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43891A - 喷淋头 - Google Patents

喷淋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43891A
CN111343891A CN201880073761.6A CN201880073761A CN111343891A CN 111343891 A CN111343891 A CN 111343891A CN 201880073761 A CN201880073761 A CN 201880073761A CN 111343891 A CN111343891 A CN 1113438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st
liquid
nozzle
cylindrical portion
swit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7376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43891B (zh
Inventor
水上康洋
平江真辉
奥村隆宏
田中秀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CIE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CIE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CIE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CIEN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3438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438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438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438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00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 B05B1/12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capable of producing different kinds of discharge, e.g. either jet or spra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00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 B05B1/14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with multiple outlet openings; with strainers in or outside the outlet opening
    • B05B1/18Roses; Shower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00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 B05B1/14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with multiple outlet openings; with strainers in or outside the outlet opening
    • B05B1/18Roses; Shower heads
    • B05B1/185Roses; Shower head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let element; Moun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00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 B05B1/02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designed to produce a jet, spray, or other discharge of particular shape or nature, e.g. in single drops, or having an outlet of particular sha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00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 B05B1/14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with multiple outlet openings; with strainers in or outside the outlet opening
    • B05B1/16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with multiple outlet openings; with strainers in or outside the outlet opening having selectively- effective outlets
    • B05B1/1627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with multiple outlet openings; with strainers in or outside the outlet opening having selectively- effective outlets with a selecting mechanism comprising a gate valve, a sliding valve or a cock
    • B05B1/1636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with multiple outlet openings; with strainers in or outside the outlet opening having selectively- effective outlets with a selecting mechanism comprising a gate valve, a sliding valve or a cock by relative rotative movement of the valve elements
    • B05B1/1645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with multiple outlet openings; with strainers in or outside the outlet opening having selectively- effective outlets with a selecting mechanism comprising a gate valve, a sliding valve or a cock by relative rotative movement of the valve elements the outlets being rotated during selection
    • B05B1/1654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with multiple outlet openings; with strainers in or outside the outlet opening having selectively- effective outlets with a selecting mechanism comprising a gate valve, a sliding valve or a cock by relative rotative movement of the valve elements the outlets being rotated during selection about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liquid passage in the stationary valve el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00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 B05B1/34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designed to influence the nature of flow of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to produce swir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00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 B05B1/34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designed to influence the nature of flow of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to produce swirl
    • B05B1/3405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designed to influence the nature of flow of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to produce swirl to produce swir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00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 B05B1/34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designed to influence the nature of flow of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to produce swirl
    • B05B1/3405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designed to influence the nature of flow of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to produce swirl to produce swirl
    • B05B1/341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designed to influence the nature of flow of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to produce swirl to produce swirl before discharging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in a swirl chamber upstream the spray outlet
    • B05B1/3421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designed to influence the nature of flow of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to produce swirl to produce swirl before discharging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in a swirl chamber upstream the spray outlet with channels emerging substantially tangentially in the swirl chamber
    • B05B1/3431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designed to influence the nature of flow of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to produce swirl to produce swirl before discharging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in a swirl chamber upstream the spray outlet with channels emerging substantially tangentially in the swirl chamber the channels being formed at the interface of cooperating elements, e.g. by means of grooves
    • B05B1/3442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designed to influence the nature of flow of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to produce swirl to produce swirl before discharging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in a swirl chamber upstream the spray outlet with channels emerging substantially tangentially in the swirl chamber the channels being formed at the interface of cooperating elements, e.g. by means of grooves the interface being a cone having the same axis as the outl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7/00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 B05B7/02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 B05B7/04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efore discharge
    • B05B7/0416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efore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one gas and one liqu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7/00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 B05B7/02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 B05B7/04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efore discharge
    • B05B7/0416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efore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one gas and one liquid
    • B05B7/0425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efore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one gas and one liquid without any source of compressed gas, e.g. the air being sucked by the pressurised liqu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7/00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 B05B7/02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 B05B7/10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producing a swirling discharge

Landscapes

  • Nozzles (AREA)
  • Bathtubs, Showers, And Their Attach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将足够的气泡混入液体的喷淋头。本发明具备向液体混入气泡而产生气泡混入液体的气泡液产生部件(4)。气泡液产生部件(4)具备配置在气泡混入空间(BR)内的整流块(111)和使空气流入气泡混入空间(BR)的多个空气导入路径(112)。整流块(111)具备固定在喷水圆筒部(97)内的整流喷嘴圆板(114)、形成于整流喷嘴圆板(114)并向气泡混入空间(BR)喷射液体的多个液体节流孔(117)以及形成于整流喷嘴圆板(114)并向气泡混入空间(BR)内突出的多个整流块板(116)。各整流块板(116)与喷水喷嘴板(96)隔开混入间隙(GP)并向气泡混入空间(BR)内突出。各整流块板(116)用突出端(116D)使从各液体节流孔(117)喷射的液体成为紊流。

Description

喷淋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液体混入空气(气泡)而使之成为气泡混入液体或者使液体成为混入了气泡的雾状液滴并喷射气泡混入液体或雾状液滴的喷淋头。
背景技术
作为向液体混入空气的技术,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喷淋装置。喷淋装置从多个喷嘴部向缩小锥部喷射液体。当从各喷嘴部喷射液体时,空气从空气吸入口导入到缩小锥部。
在专利文献1的喷淋装置中,通过使液体及空气与缩小锥部碰撞,从而将气泡混入液体。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021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使液体及空气与缩小锥部碰撞而将气泡混入液体,所以有可能不能将足够的气泡混入液体。
本发明提供能够将足够的气泡混入液体的喷淋头。
本发明提供使液体成为混入了气泡的雾状液滴的喷淋头。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为一种喷淋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喷淋主体、喷水喷嘴及气泡液产生部件而构成,所述喷淋主体具有在一端开口并供液体流入的流入路径及在另一端开口并使从所述流入路径流入的所述液体流出的流出路径,
所述喷水喷嘴安装于所述喷淋主体的另一端,并具有喷水喷嘴板、喷水圆筒部及多个气泡液喷射孔,所述喷水圆筒部由所述喷水喷嘴板阻塞一方的筒端并向所述流出路径侧突出,并形成供从所述流出路径流出的所述液体从另一方的筒端流入的气泡混入空间,所述多个气泡液喷射孔在所述气泡混入空间开口并形成于所述喷水喷嘴板,并从所述气泡混入空间喷射气泡混入液体,所述气泡液产生部件将空气混入所述液体而产生气泡混入液体,所述气泡液产生部件具备:整流块,所述整流块配置在所述喷水圆筒部的所述气泡混入空间内;以及多个空气导入路径,所述多个空气导入路径形成于所述喷水喷嘴并使空气流入所述气泡混入空间内,所述整流块具备:整流喷嘴圆板,所述整流喷嘴圆板与所述喷水喷嘴板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所述气泡混入空间内,阻塞另一方的筒端并固定于所述喷水圆筒部;多个整流块板,所述多个整流块板形成于所述整流喷嘴圆板并配置在所述喷水喷嘴板及所述整流喷嘴圆板之间的所述气泡混入空间内;以及多个液体节流孔,所述多个液体节流孔形成于各所述整流块板之间的所述整流喷嘴圆板,并向所述气泡混入空间内喷射从所述流出路径流出的所述液体,各所述液体节流孔使孔中心线与所述喷水圆筒部的筒中心线平行地配置,并贯通所述整流喷嘴圆板,所述整流块板从所述整流喷嘴圆板向所述喷水喷嘴突出,并与所述喷水喷嘴板隔开混入间隙地配置,所述整流块板从所述整流喷嘴圆板的板中心线向所述喷水圆筒部延伸,所述整流块板在向所述喷水喷嘴突出的突出端侧使从所述液体节流孔喷射的液体成为紊流并流出到所述混入间隙,各所述空气导入路径在所述喷水喷嘴开口,各所述空气导入路径在各所述整流块板的突出端及所述整流喷嘴圆板之间,从与所述喷水圆筒部的筒中心线正交的方向贯通所述喷水圆筒部并在所述气泡混入空间内开口。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喷淋头,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的特征在于,各所述整流块板在所述整流喷嘴圆板的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配置。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喷淋头,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的特征在于,所述整流块具备4个所述整流块板,4个各所述整流块板在所述整流喷嘴圆板的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配置。
根据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3中任一项所述的喷淋头,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的特征在于,各所述整流块板形成为矩形,并具有:矩形的各整流板平面,所述矩形的各整流板平面在所述整流喷嘴圆板的周向上隔开板厚并平行;以及流动倾斜面,所述流动倾斜面从各所述整流块板的所述突出端向一方的所述整流板平面及所述整流喷嘴圆板延伸并倾斜。
根据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4中任一项所述的喷淋头,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的特征在于,各所述液体节流孔以所述整流喷嘴圆板的板中心线为中心,在圆半径不同的多个圆上以等间隔配置多个。
根据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5中任一项所述的喷淋头,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的特征在于,各所述空气导入路径在所述喷水圆筒部的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配置。
根据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6中任一项所述的喷淋头,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的特征在于,各所述空气导入路径与所述整流喷嘴圆板相邻并在所述气泡混入空间内开口。
在技术方案7中,也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各所述空气导入路径在所述喷水圆筒部的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配置,在所述喷水圆筒部的周向上具有比各所述整流块板的板宽更宽的流路宽度,并在所述气泡混入空间内开口。
根据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7中任一项所述的喷淋头,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的特征在于,所述喷淋头具备:流路切换部件,所述流路切换部件配置在所述气泡液产生部件及所述流出路径之间且所述喷淋主体的所述流出路径内;以及雾产生部件,所述雾产生部件配置在各所述气泡液喷射孔的外侧的所述喷水喷嘴板,并使通过所述流路切换部件流入的所述液体成为雾状液滴,所述雾产生部件具备:多个雾节流孔,所述多个雾节流孔贯通各所述气泡液喷射孔的外侧的所述喷水喷嘴板,并在所述喷水喷嘴板及所述流路切换部件之间开口;以及多个雾引导件,所述多个雾引导件形成为圆锥涡旋状,并具有同一涡旋状的多个涡旋面,各所述雾节流孔形成为从所述流出路径侧缩径并贯通所述喷水喷嘴板的圆锥孔,各所述涡旋面与所述雾引导件的圆锥侧面交叉并配置在圆锥底平面及圆锥上表面之间,各所述涡旋面从所述圆锥底平面向所述圆锥上表面缩径并形成为涡旋状,各所述雾引导件在所述圆锥侧面及所述雾节流孔的圆锥内周面之间隔开间隙,并从所述圆锥上表面插入各所述雾节流孔内,各所述雾引导件在各所述涡旋面及所述圆锥内周面之间形成涡旋状的多个雾流路,并安装在各所述雾节流孔内,各所述雾流路在所述雾节流孔内开口,并在所述喷水喷嘴及所述流路切换部件之间开口,所述流路切换部件将各所述液体节流孔及所述流出路径连接或者将各所述雾节流孔及所述流出路径连接。
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喷淋头,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的特征在于,所述雾产生部件具备形成为圆锥涡旋状并具有同一涡旋状的第一涡旋面及第二涡旋面的多个雾引导件,所述第一涡旋面及所述第二涡旋面与所述雾引导件的圆锥侧面交叉并配置在所述圆锥底平面及所述圆锥上表面之间,所述第一涡旋面及所述第二涡旋面以所述雾引导件的圆锥中心线为对称点,点对称地配置,所述第一涡旋面及所述第二涡旋面从所述圆锥底平面向所述圆锥上表面缩径并形成为涡旋状,各所述雾引导件在所述圆锥侧面及所述雾节流孔的圆锥内周面之间隔开间隙,并从所述圆锥上表面插入各所述雾节流孔内,各所述雾引导件在所述第一涡旋面及所述第二涡旋面与所述圆锥内周面之间形成涡旋状的第一雾流路及第二雾流路,所述第一雾流路及所述第二雾流路在所述雾节流孔内开口,并在所述喷水喷嘴及所述流路切换部件之间开口。
根据技术方案8及技术方案9中任一项所述的喷淋头,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雾节流孔以所述喷水圆筒部的筒中心线为中心,在位于各所述气泡液喷射孔的外侧的圆上隔开等间隔地配置。
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喷淋头,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1的特征在于,所述雾产生部件具备圆半径与配置有各所述雾节流孔的圆相同的引导环,各所述雾引导件在所述引导环的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配置,各所述雾引导件使所述圆锥底平面抵接在所述引导环上,并与所述引导环一体地固定,所述引导环从另一方的筒端外嵌于所述喷水圆筒部,并配置在各所述气泡液喷射孔的外侧,伴随着各所述雾引导件向各所述雾节流孔内的插入,所述引导环从所述流出路径侧与所述喷水喷嘴板抵接。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2为一种喷淋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喷淋主体、喷水喷嘴及雾产生部件而构成,所述喷淋主体具有在一端开口并供液体流入的流入路径及在另一端开口并使从所述流入路径流入的所述液体流出的流出路径,所述喷水喷嘴安装于所述喷淋主体的另一端,所述雾产生部件配置于所述喷水喷嘴,并使从所述流出路径流出的所述液体成为雾状液滴,所述雾产生部件具备:多个雾节流孔,所述多个雾节流孔贯通所述喷水喷嘴并与所述流出路径连通;以及多个雾引导件,所述多个雾引导件形成为圆锥涡旋状,并具有同一涡旋状的多个涡旋面,各所述雾节流孔形成为从所述流出路径侧缩径并贯通所述喷水喷嘴的圆锥孔,各所述涡旋面与所述雾引导件的圆锥侧面交叉并配置在圆锥底平面及圆锥上表面之间,各所述涡旋面从所述圆锥底平面向所述圆锥上表面缩径并形成为涡旋状,各所述雾引导件在所述圆锥侧面及所述雾节流孔的圆锥内周面之间隔开间隙,并从所述圆锥上表面插入各所述雾节流孔内,各所述雾引导件在各所述涡旋面及所述圆锥内周面之间形成涡旋状的多个雾流路,并安装在各所述雾节流孔内,各所述雾流路在所述雾节流孔内开口并与所述流出路径连通。
根据技术方案12所述的喷淋头,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3的特征在于,所述雾产生部件具备多个雾引导件,所述多个雾引导件具备形成为圆锥涡旋状并具有同一涡旋状的第一涡旋面及第二涡旋面,所述第一涡旋面及所述第二涡旋面与所述雾引导件的圆锥侧面交叉并配置在所述圆锥底平面及所述圆锥上表面之间,所述第一涡旋面及所述第二涡旋面以所述雾引导件的圆锥中心线为对称点,点对称地配置,所述第一涡旋面及所述第二涡旋面从所述圆锥底平面向所述圆锥上表面缩径并形成为涡旋状,所述雾引导件在所述圆锥侧面及所述雾节流孔的圆锥内周面之间隔开间隙,并从所述圆锥上表面插入各所述雾节流孔内,所述雾引导件在所述第一涡旋面及所述第二涡旋面与所述圆锥内周面之间形成涡旋状的第一雾流路及第二雾流路,所述第一雾流路及所述第二雾流路在所述雾节流孔内开口并与所述流出路径连通。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中,使液体从喷淋主体的一端流入到流入路径,并使液体从流入路径流入到流出路径。液体从流出路径流出到整流块的各液体节流孔内。各液体节流孔向气泡混入空间内喷射从流出路径流出的液体。各液体节流孔将液体朝向喷水喷嘴板并喷射到气泡混入空间内。液体在气泡混入空间内(喷水圆筒部内)以与喷水圆筒部的筒中心线平行的流动(整流)喷射到喷水喷嘴及整流喷嘴圆板之间。
当向气泡混入空间喷射液体时,通过液体的流动,空气从各空气导入路径导入气泡混入空间内。空气流出(喷射)到各整流块板的突出端及整流喷嘴圆板之间的气泡混入空间内。空气在气泡混入空间内流入(喷射)到各整流块板之间。
从各液体节流孔喷射的液体及从各空气导入路径流出(喷射)的空气在气泡混入空间内混合。在气泡混入空间内,液体及空气在各整流块板的突出端侧成为紊流,在各整流块板及喷水喷嘴板之间流出到混入间隙。
由此,在气泡混入空间内的混入间隙中,与液体混合的空气由紊流粉碎(剪切)成以微米为单位的气泡(微气泡)及以纳米为单位的气泡(超微细气泡)。
以微米为单位的气泡(微气泡)及以纳米为单位的气泡(超微细气泡)混入并溶入液体。
混入了以微米为单位的气泡(微气泡)及以纳米为单位的气泡(超微细气泡)的气泡混入液体从各气泡液喷射孔喷射到外部。
这样,在技术方案1中,能够利用整流块的各液体节流孔、各整流块板及各空气导入路径,使足够的以微米为单位及以纳米为单位的气泡(微气泡、超微细气泡)混入、溶入到液体中。
此外,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国际规格“ISO20480-1”中,将1微米以上~100微米(μm)的气泡确定为“微气泡”,将小于1微米的气泡确定为“超微细气泡”(以下同样如此)。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中,能够从各液体节流孔向各整流块板之间喷射液体。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中,能够从各液体节流孔向4个各整流块板之间均匀地喷射液体,能够利用4个各整流块板使足够的以微米为单位及以纳米为单位的气泡(微气泡、超微细气泡)混入、溶入液体。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中,通过利用各整流块板的流动倾斜面将从各液体节流孔喷射的液体(整流)引导到各整流块板的突出端,从而能够使液体及空气成为紊流并流出到混入间隙。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中,能够从各液体节流孔在气泡混入空间的整体中均匀地喷射液体。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中,能够使空气从各空气导入路径均匀地流出(喷射)到各整流块板之间。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中,能够使各空气导入路径与整流喷嘴圆板相邻而使空气流出(喷射)到气泡混入空间内,能够在从各液体节流孔喷射的同时使空气与液体混合。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中,能够利用流路切换部件将各液体节流孔及流出路径连接(连通)或者将各雾节流孔及流出路径连接(连通)。
将各雾节流孔及流出路径连接,使液体从喷淋主体的一端流入到流入路径,并使液体从流入路径流入到流出路径。液体从流出路径流出到各雾节流孔内。液体在各雾节流孔内在涡旋状的各雾流路中流动,并流出到各雾节流孔内。并且,从各雾节流孔内向外部喷射雾状液滴。
液体通过在涡旋状的各雾流路中流动而升压,并从各雾流路喷射到各雾节流孔内。由此,从各雾流路喷射到各雾节流孔内的液体成为高压且紊流。另外,当从各雾节流孔喷射雾状液滴时,在各雾节流孔的出口侧(喷射雾状液滴的一侧)成为负压状态。
通过使各雾节流孔的出口侧成为负压状态,从而从各雾流路喷射到各雾节流孔内的高压且紊流的液体在通过各雾节流孔的出口部分时,由减压导致的气泡析出以及在喷射时卷入的空气由于紊流而被粉碎(剪切),成为混入并溶入以微米为单位的气泡(微气泡)及以纳米为单位的气泡(超微细气泡)而成的雾状液滴。
混入了气泡的雾状液滴被从各雾节流孔喷射到外部。
这样,在技术方案8中,能够利用各雾引导件及各雾节流孔向外部喷射混入、溶入以微米为单位的气泡(微气泡)及以纳米为单位的气泡(超微细气泡)而成的雾状液滴。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中,能够利用多个且最小的雾流路(涡旋面)使液体成为足够的雾状液滴。通过点对称地配置第一涡旋面及第二涡旋面,从而第一雾流路及第二雾流路在圆锥上表面上相向(对峙)地配置。
由此,通过使从第一雾流路及第二雾流路喷射到各雾节流孔内的高压状态下的液体在圆锥上表面相互碰撞,从而能够使液体成为混入、溶入足够的以微米为单位的气泡(微气泡)及以纳米为单位的气泡(超微细气泡)而成的雾状液滴。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中,能够使从流出路径流出的液体在喷水圆筒部的周向上均匀地分散并流入到各雾节流孔内(各雾流路内)。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1中,由于将各雾引导件固定于引导环,所以即便使液体从流出路径流入各雾节流孔内,各雾引导件也不会由于液体的流动而进入到各雾节流孔内。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2中,使液体从喷淋主体的一端流入到流入路径,并使液体从流入路径流入到流出路径。液体从流出路径流出到各雾节流孔内。液体在各雾节流孔内在涡旋状的各雾流路中流动,并流出到各雾节流孔内。并且,从各雾节流孔内向外部喷射雾状液滴。
液体通过在涡旋状的各雾流路中流动而升压,并从各雾流路喷射到各雾节流孔内。由此,从各雾流路喷射到各雾节流孔内的液体成为高压且紊流。另外,当从各雾节流孔喷射雾状液滴时,在各雾节流孔的出口侧(喷射雾状液滴的一侧)成为负压状态。
通过使各雾节流孔的出口侧成为负压状态,从而从各雾流路喷射到各雾节流孔内的高压且紊流的液体在通过各雾节流孔的出口部分时,由减压导致的气泡析出以及在喷射时卷入的空气由于紊流而被粉碎(剪切),成为混入并溶入以微米为单位的气泡(微气泡)及以纳米为单位的气泡(超微细气泡)而成的雾状液滴。
混入了气泡的雾状液滴被从各雾节流孔喷射到外部。
这样,在技术方案12中,能够利用各雾引导件及各雾节流孔向外部喷射混入、溶入以微米为单位的气泡(微气泡)及以纳米为单位的气泡(超微细气泡)而成的雾状液滴。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3中,能够利用多个且最小的雾流路(涡旋面)使液体成为足够的雾状液滴。通过点对称地配置第一涡旋面及第二涡旋面,从而第一雾流路及第二雾流路在圆锥上表面上相向(对峙)地配置。
由此,通过使从第一雾流路及第二雾流路喷射到各雾节流孔内的高压状态下的液体在圆锥上表面相互碰撞,从而能够使液体成为混入、溶入足够的以微米为单位的气泡(微气泡)及以纳米为单位的气泡(超微细气泡)而成的雾状液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喷淋头的立体图(喷淋位置P1)。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喷淋位置P1)。
图3是图2的B-B向视图(喷淋位置)。
图4是在喷淋头中示出喷淋主体、流路切换部件(切换把手、切换基座、密封圈、各密封环、切换阀座体、切换阀体、固定螺钉、螺旋弹簧)、喷水喷嘴、气泡液产生部件(整流块)、雾产生部件(雾引导件、引导环)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喷淋主体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喷淋主体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喷淋主体的俯视图。
图8是图7的C-C剖视图。
图9是示出流路切换部件的切换把手的图,图9(a)是上侧立体图,图9(b)是下侧立体图。
图10是示出流路切换部件的切换把手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流路切换部件的切换把手的图,图11(a)是侧视图,图11(b)是图10的D-D剖视图。
图12是示出流路切换部件的切换把手的仰视图。
图13是示出流路切换部件的切换基座的图,图13(a)是上侧立体图,图13(b)是下侧立体图。
图14是示出流路切换部件的切换基座的图,图14(a)是俯视图,图14(b)是仰视图。
图15是示出流路切换部件的切换基座的图,图15(a)是侧视图,图15(b)是图14的E-E剖视图。
图16是示出流路切换部件的切换阀座体的图,图16(a)是上侧立体图,图16(b)是下侧立体图。
图17是示出流路切换部件的切换阀座体的图,图17(a)是俯视图,图17(b)是仰视图。
图18是示出流路切换部件的切换阀座体的图,图18(a)是侧视图,图18(b)是图17(a)的F-F剖视图。
图19是示出流路切换部件的切换阀体的图,图19(a)是上侧立体图,图19(b)是下侧立体图。
图20是示出流路切换部件的切换阀体的俯视图。
图21是示出流路切换部件的切换阀体的图,图21(a)是示出各圆筒阀体的关系的仰视图,图21(b)是示出第一把手限制突出部及第二把手限制突出部的关系的仰视图。
图22是示出流路切换部件的切换阀体的图,图22(a)是从第一把手限制突出部观察到的侧视图,图22(b)是从第二把手限制突出部观察到的侧视图。
图23是图20的G-G剖视图。
图24是示出流路切换部件的切换阀体的图,图24(a)是图20的H-H剖视图,图24(b)是图20的I-I剖视图。
图25是图22(b)的J-J剖视图。
图26是示出流路切换部件的把手单元(切换把手及切换基座)的俯视图。
图27是示出流路切换部件的把手单元(切换把手及切换基座)的仰视图。
图28是示出流路切换部件的把手单元(切换把手及切换基座)的侧视图。
图29是图26的K-K剖视图。
图30是示出将流路切换部件的把手单元(切换把手及切换基座)配置在喷淋主体内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31是图30的L-L向视图。
图32是图30的M-M剖视图。
图33是示出将流路切换部件的固定螺钉及螺旋弹簧配置在喷淋主体内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34是图33的N-N向视图。
图35是示出将流路切换部件的切换阀座体配置在切换基座内(喷淋主体内)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36是图35的O-O向视图。
图37是图35的P-P剖视图。
图38是示出将流路切换部件的切换阀体配置在切换把手内(喷淋主体内)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39是图38的Q-Q向视图。
图40是图38的R-R剖视图。
图41是图38的S-S剖视图。
图42是示出喷水喷嘴的图,图42(a)是上侧立体图,图42(b)是下侧立体图。
图43是示出喷水喷嘴的图,图43(a)是俯视图,图43(b)是图43(a)的局部放大图。
图44是示出喷水喷嘴的图,图44(a)是侧视图,图44(b)是图43(a)的T-T剖视图。
图45是示出喷水喷嘴的仰视图。
图46是示出气泡液产生部件的整流块的图,图46(a)是上侧立体图,图46(b)是下侧立体图。
图47是示出气泡液产生部件的整流块的图,图47(a)是俯视图,图47(b)是图46(a)的局部放大图。
图48是示出气泡液产生部件的整流块的图,图48(a)是示出整流块板、流动倾斜面的上侧立体图,图48(b)是侧视图,图48(c)是图48(b)的局部放大图。
图49是示出气泡液产生部件的整流块的图,图49(a)是仰视图,图49(b)是图47(a)的U-U剖视图。
图50是示出将整流块组入喷水喷嘴的状态的图,图50(a)是俯视图,图50(b)是仰视图。
图51是图50(a)的V-V剖视图,图51(a)是示出整流块及喷水圆筒部的关系的图,图51(b)是示出整流块板及喷水喷嘴板的关系的图。
图52是示出雾产生部件的雾环体(引导环及雾引导件)的图,图52(a)是上侧立体图,图52(b)是图52(a)的局部放大图。
图53是示出雾产生部件的雾环体(引导环及雾引导件)的下侧立体图。
图54是示出雾产生部件的雾环体(引导环及雾引导件)的图,图54(a)是俯视图,图54(b)是侧视图。
图55是示出雾产生部件的雾环体(引导环及雾引导件)的图,图55(a)是仰视图,图55(b)是图54(a)的W-W剖视图。
图56是示出将雾环体(引导环及雾引导件)组入喷水喷嘴的状态的图,图56(a)是俯视图,图56(b)是仰视图。
图57是示出将雾环体(引导环及雾引导件)组入喷水喷嘴的状态的图,图57(a)是图56(a)的X-X剖视图,图57(b)是图57(a)的局部放大图。
图58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喷淋位置P1)。
图59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喷淋位置P1)。
图60是图59的局部放大图(喷淋位置P1)。
图61是示出喷淋头的立体图(雾位置P2)。
图62是图61的a-a局部放大剖视图(雾位置P2)。
图63是图62的b-b剖视图(雾位置P2)。
图64是图62的c-c剖视图(雾位置P2)。
图65是图62的d-d剖视图(雾位置P2)。
图66是图62的局部放大图,是示出雾节流孔及雾引导件的关系的图(雾位置P2)。
图67是在“喷淋试验”中示出实施例1的整流块的图,图67(a)是俯视图,图67(b)是仰视图。
图68是在“喷淋试验”中示出实施例2的整流块的图,图68(a)是俯视图,图68(b)是仰视图。
图69是在“喷淋试验”中示出实施例3的整流块的图,图69(a)是俯视图,图69(b)是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69说明本发明的喷淋头。
喷淋头X向液体混入空气(气泡)而产生气泡混入液体或者使液体成为混入了气泡的雾状液滴,并喷射气泡混入液体或雾状液滴。
液体为冷水或热水(以下相同)。气泡混入液体是向冷水或热水混入了空气的气泡混入冷水或气泡混入热水,是混入了微气泡或超微细气泡的冷水或热水(以下相同)。
如图1至图65所示,喷淋头X包括喷淋主体1、流路切换部件2、喷水喷嘴3、气泡液产生部件4及雾产生部件5而构成。
如图1、图2、图4至图8所示,喷淋主体1由合成树脂形成。喷淋主体1具备把手部6及头部7,将把手部6及头部7一体地形成而构成。把手部6形成为圆筒状,头部7形成为半球状。
如图5至图8所示,使半球端7A侧位于把手部6的另一端6B而配置头部7。头部7向把手部6侧倾斜并固定于把手部6的另一端6B。
如图5及图8所示,头部7具有喷淋空间7C及喷淋圆筒部8。
如图5及图8所示,喷淋空间7C与头部7同心地配置,并在头部7的圆形端7B(喷淋主体1的另一端1B)开口。喷淋空间7C在头部7的中心线的方向上从圆形端7B向半球端7A侧延伸。喷淋空间7C在头部7的半球端7A被阻塞。
如图5及图8所示,喷淋圆筒部8配置在喷淋空间7C内。喷淋圆筒部8与喷淋空间7C同心地配置。喷淋圆筒部8在喷淋空间7C内固定于头部7的半球端7A侧并与头部7一体地形成。喷淋圆筒部8从头部7的半球端7A侧向圆形端7B侧延伸。喷淋圆筒部8的一方的筒端8A在喷淋空间7C内(喷淋主体1的另一端1B)开口。喷淋圆筒部8的另一方的筒端8B在头部7的半球端7A被阻塞。
如图5及图8所示,喷淋主体1具有流入路径9、流出路径10、多个(3个)固定突出部11、引导突出部12、基座突出部13及基准突出部14。
如图5及图8所示,流入路径9是圆形孔的流路,形成于把手部6。流入路径9在喷淋主体1的一端1A(把手部的一端6A)开口。流入路径9在把手部6的筒中心线的方向上贯通把手部6并在把手部6的另一端6B开口。
流入路径9在头部7的半球端7A侧在流出路径10内开口。
把手部6的一端6A(喷淋主体1的一端1A)与供水软管(未图示)连接,液体通过供水软管流入流入路径9。
如图5及图8所示,流出路径10是圆形孔的流路,形成在头部7的喷淋圆筒部8内。流出路径10在喷淋主体1的另一端1B(喷淋圆筒部8的一方的筒端8A)开口。流出路径10与喷淋圆筒部8同心地配置,并向头部7的半球端7A侧延伸。流出路径10在头部7的半球端7A被阻塞。流出路径10在头部7的半球端7A侧与流入路径9连通。如图5及图8所示,流出路径10在比流入路径9靠喷淋主体1的另一端1B侧(喷淋圆筒部8的一方的筒端8A侧)具有孔台阶部10A而缩径并向头部7的半球端7A侧延伸。
由此,流出路径10供液体通过流入路径9流入,并供液体从喷淋主体1的另一端1B(头部7的圆形端7B)流出。
如图5及图8所示,多个固定突出部11配置在流出路径10内。各固定突出部11从流出路径10(喷淋圆筒部8)的内周面向流出路径10的中心线A突出,并向头部7的半球端7A侧延伸。各固定突出部11与喷淋圆筒部8的内周面一体地形成。
一个固定突出部11配置在头部7的最上顶点7a。其他两个固定突出部11在流出路径10的周向(圆周方向)上在最上顶点7a的两侧隔开角度90度的间隔,并配置在各侧点。
如图5至图8所示,引导突出部12形成为圆筒状,并与喷淋主体1的另一端1B(头部7的另一端7B)一体地形成。引导突出部12与流出路径10同心地配置,并从喷淋主体1的另一端1B(头部7的另一端7B)突出。
如图5及图8所示,基座突出部13是截面为圆形的圆柱,并配置在头部7的流出路径10内。基座突出部13与流出路径10同心地配置,将一端固定于头部7的半球端7A侧并被支撑。基座突出部13在流出路径10内从头部7的半球端7A侧向喷淋主体1的另一端1B(头部7的圆形端7B)突出。
基座突出部13具有螺纹孔15。如图2、图5及图8所示,螺纹孔15与流出路径10同心地配置,并形成于基座突出部13。螺纹孔15在流出路径10的中心线A的方向上延伸并在流出路径10内开口。
如图5至图8所示,基准突出部14与头部7一体地形成。基准突出部14配置在头部7的最上顶点7a。基准突出部14在与流出路径10的中心线A正交的方向上从头部7的表面突出而形成。
如图1至图4、图9至图25所示,流路切换部件2(流路切换单元)具有切换把手21、切换基座22、密封圈23、密封环24、切换阀座体25(切换阀座)、密封环26、切换阀体27(切换阀)、多个(一对)密封环28、固定螺钉29及螺旋弹簧30。
如图9至图12所示,切换把手21由合成树脂形成为圆筒状。切换把手21具有第一把手圆筒部31、第二把手圆筒部32、把手孔33、螺纹部34、多个(一对)第一保持槽35、多个(一对)第二保持槽36及把手突起37。
第一把手圆筒部31(小径圆筒部)及第二把手圆筒部32(大径圆筒部)以切换把手21的筒中心线B(中心线)为中心同心地配置并一体地形成。
第一把手圆筒部31从第二把手圆筒部32的一方的筒端32A缩径并在切换把手21的筒中心线B的方向上延伸。
如图9至图12所示,第二把手圆筒部32具有表示喷淋位置P1的喷淋突出部38、表示雾位置P2的雾突出部39及把手槽40。
如图9至图12所示,喷淋突出部38及雾突出部39在切换把手21(第二把手圆筒部32)的周向上隔开角度90度的间隔并配置。喷淋突出部38及雾突出部39在与切换把手21的筒中心线B正交的方向上从第二把手圆筒部32的外周面突出。
如图9(b)及图11(b)所示,把手槽40是圆环槽,并形成于第二把手圆筒部32。把手槽40以切换把手21的筒中心线B为中心,与第二把手圆筒部32同心地配置。把手槽40在与切换把手21的筒中心线B正交的方向上配置在第一把手圆筒部31的外侧。在第二把手圆筒部32的一方的筒端32A开口而形成把手槽40。
把手槽40从第二把手圆筒部32的一方的筒端32A向另一方的筒端32B形成,并在切换把手21的筒中心线B的方向上具有槽深。
如图9、图10、图11(b)及图12所示,把手孔33形成为圆形孔。把手孔33以切换把手21(第一把手圆筒部31及第二把手圆筒部32)的筒中心线B为中心,与各把手圆筒部31、32同心地配置。
把手孔33在切换把手21的筒中心线B的方向上贯通第一把手圆筒部31及第二把手圆筒部32而形成。把手孔33在第一把手圆筒部31的一方的筒端31A及第二把手圆筒部32的另一方的筒端32B开口。
如图9、图10、图11(b)及图12所示,把手孔33具有大径孔部33A、中径孔部33B及小径孔部33C。
大径孔部33A在第二把手圆筒部32的另一方的筒端32B开口。中径孔部33B形成在大径孔部33A及小径孔部33C之间。中径孔部33B从大径孔部33A起具有第一孔台阶部33D而缩径并与小径孔部33C连续。
小径孔部33C从中径孔部33B起具有第二孔台阶部33E而缩径,并在第一把手圆筒部31的一方的筒端31A开口。
如图9、图10及图11(b)所示,螺纹部34形成于把手孔33的大径孔部33A。螺纹部34在切换把手21的筒中心线B的方向上从第一孔台阶部33D起配置在第二把手圆筒部32的另一方的筒端32B侧。
如图9、图10及图11(b)所示,各第一保持槽35形成于把手孔33的中径孔部33B。各第一保持槽35在切换把手21(第二把手圆筒部32)的周向上隔开角度180度的间隔并配置。
一个第一保持槽35在切换把手21的周向上配置在与喷淋突出部38相同的位置。
各第一保持槽35在切换把手21的筒中心线B的方向上在第一孔台阶部33D及第二孔台阶部33E之间延伸而形成。各第一保持槽35在切换把手21的周向(圆周方向)上具有槽宽H1,并在中径孔部33B的内周面开口。
如图9、图10及图11(b)所示,各第二保持槽36形成于把手孔33的中径孔部33B。各第二保持槽36在切换把手21(第二把手圆筒部32)的周向上隔开角度180度的间隔并配置。
一个第二保持槽36在切换把手21的周向上配置在与雾突出部39相同的位置。各第二保持槽36在切换把手21的周向上位于各第一保持槽35之间的中央,并与各第一保持槽35隔开角度90度的间隔地配置。
各第二保持槽36在切换把手21的筒中心线B的方向上从第一孔台阶部33D向第二孔台阶部33E侧延伸而形成。各第二保持槽36在切换把手21的周向上具有槽宽H2,并在中径孔部33B的内周面开口。第二保持槽36的槽宽H2比第一保持槽35的槽宽H1窄(槽宽H2<槽宽H1)。
如图9(b)、图11及图12所示,把手突起37在与切换把手21的筒中心线B正交的方向上配置在第一把手圆筒部31的外侧。把手突起37在切换把手21的周向上配置在与喷淋突出部38相同的位置。
把手突起37一体地形成于第一把手圆筒部31的外周面。把手突起37在与切换把手21的筒中心线B正交的方向上从第一把手圆筒部31的外周面突出到把手槽40。
把手突起37在切换把手21的筒中心线B的方向上在第一把手圆筒部31的一方的筒端31A及第二把手圆筒部32的一方的筒端32A之间延伸。把手突起37具有与第一把手圆筒部31的一方的筒端31A成为一个面的突起端面37A(平端面)。
如图13至图15所示,切换基座22由合成树脂形成为圆筒状。切换基座22具有第一基座圆筒部45(大径圆筒部)、第二基座圆筒部46(小径圆筒部)、基座圆环板47、基座孔48、固定圆筒部49、多个(一对)第一肋部50、多个(一对)第二肋部51及多个(一对)基座突起59、60。
第一基座圆筒部45及第二基座圆筒部46以切换基座22的筒中心线C(中心线)为中心同心地配置。第一基座圆筒部45及第二基座圆筒部46一体地形成。
如图13及图15所示,第一基座圆筒部45具有多个密封槽53、54。
如图13及图15所示,密封槽53形成为圆环槽,并配置在第一基座圆筒部45的一方的筒端45A侧。密封槽53以切换基座22(第一基座圆筒部45)的筒中心线C(中心线)为中心,与第一基座圆筒部45同心地配置,并在第一基座圆筒部45的整个外周面上形成。密封槽53在与切换基座22的筒中心线C正交的方向上具有槽深,并在第一基座圆筒部45的外周面开口。
如图13及图15所示,密封槽54形成为圆环槽,并配置在第一基座圆筒部45的另一方的筒端45B侧。密封槽54在切换基座22的筒中心线C的方向上配置在第一基座圆筒部45的另一方的筒端45B及密封槽53之间。
密封槽54以切换基座22的筒中心线C为中心,与第一基座圆筒部45同心地配置,并在第一基座圆筒部45的整个外周面上形成。密封槽54在与切换基座22的筒中心线C正交的方向上具有槽深,并在第一基座圆筒部45的外周面开口。
如图13(b)、图14(b)及图15所示,第二基座圆筒部46从第一基座圆筒部45的一方的筒端45A缩径,在切换基座22的筒中心线C的方向上从第一基座圆筒部45突出。
第二基座圆筒部46具有多个(3个)基座限制槽55、56、57。
如图13、图14(b)及图15所示,各基座限制槽55~57在切换基座22的周向上隔开角度90度的间隔地配置。
各基座限制槽55~57在切换基座22的周向上在一个基座限制槽55的两侧配置其他两个基座限制槽56、57。各基座限制槽56、57在切换基座22的周向上与基座限制槽55隔开角度90度的间隔地配置。
各基座限制槽55、56、57在切换基座22的筒中心线C的方向上在第一基座圆筒部45的一方的筒端45A及第二基座圆筒部46的一方的筒端46A之间延伸,并在第二基座圆筒部46的一方的筒端46A开口。
各基座限制槽55~57在与切换基座22的筒中心线C正交的方向上具有槽深,并在第二基座圆筒部46的外周面开口。
如图13至图15所示,基座圆环板47以切换基座22(第一基座圆筒部45)的筒中心线C为中心,与第一基座圆筒部45同心地配置。基座圆环板47固定于第一基座圆筒部45的另一方的筒端45B,与第一基座圆筒部45一体地形成。基座圆环板47在与切换基座22的筒中心线C正交的方向上从第一基座圆筒部45的外周面突出而形成。
如图13(a)、图14及图15(b)所示,基座孔48形成为圆形孔。基座孔48在切换基座22的筒中心线C的方向上贯通第一基座圆筒部45及第二基座圆筒部46而形成。基座孔48以切换基座22的筒中心线C为中心,与各基座圆筒部45、46同心地配置。
基座孔48具有小径孔部48A及大径孔部48B。小径孔部48A贯通第一基座圆筒部45并在基座圆环板47开口。大径孔部48B从小径孔部48A起具有孔台阶部48C而扩径,并在第二基座圆筒部46的一方的筒端46A开口。
如图13至图15所示,固定圆筒部49配置在各基座圆筒部45、46内。固定圆筒部49以切换基座22(各基座圆筒部45、46)的筒中心线C为中心,与第二基座圆筒部46同心地配置。
固定圆筒部49在与切换基座22的筒中心线C正交的方向上在与各基座圆筒部45、46的内周面之间隔开环状空间Y,并配置在各基座圆筒部45、46内。固定圆筒部49在切换基座22的筒中心线C的方向上从基座孔48的孔台阶部48C向第二基座圆筒部46的一方的筒端46A侧延伸,并从第二基座圆筒部46的一方的筒端46A突出。固定圆筒部49具有与基座孔48的孔台阶部48C成为一个面的筒端面49A(平端面)。
如图13(b)、图14及图15(b)所示,固定圆筒部49具有螺钉收纳孔58。螺钉收纳孔58以切换基座22的筒中心线C为中心,与固定圆筒部49同心地配置。螺钉收纳孔58在切换基座22的筒中心线C的方向上贯通固定圆筒部49而形成。
如图13(b)、图14及图15(b)所示,螺钉收纳孔58具有大径孔部58A、小径孔部58B及中径孔部58C。
在螺钉收纳孔58,大径孔部58A在固定圆筒部49的一方的筒端面49A开口,并与基座孔48的小径孔部48A连通。小径孔部58B配置在大径孔部58A及中径孔部58C之间。小径孔部58B从大径孔部58A缩径而形成。中径孔部58C从小径孔部58B扩径,并在固定圆筒部49的另一方的筒端49B开口。
如图13、图14及图15(b)所示,各第一肋部50在基座孔48的大径孔部48B中配置于各基座圆筒部45、46及固定圆筒部49之间(环状空间Y)。
各第一肋部50在切换基座22(各基座圆筒部45、46)的周向上隔开角度180度的间隔地配置。在各第一肋部50,一个第一肋部50配置在与基座限制槽55(一个基座限制槽)相同的位置。
各第一肋部50在切换基座22的筒中心线C的方向上在基座孔48的孔台阶部48C及第二基座圆筒部46的一方的筒端46A之间延伸。各第一肋部50固定于各基座圆筒部45、46及固定圆筒部49,并与各基座圆筒部45、46及固定圆筒部49一体地形成。各第一肋部50在切换基座22的周向上具有肋宽hA而形成。
各第一肋部50具有与固定圆筒部49的筒端面49A(孔台阶部48C)成为一个面的肋平面50A。
如图13、图14及图15(b)所示,各第二肋部51在基座孔48的大径孔部48B中配置于各基座圆筒部45、46及固定圆筒部49之间(环状空间Y)。
各第二肋部51在切换基座22(各基座圆筒部45、46)的周向上隔开角度180度的间隔地配置。各第二肋部51在切换基座22的周向上位于各第一肋部50之间的中央,并配置在与各基座限制槽56、57(其他两个基座限制槽)相同的位置。
各第二肋部51在切换基座22的筒中心线C的方向上在基座孔48的孔台阶部48C及第二基座圆筒部46的一方的筒端46A之间延伸。各第二肋部51固定于各基座圆筒部45、46及固定圆筒部49,并与各基座圆筒部45、46及固定圆筒部49一体地形成。各第二肋部51在切换基座22的周向上具有肋宽hB而形成。各第二肋部51的肋宽hB比各第一肋部50的肋宽hA宽(肋宽hB>肋宽hA)。
各第二肋部51具有与固定圆筒部49的筒端面49A(孔台阶部48C)成为一个面的肋平面51A。
由此,在环状空间Y中,在各第一肋部50及第二肋部51的周向之间,如图13(b)及图14(b)所示,划分多个(4个)基座流入路径Z。各基座流入路径Z在切换基座22的筒中心线C的方向上延伸,并在基座孔48的大径孔部48B及第二基座圆筒部46的一方的筒端46A开口。
如图13(a)、图14(a)及图15(b)所示,各基座突起59、60固定于第一基座圆筒部45的另一方的筒端45B侧及基座圆环板47,并与第一基座圆筒部45及基座圆环板47一体地形成。
各基座突起59、60在与切换基座22的筒中心线C正交的方向上配置于基座孔48(小径孔部48A)及基座圆环板47的外周面之间。
各基座突起59在切换基座22的周向上隔开角度180度的间隔地配置。各基座突起59、60以切换基座22的筒中心线C为中心,配置在位于基座孔48的外侧的圆上(同心圆上)。
各基座突起59、60在切换基座22的筒中心线C的方向上从第一基座圆筒部45的另一方的筒端45B及基座圆环板47突出而形成。
如图14(a)所示,一个基座突起59在切换基座22的周向(圆周方向)上配置于各基座限制槽55、56之间。
基座突起59具有与基座纵直线LX隔开基座间隔HA的第一基座限制平面59A,所述基座纵直线LX与切换基座22的筒中心线C正交并通过基座限制槽55的中心。第一基座限制平面59A与基座纵直线LX平行地形成。
基座突起59具有与基座横直线LY隔开基座间隔HA的第二基座限制平面59B,所述基座横直线LY与切换基座的筒中心线C(基座纵直线LX)正交并通过各基座限制槽56、57的中心。第二基座限制平面59B与基座横直线LY平行地形成。
如图14(a)所示,另一个基座突起60在切换基座22的周向(圆周方向)上配置于各基座限制槽56、57之间。
基座突起60具有与基座横直线LY隔开基座间隔HB的第三基座限制平面60A。第三基座限制平面60A与基座横直线LY平行地形成。
基座突起60具有与基座纵直线LX隔开基座间隔HB的第四基座限制平面60B。第四基座限制平面60B与基座纵直线LX平行地形成。
基座间隔HB是与基座间隔HA相同的尺寸(间隔)(基座间隔HA=HB)。
如图4及图15所示,密封圈23由合成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为圆环状。密封圈23外嵌于切换基座22的第一基座圆筒部45,并安装在密封槽54内。密封圈23从第一基座圆筒部45的外周面突出地配置在密封槽54内。
如图4及图15所示,密封环24由合成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为圆环状。密封环24外嵌于切换基座22的第一基座圆筒部45,并安装在密封槽53内。密封环24从第一基座圆筒部45的外周面突出地配置在密封槽53内。
如图16至图18所示,切换阀座体25(切换阀座)由合成树脂形成为圆筒状。切换阀座体25具有阀座圆筒部62、阀座圆板63、多个(一对)阀座孔64、65、多个(一对)第一限制突起66、多个(一对)第二限制突起67及多个(一对)弹簧收纳突出部68。
如图16、图17(b)及图18所示,阀座圆筒部62形成为圆筒状。如图15(b)及图17(a)所示,阀座圆筒部62的外径D1比基座孔48(切换基座22)的小径孔部68A的孔直径d1小(外径D1<孔直径d1)。
如图16至图18所示,阀座圆筒部62具有密封槽69。密封槽69形成为环状槽,以切换阀座体25(阀座圆筒部62)的筒中心线D(中心线)为中心与阀座圆筒部62同心地配置。密封槽69在阀座圆筒部62的整个外周面上形成。密封槽69在与切换阀座体25(阀座圆筒部62)的筒中心线D正交的方向上具有槽深,并在阀座圆筒部62的外周面开口。
如图17(a)所示,阀座圆板63具有与阀座圆筒部62的外径D1相同的板直径并形成为圆形。阀座圆板63以切换阀座体25(阀座圆筒部62)的筒中心线D为中心与阀座圆筒部62同心地配置。阀座圆板63阻塞阀座圆筒部62的一方的筒端62A并与阀座圆筒部62一体地形成。
如图17(a)所示,各阀座孔64、65是孔直径为d4的圆形孔,并形成于阀座圆板63。如图17(a)所示,各阀座孔64、65配置在以切换阀座体25的筒中心线D为中心的圆直径为D5的圆CA上(同心圆上)。各阀座孔64、65将孔中心线E定位在圆CA上而配置。
如图16(a)及图17所示,各阀座孔64、65在切换阀座体25(阀座圆筒部62)的周向上隔开角度180度的间隔地配置。
各阀座孔64、65在切换阀座体25的筒中心线D的方向上贯通阀座圆板63并在阀座圆板63的板正面63A及板背面63B开口。各阀座孔64、65与阀座圆筒部62内连通。
如图16、图17(b)及图18(b)所示,各第一限制突起66以切换阀座体25(阀座圆筒部62)的筒中心线D为中心,配置在位于各阀座孔64及阀座圆筒部62的外周面之间的圆上(同心圆上)。各第一限制突起66位于阀座孔64侧,并与阀座圆筒部62的另一方的筒端62B一体地形成。
各第一限制突起66配置在阀座直线LB的两侧,所述阀座直线LB与切换阀座体25的筒中心线D正交并通过各阀座孔64、65的孔中心线E。如图17(b)所示,各第一限制突起66与阀座直线LB隔开间隔HC/2地配置。
由此,如图17(b)所示,各第一限制突起66在切换阀座体25的周向上隔开插入间隔HC地配置。插入间隔HC是比各第一肋部50(切换基座22)的肋宽hA宽且比各第二肋部51的肋宽hB窄的间隔(肋宽hA<插入间隔HC<肋宽hB)。
各第一限制突起66在切换阀座体25的筒中心线D的方向上从阀座圆筒部62的另一方的筒端62B突出,从阀座圆板63分离并延伸。
如图17(b)及图18(a)所示,各第二限制突起67与各第一限制突起66配置在同一圆上。各第二限制突起67在切换阀座体25的周向上与各第一限制突起66隔开角度180度的间隔地配置,并位于阀座孔65侧。
各第二限制突起67配置在阀座直线LB的两侧。各第二限制突起67与阀座直线隔开间隔HC/2地配置。
由此,各第二限制突起67在切换阀座体25的周向上隔开插入间隔HC地配置。
各第二限制突起67在切换阀座体25的筒中心线D的方向上从阀座圆筒部62的另一方的筒端62B突出,从阀座圆板63分离并延伸。
如图16(b)、图17(b)及图18(b)所示,各弹簧收纳突出部68位于阀座圆筒部62内,并配置在各阀座孔64、65之间。各弹簧收纳突出部68在切换阀座体25的周向上隔开角度180度的间隔地配置。
各弹簧收纳突出部68以切换阀座体25的筒中心线D为中心,与阀座圆筒部62同心地配置。如图17(b)所示,各弹簧收纳突出部68形成为距切换阀座体25的筒中心线D(中心线)具有半径r2的弧状。各弹簧收纳突出部68的半径r2比切换阀座体25的筒中心线D及阀座孔64之间的间隔(距离)小。
各弹簧收纳突出部68与阀座圆板63一体地形成。各弹簧收纳突出部68在切换阀座体25的筒中心线D的方向上从阀座圆板63的板背面63B向阀座圆筒部62内突出。
如图4及图18所示,密封环26由合成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为圆环状。密封环26外嵌于切换阀座体25的阀座圆筒部62,并安装在密封槽69内。密封环26从阀座圆筒部62的外周面突出并配置在密封槽69内。
如图19至图25所示,切换阀体27由合成树脂形成为圆筒状。切换阀体27具有第一阀体圆筒部71(大径圆筒部)、阀体圆环板72、第二阀体圆筒部73(小径圆筒部)、阀体圆板74、中心圆筒部75、多个(一对)圆筒阀体76、77、多个(一对)阀体流路78、79、多个(一对)第一阀体突出部80、多个(一对)第二阀体突出部81、多个外侧流出孔82、多个(一对)第一把手限制突出部83及多个(一对)第二把手限制突出部85。
如图19至图25所示,第一阀体圆筒部71形成为圆筒状。如图10及图20所示,第一阀体圆筒部71的外径D2比把手孔33(切换把手21)的中径孔部33B的孔直径d2小(外径D2<孔直径d2)。如图17(a)及图23所示,第一阀体圆筒部71的内径d3比阀座圆筒部62及阀座圆板63(切换阀座体25)的外径D1大(内径d3>外径D1)。
如图19至图25所示,阀体圆环板72形成为圆环状。阀体圆环板72具有与第一阀体圆筒部71相同的外径D2。
阀体圆环板72以切换阀体27(第一阀体圆筒部71)的筒中心线F(中心线)为中心,与第一阀体圆筒部71同心地配置。阀体圆环板72阻塞第一阀体圆筒部71的一方的筒端71A,并与第一阀体圆筒部71一体地形成。
如图19至图24所示,第二阀体圆筒部73以切换阀体27(第一阀体圆筒部71)的筒中心线F为中心,与第一阀体圆筒部71同心地配置。第二阀体圆筒部73沿着阀体圆环板72的内周配置,并与阀体圆环板72一体地形成。
第二阀体圆筒部73在切换阀体27的筒中心线F的方向上从阀体圆环板72突出。第二阀体圆筒部73的外径D3比第一阀体圆筒部71的内径d3小(外径D3<内径d3)。
第二阀体圆筒部73具有喷淋流出孔87。喷淋流出孔87以切换阀体27的筒中心线F为中心,与第二阀体圆筒部73同心地配置。喷淋流出孔87在切换阀体27(第一阀体圆筒部71)的筒中心线F的方向上贯通第二阀体圆筒部73而形成。喷淋流出孔87在第二阀体圆筒部73的一方的筒端73A及另一方的筒端73B开口。
如图19(a)、图20、图23及图24所示,喷淋流出孔87具有大径孔部87A及小径孔部87B。大径孔部87A在第二阀体圆筒部73的突出侧的筒端73A(一方的筒端)开口。小径孔部87B从大径孔部87A起具有孔台阶部87C而缩径,并在第二阀体圆筒部73的另一方的筒端73B开口。
如图19至图21、图23至图25所示,阀体圆板74形成为圆形。阀体圆板74以切换阀体27的筒中心线F为中心,与第二阀体圆筒部73同心地配置。阀体圆板74配置在第二阀体圆筒部73的小径孔部83B内,并阻塞第二阀体圆筒部73的另一方的筒端73B。阀体圆板74与第二阀体圆筒部73一体地形成。
如图19(b)、图20及图23至图25所示,中心圆筒部75以切换阀体27的筒中心线F为中心,与各阀体圆筒部71、73同心地配置。中心圆筒部75配置在第二阀体圆筒部73内(喷淋流出孔87内)。中心圆筒部75在与切换阀体27的筒中心线F正交的方向上,与第二阀体圆筒部73的内周面之间隔开环状空间并配置在各阀体圆筒部71、73的中心。
如图23及图24所示,中心圆筒部75将一方的筒端75A固定于阀体圆板74的板背面74B并与阀体圆板74一体地形成。中心圆筒部75在切换阀体27的筒中心线F的方向上从阀体圆板74的板背面74B向第一阀体圆筒部71内延伸。中心圆筒部75在切换阀体27的筒中心线F的方向上从第一阀体圆筒部71突出。
如图19(b)及图21至图24所示,各圆筒阀体76、77形成为圆筒状。各圆筒阀体76、77配置在第二阀体圆筒部73内(第一阀体圆筒部71内)。
如图21(a)所示,各圆筒阀体76、77以切换阀体27(第一阀体圆筒部71)的筒中心线F为中心,配置在位于中心圆筒部75及第二阀体圆筒部73之间的圆直径为D6的圆CB上(同心圆上)。各圆筒阀体76、77使筒中心线G位于圆CB,并与中心圆筒部75相邻地配置。配置各圆筒阀体76、77的圆CB的圆直径D6与配置各阀座孔64、65的圆CA的圆直径D5相同(圆直径D6=圆直径D5)。
各圆筒阀体76、77与中心圆筒部75一体地形成。
各圆筒阀体76、77固定于阀体圆板74的板背面74B,并与阀体圆板74一体地形成。各圆筒阀体76、77在切换阀体27(第一阀体圆筒部71)的筒中心线F的方向上从阀体圆板74的板背面74B向第一阀体圆筒部71内延伸。各圆筒阀体76、77在切换阀体27的筒中心线F的方向上从第一阀体圆筒部71突出。
在各圆筒阀体76、77及中心圆筒部75中,从第一阀体圆筒部71突出的筒端76A、77A、75A形成于一个面的平端面。
如图19(b)、图20、图21(a)及图24所示,圆筒阀体76具有阀体孔88及密封槽89。
如图19(b)、图20、图21(a)、图24及图25所示,阀体孔88形成为孔直径为d5的圆形孔。阀体孔88以圆筒阀体76的筒中心线G为中心,与圆筒阀体76同心地配置。阀体孔88在圆筒阀体76的筒中心线G(中心线)的方向上从圆筒阀体76的一方的筒端76A延伸到阀体圆板74,并在圆筒阀体76的一方的筒端76A开口。阀体孔88在圆筒阀体76的筒中心线G的方向上由阀体圆板84阻塞。
阀体孔88的孔直径d5比各阀座孔64、65的孔直径d4大(孔直径d5<孔直径d4)。
如图19(b)及图21(a)所示,密封槽89为圆环槽,并形成于圆筒阀体76的一方的筒端76A侧。密封槽89以圆筒阀体76的筒中心线G为中心,与圆筒阀体76同心地配置。密封槽89在与圆筒阀体76的筒中心线G正交的方向上配置于阀体孔88的外侧。密封槽89在圆筒阀体76的筒中心线G的方向上具有槽深,在圆筒阀体76的一方的筒端76A开口。
如图19(b)、图20、图21(a)、图24及图25所示,圆筒阀体77具有阀体孔90及密封槽91。
如图19(b)、图20、图21(a)、图24及图25所示,阀体孔90形成为孔直径为d5的圆形孔。阀体孔90以圆筒阀体77的筒中心线G为中心,与圆筒阀体77同心地配置。阀体孔90在圆筒阀体77的筒中心线G(中心线)的方向上从圆筒阀体77的一方的筒端77A延伸到阀体圆板74,并在圆筒阀体77的一方的筒端77A开口。阀体孔90在圆筒阀体77的筒中心线G的方向上由阀体圆板74阻塞。
如图19(a)及图21(a)所示,密封槽91为圆环槽,并形成于圆筒阀体77的一方的筒端77A侧。密封槽91以圆筒阀体77的筒中心线G为中心,与圆筒阀体77同心地配置。密封槽91在与圆筒阀体77的筒中心线G正交的方向上配置于阀体孔90的外侧。密封槽91在圆筒阀体77的筒中心线G的方向上具有槽深,并在圆筒阀体77的一方的筒端77A开口。
如图19(a)、图20、图21(a)及图22至图25所示,阀体流路78在喷淋流出孔87的小径孔部87B内形成于阀体圆板74。如图20所示,阀体流路78在阀体横直线LC处形成于以阀体横直线LC为边界的一侧的阀体圆板74(上半部分的阀体圆板74),所述阀体横直线LC与切换阀体27的筒中心线F正交并通过各圆筒阀体76、77的筒中心线G。
阀体流路78在圆筒阀体76的一方的筒端76A侧在阀体孔88内开口。阀体流路78从在阀体孔88开口的圆筒阀体76的一方的筒端76A侧朝向阀体圆板74的板正面74A倾斜,并且沿着中心圆筒部75的外周面呈螺旋状延伸。
阀体流路78在切换阀体27的周向上从在阀体孔88开口的圆筒阀体76的一方的筒端76A侧延伸到隔开角度90度的间隔的圆筒阀体77上(阀体孔90上),并在圆筒阀体77上位于阀体圆板74的板正面74A。
阀体流路78在圆筒阀体76的一方的筒端76A侧及圆筒阀体77之间在阀体圆板74的板正面74A开口,并与喷淋流出孔87的小径孔部87B连通。
阀体流路78在阀体圆板74的上半部分,使与中心圆筒部75相邻的阀体圆板74的一部分沿着中心圆筒部75的外周面向圆筒阀体76的一方的筒端76A侧呈螺旋状凹陷(或呈螺旋状突出)而形成。
由此,阀体流路78形成为从圆筒阀体76的一方的筒端76A侧沿着中心圆筒部75的外周面到达圆筒阀体77上(阀体孔90上)的螺旋状的流路。
如图19(a)、图20、图21(a)及图22至图25所示,阀体流路79在喷淋流出孔87的小径孔部87B内形成于阀体圆板74。如图20所示,阀体流路79形成于以阀体横直线LC为边界的另一侧的阀体圆板74(下半部分的阀体圆板74)。
阀体流路79在圆筒阀体77的一方的筒端77A侧在阀体孔90内开口。阀体流路79从在阀体孔90开口的圆筒阀体77的一方的筒端77A侧朝向阀体圆板74的板正面74A而倾斜,并且沿着中心圆筒部75的外周面呈螺旋状延伸。
阀体流路79在切换阀体27的周向上从在阀体孔90开口的圆筒阀体77的一方的筒端77A侧延伸到隔开角度90度的间隔的圆筒阀体76上(阀体孔88上),并在圆筒阀体76上位于阀体圆板74的板正面74A。
阀体流路79在圆筒阀体77的一方的筒端77A侧及圆筒阀体76之间在阀体圆板74的板正面74A开口,并与喷淋流出孔87的小径孔部87B连通。
阀体流路79在阀体圆板74的下半部分,使与中心圆筒部75相邻的阀体圆板74的一部分沿着中心圆筒部75的外周面向圆筒阀体77的一方的筒端77A侧呈螺旋状凹陷(或呈螺旋状突出)而形成。
由此,阀体流路79形成为从圆筒阀体77的一方的筒端77A侧沿着中心圆筒部75的外周面到达圆筒阀体76上(阀体孔88上)的螺旋状的流路。
如图19至图22、图24及图25所示,各第一阀体突出部80形成于第一阀体圆筒部71。各阀体突出部80在切换阀体27的周向上隔开角度180度的间隔,并配置于阀体横直线LC。各第一阀体突出部80在与切换阀体27的筒中心线F(中心线)正交的方向(阀体横直线LC的方向)上从第一阀体圆筒部71的外周面突出而形成。各第一阀体突出部80的突出量比各第一保持槽35(切换把手21)的槽深小。
各第一阀体突出部80在切换阀体27的周向上在阀体纵直线LC的两侧具有hC/2,并形成为突出宽度hC。各第一阀体突出部80的突出宽度hC比各第一保持槽35(切换把手21)的槽宽hA小。
如图19、图22及图24所示,各第一阀体突出部80在切换阀体27的筒中心线F的方向上从第一阀体圆筒部71向各圆筒阀体76、77的一方的筒端76A、77A侧延伸。
如图19至图23及图25所示,各第二阀体突出部81形成于第一阀体圆筒部71。各第二阀体突出部81在切换阀体27的周向上隔开角度180度的间隔地配置。各第二阀体突出部81配置于与切换阀体27的筒中心线F及阀体横直线LC正交的阀体纵直线LD。各第二阀体突出部81在与切换阀体27的筒中心线F正交的方向(阀体纵直线LD的方向)上从第一阀体圆筒部71的外周面突出而形成。各第二阀体突出部81的突出量比各第二保持槽36(切换把手21)的槽深小。
各第二阀体突出部81在切换阀体27的周向上在阀体纵直线LD的两侧具有hD/2,并形成为突出宽度hD。各第二阀体突出部81的突出宽度hD比各第二保持槽36(切换把手21)的槽宽hB小。
如图19至图21、图23至图25所示,例如在阀体圆环板72上形成12个孔而构成多个外侧流出孔82。各外侧流出孔82配置在以切换阀体27的筒中心线F(中心线)为中心的圆上(同心圆上)。各外侧流出孔82在切换阀体27的周向上等角度(等间距)例如隔开角度30度的等间隔地配置。
各外侧流出孔82在切换阀体27的筒中心线F的方向上贯通阀体圆环板72,并在阀体圆环板72的板正面72A及板背面72B开口。
由此,各外侧流出孔82在各圆筒阀体76、77的外侧与第一阀体圆筒部71内连通。
如图19(b)、图21(b)、图22、图24(b)及图25所示,各第一把手限制突出部83遍及阀体圆环板72的板背面72B及阀体圆板74的板背面74B而形成。
各第一把手限制突出部83在圆筒阀体76的外周面及第一阀体圆筒部71的内周面之间延伸,并与圆筒阀体76及第一阀体圆筒部71一体地形成。
各第一把手限制突出部83在切换阀体27的周向上配置在阀体横直线LC的两侧。各第一把手限制突出部83具有与阀体横直线LC隔开阀体间隔HD的阀体限制平面83A。阀体限制平面83A与阀体横直线LC平行地形成。阀体间隔HD与各基座突起59、60(切换基座22)的基座间隔HA、HB相同。
各第一把手限制突出部83在切换阀体27的筒中心线F的方向上从阀体圆环板72的板背面72B及阀体圆板74的板背面74B向圆筒阀体76的一方的筒端76A侧突出。
如图19(b)、图21(b)、图22(b)及图25所示,各第二把手限制突出部85遍及阀体圆环板72的板背面72B及阀体圆板74的板背面74B而形成。
各第二把手限制突出部85在圆筒阀体77的外周面及第一阀体圆筒部71的内周面之间延伸,并与圆筒阀体77及第一阀体圆筒部71一体地形成。
各第二把手限制突出部85在切换阀体27的周向上配置在阀体横直线LC的两侧。各第二把手限制突出部85具有与阀体横直线LC隔开阀体间隔HD的阀体限制平面85A。阀体限制平面85A与阀体横直线LC平行地形成。
各第二把手限制突出部85在切换阀体27的筒中心线F的方向上从阀体圆环板72的板背面72B及阀体圆板74的板背面74B向圆筒阀体77的一方的筒端77A侧突出。
如图4及图24所示,各密封环28由合成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为圆环状。
各密封环28安装在各圆筒阀体76、77的密封槽89、91内。各密封环28从各圆筒阀体76、77的筒端76A、77A突出并配置在各密封槽89、91内。
如图30至图41所示,流路切换部件2收纳(配置)在喷淋主体1的喷淋空间7C内及流出路径10内(喷淋圆筒部8内)。
如图26至图29所示,在流路切换部件2中,切换基座22插入切换把手21内而组装成把手单元HU。
如图26、图27及图29所示,切换基座22从第二基座圆筒部46的一方的筒端46A插入切换把手21的把手孔33内(大径孔部33A内)。
将基座圆环板47插入切换把手21的中径孔部33B内并将第一基座圆筒部45及密封圈23插入切换把手21的小径孔部33C内而配置切换基座22。如图26至图29所示,切换基座22将一个第一肋部50及基座限制槽55配置于与位于切换把手21的把手突起37处的第一保持槽35、把手突起37及喷淋突出部38相同的位置,并插入把手孔33内。
切换基座22在把手孔33的中径孔部33B内使基座圆环板47与切换把手21的第二孔台阶部33E抵接而与切换把手21同心地载置。
当将切换基座22载置于切换把手21时,切换基座22的第二基座圆筒部46的一方的筒端46A及密封环24(密封槽54)从切换把手21的第一把手圆筒部31的一方的筒端31A突出,并在切换把手21的筒中心线B的方向上延伸。
另外,当将切换基座22载置于切换把手21时,如图29所示,密封圈23与切换把手21的小径孔部33C(把手孔33)的内周面压接而使把手孔33的小径孔部33C成为液密。密封圈23利用弹力在切换基座22的基座圆环板47的外周面及切换把手21的中径孔部33B之间隔开间隙。
由此,切换把手21相对于切换基座22旋转自如。
切换把手21使把手孔33的小径孔部33C与切换基座22的密封圈23滑动接触同时旋转。
如图29所示,切换把手21的大径孔部33A(把手孔33)通过切换基座22的小径孔部48A(基座孔48)并与各基座流入路径Z连通。
如图26及图29所示,切换基座22的各基座突起59、60向切换把手21的中径孔部33B内(把手孔33内)突出地配置。
这样,流路切换部件2将切换基座22载置于切换把手21而组装成把手单元HU。
如图30至图32所示,在流路切换部件2中,把手单元HU(切换把手21及切换基座22)配置在喷淋主体1的喷淋空间7C及流出路径10内(喷淋圆筒部8内)。
如图30所示,把手单元HU从切换基座22的第二基座圆筒部46插入喷淋主体1(头部7)的喷淋空间7C内及流出路径10内。把手单元HU与流出路径10(喷淋圆筒部8)的中心线A同心地配置。
如图30至图32所示,把手单元HU将切换把手21的喷淋突出部38、把手突起37、一个第一保持槽35及切换基座22的基座限制槽55配置在与头部7的基准突出部14(最上顶点7a)相同的位置,并插入喷淋主体1内。
把手单元HU将切换基座22的第二基座圆筒部46从筒端46A插入喷淋圆筒部8内(流出路径10内),并将切换把手21的第一把手圆筒部31插入引导突出部12内及喷淋空间7C内。
如图32所示,在把手单元HU中,切换基座22的第二基座圆筒部46将喷淋主体1的各固定突出部11插入各基座限制槽55、56、57内,并收纳在喷淋圆筒部8内(流出路径10内)。
由此,切换基座22不能相对于头部7旋转地安装于喷淋主体1。
如图30至图32所示,切换基座22的第一肋部50配置在与喷淋主体1的基准突出部14相同的位置。
在把手单元HU中,切换基座22的第二基座圆筒部46使密封环24与喷淋圆筒部8(流出路径10)的内周面压接并插入流出路径10内。把手单元HU使第二基座圆筒部46的一方的筒端46A与流出路径10的孔台阶部10C抵接并载置于把手部6。
如图30所示,在把手单元HU中,切换基座22的固定圆筒部49插入流出路径10内(喷淋圆筒部8内),将喷淋主体1的基座突出部13压入并配置在螺钉收纳孔58的中径孔部58C内。
由此,切换基座22的螺钉收纳孔58与基座突出部13的螺纹孔15连通。
如图30所示,在把手单元HU中,切换把手21将第一把手圆筒部31插入喷淋主体1的引导突起12内及喷淋空间7C内。切换把手21将喷淋主体1的引导突出部12插入并配置在把手槽40内。喷淋主体1的引导突起12插入把手槽40内而不与切换把手21接触。切换把手21将把手突起37的突起端面37A与喷淋圆筒部8的一方的筒端8A抵接地配置。
这样,当将把手单元HU配置在喷淋主体1的喷淋空间7C内及流出路径10内时,如图30至图32所示,切换基座22的各基座流入路径Z在头部7的半球端7A侧与流出路径10内连通,并通过流出路径10而与把手部6的流入路径9内连通。
如图30至图32所示,在把手单元HU中,切换把手21的中径孔部33B通过切换基座22的各基座流入路径Z及小径孔部48A(基座孔48)与流出路径10内连通。
如图33及图34所示,当流路切换部件2将把手单元HU(切换把手21及切换基座22)配置在喷淋主体1内(喷淋空间7C内及流出路径10内)时,由固定螺钉29将切换基座22固定于喷淋主体1(头部7)。
如图33及图34所示,固定螺钉29插入切换基座22的固定圆筒部49内。
将螺杆29A插入固定圆筒部49的大径孔部58A及小径孔部58B(螺钉收纳孔58)而使固定螺钉29与基座突出部13(喷淋主体1)的螺纹孔15螺纹接合。将螺钉头部29B插入固定圆筒部49的大径孔部58A,与孔台阶部58D抵接而配置固定螺钉29。
使固定螺钉29转动并将切换基座22的第二基座圆筒部46紧固于基座突出部13。
由此,如图33所示,在把手单元HU中,切换基座22用固定螺钉29固定于喷淋主体1(头部7)。
在把手单元HU中,切换把手21相对于喷淋主体旋转自如地安装。
如图34所示,在把手单元HU的切换基座22中,基座突起59的第一基座限制平面59A与喷淋主体1的喷淋突出部38隔开基座间隔HA而配置。
如图33及图34所示,流路切换部件2当用固定螺钉29将把手单元HU的切换基座22固定于喷淋主体1时,将螺旋弹簧30配置于切换基座22。
如图33及图34所示,螺旋弹簧30与流出路径10的中心线A同心地配置,并插入切换基座22内。螺旋弹簧30在固定圆筒部49(切换基座22)中插入螺钉收纳孔58的大径孔部58A内。螺旋弹簧30外嵌于固定螺钉29的螺钉头部29B,并插入螺钉收纳孔58的大径孔部58A内。螺旋弹簧30将一方的弹簧端部与螺钉收纳孔58的孔台阶部58D抵接而配置。
由此,如图33及图34所示,螺旋弹簧30在流出路径10的中心线A(切换把手21的筒中心线B)的方向上从固定圆筒部49的孔台阶部58D向切换基座22的小径孔部48A内(基座孔48内)突出而配置。
如图35至图37所示,在流路切换部件2中,切换阀座体25收纳(配置)于配置在喷淋主体1内的把手单元HU(切换基座22)中。
如图35至图37所示,切换阀座体25与切换基座22的筒中心线C同心地配置,从第一限制突起66及第二限制突起67插入切换基座22的小径孔部48A内(基座孔48内)。
切换阀座体25使切换基座的各第一肋部50位于各第一限制突起66之间(基座间隔HA)及各第二限制突起67之间(基座间隔HA),并插入到切换基座22的小径孔部48A内。
如图35至图37所示,切换阀座体25将阀座圆板63及阀座圆筒部61插入到切换基座22的小径孔部48A内(基座孔48内)而配置在切换基座22内。此时,切换阀座体25(阀座圆筒部62)的密封环26与基座孔48的小径孔部48A的内周面压接,并使小径孔部48A成为液密。
如图35及图36所示,切换阀座体25将螺旋弹簧30的另一方的弹簧端部侧收纳在各弹簧收纳突出部68内,将螺旋弹簧30的另一方的弹簧端部与阀座圆板63的板背面63B抵接,并插入到切换基座22的小径孔部48A内。
切换阀座体25向切换基座22侧压缩收纳在各弹簧收纳突出部68内的螺旋弹簧30,并插入到切换基座22的小径孔部48A内。
如图35及图37所示,切换阀座体25在各第一限制突起66之间压入切换基座22的第一肋部50并在各第二限制突起67之间压入切换基座22的第一肋部50而配置在切换基座22的小径孔部48A内。
由此,切换阀座体25不能相对于切换基座22及喷淋主体1(头部7)旋转。切换阀座体25在切换基座22的筒中心线C的方向上移动自如。
如图5至图37所示,切换阀座体25的各阀座孔64、65配置在与喷淋主体1的基准突出部14及切换把手21的喷淋突出部38相同的位置,并与切换基座22的小径孔部48A连通。
如图36及图37所示,切换阀座体25的各阀座孔64、65通过切换基座22的各基座流入路径Z与流出路径10及流入路径9连通。
如图38至图41所示,在流路切换部件2中,切换阀体27(切换阀)配置在安装于喷淋主体1的把手单元HU内(切换把手21内)。
如图38至图41所示,切换阀体27与切换把手21的筒中心线B同心地配置,从各圆筒阀体76、77(各第一把手限制突出部83及第二把手限制突出部85)插入到切换把手21的大径孔部33A内及中径孔部33B内(把手孔33内)。
如图38及图39所示,切换阀体27将第一阀体圆筒部71插入到切换把手21的中径孔部33B内(把手孔33内)而配置在把手单元HU的切换把手21内。
如图38、图39及图41所示,切换阀体27将各第一阀体突出部80插入到切换把手21的各第一保持槽35内并将各第二阀体突出部81插入到切换把手21的各第二保持槽36内而配置在把手单元HU的切换把手21内。
由此,切换阀体27不能相对于切换把手21旋转地安装,而与切换把手21一起旋转。
如图38及图40所示,切换阀体27使各圆筒阀体76、77与切换阀座体25的阀座圆板63的板正面63A抵接,并配置在切换把手21内。各圆筒阀体76、77经由各密封环28与阀座圆板63的板正面63A抵接。如图68所示,在切换阀座体25中,阀座圆板63利用螺旋弹簧30的弹簧力对各圆筒阀体76、77的密封环28施力。
如图38至图40所示,切换阀体27通过将各第一阀体突出部80插入到切换把手21的各第一保持槽35内,从而将各圆筒阀体76、77配置在与切换阀座体25的各阀座孔64、65相同的位置。
由此,如图68及图70所示,切换阀体27的各圆筒阀体76、77使各阀体孔88、90在各阀座孔64、65开口。
各圆筒阀体76、77(各阀体孔88、90)通过切换阀座体25的各阀座孔64、65、切换基座22的各基座流路Z,与流出路径10及流入路径9连通。
如图38、图39及图41所示,切换阀体27通过将各第一阀体突出部80插入到切换把手21的各第一保持槽35内,使一个第一把手限制突出部83的阀体限制平面83A与切换基座22的基座突起59(第一基座限制平面59A)抵接,并使一个第二把手限制突出部85的阀体限制平面85A与切换基座22的基座突起60(第四基座限制平面60B)抵接而配置。
由此,如图41所示,切换把手21及切换阀体27在切换基座22的各基座突起59、60之间在90度的角度范围内旋转自如。
如图38及图39所示,在切换阀体27中,第二阀体圆筒部73在切换把手21的大径孔部33A内开口,使各阀体流路78、79(阀体圆板74的板正面74A)与切换把手21的大径孔部33A内(把手孔33内)连通。
切换阀体27的各阀体流路78、79通过各阀体孔88、90、切换阀座体25的各阀座孔64、65及切换基座22的各基座流路Z,与流出路径10及流入路径9连通。
各阀体流路78、79通过第二阀体圆筒部73的喷淋流出孔87,与切换把手21的大径孔部33A(把手孔33)连通。
如图38及图39所示,在切换阀体27中,各外侧流出孔82在阀体圆环板72及切换阀座体25的阀体圆板74之间开口,并在切换把手21的大径孔部33A内(把手孔33内)开口。
由此,各外侧流出孔82通过切换阀体27的各阀座孔64、65、切换基座22的各基座流入路径Z,与流出路径10及流入路径9连通。
这样,如图30~图41所示,流路切换部件2配置在喷淋主体1内(头部7内),并安装于喷淋主体1。
如图1至图4、图42至图45所示,在喷淋头X中,喷水喷嘴3(喷液喷嘴)安装于喷淋主体1的另一端1B(头部7的圆形端7B)。
如图42至图45所示,喷水喷嘴3由合成树脂形成为圆筒状。
喷水喷嘴3具有喷嘴外侧圆筒部95、喷水喷嘴板96、喷水圆筒部97(喷嘴内侧圆筒部)、多个气泡液喷射孔98及密封环103。
如图42、图44及图45所示,喷嘴外侧圆筒部95形成为圆筒形,并具有密封槽99及螺纹部100。
如图42及图44所示,密封槽99形成为圆环槽,在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的方向上配置在喷嘴外侧圆筒部95的一方的筒端95A侧。密封槽99以喷水喷嘴3(喷嘴外侧圆筒部95)的筒中心线H(中心线)为中心,与喷嘴外侧圆筒部95同心地配置,在喷嘴外侧圆筒部95的整个外周面上形成。密封槽99在与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正交的方向上具有槽深,并在喷嘴外侧圆筒部95的外周面开口。
如图42、图44及图45所示,螺纹部100在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的方向上配置在喷嘴外侧圆筒部95的另一方的筒端95B侧。螺纹部100在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的方向上配置于密封槽99及喷嘴外侧圆筒部95的另一方的筒端95B之间。螺纹部100在喷嘴外侧圆筒部95的整个外周面上形成。
如图42至图45所示,喷水喷嘴板96(喷液喷嘴板)形成为圆形板。喷水喷嘴板96以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为中心,与喷嘴外侧圆筒部95同心地配置。
如图43所示,喷水喷嘴板96具有与喷嘴外侧圆筒部95的外径相同的板直径D7,并阻塞喷嘴外侧圆筒部95的一方的筒端95A。
喷水喷嘴板96固定于喷嘴外侧圆筒部95的一方的筒端95A,并与喷嘴外侧圆筒部95一体地形成。
如图42(b)、图44(b)及图45所示,喷水圆筒部97形成为圆筒状。
喷水圆筒部97(喷液圆筒部)以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为中心,与喷嘴外侧圆筒部95及喷水喷嘴板96同心地配置。喷水圆筒部97在与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正交的方向上与喷嘴外侧圆筒部95的内周面之间隔开雾环状空间YM,并配置在喷嘴外侧圆筒部95内。
喷水圆筒部97用喷水喷嘴板96阻塞一方的筒端97A,并与喷水喷嘴板96一体地形成。喷水圆筒部97在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的方向上从喷水喷嘴板96的板背面96B向喷嘴外侧圆筒部95内突出。
如图42(b)、图44(b)及图45所示,喷水圆筒部97在喷水喷嘴板96侧具有密封台阶部101而扩径地形成。密封台阶部101形成为圆形,以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为中心,与喷水圆筒部97同心地配置。密封台阶部101在喷水圆筒部97的整个外周面上形成。
如图42(b)、图44(b)及图45所示,喷水圆筒部97具有喷嘴孔102。
如图44(b)及图45所示,喷嘴孔102形成为圆形孔。喷嘴孔102以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中心线)为中心,与喷水圆筒部97同心地配置。喷嘴孔102在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的方向上从喷水喷嘴板96的板背面96B延伸到喷水圆筒部97的另一方的筒端97B,并在另一方的筒端97B开口。
如图42(b)、图44(b)及图45所示,喷嘴孔102具有大径孔部102A、中径孔部102B及小径孔部102C。
大径孔部102A在喷水圆筒部97的另一方的筒端97B开口。中径孔部102B配置在大径孔部102A及小径孔部102C之间。中径孔部102B从大径孔部102A起具有第一孔台阶部102D而缩径,并向喷水喷嘴板96侧延伸。小径孔部102C从中径孔部102B起具有第二孔台阶部102E而缩径,并延伸到喷水喷嘴板96(板背面96B)。
由此,喷水圆筒部97形成供液体从另一方的筒端97B流入的气泡混入空间BR。气泡混入空间BR由喷嘴孔102形成在喷水圆筒部97内。
如图44(b)所示,喷水圆筒部97具有小径孔部102C(喷嘴孔102)的孔直径d5,并在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的方向上具有小径孔部102C的孔长L1。
如图42、图43、图44(b)及图45所示,多个气泡液喷射孔98形成为圆形的节流孔(喷嘴节流孔),并从气泡混入空间BR内喷射气泡混入液体。
各气泡液喷射孔98形成于喷水喷嘴板96。各气泡液喷射孔98在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的方向上贯通喷水喷嘴板96,并在喷水圆筒部97内的气泡混入空间BR内开口。
如图43所示,各气泡液喷射孔98以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中心线)为中心,在圆半径为r3、r4、r5(r3<r4<r5)的不同的多个圆CD、CE、CF上(同心圆上)配置多个。在各圆CD、CE、CF上,各气泡液喷射孔98在喷水喷嘴3的周向上隔开等间隔(等间距)地配置。
如图44及图45所示,密封环103由合成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为圆环状。
密封环103外嵌于喷嘴外侧圆筒部95,并安装在密封槽99内。密封环103从喷嘴外侧圆筒部95的外周面突出地配置在密封槽99内。
在喷淋头X中,气泡液产生部件4(气泡产生单元)向液体混入空气(气泡)而产生气泡混入液体。
如图2、图4及图42至图49所示,气泡液产生部件4具备整流块111及多个(3个)空气导入路径112。
如图46至图49所示,整流块111由合成树脂形成为圆筒形。整流块111具有整流圆筒部113、整流喷嘴圆板114、整流圆环板115、多个(4块)整流块板116及多个液体节流孔117。
如图46至图49所示,整流圆筒部113形成为圆筒状。
如图46至图49所示,整流喷嘴圆板114为圆形板,并形成为与整流圆筒部113的外径相同的板直径。整流喷嘴圆板114以整流块111(整流圆筒部113)的筒中心线J(中心线)为中心,与整流圆筒部113同心地配置。整流喷嘴圆板114阻塞整流圆筒部113的一方的筒端113A,并固定于整流圆筒部113。整流喷嘴圆板114与整流圆筒部113一体地形成。
如图46至图49所示,整流圆环板115形成为圆环状。整流圆环板115以整流块111的筒中心线J为中心,与整流圆筒部113及整流喷嘴圆板114同心地配置。整流圆环板115配置在整流圆筒部113的另一方的筒端113B侧。
整流圆环板115在整流圆筒部113的另一方的筒端113B沿着整流圆筒部113的整个外周面配置,并与整流圆筒部113一体地形成。整流圆环板115在与整流块111(整流圆筒部113)的筒中心线J正交的方向上从整流圆筒部113的外周面突出。
如图46至图49所示,4块各整流块板116形成于整流喷嘴圆板114。
各整流块板116形成为矩形(长方形)。各整流块板116在整流喷嘴圆板114(整流块111)的周向上隔开角度90度的等间隔地配置。
各整流块板116在整流块111的筒中心线J(中心线)的方向上从整流喷嘴圆板114的板正面114A具有板宽HS地突出。各整流块板116与整流喷嘴圆板114正交地向从整流圆筒部113的另一方的筒端113B分离的方向突出。
如图46(a)及图47所示,各整流块板116从整流喷嘴圆板114的板中心线J(整流块111的筒中心线)具有板长LS而向整流喷嘴圆板114的外周面侧(整流圆筒部113的外周面侧)延伸。各整流块板116在与整流喷嘴圆板114的板中心线J正交的方向上与整流喷嘴圆板114的外周面隔开间隙地延伸。
各整流块板116在整流喷嘴圆板114的周向(整流块111的周向)上具有板厚TS。
如图46(a)、图47、图48及图49(b)所示,各整流块板116具有整流板平面116A、116B及流动倾斜面118。
各整流板平面116A、116B在整流喷嘴圆板114的周向上隔开板厚TS并形成为平行的矩形。
如图48(b)所示,流动倾斜面118在整流块111的筒中心线J的方向上从各整流块板116的突出端116D(一方的板宽端)向一方的整流板平面116A及整流喷嘴圆板114(板正面114A)延伸并倾斜地形成。流动倾斜面118例如在各整流块板116的突出端116D及一方的整流板平面116A之间形成为半径为rX且突出的弧状。
如图46、图47及图49(a)所示,多个液体节流孔117形成在各整流块板116之间的整流喷嘴圆板114上。各液体节流孔117在整流块111的筒中心线J(整流喷嘴圆板114的板中心线J)的方向上贯通整流喷嘴圆板114,并在整流喷嘴圆板114的板正面114A及板背面114B开口。各液体节流孔117将孔中心线M与整流喷嘴圆板114的板中心线J平行地配置,并贯通整流喷嘴圆板114。各液体节流孔117在整流喷嘴圆板114的板背面114B开口,并与整流圆筒部113内连通。
各液体节流孔117形成为在整流喷嘴圆板114的板中心线J(整流块111的筒中心线)的方向上从整流喷嘴圆板114的板背面114B向板正面114A逐渐缩径的圆锥孔。
如图47所示,各液体节流孔117以整流喷嘴圆板114的板中心线J为中心,在圆半径为r6、r7、r8(r6<r6<r7)的不同的多个圆CG、CH、CI上配置多个。
在各圆CG、CH、CI上,各液体节流孔117在整流喷嘴圆板114(整流块111)的周向(圆周方向)上以等间隔(等间距)配置多个。
如图48(b)所示,整流块111在整流块111的筒中心线J的方向上各整流块板116的突出端116D及整流圆筒部113的另一方的筒端113B之间的块高度为HP,且小于喷水圆筒部97的小径孔部102C的孔长L1。
如图42至图45所示,在气泡液产生部件4中,多个(3个)空气导入路径112形成于喷水喷嘴3。
各空气导入路径112以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中心线)为中心,配置在位于各气泡液喷射孔98的外侧的圆CJ上。各空气导入路径112在喷水喷嘴3(喷水圆筒部97)的周向上隔开角度120度的等间隔地配置。
各空气导入路径112在喷水喷嘴板96的板表面96A开口。如图44(b)所示,各空气导入路径112在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的方向上从喷水喷嘴板96的板表面96A向喷水圆筒部97的另一方的筒端97B侧延伸。各空气导入路径112在喷水圆筒部97的筒端97B侧从与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正交的方向贯通喷水圆筒部97。
各空气导入路径112在喷水圆筒部97内的气泡混入空间BR中开口。各空气导入路径112与喷水圆筒部97的第二孔台阶部112E相邻地在中径孔部102B内(喷嘴孔102内)开口。
在气泡液产生部件4中,如图50及图51所示,整流块111组入喷水喷嘴3内。
整流块111以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为中心,与喷水圆筒部97同心地配置。整流块111配置在喷水圆筒部97的气泡混入空间BR内。整流块111被从各整流块板116压入(插入)喷水圆筒部97的喷嘴孔102内(大径孔部102A内及中径孔部102B内)。
在整流块111中,整流圆筒部113被压入(插入)喷水圆筒部97的中径孔部102B内。整流圆筒部113在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上在整流喷嘴圆板114的板背面114B及喷嘴孔102的第二孔台阶部102E之间隔开间隙,并压入(插入)喷水圆筒部97的中径孔部102B(喷嘴孔102)中。此时,如图50(a)所示,整流块111在喷水喷嘴3的周向上将一块整流块板116配置在一个空气导入路径112的中央,并压入喷水圆筒部97内。
在整流块111中,整流圆环板115被压入(插入)喷水圆筒部97的大径孔部102A,并与第一孔台阶部102D抵接。
由此,在整流块111中,如图51所示,整流喷嘴圆板114在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的方向上与喷水喷嘴板96的板背面96B隔开间隔,并配置在喷水圆筒部97的气泡混入空间BR内。整流喷嘴圆板114及整流圆环板115液密地阻塞喷水圆筒部97的另一方的筒端97B,并固定于喷水圆筒部97。
如图50(b)所示,在整流块111中,各整流块板116配置在喷水喷嘴板96及整流喷嘴圆板114之间的气泡混入空间BR内。
如图51(b)所示,各整流块板116在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整流块111的筒中心线J)的方向上从整流喷嘴圆板114向喷水喷嘴板96突出,并在喷水喷嘴板96的板背面96B及突出端116D之间隔开混入间隙GP地配置。如图51(b)所示,各整流块板116从整流喷嘴圆板114的板中心线J(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向喷水圆筒部97延伸。各整流块板116与喷水圆筒部97的内周面之间隔开间隙地配置。
如图50(a)所示,在整流块111中,使孔中心线M与喷水圆筒部97(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中心线)平行地配置各液体节流孔117。各液体节流孔117在喷水喷嘴板96及整流喷嘴圆板114之间的气泡混入空间BR内开口。
如图51(b)所示,各空气导入路径112在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的方向上的各整流块板116的突出端116D及整流喷嘴圆板114的板正面114A之间,从与喷水圆筒部97的筒中心线H正交的方向在气泡混入空间BR中开口。如图50(b)所示,各空气导入路径112与整流喷嘴圆板114的板正面114A相邻地在气泡混入空间BR中开口。
由此,各空气导入路径112使空气从与各液体节流孔117的孔中心线M正交的方向流入气泡混入空间BR内。
如图44(b)及图51(a)所示,各空气导入路径112作为在喷水圆筒部97(喷水喷嘴3)的周向上具有开口宽度(孔宽度)AH且在喷水圆筒部97(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的方向上具有开口高度(孔高度)AL的矩形孔(长方形孔),在气泡混入空间BR中开口。在各空气导入路径112中,开口宽度AH比各整流块板116的板宽HS宽。
这样,如图50及图51所示,气泡液产生部件4将整流块111组入喷水喷嘴3内(喷水圆筒部97内)而配置。
在喷淋头X中,雾产生部件5(雾产生单元)使液体成为混入了气泡的雾状液滴。
如图1至图5、图43至图45及图52至图55所示,雾产生部件5具有多个雾节流孔121、雾环体122及密封环130。
如图42(a)、图43、图44(b)及图45所示,多个雾节流孔121形成于喷水喷嘴板96(喷水喷嘴3)。雾节流孔121的孔数例如为12孔。
如图43(a)所示,各雾节流孔121配置于各气泡液喷射孔98的外侧的喷水喷嘴板96。各雾节流孔121以喷水喷嘴3(喷水圆筒部97)的筒中心线H(中心线)为中心,配置在位于各气泡液喷射孔98的外侧的圆CK上(同心圆上)。
如图43所示,各雾节流孔121在喷水喷嘴3(喷水圆筒部97)的周向上隔开角度30度的等间隔(等间距)而配置。
由此,多个雾节流孔121配置在各气泡液喷射孔98(气泡液产生部件4)的外侧的喷水喷嘴3上。
如图42、图43、图44(b)及图45所示,各雾节流孔121在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的方向上贯通喷水喷嘴板96,并在喷水喷嘴板96的板表面96A及板背面96B开口。各雾节流孔121在与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方向H正交的方向上配置在各空气导入路径112(各气泡液喷射孔98)的外侧并在雾环状空间YM中开口。
如图44(b)所示,各雾节流孔121形成为在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的方向上从喷水喷嘴板96的板背面96B向板表面96A逐渐缩径的圆锥孔。
如图44所示,各雾节流孔121在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的方向上具有孔长ML。如图45所示,各雾节流孔121在喷水喷嘴板96的板表面96A具有孔直径dM,在板背面96B具有孔直径dF(孔直径dM>孔直径dF)。
如图52至图55所示,雾环体122具有引导环123及多个雾引导件124。
如图52至图55所示,引导环123由合成树脂形成为圆环状。如图43及图54(a)所示,引导环123具有与配置各雾节流孔121的圆CK相同的环直径D8的中心圆CL。
如图52至图55所示,引导环123具有多个引导突起125。引导突起125的个数例如与雾节流孔121的数量相同(12个)。
各引导突起125配置在引导环123的圆CL上。各引导突起125在引导环123的周向上隔开角度30度的等间隔地配置。各引导突起125在与雾环体122(引导环123)的中心线K正交的方向上突出并与引导环123一体地形成。
如图52至图55所示,多个雾引导件124由合成树脂形成为圆锥涡旋(圆锥螺旋状或圆锥台的涡旋状)。如图52(b)所示,各雾引导件124具备圆锥上表面124A、圆锥底平面124B、圆锥侧面124C及多个涡旋面例如第一涡旋面127及第二涡旋面128(螺旋状面)。雾引导件124的个数与雾节流孔121的数量相同(12个)。
第一涡旋面127及第二涡旋面128形成为同一涡旋状。第一涡旋面127及第二涡旋面128与圆锥侧面124C交叉地配置在圆锥底平面124B及圆锥上表面124A之间。
第一涡旋面127及第二涡旋面128以圆锥中心线L为对称点,点对称地配置。第二涡旋面128以圆锥中心线L为中心,从第一涡旋面127的位置旋转角度180度而配置。
第一涡旋面127及第二涡旋面128从圆锥底平面124B向圆锥上表面124A缩径并形成为涡旋状,并且延伸到圆锥上表面124A。
第一涡旋面127及第二涡旋面128在圆锥上表面124A上相互相向地配置。
如图54(a)所示,各雾引导件124在圆锥中心线L的方向上具有引导高度GL。引导高度GL比各雾节流孔121的孔长ML低。
如图55(a)所示,各雾引导件124具有圆锥底平面124B的最大底宽GH。最大底宽GH比各雾节流孔121的孔直径dM窄。
如图52至图55所示,各雾引导件124固定于引导环123,并与引导环123一体地形成。如图53(a)所示,各雾引导件124配置在引导环123的圆CL上。各雾引导件124使圆锥中心线L(引导中心线)位于引导环123的圆CL上而配置。各雾引导件124在引导环123的周向上隔开角度30度的等间隔,并配置于各引导突起125之间。各雾引导件124在圆锥底平面124B上使第一涡旋面127及第二涡旋面128的面端位于引导环123的外周面及内周面(与引导环123的外周面及内周面一致)而配置。
如图52、图54(b)及图55所示,各雾引导件124使圆锥底平面124B抵接在引导环123上,并与引导环123一体地固定(形成)。如图55所示,在各雾引导件124中,圆锥底平面124B在与雾环体122(引导环123)的中心线K正交的方向上从引导环123的内周面及外周面突出并固定于引导环123。
由此,各雾引导件124及引导环123构成雾环体122。一体地形成引导环123、各雾引导件124及各引导突起125而构成雾环体122。
如图56及图57所示,在雾产生部件5中,雾环体122(引导环123及各雾引导件124)组入喷水喷嘴3内。
如图56及图57所示,雾环体122以喷水喷嘴3(喷水圆筒部97)的筒中心线H(中心线)为中心,与喷水圆筒部97同心地配置。雾环体122将引导环123外嵌于喷水圆筒部97,并配置在雾环状空间YM内。由此,引导环123配置在各气泡液喷射孔98的外侧。
如图56及图57所示,雾环体122将各雾引导件124插入各雾节流孔121内而配置。雾环体122在雾环状空间YM中使各雾引导件124的圆锥上表面124A朝向各雾节流孔121而配置。
各雾引导件124被从圆锥上表面124A插入到各雾节流孔121内。各雾引导件124使圆锥中心线L与各雾节流孔121的孔中心线N一致并配置在各雾节流孔121内。各雾引导件124在圆锥侧面124C及各雾节流孔121的圆锥内周面121A之间隔开间隙,并从圆锥上表面124A插入各雾节流孔121内。各雾引导件124使圆锥底平面124B侧(圆锥底平面124B侧的圆锥侧面124C)与各雾节流孔121的圆锥内周面121A抵接,并安装在各雾节流孔121内。
由此,各雾引导件124在第一涡旋面127及第二涡旋面128、各雾节流孔121的圆锥内周面121A及圆锥侧面124C之间形成涡旋状的第一雾流路δ1及第二雾流路δ2,并安装在各雾节流孔121内。各雾引导件124及各雾节流孔121沿着第一涡旋面127及第二涡旋面128形成涡旋状(螺旋状)的第一雾流路δ1及第二雾流路δ2。如图57(b)所示,第一雾流路δ1及第二雾流路δ2在第一涡旋面127及第二涡旋面128、雾节流孔121的圆锥内周面121A及雾引导件124的圆锥侧面124C之间形成为涡旋状。第一雾流路δ1及第二雾流路δ2在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的方向上从雾引导件124的圆锥底平面124B向圆锥上表面124A呈涡旋状地延伸,并在各雾节流孔121内及喷水喷嘴板96的板背面96B开口。
如图56及图57所示,引导环123及各引导突起125伴随着各雾引导件124向各雾节流孔121内的插入,从雾环状空间YM内与喷水喷嘴板96的板背面126B抵接。
如图57(a)所示,密封环130外嵌于喷水喷嘴3的喷水圆筒部97,并与密封台阶部101抵接。密封环130在与喷水喷嘴3的筒中心线H正交的方向上从喷水圆筒部97的外周面向雾环状空间YM突出,并外嵌于喷水圆筒部97。
由此,密封环130与雾环体122的引导突起125抵接自如,成为雾环体122的定位件。
如图50、图51、图56及图57所示,喷水喷嘴3、气泡液产生部件4及雾产生部件5将整流块111及雾环体122(引导环123及雾引导件124)组入喷水喷嘴3内而构成喷嘴单元NU。
如图58至图60所示,喷嘴单元NU(喷水喷嘴3、气泡液产生部件4及雾产生部件5)配置在安装于喷淋主体1(头部7)的流路切换部件2内(切换把手21内)。
如图58所示,喷嘴单元NU使整流块111(整流喷嘴圆板114的板背面114B)朝向切换把手21的大径孔部33A(把手孔33)配置。喷嘴单元NU以切换把手21的筒中心线B为中心,与切换把手21同心地配置。
如图58所示,喷嘴单元NU从喷水喷嘴3的喷嘴外侧圆筒部95的另一方的筒端95B插入切换把手21的大径孔部33A内。
将喷水喷嘴3的螺纹部100与切换把手21的螺纹部34螺纹接合而配置喷嘴单元NU。旋转喷嘴单元NU,并将喷水喷嘴3的喷嘴外侧圆筒部95收纳在切换把手21的大径孔部33A内(把手孔内)。旋转喷水喷嘴3直到喷嘴外侧圆筒部95的另一方的筒端95B与切换阀体27的各第一阀体突出部80抵接。
此时,喷水喷嘴3的密封环103与切换把手21的大径孔部33A压接,并使大径孔部33A成为液密。
由此,喷嘴单元NU的喷水喷嘴3固定于切换把手21,并安装于喷淋主体1的另一端1B。
在喷水喷嘴3中,喷水喷嘴板96与流出路径10之间形成液体流入空间RP。液体流入空间RP为液密空间,液体通过流出路径10流入该液体流入空间RP。
如图58所示,在喷嘴单元NU中,喷水喷嘴3的喷水圆筒部97及整流块111在液体流入空间RP内插入到切换阀体27的大径孔部87A内(喷淋流出孔87内/第二阀体圆筒部73内)。喷水圆筒部97及整流块111在切换阀体27的筒中心线F的方向上在另一方的筒端97B及阀体圆板74(板正面74A)之间隔开间隙而配置。喷水喷嘴3的密封环130在液体流入空间RP内插入到切换阀体27的大径孔部87A内(喷淋流出孔87内)并与切换阀体27的孔台阶部87C抵接。密封环130在大径孔部87A内与第二阀体圆筒部73的内周面压接而使切换阀体27的大径孔部87A成为液密。
由此,喷水喷嘴3的喷水圆筒部97向流出路径10侧(液体流入空间RP内)突出,并插入到切换阀体27的大径孔部87A内(喷淋流出孔87)。喷水圆筒部97使液体从另一方的筒端97B(整流块111的各液体节流孔117)流入气泡混入空间BR,所述液体是从流出路径10流出的液体(液体流入空间RP内的液体)并从切换阀体27流出。
在喷嘴单元NU中,当将喷水喷嘴3固定于切换把手21时,喷水喷嘴3、整流块111(气泡液产生部件4)、雾环体122(雾产生部件5)及切换阀体27与切换把手21一起相对于切换阀座体25、切换基座22及喷淋主体1旋转自如。
如图58所示,在气泡液产生部件4中,整流块111与切换阀体27的阀体圆板74(板正面74A)隔开间隙而配置,并插入到切换阀体27的大径孔部87A内(第二阀体圆筒部73内)。
由此,如图60所示,各液体节流孔117在流出路径10侧(液体流入空间RP内)开口,并在切换阀体27的大径孔部87A及气泡混入空间BR开口。各液体节流孔117向气泡混入空间BR内喷射液体,所述液体是从流出路径10流出的液体(液体流入空间RP内的液体)并从切换阀体27流出。
如图58所示,流路切换部件2配置在气泡液产生部件4的整流块111及流出路径10之间及喷淋主体1的流出路径10内。
在流路切换部件2中,切换阀座体25及切换阀体27配置在整流块111及流出路径10之间且液体流入空间RP内,切换基座22配置在流出路径10内。
如图59所示,雾产生部件5使通过流路切换部件2(切换阀体27)流入的液体(从流出路径10流出的液体)成为混入气泡的雾状液滴。
在雾产生部件5中,各雾节流孔121在流出路径10侧且喷水喷嘴板96及流路切换部件2(切换阀体27)之间的液体流入空间RP内开口。
由此,各雾节流孔121从流出路径10侧(液体流入空间BR侧)逐渐缩径,并贯通喷水喷嘴板96。
各雾节流孔121通过切换阀体27的各外侧流出孔82、切换阀座体25的各阀座孔64、65及切换基座22的各基座流入路径Z(液体流入空间PR),与流出路径10连通。
如图59所示,在雾产生部件5中,将引导环123与第二阀体圆筒部73的一方的筒端73A抵接而配置雾环体122。
引导环123及引导突起125从流出路径10侧(液体流入空间PR侧、雾环状空间YM侧)与喷水喷嘴板96的板背面96B抵接。
如图59所示,第一雾流路δ1及第二雾流路δ2在与流路切换部件2之间开口,并与流出路径10连通。
当旋转喷水喷嘴3时,切换阀体27及切换阀座体25被向切换基座22侧推压并压缩螺旋弹簧30。被压缩的螺旋弹簧30利用弹簧力对切换阀座体25向切换阀体27施力,并将阀座圆板63(板正面63A)与各圆筒阀体76、77的密封环28压接。
由此,各密封环28与各圆筒阀体76、77的阀体孔88、90及各阀座孔64、65液密地连结。
这样,当将喷嘴单元NU(喷水喷嘴3、气泡液产生部件4及雾产生部件5)及流路切换部件2(切换把手21、切换基座22、切换阀座体25及切换阀体27)安装于喷淋主体1(头部7)时,如图1至图3、图58至图60所示,喷淋头X成为喷淋位置P1。
如图1至图3、图58至图60所示,在喷淋位置P1,将喷淋突出部38设置于喷淋主体1的基准突出部14(最上顶点7a)而配置切换把手21。
如图40所示,在喷淋位置P1,使各圆筒阀体76、77的阀体孔88、90向切换阀座体25的各阀座孔64、65开口(开阀)而配置切换阀体27。
在喷淋位置P1,流路切换部件2将气泡液产生部件4的各液体节流孔117与流出路径10连接。整流块111的各液体节流孔117通过切换阀体27的各阀体流路78、79、阀体孔88、90、切换阀座体25的各阀座孔64、65及切换基座22的各基座流入路径Z,与喷淋主体1的流出路径10连通。
如图41所示,在喷淋位置P1,将第一把手限制突出部83及第二把手限制突出部85的阀体限制平面83A、85A与切换基座22的各基座突起59、60的第一基座限制平面59A及第四基座限制平面60B抵接而配置切换阀体27。
如图2、图58及图59所示,喷淋位置P1的喷淋头X使液体流入喷淋主体1(把手部6)的流入路径9。
流入到流入路径9内的液体流出到流出路径10内。流出路径10使从流入路径9流入的液体流出。如图37及图59所示,液体从流出路径10起在切换基座22的各基座流入路径Z内流动,并流入到液体流入空间PR且切换阀座体25的各阀座孔64、65内。
如图59所示,流入各阀座孔64、65内的液体在切换阀体27的各圆筒阀体76、77的阀体孔88、89内。
如图39所示,在切换阀体27中,液体从各阀体孔88、89起在螺旋状的各阀体流路78、79中流动,并流出到第二阀体圆筒部73内的喷淋流出孔87。
此时,如图39所示,利用螺旋状的各阀体流路78、79使液体呈螺旋状流动,并在第二阀体圆筒部73的喷淋流出孔87的整体中流出。
流出到喷淋流出孔87内的液体从整流块111(气泡液产生部件4)的各液体节流孔117向气泡混入空间BR喷射。由此,各液体节流孔117向气泡混入空间BR内喷射从流出路径10流出的液体。
此时,如图60所示,整流块111的各液体节流孔117使喷淋流出孔87内(液体流入空间PR内)的液体朝向喷水喷嘴板96的各气泡液喷射孔98喷射到气泡混入空间BR内。液体在气泡混入空间BR内喷射到各整流块板116之间。各液体在气泡混入空间BR内以与喷水圆筒部97(喷水喷嘴3)的圆筒中心线H平行的流动(整流)喷射到喷水喷嘴板96及整流喷嘴圆板114之间。
当向气泡混入空间BR内喷射液体时,通过液体的喷射流动,空气从各空气导入路径112导入气泡混入空间BR内。空气从各空气导入路径112流出到气泡混入空间BR内的各整流块板116之间。
如图60所示,各空气导入路径112在气泡混入空间BR内使空气流出到与整流块111的各液体节流孔117相邻的阀体圆板74的板正面74A。空气在气泡混入空间BR内从各空气导入路径112流出(喷射)到整流块111的各整流块板116之间。空气从与各液体节流孔117的孔中心线M正交的方向流出(喷射)到气泡混入空间BR内。
由此,导入到气泡混入空间BR内的空气在从各液体节流孔117喷射的同时与液体混合。
在气泡混入空间BR内,液体及空气沿着各整流块板116的流动倾斜面118被引导到突出端116D并成为紊流,并流出到各整流块板116的突出端116D及喷水喷嘴板96之间的混入间隙GP中。
由此,各整流块板116在向喷水喷嘴3(喷水喷嘴板96)突出的突出端116D侧使从各液体节流孔117喷射的液体成为紊流并流出到混入间隙GP。
在气泡混入空间BR内的混入间隙GP中,与液体混合的空气由紊流粉碎(剪切)成以微米为单位的气泡(微气泡)及以纳米为单位的气泡(超微细气泡)。
以微米为单位的气泡(微气泡)及以纳米为单位的气泡(超微细气泡)混入并溶入液体。
混入以微米为单位的气泡及以纳米为单位的气泡的液体(气泡混入液体)从喷水喷嘴板96的各气泡液喷射孔98喷射到外部。各气泡液喷射孔98从气泡混入空间BR喷射气泡混入液体。
如图61所示,喷淋位置P1的喷淋头X使切换把手21相对于喷淋主体1(切换基座22、切换阀座体25)旋转90度的角度,将雾突出部39配置在喷淋主体1的基准突出部14。
切换阀体27(流路切换部件2)、喷水喷嘴3、整流块111(气泡液产生部件4)及雾环体122(雾产生部件5)在切换把手21的旋转的同时旋转。
由此,喷淋头X从喷淋位置P1变成雾位置P2。
如图63及图64所示,在雾位置P2,切换阀体27由切换阀座体25的阀座圆板63(板正面63A)阻塞(闭阀)各圆筒阀体76、77的阀体孔88、90。
此时,各圆筒阀体76、77伴随着切换阀体27的旋转而使各密封环28与切换阀座体25的阀座圆板63(板正面63A)滑动接触并闭阀。切换阀座体25的阀座圆板63利用螺旋弹簧30的弹簧力与闭阀的各圆筒阀体76、77的密封环28压接。
由此,密封环28使各阀体孔88、90成为液密,并从切换阀座体25的各阀座孔64、65切断(闭阀)。
在雾位置P2,流路切换部件2将雾产生部件5的各雾节流孔121(雾环体122)与流出路径10连接。各雾节流孔121(雾环体122)通过切换阀体27之间的液体流入空间RP、切换阀体27的各外侧流出孔82、切换阀座体25的各阀座孔64、65及切换基座22的各基座流入路径Z,与喷淋主体1的流出路径10连通。
如图65所示,在雾位置P2,将第一把手限制突出部83及第二把手限制突出部85的阀体限制平面83A、85A与切换基座22的各基座突起59、60的第二基座限制平面59B及第三基座限制平面60A抵接而配置切换阀体27。
如图62所示,雾位置P2的喷淋头X使液体流入喷淋主体1(把手部6)的流入路径9。
流入到流入路径9的液体流出到流出路径10内。流出路径10使从流入路径9流入的液体流出。如图37及图62所示,液体从流出路径10起在切换基座22的各基座流入路径Z内流动,并流入到液体流入空间PR内且切换阀座体25的各阀座孔64、65内。
如图62所示,流入各阀座孔64、65内的液体从切换阀体27的各外侧流出孔82向喷水喷嘴板96之间的液体流入空间PR流动。
液体从液体流入空间PR流入各雾节流孔121内。
如图66所示,流入各雾节流孔121内的液体在涡旋状的第一雾流路δ1及第二雾流路δ2中流动,并流出到各雾节流孔121内。并且,从各雾节流孔121向外部喷射雾状液滴。
液体通过在涡旋状的第一雾流路δ1及第二雾流路δ2中流动从而升压并从第一雾流路δ1及第二雾流路δ2喷射到各雾节流孔121内。
由此,从第一雾流路δ1及第二雾流路δ2向各雾节流孔121喷射的液体成为高压且紊流。另外,当从各雾节流孔121喷射雾状液滴时,在各雾节流孔121的出口侧(喷射雾状液滴的一侧)成为负压状态。
通过使各雾节流孔121的出口侧成为负压状态,从而从第一雾流路δ1及第二雾流路δ2喷射到各雾节流孔121内的高压且紊流的液体在通过各雾节流孔121的出口部分时,由减压导致的气泡析出以及在喷射时卷入的空气由于紊流而被粉碎(剪切),成为混入并溶入以微米为单位的气泡(微气泡)及以纳米为单位的气泡(超微细气泡)而成的雾状液滴。
另外,液体在各雾引导件124的圆锥上表面124A处从相互相向的第一雾流路δ1及第二雾流路δ2喷射到各雾节流孔121内并碰撞,成为混入了足够的气泡的雾状液滴。混入了气泡的雾状液滴被从各雾节流孔121喷射。各雾节流孔121向外部喷射混入了气泡的雾状液滴。
由此,雾产生部件5使从流出路径10流出的液体成为混入了气泡的雾状液滴。
这样,喷淋头X通过在90度的角度范围正反旋转切换把手21,从而成为喷淋位置P1或雾位置P2。
此时,如图41及图65所示,切换基座22的各基座突起59、60以及切换阀体27的第一把手限制突出部83及第二把手限制突出部85将切换把手21的旋转限制为角度90度。
喷淋头X通过切换到喷淋位置P1或雾位置P2,从而能够在喷淋位置P1喷射气泡混入液体,并能够在雾位置P2喷射混入了气泡的雾状液滴。
在喷淋头X中,整流块板116的块数不限定于4块,可以是3块、5块、6块…这样的多块。多块整流块板116在整流喷嘴圆板114的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并形成于整流喷嘴圆板114。
在喷淋头X中,雾引导件124的涡旋面不限定于两个面,可以是3个面、4个面、5个面…这样的多个。多个涡旋面在以雾引导件124的圆锥中心线L为中心的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并形成于雾引导件124(圆锥侧面124C)。
实施例
在喷淋头X中,实施使用喷水喷嘴3及气泡液产生部件4(整流块111及空气导入路径112)产生气泡混入液体(气泡混入冷水)的“喷淋试验”。
在喷淋头X中,实施使用雾产生部件5(雾节流孔121及雾引导件124)产生雾状液滴(雾状的水滴)的“雾试验”。
此外,在“喷淋试验”及“雾试验”中,与用图26至图41说明同样地,将流路切换部件2(切换把手21、切换基座22、切换阀座体25及切换阀体27)配置于喷淋主体1。
<1>“喷淋试验”
在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及比较例1的方案中实施了“喷淋试验”。
(1)喷水喷嘴
“喷水喷嘴3”在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及比较例1中设为共通(相同)。
参照图43至图45说明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及比较例1的“喷水喷嘴3”。
在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及比较例1中,
气泡液喷射孔98的孔总数:36个
气泡液喷射孔98(圆锥孔)的孔直径:1.4mm(板表面96A的开口)
1.8mm(板背面96B的开口)
圆CD的圆半径r3:3.5mm
圆CE的圆半径r4:6.2mm
圆CF的圆半径r5:8.7mm
配置在圆CD上的气泡液喷射孔98的孔数:6个
(在喷水圆筒部97的周向上以等间距配置)
配置在圆CE上的气泡液喷射孔98的孔数:12个
(在喷水圆筒部97的周向上以等间距配置)
配置在圆CF上的气泡液喷射孔98的孔数:18个
(在喷水圆筒部97的周向上以等间距配置)
把手孔33的小径孔部的内径d5:6.2mm。
(2)整流块
参照图47、图48及图67说明实施例1的“整流块111”。
实施例1的“整流块111”中,
液体节流孔117的总孔数:40个
液体节流孔117的孔直径da:0.6mm(板正面114A的开口)
液体节流孔117的孔直径db:1.0mm(板背面114B的开口)
圆CG的圆半径r6:4.0mm
圆CH的圆半径r7:6.0mm
圆CI的圆半径r8:9.0mm
配置在圆CG上的液体节流孔117的孔数:8孔
(在各整流块板116之间,在整流喷嘴圆板114的周向上以等间距配置2孔)
配置在圆CH上的液体节流孔117的孔数:12孔
(在各整流块板116之间,在整流喷嘴圆板114的周向上以等间距配置3孔)
配置在圆CI上的液体节流孔117的孔数:20孔
(在各整流块板116之间,在整流喷嘴圆板114的周向上以等间距配置5孔)
整流块111的块高度:8.2mm
整流块板116的块数:4块
(在整流喷嘴圆板114的周向上以角度90度的等间隔配置)
整流块板116的板宽HS:4.0mm
整流块板116的板长LS:9.2mm
整流块板116的板厚TS:1.4mm
流动倾斜面118的半径rX(弧状):1.0mm。
参照图47、图48及图68说明实施例2的“整流块111”。
实施例2的“整流块111”中,
液体节流孔117的总孔数:48个
液体节流孔117的孔直径da:0.6mm(板正面114A的开口)
液体节流孔117的孔直径db:1.0mm(板背面114B的开口)
圆CG的圆半径r6:2.0mm
圆CH的圆半径r7:4.0mm
圆CI的圆半径r8:6.0mm
圆CM的圆半径r9:9.0mm
配置在圆CG上的液体节流孔117的孔数:4孔
(在各整流块板116之间,在整流喷嘴圆板114的周向上以等间距配置1孔)
配置在圆CH上的液体节流孔117的孔数:8孔
(在各整流块板116之间,在整流喷嘴圆板114的周向上以等间距配置2孔)
配置在圆CI上的液体节流孔117的孔数:16孔
(在各整流块板116之间,在整流喷嘴圆板114的周向上以等间距配置4孔)
配置在圆CM上的液体节流孔117的孔数:20孔
(在各整流块板116之间,在整流喷嘴圆板114的周向上以等间距配置5孔)。
实施例2的“整流块111”的整流块111的块高度、整流块板116的块数、整流块板116的板宽HS、整流块板116的板长LS、整流块板116的板厚TS、流动倾斜面118的半径rX(弧状)与实施例1的“整流块111”相同。
参照图47、图48及图69说明实施例3的“整流块111”。
实施例3的“整流块111”中,
液体节流孔117的总孔数:52个
液体节流孔117的孔直径da:0.6mm(板正面114A的开口)
液体节流孔117的孔直径db:1.0mm(板背面114B的开口)
圆CG的圆半径r6:2.0mm
圆CH的圆半径r7:4.0mm
圆CI的圆半径r8:6.0mm
圆CM的圆半径r9:9.0mm
配置在圆CG上的液体节流孔117的孔数:4孔
(在各整流块板116之间,在整流喷嘴圆板114的周向上以等间距配置1孔)
配置在圆CH上的液体节流孔117的孔数:8孔
(在各整流块板116之间,在整流喷嘴圆板114的周向上以等间距配置2孔)
配置在圆CI上的液体节流孔117的孔数:16孔
(在各整流块板116之间,在整流喷嘴圆板114的周向上以等间距配置4孔)
配置在圆CM上的液体节流孔117的孔数:24孔
(在各整流块板116之间,在整流喷嘴圆板114的周向上以等间距配置6孔)。
实施例3的“整流块111”的整流块111的块高度、整流块板116的块数、整流块板116的板宽HS、整流块板116的板长LS、整流块板116的板厚TS、流动倾斜面118的半径rX(弧状)与实施例1的“整流块111”相同。
比较例1的“整流块”是没有如实施例1、实施例2及实施例3的“整流块”那样在整流喷嘴圆板上设置整流块板的“无整流块板的整流块”。
比较例1的“整流块”的液体节流孔的孔数、液体节流孔的孔直径、各圆CG~CI的圆半径r6~r8及配置在各圆CG~CI上的液体节流孔的孔数与实施例1相同。
(3)空气导入路径
“空气导入路径112”在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及比较例1中设为共通(相同)。
参照图43及图44说明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及比较例1的“空气导入路径112”。
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及比较例1的“空气导入路径112”中,
空气导入路径的孔数:3孔
圆CJ的圆半径:12.25mm。
各空气导入路径112配置在圆CJ上,并在圆CJ(喷水喷嘴3)的周向上隔开角度120度的等间隔(等间距)而配置。
(4)气泡混入空间及混入间隙
如用图50及图51说明的那样同样地,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及比较例1的“整流块”插入气泡混入空间BR内(喷水圆筒部97内)并固定于喷水喷嘴3。
“气泡混入空间BR”在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及比较例1中设为共通(相同)。
气泡混入空间的孔直径d5:6.2mm
气泡混入空间的孔长LK:7.0mm。
“混入间隙GP”在实施例1、实施例2及实施例3中设为共通(相同)。
混入间隙GP:2.8mm。
(5)空气导入路径的配置及开口尺寸
如用图44及图51说明的那样同样地,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及比较例1的“空气导入路径”与整流喷嘴圆板114(板正面114A)相邻并开口。
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及比较例1的“空气导入路径”中,开口宽度AH:5.05mm
开口高度AL:0.8mm。
此外,开口宽度是喷水圆筒部的周向上的尺寸。开口高度是喷水圆筒部的筒中心线的方向上的尺寸。
(6)液体、液体的静液压(静水压)及供液量(供水量)
“液体”、“液体的静液压(静水压)”及“供液量(供水量)”在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及比较例1中相同。
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及比较例1中,
液体:自来水(水)
液体(水)的静液压(静水压):0.2MPa(兆帕)
液体(水)的供液量(供水量):9.2升/分(每分钟9.2升)。
在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及比较例1中,使“静水压”0.2MPa及“供水量”9.2升/分的自来水流入到流入路径中,并从各气泡液喷射孔喷射。
(7)气泡数量的测定
“喷淋试验”中,从各气泡液喷射孔喷射气泡混入冷水,并测定混入气泡混入冷水的气泡数量。
在实施例1中,对于气泡混入冷水:8升/分、10升/分,测定以微米为单位的气泡(微气泡)及以纳米为单位的气泡(超微细气泡)的气泡数量(气泡数)。
在实施例2中,对于气泡混入冷水:10升/分,测定微气泡及超微细气泡的气泡数量(气泡数)。
在实施例3中,对于气泡混入冷水:10升/分,测定微气泡及超微细气泡的气泡数量(气泡数)。
在比较例1中,对于气泡混入冷水:10升/分,测定微气泡及超微细气泡的气泡数量(气泡数)。
在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及比较例1中,测定每毫升(ml)气泡混入冷水包含的气泡数量(气泡数)。
在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及比较例1中,测定微气泡总数量、成为最大微气泡数量的微气泡直径。
在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及比较例1中,测定超微细气泡总数量及成为最大超微细气泡数量的超微细气泡直径。
在实施例1中,测定最小微气泡直径及成为最小微气泡直径的微气泡数量。
对于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及比较例1,在“表1”中示出微气泡的测定结果。
[表1]
“喷淋试验”的微气泡测定
Figure BDA0002491379280000631
微气泡直径:微米
最大微气泡数量:个/毫升
微气泡总数量:个/毫升
在实施例1中,最小微气泡直径为4.44微米(μm),最小微气泡数量为1200个/毫升。
如“表1”所示,实施例1在10升/分时,最大数量的微气泡直径为28.67微米(μm),最大微气泡数量为6060个/毫升,微气泡总数量为8492个/毫升。
如“表1”所示,实施例1在8升/分时,最大数量的微气泡最大直径为29.12微米(μm),最大微气泡数量为3918个/毫升,微气泡总数量为4634个/毫升。
如“表1”所示,实施例2的最大数量的微气泡直径为27.92微米(μm),最大微气泡数量为2653个/毫升,微气泡总数量为3509个/毫升。
如“表1”所示,实施例3的最大数量的微气泡直径为27.92微米(μm),最大微气泡数量为4707个/毫升,微气泡总数量为6023个/毫升。
如“表1”所示,比较例1的最大数量的微气泡直径为7.19微米(μm),最大微气泡数量为595个/毫升,微气泡总数量为1722个/毫升。
在实施例1、实施例2及实施例3中,与比较例1相比,能够使成为最大微气泡数量的微气泡直径成为大径。
在实施例1、实施例2及实施例3中,与比较例1相比,能够在水(液体)中混入足够的最大数量的微气泡。特别是实施例1在10升/分时,最大数量的微气泡直径为28.67微米(μm),最大微气泡数量为6060个/毫升,与实施例2、实施例3及比较例1相比,能够在水(液体)中混入足够的最大数量的微气泡,能够期待显著的效果。
在实施例1、实施例2及实施例3中,与比较例1相比,能够在水(液体)中混入足够的微气泡。
由此,通过如实施例1、实施例2及实施例3的“整流块”那样在整流喷嘴圆板114上设置多块整流块板116,从而能够在水(液体)中混入足够的微气泡。
对于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及比较例1,在“表2”中示出超微细气泡的测定结果。
[表2]
“喷淋试验”的超微细气泡测定
Figure BDA0002491379280000651
超微细气泡直径:纳米
最大超微细气泡数量:个/毫升
超微细气泡总数量:个/毫升
如“表2”所示,实施例1在10升/分时,最大数量的超微细气泡直径为98纳米(nm),最大超微细气泡数量为140万个/毫升,超微细气泡总数量为2700万个/毫升。
如“表2”所示,实施例1在8升/分时,最大数量的超微细气泡直径为136.9纳米(nm),最大超微细气泡数量为73万个/毫升,超微细气泡总数量为1300万个/毫升。
如“表2”所示,实施例2的最大数量的超微细气泡直径为134.5纳米(nm),最大超微细气泡数量为29万个/毫升,超微细气泡总数量为540万个/毫升。
如“表2”所示,实施例3的最大数量的超微细气泡直径为128.8纳米(nm),最大超微细气泡数量为16万个/毫升,超微细气泡总数量为380万个/毫升。
如“表2”所示,比较例1的最大数量的超微细气泡直径为150.8纳米(nm),最大超微细气泡数量为44万个/毫升,超微细气泡总数量为650万个/毫升。
在实施例1、实施例2及实施例3中,能够在水(液体)中混入最大数量的超微细气泡直径为90~136.9纳米、最大超微细气泡数量为14万个~73万个/毫升且足够的最大数量的超微细气泡。
在实施例1、实施例2及实施例3中,能够在水(液体)中混入超微细气泡总数量为73万个~2700万个/毫升且足够的超微细气泡。
特别是在实施例1中,与实施例2、实施例3及比较例1相比,能够在水(液体)中混入足够的最大数量的超微细气泡。
在实施例1中,与实施例2、实施例3及比较例1相比,能够在水(液体)中混入足够的超微细气泡总数量的超微细气泡。
<2>“雾试验”
在实施例4及比较例2的方案中实施了雾试验。
(1)雾节流孔
“雾节流孔”在实施例4及比较例2中设为共通(相同)。
参照图43及图44说明实施例4及比较例2的“雾节流孔121(圆锥孔)”。
在实施例4的“雾节流孔121”中,
雾节流孔121的孔数:12孔
圆CK的圆半径:18.4mm
雾节流孔121的孔直径dM:0.96mm(板表面96A的开口)
雾节流孔121的孔直径dF:4.0mm(板背面96B的开口)
雾节流孔121的孔长:5.8mm。
各雾节流孔121配置在圆CK上,并在圆CK(喷水喷嘴3)的周向上隔开角度30度的等间隔(等间距)地配置。
(2)雾引导件(圆锥涡旋)及引导环
参照图52至图55说明实施例4的“雾引导件124”。
在实施例4的“雾引导件124”中,
雾引导件数:12个
涡旋面的面数:两个面(第一涡旋面及第二涡旋面)
引导高度GL:3.5mm
最大底宽GH:8.95mm
引导环123的圆CL的环直径D8:18.4mm。
各雾引导件124使圆锥中心线L位于圆CL,并与引导环123一体地形成。各雾引导件124在圆CL的周向上隔开角度30度的等间隔地配置在引导环123上。
各雾引导件124从圆锥上表面124A插入各雾节流孔121,在圆锥侧面124C及雾节流孔121的圆锥内周面121A之间隔开间隙并安装在各雾节流孔121内。
由此,将各雾引导件124安装于喷水喷嘴3(喷水喷嘴板96),在第一涡旋面127及第二涡旋面128及各雾节流孔121的圆锥内周面121A之间形成第一雾流路δ1及第二雾流路δ2。
比较例2是在各雾节流孔内不插入雾引导件的“无雾引导件”的雾产生部件。
(3)液体、液体的静液压(静水压)及供液量(供水量)
实施例4及比较例2中,
液体:自来水(水)
液体(水)的静液压(静水压):0.2MPa(兆帕)
液体(水)的供液量(供水量):7.4升/分(每分钟7.4升)。
在实施例4及比较例2中,使“静水压”0.2MPa及“供水量”7.4升/分的自来水流入到流入路径中,并从各雾节流孔喷射。
(4)气泡数量的测定
在“雾试验”中,测定混入到从各雾节流孔喷射的雾状的水滴(液滴)中的气泡数量。
在实施例4及比较例2中,对于雾状的水滴:4升/分,测定以微米为单位的气泡(微气泡)及以纳米为单位的气泡(超微细气泡)的总数量。
在实施例4及比较例2中,测定每毫升(ml)雾状的水滴包含的气泡数量(气泡数)。
在实施例4及比较例2中,测定超微细气泡总数量及成为最大超微细气泡数量的超微细气泡直径。
对于实施例4及比较例2,在“表3”中示出微气泡的测定结果。
[表3]
“喷淋试验”的微气泡测定
Figure BDA0002491379280000681
微气泡直径:微米
最大微气泡数量:个/毫升
微气泡总数量:个/毫升
在实施例4中,如“表3”所示,最大数量的微气泡直径为11.52微米,最大微气泡数量为21079个/毫升,微气泡总数量为27022个/毫升。
如“表3”所示,比较例2的最大数量的微气泡直径为3.24微米,最大微气泡数量为1680个/毫升,微气泡总数量为2637个/毫升。
在实施例4中,与比较例2相比,能够在雾状的水滴(液滴)中混入足够的最大数量的微气泡。
在实施例4中,与比较例2相比,能够在雾状的水滴(液滴)中混入足够的微气泡总数量的微气泡。
由此,在“雾试验”中,通过在各雾节流孔内安装圆锥涡旋状(圆锥台涡旋状)的雾引导件,从而能够在雾状的水滴(液滴)中混入足够的微气泡。
对于实施例4及比较例2,在“表4”中示出超微细气泡的测量结果。
[表4]
“喷淋试验”的超微细气泡测定
Figure BDA0002491379280000682
超微细气泡直径:纳米
最大超微细气泡数量:个/毫升
超微细气泡总数量:个/毫升
在实施例4中,如“表4”所示,最大数量的超微细气泡直径为124.1纳米,最大超微细气泡数量为71万个/毫升,超微细气泡总数量为1400万个/毫升。
如“表4”所示,比较例2的最大数量的超微细气泡直径为128.1纳米,最大超微细气泡数量为36万个/毫升,超微细气泡总数量为660万个/毫升。
在实施例4中,与比较例2相比,能够在雾状的水滴(液滴)中混入足够的最大数量的超微细气泡。
在实施例4中,与比较例2相比,能够在雾状的水滴(液滴)中混入足够的超微细气泡总数量的超微细气泡。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最适合于喷射气泡混入液体、雾状液滴。
附图标记的说明
X 喷淋头;
1 喷淋主体;
2 流路切换部件;
3 喷水喷嘴;
4 气泡液产生部件;
5 雾产生部件;
9 流入路径;
10 流出路径;
96 喷水喷嘴板;
97 喷水圆筒部;
98 气泡液喷射孔;
111 整流块;
112 空气导入路径;
114 整流喷嘴圆板;
116 整流块板;
117 液体节流孔;
BR 气泡混入空间;
GP 混入间隙。

Claims (13)

1.一种喷淋头,其特征在于,
包括喷淋主体、喷水喷嘴及气泡液产生部件而构成,所述喷淋主体具有在一端开口并供液体流入的流入路径及在另一端开口并使从所述流入路径流入的所述液体流出的流出路径,
所述喷水喷嘴安装于所述喷淋主体的另一端,并具有喷水喷嘴板、喷水圆筒部及多个气泡液喷射孔,所述喷水圆筒部由所述喷水喷嘴板阻塞一方的筒端并向所述流出路径侧突出,并形成供从所述流出路径流出的所述液体从另一方的筒端流入的气泡混入空间,所述多个气泡液喷射孔在所述气泡混入空间开口并形成于所述喷水喷嘴板,并从所述气泡混入空间喷射气泡混入液体,
所述气泡液产生部件将空气混入所述液体而产生气泡混入液体,
所述气泡液产生部件具备:
整流块,所述整流块配置在所述喷水圆筒部的所述气泡混入空间内;以及
多个空气导入路径,所述多个空气导入路径形成于所述喷水喷嘴并使空气流入所述气泡混入空间内,
所述整流块具备:
整流喷嘴圆板,所述整流喷嘴圆板与所述喷水喷嘴板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所述气泡混入空间内,阻塞另一方的筒端并固定于所述喷水圆筒部;
多个整流块板,所述多个整流块板形成于所述整流喷嘴圆板并配置在所述喷水喷嘴板及所述整流喷嘴圆板之间的所述气泡混入空间内;以及
多个液体节流孔,所述多个液体节流孔形成于各所述整流块板之间的所述整流喷嘴圆板,并向所述气泡混入空间内喷射从所述流出路径流出的所述液体,
各所述液体节流孔使孔中心线与所述喷水圆筒部的筒中心线平行地配置,并贯通所述整流喷嘴圆板,
所述整流块板从所述整流喷嘴圆板向所述喷水喷嘴突出,并与所述喷水喷嘴板隔开混入间隙地配置,
所述整流块板从所述整流喷嘴圆板的板中心线向所述喷水圆筒部延伸,
所述整流块板在向所述喷水喷嘴突出的突出端侧使从所述液体节流孔喷射的液体成为紊流并流出到所述混入间隙,
各所述空气导入路径在所述喷水喷嘴开口,
各所述空气导入路径在各所述整流块板的突出端及所述整流喷嘴圆板之间,从与所述喷水圆筒部的筒中心线正交的方向贯通所述喷水圆筒部并在所述气泡混入空间内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淋头,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整流块板在所述整流喷嘴圆板的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淋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块具备4个所述整流块板,
4个各所述整流块板在所述整流喷嘴圆板的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喷淋头,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整流块板形成为矩形,并具有:
矩形的各整流板平面,所述矩形的各整流板平面在所述整流喷嘴圆板的周向上隔开板厚并平行;以及
流动倾斜面,所述流动倾斜面从各所述整流块板的所述突出端向一方的所述整流板平面及所述整流喷嘴圆板延伸并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喷淋头,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液体节流孔以所述整流喷嘴圆板的板中心线为中心,在圆半径不同的多个圆上以等间隔配置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喷淋头,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空气导入路径在所述喷水圆筒部的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所述的喷淋头,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空气导入路径与所述整流喷嘴圆板相邻并在所述气泡混入空间内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任一项所述的喷淋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头具备:
流路切换部件,所述流路切换部件配置在所述气泡液产生部件及所述流出路径之间且所述喷淋主体的所述流出路径内;以及
雾产生部件,所述雾产生部件配置在各所述气泡液喷射孔的外侧的所述喷水喷嘴板,并使通过所述流路切换部件流入的所述液体成为雾状液滴,
所述雾产生部件具备:
多个雾节流孔,所述多个雾节流孔贯通各所述气泡液喷射孔的外侧的所述喷水喷嘴板,并在所述喷水喷嘴板及所述流路切换部件之间开口;以及
多个雾引导件,所述多个雾引导件形成为圆锥涡旋状,并具有同一涡旋状的多个涡旋面,
各所述雾节流孔形成为从所述流出路径侧缩径并贯通所述喷水喷嘴板的圆锥孔,
各所述涡旋面与所述雾引导件的圆锥侧面交叉并配置在圆锥底平面及圆锥上表面之间,
各所述涡旋面从所述圆锥底平面向所述圆锥上表面缩径并形成为涡旋状,
各所述雾引导件在所述圆锥侧面及所述雾节流孔的圆锥内周面之间隔开间隙,并从所述圆锥上表面插入各所述雾节流孔内,
各所述雾引导件在各所述涡旋面及所述圆锥内周面之间形成涡旋状的多个雾流路,并安装在各所述雾节流孔内,
各所述雾流路在所述雾节流孔内开口,并在所述喷水喷嘴及所述流路切换部件之间开口,
所述流路切换部件将各所述液体节流孔及所述流出路径连接或者将各所述雾节流孔及所述流出路径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淋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雾产生部件具备形成为圆锥涡旋状并具有同一涡旋状的第一涡旋面及第二涡旋面的多个雾引导件,
所述第一涡旋面及所述第二涡旋面与所述雾引导件的圆锥侧面交叉并配置在所述圆锥底平面及所述圆锥上表面之间,
所述第一涡旋面及所述第二涡旋面以所述雾引导件的圆锥中心线为对称点,点对称地配置,
所述第一涡旋面及所述第二涡旋面从所述圆锥底平面向所述圆锥上表面缩径并形成为涡旋状,
各所述雾引导件在所述圆锥侧面及所述雾节流孔的圆锥内周面之间隔开间隙,并从所述圆锥上表面插入各所述雾节流孔内,
各所述雾引导件在所述第一涡旋面及所述第二涡旋面与所述圆锥内周面之间形成涡旋状的第一雾流路及第二雾流路,
所述第一雾流路及所述第二雾流路在所述雾节流孔内开口,并在所述喷水喷嘴及所述流路切换部件之间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8及权利要求9中任一项所述的喷淋头,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雾节流孔以所述喷水圆筒部的筒中心线为中心,在位于各所述气泡液喷射孔的外侧的圆上隔开等间隔地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喷淋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雾产生部件具备圆半径与配置有各所述雾节流孔的圆相同的引导环,
各所述雾引导件在所述引导环的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配置,
各所述雾引导件使所述圆锥底平面抵接在所述引导环上,并与所述引导环一体地固定,
所述引导环从另一方的筒端外嵌于所述喷水圆筒部,并配置在各所述气泡液喷射孔的外侧,
伴随着各所述雾引导件向各所述雾节流孔内的插入,所述引导环从所述流出路径侧与所述喷水喷嘴板抵接。
12.一种喷淋头,其特征在于,
包括喷淋主体、喷水喷嘴及雾产生部件而构成,所述喷淋主体具有在一端开口并供液体流入的流入路径及在另一端开口并使从所述流入路径流入的所述液体流出的流出路径,
所述喷水喷嘴安装于所述喷淋主体的另一端,
所述雾产生部件配置于所述喷水喷嘴,并使从所述流出路径流出的所述液体成为雾状液滴,
所述雾产生部件具备:
多个雾节流孔,所述多个雾节流孔贯通所述喷水喷嘴并与所述流出路径连通;以及
多个雾引导件,所述多个雾引导件形成为圆锥涡旋状,并具有同一涡旋状的多个涡旋面,
各所述雾节流孔形成为从所述流出路径侧缩径并贯通所述喷水喷嘴的圆锥孔,
各所述涡旋面与所述雾引导件的圆锥侧面交叉并配置在圆锥底平面及圆锥上表面之间,
各所述涡旋面从所述圆锥底平面向所述圆锥上表面缩径并形成为涡旋状,
各所述雾引导件在所述圆锥侧面及所述雾节流孔的圆锥内周面之间隔开间隙,并从所述圆锥上表面插入各所述雾节流孔内,
各所述雾引导件在各所述涡旋面及所述圆锥内周面之间形成涡旋状的多个雾流路,并安装在各所述雾节流孔内,
各所述雾流路在所述雾节流孔内开口并与所述流出路径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喷淋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雾产生部件具备多个雾引导件,所述多个雾引导件具备形成为圆锥涡旋状并具有同一涡旋状的第一涡旋面及第二涡旋面,
所述第一涡旋面及所述第二涡旋面与所述雾引导件的圆锥侧面交叉并配置在所述圆锥底平面及所述圆锥上表面之间,
所述第一涡旋面及所述第二涡旋面以所述雾引导件的圆锥中心线为对称点,点对称地配置,
所述第一涡旋面及所述第二涡旋面从所述圆锥底平面向所述圆锥上表面缩径并形成为涡旋状,
所述雾引导件在所述圆锥侧面及所述雾节流孔的圆锥内周面之间隔开间隙,并从所述圆锥上表面插入各所述雾节流孔内,
所述雾引导件在所述第一涡旋面及所述第二涡旋面与所述圆锥内周面之间形成涡旋状的第一雾流路及第二雾流路,
所述第一雾流路及所述第二雾流路在所述雾节流孔内开口并与所述流出路径连通。
CN201880073761.6A 2018-07-20 2018-09-28 喷淋头及气泡产生单元 Active CN1113438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6811 2018-07-20
JP2018136811A JP6775552B2 (ja) 2018-07-20 2018-07-20 シャワーヘッド、及び気泡発生ユニット
PCT/JP2018/036465 WO2020017066A1 (ja) 2018-07-20 2018-09-28 シャワーヘッド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43891A true CN111343891A (zh) 2020-06-26
CN111343891B CN111343891B (zh) 2021-08-17

Family

ID=6916350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3761.6A Active CN111343891B (zh) 2018-07-20 2018-09-28 喷淋头及气泡产生单元
CN201980005719.5A Active CN111356390B (zh) 2018-07-20 2019-02-18 喷淋头及雾产生单元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5719.5A Active CN111356390B (zh) 2018-07-20 2019-02-18 喷淋头及雾产生单元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2) US11980898B2 (zh)
EP (2) EP3824778A4 (zh)
JP (1) JP6775552B2 (zh)
KR (2) KR102187724B1 (zh)
CN (2) CN111343891B (zh)
SG (2) SG11202008990WA (zh)
TW (3) TWI693054B (zh)
WO (2) WO2020017066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54229A (zh) * 2020-07-30 2022-02-18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喷淋装置和洗涤系统
CN114054224A (zh) * 2020-07-30 2022-02-18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喷淋装置和洗涤系统
CN115228634A (zh) * 2022-07-29 2022-10-25 福建西河卫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出水组件和龙头
CN117085589A (zh) * 2023-10-20 2023-11-21 天津市迈特耐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切削液自动配比及智能供液设备
CN117580648A (zh) * 2022-01-11 2024-02-20 株式会社科学 雾产生喷嘴
CN117597190A (zh) * 2022-04-27 2024-02-23 株式会社科学 气泡液产生喷嘴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91420B2 (ja) * 2021-11-24 2023-06-15 株式会社サイエンス 洗浄用ガン装置
JP7111413B1 (ja) 2022-02-15 2022-08-02 株式会社アルベール・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微小気泡発生器具およびシャワーヘッド
CN114433372A (zh) * 2022-02-17 2022-05-06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煤矿井下用降尘喷嘴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15771A (ja) * 2009-12-03 2011-06-16 Uratani Masao マイクロバブルシャワー用微細気泡発生器
CN201949957U (zh) * 2011-01-18 2011-08-31 佛山市爱迪雅卫浴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沐浴花洒
KR20120089095A (ko) * 2011-02-01 2012-08-09 이강문 마이크로 버블 발생기를 포함하는 샤워기
CN104667769A (zh) * 2013-11-29 2015-06-03 托客乐思股份有限公司 微细气泡发生装置
CN104703520A (zh) * 2012-10-11 2015-06-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淋浴头
WO2015194551A1 (ja) * 2014-06-16 2015-12-23 株式会社micro-bub 散水板を備えなくてもシャワー体感を得られるシャワーヘッド
JP2016097341A (ja) * 2014-11-20 2016-05-30 Toto株式会社 吐水装置
CN106823873A (zh) * 2017-01-13 2017-06-13 山东明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免外力高效气水混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11368A (en) * 1975-06-09 1980-07-08 Legros Francis R Device for aerating and chemically activating shower water
JPS5286858A (en) * 1976-01-10 1977-07-19 Tsd Kk Shower
JP2902897B2 (ja) 1993-04-28 1999-06-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サーボモータ
US5862985A (en) * 1996-08-09 1999-01-26 The Rival Company Showerhead
JPH11267059A (ja) * 1998-03-25 1999-10-05 Twinbird Corp シャワーヘッド
KR20010085628A (ko) * 1998-08-26 2001-09-07 게리 제이. 토마스 다기능 샤워 헤드
JP4438209B2 (ja) 2000-10-04 2010-03-24 Toto株式会社 シャワー装置
JP2004181328A (ja) * 2002-12-02 2004-07-02 Toto Ltd シャワーヘッド
JP2005052754A (ja) * 2003-08-05 2005-03-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噴霧ノズル
JP2010142336A (ja) * 2008-12-17 2010-07-01 Toto Ltd シャワー装置
NL2002917C2 (nl) * 2009-05-22 2011-01-25 Inno B V Douchekop, doseereenheid en werkwijze.
JP4933582B2 (ja) * 2009-06-15 2012-05-16 株式会社 フクシマ化学 マイクロバブル発生装置およびシャワーヘッド
KR101390947B1 (ko) * 2011-06-29 2014-06-03 김문화 버블 샤워기의 헤드
CN202212285U (zh) * 2011-08-12 2012-05-09 厦门建霖工业有限公司 可调水花的花洒
JP5947187B2 (ja) * 2012-10-15 2016-07-06 株式会社三栄水栓製作所 シャワーヘッド
JP5435415B1 (ja) * 2013-01-11 2014-03-05 Toto株式会社 シャワーヘッド
JP6074719B2 (ja) * 2013-04-11 2017-02-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シャワーヘッド
JP6124068B2 (ja) * 2013-07-08 2017-05-10 Toto株式会社 キッチン用水栓
JP3191351U (ja) * 2014-03-28 2014-06-19 宏彦 佐藤 気泡混合形シャワーヘッド
JP6315248B2 (ja) * 2014-03-31 2018-04-25 Toto株式会社 吐水装置
JP6209483B2 (ja) * 2014-04-28 2017-10-04 株式会社ケーブイケー シャワーヘッドにおける散水構造
JP2016129634A (ja) * 2015-01-15 2016-07-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洗浄水生成装置
WO2017029835A1 (ja) * 2015-08-19 2017-02-23 株式会社Toshin 泡沫吐水装置及び泡沫吐水ユニット
JP6268135B2 (ja) * 2015-09-28 2018-01-24 株式会社タカギ マイクロバブルシャワー装置
CN107149991B (zh) * 2016-03-04 2019-05-03 厦门松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产生慢速涡流旋转水的出水装置和花洒
GB2553110A (en) * 2016-08-22 2018-02-28 Kelda Showers Ltd Shower head producing a suspension of water droplets in air
JP6312768B2 (ja) * 2016-10-06 2018-04-18 俊一 武藤 ファインバブル発生装置
JP2018089612A (ja) * 2016-11-25 2018-06-14 ガードナー株式会社 洗浄ヘッド、本体装置及び洗浄システム
CN206343297U (zh) * 2016-12-23 2017-07-21 福建欣宇卫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气泡喷溅水的出水结构
TWM545557U (zh) * 2017-03-21 2017-07-21 Yu-Wei Lin 蓮蓬頭總成
TWM543667U (zh) * 2017-03-29 2017-06-21 Jing Yang International Co Ltd 蓮蓬頭結構改良
TWM560875U (zh) * 2018-02-09 2018-06-01 Wu Shan Elementary School 手調式蓮蓬頭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15771A (ja) * 2009-12-03 2011-06-16 Uratani Masao マイクロバブルシャワー用微細気泡発生器
CN201949957U (zh) * 2011-01-18 2011-08-31 佛山市爱迪雅卫浴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沐浴花洒
KR20120089095A (ko) * 2011-02-01 2012-08-09 이강문 마이크로 버블 발생기를 포함하는 샤워기
CN104703520A (zh) * 2012-10-11 2015-06-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淋浴头
CN104667769A (zh) * 2013-11-29 2015-06-03 托客乐思股份有限公司 微细气泡发生装置
WO2015194551A1 (ja) * 2014-06-16 2015-12-23 株式会社micro-bub 散水板を備えなくてもシャワー体感を得られるシャワーヘッド
JP2016097341A (ja) * 2014-11-20 2016-05-30 Toto株式会社 吐水装置
CN106823873A (zh) * 2017-01-13 2017-06-13 山东明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免外力高效气水混溶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54229A (zh) * 2020-07-30 2022-02-18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喷淋装置和洗涤系统
CN114054224A (zh) * 2020-07-30 2022-02-18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喷淋装置和洗涤系统
CN117580648A (zh) * 2022-01-11 2024-02-20 株式会社科学 雾产生喷嘴
CN117597190A (zh) * 2022-04-27 2024-02-23 株式会社科学 气泡液产生喷嘴
CN115228634A (zh) * 2022-07-29 2022-10-25 福建西河卫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出水组件和龙头
CN117085589A (zh) * 2023-10-20 2023-11-21 天津市迈特耐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切削液自动配比及智能供液设备
CN117085589B (zh) * 2023-10-20 2024-02-27 天津市迈特耐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切削液自动配比及智能供液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24778A1 (en) 2021-05-26
CN111343891B (zh) 2021-08-17
US20210162429A1 (en) 2021-06-03
CN111356390B (zh) 2021-06-11
KR20200033333A (ko) 2020-03-27
TWI705785B (zh) 2020-10-01
TW202007339A (zh) 2020-02-16
JP2020010962A (ja) 2020-01-23
CN111356390A (zh) 2020-06-30
EP3824779A4 (en) 2022-05-04
JP6775552B2 (ja) 2020-10-28
EP3824778A4 (en) 2022-06-01
TWI712387B (zh) 2020-12-11
TW202007340A (zh) 2020-02-16
KR102283310B1 (ko) 2021-07-28
TWI693054B (zh) 2020-05-11
US20210229116A1 (en) 2021-07-29
SG11202008990WA (en) 2020-10-29
US11980898B2 (en) 2024-05-14
KR102187724B1 (ko) 2020-12-07
SG11202008994QA (en) 2020-10-29
TW202007341A (zh) 2020-02-16
WO2020017080A1 (ja) 2020-01-23
EP3824779A1 (en) 2021-05-26
KR20200032217A (ko) 2020-03-25
WO2020017066A1 (ja) 2020-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56390B (zh) 喷淋头及雾产生单元
JP6717991B2 (ja) シャワーヘッド、及びミスト発生ユニット
JP2007319853A (ja) 二流体ノズルとそれを用いた噴霧方法
JP6971487B2 (ja) バブル発生装置
KR100412307B1 (ko) 미세기포 발생장치 및 발생방법
JP2004237282A (ja) 二流体ノズル
CN112177107A (zh) 一种出水装置
JP7053047B2 (ja) バブル発生装置
TW201914686A (zh) 氣泡生成裝置和氣泡生成方法
CN113898039A (zh) 一种起泡器以及龙头
CN114250832A (zh) 出水装置及出水设备
JP6936357B1 (ja) 噴射対象洗浄用微細気泡発生機構、及び旋回流位置調整方法
JP2023086210A (ja) バブル発生装置、及びバブル発生器
JP2020081995A (ja) 噴霧ノズル
JP7034503B2 (ja) ミストスプレー
TW202327732A (zh) 霧滴產生噴嘴
CN117597190A (zh) 气泡液产生喷嘴
CN116019585A (zh) 个人护理设备的制泡喷嘴装置及个人护理设备
CN113248033A (zh) 微气泡产生模块
JP2007098310A (ja) 二流体ノズルとそれを用いた噴霧方法
PL213447B1 (pl) Dwuczynnikowa dysza zraszająca z regulowaną objętością komory mieszani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2397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