拿起容器100。
对于内袋40的形状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内袋40形成为与容器主体20同样的形状。因此,内袋40位于躯干部11内,并且具有构成收纳区域17的部分、及位于把手部12内的部分。
在内袋40中,位于躯干部11内的部分形成为与躯干部11同样的形状,且具有将隔着收纳区域17夹于其间而位于正面侧的第一主面部40a及位于背面侧的第二主面部40b。在内袋40中,位于把手部12内的部分形成为与把手部12同样的形状。
在内袋40中,将位于把手部12内的部分的内部区域称为连通区域49(图2)。连通区域49与收纳区域17连通。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连通区域49在把手部12的两端部分别与收纳区域17连通。
如此,在把手部12内形成有与收纳区域17连通的连通区域49。由此,与容器100不具备连通区域49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容器100内能够收纳内容物18的容量增大,该增大的量相当于连通区域49的量。
另外,容器100包括被容器主体20包围的内容器(内袋40),且内容器具有收纳区域17与连通区域49。
即,内容器的一部分(构成连通区域49的部分)成为进入把手部12内的结构,因此,当从容器100将内容物18排出时,能够在把手部12内保持内容器的一部分(能够抑制内容器与内容物18一起相对于容器主体20相对地滑落)。因此,从容器100的内容物18的排出性变得良好。
如此,容器主体20的躯干部11在底部具有底内档13,在上端部具有顶内档14;在内袋40中,位于躯干部11内且构成收纳区域17的部分形成为与躯干部11同样的形状。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收纳区域17的容量。
容器100具有能够使内容物18从收纳区域17吐出的吐出部(例如,流出口15)。
对于容器100中的吐出部的配置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吐出部配置于与底部为相反侧的上端部。更具体而言,作为吐出部的流出口15是贯通顶内档14而设置的。例如,通过一体地具备倒出筒部15a和板状部15b而构成流出口15,其中,倒出筒部15a是使内容物18吐出的筒状,板状部15b是以在倒出筒部15a的轴向的一端相对于该轴向正交的方式设置的板状。板状部15b例如设置于内袋构成片材41中沿着躯干部11的顶内档14配置的部分的内表面或外表面。
吐出部不限于流出口,例如,也可以是具有止回功能的膜阀、或如下述第六实施方式那样的通过沿着开封预定部使容器100断裂而形成于容器100的部分。
此处,图1所示的中心轴AX是在将容器100载置于载置面71时经过底内档13的平面中心的铅垂轴。将中心轴AX设为容器100的中心轴。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流出口15配置于以容器100的中心轴AX为基准而与把手部12相反的一侧。在图1中,把手部12配置于比中心轴AX更靠向右侧的位置,流出口15配置于比中心轴AX更靠向左侧的位置。
即,容器100具备能够使内容物18从收纳区域17吐出的吐出部(流出口15),吐出部配置于以该容器100的中心轴AX为基准而与把手部12相反的一侧。
通过使吐出部(流出口15)与把手部12成为这种位置关系,使用者能够更容易且稳定地进行把持把手部12而保持容器100并使内容物18从吐出部吐出的动作。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倒出筒部15a朝与把手部12相反的一侧倾斜。即,在图1中,倒出筒部15a的轴向朝左侧倾斜。通过这种结构,能够更容易地进行使内容物18从吐出部吐出的动作。
更详细而言,如图1及图4所示,顶内档14包含第一部分14a、及连接于第一部分14a的前侧的第二部分14b。
第一部分14a例如朝向右方下降倾斜或水平地配置。
第二部分14b配置于比中心轴AX更靠向左侧的位置,并且朝向左方下降倾斜。
而且,流出口15的板状部15b是沿着第二部分14b配置。由此,倒出筒部15a的轴向朝左侧倾斜。
容器100进一步具备相对于流出口15的倒出筒部15a能够装卸地安装的盖16。盖16例如是螺旋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利用盖16将流出口15的前端的开口封闭,由此,收纳区域17成为封闭空间。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例,也可以是如下述的其他实施方式所示,在制造袋状的容器100的状态下收纳区域17成为封闭空间。
接下来,对于容器100中的填充部60的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填充部60包含:环绕状填充部63(图5、图1),其沿着底内档13的周边形成为环绕状;倾斜填充部64、65、及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6、67,它们形成于躯干部11的前表面侧即第一主面部20a;上下延伸填充部68、及交叉填充部69、70,它们形成于把手部12的前表面侧;倾斜填充部64、65、及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6、67,它们形成于躯干部11的背面侧即第二主面部20b;以及,上下延伸填充部68、及交叉填充部69、70,它们形成于把手部12的背面侧。
第一填充部61包含形成于第一主面部20a及第二主面部20b的倾斜填充部64、65、及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6、67而构成。
第二填充部62包含形成于把手部12的前表面侧及背面侧的上下延伸填充部68、及交叉填充部69、70而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填充部60的整体一连串地形成。但是,在本发明中,容器100也可以具备相互独立的多个填充部。
如果对第一填充部61中形成于第一主面部20a的部分进行说明,则倾斜填充部64的下端是在第一主面部20a的下端部的左半部与环绕状填充部63连通。倾斜填充部64从第一主面部20a的下端的左半部朝向左斜上方延伸。倾斜填充部65的下端是在第一主面部20a的下端部的右半部与环绕状填充部63连通。倾斜填充部65从第一主面部20a的下端的右半部朝向右斜上方延伸。倾斜填充部64与倾斜填充部65以相互大致左右对称地配置。在倾斜填充部64的上端连接有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6。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6是沿着第一主面部20a的左缘部向上下(从躯干部的上端部侧向底部侧)延伸。在倾斜填充部65的上端连接有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是沿着第一主面部20a的右缘部向上下(从躯干部的上端部侧向底部侧)延伸。
另外,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6及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的一方或两方也可以是倾斜的。
第一填充部61中形成于第二主面部20b的部分配置为,例如,与第一填充部61中形成于第一主面部20a的部分前后对称。
如果对第二填充部62中形成于把手部12的前表面侧的部分进行说明,则交叉填充部69是在把手部12的上部例如大致水平地配置。交叉填充部69的左端与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连通。即,交叉填充部69是朝向第一填充部61延伸并且与第一填充部61连通的连通填充部。交叉填充部69与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连通的部位成为比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的上端更靠近下方的位置。
此处,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中,比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与交叉填充部69的连通部位更靠向下侧的部分,是将贯通部19夹于其间与上下延伸填充部68相对的相对部67a。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中,比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与交叉填充部69的连通部位更靠向上侧的部分称为上方延出部67b。
交叉填充部70配置于把手部12的下部,且将贯通部19夹于其间而与交叉填充部69相对地配置。即,交叉填充部70例如大致水平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交叉填充部70也是朝向第一填充部61延伸并且与第一填充部61(倾斜填充部65)连通的连通填充部。
上下延伸填充部68向上下延伸。上下延伸填充部68的上端与交叉填充部69的右端相互连通,且上下延伸填充部68的下端与交叉填充部70的右端相互连通。
第二填充部62中形成于把手部12的前表面侧的部分形成为沿着把手部12的半环状(C字状(图1中为左右反转后的C字状))。
另外,上下延伸填充部68也可以是倾斜的。
第二填充部62中形成于把手部12的背面侧的部分配置为,例如,与第二填充部62中形成于把手部12的背面侧的部分前后对称。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填充部62中形成于把手部12的前表面侧的部分的两端部分别与第一填充部61连通,并且第二填充部62中形成于把手部12的背面侧的部分的两端部分别与第一填充部61连通。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例,也可以是如下方式:只有第二填充部62中形成于把手部12的前表面侧的部分的两端部中的任一方与第一填充部61连通,或者,只有第二填充部62中形成于把手部12的背面侧的部分的两端部中的任一方与第一填充部61连通。
即,第二填充部62形成为半环状,且第二填充部62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方与第一填充部61连通。
如果更详细地进行叙述,则如下:第一填充部61中的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与第二填充部62在躯干部11与把手部12的边界部相互连通。通过以这样的方式使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与第二填充部62直接连通,尤其是能够提高对于沿上下方向作用的负荷的结构强度(耐负荷性),当使用者把持把手部12而拿起容器100时,能够进一步抑制躯干部11相对于把手部12的晃动。
尤其是,在以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为基准而位于相对于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两侧的区域的至少一方,多个薄膜层(外侧薄膜22与内侧薄膜23)彼此接合而成的接合部48c沿着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延伸的范围的整个区域连续地形成。由于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与刚性提高的接合部48c以上述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所以,能够提高对于沿上下方向作用的负荷的结构强度(耐负荷性),当拿起容器100时,能够实现良好的保持性。
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及接合部48c优选为:至少从把手部12的两端部与躯干部11的连接部位(2个部位)中的与上侧的连接部位对应的高度位置连续地形成至与下侧的连接部位对应的高度位置为止。即,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及接合部48c的上端位置优选为比贯通部19的上端位置更靠近上方,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及接合部48c的下端位置优选为比贯通部19的下端位置更靠近下方。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及接合部48c的上端位置可以是比躯干部11的上端位置更低的位置,也可以是该上端位置。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及接合部48c的下端位置可以是比躯干部11的下端位置更高的位置,也可以是该下端位置。
另外,由构成主体构成片材21的多个薄膜层(外侧薄膜22与内侧薄膜23)彼此接合而成的接合部不限于图1所示的接合部48c,而是形成于与填充部60的周围邻接的区域的整个区域。换言之,填充部60的形状由包围下述非接合部24的接合部划定。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贯通部19被第二填充部62中形成于把手部12的前表面侧的部分包围,并且被第二填充部62中形成于把手部12的背面侧的部分包围。
因此,能够将手指(例如,第二指至第五指的四根手指)伸入至贯通部19,并且用手把持经第二填充部62加强的半环状的把手部12,因此,把手部12的把持性变得更良好。
填充部60包含将贯通部19夹于其间而相互相对并且相互并列地延伸的第一并列延伸部(相对部67a)及第二并列延伸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8)。第一填充部61包含第一并列延伸部,第二填充部62包含第二并列延伸部。
通过填充部60具有第一并列延伸部与第二并列延伸部,而实现了容器100的把持性与躯干部11的保形性良好的结构。
此处,关于第一并列延伸部与第二并列延伸部相互并列地延伸的方式,不限于第一并列延伸部与第二并列延伸部相互平行地延伸的结构,第一并列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并列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也可以略微(例如,在30度以内)不同。第一并列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并列延伸部的延伸方向的角度差更优选为10度以内。另外,在第一並列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与第二並列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不同的情况下,从提高把持性的观点而言,更优选它们延伸方向彼此的角度是从底部朝向顶部方向张开的方向(以“八”字形状打开的方向)。
交叉填充部69的延伸方向及交叉填充部70的延伸方向相对于上下延伸填充部68的延伸方向交叉。关于交叉填充部69的延伸方向及交叉填充部70的延伸方向与上下延伸填充部68的延伸方向所成的角度,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优选为60度以上且120度以下,更优选为70度以上且110度以下。
另外,从把手部12的把持性及保形性的观点,优选为由交叉填充部69、上下延伸填充部68、交叉填充部70及相对部67a构成大致平行四边形的填充部。
关于交叉填充部69及交叉填充部70的长度与上下延伸填充部68及相对部67a的长度的关系,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为上下延伸填充部68及相对部67a的长度比交叉填充部69及交叉填充部70的长度长。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二填充部62包含在相对于第一并列延伸部(相对部67a)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交叉延伸部(交叉填充部69),交叉延伸部的一端与第一并列延伸部连通,交叉延伸部的另一端与第二并列延伸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8)连通。
另外,第二填充部62进一步包含相对于交叉延伸部(交叉填充部69)并列地延伸的第二交叉延伸部(交叉填充部70)。
另外,第二交叉延伸部(交叉填充部70)的一端与第一并列延伸部(相对部67a)连通,第二交叉延伸部的另一端与第二并列延伸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8)连通。
另外,第一填充部61的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具有:从该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与交叉填充部69的连通部位向下方延伸的相对部67a、及从该连通部位向上方延伸的上方延出部67b。
即,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包含:从该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与第二填充部62的连通部位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方向延出部(相对部67a)、及从该连通部位向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方向延出部(上方延出部67b)。通过这种结构,躯干部11的保形性及把手部12相对于躯干部11的稳定性得到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与第一并列延伸部(相对部67a)相比,第二并列延伸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8)形成为具有更大的直径。由此,把手部12的保形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与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6相比,相对部67a形成为具有更大的直径。由此,使用者把持把手部12而保持容器100时的躯干部11的保形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更详细而言,与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6相比,上方延出部67b形成为具有更大的直径,另外,与倾斜填充部64相比,倾斜填充部65形成为具有更大的直径。通过这些结构,使用者把持把手部12而保持容器100时的躯干部11的保形性也进一步得到提高,并且可通过将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6、倾斜填充部64设为小直径而增大内袋的容积,从而能够增加内容物的填充量。
另外,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具有上方延出部67b,该上方延出部67b向比该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与交叉填充部69的连通部位更高的上方延伸,因此,躯干部11中比该连通部位更靠向上侧的部分的保形性得到提高。因此,能够将内容物18收纳至躯干部11内的收纳区域17内的更高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把手部12在把手部12的外周侧及内周侧分别具有由主体构成片材21的多个薄膜层彼此(直接或间接地)相互接合而成的把手部密封部。其中,将把手部12的外周侧的把手部密封部称为把手部密封部48a(图1),将把手部12的内周侧(面向贯通部19的一侧)的把手部密封部称为把手部密封部48b(图1)。
把手部密封部可以通过由主体构成片材21的外侧薄膜22与内侧薄膜23直接接合而构成,也可以通过由外侧薄膜22与内侧薄膜23经由间隔层(例如,内袋构成片材41等)接合而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二填充部62沿着半环状的把手部12延伸。第二填充部62沿着把手部12延伸,是指第二填充部62沿着把手部12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第二填充部62的两端间的中间部形成有收缩部72。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收缩部72是在把手部12的外周侧形成于第二填充部62。由此,外周侧的把手部密封部48a的至少一部分倒向前侧或后侧。因此,把持把手部12时的手感变得柔软。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例,也可以通过在第二填充部62的两端间的中间部形成弯折部而使把手部密封部48a的至少一部分倒向前侧或后侧。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第二填充部62的两端间的中间部形成有收缩部72或弯折部。
另外,第二填充部62也可以在该第二填充部62的两端间局部地缩小直径,通过这种结构,也能够实现如下结构,即,在第二填充部62的两端间的中间部形成有收缩部72或弯折部,并且把手部密封部48a的至少一部分倒向前侧或后侧。
在第二填充部62形成有弯折部的情况下,容易实现如下结构,即,不仅外周侧的把手部密封部48a的至少一部分倒向前侧或后侧,并且内周侧的把手部密封部48b的至少一部分也倒向前侧或后侧。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把手部12的外周侧的把手部密封部48a的宽度尺寸大于把手部12的内周侧的把手部密封部48b的宽度尺寸。由此,加强把手部12的外周侧,因此,把手部12的刚性进一步得到提高,并且,把手部12中接触指尖的部位(把手部密封部48b)的手感变得更柔软。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主体构成片材21的多个薄膜层彼此局部地接合而成的局部接合部29形成于第一填充部61与第二填充部62的连通部位附近。
所谓连通部位附近,典型的是指与连通部位邻接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局部接合部29呈岛状配置于连通部位,且周围被连通部位包围。
此处,第二填充部62包含:朝向第一填充部61延伸并且与第一填充部61连通的连通填充部(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交叉填充部69、70)。
如果详细地进行叙述,则填充部60包含:在躯干部11与把手部12的边界部相互交叉及连通的第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相对部67a)、第二部分(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交叉填充部69)及第三部分(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上方延出部67b)。
第一部分形成于躯干部11,第二部分形成于把手部12,第三部分形成于躯干部11或把手部12。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三部分(上方延出部67b)形成于躯干部11。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填充部61包含第一部分及第三部分,第二填充部62包含第二部分。
而且,以在连通填充部(交叉填充部69)与第一填充部61的连通部位、即第一填充部61与第二填充部62的连通部位,相对于连通填充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填充部60的截面面积局部地变小的方式,形成有局部接合部29(参照图1、图2、图3、图7、图9、图10)。
通过该结构,能够适度地确保躯干部11与把手部12的边界部处的容器主体20的弯曲变形性。即,在延伸方向互不相同的多个填充部相交的连通部位,填充部的截面面积会变大,但是在不设置局部接合部29的情况下,填充部的截面面积具有如图3中假想线600所示的大小。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该连通部位附近形成局部接合部29,能够如图3中实线所示那样使该连通部位处的填充部的截面面积局部地变小,因此,该连通部位的弯曲变形性得到提高。因此,把手部12不会相对于躯干部11而朝预料不到的方向变形,从而能够容易地实现朝所期望的方向弯折的结构。即,例如,如图2及图4至图6所示,能够实现把手部12从躯干部11笔直地朝侧方(右方)延伸的结构。
更详细而言,在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的交叉部(相对部67a、交叉填充部69及上方延出部67b的交叉部)形成有局部接合部29。即,通过在朝三个方向延伸的填充部的交叉部形成局部接合部29,从而该交叉部的弯曲变形性得到提高。
如图1、图9及图10所示,局部接合部29呈岛状地形成于非接合部24。在非接合部24呈岛状地形成有局部接合部29,是指在远离主体构成片材21的外侧薄膜22与内侧薄膜23的接合部且包围非接合部24的部分的位置,在非接合部24形成有局部接合部29。
通过在非接合部24呈岛状地形成有局部接合部29,从而在第一填充部61和第二填充部62中的与连通填充部的连通部位附近、即填充部60的第一部分(相对部67a)、第二部分(交叉填充部69)及第三部分(上方延出部67b)的交叉部,如图1、图3及图7所示,在将局部接合部29夹于其间的两侧分别形成有连通部111、112。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连通部111、112是第二部分(交叉填充部69)与第一部分及第三部分(相对部67a及上方延出部67b)连通的部分。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例,连通部111、112也可以是第一部分至第三部分中任意组合的部分彼此连通的部分。
通过局部接合部29形成为岛状,与如图17所示的局部接合部29为半岛状的形态(下述)相比,能够稳定地获得把手部12的高机械强度。另外,由于在局部接合部29的周围存在填充部60,所以在把手部12的前侧与背面侧的两方形成有局部接合部29的情况下,不管容器100的前侧的局部接合部29与背面侧的局部接合部29的位置相互相同还是相互偏离,均能够实现把手部12的高机械强度,也能够抑制把手部12相对于躯干部11的扭曲。
通过在将局部接合部29夹于其间的两侧分别形成有连通部111、112,能够使局部接合部29的形成部位处的填充部60的机械强度在将局部接合部29夹于其间的两侧部分保持良好的平衡。
对于局部接合部29的形状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局部接合部29形成为圆形。
另外,第一填充部61和第二填充部62中的与连通填充部的连通部位是指图7中假想线所示的BL附近。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局部接合部29配置于沿着第一部分(相对部67a)与第三部分(上方延出部67b)的合流区域115(图7)和第二部分(交叉填充部69)的边界线BL(图7)的位置。换言之,局部接合部29配置于边界线BL的附近。局部接合部29的位置与边界线BL的距离优选为30mm以内,更优选为15mm以内。
由此,能够适度地确保容器主体20中沿着边界线BL的部分(或其附近的部分)处的弯曲变形性,因此,能够实现把手部12相对于躯干部11朝所期望的方向弯折的结构。而且,能够充分地确保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的连续性,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容器主体20中形成有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的部分的机械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容器100具备:使外部气体导入至内袋40(内容器)的外表面与容器主体20的内表面之间的外部气体导入部73(图1、图8)。
如图8所示,外部气体导入部73例如由躯干部11中面向贯通部19的部位与内袋40中面向贯通部19的部位的间隙所构成。但是,只要能够将外部气体导入,则外部气体导入部73的设置位置可以形成于任意位置。
通过容器100具备外部气体导入部73,当将内容物18从容器100排出时,内袋40能够容易地独立于容器主体20而进行收缩,因此,提高内容物18从容器100的排出性。
如图2所示,容器100具备构成容器主体20的主体构成片材21和构成内袋40的内袋构成片材41而构成。
如图9所示,主体构成片材21是通过将构成容器主体20的外表面侧的外侧薄膜22与构成容器主体20的内表面侧的内侧薄膜23相互地层叠及接合而构成。即,作为一例,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主体构成片材21包括外侧薄膜22和内侧薄膜23的两层薄膜层。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例,主体构成片材21也可以具有除外侧薄膜22及内侧薄膜23以外的薄膜层。
在主体构成片材21中,形成有外侧薄膜22与内侧薄膜23局部地非接合的非接合部24。例如,对外侧薄膜22或内侧薄膜23的一方或两方的相对于另一方相对的面,局部地实施非接合处理。非接合处理可通过涂布非接合剂(所谓“去粘剂”)而成为去粘状态而容易地形成。作为去粘剂,只要能够防止外侧薄膜22与内侧薄膜23的接合,则可使用任意产品。作为去粘剂,例如,可优选地使用用于胶版印刷、柔性印刷、活版印刷(凸版印刷)的各种印刷的印刷用油墨、中性油墨、去粘专用油墨等。另外,可优选地使用热固化型或紫外线固化型的油墨。
实施了非接合处理的范围成为非接合部24。通过将填充材料封入至非接合部24,而形成填充部60。
填充部60并非必须限定于形成于非接合部24的全部,也可以形成于多个的非接合部24的一部分。
优选为:除了具有非接合部24以外,还具有内侧薄膜23的整面接合于外侧薄膜22的一个面的接合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便是如此。
作为外侧薄膜22与内侧薄膜23的接合的方法,作为一例,能够使用热密封、超声波密封、利用粘合剂的接合等。
另外,例如,在形成了主体构成片材21的阶段,形成有外侧薄膜22与内侧薄膜23局部地接合而成的局部接合部29。另外,关于局部接合部29的形成方法,除了与上述的外侧薄膜22与内侧薄膜23的接合相同的方法以外,还可以使用超声波点焊机、粘合密封等对微小区域的接合有效的方法。
外侧薄膜22及内侧薄膜23的各自也呈多层结构。另外,内袋构成片材41也呈多层结构。
作为一例,外侧薄膜22呈通过将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及第四层依次层叠而构成的四层结构。
其中,第一层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延伸尼龙(ONy)构成。作为第一层的主要功能,可列举:使容器主体20具有光泽感及印刷适性(printability),并且确保容器主体20的刚性。
第二层例如是在该第二层中的第一层侧的面蒸镀有氧化硅及/或氧化铝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构成的透明蒸镀PET的层。作为第二层的主要功能,可列举:使容器主体20具有阻气性。
第三层例如由延伸尼龙构成。作为第三层的主要功能,可列举:确保容器主体20的耐针孔性。
第四层例如由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LLDPE)构成。作为第四层的主要功能,可列举:确保与内侧薄膜23的热密封性、外侧薄膜22彼此的热密封性、及与内袋构成片材41的热密封性。
作为内侧薄膜23的层结构,可采用与外侧薄膜22同样的层结构。但是,构成外侧薄膜22及内侧薄膜23的各层的材料不限于上述例。另外,内侧薄膜23也可以具有与外侧薄膜22不同的层结构。
主体构成片材21例如具有:第一薄片部31,其是构成第一主面部20a的部分;第二薄片部32,其是构成第二主面部20b的部分;底内档构成薄片部38,其是构成底内档13的部分;第一把手构成薄片部33,其是构成把手部12的前表面侧的部分;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34,其是构成把手部12的背面侧的部分;顶内档构成薄片部39,其是构成顶内档14的部分;及管状的延出部25。延出部25例如从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34向外侧延出。
在第一薄片部31与第一把手构成薄片部33之间、以及第二薄片部32与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34之间,分别形成有与贯通部19对应的贯通部35。
在顶内档构成薄片部39形成有供流出口15的倒出筒部15a插通的插通孔21a。
将主体构成片材21中除了顶内档构成薄片部39和延出部25以外的部分称为薄片主体部28。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非接合部24形成为与容器100的填充部60的形状对应的形状。非接合部24例如仅在延出部25的前端的开放端24a与外部连通。
对于外侧薄膜22中构成薄片主体部28的部分的周缘部而言,例如,除了第一薄片部31中与贯通部35邻接的部位、第二薄片部32中与贯通部35邻接的部位、及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34中与延出部25的基端对应的部位以外,成为未被内侧薄膜23覆盖的露出部26。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顶内档构成薄片部39的整体例如由外侧薄膜22构成,不包含内侧薄膜23。因此,外侧薄膜22中构成顶内档构成薄片部39的部分的整体成为未被内侧薄膜23覆盖的露出部26。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例,顶内档构成薄片部39也可以是外侧薄膜22与内侧薄膜23的层叠结构。
在延出部25中,外侧薄膜22的外形线与内侧薄膜23的外形线在俯视图中相互一致。
露出部26成为:主体构成片材21与内袋构成片材41的接合部(内外密封部43)、及主体构成片材21彼此的接合部(主体密封部48)。
作为一例,构成内袋40的内袋构成片材41呈通过将第一层、第二层及第三层依次层叠而构成的三层结构。
其中,第一层例如由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构成。作为第一层的主要功能,可列举:确保与主体构成片材21的热密封性(与外侧薄膜22的热密封性)。
第二层例如是在该第二层中的第一层侧的面蒸镀有氧化硅及/或氧化铝的由延伸尼龙构成的透明蒸镀延伸尼龙的层。作为第二层的主要功能,可列举:确保阻气性及耐针孔性。
第三层例如由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构成。作为第三层的主要功能,可列举:确保内袋构成片材41彼此的热密封性。
另外,内袋构成片材41的层结构不限于此处所说明的结构。
如图10所示,在主体构成片材21上层叠内袋构成片材41,并且外侧薄膜22的露出部26与内袋构成片材41的周缘部相互接合而形成内外密封部43(参照图2),由此,由主体构成片材21与内袋构成片材41构成容器构成片材51。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内袋构成片材41具有:与第一薄片部31为相同形状的部分、与第二薄片部32为相同形状的部分、与底内档构成薄片部38为相同形状的部分、及与顶内档构成薄片部39为相同形状的部分,这些部分分别重叠于第一薄片部31、第二薄片部32、底内档构成薄片部38、及顶内档构成薄片部39。内袋构成片材41进一步具有:比第一把手构成薄片部33小一圈的形状的部分、及比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34小一圈的形状的部分,这些部分分别重叠于第一把手构成薄片部33及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34。
在内袋构成片材41中与各贯通部35对应的部位,形成有比贯通部35大一圈的贯通部45。
另外,在图10中,方便起见,将构成内袋40的内袋构成片材41的密封边界线41a以实线表示。当使用容器构成片材51而形成容器100时,密封边界线41a是内袋构成片材41彼此接合(密封)的区域与内袋构成片材41中的其他区域的边界线。
在内袋构成片材41中与顶内档构成薄片部39重叠的部分,形成有供流出口15的倒出筒部15a插通的插通孔41b。
流出口15的板状部15b例如设置于内袋构成片材41中与顶内档构成薄片部39重叠的部分的内表面。倒出筒部15a穿过内袋构成片材41的插通孔41b及顶内档构成薄片部39的插通孔21a朝这些薄片的外表面侧突出。
容器构成片材51在图10所示的弯折线81、弯折线82及弯折线84分别谷折(valleyfold),并且在弯折线83山折(mountain fold),在该状态下容器构成片材51的周缘部彼此接合,由此,容器构成片材51形成为双层结构的袋状。此处,所谓“谷折”是指朝向图10中的里侧凸出的弯折方式,所谓“山折”是指朝向图10中的靠近我们的一侧凸出的弯折方式。
即,通过内袋构成片材41的缘部彼此接合而形成内袋密封部42(参照图2),从而由内袋构成片材41形成内袋40。另外,在主体构成片材21中的构成容器主体20的底部的部分与构成把手部12的部分,外侧薄膜22彼此分别相互接合而形成主体密封部48(参照图2),由此,主体构成片材21形成为袋状。
作为内袋构成片材41彼此的接合方法、以及外侧薄膜22彼此的接合方法,作为一例,可以使用热密封、超声波密封、利用粘合剂的接合等。
容器构成片材51形成为双层的袋状之后,从延出部25的开放端24a将填充材料注入至非接合部24,例如,在与延出部25的基端侧连接的部位将非接合部24密封。由此,将填充材料封入至非接合部24而形成填充部60。另外,对于填充部60的内部的压力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为高于大气压的压力,例如,可设为10kPa以上且500kPa以下(表压)。形成填充部60之后,例如,将延出部25切除。
以此方式获得容器100。但是,也可以是在容器100的状态下还残留有延出部25。
如此,躯干部11具有将收纳区域17夹于其间而相互相对的第一主面部20a及第二主面部20b,主体构成片材21包含:第一薄片部31,其构成第一主面部20a;第二薄片部32,其构成第二主面部20b;及第一把手构成薄片部33,其与第一薄片部31连续;且由第一把手构成薄片部33构成把手部12。进一步,在第一薄片部31形成有第一填充部61(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把手构成薄片部33形成有第二填充部62(的至少一部分)。
更详细而言,主体构成片材21进一步包含与第二薄片部32连续的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34,第一把手构成薄片部33与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34相互重叠而构成把手部12。
在第二薄片部32也形成有第一填充部61(的一部分),在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34也形成有第二填充部62(的一部分)。
制作容器100之后,通过流出口15的倒出筒部15a将内容物18填充至收纳区域17之后,在流出口15安装盖16,由此获得在收纳区域17封入有内容物18的内容物填装容器200。
容器主体20具有:第一连通部位,其由形成于第一薄片部31的第一填充部61与形成于第一把手构成薄片部33的第二填充部62中的连通填充部相互连通而成;及第二连通部位,其由形成于第二薄片部32的第一填充部61与形成于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34的第二填充部62中的连通填充部相互连通而成。
而且,第一连通部位与第二连通部位在第一主面部20a与第二主面部20b的相对方向上相互重叠。
即,本实施方式的容器100成为,在互不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的填充部彼此的连通部位(即,第一连通部位和第二连通部)在第一主面部20a与第二主面部20b的相对方向上相互重叠而成的结构,因此,成为如下结构,即,在第一连通部位与第二连通部位重叠的部分,截面面积较大的填充部局部地集中,前表面侧的填充部与背面侧的填充部相互朝前后方向推挤的力容易局部地增强。
但是,如上所述,在互不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的填充部的连通部位附近形成有局部接合部29。由此,能够使填充部的截面面积在连通部位局部地变小,因此,能够适度地抑制前表面侧的填充部与背面侧的填充部相互朝前后方向推挤的力。其结果,如上所述,能够容易地实现把手部12相对于躯干部11朝所期望的方向弯折的结构。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该例,也可以在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34不形成第二填充部62。另外,把手部12也可以是仅由第一把手构成薄片部33构成(不包含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34而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第一薄片部31和第二薄片部32分别形成有局部接合部29(参照图3、图9、图10)。更详细而言,在第一连通部位附近和第二连通部位附近分别形成有局部接合部29。因此,能够在第一连通部位与第二连通部位(即,在容器主体20的前表面侧与背面侧)实现填充部的刚性的良好的平衡。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实现把手部12从躯干部11笔直地朝侧方(右方)延伸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薄片部31的局部接合部29与第二薄片部32的局部接合部29是相互相同的形状。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例,第一薄片部31的局部接合部29与第二薄片部32的局部接合部29也可以是互不相同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薄片部31的局部接合部29与第二薄片部32的局部接合部29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重叠。即,当沿第一主面部20a与第二主面部20b的相对方向观察容器100时,第一薄片部31的局部接合部29与第二薄片部32的局部接合部29的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
因此,能够在第一连通部位与第二连通部位实现填充部的刚性的良好的平衡,能够更容易地实现把手部12从躯干部11笔直地朝侧方(右方)延伸的结构。
更详细而言,第一薄片部31的局部接合部29的实质上的整体与第二薄片部32的局部接合部29的实质上的整体在前后方向上重叠。
此处,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二填充部62的两端部各自与第一填充部61连通。而且,在第二填充部62与第一填充部61的连通部中,在上侧、即配置于流出口15的附近的一方的连通部位附近,形成有局部接合部29。即,并非是在相对部67a、交叉填充部70及倾斜填充部65的交叉部,而是在相对部67a、交叉填充部69及上方延出部67b的交叉部,形成有局部接合部29。
如此,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容器100具备能够使内容物18从收纳区域17吐出的吐出部(流出口15),填充部60包含:第一填充部61,其配置于躯干部11并且包含第一部分(相对部67a);及第二填充部62,其配置于把手部12并且包含第二部分(交叉填充部69);第二填充部62形成为半环状,在第二填充部62的一端部与另一端部各自具有与第一填充部61连通的连通填充部(交叉填充部69、70),并且,以如下方式形成有局部接合部29,即,在与第二填充部62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中配置于吐出部的附近的一方对应的连通部位,相对于连通填充部(交叉填充部69)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填充部60的截面面积局部地变小。
由此,能够实现把手部12中靠近吐出部(流出口15)的部分相对于躯干部11朝所期望的方向弯折的结构(从躯干部11笔直地朝侧方(右方)延伸的结构)。因此,当使用者把持把手部12而保持容器100并使内容物18从吐出部排出时,能够抑制躯干部11相对于把手部12的晃动,因此,内容物18的排出变得更容易。
此处,根据上述说明可知,躯干部11具有底部(底内档13),吐出部(流出口15)配置于与底部为相反的一侧、即躯干部11的上部,把手部12从躯干部11向侧方突出,第二填充部62的上述一端部配置于比第二填充部62的上述另一端部更靠近上方的位置,并且,以如下方式形成有局部接合部29,即,在与第二填充部62的上述一端部对应的连通部位,相对于连通填充部(交叉填充部69)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填充部60的截面面积局部地变小。
由于躯干部11具有底内档13,所以如图6所示,关于躯干部11的下部的倾斜填充部65,形成于第一主面部20a的倾斜填充部65与形成于第二主面部20b的倾斜填充部65朝向下方相互逐渐分离。
因此,具有如下倾向:即,第一主面部20a中的相对部67a、交叉填充部70及倾斜填充部65的连通部位与第二主面部20b中的相对部67a、交叉填充部70及倾斜填充部65的连通部位朝前后推挤的力,弱于第一主面部20a中的相对部67a、交叉填充部69及上方延出部67b的连通部位与第二主面部20b中的相对部67a、交叉填充部69及上方延出部67b的连通部位朝前后推挤的力。
另外,通过局部接合部29形成于上侧的连通部位附近(相对部67a、交叉填充部69及上方延出部67b的交叉部),当把持把手部12而保持容器100并从流出口15使内容物18排出时,容易在更便于对准流出口15的方向上操作。
因此,从充分确保躯干部11与把手部12的边界部的结构强度的观点而言,仅在上侧的连通部位(相对部67a、交叉填充部69及上方延出部67b的交叉部)与下侧的连通部位(相对部67a、交叉填充部70及倾斜填充部65的交叉部)中的一方形成局部接合部29的情况下,认为仅在上侧的连通部位附近形成局部接合部29较为合理。尤其是,在容器100为大容量尺寸的情况下,仅在上侧的连通部位形成局部接合部29,在下侧的连通部位不形成局部接合部29,由此,容器100的保持性优异。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例,例如,在并非为大容量尺寸的容器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上侧的交叉部与下侧的交叉部的两方形成局部接合部29。
图11是图9所示的A部的示意性放大图。
如图11所示,在外侧薄膜22及内侧薄膜23中的构成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34的部分中形成把手部12的外周侧的部分的边缘(外形线),局部地形成有收缩部36、37(成为向内凹陷的弯曲点的部分)。
通过在外侧薄膜22及内侧薄膜23形成有这种收缩部36、37,受把手部12的第二填充部62立体地膨胀时产生的应变的影响而能够容易地形成如图1所示的收缩部72。
进一步,如图11所示,成为把手部12的外周侧的把手部密封部48a的露出部26的宽度尺寸W1大于成为把手部12的内周侧的把手部密封部48b的露出部26的宽度尺寸W2。
由此,能够实现如上所述的把手部12的外周侧的把手部密封部48a的宽度尺寸大于把手部12的内周侧的把手部密封部48b的宽度尺寸的结构。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利用图12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容器100在以下说明的方面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容器100不同,在其他方面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容器100相同。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于第二填充部62遍及该第二填充部62的两端间连续地形成的例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第二填充部62在该第二填充部62的两端间局部地不连续地形成。
即,在把手部12,形成有通过主体构成片材21的外侧薄膜22与内侧薄膜23相互接合而构成的不连续部74,通过该不连续部74将第二填充部62分割。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不连续部74形成于上下延伸填充部68。更详细而言,不连续部74配置于上下延伸填充部68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因此,上下延伸填充部68被平分为上下两部分。
不连续部74在相对于该上下延伸填充部68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横断上下延伸填充部68。如图12所示的例那样,优选为:上下延伸填充部68的长度方向上的不连续部74的尺寸小于相对于上下延伸填充部68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不连续部74的尺寸。
把手部12中形成有不连续部74的部位与把手部12中形成有第二填充部62的部位相比,在结构上较弱。因此,通过把手部12中形成有不连续部74的部位产生变形,而吸收把手部12的第二填充部62立体地膨胀时产生的应变。其结果,例如,在不连续部74的上方及下方的各自中,形成有把手部12成为收缩形状的收缩部72。
更详细而言,把手部12在收缩部72朝贯通部19的内侧凸出地略微弯折。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在第二填充部62的两端间的中间部形成有收缩部或弯折部。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把手部密封部48a倒向前侧或后侧,并且把手部密封部48b也倒向后侧。因此,把手部12的手感变得更柔软。
把手部12的前表面侧的不连续部74与背面侧的不连续部74(第一把手构成薄片部33中的不连续部74与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34中的不连续部74)优选为配置于相互在前后重叠的位置。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利用图13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容器100在以下说明的方面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容器100不同,在其他方面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容器100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不连续部74配置于:交叉填充部70的左端部和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与倾斜填充部65的边界部之间。因此,第二填充部62仅在一端部与第一填充部61连通,且在另一端部不与第一填充部61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是通过把手部12中形成有不连续部74的部位产生变形而吸收把手部12的第二填充部62立体地膨胀时产生的应变。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填充部61与第二填充部62也是在交叉填充部69的左端部和相对部67a与上方延出部67b的边界部相互连通。因此,使用者对容器100的保持性变得良好。
不连续部74不限于配置于如本实施方式所示的位置,例如,也可以配置于交叉填充部69的左端部和相对部67a与上方延出部67b的边界部之间。
另外,不连续部74的左右尺寸也可以大于本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即,不连续部74遍及上下延伸填充部68的下端部和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67与倾斜填充部65的边界部之间而形成,且填充部60不具备交叉填充部70。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利用图14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容器100在以下说明的方面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容器100不同,在其他方面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容器100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把手部12中被第二填充部62包围的区域形成有C字状等形状的狭缝75,通过将把手部12中被狭缝75包围的部分回折而形成贯通部19。换言之,贯通部19平常是被把手部12中被狭缝75包围的部分闭合,通过将该部分回折而使贯通部19开口。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容器100不具备流出口15,取而代之具备开封预定部76。开封预定部76配置于横穿收纳区域17的端部的位置。
优选为在开封预定部76形成有开封引导线。开封引导线由形成于容器主体20与内袋40的至少一方的半切槽、形成于容器主体20的齿孔线(perforated line)或易开封薄膜等构成。但是,也可以在开封预定部76不形成开封引导线。
使用者通过沿着开封预定部76使容器100断裂而在容器100形成流出口(吐出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填充部60也包含形成于躯干部11的第一填充部61、及形成于把手部12的第二填充部62,且第一填充部61与第二填充部62相互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填充部62无法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容器100那样明确地区分为延伸方向不同的上下延伸填充部68与交叉填充部69、70,而是一边从躯干部11朝向外侧凸出地弯曲一边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在这种形状的情况下,第一填充部61与第二填充部62也是相互连通的,因此,使用者对容器100的保持性变得良好。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利用图15及图16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容器100在以下说明的方面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容器100不同,在其他方面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容器100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5及图16所示,在沿第一主面部20a与第二主面部20b的相对方向(前后方向)观察容器100时,第一薄片部31的局部接合部29与第二薄片部32的局部接合部29配置于相互偏离的位置。由此,如图16所示,能够使前表面(第一薄片部31)侧的连通部111与连通部112的大小的平衡、和背面(第二薄片部32)侧的连通部111与连通部112的大小的平衡互不相同。因此,虽然也取决于填充部60的形状等条件,但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可期待能够减小前表面侧的连通部111及连通部112与背面侧的连通部111及连通部112推挤的力。因此,可期待把手部12相对于躯干部11的方向的稳定性得到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两个局部接合部29配置于沿着边界线BL(图15)的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实现把手部12相对于躯干部11朝所期望的方向弯折的结构,并且能够充分确保容器主体20中形成有第一部分(相对部67a)与第三部分(上方延出部67b)的部分的机械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能够提供使用者的保持性良好的结构的容器100,并且能够容易地实现把手部12相对于躯干部11朝所期望的方向弯折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沿前后方向观察容器100时,第一薄片部31的局部接合部29的外形线与第二薄片部32的局部接合部29的外形线相互重叠。即,在沿第一主面部20a与第二主面部20b的相对方向观察容器100时,第一薄片部31的局部接合部29与第二薄片部32的局部接合部29的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但重叠部位较少。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第一连通部位与第二连通部位实现填充部的刚性的良好的平衡,能够更容易地实现把手部12从躯干部11笔直地朝侧方(右方)延伸的结构。
〔第六实施方式〕
接下来,利用图17及图18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容器100在以下说明的方面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容器100不同,在其他方面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容器100相同。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局部接合部29呈岛状形成于非接合部24的例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及图18所示,局部接合部29与主体构成片材21的外侧薄膜22和内侧薄膜23的接合部且包围非接合部24的部分连续地形成。
更详细而言,局部接合部29形成为:从主体构成片材21的外侧薄膜22与内侧薄膜23的接合部且包围非接合部24的部分朝向非接合部24内突出的形状。换言之,局部接合部29形成为半岛状。
在图17及图18的例中,第一薄片部31的局部接合部29与第二薄片部32的局部接合部29相互朝相反方向延伸并且以在前后方向上互不重叠的方式配置。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薄片部31的局部接合部29与第二薄片部32的局部接合部29也可以是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重叠。在这些局部接合部29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重叠的情况下,既可以是(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局部接合部29的整体彼此重叠,也可以是(如第五实施方式那样)局部接合部29的一部分彼此重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两个局部接合部29也配置于沿着边界线BL(图17)的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使第一连通部位及第二连通部位处的填充部60的截面面积局部地变小,因此,能够实现把手部12相对于躯干部11朝所期望的方向弯折的结构,并且能够充分确保容器主体20中形成有第一部分(相对部67a)与第三部分(上方延出部67b)的部分的机械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能够提供使用者的保持性良好的结构的容器100,并且能够容易地实现把手部12相对于躯干部11朝所期望的方向弯折的结构。
〔第七实施方式〕
接下来,利用图19(a)及图19(b)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把手部12向躯干部11的侧方突出的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把手部12向躯干部11的上方突出。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容器100可由使用者以手提的方式保持。
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填充部60也包含形成于躯干部11的第一填充部61、及形成于把手部12的第二填充部62,且第一填充部61与第二填充部62相互连通。
因此,使用者对容器100的保持性变得良好。
如图19(b)所示,容器100例如具备从第一主面部20a向上方突出的第一把手部12和从第二主面部20b向上方突出的第二把手部12这样相互独立地形成的两个把手部12。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例,容器100也可以仅具备第一把手部12或第二把手部12的任一方。
图19(b)的例中,把手部12形成为倒U字状(即半环状),且把手部的12的两端部分别与躯干部11的上端部连接。
对于躯干部11的形状或容器100中的填充部60的配置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躯干部11形成为正视图中的大致圆形,填充部60包含:沿着第一主面部20a的周缘部形成(例如,形成为圆环状)的第一填充部61、及沿着第二主面部20b的周缘部形成(例如,形成为圆环状)的第一填充部61。
另外,各把手部12侧的第二填充部62例如沿着各把手部12形成为倒U字状(半环状),并且,在各把手部12的两端部分别与第一主面部20a的第一填充部61及第二主面部20b的第一填充部61连通。
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内袋例如仅配置于躯干部11内。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变化例,也包含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各种变形、改良等方式。
例如,也可以不在容器100形成贯通部19。即,对于把手部12中被第二填充部62包围的部分,例如,也可以利用由主体构成片材21或内袋构成片材41等所构成的膜来封闭。
另外,在上文中,对于相对部67a遍及第二填充部62的两端间连续地形成的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相对部67a的中途部分也可以是不连续的。
另外,在上文中,对于在把手部12形成有外周侧的把手部密封部48a与内周侧的把手部密封部48b的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不在把手部12形成将第一把手构成薄片部33与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34相互接合的密封部。
或者,可以在外周侧的把手部密封部48a的中途部分存在第一把手构成薄片部33与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34非接合的部位,也可以在内周侧的把手部密封部48a的中途部分存在第一把手构成薄片部33与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34非接合的部位。
例如,也可以不在把手部12形成连通区域49。即,收纳区域17也可以是在躯干部11内闭合的区域。另外,内容器(例如,内袋40)也可以不配置于把手部12内(内容器也可以仅配置于躯干部11内)。
另外,主体构成片材21的外侧薄膜22与内侧薄膜23也可以形成为相互相同的形状,并且以相互的外形线一致的方式重合。
进一步,主体构成片材21与内袋构成片材41也可以形成为相互相同的形状,并且以相互的外形线一致的方式重合。
另外,在上文中,对于容器100具备内袋40(内容器)的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不具备内袋40的容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局部接合部29配置于沿着边界线BL的位置,但只要为连通部位的填充部60的截面面积局部地变小的位置,则也可以配置于远离边界线BL的位置。
上述实施方式包含以下的技术思想。
<1>一种容器,其中,具备:
收纳区域,其是收纳内容物的封闭空间;及
容器主体,其具有包围上述收纳区域的躯干部、及从上述躯干部突出的把手部,
上述容器主体由将多个薄膜层层叠而成的主体构成片材所构成,
上述主体构成片材具有上述多个薄膜层彼此局部地非接合的非接合部,并且具有在上述非接合部中的上述多个薄膜层彼此的层间封入有填充材料的填充部,
上述填充部包含形成于上述躯干部的第一填充部、及形成于上述把手部的第二填充部,且
上述第一填充部与上述第二填充部相互连通。
<2>如<1>所述的容器,其中,上述第二填充部形成为半环状,并且,上述第二填充部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方与上述第一填充部连通。
<3>如<1>或<2>所述的容器,其中,上述把手部形成为半环状,并且该把手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上述躯干部,并且,
在上述容器主体中,在上述把手部与上述躯干部之间形成有贯通该容器主体的贯通部。
<4>如<3>所述的容器,其中,上述第二填充部沿着上述把手部延伸,上述第二填充部的两端间的中间部形成有收缩部或弯折部。
<5>如<4>所述的容器,其中,上述第二填充部在该第二填充部的两端间局部地不连续地形成。
<6>如<4>或<5>所述的容器,其中,上述第二填充部在该第二填充部的两端间局部地缩小直径。
<7>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上述把手部在该把手部的外周侧及内周侧分别具有由上述多个薄膜层彼此相互接合而成的把手部密封部,
上述把手部的外周侧的上述把手部密封部的宽度尺寸大于上述把手部的内周侧的上述把手部密封部的宽度尺寸。
<8>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上述填充部包含:将上述贯通部夹于其间而相互相对并且相互并列地延伸的第一并列延伸部及第二并列延伸部,
上述第一填充部包含上述第一并列延伸部,上述第二填充部包含上述第二并列延伸部。
<9>如<8>所述的容器,其中,与上述第一并列延伸部相比,上述第二并列延伸部形成为具有更大的直径。
<10>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具备能够使上述内容物从上述收纳区域吐出的吐出部,上述躯干部具有底部,在与该底部为相反侧的上述躯干部的上端部配置有上述吐出部,上述第一填充部具有从上述躯干部的上端侧向上述底部侧延伸的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该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与上述第二填充部在上述躯干部与上述把手部的边界部相互连通。
<11>如<10>所述的容器,其中,在以上述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为基准而位于相对于该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两侧的区域的至少一方,上述多个薄膜层彼此接合而成的接合部沿着上述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延伸的范围的整个区域连续地形成。
<12>如<11>所述的容器,其中,上述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包含:从该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与上述第二填充部的连通部位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方向延出部、及从该连通部位向与上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方向延出部。
<13>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上述第二填充部包含朝向上述第一填充部延伸并且与上述第一填充部连通的连通填充部,
在上述连通填充部与上述第一填充部的连通部位,以相对于上述连通填充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上述填充部的截面面积局部地变小的方式,形成有由上述多个薄膜层彼此局部地接合而成的局部接合部。
<14>如<13>所述的容器,其中,上述局部接合部呈岛状形成于上述非接合部。
<15>如<13>或<14>所述的容器,其中,上述躯干部具有将上述收纳区域夹于其间而相互相对的第一主面部及第二主面部,
上述主体构成片材包含:构成上述第一主面部的第一薄片部、构成上述第二主面部的第二薄片部、与上述第一薄片部连续的第一把手构成薄片部、及与上述第二薄片部连续的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
上述第一把手构成薄片部与上述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在上述第一主面部与上述第二主面部的相对方向上相互重叠而构成上述把手部,
在上述第一薄片部和上述第二薄片部分别形成有上述第一填充部,
在上述第一把手构成薄片部和上述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分别形成有上述第二填充部,
上述容器主体具有:第一连通部位,其由形成于上述第一薄片部的上述第一填充部与形成于上述第一把手构成薄片部的上述第二填充部中的上述连通填充部相互连通而成;及第二连通部位,其由形成于上述第二薄片部的上述第一填充部与形成于上述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的上述第二填充部中的上述连通填充部相互连通而成;并且,
上述第一连通部位与上述第二连通部位在上述相对方向上相互重叠。
<16>如<15>所述的容器,其中,在上述第一薄片部和上述第二薄片部分别形成有上述局部接合部。
<17>如<16>所述的容器,其中,在沿上述相对方向观察该容器时,上述第一薄片部中的上述局部接合部与上述第二薄片部中的上述局部接合部配置于相互偏离的位置。
<18>如<16>或<17>所述的容器,其中,在沿上述相对方向观察该容器时,上述第一薄片部中的上述局部接合部与上述第二薄片部中的上述局部接合部的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
<19>如<13>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具备能够使上述内容物从上述收纳区域吐出的吐出部,
上述第二填充部形成为半环状,
在上述第二填充部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各自具有与上述第一填充部连通的上述连通填充部,且
以如下方式形成有上述局部接合部,即,在与上述第二填充部的上述一端部及上述另一端部中配置于上述吐出部的附近的一方对应的上述连通填充部与上述第一填充部的上述连通部位,相对于上述连通填充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上述填充部的截面面积局部地变小。
<20>如<19>所述的容器,其中,上述躯干部具有底部,
上述吐出部配置于与该底部为相反侧的上述躯干部的上部,
上述把手部从上述躯干部朝侧方突出,
上述第二填充部的上述一端部配置于比上述第二填充部的上述另一端部更靠近上方的位置,
以如下方式形成有上述局部接合部,即,在与上述第二填充部的上述一端部对应的上述连通填充部和上述第一填充部的上述连通部位,相对于上述连通填充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上述填充部的截面面积局部地变小。
<21>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在上述把手部内形成有与上述收纳区域连通的连通区域。
<22>如<21>所述的容器,其中,具备被上述容器主体包围的内容器,并且,上述内容器具有上述收纳区域和上述连通区域。
<23>如<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具备能够使上述内容物从上述收纳区域吐出的吐出部,
上述吐出部配置于以该容器的中心轴为基准而与上述把手部相反的一侧。
<24>如<23>所述的容器,其中,上述吐出部具有吐出筒部,上述吐出筒部朝与上述把手部相反的一侧倾斜。
<25>一种内容物填装容器,其中,具备:
如<1>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及
内容物,其收纳于上述收纳区域。
进一步,上述实施方式包含以下的技术思想。
<26>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上述躯干部具有将上述收纳区域夹于其间而相互相对的第一主面部及第二主面部,
上述主体构成片材包含:构成上述第一主面部的第一薄片部、构成上述第二主面部的第二薄片部、及与上述第一薄片部连续的第一把手构成薄片部,
由上述第一把手构成薄片部构成上述把手部,
在上述第一薄片部形成有上述第一填充部,
在上述第一把手构成薄片部形成有上述第二填充部。
<27>如<26>所述的容器,其中,上述主体构成片材进一步包含与上述第二薄片部连续的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并且,
上述第一把手构成薄片部与上述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相互重叠而构成上述把手部。
<28>如<26>或<27>所述的容器,其中,在上述第二薄片部也形成有上述第一填充部,并且,
在上述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也形成有上述第二填充部。
<29>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上述躯干部具有底内档,并且,上述把手部从上述躯干部向侧方突出。
<30>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上述第二填充部的特征在于:
包含在相对于上述第一并列延伸部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交叉延伸部,
上述交叉延伸部的一端与上述第一并列延伸部连通,上述交叉延伸部的另一端与上述第二并列延伸部连通。
<31>如<30>所述的容器,其中,上述第二填充部包含相对于上述交叉延伸部并列地延伸的第二交叉延伸部。
<32>如<31>所述的容器,其中,上述第二交叉延伸部的一端与上述第一并列延伸部连通,且上述第二交叉延伸部的另一端与上述第二并列延伸部连通。
<33>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具备被上述容器主体包围的内容器,
上述内容器具有上述收纳区域,
该容器具备使外部气体导入至上述内容器的外表面与上述容器主体的内表面之间的外部气体导入部。
[符号说明]
11 躯干部
12 把手部
13 底内档
14 顶内档
14a 第一部分
14b 第二部分
15 流出口
15a 倒出筒部
15b 板状部
16 盖
17 收纳区域
18 内容物
19 贯通部
20 容器主体
20a 第一主面部
20b 第二主面部
21 主体构成片材
21a 插通孔
22 外侧薄膜
23 内侧薄膜
24 非接合部
24a 开放端
25 延出部
26 露出部
28 薄片主体部
29 局部接合部
31 第一薄片部
32 第二薄片部
33 第一把手构成薄片部
34 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
35 贯通部
36 收缩部
37 收缩部
38 底内档构成薄片部
39 顶内档构成薄片部
40 内袋
40a 第一主面部
40b 第二主面部
41 内袋构成片材
41a 密封边界线
41b 插通孔
42 内袋密封部
43 内外密封部
45 贯通部
48 主体密封部
48a 把手部密封部
48b 把手部密封部
48c 接合部
49 连通区域
51 容器构成片材
60 填充部
61 第一填充部
62 第二填充部
63 环绕状填充部
64 倾斜填充部
65 倾斜填充部
66 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
67 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
67a 相对部
67b 上方延出部
68 上下延伸填充部
69 交叉填充部
70 交叉填充部
71 载置面
72 收缩部
73 外部气体导入部
74 不连续部
75 狭缝
76 开封预定部
81、82、83、84 弯折线
91、92 水平延伸填充部
93、94 上下延伸填充部
100 容器
200 内容物填装容器
600 假想线。

Claims (25)

1.一种容器,其中,
具备:
收纳区域,其是收纳内容物的封闭空间;及
容器主体,其具有包围所述收纳区域的躯干部、及从所述躯干部突出的把手部,
所述容器主体由将多个薄膜层层叠而成的主体构成片材所构成,
所述主体构成片材具有所述多个薄膜层彼此局部地非接合的非接合部,并且具有在所述非接合部中的所述多个薄膜层彼此的层间封入有填充材料的填充部,
所述填充部包含形成于所述躯干部的第一填充部、及形成于所述把手部的第二填充部,
所述第一填充部与所述第二填充部相互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第二填充部形成为半环状,
所述第二填充部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第一填充部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把手部形成为半环状,并且该把手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躯干部,
在所述容器主体中,在所述把手部与所述躯干部之间形成有贯通该容器主体的贯通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第二填充部沿着所述把手部延伸,
在所述第二填充部的两端间的中间部形成有收缩部或弯折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第二填充部在该第二填充部的两端间局部地不连续地形成。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第二填充部在该第二填充部的两端间局部地缩小直径。
7.如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把手部在该把手部的外周侧及内周侧分别具有由所述多个薄膜层彼此相互接合而成的把手部密封部,
所述把手部的外周侧的所述把手部密封部的宽度尺寸大于所述把手部的内周侧的所述把手部密封部的宽度尺寸。
8.如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填充部包含将所述贯通部夹于其间而相互相对并且相互并列地延伸的第一并列延伸部及第二并列延伸部,
所述第一填充部包含所述第一并列延伸部,所述第二填充部包含所述第二并列延伸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容器,其中,
与所述第一并列延伸部相比,所述第二并列延伸部形成为具有更大的直径。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
具备能够使所述内容物从所述收纳区域吐出的吐出部,所述躯干部具有底部,在与该底部为相反侧的所述躯干部的上端部配置有所述吐出部,所述第一填充部具有从所述躯干部的上端侧朝所述底部侧延伸的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该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与所述第二填充部在所述躯干部与所述把手部的边界部相互连通。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容器,其中,
在以所述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为基准而位于相对于该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两侧的区域的至少一方,所述多个薄膜层彼此接合而成的接合部沿着所述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延伸的范围的整个区域连续地形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包含:第一方向延出部,其从该躯干部上下延伸填充部与所述第二填充部的连通部位沿第一方向延伸;及第二方向延出部,其从该连通部位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延伸。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第二填充部包含朝向所述第一填充部延伸并且与所述第一填充部连通的连通填充部,
在所述连通填充部与所述第一填充部的连通部位,以相对于所述连通填充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所述填充部的截面面积局部地变小的方式,形成有所述多个薄膜层彼此局部地接合而成的局部接合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局部接合部呈岛状地形成于所述非接合部。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躯干部具有将所述收纳区域夹于其间而相互相对的第一主面部及第二主面部,
所述主体构成片材包含:构成所述第一主面部的第一薄片部、构成所述第二主面部的第二薄片部、与所述第一薄片部连续的第一把手构成薄片部、及与所述第二薄片部连续的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
所述第一把手构成薄片部与所述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在所述第一主面部与所述第二主面部的相对方向上相互重叠而构成所述把手部,
在所述第一薄片部和所述第二薄片部分别形成有所述第一填充部,
在所述第一把手构成薄片部和所述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分别形成有所述第二填充部,
所述容器主体具有:第一连通部位,其由形成于所述第一薄片部的所述第一填充部与形成于所述第一把手构成薄片部的所述第二填充部中的所述连通填充部相互连通而成;及第二连通部位,其由形成于所述第二薄片部的所述第一填充部与形成于所述第二把手构成薄片部的所述第二填充部中的所述连通填充部相互连通而成,
所述第一连通部位与所述第二连通部位在所述相对方向上相互重叠。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容器,其中,
在所述第一薄片部和所述第二薄片部分别形成有所述局部接合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容器,其中,
在沿所述相对方向观察该容器时,所述第一薄片部中的所述局部接合部与所述第二薄片部中的所述局部接合部配置于相互偏离的位置。
18.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容器,其中,
在沿所述相对方向观察该容器时,所述第一薄片部中的所述局部接合部与所述第二薄片部中的所述局部接合部的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
19.如权利要求13~18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
具备能够使所述内容物从所述收纳区域吐出的吐出部,
所述第二填充部形成为半环状,
在所述第二填充部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分别具有与所述第一填充部连通的所述连通填充部,
以如下方式形成有所述局部接合部:在与所述第二填充部的所述一端部及所述另一端部中配置于所述吐出部的附近的一方对应的所述连通填充部与所述第一填充部的所述连通部位,相对于所述连通填充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所述填充部的截面面积局部地变小。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躯干部具有底部,
所述吐出部配置于与该底部为相反侧的所述躯干部的上部,
所述把手部从所述躯干部向侧方突出,
所述第二填充部的所述一端部配置于比所述第二填充部的所述另一端部更靠近上方的位置,
以如下方式形成有所述局部接合部:在与所述第二填充部的所述一端部对应的所述连通填充部和所述第一填充部的所述连通部位,相对于所述连通填充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所述填充部的截面面积局部地变小。
21.如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
在所述把手部内形成有与所述收纳区域连通的连通区域。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容器,其中,
具备被所述容器主体包围的内容器,
所述内容器具有所述收纳区域和所述连通区域。
23.如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
具备能够使所述内容物从所述收纳区域吐出的吐出部,
所述吐出部配置于以该容器的中心轴为基准而与所述把手部相反的一侧。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吐出部具有吐出筒部,
所述吐出筒部朝与所述把手部相反的一侧倾斜。
25.一种内容物填装容器,其中,
具备:
权利要求1~24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及
内容物,其收纳于所述收纳区域。
CN201880079175.2A 2018-10-04 2018-10-04 容器 Pending CN11144814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37280 WO2020070866A1 (ja) 2018-10-04 2018-10-04 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48146A true CN111448146A (zh) 2020-07-24

Family

ID=70055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9175.2A Pending CN111448146A (zh) 2018-10-04 2018-10-04 容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407120A1 (zh)
EP (1) EP3753859A4 (zh)
JP (1) JPWO2020070866A1 (zh)
CN (1) CN111448146A (zh)
TW (1) TW202023909A (zh)
WO (1) WO20200708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21625B2 (ja) * 2018-10-04 2022-08-18 花王株式会社 容器
DE102020113030B4 (de) * 2020-05-13 2022-05-12 Syster Tjarks Behältnis zur Aufnahme eines flexiblen Inhalts sowie Folienverpackung
JPWO2022168653A1 (zh) * 2021-02-05 2022-08-11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07554U (zh) * 1988-01-12 1989-07-20
JP2004142771A (ja) * 2002-10-23 2004-05-20 Fuji Seal Inc 袋状容器
US20080035519A1 (en) * 2004-11-24 2008-02-14 Swartz John R Carry Device
CN102459017A (zh) * 2009-06-19 2012-05-1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再填充容器
JP2016216046A (ja) * 2015-05-14 2016-12-22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液体包装体
US20180002090A1 (en) * 2016-06-30 2018-01-04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lexible Container with Comfort Grip
JP2018144857A (ja) * 2017-03-07 2018-09-20 株式会社フジシール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軟包材容器、軟包材容器包装体及び軟包材形成体
JP2018144886A (ja) * 2017-07-31 2018-09-20 花王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52350A (ja) * 2002-02-28 2003-09-10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注出口付包装容器
JP2016052906A (ja) * 2014-09-04 2016-04-14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折り畳み容器
JP6741557B2 (ja) * 2016-11-01 2020-08-19 花王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容器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07554U (zh) * 1988-01-12 1989-07-20
JP2004142771A (ja) * 2002-10-23 2004-05-20 Fuji Seal Inc 袋状容器
US20080035519A1 (en) * 2004-11-24 2008-02-14 Swartz John R Carry Device
CN102459017A (zh) * 2009-06-19 2012-05-1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再填充容器
JP2016216046A (ja) * 2015-05-14 2016-12-22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液体包装体
US20180002090A1 (en) * 2016-06-30 2018-01-04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lexible Container with Comfort Grip
JP2018144857A (ja) * 2017-03-07 2018-09-20 株式会社フジシール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軟包材容器、軟包材容器包装体及び軟包材形成体
JP2018144886A (ja) * 2017-07-31 2018-09-20 花王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53859A4 (en) 2021-04-07
EP3753859A1 (en) 2020-12-23
US20200407120A1 (en) 2020-12-31
JPWO2020070866A1 (ja) 2021-09-16
WO2020070866A1 (ja) 2020-04-09
TW202023909A (zh) 2020-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86547B1 (ja) シート材容器
CN112960264B (zh) 片材容器
JP6817809B2 (ja) シート材容器
JP6822917B2 (ja) シート材容器
JP7212493B2 (ja) 容器用シート
JP6803306B2 (ja) 容器
JP6817810B2 (ja) シート材容器
JP7142473B2 (ja) シート材容器
CN111448146A (zh) 容器
JP5473447B2 (ja) 自立性多室包装袋、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8144885A (ja) シート材容器
JP7075827B2 (ja) シート材容器
WO2021181689A1 (ja) シート材容器
JP7121625B2 (ja) 容器
JP7360535B2 (ja) シート材容器
JP6960515B2 (ja) シート材容器
CN115279664B (zh) 容器
JP7484409B2 (ja) 包装袋および包装体
JP2022102203A (ja) シート材容器
JP6348277B2 (ja) 分配包装体
JP2023116885A (ja) シート材容器
JP2021155062A (ja) 容器
JP2021095148A (ja) 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