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80648A - 雾产生喷嘴 - Google Patents

雾产生喷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80648A
CN117580648A CN202280046661.0A CN202280046661A CN117580648A CN 117580648 A CN117580648 A CN 117580648A CN 202280046661 A CN202280046661 A CN 202280046661A CN 117580648 A CN117580648 A CN 1175806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nozzle
ejection
por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4666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580648B (zh
Inventor
青山恭明
平江真辉
奥村隆宏
水上康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CIE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CIE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CIE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CIEN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5806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806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5806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806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7/00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 B05B7/02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 B05B7/04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efore discharge
    • B05B7/0416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efore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one gas and one liqu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5/00Flow mixers; Mixers for falling materials, e.g. solid particles
    • B01F25/10Mixing by creating a vortex flow, e.g. by tangential introduction of flow compon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5/00Flow mixers; Mixers for falling materials, e.g. solid particles
    • B01F25/20Jet mixers, i.e. mixers using high-speed fluid strea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00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 B05B1/02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designed to produce a jet, spray, or other discharge of particular shape or nature, e.g. in single drops, or having an outlet of particular shape
    • B05B1/10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designed to produce a jet, spray, or other discharge of particular shape or nature, e.g. in single drops, or having an outlet of particular shape in the form of a fine jet, e.g. for use in wind-screen was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00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 B05B1/14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with multiple outlet openings; with strainers in or outside the outlet ope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00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 B05B1/26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mechanically breaking-up or deflecting the jet after discharge, e.g. with fixed deflectors; Breaking-up the discharged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by impinging j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00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 B05B1/34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designed to influence the nature of flow of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to produce swir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7/00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 B05B7/02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 B05B7/04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efore dischar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8CLEANING
    • B08BCLEANING IN GENERAL; PREVENTION OF FOULING IN GENERAL
    • B08B3/00Cleaning by methods involving the use or presence of liquid or steam
    • B08B3/02Cleaning by the force of jets or spray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Nozz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将液体向外部空气喷射而产生混入并溶解有大量的微气泡及大量的超细气泡的大量的雾(液滴)的雾产生喷嘴。本发明具备喷嘴主体(Y1)。喷嘴主体(2)具有第一喷射口及第二喷射口(4、5)、第一流入口及第二流入口(6、7)、与第一喷射口(4)及第一流入口(6)连接的第一喷嘴孔(8)、以及与第二喷射口(5)及第二流入口(7)连接的第二喷嘴孔(9)。喷嘴主体(Y1)将水从第一喷射口及第二喷射口(4、5)以第一锐角及第二锐角(θ1、θ2)向外部空气喷射,使从第一喷射口及第二喷射口(4、5)喷射的液体的一部分碰撞,并且通过碰撞使喷射的水回旋。

Description

雾产生喷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液体向外部空气喷射而产生混入并溶解有大量的微气泡及大量的超细气泡的雾(液滴)的雾产生喷嘴。
背景技术
作为产生雾的技术,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双流体喷射喷嘴。双流体喷射喷嘴具备雾化部及喷出口,将加压后的清洗液及加压后的气体导入雾化部。在专利文献1中,利用雾化部将清洗液及气体混合,产生混入并溶解有气泡的雾,并从喷出口喷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450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产生混入并溶解有气泡的雾,需要将加压后的液体导入雾化部。
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利用雾化部将清洗液(液体)及气体混合,从而能够将气体粉碎(剪切)而产生混入并溶解有一定程度的微气泡的雾,但期望进一步增加在液体中混入并溶解的微气泡及超细气泡的量。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将液体向外部空气喷射而产生混入并溶解有大量(许多)的微气泡及大量(许多)的超细气泡的大量雾(液滴)的雾产生喷嘴。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是一种雾产生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雾产生喷嘴具备喷嘴主体,所述喷嘴主体具有:喷板;第一喷射口,所述第一喷射口在所述喷板的表面开口;第二喷射口,所述第二喷射口不与所述第一喷射口连通地在所述喷板的表面开口;第一流入口及第二流入口,所述第一流入口及第二流入口在所述喷板的背面开口;第一喷嘴孔,所述第一喷嘴孔与所述第一喷射口及所述第一流入口连接;以及第二喷嘴孔,所述第二喷嘴孔与所述第二喷射口及所述第二流入口连接,所述喷嘴主体与液体流路连接且供在所述液体流路中流动的液体从所述第一流入口及第二流入口向所述第一喷嘴孔及第二喷嘴孔流入,所述第一喷射口及第二喷射口在第一方向上具有开口宽度地在所述喷板的表面开口,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在所述第一喷射口与所述第二喷射口的中心线之间隔开超过0且小于所述开口宽度的第一孔间隔地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在所述第一喷射口与所述第二喷射口的中心线之间隔开第二孔间隔地配置,所述第一流入口配置成使所述第一喷射口位于所述第一流入口与所述第二喷射口之间,所述第一流入口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喷射口隔开第三孔间隔地在所述喷板的背面开口,所述第二流入口配置成使所述第二喷射口位于所述第二流入口与所述第一喷射口之间,所述第二流入口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喷射口隔开第四孔间隔地在所述喷板的背面开口,所述第一喷嘴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在所述第一喷嘴孔的孔中心线与所述第一喷射口的中心线之间隔开第一锐角地与所述第一喷射口及所述第一流入口连接,所述第二喷嘴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在所述第二喷嘴孔的孔中心线与所述第二喷射口的中心线之间隔开第一锐角地与所述第二喷射口及所述第二流入口连接,所述第一喷嘴孔及第二喷嘴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在所述第一喷嘴孔的孔中心线与所述第二喷嘴孔的孔中心线之间隔开超过0度且为90度以下的孔间角度地配置,所述第一喷嘴孔及第二喷嘴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在所述第一喷嘴孔的孔中心线与所述第二喷嘴孔的孔中心线之间隔开所述第一孔间隔地并列。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喷嘴主体将流入到第一喷嘴孔及第二喷嘴孔的液体从第一喷射口及第二喷射口以第一锐角及第二锐角向外部空气喷射。从第一喷射口及第二喷射口以第一锐角及第二锐角喷射的液体的一部分碰撞。从第一喷射口及第二喷射口以第一锐角及第二锐角喷射的液体通过一部分液体的碰撞而成为卷起旋涡的回旋流。从第一喷射口及第二喷射口以第一锐角及第二锐角喷射的液体中的气泡(气体/空气)通过一部分液体的碰撞及回旋流而被粉碎成大量(许多)的雾(液滴)。从第一喷射口及第二喷射口以第一锐角及第二锐角喷射的液体及液体中的气泡(气体/空气)通过一部分液体的碰撞(飞溅)及回旋流而被粉碎(剪切),成为混入并溶解有大量(许多)的微气泡及大量(许多)的超细气泡的大量的雾液体(液滴)。
在技术方案1中,通过不需要加压后的气体的导入地将液体从第一喷射口及第二喷射口向外部空气喷射,从而能够产生(生成)混入并溶解有大量(许多)的微气泡及大量(许多)的超细气泡的大量雾(液滴)。
在技术方案1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喷嘴主体从第一喷射口以第一锐角喷射流入到第一喷嘴孔的液体,并且从第二喷射口以第二锐角喷射流入到第二喷嘴孔的液体,第一孔间隔及第二孔间隔被设为从第一喷射口以第一锐角喷射的液体的一部分和从第二喷射口以第二锐角喷射的液体的一部分能够碰撞的间隔。
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雾产生喷嘴,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锐角及所述第二锐角设为同一角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液体从第一喷射口及第二喷射口向外部空气喷射,从而能够产生(生成)混入并溶解有大量(许多)的微气泡及大量(许多)的超细气泡的大量(许多)雾(液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雾产生喷嘴的平面图(表面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雾产生喷嘴的底面图(背面图)。
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1的B部分放大图。
图5是图2的C部分放大图。
图6是图3的D部分放大图。
图7是示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雾产生喷嘴中从第一喷射口及第二喷射口喷射的水(液体)的状态的图。
图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雾产生喷嘴的平面图(表面图)。
图9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雾产生喷嘴的底面图(背面图)。
图10是图8的E-E剖视图。
图11是图8的F-F剖视图。
图12的(a)是图8的G部分放大图,图12的(b)是图9的H部分放大图。
图13是图11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雾产生喷嘴中从第一喷射口及第二喷射口喷射的水(液体)的状态的图。
图1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雾产生喷嘴中的喷嘴筒部、喷板及开口孔组)的主视图(表面图)。
图1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雾产生喷嘴中的喷嘴筒部、喷板及开口孔组)的底面图(背面图)。
图17是图15的J-J剖视图。
图18是图15的K-K剖视图。
图19是示出各开口孔组的配置的平面图(俯视图)。
图20的(a)是图15的L部分放大图,图20的(b)是图20的(a)的局部放大图,是示出第一喷射口及第二喷射口、第一流入口及第二流入口、第一喷嘴孔及第二喷嘴孔的图。
图21的(a)是图20的(a)的背面图,图21的(b)是图21的(a)的局部放大图,是示出第一喷射口及第二喷射口、第一流入口及第二流入口、第一喷嘴孔及第二喷嘴孔的图。
图22是图18的M部分放大图。
图23是示出雾块的平面图(俯视图)。
图24是示出雾块且引导突起的配置的主视图。
图25是示出雾块的底面图(仰视图)。
图26是图23的N-N剖视图。
图27是图23的O-O剖视图。
图28是图24的P部分放大图。
图29是图17的Q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29对本发明的雾产生喷嘴进行说明。
参照图1至图29对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雾产生喷嘴进行说明。
参照图1至图7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雾产生喷嘴(雾产生喷嘴器/雾产生器)进行说明。
在图1至图7中,第一实施方式的雾产生喷嘴X1(以下称为“雾产生喷嘴X1”)具备喷嘴主体Y1。
如图1至图7所示,喷嘴主体Y1(喷嘴单元)具有喷嘴筒部2、喷板3(喷射板/喷嘴板)、第一喷射口4、第二喷射口5、第一流入口6、第二流入口7、第一喷嘴孔8以及第二喷嘴孔9。
如图2及图3所示,喷嘴筒部2例如形成为圆筒状(圆筒体)。
如图1至图3所示,喷板3例如形成为圆形状(圆形板)。喷板3在板厚度方向A(板中心线的方向)上具有表面3A(板表面)及背面3B(板背面)。喷板3的表面3A及背面3B在板厚度方向A上隔开板厚度T平行地配置。
喷板3封闭喷嘴筒部2的一方的筒端2A,并固定于喷嘴筒部2。喷板3与喷嘴筒部2同心地配置。喷板3使喷板3的背面3B与喷嘴筒部2的一方的筒端2A抵接,将喷嘴筒部2的一方的筒端2A封闭。
喷板3及喷嘴筒部2例如由合成树脂一体形成。
如图1至图4及图6所示,第一喷射口4及第二喷射口5(第一及第二喷射孔口)形成于喷板3。第一喷射口4及第二喷射口5在喷板3的表面3A开口。第一喷射口4及第二喷射口5不相互连通地在喷板3的表面3A开口。如图1、图4及图6所示,第二喷射口5不与第一喷射口4连通地在喷板3的表面3A开口。
如图4所示,第一喷射口4及第二喷射口5在与喷板3的板厚度方向A(喷嘴筒部2的筒中心线a的方向/喷板3的板中心线a的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B(上下方向)上,在第一喷射口4的中心线α(孔口中心线)与第二喷射口5的中心线β(孔口中心线)之间隔开第一孔间隔H1地配置。
第一喷射口4在第一方向B上与第二喷射口5隔开第一孔间隔H1地配置,并在喷板3的表面3A开口。第二喷射口5在第一方向B上与第一喷射口4隔开第一孔间隔H1地配置,并在喷板3的表面3A开口。
第一喷射口4及第二喷射口5例如形成为圆形状(圆形口/圆形孔口)。第一喷射口4例如形成为同一圆形且直径D的圆形状(圆形口/圆形孔口),在第一方向B上具有开口宽度D并在喷板3的表面3A开口。
第一孔间隔H1(第一孔距离)为超过0且小于孔宽度D(直径D)的间隔。
由此,第一喷射口4及第二喷射口5在第一方向B上使第一喷射口4的一部分及第二喷射口5的一部分重叠(重合)地在喷板3的表面3A开口。
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喷射口4及第二喷射口5在与喷板3的板厚度方向A及第一方向B正交的第二方向C(左右方向)上,在第一喷射口4的中心线α与第二喷射口5的中心线β之间隔开第二孔间隔H2地配置。板厚度方向A是与第一方向B及第二方向C正交的方向。
第一喷射口4在第二方向C上与第二喷射口5隔开第二孔间隔H2地配置,并在喷板3的表面3A开口。第二喷射口5在第二方向C上与第一喷射口4隔开第二孔间隔H2地配置,并在喷板3的表面3A开口。
第二孔间隔H2的(第二孔距离)例如是几毫米的间隔。
如图2、图3、图5及图6所示,第一流入口6及第二流入口7(第一及第二流入孔口)形成于喷板3。第一流入口6及第二流入口7在喷板3的背面3B开口。第一流入口6及第二流入口7例如形成为圆形状(圆形口)。第一流入口6及第二流入口7形成为与第一喷射口4及第二喷射口5相同的圆形且直径D的圆形(圆形口/圆形孔口)。
第一流入口6及第二流入口7在第一方向B上在第一流入口6的中心线γ(孔口中心线)与第二流入口7的中心线τ(孔口中心线)之间隔开第一孔间隔H1(第一喷射口4及第二喷射口5的中心线α、β之间的第一孔间隔)地配置。
第一流入口6配置成使第一喷射口4位于第一流入口6与第二喷射口5之间。第一流入口6在第二方向C上在第一流入口6的中心线γ与第一喷射口4的中心线α之间隔开第三孔间隔H3地在喷板3的背面3B开口。第一流入口6在第二方向C上与第一喷射口4隔开第三孔间隔H3地在喷板3的背面3B开口。
第二流入口7配置成使第二喷射口5位于第二流入口7与第一喷射口4之间。第二流入口7在第二方向C上在第二流入口7的中心线τ与第二喷射口5的中心线β之间隔开第四孔间隔H4地在喷板3的背面3B开口。第二流入口7在第二方向C上与第二喷射口5隔开第四孔间隔H4地在喷板3的背面3B开口。
第一流入口6及第二流入口7在第二方向C上隔开比第二孔间隔H2大(宽)的第五孔间隔H5地配置。
如图1至图6所示,第一喷嘴孔8形成于喷板3。第一喷嘴孔8与第一喷射口4及第一流入口6连接,并在板厚度方向A上贯通喷板3地形成。第一喷嘴孔8在第二方向C上在第一喷嘴孔8的孔中心线σ与第一喷射口4的中心线α之间隔开第一锐角θ1地在第一喷射口4与第一流入口6之间延伸,并与第一喷射口4及第一流入口6连接。
第一喷嘴孔8在第二方向C上在第一喷嘴孔8的孔中心线σ与第一喷射口4的中心线α之间形成第一锐角θ1,一边从第一喷射口4(喷板3的表面3A)与第一喷射口4及第二喷射口5分离一边朝向喷板3的背面3B(第一流入口6)延伸,并与第一流入口6连接。
第一锐角θ1为θ1=tan-1(H3/T)=tan-1(第三孔间隔/板厚度)。
如图1至图6所示,第二喷嘴孔9形成于喷板3。第二喷嘴孔9与第二喷射口5及第二流入口7连接,并在板厚度方向A上贯通喷板3地形成。第二喷嘴孔9在第二方向C上在第二喷嘴孔9的孔中心线δ与第二喷射口5的中心线β之间隔开第二锐角θ2地在第二喷射口5与第二流入口7之间延伸,并与第二喷射口5及第二流入口7连接。
第二喷嘴孔9在第二方向C上在第二喷嘴孔9的孔中心线δ与第二喷射口5的中心线β之间形成第二锐角θ2,一边从第二喷射口5(喷板3的表面3A)与第一喷射口4及第二喷射口5分离一边朝向喷板3的背面3B(第一流入口6)延伸,并与第二流入口7连接。
第二锐角θ2为θ2=tan-1(H4/T)=tan-1(第四孔间隔/板厚度)。
如图6所示,第一喷嘴孔8及第二喷嘴孔9在第二方向C上在第一喷嘴孔8的孔中心线σ与第二喷嘴孔9的孔中心线δ之间隔开孔间角度θ3地配置。
孔间角度θ3是超过0度(0°)且90度(90°)以下的角度。第一喷嘴孔8的第一锐角θ1及第二喷嘴孔9的第二锐角θ2设为不同的角度或同一角度。
在将孔间角度θ3设为90度(90°)时(θ3=90°),例如,将第一锐角θ1设为30度(θ1=30°),将第二锐角θ2设为60度(θ2=60°),或者将第一锐角θ1及第二锐角θ2设为作为同一角度的45度(θ1=θ2=45°)。
在将孔角度θ3设为60度(60°)时(θ3=60°),例如,将第一锐角θ1设为15度(θ1=15°),将第二锐角θ2设为45度(θ2=45°),或者将第一锐角θ1及第二锐角θ2设为作为同一角度的30度(θ1=θ2=30°)。
第一喷嘴孔8及第二喷嘴孔9在第一方向B上在第一喷嘴孔8的孔中心线σ与第二喷嘴孔9的孔中心线δ之间隔开第一孔间隔H1(与第一喷射口4及第二喷射口5之间相同的间隔)地并列。
如图3所示,在雾产生喷嘴X1中,喷嘴主体Y1与液体流路管11(液体流路ε)连接。液体流路管11将液体流路管11的一方的管端11A侧从喷嘴筒部2的另一方的筒端2B压入(插入)到喷嘴筒部2内,并安装于喷嘴主体Y1。如图3所示,液体流路管11在喷嘴筒部2内使液体流路管11的一方的管端11A与喷板3的背面3B紧密接触(紧贴),并与第一流入口6及第二流入口7连接。如图3所示,液体流路管11具有液体流路ε。液体流路ε形成于液体流路管11内。液体流路ε在液体流路管11的管中心线的方向上贯通液体流路管11,并在液体流路管11的一方的管端11A开口。液体流路ε通过液体流路管11的一方的管端11A与第一流入口6及第二流入口7连通。
液体流路ε(液体流路管11)与液体供给源(未图示)连接,从液体供给源导入(供给)液体。液体供给源例如是将水AQ向液体流路ε(液体流路管11)供给的水供给源。从水供给源(未图示)供给(导入)的水AQ(液体)在液体流路管11内(液体流路ε)流动,从第一流入口6及第二流入口7流入第一喷嘴孔8及第二喷嘴孔9。
在雾产生喷嘴X1中,如图3所示,在喷嘴主体Y1中,在液体流路ε(液体流路管11内)流动的水AQ(液体)从第一流入口6及第二流入口8流入第一喷嘴孔8及第二喷嘴孔9。
在雾产生喷嘴X1中,如图6及图7所示,喷嘴主体Y1将流入到第一喷嘴孔8的水AQ(液体)从第一喷射口4以第一锐角θ1向外部空气喷射。喷嘴主体Y1将流入到第二喷嘴孔9的水AQ(液体)从第二喷射口5以第二锐角θ2向外部空气喷射。
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喷嘴孔8将流入到第一喷嘴孔8的水AQ(液体)从第一喷射口4以第一锐角θ1向第二喷射口5侧喷射。第一喷嘴孔8将水AQ(液体)从第一喷射口4以第一锐角θ1(相对于第一喷射口4的中心线α以第一锐角)朝向第二方向C的第二喷射口5喷射。流入到第一喷嘴孔8的水AQ(液体)通过在相对于第一喷射口4的中心线α以第一锐角θ1倾斜的第一喷嘴孔8内流动,从而从第一喷射口4以第一锐角θ1向第二喷射口5侧喷射。
如图6及图7所示,第二喷嘴孔9将流入到第二喷嘴孔9的水AQ(液体)从第二喷射口5以第二锐角θ2向第一喷射口4侧喷射。第二喷嘴孔9将水AQ(液体)从第二喷射口5以第二锐角θ2(相对于第二喷射口5的中心线β以第二锐角)朝向第二方向C的第一喷射口4喷射。流入到第二喷嘴孔9的水AQ(液体)通过在相对于第二喷射口5的中心线β以第二锐角θ2倾斜的第二喷嘴孔9内流动,从而从第二喷射口5以第二锐角θ2向第一喷射口4侧喷射。
如图6及图7所示,从第一喷射口4以第一锐角θ1喷射的水AQ(液体)和从第二喷射口5以第二锐角θ2喷射的水AQ(液体)在交叉点p处交叉,该交叉点p是在板厚度方向A(与第一方向B及第二方向C正交的方向)上从喷板3的表面3A隔开喷射高度Aα(喷射高度间隔)并且在第二方向C上从第一喷射口4隔开喷射间隔Hα的第一喷射口4与第二喷射口5之间的交叉点。从第一喷射口4及第二喷射口5以第一锐角θ1及第二锐角θ2喷射的水AQ(液体)的一部分在交叉点p处碰撞。
从第一喷射口4及第二喷射口5以第一锐角θ1及第二锐角θ2喷射且在第一方向B上第一喷射口4及第二喷射口5重叠的部分(第一喷射口4及第二喷射口5重合的部分)的水AQ(液体)在交叉点P处碰撞。
喷射高度Aα(喷射高度间隔)成为式(1),喷射间隔Hα成为式(2)。在式(1)及式(2)中,H1为第一孔间隔,θ1为第一锐角,θ2为第二锐角。
[数学式1]
如图6及图7所示,从第一喷射口4及第二喷射口5以第一锐角θ1及第二锐角θ2喷射的水AQ(液体)通过一部分水AQ(一部分液体)的碰撞,从而在第二方向C的第一喷射口4及第二喷射口5的中心(第二孔间隔H2的中心),以通过交叉点p并沿板厚度方向A延伸的回旋中心线λ(回旋中心)为中心回旋而卷起旋涡。
从第一喷射口4及第二喷射口5以第一锐角θ1及第二锐角θ2喷射的水AQ(液体)通过一部分水AQ(一部分液体)的碰撞,得到绕回旋中心线λ的回旋力,成为通过回旋力绕回旋中心线λ卷起旋涡的回旋流。
从第一喷射口4及第二喷射口5以第一锐角θ1及第二锐角θ2喷射的水AQ(液体)通过一部分水AQ(一部分液体)的碰撞而被粉碎(剪切),成为大量(许多)的雾(液滴)。
从第一喷射口4及第二喷射口5以第一锐角θ1及第二锐角θ2喷射的水AQ(液体)及水AQ中(液体中)的气泡(空气/气体)通过一部分水AQ(一部分液体)的碰撞(飞溅)及回旋(回旋流)而被粉碎(剪切),成为混入并溶解有大量(许多)的微气泡及大量(许多)的超细气泡的大量(许多)的雾水(水滴/液滴)。
从第一喷射口4及第二喷射口5以第一锐角θ1及第二锐角θ2喷射的水AQ(液体)通过回旋(回旋流)一边将空气(外部空气)卷入(混入)雾水中(水滴中/液滴中)一边回旋。雾水(液滴)及雾水中(水滴中/液滴中)的气泡(包含通过回旋流而卷入到雾水中的空气)通过回旋流(回旋)而被粉碎(剪切),成为混入并溶解有大量(许多)的微气泡及大量(许多)的超细气泡的大量(许多)的雾水(水滴/液滴)。
在雾产生喷嘴X1中,使第一喷射口4及第二喷射口5不连通地在喷板3的表面3A开口,将第一孔间隔H1及第二孔间隔H2设为从第一喷射口4及第二喷射口5以第一锐角θ1及第二锐角θ2喷射的水AQ(液体)的一部分能够碰撞的间隔,使第一喷嘴孔及第二喷嘴孔以第一锐角θ1及第二锐角θ2倾斜,由此能够使从第一喷射口4及第二喷射口5喷射的水AQ(液体)的一部分碰撞(飞溅),并且能够使从第一喷射口4及第二喷射口5喷射的水AQ(液体)回旋,通过水AQ(液体)的碰撞及水AQ(液体)的回旋,能够产生(生成)混入并溶解有大量(许多)的微气泡及大量(许多)的超细气泡的大量(许多)的雾水(水滴/液滴)。在雾产生喷嘴X1中,仅通过从第一喷射口4及第二喷射口5向外部空气喷射水AQ(液体),就能够产生(生成)混入并溶解有大量(许多)的微气泡及大量(许多)的超细气泡的大量(许多)的雾水(水滴/液滴)。
第一孔间隔H1及第一孔间隔H2设为能够使从第一喷射口4以第一锐角θ1喷射的水AQ(液体)的一部分与从第二喷射口5以第二锐角θ2喷射的水AQ(液体)的一部分碰撞的间隔(能够碰撞的间隔)。
参照图8至图29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雾产生喷嘴(雾产生喷嘴器/雾产生器)进行说明。
在图8至图29中,与图1至图7相同的附图标记是同一构件、同一结构,因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图8至图14中,第二实施方式的雾产生喷嘴X2(以下称为“雾产生喷嘴X2”)具备喷嘴主体Y2。
如图8至图29所示,喷嘴主体Y2(喷嘴单元)具有喷嘴筒部15、喷板16(喷射板/喷嘴板)、多个开口孔组17(引导孔18、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第一流入口21及第二流入口22、第一喷嘴孔23及第二喷嘴孔24)以及雾块31(块构件/雾块构件/型芯)。
如图15至图17所示,喷嘴筒部15例如形成为圆筒状(圆筒体)。喷嘴筒部15具有内周直径DA。喷嘴筒部15在筒中心线a的方向上在各筒端15A、15B之间具有筒长度LX。
如图15至图18所示,喷板16例如形成为圆形状(圆形板)。喷板16在板厚度方向A(板中心线的方向)上具有表面16A及背面16B。喷板16的表面16A及背面16B在板厚度方向A上隔开板厚度T平行地配置。
喷板16封闭喷嘴筒部15的一方的筒端15A,并固定于喷嘴筒部15。喷板16与喷嘴筒部15同心地配置。喷板16使喷板16的背面16B与喷嘴筒部15的一方的筒端15A抵接,将喷嘴筒部15的一方的筒端15A封闭。
喷板16及喷嘴筒部15例如由合成树脂一体形成。
如图15至图22所示,各开口孔组17形成于喷板16。如图15、图16及图19所示,各开口孔组17例如以喷板16的板中心线a为中心,配置在位于喷板16的半径r1(直径DS)的圆S1上、半径r2(直径DT)的圆S2上、以及半径r3的圆S3上。圆S2的半径r2是比圆S1的半径r1大的半径(r1<r2),圆S3的半径r3是比圆S2的半径r2大的半径(r2<r3)。各开口孔组17在各圆S1、S2、S3上配置1个或多个,例如,在圆S1(第一圆)上配置3个开口孔组17,在圆S2(第二圆)上配置6个开口孔组17,并且在圆S3(第三圆)上配置12个开口孔组17。
如图19所示,圆S1上的各开口孔组17在喷板16(圆S1)的周向(圆周方向)上,在各开口孔组17之间隔开第一孔配置角度θA(例如,θA=120°)地配置。如图19所示,圆S2上的各开口孔组17在喷板16(圆S2)的周向(圆周方向)上,在各开口孔组17之间隔开第二孔配置角度θB(例如,θB=60°)的间隔地配置。如图19所示,圆S3上的各开口孔组17在喷板16(圆S3)的周向(圆周方向)上,在各开口孔组17之间隔开第三孔配置角度θC(例如,θC=30°)地配置。
如图15至图22所示,各开口孔组17(喷嘴主体Y2)构成为具有引导孔18、第一喷射口19、第二喷射口20、第一流入口21、第二流入口22、第一喷嘴孔23以及第二喷嘴孔24。
在各开口孔组17中,如图15至图22所示,引导孔18例如形成为四棱锥台形状(四棱锥台孔/四棱锥台形状的孔)。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四棱锥台孔)在板厚度方向A上贯通喷板16,并在喷板16的表面16A及背面16B开口。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四棱锥台孔)在板厚度方向A上从喷板16的表面16A朝向背面16B逐渐扩大,并在喷板16的表面16A与背面16B之间延伸。
如图19所示,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四棱锥台孔)配置成使四棱锥台孔的引导孔中心线f位于各圆S1、S2、S2(与各圆S1、S2、S2一致)。
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配置成在圆S1上每隔第一孔配置角度θA使引导孔中心线f位于圆S1(与圆S1一致)。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配置成在圆S2上每隔第二孔配置角度θB使引导孔中心线f位于圆S2(与圆S2一致)。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配置成在圆S3上每隔第三孔配置角度θC使引导中心线f位于圆S3(与圆S3一致)。
如图20至图22所示,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在各圆S1、S2、S3与引导孔中心线f的交点(切点)处与各圆S1、S2、S3相切的切线的方向C(以下称为“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上具有第一倾斜内侧面18A及第二倾斜内侧面18B(第一内侧面及第二内侧面/倾斜内侧面)。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在与各圆S1、S2、S3的切线正交的径向B(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三倾斜内侧面18C及第四倾斜内侧面18D(第三内侧面及第四内侧面/倾斜内侧面)。
如图20至图22所示,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的第一倾斜内侧面18A及第二倾斜内侧面18B与各圆S1、S2、S3的切线交叉配置,并且在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上,在第一倾斜内侧面18A与第二倾斜内侧面18B之间隔开内表面间隔平行地配置。
如图22所示,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的第一倾斜内侧面18A在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上,在第一倾斜内侧面18A与引导孔18的引导孔中心线f之间隔开第一锐角θ1地配置。第一倾斜内侧面18A在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上,在第一倾斜内侧面18A与引导孔18的引导孔中心线f之间形成第一锐角θ1,一边从喷板16的表面16A与第二倾斜内侧面18B分离一边朝向喷板16的背面16B延伸,并配置在喷板16的表面16A与背面16B之间。
如图22所示,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的第二倾斜内侧面18B在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上,在第二倾斜内侧面18B与引导孔18的引导孔中心线f之间隔开第二锐角θ2地配置。第二倾斜内侧面18B在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上,在第二倾斜内侧面18B与引导孔18的引导孔中心线f之间形成第二锐角θ2,一边从喷板16的表面16A与第一倾斜内侧面18A分离一边朝向喷板16的背面16B延伸,并配置在喷板16的表面16A与背面16B之间。
如图15及图17至图22所示,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第一及第二喷射孔口)形成于喷板16。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在喷板16的表面16A开口。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不相互连通地在喷板16的表面16A开口。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射口20不与第一喷射口19连通地在喷板16的表面16A开口。
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与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相邻地配置。
如图20所示,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在各圆S1、S2、S3的径向B(第一方向)上,在第一喷射口19的中心线g(孔口中心线)与第二喷射口20的中心线k(孔口中心线)之间隔开第一孔间隔H1地配置。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在各圆S1、S2、S3的径向B上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射口20隔开第一孔间隔H1地在喷板16的表面16A开口。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射口20在各圆S1、S2、S3的径向B上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隔开第一孔间隔H1地在喷板16的表面16A开口。
如图20所示,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在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上,以引导孔18位于第一喷射口19与第二喷射口20之间的方式配置在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的切线的方向C的两侧。
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在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上,在第一喷射口19的中心线g与第二喷射口20的中心线k之间隔开第二孔间隔H2地配置。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配置成在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上使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位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射口20之间,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射口20隔开第二孔间隔H2地配置。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射口20配置成在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上使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位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射口20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之间,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射口20与第一喷射口19隔开第二孔间隔H1地配置。
如图20及图22所示,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在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上延伸,并向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开口。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例如是在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上将一方的口端侧形成为半圆形状(半圆形口/半圆形孔口)的长孔口(长口),并配置成将另一方的口端向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开口。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是将一方的口端侧形成为直径D的半圆形状的长孔口(长口),在各圆S1、S2、S3的径向B(第一方向)上具有开口宽度D,并向喷板16的表面16A及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开口。
在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中,第一孔间隔H1设为超过0(零)且小于开口宽度D的间隔。
在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中,第二孔间隔H1是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的引导孔18的孔宽,设为几毫米或小于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的开口宽度D的3倍的间隔。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在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上具有几毫米或小于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的开口宽度D的3倍的孔宽,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连通,并且在喷板16的表面16A开口。
如图16、图17、图20及图22所示,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流入口21及第二流入口22(第一及第二流入孔口)形成于喷板16。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流入口21及第二流入口22在喷板16的背面16B开口。
如图21所示,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流入口21及第二流入口22在各圆S1、S2、S3的径向B(第一方向)上,在第一流入口21的中心线n(孔口中心线)与第二流入口22的中心线q(孔口中心线)之间隔开第一孔间隔H1地配置。
如图21及图22所示,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流入口21配置成使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引导孔18位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流入口21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射口20之间。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流入口21在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上,在第一流入口21的中心线n与第一喷射口19的中心线g之间隔开第三孔间隔H3地在喷板16的背面16B开口。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流入口21在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上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隔开第三孔间隔H3地在喷板16的背面16B开口。
如图21及图22所示,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流入口22配置成使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射口20及引导孔18位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流入口22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之间。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流入口22在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上,在第二流入口22的中心线q与第二喷射口20的中心线k之间隔开第四孔间隔H4地在喷板16的背面16B开口。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流入口22在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上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射口20隔开第四孔间隔H4地在喷板16的背面16B开口。
如图21所示,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流入口21及第二流入口22在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上隔开比第二孔间隔H大(宽)的第五孔间隔H5地配置。
如图21及图22所示,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流入口21及第二流入口22在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上延伸,并向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开口。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流入口21及第二流入口22例如是与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相同的长孔口(长孔),并配置成将另一方的口端向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开口。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流入口21及第二流入口22在各圆S1、S2、S3的径向B(第一方向)上具有开口宽度D,并向喷板16的背面16B及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开口。
如图17及图20至图22所示,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嘴孔23形成于喷板16。如图22所示,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嘴孔23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一流入口21连接,并且在板厚度方向A上贯通喷板16而形成。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嘴孔23在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上,在第一喷嘴孔23的孔中心线s与第一喷射口19的中心线g之间隔开第一锐角θ1,在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与第一流入口21之间延伸,并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一流入口21连接。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嘴孔23在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上,在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嘴孔23的孔中心线s与第一喷射口19的中心线g之间形成第一锐角θ1,一边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喷板16的表面16A)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分离一边朝向喷板16的背面16B延伸,并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流入口21连接。
如图22所示,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嘴孔23在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上延伸,并向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第一倾斜内侧面18A)开口。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嘴孔23例如形成为与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的长孔口相同的形状。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嘴孔23是将一方的孔端侧形成为直径D的半圆形状的长孔,并配置成将另一方的孔端在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的第一倾斜内侧面18A开口。
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嘴孔23配置成在板厚度方向A上,遍及第一喷射口19与第一流入口21之间地将一方的孔端侧在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的第一倾斜内侧面18A开口。
如图17及图20至图22所示,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嘴孔24形成于喷板16。如图22所示,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嘴孔24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射口20及第二流入口22连接,并且在板厚度方向A上贯通喷板16而形成。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嘴孔24在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上,在第二喷嘴孔24的孔中心线t与第二喷射口20的中心线k之间隔开第二锐角θ2,在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射口20与第二流入口22之间延伸,并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射口20及第二流入口22连接。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嘴孔24在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上,在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嘴孔24的孔中心线t与第二喷射口20的中心线g之间形成第二锐角θ2,一边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射口20(喷板16的表面16A)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分离一边朝向喷板16的背面16B延伸,并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流入口22连接。
如图22所示,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嘴孔24在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上延伸,并向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第二倾斜内侧面18B)开口。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嘴孔24例如形成为与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的长孔口相同的形状。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嘴孔24是将一方的孔端侧形成为直径D的半圆形状的长孔,并配置成将另一方的孔端在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的第二倾斜内侧面18B开口。
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嘴孔24配置成在板厚度方向A上,遍及第二喷射口20与第二流入口22之间地将一方的孔端侧在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的第二倾斜内侧面18B开口。
如图22所示,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嘴孔23及第二喷嘴孔24在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上,在第一喷嘴孔23的孔中心线s与第二喷嘴孔24的孔中心线t之间隔开孔间角度θ3地配置。
如图20及图21所示,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嘴孔23及第二喷嘴孔24在各圆S1、S2、S3的径向B(第一方向)上,在第一喷嘴孔23的孔中心线s与第二喷嘴孔24的孔中心线t之间隔开第一孔间隔H1地并列。
如图23至图29所示,雾块31(块构件)具有基座32及多个引导突起33(引导芯)。
如图23至图29所示,基座32具有基座柱34、基座环35(基座圆筒部)、多个基座腿36(基座轮辋)以及多个基座突起37。
如图23至图27所示,基座柱34例如形成为外周直径DB的圆柱状(圆柱体)。基座柱34的外周直径DB是比配置各开口孔组17的圆S1的直径DS(DS=2×r1)小的直径。基座柱34在柱中心线的方向E上具有柱端表面34A(柱端面)及柱端背面34B(柱端面)。基座柱34的柱端表面34A及柱端背面34B在柱中心线的方向E上具有柱长度T1并平行地配置。基座柱34的柱长度T1比喷嘴筒部15筒长度LX短。
如图23至图27所示,基座环35例如形成为圆筒状(圆筒体)。基座环35在筒中心线的方向E上具有筒端表面35A(筒端面)及筒端背面35B(筒端面)。基座环35的筒端表面35A及筒端背面35B在筒中心线的方向E上具有筒长度T1(与基座柱34相同的长度)并平行地配置。基座环35具有外周直径DC及内周直径dc。基座环35的外周直径DC是与喷嘴筒部15的内周直径DA大致相同的直径(稍小的直径)。基座环35的内周直径dc是比配置各开口孔组17的圆S2的直径DT(DT=2×r2)大的直径。
如图23至图27所示,基座环35外嵌于基座柱34,与基座柱34同心地配置。基座环35配置成使基座环35的筒端表面35A与基座柱34的柱端表面34A齐平。基座环35在基座环35的内周面35b与基座柱34的外周面34a之间隔开圆环间隔地配置。
如图23至图27所示,各基座腿36例如形成为长尺寸板状(长尺寸板)。各基座腿36在板厚度方向E上具有腿板表面36A及腿板背面36B。各基座腿36的腿板表面36A及腿板背面36B在板厚度方向E上具有板厚度T1(与基座柱34的柱长度相同的板厚度)并平行地配置。
如图23至图27所示,各基座腿36架设于基座柱34的外周面34a与基座环35的内周面35b之间,并固定于基座柱34及基座环35。各基座腿36配置成使基座腿36的腿板表面36A与基座柱34的柱端表面34A(柱端面)及基座环35的筒端表面35A(筒端面)齐平。各基座腿36在基座柱34(基座环35)的周向(圆周方向)上,在各基座腿36之间隔开腿配置间隔θB地配置。腿配置角度θB与第二孔配置角度θB(θB=60°)为同一角度。
各基座腿36在基座柱34(基座环35)的周向(圆周方向)上,在各基座腿36之间形成液体流通孔38,并在基座柱34与基座环35之间延伸。
如图25及图26所示,各基座突起37(基座突部)例如形成为短尺寸板状(短尺寸板)。各基座突起37在板厚度方向E上具有突起板表面37A及突起板背面37B。各基座突起37的突起板表面37A及突起板背面37B在板厚度方向E上具有板厚度T1并平行地配置。
如图25及图26所示,各基座突起37在基座环35的周向(圆周方向)上配置于各基座腿36之间的中央,并固定于基座环35。各基座突起37配置成使基座突起37的突起板表面37A与基座环35的筒端表面35A(筒端面)齐平。各基座突起37在基座环35的径向上从基座环35的内周面35b朝向基座柱34突出,并配置在各液体流通孔38内。各基座突起37在与基座柱34的外周面34a之间隔开间隔地被基座环35悬臂支承,并向各液体流通孔38突出。
如图23至图29所示,各引导突起33(引导芯)例如形成为与引导孔18大致相同的四棱锥台。各引导突起33形成为比引导孔18稍小的相似形状的四棱锥台。各引导突起33具有四棱锥台的上表面33A、底面33B、第一至第四侧面33C、33D、33E、33F(第一至第四倾斜侧面)。各引导突起33(四棱锥台)在四棱锥台的锥中心线u(以下称为“锥中心线u”)的方向上,在上表面33A与底面33B之间具有与喷板16的板厚度T相同的锥高度Hq。
在各引导突起33(四棱锥台)中,如图26至图29所示,第一至第四侧面33C~33F一边从上表面33A朝向底面33B扩大一边倾斜地形成(配置)在上表面33A与底面33B之间。
第一侧面33C(第一倾斜侧面33C)与第二侧面33D(第二倾斜侧面)相向(对置)地配置,第三侧面(第三倾斜侧面33E)与第四侧面33F(第四倾斜侧面)相向(对置)地配置。
如图29所示,第一侧面33C与锥中心线u隔开第一锐角θ1(与第一倾斜内侧面18A相同的角度)地形成(配置)。第一侧面33C与锥中心线u形成第一锐角θ1,一边从上表面33A与第二侧面33D分离一边朝向底面33B延伸,并配置(形成)在上表面33A与底面33B之间。
如图29所示,第二侧面33D与锥中心线u隔开第二锐角θ2(与第二倾斜内侧面18B相同的角度)地形成(配置)。第二侧面33D与锥中心线u形成第二锐角θ2,一边从上表面33A与第一侧面33C分离一边朝向底面33B延伸,并配置(形成)在上表面33A与底面33B之间。
如图23至图29所示,各引导突起33(四棱锥台突起)配置于基座32(基座环35、各基座腿36及各基座突起37),并固定于基座32(基座环35、各基座腿36及各基座突起37)。
如图24所示,各引导突起33以基座柱34(基座环35)的柱中心线w(筒中心线)为中心,配置在位于基座32(基座环35、各基座腿36及各基座突起37)的半径r1的圆S4上、半径r2的圆S5上以及半径r3的圆S6上。各引导突起33在各圆S4、S5、S6配置1个或多个,例如在圆S4(第四圆)上配置3个引导突起33,在圆S5(第五圆)上配置6个引导突起33,并且在圆S6(第六圆)上配置12个引导突起33。
圆S4的半径r1是与配置各开口孔组17的圆S1相同的半径,圆S5的半径r2是与配置各开口孔组17的圆S2相同的半径。圆S6的半径r3是与配置开口孔组17的圆S3相同的半径。
如图24所示,圆S4的各引导突起33在基座柱34(基座环35)的周向(圆周方向)上,在各引导突起33之间隔开第一突起配置角度θA地配置。第一突起配置角度θA与第一孔配置角度θA(θA=120°)为同一角度。圆S4的各引导突起33在基座柱34的周向上固定于每隔第一突起配置角度θA配置的各基座腿36。圆S4的各引导突起33配置成使锥中心线u位于圆S4(与圆S4一致)。如图26、图27及图29所示,圆S4的各引导突起33将四棱锥台的底面33B与各基座腿36的腿板表面36A抵接,并竖立设置在各基座腿36上。如图28所示,圆S4的各引导突起33在锥中心线u与圆S4的交点(切点)处与圆S4相切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上配置第一侧面33C及第二侧面33D,并且在与圆S4的切线的方向C正交的圆S4的径向B(第一方向)上配置第三侧面33E及第四侧面33F,将四棱锥台的底面33B与各基座腿36的腿板表面36A抵接地配置。
如图24所示,圆S5的各引导突起33在基座柱34(基座环35)的周向(圆周方向)上,在各引导突起33之间隔开第二突起配置角度θB地配置。第二突起配置角度θB与腿配置角度θB及第二孔配置角度θB(θB=60°)为同一角度。圆S5的各引导突起33固定于各基座腿36。圆S5的各引导突起33配置成使锥中心线u位于圆S5(与圆S5一致)。如图26、图27及图29所示,圆S5的各引导突起33将四棱锥台的底面33B与各基座腿36的腿板表面36A抵接,并竖立设置在各基座腿36上。如图28所示,圆S5的各引导突起33在锥中心线u与圆S5的交点(切点)处与圆S5相切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上配置第一侧面33C及第二侧面33D,并且在与圆S5的切线的方向C正交的圆S5的径向B(第一方向)上配置第三侧面33E及第四侧面33F,将四棱锥台的底面33B与各基座腿36的腿板表面36A抵接地配置。
如图24所示,圆S6的各引导突起33在基座柱34(基座环35)的周向(圆周方向)上,在各引导突起33之间隔开第三突起配置角度θC地配置。第三突起配置角度θC与第三孔配置角度θC(θC=30°)为同一角度。圆S6的各引导突起33固定于各基座腿36及各基座突起37。圆S6的各引导突起33配置成使锥中心线u位于圆S6(与圆S6一致)。如图26、图27及图29所示,圆S6的各引导突起33将四棱锥台的底面33B与各基座腿36的腿板表面36A及各基座突起37的突起板表面37A抵接,并竖立设置在各基座腿36上及各基座突起37上。如图28所示,圆S6的各引导突起33在锥中心线u与圆S6的交点(切点)处与圆S6相切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上配置第一侧面33C及第二侧面33D,并且在与圆S6的切线的方向C正交的圆S6的径向B(第一方向)上配置第三侧面33E及第四侧面33F,将四棱锥台的底面33B与各基座腿36的腿板表面36A及各基座突起37的突起板表面37A抵接地配置。
对于雾块31,例如由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基座32(基座柱34、基座环35、各基座腿36及各基座突起37)以及各引导突起33。
如图8至图14所示,雾块31配置在喷嘴筒部15内。雾块31将各引导突起33(四棱锥台的上表面33A)朝向喷板16的背面16B而插入到喷嘴筒部15内。雾块31从各引导突起33(上表面33A)插入到喷嘴筒部15,并安装于喷嘴筒部15。雾块31将各引导突起33及基座32从喷嘴筒部15的另一方的筒端15B插入到喷嘴筒部15。
如图9及图10所示,雾块31使基座环35的外周面35a与喷嘴筒部15的内周面15b紧密接触(紧贴),将各引导突起33从喷板16的背面16B压入(插入)到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内并配置在喷嘴筒部15内。
如图8至图14所示,各引导突起33从四棱锥台的上表面33A压入(插入)到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并配置在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内。
如图11及图12所示,各引导突起33使四棱锥台的第一侧面33C与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的第一倾斜内侧面18A紧密接触(紧贴),并且使第二侧面33D与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的第二倾斜内侧面18B紧密接触(紧贴)而压入(插入)到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内。
如图10及图12所示,各引导突起33使四棱锥台的第三侧面33E与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的第三倾斜内侧面18C紧密接触(紧贴),并且使第四侧面33F与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的第四倾斜内侧面18D紧密接触(紧贴)而压入(插入)到各开口孔组17的引导孔18内。
如图12及图13所示,各引导突起33通过使四棱锥台的第一侧面33C与第一倾斜内侧面18A紧贴,从而利用第一侧面33C将第一喷射口19的另一方的口端封闭,将第一流入口21的另一方的口端封闭,并且将第一喷嘴孔23的另一方的口端封闭。
由此,各引导突起33利用第一侧面33C与引导孔18密闭地划分出第一喷射口19、第一流入口21及第一喷嘴孔23。
如图12及图13所示,各引导突起33通过使四棱锥台的第二侧面33D与第二倾斜内侧面18B紧贴,从而利用第二侧面33D将第二喷射口20的另一方的口端封闭,将第二流入口22的另一方的口端封闭,并且将第二喷嘴孔24的另一方的口端封闭。
由此,各引导突起33利用第二侧面33D与引导孔18密闭地划分出第二喷射口20、第二流入口22及第二喷嘴孔24。
如图10所示,对于雾块31,在喷嘴筒部15内,将基座柱34的柱端表面34A、基座环35的筒端表面35A、各基座腿36的腿板表面36A及各基座突起37的突起板表面37A与喷板16的背面16B紧密接触(紧贴)地配置。
当将雾块31配置在喷嘴筒部15内时,如图11及图13所示,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流入口21以及第二流入口22通过各液体流通孔38而与喷嘴筒部15内连通。
在雾产生喷嘴X2中,如图10及图11所示,喷嘴主体Y2与液体流路管41(液体流路ε)连接。液体流路管41将液体流路管41的一方的管端41A侧从喷嘴筒部15的另一方的筒端15B压入(插入)到喷嘴筒部15内,并安装于喷嘴主体Y2。如图10、图11及图13所示,液体流路管41在喷嘴筒部15内,使液体流路管41的一方的管端41A与基座环35(基座32)的筒端背面35B紧密接触(紧贴),并通过各液体流通孔38与第一流入口21及第二流入口22连接。如图10及图11所示,液体流路管41具有液体流路ε。液体流路ε形成于液体流路管41内。液体流路ε在液体流路管41的管中心线的方向上贯通液体流路管41,并在液体流路管41的一方的管端41A开口。液体流路ε通过液体流路管41的一方的管端41A及各液体流通孔38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流入口21及第二流入口22连通。
液体流路ε(液体流路管41)与液体供给源(未图示)连接,从液体供给源导入(供给)液体。液体供给源例如是将水AQ向液体流路ε(液体流路管41)供给的水供给源。从水供给源(未图示)供给(导入)的水AQ(液体)在液体流路管41内(液体流路ε)及各液体流通孔38中流动,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流入口21及第二流入口22流入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嘴孔23及第二喷嘴孔24。
在雾产生喷嘴X2中,如图10及图11所示,喷嘴主体Y2使在液体流路ε(液体流路管)11内流动的水AQ(液体)通过各液体流通孔38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流入口21及第二流入口22流入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嘴孔23及第二喷嘴孔24。
在雾产生喷嘴X2中,如图13及图14所示,喷嘴主体Y2将流入到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嘴孔23的水AQ(液体)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以第一锐角θ1向外部空气喷射。喷嘴主体Y2将流入到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嘴孔24的水AQ(液体)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射口20以第二锐角θ2向外部空气喷射。
如图13及图14所示,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嘴孔23将流入到第一喷嘴孔23的水AQ(液体)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以第一锐角θ1向第二喷射口20侧喷射。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嘴孔23将水AQ(液体)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以第一锐角θ1(相对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的中心线g以第一锐角θ1)朝向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的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射口20喷射。流入到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嘴孔23的水AQ(液体)通过在相对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的中心线α以第一锐角θ1倾斜的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嘴孔23内流动,从而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以第一锐角θ1向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射口20侧喷射。
如图13及图14所示,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嘴孔24将流入到第二喷嘴孔24的水AQ(液体)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射口20以第二锐角θ2向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侧喷射。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嘴孔24将水AQ(液体)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射口20以第二锐角θ2(相对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射口20的中心线k以第二锐角θ2)朝向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的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喷射。流入到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嘴孔24的水AQ(液体)通过在相对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射口20的中心线k以第二锐角θ2倾斜的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嘴孔24内流动,从而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射口20以第二锐角θ2向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侧喷射。
如图13所示,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以第一锐角θ1喷射的水AQ(液体)和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射口20以第二锐角θ2喷射的水AQ(液体)在交叉点p处交叉,该交叉点p是在板厚度方向A(与第一方向B及第二方向C正交的方向)上从喷板16的表面16A隔开喷射高度Aα(喷射高度间隔)并且在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上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隔开喷射间隔Hα的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与第二喷射口20之间的交叉点。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以第一锐角θ1及第二锐角θ2喷射的水AQ(液体)的一部分在交叉点p处碰撞。
如图13所示,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以第一锐角θ1及第二锐角θ2喷射且在各圆S1、S2、S3的径向B(第一方向)上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重叠的部分(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重合的部分)的水AQ(液体)在交叉点P处碰撞。
喷射高度Aα(喷射高度间隔)成为式(1),喷射间隔Hα成为式(2)。
如图13及图14所示,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以第一锐角θ1及第二锐角θ2喷射的水AQ(液体)通过一部分水AQ(一部分液体)的碰撞,从而在各圆S1、S2、S3的切线的方向C(第二方向)的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的中心(第二孔间隔H2的中心),以通过交叉点p并沿板厚度方向A延伸的回旋中心线λ(回旋中心)为中心回旋而卷起旋涡。
如图13及图14所示,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以第一锐角θ1及第二锐角θ2喷射的水AQ(液体)通过一部分水AQ(一部分液体)的碰撞,得到绕回旋中心线λ的回旋力,成为通过回旋力绕回旋中心线λ卷起旋涡的回旋流。
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以第一锐角θ1及第二锐角θ2喷射的水AQ(液体)通过一部分水AQ(一部分液体)的碰撞而被粉碎(剪切),成为大量(许多)的雾(液滴)。
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以第一锐角θ1及第二锐角θ2喷射的水AQ(液体)及水AQ中(液体中)的气泡(空气/气体)通过一部分水AQ(一部分液体)的碰撞(飞溅)及回旋(回旋流)而被粉碎(剪切),成为混入并溶解有大量(许多)的微气泡及大量(许多)的超细气泡的大量(许多)的雾水(水滴/液滴)。
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以第一锐角θ1及第二锐角θ2喷射的水AQ(液体)通过回旋(回旋流)一边将空气(外部空气)卷入(混入)雾水中(水滴中/液滴中)一边回旋。雾水(液滴)及雾水中(水滴中/液滴中)的气泡(包含通过回旋流而卷入到雾水中的空气)通过回旋流(回旋)而被粉碎(剪切),成为混入并溶解有大量(许多)的微气泡及大量(许多)的超细气泡的大量(许多)的雾水(水滴/液滴)。
在雾产生喷嘴X2中,使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不连通地在喷板16的表面16A开口,将第一孔间隔H1及第二孔间隔H2设为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以第一锐角θ1及第二锐角θ2喷射的水AQ(液体)一部分能够碰撞的间隔,使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嘴孔23及第二喷嘴孔24以第一锐角θ1及第二锐角θ2倾斜,由此能够使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喷射的水AQ(液体)的一部分碰撞(飞溅),并且使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喷射的水AQ(液体)回旋,通过水AQ(液体)的碰撞及水AQ(液体)的回旋,能够产生(生成)混入并溶解有大量(许多)的微气泡及大量(许多)的超细气泡的大量(许多)的雾水(水滴/液滴)。在雾产生喷嘴X2中,仅通过从第一喷射口19及第二喷射口20向外部空气喷射水AQ(液体),就能够产生(生成)混入并溶解有大量(许多)的微气泡及大量(许多)的超细气泡的大量(许多)的雾水(水滴/液滴)。第一孔间隔H1及第一孔间隔H2设为能够使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一喷射口19以第一锐角θ1喷射的水AQ(液体)与从各开口孔组17的第二喷射口20以第二锐角θ2喷射的水AQ(液体)碰撞的间隔(能够碰撞的间隔)。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最适于产生混入并溶解有大量(许多)的微气泡及大量(许多)的超细气泡的大量(许多)的雾水(水滴/液滴)。
附图标记说明
X1雾产生喷嘴
Y1喷嘴主体(喷嘴单元)
2喷嘴筒部
3喷板(喷射板/喷嘴板)
4 第一喷射口
5 第二喷射口
6 第一流入口
7 第二流入口
8 第一喷嘴孔
9 第二喷嘴孔
11 液体流路管
A 板厚度方向
B 第一方向
C 第二方向
H1 第一孔间隔
H2 第二孔间隔
H3 第三孔间隔
H4 第四孔间隔
α 第一喷射口的中心线
β 第二喷射口的中心线
γ 第一流入口的中心线
τ 第二流入口的中心线
σ 第一喷嘴孔的孔中心线
δ 第二喷嘴孔的孔中心线
ε 液体流路
θ1 第一锐角
θ2 第二锐角
θ3 孔间角度
AQ水(液体)

Claims (2)

1.一种雾产生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雾产生喷嘴具备喷嘴主体,所述喷嘴主体具有:喷板;第一喷射口,所述第一喷射口在所述喷板的表面开口;第二喷射口,所述第二喷射口不与所述第一喷射口连通地在所述喷板的表面开口;第一流入口及第二流入口,所述第一流入口及第二流入口在所述喷板的背面开口;第一喷嘴孔,所述第一喷嘴孔与所述第一喷射口及所述第一流入口连接;以及第二喷嘴孔,所述第二喷嘴孔与所述第二喷射口及所述第二流入口连接,所述喷嘴主体与液体流路连接且供在所述液体流路中流动的液体从所述第一流入口及第二流入口向所述第一喷嘴孔及第二喷嘴孔流入,
所述第一喷射口及第二喷射口在第一方向上具有开口宽度地在所述喷板的表面开口,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在所述第一喷射口与所述第二喷射口的中心线之间隔开超过0且小于所述开口宽度的第一孔间隔地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在所述第一喷射口与所述第二喷射口的中心线之间隔开第二孔间隔地配置,
所述第一流入口配置成使所述第一喷射口位于所述第一流入口与所述第二喷射口之间,所述第一流入口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喷射口隔开第三孔间隔地在所述喷板的背面开口,
所述第二流入口配置成使所述第二喷射口位于所述第二流入口与所述第一喷射口之间,所述第二流入口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喷射口隔开第四孔间隔地在所述喷板的表面开口,
所述第一喷嘴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在所述第一喷嘴孔的孔中心线与所述第一喷射口的中心线之间隔开第一锐角地与所述第一喷射口及所述第一流入口连接,
所述第二喷嘴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在所述第二喷嘴孔的孔中心线与所述第二喷射口的中心线之间隔开第二锐角地与所述第二喷射口及所述第二流入口连接,
所述第一喷嘴孔及第二喷嘴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在所述第一喷嘴孔的孔中心线与所述第二喷嘴孔的孔中心线之间隔开超过0度且为90度以下的孔间角度地配置,所述第一喷嘴孔及第二喷嘴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在所述第一喷嘴孔的孔中心线与所述第二喷嘴孔的孔中心线之间隔开所述第一孔间隔地并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产生喷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锐角及所述第二锐角设为同一角度。
CN202280046661.0A 2022-01-11 2022-05-26 雾产生喷嘴 Active CN1175806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02142 2022-01-11
JP2022002142A JP7176803B1 (ja) 2022-01-11 2022-01-11 ミスト発生ノズル
PCT/JP2022/021542 WO2023135834A1 (ja) 2022-01-11 2022-05-26 ミスト発生ノズ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80648A true CN117580648A (zh) 2024-02-20
CN117580648B CN117580648B (zh) 2024-07-02

Family

ID=841447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46661.0A Active CN117580648B (zh) 2022-01-11 2022-05-26 雾产生喷嘴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7176803B1 (zh)
KR (1) KR102590080B1 (zh)
CN (1) CN117580648B (zh)
TW (1) TWI834202B (zh)
WO (1) WO2023135834A1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65746A (en) * 1979-06-20 1982-12-28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Chuo Kenkyusho Swirl injection valve
JP2001038251A (ja) * 1999-08-04 2001-02-13 Tsukishima Kikai Co Ltd ノズルおよび廃液燃焼装置
CN1467373A (zh) * 2002-05-30 2004-01-14 日立优喜雅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燃油喷射阀
JP2004216320A (ja) * 2003-01-16 2004-08-05 Kyoritsu Gokin Co Ltd 噴霧ノズル
DE102011103658A1 (de) * 2011-06-09 2012-12-13 Ralf Legleitner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von Schuhleisten
WO2015141316A1 (ja) * 2014-03-18 2015-09-24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燃料噴射装置用ノズルプレート
US20170260002A1 (en) * 2016-03-14 2017-09-14 Mu-Lin Hsieh Anti-sticking conveyor belt and conveyor strips of frying machine
JP2020011034A (ja) * 2019-02-13 2020-01-23 株式会社サイエンス シャワーヘッド、及びミスト発生ユニット
CN111343891A (zh) * 2018-07-20 2020-06-26 株式会社科学 喷淋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86262U (ja) * 1982-12-01 1984-06-11 益満 成幸 双口噴射ノズル
JPS6025658A (ja) * 1983-07-18 1985-02-0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ブラストノズル
US5088649A (en) * 1990-07-12 1992-02-18 Par-Way Group Pump sprayable dispensing system for vegetable oil based pan coatings
JP3132296B2 (ja) * 1994-07-25 2001-02-0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噴射弁
JP4447079B2 (ja) * 1999-08-02 2010-04-07 フマキラー株式会社 殺虫用エアゾール
JP2001286790A (ja) * 2000-04-07 2001-10-16 Nissan Motor Co Ltd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3145064A (ja) 2001-11-12 2003-05-20 Tokyo Electron Ltd 2流体ジェットノズル及び基板洗浄装置
JP3640209B2 (ja) * 2002-06-28 2005-04-20 識雄 浦 噴霧ノズル
JP4718811B2 (ja) * 2004-09-03 2011-07-06 大川原化工機株式会社 液体を微粒子にする方法及びこれに用いるノズル
ATE521414T1 (de) * 2005-05-20 2011-09-15 Emitec Denmark As Zerstäubung von fluiden durch gegenseitiges zusammenstossen von fluidströmen
JP5986262B1 (ja) 2015-05-14 2016-09-06 京楽産業.株式会社 遊技機
JP6509137B2 (ja) * 2016-01-29 2019-05-08 ヤフー株式会社 認証装置、認証方法および認証プログラム
JP6865152B2 (ja) * 2017-12-15 2021-04-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行動履歴を用いた本人認証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65746A (en) * 1979-06-20 1982-12-28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Chuo Kenkyusho Swirl injection valve
JP2001038251A (ja) * 1999-08-04 2001-02-13 Tsukishima Kikai Co Ltd ノズルおよび廃液燃焼装置
CN1467373A (zh) * 2002-05-30 2004-01-14 日立优喜雅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燃油喷射阀
JP2004216320A (ja) * 2003-01-16 2004-08-05 Kyoritsu Gokin Co Ltd 噴霧ノズル
DE102011103658A1 (de) * 2011-06-09 2012-12-13 Ralf Legleitner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von Schuhleisten
WO2015141316A1 (ja) * 2014-03-18 2015-09-24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燃料噴射装置用ノズルプレート
US20170260002A1 (en) * 2016-03-14 2017-09-14 Mu-Lin Hsieh Anti-sticking conveyor belt and conveyor strips of frying machine
CN111343891A (zh) * 2018-07-20 2020-06-26 株式会社科学 喷淋头
JP2020011034A (ja) * 2019-02-13 2020-01-23 株式会社サイエンス シャワーヘッド、及びミスト発生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34202B (zh) 2024-03-01
JP2023101909A (ja) 2023-07-24
CN117580648B (zh) 2024-07-02
KR20230110724A (ko) 2023-07-25
KR102590080B1 (ko) 2023-10-16
JP7176803B1 (ja) 2022-11-22
WO2023135834A1 (ja) 2023-07-20
TW202327732A (zh) 2023-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87041B2 (ja) 噴霧器ノズル
US5868321A (en) Enhanced efficiency atomizing and spray nozzle
CN111356390B (zh) 喷淋头及雾产生单元
US5697553A (en) Streaked spray nozzle for enhanced air/fuel mixing
KR102168146B1 (ko) 풀콘 공기 보조식 분사 노즐 조립체
JPH09112825A (ja) 圧縮されたガス状の媒体に燃料を噴射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を駆動するための方法
US20090152381A1 (en) Air-bubble atomizing device
JP4276311B2 (ja) 二流体ノズル
WO2014057660A1 (ja) シャワーヘッド
JP6478105B2 (ja) 二流体ノズル
JP2020011034A (ja) シャワーヘッド、及びミスト発生ユニット
KR100741497B1 (ko) 2 유체 노즐
KR20160106414A (ko) 복수개의 챔버를 갖는 내부 혼합식 분무 노즐
JP4754785B2 (ja) 2成分スプレイノズル
CN117580648B (zh) 雾产生喷嘴
KR100471686B1 (ko) 2종류유체노즐
KR200404745Y1 (ko) 2 유체 노즐
JP2002159889A (ja) 二流体ノズル
JP2004237282A (ja) 二流体ノズル
CN211395013U (zh) 微气泡喷头及具有该微气泡喷头的洗涤设备
US20220154438A1 (en) Aerator
JP6356577B2 (ja) 噴霧ノズル
JP2020081995A (ja) 噴霧ノズル
JP2023103040A (ja) ノズル装置
KR20090121608A (ko) 미세 분사노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