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36358B - 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236358B CN112236358B CN201980037015.6A CN201980037015A CN112236358B CN 112236358 B CN112236358 B CN 112236358B CN 201980037015 A CN201980037015 A CN 201980037015A CN 112236358 B CN112236358 B CN 11223635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saddle
- master cylinder
- cover
-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2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B62K19/38—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for attaching brake memb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4—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foot le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抑制针对储液罐的振动的鞍乘型车辆。鞍乘型车辆具备:主缸单元(70),其具有根据操作件(61)的操作量而输出液压的主缸(71)和贮存制动液的储液罐(74);电池(110),其储存向车辆供给的电力;以及电池壳体(100),其保持所述电池(110),其中,所述储液罐(74)支承于所述电池壳体(10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下这样的结构:在进行内燃机的进气空气的净化的空气净化器装置上安装进行主缸的储油的储液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654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由于储液罐具有液面,因此抑制从车辆向储液罐传递的振动被作为课题提出。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针对储液罐的振动的鞍乘型车辆。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说明书中包含2018年6月7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8-109411的全部内容。
本发明是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备:主缸单元70,其具有根据操作件61的操作量而输出液压的主缸71和贮存制动液的储液罐74;电池110,其储存向车辆供给的电力;以及电池壳体100,其保持所述电池110,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74支承于所述电池壳体100。
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电池110位于比所述主缸71靠上方的位置。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电池壳体100具备引导部130、131,该引导部130、131对与所述储液罐74连接的管88进行引导。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引导部130、131配置在比所述储液罐74被所述电池壳体100支承的支承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并且设置于所述电池壳体100的前方和下方的至少一部分。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从侧面观察,所述储液罐74与电池110不重叠。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鞍乘型车辆具备车辆的罩47B,该车辆的罩47B覆盖所述储液罐74和所述主缸71的至少一部分,并沿着所述管88形成在车辆侧方。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罩47B的后方具备侧罩47A,从侧面观察,所述侧罩47A与电池110重叠。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在与所述侧罩47A接触的接触部47A1,以所述侧罩47A位于车宽方向外侧、且所述罩47B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重叠。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具备:主缸单元,其具有根据操作件的操作量而输出液压的主缸和贮存制动液的储液罐;电池,其储存向车辆供给的电力;以及电池壳体,其保持所述电池,所述储液罐支承于所述电池壳体。根据该结构,通过由收纳作为重物的电池的电池壳体支承储液罐,能够抑制针对具备液面的储液罐的振动。
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电池位于比所述主缸靠上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除了抑制振动,通过位于比主缸靠上方的位置,还能够确保液面。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电池壳体具备引导与所述储液罐连接的管的引导部。根据该结构,管的布线变得容易。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引导部配置在比所述储液罐被所述电池壳体支承的支承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并且设置于所述电池壳体的前方和下方的至少一部分。根据该结构,从储液罐以沿着电池壳体的方式向下方对管进行布线,能够进行紧凑的管的布置。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从侧面观察,所述储液罐与电池不重叠。根据该结构,能够形成不会妨碍向车辆侧面方向取出电池的布局。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鞍乘型车辆具备车辆的罩,该车辆的侧罩覆盖所述储液罐和所述主缸的至少一部分,并沿着所述管形成在车辆侧方。根据该结构,通过拆下一个罩,能够露出储液罐、主缸和管,维护性提高。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罩的后方具备侧罩,从侧面观察,所述侧罩与电池不重叠。根据该结构,在确认电池的状态时,不将侧面的罩全部拆下,仅拆下侧罩就能够进行确认。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在与所述侧罩接触的接触部,以所述侧罩位于车宽方向外侧、且所述罩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重叠。根据该结构,不拆卸罩,就能够拆卸侧罩,从而能够容易地拆卸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右视图。
图2是示出前轮制动装置、后轮制动装置及联动制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将车体罩拆下后的图1的关键部分放大图。
图4是电池壳体的右视图。
图5是电池壳体的俯视图。
图6是电池壳体的后视图。
图7是下侧罩与联动制动装置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前后左右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如果没有特别记载,则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此外,各图所示的标号FR表示车体前方,标号UP表示车体上方,标号LH表示车体左方。
[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右视图。
机动二轮车1是以下这样的车辆:在车架10(车体)支承有作为动力单元的发动机11,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前轮2的转向系统12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0的前端,支承后轮3的摆臂13设置在车架10的后部。
机动二轮车1是乘员以跨骑的方式就座的座椅14设置在车架10的后部上方的鞍乘型车辆。
车架10具备:前立管15,其设置在车架10的前端;主框架16,其从前立管15的后部前高后低地延伸;下框架17,其从前立管15的后部向后下方延伸;枢轴框架18,其与主框架16的下端连接;左右一对座椅框架19,其从主框架16的后部的上部向后方延伸到车辆后端部;以及左右一对副框架20,其从枢轴框架18前低后高地延伸,并与座椅框架19的后部连接。
转向系统12具备:转向轴(未图示),其轴支承于前立管15;顶桥21,其固定于该转向轴的上端;以及底桥22,其固定于上述转向轴的下端;左右一对前叉23,其支承于顶桥21和底桥22;以及转向用的把手24,其固定于顶桥21。
前轮2轴支承在前叉23的下端部。
在枢轴框架18设置有沿车宽方向贯通枢轴框架18的枢轴26,摆臂13的前端部轴支承于枢轴26。摆臂13具备从枢轴26侧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臂部13a,后轮3轴支承于架设在臂部13a的后端部之间的后轮车轴3a。
在臂部13a的后部与座椅框架19之间架设有左右一对后悬架27。
发动机11具备收纳曲轴的曲轴箱31和从曲轴箱31的前部向上方延伸的气缸部32。在曲轴箱31的后部内置有变速器(未图示)。
发动机11在主框架16的下方配置在下框架17与枢轴框架18之间,并由下框架17和枢轴框架18支承。
发动机11的排气管33从气缸部32的前表面向后下方延伸,通过发动机11的下方而向后方延伸,与配置在摆臂13的右侧的消音器34连接。
发动机11的输出通过驱动链35传递到后轮3。驱动链35被沿着左侧的臂部13a设置的链盒36覆盖。
燃料箱38支承在主框架16的前部。座椅14支承于座椅框架19,与燃料箱38连续地延伸到机动二轮车1的后端部。
在曲轴箱31的下部的左右侧设置有左右一对供乘员放脚的脚踏板40。
在枢轴框架18的左右侧设置有左右一对后座脚踏板托架41。同乘者用的左右一对后座脚踏板42支承于后座脚踏板托架41。
机动二轮车1具备以下部分作为车体罩:前罩45,其从前方覆盖前叉23的上部;前侧罩46,其从侧方覆盖车架10的前部;侧罩47A,其覆盖燃料箱38及座椅14的前部下方;下侧罩47B,其覆盖侧罩47A的下方;以及后侧罩48,其覆盖座椅14的后部的下方。在前轮2的上方设置有前挡泥板49。
机动二轮车1在车辆的前部具有对前轮2进行制动的前轮制动装置50,在车辆的后部具有对后轮3进行制动的后轮制动装置60。
图2是示出前轮制动装置50、后轮制动装置60及联动制动装置70的示意图。
前轮制动装置50具备:前轮用主缸51,其被输入乘员的操作;前轮制动动作部52(前轮制动器),其通过摩擦对前轮2进行制动;以及制动配管53,其连接前轮用主缸51与前轮制动动作部52。
前轮制动装置50为液压式。由前轮用主缸51的制动杆51a输入的制动操作经由制动配管53作为液压传递到前轮制动动作部52。
前轮制动动作部52具备与前轮2一体旋转的制动盘52a和通过液压夹压制动盘52a的卡钳52b。
后轮制动装置60具备:制动踏板61,其被输入乘员的操作;后轮制动动作部62(后轮制动器),其通过摩擦对后轮3进行制动;均衡器63,其与制动踏板61连接;制动杆64(后轮制动传递部件),其对均衡器63与后轮制动动作部62进行连接;以及复位弹簧65,其对制动踏板61施力。
后轮制动动作部62是机械式的鼓式制动器,通过将制动靴62b按压到与后轮3一体旋转的鼓部62a,对后轮3进行制动。如果经由制动杆64向后轮制动动作部62输入制动踏板61的操作,则制动靴62b被按压到鼓部62a的内周部,后轮3被制动。
机动二轮车1具备联动制动装置70(主缸单元),该联动制动装置70与用于后轮3的制动踏板61(操作件)的操作联动而使前轮制动动作部52动作。
联动制动装置70具备:均衡器63;联动用主缸71(主缸),其与均衡器63连接;联动用制动配管72,其将联动用主缸71与前轮制动动作部52连接;延迟弹簧73,其设置在均衡器63与联动用主缸71之间;以及储液罐74,其贮存联动用主缸71用的制动液。
制动踏板61支承于枢轴框架18(参照图1)的下部。在枢轴框架18的下部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踏板枢轴18a。
如图2所示,制动踏板61具有:筒状的踏板枢轴部76(踏板枢轴),其轴支承于踏板枢轴18a;踏板臂77,其从踏板枢轴部76向前方延伸;以及传递臂78,其从踏板枢轴部76向上方延伸。
制动踏板61以踏板枢轴部76为中心转动,踏板臂77和传递臂78一体地转动。
传递臂78是上下较长的板状部件。复位弹簧65的一端与传递臂78的上部连接。复位弹簧65的另一端例如与后座脚踏板托架41(车体侧)连接。复位弹簧65拉伸而对制动踏板61向图1所示的“初始状态”施力。
在传递臂78的上端部设置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均衡器支承轴78a。上下较长的板状的均衡器63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均衡器支承轴78a。均衡器63通过上下方向中央的转动中心部79轴支承于均衡器支承轴78a。均衡器63具备从转动中心部79向下方延伸的后轮制动操作臂部80和从转动中心部79向上方延伸的前轮制动操作臂部81。
制动杆64的前端部借助连结轴64a与均衡器63的下端侧的后轮制动操作臂部80连结。
后轮制动操作臂部80和制动杆64的前端部借助连结轴64a转动自如。制动杆64的后端部与后轮制动动作部62连结。
在均衡器63的上端侧的前轮制动操作臂部81,借助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连结轴82a而转动自如地连结有接头部件82。接头部件82向前上方延伸并与联动用主缸71的后端部连结。
联动用主缸71具有筒状的气缸85和设置在气缸85内的活塞86。
活塞86具有在气缸85内滑动的活塞主体86b和借助接头部件82而与均衡器63连接的活塞杆86c。
活塞主体86b收纳于气缸85内的液压室85f。活塞主体86b通过在液压室85f内移动而产生液压。
活塞杆86c向气缸85的后方的外侧延伸。活塞杆86c的后端固定于接头部件82。
在气缸85的前端部连接有联动用制动配管72的后端的连接部72a。联动用制动配管72从连接部72a向前上方延伸,并与前轮制动动作部52的卡钳52b连接。联动用制动配管72与前轮制动装置50的制动配管53并列地连接于卡钳52b。另外,联动用制动配管72与气缸85内的液压室85f相通。
在气缸85的上部设置有储液罐连接口85e。连接管88(管)的一端与储液罐连接口85e连接。连接管88的另一端与储液罐74的下表面部连接。贮存于储液罐74的制动液能够供给到联动用主缸71的气缸85内。
活塞杆86c的后部由折皱状的保护罩90覆盖。
在活塞杆86c的后端部设置有承受延迟弹簧73的承受部件91。
在承受部件91与气缸85之间配置有延迟弹簧73。延迟弹簧73是螺旋弹簧。延迟弹簧73以压缩的状态配置,被施加规定的初始载荷。
此处,对联动制动装置70的动作进行说明。
若乘员踩下制动踏板61,则制动踏板61克服复位弹簧65而沿顺时针方向A转动。伴随于此,传递臂78的均衡器支承轴78a向前方移动,均衡器63向前方移动。
此时,在制动踏板61的操作量小,没有借助均衡器63对延迟弹簧73作用超过上述初始载荷的载荷的情况下,延迟弹簧73不会从“初始状态”被压缩。因此,活塞86几乎不向前方行进,均衡器63以连结轴82a为中心转动地倾斜,均衡器支承轴78a向前方移动。因此,均衡器63的下端侧的后轮制动操作臂部80向前方移动,制动杆64被向前方拉拽。因此,后轮制动动作部62动作,后轮3被制动。即,仅后轮3被制动。
若制动踏板61被进一步踏入而制动踏板61的操作量增加,则均衡器63进一步向前方移动,借助均衡器63对延迟弹簧73作用超过上述初始载荷的载荷。此时,延迟弹簧73被压缩,活塞86向前方行进,活塞86向联动用主缸71的液压室85f施加液压。液压经由联动用制动配管72传递到前轮制动动作部52。
即,在制动踏板61的操作量大,且对延迟弹簧73作用有超过上述初始载荷的力的情况下,制动杆64被拉拽而后轮3被制动,并且对前轮制动动作部52施加液压而前轮2被制动。
储液罐74的制动液被向联动用主缸71供给。
图3是将车体罩拆下后的图1的关键部分放大图。
联动制动装置70配置在车体的右侧。从车辆侧面观察,联动用主缸71以前高后低的姿势配置。联动用主缸71设置在枢轴框架18的上部的外侧,支承于作为车体的车架10。从车辆侧面观察,联动用主缸71与枢轴框架18的上部重叠。联动用主缸71设置在均衡器63的前方且枢轴26的上方。
详细而言,联动用主缸71中,设置在气缸85的下表面部的固定部85c通过螺栓等固定件固定于枢轴框架18。另外,联动用主缸71只要支承于车体即可,例如,也可以借助后座脚踏板托架41等托架支承于车架10。
从联动用主缸71延伸的连接管88、联动用制动配管72、储液罐74支承于电池壳体100。
电池壳体100沿着主框架16(参照图1)延伸,配置在主框架16的右侧。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壳体100是树脂成型品。
电池壳体100具备:壳体固定部101,其沿前后方向延伸;电池保持部102,其设置在壳体固定部101的后部;以及罐支承部103,其形成在电池保持部102的前方。
图4是电池壳体100的右视图,图5是其俯视图,图6是其后视图。
在图3~图6中,在电池壳体100设置有多个固定孔104。固定孔104隔开适当的间隔而设置。向左方延伸的固定件105贯穿插入各固定孔104中。各固定件105固定于主框架16(参照图1)的未图示的固定部,电池壳体100固定于车架10。
电池保持部102形成为方盒形状。电池保持部102具备向右方开口的装卸口102a。如图3所示,电池保持部102位于发动机11的气缸部32的后方,且位于联动用主缸71的上方。
电池保持部102相对于壳体固定部101向右侧突出(参照图5)。电池110通过装卸口102a安装于电池保持部102。由于装卸口102a向右侧突出,因此从车宽方向外侧到装卸口102a的距离较短,从而易于接近。因此,对电池110的维护性良好。
在电池保持部102配置有防止电池110脱离的带111。带111沿上下方向延伸。带111的上端111a支承于电池保持部102的上方,下端111b固定于电池保持部102的下方。下端111b通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固定件111c固定。若拆下固定件111c,则装卸口102a被释放,能够拆下电池110。
电池110在上部具备前后一对端子112、113。
在前侧的端子112连接有电池电缆114。电池电缆114从电池保持部102的后方布线。电池电缆114在通过电池保持部102的上方后,布线到电池保持部102的前方的引导部106。
如图4所示,引导部106是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向左方凹陷的凹陷形状。在引导部106形成有向内部后方突出的爪部106a。
从上方布线到引导部106的电池电缆114卡挂在引导部106的爪部106a,从而保持在引导部106的里侧。保持在里侧的电池电缆114向下方延伸后,呈U字状向上方弯曲。电池电缆114与自身重叠,并在引导部106的近前侧向上方延伸。然后,电池电缆114在引导部106的上方与前侧的端子112连接。电池电缆114的端子114a通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紧固部件112a紧固于前侧的端子112。
在后侧的端子113连接有电池电缆115。电池电缆115从电池保持部102的后方布线,向下方延伸后,呈U字状向上方弯曲而与后侧的端子113连接。电池电缆115的端子115a通过紧固部件113a紧固于后侧的端子113。
通过电池电缆114、115对车体的各种电装部件供给电力。电池电缆114、115弯曲成U字状,并与电池110的端子112、113连接。即使对电池电缆114、115作用拉伸方向的力,U字形状的弯曲也会进行缓冲。
在电池保持部102的后方,将电池电缆114、115等汇集而构成线束116。
在电池保持部102的后方形成有引导壁(引导部)107。如图5所示,引导壁107形成为向右方立起的立壁状。在引导壁107的末端(右端)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上下一对爪部107a。在由引导壁107、电池保持部102、爪部107a围成的空间中支承线束116。
在引导壁107的上方形成有侧视呈U字状的引导部108。引导部108形成在壳体固定部101的后部。在引导部108上支承有构成线束116的电缆117。电缆117借助引导部108布线在主框架16(参照图1)的左侧。电缆117与设置在主框架16的左侧的未图示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连接。电缆117能够从上方插入U字状的引导部108,布线作业容易。
在壳体固定部101的前部具有从侧面观察时呈直角状切开而成的切口部101a。切口部101a的下方开放。切口部101a位于发动机11的气缸部32的上方。
在切口部101a的上方形成有线圈支承部121。线圈支承部121具备向左方呈半圆筒状凹陷的主体收纳部122(参见图4)。主体收纳部122的轴线前低后高地倾斜,点火线圈120以倾斜的状态被支承。点火线圈120通过前后一对固定件129固定于电池壳体100。
在主体收纳部122的后方形成有向后上方延伸的上下一对收纳凹部123、124。在收纳凹部123、124中收纳有与点火线圈120的端子连接的电源用的电缆118、119。此外,在主体收纳部122的前方下部形成有向前下方延伸的线收纳凹部125。在线收纳凹部125中收纳有与点火线圈120的端子连接的高压线126。
从侧面观察,高压线126在气缸部32的上方向前方延伸后,向下方弯曲,配置到气缸部32的右部(近前)。在气缸部32的右部支承有火花塞127,高压线126的下端与火花塞127的上端连接。火花塞127以越靠下方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状态被支承。
在电池保持部102的前方的罐支承部103支承有储液罐74。
罐支承部103形成为从电池保持部102的右端向前方延伸的板状(参照图4)。罐支承部103的末端部103a越靠前方则越向右方弯曲(参照图5)。通过末端部103a弯曲,容易与储液罐74的外形一致地稳定支承储液罐74。在罐支承部103形成有上下一对凹槽103b、103c。形成于储液罐74的凸部74b、74c与凹槽103b、103c嵌合。因此,储液罐74的定位容易。储液罐74通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紧固部件128固定于罐支承部103。从侧面观察,储液罐74与装卸口102a不重叠,因此不会妨碍向车辆侧面方向取出电池110。
储液罐74支承于电池壳体100。由于电池壳体100支承作为重量物的电池110,因此难以振动。因此,储液罐74也难以产生振动,储液罐74内的液面容易稳定。此外,储液罐74位于比联动用主缸71靠上方的位置,由此能够确保储液罐74内的液面。
从储液罐74向联动用主缸71延伸的连接管88(管)被设置在电池保持部102的周围的引导部130、131引导。各引导部130、131形成在比罐支承部103靠下方的位置。其中,引导部130设置在电池保持部102的右方。此外,引导部131设置在电池保持部102的下方。各引导部130、131具有右方开放的能够夹持的爪部130a、131a。通过将连接管88从右方(车宽方向外侧)压入爪部130a、131a,能够将连接管88支承于爪部130a、131a。在支承储液罐74的电池壳体100上,也能够支承连接管88,连接管88的布线变得容易。从储液罐74以沿着电池壳体100的方式向下方配置连接管88,能够进行紧凑的连接管88的布置。
从联动用主缸71向前方延伸的联动用制动配管72通过储液罐74的背后、即罐支承部103(参照图5)的左侧而向前上方布线。联动用制动配管72在前方支承于壳体固定部101的前端的引导部132。引导部132具备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错开地形成的一对爪部132a、132b。在爪部132a、132b之间卡挂并保持联动用制动配管72。联动用制动配管72在前方与前轮制动动作部52连接(参照图2)。
在电池壳体100的后部上方支承有滤清罐140。滤清罐140借助未图示的管与燃料箱38(参照图1)和发动机11的进气管141连接。滤清罐140利用吸附材料(活性炭)暂时吸附燃料箱38(参照图1)内的蒸发燃料,进而吸入新鲜空气,由此使蒸发燃料从活性炭释放并供给到车辆的发动机11的进气管141。
滤清罐140形成为圆筒状。滤清罐140借助下方弯曲的圆筒状的支承部件142固定于电池壳体100。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池壳体100支承电池110,并且,支承储液罐74、点火线圈120、滤清罐140、线束116、连接管88、联动用制动配管72等。由于电池壳体100难以振动,因此,支承于电池壳体100的各部件也难以振动。
图7是下侧罩47B和联动制动装置70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另外,在图7中,为了便于说明,用双点划线的粗线表示下侧罩47B。
下侧罩47B(罩)包括罩主体部150和形成在罩主体部150的前方的前端部151。
罩主体部150从侧方覆盖联动用主缸71。从侧面观察,罩主体部150为向下方弯曲的大致月牙状。罩主体部150的前部形成为右高左低,沿着连接管88向上方延伸并从侧方覆盖连接管88的一部分。
前端部151形成在罩主体部150的前上端,从侧方覆盖储液罐74。
下侧罩47B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多个固定件153固定。固定件153借助未图示的撑杆固定在后座脚踏板托架41等车架10侧。
若将下侧罩47B从车体拆下,则储液罐74与联动用主缸71、连接管88露出。因此,通过拆下以一张形成的下侧罩47B,作业人员能够接近储液罐74、联动用主缸71、连接管88,从而维护性提高。
在图7中,侧罩47A支承于下侧罩47B的前端部151的后方。从侧面观察,侧罩47A与电池110重叠。右侧的侧罩47A从右侧覆盖电池110。侧罩47A在构成外周部分的前下缘部47A1(接触部)处与下侧罩47B接触。侧罩47A在前下缘部47A1处与下侧罩47B重叠。在前下缘部47A1中,侧罩47A位于车宽方向外侧,下侧罩47B位于车宽方向内侧。
因此,不拆卸下侧罩47B,就能够向车宽方向外侧拆卸侧罩47A,能够容易地拆卸侧罩47A。此外,侧罩47A覆盖电池110的大致整个侧部。仅通过拆卸侧罩47A,就能够从外侧看见电池110。因此,不将侧罩47A、下侧罩47B等侧方的罩全部拆下,仅将侧罩47A拆下,就能够确认电池110的状态。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本实施方式,机动二轮车1具备:联动制动装置70,其具有根据制动踏板61的操作量而输出液压的联动用主缸71和贮存制动液的储液罐74;电池110,其储存向车辆供给的电力;以及电池壳体100,其保持电池110,其中,储液罐74支承于电池壳体100。因此,通过由收纳作为重物的电池110的电池壳体100支承储液罐74,能够抑制针对具备液面的储液罐74的振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壳体100配置在联动用主缸71的上方,电池110位于比联动用主缸71靠上方的位置。因此,支承于电池壳体100的储液罐74除了能够抑制振动之外,通过位于比联动用主缸71靠上方的位置,还能够确保液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壳体100具有引导部130、131,该引导部130、131对与储液罐74连接的连接管88进行引导。因此,连接管88的布线变得容易。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130、131配置在比储液罐74被电池壳体100支承的支承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并且设置于电池壳体100的前方和下方。因此,从储液罐74以沿着电池壳体100的方式向下方配置连接管88,能够进行紧凑的连接管88的布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侧面观察,储液罐74与电池110不重叠。因此,是不会妨碍向车辆侧面方向取出电池110的布局。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下侧罩47B,其覆盖储液罐74和联动用主缸71,以沿着连接管88的方式形成于车辆侧方。因此,通过拆卸一个下侧罩47B,储液罐74、联动用主缸71和连接管88能够露出,从而维护性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侧罩47B的后方具备侧罩47A,从侧面观察,侧罩47A与电池110重叠。因此,当确认电池110的状态时,不将侧面的罩全部拆下,仅将侧罩47A拆下,就能够确认电池110的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罩47A的前下缘部47A1,以侧罩47A位于车宽方向外侧、且下侧罩47B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重叠。因此,不拆卸下侧罩47B,就能够拆卸侧罩47A,从而能够容易地拆卸侧罩47A。
上述的实施方式仅示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地变形和应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鞍乘型车辆,以机动二轮车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具备两个前轮或两个后轮的三轮鞍乘型车辆、以及具备四轮以上的鞍乘型车辆。
标号说明
47A:侧罩;
47A1:前下缘部(接触部);
47B:下侧罩(罩);
61:制动踏板(操作件);
70:联动制动装置(主缸单元);
71:联动用主缸(主缸);
74:储液罐;
88:连接管(管);
100:电池壳体;
110:电池;
130、131:引导部。
Claims (6)
1.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备:
主缸单元(70),其具有根据操作件(61)的操作量而输出液压的主缸(71)和贮存制动液的储液罐(74);
电池(110),其储存向车辆供给的电力;以及
电池壳体(100),其保持所述电池(110),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所述储液罐(74)支承于所述电池壳体(100),
所述电池壳体(100)具备引导部(130、131),该引导部(130、131)对与所述储液罐(74)连接的管(88)进行引导,
所述引导部(130、131)配置在比所述储液罐(74)被所述电池壳体(100)支承的支承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并且设置于所述电池壳体(100)的前方和下方的至少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110)位于比所述主缸(71)靠上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从侧面观察,所述储液罐(74)与电池(110)不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鞍乘型车辆具备车辆的下侧罩(47B),该车辆的下侧罩(47B)覆盖所述储液罐(74)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主缸(71)的至少一部分,并沿着所述管(88)形成在车辆侧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侧罩(47B)的前端部(151)的后方具备侧罩(47A),从侧面观察,所述侧罩(47A)与电池(110)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罩(47A)与所述下侧罩(47B)接触的接触部(47A1),以所述侧罩(47A)位于车宽方向外侧、且所述下侧罩(47B)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重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09411 | 2018-06-07 | ||
JP2018109411 | 2018-06-07 | ||
PCT/JP2019/013546 WO2019235037A1 (ja) | 2018-06-07 | 2019-03-28 | 鞍乗型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236358A CN112236358A (zh) | 2021-01-15 |
CN112236358B true CN112236358B (zh) | 2022-04-05 |
Family
ID=68769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37015.6A Active CN112236358B (zh) | 2018-06-07 | 2019-03-28 | 鞍乘型车辆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013576B2 (zh) |
CN (1) | CN112236358B (zh) |
WO (1) | WO201923503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36414B2 (ja) * | 2020-09-03 | 2023-03-0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JP7402849B2 (ja) * | 2021-09-30 | 2023-12-2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57295U (ja) * | 1982-10-08 | 1984-04-14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2輪車用リヤデイスクブレ−キ装置 |
JPH0357590Y2 (zh) * | 1987-11-27 | 1991-12-27 | ||
FR2693419B1 (fr) * | 1992-07-07 | 1994-08-19 | Renault | Agencement d'organes dans un compartiment moteur. |
JP3348611B2 (ja) | 1996-11-18 | 2002-11-20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物入れ装置 |
JP3874163B2 (ja) * | 2000-10-18 | 2007-01-3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電動補助自転車 |
JP2003348611A (ja) * | 2002-05-29 | 2003-12-05 | Sony Corp | コンバージェンス補正装置、偏向ヨーク及び表示装置 |
JP5373547B2 (ja) * | 2009-10-21 | 2013-12-1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ステップ周辺構造 |
US9302664B2 (en) * | 2010-11-17 | 2016-04-05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brake system |
JP5957295B2 (ja) | 2012-05-31 | 2016-07-27 | 株式会社アマダ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 ハンド装置 |
JP5919242B2 (ja) * | 2013-10-18 | 2016-05-1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TWI632080B (zh) * | 2013-11-01 | 2018-08-11 | 日立汽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 總泵及儲液筒 |
US20170210364A1 (en) * | 2014-07-15 | 2017-07-27 | Robert Bosch Gmbh | Brake hydraulic pressure unit |
JP6244321B2 (ja) * | 2015-02-26 | 2017-12-0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
2019
- 2019-03-28 JP JP2020523534A patent/JP7013576B2/ja active Active
- 2019-03-28 CN CN201980037015.6A patent/CN112236358B/zh active Active
- 2019-03-28 WO PCT/JP2019/013546 patent/WO201923503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013576B2 (ja) | 2022-01-31 |
CN112236358A (zh) | 2021-01-15 |
BR112020023053A2 (pt) | 2021-02-02 |
JPWO2019235037A1 (ja) | 2021-05-13 |
WO2019235037A1 (ja) | 2019-1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563904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EP2236402B1 (en) | Canister mounting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 |
JP6404308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EP3689725B1 (en) | Saddle-type vehicle | |
JP5871382B2 (ja) | 鞍乗型車両のハーネス配策構造 | |
JP5715536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5919242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CN112236358B (zh) | 鞍乘型车辆 | |
JP5667542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CN111688854B (zh) | 鞍乘型车辆的电装品安装构造 | |
CN111204395B (zh) | 鞍乘型车辆 | |
JP5685172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CN109720328B (zh) | 跨骑型车辆 | |
JP2009090887A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6636645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2004256054A (ja) | 自動三輪車のブレーキ装置 | |
JP3157690U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6655728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支持構造 | |
JP2020057049A (ja) | レバー支持構造 | |
CN221852085U (zh) | 鞍乘型车辆 | |
WO2023053224A1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6636646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構造 | |
JP2023050571A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2024066701A (ja) | Absモジュレーター配管配置構造 | |
BR112020023053B1 (pt) | Veículo do tipo para monta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