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04395A - 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04395A
CN111204395A CN201911127179.6A CN201911127179A CN111204395A CN 111204395 A CN111204395 A CN 111204395A CN 201911127179 A CN201911127179 A CN 201911127179A CN 111204395 A CN111204395 A CN 1112043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saddle
type vehicle
ride type
canis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2717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04395B (zh
Inventor
山崎翔大
辻中宇仁
松本崇裕
茂木晓良
三仓圭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2043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043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043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043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5/00Electrical equipmen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as accessories on cy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28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 B62K25/283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for cycles without a pedal crank, e.g. motor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B62L3/023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acting on fluid pressure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HCYCLE STAND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PARKING OR STORING CYCLES; 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Z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DEVICES FOR LEARNING TO RIDE CYCLES
    • B62H1/00Supports or stands forming part of or attached to 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7/00Arrangements of fuel supply lines, taps, or the like, on motor 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1/00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使得在鞍乘型车辆中能够高效地配置电装系统的调节器。鞍乘型车辆具备:车架(10);摆臂(13),其支承后轮(3);枢轴(21),其将摆臂(13)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车架(10);以及电装系统的调节器(57),调节器(57)由撑架(55)支承,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调节器(57)配置在枢轴(21)的后方、且比所述摆臂(13)的上表面(13a)靠下方的位置。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电装系统的调节器、及制动装置的液压控制装置一起配置在下框架的附近的鞍乘型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652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与汽车相比,在鞍乘型车辆中部件的搭载空间受限,因此期望能够高效地配置电装系统的调节器。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使得在鞍乘型车辆中能够高效地配置电装系统的调节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鞍乘型车辆具备:车架10;摆臂13,其支承后轮3;枢轴21,其将所述摆臂13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所述车架10;以及电装系统的调节器57,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器57由撑架55支承,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所述调节器57配置在所述枢轴21的后方、且比所述摆臂13的上端13a靠下方的位置。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车轮2、3的制动装置的液压控制装置56安装于所述撑架55,所述液压控制装置56配置在所述枢轴21的后方、且比所述摆臂13的所述上端13a靠下方的位置。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吸附蒸发燃料的滤罐58被安装于所述撑架55,所述滤罐58配置在所述枢轴21的后方、且比所述摆臂13的所述上端13a靠下方的位置。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车架10具备支承所述枢轴21的枢轴框架18L、18R,所述撑架55在比所述摆臂13的所述上端13a靠下方处安装于所述车架10,且比所述枢轴框架18L、18R向后方延伸,所述调节器57设置于所述撑架55的下部,所述液压控制装置56设置于所述撑架55的上部,所述滤罐58设置于所述撑架55的后部。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车架10具备左右连接左右一对所述枢轴框架18L、18R的横架23,所述撑架55中,所述撑架55的前部安装于所述横架23。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撑架55的下表面93c朝向后方向上倾斜,所述调节器57沿着所述下表面93c设置。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鞍乘型车辆设置有覆盖所述滤罐58的滤罐罩61,所述调节器57位于所述滤罐罩61的前方。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鞍乘型车辆设置有覆盖所述液压控制装置56的罩60,所述罩60具备从所述罩60的后部向后方延伸的延伸部60h,所述滤罐罩61的前缘部61e与所述延伸部60h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鞍乘型车辆具备停车时支承所述鞍乘型车辆的侧支架40,在收起所述侧支架40的状态下,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所述侧支架40从外侧与所述调节器57重叠。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鞍乘型车辆具备驱动所述后轮3的内燃机11,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所述内燃机11的排气装置28从外侧与所述调节器57重叠。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撑架55具备固定于所述车架10的第1撑架71和借助于橡胶安装于所述第1撑架71的第2撑架72,所述调节器57及所述滤罐58固定于所述第2撑架72。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所述调节器57配置在比所述摆臂13的下端13b靠下方的位置。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鞍乘型车辆具备驱动所述后轮3的内燃机11以及停车时支承所述鞍乘型车辆的侧支架40,在收起所述侧支架40的状态下,所述调节器57被所述侧支架40及所述内燃机11的排气装置28从左右两侧方覆盖。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撑架55在前部具备向下方延伸的保护壁部96,所述鞍乘型车辆设置有覆盖所述滤罐58的滤罐罩61,所述调节器57被所述保护壁部96从前方覆盖,并且被滤罐罩61从后方覆盖。
发明效果
鞍乘型车辆具备:车架;摆臂,其支承后轮;枢轴,其将摆臂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车架;以及电装系统的调节器,调节器由撑架支承,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调节器配置在枢轴的后方、且比摆臂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部件的搭载空间受限的鞍乘型车辆中,能够利用枢轴的后方、且比摆臂的上端靠下方的空间高效地配置电装系统的调节器。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车轮的制动装置的液压控制装置安装于撑架,液压控制装置配置在枢轴的后方、且比摆臂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借助撑架,利用枢轴的后方、且比摆臂的上端靠下方的空间高效地配置液压控制装置。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吸附蒸发燃料的滤罐安装于撑架,滤罐配置在枢轴的后方、且比摆臂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借助撑架,利用枢轴的后方、且比摆臂的上端靠下方的空间高效地配置滤罐。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车架具备支承枢轴的枢轴框架,撑架在比摆臂的上端靠下方处安装于车架,且比枢轴框架向后方延伸,调节器设置于撑架的下部,液压控制装置设置于撑架的上部,滤罐设置于撑架的后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在比摆臂的上端靠下方处比枢轴框架向后方延伸的撑架,以简单的结构将调节器、液压控制装置及滤罐支承于比摆臂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此外,能够在撑架的下部、上部及后部均衡地配置调节器、液压控制装置及滤罐。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车架具备左右连接左右一对枢轴框架的横架,撑架中,撑架的前部安装于横架。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左右连接枢轴框架的横架,以简单的结构牢固地支承撑架。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撑架的下表面朝向后方向上倾斜,所述调节器沿着所述下表面设置。
根据该结构,调节器由于沿着撑架的朝向后方向上倾斜的下表面倾斜,因此能够减少来自下方的溅泥等对调节器的影响。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设置有覆盖滤罐的滤罐罩,调节器位于滤罐罩的前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滤罐罩从后方保护调节器。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鞍乘型车辆设置有覆盖液压控制装置的罩,罩具备从罩的后部向后方延伸的延伸部,滤罐罩的前缘部与延伸部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根据该结构,能够由滤罐罩的前缘部与罩的延伸部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形成迷宫结构,能够抑制雨水等进入罩与滤罐罩之间。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鞍乘型车辆具备停车时支承鞍乘型车辆的侧支架,在收起侧支架的状态下,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侧支架从外侧与调节器重叠。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侧支架从外侧方保护调节器。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鞍乘型车辆具备驱动后轮的内燃机,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内燃机的排气装置从外侧与调节器重叠。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排气装置从外侧方保护调节器。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撑架具备固定于车架的第1撑架和借助橡胶安装于第1撑架的第2撑架,调节器及滤罐固定于第2撑架。
根据该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借助橡胶安装调节器及滤罐。因此,能够使用不具有特別的防振结构的通常的调节器,能够降低调节器的成本。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所述调节器配置在比所述摆臂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比摆臂的下端靠下方的空间高效地配置调节器。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鞍乘型车辆具备驱动后轮的内燃机以及停车时支承鞍乘型车辆的侧支架,在收起侧支架的状态下,调节器被侧支架及内燃机的排气装置从左右两侧方覆盖。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侧支架及排气装置从外侧方保护调节器。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撑架在前部具备向下方延伸的保护壁部,所述鞍乘型车辆设置有覆盖滤罐的滤罐罩,调节器被保护壁部从前方覆盖,并且被滤罐罩从后方覆盖。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撑架的保护壁部及滤罐罩在前后方向保护调节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左视图。
图2是枢轴框架及摆臂的周边部的左视图。
图3是枢轴框架及摆臂的周边部的左视图。
图4是从下方侧观察发动机及摆臂的周边部的平面图。
图5是示出撑架及支承于撑架的部件的周边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撑架及支承于撑架的部件的剖视图。
图7是第1撑架的立体图。
图8是从上方侧观察第1撑架的平面图。
图9是第2撑架的立体图。
图10是罩的右视图。
图11是撑架、液压控制装置、调节器、滤罐、罩、及滤罐罩的分解立体图。
标号说明
1:自动二轮车(鞍乘型车辆);
2:前轮(车轮);
3:后轮(车轮);
10:车架;
11:发动机(内燃机)
13:摆臂;
13a:上表面(上端);
13b:下表面(下端);
18L、18R:枢轴框架;
21:枢轴;
23:横架;
28:排气装置;
40:侧支架;
55:撑架;
56:液压控制装置;
57:调节器;
58:滤罐;
60:罩;
60h:延伸部;
61:滤罐罩;
61e:前缘部;
71:第1撑架;
72:第2撑架;
93c:下表面(撑架的下表面);
96:保护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说明中,前后左右以及上下这样的方向表述,如没有特别说明,则设为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此外,各图中所示的标号“前”表示车体前方,标号“上”表示车体上方,标号“左”表示车体左方。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的左视图。
自动二轮车1是以下这样的车辆:在车架10支承有作为动力单元的发动机11(内燃机),前叉12将前轮2(车轮)支承为能够转向,前叉12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0的前端,支承后轮3(车轮)的摆臂13设置于车架10的后部侧。
自动二轮车1是乘员以跨骑的方式就座于座椅14的鞍乘型车辆,座椅14设置在车架10的后部上方。
车架10具备:前立管15,其设置于车架10的前端;左右一对主车架16,其从前立管15向后下方延伸;下框架17,其在前立管15从主车架16的下方向后下方延伸;左右一对枢轴框架18L、18R,其从主车架16的后端向下方延伸;以及座椅框架19,其从主车架16的后部及枢轴框架18L、18R的上部向后方延伸。
此外,车架10具备连接下框架17的上部与主车架16的上部的多个加强框架20。
摆臂13被轴支承于枢轴21,该枢轴21支承于左右的枢轴框架18L、18R。枢轴21沿车宽方向水平地延伸。枢轴21支承于左右的枢轴框架18L、18R的前部。摆臂13的前端部轴支承于枢轴21,摆臂13以枢轴21为中心上下摆动。
后轮3被轴支承于车轴3a,车轴3a设置在摆臂13的后端部。
自动二轮车1具备架设在摆臂13的后端部与座椅框架19之间的左右一对后悬架22。
发动机11在主车架16的下方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下框架17与枢轴框架18L、18R之间,并固定于车架10。
发动机11具备:曲轴箱26,其支承沿车宽方向(左右方向)水平地延伸的曲轴25;以及气缸部27,其从曲轴箱26的前部向上方延伸。气缸部27的气缸轴线27a相对于铅直方向前倾。
发动机11的进气装置(未图示)与气缸部27的后表面的进气口连接。
发动机11的排气装置28具备:排气管28a,其与气缸部27的前表面的排气口连接;以及消音器28b,其与排气管28a的下游端连接。
排气管28a从上述排气口向下方延伸,通过发动机11的下方并向后方延伸。消音器28b配置在摆臂13及后轮3的外侧方。
曲轴箱26的后部是收容变速器的变速器箱部26b。发动机11的输出通过连接上述变速器的输出轴与后轮3的驱动链30而被传递到后轮3。
发动机11的散热器31支承于下框架17。
燃料箱32在主车架16的上方配置在前立管15与座椅14之间。
座椅框架19与主车架16之间的部分被侧罩33覆盖。
从上方覆盖前轮2的前挡泥板35支承于前叉12。
后轮3被配置在座椅14的后方的后挡泥板36从上方覆盖。
尾灯单元37被安装于后挡泥板36的后端部。
供座椅14的乘员放脚的左右一对脚踏板39配置在左右的枢轴框架18L、18R的前方。
侧支架40在自动二轮车1停车时与地面接触来支承车体,该侧支架40支承于左侧的枢轴框架18L的下端部。侧支架40借助设置于上端的支承轴40a而被设置成能够转动。在自动二轮车1的停车状态下,侧支架40从支承轴40a向下方延伸,并与地面接触。侧支架40通过以支承轴40a为中心向后上方转动而如图1所示收纳(收起)于车体侧。
转向用的把手41设置于前叉12的上端。
图2是枢轴框架18及摆臂13的周边部的左视图。图3是枢轴框架18L及摆臂13的周边部的左视图,并示出拆下后述的罩60及滤罐罩61的状态。图4是从下方侧观察发动机11及摆臂13的周边部的平面图。
参照图1~图4,摆臂13具备:左右一对臂部50L、50R,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横梁51,其在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连接左右的臂部50L、50R。
臂部50L、50R的前端部配置在左右的枢轴框架18L、18R的车宽方向内侧。摆臂13的左右的臂部50L、50R的前端部由枢轴21支承。
后轮3支承于车轴3a,车轴3a架设在左右的臂部50L、50R的后端部之间,后轮3位于左右的臂部50L、50R之间。
横梁5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枢轴21与后轮3之间。
驱动链30(图1)在前后方向上通过左侧的臂部50L的上方及下方。在左侧的臂部50L的前部的上表面及下表面设置有保护左侧的臂部50L避开驱动链30的滑动部件42。
车架10具备在车宽方向上连接左右的枢轴框架18L、18R的下端部的横架23。
横架23设置在比枢轴21靠下方且后方的位置。
横架23具备:中央侧安装部23a,其从横架23的车宽方向的中间部向后下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侧方侧安装部23b,其从横架23向后方延伸。一对侧方侧安装部23b分开配置在中央侧安装部23a的左右侧方。
参照图2~图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在枢轴21与后轮3之间、且摆臂13的下方,设置有撑架55、制动装置的液压控制装置56、电装系统的调节器57、以及吸附蒸发燃料的滤罐58。
撑架55支承液压控制装置56、调节器57及滤罐58。
此外,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在枢轴21与后轮3之间、且摆臂13的下方,设置有覆盖液压控制装置56的罩60和覆盖滤罐58的滤罐罩61。
自动二轮车1的上述制动装置具备:前轮制动器(未图示),其对前轮2进行制动;后轮制动器,其对后轮3进行制动;液压控制装置56,其控制这些前轮制动器及后轮制动器的液压;以及主缸(未图示),其通过乘员对操作杆等的操作而产生液压。
液压控制装置56是控制液压以避免制动操作时的前轮2及后轮3的锁定的ABS(Anti-lock Brake System,防抱死制动系统)模块。液压控制装置56形成为箱状,并一体地具备进行工作以调整液压的马达及液压电路部等。
调节器57与电池(未图示)及发动机11的发电机连接。调节器57对通过发动机11发电的电流进行整流并供给到上述电池。调节器57为板状。
滤罐58回收燃料箱32的蒸发燃料,将回收的燃料向发动机11的进气装置(未图示)供给,使其在发动机11中燃烧。
滤罐58是内部中空的圆柱状的壳体,在滤罐58的内部收纳有活性炭等吸附材料。
在滤罐58连接有配管59。配管59具备:连接滤罐58与燃料箱32的配管;连接滤罐58与上述进气装置的配管;以及使滤罐58内与外部大气连通的配管。
图5是示出撑架55及支承于撑架55的部件的周边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撑架55及支承于撑架55的部件的剖视图。此处,在图5中,罩60及滤罐罩61被拆下。另外,图6的截面的剖切位置与图8中的VI-VI截面对应。
撑架55中,撑架55的前端部安装于横架23的后部,从横架23向后方延伸。撑架55位于比摆臂13靠下方、且比枢轴框架18L、18R的后缘18a靠后方的位置。
液压控制装置56设置于撑架55的上部。调节器57设置于撑架55的下部。滤罐58设置于撑架55的后部。
撑架55具备固定于车架10的第1撑架71和安装于第1撑架71的第2撑架72。
图7是第1撑架71的立体图。图8是从上方侧观察第1撑架71的平面图。
参照图5~图8,第1撑架71具备:支承板部73,其沿前后方向延伸;前壁部74,其从支承板部73的前缘向下方延伸;上方延伸部75,其从支承板部73的左右的一个侧缘向上方延伸;下方延伸部76,其在支承板部73的左右的一个侧缘从比上方延伸部75靠前方的位置向下方延伸;以及侧壁部77,其从支承板部73的左右的另一个侧缘向下方延伸。
侧壁部77具备上表面部比支承板部73向下方凹陷的阶梯部77a。此外,第1撑架71具备从侧壁部77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伸部78。
并且,第1撑架71具备从支承板部73的下表面通过前壁部74的下方并向前下方延伸的前方延伸部79。
支承板部73大致水平地配置。在支承板部73设置有多个固定孔73a。紧固第1撑架71与第2撑架72的固定件80从上方贯插于固定孔73a中。
此外,在支承板部73设置有液压控制装置固定孔73b。将液压控制装置56紧固于支承板部73的固定件(未图示)贯插于液压控制装置固定孔73b中。
前壁部74在前方延伸部79的左右位置具备一对框架固定孔74a。将前壁部74紧固于横架23的侧方侧安装部23b的固定件81a(图6)从后方贯插于框架固定孔74a中。
在前方延伸部79的前端部设置有框架固定孔79a。将前方延伸部79紧固于横架23的中央侧安装部23a的固定件81b(图3)从侧方贯插于框架固定孔79a中。
在上方延伸部75的上端部设置有罩固定孔75a。将罩60紧固于上方延伸部75的罩固定件82a(图3)从车宽方向外侧贯插于罩固定孔75a中。
在上方延伸部75上,在比罩固定孔75a靠下方的位置设置有液压控制装置固定孔75b。将液压控制装置56紧固于上方延伸部75的固定件83(图3)从车宽方向外侧贯插于液压控制装置固定孔75b中。
在下方延伸部76设置有罩固定孔76a。将罩60紧固于下方延伸部76的罩固定件82b(图3)从车宽方向外侧贯插于罩固定孔76a中。
在侧壁部77的阶梯部77a设置有配管固定部77b(图8),配管固定部77b固定有上述制动装置的液压传递用的配管(未图示)。
在后方延伸部78设置有罩固定孔78a。将罩60紧固于后方延伸部78的罩固定件82c(图6)从车宽方向外侧贯插于罩固定孔78a中。
图9是第2撑架72的立体图。
参照图3、图5、图6及图9,第2撑架72具备:固定板部85,其沿前后方向延伸;调节器支承部86,其设置于固定板部85的下方;后壁部87,其从固定板部85的后缘向上方延伸;左右一对滤罐支承部88,其从后壁部87的上端向后方延伸;侧方延伸部89,其从后壁部87的上端向左右两外侧延伸;以及左右一对滤罐罩支承部90、91,其从侧方延伸部89的各外端向下方延伸。
固定板部85大致水平地配置,与第1撑架71的支承板部73大致平行。
在固定板部85设置有供固定件80贯插的多个固定孔85a。此外,在固定板部85设置有退避孔85b。
调节器支承部86具备:侧壁部92,其从固定板部85的左右的一个侧缘向下方延伸;下壁部93,其从侧壁部92的下缘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前方延伸部94,其从下壁部93的前端向前方延伸;车宽方向延伸部95,其从前方延伸部94的前端向车宽方向延伸;以及保护壁部96,其从车宽方向延伸部95的前缘向下方延伸。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调节器支承部86的下壁部93是朝向后方向上倾斜的板状部。在下壁部93的前端部及后端部设置有调节器固定孔93a、93b。将调节器57紧固于下壁部93的固定件97(图5)分别贯插于调节器固定孔93a、93b中。
调节器支承部86的车宽方向延伸部95在车宽方向上朝向固定板部85的左右的另一侧缘侧延伸。
在左侧的滤罐罩支承部90设置有多个滤罐罩固定孔90a。将滤罐罩61紧固于滤罐罩支承部90的固定件98a(图3)从车宽方向外侧贯插于滤罐罩固定孔90a中。
在右侧的滤罐罩支承部91设置有滤罐罩固定孔91a。将滤罐罩61紧固于滤罐罩支承部91的固定件98b(图9)从车宽方向外侧贯插于滤罐罩固定孔91a中。
在第2撑架72的上部的侧方延伸部89设置有配管支承部89a。配管支承部89a支承在配管59(图2)中连接滤罐58与燃料箱32的配管。
如图6所示,在第2撑架72的固定板部85的各固定孔85a中嵌合有圆筒状的防振部件99。防振部件99中,外周部的环状槽嵌入固定孔85a的内周。防振部件99为橡胶(橡胶体)制。
第2撑架72中,固定板部85从下方与第1撑架71的支承板部73重叠,并通过固定件80而紧固于第1撑架71。
紧固第1撑架71与第2撑架72的固定件80嵌合于防振部件99的内周部。固定板部85的上表面经防振部件99与支承板部73的下表面抵接。即,第2撑架72借助防振部件99通过橡胶安装于第1撑架71。
参照图3、图5、及图6~图8,液压控制装置56固定于第1撑架71的支承板部73的上表面。
详细而言,液压控制装置56借助与支承板部73的液压控制装置固定孔73b嵌合的圆筒状的防振部件100(图5),通过贯插于防振部件100中的固定件(未图示)而紧固于支承板部73。
此外,液压控制装置56借助与上方延伸部75的液压控制装置固定孔75b嵌合的圆筒状的防振部件101(图5),通过贯插于防振部件101中的固定件83而紧固于上方延伸部75。
即,液压控制装置56借助防振部件100及防振部件101而通过橡胶安装于第1撑架71的上部。
贯插于防振部件100及防振部件100中的上述固定件经由退避孔85b相对于第2撑架72退避。
调节器57固定于第2撑架72的调节器支承部86。调节器支承部86是撑架55的下部。调节器57沿着调节器支承部86的下壁部93配置。调节器57以调节器57的板厚方向指向车辆的上下方向的朝向配置。
详细而言,调节器57在调节器57的上表面与调节器支承部86的下壁部93的下表面93c抵接的状态下,通过固定件97固定于下壁部93。下表面93c是撑架55的下表面。
由于下壁部93的下表面93c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前低后高地倾斜,因此,调节器57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成为前低后高的姿态,调节器57的下表面57a前低后高地倾斜。
因此,能够确保调节器57距离路面的高度,能够抑制路面侧的泥等附着于调节器57。
此外,调节器57的前表面被撑架55的保护壁部96从前方覆盖。因此,能够通过保护壁部96保护调节器57避免溅泥等。
参照图5、图6及图9,滤罐58以圆柱状的滤罐58的中心轴指向车宽方向的朝向配置。
滤罐58在滤罐58的上端部具备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安装孔部58a。安装孔部58a在车宽方向上排列设置有一对。
滤罐58固定于第2撑架72的滤罐支承部88。滤罐支承部88是撑架55的后部。
详细而言,滤罐58通过使滤罐支承部88插入左右的安装孔部58a而固定于第2撑架72。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调节器57配置在液压控制装置56的下方,滤罐58在液压控制装置56的后方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比液压控制装置56靠下方且比调节器57靠上方的位置。
液压控制装置56在支承于撑架55的3个部件、即液压控制装置56、滤罐58、及调节器57中,体积最大且最重。
滤罐58在液压控制装置56、滤罐58、及调节器57中最轻。
调节器57在液压控制装置56、滤罐58、及调节器57中,上下方向的尺寸(板厚)最小。
液压控制装置56设置在与固定于横架23的撑架55的前端部接近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撑架55牢固地支承重量大的液压控制装置56。此外,重量小的滤罐58在比液压控制装置56靠后方处支承于撑架55,因此能够减小作用于撑架55的负荷。
此外,由于板厚小的调节器57设置在撑架55的下部,因此能够确保支承于撑架55的部件与路面之间的距离大。
调节器57及滤罐58支承于第2撑架72,第2撑架72借助防振部件99通过橡胶安装于第1撑架71。即,调节器57及滤罐58借助第2撑架72通过橡胶安装于第1撑架71。因此,能够共用调节器57及滤罐58用的防振部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通过橡胶安装调节器57及滤罐58。由此,能够减少传递到调节器57及滤罐58的振动。
此外,由于调节器57借助防振部件99而被通过橡胶安装,因此能够使用不具有特別的防振结构的通常的调节器57,能够降低调节器57的成本。
图10是液压控制装置56的罩60的右视图。图11是撑架55、液压控制装置56、调节器57、滤罐58、罩60及滤罐罩61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2、图6~图8、图10及图11,罩60安装于第1撑架71,覆盖液压控制装置56。
罩60具备:一对侧壁部60a、60b,其从侧方覆盖液压控制装置56的左右侧面;后壁部60c,其在车宽方向上连接侧壁部60a、60b的后缘部的上部;以及上壁部60d,其在车宽方向上连接侧壁部60a、60b的上缘部。罩60向前方侧及下方侧开放。
在左侧的侧壁部60a设置有固定孔60e、60f。侧壁部60a通过贯插于固定孔60e中的罩固定件82b(图2)固定于第1撑架71的罩固定孔76a(图7)。此外,侧壁部60a通过贯插于固定孔60f中的罩固定件82a(图2)固定于第1撑架71的罩固定孔75a(图7)。
在右侧的侧壁部60b设置有固定孔60g。侧壁部60b通过贯插于固定孔60g中的罩固定件82c(图6)固定于第1撑架71的罩固定孔78a(图8)。
罩60的后壁部60c从后方覆盖液压控制装置56的上部。此外,液压控制装置56的下部被第2撑架72的后壁部87从后方覆盖。
罩60的上壁部60d从上方覆盖液压控制装置56。
罩60的左侧的侧壁部60a(图2)从侧方覆盖液压控制装置56及第2撑架72的侧壁部92。
罩60的右侧的侧壁部60b(图6)延伸到比侧壁部60a靠下方的位置,从侧方覆盖液压控制装置56及调节器57。
此外,罩60具备从后壁部87朝滤罐58侧向后方延伸的延伸部60h。延伸部60h是大致水平地配置的板状部。
参照图2及图6,滤罐罩61安装于第2撑架72,覆盖滤罐58。
滤罐罩61具备:筒状的周壁部61a,其覆盖圆柱状的滤罐58的外周;以及左右一对侧壁部61b、61c,其关闭周壁部61a的两端。
滤罐罩61的周壁部61a从上方、后方及下方覆盖滤罐58。周壁部61a的前表面的大致整体向前方开放。
滤罐罩61的侧壁部61b、61c从左右侧方覆盖滤罐58。
滤罐罩61通过贯插于左侧壁部61b中的固定件98a(图2)而固定于第2撑架72的滤罐罩固定孔90a(图3)。
此外,滤罐罩61通过贯插于右侧的侧壁部61c中的固定件98b(图9)而固定于第2撑架72的滤罐罩固定孔91a。
参照图6,滤罐罩61的周壁部61a的上表面部61d的前缘部61e从上方与罩60的延伸部60h重叠。
前缘部61e及延伸部60h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彼此重叠,并且彼此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由此形成迷宫部105。迷宫部105设置于第2撑架72的后部的上表面的上方,位于滤罐58的前部上方。
在迷宫部105处,由于前缘部61e与延伸部60h之间的间隙小,因此抑制了水或尘埃从滤罐罩61与罩60之间浸入第2撑架72及滤罐58侧。
滤罐罩61位于调节器57的后方,滤罐罩61的下部从后方与调节器57重叠。由此,利用滤罐罩61,能够从后方保护调节器57。
在滤罐罩61的上表面部61d设置有使滤罐58的配管59在上表面部61d的上下通过的多个配管用凹部61f。
参照图2及图3,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撑架55、液压控制装置56、调节器57、滤罐58、罩60及滤罐罩61在后轮3的前方配置在枢轴21的后方且比摆臂13的上表面13a(上端)靠下方的位置。上表面13a是臂部50L、50R的上表面。
由此,能够利用枢轴21的后方的、后轮3的前方且比摆臂13的上表面13a靠下方的空间,高效率地配置撑架55、液压控制装置56、调节器57、滤罐58、罩60及滤罐罩61。
详细而言,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撑架55、调节器57及滤罐58配置在比枢轴框架18L、18R的后缘18a靠后方、且比摆臂13的下表面13b(下端)靠下方的位置。下表面13b是臂部50L、50R的下表面。
由此,能够利用比枢轴18L、18R的后缘18a靠后方、且比摆臂13的下表面13b靠下方的空间,高效率地配置撑架55、调节器57、滤罐58、罩60及滤罐罩61。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液压控制装置56配置在枢轴21的后方、且比摆臂13的下表面13b靠下方的位置,但液压控制装置56的前端部与枢轴框架18L、18R的后部重叠。
液压控制装置56及调节器57配置在比摆臂13的横梁51靠前方的位置。横梁51从上方与滤罐58重叠。
参照图2及图3,侧支架40在收起的状态下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从外侧方与调节器57重叠。即,调节器57被侧支架40从侧方覆盖而被保护。
此外,排气装置28的排气管28a的后端部在车宽方向上夹着调节器57而配置在侧支架40的相反侧,并从外侧方与调节器57重叠。即,调节器57被排气管28a从侧方覆盖而被保护。
参照图4,在平面观察时,调节器57配置在比摆臂13的左右的外侧面13c靠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位置。摆臂13的外侧面13c是臂部50L、50R的外侧面。
此外,在平面观察时,液压控制装置56配置在比左右的臂部50L、50R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50a靠车宽方向内侧、且比横梁51靠前方的位置。
由此,在摆臂13向下方摆动的情况下,能够使液压控制装置56位于臂部50L、50R之间、且横梁51的前方空间中。
此外,参照图2及图4,驱动链30从车宽方向外侧与撑架55、液压控制装置56、滤罐58、罩60及滤罐罩61重叠。
即,撑架55、液压控制装置56、滤罐58、罩60及滤罐罩61相对于驱动链30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由此,能够有效利用驱动链3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空间。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自动二轮车1具备:车架10;摆臂13,其支承后轮3;枢轴21,其将摆臂13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车架10;以及电装系统的调节器57,调节器57由撑架55支承,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调节器57配置在枢轴21的后方、且比摆臂13的上表面13a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部件的搭载空间受限的自动二轮车1中,能够利用枢轴21的后方、且比摆臂13的上表面13a靠下方的空间,高效地配置电装系统的调节器57。
此外,前轮2及后轮3的制动装置的液压控制装置56安装于撑架55,液压控制装置56配置在枢轴21的后方、且比摆臂13的上表面13a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借助撑架55,利用枢轴21的后方、且比摆臂13的上表面13a靠下方的空间,高效地配置液压控制装置56。
此外,吸附蒸发燃料的滤罐58安装于撑架55,滤罐58配置在枢轴21的后方、且比摆臂13的上表面13a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借助撑架55,利用枢轴21的后方、且比摆臂13的上表面13a靠下方的空间,高效地配置滤罐58。
而且,车架10具备支承枢轴21的枢轴框架18L、18R,撑架55在比摆臂13的上表面13a靠下方处安装于车架10,并比枢轴框架18L、18R向后方延伸,调节器57设置于撑架55的下部,液压控制装置56设置于撑架55的上部,滤罐58设置于撑架55的后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在比摆臂13的上表面13a靠下方处比枢轴框架18L、18R向后方延伸的撑架55,以简单的结构将调节器57、液压控制装置56及滤罐58支承于比摆臂13的上表面13a靠下方的位置。此外,能够在撑架55的下部、撑架55的上部及撑架55的后部均衡地配置调节器57、液压控制装置56及滤罐58。
此外,车架10具备左右连接左右一对枢轴框架18L、18R的横架23,撑架55中,撑架55的前部安装于横架23。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左右连接枢轴框架18L、18R的横架23,以简单的结构牢固地支承撑架55。
此外,撑架55的下表面93c朝向后方向上倾斜,调节器57沿着下表面93c设置。
根据该结构,调节器57由于沿着朝向后方向上倾斜的撑架55的下表面93c倾斜,因此能够减少来自下方的溅泥等对调节器57的影响。
此外,设置有覆盖滤罐58的滤罐罩61,调节器57位于滤罐罩61的前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滤罐罩61,从后方保护调节器57。
此外,设置有覆盖液压控制装置56的罩60,罩60具备从罩60的后部向后方延伸的延伸部60h,滤罐罩61的前缘部61e与延伸部60h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根据该结构,能够由滤罐罩61的前缘部61e与罩60的延伸部60h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形成迷宫部105,能够抑制雨水等进入罩60与滤罐罩61之间。
此外,自动二轮车1具备停车时支承自动二轮车1的侧支架40,在收起侧支架40的状态下,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侧支架40从外侧与调节器57重叠。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侧支架40,从外侧方保护调节器57。
而且,具备驱动后轮3的发动机11,发动机11的排气装置28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从外侧与调节器57重叠。
根据该结构,利用排气装置28,能够从外侧方保护调节器57。
此外,撑架55具备固定于车架10的第1撑架71和通过橡胶安装于第1撑架71的第2撑架72,调节器57及滤罐58固定于第2撑架72。
根据该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通过橡胶安装调节器57及滤罐58。
此外,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调节器57配置在比摆臂13的下表面13b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比摆臂13的下表面13b靠下方的空间,高效地配置调节器57。
此外,自动二轮车1具备驱动后轮3的发动机11以及停车时支承自动二轮车1的侧支架40,在收起侧支架40的状态下,调节器57被侧支架40及发动机11的排气装置28从左右的两侧方覆盖。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侧支架40及排气装置28从外侧方保护调节器57。
此外,撑架55在前部具备向下方延伸的保护壁部96,设置有覆盖滤罐58的滤罐罩61,调节器57被保护壁部96从前方覆盖,并且被滤罐罩61从后方覆盖。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撑架55的保护壁部96及滤罐罩61在前后方向上保护调节器57。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示出应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调节器57配置在比摆臂13的下表面13b靠下方的位置,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调节器57只要配置在比摆臂13的上表面13a靠下方的位置即可,例如,调节器57可以配置在上表面13a与下表面13b之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调节器57配置在比枢轴框架18L、18R的后缘18a靠后方的位置,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调节器57只要配置在比枢轴21靠后方的位置即可,例如,调节器57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可以配置在比枢轴21靠后方且与枢轴框架18L、18R重叠的位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自动二轮车1,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备两个前轮或后轮的三轮鞍乘型车辆、以及具备四个以上车轮的鞍乘型车辆。

Claims (14)

1.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备:
车架(10);摆臂(13),其支承后轮(3);枢轴(21),其将所述摆臂(13)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所述车架(10);以及电装系统的调节器(57),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器(57)由撑架(55)支承,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所述调节器(57)配置在所述枢轴(21)的后方、且比所述摆臂(13)的上端(13a)靠下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车轮(2、3)的制动装置的液压控制装置(56)安装于所述撑架(55),
所述液压控制装置(56)配置在所述枢轴(21)的后方、且比所述摆臂(13)的所述上端(13a)靠下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吸附蒸发燃料的滤罐(58)被安装于所述撑架(55),
所述滤罐(58)配置在所述枢轴(21)的后方、且比所述摆臂(13)的所述上端(13a)靠下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架(10)具备支承所述枢轴(21)的枢轴框架(18L、18R),
所述撑架(55)在比所述摆臂(13)的所述上端(13a)靠下方处安装于所述车架(10),且比所述枢轴框架(18L、18R)向后方延伸,
所述调节器(57)设置于所述撑架(55)的下部,
所述液压控制装置(56)设置于所述撑架(55)的上部,
所述滤罐(58)设置于所述撑架(55)的后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架(10)具备左右连接左右一对所述枢轴框架(18L、18R)的横架(23),所述撑架(55)中,所述撑架(55)的前部安装于所述横架(23)。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撑架(55)的下表面(93c)朝后方向上倾斜,所述调节器(57)沿着所述下表面(93c)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鞍乘型车辆设置有覆盖所述滤罐(58)的滤罐罩(61),所述调节器(57)位于所述滤罐罩(61)的前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鞍乘型车辆设置有覆盖所述液压控制装置(56)的罩(60),所述罩(60)具备从所述罩(60)的后部向后方延伸的延伸部(60h),
所述滤罐罩(61)的前缘部(61e)与所述延伸部(60h)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鞍乘型车辆具备停车时支承所述鞍乘型车辆的侧支架(40),
在收起所述侧支架(40)的状态下,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所述侧支架(40)从外侧与所述调节器(57)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鞍乘型车辆具备驱动所述后轮(3)的内燃机(11),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所述内燃机(11)的排气装置(28)从外侧与所述调节器(57)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撑架(55)具备固定于所述车架(10)的第1撑架(71)和借助于橡胶安装于所述第1撑架(71)的第2撑架(72),
所述调节器(57)及所述滤罐(58)固定于所述第2撑架(72)。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所述调节器(57)配置在比所述摆臂(13)的下端(13b)靠下方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鞍乘型车辆具备驱动所述后轮(3)的内燃机(11)以及停车时支承所述鞍乘型车辆的侧支架(40),
在收起所述侧支架(40)的状态下,所述调节器(57)被所述侧支架(40)及所述内燃机(11)的排气装置(28)从左右两侧方覆盖。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撑架(55)在前部具备向下方延伸的保护壁部(96),
所述鞍乘型车辆设置有覆盖所述滤罐(58)的滤罐罩(61),
所述调节器(57)被所述保护壁部(96)从前方覆盖,并且被滤罐罩(61)从后方覆盖。
CN201911127179.6A 2018-11-22 2019-11-18 鞍乘型车辆 Active CN1112043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9692A JP6837463B2 (ja) 2018-11-22 2018-11-22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8-219692 2018-11-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04395A true CN111204395A (zh) 2020-05-29
CN111204395B CN111204395B (zh) 2021-09-14

Family

ID=70546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27179.6A Active CN111204395B (zh) 2018-11-22 2019-11-18 鞍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03392B2 (zh)
JP (1) JP6837463B2 (zh)
CN (1) CN111204395B (zh)
DE (1) DE102019217895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39458B2 (ja) * 2017-11-17 2021-09-22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7399289B2 (ja) * 2020-06-23 2023-12-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7357028B2 (ja) * 2021-08-18 2023-10-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79236A (ja) * 2008-01-31 2009-08-13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2輪車の電装品取付構造
US20090206628A1 (en) * 2008-02-19 2009-08-20 Kenichi Misaki Arrangement of a cowl stay on a motorcycle , and motorcycle incorporating same
JP2009214679A (ja) * 2008-03-10 2009-09-24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レクチファイア取付構造
US20100243353A1 (en) * 2009-03-27 2010-09-30 Honda Motor Co., Ltd. Arrangement of canister in s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CN101960134A (zh) * 2008-03-07 2011-01-2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CN101980908A (zh) * 2008-03-31 2011-02-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制动控制装置
CN102596700A (zh) * 2009-12-24 2012-07-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制动装置
CN103010355A (zh) * 2011-09-27 2013-04-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蒸发燃料处理装置的二轮摩托车
US8448737B2 (en) * 2008-12-26 2013-05-28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EP2711275A1 (en) * 2012-09-24 2014-03-26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type vehicle
JP2015155245A (ja) * 2014-02-20 2015-08-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US20160244118A1 (en) * 2015-02-25 2016-08-25 Honda Motor Co., Ltd. Rear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7284580A (zh) * 2016-03-31 2017-10-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727804B1 (en) * 2011-06-30 2020-04-29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 vehicle
JP5848213B2 (ja) 2012-08-29 2016-01-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噴射制御装置
JP5908012B2 (ja) * 2014-03-07 2016-04-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6224148B2 (ja) 2016-03-15 2017-11-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absモジュレータ支持構造
KR101918368B1 (ko) * 2016-12-16 2018-11-1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접이식 퍼스널 모빌리티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79236A (ja) * 2008-01-31 2009-08-13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2輪車の電装品取付構造
US20090206628A1 (en) * 2008-02-19 2009-08-20 Kenichi Misaki Arrangement of a cowl stay on a motorcycle , and motorcycle incorporating same
CN101960134A (zh) * 2008-03-07 2011-01-2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JP2009214679A (ja) * 2008-03-10 2009-09-24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レクチファイア取付構造
CN101980908A (zh) * 2008-03-31 2011-02-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制动控制装置
US8448737B2 (en) * 2008-12-26 2013-05-28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20100243353A1 (en) * 2009-03-27 2010-09-30 Honda Motor Co., Ltd. Arrangement of canister in s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CN102596700A (zh) * 2009-12-24 2012-07-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制动装置
CN103010355A (zh) * 2011-09-27 2013-04-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蒸发燃料处理装置的二轮摩托车
EP2711275A1 (en) * 2012-09-24 2014-03-26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type vehicle
JP2015155245A (ja) * 2014-02-20 2015-08-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US20160244118A1 (en) * 2015-02-25 2016-08-25 Honda Motor Co., Ltd. Rear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2016155476A (ja) * 2015-02-25 2016-09-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CN107284580A (zh) * 2016-03-31 2017-10-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万清刚等: "浅谈摩托车线束的设计及在整车上的布置(1)", 《摩托车技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9217895A1 (de) 2020-05-28
JP6837463B2 (ja) 2021-03-03
JP2020083011A (ja) 2020-06-04
US20200164944A1 (en) 2020-05-28
DE102019217895B4 (de) 2021-06-10
CN111204395B (zh) 2021-09-14
US11203392B2 (en) 2021-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04395B (zh) 鞍乘型车辆
CN108698658B (zh) 两轮摩托车
JP6404308B2 (ja) 鞍乗型車両
TWI691417B (zh) 跨坐型車輛
KR20140139003A (ko) 안장형 차량
AU2014210577B2 (en) Vehicle
EP1531104B1 (en) Brake force control system for motorcycle
JP5793932B2 (ja) 鞍乗型車両
KR20090084649A (ko) 차량의 후부 등화 장치
JP509810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ヘッドライト支持構造
JP2005104282A (ja) 車両の前照灯支持構造
CN111688854B (zh) 鞍乘型车辆的电装品安装构造
CN112236358B (zh) 鞍乘型车辆
JP5101231B2 (ja) 鞍乗型車両
CN109720328B (zh) 跨骑型车辆
WO2018159014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メーター取付構造
US20230123389A1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assembly for a motorcycle assembly
JP2006096132A (ja) グラブレール及びマフラ支持構造
JP3157690U (ja) 鞍乗型車両
JP739049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467981B2 (ja) 自動二輪車
WO2023058041A1 (en) A saddle type vehicle
CN111655571B (zh) 鞍乘型车辆
US20230061316A1 (en) Motorcycle
WO2021245692A1 (en) Electrical components for a saddle type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